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数学试卷讲解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8 07:48:1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荷花淀》教学设计讲解

《荷花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珍惜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

1.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鉴赏并领悟本文的诗情画意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体会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对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2.体会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影视资料所反映的的战争场景特点。(影视导入构成强力冲击,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归纳:提起战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枪炮轰鸣、悲声一片……

在小说《荷花淀》中描述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2.把握小说情节

(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多媒体显示)。(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段落 1-4 5-29 30-31 32-38 39-47

标题 月下编席 夫妻话别 送别亲人 马庄探夫 探夫不遇

段落 48-60 61-74 75-83 84

标题 与敌相遇

助夫杀敌

漫谈感受

迅速成长

(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可以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

孙犁的小说并不是以情节见长,但他精选了几个生活片断:开头写话别,交待故事背景,村里七人参军,他们公推水生为代表回家告别,这为妇女们去马庄探夫设下伏笔。探夫不遇,不遇而归,归而遇敌,摆脱敌人,隐入荷花淀助夫杀敌,目睹激战,则是一个转机。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足见作者在情节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孙犁笔下的战争和我们想像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

归纳概括:景美 人美 情美 3.体会景物之美 (1)赏析月下编席一节。

①引传说激起兴趣(引传说创设意境)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带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市)所辖。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成为中国特有的一处自然水景风光区。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5-8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白洋淀水域辽阔,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芦苇泛金黄色;冬季泊似碧玉。白洋淀物产丰富,盛产大米、鱼虾、菱藕和“安州苇席”。被誉为美丽的“鱼米之乡”。

②播放课文第1~3自然段配乐朗诵,体会小说诗化的语言。 课文配乐朗诵,创设情境。

③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其中韵味。

④请朗读素质好的同学读下文。(诗文用多媒体显示)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经过这样编排更有诗的意味了,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我的语言在头脑中反映我所描述的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在一座整洁干爽的院子里,一个女人正在编席,你看苇眉子在她的怀里跳动不止,月光如流水般泻下银白的光辉,泻在院子里,泻在女人的身上,泻在她身下编好的苇席上,苇席在月色下像一片洁白的云朵;那个女人陶醉其中。一阵晚风吹来,带来些清凉,也带来了阵阵花香、缕缕荷香……”

请把你对画面的感受讲出来。

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教师轻柔地述说,再现情景。教师要肯定他们的感受,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设问激疑,请学生来说。(宁静、温馨、安详……)

⑤思考:抗日战争是很残酷的,抗战八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死亡随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者这样描述合乎情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可以播放《我的祖国》、出示王维的《山居秋暝》,帮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

用。

多媒体辅助,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到渠成,完成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归

纳。

学生讨论归纳:

①河山如此多娇,岂容敌人来践踏;家乡如此美好,怎能容忍列强来侵犯。展示了荷花淀人民的精神风貌。

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秀美的荷花淀养育了多情美丽善良的女子。这段环境描写为人物提供了生活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水生嫂是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女子。

(2)赏读日光下的水乡风光。

多媒体显示荷花淀正午风光,给以学生形象上的感知

学生朗读描写日光下水乡风光的语段,并展开想像。

背景:万里无云,水面上没有船只,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远景)

主体:一望无边,荷叶密密层层(中景)

特写:粉色的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近景) 学生自由讨论。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两幅画面给你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呢?

提问:“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看到这样的描写,你觉得情结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呢?

明确:荷叶像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像铜墙铁壁。

明确: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4.小结

在孙犁的笔下画面融为了一体,由朦胧逐渐清晰,荷花淀的景物是美的,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在这里人和景,人和环境融为一体了。景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美景有利于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在人物眼中,家乡是美好的,绝不容强盗侵犯,如果有人来入侵,这里的人民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5.布置作业

(1)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2)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明确: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比较学习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3.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小说中优美的景色描写,荷花淀景色如诗如画,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生活在这里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了解一个人,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透过人物的言行来认识,而高明的作家也常常通过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美。

2.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至“你总是很积极的” 。

(2)分角色朗读改编仿写后的文段。

①请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区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②讨论归纳 :

不同:原文中的女人 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 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相同: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3)请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它两段不适合?

女人:

A.“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 B.“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C.“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

A.“我又不是去走亲戚。” B.“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 C.“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

A.“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 B.“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C.“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

A.“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B.“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C.“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

A.“哼,说的轻巧。” B.(无语)

C.“不嘛。”(嗲声)

明确:B (4)过渡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听“探夫”一段对话录音,细细品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害羞忸怩

(5)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人物的语言,美就美在富有个性,人人不同;美就美在富有民族特点,多情而又含蓄。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东西方表达爱情的方式有何不同?

讨论归纳:中国的女子或忸怩或坦率或成熟,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深深的爱,但他们表达得很含蓄,作为丈夫他们也时时挂念着自己的妻子,但他们有更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

2.比较练习法,体会细节之美。

(1)比较上下两个句子的优劣:

改写:“哎哟,随着一声惊叫,女人的手指明显的抖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让我看看。”“没什么。” 3

讨论明确:忽略了人物的身份,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不会见一点血就大惊小怪。改写的句子不符合人物身份。“震动”不仅写出了手指的抖动,更反映了水生嫂听到这消息后的心理反应:她没想到丈夫这么快就要参军走了,因而不免有些吃惊,接着的是对丈夫的依恋‘担心’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

②原文: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改写: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去你的吧!”一个女人用力一甩,把那菱角丢到远处,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讨论明确:书上说年轻人很快忘掉了不快,如果加上“去你的吧”好像还很恼火,和前文矛盾。

③原文:“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改写:“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自己的船上。 讨论明确:纸盒丢在他们船上,我们能看到水生还是很爱他的妻子的,只是表达的含蓄罢了。改后的句子不能表现水生对妻子的爱。

这里所选三组句子都是细节描写:手指的震动,丢菱角,丢纸盒,非常符合人物当时的身份、情绪、性格、品质。有了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自然,富有情趣,也更体现出这群善良、勤劳、英雄的白洋淀儿女的人格之

美、爱情之美。

3.总结全文

孙犁的荷花淀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并没有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这就是孙犁小说的特点:淡雅舒适的诗情画意与朴素

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4.巩固练习

(1)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

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2)指出以下各句带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②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③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5.拓展

(1)阅读孙犁其它作品,总结孙犁小说特点。

(2)将《荷花淀》改编成一部电影剧本。 参考书目

1.《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倪文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2.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见《语文建设》 2004.5。

推荐第2篇:《夸父追日》教学设计讲解

《夸父追日》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夸父不畏艰难,为人类造福的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夸父不畏艰难,为人类造福的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精彩的图片,大家想看吗?边看边猜猜每张图片讲了哪个故事?(出示图片

嫦娥奔月:传说嫦娥偷吃仙丹,飞上月球,给人们带来了对月球的无限遐想。 盘古开天地:这是我们学习过的神话故事,盘古分清了天和地,造福了后人。 后羿射日:传说后羿力大无比,有雄心壮志射下了九个太阳,是力量的象征。 女娲补天:传说女娲用五彩石补上天上的窟窿,给人们带来了安宁的生活。

2、师:你们喜欢这些故事吗?神话故事有神奇的想象、生动的故事往往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板书:中国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生动的故事美好的愿望

3、出示《夸父追日》的图片,知道这个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夸父追日》。

4、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希望同学们能自主、独立地学习,当然老师也会帮助你们的。有信心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哪些自然段写了他是怎么追日的?写夸父追到日没有,又是哪个自然段?

2、反馈。

(1“夸父追日”为什么追日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你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能不能这一段读正确、读流利。

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夸父追日”的经过呢?(2——4 ②这三个自然段生字比较多,让我们先来读读这些生字。 A.板书:虞渊渭河瀚海大泽

指名学生读黑板上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些都是地名。

“渊、泽、河、海”这四个字都带有三点水,它们的字义都与水有关,并且是对“溪流、湖泊、江河、海洋”的不同称

呼。

“瀚海”就是“大泽”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你读书真仔细。

B.出示“伏下身子、向前一抛”读。它们又有什么特点?(表示动作的词语 C.出示“咕嘟咕嘟、颓然、手杖”你能读正确吗?指名读。 D.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一遍。

③词语都读得非常正确,请三位同学来读读课文

2、

3、4段,能把课文也读正确吗? (3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夸父追日”的结果,也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

(一研读“夸父追日”的原因

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呢?请再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

评价:“黑暗——光明”这是一对……应该怎么把它读好? “我要去追赶太阳,……” 评价: (1充满光明。还有不同理解吗? (2难道仅仅是为了自己喜欢光明而追日吗?是为了整片神州大地的光明。一起读“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小结:夸父喜欢光明,喜欢看到神州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因此他要去追敢太阳,抓住太阳,他是多么——了不起啊! (二研读“夸父追日”的经过。

夸父是怎么追日的呢?分小组合作研究。 板书: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道渴而死 让学生读这三个词。

要求:请每组选择一个词语,结合课文2——4自然段来读。 从哪些句子读懂这个词语的?你们有什么感受? 教师巡回 举例:

1、与日逐走 谁来说说这个词。

(1词义(追着太阳跑。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于是,……跑了两千里。(显红:追、跑

评价:你读懂了“逐”就是“追”;古代的“走”就是现在的“跑”。 (2追得快(显红:一眨眼、两千里、像风似的奔跑

评价:夸父跑得真快啊!像风一样,追逐着太阳。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相当于一眨眼就从杭州跑到了北京。

(3学生齐读,要一起把夸父跑得速度快读出来。

2、渴欲得饮

谁来说说对“渴欲得饮”的理解。

词义(很渴要喝水。你是从哪里读懂的?(咕嘟咕嘟……还没止住口渴。(显红:霎时间

评价:巨人喝水,那真是饮干江河水。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3、道渴而死

夸父喝了那么多水,喝够了吗? 哪些同学研究“道渴而死”的?谁来说说这个词 预设: (1“夸父又向……千里宽。”

师:为什么要到大泽去呢?是因为他渴。老师只听你们读懂了“道渴”二字,“而死”呢? B“他还没到大泽……巨响。”“夸父遗憾……长眠了。”

师:看样子有时候我们要读懂一个词语,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读读。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A.遗憾。夸父还没有追到日就死了,真遗憾。

B.难受。不是难受,是可惜。夸父为了追太阳,渴死在路上,真可惜。

C.了不起。夸父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太阳的光明,而甘愿用生命来交换。这种执着、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叹

板书:执着奉献牺牲

推荐第3篇:《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讲解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受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及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视朗读,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难点: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情节,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是看图片猜故事,看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谁的脑子想得最快。(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依次屏显图片及故事名: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2、揭示“神话故事”

(1)你们知道这些故事都是什么故事吗?(ppt出示:神话故事) (2)说说这些故事与别的故事有什么区别?(指名学生交流) 在远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人们还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古人就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与这些\"神\"有关的故事就成了神话故事。

3、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古人就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一直流传至今。你知道这个巨人英雄是谁吗?(ppt出示:盘古) (2)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话世界,来认识这个开天辟地的巨人盘古吧。

1 / 8

(卡纸:开天辟地 辟:记一记字形,就是开的意思。也就是开辟天地)齐读课题,读出气势来。(贴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文章,你们认识文中生字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自由大声朗读全文,读准生字字音,读准重点词语,读通读顺句子,好吗?

2、检测预习及自读情况。

(1)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和地是怎样的?用文中一个词语说:合拢。天和地合拢时,当时的宇宙是黑暗混沌、混沌一团。

后来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喀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裂开。后来这个大鸡蛋完全“崩裂”了.崩裂。哪一个裂得厉害?指名交流。巨石崩裂。想象一下,当时是怎样的情景,指名交流。(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裂的太厉害了,以至整个“大鸡蛋”都破碎。

(ppt出示:合拢——裂开——崩裂——破碎)练习读出不一样的语气来。齐读。

(2)盘古用他的力量分开了天和地,我们来学习一组表示动作的词。(ppt出示:辟、凿、撑)你能将这些动作表演出来吗?(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自由表演,指名表演,(点:左手持凿,右手握斧,我们来使劲凿一凿)分大组读,体会动词的意思。

(3)在盘古持凿握斧,猛辟猛凿之下,宇宙中发生了什么变化?(ppt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指名读句,(出示:冉冉、慢慢)。它们一组什么词?与它们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哪些?(出示:缓缓、渐渐、徐徐) (4)盘古真了不起!但最后盘古也精疲力竭。我们以前还学过疲惫不堪。你觉得哪一个更疲惫?怎么感受到的?(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5)再来看这两个词语,老师想来读一读,好吗?

光芒万丈、皎洁明媚。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光亮的,但这两种光亮有什么不一样?光芒万丈,强烈一些。皎洁明媚,光线要柔和一些,读的时候就要温柔一些。分男女生读

文中还有一个带有“万”字的词语,是什么?

2 / 8

万倾良田。这里的“万倾”就是一块连着一块,面积大。一顷等于一百亩。万顷说明什么?读词,这个词还可以说成良田万顷。

(6)这一切都是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带来的。

巍峨:巍峨的巨人。怎样才称得上是巍峨?(十分高大,两个字都是山字部,一般是用来形容高山的,巍峨的高山,也可以用来形容建筑物,巍峨的高楼大厦,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但这这里是形容盘古的高大)高大到怎样的程度呢?读第5小节。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有人说是有9万里长,撑在天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齐读第5小节,感受盘古的高大。

3、小结:盘古真的是个了不起的巨人啊!

