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活动方案

课题活动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6 15:51:19 来源:活动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题方案

课题方案: 高年级科普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此类文章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鲜活的形象,也没有浓郁的情感。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难以出现其他课文教学时生成的精彩,公开课少人问津,家常课也不被重视。有些老师索性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内容,顶多再延伸一下——读读课外补充资料就结束教学了。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科普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

科普说明文教学应该有其特殊的教学价值。《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普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科普说明文:是指以介绍自然、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文章。高年级教材中编入的科普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现在的科技,几乎无所不有,文体类型丰富,有儿歌、童话、科普小品及比较典型的说明文。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本课题研究范围:

五、六年级教材中科普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

1.调查高年级语文科普文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2.探究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高年级语文科普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研究

(1)主要调查部分高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科普类课文的收获及困惑,然后针对现状进行分析,便于把握研究的重点。

(2)调查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科普类文章时的兴趣、收获、困惑及建议等。

2.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科普文教学有效设计尝试的研究 (1)学习《课标》中对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2)探索科普文怎样进行文本解读,确定教学的内容。

(3)科普文教学中,探索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并思考。 (4)科普类文章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设计尝试与思考。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学习有关语文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有关科普文教学的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问卷调查法

调查教师对科普文教学的认识及自己教学此类文章存在的困惑,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科普文后的兴趣、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3.案例分析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设计后的科普文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4.行动研究法

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 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践中,及时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纠正教学中的偏差,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把总结出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形成具体的科普文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及具体时间安排 1.阅读《走进新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

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12年6月—9月) 2.阅读《我的小学语文观 》 张庆

江苏教育出版社

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12年10月—2012年12月 3.阅读《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13年2月—2013年3月) 4.阅读有关教学评价的文章与著作。

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坚持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杂志;

求购有关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完成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七、课题研究进展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2.6—2012.9):

1.学习有关课前预习的相关理论,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杂志,明确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意义、作用,并有针对性设计教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

2.调查分析:对部分教师及高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采访部分教师、学生,谈谈对科普文教学的体会,及时捕捉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总结。

3.学习借鉴别人的科学有效的与此相关的课题经验,思考并确定本课题下一步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4.2012年9月30日前完成阶段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10—2013.5)

1.根据课题方案和当前“科普文教学”的现状,查阅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形成阶段调查报告。

2.学习《课标》中关于对科普说明文的目标、要求。

3.科普说明文如何解读,然后选择几篇科普文进行精心设计,进行尝试、比较。分析后,和高年级教师讨论科普文教学的不足和成功之处,及时总结,选择有效的设计模式,形成个案分析,探索出学生乐于接受并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教学模式。

4.对本阶段工作进行小结,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6—2013.7)

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完成读书心得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

2012年6月—9月

1.阅读《走进新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我的小学语文观 》( 张庆

江苏教育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撰写7—8篇阅读心得。研究过程中建立课题博客,及时发布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2.阶段调查报告:《高年级科普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2年10月—2013.3月

1.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并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求购有关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2.结合以下典型科普说明文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苏教版小语第10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10册《克隆之迷》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10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12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3年4月—2013年5月

针对以上课例的设计与反思,撰写论文《叩开科普文教学的大门》和

《科普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

2013年6月

课题研究报告《高年级科普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推荐第2篇:课题方案

《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汉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低年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生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汉语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汉语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期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虽然汉语作为非母语教学,但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土壤。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汉语”,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本课题主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等理念的可行性与可信性。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1、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的识字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和进行拓展创新性的学习。

4、教会学生识字生活化的方法,掌握科学地识字方法。

5、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找寻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识字过程中学生的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只会写而不懂得其义,探究并研究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所表现出的各自利弊,结合教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不同特征,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欣赏汉字。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亲身感知、亲历感悟、积极思维、主动积累、调动情感、体验合作、参与实践、尝试创新、敢于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创新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堂内识字

(二)生活中识字

(三)活动中识字

(四)体验识字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年二班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比较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课题研究时间:2012年9月到2014年7月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 (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确定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 (3)修改方案 ,向上级申报课题。

(4)集中学习理论,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 (5)整理上交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

(1)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的教学策略。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的进展情况。

(4)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 :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汇编课题案例、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研究总结,研究案例,研究论文,教学活动设计等。

2、学生的作业等

3、教师关于识字教学优秀课堂实录、案例、论文

九、课题负责人:高晓辉 成员:永胜、哈斯巴根、王桂芝

王淑英、韩明亮、甄风云

王淑珍、王双月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在此环境的影响下,我们确定了小学汉语组识字教学的课题研究,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机构,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已经有全面深刻地研究体会。有长期从事低段汉语教学的经验的优秀教师,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这一研究课题。

推荐第3篇:课题方案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原因与对策

——课 题 方 案

单位:皋兰县黑石川学区

姓名:杨道军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原因与对策

——课 题 方 案

皋兰县黑石川学区 杨道军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近几年国家把教育的发展重心以及新增财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有专家指出,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仍然是最薄弱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热也就接踵而来。

二、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加上国家“两免一补”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他们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种追求,把教育的投入作为家庭的第一投入,将子女的成长寄托于优质教育,彻底抛弃了过去那种“教好教坏无所谓”、“上学交费,不包分配”的思想观念,舍近求远,千方百计为其子女挑最好的学校、最优秀的教师,使其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因此,在农村也掀起了择校热,并愈演愈烈。就皋兰县黑石川乡而言,2010年全

5 乡共有总人口21655人,其中小学初中适龄生2439人,而在本乡就读的学生仅有1338人,而在县城择校就读的学生高达1161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现象的发生,针对我乡择校热的实际情况,我选定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原因与对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

通过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热的成因,分析寻找控制学生择校的有效途径,缓解城市大班额教学的压力,不断实现义务教育公平,使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起到保护作用,也为更多的教育弱势群体提供平等接收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在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要把需要与可能、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缓解乃至彻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四、研究的基本问题:

1、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的原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盲目择校、思想解放、“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二是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教育制度是择校的必然产物、教育资源配臵不均衡导致择校、学校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择校。

2、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控制择校生的有效方法,总结经验,努力实现人人都享受高质量教育这一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目标。

五、要就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对前来办理转学手续的皋兰县黑石川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转学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了解学生择校的原因,确定课题,并填写个人课题申报表,上报皋兰县教育局教研室。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个案分析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不同的择校原因进行分析,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4、行动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寻找解决问题好办法的宗旨,大胆探索控制择校问题的策略。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人担任皋兰县黑石川学区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全乡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主管教研教改、中小学招生、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校外教育、指导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新课程改革与校本培训、组织教学新秀及优质课评选。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也就确定为本乡范围内的部分择校生。

七、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7 本课题的研究,在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比较分析,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对我乡前来转学的学生或家长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他们择校的主要原因,提出改进对策,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同时结合我乡实际情况,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实施阶段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重点对已经择校或准备择校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择校的原因,对择校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解决择校问题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成功经验,深入课题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展示研究成果,最好完成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1、课题研究的案例。

2、论文:从择校现象看农村义务教育

3、结题报告: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推荐第4篇:课题方案

《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效率低的校正策略》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涵丰富的情感”。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交流的语言基本上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低。加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重视不够,朗读时间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只要求学生朗读,但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对农村语文朗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研究课题为《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效率低的校正策略》。

朗读教学:朗读,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教学就是通过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策略:“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策略有:

1.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如:在读中注重语音、语气、语调和语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文本的朗读方法。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话式教学,以朗读能力的训练为突破口,创设特色课堂。

3.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如:朗诵、演讲、表演等形式测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训练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4.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编并整理好各学段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假设

如果通过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调查了解,采用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将能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求得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而服务于农村语文教学,为其他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四、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化为人的脑

髓。”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

2.心理学依据

朗诵实际上是朗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3.语言学的依据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并不要求儿童实际去学习语言(不要求“儿童实际做什么事情”),只要能让儿童置身于“某种适宜的环境”就可自动获得语言能力——就像身体在适当营养条件下的自动生长、发育一样。两岁至12岁之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4.教学论的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的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首要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语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良好的眼动习惯。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语言准确;在朗读中能正确运用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语调的高低平缓;基本做到态势语的同步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课改方向,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发展。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制定以下目标:

