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03 08:38:12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等职业教育(全文)

试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作用——国际比较视阈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产业革命和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下,积极推进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制度化建设。从国际视野考察发现,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高中教育在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今后,中国为实现完全工业化和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高中阶段教育要以实现普及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est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zation since the modern times, both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nd Japan have advanced the ma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greatly, and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review has shown tha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roc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from elite period to ma period.Meanwhil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plays a main role in helping high school education realize ma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From now 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le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igh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take universalization as its goal,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vigorousl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should be sped up.

【关 键 词】产业革命/社会民主化/高中教育普及化/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制高中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表明:到2005年,“我国的工业经济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各个地区之间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1]。这样,为了完全实现工业化,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被认为是今后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必须要采取的首要战略举措之一。与提高人力资本相关联,我国的教育要做结构性、体系性改革,其中加快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特别是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并提高其质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从学校教育系统内部来看,我国在世纪之交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成为接踵而至的一个棘手问题。之所以说它棘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普及高中教育首先要促进高中教育数量的扩张,同时还必须谋求其质量的提高,这两者是一个一体两面的矛盾关系;其二,高中教育普及化表面上看是高中教育的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过程,但其背后又是一个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上是追求公平还是追求效率或者是争取两者并立的教育理念权衡的过程,这种理念权衡不光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还与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直接相关;其三,高中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格,又具有职业、技术、

甚至专业教育的性格,这使得走向普及化的高中教育中的学生分流问题异常复杂。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普及高中教育?其四,为了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化,有关部门和各学校必须在设施设备整备、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高中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2]。看来,围绕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关系,从国际视野出发,运用比较的思维,集中探讨一下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普及高中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

一、高中教育普及化的涵义

对于“高中教育普及化”这个概念,目前很少有学者进行过缜密的论述和严格的界定。日本教育社会学者藤田英典在《月刊高中教育》1978年第2期上发表的《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与选拔原理》一文,借用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对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进行了阐述。

20世纪70年代初,马丁·特罗通过考察二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以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指标,明确地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3]这就是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藤田英典借用马丁·特罗的这一理论,以高中入学率为指标,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高中教育的数量扩大和性质变化的过程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精英化阶段是从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大约1872-1920年),该阶段日本中等学校(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甲种实业学校)的入学率保持在15%以下;大众化阶段是从大正中期到昭和20年代末(大约1920-1954年),该阶段中等学校或高级中学的入学率从15%提高到了50%;普及化阶段是昭和20年代末以后(1954年以后),该阶段高级中学的入学率超过了50%。同时,藤田英典还认识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高中教育发展在发生阶段性跃进的过渡期,高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920年前后的过渡期为“第一次变化”,1954年前后的过渡期为“第二次变化”[4]。藤田英典的这一创见可以称之为高中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本文在考察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时亦依照这种阶段区分法(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和阶段划分标准(高中入学率的15%以内、15%~50%、50%以上)。

二、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中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大体上处于从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至20世纪10年代这一段时期。之所以把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作为精英中等教育的起点,是因为从那时起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在中世纪时期的传统学术型中学的基础上,新建、改建了一批学术型中学。之所以把20世纪10年代作为精英中等教育的终点,是因为从那时起,美、日等国家中等教育的入学率超过了15%(1910年美国有15%的适龄青年进入中学学习[5]41,1920年日本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的入学率达15.8%[5]172)。

(一)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精英化阶段,世界中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传统的学术型中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整个中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种实科中学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它们仅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在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双轨制,其典型代表是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所以,精英化阶段世界中等教育的结构特征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双轨制。

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早期,亦即其精英化阶段的前期,基本是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术型中学一统天下。但自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并向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扩展开来以后,中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方向迈进,同时职业中学和技术中学相继建立并发展起来。1708年德国的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建立了一所实科中学,1747年德国人赫克(J.J.Hecker)在考赫斯特拉斯建立了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这是世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创设的肇始。此后,中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18世纪后期英国实科中学的盛行,19世纪中期英国实科技术学校的发展,19世纪后期法国“现代中学”的兴起和德国实科中学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实学校的蓬勃发展,以及19世纪末日本实业学校(甲种)的建立与发展都表明:在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开展产业革命的促动下,中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从自然无序状态逐渐发展到了制度化状态。

尽管在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在制度层面上还没有取得与传统学术型中学同等重要的平等地位,它们的毕业生一般不具有升入大学的资格,只得在就业市场就业。例如,德国在1901年以前大学是对非文科中学毕业生持“歧视”态度的[6],英国在1926年发表《青年的教育》(即“哈多报告”)之前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地位是无法与文法中学相比的[7]。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

从学理上来考察,由于学术型中学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口数有限的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所以,单凭封闭的学术型中学是很难实现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当然,这一阶段学术型中学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学术型中学的发展主要是由大学教育规模扩大所带动的结果。可是,18世纪后期以来,产业革命的发展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非技术工人),而更需要中等水平的熟练技术工人,于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事情,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无不与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从实际来考察,18世纪中期以前职业类中学虽然已经产生,但其力量非常微弱。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和美国等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力量仍然比较微弱。到了19世纪后期,中等职业教育才以德国为首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比如,德国于19世纪末形成了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并存的局面,美国既设有实用课程又设有古典课程的公立中学自19世纪

六、七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本在《实业学校令》颁布、修改(1899年、1920年)后实业学校取得了巨大发展。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担当着一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参与,中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是难以实现的。

三、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10年代以后,欧、美、日等国家相继实现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进而实现了普及化。从时间上看,大体上从20世纪10年代至50年代是高中教育的大众化阶

段,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以后是高中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但各个国家的高中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日程表是不尽一致的。

(一)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10年代以后,相继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欧美国家和日本的高中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等教育制度的分化产生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从而使高中教育实现了制度化。高中教育的制度化始于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发表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建议把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第二,综合中学在美、英等国成为中等学校的主流。综合中学是美国在公立中学制度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中学类型,它的建立始于《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的建议,此后,综合中学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对于欧洲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英国在综合中学制度建设上迈出的步伐最大;第三,在高中教育综合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双轨制逐步被消除了。二战后,伴随着综合中学制度的发展,欧洲型的双轨制逐渐走向了分叉制甚至单轨制。比如,英国在经过1965年和1976年两次大的改革后,原来的双轨制(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现代中学)变成了以校内分轨(课程分化)为特征的单轨制。法国和德国的中等教育经历综合化改革以后,其后期中等教育阶段演变成了分叉制。

高中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再奔向普及化阶段,这一过程是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与普通教育同样的合法地位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事情。例如,英国历史上(二战以前)向来是重视文法中学而轻视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的国家,但二战以后实行综合中学制度,把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从而在制度上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法国一向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1975年哈比教育改革之后建立的两年制短期职业高中成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而且20世纪80年代中期设立职业高中科会考,更使职业高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日本在二战后建立了单轨学制,其高级中学既设普通科又设职业科,职业科高中的地位和普通科高中是平等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经济高度增长阶段以后,产业界和政府都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应当指出,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欧美国家和日本(除个别国家以外,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在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关系上,出现了以普通教育为主、以职业教育为辅的局面。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和日本等都在法律上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再加上这些国家都开展了新的工业化进程,所以,以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的职业中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又直接加速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仅以日本为例,1954年是日本高中教育进入普及化的初年,就在这时(1955年)约有40%的高中生就读于职业科高中。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和日本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普职等值”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创造了“普职双轨体系下的转换模式”(德国)、“普职整合体系下的渗透模式”(美国)和“普职单列体系下的互补模式”(日本)[8],注重使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具有同样的高等学校入学资格,从而促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样,取得合法地位、面临工业化发展需要、有大学入学资格吸引的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充当着重要一翼就成为当然的事情了。

四、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无论是中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还是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为中等(高中)教育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对于这种发展变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需要作具体的“因素分析”。

第一,工业化始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对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宏观历史考察可以知道,高中教育的普及化过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具有同步性,而这两者的发展又与工业化进程具有相即性。这一点是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来考察工业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的重要前提。

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18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产业革命席卷欧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也在欧美国家不仅数量规模上取得了较大发展,而且还达到了组织化、制度化的程度,其典型标志是欧洲双轨制中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美国综合性公立中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各个国家,更是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综合高中的形成和发展在高中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战后,在经济复兴和新型工业化运动中,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欧洲国家赋予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价值和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高校入学资格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制度空间。这一历程表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内部机理是职业教育具有潜在的经济性。

第二,政治民主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或制衡或促进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乃至中期,政治民主化程度偏低,一般庶民阶层的政治地位十分有限,所以“近代型义务教育”基本上限于初等教育阶段,而中等教育则在各社会阶层间是不平等的,欧洲型的双轨制是这种不平等的显著体现。而制造这种不平等的正是相关国家政府组织的公共权利。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虽有发展但整体处于低迷状态的原因是受到公共权利制约的结果。

20世纪10年代以后,在政治民主化总体进步(如一战和二战后的政治民主化)的形势下,在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实现工业化并成为成熟工业化国家的情形下,“现代型义务教育”普及到了初中甚至高中阶段,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才被提到一些政府或政党组织的议事日程上。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主张把作为“民主制度的原型”的综合中学作为中等学校的“标准类型”[9],英国工党发言人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发表的《人人受中等教育》报告(1922年)主张把中等学校建设成为面向所有男女青少年的“普遍的中等教育”机构[10],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顿》咨询报告(1966年)主张在后期中等教育阶段“彻底强化教育机会均等”理念[11],这些都表明,在高中教育走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总体上是起促进作用的。也就是说,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又带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反过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大大推进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第三,文化传统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文化传统的涵义非常丰富,与探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相关联,不同国家人们的普通教育观念意识和职业教育观念意识是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就有什么样的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比如,同为欧洲国家的法国不像德国那样重视职业教育,其原因何在?教育社会学者约西·沙威特和沃尔特·穆勒把法国社会和德国社会分别定义为“组织空间”和“资格空间”,并认

为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两国对待职业教育的差异[12]。而法国社会的“组织空间”性质和德国社会的“资格空间”性质的形成是有其深层文化传统的原因的。

五、中国的可能选择:以普及高中教育为目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和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的变化可以发现,在精英化阶段,体现效率优先原则的双轨制是欧洲中等教育的传统,职业技术学校是双轨制中的旁轨,它们在促使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美国型的综合高中模式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又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因而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这两个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为各国高中教育的普及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和日本社会经济和中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发现,但凡处在工业化发展盛期的国家,都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那么,处在工业化中期后半段的中国需要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满足我国经济现代化对中等技术人才需求的根本性举措。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是使我国高中教育真正实现普及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另外,建设“和谐社会”在教育上的体现应该是深化教育民主化建设,普及高中教育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今后,我国普及高中教育的模式会有多种选择,基于继承历史和“洋为中用”式的思考,第三条道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中学)应当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必要选择,因为处在既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又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国要注重保持教育政策的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此外,这种模式在制度上的灵活性、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或多重适应性可以解决普及高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和主要矛盾。为此,现阶段,我国应该以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2):35-37.

[2]廖其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回眸[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21.

[3]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13-18.

[4](日)藤田英典.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与选拔原理[J].月刊高中教育,1978(2):10-17.

[5]李其龙,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66.

[7]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0-91.

[8]郭杨,李晓玲.国际上几种普职互通模式及其比较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31):23-26.

[9]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3.

[10](日)世界教育史研究会.世界教育史大系25·中等教育史Ⅱ[M].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76:183-184.

[11](日)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备(咨询报告)[G]//(日)教育问题调查会.后期中等教育最终咨询报告解说.东京:明治图书出版株式会社,1966:196-199.

