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2 08:32:0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大纲、新教材(试用修订本)反映出的新理念,带来了数学教学的生机。本文力求从新教材的视角,谈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

新教材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在数学教育中即为通过数学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对自己有用的数学。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为特征,是新教材内容体现的重点;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新教材的热点;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理解和健全发展,是新教材创新教育的灵魂。以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数学教育,才能有全新的视觉设计复习教学。

一、章节复习要注意“络化”

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没有固定的教材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信心,就要求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浓缩成一个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存贮,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把章节中所学知识由厚到薄——建造知识网络,实现“网络化”。

二、例题讲解要注意“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突出教材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反映“教学大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力求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使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可遵循:温故原则、解惑原则、发现原则、探究原则。以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79页例题2为例,我就自拟一题多变的问题谈一些浅见。教材的例题是: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E·AD。

1、仿造变式。模仿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变化某些数据,或把证明题变为计算题(或反之)等手段,将原题作适当变化而编成新题目,这类题解法与原形题的解法基本一致。

例1 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若圆的半径为5,AD的长是4,求AB·AC的值。

2、反向变式。改变原命题的叙述方式,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可得出有异于原型题的新题。

例2 如图2,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AB·AC=AD·AE,求证:AD⊥BC。

3、保留条件,引申结论。在保留原题条件的前提下,对其结论进行深入挖掘,可利用相关的知识导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例3 如图3,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S△ABC=AD·AEsin∠BAC。

4、变更条件,推出新的结论。将例题、习题的条件减弱(或增强)或进行等价代换,使问题变得较为灵活,使结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4 如图4,已知AD是△ABC的高,MN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D·MN。

5、推广变式

在原命题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把原命题的条件进行引申,实施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变,从而获得新命题。

例5 如图5,△ABC内接于⊙OD在BC边上,点E在

6、将图形背景复杂化

上,且∠BAE=∠CAD。求证:AB·AC=AE·AD。

通过图形背景的变化,可将原型题中基本条件隐藏起来,也是一种变式手段。

例6 如图6,△ABC内接于⊙O1,以AC为直径作⊙O2交BC于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求证:AB:AD=R1:R2。

三、思路方法要注意“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产生多种思路。要注意比较多种解法的优劣,提炼出最佳解法,以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四、习题设计要注意“类化”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三年所学内容有效地复习一遍,一定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归类不仅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而且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建议第一轮复习使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中考数学试题汇编。

五、思想方法要注意“点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它并不完全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同时又是万千实例的提炼和总结,具有本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点化,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可采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初中数学复习专辑,进行专题讲座。

六、重点内容要注意“强化”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内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运动量的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强化训练,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习出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七、数学应用要注意“转化”

“新教学大纲”第一次把“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写入数学目的,并指出“初中数学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考命题开始做了有益的尝试。倡导探索,鼓励研究,实现转化。试题无论从素材的选择、文字的表达、到题型的设计、题意的开掘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创意,格调新颖的趋势,在教学中要注意化归的思想,结合《中学数学研究》初中数学复习专辑、中考试题汇编加强训练和总结。

推荐第2篇:高二数学文科复习课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文科复习课《函数图象的变换(平移、对称)》教学设计

课题:函数图象的变换(平移、对称)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函数图象体现了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如等式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贯穿到了高中的整个数学教学中。特别地对函数图象的研究。我们知道函数图象是研究函数性质、解决函数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解决函数图象问题既能够考查函数性质的掌握情况,也能够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考查创新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是各类考试的热点问题。解决函数图象问题,首先要能够准确快速作出函数图象(草图)。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是描点法,我们找到函数图象中的关键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顶点、对称中心、极值点,再根据函数的性质来完成图象。第二是变换法,在基本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三大变换方法(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得到函数图象。第三是分析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特殊点来作函数的图象。对我们解题来讲,通过函数图象的分析可以直观地对它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找到该题的突破点,所以,函数的图象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往往不要求十分精确的图象,只要求能反应函数的基本性质即可。要解决好函数图象的问题,需要在基本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三大变换方法(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得到函数图象。所以我们教师应把函数图象的变换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函数图象变换,是画复杂函数的基础,为研究数量关系提供了“形”的直观性。以形辅数,即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形象性来揭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用形作为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以数解形,即借助数的精确性、深刻性阐明形某些属性。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在作图、画图、用图上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感受函数图象变换的运动美,感受数学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体验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敢于联想的数学精神,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这节课时,对内容的编排和选择作了改变,本节课是高二文科第二学期的一节高考一轮复习课,结合文科生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拆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是平移、对称两种变换的学习与巩固。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将学生置身于实践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启发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归纳总结的方法;明白图象变换的内涵,开阔思路,拓展延伸。在不断实践中发现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感受自我习得数学知识的快乐,让枯燥的数学活起来。 【二】学情分析

分院附中是一所普通的完中学校,这是高二文科班。班级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不扎实,但比较听话。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需要教师不断提示才有所反馈。基于此,我决定采用不断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在实践得出作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加深印象,并用于解决问题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函数的图象两种作法:研究函数性质后的描点作图及利用图象变换(平移、对称)推测预期函数的图象。能够正确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①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②培养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化归思想和辩证思想; 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两种图象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

2、难点:(1)在观察图象变换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2)图象变换中翻折法的理解与应用

【五】教学关键:让学生在实践和直观感知中理解知识 【六】教学方法:交流、实践、展示、讲解、应用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函数的图象是函数关系的直观表达形式,是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是解决很多函数问题的有力武器,所以我们要重视函数图象问题。函数图象有三大基本问题:1.作图:2.识图:3.用图: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作函数图象。提出问题:(投影片打出)

1如何由函数y3的图象得到函数y3的图象?

3xx

(二)知识回顾

问题1:我们是如何作出基本初等函数图象的? (通过前面基本初等函数图象的复习,我们知道 实际画图时,我们是先从解析式分析函数的定义域 和值域,考虑函数图象的大致走向,函数图象与坐 标轴的交点,然后取几个容易计算的点,再描点、连线、画图。)

问题2:画出函数y2x,y2x4的图象。观察这两个图象有什么关系?由第一个函数的图象可否得出第二个函数的图象? 问题3:如果解析式写成f(x)2x,f的意义是什么, 2x4的意义是什么?

2(x2)的意义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4:f(x)可以是任意一个基本初等函数,由它的图象可以得出函数f(xa)和f(x)a的图象,请你作出一般规律描述。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得出结论,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学生先做发言,然后教师补充并板书)小结:平移变换有:

①水平平移:y=f(x±a)(a>0)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 左或右平移 a 个单位而得到.

②竖直平移:y=f(x)±b(b>0)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 上或下平移 个单位而得到

(三)变式练习(投影片打出)

变式练习:

1、由y=log2x的图像如何得到y=log2x+1,y=log2(x+1)的图像

2、请你说出图中红色抛物线及蓝色抛物线的解析式。

555的对称中心是?函数y的对称中心呢?,函数y1的对xx2xx3称中心?你能说出函数y的对称中心吗?

x

23、函数y设计意图: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提升,体会平移变换的实质:点的移动,图象形状不发生变化。

(四)知识回顾

问题5:前面我们复习了指数函数及图象,请你画出函数y2xy2x,y2x,y2x的图象,观察四个函数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可否由第一个得到后面三个函数图象呢?如果换成 f(x)2x,那么后面三个函数又能如何表示呢?能否得出由yf(x)的图象得到yf(x),ff(x),yf(x)图象的方法?