三、分节读通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2、指名分别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分别出示:黑暗混沌、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

3、现在你能按照这种顺序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简洁地说一说吗?(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自由练说,指名交流。(点:如果能说得更简洁一些就更好了:如果这里你能用一句话说,或者用一个词来概括,就会简洁许多:如“持凿握斧”)

4、小结:刚才我们就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简要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得真好。

5、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方法呢,有时候,文章中就有现成的句子可以用来概括重要内容的,这篇文章就有这样的句子,你找到了吗?齐读(出示: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6、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字就学会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本领,(出示:

一、按照故事的先手顺序简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中现成的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恭喜你们!

7、课堂练习(练习册上第四题)

(出示:读了〈开天辟地〉这则神话,我们知道了天和地起源的传说:很久

3 / 8

很久以前,天和地____,宇宙混沌一团,像___,是___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___,化生出___。)(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学生练习,指名学生交流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继续学习---(读题:开天辟地),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一种是根据故事的先后顺序简要地概括,另一种方法是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

2、那文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就是---(出示:齐读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3、教师引读:开辟了-----,化生出--- 板书:开辟天地 化生万物

二、学习“开天辟地”

1、那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

1、2自然段,划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是最能体现他神力无穷的句子。

2、教师巡视,出示: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3、指导朗读

4、(1)练习一下,试着把盘古的神力无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 / 8

(2)评价引导,点拨重点词语:

“猛劈猛凿,巨石崩裂”加点,再读读这句话,特别注意这两个词,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先自己想,再到小组里说,然后全班交流,引导结合生活经历来谈) (3)组织交流,教师适时度评价渲染:

(4)出示图,加以小结描绘(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同学们想相象还真丰富,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盘古:随着他的猛劈猛凿,只见一道斧光凿影,火花飞溅:耳边回回响着那呼呼的风声:你听,巨石崩裂时,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响着那震耳欲聋的声音,整个宇宙在剧烈地震动着。让我们感觉到盘古真是 神力无穷!

(5)再次朗读:

谁能看着图,结合我们刚才的想象,把盘古神力无穷的样子读出来? (6)男生齐读

5、引读其他句子:

(1)在这一小节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能体现盘古的神力无穷,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

(2)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喀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3)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再读。

(4)一个翻身就能让宇宙裂开一条缝,你有这个力量吗?只有盘古才有这个神力,他就靠这神力,把天地辟开来了,后来又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变化--引读下文,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读不好的打断指导,引导读出上下两句的变化。)

三、学习“顶天立地”

1、天和地分开后的盘古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图(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这就是天地分开后的盘古(教师引读: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天和地的变化而变化。那到底是怎样变的呢?同学们,

5 / 8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

2、引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天是怎么变的?地---- 盘古的身体---- 这样------ (2)点拨:同学们,盘古在天地间支撑了多少年?(一万八千年)时间是多么漫长,盘古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注意这个“一万八千年”和三个“极”,也许你会读得更好,要不要试一试?

(3)出示:头顶天,脚踏地---用个成语来概括,这就叫---顶天立地(教师板书:顶天立地,引导学生读出其高大雄伟)

3、引读第5自然段

4、教师过渡:为了不让天和地重新合拢,盘古就这样在天地间苦苦支撑了几千万年,直到含着微笑倒下。这时你对这个“巍峨”又有什么新的理解?还仅仅指盘古身躯的高大吗?

四、学习“化生万物”

1、教师渲染:说得好啊,盘古就是这样一个巍峨的巨人!在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了万物。请大家读读第7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在书旁。

2、学生读书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

4、小结,指导朗读:同学们谈得真是太好了!各人有各人的感受有的感谢盘古,感谢盘古给我们带来这么美好的宇宙空间:有的为盘古的无私献身而深深感动:有的为盘古就这样离去而难过,心头有着一丝悠悠的怀念。有的同学说:我几种情感都有!那怎么读出不同的心情呢?让老师也想来试一试,我读两遍,你能听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是怎样的感受吗?

(1)教师示范朗读

(2)引导学生说说前后两次朗读表达的感情

听得出来吗?第一次是什么感受?第二次是什么? (3)自由练习

(4)配乐指名朗读,随机引导齐读(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5、指导背诵:

6 / 8

同学们,这段文字不光内容感人,而且文字也十分优美,你不看屏幕或稍微看几眼就把它记住吗?那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把它记下来呢?

老师有一个办法,大家看屏幕:---(划线)这一段一共是一个句子,先总的说盘古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而后用九个“变成了”具体写出变成了什么,你们看是不是?

背诵最难的地方就是这九个“变成了”的顺序,你们说是不是?那怎么记?看好了,前面几个“变成了”讲的是“口中呼出的气、发出的声音”“左眼”“右眼”,这些都是人的头部:看,最后两个“变成了”讲的是皮肤及皮肤上的汗水,都是肉眼看得见的:中间是皮肤下的肌肉、血液、筋脉。你看,记住这个顺序,背起来是否容易多了?

6、引导背诵:

同学们,我们就按这个顺序,一起来诵读,背诵时别忘了把自己的感觉融进去(配乐)(这里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五、回扣中心句,总结全文

1、盘古就是这样无私,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他吧---(读最后一段----)

2、让我们永远怀念为宇宙献身的盘古吧!----(读最后一段---)

3、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神话故事中的盘古吧!---(读最后一段---)

六、认识对仗

1、这个神话故事,不仅情节感人,而且文字优美,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先来看这个句子:

2、出示:左手持凿,右后握斧。你有什么发现?(初步认识对仗)

3、出示第二句: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是怎样对仗的呢?(师生对读,初步感受对仗的好处)

4、引导学生从书中第7自然段找一找对仗的句子,组织交流

5、总结引导:以后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对仗这种方法,那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七、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第

6、

7、8自然段

7 / 8

8 / 8

推荐第4篇:《猫和老鼠》教学设计讲解

《猫和老鼠》研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鼠、眯、糊、迷、谜、咪、抓、刚、须、慢、胡”这11个生字。会写“猫、咪、迷、饱、洞、欢”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儿歌。

(3)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主动识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课要以识字写字为主。

2、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主动识字的能力。教学准备:

1、生字、词的卡片。

2、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今天,老师把它们带到的课堂上。(师出示猫鼠图) 师指着黑板上的猫和老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猫和老鼠的一个故事。(板书:和)

4、让我们一起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读准字音

1、儿歌向我们讲了猫和老鼠之间发生的什么故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儿歌,声音要响亮。

2、自己再读儿歌,读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

3、自己再大声读儿歌,注意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完后,你觉得自己读得很好,自己给自己加一面红旗。

4、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你读一句,同桌读一句,你认为同桌全部读正确了,用铅笔给同桌的书上加一面小红旗。

5、一边读儿歌一边把课后两横线中会认的字在课文中圈出来,说说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结合上下文猜一猜、拼一拼、查一查、问一问等。)请你想办法解决吧。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鼠、眯、糊、迷、谜、咪、抓、刚、须、慢、胡,看拼音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

(3)读词语:老鼠、眯着、迷糊、谜语、猫咪抓住、刚刚胡须、慢慢(课件显示词语,学生认读)

(三)、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儿歌内容

1、让学生按顺序一幅一幅的看图,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

(依次出示课文插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是什么?)

2、让学生把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四)、概括儿歌内容:

1、根据提示默读儿歌,完成填空。(出示课件)

课文写了(

)出洞偷米,被(

)抓住的事 ,最后到死都不知道死因。

2、学习伙伴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

(五)、细读品味

1、默读儿歌,思考:小老鼠出洞偷米,那小花猫在干什么?用横线画出。[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边画。]

2、小组自读儿歌,互相说一说

a.小花猫真的睡着了吗?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b.小老鼠吃到米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后说一说。

c.我们要向小花猫学习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五、作业:

把猫和老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图文结合,理解儿歌内容

1、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那让我们再一起认真地来观察71页的老鼠图。(1)小老鼠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2)我们来读读第一节的第一行。

2、小老鼠出洞偷米,那小花猫在干什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节的

2、

3、4行。(1)抽生读第一节的

2、

3、4行

(2)小花猫在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生字“咪”,识记。接着出示生字“眯”,你怎么记住它? (3)小花猫真的睡着了吗?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4)你还知道哪些像“迷迷糊糊”这样的词语? (5)齐读第一节的

2、

3、4行。

3、小老鼠以为小花猫真的睡着了,他们成群结队地钻出洞去偷米。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出动的样子。

(1)生观察图。

(2)师:小老鼠心情怎样?(生:高兴、兴奋)

(3)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第二 节的

1、2行。

(4)课文中那个词能看出小老鼠很高兴?(生:满心欢喜) (5)这时候小老鼠会怎么想?(你睡懒觉,我饱肚皮) (6)第2行末尾用了一个感叹号,谁能读出感叹的语气?(抽生读)

4、小老鼠吃到米了吗?我们来读第二节的

3、4行。(1)在小老鼠刚要偷米时,被小花猫抓住了。(师出示“抓”)

(2)你们做一做抓的动作?你怎么记住这个字?(抓要用手,所以有个“提手旁”,猫抓老鼠要用爪子,所以有个“爪”字。)

(3)小老鼠到死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都没有解开这个谜。(师出示“谜”,识记) (4)小老鼠到死都没有解开这个谜,你能告诉它是怎么回事吗? (5)多么有趣的故事呀!我们一起把整个故事读一读。

三、学习形声字,了解形声字的特点

1、在这篇课文中,有几个字宝宝长得 非常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抽生读黑板上这4个生字“迷、眯、谜、咪” (2)你们发现了什么?

(3)师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4)谁能用其中一个字给它找朋友,并用找到的词语说一句话。

四、扩展

1、你还知道哪些字是形声字?

2、识字的方法可真多,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孩子们,只要我们做学习的有心人,就能认识更多的汉字,就能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生字。(1)开火车读生字。 (2)齐读生字。

2、齐读儿歌。

3、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识字方法。

上节课我们我们还学习到了一种识字方法,谁来说一说?(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

二、学习会写的字

1、好的识字方法能让我们与更多的字宝宝交朋友,而一手好字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下面我们来写字,好吗?

(1)做好写字准备。

(2)观察字形,说说这六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交流书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学习新部首“反犬旁”和“食字旁”。

(4)师范写,让学生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描红,师相机指导。

三、布置作业:

每个生字抄写两遍。(要求:找准位置,书写工整,字体大方。)

四、积累

挑选本课中你喜欢的好词抄写在词语花篮里。

推荐第5篇:《社戏》教学设计讲解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景物描写。 2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小说的主要情节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3.文章结构:

一(1-4)简单介绍了平桥村、伙伴、趣事和心愿。 作用:为下文交待了故事背景。

二 (5-30) 详细写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

三(31-39)六一公公夸奖“我”,并且送“我”母亲罗汉豆 四(40)“我”称赞那天晚上的好豆和好戏。 4.“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春末夏初

“消夏” “扫墓完毕之后” “罗汉豆成熟” “两岸的豆麦” 5.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乐土?

l 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

l 钓虾,放牛; l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6.精读: 第二部分(5—30) 白天想戏

①“我”的心理:非常着急,心里总惦记着社戏。

②写作方法及作用:欲扬先抑,先写看不成戏而心里着急,从而更加突出后来能看戏时的喜悦。 朋友帮助

双喜的特点:聪明,热心,心细 7.月下行船(10-13)

①大声朗读:注意体会“我”此时的感受。

②我上船时的心情:轻松、愉快(与前文的着急心理形成对比)。 ③出发时的划船动作及作用:拔、点开、磕、退后、出、架起, 这样突出了他们划船技术熟练 ④多角度描写“我”的见闻感受: 嗅觉 清香 触觉 扑面吹来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 歌吹 想象 戏台、渔火

l 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l 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l 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l 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8.船上看戏(14-21)

铁头老生→ 小旦 → 小生→ 小丑→ 老旦 ②看戏心理:

孩子们不喜欢听唱的戏,喜欢看动作的、好玩的戏。所以,心里有些失望。 ③思考:(此题,可以先看完中心再回答)

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 小说中心是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作者表现这个中心,正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单纯的戏虽然不好看,但是伙伴们的美好心灵,农村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关系,令人难以忘记。而且,这在“我”看来却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结尾说那是好戏,并且以此为题。

9.月下归航(22-30)

①品位22段中的相关词语:回望、缥缈、罩。 ②你怎么看待“偷豆”的是与非?

l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l “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l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l --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10.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 ↓

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 ↓

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1.人物分析:

双喜:聪明能干、热情爽直、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小领袖、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 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宽厚好客、豪爽风趣 桂生:机灵勤快 12.中心总结: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欧阳修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2013-09-15 00:12:48

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深刻含义的方法,体会语言平实而蕴含丰富感情的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中叙事写人的方法: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2、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叙事写人的方法: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2、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1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走进主人公,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

第2课时:走进作者心灵,理清作者感情线索。总结全文,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二、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2、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四、深入文本,走进主人公,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

1、蔡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学生快速读书,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蔡教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学科的。文中有这几处地方可以说明:

(1)“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2)“让我们观察蜜蜂”。

(3)“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4)“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2、蔡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的性格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概括: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3、课文重点写她的什么品质?(热爱孩子。)

4、为从不同角度突出这一品质,作者选取了哪五件事例?你能给每个事例设置一个小标题吗?(①假打真爱②教跳舞③观察蜜蜂④教读诗歌⑤排除纠纷。)

5、品读课文,选择一件你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从那些词句能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热爱。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指导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朗读。

6、这五件事都和文中的“我”有关系,你能分别说出“我”的感受吗?(①老师爱我们;②老师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③老师扩大我们的知识面;④老师对我爱好文学有很大影响;⑤老师关爱我们的心灵。)

7、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归纳: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第二课时:

一、走进作者心灵,理清作者感情线索。

1、默读课文,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的句子。

2、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忆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愠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4、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二、赏析写作特色。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5)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1、教师:非常真挚而感人的师生情谊,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迅,而他此时已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准备给蔡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代魏巍写吗?在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巍的成绩。请看屏幕,请一学生朗读或教师读:魏巍,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建国后专事散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2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的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明信片都比较短,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精要,而蔡老师和“我”已多年不见了,我在文学上已颇有建树,所以明信片应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内容:1通过具体的情节或细节唤起老师对自己的回忆;2得体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3表达对老师的祝福。60字左右。

2、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具体写法不求一律,有创意的要肯定鼓励。

3、教师小结:在刚才同学的交流中,我听出了两点:一是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用具体的情节或细节来表现老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老师会爱我们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会爱他们的老师如自己的父母。

六、布置作业

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蔡老师的一颗挚爱学生的美好心灵,体会到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学到了要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也再一次的接受了“尊师”这一传统美德的熏陶。课后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以“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为题,精心选材,注意详略安排,介绍一位你的老师,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

3我的老师

回忆、

喜爱、

蔡老师

依恋、

思念

推荐第6篇:《左右》教学设计讲解(推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

鞍山市立山区通山小学 刘亚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左右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之后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左右手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2.能够正确描述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

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和数学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揭题。

小朋友们,大家好,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刘亚男,你们可以叫我刘老师。今天我把我的好朋友也带来了,他是?(孙悟空)。悟空告诉我,今天谁在课上的表现最好,就送他一枚“你真棒!”的勋章,有信心的得到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

设计意图:(由实际情景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你们举的是那只手呀?(板:右)

(2)我们的右手还可以帮我们做哪些事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例如:举手,吃饭,写字)

(3)引出“左”:刚才我们光顾着说右手了,另外一只手可不高兴了。来,把我们的另一只手举起来。这只手是我们的……?(板:左)我们平时可以用我们的左手做什么?(吃饭时拿碗,写字时扶本……).它也很能干,用你的右手拍拍左手,表扬它。(老师演示,齐做)

(4)老师看看你能不能分清你的左手和右手,听口令做动作:举起左手,举起右手,举起右手,举起左手。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

看来同学们都认识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这一对好伙伴,现在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好吗?注意:活动完马上坐好。

左脚预备,右脚预备,屁股预备。

伸出你的左手--伸伸伸,伸出你的右手--伸伸伸;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拍,拍拍你的右肩—拍拍拍;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摸,摸摸你的右耳—摸摸摸; 抬抬你的左脚—抬抬抬,抬抬你的右脚—抬抬抬; 伸出你的右手握握手,伸出你的左手握握手,

我们都是好朋友,看哪个小朋友最优秀。(大屏幕上出示以下内容,伴随乐曲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设计意图,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化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左右的认识。)

大家表现的真不错,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左手右手(用手势)这样的好朋友。谁能像老师一样,边说边摸一摸呢?

汇报: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左耳右耳、左脸右脸、左腿右腿、左眼右眼、左肩右肩……) (设计意图认知自己身体的左右部分,深化理解左右) 同学们说地真好,你是怎样分清自己身体左右的呢?

看来,大家都能很快地分清自己身体的左右,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1.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就来活动一下自己的双手,动手摆摆学具。 听老师口令:首先把书和笔袋拿到书桌的下面,在书桌的最中间摆直尺,在直尺的左边摆橡皮,直尺的右边摆文具盒,在橡皮的左边摆铅笔,在文具盒的右边摆数学书。

摆好的同学请坐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看你和老师摆的一样么?一样同学请举手。(你们真的很棒,老师说一次就摆对了!)不一样的按照老师的口令重新摆。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用左右说说文具的位置。 时间到!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右边的是数学书。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从左边数橡皮是第?个从右边数橡皮是第?个。 (计算机演示印证,学生们跟着数) 师:同一块橡皮,为什么描述的位置不一样呢? 生: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1)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

2)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和铅笔,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和数学书。2种答案都给予肯定,一下带过,不用特殊强调。 (4)找一找

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什么呢? 生:是直尺。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因此,我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5)同学们表现的真出色,刚才大家回答出了那么多关于左右的问题,现在就请同桌之间像刚才一样用 “左右”来说几句话。

刚才老师走到同学当中,发现大家利用学具说的都不错,现在我们用“悄悄话”把学具送回家吧。

(6)收一收。

要求看准后再收,先把数学书左边的东西拿在手里,把橡皮左边的文具请回家,再把右边的文具请回家,把橡皮请回家,用右手把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右上角,用左手把文具盒(笔袋)收好放在数学书上。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把文具请回家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防止学生摆弄学具,一方面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7)你们的学具都收起来了,老师刚才大屏幕上用的学具是小明的,现在我派一位同学把学具还给他,他只知道小明家在一上楼梯的左边,大家帮他来找找吧。

设计意图:分清与自己方向相同时的左右。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介绍左右的同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新知。

2.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看来小朋友们掌握的都不错,老师想邀请大家参与一个小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会找到遵守活动规则的小朋友,送给他一枚勋章。

(1)班级一半的同学起立,向左转,站得真直!我们一起把右手举起来,向没有起立的同学挥挥你的右手吧!真不错!手放下!(记住你刚才举起的手)

班级的另外一半同学起立,面对你的同学站好,刚刚她们用右手和我们打招呼了,我们也要礼貌待人,也用右手和他们打个招呼,开始!

班级所有同学一起向对面的同学伸出右手打招呼,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我们伸的右手不一样……。 (2)质疑 结果呢?

(两侧同学所站的方向是不同的,所以举得右手就相反。)

不仅右手是这样,我们举起自己的左手,其实也是和那边的同学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我们说: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3)转身验证

这一侧的同学转身,我们现在是同一个方向,再次举起右手吧,发现了什么? (4)小结:

你们和你们是面对面站时,因为方向相反,所以举的右手刚好相反。但当一侧同学向后转,方向相同以后,方向就相同,左右也相同了,这说明左右具有“相对性”(板书)。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懂得可真多呀!

【设计意图】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我用活动的手法让学生们全员参与进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

你们伸对右手了吗?那你们呢? 都伸对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进入游戏阶段,一方面巩固了认知左右的相对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喜爱之情。

小结:看来小朋友今天学得都非常的棒,所以孙大圣特意给我们设置了闯关游戏,大家想参与么?

三、练习巩固

第一关:谁来说一说,现在看看你左右的同学,请你来介绍一下吧。先说我是谁,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介绍到的同学请你起立。(可以握握手)

自己先在下面说一说,说完坐好.谁来汇报一下? 第二关:数一数有几辆车。

瞧!我们来到了停车场,这里的叔叔告诉我们从右数大客车是第五辆,赶紧和同桌商量一下,你有什么好方法解决一共有几辆车?

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 一共有(

)辆车。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关:谁走的对?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吗?为了使校园更加有秩序,小朋友更安全,规定上下楼或者上下台阶时靠右走,哪边是右?(靠右手的这边)

这是几位小朋友上下台阶的情况。(出示课件)

他们都是靠右走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说)

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你觉得他们都靠右走?为什么?你怎么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你觉得不是?为什么?谁的更有道理?

说的不好时用:请六名小朋友到前边来,把讲台当成楼梯演一演,边走边举右手验证大家刚才的想法到底对不对。

(由学生来说,由学生来证明,需要时,教师也可引导两个实验。)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能分清左和右。真为我们的小朋友感到高兴。让我们表扬自己!有这么多聪明的小朋友,相信我们的学校肯定很有秩序。

设计意图:不同方向分清左右。 3.介绍右侧通行的标志。

这是靠右侧道路行驶的标志。

4.看来有许多小朋友都已经闯关成功了,为了奖励大家,孙悟空请大家看一段视频,会唱的可以一起跟着唱。

看视频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左手右手”。 你手拉着我手,团结的力量一起感受,希望同学们之间也要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团结起来,这样班级也会越来越好。

五、小结

1.小朋友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一节数学课不但很有趣还可以学到很多数学知识,学好数学,你们就能更加聪明。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让我们带着“左”和“右”回家,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看我们是不是比我们的爸爸妈妈更棒!

六.组织下课(按要求离开)座位在左边的同学先起立,右边的也举起你的右手,说:“老师,再见!”

举起你的双手,说:“欢迎各位老师到XX小学来作客!

六、板书设计

相对性 起立,全体向后转,向老师鞠躬,说:“老师,谢谢你们。”

推荐第7篇:《荷花》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荷花》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提高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

3、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运用。

4、体会联想的用法。

5、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习写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

7、课外延伸,了解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精彩诗句等。教学重点:体会荷花的美。认识联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一)回顾:

《燕子》和《咏柳》,春的形象大使当属燕子和垂柳,燕子回归,柳树泛青,“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的春天就花枝招展的来到人间。

欣赏了春的美景,今天咱们继续去欣赏„„生:荷花。

(二)板书:荷花。谈话:

各自了解的荷花:夏日的形象大使:也称为“莲花”,还叫“水芙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诗人也争相赞美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反馈课前预习情况。)

(三)就课题提问

荷花是什么样?美在哪儿?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二、初读课文,自读为主,完成初读任务

1 / 5

(一)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二)把握课文脉络:课文围绕荷花写了哪些内容?

(三)在有关句子边上做些标注。

三、检查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一)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挨挨挤挤 莲蓬 饱胀 仿佛 衣裳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指导读音和字形。

如:荷、挨、莲、蓬、胀、仿、佛、裳、翩、蹈、蜻、蜓

(二)指名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如:

“花瓣儿、花骨朵儿”都是儿化音要指导读出韵味;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不能把句子读破了;如果把眼前的荷花看作一大池活的画,句子比较长,指导读好停顿。

(三)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夏日的清晨去公园赏荷花。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生字: 蓬、翩、蹈、蜓

五、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了解荷花的图片资料。

(三)观察一种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回顾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品读、感悟文本

(一)品读课文第一小节,整体把握文本感情基调。指名读第一小节。完成填空: ( ),( )到( )去玩。

2 / 5

拓展想象:清晨走入校园,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清晨的荷花怎样呢?从哪儿体会出的?

扣住“一„„就„„”体会出,荷花的清香之浓郁,并想象一下清晨的公园美景,荷花池则宛如明珠点缀在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清晨来公园内玩的“我”心情怎样?高兴——兴奋——惊喜——迫切„„

从字里行间,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清早”、“一„„就„„”“赶紧”“往”“跑”。

通过品析,不难看出:“我”是个爱花的人,非常善于观察;有生活情趣的人,一定是热爱自然的人,热爱生活的人。(这样为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对荷花的喜爱,没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也就不会如此投入得看赏花赏得都忘我的境界。理解课文的联想部分就比较轻松了。正因为爱花,才会比一般的游人看得仔细,体会得真切,赏得入神,在爱花人的眼中,花才会更美,更具有灵气;也正因如此,“我”所看到的荷花也就更卓尔不群,艳丽无比!)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的心情,想象清晨荷花池的美景。

三、看图

欣赏荷花池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激发想象。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感悟“我”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一)自由读,体会荷花的美。

(二)指导理解“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不少”是荷花开了很多,但并也并不是全部,由“不少”可以想象到荷花竞相开放,艳丽夺人的景象。也可以推知:荷叶一定是长得更为茂密,更大更绿更圆吧,因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可见此时的荷花池内该是荷花的天下,是荷花的盛宴呢。所以,才会上文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跑到荷花池边的“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荷花。

(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体会荷叶的美和特点。“挨挨挤挤”可见荷叶的密。“碧绿”“大”可见荷叶的美。想象那么多又大又绿的圆盘般的荷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铺展在水面上的景象。

(四)欣赏描写荷花的语句,各自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荷花风姿,并说出理由。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可以这样解读:白荷花好像也争着要把自己美丽的身姿展示给人们看。“冒”

3 / 5

写出了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间想法设法伸展出来,借助荷叶的点缀,尽情炫耀着自己的艳丽姿态。

“冒”也体现了荷叶虽然挨挨挤挤的但并没有密得不留一点空隙,而那些空隙似乎就是专为白荷花留着的。于是,满池的荷花,绿色之间点缀着白色的荷花,荷花池风光迷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才展开”“两三片”写出了白荷花就像害羞的小姑娘,半开半闭,给人无限的遐想,很美。“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全”“露出”“嫩黄色”,荷花绽放,把自己全部的风姿展示给人们看,再加上露出的嫩黄色的小莲蓬,更显得娇嫩,艳丽。“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饱胀”“马上”“破裂”写出了没有开放的白荷花的姿态,虽然没有看放,但从她等待绽放的急切的姿态,我们可以想象她绽放时无与伦比的美丽。

(五)联系朗读,想象着荷花池迷人风光,读出自己的感悟。指名读,比赛读,欣赏读。

五、学习

三、

四、五自然段

(一)欣赏了荷花池的美景,来体会一下文中“我”的心情。将“花”与“我”紧密联系起来,体会到“我”因花而激动,陶醉;“花”因“我”的欣赏而更艳,为体会下文,“我”忘我的变成了白荷花,与花融为一体作好铺垫。

(二)“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体会“我”此时的陶醉。

(三)“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体会到“我”由陶醉进入忘我的境地,想象满池的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的绰约风姿。欣赏荷花的姿态美。

(四)忘我之间,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我”和“花”就这样自然的融为一体了。引读:一阵微风吹过来,(生)我就翩翩起舞„„告诉我昨夜做得好梦„„

(五)“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体会“我”的心情:愉悦,但又觉得惋惜。

六、总结

(一)整体把握课文描写荷花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正面写荷花的美,侧

4 / 5

面借助联想写出荷花的动态美”。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自己学习的收获与体会。

(三)交流学习心得:我体会到写景物一定要将自己融入到景中,仔细观察,用心体会;

我体会到文中的“我”是个非常爱花的人,非常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有情趣的人;

我体会到写作文时要注意段与段之间联系要紧密,像作者这样每段衔接非常自然;

我体会到,写作文的时候用词要准确,形象,这样表达效果会非常好; 我体会到读文章带边读边想象,这样文章会更美;

我体会到写景的文章要学会联想,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美。„„

七、作业

(一)摘抄文章中的精美语句。

(二)默写自己描写荷花的词语和诗句。

(三)看书上的插图,展开想象,写荷花。

5 / 5

推荐第8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詹天佑》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阻挠、控制、竣工、讥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

3、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产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1 / 3

(3)给课文分段,用“‖”作记号。

三、学习第

2、3自然段。

1、默读第

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学习、讨论。

3、请个别学生回答。(1)当时的情况怎样? (2)当地的情况怎样? (3)全国的反应如何?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

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二课时

一、调节课堂气氛。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听课紧张吗?我想大家一定不紧张。但是老师却很紧张,谁能帮想个办法,能使我不紧张?