[12](美)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1-584

推荐第2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蒋易静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09331208)

【摘要:近几年,全球刮起了金融风暴。然而,在这场风暴中有两个影响较小国家——中国与德国。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人羡慕,可是经济背后的职业教育,两国却相去甚远。本论文中,将主要讨论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和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根据全文的论述,进行比较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中国 德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中国也自加入WTO以后,贸易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自此,各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所以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此产生。

一、职业教育概论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他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

二、职业教育现状

(一)中国职业教育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还不稳固,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持力量,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等制度的支撑和规范;

3、职业教育社会导向或氛围欠缺;

4、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许多还游离于企业之外,还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学校或实训室,完成的地点也还是学校,而非工厂、企业,缺乏实践性;

5、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

6、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严重;

7、教学方式陈旧;

8、职业资格准入部分形同虚设。

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①职业教育,那么制造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目前,德国约有30%的适龄青年人上大学,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80~90%)则去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其中又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主(约占70%),也就是说“双元制”培养的人员是德国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外界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所谓“双元制”,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是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实践的适应,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可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在企业获得一个培训岗位的同时,在职业学校取得一个理论学习资格。

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上,经济发展到任何程度,都代表着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特定质量的人力资源与之相适应。目前,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地球。虽然中国有政府的支持,避免了像欧洲一些国家的破产危机。但是,金融隐患仍然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为未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人才储备,职业教育大有可为!2009年6月26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指出:“要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越来越联系紧密。

在中国,以珠三角、长三角为经济发展中心。在这些地方,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中

小企业来说,科研人员是大脑,而技术人员则是整个企业的脊髓。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优秀技术人员的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职业教育密切配合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状况及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取舍各种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有技能的人的最有是一切最有中最为重要的最有,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收益。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仍存在大的缺口,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对我国经济起飞、大工业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我国的工业升级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 它搭起了学校与工业界的桥梁;

第二, 建立了我国与海外人才的桥梁,海外学人回来,凡与它研究项目有关的,都清工业

研究所取联系,判断最适宜他们专长的工作加以介绍;

第三, 引进技术后转移到民间。

随着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法相发展,台湾产业结构也不断加以调整,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将朝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已经3年多了,但仍然侵蚀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而欧洲债务危机也让全球经济再次低迷。随着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家的破产,使得欧洲的上空笼罩着灰蒙蒙的阴霾。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德国的经济基本保持完好,甚至在2011年就业人口增加,财政赤字下降。 联邦统计局的报告称,德国经济去年有两大亮点:一是失业率降至5.7%,为1991年来的最低点,就业人口达到4150万,为历史最高点;二是去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而2010年这一比重为4.3%,按照欧盟稳定条约的规定,新借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样的成绩绝离不了德国健全的职业教育制度。正因为,职业院校将大批量优秀的技术人员提供给各个企业,才让企业有良好的运营。

即使如此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农业和林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进一步萎缩,总共减少的劳动岗位绝对数为160万。

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专业工人的数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双元制”的制度等等方面都将发生一场改革风暴。职业教育只有跟上社会经济的脚步,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人才。

四、探讨两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千禧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腾飞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GDP成较快增长,同比也较快。中国经济俨然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现在中国经济渐渐影响着全球的大环境。而德国作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2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340欧元。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5%。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复苏,增长率达3.6%。

然而中德两国经济大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却有天壤之别。德国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全球职业教育体系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其“双元制”也有百年的历史了,而在“双

元制”制度下受教育的优秀的技术人员都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中国则是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晚的国家。其体系也不太完备,制度也有相当的欠缺。在中国,职业教育是不被重视的。反之,普通教育则是全民教育的中心点,这个可以从每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中国是何等的重视普通教育。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则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所谓的“坏学生”也渐渐的不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除此以外,中国的职业教育还缺少实践。在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区别不大。最为职业教育的“动手”特色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在经济上,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可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德两国的距离可以用“鸿沟”来形容了。虽然,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慢慢完善,可是离德国的职业体系相差甚远。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德国职业教育也在经历着改革。但是,对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来说,我们可以跟随着德国职业教育的步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具体有以下几点:

1、根据市场经济实际的发展和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将教育与就业相互衔接;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和“双师型”②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

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他是人才储备的摇篮。拥有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或许在短时间内,我们看不出其中的差距,可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两者的关系将越发密切。而最为职业教育的新型国家——我国,应当谦虚向先进的德国学习其优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借鉴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汲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我国的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P102

②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科学出版社.P348

参考文献:

高原.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点认识

[EB/OL]..2011-10-08.

李玉鸿.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思路[N].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冯思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论[J].中国商界,2009(11):186-187.

李娟娟.论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才智,2011(09):191.

推荐第3篇:教育局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工作总结

2015XX区中等职业学校助学及免学费

工作执行情况报告

XX区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工作在省、市助学办的正确指导下认真严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追求卓越,助学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促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总体执行情况

2015年XX区共有X所学校XX人次享受国家助学金及免学费政策,共计221.4万元,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42.3%。区级配比全额上缴市财政,助学金卡也已全部下发至学生手中,免学费仍有结余,原因是到学校账时间为2016年1月,学校也正在按着相关规定有计划进行使用。

二、取得经验

(一) 整章建制、遵章守纪,把工作放是阳光下

随着国家助学工作的普及化,更多学生得到了国家的资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开始了人生的历程。更多的家庭把希望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希望他们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用工作报效祖国。社会对职业教育越发的重视,对国家的助学工作越发的了解,都希望通过国家优惠的政策实现孩子求学的梦想。为了把国家优惠政策普及到每一位需要的百姓身上,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学到未来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深知责任的重大,工作的重要,更要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到每一位家长满意,每一位学生高兴。

1、XX区要求学校建立助学工作规程,一把手校长主负责,主管主任及专管人员共同管理的工作责任制;

2、建立学校审核、发放、上级审批、钱卡发放、档案存档、网上操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3、认真普及国家助学及免学费的各项制度,做到制度上墙,制度进学生手册,在招生简章、学校介绍中要注明学生享受助学的条件与申请办法;

4、操作过程要严谨守纪,严格审批。对于上报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摸排,认真审核街道办出具的证明材料、家庭提供的各项证明,对于够条件的学生一个不漏,对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坚决不放;

5、发放要透明公开,做到提名公示,学生与班任签字;发放公开,召开家长会,家长取卡签字录像。

我们认为把助学工作放在阳光下,透明公开,温暖和谐,家长满意,学生开心,学校工作顺畅,多年来香坊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工作没有一起投诉,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赞扬。

(二) 守时高效、操作严谨,把工作做到精心、细致无差错 为了把助学工作做到无差错,我们要求学校能够及时掌握省市助学工作的重点,对通知、通告、会议、培训做到及时收取、认真参与、积极培训、掌握技能。多次培训会,区助学管理人员及学校助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一起学习沟通,将操作要领、注意事项把握的清楚准确,操作顺利流畅。我们也要求学校能够按市助学办的通知时间节点,提前做好各项工作,做到工作时间清晰,工作效律高速,操作精心细致,流程严谨通畅。多年来学校在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都能两次核查、主任审核、校长签字、区助学办审验再上报市助学办。工作的精心使错误率下降,工作的细致使返工率为零。

(三)、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把工作做的贴心、暖心、振奋人心 助学工作是惠民工作,是暖人心的工作,XX区教育局要求学校以人为本,工作要走进学生与家庭中间,工作要贴心。在助学工作中班主任要贴心的与家长联系,要把政策制度告诉到每一个家庭,对于办理有难度,不知如何办理的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有责任协助其办理,做到“一问三讲”,讲制度、讲流程、讲方法。当要发放助学金卡的时候必须请来家长,召开助学金卡发放会,会上领导发言,学生发言,家长发言,班任亲自发放要让家长学生感到国家政策的温暖,让学生知道感恩与回报,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未来努力工作才能真正报效祖国。我们希望通过每一次助学金的申请与发放,都是洗涤与净化心灵的过程,能让家长与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学校的贴心,能够让学生与家长暖心,能振奋人心,奋发图强。

(四)总结经验、推荐优秀,让感人事迹引领前进

助学工作惠及到更多优秀学生,他们知道感恩,知道报效国家,这样的优秀学生值得我们去推荐与学习。我们要求学校能够总结出更多的好经验,把工作做的更突出、更优秀。我们也感谢那些认真从事助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是他们让国家的好政策得到了认真执行,是他们把教师真正的爱送给了学生,让学生像花朵普及到阳光的温暖。我们也要求学校长时间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建立学生档案,把那些通过助学完成学业,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踏实努力,做出一番成绩的学生事迹总结出来,用感人事迹来引领新的学生走向优秀。

三、2016工作要点

(一)按省市要求认真核查学校助学及免学费工作

全面核查全日制学生数及大龄、查重等情况。在四月,我区已对本区内中职学校进行了核查,对出现的人已退学但学籍未注销等情况进行了处置,要求学校抓紧时间进行网上操作,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另外,对与大专院校查重的学生要按省市要求与学生签发相关材料,确保该问题的解决。

(二) 加大对国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

为使学生及家长全面了解国家的助学及免学费政策,要求学校开展一次政策普及工作,发放相关介绍性材料,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及家长全面了解项工作,也起到监督作用。

助学工作是一项走进百姓内心的工作,是一项温暖感人的工作,是一项振奋图强的工作,是一项升华教育内涵的工作。这需要我们精心、细心、贴心,让国家的温暖感动民众,让优秀与努力的事迹引领民众,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XX教育局 20XXXXX

推荐第4篇:怀远师范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总结

怀远师范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于2011年秋季恢复招生,招生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悉心关注和指导下,形势一片大好,现在校班级数23个,学生数1200多人。我校在今年的工作中,紧紧围绕部门工作重心和发展目标的需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为推手,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为纽带,经过一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本学年主要工作

(一)2014年招生宣传工作

我校对2014年招生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总结以往招生工作的经验教训,早下手,早布置,成立了由校长杨连珍同志任组长、副校长蒲卫东同志任副组长的招生宣传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招生宣传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成立6个招生小组到各区、县及乡镇进行招生宣传,尤其是加大初中生源丰富的怀远、蚌埠禹会区的宣传力度,宣传效果较好。

2、多种举措并行,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手段、形式,如在市教育局制作并印刷面向全市初中生的《2014年蚌埠市中职学校招生学校简章》,利用市县教育网络进行招生信息宣传,让学生家长进一步了解我校,为今后招生工作拓宽了思路和办法。同时,还注意充分借助怀远县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工作交流平台的资源、利用学校网站、发布招生宣传信息,散发招生简章,制作宣传板宣传中职国家免学费、助学金政策等形式,在学校广大师生中积极展开各种招生宣传活动,全力完成省教育厅下达我校的中职招生指标。

3、全体职工,放弃暑假休息时间,坚守工作岗位,全力接待家长、学生咨询和2014年秋季报名咨询工作。经过上下齐努力,学校在2014年秋季共招生448人,比去年招生人数增加60人,基本完成省教育厅分配给我校的450人指标,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生源基础。

(二)2013年学籍、资助工作

2014年,我校认真贯彻省市县各级资助中心文件精神,努力做好学生学籍、资助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学籍注册和助学金、免学费和校内资助等资助工作。

1、按时认真完成2014年的学籍注册工作。为确保2014年秋季新生学籍注册工作的正常开展,经培训和系统学习,我校安排1名同志管理中职校学籍系统、中职专业申报系统、招生系统。2014年秋季共注册新生448人,经与学籍重复查询,有4人未通过,经过多方努力协调,现仍有1位学生未通过。对于1位学生未通过的情况,我校都及时在国家学籍系统上提出申诉,同时,报送市教育局职教科,积极协调,争取尽快落实该学生的学籍问题。

