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鹬蚌相争教学课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9 08:37:50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鹬蚌相争》教学随笔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中心小学 刘俊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之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点体会:

一、学会观察——教学生写生活

学生的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活泼而富有生命力。可是一写作文内容就惊人的相似。写老师总是加班加点,带病上课;写好事总是扶盲人过马路,拾到钱包交找失主;这千篇1律的选材,原因就是学生有生活但缺少观察,许多美妙的事物就因为学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和学生“擦肩而过”。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而又客观的描述。

1.热爱生活,是习作内容“生活化”的前提 如教师带学生去大自然中收集作文的素材:春日去郊外踏春寻芳;夏天观“白雨跳珠”的景致;清秋赏金菊银桂,落叶红枫,寒冬组织学生在雪中嬉戏玩耍„„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使学生感到生活就是这么丰富多彩,生活就是这么美好,从而人人争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2.善于观察,是习作内容“生活化”的关键 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的感受。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体验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就有写不完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做善于观察的人,做留心周围事物的有心人。

3.关注社会,使习作内容呈现时代气息 作文教学还应该体现开放的时代特点。将习作的内容和国内国外的重大事件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十月一日祖国庆60周年生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局势,多看有关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在班队课上赞美祖国、歌唱自己的祖国。再结合学校组织的爱国歌曲大合唱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于是,一篇篇《我爱祖国》《祖国在我心中》《歌唱祖国》的作文,犹然而生。在实践中练笔,不仅让学生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让他们有切身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想要表达的需要和欲望。他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知不觉中学生悟出,原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写活生生的作文。

二、学会积累——让学生的语言变得“鲜活”。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教学实践中,读着学生的作文,觉得语言生硬,言不达意,更有甚者,通篇都是大白话。针对这一情况,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从书中积累。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可以领略前人磨练成就的思维作风和符合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学习前人来自于生活的经过加工的语言精华和纯熟的富有成效的表达技巧。小学语文课本课文不少都是语言优美,立意深远,结构严谨的佳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并应“文”制宜,设计一些借鉴范文写法或迁移范文语言的小练笔。让学生将学过的好句子、段落、篇章及时运用,加以模仿,借以表达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绘了一个多彩的秋天。学完了课文,我趁热打铁,及时地进行了读写结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以介绍家乡的某一景物为内容进行仿写。一位学生以《秋天的果园》为题是这样写的:秋姑娘来到了果园里,它给人们带来了 丰收,红彤彤的苹果,把脸笑红了。挂在树上,像一个个小灯笼。黄澄澄的梨子,像一个个小花灯。光滑的葡萄,高高地挂在葡萄架上。一串串葡萄像一颗颗紫珍珠。等„„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走进果园,仔细瞧瞧!那红通通的苹果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连话不敢说。茄子大大方方的跑着,到了钟点还裂着嘴。橘子和柿子起着灯笼照亮了整个果园。果园里亮着非常美丽,好像萤火虫在飞舞。香蕉和梨睡也睡不着觉,闷的像金黄。又圆又紫的葡萄像妈妈抱着孩子。桃子又香又甜咬一口,你就会夸它说:“啊!真甜!真棒!太好吃了!”红彤彤枣,圆鼓鼓,沉甸甸,压弯了树枝,颜色由绿变红,有深红,深红的不得了啦!在仿写中,学生完成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当然,光靠语文书中的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读书,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书籍,尤其是文学名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头脑里储存了大量的好词、好句、好的表达方法,运用起来,方便自如,文章的语言自然也就生动、有味了。

2、从生活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是部渊博的“无字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有各地的语言特色,尤其民间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甚至是外来译音词都是语言中的精华,积累起来,为“我”所用,文章语言自然也就丰富了。

三、、学会创新——让学生的习作张扬个性

习作能展示学生个性,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儿童的观察、思维是存在着“无意性”、“情绪性”和“轮廓性”等特点,再加上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习作教学的工具性,过分注重习作知识、技巧的传授,忽视了习作过程应该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体验、个性表达的过程,以至于将学生的习作囿于传统习作教学的诸多“清规戒律”之中,稍有“越规”便遭呵斥,学生思想压抑,思维狭窄,唯唯诺诺,怎能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真”文章?例如让学生通过想像编写童话故事习作时,他们创新能力很强,编写出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并蕴含着一定道理。例如《花蝴蝶和小蜜蜂》、《第二次龟兔赛跑》、《螳螂和蚂蚁》、《小鸟找家》、《狮子和老鼠》等。我还借此机会开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会,学生们拿着自己写的故事,讲的津津有味,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请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灵活多变,深不可测的。我们千万不要只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知识的启发者,要点石成金,方能使学生的习作郁郁葱葱,千姿百态。

四、学会评改——对学生进行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1)学生方面: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评改和②交互评改。①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年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2)教师方面: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对于差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你的作文在大踏步前进!”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鹬蚌相争》教学随笔

刘俊梅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的道理。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上一则寓言《矛与盾》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借助译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适当配以动作,注重神态,从而对“两者不肯相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渔者得而并禽之”,通过指导朗读,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我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他们一下子举出了很多。 孩子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肯定会遇到很多不愉快,甚至冲突,而这时,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

是啊,生活中,这样的事实在举不胜举。上学期两个小朋友为了争一架秋千,而争吵起来,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看见了立刻赶过来阻拦另一个孩子,挨批评的孩子哭了,他父母看到了便过来找批评他孩子的那位家长理论,结果两位家长越说越生气,最后竟大打出手。如果这两位大人都有宽阔的胸怀,都能宽容对方,各退一步,那不就海阔天空了吗?他们还会两败俱伤吗?当然不会。他们的行为不是给孩子上了一堂反面课吗?这也警告我们,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的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推荐第2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辉县市实验学校

靳继平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表情,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毫不费力”、“一起捉走”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推荐第3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北京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

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鹬蚌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造句:毫不示弱。

3、填写同音字:( )言 ( )蚌相争美( )

( )不示弱()言壮语丝() (

不()开()

4、成语积累: ()()相争()不()弱(

5、用“相”组三个词语()()(

6、讲故事《鹬蚌相争》

)迈)让 ))不(

推荐第4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怒目相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技能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想象再现情景,深入感悟鹬与蚌相持不让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并领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鹬与蚌: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鹬与蚌的外形特点。

