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静夜思课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9 18:08:01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关于静夜思的课件

李白《静夜思》一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静夜思的课件,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关于静夜思的课件一

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 、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 、床、光 、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写字练习注意指导的细腻,书写的规范和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六、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关于静夜思的课件二

教材与学情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挂图,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初读诗文,自主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3、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4、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5、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三、语境识字,熟读诗文

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8、指导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是否读出了节奏。

10、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语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观察描摹,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目、耳”,小组展开讨论:这两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2、汇报。

3、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4、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

(教师注意对写字姿势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讨论和评议时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第二课时

一、游戏巩固,复习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2、齐读古诗。

二、读读比比,激发兴趣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组内互评。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感悟诗文,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3、你有没有想念过爸爸妈妈或想过家?说说当时心里是怎样的?

4、大诗人李白跟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下这首诗的,你能再来读读这首诗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4、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背诵诗文,背背演演

1、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可以同座背,组内背,自由找伙伴背。)

3、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

五、观察临摹,指导写字

1、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要掌握重点笔画的位置,汉字基本上能写端正。)

2、教师范写。(提示“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与执笔方法。)

5、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六、课外延伸,加强实践

1、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2、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3、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的积累。)

关于静夜思的课件三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三四名背。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2、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重点认读生字“夜”,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组词:安静夜晚思念

(3)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当你在读诗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准确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带拼音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

(1)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字宝宝们跑出课文要和小朋友们交朋友,谁做小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叫什么?

(2)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3)同桌互相检查。

3、生字组词,帮助记忆

(1)你们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这样大家才会记得更牢啊!

(2)游戏巩固:开火车读词语

4、去掉拼音及词认读生字。

(1)生字宝宝离开了它的拼音朋友和词语伙伴,你还认识它吗?齐读

(2)游戏巩固:做“摘星星”的游戏。

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许多星星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后面藏着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这颗星星就送给谁。”

5、识记字形。

(1)交流方法

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记得最牢的字是哪个呢?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大家吧!(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认识新偏旁“攵”。)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来识记这些生字。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做动作,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动脑筋,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

(2)猜谜语强化巩固

同学们刚想了很多办法,那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脑筋动的快!听老师叙述,猜猜是什么字。

谜语一:此木虽宽,供人卧躺。

谜语二:他是何方人氏,老爱脚踢石子。

谜语三:大字左上有两点,像人把头点又点。

(给最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韵

1、体会诗意

(1)指名读古诗

(2)“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3)指名说说

(4)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师讲解诗意: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2、入境朗诵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在柔和的古筝声中师插入: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难过,伤心……)

(2)教师范读,再现意境。

(3)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4)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5)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6)游戏:谁是“小李白”。指名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7)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五、欣赏儿歌《静夜思》

小朋友们,这首《静夜思》还被编成了儿歌,让我们在美丽忧伤的歌曲中结束这节课吧!

推荐第2篇:静夜思教学反思课件

导语: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静夜思教学课件,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静夜思教学反思_静夜思教后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她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

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知道读会些什么?

推荐第3篇:静夜思

6、静夜思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认识反文旁等两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我们来比一比谁是“古诗大王”,看谁背的古诗多。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的题目是《静夜思》。(板书)

3、理解题目。

静:寂静;夜:夜晚;思:思恋。

4、质疑。

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在思恋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翻开书74页。圈出我们要认识的10个生字。

2、小声的把这首古诗读两遍。

3、遇到圈出来的生字就把它多读几遍,记在小脑袋里。

三、检查读诗情况

1、生齐读。问: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在思恋什么呢?

2、这是一首五言诗,读五言诗的时候,前两个字和后三个字的中间要停一样,这样读才好听。

3、师范读、生学读。

四、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2、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些字有哪些是读后鼻音啊?(静、床、光、忘、乡)

3、哪个字是读音是整体认读音节啊?(夜)

4、谁愿意来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认这些字呢?(一个同学教一个)

5、给生字组词,组对了大家跟着齐读三遍。

五、大体理解古诗

1、简介诗人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他一生写了很多的诗,因为他的诗写得又多又好,简直就像作诗的神仙一样,所以人们称他为“诗仙”。

2、全班齐读。

3、理解古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疑:好像。

意思: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这个动作是怎样做的啊?低头呢?你们看,一个“举”一个“低”,我们古诗里面也可以找到反义词。

意思:抬起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恋自己的故乡。

4、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李白当时远离自己的家乡,回家的路很远很远,那一个夜晚,月亮圆圆的,就让李白想到了中秋节,想到了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家乡和亲人们团聚了。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冷清、孤独的感觉来。

现在大家就小声的来读一读吧!

(2)个人比赛读、分小组比赛读。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古诗。

推荐第4篇:静夜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静夜思(第一课时)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看主题图。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二)引入课题。

齐读课题。

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

三、四行连起来说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小结

静夜思(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背诵这首古诗。

一、复习古诗

师:(观看课件)还记得这首诗题目是什么?

生:静夜思

师:(板书课题)那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诗人在思念故乡

师:说得真好!谁想把这首诗背给其他同学听?

生:请几个学生一起背古诗

师:这几位同学背得真有感情,就像小诗人一样!你们也想背吗?好!我们一起来背 生:齐背古诗

二、复习二会字

师:真棒!古诗背得这么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生字呢?现在,请大家拿出生字卡片,同位一起读一读

生:同位拼读生字卡片

师:老师这里有几封信,想请邮递员来帮我送一送,收到信的小朋友只要把信念出来,这封 信就是你的。

生齐: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叔叔)来送信,小小信封谁收到,请你念给大家听。 师:在学生说儿歌的同时,请一位学生来给大家分发词卡。

生:发到卡片的学生就上台举起卡片带领大家读。(如果这位学生读对了,就跟他读,并说:“对对对,快收信。”如果错了,就说:“错错错,没人收。”然后请一位学生来帮助这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认读。)

三、学习写字

师:看来我们的邮递员工作很认真,都能准确地把信送到收信人手中,真棒!老师手里有几个生字宝宝,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出示四会字)

生:指名拼读生字

师:好!现在,老师想请小组长帮帮忙,带领小组的同学一起读一读这些生字,然后用开火车的方法帮它们找找好朋友,行吗?

生:小组齐读生字,组内开火车组词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小组汇报

师:你们真聪明!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头”字是怎样写的。(展示动画描红生字:“头”) 生:汇报“头”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师:提醒学生,“头”字前两笔的“丶”是“短点”,第五笔的“丶”是“长点”

生:书空

师:在写字之前,我们一起来唱写字歌,边唱边记住写字的正确姿势(出示课件) 生:齐唱写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75页,拿出铅笔,要求大家跟着老师写,我写一笔,你们也写一笔,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生:跟老师描红

师:请你们在下一个田字格里自己写一个“头”字,一会儿比一比谁写得最好看

生:写字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字?