2、认真做好免学费宣传和上报工作,做好国家助学金报批和公示工作。按照安徽省相关政策,我省中职自2012年秋季实行三年免学费,我校利用招生展板和部门网站在校内外做好这一惠民政策的宣传,新生入学后,按照要求,按时保质的做好了免学费上报工作,2014年春季共1035人享受免学费,2014年秋季共有1115名学生享受免学费。

在做好免学费上报工作的同时,我们为了确保国家助学金准确无误的能够补贴学生,在新生入校后就按照上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要求办理了中国邮政中职资助卡,并上传到学籍系统,同时,我们还认真做好2014年春、秋季中职国家助学金评定和公示工作,由于资助工作和学籍工作密切相关,学籍管理员和资助管理员相互协调沟通,为学籍重复人员尽快取得学籍,向教育局打报告,说明情况,确保能够享受这一政策的所有学生都能享受这一政策,同时,在助学金审核中,一是确保农村学生完全享受,二是在城市户口的学生中,遴选贫困生或者品行兼优者享受这一惠民政策,2014年春季99人享受国家助学金,2014年秋季共有119人享受国家助学金,同时予以公示,接受广泛监督。

同时,我们做好每月的学籍异动的正常处理,学籍管理员和资助信息管理员保持联系,清查退学(休学)人员的学籍处理联单,认真做好系统维护工作。每月初清查学生人数,做好助学金人数变动工作,20日准确上报免学费和助学金人数及资助进展表。

3、积极落实校内资助。2014年春季,我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5%资金94000元用于校内资助,分别以奖学金、特困补助、减免学费、生活困难补助等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同时,我们还按照要求,予以公示,积极接受校内外监督。

(三)完善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抓机构建设,完善人员配置,培训师资。

1、进一步完善落实学校制度建设并制度上墙。我校是新成立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亟需完善,为了规范和管理学生,我们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教室管理、自习管理、寝室管理制度、处分条例、学籍登记、考试制度等,初步形成了管理学校和学生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度上墙。

2、抓内部机构架构,完善人员配置。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明确分工,教学、学生管理、后勤和资助、学籍工作均基本明确,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人员问题得到改善。

3、派遣教师到外地不断取经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2014年我校共派出60多人次参加各种专题培训。

(四)抓教学和考试等常规工作

1、为检验教学效果,学校主持召开了专题教务工作会,校长参会,加强教学监控。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听取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掌握教师的真实上课情况和学生近况。

2、抓学生监控体系的构建,每班由学习委员监控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向学校反映,由系部进行协调处理。

3、完成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任务书、教材征订和教学任务、考试工作。

4、完成了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和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见习活动。上述活动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实习见习方案、展开动员大会,提升工作效果。积极与一线幼儿园签订实训协议,为师生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可行性分析。明年开学将及时召开实习、见习工作总结会。

(五)学生管理工作

1、班主任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侧重点,及时辅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组织生活活泼,寓意深刻的主题班会。组织新生学习学生处罚条例、学生礼仪、食堂就餐、就寝、节假日放假、走读生管理等文件。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开展2014年春季趣味运动会、中秋晚会、首届师范学校文化艺术节、青年志愿者义务奉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3、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放映励志短片。在开学后,邀请了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讲座。

4、按照学校相关文件,对于本学期违纪学生进行了相应处理,下发文件(校发【2014】29号,要求班主任做好相关材料的搜集和归档。

5、进入冬季,检查督促后勤管理人员加大查寝力度,进行寝室卫生检查暨隐患排查活动,完善了后勤管理人员和制度建设。

6、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的充分发挥群团功能,开张各类有意义的学生活动。

(六)做好2014届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

1、2014年4月—5月,组织375名应届毕业生到一线幼儿园实习,原则上根据生源地就近选择,双向选择,深入一线幼儿园进行保教实习。

2、学校成立了有副校长为组长的学生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实习工作指导工作,为学生的实习跟踪服务,切实解决学生在实习中的实际困难,5月中旬375名学生顺利完成实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2014年6月20日,在学校礼堂召开了2014届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来自在省内外70多家用人单位到会议现场观看了毕业生汇报表演;演出结束后,毕业生带着个人推荐材料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会场气氛异常热烈。

4、应届毕业生参加2014年蚌埠市蚌山区、龙子湖区、高新区、怀远县、固镇县等县区新教师入编考试,有79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怀远县幼儿教师编制,3名同学考入市机关二幼、4名同学考取高新区公立幼儿园。

(七)创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工作

1、2014年4月,我校申请创建安徽省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政府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支持。成立了县政府县长潘明生同志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小组。

2、围绕创建工作,学校上下一心,严格按照评估标准,加班加点逐条逐项准备材料,形成了以创建工作带动学校全面工作的新局面。

3、2014年11月18日,省教育厅教育评估中心专家组一行到我校进行现场评估,市教育局、怀远县政府、怀远县教育局等领导陪同,专家组通过现场观察、查看资料等形式对我校创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束后,反馈信息比较理想。

(八)学生获得各种荣誉

1、2011级、2012级、2013级共有8名学生获得省级“德能双优”荣誉称号。

2、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8)班同学韩艳红获得省级资助励志成才典型学生代表、受到省教育厅嘉奖。

3、我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彭超悦、王雅丽等在2013年度中职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获得蚌埠市一等奖。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专业课任课教师多为近年招聘和调入的新教师,管理和教学监控存在不少困难。对如何结合我校目前教学和师资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研讨和教研活动仍是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学生基础水平差,学习习惯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气氛不够浓厚,纪律意识差,学生管理难度较大。

(三)实训平台建设。有待于和一线学前教育机构加大合作力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体验学与教的联系,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学校校园面积较小,专业建设单一,专业设置量小,形不成拳头效益。

(五)在学籍、资助管理及日常管理上还存在若干问题,如:学籍和资助管理员业务程序不熟悉、档案管理不规范等。

三、2015年工作设想

(一)继续完善常规制度,提升管理质量。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教学管理,抓教风和学风,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加快多功能教学楼建设进度,完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功能教室,如:琴房、画室、语音室等建设。

(四)加快建设实训合作,为师生提供实训平台,为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奠定坚实基础。

(五)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质量是根本,专业是基础。在今年精心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年准备积极申报学前教育分支专业,增加专业建设内涵,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和招生宣传工作,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六)积极报请县编办同意,为我校增加编制名额,招聘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促进学校建设的专业化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充实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奠定坚实的人才和队伍基础。明年准备选派部分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课程培训,提高现有教师工作技能和素质。

(七)尽快熟悉和固定学籍、资助和档案管理工作,尽量固定以上岗位,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

(八)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和管理艺术,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其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在变化,作为中职学校的我们,必须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我们坚信,有县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依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和环境,我们今后的各项工作一定会不断稳步推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014年12月5日

推荐第5篇:布尔津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总结

2010布尔津县中等职业教育

秋季招生工作总结

布尔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0年秋季生计划四个班招80名学生,(每个专业20名学生),可最终结果是:机电专业12名学生、旅游专业12名学生、畜牧兽医专业34名学生、园林专业15名学生.合计73名学生。没有完成任务。

一. (招生方法)学校成立招生领导小组,并进行了

分组,责任到人,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广播以及宣传资料和张贴标语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广告。同时通过教育局和学校有关领导联系并到个校摸查并且由老师们进校进村、走家入户进行招生。尽管大家非常努力、非常辛苦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没有完成任务。

二. (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分析)

一.我们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不好,师资力量(薄弱)较差,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跟不上,所以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差。

二.宣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家长对职业学校的认识有一定的问题。

四.生源冲突情况较为突出。

生源主要分布于本县内,一小部分生源分布于

周边县(吉木乃县、哈巴河县)。生源的主体

是应(历)届初中毕业生。

仅从以上表面上来看,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即为未参加中考和内高班选拔的学生以及参加中考但未被高中录取的学生。但实际上远远达不到,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中考成绩较好的学生近100人流失到自治区、地区、兵团等重点高中学校;二是一部分学生流失到疆内外名气较大、吸引力较强的职业技术院校;三是一部分学生有意参加2011年春季的地区免费送往内地技能培训的选拔;四是一部分学生在暑期已经参与旅游业以及种养殖业的就业。因此,实际上可供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的生源非常有限,约100人,民语言学生占80%。

三.改进办法:

一.我们要从自身办学条件抓起,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和发展。

二.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师资投入力度。

三.希望有关部门协调学校与社会的办学关系。

四.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一起、尤其职业教育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布尔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010年10月15日

推荐第6篇: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解读

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解读

一、报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哪些升学途径?

中职学生可以通过“3+技能证书”普通高考考试、“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和“中高职三二分段”等方式全日制进入大学学习深造;也可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网络教育等方式边工作边读书,完成业余制的学历提升。职业学校升学路主要途径有7种:

(一)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

根据《关于做好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1‟3号)精神,2011年继续扩大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招生对象为具有广东省户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学制两年。对口自主招生考试科目为综合文化知识和专业综合理论、专业技能共3门,综合文化知识和专业综合理论、专业技能的权重比例为4:3:3,各科分值为综合文化知识200分,专业综合理论150分,专业技能150分,满分500分。2010年广州市共有近2600名应届中职毕业生升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其中1341名中职学生通过“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绿色通道实现升学梦想。

(二)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招生

根据《关于开展2011年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中职学校申请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1‟4号)精神,继续遴选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高职院对接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简称“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中职学段招生对象为具有广东省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高职学段招生对象为对应试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应专业符合报考条件的正式学籍学生。学制为中职学段三年,高职学段二年,中职转高职学段时要进行转段考核。

(三)“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升学

参加国家专为中职毕业生升学开设的“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通过考试者可入读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四)普通高考

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一样也可参加普通高考,一些普通高校的某些专业也招收中职学生。选择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要先报名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再参加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职业高中、中专、中技毕业生也可以参加普通高考,但必须先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达到院校录取相应的等级。此类考生可凭二代身份证、户口簿、所在学校开具的同意报考证明到市招考办安排的社会报名站报考。鉴于普通高考的考试内容与职中、中专、中技学校所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普通高考与高职类高考又是同时进行,因此,建议职中、中专、中技毕业生还是选报高职类高考(3+技能证书),才能较有优势] (五)成人高考

中职毕业生可参加成人高考,学习方式可分为函授和业余两种。近年来,我省的成人高考政策趋于稳定,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都可以报考。近年来全市每年还有近2万名中职毕业生报读成人大专、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继续学习。

(六)自学考试 中职毕业生可参加自学考试取得大学专科或是本科文凭。目前自学考试实行一年四考,每年

1、

4、

7、10月分别举行考试,宽进严出,以自学为主,参加统一考试,获得国家承认、全国通用的专科、本科学历。

(七)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可免考或加分报读高职院校

根据《关于做好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粤招„2009‟3号)规定: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和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一、

二、三等奖者,可免试进入省内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就读;⑵获得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二等奖者,在省内高职院校录取时,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获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三等奖者,在省内高职院校录取时,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获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优秀奖者,在省内高职院校录取时,同等条件者,可由学校优先录取。

二、什么是“中高职三二分段”?

“中高职三二分段”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统筹安排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连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经过三年中职学段学习,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历证书,并获得以下其中一项证书:⑴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⑵省(厅)局级行政部门或省级(含省级)以上行业学会颁发的中级以上(含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⑶获得省教育考试院颁发的专业技能课程等级证书B级以上证书;⑷获得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优秀奖以上奖励;⑸获得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一二三等奖,经高职院校自主组织选拔考核招入高职院校对应专业学习,取得全日制专科毕业证,并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2010年广州市共有8所中等职业学校与省内4所高职院校对口培养数控技术加工等8个专业近400名“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2011年省教育厅大幅扩大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和三二分段试点力度,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自主招收3910名中职学生,三二分段招收443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省预安排广州市有15所中职学校与省内14所高职院校对口培养共19个专业、1350名“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

三、什么是“3+专业技能课程”考试?

