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4 08:32:2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康甲敏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一、反馈与检测

1、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米)

1

23

456

7„

总价(元)

9.

519

28.5

38

47.5

57

66.5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3、在这道题里,花布的( )一定,( )和( )成正比例。

自己读题,并试着填一填.指名汇报.

二、回答问题

1、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连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据,判断当底是6厘米时,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说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1

218

2

430

平行四边形的高

12

34

5

默读题目,有答案的举手.

2、把表填完整,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应付的钱数与所买的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吗?买面值8角的邮票。打开书21页,在书上完成.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4)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5)火车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4、能力培养

把一定数量的钱放到银行存活期,存款的年限和所得的利息是不是成正比例?

5、找一找生活成正比例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

X=ky(k一定)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课讲授 1. 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速度(一定)

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三、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六、板书设计

第1课时

正比例 =速度(一定) =单价(一定) =工作效率(一定)

(一定)

成正比例的量的三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推荐第2篇:《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正比例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材提供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知道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几倍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正比例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内容是有个初步的接触。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文字叙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特别是学生对学过的数量关系不熟悉时就更难了。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这两个表格中的变化情况与上两题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四)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4、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5、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二、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 把表填写完整。

(2)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 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三、全课总结: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正比例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

推荐第3篇:《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学重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课。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1)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2)同桌合作填表。

(3)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下面例题。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2)把表格填写完整。

(3)汇报填表的结果及依据。 (指名回答填表的结果及依据,完成表格) (4)观察表格,汇报发现。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小结。 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y表示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k(一定)。

3.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关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师: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先从观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的表格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路程与时间关系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

三、巩固提高

1.解决教材41页的问题。

引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 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2.判断。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 (3)一辆卡车每次运货的吨数一定,运的总吨数与运的次数成正比例。(

) (4)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正比例。(

) (5)出勤率一定,出勤人数与应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 (6)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成正比例的量的显著特征: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再辅以大量的判断题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教材43页“练一练”第1-3题。

推荐第4篇: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提问: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听儿歌,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课本第19页第1题。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

- 1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三.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

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可以用 y/x =k (一定) 来表示。

- 34 -

推荐第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工作总量随着工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

1、例2的共同点。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1页最后连个自然段。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

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3.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业 练习第2~6题。

推荐第6篇: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清河一小 许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一首儿歌吗? (课件)

师:你会往下唱吗?三只青蛙,四只青蛙,n只青蛙呢? 师:你在唱得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生:嘴巴数和青蛙只数一样,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数总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你真聪明,会横着观察观察表格。

生:青蛙每增加一只,嘴巴数增加1张,眼睛增加2只,腿数增加4条。

师:很好,你是竖着观察表格的。

师:我已经学过比,所以还可以说,眼睛数/青蛙只数=2;腿数/青蛙只数=4;嘴巴数/青蛙只数=1。

看来,嘴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有一定关系的量,在数学上,称为相关联的量。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此处教师看似无意的评价,实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活动,有了此处的指导,学生接下来就能顺利地自主观察表格发现规律了。)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一)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找了几组材料:(课件)

1、学生独立填表。

2、选择其中的一张表格,通过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可以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

3、反馈交流

4、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 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二)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到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数学老爷爷也要来考考我们,想挑战吗?他给我们带来下面两组信息,并告诉我们只有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但不知是哪一张,你能找出是哪一张吗?我们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1、出示材料: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2、四人小组活动:

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3、比较图像,再次感受正比例

除了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你想看吗? 指导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另外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我们也画成了图,你想看吗?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其中三张图为什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 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比值不一定)

揭题:像这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在数学上就说它们成正比例,具体可以这样描述:

(三)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

像这样时间增加(或减少),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而且相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你觉得这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3、你能照这样说说另外几组成正比例的量吗? 不成正比例的用虽然„„但是„„来说

三、运用提高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2、在《数青蛙》儿歌中找找成正比例的量。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重要特征?

