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朗读教学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3 08:36:59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朗读教学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董服相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培养语感。

然而,在大量的听课和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还没有把朗读教学作为阅读的重要手段,朗读教学仍存在着种种误区,制约着朗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误区之一:一味求同,抹杀个性。

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但是,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以自己或班中朗读较好的学生为范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以齐声朗读压制学生的个性朗读,使他们失去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对有效实施面向全体的策略,落实人人参与读书实践是不利的。

误区之二:追求技巧,轻视领悟。

一些教师指导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重读、哪里要轻读,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的心情读”、“带着高兴的感情读”„„这样的“朗读技术”指导,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不能细细咀嚼品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索领悟的权利和机会被剥夺,势必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朗读能力的提高。

误区之三:不求生成,漠视创新。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指导目的往往只在于兢兢业业地跟着作者的足迹走,还作品原意,很少甚至不允许学生根据时代特点和自身经验去重新考察、发现、生成课文提供的新义和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其余学生只能是一味模仿,缺少真情。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义和读中的异常表现,总是否定的多、引导的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棱角也就被磨平了,朗读能力也没有长进。

误区之四:无的放矢,忽视效率。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或是为了提问而读一下,或是为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读以下,或是预设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一下。这些读的处理,仅仅是作为教学过场来安排的,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地读,收效是甚微的。

误区之五:缺乏过程,忽略指导。

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感情朗读训练毫无层次,只有读的“量”没有读的“质”的提升。多次的读也只是在同一层面展开,缺乏层次性和指导过程,学生感情无法得到升华。有些课虽然朗读形式也注意多样化,但教师的评价也只是不着边的廉价肯定,对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纠正,朗读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误区的存在,制约着朗读教学再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研究对策,及早走出误区,使朗读教学迈向更实、更活、更新的天地。

对策之一:激发兴趣,确保参与。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环境,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多种多样、活泼灵活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

首先,要善用导语来调动。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如一位教师教学《雪孩子》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朗读“梦见夏天到了,他们结满金色的麦穗,在阳光下唱丰收歌”这句话时,微笑着说:“小麦苗梦见自己长大了,成熟了,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是多么令人高兴、自豪的事情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为麦苗唱一唱丰收歌。”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其次,要恰当运用媒体来激发。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使他们由不情愿朗读到渴望朗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从而热爱朗读。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教师播放课件,把那些描写火烧云的无形无色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火烧云的美景所陶醉,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学生就容易爱读、乐读、读出情感。

再次,要确保个体参与的时间。在朗读教学中,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把握好学生个体参与朗读的时间。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保证个体自由朗读的时间,以确保每位学生读完,基本读好,决不能流于形式,匆匆收场。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学生的朗读。

对策之二:淡化技巧,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体会语言情感的复杂心理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章情感之前,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是徒劳的。因为语音语速的变化是和情感变化是相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引导学生自我的思、悟、品,让学生推敲课文的情感基调,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如《爬山虎的脚》的朗读指导:

师: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学生自由读,动笔画)

师:请你把最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热烈讨论)

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它的叶子绿得可爱。

生:因为它的叶子颜色在变化。

生:因为它的叶子很好看,铺得也很均匀。

生 :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

师:“漾起波纹”是什么样子?

生:就像风吹到水面上出现的波纹一样。就像这样(用手势表示)。

师:请大家看课文插图。闭起眼睛想一想,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着波纹„„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种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学生轻声自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也喜欢上这些句子了。谁来读给大家听听?(绝大多数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上述教学,教师没有进行“重音、停顿、速度、音调”朗读技巧指导,而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做到了《语言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策之三: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传统朗读教学只追求“还原”,重作品的客观性,轻读者主观能动作用。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压抑情感的尽情抒发,限制了学生在朗读中的再想像、再创造,养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和奴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强求划一,应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用心体验作品情境,珍视每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可以这样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最喜欢有特色的朗读。”„„如《雪孩子》一课的朗读指导:

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学生自由朗读)

议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认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值得。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该生朗读)

生: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该生朗读)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是分别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自由朗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的朗读教学,倡导了求异和创新,学生充分展现各自的智力、阅历和悟性,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对策之四:体现层次,精当点拨。

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超越了认识的阶段,思维就会受阻。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要经历一个“粗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即由理解性的读逐步过渡到品味性的读。那种一接触课文就要求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之类的毫无层次的指导方法是不可取的。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借助拼音反复朗读课文,扫清字音上的障碍,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一边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看关于黄山风景的录像片,一边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情境的感染之下,他们不由展开想像的翅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黄山之上,尽赏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千般美丽,从而生发出对黄山奇石的喜爱之情。这时,我再要求学生边想像黄山的美景边朗读课文,学生自然能够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情感体验外,还应根据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导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教师在点拨时,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关注学生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既要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朗读的横向比较,更要重视学生个体本身朗读的纵向比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对策之五:丰富形式,激励为主。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避免训练的单一性,力求做到读有变化。要把读的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交叉使用,并随阅读教学的进程和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应时而用。

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要讲究评价的艺术,巧用评价语言,尽量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这样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推荐第2篇:朗读教学

谈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语文课堂上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从而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心得谈谈对朗读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一是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的目的。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几幅连环画,同时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然后老师提出:“我们把这几幅连环画看作是一部动画片,谁愿意给这部动画片配音?”这么一来,孩子们的读的劲头马上就来了。

二是老师“读”的真情也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对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能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观看声情并茂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反复听课文的录音,或者跟着录音小声模仿朗读,有目的地指导,强化朗读兴趣。

二、明确目标、读有实效

课堂上既要发挥范读的作用,更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为了避免学生泛读走过场,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

1、初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

2、细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

3、精读课文。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以《林海》为例,可以提出这样的朗读要求:(1)细声轻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找出正确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朗声通读全文,读懂词、句、段,看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怎样描述它的岭、林、花的特点,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精读课文,摘录文质兼美的文段反复读,看作者如何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学生朗读的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具体的目标使学生读有方向,走有路子,达到阅读要求。学生的朗读技巧也在多层次“读”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得到提高。

三、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结合重点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示范、有法可依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学生的经验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五、练评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等。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要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取得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感

情朗读

2008-3-7 10:33:46 文章来源:泗安镇中心小学 作者:泗安镇中心小学 秦登文 (阅读次数:

69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感知文本的一种基本手段。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它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音节、语调、语速乃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还让学生从思想感情进行转化,使文章增色。有效的感情朗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意,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

但在一些课堂中,感情朗读似乎只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为了读而读,不能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自然谈不上“情动于中”,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所感悟的思想情感。其次,感情朗读缺乏层次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上逐步递进与深入,导致反复诵读都是一个腔调,让感情朗读显得苍白、单调。再次,教师对于学生感情朗读评价欠妥,导向不当。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往往以“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等过于抽象的语言进行评价。学生陷入茫然,最多留下一些初步、浅意识的印象。教师想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何种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把文本情感表达到何种程度,教师也有些“随生逐流”。

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运用感情朗读予以体现。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抒发心中澎湃不已的情感,如何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落实《语文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一、巧授方法,夯实感情朗读的基础。