“3+专业技能课程”考试是国家为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设的招生考试。“3”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是指包括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组织考核和颁发电工证书、电子证书、会计证书、教育基础综合证书、音乐综合证书、体育技能证书等,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和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英语等级证书。取得上述证书方能获得参加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班招生考试的报考资格。学生通过考试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取得全日制专科毕业证。

四、哪些情形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

(一)定为贫困家庭的广州市户籍学生

根据2011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从2011年秋季起,对定为贫困家庭的广州市户籍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费全免。

(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根据《关于印发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实施方案的通知》(穗财教„2011‟9号),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

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除外)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三)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根据《关于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的通知》(财教„2010‟345号)规定,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

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四)梅州市贫困生

根据《印发广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梅州市贫困生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发改社„2010‟29号),广州市每年招收400名梅州市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农村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免费入读我市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五、哪些情形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

(一)根据《关于建立健全广东省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粤府„2007‟92号),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二年级农村户籍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资助。农村户籍学生须提交户口簿,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须提交《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41号),中等职业学校(包括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

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

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申请免学费?

(一)广州户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持有我市民政部门核发的《广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广州市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广州市低收入困难家庭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中考报名时由考生在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考服务平台(报名系统)进行扶贫资格申报,再由市民政局在该系统中对其资格审核确认。符合条件但在招生阶段漏报的广州户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每学年入学注册时,持相关证件向学校申请,学校按隶属关系报教育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

(二)非广州户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非广州户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每学年开学时到学校领取并填写免学费申请表,向学校递交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经学校评审、公示后报教育部门审核。

七、涉农专业学生如何申请免学费?

涉农专业为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中的农林类所有专业,具体包括:种植、农艺、园艺、蚕桑、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野生动物保护、农副产品加工、棉花检验加工与经营、林业、园林、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森林采运工程、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航海捕捞,以及能源类的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和土木水利工程类的农业水利技术专业等2l类专业。涉农专业学生取得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正式学籍后直接免交学费。

八、就读广州市民办中职学校的免学费学生如何补助? 就读广州市民办中职学校的

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免学费补助标准(2010年起为2500元/人、年)给予补助,学费标准高出免学费补助标准部分由学生家庭负担;低于免学费补助标准的,按民办学校实际学费标准予以补助,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职业类学校的毕业生有什么就业优势吗?

近年来,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而且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高中生、大学生“回炉”读职校、高分段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读中职学校的人数连年成倍增长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和中职学生的就业优势。概括起来,职业类学校对毕业生就业优势因素有:

(一)推荐就业机制完善。我市中职学校都建立了健全的推荐就业机构,负责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联系就业单位、推荐就业等专业服务。

(二)就业“资源库”人气旺盛。我市中职学校大多有几十年的历史,积聚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并融合企业文化,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与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了具有先进设施设备的实习实训基地。长期以来,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许多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和行业领导。他们了解母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并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热心支持学校事业,主动回校聘用自己的师弟师妹,已成为毕业生就业“资源库的重要资源”。

(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适应性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广校企合作,各中职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并与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实训基地,逐步实现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通过高仿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确保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不少职校还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制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入校如入职,专业对口就业率不断提高。

(四)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领取中职毕业证书,必须先考取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建立技能证书考核点,为学生考取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学生持“双证书”毕业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就可直接上岗,深受企业欢迎。

(五)“以生为本,彰显职业个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各中职学校积极营造安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注重根据新时期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文体活动及与学习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努力为学生搭建发挥各种才能的舞台。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贯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六)职业技能竞赛造就职业技能高手。广州市教育局坚持每年举办全市中职技能竞赛已达12届,现已与各级技能竞赛接轨,成功构建了组织参加学校、市、省、全国四级技能竞赛体系。在组织市级竞赛中,要求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参赛率达100%,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均要参加一项以上技能竞赛。为各专业学生培养专业素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展现才华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历年的获奖选手都成为各知名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且入职后薪酬高、发展前景良好。

推荐第7篇:中等职业教育考察要求

以“X X X X(自己曾经就读过的中职学校名称)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为题,充分利用本学期所学内容,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创业教育开展、对国外中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借鉴等方面写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具体要求:

1、学校基本情况介绍(25分)

(1)学校名称、所处地理位置、办学历史。对自己母校的基本情况要相当熟悉,爱校是提高学校兴趣的前提之一。语言表达符合论文格式要求。( 7分)

(2)学校专业设置、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介绍。了解专业与课程的区别,简要分析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域背景。(18分)

2、学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搜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信息,分析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效果如何。(20分)

3、对学校发展的合理化建议(55分)

(1)对学校发展现状的诊断性评价。综合分析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方面问题。(15分)

(2)国外发达国家中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简要阐述国外至少两个发达国家在中职教育发展与改革方面的经验(15分)

(3)学校发展的合理化建议。针对学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中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对母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5分)

标题:居中,宋体小二,加粗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宋体 四号 居中

(空格)

论文字数1500—3500字。

一级标题:宋体 四号加粗

正文:宋体 小四号

1.5倍行距

页边距:左边2.8,右边2.6上边3.0 下边 2.0 左边装订(两针)

推荐第8篇: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江西省教育厅 (2011年7月29日)

一、江西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

2010年,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03所(其中:普通中专66所占10.94%、职业中专、职业高中348所占57.71%、成人中专89所占14.75%、技工学校100所占16.58%);招生数280584人(其中:普通中专招生85028人占30.3%、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招生129746人占46.24%、成人中专招生5422人占1.93%、技工学校招生60388人占21.52%);在校生数788154人(其中:普通中专238744人占30.29%、职业中专、职业高中366939人占46.56%、成人中专12907人占1.64%、技工学校169564人占21.51%);毕业生数240067人(其中:普通中专70542人占29.38%、职业中专、职业高中112952人占53.95%、成人中专5214人占2.17%、技工学校51359人占21.39%)。全省共有教职工37077人,其中专任教师27869人(其中:普通中专专任教师5830人占23.03%、职业中专、职业高中专任教师12121人占44.22%、成人中专专任教师1505人占5.05%、技工学校专任教师8413人占27.68%)。

二、江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江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连续十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任务,实现了中职与普高招生和在校生大体相当的目标。

2010年与2000年比较,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由2000年11.47万人增至28.06万人,增长1.5倍;在校学生由32.94万人增至78.81万人,增长1.4倍;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由2000年的41:59上升到2010年的52:48,在校学生人数由2000年的43:57上升到2009年的52:48,高中阶段教育职教普教基本走向均衡,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据2007年统计,全省每万人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为132.11人,列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2位。我省职业教育已迈进全国先进行列。职业教育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近几年来保持在97%以上。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更是社会评价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做 2 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中职学校要实现“进口旺”,就必须解决“出口畅”的问题。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把提高职业教育就业率作为工作目标,先后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示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评选办法》,每年对全省各设区市教育局和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进行考评,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优先安排项目建设资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来连续保持在97%以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80%以上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因为文化基础差,不能考取大学;有的兴趣爱好不适应应试教育考试,热衷于从事技能性工作和动手劳动;有的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选择花费不菲的漫漫升学之路等原因,而选择的就读职业学校。通过职业学校的学习,帮助他们顺利地找到了就业岗位,解决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问题,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面向园区企业职工、返乡农民工等城乡劳动者开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转岗就业。据统计,每年有十余万农民、职工以及城镇待业人员接受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为促 3 进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三)开展了“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活动,为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我省发展职业教育从服务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坚持三个立足,建立四个机制,抓好九个对接”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思路,“三个立足”即: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江西支柱产业。“四个机制”即:建立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以行业和专业为主导的集约化办学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话机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形成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的育人与用工机制。“九个对接”即:一是与产业对接专业,根据产业需求设臵专业;二是与企业对接育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与岗位对接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四是与车间对接基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五是与师傅对接师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六是与用人单位对接评估,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对学生的重要评价,企业对学校的评价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重要评价;七是与生产对接科研,在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八是与工种对接培训,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九是与厂长对接班子,加强组织建设。努力促进学校办学与工业园区对接、教育链与 4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

我省近几年来建立了94个工业园区,吸纳各类企业一万多户,主要产业包括食品加工、采选矿业、电机电器、纺织服装、化学化工、机械建材、医药医器、商贸物流等,全省工业园区就业人数超过123.9万人。工业园区的发展已成为江西新世纪的亮点,支撑着全省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因此,抓好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工作的对接,为工业园区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最紧迫的任务,也是企业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2008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抓对接、促就业、看发展”流动现场会。2009年,我厅会同人保厅、财政厅、中小企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工业园区就业的意见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10年,会同中小企业局组织开展了“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148所学校与1017家园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建立了331个实训基地,338个教学工厂(车间),238个专业教师培训基地,1413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实习锻炼,617名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466个订单班”或企业冠名班,125个职业技能培训站,培训企业员工27.4万人,有近10万学生进入园区就业、实习,有效缓解了园区企业结构性、季节性“用工难” 5 “招工难”问题。今年,省委教育工委将与省委组织部、中小企业局党组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领导交流挂职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职业教育为全省工业园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项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鲁昕副部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教育部转发我省文件,供各省借鉴。《中国教育报》10月16日头版头条报道“江西每年组织十万学生进工业园区”活动情况。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简报—全省创业服务年活动专刊》第36期总第77期也刊登了“省教育厅立足产业抓对接促十万学生进园区”工作情况。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行业办学积极性,着力推进职业院校校企一体办学项目,作为全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已将我省作为改革试点地区。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省政 6 府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和落实国家对中职学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等。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专门列出1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今年列出1.5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从省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列出30%,每年超过一千万元用于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从2008年起,省财政按每年给予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每生200元的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今年已按每生每年9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了“1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100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100个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个精品专业建设计划”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项目。到目前为止,我省共投入7.7亿元,建设了114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94所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了100多所职业学校的重点专业。有100多所学校被评为省示范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办学优质资源不断扩大。2010年我省有8所学校被评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获得中央财政1000万元的资助,今年教育部、财政部又下达我省12个申报指标,此项工作正在申报评审之中。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极大的改善,改变了社会对职业学校破旧不堪的看 7 法,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选择到办学条件好的职业学校学习。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抓队伍,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我省在九所高等院校设立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每年省财政专列1200万元用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聘请“特聘兼职教师”项目,目前已对4000余名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岗位培训。从社会上聘请了1157名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缓解了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不足。

二是抓特色,创品牌。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内涵,特色就是质量。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一校一产”、“一校一业”、“一校一品”的要求,打造了一批精品专业和品牌学校。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从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入手,努力使职业学校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中,我们按照“服务经济,对接产业;服务就业,对接职业;服务终身发展,关注继续学习;坚持改革创新,拓展服务功能”的原则,对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所辖的503所中等职业学校3694个专业设臵按照教育部印 8 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要求进行了规范和审定。据统计,调整后,第一产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类,设专业32个;第二产业涉及资源环境、能源与新能源、土木水利、加工制造、石油化工、轻纺食品等6个专业类,设专业122个;第三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休闲保健、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体育与保健、教育、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1个专业类,设专业167个。对涉及我省重大产业项目的专业,我们给予了重点扶持和建设。比如,我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加快旅游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旅游学校或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类的专业,包括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外语、导游服务、中餐烹饪、两餐烹饪等等,在重点景区专门开设了旅游学校,如庐山旅游学校、井冈山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南昌新东方烹饪学校、玉山县中等职业学校等等。据统计,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在校约四万余人,每年毕业数约一万余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质量的优秀毕业生,得到了社会认可。

