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5 07:36:3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

《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了解歌唱理论,有较好的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懂得歌唱教学的方法,能把握中外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准确完整的表达作品的内容,具有较好的艺术歌唱能力。

2、进一步巩固声区,扩大音域,提高发声技能;加强气息和声音的控制能力;做到语言准确、音乐表现力强,能够正确的运用完美的音色去表现作品。

3、强化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体验、感受、表现音乐,陶冶情操,完善自我。

二、教学重点:

1、声音的控制和音乐的表现。

2、准确掌握歌曲演唱技能

三、教学难点:

1、气息的控制和声音的稳定。

2、高音区演唱技能训练

3、咬字、吐字的准确

四、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发声:

1、常规练习:

(1)、呼吸练习:练习体会歌唱呼吸的支持以及呼吸肌肉的运动

(2)、吹唇练习:练习体会喉头的相对稳定以及声带的运做

(3)、哼鸣练习:练习体会声音的高位置

2、调节发声机能的练习

(1)2/4 12 34 │ 54 32 │ 1- ‖ ma me mi mo mu (2)2/4 1234 5 │5432 1│1234 5432 │1--- ‖ i a i a i a i (3)2/4 5555 5 │ 3333 3 │ 2222 2 │ 1111 1‖ aeio u aeio u aeio u aeio u 方法和要求:

①、注意在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②、每个母音都要清晰准确,从一个母音过度到另一母音时,要保持喉头以及喉咽腔的稳定,母音的过度主要通过变换口腔的大小形状,嘴唇的开撮和舌的位置来调整着力部位。

3、扩展音域的练习

(1)2/4 `13 5i │i - │ 75 42 │ 1-‖ nu no (2)2/4 13 35 │ 5i i5 │ 53 31 │ 1 -‖ nu no nu no nu no nu 方法与要求:

①、轻柔的起音,随着音程的上行,自然地增强声音的力度。 ②、气息均匀,母音的运行和过度都要保持在声音位置 统一前提下连贯流畅。

(二)识谱

浏览和学习歌曲的曲谱,检查是否做到音准、节奏准确,语言规范

(三)作品讲解: 歌曲《故乡是北京》是阎肃和姚明于1988年合作创作的一首歌曲,并于1989年元旦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元旦晚会上由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首唱。该曲开创性地运用独特的“戏歌结合”创作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歌词运用中国曲艺中的“不说那„„”、“只看那„„”这类排比句,展现了北京种种具有中国古典特征的景致风貌,表现了故乡人对北京深挚的情感。旋律以京剧曲调为素材,与歌词完美结合,民族风格浓郁,像一杯浓烈的醇酒,沁人心肺。 演唱要求

(四) 演唱提示:

歌曲分为ABA三部分。头、尾是一个类似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散板段落,自由、豪放,也有点类似引子与尾声的作用。中间部分运用了流水板体的节奏及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潇洒流畅,如在向人们娓娓诉说,亲切而自然。这首歌词问世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用戏曲曲调写的歌曲,俗称“戏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开拓了歌曲创作的新途径。

(五)新课导入:

提出本课堂的要求,了解学生对本课堂的准备情况(身体、心理、课前功课准备等) 【一】聆听《故乡是北京》

1、初听:《故乡是北京》

2.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3.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4.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5.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二】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 5 ”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 1 1 ”为宜。 【三】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推荐第2篇:故乡是北京

《故乡是北京》教案

第一课时

学科:音乐 备课教师:王曦红 授课时间:第 周 月 日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欣赏两首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知识目标:感受戏曲的音乐风格特点,了解北京、海南等地方特色。

技能目标: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速度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歌曲的欣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教学准备:

电子琴 音乐课本

一、聆听《故乡是北京》教学基本要求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5”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11”为宜。

二、表演《杨柳青》教学基本要求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2345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推荐第3篇:1故乡是北京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 1故乡是北京(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并积累词语。

3、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

,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

,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

, 其它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故乡是北京》。

二、结合预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天坛

甜丝丝

脆生生

京腔京韵

高耸

大厦

旋转的厅

王府井

名厨佳肴

色香浓

豆浆

细悠悠

密茸茸

甘美芬芳 一生读,对的其他生跟读两遍,有问题的纠正。

3、强调字音字形。

注意读音:大厦中的“厦”读“shà”,不读“xià”。

旋转的厅中的“转”是多音字,这里读“zhuàn”。

注意字形:“旋”第3笔是“横折钩”,第7笔是“横钩”。

“佳”右半边是两个土。

“肴”上边是“撇”、“点”,不要写成“撇”、“捺”。

“坛”、“韵”、“旋”、“佳”、“浓”是左右结构的字。

“耸”、“肴”、“浆”是左右结构的字。

“厦”、“厅”、“府”、“厨”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比一比,组成词语。

厦(

耸(

浓(

府(

) 夏(

茸(

农(

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找出作者都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内容。

3、感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不懂或是想了解的问题?