朗读是一种能力,而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用自己富有感情色彩的诵读予以体现。既然是一种能力,在学生不能有效表达时,就可以给予巧妙的指导,因为学生还是需要教师必要的“授之以渔”。这样,既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方法,又能运用该种方法更好地表达文本所要体现的思想情感。如一位教师教学《长城》时,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后,指名一学生有感情朗读,该生语速较快地朗读了这句话,教师微笑着说:“我感觉长城不过十里长,你能放慢语速,把长城读得再长些吗?”该生放慢了语速朗又读了这句话,教师肯定地说:“这次朗读中的长城长多了,不过还只有千里长,能再放慢语速试试吗?要读出长城的雄伟壮观。”该生第三次语速缓慢地、有感情地读“一万三千里长”一词,其他学生给予热烈掌声。最后教师让全班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特别对于“一万三千里长”一词,学生缓慢的语速,肯定的语调充分表达出长城雄伟壮观。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对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这样巧妙设计的。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句,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并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再齐读,找找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一词放在每个分句的后面。然后通过出示正确语序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把“我的母亲”置后,更能强调母亲的辛劳与疲惫。对于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已深刻理解,但学生朗读时,语速较快,不能用感情朗读很好地表现出来,王老师是这样巧妙授之方法的:“看过电影中的慢镜头吗?哪句应该是慢镜头特写?”学生很快地一致地认为是“我的母亲”一词,王老师就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学生的朗读语速还是有些快)王老师仍不慌不忙地创设情境,“仔细地看,闭上眼,师深沉而缓慢地朗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然后,激动地问道:‘此时,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悲伤地)‘在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畅谈感受后,继续逐句吟诵后面的句子,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更深入感受母亲的辛劳与疲惫。”接着,王老师和学生分句朗读,王老师用低沉、略带凄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朗读“我的母亲”一次,最后,师生轮换,至此,学生对于这一词的朗读才读得有滋有味。正是教师针对不能很好地用感情朗读表达所体会思想感情的问题,巧授方法,才能让学生感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才会将自己的所体验到得情感真挚地释放出来,让感情朗读变得有情有味,让语文课堂变成一种享受。

二、品读悟情,深化感情朗读的作用。

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对于不断发展、深化的情感,就可以借助于反复朗读,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王菘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在研读、了解了重点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后,王老师并没有满足驻步,而是让学生继续从文本中寻找反映“母亲工作地方噪声很大的句子”。一个学生找出“我大声说出母亲的名字。”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大声说?”在学生述说噪声大的原因后,就是指着大屏幕,大声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拼命工作的。大声读——”学生也大声而动情朗读重点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相继其他学生纷纷找出其它的句子,教师没有过多的话语,也无须累赘的话语,而是一次又一次,激动地指着的屏幕,让找出句子的学生朗读该重点句。虽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学生朗读不但没有疲倦、单一,他们的朗读变得越来越情感投入,对母亲的辛劳与疲惫也愈来愈理解的深刻。

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通过朗读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感情朗读不是枯燥、乏味的重现,而是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内涵以及思想感情的过程。

三、妙设情境,掀起感情朗读的波澜。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感情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感情朗读着重突出的是“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碰撞与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根据文本内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引人入胜的感情朗读情境,才能让感情朗读不断升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将内心感受融入感情朗读,激起激动不已的情感高潮。如王自文老师教学《古诗二首——《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悟北方沦陷区老百姓悲惨、愤怒、绝望和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抓住《题临安邸》中的“醉”字,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与腐败,导读出“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有没有注意到第二个句子是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问谁?

生: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台下听课鼓掌)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齐声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教师创设不同的质问情境,不仅能很好地将作者陆游强烈的愤怒之情理解与揣摩,而也越来越激起学生的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怒之情,因此,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变得越来越强烈,古诗的感情朗读也越变越慷慨激昂,自然掀起了感情朗读的高潮,因此听课的教师也不能不为学生精彩的朗读鼓掌喝彩。

四、围绕主旨,升华感情朗读。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一般情感性较强的文章,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学时教师也常常围绕这条情感主线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能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感情朗读,对于它的设计也应牢牢把握好这个主旨。这样感情朗读才不会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恰到好处的感情朗读,既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感悟,还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富有灵气。如王菘舟老师教学的《慈母情深》,整堂课都围绕“慈母情深”的情感主线,通过抓住重点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组织教学。王老师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情境进行朗读,并通过寻找反映“母亲工作地方噪声很大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让学生在朗读深刻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前面已陈述)。教师深情地表述着:“这仅仅是今天,昨天的母亲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去年的母亲呢?(情绪越来越激动)明年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明年的明年呢?”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教师随之回归主题:“所有酸楚集中在一起,我怎能不鼻子一酸?”让学生再读重点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此时,学生深刻领悟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难。

然后,通过研读句子②“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通过发现句子中强调 “我的母亲”以及学生到位的感情朗读,学生感悟到母亲的辛劳与疲惫,教师又这样回归主题:“母亲你那挺拔的背哪里去了?白皙的脸庞哪里去了?炯炯有神的眼睛哪里去了?面对如此苍老、疲惫的母亲,我怎能不能鼻子一酸?”引导学生再读重点句,让学生又深入理解母亲为了这个家庭,为了我们而变得疲惫与苍老。

最后,研读句子③“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到母亲在拼命地、争分夺秒地工作着。教师再一次回归主题:“母亲,你为什么不休息一下?为什么不伸直一下腰,放松一下?为什么如此地拼了老命?此情此景,作为儿子的我怎能不鼻子一酸?”第三次引导学生读重点句。此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认识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生动,完全感受了一个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在恶劣工作环境中,拼命地不惜身体地工作的母亲,这就是慈母的深情。王老师紧扣重点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因此,学生的朗读变得越来越有感情,文章的情感主线也凸现得越来越清晰。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让学生掌握合理朗读方法,创设丰满、生动的情境,紧紧扣住情感变化的主线,感情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通过到位的感情朗读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才使感情朗读走得更远!

关键词: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强化朗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八、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而且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指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将会给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语文的指导思想不够正确。很多学生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语文。大多数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会写字,理解词意,掌握一些文学常识,听老师讲解语文知识等,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学课本没有用。能从朗读入手去感受文学氛围,在朗读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陶冶自己性情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2)学生出声朗读的时间太少。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早自习时间,城市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走读生,早上很多的时间都是消耗在来学校的路上,而晚上对他们来说是学习数理化地时间,用在读书上的时间更是少的可怜,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这使他们再朗诵上下的功夫更是少之又少。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2、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4、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强化朗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 第

三、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技巧:

1、要保证读书时间。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2、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⑴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⑵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⑶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⑷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3、精选材料,掌握技巧。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技巧。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教师在执教《丰碑》一课,教师范读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教师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4.加强朗读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2005(10)12.

