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18 08:33:1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雾凇》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竹林关镇中心小学:周苡娴

22.雾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 到全国闻名的奇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雾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1)、字

①、生字正音:

出示课件:我会认:畔 缀 镀 缭 琼

我会写:雾 堤 俗 凝 摄 氏 幕 零 淹 模

②、指导写字:

凝 雾 零

③、生描红。

④、将这些生字带进文章中读一读,并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

(2)、词

出示课件:奇观 凝结 弥漫 笼罩 模糊

淹没 逐渐 缭绕 漫步 观赏 洁白晶莹 闻名全国 随风飘荡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并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推荐第2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九九歌》。

2、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板书课题。

3、读题,解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长堤 缀满 俗称 凝结 摄氏度 弥漫 蒸腾 模糊 松花江畔 情不自禁 琼枝玉树 (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出示:

(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3、指名说。

4、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5、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6、指名说。重点指导写好“雾”、“凝”、“氏”、“零”等字。

7、学生写字。

四、布置作业。

1、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3、抄写生字。

推荐第3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a《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雾凇》,伸起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雾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上下结构,知道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什么吗?(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呢?(本意是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板书:雾)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汉字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呀!伸起手来一起再把“雾”字书空一遍。

凇呢?(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多的雾气或水汽遇冷会凝结成冰晶,这冰晶就叫做“凇”。)(板书:凇)

那“雾和凇”合起来就是由雾气凝成的冰晶。(齐读课题。)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查找与雾凇相关的资料, 查到了吗?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课前收集并经过整理后的资料。(好,你们小组同学全部举手,主动权交到你们手里,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A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并为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B 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他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C雾凇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叫“树挂”。1987年国家决定拍《吉林树挂》,将吉林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搬上银幕,才开始用它的学名“雾凇”。

D人们把吉林雾凇的观赏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即\"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2、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景观。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民主导学:

任务: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段意。 策略:

1.组内轮读课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你重点学习的生字(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易错字等)。

3.组内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及预习中发现的有特点的词语以及自己的积累。

4.组内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5.组长组织组员做好展示的准备。(温馨提示: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1 小组合作学习。 展示交流。 第一自然段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一类字

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学过的“雨字头”的字有:雷、雪、霞、霜……本课的 “零”也是“雨字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零是在现代才代表阿拉伯数字0 ,在古代的意思是 (雨、泪等)落下:感激涕零。

指用土砌成的防水、挡水的建筑,所以是“土”字部,

堤的形声字有:提

题 2.二类字:畔、缀 3.词语意思:

三九

十里长堤

奇观 观:①看;

②景象或样子;

③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4.这一自然段中,“三九严寒

大地冰封”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冬天天气寒冷的四字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四字词语也是形容天气寒冷的? 冰天雪地

寒冬腊月

滴水成冰

呵气成霜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瑞雪纷飞

白雪皑皑(ái) 5.这一自然段概括描写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板书:奇特美丽) 学会了生字,理解了新词,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全班齐读。

评价:大家读得正确、流利,老师很佩服你们。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第二自然段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长句子朗读指导。 1.一类字

A.幕

2 B.模 是多音字,多音字可以根据字义区分读音 mó

◎ 法式,规范,标准

:~范

~式

楷~ ~型 ◎ 仿效: ~仿

~拟

有~有~ ◎ 特指“模范”: 劳~ 评~ mú

◎ 模子:~板

~具

铅~ ~样

一~一样

大~大样 2.二类字:缭

3.这一自然段的多音字还有:当、没、结、降、笼。

师:说到“当”,大家看课文中这句话: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又奇妙无穷。当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有两种读音既读dāng nián又读\"dàng nián\",知道怎么区分吗?读\"dāng nián\"时,有两个意思①指过去某一时间:想当年,我离开家的时候,这里还没有火车;②指身强力壮的时期:他正当年,干活儿一点儿也不累。

读\"dàng nián\"时,有一个意思:指本年,同一年:这个工厂当年兴建,当年投产。根据字义区分读音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4.饱和 凝结

摄氏度

弥漫 笼罩

淹没

5.这一自然段详细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板书:形成原因及过程) 第三自然段。

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长句子朗读指导。 2.二类字:琼 3.多音字:禁。 4.词语。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5.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板书:感受)

6.这段中有一个有特点的词“千姿百态” 千×百×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千方百计、千奇百怪、千锤百炼、千疮百孔、千回百转、千娇百媚)

课文文主要介绍了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和它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检测导结。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笼罩(lóng lǒng) 模糊(mó

mú) 长堤(dī

tī)

淹没(mò

méi ) 缭绕(rǎo rào) 不禁(jìn jīn)

二、选字填空。

)地

)色

夜(

)降临

)春

三、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吉林雾凇的(

)和它形成的(

)及(

)。

2、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下节课我们继续细细地品读这篇课文。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进一步加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一、激情导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随着课文