设计意图:类比学习,得出结论。

(由学生先做发言,然后教师补充并板书)小结:对称变换主要有:

y=f(-x)与y=f(x),y=-f(x)与y=f(x),y=-f(-x)与y=f(x),每组中两 函数图象分别关于 y轴、x 轴、原点对称;

(五)变式练习:(投影片打出)

1、函数y5x与函数y1的图象关于( )对称 5xA、x轴对称 B、y轴对称 C、原点对称 D、直线yx对称

2yx2 的图像关于_____________对称;

2、y  x 与

 x11x)(x )

3、f (x

2 与 g

2的图像关于_____________对称;

解决刚才问题:

1如何由函数y3x的图像得到函数y3的图像?

3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了图象变换中的平移、对称变换,总结一下哪些变换是针对而言,哪些变换是针对

而言?函数的图像直观、形象的反映了函数的对应

x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具有的各种性质,使得函数这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的展现出来。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图像在解决问题上的简洁有效,可以对识图、作图更加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数形不分家”,“函数问题多画图”,并把这种意识形成一种习惯。

思考:

1、如何由函数yx24x3的图像作出函数yx24x3的图像?

2、作出函数ylog1x1的图像。

2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种变换? 板书:函数图象变换平移变换:①水平平移:

②竖直平移: 对称变换:

【八】教学反思:教学实施后完成

北京市北纬路中学

徐学军

推荐第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八仙桥街道青川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备课 备课人:胡勇

课题

【教学内容】:教材84-118页内容。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臵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臵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

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回 顾 整 理——

总 复习

二次备课

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课时划分】 共19课时 数的认识——————————3课时 数的运算——————————4课时 量的计量——————————1课时 比与比例 —————————1课时 式与方程——————————1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课时 图形的位臵与变换---------------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 -----------------2课时 策略与方法--------------------3课时 课题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

的整理与复习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六单元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系统、牢固地掌握各种数的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牢固地掌握各种数的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教法】:

小组合作 当堂达标 【教具、学具准备】: 信息窗一情景图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出示课本85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细心观察上面信息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数?除此之外,回想一下你还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学生回顾、举例,教师按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自然数如:0、

1、

2、3„„;负数如:-

1、-

2、-3„„;整数如:0、

1、

2、-

1、-2„„;分数如:2/

3、1/

2、3/

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谈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呢?想一想,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

二、归网建构,主体内化

(一)复习数的意义

1、师: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各种数的意义,再根据不同的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展示最佳表示方式并板书。 整数

负数 自然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的)

分数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等于分母(大于1或等于1)

有限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小数

无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

2、分析比较,深化知识。

(1)出示标有0的数轴,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三个自然数、三个负数、三个小数和三个分数。

越往右越大;以0为界,0左边是负数,0右边是正数。)

(2)讨论: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

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 a÷b=(b≠0)

(二)复习数位顺序表和读写数

1.先同位互相说一说什么是数位、计数单位,完成数位顺序表。

2.观察完成的数位顺序表,你能知道什么? 3.复习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

整数怎样读写?小数怎样读写?分数怎样读写? 结合数位顺序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86页第3题。学生自主练习,优生展示,板书黑板上。 2.请你完成以下数的读写(出示课本86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 篇2: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数的认识(整数与小数) 书p76—78 练习十三1—2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的意义,整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根据要求读、写多位数,能进行多位数的改写。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纯小数、带小数的概念,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小数,能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能正确地取小数的近似值。

3、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能对数的大小进行描述,形成良好的数的概念和应用意识。

复习准备:自主复习“数的认识”,p7

6、77,协作小组交流p77的问题

复习过程:

一、引入:

1、师:小学阶段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哪些数?说说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成数、折扣、负数等。)书p78 练习十三 1

2、揭题。师:今天我们着重来复习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整数、小数的有关概念:

1、复习整理有关知识。

师:请同学们各举出几个整数例子,如果你认为你举的例子有特点,可以向同桌介绍一下。(例如:1——整数的计数单位、每两个相邻的整数都相差1,0——小学阶段最小的自然数。??

2、根据学生的介绍,适时回忆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① 整数的读法:

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往下读。

亿级、万级都按照个级的方法读,读完后加读一个亿字或万字。

每级开始或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

② 整数的写法:

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往下写。

每级有四位,数位不够的用0补足。

③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一位一位把

数字读出来。

④ 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点”就写小数点。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一位一位写,

读的是几就写几。

⑤ 小数的分类:

带小数 >1 ⑥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

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⑦ 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

3、练习。

① 补充: ● 3里面有( )个0.1,( )个0.01。

● 0.1比0.01多( )个0.01。

● 整数部分是最大的三位数,十分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千分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余数位上一个单位

也没有,这个数是( )。

● 把10.16先扩大10000倍,再缩小10倍,原数就( )了( )倍,得( )。

● 用

1、

2、3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一个小数,使小数个位上的数字比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是

()。

● 用三个“4”和四个“0”组成三个七位:

一个0也不读出来( )只读一个0( )只读两个0( )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及多位数的改写和取近似值。

1、复习小数的性质。

①写出与4相等的数。4=( )=( ) 你根据了什么?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

② 练习:补充: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7.89.00050.510.00076

2、复习多位数的改写和取近似值。

① 多位数的改写。

师:5040000000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这么多的0读、写都不方便,有什么办法呢?

(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方法:在万位或亿位后面添上小数点, 去掉小数末尾,加上“万”字或“亿”字。

② 多位数取近似值。

师:当对精确程度要求不高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你会吗?

(使学生明确还可以表达为四舍五入到万或亿位。) 省略尾数的方法:在万位或亿位后面添上小数点,

将十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到个位,同时舍去后面的数,

加上“万”字或“亿”字。

③ 练习:补充:4□5000≈47万 38□40≈4万

□5888≈8万8□6000000≈9亿

49□2300000≈50亿49□2300000≈49亿

对书上第5题的练习可以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比,小数先比较整数部分

的大小,整数部分相等再从小数十分位开始一位一位往后比。

四、小结,提问质疑。

五、综合练习。课训p48 a组● 一个数由六十个亿,六个万,六个千、六个十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

● 一个数加2的和比最小的五位数多1,这个数减2是()。

● 比大小: 10234567○98765437.486○8.0001 5.999○6.00 0.860○8.06 4.350○4.35 8亿○790000000 ● 大于0.41而小于0.42的小数有( )个,如( )、( )、( )。

● 最小的两位纯小数扩大1000倍是(),里面有()个0.1,它是一位小数

()的近似值。 b组● 一个两位小数的小数点去掉后,所得的数比原数大14.85,原数是多少?

● 一个六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十万位上的数字是9,任意相邻的三个数位上的数的

和都是20,这个六位数是多少?

● 一个九位数的千万位上的数是6,这个九位数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还是一位数,则最小是

()亿,最大是()亿。

● a、b、c、d四人的体重分别是38.5千克、43.5千克、39.5千克和41千克。已知 a比d重,但比c轻,而且d比b轻,a比b重。请你确定a、b、c、d四人的体重。

● 0.3与0.30是两个近似值,它们的取值范围各是多少?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数的整除

(一)

复习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最大

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等的概念,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

2、掌握能被

2、

3、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地判断哪些数能被

2、

3、5整除。

3、能按要求写出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等,能正确地分解质因数。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准备:回忆并整理整除概念间的联系 复习过程:

一、回忆数的整除单元的各个概念,组成知识网络,加深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引入:出示1——10十个自然数,师:你能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数,具有和其它数不同的特点?(例如:

1、

3、

5、

7、9——是奇数。

3、

6、9——能被3整除,是3的倍数。

2、

3、

5、7——是质数。1——即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注意: ①学生说到某个概念时,可以说说其意义。

②允许选出相同的数,但说明具有的不同特点。如

2、

4、

6、

8、10可以说都是偶数,也可以说都是2的倍数、有公约数2?? ③注意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及时将各概念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如说到质数、合数的意义时就

可以引出约数、倍数的概念;说到能被

2、

3、5整除时就可以引出整除的概念??