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正比例》教学反思

对比过北师大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的教材中介绍了“两个相关联的量”,而北师大版中没有,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设计介绍“相关联的量”这一环节,但课前准备中我也为是否设计这一环节而矛盾,但最后还是在我的课堂中呈现了这一概念,课后自己不禁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本来就是一抽象的概念,我还在课堂上有加入“相关联的量”这一概念,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在设计教案之初,本以为本班学生整体情况较好,在处理“正比例的意义”中的“比值一定”时,只注重了口头上的描述而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去算算比值。课后看见学生的作业,自己不尽感叹“失策”,对于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理解。

还有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生成。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或问题,而使我们的教学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课上得并不那么顺利。比如,象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与其边长,原的周长与半径这些特例是否成正比例,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教师如何有效处理动态生成的问题。

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就正如赵老师前面提到的“课中也要备课”,动态生成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呢?从生成的内容看,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生成和隐性的情感、态度生成。因此,我认为:促进课堂生成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预设、教学的机智和学生的心理环境。要达到课堂有精彩的生成且能很好的抓住并能利用生成这点还需要我的不断努力。

推荐第7篇: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 比 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45页~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小学毕业了。学习了六年的数学,有一样东西跟我们最亲密,那就是数学书。

(师拿出一本数学书)大家看,这是一本数学书、2本、3本、„„ 随着书的本数在增多,什么也在变化?

(学生说什么,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如书的本数越多,书的总价就越厚高,说明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有关系,我们就说: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由此可以看出:书的厚度、重量、价格都和书的本数是相关联的量,他们随着书的本数的变化而变化,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变化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量间的变化,去发现变化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由和学生最为亲密的数学课本入手这一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课前,老师选择了书的本数和价格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

看。

1.教师引领 初步感知——教学例1 教师课件出示统计表

(1)师: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生:总价与本数

(2)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当本数是1本,总价是5元,当本数是2本,总价是10元.本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从左住右看,本数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从右住左看,本数减少,总价也随着减少.本数和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师:总价与本数的变化有什么不变的规律? 预设:方案1 (学生若回答有困难)

师启发:相应的总价与本数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 5|1=5 10|2=5 15|3=5 20|4=5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也就是书的单价一定。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总价 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 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

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

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

预设方案2(学生能回答) 生:一本书的价格不变

师:也就是书的单价不变,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不变。

师:相对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是多少?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关系吗?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 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

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

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并

借助教材中的三个问题,适时提问“总价与数量的变化中什么不发生变化?”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一个不变的量(比值一定),为后面学生的进一步发现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2、小组合作,加深理解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小时) 路程(千米)

分组讨论:

1 80

…...

…...160 240 320 40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2)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8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6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80|1=80 160|2=80 240|3=80 320|4=80 (4)这个比值表示的是什么?如何用关系式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这里的80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设计意图: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很难一下子正确建模。因此, 教学例1之后,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我自主开发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

3、归纳总结

师:比较例

1、例2,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师:具有这样变化规律的两个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到数学书45页去寻找答案吧!

生:自学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总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正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课本,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意识,第二是为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认识,

(2)判断条件:

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谁来说说一说,要想知道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

(3)教学字母关系式

师:如果用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 k(一定) (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效。如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引导学生用言语、图象、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加以表征,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

比例。

6、判断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宽一定,长和它的面积

(2)《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5)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学会明辨是非,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也未必就是正比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还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二)研究正比例图像

师:正比例关系不但能通过计算看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读,还能用图像来表示。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小时) 路程(千米)

出示图表

1 80

…...

…...160 240 320 400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学生尝试画图。

温馨提示:

(1)在图中找到相对应的点并画出来。

(2)仔细观察画出的点,先猜一猜,再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展示画图,感知正比例图像。

猜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点连起来好像是一条直线。 师质疑:是不是这样呢?

师:老师发现刚才有很多连线的时候都是从第一点开始连得,孩子们想一想,到底应该从哪儿开始连?

生:0点

师:0点意思表示什么意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0点表示:0小时行驶了0千米的路程(汽车还没有出发在原点)。 师:那就请同学们把图像完善好。

师 质疑:A点表示什么意思?B点表示什么意思? 生:

4、师小结:大家把所描的各点连起来都在一条直线上。看出正比例的图像就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线延伸的射线。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发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大家刚才的发现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儿的发明不谋而合,大家真了不起!

(课件)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根基,以前毫不相干,正是笛卡儿的发明,把“数”转化为“形”的图象,从此数学发展更蓬勃,令数有了几何意义,是很多高等数学的思想。这是数学史上的伟大创举!大家的发现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好样的。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最棒的自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从而数形完美结合)

5、引导学生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运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抛出问题:

(1)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估计一下,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引导学生:

①想一想,2.5小时大约在横轴的什么位置,能否在正比例图像上找到相对应的点?这个点对应纵轴上什么位置?