2、观看《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3、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4、《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后课文链接上的原文。

5、《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那么作者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以及课后的四字词语,读一读。

(2)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出示生字、词语,学生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5、这则寓言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课后已经罗列出来了,现在我们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这则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了解鹬蚌相争的起因。

1、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景的美和河蚌的惬意)

3、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旷神怡”。

(二)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

1、陶醉在美梦中的河蚌遭到了突然袭击,本能地合拢蚌壳,钳住了鹬的长嘴。(观察插图)

2、此时,河蚌和鹬鸟各自是怎么想的呢?读课文第

七、八自然段,说说河蚌和鹬鸟此时的心理活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七、八自然段。(读出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4、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1)“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2)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3)河蚌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5、讨论:透过鹬与蚌的对话,你们知道它们一直相持不让德原因了吗?(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三)了解鹬蚌相争的结果。

1、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呢?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渔夫轻而易举地捉走了鹬与蚌)

2、被渔夫捉住的鹬与蚌,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会说些什么呢?

(四)理解寓意。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2、同学们现在明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吧。

四、总结拓展。

1、“鹬蚌相争”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有很多,能举例吗?(学生自由地说)

2、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布置:

1、和小伙伴演一演这个故事。

2、续写鹬蚌相争。

附: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

鹬鸟(啄)河蚌(钳)

渔夫(捉)

推荐第5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A: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B: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能够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比较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鹬和蚌”,教师简介鹬、蚌。

一个翱翔在蓝天,一个生活在水中,本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却在两者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讲解生字及字音。

3、解题:谁能说说“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鹬和蚌相互争斗)那他们俩究竟在斗什么呢?

二、学文明理

1、过渡:当然答案就在课文中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答案找出来。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关注B类学生)

3、解题并概括大意:(请A类学生回答,B 类学生能跟着说。)鹬蚌相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答案找到了吗?谁能说说?(及时表扬)

4、这篇课文很有趣,请你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或段读一读,也可以读给你的同座位听听,但读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5、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

(1)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鹬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2)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3)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一只河蚌在晒太阳。(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并试着演一演。

(5)小结:同学们多投入呀,这都归功于这些生动的语言,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应当去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的文章别人才爱读。

三、小练笔

1、师:现在让我们也来写写吧!鹬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发挥想象写一写鹬、蚌那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2、学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寓意

1、师:其实,这篇课文也是寓言故事。

2、出示:寓言:通过一个假想的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3、那《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五.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出示填空题)

1.《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互不相让,彼此放在一起时,它们想到的是,没想到的是,“鹬蚌相争”用作比喻双方拼死相争,却让第三者得利。

2.请你再写出知道的几个寓言故事的名字:掩耳盗铃、、

、、。

推荐第6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三岔小学付欧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培养想象力,感悟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5、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哪里?(《战国策》)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指名读。

鹬蚌曝箝喙

2、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方曝箝曰雨谓禽

3、读了课题,学习了生字,你想从这则寓言中知道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句

1、听一听课文录音。

2、听了录音,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吧。

看,这是一只河蚌。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板书: 蚌)

3、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些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师口述:这时,来了一只鹬 (板书: 鹬)

它看见了正在晒太阳的蚌,会想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师口述:它看见了蚌,猛地把嘴伸到壳里去啄肉。(板书:啄) 师:蚌被鹬啄了,有什么反应呢?(生答, 板书:箝)

4、课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这一情景呢?(学生说)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

二、三句

过渡:鹬啄了蚌肉,蚌夹住了鹬,这是故事的起因,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呢?

1、请看第

二、三句: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自由读一读。

2、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鹬的这种做法?

4、对于鹬的威胁,蚌又是怎样回应的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5、这两句话写得非常生动,想一想,要怎么读才有味道?同桌互相读,在脑海中浮现出鹬、蚌相争的画面,体验鹬蚌相争的情景。

6、分角色朗读。

7、评价朗读情况。

(三)学习第四句

过渡:鹬、蚌相争,可以看出双方的态度如何?后果将会怎样呢?

1、学生回答

2、师引: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3、请大家一起读寓言的第四句。

4、用现代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自己读一读。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3、学了这则寓言,你知道寓言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同桌讨论交流

五、发挥想象,创新提高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会心里会怎么想呢?

小组讨论交流

2、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亲爱的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重新演绎鹬蚌相争的故事吧!

3、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现象吗?

六、总结谈话,感悟体会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七、布置作业:

1、小练笔:写一写鹬和蚌在渔夫家的对话。

2、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威胁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蚌毫不示弱

推荐第7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让学生明白遇事一味互相争斗,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会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学会及时化解危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喜笑颜开”“相持”等词语的意义。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2、大家认识鹬和蚌吗?看看图,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了解了鹬和蚌,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3、学生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4、通过初读课文,能了解这么多问题的答案,真了不起。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啄、弱”这两个生词,读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弱”是生字,发现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可双胞胎也有不同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范写。

通过课前的预习,理解了这些词,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听了他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我和同学们合作,读左边一串词,你们读右边的。交换读。

现在我们将词放回课文中,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感觉呢?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一)知起因,入情境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刚才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看到鹬怎样想吃到河蚌的肉?(猛地)河蚌怎么做的?(急忙牢牢)为什么这样做?

3、所以我们读这一小节时,要注意这些词,让我们把这一小节完整的读一读。

4、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呢?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课文的

2、3自然段,把它们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待会儿老师要采访大家的。

2、出示

2、3自然段,同桌分角色读。

3、指名一组读,其余同学读旁白。老师来采访你了:你这只鹬,你被河蚌夹住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你心里怎么想的?

4、还有哪一组来读?请问你这只鹬,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它威胁你,你害怕吗?你怎么想呢?

5、那其他的鹬,其他的蚌,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6、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情感,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鹬和蚌的对话。

出示去掉提示语的对话,指名读。

你们觉得这只鹬和蚌读得怎么样?让我们感觉他们争得怎样?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再一起来争一争吧。

7、听了鹬和蚌的争斗,你们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

8、如果鹬和蚌就这样互不相让,一直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鹬会怎样?蚌会怎样?)