二、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注意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

三、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读边思考: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可以同桌互相探讨一下。

2、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层,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轻声把第4节读一遍,在书上找出答案回答,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理解。

3、经过詹天佑的亲身勘测,周密计算,终于完成了第一步的勘测工作,接下来他要怎么办了呢?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大家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今天我也想请同学们都来当一会小工程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3段的第

二、三层,并请同学们根据对文中“两

2 / 3

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画在纸上,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起画,也可以单独完成,下面开始。教师巡导,并指定几个画的比较好的同学拿上给大家参观。

4、刚才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棒,大家都可以当小工程师了,如果你长大以后也想像詹天佑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打好基础。

5、那么老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型铁路,请大家来看看。

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6、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四、略讲第4段。

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并思考,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和课文哪个部分照应?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哪句相照应?

五、总结。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一起来把课文最后一段来读一遍。

3 / 3

推荐第9篇:《赛龙舟》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赛龙舟》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解读: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民族风情”,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热情。《赛龙舟》是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描述了在端午节这天某地赛龙舟的热烈场面和龙舟竞赛体现的公平竞争、积极向上和力争上游的精神。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人们在河堤上盼龙舟到来、龙舟出现、龙舟竞赛和赛龙舟的意义。作者重点抓住龙船的样子、船手、比赛过程和观众的表现四个点来展现了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语言精炼准确。

2.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是如何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积累、丰富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引入 板书课题:赛龙舟。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七课《赛龙舟》。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字认会了吗?课文读通了吗?老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出示生词)课文中还有这样几句话不容易读准确,谁愿意挑战一下自己,读给大家听。[一生一句。读错了纠正,跟读。] 看题目,赛龙舟是指什么?

课文中是讲在哪一天举行的龙舟比赛呢?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对于我们北方孩子来说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挂葫芦、吃鸡蛋、小孩子系五彩线、吃棕子)

而课文所写赛龙舟则是我国南方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最隆重的一项活动。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没有亲眼见过。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赛龙舟的魅力。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开火车读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4

2、交流:提示说清时间、地点及什么事。课文描写了端午节这一天中午,人们在河堤上观看龙舟比赛的热闹场面。

(三)图文结合,精读感悟

1.这龙舟比赛真是热闹呀!我们来看课本上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龙舟、船手、观众)理解“人山人海”。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热闹的场面的呢?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想一想,在图中相应位置标记出顺序。(写上

1、

2、

3、4等等)

3.交流:龙舟的样子、船手、比赛过程、观众等四个方面来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

4.这场龙舟比赛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来观看。如果,你就是那天站在河堤上的一名摄影爱好者,你会选择哪一幅画面拍下来与大家分享呢?为什么?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后自由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要选择这个画面?

5.交流: 预设:

(1)我会先把龙舟的样子拍下来,因为龙舟很好看、很威武、很神气。“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长长的“龙体”上涂满了鳞甲形的斑斓花纹。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

理解“蛟龙”,体会比喻的妙用。长、颜色多、美。(出示图片理解斑斓花纹,体会颜色美。)

龙舟这样威武无比,我们就要读出这种气势来。比一比看谁眼中的龙舟更威武,更神气。(指名读这两句话。)

小结:看来这位摄影爱好者很有眼光,选择了威武神气的龙舟。你还会选择什么画面拍下来呢?

(2)我会选择船手,因为他们很精神、很整齐划一。“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短浆。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吹哨子。”“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短浆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龙舟就在这浪花中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真像是龙腾大海,好看极了!壮观极了!”[理解“一式”,想象理解并模仿船手的动作,体会整齐美。

2/4

追问:船手们无论是穿着还是动作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船手们无论是穿着还是动作,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整齐。为什么会这么整齐?(有人指挥)

为了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大家必须得听从指挥,齐心合力,团结奋进。那我们也齐心合力把这份整齐团结的感觉读出来,好吗?(齐读一遍)

(3)我会拍下比赛的画面,因为这龙舟比赛实在是太激烈了。“竞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前面的几条龙舟,你追我赶,忽而这条在前,忽而那条在前,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咬得可紧了!

(对比读,你认为可以把“忽而”“忽而”和“咬”换哪些词? 换成“一会儿”“一会儿”“追”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忽而”“忽而”和这几个词表示时间的间隔更短,“咬”表示龙舟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拼命向前,谁也不肯落后。更让我们感受到比赛的激烈。)

作者的用词十分准确。小组竞赛读,看哪组同学看到的比赛最激烈。 播放视频,再读。

(4)我想给河堤上的观众也拍一张照。“堤上的人群激动地呐喊着:‘加油!加油!’”许多人还点燃鞭炮抛向江面助威。我也禁不住握紧拳头大喊大叫,直到龙舟都过去了,还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联系生活理解“呐喊”,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呐喊”过?(拔河、运动会上)带着呐喊助威时激动的心情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6.同学们,龙舟过去了,观众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龙舟比赛结束了,人们对当时的热闹场面难以忘怀。相信龙舟比赛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赛龙舟这项活动从古代流传至今,仅仅是因为它的精彩热闹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是的,赛龙舟的民俗除了精彩热闹,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不仅见识了龙舟比赛的激烈,更感受到龙船竞赛中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学到了场面描写的方面,作者没有笼统地写比赛怎么样,而是抓住

3/4

龙舟、船手、比赛及观众这四个点写出了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课后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写一写去年运动会拔河比赛的场面。

其实,在我国还有许多民族节日,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上网查找和询问家长了解我国其他民族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

4/4

推荐第10篇:《烤鸭》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烤鸭》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材简析:

《烤鸭》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北京烤鸭的历史、北京烤鸭不同的烤制方法及吃的方法。全文洋溢着浓浓的北京饮食文化氛围,让我们在烤鸭的诱人香味儿中,感受北京饮食的魅力,品味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计理念:

课文内容学生易懂,在教学中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烤鸭的生产过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祖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及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烤鸭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3.在阅读中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北京的风情特点的,学习首尾互应、详略得当、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和采用对比、列数字说明的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4.认识“涮、焖”等8个字,会写“炉、酥”等10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了解挂炉烤鸭的烤制过程,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烤鸭的偏爱。 2.理解重点句子,揣摩并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 / 4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更是荟萃着民族饮食的精华。你们知道吗?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北京烤鸭真遗憾!”今天我们就走入北京,来细细地了解和品味一下这道最具北京特色的名菜——烤鸭。出示烤鸭图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可能吃过烤鸭,可你知道烤鸭是怎么制作的吗?你了解烤鸭的历史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烤鸭的哪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焖(暗)——便宜坊、挂(明)——全聚德)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自由读第2自然段,简要地说说焖炉烤鸭的制法。

(二)研究“挂炉烤鸭法”。

1.和便宜坊的焖炉烤鸭相比,全聚德的挂炉烤鸭更具特色(出示挂炉烤鸭图片)。所谓“一炉百年的火,铸成了全聚德,天下第一楼,美名遍中国”,足以见得全聚德之繁华昌盛,名扬四海了。那么全聚德的挂炉烤鸭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大家先仔细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汇报内容,教师随机板书:原料、燃料、过程、出炉)

3.理清顺序:作者把挂炉烤鸭的过程说得清楚,读者读得明白,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清楚?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两种方法烤制的鸭子相比,你觉得作者更偏爱于哪一种?是从哪感受到的?(体会文章安排详略得当。)

5.课件出示烤鸭的图片,一盘盘烤鸭,光洁,闪亮,色泽诱人,看了让人垂涎欲滴,请同学们说说看后的感受。(既想痛快地吃上一顿,又欣赏了制作烤鸭的技巧和方法)

6.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三)学习烤鸭的吃法。

1.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之所以驰名中外,除了它独特的制法,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你们知道吗?这么香的鸭子怎么吃呢?刚才我们就已经想一吃为快了。请

2 / 4

大家轻声读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吃时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怎么吃。

3.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指导读重点句子:“技艺娴熟的片鸭师傅能将一只熟鸭均匀地片成大小薄厚一致的108片,且每片上都有皮、有肥肉、有瘦肉。”

(1)从哪能看出是“技艺娴熟”?(抓住“均匀、大小薄厚一致、每片都有皮、有肥肉、有瘦肉”等词语体会,再通过“108”这个数字,加深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技艺娴熟”。)

(2)请根据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可以读出赞叹、惊讶、羡慕、佩服等感受)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板书,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对比的说明方法)

五、拓展延伸,强化主题。

1.即兴表演: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烤鸭。(教师饰演外国友人,学生饰演全聚德烤鸭店的服务员。)

2.你还知道北京有哪些美食吗?(学生说一说)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边播放课件,教师边介绍北京的美食)欣赏了这么多美食,你想说点什么?

3.自由交流。

六、总结、推荐阅读。1.总结。

全聚德以其独特的烤鸭制法,演绎了一段精彩的烤鸭历史,让人们深深地沉浸在烤鸭那诱人香味中的同时,还在尽情地品味着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实,要想更多地了解祖国的饮食文化,最好的办法还是多读书。

2.推荐。

在此向大家推荐两篇文章,一是梁实秋的散文《雅舍谈吃》,二是袁家芳的《“草根”老北京的饮食文化》(课件出示文章题目),课余时间请大家阅读。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总结特点。

3 / 4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烤鸭》这篇课文,了解了烤鸭的历史、烤鸭不同的烤制方法及如何片、如何吃的具体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北京的风情特点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引导汇报要点:介绍全面、细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首尾呼应;运用对比的说明方法。)

二、识写生字,积累词句。

1.通过学习课文,你认识本课的生字了吗?一起来试试看。 (1)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齐读; (2)单独出示词语中的生字,开火车读;

(3)比一比,组词。梁——粱 酱——奖 浆——桨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梁”字不要少写一点;“酥”、“酱”不要少写一横。 3.积累词语。

(1)这篇课文语言简洁、优美,通过学习,你一定发现了不少好的词句,赶快把它积累下来吧!

(2)学生自由积累。

(3)把摘抄的好词句读给同桌听。

三、拓展阅读。

阅读《“草根”老北京的饮食文化》,增加对北京的了解。

4 / 4

第11篇:第九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讲解

第九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沈阳市九十中学 周利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吗?哪位同学能用一 两句话概述一 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教师小结:

辛亥革命后,许多人都为推翻两千年的帝制而欢呼,幻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共和国,以实现中国人的强国之梦。但是,现实却是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专横。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民主共和体制显得羸弱无力,民主共和制并没有发挥其制衡作用,反而成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遮羞布。

那么,挽救中国到底应该走怎样的一 条道路,中国革命的曙光究竟在哪里?带着这样一 个问题,我们一 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五四运动。(多媒体板书) 讲授新课 :

请大家先看大屏幕,谁认识这两个人呢?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呢? 同学介绍: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留学日本,当过校长。

他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李大钊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曾留学日本,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较早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当过北大教授,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探究与交流 刚才大家都提到了新文化运动,那么新文化运动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看教材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读后知识归纳:

A、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B、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 C、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你还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一 些人物吗?

多媒体显示鲁迅,胡适图片 请同学分小组讨论结合教材概括一 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方法:在自主概括的基础上与同桌或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学习。)

(教师多媒体显示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的孔教。

在我国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之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阅读教材,了解十月革命)

……

……

小结: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

(1)课前同学们做了很多资料调查,相信对“五四运动”已经有了一 定了解,现在就

让我们共同交流一 下吧: A、五四运动暴发的背景及原因(多媒体显示资料) B、五四运动的经过(多媒体显示图片) C、五四运动的结果 小结:(板书 学生完成)

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先

锋:学生

力:工人阶级

领导者: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结

局:初步胜利

志: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免去运动矛头所指卖国贼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想一 想,哪些人参加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前后期有什么重要的不同,你怎样评价它?(提示: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进行比较:性质、领导者、革命的主力、运动的背景) 小结:(投影)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 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 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生活链结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学生发生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爱国的具体表现,那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样体现我们的爱国思想?总结: 中国革命在负出了沉重代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后,终于随着十月革命的一 声炮响,惊醒了国人,给先进分子指明了一 条可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道路,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极大的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迎来了革命曙光,开始了中国革命新的征程。 课后探究多媒体显示

归纳中国走过的几条救国道路,想一 想,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

宣 传:民主 科学 新文化运动

传 播:马克思主义

时 间:19

19、

5、4

发:

口 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先 锋:学生

五四运动 全民运动 领导者: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初步胜利

结 局

课堂训练 :

基础训练

将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提出的口号是( ) a 民主与科学

b 科学与迷信

c自由 民主

d 专制与民主 2 图中的人物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胡适

d 鲁迅 3李大钊在哪篇文章中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a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 《庶民的胜利》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4 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b工人阶级是运动的领袖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5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6 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是:(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学生爱国运动

c工人和学生的革命运动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能力训练

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西洋人因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攻击的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引自《新青年》第6卷

请回答:

①“德、赛”先生是什么意思?