②动动手,利用三角板在图上试着画一画、找一找、验证一下。

③动画演示,将想象的点画出来。 师:你为什么找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 生:台前演示

师:利用正比例关系图像,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机会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6、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和“画一画、说一说、估一估”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了正比例图像,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同学们真的非常了不起!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2-3名学生回答)

2、盘点学习过程

千金难买回头看,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首先我们研究了总价、本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又研究了路程、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借助这两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由此归纳抽象出正比例模型。接着又研究了正比例图像,从而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习研究其他的知识。

3、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大大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的设计既有知识的提升,更有学习方法的总结。)

推荐第8篇: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 (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

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95页最后连个自然段。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

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教学例3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2) 数量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比值是谁?比值是不是不变的? (3) 判断数量与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 5.完成97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3.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一第2~6题。

推荐第9篇: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 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环节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自学

课件出示以下两组自学材料:

1、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比)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50 100 150

„„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2、一种圆珠笔,枝数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枝) 1 2 3 4 5 6 „„ 总价(元) 1.6 3.2 4.8

„„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二)反馈:

师: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材料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1、学生自由说,小组内总结。(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小结:像这样表里的两种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了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总价和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问:谁来说说这两个数量关系式的意思?

(2)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3)字母表达关系式。

问:如果字母y和 x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板书】: =k(一定) (4)质疑。

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三)探究:

1、课件出示表格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问: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强调: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四)应用:

1、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的面积。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课件演示核对。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指名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4、完成练习。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同桌讨论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课堂延伸: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五、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

1、4题。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k(一定)

推荐第10篇:认识正比例教学设计

认识正比例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显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是重点。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路的建设,汽车是越来越多,我想咱们很多同学都坐过汽车。你们知道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吗?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对超出150千米的进行安全教育。如:

车跑得太快,容易出现问题,高速公路上一般限速120千米等。

师:谁知道汽车上用什么记录跑的距离呢? 生:里程表。

学生给不出,教师介绍。

师:汽车有一个装置,是专门记录汽车行驶的路程的。 板书:里程表

让学生说一说汽车每小时跑多少千米,以及汽车是用什么记录跑的路程的,引出里程表。

2.课件展示教材上的问题情境。 师:请大家看课件。 课件展示汽车8点开始行驶到9点停止时里程表上数字的变化。

师:从刚才的资料中,你了解到什么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

●汽车8点开始行驶,9点停车,行驶了1小时。

●汽车行驶时,里程表上的数字是8724千米,汽车停止时里程表上的数字是8814千米。 让学生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计算出汽车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解释计算的合理性。

3.提出问题(2)的要求师生共同完成。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它就是汽车的里程表。根据里程表上的数字,能计算出“汽车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吗?”怎样算?

生1:用8814减去8724就是汽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2:因为汽车没跑时里程表上是8724千米,跑了1小时,里程表上是8814千米,多出来的千米数就是汽车1小时

第11篇: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正比例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答案: (1) 。 (2)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3)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正比例 =速度(一定) =单价(一定) =工作效率(一定) (一定) 成正比例的量的三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第12篇:《正比例关系》教学设计

《正比例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是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含正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过哪些数量关系?谁能来说一说? 生: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总价、单价和数量的关系等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之间的变化规律。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引出例1)

二、探究新知

1、正比例的概念 (1)出示例1。

教师指出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图:买1米,总价需要3.5元;买2米,总价7元;买3米,总价10.5元……

观察上表,谁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师指出:像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量,我们可以称之为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总价是怎么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最后提问,为什么比值都是3.5?其实比值表示的是什么?生:比值3.5表示的是彩带的单价。(板书:比值一定)】

师:如果我们用式子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生:总价单价(一定) 数量(2)介绍正比例的概念

师介绍: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指出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板书:正比例。同时PPT呈现此概念,学生齐读)

找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两个必要条件:

1、必须是相关联的量。

2、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yk(一定) 强调比值必须一定。 x

2、举正比例的例子

师: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的量? 生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生2:汽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生3:长方形的长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宽成正比例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正比例时,必须把握两个要素:

1、必须是相关联的量。

2、比值一定。

3、正比例图象

出示例1表格中的数据, 用图像来表示的方格图。师生共同完成绘制图像。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图像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教师示范描出两个点,然后学生照样子描出剩下的点,并用直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绘制完成表格后回答一下4个问题。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述出来,并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伸,你还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什么形状?延伸代表什么?为什么射线从0点出发?)