三是抓竞赛,促质量。我省每年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已连续举办八届。形成了学校、市(县)和省三级竞赛体系,每年参加省级比赛的学生近三千人,涉及30多个专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的制度。2011年我省84 9 名职业学校学生组成江西代表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27个。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作获1个一等奖,此项目全国共设4个一等奖,来之不易。

四是抓教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全省职业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五是抓资助,努力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实行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

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省从2007年实行资助以来,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115万人次,补助资助17.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0亿元,省财政资金4.8亿元,市县财政资金2.1亿。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

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全省享受免学费的学生200354人,免学费15181.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2040.09万元元,省财政资金2953万元,市县财政资金548.21万元。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尽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具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臵,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还不合理;一些地方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一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亟须深化改革;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导向还不端正,认为只有升上重点学校,考入大学的才是好学生,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品,受到社会的歧视或看不起。地方政府对学校和教育的考核,还是以升入重点初中、普通高中、大学为核心指标,在人、财、物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也集中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缺乏研究,也没有解决的办法。在舆论导向上,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对升入大学的舆论媒体热衷于宣传,而对职业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或参军的等等则漠视,实际上也是对60—70%不能升入大学的孩子的漠视。

(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西教育财务、校建统计信息快报(2010年)》,与我省普通高中比 11 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实现了大体相当,由于中职专业教学成本高,因此专家测算中职办学经费应是普通高中办学经费的2到3倍,但实际上中等职业学校经费远低于普通高中。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总支出212786.1万元,普通高中为407708.8万元,中职比普高少194922.7万元,少48%;中职基本建设经费支出1946万元,普高11826.4万元,中职比普高少9880.4万元,少84%;中职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210840.1万元,普高395882.4万元,中职比普高少185042.3万元,少47%;中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数144757.6万元,普高为252981.3万元,中职比普高少108223.7万元,少43%;中职预算内教育经费133436.8万元,普高为227557.5万元,中职比普高少94120.7万元,少41%。与全国比较,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262.52元,我省只有2895.49元。

(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37077人,其中专任教师27869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28.28:1。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职业教育教职工生师比12.5:1及专业教师生师比16:1的标准,根据我省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88154人计算,教职工少25975人(现有37077人)。其中:普通中专少10557人、职业高中少12959人、成人中专多843人、技工学校少3302人。专任教师少21390人(现有27869人)其中:普通中专少9091人、职业高中 12 少10813人、成人中专多698人、技工学校少2184人。除了数量严重不足外,适应职业学校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或农村中学进城的教师。

(四)多头管理、多头审批,给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由劳动部门审批,由劳动部门管理;职业高中由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主要由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普通中专、成人中专由省政府审批,由省教育厅管理。由于管理部门的多头,造成政出多门,互相竞争。造成收费标准不统一,教师待遇不统一,拨款标准不统一,学籍管理不统一,办学要求不统一。由于劳动部门在就业培训资金上有许多政策,他们只给技工学校,因此许多高职院校、普通中专为了获得更多部门的政策支持,增挂了技工学校的牌子,据统计,全省有22所高职院校内设立了技工学校,19所普通中专校内设了技工学校。这些学校为了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专项支持,同样的项目,今年以技工学校的名义申报,明年以普通中专的名义申报,可以获得两次项目资金。有的学校给学生同时注册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双学籍,给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教育行政部门对一些办学条件差的民办学校进行整顿、关闭、停办后,学校又在其他部门批准开办。

(五)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不清。职业学校为 13 直接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需要企业积极主动的全程参与和支持,但企业只管用人,不愿承担培养的职责。我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国家提出的“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等相关政策要求没有得到落实。

四、建议和措施

(一)要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职业教育公共物品特性,建立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是公共物品,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承办职业教育第一主体的责任,建立与当前财政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政府投入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一是建议尽快完善制订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要求“省级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2009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2009]442号)中,明确提出了“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培养成本,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要求。《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14 划纲要》中已明确省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2008年起,省政府大力实施公共财政政策,新增安排专项资金逐年提高全省公办普通中专和技校生均经费,2011年,按在校生生均已达到900元。但职业高中未纳入补助范围。建议省财政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这一政策,并尽快制定全省统一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将职业高中纳入范围。

二是建议制定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不一致。普通中专、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这五种形式学校的办学要求、培养目标都完全一致,但这几类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收费标准、拨款标准与渠道以及管理体制都不一样,特别突出的是收费标准不一。普通中专按专业类别收费艺术、体育4500元/年/生,工艺美术、艺师、体师、特师3000元/年/生,农林1600元/年/生;成人中专全脱产1700元/年/生,业余1200元/年/生;职业高中城市530元/年/生,县镇及农村320元/年/生,职业中专850元/年/生。职业高中收费最低,财政拨款最少,特别是县(区)办的职业高中,每人每学年收费不到一千元,由财政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又没有,而学校招生难、付出大、办学成本高,几乎是入不敷出,招生越多、办学规模越大,学校维持越困难,这是目前困扰县(区)职业 15 高中学校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现在国家对中职的免费标准是生均2000元,由于职业高中收费低,只能得到不高于收费标准的免费补助,损失了一大笔经费。因此,建议当前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统一按普通中专现行收费标准收费。

三是建议省财政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度。2011年,省政府列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省教育厅已制定了实施方案(附后),拟组织实施九大计划:

1、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技能竞赛中心建设计划;

2、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计划;

3、实施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4、实施农村薄弱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计划;

5、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

6、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7、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

8、实施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推进计划;

9、实施职业学校精品专业建设计划。建议省财政从2012年起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至5亿元。

四是建议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按在校生80万人生均2000元标准计算,三年全免计16亿元,免二年约11亿元。

五是建议对中等职业学校新校园建设的债务比照高等院校政策予以减免。

六是建议省人大制定《江西省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办法》, 16 明确政府、企业以及相关行业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义务,切实建立起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二)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一是在高校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重点加强建设,并以高校为依托,加大招生力度,加快培养中职学校急需的专任教师;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办成专门职业学校教师专门培养和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是鼓励工科类专业本科学历以上优秀毕业生,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到中职学校任教,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建议实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定向生培养计划”,享受师范生培养免费政策。

三是建议制定全省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职称,同时允许专业教师可以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允许企业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评聘教师职称。加强职业教育师资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资格、评聘、评价等制度。加大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力度,充实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施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形成关心教师、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良好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渠道,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尽快 17 组建一支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要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准入制度。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由省政府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设臵条例》或《中等职业学校设臵管理办法》,严格办学条件。建议省政府下放普通中专设臵批准权限,由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报省政府备案。也可以参照高等职业院校设臵办法组织实施。逐步理顺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审批管理办法,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名称,统一各项管理制度,防止政出多门。

(四)建议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按照《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6]9号)、《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要求,加强对各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的督查力度。建议今年对各级政府进行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查,重点检查政府财政投入情况,确保各级征收的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落实省政府《实施意见》规定的县(市、区)政府统筹安排的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要求。

推荐第9篇: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有效教学培训心得

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有效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综合高中部马坤

通过学校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培训,使我进一步了解到职业教育教师的神圣,同时也感大我们身上责任的重大。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以学生为本,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要首先以学生为主体。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好,对教育有抵触情绪。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只是教会学生多少技能、技术,而是要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只有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学会一技之长,是中职教育中的核心目标。首先我们教师就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主,然后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只有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把搞好对学生服务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时期,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纵横交错的支持服务体系。

教师的主导地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性、责任感、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都成为制约我们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

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进步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在中职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教育中心,以符合时代气息的新方法新思维来教育学生。让教育活动中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抵触的情绪来“混日子”。而教师也是应该以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而不是想怎么完成教学大纲、怎么逃避责任、怎么省事。所以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更应该注重师生双方的心理教育。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学生心理才能健康。所以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学生。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落实,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争取做到教育学生一时,学生受用一世。

推荐第10篇:谈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教学模式改革

谈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数控行业现状、根据数控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论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用先进的、高效的、性能稳定的数控机床代替陈旧的、落后的普通机床加工生产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促使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然而日益增长的设备数控化率与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之间的不和谐也引起了社会甚至国务院的关注。关于企业重金聘请高级数控人才,猎头经理到技能大赛、高校网络预定数控人才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于是乎,更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竖起数控技术专业的招牌来招揽生意,然而从有关部门得知,虽然毕业人数数以十万计,但这一两年数控专业毕业生切合专业的就业率并不很高。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数控人才,另一方面数控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和人才本身都不满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职教人思考和深究一个问题:如何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口号落到实处。

社会需求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说明我们职教在办学理念、课程设臵、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很好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愿望培养人才。 如果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很弱,实际经验较差;学生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特色;再加上企业对人才层次要求上移,使用重心下移的情况下,

学生定位不准,不愿立足一线,缺乏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精神;学校就业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力等因素综合那缺口的出现也就显得必然了许多。

一、明确指导思想、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以提高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质量为目标,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教新模式为主题,以教育改革观念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数控加工、数控一般编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

且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1)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2)数控一般编程能力;(3)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1)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2)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3)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4)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5)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与社会需求同步

(一)理论教学方面一句话:企业用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材还有很多是停留在以机床说明书加普通机床的加工工艺的初级阶段,表面看起来尚可,恕不知两者之间有多时候兼容性不强,例如:普通机床加工中500转/分钟即为高速档,而在数控机床中该转速为低速档,加工质量也相差较远;再如普通机床上所使用的高速钢刀,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于数控加工等,说明改革现行的一本书,一只笔教学方式,推行以培养数控行业工程第一线所需的实战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材势在必行。那么就要求学校教师撰写实践

教学的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完善实训指导书;撰写专业主干课的校本教材,完成适合本专业图册的和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校级精品课建设。

为此,特建议让学校教师、学生多与社会企业交流形成和组织数控专业的人际网络,以便获取行业内的新科技、新技术成果;多参加数控类的技能竞赛和实践产品的加工,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教训和加工的技巧做好整理和总结,作为第一手案例积累和加工工艺汇编,时机成熟时撰成校本专业教材,以生动的案例教学告诉学生专业技能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建议将基础课教学体系压缩,强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内在联系,横向分工合作,纵向衔接贯通。着重保障基础课《职业道德修养》、《英语》,用以消除学生的优越感和定位误差,平和心态正确面对就业、从业问题;其他时间用于掌握实用知识,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电子电工》、《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计算机绘图软件中的《CAXA》或《AUTOCAD》、《MASTERCAM》、《UG》、《PRO/E》;数控技术专业知识模块中的《数控车床与编程》、《数控铣削编程》、《机械电气控制与PLC》、《维护与维修》、《数控特种加工》等课程的课时量都应保证充足。教学内容上从基础到专业,技能培训从传统到先进,这样的安排也符合教学规律。

(二)实践教学方面一句话:企业需要什么知识我们教什么知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能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计划中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为50:50。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的两个支撑点。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构建成产学结合的螺旋式循环。第一学年:理论教学——基本工种操作技能实习训练与数控机床认识实习;第二学年:理论教学——专业生产实习和数控机床拆装、维修实习;第三学年:理论教学——企业实习、素质专业训练。三次循环体现三个层次和三个飞跃,专业教育做到了三年不断线。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实际生活需要或企业现实生产的零件为教学题材,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严明奖罚。大胆给予学生合适材料及加工刀具、量具鼓励其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完成加工,同时严把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关,既要要求学生按时保量的完成任务,又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遵守车间纪律、机床安全操作规程,还要注意对识图、机床参数运用、刀具性能、量具运用、机床保养方面的培养。