做到发音正确,变调、轻声、儿化正确,无方言现象;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清晰,无破句和断读现象,停顿都恰当,重音明确;做到语速恰当、语调适中,能准确的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

1.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朗读兴趣和水平实际。 (2)调查学生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 (3)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 (4)调查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5)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6)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训练方案。

2.以朗读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提倡对话式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1)开发朗读资源。

(2)诵读课文、诵读经典美文; (3)教师提供朗读资料;

(4)引导学生搜集、自创朗读资料。 4.举办各种活动展示。 (1)从书籍推广朗读;

(2)举办朗读展示专题活动,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朗诵、演讲),展示朗读训练成果。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郎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分析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参加总课题组培训,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2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小学全体学生阅读课上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所在的班级进行师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3.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八、成果形式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编写教师研究论文集; 3.撰写调研报告; 4.编写朗读资料集;

推荐第5篇:课题方案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平昌县云台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知识的高速增长,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重要。

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基础教育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开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研究,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适应现代教育变革有着现实意义,是当今教育界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下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这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当前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多数学校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力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制约和影 1

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一些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计划项目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老师。由此可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尤其是这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何等重要的作用。

除了要达到上述目的以外,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

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则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基于此,我们所提出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二、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充分整合学校现代信息资源环境、学科资源、教师人才资源,搭建促进教师成长的平台,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研究内容

1、探索并提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该部分内容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2、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3、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促进作用。

四、研究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1、以教育的内涵特征为价值标准,建设学校教育资源网络,并将其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

2、积累教育素材,形成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操作规范,降低一线教师自主开发的难度,使其能将精力放在教育教学的指导以及对指导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关注上。

3、探索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学校管理范式,形成相关经验。

4、探索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中,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足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课题的研究思路:

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同类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借鉴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进行反思性梳理,逐步形成并奠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

在中期,主要通过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理论加以实践,总结归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的策略,以及对教学方式影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一般规律,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与教师个体、群体,与学生个体、群体,与教学的一系列关系。

在课题研究后期,分类汇总研究成果,形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成果专集。

2、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专著、专题论文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不断学习,借鉴其中的科学成果,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建设,开发与之配套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创新而生成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模式。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交流和分析,总结经验做法,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改进做法,并由此不断建构教师专业新的发展点。

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了解开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具体应用,了解学生对怎样的教育资源感兴趣,了解教育资源的创新建设所带来的“动态建构”思想及由此对教师、学生创造性人格养成和塑造的影响。同时,在课题研究进程中经常进行调查分析,便于我们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六、实验步骤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1、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制定学校实验研究方案。

2、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

3、收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4、学习同类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借鉴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进行反思性梳理,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2年7月——2013年7月)

1、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工作。

2、收集研究资料,对过程、方法及问题进行研讨。

3、修改并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4年7月)

1、收集、分析、整理实验研究报告和实验资料。

2、总结实验工作,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3、请有关专家评审、鉴定、全面结题。

七、主要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把握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提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由下列人员组成:

王守雄:平昌县云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杨琼:平昌县云台小学教导主任。

刘晓梅:平昌县云台小学女工主任、青年骨干教师。

夏宏达:平昌县云台小学办公室主任,青年骨干教师。

孙宇:平昌县云台小学教导主任。

李超:平昌县云台小学青年骨干教师。

谢家政:平昌县云台小学会计、青年骨干教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进行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主研人员如下: 杨琼:平昌县云台小学教导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刘晓梅:平昌县云台小学女工主任、青年骨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夏宏达:平昌县云台小学青年骨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孙宇:平昌县云台小学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李超:平昌县云台小学青年骨干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杨希斌:平昌县云台小学会计、青年骨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苟兴平:平昌县云台小学远程教育项目负责人,小学科学组负责人。 向贤福:平昌县云台小学中学二级教师,语文组年级负责人。 刘华平:平昌县云台小学中学一级教师,文科组年级负责人。 孙雪梅:平昌县云台小学中学一级教师,小学文科组年级负责人。 王从兴:平昌县云台小学中学二级教师,青年骨干教师。

邓红艳:平昌县云台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3、聘请县电化教育馆领导、教研室相关人员成立顾问小组,对课题实验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4、与相关部门联系,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得到大力支持。

5、组织主研人员认真学习同类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借鉴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进行反思性梳理,逐步形成并奠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提高主研人员的理论和研究水平,保证课题研究的有章、有序、有效进行。

6、进一步加大教育技术硬件设备配备工作,推动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7、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经费,使实验活动得到有力保障。

平昌县云台小学

二0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推荐第6篇:课题方案

《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课题方案

课题的主要思路:本课题是李强省长主持的课题《进一步激发浙江民间活力的思路和对策》的子课题,围绕课题的主要目标,着重对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政策,从激发浙江民间活力、通过培育新一代浙商企业家群体、促进浙江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动浙江经济从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转变,努力推进“两富”浙江建设的角度,提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一、课题调研计划

(一)实地调研

1.杭州市:调研杭州市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大学生创业企业、大学生创业园有关负责人等进行座谈。时间:4月初。

2.宁波市:调研宁波市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大学生创业企业、有关高校相关负责人等进行座谈。时间:4月中旬。

3.台州市:调研台州市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台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台州、温州部分高校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时间:4月中旬。

(二)书面调查

书面调查主要调查我省高校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措施及成果,调查我省高校三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情况,获取相关数据和大学生创业案例。

(三)搜集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二、课题写作

1.初稿完成时间:4月30日

2.定稿时间:5月20日

三、课题组负责人

组长:刘希平省教育厅厅长

副组长:蒋胜祥 省教育厅副厅长

课题组成员:

丁松泉省教育厅学生管理处处长

王国银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张彩凤省教育厅学生处副调研员

朱慧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

朱连忠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科长

徐颖云浙江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王晨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

姚华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推荐第7篇:幼儿园课题教学活动方案[全文]

“走进乡土,展示风采”课题教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探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有效方法,真实体现我园在课题方面的研究初晓。我园决定开展 “走进乡土,展示风采”课题教学活动观摩,特制定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的

本次教研活动将以“乡土气息”为主要教研形态,坚持从解决目前在我园市级课题教学主要问题出发,善于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发挥出不同教师的独特个性,形成各有千秋的教学特色和异彩纷呈的教学风格;进一步促进我园教师专业的发展,促使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课堂展示—说课—评课”的活动过程中,体悟出市级课题真正的实效,反复审视自己专业水平,自觉寻找教学差距,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积极调整改进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活动形式

“走进乡土,展示风采”课题教学活动观摩课 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恒济镇中心幼儿园中青年教师及部分骨干教师

四、活动时间:2018年4月中旬

五、研究形式:

本次年级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究教学活动结合我园市级课题的相关内容主要采取分组进行,各备课组教师统一按抽签顺序执教。

组长主持说课、评课活动。在此过程中严格评议过程,深入探求异教中“同”、同课中的“异”,做到不离题。

六、活动程序:

1.设计并确定活动预案。

授课教师根据抽签提供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并于规定时间将活动设计上交到教研组长身边。(注:活动设计含教材简析、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流程,活动流程的主要环节说明设计意图)。

2、活动研讨。

进行课堂活动研讨,首先作课教师先简要说与反思、然后听课教师对两节同题异构课作出评价并对本内容提出个人教学见解,三是提出未解的疑惑,以便以后进一步的研讨。

3、确定最佳活动预案

通过评课老师和授课老师的共同研讨,最后由上课老师确定认为最适合自已的活动预案。

4、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活动反思或整理课堂实录,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固定下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推荐第8篇:口语交际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课题研究方案

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主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现状,也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样的趋势,试图以丰富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突破口,寻找更好的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从而从根本上支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发展,提高课堂的效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交流越来越广泛,口头语言表达愈来愈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表达得更透彻“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代的晏子正是靠雄辩的口才为齐国赢得国威;孙中山先生的演说擂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战鼓;毛泽东的演说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当代西方,人们甚至把口才、美元、电脑称之为世界三大战略武器。不管古今中外的人们如何评价口才,口语交际的作用是日益重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可是,在相当多的一部分学校和教师队伍里,依然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地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人的学习主动性。这种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与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

小学语文课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语文表达能力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实施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能成为关键的突破口,这将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为了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在语文课堂有所收获,得到发展,我提出了“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的课题。