再次走进吉林,去欣赏那奇特美丽的雾凇,去了解这朵朵白银,排排雪浪的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相信聪明的你们会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揭开雾凇那神秘的面纱。 任务一: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策略:1.默读课文第

1、3自然段,画出描写吉林雾凇奇特美丽的句子,在重点词语下面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展示准备。(温馨提示:分自然段按顺序进行汇报。)

A第1自然段的第2句话,句子中的“十里长堤”和“缀满”感受到霜花特别多,十分壮观。

B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感受到雾凇是那么的美,正因为它“洁白晶莹”所以在阳光下显得“银光闪烁”,这么美的景色。

C第三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奇观”的意思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直接点出雾凇的奇特。

D谁对我们小组的汇报做出补充或评价

补充“闻名全国”这个词语也能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从我收集的资料中我知道了吉林雾凇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师:第一自然段一共3句话,每一句都写得这么美,相信这些句子已经记在大家脑子里了,试着背一下。(真棒,不仅背得准确,还很有感情,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奇特美丽的雾凇。)

谢谢你的补充,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情况,请**小组来回报。

A我们是**小组我是我们组的一号组员,现在由我先汇报。请大家把目光转移到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我从这个句子中的“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感受到雾凇的姿态多,画面美。

4 B我还从“千姿百态”这个词想象到雾凇的姿态可真多呀! 出示“雾凇的姿态可真多呀,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谁还能像我这样说一说。

C我接着来汇报,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诗来赞美雾凇奇特壮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这段话中有个词“情不自禁”他虽然不是对雾凇奇特壮美景色的直接描写,但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从侧面反映出雾凇的奇特壮美,通过人们的表情反映出人们被这美景深深吸引。

刚才第一自然段背得不错,这一自然段有信心背下来吗? 任务二: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策略: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雾凇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试着说说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A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里我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而成。

B为什么有饱和的水汽,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的

2、3句话(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二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只有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这两句话写了松花江上游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因为松花江上游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不会结冰,在江面上形成阵阵雾气。

C遇冷凝结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首先)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接着)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然后)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雾凇奇观终于形成。

谁能再说说遇冷凝结的过程。

任务二: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策略:

2.再次细细品读第2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十分精妙,能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写得如此具体,勾画出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展示准备。汇报:

1.飘荡

涌向

笼罩

淹没

2.渐渐地(模糊的速度慢)

慢慢地(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3.最初

逐渐

最后 4.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5 5.像

变成

用词的精妙是这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注意用词的精妙,给自己的习作增添色彩。

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更被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吸引,这一自然段比较长,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试着背诵一下。时间到,先来看着大屏幕背。

四、检测导结。

小练笔:

从下列词语中选用一些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板书设计

雾凇

飘荡

涌向

笼罩

淹没

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最初

逐渐

最后 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像

变成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在每一个时段内都能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惊奇。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继续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推荐第4篇:雾凇第一课时

《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体会它的颜色美、数量多和姿态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雾凇的颜色美、数量多和姿态美。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还有的被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分别是:(齐读)(课件出示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吉林雾凇的一组图片)。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文就藏在里面(课件出示课题)《雾凇》。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凇”是什么意思吗?指生说,老师也回去查了资料,这是“凇”在字典里的解释:(课件出示)“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遇冷凝结成的冰晶。“凇”与冰有关,所以是两点水,同学们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了!下面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边写边讲解字形)。齐读课题。

2.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雾凇是什么样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视频,看看雾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播放视频)旁白:同学们,想象一下,隆冬时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如朵朵白银,十分壮观。这就是吉林雾凇。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雾凇。

4.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②简单说一说,你了解到雾凇怎样的特点。[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问一到两人)

5.课文读完了,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课件出示词语)

俗 称

凝 结

零 下

淹 没(“俗”是平舌音、“凝、零”是后鼻音) 模 糊

笼 罩

弥 漫

蒸 腾 江 畔

缀 满

镀 上

缭 绕

十里长堤

摄氏度

夜幕降临(“摄”是翘舌音)

洁白晶莹

琼枝玉树(“晶、莹、琼”是后鼻音) (1)分行请学生朗读;师正音,读不好的地方再请同学读;[分行读,分组读] (2)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好它们吗?[分行读,男女生读] (3)齐读。

6.词语大家已经读正确了,带到文中,你能读好吗?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本,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读不好的地方,把没读好的句子再读一遍,还读不好,请其他同学帮助读。 读完第二段:你可真了不起,把这么长的段落给读完了!