(3)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7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师总结:根据观察正比例关系图象,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今后我们要学会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这类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2、自主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找学生汇报答案。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比值一定 总价y单价k(一定)

数量x

第13篇:正比例图像教学设计

《正比例图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

4、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正比例的意义?

2、如何确定两个相关的量成正比例关系?

3、有没有更直观的方式来展现正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的图像)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横轴、纵轴表示的含义

1、谈话:像例1的表格中的数据有时候也可以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示。

2、请同学观察黑板上的只标有横轴和众轴的图。

提问:图上的横轴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时间)横轴上的每一段表示多长时间?(都表示1小时)纵轴呢?(路程,每一段都表示80千米)

3、教师先示范描一两个点(边讲解边示范),你们会描点吗?

4、提问:例1表格中第一列的数据应该在图上的哪一个位置?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表示3小时行的路程的点肯定在哪一列?5小时呢?7小时呢?

(二)根据图像,类推判断

1、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所描出的点,这些点的排布有没有什么规律?

(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请同学们将自己所描的点用直线连起来验证。

2、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必要时指导: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

4、3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五、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及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七、反思:

第14篇: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涞水四中 陈凤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图象特征。 ②知道正比例函数图象是直线,会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燕鸥飞行路程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体会函数模型的思想。 ②经历运用图形描述函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经历探索正比例函数图象形状的过程,体验“列表、描点、连线”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描点作图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勇于探究数学现象和规律,形成良好的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正比例函数图形的形状,会画正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

1、

(1)你知道候鸟吗?

(2)它们在每年的迁徙中能飞行多远?

(3)燕鸥的飞行路程与时间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教师用课件展示问题。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燕鸥,然后思考并解答课本上的问题。学生自主解决三个问题。教师在学生得到结论的基础上提醒:这里用函数y=200x对燕鸥飞行路程和时间规律进行了刻画。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境入手,让学生从简单的实例中不断抽象出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关系的方法。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图象特征。

②知道正比例函数图象是直线,会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

教师用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记忆。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目的的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三、自学质疑:

自学课本86——87页,并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表达式

(1)圆的周长|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2)汽车在公路上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怎样表示它走过的路程S(千米)随行驶时间t(小时)变化的关系?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度的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度,物体的温度T(单位:度)随冷冻时间t(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

2、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函数我们把它们称为正比例函数。由上得到的启发,你能试着给正比例函数下个定义吗? 学生先自主探究,后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师生互动对回答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为导出正比例函数概念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上面的四个表达式的共性:都是常数与自变量乘积的形式。教师口述并板书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教师让学生看书,在定义处画上记号,并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强调k 是常数,k≠0?

上述问题中各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分别是什么?(由学生一一说出)

做一做:下面的函数是不是正比例函数? y=3x y=2/x y=x/2 s=πr2

通过上面的例子,师生共同总结正比例函数须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比例系数不能为0

2、自变量X的次数是一次的。

表示下列问题中的y与x的函数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 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周长为ycm; (2) 某人一年内的月平均收入为x元,他这年的总收入为y元; (3) 一个长方体的长为2cm,宽为1.5cm,高为xcm,体积为ycm3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分析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的特征、理解其解析式的特点。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的特点,那么它的图象有什么特征呢? 自学课本87——89页,并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

1、各小组合作回顾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2x (2)y=-2x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特点及函数变化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经历规律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各方面能力及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画图、积极探索、总结规律、准确表述. 学生活动:利用描点法正确地画出两个函数图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函数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并能准确地表达出,从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活动过程与结论:

1.函数y=2x中自变量x可以是任意实数.列表表示几组对应值: x -3 -2 -1 0 1 2 3 y -6 -4 -2 0 2 4 6 画出图象如图P124 2.y=-2x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可以是全体实数,列表表示几组对应值: x -3 -2 -1 0 1 2 3 y 6 4 2 0 -2 -4 -6 画出图象如图P112.