“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课题实验,主要针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困扰制约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发展的薄弱现状,试图以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提高口语交际水平为突破口,寻找到一条打破语言表达瓶颈的途径,彰显中低段语文教学特色。

二、实施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使中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授人以鱼”改成“授人以渔”这一目的。

(二)言语能力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但语言能力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言语能力。必须接触大量的语篇形式的教材,必须进行反复言语训练。语言能力通过课文教学得到提高,发展。

(三)“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说”得有说的动机。即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不羞口,不胆怯。心理学家古朗说:“胆小内向的人被要求在公共场合说话,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统都直接受到牵连。”所以,培养“说”的这种素质,要循序渐进。

(四)语文教学方法论中论述“语文教学是由学生、目的语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立体”三维系统,环境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目的语的选择,都有制约作用。“从实际出发,重视语文教学环境的作用”是方法论的前提。

(五)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活动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他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六)情景教学法强调学习语文必须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言教学要达到四个真实性: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自身的真实性、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和学生情感的真实性,使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真实地体验、感受和运用知识。

(七)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的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在口头上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提高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主要内容是训练中低年级学生能对所学课文进行感受、朗读、理解、积累、体验、交流。综合性学习更是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语言训练平台,把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紧密相连,把学生的搜集整理综合运用资料的能力与语言的表达写作能力综合提升。通过课题的研究,我希望能探索一种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轻松和谐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达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目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发现,形成个人的能力素质。

(二)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提高我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学生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我希望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搭建展示自我、训练提高的平台。

(四)要做到“五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学生质疑;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问得自由,才更能体现表达能力的训练;解放学生的空间,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解放学生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研讨的时间。

(五)通过研究使教师真正掌握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并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具体做法

本课题于2017年9开始,历时一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0月):启动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制定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进行申报立项。

(二)第二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7月):研究实施阶段

1、改革语文课程设置,每周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训练课或谈天说地课;

2、进行各阶段的调查、问卷、检测、分析;

3、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手机课题资料,分析实验现状;

4、全面实施阶段,具体实施本研究计划与方案,研究过程记录,进行阶段性总结与撰写论文等。

(三)第三阶段(2018年8月--2018年10月):总结提升阶段

在不断丰富活动策略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试验方案,落实措施,继续实践并积累经验,收集、整理资料,不断提高综合性学习效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通过研究探讨,实验分阶段进行总结,采用的形式有:①经验交流会,②观摩研讨课和示范课,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

2、全面总结,形成成果,完成课题结题。

五、成果预设

(一)“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相关理论文章集;

(二)教学设计方案集

(三)课件资源库

(四)结题报告

推荐第9篇:课题实验方案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实验与研究》

海丰县陶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既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学其他知识的学习: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镇六年级数学毕业检测的成绩逐年下降,纵观一份毕业检测的数学试卷,单纯计算一大题就安排30分以上,

第1页(共7页)

相当部分的学生得分都在15分以下。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主观的因素(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影响的因素等),我所在的陶河镇的各小学都属农村小学,近几年在我国加大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进城成风,陶河镇也在所难免,造成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大不如前,农村的留守儿童也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教师平时教学的因素。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实验与研究”这个课题。希望以此课题为突破口,跟随新课标的深化实施,我们面对21世纪的小学生,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计算教学方面应寻求创新,力求有新的突破。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然后对症下药,排除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使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统一,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毅力和意志。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造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及存在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准确率以及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在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设计情景及教研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在教师中形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研精神。

第2页(共7页)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以便逐步实现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投其所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

3、差异性原则。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强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以极高的热情进行学习,并积极引导他们向某一方面发展。这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加速人才培养的关键。

5、趣味性原则。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对该知识感兴趣,他就学得认真,做得用心,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有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1、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习惯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3页(共7页)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生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寻找能够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3.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

探索在新课程标准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指导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深入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调查,寻找错误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错例和课例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有借鉴价值的先进经验,宣传推广,为提高计算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帮助。

4、行动研究法: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研究对策;开展教学研究课比赛,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第4页(共7页)

5、经验总结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总结、分析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课题研究论文(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实录计算教学实验课堂教学案例,依照新课程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自觉检查验算和独立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3、开展教学研究反思和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4、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主要组织理论学习,确立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制订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

1、深入了解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其计算能力差的根源。

2、召开研讨会,对学生存在的计算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

3、开展实验课,邀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吕崇平老师等专家指导。

第5页(共7页)

4、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课题实践活动,实验现状分析调查,进行实验操作,反复进行探究活动操作,积累资料。

5、召开经验交流会,进行阶段性的成果总结,将优秀课例、教案、论文。

第三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及撰写实验报告、心得体会、论文。课题组写出全程报告和收集有关数据、教案、课例、体会、论文向上汇报,注重“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过程。

七、课题研究达到的预期成果

1、教师探索“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研究”教学模式的论文2-4篇,分段总结并努力将成果发表于各级报刊上。

2、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请专家、同仁指导,写出优秀课例及教案。

3、分阶段形成阶段实验报告和终期实验报告,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

4、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并把教学经验推广。

八、课题组织机构及其分工

1、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林少粒 副组长:陈鸿标 陈可亲 成员:黄伟庆 刘克引 邓怀强

2、课题实验工作指导

吕崇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陈源德(海丰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3、课题研究负责人:陈鸿标(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组织课题组做好阶段小结及各阶段性评价;组织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案例,总结经验,撰写实验报告)。

第6页(共7页)

4、课题研究成员:陈鸿标、邓怀强、黄杰锦、刘克东、刘克专、刘惠雪、吕伟成、李赛贤(认真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做好学情调查、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各阶段的实验小结,撰写案例、论文)。

九、课题研究实验经费

本课题估计需要的经费不多,由主持人所在的学校自筹。

海丰县陶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2年10月30日

第7页(共7页)

推荐第10篇:语文课题方案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方案

大科什旦小学 语英教研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看得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课本看得多,课外阅读少;指定阅读多,自主阅读少;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因而造成了小学阅读教学效率低,学生知识面窄,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和兴趣,抑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了语文成绩低下,妨碍自身素质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新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要求高,课时紧张的难题。从而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孩子们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如何发挥各项优势,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应突出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内涵和与理论基础

(一)课题的界定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题研究方向,我们对本课题关键词界定如下: 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能积极地、主动地阅读,并能较持久的保持良好的阅读状态。

阅读能力——是指在不增加阅读教学时间的情况下,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阅读理解准确,最终养成良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习惯。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引领

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运用各种形式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信息素养。

2、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语文平时的课堂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构建一个基于课堂的自主体验性阅读样式。

3、通过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适合小学阅读教学学习环境,养成校园内阅读学习氛围。

4、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学生课内课外利用收集诗歌美文等,进行分层次地自主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5、通过研究和实践,分各层次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6、通过研究和实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各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阅读欣赏的主体。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利用我们力所能及创造的资源,加强生本(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用智慧点燃智慧,用心灵沟通心灵,用创新激活创新,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欣赏、鉴赏,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语感,增强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能力。本课题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研究对象。本课题从生活中如何分层次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

传统文字阅读,小学生往往感到厌烦,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和文字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小学生阅读文章像看动画片一样,阅读兴趣非常浓厚,这种阅读方式特别是对那些不爱看书的孩子非常有效。同时,通过网络教师大量精心准备的阅读内容,超链接的阅读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通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识字、阅读与写作要求还是很高的。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以其教学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的超文本方式,教学信息储存的大容量,教学过程具有的交互性、开放性,以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功能等优势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结合新课程标准,我们拟定在研究过程中达到如下阅读目标(此研究目标略高于小学《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目标)。

小学《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规定:“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低年级(1-2年级):(1)利用图编故事,讲故事,训练其口头表达;(2)适当阅读一些历史故事、典故、童话、诗歌、浅显的科普儿童读物,增大识字量,用一句话把自己阅读感受写出来;(3)每一年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3-4年级):(1)借助各类阅读材料独立阅读;(2)三年级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阅读量不少于30万字,(两年的总阅读量不小于45万字,略高于课程标准要求)(3)通过阅读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高年级(5-6年级):(1)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形成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4)利用各种手段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每学年不少于55万字(两年阅读量110万字,略高于课程标准要求)。(5)通过阅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构建一个基于各种形式的自主体验性阅读课堂样式

我们体会到课文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象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在实践操作中,具体分三个阶段:

“激发启动——参与学习”阶段: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图片式、故事性等多种阅读方式创设情境,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阅读兴趣,让全体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指导学习——创新学习”阶段:是核心环节,利用多媒体中的迷人的画面、动听的乐曲、形象的造型等资源,为学生设计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弘扬学生主体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造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人机互促,使学生在认知、操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反馈学习——反思学习”阶段:旨在让学生品尝学习、探索和创新的欢乐,反思学习过程,看到自身力量,焕发学习信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便激发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浓厚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究。

3、形成适合小学阅读教学学习环境,养成校园内阅读学习氛围,设定校园阅读时间,建立校本阅读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设定校园阅读时间,针对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实行课内阅读、课外交流。对低年级,我们选择设计了极富童趣的连环画、小故事等提高低年级阅读兴趣和能力;对高段孩子,我们课内进行专门的阅读指导。建立相对应的校本阅读资料库,在资源库中将收集到的资料发布在校本资源交流平台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4、通过阅读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构建一套课外阅读机制 引导学生课后利用学校阅读资源自由阅读,专题阅读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在各种资料中图文共赏,多向思维。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运用现有资源进行资料收集、分析、重组,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下自己学习后心得体会,及时向学校组建的校本阅读资源交流平台进行投稿。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将在我校2-5年级学生中抽取部分班级作为重点研究班,与其他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

2、文献调查法。主要指通过各种报刊杂志、或者各类文献资料及现代教育网络搜索、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并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以便用于指导实践。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研究内容、目标等。

4、开展教师“五个一”活动 ①每位教师有一个教研小课题 ②每学期作一节课题公开课

③每学期承担一回中心评课发言人(书面材料) ④每学期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反思论文

⑤每学年写一篇本学科案例分析或课题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1、起步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制订课题方案;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文献研究;并组织修改、完善方案。

2、实施阶段: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进常态下的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小结成果,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3、总结阶段:进行课题总结,收集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论文、软件等,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形成终结性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四月下旬对各子课题进行调查报告。 七月上旬对各子课题进行个案报告。 十一月中旬以论文的方式总结本课题。

七、成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困生”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兰良才

组员:东万邦、马玉全、胡永茂、李鹏英、宋维萍

2009.3.19

第11篇:课题设置方案

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指南

一、总体目标及实施年限

根据我国重大疾病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将重点⑴对代谢综合征进行综合监测及控制,开发早期亚临床检测指标和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并在广大社区人群和防治实践中应用,评价其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效果,验证其可推广性。⑵对冠心病、高血压、先心病、严重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和肺血管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方案进行研究,降低我国心肺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⑶对脑动脉硬化改变的早期发现,缺血性卒中内、外科治疗规范进行研究,提高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⑷优化脑出血急性期治疗,规范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达到以微创技术和脑动脉瘤诊治为突破点,全面促进我国出血性脑卒中诊疗技术的发展。

项目实施年限:2006年-2008年12月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

课题⒈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趋势及综合控制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在有代表性的队列人群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我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和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重要组分对心脑血管疾病和总死亡的人群归因危险性。

⑵在有代表性的省市,建立3个高危对象注册登记和社区人群监测网络,分别进行高危人群临床试验、社区人群前瞻性强化社区干预研究,提高代谢综合征及其重要组分的知晓率、接受治疗率、控制率(提高10%、5%、2%)。

⑶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研究基地建设及基层医务人员的防治能力建设, 提高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和代谢综合征早期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

⒉研究目标:

掌握我国人群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和动态变化趋势。开展高危和社区人群的综合干预,提出早期干预策略、措施和方法。

⒊申请条件: (1)在我国南北和城乡有代表性的大样本队列人群研究的基础上,具备代谢综合征包括腰围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基础和监测网络;血脂检测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案。提供我国人群代谢综合征和及其重要组分发病率和动态变化趋势;

(2)社区和医院、监测和干预相结合,探讨价廉、高效的危险因素综合控制方法。需要组织全国范围、多学科、多中心、大规模的监测和防治网络;

(3)牵头单位的资质需要具备全国队列人群和长期的城乡社区人群心脑肺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经验。

课题⒉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研究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的检出指标体系;以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病变为终点,提出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和策略,并科学评价其有效性。

⑵开展传统诊断标准与冠脉造影等技术为金标准的临床多中心对比研究,对冠心病早期诊断方法进行再评价,提出修订或完善我国冠心病诊断标准的依据。

⑶开展我国冠心病二级预防包括危险分层评估,完善和规范药物、介入及搭桥手术的治疗标准,合理优化干预,改善生活方式、全面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⑷由较强临床和科研势力单位牵头,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和防治技术网络建设研究,建立高水平技术群体。

⒉研究目标: ⑴明确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检出指标体系;提出心血管病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的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并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提出有循证医学基础的早期干预措施和策略。

⑵完善我国冠心病诊断标准,使冠心病误诊率、漏诊率每年减少10%左右;建立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新模式,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再住院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冠心病的总预后。

⑶建立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防治技术网络,形成高水平技术群体和国家级科研基地。

⒊申请条件:

⑴要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研究的工作基础;

⑵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开发和评估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检出指标体系;

⑶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各种有效防治技术加以综合,成套开发,成套应用;

⑷牵头单位需要具备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临床多中心研究

的工作基础和经验;

⑸有较大样本的冠心病注册管理的网络。 课题⒊ 控制高血压的综合防治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方式综合干预。用循征医学的标准评估综合干预效果;

⑵在高血压和高危人群中检测靶器官早期损害标志物;为高血压的预防和危险评估、治疗决策和心脑血管病的预测提供依据。

⒉研究目标

⑴通过大规模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探讨适合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我国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率达到50%以上;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减少25%以上。

⑵通过对大样本高血压及高危人群的调查,了解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早期损害的主要标志,为高血压及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的防治提供依据。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长期从事高血压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经验和工作基础; ⑵具有建立多年的全国高血压临床治疗研究协作网络; ⑶提出适合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课题⒋慢性心力衰竭早期预警和失代偿期综合防治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查、治疗和随访的数据库;

⑵寻找早期心力衰竭的分子、蛋白和影像学危险因素,建立心力衰竭的早期预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危险分层体系。

⑶应用早期预警和危险分层体系,提出适合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的规范化方案,降低和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⒉研究目标

⑴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注册管理系统;

⑵开发和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⑶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分层体系,并制定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方案。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慢性心力衰竭的多中心研究的工作基础;

⑵提出慢性心力衰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规范化治疗方案。 课题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综合防治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对各种类型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注册登记研究,进行危险分层及猝死近期预测的研究;

⑵在社区心脏性猝死预防及紧急救治试点研究;

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电生理三维标测和导管消融技术及规范ICD治疗,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防治水平,探讨我国国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优化方案。

⒉研究目标

建立我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注册管理系统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和早期预警指标体系,规范我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治疗技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优化方案,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⒊申请条件

⑴具备多中心研究的基础及经验; ⑵具有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防治的人员及技术条件; ⑶具备较强的在该领域的研究基础。 课题⒍提高肺栓塞诊治水平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不同溶栓药及不同类型肺栓塞的溶栓治疗及其评价;

⑵不同类型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及适合基层医疗单位应用的肺栓塞诊断方案的研究;

⑶肺栓塞外科技术与手术方案的研究;

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 ⒉研究目标:

⑴研究新的溶栓治疗方案;

⑵区别肺中心型与外周型血栓的技术方法; ⑶探讨基层医疗单位适用的肺栓塞诊断方案; ⑷提高慢性肺栓塞的外科治疗技术;

⑸提出特定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流行病学数据; ⑹DVT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承担急性肺栓塞多中心临床试验经验和工作基础; ⑵制定适于国人的肺栓塞治疗指南; ⑶提出多中心研究的质控标准。 ⑷建立肺栓塞防治的医院网络。 课题⒎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治水平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研究肺动脉高压(动脉型肺动脉高压)的筛查和早期诊断的技术方法;

⑵制订有我国循证医学证据的肺动脉高压诊治方案。 ⒉研究目标:

⑴制定科学可行的肺动脉高压的筛查技术方案。 ⑵提出肺动脉高压的优化联合诊治方案。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承担肺动脉高压多中心临床试验经验和工作基础; ⑵提出多中心研究的质控标准。

课题⒏提高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先心病外科疗效的临床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改进新生儿及小婴儿体外循环的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的心肺功能保护。