过渡语:同学们,课文已经读完了,现在你能说一说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吗? 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

7.(一起读一读)读完后,你知道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指生说,第一段:概括描写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奇观”是什么意思?首先看“奇”字,“神奇、奇特”的意思,所以“奇观”是“奇特的景象”的意思。(预设: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描写这种奇观的?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相机板书:颜色美、数量多

师总结:这一段概括描写了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8.第二段:

(1)第二自然段很长,因为里面有很多的长句子,如果我们能把长句子读好了,文章就能读通顺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读完后,说说这段写了什么?(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指导读好长句子:

下面我们就一齐来看一看雾凇。

①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a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b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他读句子的时候有停顿。是的,我们读长句子的时候关注到停顿,就能读好它。出示停顿符号,齐读

c“凝结”是什么意思?理解凝结,凝也和冰有关,所以它和凇一样也是两点水,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句,谁能读一读:②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预设:读好了:你把停顿都读正确了,真不错!我们像他一样来读一读(出示停顿)

没有读好:你的停顿不够准确,现在谁能根据老师给的停顿符号来读一读(出示停顿)

a当年:同学们你们关注到这个词了吗?在这里读四声,区分两个音,把当年读两遍。 b解释“摄氏度”(表示温度)

谁来读这一句:③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同学们。“弥漫”是什么意思?从弥漫一词你知道了什么?(了解雾气的多)

接着“雾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谁来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A从这句你知道了什么?

B从笼罩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先解释笼罩的意思,再理解雾气越来越多)

这时)齐读: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引导:淹没是什么意思?什么被淹没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模糊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蒸腾的雾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生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A什么是“镀上”?(课件出示)镀上:用电解等化学方法是一种金属附着在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薄层。同学们,“镀”在这里是什么附着在什么上面啊?(雾气附着在松针和柳枝上,形成了白银)这里的白银,使我们平时所说的金属吗?(不是,是雾凇。)

b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品读“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师:所以这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我们的朗读也应该放慢语速:谁来试一试,指生读,齐读)

到这里雾凇已经形成了吗?(没有。)出示:(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同学们这也是一个时间变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读?指生读,谁还想来读,我们一起读 你能用“最初,逐渐,最后”来说一句话吗?在书本空白处写一写。(1——2分钟写,指生说)

同学们,现在我们把这些长句子放在段落中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雾凇的形成。 9.清早,人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齐读

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1)“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姿态多)

(2)是呀!最初······(再读前文中的句子)这真是千姿百态呀! (3)从“琼枝玉树”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雾凇的颜色很美,读:洁白晶莹的霜花······ (4)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师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5)情不自禁就是:不由自主,你也用能“情不自禁”说一句话吗?

提示:看着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 )!

10.总结。范写“零、淹”。 板书设计:

23、雾凇 颜色美、数量多

奇观 形成原因、过程

姿态多

推荐第5篇:公开课《雾凇》第一课时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但家庙镇中心学校 涂友莉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我们祖国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2、请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松)这是什么字?(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这个字也念sōng 。“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三点水)。两点水表示什么?(冰)凇就是严寒季节里,地面上物体表面凝结的小冰晶。

3、我们一起来写雾。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在黑板课题位置田字格上板书:雾)

4、齐读课题。那么,“雾凇”就是由雾气凝成的冰晶。

5、见过雾凇吗?我们来见识一下。出示课件,这就是吉林雾松奇观。 想知道什么?(生质疑)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闻名全国的吉林雾松奇观。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1、自由读文。你们课文都预习了吗?读了几遍?同学们自主学习习惯非常好。

1 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同位互相听读,你认为同学读得好的,就送她一个大拇指表扬表扬他。互相学习也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读了这么多遍,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收获。

2、读生字词

生字词都会读了吗?那好,我来考考大家。出示课件。 夜幕降临 零下 俗称 摄氏度 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 凝结 同位之间互相读,读错的相互纠正。

谁来读读?(了不起,这里有许多多音字,你一下子全读对了。)强调多音字:模糊 一起读一读。

小朋友们预习得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要再奖励你们多音字。出示课件。

饱和 当年 笼罩 情不自禁 谁会读?强调多音字:当年

3、书写生字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里面有几个生字你能写好吗?(出示电子书田字格生字)

指导识记字形。

师范写:“凝”“雾”(与“ 零”对比) 请同学们在书上把这三个字描红一遍。

这个同学写得又快又好!瞧,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啊。

4、读课文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光词学得快,而且字也写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好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长句子。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们可是小评委哦。(读中出现问题,立刻解决。解决后让其再读。读得好的,要表扬。)采用指名读、挑战读、推荐读、找有进步的同学

2 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读得真流利。读了课文,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那课文每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你们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2、生默读课文。

3、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板书关键词:美丽 形成 赞叹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

1、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细细品读。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3、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4、你画的是哪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是从哪个具体词语当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

理解“银光闪烁”,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 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 (2)理解“缀满”,体会数量之多。 “缀满”枝头也就是说雾凇挂满枝头。

3 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5、图片感知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想去看看吗?(课件)

同学们已经陶醉其中了,老师听到了大家啧啧赞叹的声音。作者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现在你能用你的语言把你眼中的美表达出来吗?(想像一下你脑海中的雾凇美景来读,老师相信你能读的很美;对啊,就是要突出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啊;对,语速放慢一点,就更美了;想像一下,这是我国的美景啊,要挺起胸来,读出自豪的语气„„)