②刊登本文的刊物是何年、何人于何地创办的?

③该刊物主要撰稿人有谁?( 写出2-3个就行)

实践与提高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摘自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际

请回答:

①文中的“过激派”和“俄国过激派”指的是什么?

②文中的“伪说”和“此种学说”指的是什么?

③文中所讲的“此次罢学风潮”指的是什么事件?

④文中的“政治问题”指的是什么?

⑤此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其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1 A 2 A 3 A 4 C 5 C 6 D 7 ①是“民主”“科学”的意思。

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③有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吴虞。 8 ① “过激派”指的是李大钊等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俄国过激派”指的是领导俄国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布尔什维克党人。

②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或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③ 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的罢课斗争。

④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无理拒绝。

⑤ 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12篇:《元日》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元日》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一)谈一谈过年的感受。

1、(播放课件:迎新春)这是什么时候?

2、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

(二)解题“元日”。

1、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2、题目:“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齐读课题

(三)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这首过年诗。不过,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

1 / 3

大家,你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2、交流。

师结:对,诵读理解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我们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注意节奏、读正确。

二、初读古诗

(一)了解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很著名,著有《王文公文集》。

(二)学习生字。

1、这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谁愿意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教教大家?

2、哪个最难读、最容易读错? 哪位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读。重点引导读准“爆”、“屠”、“曈”、“符”的读音。)齐读生字。

3、指名读古诗,评议。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古诗

(一)结合课下注释,讨论交流诗意。

1、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3、遇到不懂的地方,该怎样解决呢?

(教师总结引导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4、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字、词、句意思。

(二)教师引导学生疏通诗意。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理解:爆竹、屠苏

2 / 3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欣喜、兴奋!读出温暖、希望!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指名读,男女生读。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理解:曈曈日、新桃、旧符

同学们请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悟诗情。

(1)读一读,感悟诗情。

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2)结合诗人背景,感悟诗情。

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期待。就像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还能感受到什么?(除旧布新,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四、练习背诵

(一)现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指名背、齐背)

(二)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

(三)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熟读成诵了。

五、总结

我们不仅学会了这首古诗,还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同学们以后学古诗就照今天学习到的方法试试,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得更好。

3 / 3

第13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整教学设计讲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 “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

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设计意图: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 ,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1.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2.组织交流。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他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C: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以前在家乡时……引读第

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本课总结: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课时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中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每逢佳节倍思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3、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佳节”?(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评点)

4、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课文中的“佳节”指什么节?这个佳节人们是如何过的呢?过渡: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你们定能找到答案。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㈠、读读想想,体验节日快乐。

1、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2、交流:

(1).题目中所写的佳节是指什么节呢?(指名读句子。)(从“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知道这个节是重阳节) (2)介绍重阳节(出示资料)

(3)在重阳节里,人们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句) A.长安的人怎么过重阳节?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同学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读。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交流。)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谁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神采奕奕、喜气洋洋)。

引说情景(配图片):师: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搀扶着老人去赏菊 ,有的 抱着小孩去买冰糖葫芦 ,有的骑着毛驴去赶庙会 ,还有的 全家带着重阳糕外出郊游 ……真是热闹呀!

这就是重阳节热闹的场景,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抽生说)

▲谁能把这欢快的场面通过读书告诉大家?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人们都在开开心心过重阳节啊!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老师点评:你读的真欢快。你读的真热闹。你读的真喜气洋洋。)

B 诗人家乡重阳节是怎样过的?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同学们再用心来读读这段话,看看后面的插图,找找答案。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呢?(学生读思)

▲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兄弟们头戴茱萸登高远眺;他们喝着菊花酒,吃着重阳糕,他们聚在一起吟诗弹唱……)(相机指导: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他们的欢笑声、喝彩声、祝福声……) 你想到了什么?(他们在重阳节里真是开心呀!

▲朗读体会。(师: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这欢快情景表达出来。

a、指名读

b、点评:这欢乐多吗?从哪里看出?“每逢”“总要”应该突出。 D、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进那个充满欢乐的重阳节吧!(齐读两段话——家乡过重阳节与长安过重阳节的场面)

㈡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在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日子里,王维开心吗?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到答案。▲学生默读诗,教师巡视。 ▲交流体会王维的心情。

(1)独在异乡为异客(理解“异乡“异客”“独”——他一人在长安,外出求学,当兄弟们在家乡“山东”(简笔画出长安至蒲州示意图,帮助理解“山”指“华山”“山东指什么?)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山东指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此时他和亲人天各一方。一人在外,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最想的是什么?(想念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自己的同伴)他的内心怎样?(孤独、寂寞、)独在异乡他在“思亲”;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当兄弟们重阳节等高欢聚时,他却孤孤单单,只能是静静思念着兄弟们,他在“思亲”,他“佳节倍思亲”。)

(3)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已有两年”两年啊,多少天?算一算。这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亲人啊!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那时交通不发达,人们通行最快是骑马,或者步行。千里迢迢来往,谈何容易?

口头练习: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是啊,对家乡朝思暮想的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全家团圆的日子里,王维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寂寞的),在每一个幸福的节日里,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你就是王维,你能读王维的难过吗?(指名二-三名读诗,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诗文。)老师给你配上音乐。(打开音乐《思念》)

▲谁能面朝大家,把王维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给大家听。

▲小结: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身处外地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板书:游子)外出打工的父母,思念儿女,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边疆的战士观看联欢晚会,想起父母,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们,重阳节,爷爷奶奶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时,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亲人)

2、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从古至今,亘古不变。我们还知道哪些写思念亲人的诗吗?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向你们推荐两句:(出示卡片)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指着板书)今天我们欣赏了王维因为身处长安和家人天各一方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远。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作业:

(1)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2)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或反映思乡的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第14篇:《浮冰上》教学设计讲解

浮冰上

舒利平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2个生字,特别理解“匮乏”“诅咒”的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诺尼的矛盾心理。复述课文内容。

3.通过品味描写诺尼和尼玛克的语句,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真实的爱,并通过文字体会“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诺尼人性的良善。4.领悟小说情节构思等方面的表达特色。 教学重点:

透过文字,体会“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人性的良善。 教学难点:

领悟小说的表达方式,诸如先抑后扬的表现方法、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明线和暗线互相交织的表现手法等。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会写生字,通过查字典理解课文生词意思,如:匮乏、巡逻、诅咒、竭力等。

2.读通课文,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查找资料,了解爱斯基摩人和爱斯基摩雪橇犬的资料。4.读原著《诺尼和尼玛克》。

二、教师准备: 1.制作教学用PPT;

2.准备学生课堂学习的作业纸。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字音。2.听写生字:匮乏

读含有“匮乏“的句子,理解“匮乏”的意思,通过这个词,了解环境以及诺尼和尼玛克在浮冰上的境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理清人物关系。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请学生上黑板板书。

2.小说有三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关注环境、情节、人物。3.理清文章脉络。

想杀(1—7)——弃杀(8—18)——获救(19—21)

四、品读语言文字,体悟人物内心。1.了解杀犬原因。

又冷又饿 死亡威胁 杀犬是习俗 2.为什么放弃杀犬? 师:花了那么多的精力,磨好了小刀,诺尼马上可以杀掉尼玛克了,可以借助犬的身体暂时维持自己的生命了。可是诺尼为什么会放弃杀犬,期间他的内心有过怎样的变化,请默读文章8——18自然段,找到描写诺尼的句子,认真体会,借助文字走进诺尼的内心。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注意提笔就是练字时,不光批注要精彩,字也要写得漂亮。 1)生自读批注。 2)生生之间交流。 3)集体交流。

师:看大家潜心读书的劲头,老师知道大家已经有了收获。现在,再给大家1分钟时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可以联系上文和课外阅读的《诺尼和尼玛克》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

A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着。

为什么“硬起心肠”?“硬起心肠”应该是怎样叫?“轻轻”说明什么?(身体虚弱,于心不忍)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诺尼的矛盾心理。

B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a.找到这句话的同学举手,看来大家对这句话都有感觉。这样,老师换个方式来检查你们自读的情况。

b.自己认真读读。在心里对自己提几个问题,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c.生自由准备。

d.教师组织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自由回答(或指名某某同学回答)

诺尼为什么心在流泪?(看到尼玛克的表现,想到尼玛克游到浮冰上陪他,想到自己要杀他……)

为什么痛恨自己?(没良心,要杀尼玛克……)

他为什么要有竭力压制这种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感情?(朋友之间的友情难以言状的爱,为了生存,不能想这些,可是爱是真真实实的,联系前文“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一句,领悟诺尼的矛盾、痛苦的内心,体会叠词的作用) 结合学生回答,学生上黑板板书:痛苦、矛盾、恐惧、痛恨) C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两个感叹号起什么作用?如何读好?

师过渡:可是,倒下去的却是诺尼。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诺尼做了什么?

D课件出示句子:他诅咒小刀,紧闭双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 a哪个词语最能表现诺尼此刻的后悔? b“诅咒”什么意思?

c他为什么诅咒小刀?小刀是他自己亲自磨的?他其实是在诅咒谁? d请大家在自己准备的作业纸上写写,诺尼诅咒的话。 e交流。(鄙视自己的无情、冷漠,自私……)

f.出示句子: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

师:诺尼放弃了小刀,是他的良知唤醒了他的善良,人之初,性本善,开始他的善被饥饿和寒冷给泯灭了,他的爱也在死亡的面前差点丢失了。要知道,昨天晚上,他们还互相对视,提防着尼玛克,可是现在他却甘愿放弃生的希望,甘愿牺牲自己。面对失去小刀的诺尼,尼玛克围着诺尼的身体……师述课文15——17段内容。

E课件出示句子: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这是什么泪?课件 这是 的泪! 尼玛克没有攻击诺尼,从这也可以反衬出诺尼平时对尼玛克的无限关爱。回扣第三自然段。

五、深化情感,加深体验。读到这儿,你先说什么?

爱可以创造奇迹,爱是人间最珍贵的东西,爱让人性的良善闪闪发光。

六、提出下节课学习任务。

这篇课文为什么这样感人?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的小刀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为了表现诺尼的伟大,为什么不直接写诺尼把腿上的肉割给尼玛克吃?课文中对尼玛克的称呼怎么一会是犬,一会是畜生,一会又是尼玛克?这些问题留着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1.听写词语。

匮乏 巡逻 诅咒 粗糙 绷带 畜生 2.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饿了什么?

二、自学获救部分。

1.自读19——21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诺尼和尼玛克获救的经过。2.感受“小刀”的作用。

A“小刀”折射的光引起了巡逻队的注意,他们因此获救。小刀在文章出现几次? B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小刀的作用。 a.文章的一条暗线,与人物心理变化互相交织。 丢了小刀——磨刀杀犬——扔刀弃杀——因刀获救

b.文章两次写到小刀折射的光。第一次,磨刀的时候,人性的泯灭;第二次,获救,人性的光辉。

三、抓住情节,复述课文。

四、升华情感,领悟写法。

1.文章为了表达诺尼的良善,具体描写了诺尼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但为什么不直接写诺尼和尼玛克相依为命,最后双双饿死在浮冰上?或者直接写诺尼磨刀,把自己的肉一块块割下来喂犬呢?

2.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形象。爱与生命同在 爱可以创造奇迹 爱使人恢复理性

五、课外延伸

学习本课的写法,以尼玛克的视角,改写《浮冰上》。

板书:

21 浮冰上

诺 尼 尼玛克 痛苦

痛苦 矛盾

恐惧 恐惧

(最后板书擦掉,写上爱可以创造奇迹,爱让人恢复本性)

《浮冰上》教学设计 七里小学 王莉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诺尼与雪橇犬尼玛克之间超越生死的爱。

3、感悟“小刀”在文中的作用,清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双线并进,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图片(雪橇犬):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通过预习,你们对它了解多少?

2、师述:雪橇犬与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极,它们个子极大,能在冰原上运送物资,能在风雪中识别方向,它们是爱斯基摩人最忠实的朋友,所以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4、师述:美国作家哈夫·B·卡威笔下就记载着一个发生在爱斯基摩男孩与雪橇犬之间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微型小说《浮冰上》。(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书135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在浮冰上发生了什么事。

1、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出示:畜生、诅咒、喘气、粗糙、嗥叫、梗塞、竭力、匮乏、抽咽

2、谁来说说在浮冰上发生了什么事?

①指名说,师根据学生回答抓文章物线——小刀。(板书:小刀) ②引导学生抓“小刀”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板书:磨刀 扔刀 反光)

2、小刀是文章表达的一条暗线,故事围绕小刀而展开,但本文还有一条重要的感情线索,那就是主人公诺尼的心理变化过程。(板书:诺尼)浏览课文,看看随着故事的发展,诺尼内心有了哪些变化呢?在文章找出描写诺尼心理活动的语句,作上批注。

3、生默读文章,作批注。

4、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感线,再次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痛苦 恐惧 感动)

5、师小结:暗线和明显互相交织,双线并进,使故事情节生动而又紧凑,我们不妨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这样的写法。

三、精读课文,理解诺尼的“痛苦”。

1、我们都知道在粮食匮乏的时候,杀犬充饥是爱斯基摩人常做的事情,为什么诺尼会这么痛苦呢?请同学们默读1-7自然段,找出诺尼痛苦的原因,边读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出示: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诺尼很爱尼玛克?(点红真真实实) 既然这么爱它,为什么还要杀他呢?(点红又饿又冷,阵痛) 是啊,同样令诺尼感到真实的还有饿、冷和痛啊!(点红真实)

3、诺尼到底有多冷,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北极图片。

这是诺尼当时所处的地方——北极。你们对北极了解多少?(板书:寒冷)

师述: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海冰平均厚3m,常年温度在零下20至零下六十度之间,在最暖和的八月平均气温也只有零下八度。诺尼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已经是第三天了,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的诺尼的动作和神态。(师启发:他有可能在……)

4、第三天了,诺尼的身体是如此刺骨的寒冷;他的胃,也在承受着饥饿的折磨。 从哪可以看出他很饿?