师:(课件展示“米”)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红,把它写出来(只写一个)

生:写字

师:巡视,展示作业

生:评价

师:自己观察“耳”字,说说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生:观察后汇报,上面“—”短,下面“—”长

师:相机补充,范写一个

生:跟老师描红

师:巡视,看来大家都写得不错,那“目”字一定难不到你们吧!先跟同位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再自己根据描红写一写

生:同位讨论,描红

师:展示学生作业

生:评价

四、听写生字

师:你们的字写得真漂亮!现在,我们再一次把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叫出来,好吗? 生:齐读生字

师:拿出听写本,快考考你的同位,看他的生字都记熟了没有

生:同位听写——汇报,被扣分的同学说说自己错在哪里,提醒其他同学要注意不要写错 师: 抽号请小考官交换小组听写

生:小考官抽组号,交换小组,不按顺序进行听写——听写后,交换小组批改——汇报 师:相机加分

五、课外延伸

1、有感情背诵课文

2、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也可以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附:

写字歌

拇指食指紧握笔

中指托在笔杆下

胸口离桌一拳头

眼睛离台一尺远

腰骨挺直脚放平

这样写字才能好

推荐第5篇:静夜思

静夜思

黄助昌

1

每当我一打开网络,触目所及的是当下各种匪夷所思的新闻,各种荒诞、丑恶、滑稽的事件让我恍若处于非人间。我常常想:为什么毛时代几乎杜绝了这类事件?如果就*而论*,我会认为*是所谓“浩劫”,但只要我一看当下的丑恶而黑暗的现实,就立马知道*真正浩劫了什么,是浩劫了贪、腐、黄、毒、赌、坑、蒙、拐、骗啊!

2 当我们看到每当放学时,有那些多家长来接孩子时,就会感到人民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恐惧之中:不接送孩子,有可能被人贩子带走啊。毛时代多么安全,学生无忧无虑,学业负担轻得像美国的孩子,整天玩,很开心。从小学到高中,只需要读九年,没有高考,而是如美国那般的“推荐制”,现在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倡议要缩减学制,是不是人心所向呢?即将高考了,考生对高考是何等态度呢?风靡全国的撕书每年一度震惊世界,这是不满的发泄,这是对书本迫害人的一次情感暴发。

现在,我们的高考早已异化成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公平,但根本出不了影响世界学术的人才。“几张考卷定终身”完全成了世界教育界的笑话。因此,有钱人、大官员都将自己的儿女、孙子孙女都送给国外读书去了,在中国的大中小学的教育中,只有无权无势的平民老百姓在做着“科举梦”,其实读完书才知道,没有靠山、没有权钱也不会比打工农民好多少,创业更是笑谈。毛主席时代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其成果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毛泽东思想,故此屠呦呦在获奖致词时,还特别感谢了毛主席,但我们的媒体竟然没有将这个话报道出来。现在中国大学教授、大学生这么多,但只是抄袭在世界学术界非常著名。按逻辑推理,连屠呦呦这样顶级的科学家都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么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有多牛。牛的是“转基因之父”“中国伟哥之父”“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等院士,钱挣得堆成山。没听说哪个外国的科学院院士是挣钱的好手或富得流油。当然,能够挣钱也不是坏事,但挣钱的手段不能太龌龊了吧。

3 我不是*的受益者,也不是*的受害者,最能持中立立场。

我不是党员,也没有入过团。*的时候,我还是刚刚在村里读小学,似乎没有感到什么。对于*的印象,最初是来自伤痕文学、电影以及官方宣传。这种全方位的宣传使我认为*真的是浩劫,并且认为如果没有*就早已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很长时间,我一听到赞美毛主席、一听到样板戏就十分鄙视,视其为“愚民”,而我则常常扮演启蒙者的角色,大谈美国的好,其实我又没有到过美国,但对于美国实在已经顶礼膜拜了。改革开放出现了种种骇人听闻的事件,我都认为是没有彻底美国化而已,不民主而已。

4 但当下的现实比任何传媒的妖魔化宣传更有说服力。其实,*的真正受益者就是所谓“*受害者”及其后代,他们已经富得流油了,有权有势有钱有威力,天下已经由他们主宰,到处在干坑民甚至卖国的事儿。天下又陷入了“打倒皇帝当皇帝”的怪圈,他们之中现在当官的已经为资本保驾护航,当然也接受贿赂,做生意的也早已将国有资产千方百计化为自己的私产,一有风吹草动,立马移民国外。只有绝大部分草民又要为生存而不得不浴血保留呼吸的权利。可笑的是,我原先本是一介草民,也致力于妖魔化*、毛时代,好像如今的贪官、不法富豪给了我大笔宣传经费似的。

5 *认为“资产阶级当权派就在党内”,我一直都认为这个理论很可笑,因为刘邓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怎么能是资产阶级呢?太荒唐!太荒谬了!毛确实老糊涂了!或者确实专制了,容不得人了,有太强的权力欲望,一言堂,不民主。

我也不想陷入理论的争辩漩涡,只想以同一角度同一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同一类问题,比如:

1.*毁损了文物,可以谴责*,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毁掉的文物更多,也应该谴责改革开放? 2.*打死了老师,当然应该谴责*,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到处出现打杀老师、老师性侵学生、弑父弑母的现象,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就更应该谴责改开。 3.*让知识分子到工厂、农村接受教育,这或可以讽刺*,那么现在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清华硕士学漆匠,北大学子下岗之后被迫学杀猪,科大博士生活不能自理更不能工作,科学院院士学术造假,中国学术抄袭成风„„就应该更讽刺改开。 4.*让一些干部受到了一点委屈或“迫害”,如果可以谴责,那么现在这么多干部先提供机会给他们贪,而后又将他们绳之以法——这应该赞赏还是应该反省?至少*杜绝他们成为坏人的机会,至少改开滋生了贪腐的念头。

6 再想一想:

1. 如果毛时代有这么多的癌症村、艾滋病村、老弱病残村,人们将如何评价?也会称毛主席为“总设计师”吗?

2. 如果毛时代有这么多的贪官污吏、流氓地痞、不法商贩、贩毒吸毒者、黑老大、鸨母妓女,也会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吗?

3. 如果毛时代也出现公然抢孩子抢女人扒房子„„,那么“三个代表”代表了谁呢? 4. 如果毛时代搞得乡村的井水都不敢喝,河水严重污染,原先庞大的集体企业、国营企事业纷纷倒闭,工人流离失所挣扎在贫困线上,这也叫“科学发展观”吗?