问:①、观察两个函数图象,能得到那些信息? 教师指导:观察函数图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自变量(2)函数值(3)升降性(4)特殊点(5)过了那几个象限(6)图象的形状 ②、总结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3.两个图象的共同点:都是经过原点的直线. 不同点:函数y=2x的图象从左向右呈

状态,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经过第

一、三象限.函数y=-2x的图象从左向右呈下降状态,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y=-2x图象经过第

二、四象限, 从左向右呈

状态,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2x

(2)y=kx(k≠0)

(3)y= -1/3x (4)y=1/2x+2

(5)y=3x2

(6)y= -3x2

2、教材练习题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可以看出:两个图象都是经过原点的直线.函数的图象从左向右上升,经过

三、一象限,即随x增大y也增大;函数 •的图象从左向右下降,经过

二、四象限,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

四、总结归纳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与图象特征之间的规律:

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我们可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

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

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五、巩固深化

1、画正比例函数时,怎样画最简便?为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正比例函数图象特征及关系式的联系入手,寻求转化的方法.从几何意义上理解分析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完成由图象特征到解析式的转化,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找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并知道原由.

活动过程及结论:经过原点与点(1,k)的直线是函数y=kx的图象.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只需在原点外再确定一个点,即找出一组满足函数关系式的对应数值即可,如(1,k).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随堂练习: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y=3/2x, ( 2 )y=-3x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在本节课中,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怎样的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作业: P98习题19.2─

1、2题.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设计以“自学质疑,教师指导阅读,咬文嚼字;合作释疑,查漏补缺;展示评价,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巩固深化,细心读题,学生说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个步骤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15篇: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19..1

东兴镇中学赵晗《2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19.2.1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正确的表示方法. 2.在学习了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正比例函数. 3.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为下一课时学习一次函数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在用描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过程中发现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能用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简便地画出正比例函数图像

3、能够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再通过动手操作画图象观察概括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学生在探究合作中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正比例函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以土地沙漠化导出函数模型这一话题,进一步引出最简单的函数模型——正比例函数。2.出示课题

这一环节,首先通过问题情境引入课题,为学生在后面由特殊到一般,抽象出正比例函数奠定基础。

活动二:情境创设:生活中的数学

课件展示课本第86面至87面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什么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2、阅读理解正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得出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1、概括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 y=kx(k 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对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式y=kx(k 是常数,k≠0)进行解读: k≠0

x的指数是1 k与x是乘积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结论 设计意图:

1、通过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为导出正比例函数概念做好铺垫。

2、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发现正比例函数的特征,理解其解析式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归纳能力。 活动三:考考你

1.正比例函数的识别。给出了6个式子,其中包含正比例函数的几种变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辨别正比例函数要注意的问题。

2.给出四个判断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及时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反馈学习效果。 活动四: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

例1:已知y与x成正比例,当x=4时,y=8,试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

例2.已知y与x成正比例,且当x =-1时,y =-6,求y 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小结: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活动五:习题竞赛 活动六:谈收获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关于正比例函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小结,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结也强化了本节的重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说说收获及发现的新问题,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 七.作业:

1.已知y与 x-1成正比例,当x=3时,y=4,写出y与x之间函数关系式。 2.自编自解:自编一道有关正比例函数的习题并自己解答.3.预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八.板书设计

19.2.1 正比例函数

一.正比例函数定义

1.定义:一般地,形如 y=kx(k 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结构特点:k≠0 x的指数是1k与x是乘积关系

二.数解析式的求法(待定系数法)

第16篇: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不成比例) (3)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成比例)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看来同学们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

二、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我很想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有多少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师:其实我们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测量出旗杆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三、探索新知

师: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5题(小黑板出示)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2、分析解答应用题。(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已知什么条件?这道题要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8吨水 10吨水

水费28元 水费?元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3、激励引新

这些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科书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思考: (1)问题中有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4)你还有什么发现?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明学生说,教师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X=280÷8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均可,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书)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分析判断、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等式、求解、检验写答语。(一梳二判三设四解五检验)

五、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问题改写成:“如果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求李奶奶家用了多少吨水?”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题,集体订正。

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编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有改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用的水数为X吨,列出等式是:12.8∶8=16∶X为什么这样列式?

3、实践运用

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旗杆的高度,下去后同学去们去测量旗杆的一些数据。并试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

2、教科书第61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讨论并请同学说一说:你

第17篇:《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正比例的教学主要解决三个中心问题:一是认识相关联的两个量;二是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即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比值一定;三是抽象出正比例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自己去发现,总结规律,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难点

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判断两个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2)教师提问: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教师谈话:

1、在实际的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2、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相关联的量”吗?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独立学习,合作交流)

师: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 面积与边长是相关联的 周长与边长是相关联的

下面分别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边长/cm 面积/平方厘米 (1)(2) 边长/cm 周长/cm 1 4 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趋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趋势相同吗?有什么不同?数据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二:(独立学习)