推荐第3篇:朗读教学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清你的脸

——重新审视新课程下的朗读教学

论文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走出应试教学的误区,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

关键词:新课程

朗读教学

时代呼唤进步,教育要求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语文阅读教学似乎也在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转变。当我们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重新审视一下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觉得,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依旧是语文教学的宗旨。遗憾的是,在课堂上,空洞繁琐的分析仍然很多。老师们“妙语连珠”,把一篇原本好好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没价值的提问太多,使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问问答答上,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变成了“一问一答”。学生所得甚少;语文课堂变成了“杂货摊”,纷繁复杂的多媒体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学生一会儿唱歌、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做做游戏,课堂上气氛好不热闹---------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流于形式,中看不中用,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太少,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会有不少困难。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呢?介于本人对新课程标准的钻研,结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的感受,以下就把朗读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认识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通-----初读课文的追求

初读课文就是刚接触到课文的朗读,这是一种表层性朗读。这一环节应该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

一、二遍,

不给充分时间读的现象。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首先,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读书活动,一是要把语言文字读正确,并结合查阅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二是要把课文读通顺,即“字字读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读破句。”有一次,县教育局在东北片开展的观摩课研讨活动,我真切地感受到本镇学科带头人庄老师 “真实,扎实,朴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艺术。

请看案例:苏教版第八册《珍珠鸟》

课的开始,教师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示下列字、词、短句: “拨 撞 担 蹦”

“柜顶 细腻 淘气 信赖”

“舒适而有温暖的巢 幽深的丛林 愈发繁茂的绿蔓 尖细又娇嫩的鸟叫”

请学生个别朗读,然后齐声读词组(教师适当点拨) 接着,让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最后,庄老师让学生挑最难读的,读不好的那个段落,再试着指名读。 这一环节大概用了25分钟,为后面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大都能做到朗朗上口,了了于心。而教师只是起到了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做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

(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

(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

(三)、会动笔在读过的课文上圈圈,点点,批批,注注;

(四)、会自己质疑问难,与同学展开讨论。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在读的训练中,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会逐步培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连贯、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形成科学的课堂朗读训练。

二、悟-----精读课文的彼岸

在第一环节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精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我们必须摒弃那种传统的段落、章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真正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所要言传的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讲书的。”翻开小语教材,无论是苏教版的也好,还是人教版的也好,他们大多数都是声情并茂,如诗如画。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1、有所侧重,抓重点词语朗读。

如苏教版第九册《鼎湖山听泉》的第4自然段,是写夜晚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师:同学们,读读第四小节,找找关键词。 生:各自找关键词,并交流。

师:同学们,把关键词读准并不难,可要把它读好,得花一番夫。 生:读词语,教师点拨。

“万籁俱寂”(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应轻轻地、静静地读呀!) “轻柔” (咱们班谁的声音轻柔?指名一女生读) “清脆”(女生一起读)

“后重回响”(男生一起读,声音粗一点)

“雄浑磅礴”(先通过观看媒体,体会磅礴之势。再请全体学读) 学生理解并体会了重点词语的意境,自然也就能够体会到鼎湖山各种泉声的差异,受到了美的熏陶。

再如苏教版第十册《悲壮的一幕》中有这样一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科马洛夫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人们的心不由得加剧了跳动,科马洛夫就像做在办公室里正常工作一样,神态是那样从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分分秒秒”、“一分一秒”、“正常工作”、“从容”去掉以后再读,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出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即

时间是如此的短暂,生命是如此的宝贵,但科马洛夫更把他心爱的崇高的科学事业放在首位。同学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仔细分析,抓句型特点朗读。

如:《大江保卫战》中第五小节的用的多个排比句:“飞向----”“飞向----”“飞向----”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饱含深情地朗读,营造出一种英勇抢险的氛围,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出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

又如《莫高窟》中的排比句“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偏偏起舞。”这一系列优美、整齐的句式,很快就把学生陶醉在了美景中,再配上舒缓流畅的轻音乐,学生的情感很快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3、感情升华,再现情景,分角色朗读。

再现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半截蜡烛》一文,写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兵周旋的三场戏。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读一读课文,掌握课文所描写的各个情节,熟读对话,然后让学生准备好道具,演练三场课本剧。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德国兵、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林的对话,从中体会到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爱国的美好品质。

4、多点开花,示范朗读

示范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录音示范读、教师示范读、学生示范读等。示范朗读要求学生对所听到的朗读进行评析,并不是单纯听完朗读就行。让学生在评析中理解内容,体会意境,领悟语感,然后再仿读。如录音范读后,让学生边听边想:刚才是以怎样的语速、语调读的?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从范读中逐渐领悟到了语感,体会到了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像《船长》这类语言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哈尔威船长那种临危不惧,镇定

自若以及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高大形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诚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朗读教学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我们还必须教会学生速读,让学生眼、脑快速反应,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上经常训练在一定时间内读一篇课文,强化读书速度,久而久之,有助于积累词汇,丰富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总之,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新的课程标准,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付诸于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会看到朗读教学所带来的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刘进才《探索“感悟”方法,提高“感悟”能力》

5

推荐第4篇:朗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

英语朗读在英语学习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口语方式是通过模仿老师,磁带以及其他媒体的语音语调形成的。我所教授的是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班,同样是一个教师,但各个班所呈现的朗读问题和朗读水平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景”。

首先,我发现有个班级读英语拖拖拉拉,听上去不是在读书,像是在唱歌。我也和同事讨论过,其中一点就是牛津教材所配套的磁带内容发音长而且慢,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为了尽善尽美,发音比磁带上面还要长还要慢;还有教师在读英语时,为了让学生听清楚会不由自主地把尾音拖长,学生在模仿时也会更加夸张;有时教师在等待学生的回答时也会把衔接词读的特别长,学生也会暗暗受其影响,拖音现象就产生了。

但是,另一个班的学生的朗读速度又太快,课文内容的朗读没有语调的变化,像竹筒倒黄豆,一股脑的全都出来,一下子就结束了。作为小学生,并不能像成人那样熟练地使用英语,但他们也有朗读英语的长处,就是能真实的模仿,率直的表露。一篇文章,注意其中的语调语感,即使你读得不熟练,也比语调平平从头至尾毫无感情的朗读好听优美的多。

还有个班学生在一起读英语时,声音响亮,语言流利,声情并茂,娓娓动听,可是要是让某些学生单独起来读,声音又是轻,句子又是断断续续,也许是自信心不足,也许真的是滥竽充数,就像文章的作者说:齐读是导致一部分学生朗读问题的原因。因此我想,齐读是必要的,但自由读也是不可少的。

学生的朗读问题要得到我们教师的更多关注。

教学反思

(二)

朗读(read loudly and clearly)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具有视觉上的因素,它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又具有口语(表达上)的因素,朗读者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

1.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

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时,它使口腔肌肉的运动沿着某种惯熟的“路径”形成一种长期记忆,由此产生的记忆效果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学习同一份材料,进行纯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进行纯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而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是40%、15%、75%。而朗读过程是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动觉的过程,可以达到综合记忆的效果。

2.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我国英语界老前辈之一范存忠先生曾说过:“我体会到学语言与学曲子一样。学曲子贵在能唱。”“早晨一起,学生们就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可见英语语感的增强和朗读课文是分不开的。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理论进一步证明,经常性的英语朗读训练有助于建立起英语词形声符和语义内涵之间的联系,形成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培养出英语语感来。

3.朗读有助于提高写作

朗读是生理活动向心理活动的转化,即“内化”。赵卿敏认为,内化就是教育教学的真谛。同样的道理,英语朗读能够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内化真谛,大量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词汇与句子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想象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更能够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推荐第5篇:朗读教学案例

朗读教学案例

案例:

师:小朋友的介绍真带劲,说得有滋有味,真的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有谁来了? 生:兔姑娘。

师:兔姑娘系着蝴蝶结,穿着美丽的裙子走来了。她被美丽的小路吸引了,她在说什么?

