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自主型拓展课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7 07:47:34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美术拓展型兴趣课教案

巧用旧报纸 学生状况分析 :

现在城市生活的初中学生物质生活条件大多比较的富裕,随手浪费的现象也很常见,各种课外的阅读报纸,家庭的报刊量较大,经过观察初一学生对于废旧的报纸的处理,有的随手丢弃,有的能注意收集最后回收到废品收购站,也有个别同学用报纸包书,卷成纸筒进行游戏。但能观察报纸材料的特点,有效利用报纸,进行小创造的同学较少。同时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艺术表现经验,对纸制材料的制作方法也做过不少尝试。绘画、拼贴、剪、折等都是美术课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也为引导学生 “变废为宝”利用旧报纸进行小创作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报纸材质的特点、感悟材料的美感。能利用材料的特点,和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小创作。

过程与方法: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导入活动,欣赏(神奇的报纸服装)作品,分析报纸材质特点,结合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进行巧用旧报纸的创作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创作中激发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体验一种环保、再利用的生活方式,并感受自己动手创作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感悟材料的美感。利用旧报纸特点进行小创作,潜移默化中体现环保意识。

难点:如何利用旧报纸的特点进行小创作。 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图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各种废旧报纸,绘画工具,制作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今天下午我们就要进行每周一次的大扫除了,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大扫除中往往会有灰尘弄脏我们的头发。那该怎么办?有什么实用的解决办法吗?

1 学生各抒己见

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废旧报纸为自己在大扫除中准备一顶帽子 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用各种方法为自己做一顶防尘帽,大小要合适。 帽子做好了,各式各样,请同学们戴上感受一下。 教师再次提出要求:试着想想办法让你的帽子更漂亮 学生再次开始活动:

有的往上涂颜色,有的在帽子上添加其他装饰物,有的改变帽子的原有的造型, 美丽的帽子做好了(再一次的进行展示) 出示课题: 《巧用旧报纸》

说明:导入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不起眼的废旧报纸,从试着做一顶实用的防尘帽子,到思考帽子造型色彩的美观性,逐步引导到美术活动中去。

二、感悟报纸材料的独特美感

教师 : 报纸制作的帽子有什么特点吗?

帽子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吗?

你们用什么方法来制作的? 引导学生总结报纸材质的特点

色彩特点:报纸的色彩既有黑白单色的,也有大篇幅的彩版。

制作特点:材质薄,柔软便于制作,剪、折、撕、贴、卷等方法都可以。 总结:利用这些特点,巧妙设计利用报纸,这样平凡普通的材料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出示作品欣赏(神奇的报纸服装)

请同学欣赏并请学生挑选一组自己最喜欢的服装,分析设计师是如何巧妙利用报纸材质的特点。

例如:

图一中的服装,设计师收集有蓝色色彩的彩版报纸,巧妙利用报纸的色彩,用折的方法体现了裙子的特点,创作出非常时尚靓丽的服装。

2 图二中设计师选择黑白的单色报纸,巧妙运用黑色体现了一种怀旧的风情。 图三中小女孩的衣服选择报纸头版那一抹靓丽的红色,显得活泼可爱。 说明:引导学生对(神奇的报纸服装)的欣赏,关注生活中平凡普通的报纸材料,作品中出其不意的惊喜令人耳目一新。使学生感受“化腐朽为神奇”力量是来源与在生活中寻找美的能力。并能发现和感悟材料的美,从而转化为创作美。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结合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

1、板书回顾报纸材质的特点

色彩特点:报纸的色彩既有黑白单色的,也有大篇幅的彩版。

制作特点:材质薄,柔软便于制作,剪、折、撕、贴、卷等方法都可以。

2、教师提问:还可以利用报纸的特点创作哪些形式的作品呢? 学生讨论:

例:用贴的方法可以怎样设计呢?可以贴在哪儿呢?怎样贴呢?你喜欢用怎样的色彩贴呢?贴好报纸的作品还能往上填颜色吗? 通过提问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考。

可以整张报纸贴、撕碎贴、剪碎贴、用黑白色贴、彩色报纸贴等。

说明:根据报纸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报纸材质的特点多种多样,如何结合特点进行创作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列举了报纸材质可以贴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对创作进行初步的思考。

3、结合材质特点你还有什么设想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从中点拨。

四、布臵练习要求,学生创作练习

练习要求:利用废报纸制作一个你喜欢的玩具或装饰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例如:服装的设计),并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名字。(鼓励学生之间交换所需材料)

五、作业评价 1、成果展示,

3 2、学生自评互评,分析作品成功之处,评选最有创意的作品,最受喜爱的作品, 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尝试。

说明:尽量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要善于在画面中寻找闪光点,培养学生发现美、评价美的能力。

课堂总结: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每一个细小的部分,发现美好的事物,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多一份琢磨、多一份创造,“化腐朽为神奇”改造自己周围的环境,在创作中体会动手的乐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这份小小的力量,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那么我们美丽的森林将更充满活力,我们的地球村也将会充满着希望。

六、布臵课后拓展练习

(1)除了收集报纸,回收再利用,还有什么纸张可以收集的。

(2)设计一条呼吁大家有效利用纸张、不浪费资源的标语。用美术字的方式书写,布臵校园宣传环保意识。 (3)思考:你能为保护森林做点什么?

说明:此环节是对这堂课内容的拓展,环保的意识不因为这堂课的结束而结束。在课外的创作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体验一种环保、再利用的生活方式。“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无论是回收废旧物品还是旧物巧利用,或是参于到环保意识的宣传中,都是希望 “回收既是资源”这种意识渗透到生活中去。环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观念,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课题:拼贴人物 隐性渗透:

情感与审美:通过表现生活中的人物提高审美意识 想象与创意:想象人物的表情,创作有个性的人 教学准备学具:色纸、广告纸、花布等,剪刀、胶水 教具:示范作业,各种综合材料 作业内容:用各种材料拼贴一幅人物画 知识要素:色块之间的搭配 技能要求:色块的拼贴组合

4 教学重点:人物五官、发型的表现 教学难点:色彩搭配

要注意的问题:注意人物的比例和细节表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表现生活环境中的人物,体验形式美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五官和动态来表现人物的神态与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欣赏作品,评论作品的成功和失败

二、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用各种材料简单拼贴出人物形象 深化层面:能注意到五官、发型、姿态等各种细节 探究层面:注意人物大致比例,采用水粉与拼贴相结合

三、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引入与交流:

1.教师出示范画,让学生说说各种制作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展示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3.小组讨论,交流制作方法。

(二)分析与感受:

1.教师归纳学生意见,分析作品美在何处?分析头发面部与五官如何表现。 2.让学生感受拼贴与绘画的不同之处。

(三)创作与辅导:

1.学生制作: ①选择材料; ②画草图; ③选择表现方法;

④运用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

2.尝试探索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拼贴画面。

(四)欣赏与评论:

1.展示作业,分析存在的问题。

5 2.自评作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3.交流、欣赏、互评。 4.教师总评。

四、讨论与探究

学生对拼贴画已有一些基础。巧妙拼贴产生的意外效果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功感,但制作拼贴画较复杂,因此它也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操作技能(提示)

1)鼓励学生用主观色彩表现感受,不要求必须写实,可以对形、色进行大胆夸张。

2)注意脸、衣服和背景大色彩的对比关系,特别是脸的色彩倾向。 3)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塑造形象。

4)仔细回忆要表现人物的特征,并想象一下最渴望表现的五官、发型、姿态与装扮。对细小部位可用水笔画出。 5)巧妙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人物形态。

6)完善作业,鼓励学生结合水粉添加环境,达到画面完整。

(三)教学渗透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关心身边的人,增加友谊,提高合作能力。 3.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材料美。 课题:摇摆不倒翁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会摇玩具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造型设计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

2、培养学生折、剪、贴、画等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想象与积极思考,

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大胆创造的意识。

2、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6 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巧用乒乓球,制作会摇摆的玩具。 教学难点:了解不倒翁会摇的特点和造型设计。

教学准备:学生:彩色卡纸、乒乓球、剪刀、双面胶、即时贴。

教师:不倒翁玩具、纸制不倒翁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欣赏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玩玩具,(出示)你们还记得一年级时我们学习制作的摇摆玩具吗?(生答:略)那么,会摇的玩具是靠什么方法使它能够摇动起来的呢?(生答:略)不错,会摇的玩具是利用底部的圆形使它能够摇起来。多有趣呀。(师演示玩具----小猪)。

2、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玩具,(出示)知道这是什么玩具?对,它叫不倒翁。(师实物演示不倒翁玩具)它与会摇的小猪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答:略),对了,他们都会摇,而且底部都是圆形。

3、对于不倒翁,你了解吗? 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或玩过不倒翁玩具?(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所玩会摇玩具的种类和特征。)(生回答)

4、师介绍:不倒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玩具,它从唐朝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那时的不倒翁造型大多都是这样的。(课件欣赏)现在,他的造型丰富了许多,也更可爱了。

3、【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老师这里有两个不倒翁玩具,(出示),我请两个同学上来动一动,玩一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找一找,不倒翁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出示,(生答,略)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不倒翁摇而不倒是因为除了它的【底部呈圆弧形】,还因为它的身体是【下重上轻】,所以它才会摇而不倒。

4、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请你和小组同学一起来动动脑筋,共同探究,用桌上的材料,使一个半乒乓球【摇摆】(出示课题)起来。

学生分组探究尝试。请小组代表说说探究结果。(用泥做重心固定) 老师总结:乒乓球会摇起来,是因为我们在它的里面加了彩泥,底部加重,所以,他会摇而不倒(演示)。同学们的本领真大,通过你们的试验,这两个乒乓球已经具备了不倒翁的外形条件。

二、欣赏、体验

1、要使它成为一件可爱的玩具还必须进行装饰,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一看,说一说:书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美化装饰的?(生回答)老师总结:【剪、折、贴、画等】。

2、你打算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呢?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成一个更有趣的形象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说想法、作法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设计、装饰

1、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交流时,都发表了自己一些好的想法,大家都有了装饰不倒翁的好创意,老师也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利用材料,设计出可爱形象的。【演示】怎样?好玩吗?你们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想法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构思巧妙利用材料,进行设计装饰,使它成为可爱的摇摆【不倒翁】(课题完整)。

2、作业要求:【运用折、剪、贴、画】(出示)等方法,选用不同的材料, 进行装饰。

3、学生设计,教师适时指导(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使每个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引导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玩具取名。评一评、看一看,我的玩具做的【会摇、有趣】、【造型新奇】、【巧妙利用材料】。

四、展示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玩具展台】请已经做好的同学,把桌子整理一下,我们进行2分钟的参观活动。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玩具?说说你最成功的地方。你觉得这些玩具哪一个外形最有趣?为什么?

3、如果让你再做一次,你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进行制作?

4、师及时鼓励有点滴进步的每个学生,同时提出要求,促进发展。师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制作第二个。

五、小结

这节课,大家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利用平时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学习制作出了一件件有趣的玩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充分

8 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大胆的积极地思考,将我们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作品来,下课。 让纸条变成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板材组合的形式美和线条的剪、刻、贴技巧。 过程与方法:用立起来的纸条贴画,做成装饰品美化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纸条贴画的特点和形式美感,并乐于用作品装饰和美化生活。发现他人作品中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技法。 教学准备学具:铅画纸、纸条、彩色纸条、剪刀、白胶等 教具:纸条贴画作品图片等

教学重点:把纸条立起来粘贴成简单、美观的装饰画 教学难点:画面的线、形组合简单、富有装饰感

要注意的问题:纸条粘贴得不牢,有歪斜,影响画面效果。画面线条疏密安排不当,没有装饰意味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立起来的纸条贴出一幅简单美观的装饰画 拓展层面:作品线条的花纹装饰有一定的疏密变化 探究层面:能创造出多种纸条的变化方式进行综合设计 教学过程:

(一)体验与讨论:

1.出示纸条,请学生尝试对纸条进行怎样的加工,会有哪些变化。 2.分小组或班级形式开展交流活动。 3.教师小结:

纸条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以卷曲、弯折,可以塑造出多种造型效果。 4.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启发:

1.欣赏用立起来的纸条粘贴而成的装饰画作品。 2.交流感受。

9 3.发现制作步骤,讨论相关要求。

①裁出粗细一致的纸条。②设计装饰画草图。③粘贴固定纸条

4.小结:装饰画面简洁,线条有疏密变化。纸条粘贴牢固,作品整洁挺括。

(三)想象与实践:

1.创意制作。

①画面简洁美观,有装饰性。

②线条组合有疏密变化,点线面多种组合相结合。 ③纸条粘贴牢固,弯折效果好。

④创意表现纸条的多种变化,并综合运用在装饰画面中。 ⑤色彩搭配和谐。 2.可合作进行作业。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介绍如何用这幅作品美化生活。 3.互评,教师评议。 ①画面图案的装饰感如何? ②点线面及疏密关系的组合设计。 ③线条粘贴的美观性。 ④纸条变化的创意性。 ⑤美化生活的好点子。

(五)评价内容参考

1.图案设计是否具有装饰感。 2.线条的排列组合是否有疏密变化。 3.能否创意纸条的表现方法。 4.作品的新意,整洁与挺括。

10

纸的立体造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发现生活中简洁、美观的立体造型 过程与方法:用纸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造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立体造型的丰富变化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折的方法,把纸设计制作成立体造型 拓展层面:用折、刻的方法,制作几个纸立体造型 探究层面:综合运用折、刻、卷等技法,制作出纸立体造型 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立体造型的相关图片。

2.分小组或班级形式进行图片的交流,介绍自己搜集的立体造型。 3.教师出示立体造型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4.教师小结:

立体造型美观、简洁,具有立体感强、变化丰富、视觉效果好的特点。

(二)启发与尝试:

1.请学生尝试:把平面的纸张制作出立体效果。 2.讨论、交流不同的制作方法。

3.小结;折是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还可以进行刻、剪、卷等,都可以让平面的纸张呈现出立体效果。

4.设计草图并交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5.小结:设计的时候,线条不宜复杂,要注意线条的疏密、曲直组合和变化。

(三)想象与实践:

1.在尝试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具体的困难? 2.讨论、交流,解决折痕不够清晰、流畅的问题。

11 3.创意制作立体造型。 ①设计草图。

②用刀片轻划需折制的线条。 ③用刀片刻划需刻的线条、部位。 ④折制,最后完成纸张的立体效果。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所用的方法。 2.互评,教师评议。

①线条组合如何,是否简洁又有变化? ②运用了哪些技法,是否有创新? ③线条折知是否清晰,立体感是否强? 3.立体造型还可以运用在那些地方?