⑵开展结合影像、介入的“复合”式技术外科治疗复杂性先心病。 ⑶开展针对复杂性先心病的各类姑息和根治手术,初步制定我国复杂性先心病外科治疗指南。

⒉研究目标

⑴通过体外循环技术改进心肺保护,探讨在低温、低流量状态下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⑵不同“复合”技术组合方式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先天性畸形的研究。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开展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性先心病外科手术的条件及工

作基础;

⑵具有较好的复杂性先心病诊断和介入治疗基础;

⑶具有良好的术后随访和推广复杂性先心病外科治疗技术的网络体系。

课题⒐提高老龄和急危重心血管疾病外科疗效的临床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心室辅助装置(包括左心辅助装置和体外膜肺氧和装置)在急危重症心脏病中应用及其转归评价;

⑵心室成形及细胞治疗组合技术在重症心脏病外科中应用及其转归评价;

⑶心脏移植在危重症心脏病治疗中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 ⑷应用新的影像技术对外科治疗重症冠心病患者心肌重构及逆重构机制的研究。

⒉研究目标

⑴针对老龄和危重症冠心病开展心室辅助设备的研制和应用到心脏移植的一系列研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⑵建立重症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注册登记系统及数据库; ⑶制定符合国人特点的急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模型及易于推广治疗规范。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开展包括心室成形、心室辅助直至心脏移植的一系列危重症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条件和基础。

⑵具有良好的术后随访和推广危重症心脏病外科治疗技术的网络体系。具有危重症心脏病临床基础研究的工作基础。

课题⒑颅内外动脉狭窄干预及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化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脑卒中二级预防医疗现况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⑵根据现况调查结果及最新的国际临床证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方案;

⑶建立多中心、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平台;探索并运作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卒中二级预防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模式;

⑷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针对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开展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⒉研究目标:

⑴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方案与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模式;

⑵评价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

卒中患者的复发率及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⒊申请条件:

⑴神经科专业多学科合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⑵具有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研究的经验和前期工作基础。

课题⒒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因诊断、临床分型及规范治疗 ⒈研究内容:

⑴建立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急性缺血性卒中登记数据库,分析卒中病因亚型、临床分型、危险因素与预后等信息,监测、评价不同地区和医院目前的卒中诊治水平,提出适合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及治疗规范。

⑵应用现代影像学技术,开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出合理的急性期最佳治疗时间窗,更有效地对急性卒中患者开始治疗,并拓展溶栓或其它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诊治效果。

⑶利用实验室及现代影像学技术,筛选缺血性卒中早期出血转化的生物标记物及影像学预警指标等。 ⒉研究目标:

⑴提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个体化诊治的优化策略;

⑵应用优化方案,扩大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的人群;并规范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整体诊治水平。

⒊申请条件:

⑴神经科专业多学科合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⑵承担单位应具备开展大规模急性卒中登记研究的经验; ⑶应具备有多年开展急性卒中绿色通道的工作基础。

课题⒓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规范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建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程序,根据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病因的特点。制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救治规范。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研究

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研究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等不同治疗方法对解除脑血管痉挛的效果。

⑶未破裂和破裂后脑动脉瘤不同时期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研究 应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开展出血早期(72小时内)、出血2周后

和未出血动脉瘤手术治疗安全性与效果,总结我国的脑动脉瘤规范化诊治方案。

⒉研究目标

规范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病因学确诊率达到75%。应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对动脉瘤治疗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指南,为国内推广脑动脉瘤的规范化治疗奠定基础。

⒊申请条件

⑴承担单位神经外科具备30张以上脑血管专业病房,具备脑血管病外科高级专业医师在内的手术组,每年脑血管病手术不少于200台。

⑵具备脑血管造影(包括手术种造影)、MR、CT等医疗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主要手术医师不少于2名,每人每年脑血管病手术不少于100台。

⑶有5年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手术等工作经验,每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100例。已经积累动脉瘤手术夹闭500例经验,外科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500例的资料。

课题⒔脑卒中外科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明确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血管淀粉样变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特点,为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⑵规范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手术治疗方法,评价不同脑血管重建等手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效果,提出适合我国烟雾病患者有效治疗的方案。

⑶大面积脑梗死手术适应证。

⑷进行疗效和价格比,并推广规范化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方法。

⑸由较强临床和科研实力单位牵头,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脑卒中规范化综合治疗技术体系、防治技术网络建设和建立高水平技术群体机制的研究。

⑸建立脑卒中规范化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防治技术网络,形成高水平技术群体和国家级科研基地。

⒉研究目标

⑴建立中国烟雾病和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治疗规范; ⑵提出我国烟雾病的外科治疗指南;

⑶明确我国血管淀粉样变导致脑出血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

⑷提出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指南。

⑸建立脑卒中规范化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防治技术网络,形成高水平技术群体和国家级科研基地。

⒊申请条件

⑴承担单位神经外科具备30张以上脑血管专业病房,具备脑血管病外科高级专业医师在内的手术组,每年脑血管手术不少于200台。

⑵具备脑血管造影(包括手术中造影)、MR、CT等医疗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主要手术医师不少于2名,每年脑血管病开颅手术不少于100例。

⑶有5年以上脑出血、烟雾病和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经验,并已经积累脑出血病理标本50例、烟雾病血管重建手术100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150例以上病例。

⑷牵头单位需要具备有脑卒中临床多中心研究的工作基础和经验;

⑸有较大样本的脑卒中注册管理的网络。

课题⒕脑血管病康复规范化方案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建立脑卒中患者的评定及分类标准;

⑵对脑卒中造成的各种功能障碍:如运动、认知、语言、吞咽、情绪情感等障碍的发生机制、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研究;

⑶对现有的康复技术进行规范和整合,建立脑卒中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规范;

⑷探讨新的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适用范围,建立康复医学数据库系统及信息化管理系统。

⑸建立适合我国大陆地区的脑卒中康复的规范化方案。 ⒉研究目标:

⑴建立适合我国大陆地区的脑卒中康复的规范化方案

⑵建立适用于不同层次医院的客观的、综合的脑卒中康复疗效评价系统和康复数据库。

⒊申请条件

⑴申请单位应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丰富的脑卒中康复的经验并全面掌握经典和最新的神经康复技术。

⑵申请单位应具有完善的神经康复条件(包括床位数、培训基地、

师资力量等),具有能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正规的、全面的人员培训(从机构康复到社区康复)的能力。

⑶申请单位应具有组织过国家级大型科研课题的经验和能力。 ⑷申请单位应具有开展神经康复机制基础研究的经验和能力。

第12篇:体育课题方案

《有效提高城镇初中田径课余训练方法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学课余田径训练不仅是发现和培养田径运动竟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对课余田径训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在当今中考只有一次机会情况的严重影响下,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严重超载,面对来自中考的压力,不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和学生都优心重重,在进入中学校门的同时,学生和家长都把文化课成绩看的很重,一些学校在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使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有效开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国家下了很大力度,且明文规定,中学生每天要保证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各地政府也在不断的加强加大中考体育在升学考中的比重,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还是回到那句老话“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技能增长的黄金阶段,由于田径运动的单调和缺少趣味性,娱乐性,学生不喜欢,更不用说是参加课外训练了,加上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教练技能水平不高,激励力度不大,再加上不能正确处理学生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使田径课余训练陷入困境,因此询求或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训练的方法和环境,合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水平使学生,教练和学校三方的都达到共赢是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中业余田径训练还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要有专人的管理,要尽可能地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协调好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的时间。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劳动要给予肯定。如果我们把这几方面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好,那么,初中业余田径训练工作必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只有这样也才能迎来学生体质的稳步提升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二、前期研究成果概要

本人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学与田径课余训练工作,对影响城镇初中田径课余训练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能提高初中学生田径课余的积极因素,有效提高了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使校田径运动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课题界定

1、对研究课题进行总体界定

有效提高城镇初级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有效方法,是指在

2、对关键概念(变量)界定 田径、课余训练、方法、有效性

四、研究目标

能形成一定规模,有一套适合城镇初中开展体育课余训练的培养模式和训练方法,并在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争取在上级市的田径运动会中取得好名次,在中考中也取得好成绩,争取达到学生,学校,教练三方的共赢。