2、整理知识网络图。

3、揭题。师:这些数的概念都是以什么知识为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数的整除的一些知识。

二、辨析概念,深入理解。

师:请同学们从下面每组概念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概念说一句话,可以说明概念的特点,与其它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可以添加一些数据、算式的例子。

1、整除和除尽 例如:因为a÷b=c,所以a能被b整除。除尽包含整除。

能被

2、

3、5同时整除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

2、倍数和约数。例如: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一个数的倍数比它的约数大。13的约数都是质数。 100÷5=2 0,100是倍数,5是约数。5的倍数除了5以外都是合数。

3、质数和合数。例如:质数的约数一定有2个,合数的约数至少有3个。

合数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作分解质因数。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质数的倍数都是合数。 2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

4、奇数和偶数。例如:所有的偶数的公约数是2。奇数和偶数相差1。

所有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奇数×偶数=奇数。2是偶数中唯一的质数。

5、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例如: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

因为6=2×3,所以2是质因数。只有合数能分解质因数。

三、小结,提问质疑。

四、综合练习。

推荐第4篇: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语法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复习语法一般过去时(The Past Tense)和一般将来时(The Future Tense)

二、教学目标:

1、复习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两种时态时并能熟练运用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3、能够用简短的语段表达自己的思想,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A:Free talk: a: What date is it today? It’s ….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What leons do you have on … morning? We have ….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It’s ….b: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 in Changzhou?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 c: What’s your hobby? What’s your father/ mother’s hobby? My hobby is taking photos.设计意图:由老师与学生的自由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英语氛围,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开口说话,并从老师的爱好是拍照过渡,为下一个环节作了较好的铺垫。 B: Look, listen and gue a: T: Here are some photos.Let’s look, listen and gue what is the girl doing now?( 只出示照片上的人物,点击声音键,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出示完整的图片。) S:Is __________ ? Maybe she’s ….She’s …, I think.Are ___________? (多猜几次,然后出现事情的真实画面) T: What is the girl doing? S: He’s listening to music.b: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playing basketball.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听音,猜事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教师精心创设的英语情境,他们可以用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句或一般疑问句来猜一猜图中的人物正在干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原本枯燥的句型复习具有了较强的趣味性。 C: Look and gue T: Do you usually play basketball at the weekend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e morning? a.出示照片:冯书记(女)早晨跑步 T: What does Mi Fen do in the morning? S: Does she usually / often _________ in the morning? Perhaps she ________ in the morning.b.出示照片:蒋老师(男)星期六上网

T: What does Mr Jiang usually do on Saturdays? S: Does he ________ on Saturdays? c.出示照片:学生们放学后打乒乓

T: What do the boys often do after school? S: They often play table tennis.设计意图:先出现人物的半身照,只给学生提供部分信息,即只能确认人物性别、单复数以及表示一般现在时的时间in the morning/ on Saturdays/ after school,通过这些信息沟的设置,让学生产生想问、想知道的愿望,自然而然地用一般现在时的句型猜图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可能做什么事。 D: Review a: The past tense(一般过去时)

(1)T: Do you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 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I played table tennis with my son on May Day.It was great fun.What did you do on May Day? S:I … on May Day.设计意图:由前面的打乒乓球过渡到刚刚过去的劳动节,由此导入本节课要复习的第一个重要语法一般过去时,让学生用肯定句说说自己在劳动节干了什么。让学生在生活话题中恰当的使用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体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融入课堂教学。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sk and answer: ① 出示take photos / yesterday 和dance / just now: T:Did the boy see a film yesterday? S:No, he didn’t.T:What did he do yesterday? S:He took some photos.出示句型:What did _______ do? Did______________ ? ②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What did the girl do just now? Did she sing just now? ③ 出示一组图片和时间状语

Look at the picture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What did ____________do __________? He/ She/ They ___________.Di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 No.④Look at the pictures, make all kinds of sentences.Model: The boys played football yesterday.The girls didn’t play football two weeks ago.Did the boy play football yesterday? What did the boy do yesterday? When did the boy play football? Where did she go two weeks ago? 设计意图:通过单张或多张组合图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信息和情景,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创设情景,进行语言交际、实践和运用活动。个性化地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⑤Listen and answer: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 What date is it today? B: It’s the tenth of March.A: Yesterday was Linlin’s birthday.B: Really? Did she have a birthday party last night? A: Yes.Liu Tao, Yang Lin and I went to her party.B: What presents did she get? A: She got a new bike, a schoolbag, a storybook and some new clothes.B: What did you do at the party? A: We sang and danced.We ate a lot of food, too.B: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A: Yes.Questions: 1.When’s Lin Lin’s birthday? 2.Did Lin Lin have a birthday party? 3.What presents did Lin Lin get? 4.What did the children do at the party? 5.Did they have a good time?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针对前面复习的一般过去时设计的一道听力训练。我在编这段对话时充分考虑到语言规范,语言材料既要符合学生生活体验又要紧贴训练目标,合理设计题型。先让学生阅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听的过程中学生抓住语言材料关键词,抓主要线索,抓整体,并做一些简单却很有必要的笔记。在训练听力时进行听法指导对学生听力技能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推荐第5篇:复习课教学设计

四、分类(复习课)教学设计

战屯小学

梁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正确掌握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并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3、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按自已的标准分类。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安自己的标准分类。教学过程:

一、交待目标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首先,做几道口算题。(卡片出示) 9-3=

9+3=

8-1=

17-6=

11-7= 14+0=

17-3=

9-1=

6-5=

7+11= 17-9=

6+12=

9-0=

15+1=

8+7= 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

今天我们复习第四单元《分类》,通本节课的学习能按一定标准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自己定义标准,进行分类。

二、梳理旧知

1、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哪几课?(整理房间、整理书包)

2、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把一类东西放在一起) 师小结:按一定标准分类。

(1)指班里四个学生,按男生女生分类。

3、你有几种方法整理书包的?(两种) 师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

(1) 拿出一把铅笔,让学生自定义进行分类。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

(1)苹果、茄子、桃子、香蕉、白菜、西红柿。

水果有(

蔬菜有(

(2)2+5

3+4

7-3

6+1

8-4

9-5 按算式分(

)按结果分(

2、书中55页第2题。(让学生自己来分类,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

四、查缺补漏

1、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一张试题卷。(见附页)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时较少,知识点也不是很明显,再结合我班学生在学这单元时掌握较好,所以我在梳理旧知时没有占用很多多时间,而是点到为止。想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可是,在做第二小题时,“按算式和结果分类”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根本不了解按算式分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我太疏忽了,没有在做题前为学生分析题意,导致学生什么也不会做。再一个,学生在做测试题时,有不少同学没读懂题,主要原因是平时在这方面没有过多的做练习,学生很生疏。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对本班学生又有了新的了解,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提高。

推荐第6篇: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的 55个生字,正确读写 “沐浴、训斥” 等 49个词语。 筛选出易错、难记的字词重点强化巩固。

2、以读为本,能够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读通读懂课文,背诵相关课文。

3、回顾课文内容从不同人物身上体会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2、复习课文,体会作者用饲准确、生动。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本单元教材围绕“自尊自强”为主题,编排了主题课文《倔强的贝多芬》《女主人与乞丐》,“快乐读书屋”《山路那头的母亲》《贫困人家》,“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从名人及普通人身上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 学 流 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语文第四单元 “自尊自爱”(板书)

二、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尊自爱。围绕这个专题安排了哪些课文?(师板书)这四篇课文都用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说明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三、预习成果展示:

1、表扬完成复习提纲好的同学

2、展示背诵情况。

四、精讲点拨

(一)、复习生字词,课件展示。

1、复习生字:齐读。

7课——圣拼权势奏钢熟沐浴越扰训斥旋律货 8课——讨右舍砖搬滑贴健装迁应忍俯喉枚轿酬 快乐读书屋——毫裹掠泣哑址几薄济灶盐拖剪织潦

2、复习词语:

拼命 沐浴 训斥 乐圣 倔强 演奏 钢琴 熟练 干扰 乞讨 右手 施舍 搬砖 滑动 贴在 健全 迁到 应得 毫无 包裹 灶间 掠过 抽泣 哭哑 地址 微薄 经济 盐水 拖鞋 剪下 织出 潦倒 鄙夷 慷慨 旋律 忍心 一枚 喉结 俯下 报酬 蠢货 越好

窗明几净 精打细算 无可奈何 有权有势 西装革履 气度不凡 气喘如牛 美中不足 旁若无人 怒不可遏 倾盆大雨 一模一样

3、说说喜欢哪个词语,照样子写一写

气喘如牛:胆小如鼠 日月如梭 心急如焚 健步如飞 骨瘦如柴 度日如年 一模一样:一草一木 一举一动 一心一意 一丝一毫 一言一行 一唱一和

4、形近字(七色光2题)

5、多音字

(1)学生找出4小题里的多音字(扎、塞)。 (2)找找本单元积累的多音字。 (3)集体交流。

(4)完成七色光1小题多音字训练。

(二)、句子训练

1、填一填 出示七色光3小题 资源评价40页

6、7题

2、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1)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2)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3、体会每组句子表达效果上的不同。(1)“我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2)“你成为亲王,是因为你的出身,而我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

“你成为亲王,只不过是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

4、读读背背 七色光四中名言

四、归纳方法

1、学生交流复习好方法。

2、教师点拨:背诵积累,认真观察,运用好词佳句和修辞方法,抓重点句段,揣摩大意。

3、回归单元主题:生活中怎样做是自尊自爱?

推荐第7篇: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Review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本单元的单词和词组:do my homework watch TV clean the bedroom listen to music wash one’s face fly a kite play with...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2. 能听懂并能按照指令做事情。

教学重点:What do you do in the evening/at home/in your bedroom/in the morning/on Saturday?以及相关回答。

教学难点:talk on the phone with my friends play with play catch with a ball这些词的发音。

教具准备:

1.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Review]

2.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 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教学过程:

(一)问好、热身 (Greeting/Warm-up)

1.互相问好

2.教师播放第九课中的“Chant ”视频,学生跟着录音边说边做动作。

(二)复习本单元字母发音,单词(Review)

1. 复习字母a,sh的发音(phonics) 2. 拼读本单元重点单词book TV kite ball bed teddy bear (words)

(三)趣味训练

哭脸笑脸游戏(Make a happy/sad game)

(四)复习本单元词组,句型(Review)

3. 听力(Listen and choose)

4. 听音乐(Listen to the music)

5. 做练习(Practice)

6. 读问题,写答语(Write, ask and answer)

7. 滚雪球游戏(Snowball game)

(五)作业(Homework)

附加:

(六)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教师说一段话,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在纸上作画。(Listen, draw and say)

推荐第8篇: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2.在组织总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整理复习本学期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归纳法、整理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宣布本节内容: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堂特殊的数学课,我们不学新知识,而是把整本书上的知识来理一理、练一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总复习。(板书课题:总复习)想一想,本学期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1:我会口算乘法和除法。

生2:我会用竖式做乘法和除法。

(师板书:乘法和除法)

生3:我学会了观察物体。

(师板书:观察物体) 生4:我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和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师板书:千克、克、吨;年、月、日)

生5:我还会计算图形的周长。

师:哪些图形的周长?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生:我还学会了可能性。(师板书:可能性)

师:下面请你们把本学期的收获写在书后面的“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页上,把问题写在书后面的“问题银行”这一页上,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口算乘除法和用竖式做乘除法,这些知识都属于计算,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计算的知识,对于这些内容,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哪方面学得还不够好?

生1:我计算速度不够快。

生2:我计算速度很快,但很粗心,经常算错„„

师: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能有所进步,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哪方面你们学得特别好?

生1:我计算特别快。

生2:我算得很准确。

二、复习知识,形成技能

师:请同学们把卡片拿出来(卡片上是0~9这几个一位数),我们可以用什么形式进行口算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活动呢?

生1:以同桌为单位进行。

生2:以小组对抗赛进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两位数分别去乘除每个一位数。

生:好。

师:你们算得这么开心,我也忍不住想参加你们的活动,好吗?

生: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写4道你最喜欢的乘除法算式,比较得数的大小。

生:420÷3,210÷3,102×7,150×6,„„

师:请同桌当小老师帮你检查做得对不对。

三、圣诞数学园

(出示圣诞老人的卡通像,同时放录音)圣诞节快乐,孩子们!欢迎你们参加游园活动,数学乐园一共有3个活动区,分别是“我是森林医生”“趣味接龙”“当个智慧家”。你想参加哪项活动?

活动方式:按所选题目将学生分为3组,自己寻找学习场所进行练习,每个活动区内的项目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集体完成。

1.我是森林医生。

1 0 7

1 3 6

1 5 0

×

×

×

_______

______

_______

6042

136

60

2.趣味接龙:连一连,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

56×3

84×6

252×3

168÷2 504÷2

756÷4 3.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计算的速度比原来快了。

生2:我会出题了。

生3:我不但能出题了,计算也比以前准确了。

生4: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

师:大家收获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好!下课。

推荐第9篇: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

陈文霞

内容 : 宾语从句

目标:

再现该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梳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实现思维整合。 准备: ppt.. 过程:

呈现复习的内容在ppt.上。

一、什么叫宾语从句

简单的说 , 宾语从句就是一个从句

(从句是主句的一个成分) 或是几个充当主句中的宾语成分。说明白了吗?(主句是全句的主干) 宾语从句的类型之一

1.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That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在口语和非正式文体中可以省略。例如:

He said (that) he wanted to stay at home.She doesn’t know (that) she is seriously ill.I am sure (that) he will succeed.

注意:在某些句型中,特别是带复合宾语的句子中,that 引导的从句常常移到后面去,前面用一个 it 作形式上的宾语。(但是,有时 it 也可以省略)

e.g. We all thought it a pity that she couldn’t come .宾语从句的类型之二

由一般疑问句转换而来的宾语从句,用 whether 或 if 引导,并且两词可以互用。但是 whether 可以和 or not 连用,而 if 不能。e.g .

Does she still live there ? I want to know .—— I want to know whether ( if ) she still lives there.Can you come ? Please tell me . —— Please tell me whether you can come or not .

主要类型之三

由特殊疑问句变来的宾语从句,由特殊疑问词 who、whom、whose、which、when、where、why、how 等引导 。e.g .

Whose book is it ? I don’t know .

— I don’t know whose book it is .

What is happening ? The teacher asked .—

The teacher asked what was happening .

Where does our English teacher live ? Do you know ? — Do you know where our English teacher lives ?

Why can you play the piano so well? He wants to know .— He wants to know why you can play the piano so well .注意情况之一 引导词 :

1.由陈述句变来的宾语从句,用连词 that 等引导,并且在口语中常常省略此词:

e.g He said ( that )he had a new dictionary . I know ( that ) Lucy can play football very well . 但是,如果 that 引导的是几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宾语从句时,最后一个 that 不能省略。

e.g

I know ( that ) Tom comes from France and that he teaches in Guilin now .注意情况之二

语句的顺序 :

无论主句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宾语从句都是运用陈述句的语序,即是“引导词+主语+谓语+其他” 。

1 When did the train leave ? I want to know .

—I want to know when the train left .2 Does the shop close at six every day ? Do you know ?—Do you know if/ whether the shop closes at six every day?