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想法?

2、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

六、板书

1 故乡是北京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浓 半包围结构:厦

七、家庭作业

【终结反思】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 1故乡是北京(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细细品味词句,感受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既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2、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的材料写一段话。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

二、新授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1)自学:读一读、想一想 (2)汇报 (3)重点指导

1、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节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2、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3.体会“唱不够”、“道不尽”的用法。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三、结合搜集的材料,仿写一段话

学完课文你想不想用你的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呢?

去过( )名城 也走访了不少( ) ( )地告诉你,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唱不够( ),

道不尽( )单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想法?

五、板书

1 故乡是北京

去过( )名城 也走访了不少( ) ( )地告诉你,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唱不够( ),

道不尽( )单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六、家庭作业

【终结反思】

推荐第4篇:《故乡是北京》教案

《故乡是北京》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感受歌曲的戏剧风格特点,了解北京的地方特色。

3、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速度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歌曲的欣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家乡?(有山有水,景色迷人,有好吃的水果„„)家乡有说不完的好,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下面让我们欣赏一首阎肃爷爷作词的歌曲,他的家乡在北京。

二、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

1、初听歌曲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忠心敬仰的圣地。而从小生长在北京的阎肃爷爷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具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阎肃爷爷就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写了一首戏味浓厚的歌曲《故乡是北京》。阎肃爷爷邀请大家随着歌曲一起走进名城北京。

歌曲分为ABA三部分。头、尾是一个类似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散板段落,自由、豪放,也有点类似引子与尾声的作用。中间部分运用了流水板体的节奏及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潇洒流畅,如在向人们娓娓诉说,亲切而自然。这首歌词问世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用戏曲曲调写的歌曲,俗称“戏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开拓了歌曲创作的新途径。

2、歌曲分类

师:刚才大家听得非常认真。歌曲的种类有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等,那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呢? 生:群众歌曲。

3、再听歌曲

师:歌曲中阎肃爷爷到过许多名城,他最爱的是哪里? 生:故乡北京。

师:大家仔细的听一听歌曲都唱了家乡的什么呢? 生:北京古城的传统的景物如天坛、北海、卢沟桥等。 师:还有呢?

生:北京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机房。 师:还有呢?

生:四合院、油条、豆浆等。

师:除了歌词中所描绘的,你还觉得歌曲旋律又是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呢? 师:有京味你说的京味就是戏曲的味道?对了,作者是用 “戏歌”的演唱体裁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复听歌曲

师:我们了解了歌曲的内容,这首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歌曲) 生:三个。 师:你怎么听出的? 生:速度的变化。

5、我们分别听一听这三部分再来体会速度的变化以及情绪的变化。

6、我们都已经对歌曲比较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演唱形式供选择)作曲家为什么选择女声独唱呢?(因为听起来更亲切优美)。

三、小结

同学们,故乡是我们的根,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推荐第5篇:《故乡是北京》教案

《故乡是北京》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

2.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

3.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4.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5.学习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3.初步做到端正、整洁的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写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自己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创作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知道北京市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材料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二、新授

1.这首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为什么作者说“唱不够”、“道不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结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结,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3.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5.再看全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最后一节与开始的第一节完全相同,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作者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情结。

6、想不想用你得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地告诉你,我还是最爱咱们的背景不说( )的( )也不说( )的( )唱不够( ),道不尽( )单想那(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7、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三、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这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北京的热爱的课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些困难,如:细悠悠、密茸茸、脆生生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注意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有的同学都背下来了,背给大家听听,评一评谁背的最好

二、课文还为我们带来12个生字朋友,用以前的识字方法,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记住字形

坛 旋 韵 佳 浓

边记边组词

府 厨 厦

肴 浆 耸

指导书写

你认为那个字最难写,老师和你一起写强调写字格式、要求抄写词语

三、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检查一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作业辅导。

2.听写字词

甜丝丝、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京腔京韵、名厨佳肴、甘美芬芳、大厦、高耸、耸立、旋转、客厅、浓厚、豆浆、厨房。

推荐第6篇:欣赏故乡是北京教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牧歌》、《故乡是北京》

教学目标: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学用具:钢琴、教学光碟 教学方法:听赏、谈话、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二、聆听《故乡是北京》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师: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三、聆听小提琴《牧歌》

1、导课: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

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2、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 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

3、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4、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5、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 演唱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 50 |55 50|55 55|55 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6、介绍小提琴的知识