1)导入方法:从欣赏生活中的立体造型入手,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欣赏纸立体造型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如何让平面的纸张有立体效果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尝试作业来引发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2)在尝试作业的过程中能引出许多问题:制作的技法、线形的组合要求、折痕的光挺、立体感的体现等等。让学生在体验、发现、讨论、交流中主动地参与学习。

3)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单纯地制作几个纸立体造型,也可以让学生在制作时思考作品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去。 2.操作技能

1)线形的组合设计要符合立体造型简洁的特点,不在多,而是要有一定的疏密变化,巧妙组合,凸显立体感。

2)直线的折制比较容易,但是曲线往往难以折得光滑、清晰。可以借助刀片先在折线上轻轻地划出印痕,再折。力气大小要把握好,不能划破纸张。同时要注意,设计曲线时,弯曲的角度大一些,也方便折制。

3)单个的立体造型在排列的时候也有丰富的变化:可一个方向整齐排列,也可以有规律地变化组合。组成的墙面就不会千篇1律。 4)作业时,提醒学生注意工具的合理使用,安全操作。

(四)评价内容参考 1)评价宗旨与基本要求:

①纸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是否简洁、美观,立体感强。 ②能否综合运用多种技能进行制作。 ③折制得是否光挺、整洁。 2)评价内容和方法:

①自评、互评教师评议相结合。 ②评议要求:

③作品的制作方法是否有新意? ④是否达到纸工作业的基本要求? 3)发现与讨论:

①怎样组合,能使

二、三个几何体的构成既有联系、又呈现出丰富变化的整体美感。

②经过组合,模型的形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纸的巧组合

课题名称:纸条巧组合 教学类别:版画 课时建议:约1~2课时

教学准备学具:收集各种材料、剪刀、糨糊等 教具:各种综合材料、剪刀、胶水、油墨、滚筒等 作业内容:综合版画制作 知识要素:肌理的搭配与组合 技能要求:制版与拓印技巧

教学重点:巧妙的运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教学难点:掌握熟练的制作和印制过程

要注意的问题:粘贴要牢固,否则无法印制。注意画面的节奏感,合理运用构图原理

一、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感受其肌理效果 创意与表现:通过不同的材料和丰富的想象,组合画面 欣赏与评议: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巧妙之处

二、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挖掘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拓展层面:发挥想象,巧妙运用材料,使造型富有创意 探究层面:印制出独特的富有美感的作品

三、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欣赏与感受:

1.出示次序打乱的版画制作步骤图。 2.请学生讨论并整理有序。

14 3.教师小结版画制作步骤。

4.欣赏各种版画,讨论它们的制作材料。 5.出示课题。

(二)体验与讨论:

1.出示不同材料,感受他们的不同肌理,激发起制作的愿望。 2.小组讨论想象,进行巧妙的构思。确立制作内容。 3.讨论、了解制作步骤以及相关要求。 ①设计草图 ②选择材料

③粘贴组合,固定在底版上 ④印制完成

(三)想象与实践:

1.创意制作 材料与构思巧妙结合 块面线条组合有节奏变化 印制清晰美观

2.可进行小组合作作业

3.“印版”可以再做修改反复印制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交流独特的设计思路 3.互评、教师评议

是否产生了各种有趣的肌理效果? 巧妙的构思使其成为了一幅独特的版画。 印制清晰,画面效果美观。

综合版画的重点在对材料的巧妙组合上,可以是较为抽象的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也可以是较为巧妙的具象构思作品。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可以着力于一方面来进行。

4)教学展示时,可以发现巧妙运用的散光点。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画面整体布局的协调性和构图原理的合理运用。 2.操作技能

15 1)构思在本课中显得由为重要,因此操作之前小组的讨论要落到实处,扑捉到每个同学脑中的闪光点。

2)先将实物摆放到适合的位臵,如果不理想可以进行修改调整。调整满意后可以进行粘贴固定,要使它有足够的牢固度。

3)印制时,教师可以提供单独的场所,避免和制作时的材料混在一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教学渗透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眼、手、脑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运用头脑将其美化。

(五)评价内容参考

1)是否产生了各种有趣的肌理效果? 2)巧妙的构思使其成为了一幅独特的版画。 3)印制清晰,画面效果美观。

废旧方盒DIY——建筑模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方立体”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掌握“方立体”的形体和空间特点。

过程与方法:用“方立体”的构建手法和折、剪、粘、刻等手法制作建造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通过建筑模型设计和竞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和审美水平。通过对方立体的再创造——在建筑模型的设计过程中,赞美改革开放的伟大,体会上海发展的迅速。

教学重点:在理解方盒制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方立体再创造。用旧包装盒或图画纸为材料,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教学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用演示软件,学生准备方盒,剪刀,图画纸,胶水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用提问方式让学生回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

17 的举办,到那时将有许多表示性的建筑诞生。我们是建设未来的主人,为了上海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参与设计上海辉煌的未来。 2.引出课题:方立体的再创造——建筑模型设计。

3.多媒体图片欣赏。(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召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通过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和竞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

4.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个体的模型设计,再组合聚集一个“XXX小区”、“XXX公寓”、“XXX别墅”。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

5.建筑模型制作要求:对方立体的再创造(建筑模型设计造型要新颖、别致、有创造性)。可以利用旧包装盒,也可以用一至两张16K铅画纸为材料制作模型,先设计建筑模型的整体造型。

(详看下图几个方立体的变化造型,请学生说出下列模型与立方体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更多的造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

(造型设计好后,不能粘合,剪好内外阳台,再进行粘合。这一点非常重要。) 6.学生优秀作品选:(把学生制作好的建筑模型,组合在一起,如何排列,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能力。并取一个“XXX小区”、“XXX公寓”、“XXX别墅”。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 7.师生交流小结。

8.本堂课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教学评价: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1、能设计制作建筑模型的整体造型。

2、能设计制作新颖、别致、有创造性造型的建筑模型。

3、能设计制作造型有创意且细部制作精良的建筑模型。

我们可以因人而宜,分层对待,关键看想法,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软陶小鸡仔的制作 塑个可爱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浅浮雕的知识,能运用已学过的泥工基本技能,尝试用浅浮雕的方法来捏塑自己喜爱的动物造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浅浮雕的特点。在了解相关动物基本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浅浮雕的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欣赏浅浮雕作品,感受其独特的形式美。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对浅浮雕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泥工浮雕的制作方法。 (2)、难点:表现动物的造型特征。 〃作业要求:

21 (1)、基础层面: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泥工技能,用浅浮雕的形式制作出一个动物形象。

(2)、拓展层面:主动发现浅浮雕作品的特征,表现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3)、探究层面:能夸张、概括地表现出动物的形象,特征鲜明。 〃教学过程与分析:

揭题:教 师 活 动:

1、观察、比较(欣赏:同一个动物的泥塑作品。一件用浅浮雕来表现,一件用圆雕来表现。)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地方。

2、简单介绍浅浮雕。

3、揭示课题

用浅浮雕的方法来塑个可爱小动物

学 生 活 动:学生欣赏,发现两种不同的泥塑表现形式。简单了解什么是浅浮雕。

教 学 分 析: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浅浮雕,并能感受其独特的形式美。 比较与发现: 教师提问:

1、我们可以用以前学习过的哪些泥塑方法来表现这种浅浮雕?

2、方法的简单演示:

方法①:搓圆或条-压扁-组合成形-添加完成。 方法②:压成一整块泥片-刻形-添加成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演示方法,边演示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3、成形演示

让学生看一个外轮廓,猜猜它会是什么动物。

教师演示:根据同一个外形,进行添加后,可以变成不同的动物。

学生:参与教师活动并知道做浅浮雕的方法。学生欣赏并发现每个动物都有不同特征,要抓住它们的特征进行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对制作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

通过这个环节,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明白要抓住动物的特征来表现。

22 创意与制作:教师:

1、欣赏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不同特征。 (我们也可以对动物进行夸张、变形。)

2、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说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做小动物,它的特征是什么。

3、出示作业要求

4、请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5、及时展示、表扬和鼓励优秀学生作品。

学生:学生欣赏观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认识某一个动物的特征。 学生尝试用浅浮雕的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个小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较,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动物的不同特征。

有针对性的说一说,加强了学生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创作。 展示评价:教师:

1、教师设立几个奖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评出每个组员可以得到哪一个奖项。

2、教师点评。

3、教师小结。学生:学生自评,说说为什么给他这个奖。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让每个学生都分享到了各自成功的喜悦。 制作步骤:

1、根据自已所喜欢的颜色选择陶泥,注意色彩搭配,如下图,黄色的用来做鸡仔的身体,红色用来做羽毛,橙色用来做鸡仔的爪子和嘴,白色做眼睛。

2、将黄色的陶泥搓成两个圆球,用来做鸡仔的身体和头部,比例大致1:2。

3、再将红色的陶泥压成片,并用工具刀刻出星状的图案,大小能盖住大球的一半。剩下的泥片再刻出一个小三角形,用来鸡仔的鸡冠。

4、将星状的泥片覆盖住黄色的大球,随意调整它的尖角,并稍微压紧。

23

5、将橙色的泥搓成泥条,并用工具刀切成十小段。每五小段做成一个爪子,其中四小段做成贴地的部分,一小段做成小腿,如下图所示。差点忘了,还要做个小尖嘴。

6、现在来做鸡仔的尾巴,用红色的陶泥捏成同样形状,依次大小的泥条,注意底部稍微捏平一点,以便能容易的结合在一起。如下图:

7、将鸡仔的头部、尾巴、爪子还有尖嘴都和鸡仔的身子结合在一起。注意位臵要合理。另外再用黄色陶泥做两个翅膀,贴在身体的两侧。

8、用白色的陶泥捏两个小圆球,并用黄色的泥片将球体覆盖一半,然后在适当的位臵用尖的工具扎两个小眼当做眼珠。最后把一对眼睛贴在鸡仔的头部,贴的时候可以稍微用力将眼睛底压平一些,以便粘得更牢固。

9、最后贴上鸡仔的红色冠子,这就算是大公告成了,原来是一只小公鸡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下,感觉还不错吧。有兴趣的快快来试一下,相信你也可以做出可爱的小动物。

24

彩泥圣诞树

会用以学的制作软陶的技能,制作一颗能为我们带来好运和愉快的圣诞树。 第一步 和制作所有的东东一样,取一些软陶,放在手心里搓软,搓成一个球状备用。

第二步 将刚才搓好的软陶分出一大一小两部分,小的搓成圆柱形,大的搓成长条。

第三步 将两个部分按图的样子盘绕成一颗卡通树的样子。

第四步 取一些玫红色软陶,搓成长条,盘绕在圣诞树上做为彩带。

25

第五步 取一些白色的软陶和黄色的软陶,搓成一颗颗圆珠的形状,用手指轻轻按捏在圣诞树上,做成彩灯。

第六步 取一些白色的软陶和黄色的软陶,搓成一颗颗圆珠的形状,用手指轻轻按捏在圣诞树上,做成彩灯。

第七步 取一些黄色的软陶,先搓成圆形,再用手指按捏成如图所示的方形,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礼盒。

第八步 取一些红色的软陶搓成长条形如图所示围着礼盒绕一下,用手指轻轻压扁成礼盒上的包装带。

26

第九步 取一些红色的软陶搓成长条形如图所示,用来做礼盒上的装饰物。

第十步 将刚才做好的红色长条两端卷起。

第十一步 用手指轻轻按在礼盒上。

第十二步 用手指轻轻按在礼盒上。

第十三步 取一些黄色的软陶搓成两个长条,分别对折,做成半个蝴蝶结的形状。

第十四步 用上述方法用软陶做一个长方形的蓝色礼盒,搓一根黄色长条来做礼盒的包装带,并将上一步做好的蝴蝶结轻轻按捏在礼盒上。

27

第十五步 将圣诞树和两个礼物放进烤箱,130度左右烤15分钟左右。

可以用一颗星星的串球用胶水粘在圣诞树的顶端,瞧!好可爱的圣诞节!