生读小兔子的话:啊,多美的小路啊。

师:听了小朋友刚才的读,兔姑娘在一边翘嘴巴了,还抱怨说:我是女孩子呀!女孩子说话有什么特点? 生1:声音细细的。

生2:声音尖尖的,柔柔的,清脆的„„

师:女孩子们,听男孩们多了解你们,咱们做评委,请他们说女孩子的话。 师请女生评价。

生:他们声音变细了,满好的。 „„

师:女孩们对你们的评价多高呀,老师再给你们提个建议,如果能够表演读,你们表现更出色。咱们同组中小组合作读,女生做教练指导男孩演兔姑娘。

师:小兔子后面还来了谁?“双手后摆,慢慢地走”老师表演鹿先生,学生边模仿边说。

师:鹿先生为什么走得这么慢? 生1:因为他今天没事做。 生2:因为他们喜欢这儿。 生3:因为他在欣赏美丽的小路。

师:是啊,他一边看一边说:多美的小路啊。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什么?

生:声音粗一点。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先生。

师:还有很多小动物经过这儿,有谁?说什么? 生:小狗,多美的小路呀! 生:小花猫,喵喵,小路好美。 „„

师:(引读)小公鸡从这条小路上走过,说” ____________”;小山羊从这条小路上走过,说:” ____________”;我们一(1)班的孩子从这条小路上走过说:“____________”。 评析:

以上是我执教《美丽的小路》的教学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我具体实在地对朗读进行了指导。如兔姑娘从小路上走过时说的话,学生初读时效果很不好。于是我以小兔子自己的话,侧面评价学生的朗读,带动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指导学生读出细细、尖尖、清脆的声音。通过有实效的指导,学生进步不少。

在这个片段中,我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小路的美,想象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小路上走过会发出惊叹声。学生的语言真美,想象也很丰富。尤其是最后我设计的引读环节,学生的朗读将小路的美渲染到极致,为后面小路的脏做了铺垫。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我认为,朗读教学的精髓就是教师卓有实效的指导。只有具体实在的指导,学生才能让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感情自然充其量分地流露!

2012年5月30 刘双翠

推荐第6篇:朗读教学设计

童话故事教学设计

--刘小云

阅读目标:

1、以“童话”为主题,让学生忆童话、看童话、讲童话、学童话,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

2、通过指导童话《龟兔赛跑》,获得课外阅读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了解阅读途径,从而达到教学延伸的目的。

阅读重点: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儿童歌曲碟片,图片,学生的课外阅读宝袋 课前预习:

课前阅读童话《龟兔赛跑》。 阅读程序:

一、课前活动热身

1、歌曲唱童话。(我唱你猜)

2、图片,影片忆童话。(我画你猜)

3、关键词语聊童话。(我说你猜)

二、读书印象——走进童话《龟兔赛跑》

1、谈话导入

2、推荐童话作品《龟兔赛跑》。1)介绍目录。

2)、谈读书印象。 能说说拿到这本书时,给你的第一印象吗?

三、欣赏性阅读——我的表情我做主

1、归纳常用的读书方法。课件出示

2、介绍创意读书方法:表情符号,表达阅读时的心情。

3、学生尝试,边读边画。

4、我读你猜。

5、同桌练习。

四、自主性阅读——我的感受我来谈

1、引出话题。

师:你们的朗读太精彩了。但老师心中有几个问题困扰着我,能帮助我找到答案吗?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等会儿,告诉我答案,好吗? (1)兔子为什么邀请乌龟和它赛跑? (2) 兔子为什么会在比赛时睡着?

(3)乌龟为什么累得不行了,还要坚持继续爬行? (4)为什么最后乌龟跑赢了兔子。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辩论: 假如你是这只乌龟,你会接受兔子地邀请参加比赛吗?

4、师小结。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或者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5、小结读书方法:刚才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疑问提出来,然后再一起解决了,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它叫提问法

6、移情想象。

五、拓展阅读——开启阅读途径

1、推荐同类美文。

2、了解阅读途径。

3、口号:读书让我快乐,读书让我增添力量。

人们常用以下几句话来说明书的重要性.。谁来读读?(课件展示谚语) 读书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3、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4、对于每一本书,都必须学会阅读——帕斯卡

师:孩子们,我们的读书还只是刚刚起步,希望大家把读书当着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一位可以陪伴终身的伙伴.愿大家能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成为博览群书的小博士。最后响起我们的读书口号:读书让我快乐,读书让我增添力量。

六,课后延伸——升华情感 制作书签

课后收集读书名言制作成自己喜欢的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好吗?

相约名著

活动目的:

1、了解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鼓励学生走进名著世界,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读书情趣;

2、教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汲取思想养料,感受美的熏陶,积淀文化底蕴;

3、让学生在体验读名著、赏名著、演名著的快慰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表

2、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阅读内容和方向,指导阅读方法;

3、准备自编自演小品《皇帝的新装》和《伊索寓言》。活动步骤: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徜徉,去领略名著的魅力,汲取智慧,净化心灵,丰富精神,愉悦人生。)

一、走近名著,亲近经典 1说一说,我心目中的名著经典

过渡:一提到文学名著,每个同学都能如数家珍地罗列出许多:

学生1:长大后,我明白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懂得了“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于是,我放下童话,走进名著,在另一种书籍中寻找自己的快乐与幸福,于是,在节假日、茶余饭后,一切闲暇的时间里,我在《红楼梦》里做客,去《水浒传》中感受,上《西游记》来游览,到《三国演义》串门……

学生2:我喜欢在阵雨后的夏日,翻一翻《红楼梦》,不仅宝黛的爱情故事令我悲叹不已,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教会了我认识纷繁杂的大千世界,世事的沉浮,让我有了一份平淡的心境。

学生3:我很喜欢看《安徒生童话》,里面的没一个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尤其是那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历尽了人世沧桑,终于在合家团圆之夜离开了这个黑暗的世界。在她有生之年,她

只能拥有美丽的梦,但梦终究是梦,永远不会成为现实······我心中不禁充满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也为她摆脱这种黑暗的生活高兴。

学生4: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陆离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过渡: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对自己心目中的名著经典也有很多的话想要说。 2想一想,我记忆里的名著逸事

学生5:公元1605年,西班牙王宫院墙外的街道上,一个年轻人正手捧一本书边走边读,不时地手舞足蹈,并哈哈大笑。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三世站在王宫阳台上看着这一情景,对身边的大臣说:“你们看那个青年,如果不是有神经病的话,那他一定是在读《堂吉诃德》。”大臣们忙派人去问,那青年果然在读《堂吉诃德》。这个故事说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经出版,就震动朝野,十分受人欢迎。事实上像《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文学名著都名震中外,影响深远,它们都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甘露,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学生6:瑞典一所乡村中学,一个老师是这样向学生解释《西游记》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和尚去西方旅游的经历,这种旅游的性质实质是一种探险。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马,带着一位名叫沙僧的仆人。为了打发旅游途中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路上,这个和尚经过许多高山,渡过一些大河大川,受到许多惊吓,艳遇过一个只有女孩的女儿国。据说他带的猴子本领很大,一路上替他扫除了很多障碍,其实不过是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等而已,大的动物有一头牛、两头狮子和三只狼。猴子还有一些让人不解的行为,比如一发火就烧,一路上烧了几个山洞、一棵柳树和几座漂亮的宫殿,还围着一堆白骨狠打许多遍才罢手。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有什么作用,只是充当旅游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他一口气吃了四个西瓜,把和尚、用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还说他调戏了七只蜘蛛,被蜘蛛们狠咬了一口。那个仆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挑着一副破行李,听任摆布。和尚花了13年才到印度,寻了一些