还可以结合数控特点采取比赛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并作好数控人才的梯队建设。比如:开展软件绘图、机械制图、机床操作、钳工操作等方面的全校技能比赛,选拔选手着力培养成为武汉市、湖北省、全国大赛选手,一方面为学校争得荣誉也对数控专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也是对在校学生也是一种顺向的激励,从而由几个人带动更多人对数控事业的向往,起到以点及面的收效。

教学过程以讲解、示范、模拟、练习、总结相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学生间开展相互交流讨论。编写教学指南每学期开学发给学生,上面写明本课程的地位、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参考书目、考试方法、教学手段等。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就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了解,便于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学习与评价。

教师运用导学(启发、诱导和讨论)、自学、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提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动画展示等直观教学。教师在一轮任教后及时总结心得汇报,交由教研室讨论记载备案。

三、以设备建设为改革基石

数控设备是高精密设备,价格昂贵,以职校的财力难以达到一人一台机床的实习条件,多数学校现有的设备规模较小,陈旧并且所用规格也不统一,这已影响到实习教学的安排与教学资源的相互交流。但是目前时值职业教育发展的 “春天”各级领导对职教事业是相当

关心和扶持地,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学校应抓住机遇将学校做大做强,办出特色,筹措资金,配齐配足必需的教学设备,改善数控专业实习条件。所配备的机床不仅要尽量达到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而且要与省市乃至全国数控大赛所用的数控系统相一致。

即便是经济条件拮据教学设施有限,也应考虑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学校和企业按份额先期投入,学校投入机床、厂房、人员、水电,企业承担材料、刀具以及具体的生产任务,分组学习、分组加工的方式保证数控专业教学的效果,再依靠后期的产品产出、人才聘用的经济价值来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设备环境基本应达到: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同系统数控车床20台、铣床10台,加工中心5台、数控特种机床5台,其他系统机床10台,并建立专业的软件、仿真计算机室、电器电路实验室、拆装维修实验室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选配“五轴”加工中心。

四、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改革抓手

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开发能力。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学术水平的、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对参与教改的老师进行培训。基础课教师应了解专业,掌握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应熟悉专业、熟悉生产、掌握专业发展前沿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应该鼓励教师攻读定向和在职研究生。(2)确定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训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数控大赛。对老师来源一方面可以选派出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实践,专业教师在工程中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促进双师队伍形成。将教师专业成果和竞赛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教师团队氛围。

五、学生培养以立足一线重实践能力为改革核心

学生现状除了其基础较差之外,还有技能不足,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读了书,就一定要做管理人员,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奉献精神,不愿立足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只讲索取,不讲奋斗、拼搏、奉献;对企业文化和环境的认识不够,缺乏安全生产、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太严。

所以,我们的教育除了要改变学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外,应注重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从实践入手形成踏实工作、刻苦专研的主人意识,说到底就是让他们在岗位上能有信心待下去,让他们在学校所学能学以致用,甚至是在岗位上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我认为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的资质:

(一)数控操作等级证

数控设备操作员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较强的质量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一定的生产经验。在校期间经过培训,必须通过相关劳动部门认定的数控车床、铣床的中级工以上的资格,它是数控行业上岗操作的基本要件。

(二)数控技术员证

数控技术员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加工工艺、掌握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掌握班组生产管理一般知识。它是企业设计人员的初级职称,也是编程、绘图人员的必备能力。

(三)数控设备维修员证

随着数控机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机床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问题也会随之增多,所以企业对维修人员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数控设备维修员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设备及其系统的结构、功能、主要参数的设定等知识、具备相关设备安装调试与检测的初步能力、掌握数控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技术。若能掌握应该也是

人才市场上的“香馍馍”。

当然,其它还有计算机等级证、普通机床操作证、钳工证、电工证等。总之,以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实行双证或多证书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数控机床操作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具备企业所需的上岗资格。

总之,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及实践,同学们应该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也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数控实用人才。对于毕业生自身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1篇: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台州黄岩新前中学

张晚风

摘 要: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在部分学校还发展成了较为独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当前的人才需求对我们毕业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尽可能地缩短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是我们应该研究的。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才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目前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这对于二十年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来说,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整个计算机行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作为我国第二大软件产业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我认为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传授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把今后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比如在会计软件教学中,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了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

二、师资现状和技术发展的关系

目前,中老年教师多数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在青年教师中,也存在着知识老化的问题。去年上海市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如学生。从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较高的,但缺乏积极引导。学校可以加强在职培训,让所有教师都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在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青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教学内容稳定和改进的关系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所以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改进教材内容。内容上要适当超前,主要内容不要以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软件为主,而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

四、电算化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的关系

电算化教学是层次化的教学,要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加强会计专业课和电算化的联系。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三个层次是在各专业课中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的问题。目前第三个层次的教学总体水平不太高,还处于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课两张皮,互不牵扯的情况。因此在会计专业课教师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电算化教学应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学中形成一种高科技、现代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这些方面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让会计电算化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有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该是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侧重的 1 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展后劲。此外,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能熟练地操作当前流行的财务软件。会计电算化人才毕业后应能独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

1.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

2.财务软件的应用,介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账务处理的一般流程:建账—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财务分析。

3.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及网络会计基本知识等。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会计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会计电算化

教学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笔者认为,应将会计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以CAI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某一商品化财务软件,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确定应采取的解决措施与办法。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的主要来源:

1.教师通过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

2.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可收集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

3.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编写教学案例。

4.建立各院校之间的校际联系,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相互交流教学案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建立会计实验室

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即会计专业专用机房,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在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各项功能和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

(三)鼓励教师开发研制CAI教学课件

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机、影碟机、音箱等先进视听设备进行展示或示范教学。

三、组织好毕业前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以此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

在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专门化的会计电算化强化训练,把毕业实习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同时也以此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改变过去手工会计实习与电算化会计实习在时间和实习内容上相分离的状况,为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即能适应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整个实习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手工会计模拟实习阶段

由手工会计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资料制定实习计划,按计划规定的进度和要求完成建账、制单、审核、过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任务。

(二)在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阶段

由电算化会计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手工会计的实习资料制定电算化会计实习计划,选择一种流行商品化会计软件,将手工实习的会计模拟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转化为该软件所需要的电算化实习用模拟资料。在规定的课时内要求学生完成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2 输出会计报表等工作。

(三)书写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总成绩由手工会计实习成绩和电算会计实习成绩两部分构成。学生通过比较手工会计方式及电算化会计方式的模拟实习结果,写出书面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的经验,同时找出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要求教师既要懂会计理论,又要懂计算机技术。这种复合型教师十分缺乏。

在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大多是原来教会计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改教会计电算化课。他们会计业务能力较强,但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学中遇到一些计算机问题不能独立解决。也有一部分是由原计算机教师改行教会计电算化课的,计算机功底较强,但缺乏会计学知识,不能讲清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专业课教师的缺乏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应制订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如国内外长短期进修、在职研究生班课程进修、在职硕士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学历层次,派遣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去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可聘请企事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要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在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青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拿出一年左右的时间专门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

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应当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应当由学校领导亲自负责并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才能真正将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和发展好。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程翠凤.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07(12).-26-27 [2] 李长山.浅议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11X).-369-369 [3] 许青,李艳,王建宏.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7(19).-161-162 [4] 侯丽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会计之友.2007(10Z).-69-71

第12篇:中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教学方法初探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教学方法初探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实用、实训、应用,因此实践教学在中职学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子商务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在中等职业院校开设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而各院校的实践课根据自己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和教学资金投入情况而定,设置各不相同。社会及相关电子商务企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很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很大。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电子商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而目前真正掌握网络营销技巧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却寥寥无几,毕业后直接能进入电子商务企业工作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是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学生和家长普遍不了解这个专业,因此选择此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工作的更少;或者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与企业所需脱轨。有个奇怪的现象,知道电子商务的人很多,但知道电子商务如何就业的人很少。当前电子商务企业招人难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造成了国内电子商务发展人才的“瓶颈”。而目前中等职业院校中的电子商务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电子商务专业兴起时间不久,从教人员基本不是科班出身、几乎都是“半路出家”;二是电子商务相关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有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三是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相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因素。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中职类院校主要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一线从业人员,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理论研究,而是从事服务管理工作。因此,他们不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缺少应有的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欠缺。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相对滞后。

二教学资源缺乏

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电子商务教材参齐不齐而且一般都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大多数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一般也都是摸石过河,效仿各大高校建立了电子商务教学的模拟平台,模拟操作等实验室,安装相应的模拟实验系统,但这种实训方式比较单一,而且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新加快,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既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也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校企衔接不畅

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具有针对性、互动性。目前的电子商务已经从传统的模式发展到3G乃至4G移动模式,而多数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软硬件还是没有更新换代,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企业还要重新进行上岗培训,这是大多数企业不想看到的也不想做的。学是为了不学,学是为了更好地用。学校应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力度,通过委派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定时定期地安排学生进入电子商务企业从事一线岗位工作,如网络的推广及营销、产品信息的发布及维护、售后服务、客服工作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实体验电子商务工作的乐趣及挑战,明白自己缺什么,该学什么,所学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所需及工作所需。

四课程设置欠缺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学生刚入校对本专业学习兴趣浓厚却接触不到相关专业课程,而要学习基础学科,应付相关考级考证工作。等开设相关专业的时候却要面临实习就业的问题,时间安排上有些欠妥当;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多过实践教学,课程侧重理论概念。电子商务专业是个复合型专业,课程如何设置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式。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多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系统的有机联系。同时又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缺少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与企业脱节,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时,学生多数感慨学校学的用不上,用得上的还得重新学起。

五教学方法分析

面对这个现状,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一线教师能做些什么呢?为了更好地对电子商务内容进行教学,也为了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笔者总结几年来摸索和积累所得经验,对电子商务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小结。

1.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很多课程都需要进行实验,因此需要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投入,建立教学实验室必需的网络、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同时还要开发和引进所需的各种软件和模拟系统。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自建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的实践活动,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最后,要成立电子商务实验小组并长期建设,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参与,做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及相关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有所成。

2.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先要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产生兴趣,许多同学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只停留在网上购物方面,殊不知电子商务还包括网上证券、网上报关、远程教育等。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从学生熟悉的著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引入,可以介绍马云、刘强东等电子商务领域领军人物的事迹,还可以从最近新兴的热门话题入手,如团购、自助游等,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第二,学生参与教学法。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都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性和创造性没得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课前可以让学生们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最新资讯,介绍一些案例或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经历,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也能全面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社会调查、企业实践等促进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和实用化,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电子商务教学中,密切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以适应专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实地教学法。例如,在学习电子商务的物流、供应链中,适宜地采用实地教学法,让学生去大型卖场参观,了解其物流过程,使他们印象深刻。

3.积极参与竞赛

通过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市级、省级或国家级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竞赛,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参与竞赛的目的是重在参与,汲取经验,获得动力及肯定,让学生学会积极面对每一次挑战和失败,赛后小结和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及教学中对每个细节的注重,即贯穿“互动拓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走出课堂”系列方法的实践教学,对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当然,不管采取哪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创新和质量的原则,建立一整套相应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制度,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免费平台和资源、利用与企业合作的低成本优势培养人才,同时充分调动校内已有的可享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实践条件,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之路。(来源:《学园》杂志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苏丹、陈萱.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喻跃梅.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刘佳慧.电子商务与新兴经济[J].时代经贸,2008(5)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www.daodoc.com/

第13篇: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一、国家免学费政策

针对全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一、

二、三年级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免学费资金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补助学校;对于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二、国家助学金政策

针对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

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六盘山区等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同心县、海原县)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在校生20%计算。

学生本人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户口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件或由当地民政、扶贫、残疾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状况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学校资助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公示。

以下学生优先资助:

1、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1

2、资助标准:每生每学年免除住宿费800元、书本费400元、增补生活费500元。

四、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中职阶段国家资助政策的重要配套措施,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针对我区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从而获得一定的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实习单位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顶岗实习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中职学生来说,它更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步骤。

五、校内资助

为进一步完善国家、自治区及地方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同时建立相应的校级资助体系,从事业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用于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具体资助标准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帮助中职贫困学子实现求学梦!