这就叫(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

9、但是事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出示第4小节,引读。最后它们都被渔夫捉住了。这真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板书)

2、齐读,读好这八字成语。

3、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4、老师今天带来了时光穿梭机,看一看,猜一猜,渔夫此时会说些什么?鹬和蚌在渔夫的鱼篓里,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5、我们再将时光向前倒退,快,劝劝它们吧。

6、让时光再向前倒退些,快给它提个醒吧。

7、老师要收回宝物了,回到现实中来,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课件播放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有没有发现鹬和蚌的影子?赵王为什么打消攻打燕国的念头?谁是鹬和蚌?谁是渔夫?

3、《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短小,却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五、课后作业

推荐第8篇: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7、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执教:苏仙石乡关帝庙小学

刘家海)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寓言的寓意,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制作的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埋下伏笔。

1、课前师生共同做说词语做动作的游戏,为课堂读词语、读句子做动作埋下伏笔。

①孩子们,还没有到上课时间,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游戏——说词语做动作。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接后半句,边接边做动作。例如老师说切萝卜切萝卜——切,切,切。

②好一群聪明的孩子,再来!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摘苹果摘苹果——摘,摘,摘;好孩子好孩子——摸摸头;坏孩子坏孩子——打屁股。

2、好,咱们上课,看谁这节课谁表现得最棒。

二、紧抓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战国时候,中国四分五裂,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较强大的国家,其中数秦国最强大。一天,赵国要攻打燕国,燕国谋士苏代来到赵国,向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后,赵王立马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竟能阻止这场战争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个故事就是我们本节课准备学习的第七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鹬蚌相争》。

2、紧抓课题,初读课文

①师板书课题,注上拼音:yù

bàng。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学生看老师手势读:鹬/蚌/相争,再读:鹬蚌/相争。

②认识鹬和蚌吗?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学生两只手做动作。)

③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争论,争斗。) ④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词语

师:看大家摇头晃脑的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出示大屏幕)

夹住 渴

饿

不肯让步

毫不费力

2、师:请大家先自己练习读一下。生自由练习读词语。

3、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六个词语。大家学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我们合作读一遍,我读左边一列,大家读右边一列,可以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加上适当的动作或表情。

5、这样读词语,感觉太美了,像读故事一样,像看电影一样。指一名同学读,要求其余同学做动作或表情。

6、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好孩子呀,把词语都读活了。把词语宝宝送回家,送到句子中,再读文章,看能不能读出刚才读词语的感觉。(出示屏幕)让三名学生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感知课文内容

1、你们读得真好,把我们都带到了河滩上,好像亲身经历了一样。故事读懂了没有呢,再出道题目考考大家。把题里的空格填一下,实在想不起来字怎么写,可以翻翻课本看看。(课件出示题)

①河滩上,一只鹬啄住河蚌的(

),河蚌紧紧地把鹬的嘴夹住了。

②它们(

)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③这时,一个打鱼的人走过来,毫不费力地把它们给(

) 走了。学生边默读边填空。

2、老师当导演,再找几个学生当演员演一下这个故事,指名三个学生分别担当“鹬”、“蚌”、“打鱼的人”的角色,边读边开始表演这个故事。

3、表演得像极了,有演员的天赋。这三句话里有我们要学的两个生字,大家观察一下。(出示生字“肉”、“吵”。)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学习这两个字的。指一名学生带领大家书空。

五、品读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

1、知道打鱼的人为什么轻松地就能抓到鹬蚌吗?(鹬蚌相争)

2、让我们去感受鹬蚌争斗的场面,读一读这两段话。(出示屏幕)指名读鹬的话。这是什么语气?有没有谁威胁过你?举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3、大家想想故事里这只鹬鸟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

4、真聪明,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现在先请“鹬鸟组”威胁“河蚌组”。河蚌组,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怕不怕?为什么不怕?鹬鸟的弱点是什么?

5、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双方都表示很强,一点也不软弱,这就是——毫不示弱。既然都不示弱,那鹬蚌到底谁斗得过谁,我们来试一试,老师当总导演。大家思考,他们的争斗是不是一次就结束了呢?

师:那我们两个组就来斗三次吧!第一次我们站着斗,注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第二次我们坐着斗,第三次就要注意了,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为什么?那第三次我们就趴在桌子上斗。(到第三次时,大部分同学趴在桌子上,声音低低的,有气无力的样子。)争吵累了吧?看大家已经筋疲力尽了。

六、想象对话,理解课文寓意

1、指一名学生读最后一段。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渔翁得利)

2、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望着鱼篓里的这两个家伙,渔夫心里会怎么想呢?此时,鹬、蚌在渔夫的篓子里,听到渔翁这么得意地说,它们又会怎么说呢?先让两名学生表演鹬蚌责怪地说,再让两名学生表演后悔地说。

3、同学们,怎么做渔翁才不得利呢?

4、引导学生看图片,谈体会。

5、是啊,多惨痛的教训啊,我们在生活中可不能犯它们这样的傻了。

6、礼物送送送。

①请大家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让他们明白一下这个道理,受受教育。

②小练笔: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这个沙滩上相遇了,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课后用自己的笔写写吧!注意人物地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

板书设计:

7、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

鹬 啄 ↘

相 争 → 渔翁得利

蚌 夹 ↗

推荐第9篇:《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南京市天妃宫小学 范颖琼

一、猜讲故事,赏析寓言

师:根据老师给你提供的信息猜猜是什么故事?(逐一出示词语) 老虎 狐狸 吓跑 威风 (狐假虎威) 水井 小鸟 天空 青蛙 (坐井观天) 农夫 树桩 兔子 等待 (守株待兔) 羊圈 狼 窟窿 丢失 (亡羊补牢)

师:这些故事都很短小,读完后给我们一定思考,我们把这些故事叫做“寓言”。

二、导入故事,认识“鹬蚌”

师:(出示“鹬”) 看看图,再从字形上猜猜,图中哪个是鹬? 生:(指图)“鹬”的右边是个“鸟字旁”,它是一种——水鸟。 师:它与其他的鸟儿有什么不同? 生: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师:这又尖又长的嘴巴是它最有力的武器,它常常用它来——啄肉(出示)

河边或水田里的小鱼、贝类和昆虫都被它啄食) 师:(出示“蚌”) 这就是蚌,它有什么特点? 生:它有两片坚硬的外壳。

师:(出示词语)壳儿——读好儿化音 蚌有时——张开壳儿(生读)

蚌有时——合上壳儿(生读)

还有时——松开壳儿(生读)

师:是啊,两片坚硬的壳儿是它克敌的法宝!你瞧——

(出示句子: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师: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你看到了什么? 生1:一个大人用胳膊夹住了两个小孩。 生2:两个小孩搀扶着一个大人。

师:(出示甲骨文)像这样大人用胳膊把两个小孩固定在身边,就读第一声jiā。

能把这个句子读正确吗?