6、配乐、齐声背诵第一自然段。

看来,此时吉林雾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7、引读第3段

这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给吉林的冬天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人们漫步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推荐第6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3、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和奇特,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雾凇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第一组:三九严寒

大地冰封

寒风吹拂

(读出凉意) 第二组: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银松雪柳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师:读了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写雾凇的)

二、理解“奇观”,感受雾凇的奇特。

1、课文中作者把吉林雾凇称为(奇观)。(板书:奇观) ①读词语。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出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就是指( )的景象呢?(少见、罕见、壮观、美丽、奇特的景象)

师:说的真好。

2、师: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交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4、,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色的“奇”?(板书:景色奇)

5、⑴ “十里长堤” 出示图片

指读(评价:是的,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这十里长堤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

谁再读这个词语(评价:这么多的雾凇,可谓奇观。)

一起来读好它。

⑵ 还有哪个词语也能体会到雾凇的多壮观呢?

点击“缀满”“缀满” 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

指读(评价:是的,满满的全都是)

谁再来读(评价:每一个枝头都挂满了,真是多。)

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壮观,再读读,你还会有新发现。

⑶ 雾凇的“奇”还奇在哪儿呢?

“洁白晶莹”

指读(评价:洁白如雪)

再指读(评价:晶莹剔透)

一起读(真像玉石雕琢真美啊!)

⑷ 还有哪个词语也能体会到雾凇的美呢?

“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读(评价:仿佛置身于银色长廊)

再指读(评价:美不胜收)

一起读(真令人留恋往返)

7、雾凇的奇原来还奇在它的美,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吉林雾凇的多、壮观和美展现在大家眼前吗?(评价:1吉林雾凇真是美丽动人,2吉林雾凇这奇特的美景绵延千里,令人留恋往返。3吉林雾凇真像用玉石雕琢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读。

7、这景象真是太奇特美丽了,我们不禁要自豪地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8、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雾凇的奇特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成因和形成过程的奇特

1、读得真好那么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雾凇形成的原因。

2、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齐读

3、由这句话我们知道了“雾凇,俗称树挂。”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述:我们苏州地区冬天最低气温也不过零下1—4摄氏度,而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格外低,大约在零下20~30摄氏度之间,那可真是出示:引读(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4、雾凇形成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交流条件点击:(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二)过于饱和的水汽

1、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 出示:过于饱和的水汽

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就是指雾气非常──多,非常充分。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句段)

(1) “从当年12月至„„阵阵。”抓住“丰满”“总是”“弥漫” “弥漫”是什么意思?“阵阵”

导读:水汽真多呀,谁能把这意思读出来呢?指读,评读。

(2)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交流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点击:涌,笼罩,淹没,出示雾气淹没图,

述:松花江上的雾越赖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 谁来读:评价:怪不得观赏雾凇还讲究“夜看雾”呢! 谁再来读(评价:整个江面白雾腾腾,久不消散)

谁还想读(评价: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 谁还想读(评价:这蒸腾缭绕的白雾是壮观,是奇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3、问:为什么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雾气?说说你的理解。说的真好,教师表演哈气,联系冬天哈气,体会温差越大 ,水汽越多。

4、小结: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所i(非但„„而且„„总是弥漫着„„)

5、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呀,让我们记住这一奇景吧。读“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读(评价:难怪吉林雾凇会成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是因为吉林不仅有寒冷的气候,更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三)遇冷

1、师:要形成雾凇还要具备另一个条件,那就是?遇冷)

2、师:吉林的天气冷,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正好是最冷的时候,排出时水温是4摄氏度,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3、刚才,我们通过阅读讨论,知道了雾凇的形成不是很简单的,它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课件出示:填空。在严寒季节只有空气中有了( ),并且( ),才能( )成美丽动人的雾凇。)

是啊,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形成雾凇。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可是,普通的树挂厚度为0.5~1厘米,而由于吉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和特别大的温差,所以吉林雾凇的厚度达到了4~6厘米,因此吉林雾凇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

(四)凝结

1、师:那吉林雾凇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谁说

课件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2、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作者运用了哪几个词语写出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轻柔

的、接连不断的过程呢?(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渐渐、慢慢:表示一个缓慢的过程;“轻轻”表示雾气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⑵ 把你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去,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读,(评价:这宛若白银的雾凇正在慢慢地、轻轻地、不知不觉地形成。)

我们也来亲身感受一下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的过程。语速要放慢.齐读。

⑶ 就这样,在我们的等候中,这松针、柳枝都变了, “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出示:(配图)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⑷ 这么充满魅力的雾凇奇观,这么精美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通过朗读尽情地展现出来。齐读第二自然段。

3、雾凇不仅景色奇,它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板书:形成奇)