3 The bank is near the hotel .She said.—She said (that) the bank was near the hotel.

注意情况之三

时态的变化

3.如果宾语从句所叙述的是客观事实、格言、科学真理等时,从句时态不受主句限制,用一般现在时。如:

Everyone knew there are sixty minutes in an hour .大家都知道一小时是60分钟。(客观事实) She said that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她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格言) He said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他说光比声音传播快。(科学真理)

注意情况之四

标点符号 :

宾语从句末尾的标点符号由主句决定,不受从句的限制。如果主句是陈述句或者是祈使句时用句号;而主句是疑问句时,句末则用问号。

e.g

Can you help me ? He asked me .(主句是陈述句) — He asked me if / whether I could help him .

Where is Li Ping ? Do you know ? (主句是疑问句)

Do you know where Li Ping is ?

What color do you like best ? Please tell me .(主句是祈使句)

— Please tell me what color you like best .

How old are you ? Would you please tell the teacher ?(主句是疑问句) — Would you please tell the teacher how old you are ?

注意情况之五

宾语从句的否定形式 :

一般而言,宾语从句的否定式与一般句子的否定式是一样的。但若主句谓语动词是 think、expect、believe、gue、imagine、suppose 等表示“认为,猜想”的心里活动的词时,一般要把宾语从句中的否定式转移到主句中,即否定前移.e.g.I don’t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I don’t believe she will lend you the money .我认为不会下雨。我相信她不会借钱给你。

但是,如果主句中的谓语动词是 hope ,则不适用于此规则。 e.g .I hope he won’t come .

注意:如果主句主语不是I (we) , 则not 不前移。如:

She thinks her answer is right .

她认为她的答案正确。

She thinks her answer isn’t right .她认为她的答案不正确。 注意情况之六

宾语从句中的特殊情形 :

在把简单句变为复合句的练习中,千万要注意: 1.句式的转变:若原句是祈使句,不能用宾语从句改写,而应该用 “ ask sb.to do sth.” 的句式。

e.g .

Don’t open the door .(用 they 作主语改写句子)

They ask us not to open the door .

2.代词的变化:如果将某人的原话变为宾语从句时,我们就应该考虑代词的变化。

“Can you help me ? ” He asked me

— He asked me if / whether I could help him .e.g “ I come from Canada ” , Lucy says .

—— Lucy says that she comes from Canada . 3.若由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变为宾语从句,应该用陈述句语序。具体如下:当助动词是 does 或 did 时,要去掉助动词,并把动词恢复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或过去式;当是其它的助动词时,则要把这些助动词放在主语的后面。

e.g I asked Tom , “ What do you like best ? ”

— I asked Tom what he liked best .(去掉了do ,like 恢复为liked)

The teacher asked me : “ Have you read the book ? ”

The teacher asked me if I had read the book .(助动词have放在主语I后并主句时态保持一致变为had)

He asked , “ Who can carry the box ? ”

He asked who could carry the box . 专

一、单项选择

1、Do you know how much hot water ________ ? A.Mum is needed

B.does Mum need C.Mum needs

D.did Mum need

2、Can you tell me ________? A.where he is

B.where is he C.he is where

D.what is he

3、I didn’t know how ________ to London?

A.would they go

B.are they going C.they would go

D.they are going

4、I want to know how long ________ .A.has he been back

B.has he come back C.he has been back

D.he has come back

5、Do you know ________ ? A.what the news are

B.what is the news C.what the news is

D.what are the news 6.________ is true that she may fall behind the others.A.There

B.This

C.That

D.It 7.The foreign friends think ________ the Chinese people are very friendly.A.that

B.if

C.since

D.because 8.I’d like to know ________ Chinese.A.when he began to learn

B.when did he begin to learn C.when did he begin learning

D.for how long he began to learn 9.The teacher asked us ________ the claroom after school.A.cleaned

B.clean

C.to clean

D.cleans

二、汉译英

1、我认为他的答案不对。

I don’t think his answer ______ ______.

2、我想知道今天晚上还有没有去北京的火车。

I want to know _________ there is a train to Beijing.

3、叔叔说他正在写一本新小说。

Uncle said that he ______ _______ a new novel.

4、杰克说他有重要事情要做。

Jack said he _______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o 本课小结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类型

1.由that引导

2.由连词whether和if引导

3.由代词或者副词引导

三、注意情况

1.引导词 2.语句顺序 3.时态变化 4.标点符号

5.否定形式 6.特殊情形

四、巩固练习

家庭作业

仔细阅读:知识点四 宾语从句(P174) 完成练习19----32(P181)

反思:通过归纳整理、分析综合,构建宾语从句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梳理各个要点的脉络,为其他类似的内容的复习提供模式。

推荐第10篇:数学复习课教学感想

数学复习课教学感想

复习课课看是简单的练习课,然而要想让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进行转化,并能做到插缺补漏、学有所得,复习课绝对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也肯定是有窍门的;要想让多而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就需要把平时单个的知识以进行整理、归纳串连起来。

一、学会看目录,回忆知识

目录作为一个索引,它就像一个引领者,把所有的知识容缩在一起,得以一一再现。教会学生看目录、教会学生阅读来回忆知识,那么学生对整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会去想一想,能回忆起多少就回忆多少,回忆不起教会学生马上翻课本,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曾有人这样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人类摄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学,阅读就是自学的主要形式,阅读能力就是一个人自学能力的核心。

二、梳理知识,形成框架结构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在一定的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分散的知识串成链,。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比如,在复习混合运算时,重点放在运算的顺序上,让学生学会判断哪一种算式属于哪一类型(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从而计算出混合运算的结果,并加深认识。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把

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及自学能力。

三、复习中学会综合应用

复习课的功能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所以复习课的练习应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提高。比如,在复习用有余数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对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要了解清楚,对除法的计算要掌握,要知道余数在具体的问题中所表达的含义,这样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由于复习课容量大,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把握好复习方法,理清思路,抓住知识系统联系,让知识连成串,根据知识侧重点精心设计练习,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习惯、态度和方法的形成,让学生能开心快乐的学习。

第11篇: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系老师为数学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涉及“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数学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第12篇:浅谈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学设计

浅谈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学设计

[背景]

“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在学业考试复习阶段,教师对学业水平高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设计,将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再次认知,汲取新的收获。在日常教学中,常有的复习课是:师生各手执复习卷,教师分析+点评,学生听讲+订正;重新回顾和灌输概念,做、讲、练,反复操练。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或许加强了知识巩固,但在“炒冷饭”,而对于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收获甚微,兴趣索然,得不到新的认知。怎样设计复习课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得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从而使复习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复习课应秉着“立足”于基础,“立志”于拓展提升的目标去分层次设计,既能达成基础概念、基本知识的梳理,又能拓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融合应用相关知识,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感知到所复习的知识的地位和应用价值,有新的收获和体验。而“基础”和“拓展提升”的比重可依据所教学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调整。下面我将结合《九年级学业考试平行四边形复习》的案例来谈谈如何对复习课进行分层设计,达成有效性复习。

第13篇:四年级数学《运算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运算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

课时

主备人

四年级

数学组

姓名:韩巧英

执行者

四年级

授课时间

2017年

日(星期

节)至

2017

日(星期

节)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根据算式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自主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

难点

通过比较进一步 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

方法

学法

指导

教法:回顾交流法,练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学法:练习法,回顾总结法

集体研备教学流程设计(第

1

课时)

编号

执教者补充

一、

交流展示复习单

1、谈话: 昨天已经布置了让同学们回家复习整理第四单元《运算律》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复习单。

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这部分知识,谁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整理复习成果呢?