生句子,做做夹的动作。

师:河蚌是夹得怎样?读好这句话。 (出示句子: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生读句子

师:故事就发生在鹬和蚌之间(补齐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故事就是围绕争字来写的,争在这儿就是——争吵、争斗

师:鹬和蚌为什么争斗?黑板上的这两个词已经清晰告诉我们争斗的原因,谁能说一说?

生:鹬要啄蚌的肉,蚌夹住了鹬的嘴。

三、精读故事,领悟寓意

师:孩子们,在蚌的壳合上的那一霎那,故事就进入了鹬蚌语言交锋的时刻,文中有一处他们的对话。 (出示鹬和蚌的对话——练读) 指名读对话。(相机点评)

师:这样交锋的语言怎么才能读好呢?先来看鹬的话,自己练练。 指名读鹬的话,教师相机点评。(要想读好语言,还得关注提示语) 师:面对鹬的威胁,河蚌——毫不示弱(出示词语) 生读词语

师:这个词很有趣,里面有两个字都跟毛有关。(出示古字)你看弱的下面像什

么?

生:有点像羽毛。

师:摸过羽毛吗?什么感觉? 生1:很柔软。 生2:摸上去很舒服。

师:弱就是像羽毛一样的柔软、柔弱。 (出示不示弱)

生:不示弱就表示不软弱

师:是的,再加上“毫”,毫的下面也是个毛,毫指的就是毫毛(看看自己手背

上的毫毛)这里就是一点儿的意思。 生:毫不示弱一点也不软弱。 指导读好蚌的话,教师相机点评。 生分角色分朗读鹬和蚌的话。

师:现在老师就是那只鹬,你们就是那只蚌,咱们来试着争一争。注意看大屏, 争的有变化。(出示: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不下雨, 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不下雨, 明天拔不出来,

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生配合朗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鹬说什么话,蚌就跟着说相同话。

生2:我发现很多句子很相似:今天„„明天„„你就会„„ 生3:争斗的时候都抓住对方弱点来说。 生4:它们争的时候都气势汹汹。

师:鹬用什么样的话威胁蚌,蚌就用同样的话反击鹬,谁也不让谁!

这样的争斗就叫——针锋相对

师: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三小时过去了„„太阳渐渐投入大山的怀抱 别的蚌都陆续钻进河里去了,其他的鹬鸟纷纷归巢。这两只鹬和蚌的争斗还在继 续,此时他们也已经——筋疲力尽 生1:筋疲力尽就是累得都没有力气了。 生2:力气都用光了。

师:筋疲力尽的时候是怎么相争的此刻这段鹬蚌争斗话语该怎么读? 生再读对话,点评中再理解筋疲力尽。

师:鹬和蚌,你一言,我一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争斗的场面让你想到哪 些词语? 生1:寸步不让 生2:针锋相对 生3:唇枪舌剑 生4:争论不休 生5:互不相让

( 出示: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指名读最后一段)(看图,相机理解喜笑颜开、一齐捉住) 师:因为争,而被一齐捉住。因为争,到最后却让——渔翁得利

可怜的鹬和蚌被渔夫捉进了鱼篓里,只能傻傻地看着对方,此刻,你想对它 们说些什么吗?

生1:鹬和蚌应该互相谦让。

生2:它们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结果一齐被捉。 生3: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4:我想到了另一个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一场争斗,一次教训,一个思考,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还可以走进《世界四大寓言》、《中国寓言 故事》、《伊索寓言》书中去,读一读他们会更加博学和智慧。

四、写字指导,掌握方法 师:看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都一样,像两个双胞胎。

师:仔细看完全一样吗?像这样的字怎样才能写好呢?左边要稍稍让一

让,这样就变和谐了更美观了。(教师范写)

师:孩子们,在汉字中有不少这样的字:朋、双、林、遇到这样的字咱们在写的 时候遵循左收右放,就一定能将这类字写好。

来自大家语文网

推荐第10篇:鹬蚌相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意思快抢答)

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一个游戏,我说你猜成语。

1、用你的矛戳你的盾?(自相矛盾)

2、捂住自己耳朵偷铃铛?(掩耳盗铃)

这两个成语故事你们听过吗?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个道理,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鹬蚌相争)

3、指导书写问:通过鹬这个字的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鸟类)蚌是一种贝类,生活在河里。(版画:鹬、蚌)

二、认识鹬蚌,独中体会互不相让

1、(出示:鹬、蚌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蚌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鹬的嘴巴又尖又长、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我们的课题叫鹬蚌相争,那么它们之间究竟为什么而争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当中,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生字,快速地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课后的一个生字,读完后用坐姿告诉老师!看来大家已经读完了,现在老师将这个生字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认识吗?板书:(弱)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个字?(读音、结构、部首、组词、描红)。课文中出现的含有这个字的词是(毫不示弱)谁来说说意思?(一点也不比对方弱,在文中的意思是蚌在鹬的跟前一点也不示弱)(看来大家对生字已经掌握了。回到刚才那个问题,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呢?