同学们,你们有过饥饿的感觉吗?描述一下。

师出示一节描写饥饿的语段,指名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饥饿带来的痛苦和饥不择食) (板书:饥饿)

师述:真正的饥饿会使人丧志理智,失去常态,做出过激的行为。

5、饥饿和寒冷是真实的,诺尼对尼玛克的爱也是真实的,这看似没有联系的两者,却将诺尼此时矛盾与痛苦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指导读

6、七年前,诺尼的爸爸把刚出生的尼玛克抱回家,从此,尼玛克的的冷热病痛都牵动着诺尼的心。在诺尼心目中,尼玛克还仅仅是一条雪橇犬吗?是什么?(朋友,板书:友情)

7、其实爱是双方面的,诺尼对尼玛克的爱如此真实,当然也有尼玛克的功劳。

这是故事的前半部分,请一位同学读读,其他同学思考:尼玛克这样做,值得吗?

同学们立场都十分鲜明,理由也很充分,可是对于尼玛克来说,当时它没有多的时间去思考,它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你知道是什么吗? 谁能告诉老师:尼玛克用什么赢得了诺尼真真实实的爱?(板书:忠实)

8、尼玛克的忠实无处不在,默读文章8-14自然段,看看尼玛克的忠实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做上批注。从哪知道尼玛克知道诺尼要杀自己? 明知诺尼要杀它,尼玛克又是怎么做的? 它一步步靠近,不怕吗?

出示:诺尼从那畜生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受到了饥饿和痛苦。(相机指导朗读)

相机指导1:尼玛克恐惧什么? 从哪可看出它的恐惧?(点红喘气声和缩头缩脑)

相机指导2:从这两个词还能看出什么?(饥饿、寒冷)别忘了尼玛克也是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了,它也是饿得头晕眼花,饿得非常痛苦,饥不择食,如果现在有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在它面前,它会怎么做? 可它为什么不吃了尼玛克?

9、如此忠实于自己的尼玛克,诺尼怎么下得了手啊!此时此刻——(出示句子,指名读)

出示句子: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心在流泪说明什么? 他痛恨自己什么? 为什么要压制这种情感?(指导个别读)

8、师引读:诺尼的内心苦苦挣扎着!

一想到这七年来的朝夕相处——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女生读)

一想到尼玛克忠实与不离不弃——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男生读)

一想到自己将亲手结束尼玛克的生命——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齐读)

㈣痛苦的抉择

1、一边是可以令人疯狂的饥寒交迫,一边忠实于自己的好友,诺尼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他的心里,有两股力量在较劲,一股是友情的力量,另一股就是求生的欲望,在他的脑子里;仿佛有两种声音在同时对他说话。

学生口头练习:(学生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说都可以) 求生的欲望对他说…… 友情的力量对他说……

2、在这种自责、矛盾的痛苦中,突然——(出示句子,生读) 出示句子: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 从这个句子你可以知道什么?(痛苦到了极点,控制不住自己了) 从哪些词知道的?(痛苦的抽咽、震颤)

3、你认为这声“痛苦的抽咽”声是谁发出来的?为什么?

4、师述:无论这痛苦的抽咽声是谁发出来的,都充分说明了他们此时内心里的矛盾和痛苦!于是—— (生齐读)

出示句子:他诅咒小刀,紧闭双眼,摇摇晃晃地把刀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扑向尼玛克,他倒了下去。 相机指导:从诺尼的一系列动作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5、师述:最终诺尼放弃了杀犬,就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生命,去成全尼玛克!终究,友情的力量战胜了求生的欲望,爱超越了生死!(板书:爱超越生死)

㈤以读代讲,体会“超越生死的爱”。

让我们合作读读8-14自然段,再次走进诺尼的这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们之间那超越生死的爱!

四、与心灵对话。

1、通过朗读,我知道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了诸多感悟,愿意和老师分享一下你的感悟吗?

2、师小结: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它灿烂如花,,绚丽如歌,高贵如诗,面对生命我们有抒不尽的真情,来,一起读这句名言来结束这节课:越是在危险境地,越能闪烁人性的光辉,爱可以创造奇迹!(齐读名句)

3、确实,爱创造了奇迹!下节课,让我们一同去见证这用超越生死的爱去创造的奇迹吧!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浮冰上》课堂实录

武汉市育才小学 贺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2、以诺尼的心理活动为突破口,把握本篇小说教学的重难点——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品评,从而揣摩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

3、在自读自悟和师生对话中,感悟人性良善的光辉,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引发思考。

【课堂实录】

一、开课导入,概括小说大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你知道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主要人物吗?谁来说一说。 生:小男孩诺尼和他的雪橇犬尼玛克。

师:说得很清楚。(板书:诺尼、尼玛克)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极为特殊的环境里,什么地方? 生:发生在一座漂浮着的冰山上。

师:对,浮冰上。(板书课题:浮冰上)齐读课题。 生齐读:21 浮冰上

师:请大家翻开书135页,快速浏览课文,能用黑板上出现的这三个词简要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学生默读浏览思考) 生:诺尼和尼玛克被困浮冰上,起初诺尼想杀尼玛克充饥,后来放弃了这个念头。最终他们都得救了。

师:能抓住关键的信息来概括,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二、阅读

1、2段,了解小说环境。

师: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非常特殊,具体是怎样的情形呢?自由读

1、2自然段。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读文,而后指名交流) 生:这座浮冰上没有其他的生灵了。 师:你来读读这句。 生读:(略)

师:读出了你的体会。还是怎样的情形?

生:而且此时的诺尼还失掉了雪橇、食物、皮大衣和小刀。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略)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诺尼是多么的无助。还有吗?

生:在这座冰山上只留下他和尼玛克了。我从这里读出来的„„(朗读略)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的确,像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天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就产生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是什么呢?来看看这两句话。(PPT翻红句子1段第一句和2段最后一句,指名读并交流)。 生:诺尼要么把狗吃掉,要么狗可能会吃掉他。

生:已经这样持续三天了,诺尼没有食物,浮冰上也没有别的生灵,诺尼要想活下去,只有吃掉狗,否则有可能他就会被饿极的狗吃掉呢。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是生?还是死?就在一念之间。在这样的情形下, 诺尼是怎样选择的呢?(指名回答) 生:诺尼最后选择没有杀尼玛克。 师追问:起初他也是这样想的吗? 生:起初他是想杀的。 师问全班:同意吗? 生齐:同意。

三、阅读

3、4段,了解人物动机。师:起初诺尼为什么想要杀掉尼玛克呢?自由读

三、四自然段。(读完指名交流。) 生:我读到村里的人食物匮乏的时候会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这就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以诺尼会想杀掉尼玛克来充饥。

师:所以在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

生:诺尼会想尼玛克饿久了也会寻觅食物的,我有可能也会被它吃掉。

师:正是因为这样想,诺尼才有了杀掉尼玛克的念头。从这两段话中我们读出了诺尼起初想杀尼玛克的原因。

四、品读5—14段,揣摩人物心理。

师:但是最后他改变了初衷。从想杀到不杀,这样的选择容易吗? 生齐:不容易。

师:不忙着回答。我们接着读后面的文字。请大家默读5-14自然段,勾画描写诺尼心理活动的语句。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他的心理?(指名4人) 生:痛恨。

师:他痛恨什么呢?

生:痛恨自己想杀尼玛克的心情。 生:痛苦。

师:痛恨自己是多么痛苦呀。(板书:痛苦)还有吗? 生:纠结。

师:纠结什么呢?

生:因为想杀又不忍心,所以很纠结。 生:想杀又不想杀,也是一种矛盾。

师:可见他此刻的心理是多么纠结、多么矛盾呀。(板书:矛盾)

师:通读5—14段,大家对诺尼的心理有了如此的了解。那让我们继续交流,你是从哪里读出他的矛盾和痛苦的?

生:大家看第7段第一句。其实他磨铁片就是为了杀尼玛克,可是他不去想是为了什么。这就可以体会出他很矛盾、痛苦。 师:“尽量不去想”是因为——

生:是因为他还是不想杀、不愿杀。 师:能把这种矛盾和痛苦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略)。

师:既然已经在磨铁片做小刀了(板书:小刀),可为什么不愿杀呢?结合前面的课文读一读,看第三自然段。(PPT出示)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 师:诺尼对尼玛克的爱会是怎样真真实实的呢?

生:因为他们朝夕相处,相互之间肯定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

师:那我们想象具体一点,比如白天,尼玛克会拉着雪橇带着诺尼—— 生:在晶莹的冰面上玩耍。 生:在快乐地滑雪橇。

师:到了夜晚,尼玛克会蹲在诺尼的屋外—— 生:忠实地守护着他。

生:为他站岗、放哨。

师:外出打猎时,尼玛克会跑前跑后帮诺尼—— 生:托运猎物。 生:寻找猎物。

师:诺尼受伤了,尼玛克会—— 生:帮他舔舐他的伤口。 生:会偎在他身边安慰他。

师:在诺尼的眼里,尼玛克哪里只是一条普通的雪橇犬,他分明就是朝夕相处的伙伴、不可分离的家人。如此真真实实的爱,诺尼当然不愿下手。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连起来读这两句。(PPT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生有感情齐读:(略)

师:这就是他的矛盾和痛苦呀!还从哪里看出矛盾? 生:从第8段的“硬起心肠”看出来的,如果他不矛盾的话就不需要硬起心肠了。 师:你读书真仔细。这一处小细节也体会出了他的矛盾和痛苦。 师:还从哪里看出矛盾和痛苦?

生:我从11段的最后一句读出来的。(生朗读略)

师:为什么他此时觉得心在流泪?为什么痛恨自己呢?再读11段。 生:这句话的前面写到了诺尼看到了尼玛克眼里的恐惧,还从它的喘气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中感觉到了它的饥饿和痛苦。看到这一切,他就感到更不忍心了,所以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

师:是的,此时,诺尼关注到了尼玛克的恐惧、饥饿和痛苦,其实早在磨刀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关注尼玛克了,读6段最后一句(PPT出示)。 生读:(略)

师:当他轻轻地呼唤它的时候,他也关注到,读第9段(PPT出示)。 生读:(略)

师:而现在他看到尼玛克走上前来。接着读——(PPT出示:11段第二句)。 生读:(略)

师:从前是亲密无间、不可分离,现在却要亲手杀掉它,这份自责,让他心—— 生接读:“在流泪。他痛恨自己,„„。”

师:此时,尼玛克越走越近——,(PPT出示) 生接读: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 师:诺尼的意图是—— 生:杀掉自己。 师:它已经清楚地知道诺尼要杀掉自己,设想它可以做怎样的选择?(指名交流) 生:它可以扑上去,先下手为强。 生:它可以赶快跑开。 生:它先把诺尼杀掉。 生:如果它也不忍心伤害主人,它可以转身逃走。

五、默读15—18段,体验人性光辉。

师:可是它这样做了吗?默读15—18段。

生:没有。它既没有伤害主人,也没有离开主人。

师: 是啊,本可以做出的选择,可是这条忠实的雪橇犬都没有,(点击音乐)它越走越近,眼里充满了痛苦。这痛苦的眼神仿佛在说,杀了我吧,我愿意!这痛苦的眼神仿佛在说,在这浮冰上,有血有肉的只有我们两个,杀了我吧,我愿意!这痛苦的眼神仿佛还在说,杀了我吧,虽然我不愿意离开你,我的主人,但是只要你能活下去——

生(受感染)齐说:我愿意!

师: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同学们,这时的诺尼还下得了手吗?还忍心下手吗?那喉咙的哽塞变成一声痛苦的抽咽使得诺尼——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14段(略)。

师:最终他扔掉了小刀(擦去板书:小刀),其实扔掉的是什么呀? 生:是活下去的机会。 生:是生存的希望。 生:是杀犬的恶念。 生:是杀生的邪恶。 师:那他保留了什么?

生:保留了对尼玛克的爱。

生:保留了不杀尼玛克的善良。

生:在理性和情感之间,他保留了高尚的情感。

生:在生存的本能和伟大的爱心之间,他保留了伟大的爱心。

师:同学们,为你们的发言鼓掌。的确是这样,他扔掉了生的希望,但保存了心底的善良和仁爱。(板书:善良

仁爱)这是多么不容易而可贵的选择呀!

六、浏览19—21段,了解小说结局。

师:这把扔掉的刀插到了那里?迅速浏览19—21段。 生齐读:(略)(PPT出示21段)

师:还记得第七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吗?一起读。(PPT出示) 生齐读:(略)

师:原来在这里,作者就已经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他们就是这样被发现而获救了。

七、教师小结,揭示主旨,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经历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想我们每一个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受。老师也很有感触:人心底的善心就像一颗种子,需要不断培育、慢慢培养。就让这个故事为我们每个人心底的那颗善心的种子,也浇上一杯水,培上一把土吧,让它也慢慢长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15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讲解

《三袋麦子》教案

[设计过程]

一、读读议议————给孩子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

1、自读第二小节,分组讨论。

①小猪看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表现?(重点突出“开心”、“喊”等词语,强调阅读中的两个“!”)

②小猪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重点突出“迫不及待”、“吃光”等词语)

2、练习读第二小节,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引导体会小猪的高兴劲及迫不及待的样子)

3、默读第六小节后,讨论。

①当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小猪怎么说了?(试着揣摩小猪的语气)

②你以为小猪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③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怎样评价小猪呢?