一辆汽车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观察下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他们怎样变化? (2)表中有那两种量?他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3)时间和路程两种量是如何变化的? (4)你还有什么发现?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实践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即速度一定。 活动三:(独立学习)

一些人买同样的苹果,购买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 质量/千克 10 9 8 7 6 5 4 3 应付的钱数/元 30 27 24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吗? (2)总价和数量是怎样变化的?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3)你还有什么发现?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活动四:(合作交流) 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如活动

二、活动三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1)活动二中有路程和时间;活动三中有数量和总价,即它们都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2)活动二中,时间变化,路程随着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3)两种量中相对应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2、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字母关系式:

师问: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师板书:x/y=k(一定)

4、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关系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有哪些条件?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过渡:大家学得都很起劲,接下来我要检验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迎接检验。

三、分层练习,课化新知:

1、想一想:

(1)活动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给与边长呢?为什么?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

2.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5)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6)人数和手的总只数。 (7)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8)工作效率一定,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总量。 (9)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10)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小结判断方法: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判断:①要看两个量是否相关联②他们相对应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3.选择题:(下面哪一个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关系) x+y=5x/y=5xy=5x-y=5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问题,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抓住两种相关联量与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生活中有许多变化的量,寻找生活中相关联的量,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应付钱数:数量=单价(一定)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我们就说这两个变化的量成正比例 反思:

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进一步加强正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列表呈现了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通过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发现各个比的比值都是90,理解90是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由此得出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在数量关系中,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是旧知识,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长点。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第18篇: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可用归

一、归总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是学习用正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 A÷B=C。

当A一定时,B和C( )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 )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 )比例。

(2)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3)总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提出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2.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1:28÷8×10 =3.5×10 =35(元)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预设2:10÷8×28 =1.25×28 =35(元)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教师:谁和这位同学的方法一样?

3.激励引新。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教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 :8 =x:10

x=280÷8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教师: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的水费为35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7)学生交流,汇报。

4.变式练习。 教师: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此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概括总结。 教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它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不但会解决问题,而且还善于归纳总结方法。就像大家想的那样,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样计算,9天可加工零件x个。 (189:3=x:9) (2)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x元钱。 (x:3=6:4)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1)小兰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是4米,这棵树有多高?

(2)小红计划每天跳绳600下,2分钟跳了240下,照这样计算,还要跳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计划?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谁来说说,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第19篇: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泾源县城关一小

禹月香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1页例5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1) 单价一定,买水果的总价和和数量 。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面积和它的底。 (4)铺地的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块数。

(5)泾源县城----银川的总路程一定,行了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创设情境看谁理解信息的能力最强!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我上个月的我们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42元.2.课件出示题目: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3.学生尝试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5.激励引新。

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每吨水的价格,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请大家再认真想一想,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讨论:

1.根据提示和同学交流解题。课件出示问题 张大妈李奶奶王大爷(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2)因为(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2.学生说解题思路并列式。

(1)学生汇报解思路。(根据课件提示) (2)指名学生板演。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 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答:略。

3.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35元,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样检验的?

4.怎样列式可以吗?8∶28= 10∶ X 5.变式练习

(1)课件出示: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汇报解思路 (4)检验结果 7.概括总结:

(1)象这样的题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均可,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

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二设未知x、三列比例(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验(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三、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二)实践应用

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华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元? 2.小兰的身高1.6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6m,这棵树有多高?

影长与身高的比是一个定值!试着用比例解决吧!

(三)拓展应用

四、堂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第20篇: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作者:高晓倩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公园里有一棵参天大树,对于这棵参天大树你想到什么?怎样测量它的大概高度呢?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参天大树的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用正比例方法解决问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参天大树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板书:用正比例方法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师: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5题(电脑出示)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已知什么条件?这道题要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科书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思考: (1)问题中有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4)你还有什么发现?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明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均可,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书)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分析判断、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等式、求解、检验写答语。

四、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1)例题改编。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问题改写成:“如果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求李奶奶家用了多少吨水?”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题,集体订正。

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编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有改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用的水数为吨,列出等式是:12.8∶8=16∶。

(2)教科书第60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讨论并请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3)列式计算

一个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样计算,9天可加工零件多少个。 3下面题目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补充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 100千克的蜂蜜里含有35千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 _________?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它的解答步骤是怎样的呢?

六、作业设计:

利用学习的正比例知识如何测量校园内旗杆的高度?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