3、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就会找到答案了。谁用自己的话说说原因。(鹬在找食物吃,看见河蚌在沙滩上张开壳儿晒太阳!鹬就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而且是紧紧地夹住鹬的嘴巴,不肯放松!)(板书:啄肉、夹嘴)从它们的动作和反应中你可以看出什么?(猛地说明鹬啄肉的速度很快,用力很强。急忙、牢牢地说明蚌的自卫意识也非常强,反应速度块)。谁来用手势表演一下这个动作,左手当蚌,右手当鹬?(指名表演)

4、鹬在找食物吃,看见河蚌在沙滩上张开壳儿晒太阳!鹬就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而且是紧紧地夹住鹬的嘴巴,不肯放松!这就是它们相争的原因,那它们又是怎么相争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

2、3自然段。大家看在读这两段时我们要抓住什么?(抓提示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情之类的词语。

(1)、怎样读好鹬的话呢、用怎样的语气。(威胁:用威力吓唬人) (2)、怎样读好蚌说话呢?用怎样的语气?(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3)(分角色朗读

2、3段)

同桌之间,一个演“鹬”一个当“蚌”,练读“鹬”和“蚌”的对话。

(4)、通过鹬与蚌的对话,你听出来它们打算争到什么时候?(今天、明天、后天)它们打算争出什么来?(你死我活)

三、体会争的结果,理解寓意。

1、小结:“鹬”和“蚌”相争的声音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从哪个成语看出来?(筋疲力尽)正当双方争得筋疲力尽的时候,谁来了?(渔夫)渔夫的神情怎么样?(喜笑颜开)说明了什么?(渔夫很高兴)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渔夫高兴什么?(因为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鹬和蚌一齐捉到篓里去了)

2、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四、拓展。

同学们,老师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课件)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但即使自己再强大也难以一敌六,所以一直再找机会。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这个念头,阻止了这场战争的发生,你们猜一下是什么故事呢?(鹬蚌相争的故事)

老师刚讲的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出示文言文)(师读,并稍作解释)

五、悟理

一个小故事就阻止了一场战争,挽救了两个国家,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寓言故事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虽然是一个小故事却蕴藏着一个大道理,你们能说说《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引导:导致鹬和蚌两败俱伤被渔翁一起捉住这一悲剧的发生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互不相让)假如他们怎样做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假如他们有一方懂得退让的话,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出示:(填空,总结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人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争论,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他人从中获利。有句话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演故事

1、出示文言文

2、演一演:(用文言文)

3、采访“鹬”和“蚌”:你们现在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吗,想给我们大家说点什么吗?

六、作业

续编故事:当鹬和蚌被渔翁捉住以后……

第11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 (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 (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 )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 夹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 4.通过学习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2.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12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

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第13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5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经过并从中领悟道理

(一)复习,导入新授

1、我们上节课初读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现在谁能讲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找学生叙述)

2、教师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梗概。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经过从中领悟道理。

(三)出示自学提示:

(1)河蚌和鹬鸟为什么谁也不肯相让?他们各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

(2)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怎样?

(3)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四)小组自学:

1 河蚌和鹬鸟为什么谁也不肯相让?他们各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在讨论时要积极发言,并且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2引导学生讨论:透过鹬和蚌的对话,你们知道他们一直相持不让的原因了吗?(板书:威胁

豪不示弱)

3 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怎样?(渔翁得利)

4、指名反馈。

5 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6、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四)拓展运用:

1、引导学生想象:被渔夫捉走的鹬和蚌,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

2、学了本文,你想告诉大家点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3、拓展:“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你能列出几个像这样的成语吗?(学生自语说)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文告诉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你回家可以讲给家人听听。

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威胁

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第14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教学反思:

第15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淮安市袁集乡中心小学

蔡园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及语言环境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2.懂得寓言所蕴涵的做人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鹬”字,问:这个字读什么。(指名说)去掉“鸟”读什么?

师:矛下面的字是?对,它很像囧字,怎么记住鹬字。 2.师写“鹬”,生书空。

3.简介鹬蚌。出示课件,认识“鹬”“蚌”,说说它们的特点。(鹬有长长的嘴巴,蚌有坚硬的贝壳。)(板书课题)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评价,概括第一自然段,起因。 (2)怎么争的呢?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评价。

(3)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评价,出示生字“弱”,书写指导,找出同类“朋 双 林”总结书写方法。

(4)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点评,再次强调结果。“渔”的书写指导。

3.用两个四字成语,总结这个故事。

三、学句精讲,设境品读

1.学习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鹬蚌相争的经过。分组做鹬和蚌。 2.读好鹬和蚌,各抓住哪个词语就抓住鹬和蚌当时的情绪了?试着读一读。

3.它们争斗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会有什么表情?试一试,再读读。

4.选择两个学生上来扮演鹬和蚌。(师,不断地点拨) 5.两个人力量小了,大伙一起上!(齐读) 6.出示“相持”“谁也不让谁”。再读。

7.出示“精疲力尽”,这时的鹬和蚌,怎么读。齐读,单人读。 8.结果怎样呢?

9.鹬和蚌两败俱伤!它们真实太傻啦!傻到说话都是一模一样的,再读这两句话。

10.能否写两句话,劝劝鹬和蚌,告诉它们该怎么做?出示课件 11.展示学生所总结的内容。得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本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寓言。小寓言,大道理。你学习了这篇寓言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两败俱伤 渔翁得利

蔡园园个人简介

蔡园园,小学高级教师,区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在淮阴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课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多次参加淮阴区送教下乡活动,受到广泛好评;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荣获市级区级一二等奖;《清平乐 村居》一课,荣获全国苏教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第16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5、《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心旷神怡、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句成语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 重难点]

1、懂得寓言所蕴涵的做人道理。

2、从“鹬蚌相争”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课时安排] 两课时 前预习:

1、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写出几个与“饥肠辘辘”(ABCC)形式相同的词语

3、找出文章中采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4、对子成员试着复述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板书“争”字,问:看到这个字,同学们能联想到哪

些学过的词语。(指名说)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则有关“争”的寓言。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三、后预习:10分钟

1.组内交流积累到的生字词,并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蜿蜒、涟漪、舒适、心旷神怡、钳住、懊悔、鹬蚌相争、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直视、轻而易举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的形式不限。

3、组内讨论,试着按一定的写作顺序将全文划分段落。

四、交流展示。20分钟

1、蜿蜒:(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涟漪:细小的波纹。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无计可施:没有什么计谋可以施展,指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饥肠辘辘:腹中无食,饿得发出的响声。形容非常饥饿。

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

轻而易举: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事情容易办,不费力气。

2、朗读展示:可自由展示,可学生合作展示,可以小组合

作表演展示等等,学生点评。

3、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展示问题三,老师点评指导。

按事情发展顺序。

第一部分(

1、2)故事的起因,河蚌到沙滩上享受阳光。第二部分(3~12)故事的经过,鹬蚌相争,僵持不下。 第三部分(

13、14)故事的结果,渔夫轻而易举地捉住了河蚌和鹬鸟。

五,归纳总结,检测反馈。12分钟

1、小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谈谈你读了这篇寓言的初步感受?