7 以前我也认为毛主席不民主,现在才知道民主就是靠群众,而今天,靠精蝇就是“民主”,而靠群众就是“*”。 以前我也认为毛主席一直杀“忠臣”,想一想历史事实,他的那些政敌如王明、张国焘、犯了那么大的错误,也还是留在党内,委以重任,而政敌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最终也还是协助毛主席做事情。罗章龙比毛主席活得更长,也没听说过什么迫害。毛主席对于彭德怀一直让他担任高官,对于邓小平更是爱护有加,让他偏安于江西过着逍遥的日子,后来又加以重用;对于刘主席,由于某人(不是四人帮,刘的副手,不点名)揭发了刘的“变节”,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想以“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王光美语),甚至对于林彪,毛主席闻讯他已经叛逃,也还是念战友之情,放弃了用导弹击落三叉机,说了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此等胸怀,古今旷有。

毛泽东杀了哪一个功臣?报出姓名来,没有啊!只是下令将黄克功、刘青山、张子善杀了。

毛主席常常强调:一个不杀,大部不抓,将他们养起来(比如对于梁漱溟先生,在《毛泽东选集》里被痛斥的人,比毛主席活得长)。世上没有比毛主席更人道更仁慈的领导人吧。

胡风是“反党集团”的头目,活得很好啊!即便平反之后,也还是坚持认为毛主席是对的啊!写《往事并不如烟》的那个女人的右派父亲,也常对他的女儿讲,毛主席是一个一心为公的领袖啊。即便傅雷先生、老舍先生自杀(令人痛心的事情),遗书中也没有对毛主席有什么非议呀!戚本禹是在*中犯了大错,被毛送进了秦城监狱的,出狱后,仍然认为毛主席是正确的,*是正确的。

8 我的醒悟是从王光美宴请毛家后人的事情开始萌芽,当然当时和不少妖魔毛主席的那些人一样简直不能理解:人家把你的丈夫搞死了,你不复仇倒也罢了,却竟然主动和好。并且王光美也没有表现对江青的怨恨,竟然还一直没讲过江青的坏话。王光美后来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毛与刘没有个人恩怨,甚至还说过“现在看来,毛主席是对的”。

后来,又看到邓拓儿子、贺龙儿子、高岗儿子等等,都对毛主席充满敬意,并没有觉得是毛主席害了他们全家。这样的事情令我重新思考。

1.如果现在国防部长在公开场合对着党主席大骂:“操你的娘!”又招集几个政要在庐山某个房间关了电灯秘密聚会,私下评论党主席是希特勒、斯大林,又有李锐这样的亲历者告密说成立了“军事俱乐部”,党主席会不会撤销那个国防部长的职位呢? 2.如果党主席写了一篇类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章,人民日报的主编扣留,迟迟不发,党主席会不会批评他呢? 3.如果现在有一伙人大肆宣传“共产党要下岗,要轮流坐庄”,要让其它党派来领导全国,共产党主席能“从善如流”吗?如果右派一哄而上,是不是也要“反右”呢? 4.如果共产党大搞特权,全面腐败,凌驾于人民之上,让人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并且强征民田、强拆民房,并且让国营企业倒闭,官商勾结,让私营资本家接手,让大批工人失业,并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果然出现了贫富悬殊的阶级,是不是会认为党内有“当权的走资派”?是不是要进行*?

9 现在,当我们看到叙述反右、*时,总有一批人在那里控诉自己受到了“迫害”,却从来不详尽地叙述因为什么“罪行”受到的。以前,我总认为批判就是拳打脚踢,打翻在地,再踏一脚,或者直接将人家打死。现在看来,反右、*除少数人故意捣蛋,基本上是文斗,我在《读者》看到一篇描述红卫兵批斗于光远工(或是张光年)的文章,有公安把门,不让于光远进门,于光远其实也是如约而来,对公安笑说,如果我能进去,批斗会就没有主角。这篇文章当然控诉*的,但却改变了我对*的看法,从此认为这样文质彬彬的批斗会可能是*的常态,虽然会上于光远是接受批斗的,但也没有被暴打,好像是一个学术研讨会,当然政治气氛太重,但确实没有肉体伤害,于光远好像还说了,唯物主义是真理之类的话,好像最后是于光远战胜红卫兵,红卫兵也没将他怎么样。

还在《散文选刊》读了北大教授乐黛云写(哲学家、国学家汤一彤先生的夫人)的一篇文章,叙述了她自己被划了右派之后还得到了参与国庆大典的门票,登上了**——这如果不是亲历者写的,根本不可信。现在,我才知道,划了右派也不是劳改份子,只是下放劳动一阵子。在此之前,读到不少人的“高见亮节”,说由于有数量指标,就自告奋勇地自认了右派帽子,还真的很佩服,但读多了亲历者的文章,虽然大多都是将所谓“伤痕”当光荣的描述,但还是隐约看到事情的真相的,说明当了右派也不是什么太可怕的事,不然谁还会认领右派帽子?王蒙是右派,他当时是很高兴主动去新疆的,也还是干部身份,当然参与生产劳动,不是劳改分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他写无数作品,但标志着他创作的高峰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却是《这边风景》,这部长篇小说竟然是当年在新疆写成的。“风景这边独好”是毛主席的诗句啊。

10 当然,有很多右派把下放劳动看成是劳改,是政治迫害,比如大师季羡林就说过下放的八九个月比在希特勒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还悲惨,这不至于吧。杨绛先生有《干校六记》,虽然也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但我们也没有看到像犹太人那般悲惨的命运。杨绛已经仙逝,但当代精蝇却对这个105岁的老人口诛笔伐,凭什么呀?因为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没有声嘶力竭地控诉*,更因为他们在*没有受到严重批斗。不是所有人都会受到批判和批斗的,他俩洁身自好,没有在*中受到批判和批斗,反而你们这些媒体、这些“精英”却对真正的精英在人家死后进行批判和批斗,还讲人道吗?有人性吗?人家确实没在*受到什么“迫害”,你们却硬要人家捏造,人家不愿意捏造,你们就口诛笔伐,这是在干什么勾当呢?我觉得,钱氏夫妇像延安时期的张惊秋那样超脱。当时不少人口诛笔伐声讨王实味,而王实味平时总是嘲笑张惊秋,即使有了落井下石的机会,张惊秋先生也不公报私仇。最近,张惊秋的女儿、《啄木鸟》编辑张小红与我取得联系,对我的一篇早年博文表示了感谢。(随便说一句,我写那篇博文的时候,对毛主席的态度和现在精蝇的一样。现在有史料披露,毛在惊闻王被杀之后,曾经悲愤地怒吼,还我王实味!)