四、欣赏第三自然段,赞美雾凇的美、奇特

1、过渡:夜看雾,晨看挂,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我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边看边想像。(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雾凇各有各的姿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用上这个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生:有的像银菊,洁白高雅; 有的像梨花,含苞欲放; 有的像银菇,婀娜多姿; 有的像绽放的菊花,楚楚动人; 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

有的弯着腰,好像在给人们鞠躬;像雄浑磅礴的瀑布 有的像亭亭的少女;像是座座大型冰雕 有的如盛开的百花;像剔透闪烁的钻石。

有的似排排的雪浪。像亮闪闪的水晶

3、是啊。这时,松针、柳枝、所有的树木,都像是用美玉雕琢出来一般,这就是──琼枝玉树,这琼就是指美玉。(小黑板出示)读好它。

4、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树,此时此刻,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也是同样的奇特。再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五、拓展,做一回词人 读《沁园春·雪》,你能用老师给你的词语改编《沁园春·雪》的上阕吗?

沁园春·雾凇

北国风光,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望十里长堤,惟余莽莽;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银松雪柳,千姿百态,吉林雾凇堪奇观。

待清晨,看琼枝玉树,分外妖娆。

六、作业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2、观察早晨雾的景象,并留心太阳出来后,雾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文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景色奇

雾凇 奇观

形成奇

推荐第7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风景那边独好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榆次区什贴小学梁林凤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美妙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再加上名人的赞颂之词,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思、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

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

(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

(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

(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雾凇清晰、多样的图片)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

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

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设计意图:以读促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雾凇的美丽,体会雾凇的奇特,感知雾凇的壮观。学生是有目的的去读,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辅以清晰逼真的场景,舒缓优扬的音乐(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习得方法的过程,也是陶冶身心的、愉悦的过程。引领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感受雾凇的奇壮美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

(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

(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

(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

紧扣“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

“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多媒体展示图片、雾凇形成的示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精妙凝练的语言,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2、练笔(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练习)

(1)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3)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重视听、读的训练,而且要重视说、写的训练。设计写导游词、说导游词的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

(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课内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奇观

雾凇

形成水汽——遇冷——凝结

【教学反思】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贯穿于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反复的读,通过自读,让学生潜心发现思考问题;通过互相读,思维产生碰撞;通过看图读,把想像插上翅膀;通过配乐读,让学生走入诗一般的意境。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梦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更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再现了雾凇这一奇特、壮丽的奇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孩子们会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推荐第8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①齐读句子。②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雾气是从哪里来的?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指名朗读。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再齐读这句话。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板书设计:凝结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饱和)遇冷奇观《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推荐第9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时教学设计

fntsize=\"6\">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24

柳州市岩村路小学韦红艳

教学目标:

、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我们初读了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板书题《雾凇》]一起齐读。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近雾凇了。(播放雾凇)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初读文

、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文,能不能用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对,这就是雾凇,我们一块儿再读读这句话(齐读)边读边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生回答)[相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三、学习文第二自然段

、这两个条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文第

一、三自然段

、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交流:

##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赛读、齐读)

(3)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句二: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联系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的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齐读。

到了1998年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推荐第10篇: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冷不冷?今天最低温度是多少?那你知道什么时候最冷?每年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总有许多游客从四面八方赶往吉林,去观赏雾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师板题) (2)释题:师:雾是雨字头,雾是怎么回事?生:

再看凇,两点水, 两点水的字和什么有关?(冰)所以雾凇就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二.复习回顾

(1)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在课题前加个修饰词( )的雾凇.(2)好美啊!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美美的雾凇(欣赏图片) 师:你最想用哪个词或哪个句子来形容你的感受?

三、学习二自然段,探究: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在书上空白处简要写写你的理解。合作学习,探讨:

(1)第二自然段共_____句话?这几句话都是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写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说____________这句话哪个词说明雾气饱和(阵阵)

(二)师:这句话是写什么的?(雾气).还有那几句是写雾气的?这些句子中哪些词是写雾气变化的?点上点.弥漫、涌向、笼罩、淹没,从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雾气越来越浓,越来越大):有句谚语“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读出雾的美

(三)师:雾凇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呢?出示:这蒸腾的雾气,

,地给

师: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柳枝圈出有关词语,雾凇的形成是快还是慢?师:雾气就这样遇冷凝结成了

?文中提到雾凇了吗?(没有)那凝结成了什么呢?(白银),文中也没有凝结呀?(镀就是凝结)白银是雾凇,那还有什么是雾凇?出示: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这些词还写出了雾凇的

“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作文中要学会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为什么把雾凇比作白银呢?这比喻其实蕴含着 作者的什么感情?因为喜爱,所以用这样的比喻。带着喜爱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话。

四、尝试记忆引导背诵:这么神奇而美丽的雾凇形成过程想不想给更多的人介绍一下?有什么快速记忆的好方法呢?(弄清每句写什么,句与句关系,在每句中找出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1)练(2)出示填空准备(3)指名填空。 概括解释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

二、三句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

第四到八句写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雾汽涌向两岸,笼罩长堤,淹没树木,逐渐形成了雾凇。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拓展练习:业余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后面这些老师就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对雾凇充满了好奇,谁愿意做小导游,陪老师们一边游览一边介绍吉林的雾凇呢?