印度佛经,象得了宝贝一样凯旋了。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个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热衷于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喜欢宠物猪了。

学生7:名著内容浓缩成一句话。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史诗》;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简?爱》;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过渡: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

二、走进名著,走进名人

3夸一夸,我喜欢的名作家

学生8:名著的作者在我们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理想的化身、神秘的偶像。我喜欢在明净的秋阳下,倾听泰戈尔的诉说、走近徐志摩的康桥,那悠悠的文字,或酣畅淋漓,或行云流水,总会让我有太多的泪水与感动。也喜欢在初雪的冬日,读林语堂、读钱钟书、读刘墉,大师们豁达的胸怀、睿知的灵性,使我的头脑更灵活、心灵更善感,生活也因此而变得五彩缤纷,充盈、生动而美丽。

学生9: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竟会使我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我读懂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坠入了凉静的安闲的境界,我会想到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呀。她的诗,常将自己从生活里获得的新鲜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学生10: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作家,他的高超的,无与伦比的写作技巧,他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他对社会丑恶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态度与变革思想最终成就了〈〈复活〉〉这不惊世骇俗之作。他写〈〈复活〉〉前后花了十年。虽然大量引用〈〈圣经〉〉章节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不彻底的宗教观与精神苦闷,看不到

更新更远的社会前进之路,但毕竟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已在巨大的转变之中,反映了他对旧制度的否定与极力思变的革命精神。

过渡:藏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歌德更是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此话在这儿得到了验证。

4议一议,我喜欢的名主角

学生11: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是相映生辉的,没有《西游记》当然不会有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横空出世,《西游记》更加熠熠生辉。孙悟空其实是一个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学生12: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学生13: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过渡: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过渡:下面我们去看看由我们自己根据课本自编自演的名著精彩片段。

三、走向舞台,演绎名著 5续读名篇 拓展延伸

学生按照要求写好课本剧剧本。 学生14:《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学生15:《伊索寓言》中龟兔赛跑课本剧。

6、活学活用 自编自演 学生小品表演名著经典片段。

学生组1:表演滑稽剧《皇帝的新装》。

过渡:古希腊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宝贵的珍宝是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是来自书籍,今天我们更能把这种知识用剧本表演出来,请我们一起去看看《伊索寓言》里的一个经典故事。

学生组2:表演故事剧《伊索寓言》中龟兔赛跑。

一起朗读的内容屏幕展示:(人的道路上有书相伴,成长会多一份睿智;走进名著世界,你才能享受精神富有。中外名著斗奇争艳,灿若星河,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创的个人风格,有利于开拓视野,领略古今世界的五光十色,一览中外各国风土人情的生活画卷,吟味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理解作家对人生深邃剖析的思想哲理。让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品味揣摩一下那韵味隽永的经典名著,让名家名篇真正叩开我们窥探心灵的窗扉,去掀开我们触摸人生的金页,去引领我们走进更高的人生境界。)

推荐第7篇:朗读教学浅见

朗读教学浅见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4-0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之一,是被实践证明了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音,而且对学生语感的全面提高也大有裨益。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只有着力于语感训练,才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由文而入情,理解其寓于字里行间的内在含义,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理解力,发展认知水平,并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趋于自觉。

1.诵读诗文,品味语言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古诗更是汉语中的精华。教材选编者要求小学生?W习古诗的数量是不少的,古诗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从语言文字看,古诗篇幅短小精悍,词句优美,语言含蓄,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从结构上看,古诗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具有韵律美。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编排非常新颖,是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内容囊括了唐诗、宋词、元曲和现代诗,韵文居多,韵律感强,可在诵读中让学生品味优美的语音和深刻的蕴意。

在古诗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有效地读,充分地读,要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在诵读中品情,在诵读中悟意。要把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格读得朗朗上口,借助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来吸引学生,让他们体会诗句中具有的丰富内涵。教师每次范读,都尽量配上音乐。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描绘的是初春时节的景色:好雨润物,锦城花重。诗的节奏轻快活泼。我在范读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犹如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这样,便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他们的美感。学生感情一旦升华,对其诗句理解便会更加深刻。

2.表情朗读,丰富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常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想什么?想文字叙述的一人、一事,想语言描绘的一物、一景。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对夏天草地盛景是这样描述的:\"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学生读着,想着,\"绿油油的草地,盛开的野花,美丽的颜色\"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花坛,甚至还可以\"闻到\"芬芳的香味呢!讲到秋天,说\"落叶在林间飞舞。\"\"飞舞\"一词,使我们想到落叶就像那纷飞的彩蝶。丰富的联想将唤起特定的情感,情感的升华又将使学生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怎样才能把握住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呢?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引导学生回忆周总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借助低沉、悲哀的语调进行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也置身于1975年1月的长安街,天色阴沉、寒冷,满眼是黑纱、白花,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男女老少――人们满面泪痕,望着灵车缓缓驶来,周总理静静地躺在车里,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笑意,灵车渐渐远去,所有的人心在痛,追着灵车奔跑――借助一系列想象,让学生也亲临\"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悲壮感人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注意由点到面的扩散:由十里长街想到整个北京城,由北京城想到全中国,进而想到全世界人民无不为总理的逝世而悲痛,从而更加真切地触及学生的情绪。

3.把握主线,以读代讲

在语言教学中,贯穿的主线是精讲多读、寓讲于读,在读中创新,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文字知识,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读促讲,通过学生多读,边想边读边勾画,从阅读中获得感知,千万不要以讲代读,把教师对课文的理解硬灌输给学生。读有种种,范读、齐读、抽读、跟读、引读、自读……因此,对文章的重点部分不能一律齐读,而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读出情趣,读出意旨。例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已经爱上了聪明可爱、动作灵活的小松鼠,在指导学生读时,一定要注意以一颗童真的心,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以读引思,把学生置于课文情境之中,让他们通过朗读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体会、去想象、去思考,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

4.感情朗读,领会主旨

每一篇教材都会体现一种思想:或赞扬,或批评,或表现,或揭露,或歌颂,或抨击。学生不仅从老师循循善诱、娓娓动听的叙述中理解思想,还要从不同的感情朗读中来领会思想。《月光曲》一课: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经过思考,会提出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学生用激动的语气来读,就能体会到,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她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样,就能在学生面前勾画出一个酷爱音乐,又懂音乐的具体形象,如果感情愈丰富,感受将愈深。

推荐第8篇: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赣榆县赣马第二中学 222124 李学诗 15366653656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因为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这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地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二、朗读能加深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巨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 1 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

四、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之所以重要,我以为有三点: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三是它的感染性。这第三点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想见,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对朗读教学也有独到地研究和精辟地见解。叶老常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叶老对吟诵有极高评价,认为吟诵能使内容与理法化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是学习语文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正是对朗读的重要作用的精辟阐述和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2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来少,甚至听不到了。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以讲代读,一讲到底,朗读已无立足之地。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卖力地讲,学生则被动地听。尤其在农村初级中学,朗读普遍不被重视,似乎已成为多余的了。而朗读的被忽视,并不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教师不重视朗读,忽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善于朗读。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呢?