五、研究内容与策略

(一)操作策略:应用以前的训练经验和国内最适合的体育理论,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与少体校专职教练合作,积极应用“教体结合”理论进行课余实践训练,使训练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

(二)具体措施:可分为三个时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指导思想与训练常规,确保学生的学习,训练,合理有效,进一步提高学校田径队在家长、学生和学校当中的影响力。使田径运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第一阶段:组织训练阶段(准备期)安排合理的训练时间,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队伍招收,除培养参赛队员(或高水平运动员)外,对有田径兴趣爱好的同学也敞开大门,积极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田径运动,喜欢田径运动,形成良好的田径运动氛围,也有利于学校选取更好的苗子参加上一级的比赛。

2、第二阶段:专项分化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专项分组,可分为短跑类,中长跑,投掷类,跳跃类和全能类几种;指定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做好专门性准备活动,并能帮助老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练习,体育教练员可进行巡回式指导,每周请少体校专职田径教练来校进行研2-3次的技术指导,尽可能每月底进行一次专项技能的测试,这不仅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训练进步情况,还有助于刺激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效提高教练员和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时期主要以专项技能水平的提高为目的。

3、第三阶段:竞赛阶段: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积极挑选择专项水平突出的队员参加比赛,为校争光,为自己争得荣誉。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抓好基础队员训练的同时,选取专项技能水平高的队员进行技战术训练,参加上一级的比赛。

4、第四阶段:表彰总结阶段,争取学校给参赛运动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按初三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联系高一级中学体育组探讨优惠升学方法,为体训学生的求学之路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及时以学生的突出表现和优秀品质(主要以学习,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主)为载体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训练兴趣。

对十三(包括我校在内)所初级中学的教练和体训学生进行积极的走访和询问,通过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加强理论研究,在本校进行积极的实践,寻找规律,掌握方法,总结经验。

六、研究对象 本校为主田径课余训练

七、研究方法

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综合分析法

八、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和措施

九、研究的程序

研究步骤本课题自2014年8月起,实验周期为一年,实验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11年8月——2014年8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论证、确定方案,申报课题,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案进行 2 修改完善。

(二)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4年8月

1、第一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1月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2、第二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6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训练常规,形成较完整的体充训练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积极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6年8月

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教训,写好论文及课题结题报告。

十、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课题结题报告、集体获奖奖牌以及学生单项获奖证书和升学率等。 十

一、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本人对本课题进行专项负责,少体校教练帮助收集最新的田径训练方法并帮助进行技术指导,其他组员协助进行校外信息资料的收集。 十

二、经费预算情况

第13篇:德育课题方案

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课题研究方案

摘要:

“新成功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的教育;是充满尊重、充满理解、充满赏识、充满激励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成功、尝试成功、享受成功的教育;是倡导教师顺从天性、承认差异、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成功做人、成功学习、成功创造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命特质、挖掘每个孩子的生命潜能的教育;是让生命充满成功活力的教育。与传统成功教育的区别在于定位的不同,传统成功教育面对“后进生”,在于使“后进生”抬起头来走路。新成功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尝试成功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新成功教育是传统成功教育的价值提升。“新成功教育”是一种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它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鼓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信心,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让班级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题研究是班主任在借鉴“新成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班级自身实际,应用与发展并重,重点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具体教育中开展研究。本课题在应用成功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普遍成功教育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班级管理的具体作法——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张扬;总结出“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内涵与理念”具体作法。

关键词:新成功教育体验每一个孩子应用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1、现状----呼唤成功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我校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中普遍存在 “二强”和“二差”的特点。“二强”是指自我表现的愿望强;自尊心强。“二差”是指学习习惯差,耐挫折能力差。面对这些问题,学校通过感恩教育,亲情教育,以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在这些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使教育效果更明显。

2、实践----需要成功教育

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里有这样一句话:优秀的教学将不是去为教师寻找

更好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去建构更好的机会。研究和实践证明,成功教育是

驶向素质教育的直通车。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成功教育理论,真正转变了教育观念,

准确把握成功教育的原则,并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普遍成功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

得到发展,就一定能够满足家长对学校日益提高的要求,提升我们学校的品位和

层次。

3、重点——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发展成功教育

①、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教育学生体验成功”具体作法。

②、探索成功教育班级管理的具体作法。

③、探索“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内涵与理念”具体作法。

④、探索针对特殊个体的个性化成功教育的具体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界定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认为:成功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

具有成功的愿望。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主要应用了以下两点:

①、渴望被赏识是人的最基本需要,这一需要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而且与生俱来的。

被赏识更能激起人们前进的欲望。

②、渴望被赏识的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一旦学生的赏识需要得

到满足,便会激发其内驱力,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挖掘其潜在能力。

以上两点指导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及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鼓励性评价,通过赏识、

肯定学生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2.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

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

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

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成功教育着眼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喜欢表扬,成功教育就是强

调以鼓励、表扬为主的鼓励性评价,适合其心理要求。学校、教师的积极的期望

要求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力,都能获得不同侧面的

不同层次的成功。

2、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

品德、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要从小学开始培养,他们的微小

进步,不断的成功一定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成功的愿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

积极性,促使他们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他们会越来越优秀;相反在小学阶段,孩

子的反复失败会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形成失败者心态,导致人格的残缺,影响孩

子的一生。成功教育就是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

促使学生主动成功,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这是我们的教育

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成功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研究的措施及思路

(一)了解成功教育的研究现状,应用成功教育已有成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用了成功教育的“三个相信”:即相信学生有成功的愿望,相信学生有成功的潜能,相信学生通过努力能在多方面取得成功;也应用了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做法: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实践了“深信人人成才,增加尝试体验,唤醒自我认识,学会自主成功”的成功

教育理念,探索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三阶段教育模

式。成功教育直接从激发学生动机入手,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体

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我们的探索,是将成功休验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二)在实践中应用成功教育,在研究中发展成功教育

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以上六方面的研究内容产生了新的认识,逐步

修改了课题研究的内容,最终我们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①、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与发展成功教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力倡导

应用成功教育 “低、小、多、快”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增加

学生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②、班级管理中应用与发展成功教育。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班级中“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体中的一员。并

通过为班级做事,体验成功的快乐。

③、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内涵及理念。通过同家长的谈话发现,家长要么对

学生管得过严,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相信棍棒下面出好人,要么过于溺爱,无任

何要求,听其自然。于是我们通过家校联谊会,使他们体会到:在挑剔中成长的

孩子就学会苛刻;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争斗;在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

羞怯;在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自疚;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忍让;在鼓

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在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欣赏;在公平中成长的孩

子就学会正直;在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信任;在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自

爱;在友爱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家长明白了这样的“教育因果”关系,

我们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通过举办成功教育家长交流会、向家长印

发学习资料、家访等途径来探索家庭教育。

研究目标:

①进一步探索成功教育运用于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每

一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使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

②初步形成班级管理中的激励制度,创建优秀班集体。

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全班多数学生树立信心,不同程度、从不同方面

获得成功。

研究内容:

①探索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争取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展示自

己我,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

②探索成功教育的班级管理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培养他们

的主人翁意识。

③探索在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的内涵、理念的方法,与家长联手,为孩

子的成长创建高起点的平台。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行动研究;

3、案例分析;4教育实验法; 5.个案研究

法。

1、前期准备阶段:各班级准备相关的一小课题定题论证,撰写计划。

2、实验开始阶段。

(1)各班主任观察学生

(2)整理好每个班级的学生个性档案。

(3)召开家校联谊会,与家长座谈,取得家长支持。

3、实施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班级管理中实施。

(1)定期召开家校联谊会,同家长交流。(一个月一次)

(2)资料收集,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进行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4、阶段实验总结。

(1)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形成班级

管理的理论体系。

(2)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5、进一步将课题深入研究 ,及时发现问题。

6、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7、总结阶段:进行实验后测试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三)预期研究成果

1、实验报告、教育实验与研究论文比赛。

2、研究专题校报,汇集全国成功教育研究的现状和成功范例、我校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各地及我校的实验动态等。

3、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2)个案追踪(3)论文(4)收集资料

(5)班级管理积分,班级成绩

(五)研究经费

学校将专门拿出资金用于课题的组织和实施。

第14篇:儿歌课题方案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市教育学会2009基础教育立项课题 “以儿歌为载体,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发展的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

1、理论意义:

(1)教育改革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强调人性教育,它是遵循人性自然规律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凸显“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育健全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德育为先。而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应当遵循知行结合。德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品德教育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即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即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中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生活德育”的过程是使行为规范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是外在社会规范在学生心里不断内化的过程。

(2)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社会转型及传统德育方式的影响,当前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低级趣味的打油诗、顺口溜、灰色儿歌诱惑着学生,使他们的心灵和情绪无所归依。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儿歌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并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在情感外泄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启蒙者。本课题研究,通过及时、正确引导和创编传唱积极向上的“儿歌”,挖掘学生闪光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点燃上进心,让学生拥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丰厚的人文底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遵循德育规律和儿童心理规律。

学校德育工作应遵循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原则,德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提出教育要求,确定教育内容和选用教育法。 儿歌短小、精致、音调和谐押韵、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适合朗诵和背诵,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符合儿童身心特

点、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儿歌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使孩子于不知不觉中启迪思维,开阔胸襟,形成开朗乐观、豁达上进的好性格,于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因此,以儿歌为载体,实施德育实践研究,能有效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符合小学儿童认知和发展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益智养德作用。以儿歌为载体,实施德育实践,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增强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儿歌为载体,实施德育实践,有助于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得文学的启蒙教育,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以儿歌为载体,实施德育实践,在儿歌的创作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儿歌的创作中获得的成功体验,以培养他们的信心和热情,发展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对优秀儿歌的理解和鉴赏,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2、实践价值

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小学德育新途径,充分利用和发挥儿歌的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品行发展的有效策略、方法,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课题的创新程度,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总结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的。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要求不同,本课题主要探索以儿歌为载体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法、策略、模式,突出以儿歌为载体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创新性。紧密联系小学德育实际和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丰富和发展以儿歌为德育载体的理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式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研究论文集、儿歌集、案例集、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如录像、电视专题片、活动光盘等)、儿歌德育优秀教案等校本课程、学生品德行为评价细则等。力争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二、课题界定及国内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儿歌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等等,原属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内容浅显、思想单纯、篇幅简短、结构单

一、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唱。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有: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谜语歌等。我们的设想是,充分利用“巴渝儿歌创作基地”这个载体和“界石儿歌之乡”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和发挥儿歌的作用,积极探索小学德育新途径,形成促进学生品行发展的有效策略、方法,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儿歌”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学体裁,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日益为大家所重视。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和学校对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比如:江苏东台师范附属小学进行了《童谣创编与儿童美德的培养的研究》,某省长安小学进行了《小学生读儿歌写儿歌》研究……这些学校和学者的研究,为学校以儿歌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根据和方法基础。但综观国内对儿歌的研究与实践,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儿歌的写作,有的侧重于儿歌的文学情趣,有的侧重于儿歌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在教育实践层面上,尤其是小学教育领域,大面积表现出来的是对儿歌的热情与偏爱,总体上还处于酝酿、起步阶段,在儿歌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方面,方法不够多,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相关的课程建设欠缺。

传统的儿歌教育已不能和新课改并驾齐驱,儿歌教育已走向边缘化。文化部副司长李宏在谈到目前我国儿歌教育现状时说:近年来,儿歌的创作队伍日渐萎缩,适合小学生的儿歌日益短缺。然而小学生对儿歌的需求又十分强烈,因此出现“儿歌成人化、粗俗化”现象,甚至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且日呈泛滥之势,严重干扰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在原来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把儿歌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来使用, 在儿歌的内容上没有新的开拓,显得零碎。没有真正挖掘儿歌特殊的教育价值,没有使这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对于

一个民族的未来而言,也许没有什么比儿歌更容易进入小学生日益空泛和浮躁的内心。而我们更乐于相信,在诗意盎然和滋长着儿歌的温润氛围中,我们的孩子会将我们的文明保存、承接得更加完好,也会将我们的传统美德传承、发扬光大。因此,让儿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舞蹈!不仅仅是要让孩子去学念儿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儿歌的教育,完成自己对时代和生活的感悟与表达,让他们原本纯真的心灵在现代儿歌教育中自由地飞翔。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儿歌的仿编、创编及辅导教学; 2.儿歌在小学德育中的有效运用; 3.儿歌德育活动类型及设计; 4.儿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5.以儿歌为载体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法、策略、模式研究。

四、研究目的

1、开发儿歌德育校本课程;

2、探索以儿歌为载体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法、策略、模式;

3、培育优良的学校文化,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能知晓行知故事,能传诵、背诵、表演大量儿歌,理解儿歌内涵;学会仿编、创作儿歌;让学生在大量的儿歌背诵、传唱和创作素材的积累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个

性品德和文明的习惯,提升生命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教师成长目标:形成“以人为本”、“师生和谐平等”、“快乐学习”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生活德育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3)学校发展目标:打造以儿歌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创建学校德育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视觉、方法、途径

(一)研究视角: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

(三)研究途径:

1.根据学生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内容,分段分项开展实验:

一、二年级重点主题为学生行为习惯和常规的养成教育、安全教育;

三年级重点主题为养成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四年级重点主题为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五年级重点主题为行为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习与人交往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主题活动、儿歌传唱、表演、儿歌创编、板报、小报制作等)。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吟唱、创编、表演儿歌。4.做好学生品行的调查、分析,拟定学生品德评价细则,认真拟定阶段计划,对实验对象行为作好观察记录,客观分析评价学生品德发展。

六、课题研究对象 本校全体学生。

七、课题研究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通过儿歌的多种形式,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行动,即把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

2、主体性原则

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

3、趣味性原则

这是指儿歌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儿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课程教材开发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

所得。

4、教育性原则

通过儿歌的学习,让小学生通过读、唱、仿编、创作、表演儿歌,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儿歌的教育功能。这样,随着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5、差异性原则

这是指对学生,我们强调体现层次性,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学习基础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策略,对注重个体差异。对实施老师而言,那些爱好文学,文字功底相对深厚的班主任、老师成为倚重的骨干。

6、内化原则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应用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将学生外在的认识通过主体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7、激励性原则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表演、创作等活动,采取各种手段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八、课题研究措施及阶段安排

(一)研究措施

1、以儿歌创编活动和诵读活动贯穿德育全过程;

2、加强文献检索,借鉴优秀儿歌;

3、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4、加强学习,提高研究能力;

5、加强保障,确保研究需要;

6、设立6个年级子课题组进行研究。

(二)阶段安排(研究周期:2009--2011) (1)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8月)

进行文献研究;对实验班学生的品德行为等进行前期检测和情况分析;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说明,拟订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阶段负责人:石华东、殷天芬、王力、蒋健、曾秀英、陈东亚、喻宇、张晓凤、涂丽、冉伟、汤祖贵

阶段成果:①研究方案②儿歌评价标准③学生前期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 ④学生品德行为评价细则。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分段分项目开展实验。总结、调控、修正研究思路,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

阶段负责人:石华东、殷天芬、蒋建、曾秀英、各参研人员 阶段成果:①理论学习笔记;②儿歌汇编集;③活动影像资料;④阶段鉴定实录、小结。

(3)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作课题总结;整理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提请有关部门进行课题鉴定;拟订经验推广实施计划。

阶段负责人:石华东、殷天芬、王力、蒋建、曾秀英、各参研人员

阶段成果: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②研究专著或相关研究论文集、儿歌集、案例集;③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如录像、电视专题片、活动光盘等);④儿歌教育优秀教案等校本课程。

九、课题的研究基础

儿歌德育的相关理论,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区教委的正确领导和区教科所的精心指导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优势,另外,我校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开展课题研究的人才保障。拥有藏书几万余册的图书室,“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的应用,实现了资源共享,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信息优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搞好本课题的研究。

十、课题预期成果:

1、儿歌德育校本课程;

2、以儿歌为载体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法、策略、模式;

3、学生德育的相关主题儿歌系列集;

4、以儿歌为载体进行德育研究的相关论文;

5、以儿歌为载体进行德育研究的案例集;

6、以儿歌为载体进行德育研究的录像、电视专题片、活动光盘等。

十一、课题研究机构 课题领导组:

陈隆祥 界石小学校长 课题指导组:

余四清 巴南区教科所所长 刘传富 课题研究组: 石华东

殷天芬

陈隆祥 王 力蒋 建曾秀英李明孝潘 毅

周 健张小利陈 杰彭 锋陈东亚涂 丽巴南区教科所德育教研员

界石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界石小学德育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界石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界石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界石小学德育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界石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小学一级教师 界石小学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界石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小学高级教师