1.提醒注意点:礼貌用语,态度大方,吐字清楚。2.明确内容:欢应,介绍雾凇形成原因及过程 3.小组内练习4.自告奋勇当导游

5.游客太多,导游小分队出动,其他同学观察,评选最佳导游(一起指向表现最好的一位)。

六、总结板书,点明本课收获,并总结谈话:同学们,吉林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而你们的聪明好学,也让我看到了教室里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么多花能把我们祖国装扮得象吉林雾凇那样美丽动人。

七、小练笔:我们这里没有吉林这么寒冷的天气,只有雾没有雾凇,你能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借用文章的词句将雾的形成消散的过程写出来吗?

第11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预设流程:

一、听写词语,复述课文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3课,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下面听写几个词语。

(1)报完词语后,出示学生的默写: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师:跟大屏幕上对一下,错的订正;现在全对了的坐正,我们来齐读一遍。

(2)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用它们来说说你心中的吉林雾凇?(倘若无人举手,师:你可以先用一个词来说说?)(指名说,教师及时评价) (3)顺接:这么美的景象,难怪人们会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师板书,生齐读“奇观”)

二、了解成因,品悟文字

1、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呢?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你见过梨花吗?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欣赏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奇观吧。(出示图集)

师:看完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你想说点什么吗?(指名说美)那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默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描述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名说。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指名读

师:给这个句子换种说法,谁会的?

课件出示:形成雾凇,不仅需要 ,还需要 。

2、小结过渡:是呀,这就是雾凇形成的条件;那么,雾凇形成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速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相关语句画出来。(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过程”后,教师巡视指导) 师1:(1)指名说;(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词语;(3)齐读(谁来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形成雾凇,大概经历这么几个步骤:首先是“弥漫雾气”,其次是“淹没树木”,再次是“遇冷凝结”,最后是“形成雾凇”。我们一起再读读。) 师2:在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非常地神奇呢?拿起笔来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课件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①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雾很大、很浓呢,用笔把这些词语在书上圈出来。

③下面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圈出它们? (学生说,教师及时适当评价:“涌”: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在什么地方曾见过这“涌”的情景呢?比如说电影散场的时候、海浪涌向岸边的时候„„“笼罩”:笼罩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看吗?(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淹没”:物体被雾气淹没了,这是怎样的情形呢?请看(课件出示系列图片)。“模糊”:雾很大、很浓,连灯光、树影都看不清了,一片朦朦胧胧。)

④这几个词语都写出了雾很大、很浓(课件给“涌向、笼罩、淹没和模糊”加红),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到句子当中,你能把这种雾大、雾浓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教师评价;强调“奇观”,齐读:是啊,这雾气是这般地蒸腾,这般地轻盈,这般地浓密,这般地美丽,难怪

- 12 -

第12篇:雾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时编号:072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插图,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2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13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清新明快、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雾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第三自然段写人们观赏雾凇及感受。 【学情分析】

薛法根老师曾说过,教材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雾凇虽美,但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却离他们的生活实际都太过遥远。四年级的孩子虽然在朗读感悟理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雾凇这种自然景观缺乏直观的认识,所以需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展示,教材展现的是美丽的北国风光,更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教学重难点】

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并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并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做手指操。(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我们一起来活动一下手指吧。)

2、感受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师:同学们,我们的手指锻炼灵活了,下面该来锻炼一下大脑了,老师考考你们,认识图上的景物吗?(出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

3、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其中吉林雾凇最为奇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吉林雾

凇的奇异景象。

4、板书课题: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与冰有关。你是如何记住“雾”字的?

二、初读课文。

过渡:雾凇,俗称树挂,它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什么样子的?请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生字词语,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当(dàng )年

闪烁(shuò)

模糊(hu) ②指导读好长句。如: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2、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分段读、齐读

三、以读体会美

过渡:到了冬天,别的地方一片光秃秃的,毫无生机,但在吉林省的吉林市,那里却盛开着满树满枝的花朵,大家想去看一看吗?

1、播放雾凇美丽的风光图片

2、看图说话:你刚才看到了怎样的雾淞? 师: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出了雾凇非常著名?

3、领悟“奇观”

(1)齐读“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时候突出了——闻名全国、奇观 出示: “观”的解释:

①看;②景象或样子;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奇观”中的“观”指的是── “奇观”就是指(

)的景象。 (2)让我们再次读出惊喜赞叹的语气。

4、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雾凇的?请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现雾凇美的词语。

5、交流体会

师:你觉得哪个词语把雾凇写得特别美?

你能不能把它读得美一些? 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 “洁白晶莹”告诉我们雾凇的什么?