一、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三、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四、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分马》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五、课外可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全面素质地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3 也无疑是极大地促进。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

推荐第9篇: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重视读法指导、重视教师范读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首先教师要重视读法指导,其次重视教师的范读。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正显示出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苏教版的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适合朗读。而且,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阅读教学要以读促讲、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其实,老师们都知道,一堂阅读课,读课文也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但是在教学中,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课文这么长,读两遍课文就下课了,还怎么分析课文啊”所以经常出现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学生只有熟读了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也才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很多时候,学生通过朗读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体会,不需要教师通篇讲。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教师要重视读法指导。

为使学生能够读出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读法的指导。比如:创设情境读、转换角色读、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1、创设情境读。

对于教材中情感充沛真挚、富于人情味的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感染、调动学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也可以讲故事、设置悬念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学《安塞腰鼓》时,由于学生没见过安塞腰鼓表演,朗读不出那种味,教师可以先播放刘成章的电视散文朗读《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激情和震撼,学生就容易入情入境,朗读起来就有感情,也能在朗读中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分角色读。

对于文章中有重要的人物对话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我”和小红车主的对话是文章的重点,也能让学生感悟出文章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扮演“我”和小红车主,在朗读时,要进入人物角色,通过朗读,感受“我”的诚实和小红车主的信任。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去获得自己的感受比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去接受更有效果。

3、教师引读。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思,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引读也很有效果。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课文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与大黑骡子有着深厚感情,但更爱战士们的彭德怀的形象。字里行间都包含着浓浓深情,但学生可能自己朗读不出来。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引语,用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朗读出课文的味儿来。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好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感性的体会。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课文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和儿化音;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再次,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如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学生带入那个沉浸在浓浓槐花香气之中的地方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课文前,要作一番深情的范读。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课文产生共鸣。

有效的朗读,能使学生感悟出文章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教学,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荐第10篇:朗读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反思

反思一: 在朗读教学中必须发音正确,不能随意添字或减字。朗读要有用普通话读,不能读出方言音来。特别要注意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切记蒙着来,把音读错。朗读要严格按全文读,不能随心所欲,为了读着顺当就添字或减字。

反思二:必须注意音变现象。有的字在组成句子时,就不能读原来的音。如“啊”,可根据使用的位置或语流变的影响,读成a、ya、na、nga、wa等几种音。《桂林山水》一课就是最典型的事例:“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wa)、险(na)。”

反思三:必须注意语调的变化。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只凭读准每个音节的声、韵、调是不能全部表达出来的,还必须凭丰富变化的语调来帮助表达。语言中表现出来的仰、仰、顿、挫就是语调。语调主要包括重音、停顿、快慢、升降等。凡是内容上要突出的地方,往往用重音表示。如《会摇尾巴的狼》中 “大灰狼龇着牙对老山羊说”,如果重音在“大灰狼”则强调的是大灰狼,不是别人;如果重音在“龇着牙”,则强调“露出凶相;如果重音在“老山羊”,则强调对老山羊说,没对别人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应该选在“龇着牙”几个字上读重音。经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对大灰狼凶恶的本质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反思四:“有些语言是极其个性化的,我们不能把学生的个性感悟朗读淹没在齐声朗读中。在低段能不能多一些个性化的,少点齐读,那么那些唱调是不是可以避免了呢?”我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朗读水平也是不同的,在课堂中应该多让学生体验,多一些个性化的朗读形式,就可以避免唱读了。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2012

年5月

刘双翠

第11篇:浅谈朗读教学

浅谈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一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曾经就有语文专家说过:‚上语文课,不朗读,怎么叫上语文课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教学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朗读教学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操着一口方言腔,这对于朗读教学是一大拦路虎。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为之烦恼,每次遇到朗读课文时总能多多少少闹出点笑话,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对朗读的孩子是一种打击。为此,我想了以下方法来应对。

首先,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对孩子们操之过急,一步步来改变。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每个老师都会在教学目标一栏中定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我们应该把这个目标实施到每节语文课中,不要只是纸上谈兵。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坚决不放过每个字词的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学生每次朗读之前,播放片段朗读录音,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每一个字的发音和朗读的情感。有时在指导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朗读片段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这样也可以加深情感的把握。

其次,要把朗读贯穿于整堂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大致内容,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在反复的朗读中揣摩课文的用词用句。教师要重视朗读,在其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课堂上要多给时间让学生去朗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要一味的灌输书本知识。讲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自朗读体会得来的深切。我在自己的班里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之前的我在课堂上就习惯满堂讲,总是不放心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生怕学生讲不出来,尤其在展示课中,更是不敢生成。可是,这样的上课模式并没有将学生的成绩提高上来。之后我反思了良久,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才是主体。于是在教学时,我多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悟。这种教学方式,比我一个人单独地讲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地情感要更好把握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从而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所以可以看出,朗读一定要还给学生亲自去读去悟。

另外,朗读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教师范读、全班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分段朗读、角色分配朗读、动作表演读、开火车读等等。采取的方式越多,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实施朗读教学。如果每堂课上都采取全班齐读的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倦怠了,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时,多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朗读动力。

最后,朗读教学要多多训练。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就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错误,要及时地正音,教读,但绝不要严厉批评,这样会打消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导致以后不愿意再开口朗读。朗读的训练非常重要,不管是课堂中还是校内校外的一些活动中,一个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体现了他平时的朗读功底,朗读的功底提高了,那么演讲也就不成难题了。所以,我们要多多发现学生读得好的词语,对于朗读功底不厚的学生就先从词语抓起,词语读好了再读句子,句子读好了再连起来读整段的话,从而朗读整篇课文。就这样用鼓励的方式带动朗读教学的良性发展。

朗读教学是一项细化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其踏实地实施下去。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一定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

第12篇:朗读和朗读教学

《朗读和朗读教学》 主讲: 于永正 2010.7.22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朗读有利于理解课文 提示:只记对你有用的句子

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或“不对味”、贴切或不贴切。 只有朗读才会体会出文章的感觉,体会出文中的感情。

2、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文字语言本身就有感染力因为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谋害包含着朗读这个生根可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地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包括读者)动容。

只有用音乐才能形容汉语的优美——苏联诗人

3、朗读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 学语文一要内化,二要表达。 表达式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朗读本身就是表达——代作者表达。朗读训练多了,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流畅、表情丰富、表达到位。

文章的字音念准,词义大致了解,就好好读书。问那么多干嘛,不问也罢。如:作者是怎么写这棵松的?

4、朗读有助于记忆

5、朗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有人说,有了语感就有了一切。

6、朗读可以发展想象力

二、怎样朗读

1、读出停顿(停连) a读完题目要停顿 b句号、自然段要停顿

《老于的忧虑》95的学生不会朗读 《酸的和甜的》朗读 c转折性停顿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够得到许多礼物了, 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备课首先备语文 教小学从朗读这个角度进入文本 深入浅出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徐世荣 D,回味性停顿 E生理性停顿

由于哽咽、气喘吁吁、生命垂危形成的停顿。 F灵活性停顿

标点符号是为了看的,停顿时为了听的 停顿时朗读的重要支柱,朗读的王牌。

2、读出重音

语法重音 逻辑重音 感情重音 张颂先生把重音分为十种,较重要的诗以下五种

并列性重音 对比性重音 呼应性重音(问答式呼应性重音 分合性呼应重音 )强调性重音 比喻性重音

3、读出语气

朗读学实际上是语气学,读出语气就是读出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老师,要记住思想感情决定语气,决定语调和语势。 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句首忌同一起点;句尾忌同一落点 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总之,读出语气是最重要的。语气以自然为好。叶老要求,朗读”要像说话那么自然“。

4、读出节奏

感情基调决定语言。

三、朗读教学

第13篇:朗读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诵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描绘的情景,从而理解诗意。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以前咱们都学过哪些经典古诗,你能把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么?