7、欣赏小提琴独奏《牧歌》

学生感受小提琴表现的大草原的美景。

四、小小音乐会:唱唱自己的家乡美

各人自荐,并把好歌介绍给大家,把抄下来的歌汇总,选精彩的、大家喜欢的歌,进行交流。

五、小结、下课

推荐第7篇:我的故乡是北京

1、汪峰 北京北京

2、老狼 北京的冬天

3、小柯 北京秋天的黄昏

4、司文 逛北京

5、王啸坤 北京下雨了

6、陈升 北京一夜

7、刘佳慧 北京又一夜

8、徐千雅 北京情人

9、袁泉 北京long stay

10、阿牛 北京的月亮

11、反光镜 晚安北京

12、凤凰传奇 相约北京

13、张伯宏 北京土著

14、蔡国庆 北京的桥

15、林宇中 工体北

16、儿童 我爱北京**

17、李谷一 故乡在北京

18、郑亚洁 北京小妞

19、隐藏 在北京

20、李双江 北京颂歌

推荐第8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规划

(一)教学重难点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对每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他对故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即人们的精神家园。

学习本单元,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美好的家园情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作为中心。围绕这样一个中心以及语文教学的其它要求,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①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能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③ 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④ 积累一些字词。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教材配套教参的建议,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语文教学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文本,不管侧重什么,文本都是重要的一极,除了口语,文本是记载传播交流的符号形式,要提高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水平都需要从研习文本开始。按照阅读与阐释学不断研究的成果,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开放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次性和封闭式的。要实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和开放性的文本解读就要依靠“评点”的文本研习方法。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提醒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在评点的基础上展开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其它读者之间的对话。

二.课时分配

《想 北平》2课时

《我心归去》2课时

《乡土情结》1课时

《前

方》2课时

表达与交流的专项训练2课时

专题检测1课时

三.课文教案设计

想 北平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解读原句,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充分展开师生间、生生间的

1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

(一) 在开始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附歌词: 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 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 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 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 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 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 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 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 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 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 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 „„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二)作家作品:

明确: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的作品很多,他一生中创作了800多万字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位文学大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

3 乙,能不能用几句话把老舍天生的特质说出来,凭这几句话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这五句话:一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穷人出身的一个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这五个特质里面第一条就说老舍是个北京人而且他有十年国外生活的经历,所以他对北平是有

(多媒体打出作品)

(三)

师:北平作为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等等(多媒体同步投影相关图片)。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那么

(多媒体打出图片,形象直观,具体可感,容易引起共鸣。)

首先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想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写”而用想 ?

明确:除了当时作者不在北平的原因之外,文章一开头,老舍就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是几乎想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作为导引,在

二、三两段文字中出现了四次,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对北平的爱。

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四)

1.请同学朗读第一到三小节,第50页中的对话栏“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如果你能感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的,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第一小节中作者强调是“我的北平”,表明作者在心理上早已把北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了,作者与北平之间是水乳交

第二节中“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因为这里作者把我对北平的爱与对母亲的爱相提并论(类比),可见他对北平爱之深!

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

“我真爱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这句话在前三小节出现了四次,其实作者这里

第三节中的“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说明故乡影响了我。我的性格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故乡带给我的,故乡有我

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

2

(一)我们继续往下看第四到六小节,对话栏里:“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中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那么老舍先生是怎么通过把北平与其他城市比较,来突出北平的特点的呢?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句子来

“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老舍先生将北京城的动中有静比作“太极拳” :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这一特征与北京“静”中的“闹”,的确非常相似。这一比喻既简洁贴切又显得味道

——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能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

生5:“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 还不愧杀!”

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

——

(师生问答中完成了对课文第二部分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小结:作者在这里用最能引人共鸣的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 ”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

(在完成了对课文一二部分的解读后,再从整体上把握,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情感,作者的“矛盾”正体现其故园之思之深刻)

(2)通过与其它城市的比较来突出北平这座城市的特点,老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下面我们就通过与我们所熟悉的其它城市比较,来突出句容我们的家乡的特点,请每个同学写一个片段。

城里:具有小城的优点,无高楼,视野极阔,天空一碧万顷之时,还可以看见江南的群山,绵延不绝:夜晚可仰望月中的斑点而不像大城市灯光遮蔽了月光。

农村:村舍房屋更是被自然怀抱,放眼望去,也并不显得空旷,因为一块块

城里:鲜花,只要你想,到处都会有,有院子的不消说:就是住楼房的,早

农村:更是产花、产果的好地方,各种蔬果,应有尽有。在污染严重的今天,

(《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本题的设计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从对文本的学习迁移到实际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

5 生的写作兴趣)

3.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

(1)结合文章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理解问中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多媒体打出背景,明确:本文写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机、北平危机。而当时作者不在北平,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思念

(从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出发,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体悟老舍对故乡的情感,恰到好处)

(2)拓展: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从文章中找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

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 有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开放式的提问给学生较宽的思维空间,倡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经过大家讨论: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

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 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今天就让我们以老舍先生的这首诗结束这节课吧!