其实,张惊秋先生感动我的就是那种豁达、善良、宽容的品格。一个运动,你参与或不参与是你的自由,不参与,什么事都没有,像张惊秋、钱氏夫妇那样;一旦参与就不要将自己描述成《炎黄春秋》那样的“祥林嫂”,一天到晚,三十多年如一日诉说自己“悲惨的命运”。再说季老季大师,自己就是红卫兵的首领,却在诉说着什么“牛棚十记”。以前,我对“牛棚”一词的意义不明,认为把那些知识分子关进牛棚的人确实是比希特勒还要坏,现在才知道这个词只不过是知识分子的调侃,就是“干校”。对于“干校”一词,我以前认为是干活、劳改的意思,现在才知道是“干部学校”,原来这些犯了错误的人还是享受干部待遇,读了《顾准文集》更清楚,毛主席对他们也太仁慈一点吧。怪不得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先生要大喊:“毛主席万岁!”“*万岁!”当然,这也断了他的财路,大陆的“精英”不再理睬他了,就连靠他发了不少财的香港凤凰电视台也不敢再请做节目了。

看高晓松的“口述历史”,采访中国奥委会前副主席李颖川的儿子。李儿子说父亲被划成了“右派”之后,还天天学习外文,*时期,在大街上看见外国人就去与人家攀谈,甚至邀请外国人到自己家里来玩。高晓松马上就说,那是要坐牢杀头的呀。会坐牢吗?没见李颖川因这个坐牢。如果坐牢了,李儿子肯定会“控诉”的,他根本没接这话,而是说其它事。我就在想,如果不是宽松的政治环境,没人会与外国人攀谈,更不邀请外国人到家里做客的。

如今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有人归结毛批孔,但是毛时代的社会风气比现在好得多吧,不至于这么多妇女、儿童被拐卖吧。1949年以前,尊孔重儒,但国弱民穷。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在毛主席逝世时,惊恐地问老师,以后不会送我当童工吧。不幸言中,而今不仅有童工,还有虐童,还有专业的贩卖儿童。

其实,精蝇是不尊孔重儒的,但他们要让全民尊孔重儒。如果他们真的尊孔重儒,那么他们就不会送自己的子女到美英读书吧,应该教育他们子女天天读四书五经吧。所谓的“国学大师”汤某,就感叹自己的孙子全都变成了美国人,“国学”到美国去做美国公民。

“四书五经”当然要学一点,但是把它说到某种高度,没有人真正信服,说多了就是有愚民之嫌。还是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说得实诚,如果让自己的子女按照《弟子规》去,在现在这个社会,就会把子女弄成废人。

11 现在,真的应该进行“二次*”了。王歧山抓贪官,只是官员抓官员,没有发动群众。如果发动群众,那么巡视组就相当于“*小组”了,“二次*”就启程了,抓贪官也就抓得更多了,甚至可以肃清了。人民有“二次*”的心理需求,所以贪官王幼军之流才惶惶不可终日,恨不得将“*”和毛主席思想从人民的头脑洗个彻底,一点不留,今天逼这个忏悔,明天逼那个忏悔,就是自己不忏悔,不忏悔自己就是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历史上的革命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孙中山就搞过“二次革命”。从现在的贪腐之大来看,是中外历史上空前,且仍在不断刷新。

12 更让我这个不愿介入谈政治的草根害怕的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不像毛时代那么不可侵犯,似乎在变小或已经小了,美日已经在亚洲纠结了一大帮国家正在剥夺中国的领海、领土、领空。贪官在抓紧贪,商人在抓紧赚,各层的大小头目都在为自己打着小算盘,一旦战乱赶快逃跑。草根无处可逃,只得在这自然资源被基本掏空的贫瘠土地上浴血抗争,就像当年的东北人民那样。我们的人民曾经当过满族、蒙古族贵族的奴隶,也还算得上是自家人的奴隶,以后会不会再当日本、美国的奴隶呢?一旦战败,万劫不复,到那个时候才想起毛泽东,可能也无回天之力了。红二代、官二代、贪官污吏必然会遭到美日代理人的清算以获得民心,共产党员更被会美日的傀儡政府清洗,中国的富翁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赚钱了(美日主导),而苦难的人民则是在各路势力的影响下选边站,陷入窝里斗的漩涡,成为炮灰。

请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从中华大义着想,重返社会主义之路,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像丹麦、瑞典那样多好,多幸福,简直是人间天堂,如果有的话),以毛泽东思想重新凝聚人心,武装人民。否则,你们的利益也不可能万古长青。人民确实是一盘散沙,但一旦成为混凝土就坚不可摧。看新闻事件,密集而恶性的内患每日发生,老百姓的利益日益被剥夺,官商勾结不断书写更多更大的丑闻;更要命的是,美日带领那么庞大的小弟马仔群体正在合围中国,而中国却一再像宋朝那样绥靖妥协,并且像秦桧那样的人一直迎合美日。如果毛主席搞成了这种似乎随即崩盘的局面,他一定是千古罪人。不可否认的事实应该承认,毛时代的社会风气比现在好,正气的力量比现在强,民心的所向比现在齐,官员比现在清廉,老百姓的幸福感(虽然贫穷)比现在多。穷一点不要紧,但要硬气。至少在想示好、迎合、巴结、拍马美日无果的情况,也要有一点尊严,也要知道是头撞南墙了,猪都晓得要回头的。美日怕什么呢?毛泽东思想!当然,国内的贪官污吏、不法富翁更怕毛泽东思想。

推荐第6篇:静夜思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海云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静夜思》歌曲、抄写课文、生字卡片、李白头像 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但是万老师有一个要求:希望小朋友们认真欣赏的同时,注意一下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待会儿告诉老师。(播放歌曲《静夜思》)

谁能告诉万老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可以说你听到的歌词,也可以说歌名。(指名答)

对,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示李白图片)他的诗不仅写得多,而且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3、理解课题并质疑

(1)理解课题 A 给生字口头组词 静:安静、宁静、静悄悄

夜:夜晚

1 思:思念、想念、想 B 串讲意思

(2)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4、出示挂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每个字的发音,以及朗读的节奏。

.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读字正音 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

静 夜 床 光 举 头 望 低 故 乡

指名领读,并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读“床”时要注意什么?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2.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3.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 (2)读后正音。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这道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霜 举 望 低)

2、(指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提示: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再次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7.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你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8.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9.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五)说话训练

你有仔细看过夜晚的天空景色吗?你看到的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

3 《静夜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巩固认识10个生字和新偏旁“攵”,会写生字“目、耳、头、米”。 教学重难点:

写生字。

课前准备:《静夜思》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个别认读,领读,齐读,并用生字口头扩词。

2、指名背诵古诗、齐背古诗

二、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1、再现生字

⑴ 学生小组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

⑵ 指名说一说。

⑶ 抢读生字游戏。(在花瓣上出示本课生字)

相机理解“举”、“举头”: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请举头,“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

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⑷ 摘苹果游戏

出示带有生字的苹果,“谁会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请学生把认到的生字苹果摘下来组成词大声读出来。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4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推荐第7篇:静夜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苹果卡片。

2、板书一幅苹果树大图带生字拼音。

3、小贴纸。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老师听说我们班有很多聪明的孩子,会背很多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 老师也会一首,想不想学一学呢? (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黑板上的诗。

老师教读。

二、介绍诗人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写在诗的题目下面的就是诗人的名字,和他所在的朝代。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揭示诗题。

(出示插图)请大家翻到页,图上画的就是诗人李白,那他在干什么呢?