2.学生背。(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并且能够背出来,真的是很棒。)

3.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我们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

(二)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教师边激情吟诵边出示古诗 2.这首诗是谁写的?(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谁能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3.学生交流

4.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5.(激情创境):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晚年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残酷的生活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忽然,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杜甫喜欲狂,高兴的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自读古诗 1.师配乐吟诵。

2.大家喜欢这首是吗?你也来吟诵,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指名朗读。

(四)了解古诗大意

1.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结合注释和背景自己学习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划上标记。2.学生自学。

3.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随机引导) 4.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深究古诗

1.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2.“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3.在读这个词,把它放到诗句中再读一读。4.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看妻子脸上哪里还有忧愁,随意地把诗书卷起来高兴的将要发狂。) 5.把这种理解再放到文字中,再读一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和纵看出诗人的喜欲狂,诗人这时已经52岁了,这个年龄,他既不适合放歌,又不适合喝酒,可是他却做了,这真是得意忘形,诗人听到消息后,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6.把这种喜欲狂带到诗句中再读一读。

7.诗人听到消息后归心似箭,你能从诗中找到四个地点来感受诗人回家的急迫。

8.请带着这种回家的急迫读读这首诗。

二、总结

通过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已跃然纸上,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

指名吟诵,有感情的朗读。

第14篇:语文教学与朗读

语文教学与朗读

语文组 梁晓桃

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下面本人就朗读的作用及朗读的指导谈一些心得体会。 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作用有如下三点:

(一)朗读能使学生吸取知识、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吸取知识的方法,吸取精华部分,扩大自已的知识视野,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吸取和掌握知识,认识生活、社会和历史。

同时,阅读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人的思维要靠语言,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阅读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作用是明显的。

(二)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中学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学习《归去来兮辞》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去想象陶渊明在辞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并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去描绘这一幅幅图景,通过大家的集体智慧参与,大家对作者所要抒发的田园之思,田园之乐以及归隐田园后的惬意、满足体会非常到位,对文章的理解也非常透彻。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通过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朗读训练呢?

1、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

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2、重视朗读指导。

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课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3、读背互相结合。

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将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语文学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朗读训练,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欣赏课文,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第15篇:朗读课教学反思

朗读课教学反思

一、用心投入,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

这节课,我始终不忘运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朗读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时安排“想读的,你就读吧”、“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你听得真仔细,会听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别急,再想想”、“同学们,咱们为他加把劲儿”等等,这些鼓励语的使用,使学生有了自信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决定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以及声情并茂地朗读。

二、读中感悟,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

新语文教学大纲,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在指导朗读——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这句时,学生在读不到位的情况下,我注意将学生引入情境“同学们,你们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敌人正攀着石壁向我们这里爬上来,现在你就是班长马宝玉,面对此情此景你如何表达你的情感?各自读一读。”这样一来,学生的内心与当时的情境相通,读出了轻重缓急,做到了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特别是学生通过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所表达出的不同的感受。有的学生这样读:“同志们!用石头..砸!”这位学生所体会到的是,战士们没有子弹了,但五位战士在班长马宝玉的带动下,拿起石头做武器,表现出五壮士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气节。有的学生这样读:“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位学生所体会到的是,表达出马宝玉对敌人恨到了极点,石头向雹子一样向敌人的头上砸去,同样表现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

这节课我结合教学重点,即:“结合重点句概括中心”。不但注重指导朗读,而且还教给了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新大纲“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三、在教学生理解文中不懂得词语时,注重了学生自悟 在教学中,我摒弃了传统讲解释的死方法,只要学生心理感觉到就表明学生已

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屹立”一词,我抓住时机将课本中的插图打在屏幕上,“同学们,结合插图中五壮士的形象,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屹立’一词的意思?”学生有的说::“屹立,就是坚定不动摇的意思”。有的说“视死如归的举动”„„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思想,一篇课文学后,使学生留住了语言、留住了形象、留住了情感。

第16篇: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于永正《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第17篇:朗读教学点亮课堂

朗读教学 点亮课堂

祁县实验小学 王志英

诗意的语文课堂中,朗读宛如那深情的字眼;灵动的语文课堂中,朗读好似那潺潺的流水;活力的语文课堂中,朗读就是那激越的音符。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指导低年级小学生朗读应按字、词、句的顺序进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朗读基础,从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朗读。

一、读正确。对于刚接触课文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正确辨认文字符号,能认才能读。要认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并能辨认字音,明白符号的意义,这是朗读课文必须通过的第一道关口。目前我们大多一线老师认为低年级学生 “点读”,是“读正确”的最好方法。其实不然,对于“读正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字一句地读,不加字、不漏字,是“读正确”;能在读准音的基础上,注意标点、停顿、节奏及感情的表达也是“读正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不读错,又能读得连贯、通顺呢?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并在组内交流提高。其次,要注意教师的引领。

二、读流利。平时,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优良品质,使辨认文字符号达到快速化、自动化,这才有进行正确朗读的可能。之所以会出现“加字、漏字”的现象最重要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我尝试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读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读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读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目的,都应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会听得很认真,也特别会用心评论,不仅可以将他们平时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上,而且自己朗读时“加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三、巧领读。低年级学生缺乏知识、经验,模仿学习便是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些特点,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领读尤为重要。

1、课始领读,定阅读基调。一篇课文,根据其中的思想感情,是昂扬、振奋的、欢快的,还是平静的、低沉的、伤心的,或是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对此,低年级较难把握。如果教师在课始适当给予领读,便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基调。

2、课中领读,理解词句。对课文中的重点段,可以通过领读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词句。如《乌鸦喝水》第二自然段“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这一段中“可是”一词表转折,跟一年级学生难以讲清,只有通过领读,通过语感来意会。“怎么办呢?”是讲乌鸦在动脑筋想办法,要领读得轻而慢,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思考。第四自然段“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了。”“一个一个”领读得慢一点,表达出艰难、通过努力的意思,“渐渐”一字一顿地读,让学生好象眼看着水一点一点上升。这样,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使文字描绘的意境在脑中浮现,从而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

3、课末领读,体会感情。古诗文字含意深邃,语言精炼优美,渗透着诗人喜怒爱憎的感情,在理解了诗句内容以后,教师进行领读,有助于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四、重体态。体态是一种不用声音,而用人体一部分形态变化来表露某种心情或思想的方式的语言。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最易被小学生理解、接受。许多难以诉诸于语言的东西,往往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便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使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台湾的蝴蝶谷》,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蝴蝶的颜色美和形态美,我用手在空中轻柔地晃动,作蝴蝶“随风飘来,”“随风飘去”的样子,学生接收到这一体态信息,就知道了这句体态描写应读得轻些。成功的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也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

朗读是一种能力,而中年级正是形成朗读能力的关键阶段,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来进行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呢?