28

推荐第2篇:拓展型作文指导课教案

《喜看美好家园、感恩党的伟大》

思维拓展型作文指导课教案 旺苍城关中学 赵宗良

一、指导目的

1、使学生努力形成感恩报恩、文明奋进、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围绕主题选取最佳生活题材的能力

二、写作要求

1、紧扣“喜看美好家园、感恩党的伟大”这一主题。

2、以书信形式反映灾后重建后的家园、校园更加美丽,热情讴歌灾后重建中的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体现感动、感激、感恩情怀。

3、书信参与者可以写信给提供帮扶的各级领导、部队官兵、人民警察、医护工作者、地震中的英雄、援建单位、广大志愿者,以及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给予自己帮助的所有人。体裁不限,诗歌、散文、绘画等均可。

三、指导过程

1、让学生明确专题书信的基本格式

(1)老师:专题书信的基本格式怎样?有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必须有一个专题。如:给×××的一封信;感谢×××伸出援助之手;重建后的“七一中学”„„称呼(必须顶格写);问候语(空两格写起);④正文(另起行,空两格写;可写诗、散文、小说,也可写人物通讯、夹叙夹议的记述文;语言通顺流畅、情感真实亲切、笔法灵活多变„„);⑤祝语(正文后换行,空两格。)⑥署名(正文右下角,名前要有称谓);⑦日期(署名下边)。

2、让学生明确:

①书信的写作对象(即阅读书信的人)很多,包括提供帮扶的各级领导、部队官兵、人民警察、医护工作者、地震中的英雄、援建单位、广大志愿者,以及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给予自己帮助的所有人;

②写作内容丰富。灾后援建和重建中所有的人、事、景、物都是写作的范围,但必须围绕“感恩党的伟大”这一主题来写;

③选择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题材。提示学生注意;我校是特殊党费援建学校,全国七千多万党员每人都交纳了特殊党费,为“旺苍七一中学”的重建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你的亲人之中,只要他(她)是党员,都曾为我校的重建奉献了一份爱心。你可选一位你认识的亲人(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叔叔、阿姨、舅舅、舅妈、姑姑、姑父;或是哥哥、姐姐、表哥、表姐„„都可以),写信告诉他(或她),现在的“旺苍七一中学”是什么样儿的,描述一下“七一中学”高大的建筑和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介绍一下在“七一中学”的建筑中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并表明自己进入“七一中学”后,认真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感谢亲人的援助和党恩的伟大。同时,在“七一中学”的建筑中,旺苍境内有不少务工的农民和建筑工人,还有两位因公殉职的建筑工人,承建这一工程的“四川宏达建筑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做出了奉献,只要我们熟悉的人和事,都可以给他们写信,表示感谢。

3、信封的填写。收信人邮编(要查清楚);收信人地址(省、市、县、镇、村、社;或市、区、街道、楼道、门牌号);收信人姓名(地址下,写中间);收信人地址(写学校的地址或家庭住址);寄信人邮编(旺苍628200)

推荐第3篇:课型教学模式

“识字”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

(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

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阅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

(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古诗教学策略

“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古诗语言精练,但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要将诗词读“厚”。所谓“厚”读是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意词意,丰富古诗词的语言。而“薄”读诗词,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诗眼即诗的主题)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二、古诗教学模式

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

(一)解诗题。

在解诗题时要灵活处理。

(二)明诗意

十分诗词七分读,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但除了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诗意之外,还应教给学生解惑古诗的方法。 如高年级,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解惑。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从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而在低年级明诗意的过程中我们孩子们的解惑明意大多需要老师的引导。如可以抓住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课文插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明朗诗意。

(三)抓诗眼

诗眼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情感和炼字用词的艺术两方面来确定。有时一首诗可以找到两个诗眼,那就要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来确定。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

(四)品诗情

品诗情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气氛、理解诗人的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意诗情、借助联想想象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

(五)诵诗韵

诗歌句式整齐、音乐性强,极其便于诵读。而这种“读”并不是单纯的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它要求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这一点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加以指导。比如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课堂个别或集体指导,散读、齐读、鼓励学生朗读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推荐第4篇:江海一小学年第二学期拓展型课程工作总结

江海一小2008学年第二学期拓展型课程工作总结

陈红

拓展型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拓展型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实施拓展型课程。

一、开发适合校情的拓展型课程

学校根据拓展型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拓展型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拓展型课程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拓展型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本学期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的拓展型课程有:“文学社”、“小小书迷”、“小青蛙讲故事”、“诗歌朗诵”、“舞蹈队”、“唐诗赏析” “合唱队”、“扬琴”、“素描”、“剪纸”、“校园植物”、“足球队”、“篮球队”、“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电脑小报制作”、“科技OM”、“旅游地理”、“科普英语”、“英语口语”、“英文打字”、“国画”、“低战鼓”、“鼓号队” “拼音”、“小制作”、“数学”等共29门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平台。

二、校本课程管理方法

由教导处负责,按程序办事,严格检查、督导与及时反馈调整。在学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教导处的日常检查、督导下,在教师的大力支持下,使拓展型课程正常运转,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拓展课教学任务。上课的教师基本上能做到课前学生签到,上课有教案,严格要求,认真组织教学。拓展课结束后能做到学校要求收的教案及学生考勤交到教导处。特别是 “低战鼓”、“鼓号队”、“篮球队”、“足球队”、“舞蹈队”、“合唱队”、“扬琴”、“剪纸队”、“软笔书法”等队质量比较高,表现出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态度认真。

三、取得的成绩

由于平时加强训练,认真指导,在2009年庆“六一”大队主题集会文艺演出中陈凤、徐智负责的低战鼓《锣鼓飞扬》、唐秀萍、卢瑾文、张淑娟负责的诗歌表演唱《诗韵情》、张淑娟负责的扬琴《我是快乐的小叮铃》、唐秀萍负责的拉丁舞《欢乐伦巴》、唐秀萍负责的舞蹈《天使之城》、金晔负责的诗朗诵《为世博添彩》、王群英、范群英、胡晓敏、刘双燕负责的童谣《老上海的回忆》、徐智负责的小品《古今大战世博会》等节目受到了师生的欢迎。通过拓展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很多平时课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能力。科技

四、遇到的问题

1、师资缺乏。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少,比如唐秀萍一人负责2个队:舞蹈队、合唱队,只能在时间上进行调整,给教学带来了影响。

2、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和鼓励制度,因此使得教师们在实施工作持续开展上显得信心不足;

3、在个别学生身上看到对拓展课不认真的态度。

五、下学期设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加强课堂的组织教学和管理,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每节课都有收获。我们设想下学期通过区美术名师沙秀宏对全校老师的指导,全校开设纸艺课程,使每个学生掌握剪纸、撕纸或折纸的本领。

本学期拓展型课程虽然结束了,但通过拓展型课程的教学不断深入发展,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把拓展课搞得更加丰富多彩。

2009年6月

推荐第5篇: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不同基础的主阵地。拓展型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

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组成,限定拓展课程包括专题教育、学校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自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及各类兴趣活动和阅读活动。自主拓展课程以校本设计、实施为主,是全体学生自主选学的课程。小学阶段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要求应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兴趣活动和阅读活动中予以渗透。

1、有利于学校创建特色

学校拓展型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校长办学思想、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拓展的主阵地,也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吸收、内化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方法,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领域。

2、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整体、全面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积累并迁移教学经验,全面提升自己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的基础保障。

3、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拓展型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会自我规划、自主选择,养成负责任选择的意识和习惯,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综合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爱学、会学、自主的学、合作的学。

推荐第6篇:任务型教学与自主学习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外,还以学生“能做某事”为描述方式设定了各级教学目标和要求,强调“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新课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提倡引导他们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与牛津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强调的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下面就从理论的角度考察任务型教学、自主学习及英语新教材三者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探索它们三者结合的意义。

一、“任务型教学”的涵义

教学中的“任务”是相对于学习者而言的,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活动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学生就会积极参与。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教师设计的任务型教学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机械地操练某个意义不大的语言形式。2.任务的重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参与的欲望。

任务型教学理念使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任务型教学一般在教学的开始呈现任务,目标性强。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2、任务型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用英语思维的空间,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任务型教学中运用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和观察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获得成就感。这样可以克服终结性评价的某些片面性。

二、“自主学习”的涵义

“自主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心理学家威台海姆在他所著的《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指出:“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维麻木不仁,惟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即都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认识,增进感情,可以为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适宜的氛围。“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本,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其出发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学会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阶段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产物,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放手发动学生,让其“自主学习”。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其理论依据是: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走向成熟,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逐渐趋向稳定,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提高了,时间的分配方式更合理,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加强了。这都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从英语教学来看,初、高中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区别。首先,知识结构有区别:初中教学以语音、句型、基础语法知识为主;高中英语学习则转变到运用基础知识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和理解上。其次,能力的培养有区别: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培养一定的听、说能力和习惯为主,而高中学生除了具有一般的语法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之外,还应具备用英语初步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再次,初中生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模仿、记忆和操练,而高中生是从能力的实际运用出发去学习英语的。

3.从知识体系看,高中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而且他们已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实问题。他们开始更有意识地对待学习,并把与自己前途有关、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逐渐变成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型,学习了基本的语法,这也为自主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从高一开始,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

1.“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易于由原来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自主学习”易于培养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3.“自主学习”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并能促进合作学习。

三、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它与任务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联系

牛津版高级中学教科书是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其编写宗旨是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其特点是:

1、该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编写,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模块有3-4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利于学生通过参与、合作、交流、体验、实践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学会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该教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听、说、读、写实践中学会学习。

3、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素材典型、情景真实、表达规范,语言现象再现率高,符合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

4、编排体例突破传统模式,体现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套教材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5、基于任务型的教学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要求。英语学科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英语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会运用英语。牛津教材的task-based learning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行学习,学会用英语做事,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而这一点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所在。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不外乎三个认知实践对象:教师、学生和教材,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教材的上述特点,有机地将教师的任务型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下面我们从实践的角度考察利用新教材来实现任务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结合。

四、任务型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实施方法

(一)根据各单元不同的板块采用不同的方法

各单元都按照七个板块依次展开,下面以task板块为例,谈谈任务型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实施方法。

在牛津英语每个单元中都有一个任务(task),在这里,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和所获得的技巧、能力,完成特定的任务,task在第一课时就已经点明,此后的各项活动和子任务都在不同程度上指向该板块(task)。布置任务要目标明确、步骤清晰。任务本身以及完成任务的环境应该真实,完成任务后,学生应能提供具体的产品。任务型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地开展一些与课堂内容和现实生活有着某种联系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到图书馆找资料,从网上下载信息和开展社会调查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在课外习得的语言知识应用于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扩大语言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动可以有个人、小组或全班等各种形式。它的目标更明确,任务更具体,内容更系统,学生学习更主动,效果更明显。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task这一部分时,大都是采取与学生一起浏览任务的内容,同时疏通其中的词汇及语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填上自己或相关人物的信息,再参照本单元的示范文章写一篇英语作文,然后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朗读或背诵自己的作文。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每个单元都采取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来学习task这一内容,势必导致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也会慢慢地失去兴趣,因此很有必要掌握多种方式来教task这一重要部分,以下是处理task的几种方法。

1、问卷调查法。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现成的问卷调查或自己设计出新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指导学生根据问卷调查写出相应的结论。

2、填表法。教师根据task设计出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表格,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根据表格进行写作、提问或演讲等多种语言活动。

3、写作竞赛法。教师根据板块要求的写作内容,在学生中进行写作竞赛,对优秀的作文进行表扬并向报刊杂志投稿。

4、环绕教室询问法。教师给每个学生不同的信息,或者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信息,然后要求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去询问其他学生的信息,并作好简要记录,最后要求学生就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用英语写出汇报。

5、实践法。对于一部分板块任务,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如开展社会实践或调查报告。