第14篇: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先进个人

省部属(11)鄂州市(1)荆门市(3)荆州市(3)恩施州(4)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先进个人

(66人)

湖北省科技商贸学校 湖北省民政学校 武汉铁路桥梁学校 湖北省警官学校 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

湖北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湖北省纺织服装工业学校 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湖北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东风汽车公司汽车工业学校 湖北省司法学校

鄂州市招生办公室 荆门市招生办公室

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 荆门工业学校 洪湖市职业高中

荆州市招生办公室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

彭德忠 孙秀玉 陈洪钺 田玉文 付玉枝 王相如 范体禄 康又乐 刘祖莹 薛培贵 黄新光 方生宇 陆敬华 侯文廷 吴泽华 张 岱 王强铎 江 虹 邓传新 徐仕权

冉崇高 赵书文

襄樊市(4)

随州市(3)

仙桃市(1)

黄石市(2)

咸宁市(4)

黄冈市(6)

潜江市(2)

宜昌市(8) 襄樊市工业学校 襄樊市旅游服务学校

保康县职业高级中学 南漳县教育委员会 湖北省随州卫生学校

广水市职业教育中心 湖北省随州师范学校

仙桃市招生办公室 湖北美尔雅服装学校

黄石市招生办公室 通山县招办

赤壁市职业教育中心

咸宁市教育局 咸宁市招生办公室 黄冈市教育考试院 浠水县招办 黄冈市教育局

武穴市招办 英山县教育委员会 罗田县教育委员会 潜江市职业教育中心

潜江市招生办公室 宜昌市教育局

宜昌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徐家斌 李 萍 陈怀明 陈文贵 江立新 龙国平杜思春 高桃英 柯凤英 陈保国 孙中海 李世财 杨 冰 谢名山 刘睿菱 柳革新 姚丰焱 郭永华 傅学军 程新建 徐 锋 吴小元 胡玉祥 陈元毛

孝感市(4)十堰市(4)武汉市(6) 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 湖北省宜昌市工业学校 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当阳市职业教育中心 宜昌市职业教育中心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孝感市招生办公室 汉川市教育委员会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湖北省孝感市工业学校 郧县教育委员会 十堰市汽车工业学校

十堰市财贸学校 湖北省丹江口卫生学校 武汉市司法学校

武汉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武汉市建材工业学校

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谭之江 杨红军 龚永强 李圣君 刘永龙 田书群 李俊平严照章 柯连安 嵇培勇 余正生 朱大斌 王贤平盛 波 杨 军 张弦波 张 旭 王克勤 马大光 严春汉

第15篇:重庆巴南区中等职业教育(推荐)

重庆市巴南区中等职业教育

质量年度报告

(2016~2017学年度)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委员会

2017年12月 1.基本情况

1.1学生规模和专业结构 1.2设施设备 1.3教师队伍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2.2就业质量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3.2质量保证

3.3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4.2学生实习情况 4.3集团化办学情况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5.2社会服务 5.3对口支援 6.政府履责 7.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目 录

重庆市巴南区中等职业教育

质量年度报告

(2016~2017学年度)

1.基本情况

1.1学生规模和专业结构。2016~2017学年新增加中职学校2所(重庆教育管理学校、重庆艺术学校)。重庆教育管理学校系新建迁入,重庆艺术学校系新校在建,学籍提前转入巴南。全区中职学历教育学校10所,其中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市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2所,其它合格达标中职学校4所(详见下表)。全区中职学历在籍学生22109人。开设专业涉及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教育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11个大类52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特色专业3个:汽车

2 制造与检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市级重点特色专业有: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中医康复保健、护理、建筑工程施工、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保育员方向)、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等。全区停招专业1个:模具制造专业;新增加专业1个: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2016~2017学年中职学校基本信息(下表)

2016~2017学年专业结构分布(下表)

3

1.2设施设备。我区中等职业学校设施设备总值约19933万元,当年新增加4260万元,生均设备值约0.9万元,实作实训室总计471个,生均实训工位约0.54个/ 生,生均图书约29册/生。

2016~2017学年设施设备统计表(下表)

1.3教师队伍。2016~2017学年全区中职教职员工总计1729名,其中专任教师1202人(专职教师10

39、校外兼职教师163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81人,占比为89.93%;专任教师中高级以上职称788人,占比为65.55%;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752人,占比为62.56%。市、区级专业带头人29人,市、区级骨干

4 教师98人,市、区级名师11人。

2016~2017学年教师队伍情况简表(下表)

二、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和“青春喜迎十九大”为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入学教育、课程教学、综合实训、社会实践、学生活动、专业讲座、文化理论考试、技能考核、职业资格鉴定、技能比赛、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途径培养学生逐步成为身心健康的自然人、遵纪守法的社会人、自食其力的职业人、奉献社会的创业人。

5 2.2就业质量。2016~2017学年度,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共计7291人,就业学生7096人,直接就业5955人,对口升学1141人,就业率为97.33%,其中对口就业率为82.79%,创业人数113人。就业学生平均起薪每月2373元。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我区各中职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向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学生跟岗和顶岗实习提前了解岗位要求,适应工作环境。向学生介绍求职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增加求职的成功率。经过就业能力培养和培训,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6~2017学年学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下表)

三、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专业设置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环节。2016~2017学年度,我区共7291名中职学校毕业生,涉及 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其他共11大类。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逐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立足服务社会,立足促进学生就业,力求科学合理开设专业课程。

7 3.2质量保证。以示范校、实训基础,重点、特色专业的专项目建设为平台加大投入,改善实作实训条件。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2”、“3+4”、“5年制”等中高职贯通人才培训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设“3+2”10个:学前教育、会计、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国标舞);“3+4”专业1个:物流服务与管理;“5年制”专业2个:汽车制造与检修、数控技术应用;对口高职升学专业23个。以教学诊断示范校建设、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做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中职督导评估、以教学诊断、中职督导评估为抓手,促进学校加强质量建设。以区内示范和重点中职学校牵头成立职教联盟,通过教学大赛、技能大

8 赛,教研示范课等方式发挥区内优质中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参加和承办中职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全年参加国家级、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56个,参加国家级、市级文明风采大赛获奖150个,参加国家级、市级教师信息化大赛获奖77个;教师在国家级、市级媒体发表论文233篇,教师参与编写教材42本,其中出版26本,校本教材16本。

3.3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2016-2017学年度,我区教师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市培、国培为平台,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参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校企互派交流、双千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项目为依托着力提升了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全区中职老师全年累计参加国家级、市、区

9 级、校本培训累计9257人次。

四、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我区已有10所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和各类企业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合作。其中,订单式培养参与专业17个、工学交替专业23个,跟岗见习专业23个,顶岗实习专业53个,校外共建实训基地32个,校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经营项目7个,4个专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及课程建设的学校有4 所,企业专家定期到校授课的学校7所,有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学校3所,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学校10所,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的学校10所,与企业合作经营的学校有3所,逐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紧密衔接,促进产教的深度融合。

4.2学生实习情况。2016~2017学年度,我区共有

10 10655名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长短时间不同的跟岗和顶岗实习。其中,有10所学校开展6~12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全区中职学校中占比为100%,参加这一类别的实习学生数为7291人,占比为68.42%;有10个学校开展了为期1~3个月的跟岗实习,参加这一类别的实习学生数为3364人,占比为31.58%。约200人参加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我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情况整体良好,各学校均能按相关要求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3集团化办学情况。我区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个别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办学特色,加入了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和行业协会,开阔视野,更新理念。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牵头成立

11 了重庆数控职业技术教育集团,重庆教育管理学校牵头组建了重庆市物流职教集团。重庆市卫生技工学校牵头筹建重庆市健康职业教育集团。区内职业学校与区经济园区企业签定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区域产教联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五、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2016~2017年,全区中职毕业学生7291人,就业学生7096人,直接就业5955人,对口升学1141人,就业率为97.33%,其中对口就业率为82.79%,平均起薪每月2373元,创业人数113人。全年累计社会培训10416人次。

5.2社会服务。我区各中等职业学校结合各自所在区域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例如,以职业教育活动周为平台,中等职业学校在街头、社区设立了中

12 餐烹饪、护理、汽车维修与维护和学前教育等便民服务咨询点,帮助社区群众解决相关问题,普及生活、养老护理、幼儿教育等常识和方法。通过开展便民服务,向公众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和职教学生风采,传播职业教育正能量。中职学校还积极对接区人社局、民政局、农委等单位,先后开设了月嫂、育婴师、退伍军人技能培训、特色种植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重庆市护士学校等还承接了市级职教师资培训。开设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校还组织师生走上巴南区街头、走进社区为群众义诊,进行免费血压和脉搏测量,并现场向社区居民做了急救知识、老年人健康与保健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5.3对口支援。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优势职能,部分中职学校利用专业优势对口开展了教育精准扶贫培训,培训

13 内容包括农家乐经营、园林、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烹饪等多个专业,培训学员1281人次。

六、政府履责

6.1经费保障。2016~2017学年度,区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累计12774万元,其中教育事业费7140万元,基本建设经费26万元,教育费附加4135万元,其他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1472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1万元。

6.2政策措施。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巴南府发〔2016〕63号),巴南区教育委员会印发《重庆市巴南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方案》的通知(巴南教委发〔2016〕289号),下发了《关于规范中等职业教育招送生秩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职学

14 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修订了《重庆市巴南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强化了中职资助、生均公用经费人数核查和资金拔付。积极支持巴南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建设和重庆护士学校新增B区教学场地划拨产权过户。支持巴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工业管理职业学校参加市级中职示范校的建设和评估,协助重庆教育管理学校正式迁入巴南,完善相关管理交接手续,积极支持巴南职业教育中心石光成老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协调经济园区、区内重点企业及相关部门召开校企合作推进会,推进产教联盟形成,支持重庆教育管理学校牵头组建了重庆市物流职教集团。重庆市卫生技工学校牵头筹建重庆市健康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七、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15 强化中职学校基层党组活动开展,除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外,还运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两学一做”微信群、QQ群等互动平台,引导党员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各中职学校基层党组织还指导党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将学习情况纳入“党员日常管理量化考评”考核内容,确保学精、学通、学深、学透。通过“党建带团建,团建团一片”形成党风促教风、党风促学风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名党员被评为重庆市学科名师、1名党员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多名党员辅导的学生在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八、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8.1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群众对职业

16 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偏见,尤其是城区内学生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增加了中职招生难度。下一步将通过开展为民服务、职业学校校园开放、企业参观、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宣传、招生宣传推荐等活动,让社会更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增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8.2.优质职教资源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加强。我区有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市级示范中职项目学校2所,优职中职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下一步将积极整合优质职教资源,通过示范课交流、专业教研活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享重点特色课程计划、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充分发挥优质职教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

17 8.3.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中职学校办学场地较小,设施设备陈旧,办学规模受限。下一步将积极支持学校通过迁建、改扩建来改善办学条件,涵发展。 以项目建设为平台改善实训条件,18

提升学校内

第16篇:中等职业教育招宣传标语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标语

1.读中职,受资助,升学就业两不误

2.资助政策就是好,就读中职花钱少

3.读中职,受资助,早脱贫,快致富

4.贫困孩子不要愁,职校受助有盼头

5.家富国盛光明一片,中职资助举市展颜

6.国家出资学技艺,职教就业有优势

7.国家出费用,学到真技术轻松来就业,事业有出路

8.不用交学费,学到真技术轻松找工作,致富有门路

9.国家资助学技术,轻松就业有门路

10.资助政策就是好,为咱百姓解烦恼

11.要想工作有门路,报读中职学技术

12.想要家庭快致富,走进职校学技术

13.不挤高考独木桥,选择中职阳光道

14.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

15.要致富,学技术,职业教育是门路

16.千苦万苦,没有技能打工最苦

七算八算,读职业学校最划算

17.要想就业有出路,快到中职学技术

18.走进中职校,跨进致富门

19.中职学生俏,企业争到要

20.读中职学技术,贫困家庭能致富

21.外出打工要技术,就读中职是门路

22.农村青年要致富,就读职校有出路

23.读中职学技术,升学就业两不误

24.致富一家,带动一片,中职学校如你愿

25.中职毕业去打工,挣钱又多又轻松

26.就读中职好选择,学到技能好就业

27.到中职,学技能,就业踏入致富门

28.今天选择中职校,明天走上致富道

29.中职学校学技能,进入社会样样行

30.就读中职不要怕,学到技能闯天下

31.围绕市场办职教,办好职教为人民

32.中职学校拿双证,脱贫致富有保证

33.中职学校硬是好,升学就业路不少

34.职业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5.加强职业教育,构建和谐中原!