4、对比读第

二、六小节,同桌讨论。

①你喜欢小猪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试着给这袋麦子取个好听的名儿。(可爱的麦子、充满活力的麦子、憨厚的麦子等)

二、划划想想————给孩子一袋“勤劳节俭”的麦子

1、划一划。

①小牛看到麦子后,有哪些想法?(重点突出“保存”、“慢慢吃”等词语)

②小牛拿到麦子后,怎么做了?(重点突出“透风”、“晒晒太阳”等)此处可进行句式训练,“因为……所以……”

2、想一想。

①土地爷爷到了小牛家,他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

②土地爷爷得知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后,他又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围绕小牛的“勤劳节俭”方面)

3、小结提问。

①是呀!在土地爷爷眼里小牛是节俭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啊,假如你就是小牛的朋友或邻居,你会怎么夸赞他呢?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②思考:土地爷爷送给小牛的是一袋什么样的麦子?(勤劳的麦子、节俭的麦子、美好的麦子等)

三、说说演演————给孩子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

1、说一说。

情境一:土地爷爷给小猴送了一袋麦子,小猴高兴地收下了这袋麦子。小猴就把麦子摆放在院子里,看了又看,嘴里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好麦子,好麦子……”

情境二:土地爷爷看了小猴的粮仓,直夸小猴能干聪明。小猴非常谦虚地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接着小猴将自己种麦子的经过翔实地告诉了土地爷爷……

2、演一演。

①小猴子种麦的经过。(突出小猴的辛劳)

②土地爷爷来小猴家的前前后后。(突出土地爷爷的年龄、语气及心理活动等特征)

③小猴在家里接待土地爷爷的经过。(突出小猴的神采奕奕及聪明劲)

3、演后组织说话训练。

①你喜欢这聪明、能干的小猴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打算给这袋麦子取个什么名字?(聪明的麦子、能干的麦子、智慧的麦子、创造的麦子等)

四、悟悟写写————给孩子一袋“永远”的麦子

1、悟一悟。

课文学完了,相信这三个人物在你心中一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三袋麦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那么,在你心目中,究竟拥有了一袋什么样的麦子呢?可爱憨厚的?勤劳节俭的?聪明能干的?还是?

2、写一写。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动笔写下来,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3、教师总结:或许这是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或许这是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或许这袋麦子里有可爱,有节俭,也有聪明,或许这袋麦子就蕴涵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思想,或许,或许……。但无论如何,他应当成为我们心灵的麦子,成为我们精神的麦子,成为我们共同的永远的麦子。

《三袋麦子》课堂实录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是认识不写。

3、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能学会生字。

三、教学难点:能掌握写钢笔字的要求、写好生字。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上准备词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爱听童话故事?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板书:土地爷爷

小猪

小牛猴)。

快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送了一份礼物——一口袋麦子。一年后,当土地爷爷再去拜访小猪、小牛、小猴时,却看到了三种大不相同的情景。那倒底是怎样的三种情景呢?我们一起来(板书:三袋麦子)

齐读课题,注意“子”读轻声。(让学生知道“子”在不同地方的读音不同。同时强调“麦”

的写法,与“表”区分。)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烙饼

发霉

虫蛀

麦囤

3、检查自学情况

(1)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猴呢,他觉得(de dé)面前的这袋麦子是上等的

麦种(zhǒng zhòng),便把一口袋麦子全种(zhǒng zhòng)下了地。

(2)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3)指名读课文,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说说两个部分讲了什么。

三、写字指导

防:第一笔是横折弯钩,第五笔是横折钩

搬:第七笔是点,第八笔是横,第九笔是点

仍:注意笔顺

四、完成习字册

9、三袋麦子

小猪

小牛

小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特别要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

2、抓住关键词语帮助理解小猪、小牛、小猴的态度和想法,并

知道谁的做法对。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

三、教学难点:感悟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新授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这一节主要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的得到了一袋麦子,这是故事的起因。

3、齐读

(二)过渡:小猪、小牛、小猴分别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那袋麦子的呢?我们接着看第2-4小节。第2—4自然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的自己的麦子的?

4、说说小猪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麦子的?

理解关键词语:“开心”表明小猪看到麦子非常高兴;“最爱吃”说明小猪喜欢吃烙饼;“迫不及待”说明它来不及多想,就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刚……就……”说明了小猪非常贪吃。

5、说说小牛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麦子的?

理解关键词语:“捧起”、“看了看”、“心想”说明它肯动脑筋;“先……等……再……”这是它处理的方法;“经常”、“搬到”“透透风”、“晒晒太阳”——细心保护。

6、说说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麦子的?

理解关键词语:“觉得”、“上等的麦种”、“全种下了地”它比小猪和小牛聪明。他它指望那袋麦子明年变成更多的粮食。

7、齐读。小结:这几节讲了小动物是怎样处理各自的麦子的。

过渡:一年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土地爷爷对它们的做法是怎样看待的呢?

(三)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随机板书:

憨厚可爱、节俭、聪明能干)

2、讨论:“憨厚可爱”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猪憨厚可爱?

指导朗读小猪说的话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小牛很节俭?

指导朗读小牛说的话

猪、小牛和小猴是怎样

4、从什么地方看出小猴聪明能干?(“拉着”、“神秘”、“堆得满满的”、“您带一些”——喜悦、自豪)

指导朗读小猴和土地爷爷的对话。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迫( ) 麦( ) 防( )

泊( ) 表( ) 访( )

仍( ) 俭( ) 保( )

扔( ) 脸( ) 宝( )

2、照样子写词。

黄灿灿 ( ) ( ) ( )

舔了舔 ( ) ( ) ( )

五、回家作业

1、抄写词语。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9、三袋麦子

小猪——吃光了——憨厚

小牛——保 存——节俭

小猴——全种下了地——聪明能干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特别要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讲述这个故事,知道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哦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二、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

三、教学难点:能很好地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听写词语。

麦子

保存 防止

迫不及待

食品

拜访

抚摸

各种各样

2、写近义词。

节俭( ) 回味( ) 开心( )

防止( ) 拜访( ) 感谢( )

3、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礼物 ( )的麦子

( )的食品 ( )的麦种

( )的样子 ( )的麦粒

二、分角色朗读

1、同桌练习

2、指名朗读

3、小组读

三、讲述故事。

1、讲述故事快速读一遍课文。

2、同桌练讲。

3、指名讲一讲。

你认为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中谁最好?为什么?

这篇课文通过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考虑长远利益。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四、老师总结: 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俭,什么叫聪明 能干,受到了教育。小猴富有创造的做法,给我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的启发很大,我们也要向小猴学习。

五、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故事。

小猪——吃光了——憨厚

小牛——保存——节俭

小猴——全种下了地——聪明能干

六、小组之间排练表演课本剧。

1、准备。教师提出表演要求。

(1)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想一想小动物的话语、动作、表情。除了文章里写的,还可以进行合理地想象。

2、学生四人开始准备。

3、表演。

先在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演练,然后选一组同学,戴上小猪、小牛、小猴的头饰,挂上土地爷爷的胡子上台表演。

4、评议。

师生共同点评。要求从表情、动作、台词、配合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为了激发积极性,提出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等。

七、作业

1、请你写一段话:说说如果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样做。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

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是一篇相当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把三个小动物处理土地爷爷送给它们的麦子的经过描写得生动、形象。寓思想教育于文字之中,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 在教学中我有两点体会:

1、教学童话故事,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一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呢?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寻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不同方法。

2、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右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性将大大提高。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适时地“导”一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的效果。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完课文后,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孩子们讨论出来的结果还真不少:“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开心地吃一点,请大家用一点,再种一点。”“我会召集大家,利用麦子制作各种食品,然后举行百食宴,让大家动脑、动手、又可动口。”还有学生说:“我会把麦子给穷人吃。”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三袋麦子》课堂实录3 旧的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强调以文为本;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人文情怀,主张以人为本。前者所依附的对象是静止的语言材料,而后者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很大潜能及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正因为介于新旧课程之间,经历着这样不同的本体观。因而,我们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边缘便宽了、广了。有沿循教材主体的,有伴随作者行文思路的,有自我感悟、揣摩得来的,有经历实践,来自于体验过程的。于是,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了独特的、多样的、求异的声音,甚而能亲眼目睹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颇为精彩地“唇枪舌战”。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前线的教师们忧虑地说:“现在真让我们感到困惑、茫然,语文教学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专家们肯定地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竭力呼唤出课程改革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课程标准》评价性地说:“我们(学生们)要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一起来看这样一节课,(这里仅截取其中的片段)或许你可以触摸到新课程下的“真实”。

教例: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

内容简析:过年前夕,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小猪用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刚过完年,就吃光了麦子。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准备慢慢享用。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大地,一年后获得了丰收。

师:学了课文,说说土地爷爷最喜欢谁?

生展开交流、讨论。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很聪明。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憨厚可爱。

师:还有谁要说?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牛,因为小牛很节俭。

师:好了,谁的理由能说服我们,咱就信谁。

生争着举手,跃跃欲试。

生:最喜欢小牛,它得到了土地爷爷的“夸奖”。

生:最喜欢小猴,因为土地爷爷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师:说得很好,这个理由最能让人接受。所以呀,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

这时铃声响起,师正准备下课,教室里突然举起了两只小手,师无可奈何。

生:难道就不可以喜欢小牛吗?勤俭节约可是一种美德呀!

原先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也不甘示弱。

生:老师,你知道憨厚可爱在生活中有多么重要吗?喜欢小猪才是最好的结局。

师一时不知怎么收场,愣在一旁。

……

谁都没有想到,在教师明确宣布了答案之后,竟会有学生“毫不留情”地予以质疑、反驳,耐人深思。这几个小学生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劲,用另一双眼睛寻觅到了最为宝贵的东西——“真实”。应该说,这是他们在思考中生成的智慧火花碰撞的结晶,这是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显然,经过实践,经过思考的,谁都不会否定它的真实性。可惜的是,最为真实的发言,却因为教师的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圈定学生的思维过程,甚至是思维的情感和价值,以达到驾驭学生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

下课后,我留意到有几位女生责怪这几位(刚刚发言的)同学。“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让老师多没面子呀”,还有几位同学是夸奖他们的:“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你们的回答是最有价值的”。在孩子们的责怪声和赞扬声中,我又一次领略到了“真实”的含义。来自心灵自由的才是真实的,最天真无邪的才是最真实的。

由此,“真实”必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考,来源于心灵的自由。它既属于文本自身,包含于语言材料之中;又综合体现于课堂主体——学生的人文情怀。试想,如果没有土地爷爷眼里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勤俭节约,也就不会有学生“来势汹汹”地质疑、反驳。而这些都具有相当的理性基础,非凭空腻造。因此“真实”还需建构于理性之上,主要包含于真理、规律的成分中。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理念,这也是以文为本和以人为本双重背景下的一种综合性体现。它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但我们需要用理性化的科学态度系统地理解、把握这一课题,去竭力挖掘语言材料中渗透出的人文精神,以积极昭示新课程下的“真实”。我们应该做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帮助学生构建出因人而异的“真实”,或以文为本,或以人为本,只要是具有理性的成分皆可。(如真理、规律等)如此,教师们的忧虑打消了,专家们的肯定实现了,《课程标准》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渐渐形成了。

新课程的“真实”皆在于此。

第16篇:《大熊猫》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大熊猫》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9个。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大熊猫的知识,培养保护珍稀动物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大熊猫的样子、生活习性。 2.指名读词语。

熊猫 动物 胖乎乎 很短 黑眼圈 爬过来 爪子 呼呼大睡 竹笋 产地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物 胖 短 圆 爪 呼 逗 竹 产 2.指名读。

3.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笔画、笔顺。 4.认识竖弯。

5.师指导“爪”字的书写。

写“爪”字时,先课件演示,让学生说出笔顺再书空一遍。注意强调与“瓜”字的区别。

6.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7.评比,奖励进步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熊猫》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老师先看一

1/3

看你们的字词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检测)

二、学习课文:

同学们字宝宝、词宝宝要回家了,请你现在打开书,读一读课文。 学习第二段。

(一)你们知道大熊猫长得什么样吗?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二)现在请你看大屏幕,你能填一填吗?

出示课件——大熊猫的身子(胖),尾巴(短),毛(很光滑),四肢和肩膀是(黑的),身子和头是(白的)。

它还长着(一双圆圆的)黑眼圈,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

(三)这里有一个词——毛茸茸,你能仿照这个样子再说一说吗? (红彤彤、黄澄澄、绿油油、金灿灿、慢吞吞、气乎乎、懒洋洋、白茫茫、火辣辣)

(四)大家说的都很好,你们都知道大熊猫的样子了,谁想再给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然段?