2、同学展示。(随机补充,简要说说各个运算律的含义。)

(预设)主要展示内容:四则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率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率和结合律;

乘法分配率。

补充:减法的性质

(板书:名称+字母表达式)

3、梳理回顾学习过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还掌握了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先观察算式特点,发现规律,做出大胆猜测,然后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最后得出结论。

观察    猜测    举例    验证

这四步过程是帮助我们探索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方法。

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就能用于数学学习了。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用于竖式的验算;在解决问题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减法的性质获得多种解题策略;同时遇到25×36这样是计算,我们更多了一种途径,选择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运用这些运算律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还能获得更多的解题策略。

二、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

1、提问:你觉得哪个运算律的知识学习起来最难?为什么?(了解学生运算律知识学习中的薄弱点,估计学生的薄弱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二是对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分。

2、解疑答惑,举例比较,启发思考。

(1)出示题组:125×(80×8) 125×(80+8)

(2)谈话: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做这两题时容易出错。你猜猜那些做错的学生是怎么做的呢?

(3)这两题你会做吗?请在题单上独立完成。

(4)学生展示讲解做题方法。(展台)

(预设:从符号观察125×(80×8)用乘法结合律,算640个125是多少;125×(80+8)用乘法分配律,表示计算88个125是多少。)

集体研备教学流程设计(第

2

课时)

编号

执教者补充

1、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

(1)自主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各种题型。(要求所用数字要尽量便于简便计算。)

(2)汇报展示,学生口答。

(预设以下题型)

77×37+23×37  156×37-56×37    25×(40+4) 25×(40-4)   99×37+37 101×37-37

102×35 98×35

三、综合训练。

1、观察算式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填到括号里,并写出第一步运算。

①加法交换律;②加法结合律;③乘法交换律;④乘法结合律;

⑤乘法分配律;⑥减法的性质。

101×46-46(    )   517-(65+417)(    )

=

=

25×44(     )

=

2、解决问题

(1)星星水果店运进32箱苹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运来的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2)学校为同学们增添课间体育用品,谭老师买来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算一算,每块羽毛球拍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 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五、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3×32+33×32+33×32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板书设计:

运 算 律

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第14篇: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复习课》教学设计

枫桥教办 屠强

教学目标:

1、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能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用之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掌握角平分线定义、性质和判定,并学会运用其性质和判定来解题。

教学重点:

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回顾:

1、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D且交于点O,BO=OD.图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请把它们都写出来,并指出为什么全等?

解:有3对全等三角形,它们是:△AOB≌△AOD(SAS);△BOC≌△DOC(SAS);△ABC≌△ADC(SSS)。

2、如果条件改为:AC是∠BAD的角平分线,且∠ABC=∠ADC=90°,则图中又有几对三角形全等呢?

解:同上

二、例题精析:

1、已知:AB=AC,∠B=∠C

求证:⑴AD=AE

⑵EC=BD吗?为什么 ?

⑶若BE与CD交于点0,则0E=0D吗?为什么?

⑷连接A0,则A0是∠BAC的平分线吗?

提示:⑴由ASA证明△ADC≌△AEB,从而得到AD=AE

⑵由等式性质AB-AD=AC-AE可得

⑶由△ADC≌△AEB可得∠C=∠B,再加上对顶角相等,运用AAS可证得△BOD≌△COE,从而可以得出OE=OD

⑷由SSS证明△AOD≌△AOE,得到∠OAD=∠OAE

2、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DE、DF分别垂直AB、AC,垂足为E、F .

求证:EB=FC

提示: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得到DE=DF,再运用HL证明Rt△BDE≌Rt△CDF,故可得EB=FC

三、小组竞赛:

复习了本节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你写下来。

五、巩固练习:

1、如图,△ABC≌△AED,若AB=AE,∠1=270,∠2= 270 .

2、下列各组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 B )

A、AB=DE,BC=EF,∠A=∠D

B、AB=DE,BC=EF,ΔABC的周长等于ΔDEF的周长

C、∠A=∠D,∠B=∠E, ∠C=∠F

D、AB=DE,∠B=∠F,BC=EF

3、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BF.

求证:∠E=∠C

提示:由等式性质AD+BD=BF+BD可知AB=FD,

于是可以运用SSS证明△ABC≌△FDE,从而可得

∠E=∠C

4、已知:AC⊥BC于C,BD⊥AD于D,AC=BD. 求证:BC﹦AD 提示:运用HL证明Rt△ABD≌Rt△BAC,可得BC=AD

第15篇:数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授课人:梁嘉豪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梳理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在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加减混合运算与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回顾整理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领回顾

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预习了我们所要复习的内容,你们都完成预习单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预习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梳理归网 主体内化

(一)小组交流,台前汇报

谈话:下面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的预习单?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修改你的预习单。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单?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选择一个小组进行汇报,投影他们小组的作品。

预设:我们组写出了4个算式7+6=13 6+7=13 13-7=6 13-6=7。 谈话:派个代表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好吗?

预设:6+7=13 用左部分加右部分等于总数。同样6+7=13,用右部分加左部分等于总数。减法就是用总数减去做部分等于右边部分,用总数减去右边部分等于左边部分。

谈话:哦,你说的可真清楚,你们都听明白了吗?那通过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看看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然后做简单引导:7+6=13这个算式中的7和6是部分,总数是13,放在减法算式中,就用这个总数去减掉7这部分就等于6这部分。) 追问:你们听明白了吗? 总结:同学们,你们真棒,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合作,不仅说出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列算式,而且还研究出来了这些算式之间的关系,你们真有探究精神,太了不起了!!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能够让所有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观察发现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注意到重点难点之所在,并把梳理的知识网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谈话: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题看看你们的掌握情况吧。

(一)梳理解决问题中有关加法的内容 1.白兔和黑兔一共多少枚?。

谈话:你会算吗?在你的题纸上试一试吧。 预设:8+2=10(只)

追问: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求一共有多少就是要把白兔和黑兔合起来。

总结:哦,白兔是一部分,黑兔也是一部分,求总数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你 说的真清楚。

追问: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 谈话:我们来看第二题 2.谈话:谁能来读一读题?

找一名学生读题:我已经吃了2块,原来有几个? 谈话;你会做吗?试一试吧。 谈话: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列算式。 谈话: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已经吃了2个,还剩下7个,原来的就是把他们合起来。

总结:哦,我们这些蛋糕一共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吃了的,另一部分是还剩下 的,求原来的就是让我们求(总数)。我们要用加法。 谈话:看来这个也难不倒你们,我们继续看。 3.谈话:这个你会吗?试试吧。(毽子)

追问:说能说说你是则么做的?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谈话: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我们问题,让我们求总数,我们就要把这3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4、总结解决问题的加法类型。

总结: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做的这几个题目,(板贴这几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原来有几块蛋糕)这些都是让我们求的(总数)。 谁能说说求总数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 预设:把各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贴:总数=部分+部分+……

(二)梳理解决问题中有关减法的内容。

谈话: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做题梳理出了加法的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继续往下看,敢于挑战吗?

1.谈话:你会做吗?谁能口答? 预设:10-4=6只

谈话:你们同意他这种做法吗?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问题让我们求的是部分,我们要用总共的减去右边部分。 谈话:你说的可真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

2.谈话:哪位同学能读一读题?你会了吗?试一试吧。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为什么用减法? 预设:因为是让我们求藏着的熊?