(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学生相互补充)

阳光明媚的一天,河蚌爬到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鸟乘机去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上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嘴。双方僵持不下,被渔夫轻而易举地捉走。

2、板书积累的重点字词,对子成员相互检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体会了课文

所蕴含的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

2、复习。

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二、后预习。10分钟

1、鹬蚌为什么相争?

2、鹬蚌各自是怎样想的哪?又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3、鹬蚌“争”的结果如何?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预习提示:

先自学阅读,然后可以小组讨论。

三、交流展示。15分钟

学生自由展示,学生相互点评补充,老师相机点拨。

1、一只饥饿的鹬鸟看到沙滩上张开蚌壳享受阳光的河蚌,禁不住去啄河蚌鲜嫩的肉,被河蚌紧紧地钳住了嘴。

2、A.心理:

河蚌: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有侵害了自己的权利,想吃自己的肉,越想越气,钳得更紧了。 鹬鸟: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河蚌。

B.鹬鸟: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怒目相视,都好像要把对方吃掉一样。

(它们一直僵持不下,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没想到会两败俱伤。)

3、结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启发:要全面地思考问题,权衡利弊以后再行动,不要因为一点恩怨而相互斗争。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否则就会给他人造成可乘之机,彼此都有可能遭受到伤害。

四、拓展反馈。10分钟

师:如果你就是这位渔翁,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或做些什么?

如果你正是篓中的鹬和蚌,你又会对对方说些什么?

(学生先思考3分钟,自己组织语言,然后展示,老师点评。)

五、小练笔。5分钟

渔夫把鹬鸟和河蚌放走了,几年后,鹬鸟和河蚌又一次在沙滩碰面了,它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字数不限。

第17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表演、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重要语句。

2.通过体会动作、心理、语言的重点词句感受鹬蚌相争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受到谦让、宽容、和睦相处的启发。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受到启发。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导入:在中国的汉语大家庭中,有很多故事成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成语猜猜猜的游戏,敢挑战的同学请举手。(看图片说成语)

2.你们真是见多识广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用课后的四字词语根据大屏上的提示把鹬蚌相争的故事简略的串连起来。试着将其朗读出来。

出示: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河蚌正在(心旷神怡)地晒着太阳。这时,鹬鸟正在河边兴致勃勃地觅食,突然,它看到了河蚌鲜嫩美味的蚌肉,禁不住(口水直流)。鹬鸟伸出又长又尖的嘴向河蚌的肉啄去,然而,河蚌却用自己的壳将鹬鸟死死地钳住了。鹬鸟想摆脱河蚌的束缚,但它却(无计可施),这时的鹬鸟已经(饥肠辘辘)了。终于,鹬鸟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激将法,它(暗自得意)地认为,这个方法是对河蚌最大的打击。然而,河蚌却(反唇相讥),反驳了鹬鸟的说法。于是,两者互不相让,

(怒目相视)。最终,渔夫将两者(轻而易举)地捉住了。

二、研读课文,感悟文本内涵

过渡:孩子,你真能干,能准确的把握故事的内容。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碧水蓝天的地方畅游,(出示图片)试着把眼睛闭上,插上想象的羽翼,放飞你们的思绪。尽情去享受阳光与微风的沐浴。

1.师朗读:(出示: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泛起了阵阵涟漪。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1)通过老师刚刚的朗读,你是否也跃跃欲试呢? (2)自由读(读书,读美妙的文字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带着想象进行朗读。)

过渡:刚才从有些同学身边经过,老师能从你们的读中感受到“舒适而惬意,和谐而优美” 的画面。这么美的环境,老师真想带着心爱的家人去好好的游玩,你们呢?但是,让我们遗憾的是,在这么美丽的环境之中却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美好,而是上演了一场激烈的争斗,什么争斗?(鹬蚌相争)从课题我们知道了文中的主角是“鹬 蚌”( 板书:出示“鹬 蚌”的图片)。那他们到底是如何相争的呢?请看合作学习。

2.出示合作学习:默读5—12自然段,用“△”标出鹬蚌相争的动作描写的字词,用“-----”勾画出鹬蚌相争心理描写的字词

句,用“﹋﹋”勾画出鹬蚌相争语言描写的句子,再将体会旁批下来。(备注:老师读出提示,并指明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哪几个人找动词,哪几个人找心理描写,哪几个人找语言描写,然后再说开始。)

3.生生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三、互动交流,朗读品味

(一).动作描写

1、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合作学习,交流了各自的见解。那么哪些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师: 动作描写有哪些呢? 生:啄 看 走(出示相关语句)

师:那么哪一个动词最能体现鹬鸟与蚌的争斗开始了? 生:啄(板书:啄)

师: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假如你是这只鹬鸟,看见眼前的美食,你会怎样地啄? 预设1:这是用力地一啄 (1)为什么是用力地一啄?

(2)是呀,那么鲜嫩的蚌肉,谁不想去啄一啄呢?带着体会,用力一啄吧。(朗读) 预设2:这是快速地一啄 (1)为什么是快速地一啄?

(2)是呀,它啄完之后想快速的离开。带着体会,快速一啄吧。

(朗读)

(视时间而定,如有时间就讲预设3,没时间就省略 预设3:这是悄悄地一啄 (1)为什么是悄悄地一啄?

(2)带着体会悄悄地一啄吧。(朗读)

(3)带着自己的体会,你们来扮演鹬鸟,一起来啄啄吧。全班齐读。

过渡:同学们,如果你是河蚌,面对如此的挑战,你会怎样反击?

生:钳(出示相应段落并板书) 师:这是怎样地一钳? 预设4:紧紧地一钳

(1)为什么是紧紧地一钳呢?

(2)美梦打断了,很生气(真会读书,真会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3)带着你的情感进行朗读吧。 预设5:用力地一钳

(1)为什么是用力地一钳呢? (2)带着你的情感进行朗读吧。

(3)带着自己的情感,扮演河蚌,一起钳钳吧!(全班齐读) 总结:我们刚刚抓住了动作描写的词语,通过你们的朗读表演,让我能真实的感受到这真是激烈的一争呀。

二.心理描写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此刻,你们就是心理专家,请专家们告诉我河蚌想了些什么?心情又怎么样? 生:„„生气,愤怒(出示相关语句)

师:现在你就是那只生气的河蚌,请把你的愤怒读出来。 生:感情朗读句子。

师:我们知道了美梦被打断的河蚌此时非常恼怒,那么打断别人美梦的鹬鸟是否志得意满(心满意足)呢? 生:没有

师:那是怎样的?