(五)指名读,读出对大熊猫的喜爱。学习第三段。

(一)熊猫刚出生的时候只有100多克,就像老鼠那么大,可以躺在大熊猫妈妈的手掌心上,长大以后,体重可以达100千克以上,多么有趣!随着体重的不断变化,他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你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二)你喜欢小时候的大熊猫还是长大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边说边板书:小—活泼 长大——不大爱活动) (A)喜欢小的时候(指名读,读出小熊猫活泼可爱)

(B)从那看出来长大以后的大熊猫不爱活动?找一找说说理由? a.(常常用爪子抱着头,呼呼睡大觉。)指名读这一句话

(呼呼睡觉、你逗它他会睁开眼睛看一看,然后又呼呼地睡了。有时饿了,找吃的)

b.(它睡醒了,就摆动着胖胖的身子,走来来去找东西吃)指名读,重点突出“摆动着胖胖的身子”。

2/3

(三)同学们如果大熊猫到我们班来做客,我们应该拿什么款待它呢? 大熊猫爱吃新鲜的竹叶、竹笋(看课件)(你看这只大熊猫吃得多香呀!躺在地上,津津有味的吃着竹叶。)

(四)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大熊可爱的样子?(看课件)

(五)我们再读第三自然段,你喜欢小时候的就读第一句话,你喜欢长大了大大熊猫,就读后面的句子。

(六)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学习第四自然段。

A.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它的样子憨态可掬。

B.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珍奇动物,(出示课件)像金丝猴、东北虎„等动物,它们的数量少,比较珍贵,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珍奇动物。

C.同学们要懂得保护我国的珍稀动物。

三、课后检测: 照样子说词语:

胖乎乎 毛茸茸 ( ) ( ) ( )

3/3

第17篇:《关节》教学设计讲解[推荐]

《关 节》教学设计

无锡市南长街小学 孙静妮

一、教材、学情分析:

《关节》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本单元围绕骨运动,从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引导学生解析运动机理,教会学生运动系统的保健,而本课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关节的作用和一些类型。四年级这个学段的学生很喜欢运动,也懂得一些零散的运动保健知识。笔者在多次试教的课堂反馈中发现,学生能说出人体有哪些主要的活动关节,知道关节的主要作用是运动,但这种仅仅停留在科学知识达成度层面的认知是不完全的。科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它能帮助儿童理解他们周边的生命世界,发展和持续保持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较之“关节的位置、类型和作用”的问题,“为什么不同关节的运动方式不同?为什么有些关节容易受伤?为什么要注意运动的保健?”这些问题才是学生既感兴趣又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考虑到作为学习主主体的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背景,本课设计以肩关节(球窝关节)这一典型关节类型为突破口,融入对“球窝关节、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的理解,增加了同为“球窝关节”的髋关节和肩关节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关节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活动及保健的方法,体现本主题研究的生命教育价值。因此,本课结构线索调整为:从认识肩关节的内部结构入手,观察外显的运动方式→猜测内部的连接方式→揭示肩关节的结构特点→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指导科学的活动和保护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肩关节的运动特点及原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肩关节的连接方式进行猜测,并能通过画图、模型等来分析和理解肩关节结构和运动。

3.珍爱自己的身体,乐于用所习得的关节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形成健康向上的运动及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l、重点:认识肩关节的结构和特点。

2、难点:理解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课件,猪肩胛骨和臂骨,学生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肩关节 结构

作用

球窝关节 最灵活

活动有“度”

易受伤 保护有“法”

七、学习单:

1、肩关节可能是这样的„„

把你的想法先画下来,然后和组员交流,在组内选出一种大家比较认可的想法。 肩关节肩胛骨 上臂骨

2、肩关节应该是这样的„„

肩关节是( )关节,请你用简图画出它的样子,并标出肩胛骨和上臂骨。

3、关于关节,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问题?

八、教学反思:

1、关注真实世界,诠释生命课堂

“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或将真实的生命系统引进课堂,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倒“真实的 3

物体”和“真实的问题”,真实的观察与如实的记录描述,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要时时渗透“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本课中,关注生命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由外显运动方式的认识到对自身神奇结构的深入剖析,同时在理解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生活行为及运动习惯,知道活动有“度”,学会保护有“法”。只有在这样充满生命关怀的科学课堂中,学生才能逐步学会用科学家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世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用科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

二、关注思维发展,解读生命暗箱

生命科学领域中有许多“生命暗箱”,比如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都是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暗箱”。 《关节》这一课是以儿童自己的身体为研究对象的,可以说他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认识人体关节系统对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因为它全部包裹在体内,虽然可以间接触摸到,但是它的结构是不可见的,所以只能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认识。本课在解肩关节“暗箱”的过程中,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引导他们在探究中与生命对话。学生对肩关节的运动方式与内部构造关系有一定臆想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相似动物(猪)的肩关节(扇骨和臂骨)关节面的观察,以及人体肩关节X光片的透视和模拟解剖,逐步深入揭示肩关节结构,帮助学生具体形象感知肩关节接触面的形状;用手势和泥塑造型抽象概括关节结构特点,建立球窝关节概念;通过直观的造型泥塑拼装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关节的链接方式决定它们的活动方式。步步深入的概念建构过程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审察存在自己身体内部的关节,让他们对自己的理解又更近了一步。像这样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解暗箱”,是一种由表及里进行探究的科学方法,它从另一个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事物的途径。

第18篇:《马》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马》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马的象征意义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洋溢着对马的赞美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畜”。了解有关马的一些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从马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马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课件出示八骏全图,结合平日你对马的了解,能说一说你眼中的马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概括一下你心目中马的形象或特点吗?课文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马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生词,听准字音。

(二)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课上又读过了,相信你们会读的正确。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同学听?找四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学生读文情况,纠正字音

(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生字中有两个多音字是什么? 请同学到前面板书多音字“畜”和“扎”。

1 / 4

2、会写的字中有5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有谁?4个上下结构的字?

3、请同学们指出易错的字,提醒同学注意。重点强调“畜、素、演”三个生字。

4、认读生字卡片:朴素、表演、忠诚、创造、课堂、扎实、纵然、如箭离弦、马到成功、牛马年,好种田

(四)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马与中华民族的深厚渊源。 第二部分(2-3):主要写生活中与艺术中的马。 第三部分(4):总写对马的评价和赞美。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介绍了马在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马与人在生活中的关系、艺术世界里的马。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马的赞美,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并提问:

1、“六畜”分别指什么?

(“六畜”分别指马、牛、羊、鸡、狗、猪)

2、马为什么会成为“六畜”之首?

(学生结合 “它朴素、勤劳、扎实、耐苦。”“中华民族以马为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两句话谈,也可以将自己对马的印象与其他几畜的印象对比谈。)

生活中,你还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人与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从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马”的确堪称“六畜”之首,那么生活中马与人到底有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从哪里看出“在生活中,马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生结合文中语句“‘牛马年,好种田’的躬耕劳作,赛马场上的啸啸搏击,千里草原上的纵马驰骋,马戏台上精湛的表演”以及生活实际具体展开谈自

2 / 4

己的理解。)

3、为什么说“这些都激荡着人们对马的深深的敬与爱”?“敬”马什么?“爱”马什么?

(“敬”“爱”马的躬耕劳作,啸啸搏击,自由驰骋,精湛表演。) 过渡:生活中的马的确与人关系密不可分,那么艺术殿堂中的马又是怎样的呢?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

1、艺术殿堂中都有哪些马的形象?

(结合“马的诗,马的画,马的歌,马的传说”联系课外查的资料展开谈有哪些马的诗,马的画,马的歌,马的传说,结合“力大无比的项羽„„那是一个充满中华神韵的马的世界”,具体谈艺术作品中马的形象。)

2、你听说过这段中提到的典故吗?

“乌骓”“青龙偃月刀”“赤兔”“白龙马”“八骏图”。

3、小组学习,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向全班汇报,内容以马的诗、马的歌、马的传说为主。

(四)生活中马与人们密不可分,艺术殿堂又处处可见马的形象,作者对马又有怎样的评价呢?

1、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作者怎样评价马的?

3、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4、以读为主,注意读出歌颂、赞扬的语气。

三、回读课文,升华主题

马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勤劳,朴素,还有吉祥、幸福和成功,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这大自然中自由的生灵所在的充满神韵的世界。

四、作业

收集关于马的资料,可以包括马的诗、马的画、马的歌、马的传说、马的故事,以及关于马的成语,看谁收集的最多。

五、板书

3 / 4

马与人们生活

马(六畜之首) 马与艺术

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自由生灵

4 / 4

第19篇:《蜂》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蜂》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一、教学目标:

1、能有语气地朗读古诗《蜂》,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2、能朗读或背诵推荐的古诗《鸟》。

3、学习搜集古诗的方法。

4、通过了解祖国的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产生吟诵古诗文的愿望,产生对祖国诗文的自豪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古诗诵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愿望。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春风用神奇的彩笔,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繁花似锦的壮丽画卷的时候,在一簇簇姹紫嫣红、馥郁芬芳的百花丛中,飞舞着一群群金色的小蜜蜂。它们忽上忽下,来回穿梭,嘤嘤作歌。它们是非常勤劳的。

不是吗?当东方露出万道霞光,蜜蜂便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劳动,刚离开桃林,又飞到梨园;刚告别粉红的紫云英,又飞向金黄的油菜花;刚采完含笑的牡丹,又飞往初绽的玫瑰,哪里有群花争艳,哪里有蜜蜂歌舞,哪里必定是一片花海。为了博采万朵鲜花,她们飞越山山水水,遨游花的海洋。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辛勤劳动啊!

然而要把这采来的花粉酿成珍贵的蜂蜜,还需要进行一番呕心沥血的独特加工,“万花酿甜蜜,蜜成花不见,”这是何等卓越伟大的创造啊!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 / 4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看来咱们同学读得都不错!现在看大屏幕,这些是这首诗中几个字的意思 不论(lùn):无论 山尖(jiān):山峰 无限(xiàn)风光:这里指鲜花盛开的地方。 尽(jìn):全都

占(zhàn):占领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哪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三)巩固练习

2 / 4

1、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小小的蜜蜂太了不起了,老师和许多同学一样,最喜欢的一句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师范读。

我们还是把这句话积累下来吧!(画上双横线)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谁能有语气地完整的读读这首诗?

3、你能按提示背下这首诗吗? 出示:蜂 唐罗隐 不论,无限。 采得,为谁?

4、老师把这首诗藏起来了,你还能把它背下来吗?老师可要奖励最棒的你了!(背下来的同学每人奖励一个漂亮的图案。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五)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这首小诗与宋代李纲的《耕牛》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诗曰: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蜜蜂与耕牛都是劳动人民喜爱的生灵,都是诗人墨客笔下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典范。罗隐的《蜂》虽不及李纲的《耕牛》写得那么大气磅礴,人家李纲毕竟是当朝宰相,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一些,所以颇有一番“鞠躬尽瘁,死而

3 / 4

后已”的感慨,罗隐的《蜂》自然写得是小巧玲珑,至多是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站在小山岗上,望着漫山遍野辛苦匆忙的小生灵,想起自己的平生事,不禁黯然神伤,随口吟出心腹事罢了。但是结尾这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毕竟是巧妙的切中了蜜蜂辛劳一生,却不知为谁作嫁的主题,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而成为历久不衰、流传至今的佳句。

(七)老师也找到了一首关于动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道:说微(wēi):卑微一般(bān):一样 君:你莫(mò):不要巢(cháo):窝

1、读一读

2、试着背一背

(八)搜集有关于动物的古诗

(九)总结

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都歌颂过蜜蜂。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终于,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它的酿造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 / 4

第20篇:《狐假虎威》教学设计(讲解练习)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讲解练习)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寓意。

2、掌握本课会认会写字词,掌握多音字“为”。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会认会写字词,掌握多音字“为”。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方法:故事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头饰、布景、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狐假虎威》(板书:狐假虎威)这一课比较少,通过预习,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指名读课文。老师纠正了“呀”读音,告诉小朋友,在课文中应读第一声,并领读,另外告诉小朋友,“纳闷”的“闷”应当儿化。

二、学习课文。

1、小朋友读的不错,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出示图画)小朋友自己先练习说一下。

2、谁来给大家说说呢?(学生到前台给大家讲故事)

3、(表扬学生讲的不错。)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别看讲的少,可不那么容易啊!大家可以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学生默读)仔细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划下来。

4、你能不能将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话说出来。(学生回答)

5、是的。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1 / 4

6、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 (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指名读第一节)

(1)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跑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2)“扑”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3)学生可能回答“跑”。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扑”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

(4)生反馈。

9、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2—5自然段,看谁读懂了,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1)“眼珠子一转”,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请其中一个做得有趣的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

(2)从这个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狐狸在想注意,在想点子) (3)理解“扯着嗓子”的“扯”的含义?

(4)第二段狐狸说的一段话很难读,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读)

指名读:天帝派我来当兽王,你要是吃了我,天帝不会放过你的!(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师范读,学生练读。

(5)一生上台读。师:你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作抓住学生的肩膀)你不能把老师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该生朗读如果不佳的话,就可以再请一位读一读。)

小结:下节课我们就跟狐狸到森林去走一走,现在休息一下。

2 / 4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位学生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第5段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要想演好,必须要先读好他们。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2、现在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回答)

3、这两位导演读书很认真,那么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应该在森林深处,要站的远一点。

4、看来小朋友读书很认真,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意味小朋友读第5段,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5、问: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些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继续表演,小动物看到了老虎就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6、问:(鹿)你为什么跑,怕谁呀?

7、请学生进行评价。

8、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一些词都明白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的特别有感情。大家读。(学生读课文)

9、小朋友,看到小动物们逃走了,它会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所以我们讲老虎(受骗了)(板书:受骗)

10、齐读最后一节。(学生读)

小朋友,《狐假虎威》是个成语,直到现在,人们说话的时候些文章的时候还经常运用成语。请看下面一段话:出示:

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 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的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

3 / 4

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的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提示:谁借着谁的威风„„)

教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的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学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常规思维) 学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自己没本事,靠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常规思维)

学生3: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求异思维)

教师:(作惊吓状)你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重视求异,培养创新)

学生3:因为老师以前教育过我们,遇到坏人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它,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打不过它,就用智慧战胜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说它很聪明。(能联系生活,许多学生听了连连点头。)

教师:你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大家记得《狐狸与乌鸦》这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新旧联系,巧妙迁移,对比理解。)

学生:(齐说)不能,那叫狡猾。 教师:为什么?

学生4: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

学生5:因为它不劳动,骗乌鸦嘴里的肉吃,害得乌鸦没食物给孩子吃。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这样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4 / 4

数学试卷讲解教学设计
《数学试卷讲解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