2、现在是什么时候?是在晚上,所以诗人这首诗的题目是《静夜思》。我们一起读读题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3、在一个安静的晚上李白在思念着谁呢?

4、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读这首诗。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 老师读古诗,请同学们认真听。

⑵ 请检查预习时是否圏完了出本课生字。

⑶ 请把你圈出的生字给同桌检查勾完没,勾完的读给同桌听听。

(4)你们饿了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苹果,看看你能吃到多少个? A: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如果你会读,请吃掉他。老师贴在黑板上。 B:出示拼音卡片认读。

C:你能给它找到家么?请生上台贴在对应的字头上。 (5) 齐读生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颜色不一样?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

(6) 下面请同桌的小老师帮我检查你的同桌会读了吗?注意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活动)

(7)请部分差生读。

2、认清字形(活动)

⑴ 学生小组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

⑵ 带拼音齐读黑板上的字。

⑶ 去掉拼音抢读生字游戏,打乱顺序抢读。

3、身体写字游戏。(活动)

A:请同学们离开座位站起来。请用头写静-----(眼睛,舌头,手,手肘,腰,屁股,脚)

(4)摘苹果游戏(活动)

出示带有生词的苹果,“谁能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请学生摘下带有自己认识的生词的苹果,领读。能做动作的请大家做动作。

五、朗读古诗

1、体会诗意

⑴ 下面老师想看看男生和女生谁把诗读的最好。交换读。边读边想,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⑵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⑶ 指名说说。李白在晚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想到了自己的故乡,思念亲人。

2、入境朗诵

⑴ 学生自由练读 -----读给同桌听听。

⑵ 师范读

⑶ 师生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大家喜欢李白的诗吗?唐诗三百首中还有许多这样美丽的诗,大家可以在里面去找一找,背一背。

板书设计: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月光——霜 疑是/地上/霜。

明月——故乡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推荐第8篇:静夜思

第四单元第8课《静夜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8 静夜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五言绝句,作者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认读、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和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9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思、床、前、光、低、故、乡”7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教学过程 :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师谈话:从古至今,许多诗人都喜欢月亮,他们把月亮写进了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5.齐读课题。

6.)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7.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设计意图:猜谜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上课伊始的猜谜导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图画浓郁的意境引入对诗人的介绍,并用学生自组的三个词串联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易于接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2.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3.学生先自读诗句,边读边在诗中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圈好生字后多读几遍,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4.教师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字音。 5.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①开火车试读,要求读准。 静夜 思念 床前 月光 疑问 举头 远望 低头 故乡

②请小老师领读。

自读“床、光、望、乡”,说发现。

(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而且韵母都是ɑnɡ。) ③找出整体认读音节“夜、思、疑”,要读准确。 ④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6.做“摘星星”的游戏。 (1) 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小朋友,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星星妹妹说:“我们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那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 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正确认读生字。

7.再次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多媒体出示古诗)

三、指导汉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汉字:思、床、床、光、低、故、乡。

2、学生认读汉字,找出它们在课中的位置,并适当扩展组词。

3、学生自主观察汉字的笔顺,想一想如何才能把汉字写漂亮。

4、指名学生交流以上汉字的笔顺和书写方法。师范写并讲解:“乡”前两笔都是撇折,要注意上下排列整齐,最后一笔长撇不宜过短,要与整个字相称;“前”的第三笔横画要写长一些,盖住下半部分;“低”字的最后一笔点不能忘了;“床”是半包围结构,“木”要写得半藏半露。(学生书空)

5、生描红、仿写、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坐姿和握毛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憎、老师范写指导,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于汉字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巩固了汉字的书写笔顺,落实了“写好字”这一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四、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再次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体会诗意。 设计意图:对古诗停顿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古诗韵律节奏的感受。通过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大致理解诗意。

推荐第9篇:静夜思

静夜思·李白|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

《夜思》由创作,被选入《》。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栏目。

【原文】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诗》原版】

床前看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山月 ,

低头思故乡 。

现存《静夜诗》是明代以后的版本。11世纪宋蜀本的《李太白集》即是原文,并且目前日文版本也用的是李白原文。

【注解】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翻译】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评析】:

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赏析】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免费八字算命()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点评】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英汉对照】

静夜诗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IN THE QUIET NIGHT

Li Bai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五行属金的字

五行属木的字

五行属水的字

推荐第10篇:静夜思

静夜思·李白

【作品简介】

《夜思》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诗》原版】

床前看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山月 ,

低头思故乡 。

现存《静夜诗》是明代以后的版本。11世纪宋蜀本的《李太白集》即是原文,并且目前日文版本也用的是李白原文。

【注解】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翻译】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评析】:

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赏析】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点评】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第11篇:静夜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3 课《静夜思》 ,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 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方法: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主要采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并结合书中插图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教学思路: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巩固生字、词语。

(二)理解重点字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能力目标

(一)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二)边读边想象,创设情境,体会古诗所表达得意境。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 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教学准备:书中插图、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则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月亮)

2、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中了老师的谜语。那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想起了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接着来学,这首关于月亮和思念的古诗《静夜思》 。

3、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复习生字、词语: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还认得它们吗?

2、现在让这些生字回归书本,齐读古诗。

(二)图文结合,体悟诗意美。

1、引导观察:这幅图写的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有谁?在做什么?李白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圆圆的)

师:哪句诗写今晚的月亮很亮很圆的?(“明月”)

师: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这又亮又圆的月亮好像什么呢?请找出来(“疑是地上霜”)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冷清)

3、发挥想象:你觉得明亮的月光还像什么?