(学生齐读,投影打出)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余年心愿半庭花!

师总结:思乡是永恒的主题,这首诗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平是老舍的家,更是他永远的精

6 神家园

我心归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读课文,感知文中浓浓的思乡情结,了解文中体现出来的哲理。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适时加以评点,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

2、合作与探究,讨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圣纳赛尔,一个人身在异国他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了自己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国后,韩少功将自己在国外那种孤独而又思念故土亲人的独特感受连缀成文,写下了一组散文,总题“访法散记”。《我心归去》是其中一篇。

二、关于作者(投影)

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年4月)在文坛崭露头角。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88年到海南后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4期)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

7 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三、检查字词预习——听写

别墅 熠熠发光 逃遁 惦记 静谧 奇诡 贫瘠 悲怆 幢幢 一幢 烙印 炮烙 矫饰 娇惯 骄傲

四、整体感知课文——自主阅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位漂泊异乡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找出来并加以体会。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为什么会思乡?(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哪些语句最能充分表达出作者浓浓的诗意?

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至“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是否每个人都有故乡呢?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记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爱家,所以想家。

六、总结

希望每个人都有拥有一块曾经耕种过,流过汗,滴过血的故土; 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能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故土。

乡 土 情 结

一、导入:

提起回家,每个同学都显得特别的兴奋,其实,这就是一种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题解:

1、何谓“情结”?

明确: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2、“乡土情结”即埋藏在心底的对乡土的特殊感情。同学们有这种感情体悟吗?(学生自由回答)

指点:对乡土的感情体验人皆有之,虽然我们都不曾离家太远,但偶然出行而引起的短暂分离,也会使我们的心海泛起细细的恋情涟漪,只不过这种恋情未引起我们强烈的心灵振动而已。或许在思家的情怀中曾有祖国的呵护、父母叮咛、玩伴的游戏取乐等,可正是这些构成了特有的乡土血液,在无尽的岁月里,在流转的空间里, 它能在我们的胸中涌荡出生命的活力,并且因为它而有了奔波的方向、心灵的归宿和生活的意义。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柯灵乡土情结的心灵世界中去,聆听她对“乡土”的一番告白吧!

三、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本文抒发的“园之思”与前几课有什么不同?

1、字词 绮窗(qǐ)

魂牵梦萦(yíng)

一饮一啜(chuò)

濡染(rú)

悠邈(miăo) 蕞尔(zuì)

烙印(lào) 褪色(shăi)

田塍(chéng)

匝数(zā)

铩羽而归(shā) 根深蒂固(dì)

缔造(dì)

欷虚欠(xi xū)

含辛茹苦(rú)

发轫(rèn)

2、讨论明确: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

四、文本研读

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请同学们找找能帮助我们理解该作品的关键段落。

明确:文中第一节。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第二节)

明确:“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文中它包括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3、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明确: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4、年少离家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第四节)

明确: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

10 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 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第六节)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五、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

11 息。

六、小结: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前 方

一、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 2.引导学生学习用“评点”的方法研习文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学习评点文章。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和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前方》这幅照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发言)我国当代知名作家曹文轩先生看到这幅照片后也想了很多,于是就写下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文体知识介绍——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板书)。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大家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本文就是这样的“摄影散文”。

三、检查预习

1、曹文轩简介(由一名学生宣读查得的资料)。

2、字词练习——注音或写字 迁xǐ( ) 憔悴( )( ) 按nà( )不住 ..颠簸( ) 惶( )惑 温xīn( ) ..

四、文本研读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回答以下问题: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②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③9-11节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作者认为人类精神状况的悲剧表现为什么?请找出结论性的语句。

明确:“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④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2、深入研究文本,引导学习评点文章,充实“对话栏”

①第1节中的“他们”是谁?文章为什么要从“他们”写起呢?请联系文体知识在“对话栏”中做点评点。

②第2节是全文的中心,作者说“离家”是人“克制不住”的“欲望”,这和前面几位作家对“家”的感情以及你本人对“家”的感情一致吗?由此可知本文立意的角度如何?请继续写点评点的话。

③第3-7节写了人与家的关系,《乡土情结》中也写了这方面的内容。请在“对话栏”中写下两文立意上的差别吧。

④第8节中的“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能告诉我们作者思路的变化吗?再从文体角度想想呢,在“对话栏”中写下你想到的。

14 ⑤第9-11节中反复出现“路”“家”“旅途”“前方”等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是本义,有的还可以理解为别的意义。想一想“别的意义”是指什么呢?你可以选择“路”“家”“旅途”“前方”中的任意一两个词语思考,将思考结果写在“对话栏”中。

⑥文末说“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同学们,本文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学过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惑,不妨给曹文轩先生写封信,再跟他学习学习、交流交流。另请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时你有什么疑问、看法或者感受都可以随时记在“对话栏”里,然后相互交流交流研究研究。

推荐第9篇:我的故乡在北京教学设计

我的故乡在北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故乡”。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让我们走进作家阎妮魂牵梦萦的故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写了什么。

2、识记生字。

3、指名交流。我们在之前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受,那么读完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4、“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作者是如何描述景物的同时又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再读课文,入情入境

1、浏览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的表现了故乡的美和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勾画出来。

2、指名读。

3、作者为什么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课文中第一次出现“故乡的歌”在哪里?聚焦第二自然段,默读,你有什么体会?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热爱自己的家乡?