一、感情积淀。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理解的过程。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没有理解就没有感受。理解是基础,是关键,是调动学生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只有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才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中年级学生的文学修养还不算高,在朗读前老师要通过背景的介绍、故事的插入、媒体的运用、语言的品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感知于文外,收之于文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调动学生朗读前的情绪,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将朗读进入情境,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中年级的词句教学应重视对词句的理解,方法的点拨,透 2 过关键词句感悟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地自我阅读的时间,“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有感情”的要求上不能太高。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就应该给予鼓励或肯定,不必固定标准答案。加上创设适宜情境,理解感受作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积淀感情。

二、方法引领。好的朗读除了朴素的情感和良好的读书欲望外,还要有专门的技巧引领。如果理解感受是朗读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是内在动因;那么技巧是朗读语言表达的必须与必备,是为情感而服务的。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中有一句“就是这样,宙斯的还决得不解恨,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读着这样的句子,作者用的那个词让你为之一震?(生:啄)凶恶的鹫鹰会怎样的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呢?(生:无情地、日夜不停地。贪婪地„„)然后用“无情地、日夜不停地、贪婪地”等词语带进去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中年级学生具体琢磨作者表达语言文字时的语气变化,语调的高低轻重,语速的快慢缓急,音量的强弱,语感的虚实浓淡,以及间歇长短等,使他们获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教师“由扶到放”,引导他们去实践,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切实提高朗读质量。

三、融为一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中年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各有差异,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各不相同。朗读好的前提是理解和感受,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只是在技巧上下功夫,对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反之,没有基本的朗读技巧,只有深刻的感受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有的学生能通过声音很好地表达作品,但对作品没有过多的理解;有的学生理解了作品,但是无法通过语言很好地表达出。实际上,达到一定水平的朗读是看不出技巧的,是自然不露痕迹的。只有加强课堂上的朗读指导,把教师的技巧点拨与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才能做到感情朗读,读中有情!

朗读是最经常、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小学高年级,提高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教师适切的引导至关重要。

一、揣摩重点词句、丰厚内涵。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形式,往往隐含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在里面,悲欢喜怒愁、怨恨离别忧,都尽浓于其中。可以说,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作者精神生命存在的体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便具有了文化生命。

二、展开丰富想象,活化语言。在朗读指导中,借助想象,我们会将一个个平面化的文

3 本,在头脑终变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使画面活动起来,从而立体呈现出原有风貌,进而感悟人物个体的鲜活,实物的绝美。因而可以说借助于想象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才是鲜活的;借助于想象的朗读,才会让朗读更加淋漓地体现语文学科“重运用语言和感悟”的特点。

三、情境激情渲染,读出精彩。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当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渲染、引读,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对话情境边听边感悟,边感悟边读,思绪与情感自然随老师的变化而变化,朗读自然就会以声解义,从而读出精彩,朗读水平也才能获得较大的提高。

总之,朗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新课标理念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努力追求既创新又有效的朗读境界,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有效的朗读教学,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唱响课堂主旋律;让我们的课堂因朗读而精彩,因朗读而富有生机与活力。

第18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则很值得探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着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五、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19篇:朗读教学的体会

朗读教学的体会

莲花学校 郭菊坤

朗读是小学阶段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咬字准确、声音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一群小鸟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声音,声声悦耳,让人陶醉。晨风从人们耳边轻轻拂过,让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我班上的张逸清同学在她的习作《最美是春天》中这样表达她的感受,从她的这段描绘中让我们读到了快乐,读懂了欣赏。正是因为该同学平时常诵读优美文章,常领略自然风光,才能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朗读能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了。

1、默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因此,能在短时间内默读课文显得十分重要。

2、朗读形式常见的有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燕子》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草原》一文,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读,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体会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惬意,从而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

三、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了。

通过以上几种朗读方式的指导,就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朗读水平有质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让我们用朗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爱美的情操吧!

2012.6.30.

第20篇:普通话朗读教学案例

普通话朗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朗读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2、少数难点音(如: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等)目前可以允许有时出现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5%以内。

3、要克服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

4、要避免漏读、增读或错读等。

5、要指导出语调偏误、停连不当的问题。教学重点:

难点音:宁夏方言中的最大问题,前后鼻音不分的困难。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及学法指导:

1、同学们有朗读的激情,要不遗余力的激发他们,使之继续保持住,以便在课堂上展现出良好的朗读效果。

2、同时,教师既要给同学们以指导、纠错,也要范读、引领。

3、同学们的学习也主要以练读方式为主,抓难点音。教学过程:

一、导入:朗读是我们所有人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现而今,尤其对于我们职业高中服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它可以奠定你口语交际的基础,也可以提升你的语言能力,更可以开发你活跃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说:„„

二、朗读作品:

(一)、要求:(首先加以明确)

1、语音准确无误;

2、语言流畅;

3、声情并茂。

(二)、朗读的诀窍:(方法指导) 多听、多读、多感觉

1、三分文章,七分读:

朗读时,文章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对朗读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三)、开始朗读作品《落花生》————角色扮演朗读——→找出发音问题(略) 继续朗读作品《绿》————配乐朗读——→找出发音问题(略) 小结:看来前后鼻音不分是我们的一个大问题。

三、前后鼻音的区别:(难点)

前鼻音韵母 (前鼻音)

1、分类 后鼻音韵母 (后鼻音)

2、共8个前鼻音韵母: an、en、in、ün、

ian、uan、üan、uen、

3、前鼻音练习:

an:a---n 汗衫 橄榄 灿烂 谈判 感染 散漫 en:e---n 深圳 人参 本分 深沉 认真 根本 in:i----n 金银 禁品 信心 辛勤 引进 贫民

ün:ü---n 均匀 军训 逡巡 纭纭 音韵 遵循

ian:i—a---n 电线 天边 偏见 艰险 片面 显眼 uan:u—a—n 专款 宛转 宦官 贯穿 转弯 软缎

üan:ü—a—n 源泉 全院 圆圈 渊源 涓涓 席卷 uen:u—e—n 温顺 温存 昆仑 论文 分寸 春笋

4、绕口令练习(目的是纠正前后鼻音不分的问题): (1)、en—eng 老彭拿着一个盆,跨过老陈住的棚;盆碰棚,棚碰盆,棚倒盆碎棚压盆。 (2)、en—eng 陈是陈,程是程,姓陈不能说成姓程,姓程也不能说成姓陈。禾旁是程,耳朵是陈。程陈不分,就会认错人。 (3)、in—ing 小青和小琴,小琴手很勤,小青人很精,手勤人精,琴勤青精,你学小琴还是小青? (4)、in—ing 同姓不能念成通信,通信也不能念成同性。同姓可以互相通信,通信可不一定同姓。

四、再次朗读作品:(教师范读,同学模仿学习。) 作品《可爱的小鸟》(配乐)。

五、总结:

我们的朗读困难,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既要因人而异,又要因“难”而异„„

六、布置说话训练:话题

1、《我的愿望(或理想)》 话题

2、《我的学习生活》

七、听网络朗读作品《火烧云》,欣赏模仿:(略)

八、板书

朗读教学评语
《朗读教学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