4、指导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体会冷冷清清,孤独)

5、师:圆月,让你们想起了谁呢?(亲人团聚)

6、你说,这时他在做什么?(“举头望明月”)[做举头动作]

7、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想,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

8、教师导情:小朋友们,李白一个人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看着天空的一轮月亮,他的心情怎么样呢?(悲伤、难过)

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小朋友,如果此时的你们看到圆圆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生:“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新疆打工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我在外地的爷爷。”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原来老李白也想亲人了,哪句诗体现出来了? (“低头思故乡”)【做低头动作】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在这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四、总结,感染熏陶美

师:大家吟得都不错,我也想吟《静夜思》。(师范读)

师:有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模仿李白站在窗前,背着手,望着天空的月亮来吟诵《静夜思》(个别展示、集体吟诵)。

师:同学们,你们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仿佛看到一个个小李白站在我的面前。

五、拓展阅读

1、师:让我们接着欣赏古代的诗人们是如何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寄托在诗句当中的,共同来感受他们的思念之情。

2、打开阅读材料第74——76页。

3、自由反馈。

六、拓展写话

1、小朋友,如果此时的你们看到圆圆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2、把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反馈。

七、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背诵古诗《静夜思》。

八、板书设计

13、静夜思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第12篇:静夜思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乡”、“床”、“命”,认识新偏旁“日”。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会认8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学生听音乐,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师: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他在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简介图上的画面内容。)

师:这是一首《思乡曲》,思乡的感情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首先在课前营造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引领学生们进入古诗境地,从而给整堂课罩上古诗的氛围,并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二)板书课题,简介李白,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李白画像及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认识“静”“夜”“思”三个生字,指导后鼻音及整体认读、平舌音的发音,从而读准字音。

2.简介诗人李白资料及这首诗的背景:小朋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汇报自己课外搜集查到的资料。

教师小结: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3.观察图画,结合图意,采用单字解释再串连的方式解释题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吗?放音乐,让学生背一背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处理要有开放的意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课内交流对诗歌作者李白的认识,调动学生已知经验,关注学生已知世界,注重孩子的个性体验,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为整体感知诗意作好情感铺垫。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分层学习

三、朗读古诗

1、体会诗意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⑶ 指名说说

⑷ 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在哪儿见过霜。(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课件出示三幅放大的花草结霜的近景图,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霜”的意思。)

师: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2、入境朗诵

⑴ 学生自由练读

⑵ 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⑶ 师范读

⑷ 配乐读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在的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

⑸ 学生练读 ⑹ 指名朗诵

⑺ 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让学生熏到李白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3、拓展延伸: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四、指导书写

师:看来大家都是认字小能手了,我们已经会认12个生字了,现在,我们要学会写生字。比比看,谁把今天学的生字写得最漂亮。

课件出示:“头是乡故”

师:来,齐读一遍。

师:要写好字,要按一定的笔顺规则来书写,你知道有哪些笔顺规则吗?

生: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生:先中间后两边

生:先里面后封口。

师:同学们真棒,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笔顺规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再来读读。(课件出示笔顺规则)

师:我们先来看“头”字,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字,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在田字格的占格位置。

师:写好了,同学们拿出小手来,我们一起再来书空一次。

师:写字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窍门,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身坐直,纸放正,拿稳笔,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好,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做好准备了,现在请你们描红练习吧!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书写规则,反复提醒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练习点评及展示

教学反思:

第13篇:静夜思听后感

《静夜思》听课反思

刘升丽

《静夜思》这首古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甚至很多孩子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作为一年级的新生他们读古诗的概念仅仅是读读背背,那如何利用诵读的教学让孩子去体会李白望月思乡的感情就成了本课人文主义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而王老师在诵读的引导中很自然的解决了这一难点。她在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只身在外,望月思乡的情感之前的字词教学中,就巧妙的的让孩子理解“故乡”又在,诗情的引导中假借诗人望月会想到家乡的什么为起点,让孩子回忆自己曾经思念父母及亲人的忧伤。单纯很快就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情去在读古诗,其情至深。这比以往的教师 用过多的语言去铺垫要强得多。如月亮常被人用来寄托思乡之情;八月十五团圆夜,全家一起团圆赏月等等,这些语言的情景感染实在不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王老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听了王老师的课,最让人难忘的师“诵”的这个环节的设计,她从朗诵,背诵到吟诵、甚至唱诵给予了孩子展现了古诗的魅力,让古诗的学习深深的印在每一位孩子的心里。最难能可贵的师她意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从详,教学中,她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第14篇:静夜思抒情散文

很多人说,喜欢文字的人,他们的灵魂大多都是孤寂的。

对于这种说辞,我想,我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虽然,我对文字的了解并不是很深,甚至非常肤浅。但是,心灵上的那份孤独,我确实感同身受过,因为——文字,我曾经是那样热衷地喜欢过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二字在我的脑海,早已变得模糊不清,就像黄河的水一样,汹涌地流失了,由当初的清晰变得越来越浑浊。如果说,灵魂上的孤寂也随之消失了的话,这就未免显得太矫情了。所以,文字——我胸口永远的痛,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剩下的只是对文字无尽的落寞与空虚。

但是,灵魂上寂寞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孤单,这两者在实质上的是有区别的。就像现在的自己这样,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尽管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裕,却很满足、很欣慰。

喜欢黑夜的人,他们的灵魂深处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白天紧张的工作和匆忙的生活过后,到了晚上,一切喧嚣又归于平静,心灵也慢慢回归到大自然殷切的怀抱,冷也好,暖也罢,黑夜每天总会如期而至。

而唯独我,喜欢上了这样的黑夜,喜欢尽情享受这份安宁、详和、静默。没有世俗的争吵;没有汽车鸣笛的噪音;没有大街上来来往往、形形色色、川流不息的人群。只有万籁寂静,静得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脉搏一起一伏的跃动声;均匀的呼吸声。感受着这些,便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自由的人。

深夜,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傻傻地看着台灯,想我所想,想诗人戴望舒的那两句:“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思我所思,因为自己不是诗人,所以没有那么多的寂寞。只是偶尔用这粗浅散乱的文字来发泄和抒发一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欢一个人站在阳台上,痴痴地仰望天空,看那弯清澈澄明的新月,想着嫦娥一个人在冷冷的月宫里守护着、盼望着,等待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梦中人,似乎又多了一份伤感,便情不自禁地生起一丝惋惜和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出门在外,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朋友。于是,思念占据了我的整个脑海,泪花也湿润了我的双眸。再抬起朦胧的泪眼,数天上的星星,找寻最亮的一颗,幻想着有流星划过,又天真得像个小女孩。

更多的时候,喜欢就像现在这样,泡一杯不浓不淡的——“铁观音”,默默地坐在电脑前,静静地听一曲纯纯的,由乐器古筝弹奏的轻音乐——“高山流水”,那时而清新淡雅,时而轻松灵动,时而激情奔放的旋律,仿佛身心都接受一次全新的洗礼,令人心旷神愉;也喜欢周杰伦的“七里香”、“兰亭序”;还有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 It”,虽然听不懂英文,但杰克逊高亢、激昂的嗓音,总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无穷力量。听着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曲调的音乐,好像自己到了另一世界,也好像自己是个另类的人。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不无道理的。