6、“故乡的歌”是怎样的歌?

7、抓住“裹”、“倚”及重点句体会直接抒情。

8、再读这一句,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9、让我们走进这三幅画面中,走进作者的文字中,细细品味。作者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课文中哪里写了西山?

10、默读相关段落,你们从哪些文字中感受这碧绿?

11、指名说。

12、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

13、当我读这两段的时候,有些词深深吸引了我。“横飘”山给人的感觉是厚重的,巍峨的,可是作者却用上了“横飘”。从这个词你能感受到什么呢?作者对于故乡的独特感受。

14、这样的词语,你能发现吗?

15、小结写法:作者是怎么描述景物的呢?(先总写一带起伏的青山,再分时间抓住颜色描写)作者把故乡的西山写得这么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爱)这样的写法叫借景抒情。

四、小结

1、故乡还有两首美丽的歌,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同学们课下可以自己读读,课文中也有不少优美生动的语句,可以找出来细细品味一下。

推荐第10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张文波

一、导入

我们今天将要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故乡》,大家知道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吗?1921年1月(在文后)。小说讲述的是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去北京居住的所见所感,时年38岁。而前一次和故乡亲密接触还要追溯到21年前——1898年,17岁的鲁迅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呐喊〉自序》)。时隔21年重回故乡,鲁迅又怎样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呢?

二、悟“悲”情

快速默读课文,能否用一个字来形容我阔别故乡21年后回到故乡的感受?

预设:悲、凄、苦

三、探“悲”因

问:悲从何来?

回忆景

悲→变{→ 人→物是人非现实情

四、品“悲”情

1、杨二嫂

(1)回忆中的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2)如今的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这样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闰土

(1)回忆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2)如今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这样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水生、宏儿

文中提及水生、宏儿的用意是什么?

4、深情地齐读:“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

五、论新路

品读文章最后三段,探究文中的“路”指的是?

第11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杨二嫂”的变化。

4、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六、作业: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第12篇:故乡 教学设计

故乡

(教学设计)

设想意图: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但农村经济为什么急剧衰落,农民们的生活为什么更加艰难?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貌:

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板书】

(对

比)

变〒农村破败 人际隔膜

人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 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 ---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故乡”解读 (1)回忆中的故乡 (2)现实中的故乡 (3)未来中的故乡 (4)故乡与祖国同构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作业:

1、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2、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第13篇:《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习在前后对照比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文章主旨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习在前后对照比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文章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背于佑任老先生的诗《望大陆》。

一提到到故乡,人们似乎只有一种情感——思念,其实故乡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于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故乡》。

二、小说的文学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 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四、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扫清读音障碍。2.自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

五、整体感知 1.标注段落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分小组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以什么为序,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将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小说中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

(1)时间,“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悲凉的心情。

第14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3.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i)鹁鸪(...bo gu)颧.骨(quan)折.本(she)

潺潺..(chan)伶仃..(lingding )恣睢..(zi sui)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导„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 一代。

2.提问: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3.提问: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4.提问: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第3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提问: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2 6.提问: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讨论并归纳: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7.提问:第5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四、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4.偶然(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填写闰土形象对照表,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 变化 │

│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 │外貌 │

├───────┼────┼────┤ │动作、语态 │

├───────┼────┼────┤ │对“我”的态度│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三、正课

1.提问: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 一个银项圈,有一双 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 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 │

│头戴破毡帽,身上只 一件极薄的棉衣,浑 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动作、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 勇,热情、

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 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 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 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 “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 神灵身上。 │

小结: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提问: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的性格。“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的性格。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的性格。“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来,又骂又偷。表现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

4 每日必到的,(贪婪)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表现杨二嫂自私、贪婪。

小结:通过削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4.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总结

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

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

二、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甲)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se suo (

)着;手里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乙)[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③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襟(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上文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A.虽然,…但是B.既然……那么

C.即使……也D.虽然…但

2.上文中加横线的语句,从修辞手法上判断,应是(

A.甲句是比喻句,乙句不是比喻句。B.两句都是比喻句。C.甲句不是比喻句,乙句是

5 比喻句。D.两句都不是比喻句。

3.“这我知道”中的“这”字,指代

4.“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闰土欢喜的是________ ;凄凉的是________ 5.“老爷!……”闰土这样称呼“我”的原因是________