谈话:哦,藏着的是这些熊(一部分),那这些熊还有哪些部分?(外面的五只熊)这部分我们叫做已知部分。那我们要求藏着的部分,就要用总数-已经知道的部分,就是不知道的部分。 3.谈话:谁来读题?你会做吗?试一试吧。

谈话: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预设:求捞走部分就是要用原来的-下面的鱼。

谈话:这里的鱼都分为哪些部分?(能看见的部分和捞走的部分)。求捞走的就是要用总数减掉能看见的鱼。

4.总结解决问题的减法类型。

总结: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做的这几个题目,(板贴这几个问题:藏起来几只熊;捞走了几条鱼;这些都是让我们求的(部分)。

谁能说说求部分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 预设:用总数-已知部分。 板贴:部分=总数-已知部分

(三)综合练习。1.谈话:仔细观察这幅信息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找那个找信息最快的同学起来说信息,如果说对了就问你怎么数的这么快?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如果不对就问同意吗?在找同学起来数,说出好的方法:找树干。) 预设:左边有4棵树,右边有4棵树。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一共有多少棵树? 学生口头列算式:4+4=8(棵) ..............方法(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加减混合运算与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1.谈话:谁来读题?你会做吗?做在你的答题纸上。(1)7-2+3=8(人)

(2)7+3-2=8(人) 先看第一种,找同学说怎么想的?

预设:原来车上有7人,下去了2人,又上来了3人。

谈话:(演示数形结合图)原来车上有7人,下去了2人,那这部分就是车上剩下的部分,我们用7-2表示,又上来了3人,我们要把车上剩下的部分,与这部分合起来,求总数,因此最终我们要用加法计算。7-2+3.第二种,那这种方法,我们最终要求的是什么呢?使部分还是总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车上有7人,上来了3个人,这些就是所有人的总数,用7+3表示,又下去了2人,我们要从总数中去掉下去的部分,就是求剩下的部分。所以最终我们要用减法计算。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三部分进行,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加法、减法这两种类型的题目如何解决,然后进一步提升加减混合运算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一边练习一边提升,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谈收获

谈话: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在练习中,我们梳理出了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板贴)你们都学会了吗?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看黑板回顾。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是不是解决问题的知识更加清楚了呢?今后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复习更多的知识好吗?

第16篇: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

汉中乡中学 张冰冰

浮力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受力物体。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

2、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注意控制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

3、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并应用。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在课下自己对浮力这部分知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适当的加以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查找漏洞。

(一)认识浮力

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浮力。

1、方向:竖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产生原因: 液体对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压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称重法)

2、F浮=G排=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

(漂浮、悬浮)

4、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实验探究

简述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结论 科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视频的方式回顾实验的过程拼配例题加以练习

(三)物体浮沉

1、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 F浮˃G ρ物

F\'浮 =G ρ物

下沉

F浮

结果

沉底

G= F浮 +F\'

悬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工作的。 (2)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钢铁材料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吃水线的高度会变浅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海里的密度比河里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里船进入的体积小。 (3)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能够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为潜水艇下潜后所受浮力不变,但它可以靠向水舱中加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4)盐水选种

工作原理:把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饱满的好种子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干瘪的坏种子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5)热气球

工作原理: 热气球巨大气袋中充满空气,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气球内部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当气球内部气体的的密度比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气球上升。当气球内部空气冷却密度升高时,气球下降。

二、典型引领

1、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

) 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2、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个重5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某班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弹簧测力计;②装有水的玻璃烧杯;③装有酒精的玻璃烧杯;④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⑤细线。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应选择的器材是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细线、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序号) (2)甲同学认为“物体浸在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甲实验证实 他的观点,即铝块从A到A`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变大了。乙同学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乙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即铝块从B到B`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不变。请分析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 (3)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甲同学的实验适用于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关系。

第17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阅读的相关知识,你准备好了

吗?

二、整理复习:

1、还记得我们第一单元都学习了哪几篇课文吗?

生汇报文章题目(课件出示)

2、在这几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随机汇报

3、我们先来看第一篇课文《找春天》 (1) 能简单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吗?

生简单汇报

(2)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句话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1)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你能说几个像这样的词语吗?)

(2) 小草—— 早开的野花—— 树上—— 解冻的小溪—— (你能试着填一填吗?)

小草从地上()头来,那是春天的()吧? ()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吧? 树上()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吧? ()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吧?

(3) 春天来了!——

(作者眼中的春天是如此的生机勃勃,你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能试着说一说吗?)指名汇报

4、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第一课,能不能试着总结一下我们是

怎样复习的呢?

(一) 主要写了什么

(二) 有感情地读喜欢的句子并积累下来

5、就像刚才这样,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复习以下几篇课文。

6、汇报:(1)主要内容:

(2)喜欢的句子

7、

刚才我们复习的两篇文章都是现在我们眼中的春天,那么古代诗人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本单元还学习了两首

古诗。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

三、练习:

1、

阅读片断。 (1)这首小诗共有()小节 (2)在()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封条

()的味道 ()的小号

()的眼神 (3)这首诗中写了()()()()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

(4)你能试着给这首小诗加一个题目吗?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四、布置作业

推荐新阅读中的几篇文章回去读一读,做一做

第18篇:对联复习课教学设计

对联复习课教案设计

一、导入

通过几次考试发现同学们在第一大题中失分最多的就是对联,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攻克对联这一难题,把对联上丢失的分数收复回来。

二、学习目标

1、掌握对对联的要求及方法。

2、能运用方法熟练准确的对对联。

三、实例引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四、对联要求

1、字数相等

2、节奏相同

3、相对应词的词性要相同

4、上下联内容相近或相反

5、不能在相对应词的地方出现重复词语

五、小试牛刀 •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自然生生不息,四季景物美不胜收。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 上联:绵绵细雨

润万物

• 下联:

六、解题方法

1、审清题意,抓关键字;

2、读上联,想内容;

3、划节奏,辨词性;

4、按照对联要求,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对对联。

七、乘胜追击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

早莺争树

下联:

八、实战演练

1、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有每一个季节的特点,请你根据季节特点,对出下面对联。

上联:春天放飞希望

下联:

2、隆冬时节,漫步江堤,我们不禁为皑皑白雪,玉树琼枝的雾凇奇景而赞叹,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表达你对吉林雾凇美景的赞美之情。 上联:观云雾缭绕似人间仙境

下联:

3、平山堂是扬州著名景点之一,请你回忆你家乡的山川美景,请根据所给上联拟一个下联。

上联:平山堂下花似锦

下联:

4、今天距奥运会开幕还有47天,祥云火炬不久将传递到我省。查干湖、净月潭、松花江、长白山……山山水水洋溢喜悦之情。为迎接圣火的到来,学校组织征联活动,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下联中要有我省山川名胜的名称) 上联:迎奥运,松花江江水欢笑

下联:望祥云,

5、回忆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五单元的古诗文作品,请结合相关诗文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对联创作。

上联:居陋室安贫乐道

下联:

6、下面是某餐馆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小学学过的《悯农》中的有关诗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使之完整。

上联: 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下联:

7、长白山是东北名山,其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天池。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之源,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请你根据《桃花源记》,对出下联,能表现出桃花源的美景。 上联:长白山林壑尤美 下联:

8、为了鼓舞班级士气,七年级二班召开“挑战困境,坚定信心”的主题班会,黑板上要写一副对联,现在只有上联,请你根据此情景拟出下联。

上联:百折不挠,方可曲径通幽

下联:

九、功到自然成

写对联

不用怕

记住先把节奏划

辨词性

太重要

工整与否莫小瞧

或正对

或反对

积累联想是精髓

避重复

分雅俗

平仄暂且别去顾

第19篇:《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学:

(一)目标及分解

1、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

2).会应用力、弹力、重力的相关知识判断、答题、解题、画受力图 3).会用G=mg计算,并弄清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2、目标分解:

(1)力是,力不能离开存在,其中给出力的物体叫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3)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体验1N 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1N 大小的钩码,手对钩码施加的力大约是1N 。 (4)力的、、叫力的三要素。

1、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对吗?答。

2、测力计是测量的大小的工具。实验室里测量里的工具是,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越大,就越长的道理做成的。测量力的工具还有握力计,臂力计等。而各种各样的秤是测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不许超过它的。弹簧在测量范围内有: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比,

1、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方向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2、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3、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成正比,表达式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它的意义是。重力的大小要随位置而,而质量随位置变。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地面上8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牛顿,用量程为5n 的弹簧秤能称出它的重力吗? 答。

4、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制成的,用它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

5、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二)解读及示范

1、考纲解读:例

1、如图所示,F1与F2的关系是() A .F1>F2 B .F1

2、质量为1kg 的物体A 与质量为2kg 的物体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则B 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及作用点是()

A .重力大小为9.8N ,作用点在B 物体的上方 B .重力大小为19.6N ,作用点在B 物体的重心 C .重力大小为29.4N ,作用点在B 物体的底部 D .重力大小为29.4N ,作用点在桌面上

2、示范分析 (1)解决目标一: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它受到的力是() A、只有重力 B、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C、重力和它对桌面的支持力 D、重力、支持力和压力

2、关于9.8N/kg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正确的是() A、9.8N 等于1kg B、9.8kg 等于1N C、质量是9.8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 D、质量是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3、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9.6N ,则它的质量为() A、2kg B、19.6kg C、1.2kg D、1kg (2)解决目标二:

1、游乐场里的碰碰车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当两辆车对碰时,都会向后运动,这既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又说明力的作用可以_____________。

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其比值是它定值约等于_______,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

3、把足球踢向空中,足球上升的过程中,受到_____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是_____力,力的方向是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二、合作探究

(三)学生限时规范板演

要求学生用10分钟做一题选择题和两道填空题; 选择题要求学生写出排除思路。

(四)师生合作分析问题

选择题主要分析学生的排除思路运用得失。

问题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做好题目,存在排除思路不清晰;

问题二: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完成填空题,说明这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五)当堂解决个性问题 填空题:

1、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__,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用大小、方向均相同的力推门,推力作用在A 点比B 点更容易把门推开,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看到家里的书柜门松了,关不紧。他找到一张纸折了几叠后夹在柜门与门框之间,书柜门就关紧了,这主要是通过增加的方法增大柜门与门框之间的摩擦力。

4、两人同时用4N 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则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N,若将此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用8N 的力拉它,则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N。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和接触面的有关。右图所示的气垫船利用压缩气体在接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从而使摩擦明显(选填:增大或减小)。

二、选择题:

1、弹簧测力计的钩上分别挂了几个物体,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0N 时,这个物

体可能是()

A、一袋方便面 B、一根大头钉 C、一张课桌 D、一只鸡

2、如果没有重力,就不会出现下列哪个现象() A.河水不能流动 B.杯中的水倒不进嘴里

C.人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 D.人无法握住鸡蛋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A.小明用力将足球踢了出去 B.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C.人坐在软沙发上,沙发凹了下去 D.篮球撞击篮板上被弹了回去

4、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汽车轮胎上有较深的花纹 B.旱冰鞋底部装有轮子 C.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需加装防滑链

D.体操运动员上单杠前往手上涂抹镁粉

5、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B.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C.物体质量越大,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D.摩擦力都是有害的

三、检测与提高

(六)当堂检测

小明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如图10所示。所用器材:甲、乙、丙中使用的均为同一木块,但乙中的木块在毛巾表面滑动。(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时,每次都要使木块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这是因为弹簧测力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2)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比较________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以上均填“甲”、“乙”或“丙”)

(3)比较乙、丙两图,你能得出正确结论吗?答: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你所回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应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改变接触面积大小。

21、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1)在采用如图13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很难读数。请分析其原因。

答:很难保持木块做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解决上述问题,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14所示。请说明利用该装置是

如何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的。

答:当拉动长木板时,木块处于__________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_____________的大小。

(3)用如图14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为什么能解决上述问题? 答:因为无论长木板是否做______________,木块都处于__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读数。

(六)作业布置 综合应用题 2009年4月29日,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正式通行。大桥主桥长932m , 全桥永久用钢达到国内创纪录的4.6×107kg。

(1)大桥永久用钢受重力多大?(取g=10N/kg)(2)如果从桥上人行通道过桥的路人步行速度约为1.2m/s,他通过主桥所用时间为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第20篇: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水区龙坡中学屈再良2012-3-12

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好因式分解的概念并能正确判别

2、会用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来分解因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三种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因式分解?

2、怎样确定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什么是提公式因法?

3、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是怎样的?

它们与整式的乘法中的公式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把知识进行梳理,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专项突破之一:对因式分解的理解

1、对象: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进行恒等变形;

2、方向: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的过程,具有方向性;

3、目标:是要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

4、最终: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5、针对训练:

(1)、判断下列各等式从左至右是因式分解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4x28x14x(x2)1;

②a2b21(ab)(ab)1;

③t163t(t4)(t4)3t;

④x9(x3)(x3).

(2)、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分解因式的是().

A.a(a-b)=a2-ab;B.a2-2a+1=a(a-2)+1

C.x2-x=x(x-1);D.x2-22111=(x+)(x-) yyyy

(3)、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分解因式的为()

A.x2-x=x(x-1)B.a(a-b)=a2-ab

C.(a+3)(a-3)=a2-9D.x2-2x+1=x(x-2)+1

三、专项突破之二:提公因式法归类练习

(一)提单项式

1、a2a

2、x32x24x

3、6x8x

4、6a312a22a

(二)提“一”号

1 2

5、x1

6、2x4x

7、yx

28、(yx)2

9、xy

(三)提多项式

10、x(xy)2(xy)

11、x(xy)(xy)

12、x(xy)2(yx)

13、x(xy)32(yx)2

(四)提单项式与提多项式的对比练习

14、3x26x

15、3(xy)26(xy)

16、6a12a32

17、6(xy)312(xy)2

设计意图:公式中的每个数由单项式变成多项式,往往学生很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象提公因式的第4种题型归类一样,做一个对比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另外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象平方差公式一样进行题型归类。

四、专项突破之三:平方差公式

(一)、基本型练习

1、a281

2、36x2

3、y25

4、x2y2

(二)、两个数都是单项式,需要改写练习2

15、9a2b

26、4a2p2b2q2

367a2x2y2

25

(三)、两个数都是多项式的练习

8、(xy)2(xy)2

9、(2xy)2(x2y)2

10、49(ab)216(ab)

2五、专项突破之四:完全平方公式

(一)、基本型练习

1、x26x9;

2、y24y4;

3、x4xy4y;

4、y212y;

(二)、对比训练 22

5、a26a9;

6、(xy)26(xy)9;

7、12xx;

8、12(ab)(ab)2

六、综合练习与测评 2

1、下列各式中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a+3)(a-3)=a2-9(B)x2+x-5=(x-2)(x+3)+1

1(C)a2b+ab2=ab(a+b)(D)x2+1=x(x+) x

2、若x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2

3、分解因式:

(1)8a3b212ab3c6a3b2c(2)8a(xa)4b(ax)6c(xa)

(3)x5y3x3y5(4)4(ab)216(ab)2

(5)8ax216axy8ay2(6)m22nmn2m

(7)a24a4c2

3(8)(a21)24a2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