夜,既然选择了黑暗,就注定了它只能是孤独的宿命,寂寞也长得如它一般黑、一般沉了。但是,它又是幸运的,至少还有我在无怨无悔地陪伴它,以及我的灵魂,我粗陋的文字。

又想起了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夜,悲壮地沉睡着;我,混沌地清醒着。听夜哀怨的呼吸声,等待香梦的到来。

黎明前的黑夜,静悄悄。

静悄悄的黑夜,正在迎接曙光的到来……

第15篇:静夜思(推荐)

《静夜思》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原文中没有用动词表现出来,但实际上是动词隐含在横组合结构中,事实上应为“床前有明月光”,译文中应用动词将其存在过程表征出来,以映现其存在状态。四篇译本中有三篇将隐形动词翻译了出来。其中以Cooper 所译的is 最为到位。因为从过程意义的体现来看,用表示存在过程(t here) is 更能体现原诗的意境,诗人从睡梦中醒来,猛然发现床前有一片月光。用表示心理过程( see , watch) 则蕴涵着诗人醒来还要有个“看”的动作才能感觉到moonlight 。而翁显良的译文照原文直接翻译,没有反映其存在状态,仍是汉语语篇结构模式的翻版,句与句直接组合,中间缺少衔接手段,语义含蓄而不太显露。

原文中“疑是地上霜”用“疑”将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 疑”表达了可能性,而英语中一般用情态动词来表达这种可能性,因此译文可用情态动词“can”来表达这种不确定性。译文应为Can it be hoar f rost upon t he ground ? 而译文1 和2、4则分别用seem like、like 和wonder 这些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词来表现“疑”字,在心理过程上是不对等的。译文3 则用了一个“Hoarf rost ?”(结霜了) 表现了作者的疑问

心理,乃为汉式英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是延伸关系。诗人不但告诉我们抬头看到了一轮明月,还说到这种环境中作者的心情状况。在语篇上,这两句话是对应的。“抬头”与“低头”对应;“望明月”与“思故乡”对应。因此,在译成英文时句子也要达到对等。译文1) 中的Lif ting my head 和Lowing my head 在语式上虽然对等,但在语义上却没译出原诗的那种思乡之情。

译文2) 将原诗的两个简单句式译成了五句话,这进一步显示了英语低语境的语篇构成。而译文3) 的英文如译成中文则意义相差太远,实为意译中的意译。只有译文4) 将作者的思乡之情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语式和句式上将原文还原了出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翻译在还原原文的信息时,必定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即有些信息会在译文中能够被还原,而有一部分信息在语际转换中丧失,要达

到完全功能对等几乎绝对不可能,不可译性是绝对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尽管如此,译者的任务必定是在译文中将原文的语义、语形、语用尽可能不折不扣地在译文语篇中还原。

以上我们通过对《静夜思》的几篇英译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的差异。英语语篇衔接严谨,语句内充满了起衔接作用的逻辑词、语法词、功能词等,语义连贯诉诸理性,因而语篇易长,具有科学型语言的特质;汉语连贯紧凑,语篇内的句子及句与句直接组合,少逻辑连接成分,语义连贯诉诸意向,因而语篇易短,具有艺术型语言的禀赋。应当指出:上述两种差异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色而已,并非绝对的此有彼无,而是相对的此强彼弱。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过去、现在及未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这两种显著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和包括汉诗英译在内的英汉互译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译诗(三) 言简意赅,其中“Head up,…Head down…的译法应该说是译者煞费苦心才达到的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和原文一致。可在英语读者看来, 却“使大多数人感到„突兀‟、„不自然‟、„使我头晕‟, 或是立刻联想到„体操口令‟”, 这就完全丧失了原诗的意境,可谓形神无法兼顾

中国古诗词简洁含蓄, 借助模糊手段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是中国古诗词的惯用手法。正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所说: “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 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模糊( fuzzine) , 不同于含糊( ambiguity) 或含混( vaguene) ,它是指语词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意外延。模糊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它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之中。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而常被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不穷自己所欲言, 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想空间任其驰骋想象、品味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鲜明性与生动性之所在。含糊及含混则是描述不到位, 是思想混乱、信息不充分以及语言表达低能的表现, 它只能说明作者没有语言驾驭能力, 因而毫无美学效果。唐诗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词汇层面上,诗人善于突破词语原有的内涵与外延的对应关系,使某一词语的指得以拓展、以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在句法层面上,诗人打破单一的句法表意功能模式,使诗句的深层意蕴得到升华;在主题表达方面, 诗人敢于将不同的感觉复合于一体,将诗的意境从平面投射到立体空间。这三方面蕴含的模糊性赋予诗人在创作充分施展个性的空间。然而正是这种个性的张扬增添了唐诗意境的朦胧及模糊性, 也增加了英译的难度。

李白的《静夜思》写得清新质朴, 境是境, 情是情, 那么逼真, 那么动人, 百读不厌, 耐人寻味。无怪乎有人称赞它是“妙绝古今”。它的内容是单纯的, 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诗人先以简约,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

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然后借明月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自然天成。诗中的几个意象静夜、月光、明月、秋霜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英译中既要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又要保持诗歌原有的模糊美是十分困难的。本文试从三个层面上对《静夜思》的以下三个译本进行赏析。 译本一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 I\'m drowned.

(许渊冲译)

译本二

Nostalgia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Tr.Witter Bynner)

译本三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翁显良译)

一、词汇层面

古典美学强调“情在词外”、“意在言外”, 《静夜思》中一些模糊词汇的运用更是达到了这样的美学效果。清代俞樾曾评说: 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寂静的夜晚,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 无声地拨动了诗人的心弦, 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诗中, “ 疑” 字和“霜”字是全诗的关键词, 堪称本诗的诗“心”和诗“眼”。“疑”字仿佛让读者看到了昔日那位狂放不羁的诗仙此时正处于似醉非醉, 似醒非醒的模糊状态。许渊冲先生的“wonder” 以及汉学家Bynner 先生的“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难道已经有了霜了吗?”,译得颇为传神,到位, 与后面的“find”相结合, 生动再现了诗人当时由迷糊到清醒的过程。秋霜一词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 它表示又是一年秋风起, 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 许渊冲先生和Bynner 先生都只用了frost, 显然难以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伤感。翁先生巧妙地使用了Hoarfrost 一词, Hoarfrost 的英文释义是a layer of small pieces of ice that look like needles and that form on surfaces outside when temperatures are very low.所以这一词准确描绘了秋霜的冰冷与残酷, 对霜这一模糊词汇作出了确切阐述。