6、小组辩论法。小组成员先在课文中或上网搜索,找出有关材料或从实际生活中取证,然后进行小组成员分工:提供观点、记录、辩论(由口语好、反应快的同学承担);之后进行小组内模拟演讲;最后在全班组织正、反方辩论,教师点评。

7、出版学生自己的图书或小报。有的单元故事性很强,那么这个单元的写作任务可以考虑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模拟出版自己的小人书,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打字,有的绘图,有的编辑,有的排版,共同出版自己的图书或小报。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策略

在牛津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如用阅读教学中的快速阅读、推理、归纳以及猜测生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是培养学生交际策略的重要途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拓宽学习渠道等培养学生的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的执行,即是对语言的认知和操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让学生在小组内、班级、或更大的范围内感受成功,维持其英语学习的长久兴趣。

五、结语

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出现,曾给许多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安,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教材的优点自会日益显出。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做中学以及用语言做事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学是前提,做是目的,而“自主学习”是更有效的学习,它和任务型教学的结合,能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在利用新教材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助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推荐第7篇:—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英语拓展课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英语拓展课工作总结

本学期英语拓展课,我们注重学生英语阅读的培养。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作如下小结:

在初中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我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教学来培养阅读技巧,了解基本的语法、句法知识。经过对阅读课教学的实践发现,利用阅读课指导、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

刚开始上阅读课时,学生普遍对阅读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最初阅读时普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阅读速度慢,二是理解、推理、评价能力欠缺。导致阅读速度慢的原因是:①单词量贫乏。②一词多义把握不准。③阅读习惯不好。绝大多数学生有出声读、指读、重读、回视等不良习惯。导致理解能力差的原因大致是:①不懂得相应的阅读技巧(例: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句义)。②必要的语法知识欠缺,不会分析复句(尤其是定语从句)。③知识面很窄,不懂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④逻辑推理能力欠缺。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在阅读课教学中这样来做:

首先,选取阅读材料。教材中在每单元的第二课即安排一篇阅读课文或阅读对话,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教材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词汇的基础上,能在几分钟内读懂对话,回答一个主要问题。然后再读一遍,回答课后练习的十个左右的问题。通过阅读和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已对本课内容有了大概了解,最后把课文的内容、主要词汇通过复述来表达出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此外,我还利用课外的阅读材料来拓展知识面,巩固阅读方法。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选取难易适度、长短适中、题材不同的阅读材料,作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增加词汇量、巩固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最终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其次,教学阅读方法。我把阅读过程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查读、略读和精读三种形式的阅读。

阅读前。从阅读的心理看,学生在开始阅读前,需要进入一种阅读的准备状态:首先是想读,有读的愿望;第二,有必要的语言基础(如词汇);第三,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这些心理需要进行导入:①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两个问题,激起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②介绍必要的背景信息同时解释文中的生词,为学生的阅读理解作好铺垫。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指导也需在这一阶段进行,要告诉学生:一定要默读,不能指读、重读、回视;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不要马上去查,试着根据上下文猜测其含义。

阅读中 。对一篇文章的完整理解大致需三步:

1.查读。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主题句,从而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回答老师所设计的相关问题,然后逐一检查阅读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使阅读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而且,这一步的设计为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提供了条件,也逐步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为下一步的顺利进行作好准备。

2、略读。找出文中的基本事实,如 Who, When, Where, main events,result等。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用整句回答以进行信息反馈。通过回答问题,看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文章大意,以免有些学生在阅读中迷失方向。同时,与学生一起找出文章中难于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外来词、复句、谚语、俚语等),解释必要的语言知识点:构词法、复句的构成及其用法,并进一步处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从而归纳出中心思想,为下一步深层理解作好准备。

3、精读。教师首先提出一些带有逻辑推理或评价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仔细地阅读,边读边思考。这时的教师不是无事可做,应在教室里巡视,帮助个别可能有困难的学生。然后,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得出结论,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只要是合情合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口头交际能力。

阅读后。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建议学生把在文中学到的新的单词,词组以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用笔记本记载下来,长期一来,学生的词汇量逐渐的增加了了,知识面也扩大了,为今后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课教学之后,学生对英语课文的畏惧心理消除了,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喜欢上阅读课,他们认为,学完一篇课文,不仅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还培养了自己敢说、爱读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

总之,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促进英语听、说、写的能力的提高,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8篇:实验课的自主拓展合作探究新模式

实验课的自主拓展合作探究新模式

探究性实验是落实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探究性实验,现实的教学现状往往是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开始教条式的思考过程,机械地按照现成实验要求进行模仿,无法达到思考探究过程、领悟探究方法的目的。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完成常规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设计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对原有实验进行拓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以尽可能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和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对原有实验进行拓展、延伸和创新,并有效融合于教学活动中。通过这样的尝试,可以创设一些新颖的问题情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实验课采用学生自主拓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切实可行地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进中学实验教学。

笔者结合人教版选修一专题四的第一个课题《果胶酶在果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就探究性实验的拓展模式展开了初步的尝试。该课题从与社会生产和学生生活联系都比较紧密的果汁入手,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的实验探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较以往的定性分析实验而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探究思路。学生不仅可以对酶促反应现象进行直接的感知和判断,而且可以像理化实验那样读取、记录数据,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图线绘制。以下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生生互动拓展探究的教学片段。三个拓展问题皆由学生课前预习提出。

拓展一:在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将装有等量40℃果胶酶溶液的5支试管(pH分别是5.0、6.0、7.0、8.0、9.0),快速加入到相同温度(40℃)和pH的苹果泥中,这样的操作可以吗?

学生甲:应该和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一样,分别调节每组中装有苹果泥和果胶酶溶液试管的pH,保证它们是相同的,再混合在一起。

学生乙:如果不调节苹果泥的pH,和不同pH大小的果胶酶溶液混合,混合物的pH值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学生丙:这样测得的pH值其实已经不是该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了。

拓展二:探究果胶酶用量的实验中,对于自变量的控制,除了可以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外,是否可以只配制一种浓度的果胶酶溶液,然后使用不同的体积?

学生甲:不可以。探究果胶酶用量的实验需要建立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基础上,如果自变量这样控制的话,因为在定量的苹果泥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果胶酶溶液,随着果胶酶量的增加,溶剂水也多了,这样就不是建立在原来最适pH的基础上了。

学生乙:不对,既然探究果胶酶用量的实验是建立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基础上,那苹果泥和果胶酶溶液的pH都已经调节到相同了,两者混合pH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丙:我同意pH不会发生变化的观点,但我认为这种自变量控制的方法也不可取。在我们化学课上学过有效碰撞模型的知识,反应物之间要想能够发生反应,不仅要满足反应物之间能够发生碰撞,而且这种碰撞必须是有效的。根据这个理论,随着加入同一浓度果胶酶溶液体积的不同,溶剂水肯定多了,这样无论是苹果泥还是果胶酶,它们的浓度肯定都变得稀了,分子之间碰撞机会减少,有效碰撞也受到了影响,自然反应速度就慢了,苹果汁的体积就少了。

(教师追问:为什么反应速度慢了,苹果汁的体积就少了?)

学生丙:酶反应速度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的。

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化学反应体系中的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这些物质的浓度或质量都可以用来测定反应的速度。如果果胶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快了,果汁就多了,如果果胶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慢了,果汁就少了。当然本实验加入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后,反应时间必须是一样的,这样能体现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

学生丁:老师,我还有别的理由说明刚才的做法不可取。这个实验我们采用了测量苹果汁的体积来定量测定果胶酶的活性。如果只配制一种浓度的果胶酶溶液,在苹果泥一定的情况下,加入不同体积的果胶酶溶液,其所含有的溶质水必然会给最后苹果汁体积的测量带来影响,造成干扰。

学生戊:溶质水带给苹果汁体积测量的影响,可以采用减去的办法。第一次加的体积是V1,第二次加的体积是V2,但在计算加入V2体积果胶酶溶液所产生的果汁时,减去V1。这样不就可以了。

学生己:那多麻烦呀!刚才说了还会影响反应速度。

拓展三:探究果胶酶用量的实验,是否可以将变量定为苹果泥的体积,而果胶酶的用量不变?

学生甲:不可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果胶酶的用量,而不是苹果泥的体积。

学生乙:我认为可以,物理上学过相对运动的一些知识,既然可以在苹果泥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果胶酶的量定为自变量,同样也可以在果胶酶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变量定为苹果泥的体积。

学生丙:我也认为可以,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后习题就分析过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但必须保证每次加入苹果泥后,反应的时间相同。

学生丁:理论是可以,但还是一个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在一定量的果胶酶溶液中加入不同量的苹果泥,苹果泥本身肯定含有一定量的果汁,这样肯定会对最后果汁的测量带来影响。我认为还是不应该用这种实验操作。

学生戊:如果这个实验最后不是测定果汁的体积,而是其他物质的量,如气体、沉淀什么的,我认为还是可以的。

采用这种貌似非常规的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功效。首先,增加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的表述和辩论以及对科学探究可操作性的讨论等方面,这是一般探究性实验所不能学到的,也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而思辨能力的不足也恰恰是中国学生的一根“软肋”。其次,降低了实验本身对实验器材的依赖程度,符合我国普通高中教学的现状。同时这种模式使得教学活动更灵活,形式更多样,方法更简便,使实验过程能够体现思考性、自创性、趣味性、简易性。再次,对实验过程细节的一些思考和挖掘,对实验原理的拓展和转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科内外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理论和实验手段以达到最优化的实验效果。最后,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是一次挑战,教师不再是“订单式”教学,而是需要面对备课过程中所没有准备过的问题,对教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注意专业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而言,可以避免思考的惰性和回答问题时的“照本宣科”,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上述的教学片段从多个角度对原有实验进行拓展研究,可以说将学生发散思维的三个品质发挥地淋漓尽致,不失为以后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对实验拓展的教学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超越传统,是传统实验的拓展和延伸。适当的实验拓展能够服务于学科教学,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优化。总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照顾到我国区域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强的教学弹性和实际意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了探究过程的自主化,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推荐第9篇:分型阅读拓展活动(做课教案)

分型阅读拓展活动——好朋友(第三课时)

班级:大三班

教师:张冬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大胆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2、通过制作友情记录册,分享友情的温暖和美好。

活动准备:材料准备:音乐“好朋友”、光盘、幼儿自制小书

经验准备:已有制作小书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好朋友

二、回忆大书(幼儿跟读)

三、谈话活动

1、说说我的好朋友:

(1)交流自己好朋友的名字:“你有没有好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

(2)邀请一对对好朋友互相介绍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特征:“你的好朋友长得什么样儿?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

(猜猜他是谁?)

2、夸夸我的好朋友:

(1)介绍好朋友的优点:“你喜欢你的好朋友吗?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好朋友?

他什么地方最棒?”

(2)教师总结

(总结优点提升经验,例如:舞蹈跳得好因为姿势优美、表情好。。。。)

3、小结: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样你的好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三、我的友情记录

1、利用自己制作好的小书进行记录与好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

要求:绘画封面、写页码、分页记录 (为自己的书起名字)

2、教师总结

3、好朋友音乐自然结束(好朋友舞)

推荐第10篇: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从“一元”走向“多元”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崔佃金

数学教学从“一元”走向“多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学科功能由过去的只考虑其“技术功能”到现在“技术功能”与“文化功能”并重;数学的思维方式由过去的以“演绎推理”为主到“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并重;数学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到“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这是新教育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对于数学,过去考虑较多的是其知识性和工具性。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技术功能和文化功能是数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闸北八中“勾股定理”一课较好的体现了这方面的变化。首先在课堂引入中用“数学家建议用勾股定理图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图的兴趣;在“新课探索二”中,用1955年希腊发明了一枚印有勾股定理图的邮票,再次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图的印象,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做好了进一步的思想准备;在推导出勾股定理后,老师进一步从公元前2198年大禹治水使用到勾股定理,公元前1120年商高发现勾股定理,公元前600年陈子用勾股定理测日,公元前560年毕达哥拉斯证明勾股定理,公元220年赵爽证明勾股定理,公元250年刘徽证明勾股定理,1860年伽菲尔德总统证明勾股定理,1955年希腊发明勾股定理纪念邮票,2002年“赵爽弦图”作为世界数学家大会会标等一系列事件。展现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从平民到总统,从一般应用到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勾股定理的影响范围之大、之深。说明勾股定理不仅仅是数学问题,不仅仅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她已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她已成为人类智慧的标志!