生:十分懊悔,后悔不该啄河蚌(出示相关语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 师:齐读(读出鹬鸟后悔的心情) 三.语言描写

过渡:同学们,如果你是这只十分懊悔的鹬鸟,你会怎么做?你会对河蚌怎么说? 生1:我会知错就改 生2:咱们和解吧!

师:你们真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那文中的鹬鸟是否也像你们一样? 生:不一样

师:那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它们还在继续争吵。语言描写(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 师:请你将它们的对话读出来。

1.鹬鸟暗自得意地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 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2.河蚌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师:暗自得意,说明了谁不知悔改,而是一错再错,变本加厉了呢? 生:鹬鸟。

师:暗自得意还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生:暗自高兴

师:在这次争斗中,谁是受害者,它是委屈还是高兴呢? 生:河蚌,它非常委屈。

师:河蚌听了鹬鸟的嘲讽,心里更委屈了,于是它会反过来怎么样呢?(它会讥讽鹬鸟)是呀,当河蚌听了鹬鸟的嘲讽心里更是恼怒难当,有说不尽地委屈,于是就反过来讥讽鹬鸟,这是文中哪一个词语的意思呢? 生:(反唇相讥)

师:对,我们可以运用刚才的换词法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运用换词法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带着它们各自的心情朗读一遍。(齐读) 师:刚刚同学们已经将情感朗读出来了,接下来请放下书本,让我们来表演读这几个段落。 出示课件,师范读(表演)

讲要求:(

1、

3、5纵队坐着扮演河蚌,

2、

4、6纵队站着扮演鹬鸟) 生:朗读

交换角色扮演读。

师:这一啄一钳,这一暗自得意,这一反唇相讥,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场争斗的激烈,它们之间互不相让,怒目相视,就像要把对方吃掉一般,然而,这场争斗还在继续着。它们从太阳明媚的早上争吵到了太阳渐渐投入了大山怀抱的傍晚,别的河蚌纷纷钻进河里去了,其他鸟儿也忙着归巢了。可是,清澈的河面上还有他们生死相争的倒影。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过渡: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只想打败对方,尽情地伤害对方,它们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师生互动配合)老师扮演渔夫说:“今天,我的运气可真好呀,一天都没有打到鱼,然而,今儿可算捡了个大便宜,一口气捉住了两个宝贝。”这真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板书:出示渔翁的图片)。见此情景,我们不得不为鹬鸟和河蚌的命运悲叹,鹬鸟你想要这样的结果吗?河蚌呢?(不)

过渡:鹬和蚌一心只想打败对方而不肯退让,它们可曾想到会两败俱伤,最终让第三者得利。如果它们知错能改,这个结局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生: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生:知错(能改),学会(放弃)。

是呀!争与不争就在一念之间,学会忍让,学会宽容,更要学会放弃。生活中,不同的境遇,需要不同的选择,有些事需要执着,有些事更需要放弃,在面对鹬蚌相争的情形时,我们更要懂得放弃,这时的放弃不等于失败,相反,却成了下一个成功的起点。

同学们,如果当天是你们这些知错能改,懂得放弃的鹬和蚌,我想,就不会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惨局了。老师期待你们创作出不同凡响的佳作,请同学们从鹬鸟十分后悔开始,发挥你们的想象,续写一篇《鹬蚌相争新传》。

第18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8号

《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并积累词语。

2、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字。观察字帖,运用数笔画、编口诀等方法记住“夹”“洋”“ 脱”“候”的字形结构,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汉字,能正确运笔,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3.在随文识字过程中,了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个成语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讲述“鹬蚌相争”这个成语故事。

2、了解这个成语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成语故事,这是个千百年来被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2、学习“鹬”和“蚌”

课题中有两个字宝宝需要我们会认,课件出示“鹬”字。谁能拼读并组词,“鹬”的部首是什么?根据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鸟”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呢?(课件出示“鹬”的图片,认识鹬)

(课件出示“蚌”字)谁想和这个字成为好朋友。拼读并组词。强调“蚌”的韵母为后鼻韵母,要读准。(课件出示蚌的图片,认识蚌)

3生字回文:再来读一读课题。给“相”和“争”组词。“鹬蚌相争”什么意思?鹬蚌相争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又如何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老师范读课文,请你看清字形,听清字音。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学生回答)

2、这个篇课文故事中有故事,有意思吗?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圈出文中的生字。并标清自然段的序号。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随文识字。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哪几自然段讲的是与这幅图有关的故事。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鹬蚌相争”的起因是什么?(生回答)

3、学习生字“懒、洋、啄、夹”

(课件出示生字)你认识哪个字宝宝就请大声读出它的名字,并帮它找个朋友。(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

学习“懒”拼读并组词。“懒惰”的反义词(勤劳)“懒洋洋”请你做个懒洋洋的样子让我看看,你现在看起来真是无精打采的,懒洋洋:就是无精打采的样子,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学习“洋”拼读并组词。洋是比海还要大的水域。地球上共有四大洋。洋葱的洋也这个洋。

学习“啄”字。你还认识哪个字宝宝。啄的音节有什么特点。(翘舌音,三拼音,二声)啄木鸟是树的好朋友。啄指的是鸟类用嘴吃食,可以组成“啄食” 学习“夹”拼读并组词。伸手做个夹菜的动做(夹就是从两个相对的方向用力,使物体固定),夹克衫。夹还是多音字jiá,读夹时表示双层的意思,夹被、夹袄。

4、生字回文:让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到课文当中,如果你能正确流利的读出课文就说明字宝宝已经安全回家啦。(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5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特别迅速呢?请你动笔画出来。“连忙” 换一词不改句子的意思吗?请你用“连忙”来说一句话。 过渡: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6、自由读一读课文

4、5自然段,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7、指导朗读:人们吵嘴时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生气)而且声音大,语速快。“鹬和蚌”的话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我们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生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真是吵得不可开交呀。

8、如果你当时就在他们身边,亲眼看到它们争吵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生答)

9、鹬蚌相争谁输谁赢了呢?齐读第6自然段。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生答)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学习“翁”拼读并组词。“翁”指年老的男子,老头。在书上把“毫不费力”画出来。“毫不费力”什么意思?渔翁捉到鹬和蚌后会对它们说什么?