省略句是表示(

A.表示闰士见到少年的伙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B.表示闰土敬畏“老爷”不敢说话。

C.表示闰土内心痛苦而无话可说。

D.表示省略了闰土说的其他话。

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恐惧B.震惊C.惶惑D.诧异

7.“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厚障壁”是指(

A.两人外貌的巨大变化形成深厚的隔膜。

B.二十多年时间的分别造成两人之间的隔膜。

C.两人的经历境况不同造成可悲的隔膜。

D.社会上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两人之间可悲的隔膜。

第三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理解“我”回故乡心情变化过程,理解“我”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议论的句子。

二、正课

1.提问: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讨论并归纳:

(1)回故乡——急切

(2)见故乡——悲凉

(3)忆故乡——沉重、忧愤

(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6)见闰土——兴奋、惊异

(7)离故乡——侗然、气闷、悲哀、希望

2.提问:“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3.提问:“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6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对故乡的记忆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4提问:“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木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向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5.提问:“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提问:“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7.提问: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8.提问: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9.提问:“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

就会迎来新生活。

三、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

炽热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我躺着,听船底爆爆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_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

7 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记。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2.怎样理解这三种生活?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______ 的生活。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忽然害怕起来”?

5.第2段中两个”偶像”分别是指_____和_____。

6.第2段最后一句两个“愿望”分别是指_____和_____.8

第15篇:故乡教学设计

乡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 1 )、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 2 )、十二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 3 )、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4)、补充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人民造成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酿成农业凋敝,农民破产。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皇帝的专制政权,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兵(军阀混战)、匪(盗贼横行)、官(官僚统治)、绅(地主盘剥)相互勾结,层层盘剥劳动人民,尤其是中国的农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的闰土又怎能幸免于难呢?他被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也向我们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造成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课文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是谁? --------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貌:

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小结

“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我”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形象小结:“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板书:

(对

比)

变〒农村破败 人际隔膜 --------希望

人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被吃人的社会制度扼杀的黑暗现实。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 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 ---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第16篇:《故乡》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

汪祖强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通过自己“回故乡”的经历,展现了各方面的变化,从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涉及的生字生词,注意读音,字形。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找出小说中涉及的各个人物民及人物的相关描写,并初步体会和人物性格。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人物出场顺序与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要善于概括故事情节,要透过人物描写感知人物性格。 教学关键点:通过学生自读,讨论理清文章情节。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谈谈小说:初步理解小说的相关阅读知识,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文章生字、(见自读提示)

二、从故乡谈起(中国人最注重自己的家乡,最热爱自己的家乡,导

入本课。

三、学生自读课文。请学生按人物出场的顺序,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列出来,并将各个人物涉及的事情概括出来。

请学生将文章中这些主要人物的描写语句找出来(语言、动作、外貌)描写。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

四、假如现在要将故乡拍成电影,又要你来做这个导演,你将如何导

好这部电影呢?

(一)、说戏 重剧情

故乡

回故乡(略)

在故乡:谈闰土、忆往事(捕鸟、看瓜)

杨二嫂索要财物

离故乡:与母亲的谈话

“我”的感叹

(二)演戏(可以抓住课文中主要的几个情节来演)

1、“忆故乡”中有关捕鸟、看瓜的一段对白:少年迅哥和少年闰土

2、“在故乡”中“杨二嫂”与“我的”一段对白:中年老爷与中年二嫂

3、“在故乡”中“中年闰土”看望“我”的一段对白:中年老爷与中年闰土。

(三)评戏(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重在对人物的评价)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以及中年杨二嫂的评论。

五、教师可以从本课的情节、人物等方面对本课予以小结综合。

第17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青石中学

陈细花

[教法]:

A.朗读法

本课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有必要注重朗读训练。诗歌教学无疑要加强朗读训练,但小说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学习这篇小说仍要以读为本,特别是重点语段的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B.创设情境法

这篇小说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极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注重创设与课堂学习相适应的情境,如用多媒体课件或资料片介绍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印发文字资料或布置学生课前自查资料、课内介绍交流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创设最佳提问情境,鼓励学生钻研课文,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避免教师一人的讲读分析代替学生活动,使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地位。

C.比较法

这篇小说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其中故乡前后景色的对比,突出了农村经济日益凋敝;闰土形象的前后对比,突出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我”和闰土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在这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中,小说的主题突显出来。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填表格对比、分角色表演对比等方法来比较学习,领会作品的主题。 学法

A.预习法

这是一篇鲁迅写于1921年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的背景,难以在课堂学习中进入小说的情境,所以一定要布置预习。除了常规的要求外,还要指导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有关资料,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编写结构提纲,理清小说的情节。