我在平时教学中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我在执教“球的体积”一课时,首先由引例“梵塔探圣”让学生体会“分割求积、组装求和”的思想。再由有限分割到无限分割探求半球的体积,并介绍刘徽及刘徽极限思想,用极限思想贯穿整节课,整节课的暗线是选取截面把立体问题平面化的思想。特别指出的是对刘徽的介绍,刘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宋徽宗时代追封他“淄乡男”的数学爵位,是我们淄博人,淄博的教师在淄博的课堂上给淄博的学生介绍淄博古代的数学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数学既是严谨的演绎科学,又是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等合情推理与判断、证明等演绎推理的交织互动。数学教学必须按“归纳—演绎”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经历可信的、自然的、有一定弯拐歧路的知识生长过程,模拟数学家研究数学的过程。从合情推理发现数学命题,再由演绎推理证明命题的真伪,正是人们发现、发明、创造的一般程序。

我认为,数学探索、研究中艰难坎坷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是人生十分珍贵的经历。只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他们在日常的阅读中,在听讲中,在解题中,总会有所思考,有所猜想,有所发现。这日常中的点滴发现,与重大的数学发现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在进行“数学归纳法”教学时就体现了这个原则。课堂上把不完全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放在同一节课内学习,引导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先猜想问题的结论,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教学中还从“3+3=6,3+5=8,5+5=10,3+7=10,5+7=12,3+11=14,…”让学生发现规律:“任意两个奇素数的和都是偶数”,这显然是一个正确的结论。再把这些式子反过来 “6=3+3,8=3+5,10=5+5,10=3+7,12=5+7, 14=3+11,…”猜想出结论:“大于4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教育学生伟大的猜想和发现就在我们身边。课上还介绍了王元、潘承栋、陈景润在歌德巴赫猜想证明中的巨大成就。

过去人们重视是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现代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亲身感受、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通过主动参与式、探究式、活动式、合作式学习,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化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良好素质,形成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这样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两者又统一于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真正做到了教学、学习、研究的同步协调。

立体几何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我每次执教立体几何时,都指导学生们人人制作正方体、长方体、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多种学具。通过学具和现实生活中的几何体直观感受点、线、面、体相互关系。认真体会每个概念的产生过程,深刻体味每个定理、命题的生长过程。每次很快攻克了立体几何这个难关。

在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是实现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径。我在《规划任务书中》确定的课题是“数学心智教育方式”,课题的初步界定是: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数学方法论、文化论、学习论的基本原则,发展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

课题共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的实验与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教学;一般解题方法的教学;数学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等七个子课题。

为了不断学习的需要,我先后自费购买了千余册教育理论书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课题组还聘请了山东教育学院仝素勤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刘继武教授和淄博市教研室朱恒杰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这一课题现已被批准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0月7-9日课题组的两位老师已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课题主持人培训会,这给课题的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为我的课题研究增强了信心。我和课题组的老师决心排除一切困难,力争课题实验的成功,重塑课堂教学中崭新的自我。

这次培训,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这就是“走进课堂找问题,从案例研究开始;反思教学行为,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开展课题研究,重塑崭新的自我;总结教育实践,提炼教育思想”

培训中,专家的报告给了我理论支撑,学员们的交流给了我思想的启迪,学校的参观给了我实践的突破。我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更强,决心更大,干劲更足!专业发展历程是一种内心深层次的幸福感受。只要坚持“从已有教育教学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从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趋势中寻找挂钩点,从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中寻找支撑点”,我们就会成为“教学有思想,研究能专注,科研见效益,学术有观点”的名师。

第11篇:心理学拓展课教学总结

“走进心世界”拓展课教学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由于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本学期心理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现总结如下:

1、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心理学这门学科既没有教材,也不考试,要让本学科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在课堂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仅在选材上注重实效性,在教学形式设计方面更需要多样性。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更注重于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解读案例的同时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

2、心理调控能力培养

针对现在的学生所面临到的众多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如学习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的问题,本课重点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在课堂上对与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解决之道,让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自己心理的健康化。

3、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许多学生参加心理学这门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对于心理学的神秘性抱有很大的兴趣,由于不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充满好奇,因次在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比如潜意识、梦的解析等等,让他们能够在学会自我调控的时候,也能够了解到心理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个案记录不够详尽,理论性还应加强。同时在发展性教育方面做得很少,更多的是在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仅凭上课和个别咨询是远远不够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发展教育,即如何挖掘潜能,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因此还有许多要改进的。

张 勇

第12篇:拓展型课程小结

拓展型课程小结

制作模型的目的是设计师将设想与意图综合美学、工艺学、人机工程学、科技等学科知识,凭借对各种材料的驾驭,用以传达设计理念、塑造出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从而以三维形体的实物来表现设计构想,并以一定的加工工艺及手段来实现设计的具体形象化的设计过程。

本学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模型和机器人小组活动,我同时兼任机器人小组和模型小组的指导教师。现将本学期兴趣小组取得的一些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取得成绩:

2、认真完成一个模型作品,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

1、在学期中组织兴趣小组学生进行机器人短跑竞速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参加二师附小杯智能机器人比赛的第三名

4、家庭机器人保龄球赛第三名

二、存在的问题:

1、模型组的活动经费比较高,部分学生承受能力有限或部分学生动手能力有限,且缺少兴趣对活动产生影响;

2、兴趣小组活动受制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对活动的意义认识产生偏颇,对活动的支持程度不高;

3、指导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对一些比赛的细则、要点、难点把握不够,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人员因学习时间缘故,精力分散,部分人员不固定。

4、由于要兼任两个模型班的关系时间不充分。经常顾此失彼。

三、努力的方向:

1、通过宣传和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领会兴趣小组“动手、制作、创新”的科技精神,吸引优秀学生参加小组;

2、强化平时辅导和赛事突击的策略,一方面提高部分学生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在赛事前引导部分学生参加比赛;

3、加强指导教师自身学习,参加少科站知道教师的培训。与少科站共建教师多交流。

4.、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和人员的相对稳定,为提高综合成绩努力;

5、深化科技创新策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赛事外的科技活动,扩大成绩绩效。

第13篇:拓展型课程总结

09年高考试题对拓展课程的启示

——以贵州省铜仁一中为例

贵州省铜仁一中陈小明

开展拓展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进行课堂改革的要求,是新时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但拓展课如何开展,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其目的和宗旨,尤其是如何实现拓展课与高考的融合接轨,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拓展课必须认真组织,不能流于形式

现在在我校部分教师中对拓展课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拓展课挤占了常规课,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会影响高考成绩的提高,因而主张取消拓展课。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开展拓展课,而是如何开展拓展课。之所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开展拓展课,是因为拓展课的意义毋庸置疑,拓展课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另一方面,拓展课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弥补常规课堂知识的局限性。

为什么有的老师会对拓展课有认识上的偏差呢?问题在于我们目前的拓展课实施有问题,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效果。要实现拓展课的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认真组织拓展课,不能流于形式。如何认真组织呢?第一要在每学期拓展课实施前就制定详尽的计划,不能每周临时安排;第二,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对拓展课开展不认真、不到位的要有相应的监督纠错机制;第三,形成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不能只要有人在上课就一切万事大吉,拓展课的目标要具体化、细化。只有在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认真组织,拓展课才能展现其应有的魅力,也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认真研究,科学确定拓展课内容,实现拓展课与高考的接轨融合。

前面已经说过要认真组织拓展课,但认真不是简单一句话,需要具体落实到行动中,科学确定拓展课内容就是认真组织的重要一环。拓展课既不能简单重复常规课堂的内容,也不能泛泛而谈天马行空,如何确定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导向,我认为主要要坚持两个导向:一个是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知识,一个就是以高考为导向。这两个导向又具有一致性,高考的成功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知识,而创造性的思维和丰富的的知识则有促于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从适应高考的角度来看,拓展性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该有助于与高考融合接轨,这就要求在选取和确定拓展性课程的课题时,要充分的了解高考的特点和规律,从思维方式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要符合高考的要求。就政治学科的拓展性课程而言,做到内容的选择与高考要求一致并不困难,以今年的高考试题为例,今年的高考有一个重点内容,那就是“三农”问题。其实我们在开展拓展性课程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农”问题作为拓展性课程的课题,这一课题内容的确定,既符合国家的政策意向,也符合我们当地实际,我区是一个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的发展进行拓展性授课,既能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兴趣,又实现了知识运用延伸,对学生赢得高考胜利将产生重要影响。

3拓展性课程要实现创造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统一

拓展性课程的创造性是指拓展性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要有创造性,趣味性则是要求拓展性课程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一种风趣幽默的风格展开课堂,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快乐学习。如果拓展性课程没有自己的特色,与常规性课程一个模式,那拓展性课程真的就没有必要再开展了。

知识性、思想性也是拓展性课程必须要坚持和体现的,创造性本身就要求知识和思想的创新,而如果我们只注重趣味性,甚至把趣味性简单化、肤浅化进而丧失拓展性课程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不仅不利于为高考作准备,而且不利于培养有思想有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拓

展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创造性、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的统一。

第14篇: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拓展型教学尝试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拓展型教学尝试

发布者:朱永进 发布时间:2010-3-16 16:56:00 内容摘要

[摘要]通过对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与实践,本文提出了“拓展型”美术鉴赏教学新思路,希望通过挖掘 “非课本型”教学资源、开展“非单一性”教学方式,拓展原有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及方式。通过拓展来增加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吸引力及教学效果。 正文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从事普通高中美术教学多年,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和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如何把美术鉴赏课上的生动有趣?让同学们既喜欢美术课又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尝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运用拓展型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同学们的学习空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拓展型”教学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1.窘迫的教学现状。《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与实验,给高中美术课程带来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内容,以及选课方式满足了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体性发挥。应该说,课程改革初终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导致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重视不够,不能给美术学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长期以来美术学科的地位底下,一直处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处境困难,大都还流于形式,教学前景令人担忧。如:没有正规的美术专用教室、还不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和模块、师资力量不足等等。象我们学校现有64个教学班,真正开设美术课的只有高一年级的20个班,而且还是两个星期才上1节课。在新课标要求选修的五个模块中,至今只征订《美术鉴赏课》教材,当然也只开了这一门课。为此,我在美术课中广泛运用拓展型教学,目的是利用一切美术资源来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2.“拓展型”教学提出的理论依据。(1)《学生辞源》中对“拓展”的解释是:“拓”,开辟,扩充;“展”:伸展,扩展。由此我们可得出拓展型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本义是在原来、常规鉴赏教学基础上的一种开拓发展,其内容更广、方式更灵活;是学生更愿意参与、更轻松接受的美术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内容的范畴延伸到课本之外的资源;课程学习的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美的追求,美的需要和享受充满热情和期待。如何使学生能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还需要有一个从课内教学到课外实践的培育过程。

二、“拓展型”教学的基本内涵及实施

1.基本内涵。教学模式是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具体经验的概括化,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而美术鉴赏中的拓展型教学模式,是以校内为主。充分利用校内的教材、图书资料、美术作品及其展示场所、美术设施及设备等进行教学。同时开拓校外资源。如:公共文化设施、当地文物景观、艺术家工作室、大自然景观、校外师资、网络和信息平台等等。 2.“拓展型”教学的实施 (1)模式实施的初始状态。保持课程原来的计划学时不变,而调整课程开设时段,把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课堂结构,留有课外和校外学习和活动时间,并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分配。

(2)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美术鉴赏课教师常用讲解、提问和讨论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有教学效果,但也存在很大弊端。一味的由教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得不到体现,学生成了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方法也会使教师陷入以自己为中心的灌输型教学模式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提问和讨论法的运用又必须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而且要考虑课堂时速。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拓展型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拓展型”教学尝试。教师欣赏教学工作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因此,在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引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美术资料,让学生做到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当然,美术欣赏也不应一味赏,为了拓展同学们的学习空间,有时也要练,可以让学生临摹一些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我国民间美术这一章节中,学生就对剪纸、风筝、泥塑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我就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到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室,以比赛的形式分组做了剪纸和风筝,并进行的成果展示,学生乐在其中。在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这个章节中讲到了古代的陵墓和石窟造像,我并不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的空讲一番。而是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以同学喜闻乐见的身边人、身边景、身边事为突破口,发掘我们连云港的古老文化。当我讲到连云港还有比敦煌石窟还早200年的摩崖石刻造像的时候,同学们一片哗然,“真的吗”?我说:“真的”.那就是孔望山佛教造像.造像依山就势浮雕而成.整个造像有着丰富的佛学内容,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都纷纷要求目睹这一神奇的地方。我还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带领他们们去参观家乡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我主动做了”导游”.让他们目睹家乡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怀。石棺墓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乡任庄村大伊山东麓青风岭上。现存遗址全部采用大伊山上自然石板镶砌而成。由于它处于南北文化交汇区,因而既具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特征,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种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拓展型教学深得同学们的喜欢,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三、教学效果及愿望

拓展型教学模式自2006年在我校高一年级部分班级实施以来,先后有近60个教学班约3000余名学生接受了这种模式的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并逐渐被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今后,我要不断学习,加强学术研究,逐步完善拓展型教学模式,并把该模式从原来学校的部分班级扩大到全校,甚至推广到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参考资料:

[1]《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2] 陈荣华著《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学 2005年12月第一版 [3] 尹少淳著 《美术教学案例与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15篇:三种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操作方法

一、新授课

新授课就是教学新内容、新知识的课,是基本课型之一。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新授课占课时总数的70%以上。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通过新授课。新授课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认识三个问题

1、新授课的特点是“新”

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新方法、讲出新味道、保证新收获。在教学对象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同是语文课,面对议论文、记叙文、古诗文的不同文体,教学方法应该有别;同是数学课,面对概念、公式、例题的不同形态,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味道”指的是知识给人带来的美感。语文课,要讲出它的语言美、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哲理美、生活美等;数学课,要讲出它的简单美、对称美、整齐美、和谐美、奇异美等。新收获就是新进步。学生有无新进步,是可以通过观察、反馈等手段加以验证的。

2、新授课联着旧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指导学生温习旧知识,消除拦路虎。知识的新旧是相对而言的。在知识的链条中,已学的知识为旧知识,未学的知识为新。在严密的学科体系中,知识的链条是互相扣合衔接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不可或断。所以,一切新知都以旧知为基础。在新授课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复习旧知,但仅仅靠这个环节还不知以修补断缺的知识链条。要真正消除拦路虎,需要做较多的工作——包括课下辅导、集中补课、同学互助等。

3、新知识不都是难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切忌照本宣科、主次不分。新授课的内容不都是“全新”的。因为不管哪一学科,学生都不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因为新知识以旧知识为背景,是能够超前学习或通过迅速扫描而粗知一恶二的。所以当讲授新内容时,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并不“新鲜”了。“新鲜”的地方,一是他们自学时没有弄懂的知识,二是理解错误或不到位的知识。在新授课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这些“新鲜”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认真对待,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抓住一个关键

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关键之处是什么?就是对知识的当堂理解。当堂理解不到位必然导致不能当堂巩固,不能当堂巩固又必然导致不能阶段巩固——由堂堂欠账导致周周欠账、月月欠账和年年欠账。所以当堂理解应该成为新知教学的核心任务。

1、当堂理解的策略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应针对他们在特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学习内容理解所应该和可能达到的标准。究竟某一种知识需要强化多少次学生才能到达应有理解水平,需要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2、当堂理解的标准 (1)初步理解

相当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识记”。一是“识”:知道客观事物是什么或叫什么,即辨认、识别以确定事物的名称;一是“记”,即巩固在大脑中,能准确地回忆和提取。文字、符合、词语的学习主要是到达这种理解。具体标准如下: ①能背诵、能默写 ②能描述、能说明;

③能确认、能识别、能选择、能提起。 (2)深入理解

相当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领会”。知道客观事物的为什么,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思想。概念、原理、法则等的学习必须到达此种理解。具体标准如下:

①能复述、能变换、能分解、能压缩、能扩展; ②能理解、能运演、能比较;

③能举例、能阐发、能分析、能概括; ④能类比、能推论、能引伸;

⑤能联系、能贯通、能探幽、能发微。

3、理解标准的使用

以上列举的各项理解指标,同时也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考评标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能复述”是一个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复述某一内容;作为教学方法,是在具体 教学实践中,针对某一内容的教学由学生复述一番;作为考评的标准,是通过口头复述或书面复述的反馈检测来了解学生理解的情况。

从当堂理解的角度说,作为教学方法,这些理解标准为我们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学习,达到应有的理解程度,从而使所学知识保持较高水平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法,从多角度、多侧面强化其认识。有了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三)复习课的方法

1、系统复习法

系统复习法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复习的方法,它依据教材呈现的知识体系循序进行。

(1)导学式

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接着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研讨。这种复习方法适合于对难度较小或大家比较熟悉的知识的复习。因为,“师生共同回顾”实际上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群答,而群答就可能滥竽充数者,所以一定要是连薄弱学生都能明确理解和会员的知识才宜使用此法。

(2)自主式

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最后测试、反馈、点拨。这种方法适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的复习,但必须指导、组织和管理到位,不得放任自流。独立学习到什么程度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到什么程度才进行反馈,都要认真对待。同时还要注意:

测试要定时定量,反馈要全面准确,点拨要精要得体。 (3)纲要式

指导学生把知识概括成纲要、表格、图示、口诀等,以加强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适合系统归纳、总结式复习和对重点知识的强化复习。具体的编写绘制工作,可在统一指导下由全体学生集体操作,也可以独立或分组进行。集体操作的方式,有利于集中智慧,加深印象,但不利于人人参与;独立于分组的方式,有利于人人参与,但还需及时全面反馈了解,并加以认定。

(4)竞赛式

学生竞选章节主持人,然后组织全班同学竞猜、竞答、争论、研讨等。这种方法比较有趣味,易于调动学生热情,可以一用。但要注意:第一,要有具体的操作规则和激励措施;第二,对学生主持人设计的试题,要进行适当的审查;第三,要合理调控,准确评价,及时点拨。

(5)训练式

按课本结构,设计系列试题,以做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这种复习方法,以训练带动复习,适合于在系统复习之后进行。

(6)自测式

引导和启发学生出题互测。可有几种变式:一人出题全班作答,或几人出题全班作答,或我出你答或我们出你们答等。

(7)资料式

针对重点内容,指导学生编写复习资料,并进行验收、评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编写的过程也是研究攻关的过程。编写时要立足教材,博取多家,认真比较,择其精华。

【二】复习课基本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抓好“复习课”教法的探索。为此,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我们认为以下的“六步”基本模式比较符合复习课的基本结构。

1、出示复习目标。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目标要简洁,可检测,切忌空泛。

2、回顾梳理知识。可以通过问、说、练等多种形式来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知识点,给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要点体系。此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切忌教师一讲到底,上成新授课。

3、明确考点考试。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考试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命题的角度和方式,特别要做好“一题多变”的工作。

4、经典试题示例。通过经典的试题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角度和规范。

5、当堂巩固训练。针对目标和考点,采取多种命题样式当堂训练,并当堂反馈。此环节至少安排20分钟,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完成情况,将巡视中发现的典型的问题及时评讲到位,做到堂堂清。

6、及时拾遗补缺。针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辅导、补缺,特别是要注重个别辅导(此环节可以延伸到课外)。同时通过作业进行强化巩固,作业的设计既重点突出本节课的要求,又兼顾整个考试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做到反复滚动训练。

(二)讲评课的基本要求

1、基本情况介绍

介绍与本次考试有关的情况,让学生对次考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是讲评课不可或缺的内容。介绍情况就是概略地评,应在对试题正式讲评之前集中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试题情况介绍

包括试题数量、内容范围、试题难度等。对于试题难度,除了说明预设的难度以外,更重要的是统计出每道题的错误率,作为具体讲评的起点。

(2)考试结果概述

包括年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班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

(3)存在问题说明

主要指出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答题规范与技巧、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扼要说明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展开剖析,重锤敲打。

(4)“亮点学生”名单

包括:总分班级前几名,单项班级前几名;总分进步较大者,单项进步较大者。获取这些信息,需要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备课时将学生的姓名写在教案上,上课时给予赞许或表扬。

2、信息采集方法 (1)全面统计法

可借助电脑进行操作。其优点是:范围广、数据准、效率高;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具体。

(2)抽样调查法

在自己执教的班级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试卷,进行逐项调查分析,并做好记录。其优点是:了解一手材料,有助于评讲时有的放矢;不足之处是,不够精确,劳神费时。

(3)两者结合法

兼用全面统计法和抽样调查法。对于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年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班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等,可以借助电脑做精细调查;对于试题难度既可以借助电脑精确分析,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前者用于了解整体情况,后者用于设计班级讲评教案;“亮点学生名单”必须用定量的方法对学生答卷进行全面了解;对于“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答题规范与技巧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宜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加以解决。

(三)讲评课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要在统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讲评,根据试题的错误率分为不讲、略讲、详讲的等不同类型,以区别对待;不能不分主次地从头讲到尾。

2、主体性原则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认真发表、大胆质疑、细心运作等;不能不组织、不发动、不指导、不管理、不反馈,老师一讲到底。

3、理据性原则

要结合教材信息、题干信息、材料信息等提取知识、剖析试题、组织答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有效地识别信息、提取信息、迁移知识;不能离开教材考纲和题干材料等泛泛而谈。(理据性原则也叫“充足理由”原则)

4、类化性原则

要重点讲思路、讲意图、讲方法、讲规律、讲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设计,善于读文读图读表,善于组文绘图制表,让学生感到真切、印象深刻、心领神会、触类旁通。

5、强化性原则

要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纵向贯通、深层挖掘、精细剖析或变式训练,以拓宽视野、深化理解、促其顿悟、固其技能;不能搞简单重复。

6、巩固性原则

要重视和加强课堂小结的设计、组织和指导,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纠错反思、总结经验、交流感受,确保人人有收获、个个能提高;不能讲完就结束。

7、灵活性原则

讲评试题是讲评课的主要任务。但要做到一题一法,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法;不能用一种方法讲到底。

(四)讲评课的基本方法

1、简单点评法 简要陈述试题的考点、思路或答案等,目的主要在于确认其正确性。对于一些难度不大、学生出错较少的试题可用此法。

2、变换思考法

对某些难度不大的试题,在进行讲评后再进行临时变换,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探究,以检查其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3、重做反思法

对某些试题在讲评之前,老师先做一些铺垫性指导、启发工作,让学生重做一遍,然后再行反馈和总结。

4、局部探究法

对于一些有特殊步骤或难点、疑点的试题,老师可先撇开部分步骤,做局部讲解或提示,然后让学生重新思考或运作。

5、分步探究法

对于某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从审题到做题将其分解为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一个个地解决。

6、循环讲解法

对于某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或步骤,实行老师、学生轮流讲解的方法:老师详讲——同桌对讲——全班选讲。

7、群体诊断法

老师说明学生常犯的错误,或学生自己说明错处,全班学生为其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8、发散反思法

一题多想——想运用的知识、变换的方式或新的设计角度等;一题多解——寻求多种解法,鉴别最佳解法;归类思考——为试题所用的知识归类,为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类等。

9、畅谈交流法

指导学生谈体会、谈经验、谈教训等,进行深度总结,将讲评的成果化为学生的内在收获,使学生人人有提高,个个得进步。

【三】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

试卷讲评教学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综合互动。只要有教学就必然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会有反思———试卷讲评。可见,试卷讲评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做好测试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通过讲评要使学生能够做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试卷讲评的原则: 1.时效性:

考后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学生完成一份语文试卷经历了从识记理解到鉴赏评价表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他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效如何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只重分数不重反思太过功利,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试卷讲评和结果反馈的相对滞后。有的老师由于改卷的难度大或者备课任务繁重而把试卷发放和讲评安排在考试过后一个星期甚至更后,而此时学生解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早已消失尽,能够刺激学生的也就只剩下分数了。因此,应及时将考试的结果和答案反馈给学生。

2.实效性:

做好每次考试的分数统计工作,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条件。

为了追踪,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的进展情况,作一份详细的得分统计表是有必要的。统计表可按照试卷结构来进行设计,如语文;A卷:语音、字形、句子衔接、成语运用、节奏划分、课内文言文、默写、议论文阅读、作文。B卷:诗歌鉴赏、课外文言文、名著阅读、散文阅读、语言运用等各项。每次考试过后由学生自己将得分情况分项填好,教师再加以整理统计出各项的平均分及得分率,并掌握最高分、最低分以及进步情况。这样做如果形成了习惯的话工作量并不会很大,却对于讲评课确定难点重点以及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很重要的作用。

3.突出重难点,讲评课不能面面俱到:

(1)知道学生在公布答案之前做好试卷分析,答错的题目进行更正,答对的题目也应理清解题的思路。一般来说,语音、字形、默写等识记类的题目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比老师在课堂花几分钟匆匆带过的效果好的多。每次讲评安排几道题目由学生来介绍解题思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讲评更贴近学生的心理。

(2)每次试卷讲评都应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两个重点采用专题式的奖品模式,宜精讲不宜多讲

4.举一反三,总结规律:

就考试来说,考查点是相对稳定,但命题人却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让应试者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因为变换情景,学生很可能会由于思维的定势造成失分,因此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完后,教师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小结和反思,即对某个知识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发散延伸,引发设题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还要善于将试卷分类,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并教会学生进行比较性小结归纳。

5.突出学生主体,重在点拨

赞可夫曾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所以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考卷情况,认真填写得分统计表。

2、教师统计分析答题情况。

3、老师研读试卷,吃透试题内容,把握命题的立意,感受整个试题的难度。

4、确定讲评的目标和重点。一堂课突出解决两三个问题,重点讲解那些技巧性强、典型性强的试题。如果平时讲课中有漏掉的知识点,这时是最好的补漏机会。

(课堂讲授)

1、介绍题型和出题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从命题意图、试卷特点(题型、难度、知识点、能力点)学生得失分情况等角度作简要评价,以求“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2、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确定矫正内容。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②

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③

在以往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 ④

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 ⑤

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3、分析、讲解 (1)讲错例。

教师要引导出错的学生说出出现错误时的心理,以暴露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2)讲思路

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要引导学生思考试题在考查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解题突破口在哪?用什么方法解题最好。

(3)讲方法

抓住典型题目,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已有思维定势,敏锐抓住试题本质,排除干扰,速解、巧解,得出结论,解题要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4)规律

即归类讲解,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真正使学生分析一道题,明白一个道理;纠正一道错题,会解一类题。

(5)讲变化

讲评中不能就题论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不同的起点进行提问。如可以对习题的提问方式和题型进行改变(改一改);对习题所含的知识内容扩大使用范围(扩一扩);从某一原题衍生出许多新题目(变一变).