雾凇的奇在于它的美,还体现在它的多,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每一个枝头都挂满了,真是多。

是的,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多么壮观啊! 自由读读,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6、以读悟情(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7、读写训练 出示:

练习用以下词语描绘一处雪景:

洁白晶莹

缀满

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

三九严寒,雪花飞舞。一觉醒来,发现树枝上、屋顶上(

) 了白雪,一朵朵(

)的雪花,像(

),像(

),(

),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下来,给大地盖上了一层(

)。好一个(

)的世界。

三、指导写字

1、认真观察“雾”、“堤”两个生字。

2、交流识记方法。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上来书写。

四、小结

1、第一自然段用总分的结构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雾凇的奇特美丽,能试着背诵出来吗?

2、这么奇特壮美的雾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设计:

23、雾凇

奇观

样子

颜色

2012年12月11日

第14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doc《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能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其中一个说话。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但是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却有一种自然景观,以其“严冬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它是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它,像盎然的银花,晶莹闪烁;它,是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悠长;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它,如气势磅礴的落雪,装扮大地,点缀神州。江泽民主席还曾亲自为其题词呢!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去松花江畔走走,去欣赏一下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2、板书课题:雾凇。学生齐读,教师提醒“凇”的读音和写法。简介凇,凇: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遇冷凝结成的冰晶 。

3、围绕课题质疑。如:什么是雾凇?它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形成的?……

4、引入新课: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指名交流: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出示词语

四、出示长句子

五、精读第一段第三段

(一)欣赏雾凇(学习第一自然段)

1、色泽美。

①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雾凇有什么特点,找出关键词来读一读。

②交流:洁自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2、姿态美。

师:除了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态呢!赶快找一找(千姿百态)。

(1)出示不同姿态的雾凇图片学生欣赏,并为它取名,

- 2(慢、轻)谁能用“慢慢地”或“轻轻地”说一句话,体会它们的不同。

③指导朗读,读出“慢慢地、轻轻地”的感觉

5、小结: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三)赞美雾凇(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雾凇不同图片,配乐欣赏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2、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在一夜之间,报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样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指导学生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配以音乐和雾凇图片,再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雾凇确实是美丽壮观的,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匪夷所思的是:这闻名遐尔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细地找答案。

四、总结

本文作者用他优美的文笔,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

- 4

}奇观

千姿百态 前。在此过程中,我又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雾凇的形成条件。最后,当大片的雾凇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学生虽然没有见过雾凇,但通过本课的学习,雾凇的美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第二、课堂上的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比如:欣赏完武松图片后,以“雾凇千姿百态……”为开头的说话训练,学生因为脑海中有了鲜明的形象,所以说起话来轻松自如。这让我想到许多次的语文课上,面对教师的说话训练或是小练笔,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法交上满意答卷的现象,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上的疏漏吧。

本课虽然整体效果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感情不够到位,朗读效果欠佳。

第15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2.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雾凇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同学们,三九严寒的吉林到处可见到如此美景。江泽明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写了什么?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4.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题词读一下好吗?生齐读。

5.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将跟同学们一起走进吉林,去观赏这文明全国的自然景观。生齐读课题

6.指导书写“雾”“凇”。师提醒书写要点后,生描红书后习题二中的“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设疑:刚才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

1

感受?你有些什么疑问?(雾凇是怎么形成的?雾凇的形成有哪些条件?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子都要求,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1)、字

①生字正音:

畔 缀 镀 缭 琼

雾 堤 俗 凝 摄 氏 幕 零 淹 模 ②指导写字:

凝 堤 氏

③生描红。(书后习题二)

④将这些生字带进文章中读一读,并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 (2)词

出示课件:奇观 凝结 弥漫 笼罩 模糊

淹没 逐渐 缭绕 漫步 观赏

洁白晶莹 闻名全国 随风飘荡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⑤读一读,并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122页,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根据时间灵活机动)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第16篇:22《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2《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出示课件)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读了此段你有什么新的了解?(板书:奇观)为什么说是文明全国的奇观,从那些词看出来?

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它地方出现的少呢,四人小组带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

(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 (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汇报:

(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 (2)、吉林“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待学生说后出示“从当年十二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 “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朗读:这么充满魅力的雾凇奇观,这么精美生动的语言,我们也得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啊!(自读、齐读)

4、指导背诵。(抓关键词)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1)、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说说雾凇有些什么姿态? (2)、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3)、指名说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b、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带着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结合,延伸课外。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富有情趣(课件出示画面)用文中的一些词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2、交流,说一说。板书设计:

22、雾凇

水汽——遇冷——凝结

晶莹洁白

奇观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第17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8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3.感受雾凇奇景的壮美,激发学生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感受到雾凇的美。

三、教学难点:

雾凇是松花江畔特有的奇景,江南的小孩子从未见过,更无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而理解。因此,根据这一学情特点,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说?(很美、美丽动人、奇特壮观、千姿百态……)是呀!雾凇这么美、这么神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学习课文内容,感受雾凇的美、奇。1.吉林雾凇它究竟奇在哪儿,美在哪儿?