36.壮大职业教育队伍,助推中原经济发展!

37.繁荣职业教育,增强企业活力!

1、把握机遇、展示风采、享受成功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

3、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芜湖经济发展

4、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实现就业的通行证

5、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6、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源

7、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13周年

8、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

9、多掌握一门技能、多一个就业机会

10、学技术、练技能、当能手、做贡献

11、学技能、上职校、就业快、待遇高

12、职业培训、劳动者就业的加油站

13、一技在手、终身不愁

14、展示技能、选拔人才、提升素质、促进发展

15、今日学校的技能尖子、明日企业的技术骨干

16、展个性特点、促全面发展、谱青春乐章、创和谐校园

17、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8、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

19、技能成就人才、才艺增添光彩

20、文明比技艺、和谐促发展

21、造就优秀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22、以赛促学,掌握技能,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23、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进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4.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科学的成才观

合理规划,走求技创业的成才之路

——给家长和学生的建议

25.应摒弃“读书升学”“读书做官”的传统人才观,应解放思想,树立“人各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科学成才观。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4.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5.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6.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7.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第17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状 发展思考

摘要:做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面临着职业教育的新环境和新形势,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准其发展的根本对策,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范畴也是经济范畴,其经济地位将日益显现。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面对的现状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也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是职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职校最近几年盲目扩张,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局面,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于是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由于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培训也有一定时间及过程,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使得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民办职校的发展更是若不堪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他们常常受到了些“土政策”的歧视,民办职校往往连初中的校门都难得进,更不用说宣传招生了,发展了。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政策层面”逐渐好转。

第五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的讲话,要把职业教育提高普遍教育、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国务院做出要把百亿资金投向职业教育的大手笔决定,而我国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计划也提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种种信号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由上而下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大有迎来职业教育“第二春天”之势。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经济的活跃,那种只看重学历不重视实际能力的落后观念必将被淘汰。我国未来的发展,定位是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中最关键的是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专业化人才,只有职业教育才能担当这个重任。可见职业教育是科技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2、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地位将日趋凸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入世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生化经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未来劳动就业的格局客观上的构成了庞大的就业培训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要有效的整合资源 治理无序竞争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私立学校甚至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办学模式要转变,并突出实用性。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减免职校贫困生的相关费用。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到学生家长找关系、走后门上职业学校的局面。

4、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和提高教师的待遇。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啬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硬件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积极有效的经费投入,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有利于这支本来就不稳定的队伍的持续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5、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诚然,中等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扩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18篇:中等职业教育督查评估自查报告

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晋教督〔2012〕8号)精神,我县依照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目前有两所职业中学,分别是**县环球高级职业中学校和阳光职业中学。**县环球高级职业中学校是**县人民政府与**欧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联合创办的一所高级职业学校。学校校址位于**县二十里铺工业园区,规划占地300亩,投资1-2亿元,建设一所在校生规模4500-5000人、专业设置合理、实习实训设备先进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新建期间,暂设在**县职教中心。现有教学楼2栋、宿舍楼2栋、餐厅2个、专业课实验室5个、基础课实验室3个、机房4个、教师阅览室1个、学生阅览室2个、多媒体教室3个、画室1个、音乐室1个、教学用计算机268台、纸质图书5万册、电子图书21万册、报刊10种。

学校现有在校生1396名,开设有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等四个专业。

阳光职业中学生92人,教师12人,开设有机械、汽修专业。

一、政策制度

有完善的职业教育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制定出台我县《2010—2015年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为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紧紧围绕“职教脱贫”和“职教兴县”的战略,以加强职业教育对口支援与帮扶工作,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合理引导,促进普职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每学期都组织一次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考取不同类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资质证书获取率达98%。

坚持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增强办学活力。以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机电设备安装于维修等专业为依托,积极开展产教结合工作,学校成立了“产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主干专业产教结合的工作机构。先后与40多家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安置学生就业。

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和免学费政策。为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我县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一是成立了县职业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同时要求各学校配备专人具体负责助学工作。二是明确各学校校长为资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助学工作负主要责任。三是要求各学校制定本校国家助学金具体审核办法;认真做好申请资助学

生的资格审查,并建立专门档案,杜绝虚报、漏报;为每位学生分别办理银行储蓄卡,直接将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一律不得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四是财政、教育等部门加强对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助学金的行为,严格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根据同财教字(2011)8号文件,我县2011年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已到位116.03万元(85%),并已下拨各学校。其中:中央资金69.71万元,省级资金23.16万元,县级配套23.16万元。还有15%资金未到位。享受学生为910人,标准为750元/生。

根据晋财教字(2011)180号文件,我县2011年秋季免学费资金已到位70.08万元(高二和高三的80%),其中:省级资金42.0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8.03万元,已下拨各学校。高二享受学生数为1245人,高三享受人数为215人,标准均为480元/生。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提高其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并采用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重视学生和教师技能的提高,有完善的技能竞赛制度,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外的技能比赛。

教育管理与教师队伍管理。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全方位融入学校工作,建立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有机结合的机制,做到了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配备齐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二、经费投入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师培养的不同目标层次制定了教师进修和年度培训计划,积极选拔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和其他各级各类培训。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2.3998亿元,其中执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825万元,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为3.43%。生均教育事业费为3876元/生,生均公用经费1200元/生。

三、办学条件

生均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79m2/生,教学仪器设备生均808元。教学用计算机生均20台。

共有教职工110人,其中行政人员12人、专任教师85人(文化基础课教师45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40 人)、工勤人员13人。专任老师中,双师型教师10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25人。

四、发展水平

有稳定的就业实习单位40多家,就业岗位达毕业生人数的5倍以上。用工实习采用“自愿报名,逐班面试”的方式。除身体有特殊原因的学生,其余能安排实习就业岗位,保证对每位学生三次以上的推荐就业机会。就业率达100%以上,就业稳定率达8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近70%。

第19篇: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内容摘要:专业建设“一要改革、二要发展”,教学方法要少而精,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从当初的起步到迅速发展,再到90年代前后的辉煌,由曾经的辉煌过渡到相对的稳定、甚至是相对的衰退。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与之相对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招收高中毕业生转为目前主要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从二年、三年、四年转变为目前基本上以三年为主。随着招生对象、学制、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再加上近年来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使教学技术、教育手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等等的变化。从而,促使中等职业各专业建设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现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就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要贯彻“一要改革,二要发展”的方针,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模要求,从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得中等专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专业建设方法。

(一)、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目标和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充分论证本专业中等专门人才必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处理好政治与业务,基础与专业,知识与能力,主干课程与相关科目,教与学诸方面的关系,使教学计划力求整体优化,产生符合培养目标的最佳效果。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1 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职业道德等内容教育。培养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贯彻少而精,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

各专业要从实际出发,分清课程主次,精选内容,主干课程的学时要保证,内容要充实加强,精减陈旧的,非主要的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学好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校的商务外语专业,根据学生就业特点,加强了口语训练,增设商函外语,导游英语,酒店英语等课程,而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相对缩减。普通课中的主要课程应达到中等专业人才的文化知识含量;重视基础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要从我国经济建设,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科学技术发展出发,更新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四)、专业建设改造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社会,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工作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已掌握的生产实践技能,经考核成绩合格,发给劳动技能证书。如面点师证、珠算等级证书、烹饪师证、电工证、调酒师证、电算化合格证、会计证、计算机操作员证、电子商务师证等。

三、专业建设改造措施。

(一)、建设及管理好师资队伍。

1、严把进入关,把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好、专业对口的大学生、研究生引进来,补充新鲜血液,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年龄结构为老、中、青相结合的梯型结构师资队伍;2、通过离职进修、在职进修教育,更新教师知识,从而使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3、积极引进一部分具有双师型,动手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他们的带引下学生的实习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教育学、学生心理学、外出观摩教学、以老带新、举办课堂教学大奖赛、开展教师教材研讨会、教学方法研讨会、集体备课活动等,从而既发挥师资的集体智慧,又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5、2 建立量化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及进度、观摩教学、教师教案、作业布置及批改、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意见、考试质量分析、教学工作总结、技能及能力的考核等整个教学过程建立量化评分细则,由学校委派专门的科室对照标准对每一位课任教师评价打分,定期公布量化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挂钩。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教学和自身的形象实现的,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但是,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对学生怀着诚挚的爱,视知识为宝富,视教学为艺术,连朝接夕,执着追求,才能达到完善的境界。因此,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的学识、修养、性格、和风度的体现,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待学生总是显得那么谦虚、那么和蔼可亲,那么平易近人,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感到易于接近,课堂下又和学生促膝长谈,成为学生知己,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解决疑难完成学业的坚强后盾。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理论,操作技术水平,警业爱岗精神。

(三)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各专业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在教学改革中,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坚持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综合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思想;坚持加强对学生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在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能力。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有所成就。施教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某些事物有所联系,有何意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学与否,关键在于有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和实习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

(五)、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建设。

实践教学硬件是职业技能培养的物质基础。加大实践教学硬件的建设力度,保证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与产业行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实训基地,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前,绝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动手能力强,熟练性,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践硬件设施的配备变得至关重要。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且主要设备的技术达到现代化的程度,实践中心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以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按行业设计训练项目,使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和了解各专业的工作流程、生产环节、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从而,为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六)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宜安排过死,应根据学生的素质和市场的变化情况作适度的调整,把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不降低教学总课时数的情况下,可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和涌现,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也要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改革,转变思想观念,开拓进取,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20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学历认证

湘教函„2010‟20号

关于湖南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历认证的函

广东省教育厅,各有关单位:

根据我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电子注册、毕业生电子注册、毕业证书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湘教发„2005‟45号)、《关于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验证的函》(湘教函„2009‟25号)精神,为给湖南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历认证查询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经研究,我厅决定将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院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学历认证查询工作委托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职成所”)负责。从2010年起,经职成所核查认定,并加盖“湖南省教育厅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历认证专用章”的《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历证明书》为有效学历认证证书;湖南省高职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毕业生学历证明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具的报告为准,职成所为该中心的授权代办机构。请贵厅将此情况及时通知广东省教育厅学历认证中心及有关单位。

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学历认证查询办公室联系电话:0731-

84402947,联系地址:长沙市教育街11号(湖南省教育厅西院)。

特此致函,请予支持。

二O一O年二月一日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历认证

填表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学历认证

工作办理流程图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