B.朗读法 学生可采用以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和集体朗读为辅的方法。对话部分分角色,以求突出人物性格;重点段宜集体朗读,在浑厚的气势中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去把握小说的主题。朗读的同时也是在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小说描述的情境中,将自己换位于其中某个角色,投入阅读。

C.探究法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①在课堂教学中,经讨论形成若干研究性课题;②学生基本上由四人组组成研究小组;③各小组确定课题;④教师分别按课题特点合理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⑤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方式研究;⑥安排自习或写作课、活动课进行全班交流,分组完成研究报告。 导入

可以用回顾《鲁迅自传》导入 ,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写作背景导入 ,还可以从人与故乡的关系导入 。

举例: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无比眷念和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有关故乡的诗文。其中,有的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有的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绪,也有的抒写回到久别的故乡的激动与喜悦。鲁迅先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离别20多年的故乡,他的心情如何呢? 突破

这篇小说主要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作者在小说中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以突出主题,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写作手法,主要分析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的变化,兼及其他。在抓两个变化时尤其要突出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可以从其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四个方面去感受其变化之大,再究其根源。由闰土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人物形象,在形象对照中层层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把握课文的主要艺术特点,应是教学本课理想的突破口。 探究

A.“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悲凉”,母亲为什么会“悲凉”,又为什么“藏着”? B.灰堆里的碗碟是闰土埋的吗? C.“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 实践

利用节假日回故乡看看或者去一个熟悉的地方故地重游,试着用对比的手法写出那里景与人的变化。 拓展

建议课外阅读鲁迅的《呐喊》中的作品。

第18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小说分析方法。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3、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4、感受造成闰土变化的深层原因,知道闰土悲剧的制造者是腐朽的封建思想。【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细节分析,了解闰土悲剧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

3、分析小说结构,剖析小说主题。【学习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叶乌篷,漂过两千五百年的沧桑;百转河渠,流动大禹治水的英名;几代文豪,传扬着古越文化的精致肌理;黄酒社戏,演绎着寻常巷陌的风俗百态。这是CCTV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评选中,对绍兴的颁奖词。如此极富古城神韵的绍兴,在鲁迅的回归中,又是怎样一副面貌呢?今天我们走进鲁迅的《故乡》

1、了解小说常识。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知道作品相关。

二、学习目标出示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小说分析方法。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3、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4、感受造成闰土变化的深层原因,知道闰土悲剧的制造者是腐朽的封建思想。

三、检查预习

1 抄写注音:

晦 猹 闰 胯 祀 秕 鹁鸪 獾 汛 颧 髀愕 夷 嗤 瑟 噤 黛 惘 恣睢 2 辨形释义:

A 阴晦 篷隙 萧索 谋食 寓所 祭祀 鄙夷 嗤笑 瑟索 寒噤 障壁 苛税 惘然 隔膜 展转 麻木 恣睢 茫远

B 聚族而居 细脚伶仃 一扫而空

3 连词成段,自由选择本课中出现的生词五个,写一段句子连贯,中心突出的话、

四、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认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为什么? 2:小说行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名是什么? 明确:线索

主要人物 故事情节

3:故事情节一(1-5段)“我”渐近故乡看到什么景象?心情如何?为什么要写?

4:“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互动1: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闰土时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刻画闰土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从—————描写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样的人;从———描写可以看出,中年闰土是一个—————样的人 2:闰土为什么会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写杨二嫂也采用了_____ 手法,也采用__、___、___、____ 等描写方法。以前杨二嫂______ ,现在杨二嫂______ ,写杨二嫂是为闰土作___ ,同时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评读课文,理解主题

1: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中的作用? 3: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的?

六、延展拓伸:

一、课内语段阅读。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了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摔„„”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刘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选出对文段中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寒噤:因惊讶而感到心寒。 B.厚障壁:深深的隔阂。 C.巴迟疑:有一点点怀疑。 D.折了本:亏损,赔了本钱。

2.“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3.闰土对“我”恭敬的态度和对“我”的“老爷”的称呼,说明闰土________

4.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 ___________ ,这里用的是__

的修辞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点词语“分明”修饰的词语是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 ,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6.“我”见到闰土有许多的话想说,但“吐不出口外去”,这是因为: 答:

二、课外语段阅读。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6、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

第19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故乡的\"变\"说明了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有关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

家境:家庭情况。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指身体翻来覆去。此指生活不安生,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凶暴。

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情节结构,列出要点提纲。

《故乡》是一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注意\"我\"和作者不能划等号。\"我\"也是虚构的人物要表达的是鲁迅的思想观点。本文写了\"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线索是:

\"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情节简单重点分明。

四、主题思想:

本文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总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希望有新的生活的强烈感情。

附板书:

时间:严寒的深冬

回故乡╱原因: 卖屋搬家

【1-5】╲所见景象(萧索)及心情(悲凉)

到家那天(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杨二嫂)

在故乡 ╱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6-77】╲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离故乡 ╱船上谈话

【78-88】╲\"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文写了三个故乡①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②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③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重大问题研讨:

一、本文利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主题的?对比。通过对比看出变化,由\"变\"提示出重大的社会主题。

(一)人物之\"变\"

闰土的变化

人物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健康壮实 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友好热情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饱经风霜 迟钝麻木苦不堪言 可悲的厚障壁 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杨二嫂的变化

20年前: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20年后:活像圆规、泼悍放肆、尖酸刻薄

(二)环境之\"变\"

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三)\"我\"的心情之\"变\"(结合习题三)

对记忆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念,对现实的故乡无限悲凉、无限怅惘,理想的故乡需要需要追求、需要创造。

二、人物性格分析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是辛苦麻木的人。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是辛苦恣睢的人。

\"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是辛苦辗转的人。

三、学习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1、第二段展示了故乡的萧条景象,是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真实写照。此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提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

2、第六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我\"的老屋的破落,起着烘托人物悲凉心情的作用。

3、第十二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与眼前衰败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故乡的变化,启发人们思考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4、第八十八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二)、议论的作用

1、第84段的议论,表达了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悲愤。

2、第86段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对新生活的向往。

3、第88段的议论,富有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的生活要靠奋斗。

(三)、关于小说中的\"我\"

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的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与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特点总结(含板书设计)

运用对比、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突出主题。

╱╲

记忆中的故乡 ←对 比→ 现实中的故乡

╱╲

╱╲

人物

环境

环境

人物

╱╲

(鲜明美丽) (萧索荒凉) ╱╲

↓ 杨二嫂(豆腐西施

像圆规)杨二嫂

闰土

安分守己) (泼悍放肆

闰土

(活泼刚强

(衰弱贫穷

纯朴可爱)

木偶人)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

第20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说明

尔骏说过,教学的角度,是课文分析的突破口,选得好,水到渠成,分析能直入文章的内里,学生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思维随之开窍;选得不好,如钝刀子割肉,讲了许多却并未切中要害,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所以教学必须先选好角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力求体现新课标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力理解力,提高课堂效果。在交往合作探究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的见解想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并能找出有力的根据,教者适当引拨。 2 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分析

《故乡》是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下册的一篇小说,学习本文除了学习积累词语知识,还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是对比的方法。另外还要交代复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当时的社会,获得有益的启迪,从而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的社会理想。

2.2 教学对象分析由于使用长春版语文教材,《故乡》改在七年级下册,《故乡》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小说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时要复习有关小说的知识,课文分析要更加细致。本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叙述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和离故乡的感受,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生活及精神状况,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些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和引导。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字词:如阴晦、祭祀、秕谷、礶骨、愕然、嗤笑、瑟索、惘然、恣唯、黛色、展转、鄙夷等。(2)理解句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学习通过对外貌、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分析中的人物形象。(4)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3.2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预习找出本课需要掌控的词语。(2)通过合作探究、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3)分组合作讨论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文中疑难句子的理解。 3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认清造成闰土、杨二嫂等人悲惨遭遇的原因。(2)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思想感情。 4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主旨理解重在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所以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造成闰土、杨二嫂的悲惨境遇的原因及环境描写作为教学难点,这点通过对比分析领悟其内涵。 5 教学媒体的使用

在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放映背景照片,学生观看,教师点拨,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6 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6.1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很多的作品,塑造了更多的人物形象。如同学们所熟悉的可笑可怜的阿Q,悲惨至极的祥林嫂„„今天我们学习《故乡》,让我们一起感受探讨其中人物的命运及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原因。

(1)复习小说有关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塑造人物有哪些方法?环境描写。小说情节发展包括哪几个部分?环境描写包括哪些。 (2)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他出生在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年代,年轻时相信“医学救国”,曾东渡日本学医。后来,他改变了想法,认为拯救民族的灵魂更为紧迫,于是弃医从文。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现在思想文化战线,成为文化新军的旗手。他在小说、杂文、散文等诸多领域都有崭新的建树,作品思想深邃,为中国现代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6.2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学生板演生字词,解决教学重点。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讨论;小说中写的主要人物是谁/谁是线索性人物。

6.3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个人发言,小组讨论,主要抓住对比描写分析人物。闰土: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猬,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的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杨二嫂: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2)找出本文的描写故乡的景物,归纳景物特点,理解景物作用,按“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列表说明:时间、景物特点、摘抄词句。过去(印象中),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美丽神奇,月下捉猹;辽阔无垠,蓝天、大海、沙地。现在,萧索,悲凉,严寒,深冬,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将来(理想的),美好,令人憧憬,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
《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