①打开书,认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 ②(学生画好后,师提醒学生:同学们,我们要学会品读词句,画出句子后要反复读一读,在你认为最能说明雾凇美丽的词语后面加上着重号。想一想:透过这些词句,你能体会、感受到些什么? ③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说?)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洁白晶莹”能说得具体些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说得动情!棒极了!(引导认识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十里长堤”、“缀满”我仿佛看到了松花江畔的两岸都是雾凇,霜花缀满枝头,那情景真是壮观呀!这么美的情景,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b.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①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争取把雾凇的神奇和美丽读出来。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②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 ③组织同学评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评,还可以让评的学生读一读)(同学评议:我觉得他读的,特别是把,我仿佛看到了。 ④下面就请你(评议的同学)来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相信你会读得更棒! 读得真好!为他鼓掌。

⑤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神奇、美丽的雾凇,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雾凇?(欣赏雾凇图片,师范读) ⑥下面我们一起读,通过你们的朗读把雾凇的美表现出来。 过渡:你还找到哪些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

(2)“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我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感受到了雾气形成雾凇是个很轻、很慢、也是个很美的过程。

这句话的确写出了雾凇很美,除了现在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的颜色、形态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待会儿老师将带领大家细细品味这段文字。

(3)“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我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词感受到雾凇形态万千,觉得她很美。

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说出了雾凇的美,真棒!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1.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找出概括说明雾凇形成的句子。 你找的哪一句?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这句话用极其准确、科学的语言概括说明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段的总起句。像课文第二自然段所采用的“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要经常运用。

②再读这句话,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a.“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 b.“水汽遇冷是怎样凝结而成雾凇的?”

③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细细地去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老师也整理了一份补充资料,它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解决疑难问题,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当然别忘了也要读读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

读完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到四人小组里讨论讨论。 ④全班交流。

(1)谁来说说“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在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b。对,这阵阵雾气就是课文前面提到的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雾气缭绕的情景。

(2)还有谁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水汽遇冷是怎样凝结而成雾凇的?

a。雾气遇冷凝结形成雾凇是很奇妙的,想看一看吗?(播放flash,定格在“大片的银松雪柳的”图片上。)看了雾气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这么奇妙的景象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b。指导朗读。 ①谁先来读?

(点评:我觉得这雾气凝结的过程读得不够慢、不够轻,注意了,它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谁再来读?

②点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听出了一种特殊的美感、奇特的感受,雾气很慢很轻地笼罩到树木的上面,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飘飘欲仙的境界。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得太棒了!再接下去读。

老师觉得“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要是能读出变化来,那就更好了!还有没有谁想读这里的第二句话?

③此时,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多么令人感到新奇(在奇字下加点)、兴奋呀!一起来读这段话。

2.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把雾松形成的神奇过程说一说吗?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二月间,松花江湖水经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就有所升高,再顺流而下,这样,江面上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雾气随风飘荡,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雾气、

、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逐渐像,最后。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音乐起)师引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齐读)“”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同学们,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读) 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④雾凇仅仅就像盛开的梨花吗?还像什么呢?(出示图片)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以“吉林雾凇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赞美这美丽的雾凇。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一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动笔写。 ⑤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⑥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描绘也很精彩!让老师领略到了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

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2.同学们,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吉林的雾凇冰雪节又要开幕了,课后请同学们到网上搜索搜索,同时关注新闻、媒体的介绍,你会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知识吧!老师先给同学们推荐一个网站,同学们可以从这个网站中了解到许多有关雾凇的知识!(http://www.daodoc.com/cnet/wusong/index.htm

(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中像雾凇这样的奇观还有很多,课后搜集资料,准备开展“大自然的奇观”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学习第三段

吉林雾凇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出示“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2.多美的雾凇呀!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琼枝玉树”的意思吗?

3.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这一次要一边看一边想象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都像什么?

4.同学们都被陶醉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以“这儿的琼枝玉树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动笔写。

5.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6.交流: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评价: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读)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

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学生齐读)雾凇,这大自然的杰作,使人陶醉,令人赞叹.让我们再次赞美它!(学生再次齐读) 2.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冰雪节就要开幕了,课后请同学们到网上搜索搜索,同时关注新闻、媒体的介绍,你会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知识!老师先给同学们推荐一个网站,同学们可以从这个网站中了解到许多有关雾凇的知识!(http://www.daodoc.com/cnet/wusong/index.htm

(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中像雾凇这样的奇观还有很多,课后搜集资料,准备开展“大自然的奇观”的语文实践活动。

第19篇:《雾凇》教学设计教学

《雾 凇》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学习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多 美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 (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

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第20篇: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江泽民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出示江泽民的话。——齐读。)

六、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

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