10、谁能根据这四幅图讲一讲鹬蚌相争的故事。

三、指导书写: 洋、夹、脱、候

1、读生字

2、这个四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候:注意不要忘记写偏旁边上的一竖。。

森:夹字注意点、撇的写法。。

四、总结: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双方争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我们要学会谦让,学会宽容。为什么苏代要把这个故事讲给赵王听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第19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

一、导入

1、孩子们,你们以前都听过寓言故事吗?你从故事里面都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什么是寓言?(“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从课题中你有什么疑问?

3、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回答刚才的问题。

4、整理语言,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认读词语,看看词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

伸出手,做出蚌的动作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

2、(可这时,来了只鹬)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伸出手,做出鹬的动作

问:鹬是怎么做的?从哪看出鹬的速度?

那河蚌呢?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蚌的速度和力度?

(二)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

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出示对话: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课文中是如何写的?

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理解“威胁”的意思,你收到过威胁吗?用威胁的语气来读一读。

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5、“两者不肯相舍。”是文中的哪句?

完成对话:

就这样,鹬和蚌这样相持着,谁也不相让。 早上,暖暖的太阳照着河面,河水泛着银光,他们 午后,骄阳似火,大地像火炉一样,他们 晚上,月亮出来了,星星眨着眼睛,他们

6、此时的它们已经累得……

7、渔夫提走了鹬和蚌,此时他们 渔夫心里想: 鹬鸟心里想: 河蚌心里想:

8、渔翁捉住了他们,兴冲冲地回家了,他得意的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说:。蚌呢,瞟了鹬一样,自言自语地说:。

9、你明白了什么?

总结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0、了解战国故事

四、课后作业:

1、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2、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第20篇: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读好一个故事

明白一个道理

——苏教版三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小故事,大道理”是本则寓言鲜明的特点。故事情节清晰,围绕一个“争”字,简洁叙述“为何争”、“如何争”与“结果”,主要通过鹬蚌两者的对话展开争斗过程。最后渔夫的出现揭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第三者从中获利。历史故事“苏代出使化解燕赵之争”,也分明印证了这一道理,可使学生对道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寓言”这一特殊的形式有更深的体会。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识字策略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弱”,联系课文语境或生活、结合表演等方式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筋疲力尽、不禁、喜笑颜开”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心理,通过表演朗读等手段读好一个故事。在读懂故事的过程中明白蕴含的道理,理解“鹬蚌相争”的含义。

3、拓展典故,了解寓言的魅力,从内心喜欢上寓言,课外能搜集阅读寓言。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识寓言,明目标

回顾学过的寓言,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了解寓言的特点——一个故事包含着一个道理。(板书:一个故事

一个道理)所以学习寓言,就有两个任务,(补板书:读好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低年级已学过几则寓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迅速进行链接,同时在回顾每则寓言寓意的基础上自然的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简明而又集中。】

二、解题意,猜内容

1、揭题解题:观察“鹬”的字形和有关图片,同时认识生字和动物外形特征,“鹬”有长长的嘴巴,喜欢吃水里的生物,它会用长长的嘴巴“啄”(板书“啄”),识记字形;再借助图片认识“蚌”,两片壳会“夹”(板书“夹”)。

2、围绕“争”质疑

相机板书:为何争? 怎么争?结果?三个问题即本课内容。

【本则寓言的题目中出现的两种动物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提供一定的图片补充学生的经验,同时将识字有机结合。而围绕题眼“争”可清晰地串起故事的情节脉络,三年级学生应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对文本结构的认识。】

三、听故事,知大意

1、听老师讲故事,寻求以上答案。

2、交流以上三问,对应完成板书。

3、连起来讲一讲,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听老师讲故事,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培养孩子听的能力,同时有任务驱动,听后的及时反馈与老师简要的板书将故事情节梳理得一目了然,最后对应板书连起来讲一讲不但练习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将文本内容概括简洁了。】

四、读故事,悟寓意。

(一)初读故事

1、自读课文。

2、同桌对读正音。

3、检查读词。写好生字“弱”。

【通过自读与同桌对读,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加强了朗读的全员训练。而所出示的有关词语不仅为了检查掌握的情况,并且在下面的学习中注意联系上下文随机地理解意思。】

(二)读懂故事

1、读开头。教给学生读好故事的方法——走进人物心理,想象“鹬”和“蚌”分别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心情,有声有色读好开头。

2、演过程。

他们是如何斗的呢?自读下面两小节,分角色演一演。 一演演出“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指名两位学生读演,一方读出“威胁”,在表演中理解该词,一方读出“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同时理解该词。

二演演出“相持、互不相让”:

学生全员参加,先完成填空(可换上不同的提示语或话语的内容) 然后分为两阵对垒,在多个回合中感受“相持、互不相让”的含义。 三演理解“筋疲力尽”:

如此下去,还会是“毫不示弱、气势汹汹”的语气吗?

3、论输赢。(两败俱伤)

4、扮渔夫。理解“不禁、喜笑颜开”。 渔夫会怎么说?(得出寓意,补全课题)

【整个故事在读读演演生动的氛围中推进理解,逐步出示板书,寓意自然明朗。“读好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的学习任务轻松完成。不仅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情趣性特点,又富有一定的深度。简洁但有温度与深度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五、拓典故,爱寓言。

1、师讲典故。(燕赵之争的典故)

2、对应理解典故。

3、总结:小故事,大道理。

【在历史典故中明确寓言的意义,同时对寓言这文本形式有总的认识,激发对寓言的兴趣。】

六、作业。(三选二)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想象故事最后,鹬和蚌会说些什么,写一段对话。

3、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讲好一个故事”极具语文的特点,选用的方法是走进人物内心、表演再现情境,同时解决词句的理解。“明白一个道理”则紧贴着语言文字顺势而为地悟得寓意。而最后的拓展典故,则引领学生悟得寓言的魅力,自然地爱上寓言的阅读,掀起新的阅读活动。】

板书:

寓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为何争(1):

鹬←——→蚌

读好一个故事

怎么争(2—3):鹬 蚌 争 结果(4):

渔 夫 收

明白一个道理

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会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第

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教学课件
《鹬蚌相争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