4、课堂小结

总之,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能在抓住典型、择其要点、精讲精析的同时,延伸发散,创新思维,归结技巧,才能达到真正提高试卷讲评课效率的目的。

第16篇:学年第二学期拓展课教案[版]

课题名称:版画的乐趣 教学类别:版画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

2、让学生体会颜色的和谐之美,并创造出一些很有趣味的绘画内容。教学重点:

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 :

制版和上色 教 具:

水粉颜料,水粉纸,吹塑纸,画笔,小铁夹,一些大小粗细不一的铅笔或硬笔,以及圆珠笔,静物。 学 具:

水粉颜料,水粉纸,吹塑纸,画笔,小铁夹,铅笔或硬笔,以及圆珠笔。 教学过程 :

一、出示吹塑纸,让同学猜猜这是什么材料? 板书:吹塑纸版画

二、简介版画:

版画是刻刀或其它工具在平面板材上作画,它不同于一般绘画,刻制一块版画即可印出多幅同样的作品,版画主要分黑白两色和彩色的。

三、引入吹塑纸版画的印制方法:

(一)水粉颜料印制的,称水粉印吹塑纸版画(板)

(二)用油墨印制的,称油墨印吹塑纸版画(板)

四、吹塑纸版画需要经过三个过程才能完成:

(一)自画

(二)自刻

(三)自印(板)

五、画前提示:

不论是油墨印还是水粉印都应选用细腻单层塑料纸板为好,新买的吹塑纸有一层油性物质,而粉印版画是水性颜料,往版子上涂色时会因为油水分离而产生水珠现象,因此有必要在制版前对吹塑纸板表面进行一番处理,可用毛巾蘸洗衣粉擦拭整个吹塑纸板表面,擦拭后再涂色时,颜色就会附上。

六、讲解吹塑纸版画

1、它是利用吹塑纸这种材料,用圆珠笔、5B铅笔或自制粗细不同的硬笔,竹笔在上面用近似篆刻中阴刻的方法,直接刻画出所需要表现的内容。

2、学生动手制版、自画、自刻,以摆好的静物为例,3人为一组制作,两个人制版,另一个人在水粉纸上涂底色(一般以黑色为好)。

教师作巡回指导,刻外轮廓纸选用较粗的笔刻,稍微刻重一点。

3、印制过程:

A、固定一端。

B、涂上颜色,颜色不要涂得太多,注意留出轮廓线,颜色要浓要稠。

C、涂好一部分颜色后将画纸盖回版上,在相应的部位用手掌压扫,如印的效果不理想,可以重印。

(注:

1、涂色可以一次用沾有一种颜色的笔,将所有的部分一一涂好;

2、粉印除平涂外,也可采用又叠印的方法,产生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 学生动手涂色。

七:简介油墨印吹塑纸版画

八、教师总结:

吹塑纸版画的最大特点是取材容易,工具简单,制作方便,费用低廉,效果独特,可以拓印多幅原作。

今天这堂课就学到这里,同学们,祝愿你们用你们手中的画笔描出你们心中的美好蓝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17篇: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步步深入,古诗文教学的分量在逐步加大,文言文和白话文成为共同支撑高中语文阅读的半壁江山。教学课型的设计是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一堂好课型的设计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课型的创新设计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姿,而以下几种新课型是亟需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的:

诵读感悟课型――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情境体验课型――充分运用多媒体和音频视频的播放,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不自觉地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

自主合作探究课型――这是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活跃思维,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比较鉴赏课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全面把握阅读对象的异同,从而领会文本的实质。

涵咏活动课型――这种课型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之中,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语文学习的广阔视野。

下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设想来谈一下以上课型的综合应用。其主要教学内容为:

1 新课导入

由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配合下雨的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

2 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的生活和创作以“南渡”为界,前期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南渡”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业败、身单的人生巨大波折。

3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作者早期词作《醉花阴》,明确李清照写词的一贯风格

多媒体播放《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朗读录音(视频),让学生体会李词的一贯风格。

李清照词多用“愁”字,多绘“愁”形,多构“愁”境,多抒“愁”情,其中“愁”、“瘦”、“病”、“酒”等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的重要参照的原因和一把有效的钥匙。

4 提示鉴赏角度,学生合作探究、深入品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抓住词中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依据完整结构,新颖构思品读:叠字统领全词,细节紧承“寻觅”,结尾凸显“愁”字。

5 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自渎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酒是“愁”的象征。

秋风:秋风能渲染愁情。

过雁: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细雨是哀伤?p愁丝的象征。

6 对比阅读

比较《一剪梅》和《声声慢》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7 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8 提炼信息,概括手法。(间接抒情)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词中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所借之景: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2)借事抒情:词中是如何借事抒情的?

该词构思新颖,结构完整――叠字统领全词,细节紧承“寻觅”,结尾凸显“愁”字。

寻觅――饮酒听雁观花守窗听雨。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 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极写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况和空寂落寞的精神痛苦。

10 课堂小结

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11 结束课堂

用法国缪塞的名言“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结束教学,多媒体再播《一剪梅》音乐,再次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诵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上面这个课型设计,综合了前边提到的几种课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正确处理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的新跨越。

第18篇:语文学科课型教学流程

“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型与教学流程

在“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之下,根据教学目的与任务,语文学科课型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五种基本课型。

新 授 课

语文新授课是指新文章阅读、新知识学习为主的课型,它是语文课型中最基本的课型之一。在高

一、高二阶段,新授课的比重可以占到70%左右。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之下,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语文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 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

语文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阅读文本、学习相关材料,掌握基本知识,分析、理解文本并与文本初步对话,发现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对文本内容独特理解的过程。可以说,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基本能力(识记、理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学习活动。其基本学习流程如下:

1、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自主学习任务流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学习的路线,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任务流程”建议使用PPT呈现,内容不宜多,一张幻灯片即可。

图1 自主学习任务流程示例

2、学生阅读“自主学习任务流程”,根据其要求,完成文本的细致阅读。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文本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学习任务单的编制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反复而深入地阅读文本。在该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文本中“圈” “标”“画”“写”——“圈”出重点,“标”出关键语句,“画”明关系,“写”出见解与困惑。

3、课前教师通过平台发布本节课助学资源——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看,文字材料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选择性学习助学资源,以解决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

4、学生上交学习任务单,完成教师事先上传的“自主学习检测试题”,反思归纳本节自主学习课所学习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平台讨论区与同学交流和向教师反馈。教师通过批阅任务单和自主学习检测,分析相关数据,为课堂点拨做好准备。

图2 语文新授课自主学习课教师教学流程示意图

图3 语文新授课学生自主学习课流程示意图

环节二:课中探究研习

语文课中探究研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引导之下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本环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再阅读,和其他同学共同深入分析、理解文本,开展与文本深度对话,解决困惑与疑难,实现对文本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说,语文课中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基本途径,探究研习则是在其基础之上培养更高一层的阅读能力(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其基本学习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文本学习有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授课的内容。或者复习巩固上一课时的重点内容,导入新授内容。

2、点评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运用PPT结合自主学习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本节课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为课堂学习指明方向。

3、语文知识与方法指导

教师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方法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点拨,为学生再次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4、文本再读

本环节教师主要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根据文本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如听读、模读、范读、美读、齐读等;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如速读、精读,通读、片段阅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文本之中,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交流。在学生的阅读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内容,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需要注意的是,文本的再读,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分散于课堂教学的各适合环节。

5、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以问题为引领,以两人或小组为组织形式,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研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丰富、由浅层到深层、由已知到新生成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鉴赏文章的能力。在本环节,教师要细致观察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及时介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与方法等方面的支持,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学生展示点评,教师指导点拨,重点内容生成二级微课

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结果展示,展示的形式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效果选择最适合的形式,如板演、陈述、辩论、表演、拍照上传等形式。师生要对学生的展示进行互动点评,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应突出思维的引领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找文本阅读中共性的东西,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在文本学习中,使学生由“他觉”逐渐朝向“自觉”发展。4~6环节可以循环运用,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7、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归纳与总结,以学生自主归纳与总结为主。鉴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路线图(如知识、方法、思想认识),由学生去总结具体内容。。

图4 语文新授课互动的探究课流程示意图

环节三:课后巩固拓展训练

课后巩固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观看课堂探究后教师上传的二级微课,在线独立完成“巩固训练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提升。教师根据数字化教与学平台获取在线练习数据,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由优秀学生录制相应的“三级微课”,供有需求的学生再学习。

复习课

语文复习课是对所学习知识与方法进行系统复习、使学生固化知识、培养语文学科素养、发展思维能力的课型。语文复习课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我校“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语文学科复习课流程如下: 环节一:课前自主复习

学生课前的自主复习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知道复习的重点,因此,强化对学生自主复习的指导特别重要。一是通过自主复习任务单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二是通过“自主复习任务流程”加以指导。具体内容可参照图1。

在课前自主课上,学生按照自主复习任务单、自主复习任务流程和助学资源完成自主复习,完成自主复习检测试题并上交任务单。最后在平台讨论区与同学教师交流,反馈自主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

图5 语文复习课自主复习流程示意图

环节二:课中探究研习

复习课的探究研习环节是使学生知识完整化、系统化,方法规范化,思维学科化,从而实现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1、结合学生自主复习中任务单和自主复习检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平台数据)和平时对学情的了解,分析所复习内容存在的共性问题,明确课堂探究研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2、共性问题的分析与讲解。其中知识性问题可由学生通过阅读助学资源完成,学生无法完成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加以点拨明确。本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前制作成微课或者其他形式的学习资源,课前发布给学生,让学生课堂观看学习,即时识记,形成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也便于学生课下继续复习巩固。

3、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根据自主复习情况,对共性的繁难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此处即可以是课堂探究案中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自主复习的具体情况课前预设的问题,也可以是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其中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常常更具有探究价值,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意义较大。

4、展示与点评。在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思考、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补充和点评。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问题、方法问题、思维问题与规范性问题,并对学生存在的而学生又无法意识到的不足进行重点讲解与指导,引导学生建构起相关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解答问题的规范。

5、归纳与小结。课堂完成某一问题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该类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总结该问题的知识点、规律与方法、思维与规范等。引导学生将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掌握由具体问题的个案向规律与方法方面迁移与转化(泛化)。

6、同类运用。同类运用是对刚刚学习的知识、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拓展运用,然后由学生展示与讨论,最后形成科学规范的结论。

复习课的内容常常比较多,因此以上2~6五个步骤可以循环运用,即每一类问题一个小循环,而不主张不同类别的若干问题同时进行,一起展示与点评。

图6 语文复习课探究研习流程示意图

环节三:课后探究巩固练习

课后巩固练习重要针对学生在自主复习和课堂探究阶段出现问题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与教学效果检测。训练容量不宜过大,突出针对性,强化思维训练与方法规范的培养。

讲 评 课

语文讲评课是针对语文考试与训练(包括写作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式教学的一种课型。其目的在于弥补学生知识缺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和规范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讲评课也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讲评课中要求学生先自查自纠,再通过合作学习解惑克难。与其它两种课型相比,语文讲评课要更关注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方法规范的建构。

环节一:自我校正

学生在完成考试与训练后,当考试与训练结果出来后,必须要求学生在讲评之前进行自我检查与错误的问题再思考、再分析。学生自我校正课的基本流程如下:

1、重新审视并再次对错误的问题进行二次分析与作答,找出错误原因。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

2、分析失分问题并进行分类归纳。通过自我分析与归纳,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方法问题和能力欠缺点

3、自查自纠结束后,观看平台上的助学资源,根据自己试卷中出现的问题选择性学习。

4、通过平台的“讨论区”与同学交流和向教师反馈疑难与困惑。

图7 讲评课自查自纠流程示意图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不建议在自查自纠课上发课题的详细答案,详细答案与分析应该在讲评之后再发给学生,以使没有跟上讲评进度的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环节一:课堂讲评

课堂讲评是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出现共性问题和自我校正过程中学生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讲解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流程如下:

1、成绩分析与表扬。通过PPT分析成绩,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使优秀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更加喜欢语文学习。同时激励后进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2、试卷分析,指出失误点,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对学生试卷数据分析和学生平台反馈的问题,分类指出失误原因,使学生明白本节课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在语文学习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共性的错误问题进行集中点拨。

3、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再阅读与再分析。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教师选择的共性问题,其中第二项内容为课堂讲评的重点。对于第一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

4、分类展示。语文学科的展示形式以口头展示为主,一方面是语文的书写量比较大,板示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培养能力之一。展示采用分题展示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后再进行另一个问题的展示。

5、学生补充点评与教师指导点拨。通过组织学生补充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但是教师在本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鉴于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经验上的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按照学科规范解答问题。学生的补充点评与教师的指导点拨应融合一体,不应截然分开。

6、分类整理与归纳。每讲评完一个类型的问题,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整理与归纳,重点归纳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与答题规范,并拍照上传或边板演,边讲解。

7、组织学生完成补救练习,并再次重点指导、讲评。

图7 语文讲评课课堂讲评流程示意图

阅读课与写作课

阅读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材料可以通过平台推送电子版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指定阅读书目。阅读课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图8 语文阅读课课堂流程示意图

写作课主要是由学生通过独立写作培养学生分析现象与问题、阐述观点与主张、抒发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课型。写作活动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写作课要注重写后的事情,学生写出作文只是写作课的第一步。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自主修改完善,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图9 语文写作课流程示意图

第19篇:语文教学新课型初探

浅谈语文教学课型改革

通海县第五中学

徐巧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语文教学质量也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从学生驾驭语言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也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我们重视教材教法的改革,重视学生学法的探索,却缺少进行语文课型改革的尝试。单一的课型,难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成了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为此,笔者试图对现有课型加以发展、改造,构建语文教学新课型,对语文教学课型改革做些有益的尝试。

一、现行语文教学课型存在的不足。

“讲读课型”和“串讲课型”这两种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型,仍是主宰现今语文课堂的主要课型。这两种课型存在着很多弊端,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极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弱。教师侧重于讲,学生侧重于听、记,即使提问也是按教师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的,整个课堂秩序井然。这样的课堂虽然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知识传授到位,但枯燥乏味、了无生机,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听一讲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个配角罢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

1 为什么“讲读课型”和“串讲课型”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到了现在还会被众多的语文教师采用呢?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有些教师仍然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看得很重,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他们认为只有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深,学生才能提高;只有教会学生考试,才算是对学生负责任。殊不知,这严重压制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天性,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严谨,容不得学生有“离经叛道”的言行。他们怕脱离了自己,学生不能正确的学习,不能把握住所谓的学习重点,不能把文章分析的透彻、深入。他们对学生的那些“奇怪见解”,往往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们很看中对课堂的把持,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三,有些教师是因为惰性严重,善于照本宣科,为了方便省事,因而选择这两种课型。这种因惰性而做的选择,是最不好的,是应该坚决剔除的。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这两种课型毫无可取之处,这里分析它们的弊端,主要是想说明要想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变成真正的素质教育,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语文教学课型改革的依据。

大凡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语文教学课型改革也是如此。时至今日,无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科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课型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

(一)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 当今社会各种新兴事物蓬勃发展,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更迭,技术的创新„„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的。学生现在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很难满足他们将来的发展需要的。他们将来要生存、要发展、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都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识来武装头脑,而这些知识是我们教师现在不能教给他们的,是需要他们将来自己去学习、获取的。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将他们培养成学习型、创造型的人才。基于这一观念,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课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实现学科教学目的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讲读型”和“串讲型”是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笔者认为,要完成这一目标,语文教学课型应该不拘一格,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教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三)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需要。

当代的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爱独立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渴望展示自我。他们讨厌被动的接受,讨厌一成不变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课型要灵活多样,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3 性。

(四)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适应多样化教材内容的需要。现行语文教材(苏教版)内容十分丰富,每册书分为三大板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三大板块各有各的特点和要求。即使同属一板块的内容,学习要求也是不同的,如九年级的专题就分为三种类型:探究式(《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气象物候》);言语实践式(《广告多棱角》);体味感悟式(《我心中的语文》)。因此,要充分体现各个板块的特点,达到各个板块的要求,就必须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不同语文教学课型来与之相适应,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新课型构想。

(一)阅读课。就是教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去独立地读文章,对重点语句圈点勾画,反复品味,最终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阅读课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书评课。学生读书常常会为书中的人物所感动,或为精彩的情节所吸引,或对好词佳句赞不绝口,或产生喜、悲、痛、恨等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种种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就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欣赏课。欣赏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首美妙的诗歌,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一篇情节跌宕的小说,都是适宜学生欣赏

4 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朱自清的《春》、《绿》,鲁迅的《孔乙己》等文学作品都是能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的。

(四)演讲课。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就是动口。演讲课则是培养学生动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一定时间安排选题,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

(五)表演课。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话有个性,有矛盾冲突。对于这些课文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排练表演来达到理解消化的目的的。戏剧,如《威尼斯商人》、《陈毅市长》选场等可以通过表演来完成。有些小说则可先改成剧本,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再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窗》等。

(六)讨论课。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钱梦龙说:“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在教学某些课文时,教师先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七)展览课。就是定期将学生的笔记本、作业本、作文本等在班级展台上进行展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八)竞赛课。当今社会是竞争型社会,只有成为竞争的强手,才能成为开拓型的人才。要想成为竞争强手,就必须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举行朗读竞赛、书法竞赛、作文竞赛等

5 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九)示范课。教师对某些课文进行抛砖引玉式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类似课文的学习方法和备课方法,然后指定学生讲解此类课文。这种课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可锻炼他们的运用能力。

当然,语文教学新课型并不局限于笔者所列举的这几种,笔者所谈的只是个人对于语文教学课型改革的思索,相信未来新型语文课型会越来越多。但是,不管如何改革语文课型,都应该抓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中心不放,完成好素质教育交给语文教学的任务,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第20篇:高中语文六种课型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六种课型教学模式

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本着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我们把高中语文课堂分为六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

一、新授课

新授课课堂讲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意思是在备课时,每一篇课文要先确定大的框架,将整篇课文从内容或者结构或者其它别的方面划分出几个方面。“小处着手”意思是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要把课文上成活动课、讨论课、问题课、思维课。教师要想法把课文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或者说创设出一个个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个特定情景中去讨论、研究。设计问题时要掌握好两个“度”:一个是梯度,即问题或情景的设计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说,整堂课讨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形式的东西到本质的内容,体现高潮的问题设计在最后;另一个是适度,即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不要设计,要让学生“踮着脚摘桃子”,要有思维价值,学生不用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学生怎么思维也思维不出来的问题同样也没有价值。

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整体着眼,创设情景。即将课文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第二步,浅处入手,切入正文。教师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问题入手,展开研究与讨论。第三步,由浅入深,拓展深入。围绕课文内容,逐渐拓展,让学生展开讨论研究。第四步,教师总结,并针对课堂讨论问题,设计一定数量练习题,进行巩固。

二、复习课

对语文课本的复习,我们主张小单元复习。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的简单重复,不允许在复习课上只是把上新授课时的有关内容简单肤浅地笼一笼了事。复习课要上出新意,上出深意。具体步骤就是每一单元要找一个切入点切进去(切入点一般以新教材单元训练重点为主),然后形成一条线,把本单元有关内容贯穿起来,使整个单元、整堂课紧紧围绕在培养一种能力、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上。在这条主线的处理过程中,可以适当向外扩,以便使线成面,能扩多少就扩多少,不求面面俱到。这样,复习的单元多了,培养的能力种类也就多了,学生学习印象也较为深刻,课堂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一轮复习是琐碎的,感性的;二轮专题复习是理性的,以讲规律方法为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坚决反对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做题讲题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二轮复习中最懒惰的做法,也是最易使学生疲劳而厌倦语文学习的做法,因而也就是对学生最不负责的做法。

首先是组织集体备课,认真研究学习习近平几年的《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为纲,然后一步步细化,直至不能再细化为止,形成一棵语文知识系统树,让教师和学生在心中一目了然。然后研究一下哪些知识点已经考了,是怎么考的,对应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的一些特点。

具体到课堂上的专题复习,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利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高考命题者在这一考点上命题的思路和规律;第二步是利用这些思路和规律来探究针对这一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三步是利用一定的实例来验证我们总结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辅以一定的练习题,作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每一个小知识点的一个小类型,都要精选4——5个小题目进行巩固训练,不漏掉一个题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针对性练习。这样,学生头脑中对各考点都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在答题时才有法可依,有的放矢。

三、讲评课

一套试题、一次训练结束,在讲评时,切不可采取逐题讲解的办法,因为对同一个题目来讲,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并明白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明白,如果老师机械地大讲特讲,势必会耽误优秀学生时间,造成部分学生的精力浪费,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我们主张的讲评课模式是:

第一步先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互相探讨、研究,让部分弄懂或没有弄懂的学生对明白或不明白的题目通过讨论进行互补,这种讨论是小范围的。第二步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随便提出不明白的疑难问题,然后仍让其它同学来解决,因为一个问题不可能全体学生都不明白其中道理。假如全体学生都不明白,那么第三步教师再通过提示,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讨论、争论等方式解决。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往往放在一些正答率较低的高难度题目上,它的优点是对症下药,针对性强。第五步是教师针对正答率较低的题目设计练习题,进行反馈纠正。

四、阅读课

主张采取开放性阅读与指导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语文课每周必须有两节阅读课,一节开放性,一节指导性。开放性阅读就是让学生进阅览室,随便阅读,一般设在自习课上。但为了避免开放性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进阅览室,比如设计阅读信息反馈卡让学生填写,或概括内容梗概,或介绍人物;或写出读书笔记,或进行文章评价等等。

指导性阅读课一般放在正课上。第一步是教师广泛收集材料,刻印选编,每堂课一般要有三到五张文章选编材料印发给学生。选编的阅读材料内容要有目的性,也要有序列性。可以按照阅读训练的内容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阅读训练的重点进行分类。第二步是让学生交流本周内阅读的文章,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文段或文句,教师适时加以评论。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突出重点,不可在每次指导性阅读训练中,都将理解分析、归纳总结、赏析评价几种能力一齐训练,也不可每次训练既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抒情和说明的文章,要重点突出,能力集中。第四步学生谈阅读意见,允许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看法。第五步学生作笔记。

五、训练课

训练课除了课堂上每个小专题后的强化训练外,每个专题结束后,还要进行专题双过关检测。第一次过关检测要求覆盖面广,尽量一个专题的各个知识点都涉及,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次过关检测要求有针对性。是针对第一次检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设计的题目。出现问题严重的知识点,可以设计2——3道练习题,以达到纠正目的,在精不在多。

六、写作课

同阅读课一样,写作课也要有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开放性写作是要求学生建立周记、随笔本、日记本,学生愿写什么就写什么,一般是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留日记本,周记、随笔每周收阅一次,教师可不加批语,但必须全部浏览,从中选出三至五篇优秀周记,在下发给学生时,利用课前5—10分钟读一读,以激励学生写周记、随笔的兴趣和热情。否则,学生就会认为教师不阅而写作积极性丧失殆尽。指导性写作则要求教师对作文进行科学合理地训练。一方面,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要有序列性,先训练什么,后训练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段到整篇,由记叙说明到议论抒情;由单一到综合。另一方面,在作文批改上,要摈弃传统的教师全批全改写批语、讲评读几篇优秀范文的做法。因为语文教学比较累的主要原因就在写作文批语上,教师费尽心血为每个同学写了评语而发到学生手里,学生却往往看一眼了事,往往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此,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新的灵活的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每月四次指导性作文中,教师要全批全改一次。另外三次作文中,其中两次,教师可以从收上来的学生作文中,选出上中下三类作文各3—4篇,然后印发给学生。讲评作文课上,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先让学生认真把这10篇左右的作文认真读一遍,将它们分成上中下三类。这一步比较容易。第二步是让多个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给作文分类,优秀作文好在哪儿,差等作文差在哪儿。第三步是在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评价分类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讨论如何将中等和差等的作文改成优秀作文或相对优秀作文。第四步是让学生从中选定一篇中等或差等作文,修改完善成一篇优秀作文,形成文字。当然在进行这项工作前,必须作好学生思想工作,避免所选学生作文差而产生负面效应。

四次作文的最后一次,可以下发给学生互相批阅,或小组批,或同桌互批等等,形式不求一致。这样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还可以把老师从繁重的写作文批语中解脱出来,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

以上提供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仅供作参考,它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机械听讲为主动参与,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效率高。老师们可以根据各校各自的实际情况,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不断探求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不断总结出适合本校语文教学的新规律,边学习,边探索,边课堂实施,边总结,不断探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自主型拓展课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自主型拓展课学期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