二、句法层面

从句法层面上看,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意合性。所谓“意合”指的是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凭借语意上的关联进行的,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语句的理解须借助自己的语感和一定的非语境因素。汉语的这种特点允许诗人摆脱单一句法表意功能模式的约束,使其诗句极具模糊性,同一诗句往往赋予读者不同的联想。这种特点同时也给唐诗英译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原诗中表达的情感是精确的,亘古不变的,但读者由原诗产生的联想却是模糊的, 读者可能产生如下联想: 一是由明月想到了故乡, 所以低下头陷入了思乡情愫。二是举头望明月, 低头看地上清冷的月光, 心因为思乡而痛。三是把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看作独立的两件事。许渊冲先生与翁显良先生都

将明月与思乡联系在一起, 许先生精选的homesickne、drowned, 先生的aches 精确地还原了诗人的情感。而Bynner 先生译为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其中suddenly 一词, 将举头望明月与低头思故乡完全孤立起来, 违背了诗人托情以景的初衷。

三、语篇层面

传统的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人合一, 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关相应, 水乳交融, 中国古诗词将这一哲学观点发挥到了最高境界, 因此唐诗表意较模糊, 强调篇章的整体结构, 讲究起承转合的完备性, 注重对称平衡, 这恰恰成就了唐诗无与伦比的魅力。而英语表意较准确, 讲究篇章句式结构的严谨。从语篇层面上看三篇译文, 译文三虽然比较容易让人理解, 如用“Nostalgia、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等明确了诗人的情感, 却仿佛是对原诗的解说, 流失了原文的“模糊美”, 也流失了原文的韵律。相比较而言,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模糊意象保留方面, 都更加忠实的传达了原文的意义。译者对这些意象没有进行任何评述,保留了这些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因而为读者留下了最大限度的想象空间, 堪称古诗翻译中的佳作。

中国古诗词的模糊美,需要读者自己细细品味。要将一首古诗译成英文,并最大限度地保持或再现原作的美学价值,决非易事,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既要保留原文的模糊性, 忠实地体现原文的风格, 又要最大限度地使读者理解原诗的含义。诗歌翻译需要译者有相当的功底,发挥更多的艺术创造力, 从而使世人都能领略到中国古诗的魅力。

第16篇:36静夜思

6、静夜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朗读古诗和认字。

三、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四、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或自荐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观察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画面: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知作者,解诗题

教师给学生介绍作者生平简介,学生理解掌握诗的意思。

(三)学生字,诵古诗。

1、看课文听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评议。

(四)、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出示an、ang ,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2)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3)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五)、明诗意,悟诗情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帮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1)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2)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3)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2)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积累

1、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两个。

—()()(

4、写出诗句,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1)(),疑是地上霜。

疑:①好象()②不信()

(2)举头望明月,()。

举: ①向上抬() ②全()

七、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八、板书设计:静夜思

九、课后反思:

)()

第17篇: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教案设计

三合乡中心幼儿园

吕小云

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床、光、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写字练习注意指导的细腻,书写的规范和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六、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七、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18篇:13静夜思

教学目的:

13静夜思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看图谈话导入.(课件)

出示月饼图,问:这是什么?你喜欢吃吗?什么时候吃月饼的?中秋为什么吃月饼?中秋节的月亮是怎么样的? 二.新课。

课件出示古诗《静夜思》。标上拼音 1.自由朗读古诗,画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 2.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字(逐个出现)

Jìng

chuáng

qián

míng

jǔ 静

夜 思 床 前 明 举 dī

xiāng 低 故 乡 ①指名拼读,齐读,口头组词。 ②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2)学习要求会写的字:乡、是、头。(课件)

指名学生拼读“乡”,从读音、笔顺、组词、记忆方法方面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当小老师学习“是”“头”。

3、细读古诗 (1)听录音朗读

(2)理解古诗大意,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①指名说图意

②结合图意、生活经验理解古诗大意。你见过霜吗?是怎么样的?指名学生做“举头”“低头”的动作。 (3)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4)齐读。 (5)背诵古诗。

三、巩固练习。

1、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静夜思 木床 前门 明月 举头 低下 故乡 月光

2、游戏:找朋友。

四、指导书写,练习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字的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练习写。

3、讲评。(实物投影)

五、课堂小结。

第19篇:转载静夜思

转载《静夜思》

春天的静夜是一种宁静的感觉可是心却不能宁静如水。思!在事业上自己如何能做的更好!作为女人如何能让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更加完美!

思!自己的事业那些“可爱的小尾巴”是自己最大的牵挂。习惯了每天早上和她们相互问好,每天有哪些孩子没来?是何原因没有来?是生病了吗?牵挂着她们的点点滴滴?最大的幸福是和她们一起玩耍看到她们幸福的微笑;在你累的时候她们会给你搬小椅子让你坐下休息;一群孩子围上来用小手给你捶背;最无耐的是没有办法让每个孩子都十分的优秀,永远都有幸福的微笑;让突然生病的孩子永远都健康可爱!

思!春天里自己是平凡的那朵女人花,没有让人看了过目不忘的容貌;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睿智的头脑;却一颗执著的心!平凡的女人应该有一颗执著上进的心。 没有睿智的头脑就多了份努力,也许努力了你依然是那个无所成就的女人但努力的过程最美;没有动听的歌喉,婀娜的舞姿,却依然可以在空白的纸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如诗如画的的幽静,比看似绚烂的动态更耐人寻味!

春天是生命开始的季节,我是生命力最强的小草。小草柔弱的外表下有坚定的心,对任何事多份执著坚定。看!阳春三月,冬天那可枯萎的小草发出了嫩绿的芽儿,又开始一年新的执著。不管风再大雨再大,她依然顽强的生长着!春天是属于执著坚强的生命,小草要顽强的生长,执著于属于自己生命的季节!

春天是鸟儿的季节,我是一只小麻雀。春天那只平凡的麻雀开始用自己并不美丽,却很坚毅的翅膀丈量属于她的蔚蓝天空!于是她自由的飞往心灵想要到达的地方!

春天也是属于爱家人;爱朋友的善良人! 身边最平凡,可爱的人才是你的风景。父母,朋友,爱人,她们真心的付出却不求你回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她们永远都是你的港湾;在你身边最平凡的人,才是细水长流的乐活!

春天属于天使般的孩子们,在这如花儿般绽放的生命里,我要用我的爱来浇灌她们,让祖国的花朵因为有我的爱而变的更加美丽。

第20篇:静夜思 赏析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

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静夜思课件
《静夜思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