界石小学教导处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界石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界石小学办公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冉 伟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汤祖贵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张晓凤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喻 宇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余建华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刘国平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许中文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孙明端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卢光顺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肖 芬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周 琼 界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二、经费预算及来源情况

校本课程费用、师资培训费用、宣传费用、活动费用、资料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13 费等共计约叁万元。由学校承担。

第15篇:安全课题方案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如何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着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重大。在当前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学校安全工作尤其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已把“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李岚清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安全工作始终要放在首位,人身安全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中都把学校安全工作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要“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建立健全确保师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部更是多次发文要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要把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2、认识不深、意识不强。部分学校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安全意识仍较为淡薄。受应试教育、评价机制的利益驱使,仍有部分学校把升学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在全力以赴抓质量的同时,忽视了安全工作。个别领导和部分老师对学校安全工作存有侥幸麻痹心理,被“教育质量说明一切”的思想左右,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只停留在口头上,平时在开会布置安全工作掷地有声,落实起来却大打折扣,工作不到位,一旦出现问题才匆忙“亡羊补牢”。

3、制度不健全,督查不到位。有部分学校至今仍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或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力,平时缺少督查。据部分家长或学生反映,有部分学校午间没有安排教师值班或值班教师疏于职守,出现学生打架斗殴、甚至出现校外青少年到学校打架闹事的现象。另外,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多,每逢集会、出操进退场时没有列队并安排老师跟队组织,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拥挤踩踏事故)。

4、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虽然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下,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全国每天有44个学生死亡,特别是这次汶川大地震造成学生死亡人数达14866人。其中小学生占45%,并且发生在农村学校的校园安全事故比城市高2倍多。目前中 1

小学安全工作存在问题的重点在小学,难点在农村。一年中三分之二的事故发生在小学,其中多数在农村,原因是小学人数多,并且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低。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受到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信息手段、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安全工作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次5.12汶川大地震,虽然是不可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但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学校的安全教育是否落实,对造成事故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如绵羊的枣桑中学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注重紧急疏散的安全演练,全校900多名师生在1分多中内安全撤离教学楼,无1人伤亡。而有的学校伤亡90%以上。

5、安全教育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县发生的与学生有关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如九龙镇中、坛同镇中的学生抢劫、杀人案件;丰禾中学3名学生骑摩托车被撞死事件;子中中心校3名学生、以及我校2名学生溺水死亡事件。造成这些安全事故的诱因固然很多,有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但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学校安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安全教育未能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造成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欠缺,自护自救能力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们提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如何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旨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

2、实践意义。

探索学校安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策略、途径、方式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安全教育深入到学生心中,从而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增长学生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素养和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研究现状。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如何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专项课题,此规划性课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安全的重视,彰显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师生生命的关心。虽然各个学校都在抓安全教育,

也形成了相关制度和一些比较可行的措施,取得了不少成效。也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如2007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介绍了我国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途径、保障机制等;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雯撰写的安全教材《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读本》等内容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撑。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如何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没有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研究成果。我校借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东风,乘举国上下重视安全之势。在外部条件优越、内部条件过硬的基础上,课题组深入理论学习,加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个案分析,综合各地的个案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如何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实践模式:增强意识——建立机制——开发资源——研究方法——强化训练。研究如何增强安全意识,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开发安全资源,渗透安全教育,强化行为训练,从而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增长学生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素养和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研究内容。

1、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制度。

2、分年段编写学校安全教育读本,小学1—3年级为低段,4—6年级为高段。

3、努力转变师生观念,认识到:“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抓安全就是抓质量,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抓素质教育。

4、探究安全教育在班队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参观、演练等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地方)课中的渗透原则、方法(注重兴趣性、活动性、主体性、可操作性、避免空洞说教)。

5、情景模拟教育:(1)现场教育:带领学生到发生安全事故地点感受、体验失去亲人的悲惨场面。(2)利用多媒体模拟情景进行安全教育。

6、演练:组织学生进行防火、防震、防洪疏散演习等安全演练。

7、探索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

8、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安全教育。

四、研究目标:

1、编写出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

2、完善安全教育的各项制度。

3、构建安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4、探究出通过安全教育、安全演练活动,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增长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安全素养和技能的规律。

5、构建切实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确保学生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长效机制,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6、形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影像资料、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教案集。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以查、看、问、谈等为主要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安全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指导安全教育实践的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通过发放安全问题试卷让研究对象书面回答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而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学生的安全动态、安全言行进行系统的观察所取得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个案分析法: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安全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分析概括安全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本项目参研人员既有学校领导和分管安全的副校长,又有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教师,所有教师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有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20多年,具有较丰富的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少研究人员从事过课题研究,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现已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学校安全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县教育局的表彰和奖励。再加上有市、县领导、专家的指导,有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利用3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完成实验目标。研究计划围绕哪些问题查找哪些

六、研究计划

1、重要的文献资料。围绕建立学校安全工作制度,查找并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围绕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查找并组织学习《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围绕学生应急逃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查找并组织学习安全教育读本《学生应急逃生手册》围绕学校安全管理,查找并组织学习《邻水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手册》,围绕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查找并组织学习《邻水县中小学安全教育口诀手册》。围绕交通安全知识,查找并组织学习《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

2、实施范围及布点,或调查研究范围及样本选择以中心校为基地,向村小学辐射,实验重点:中心校,布点二年级1班,三年级1班,五年级2班。

3、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6月——8月),

(1)、编制《小学生安全知识现状调查问卷》,并予以调查撰写出调查报告,制定出研究方案。成果形式《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2008年7月,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

(1)2008年9月举行开题报告,落实研究人员职责、任务。

(2)、2008年10月—12月完善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立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拟定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2009年1月---3月、编写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初稿)。

(4)、2009年4月---组织教师学习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

(5)、2009年5月—2010年4月,开展安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6)、2010年5月—2010年9月、修改完善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并继续深化开展实验活动。

(7)收集和整理研究材料,形成研究阶段报告。成果形式: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制度,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阶段研究计划,阶段工作总结,撰写和发表一定质量的课题研究论文,收集安全教育优质教案,形成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第三阶段(2011年1月至6月)结题,推广实验成果。,形成课题研究资料汇编。总结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成果报告。形成推广实验成果的若干佐证材料

4、调研、测查项目及学术活动

(1)、问卷调查安全教育现状,测查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情况。100人,2008年6月

(2)、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30人,2008年9月

(3)、组织参加市、县、学校安全工作培训会。20人,2008年10月

(4)、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座谈会、研讨会:怎样编写安全教育知识读本。20人,2009年3月

(5)安全教育优质课比赛20人,2009年10月

(6)、学校安全教育经验交流会。20人,2010年3月

(7)、安全教育优质教案、优秀论文展评活动。20人,2010年12月

(8)、测查学生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能力进步状况。100人,2011年12月

(9)、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30人,2011年6月

七、课题组研究人员职责及分工

张大成:负责开题、结题、资金等工作,参与实验全过程,组织协调小组工作。

蒋清凡:负责课题日常事务,课题设计、规划、构建理论框架。宣传发动、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参与实验全过程,负责撰写实验方案、实验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廖建平:负责组织制订安全教育制度,组织召开讨论交流会和安全教育及演练,参与课题论证、实验设计,收集实验对比数据、论文、教案、图片、音像等资料。

刘达文、谭钦明、覃正平:负责编写小学4—6年级学校安全教育读本,撰

写阶段工作计划、总结,负责课题的实施,参加课题论证、实验设计、宣传推广课题成果。

周琼辉、谭显琼、何章容、唐富容:负责编写小学1—3年级学校安全教育读本。负责课题的实施,参加课题论证、实验设计全过程,提供相关课题信息

八、预计实验经费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 20000元,全部用于本课题实验。用于课题实施(包括书籍、资料的购买,材料的打印等)约15000元,用于课题开题、结题约5000元。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第16篇:课题调研方案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

课题调研方案

根据《关于自治州2012年度党建理论调研课题立项的通知》(巴党祖发电(2012)95号)的相关要求,*****单位申报的调研课题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

一、课题调研组人员

组长:*****

组员:***

*****

二、调研对象

*****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三、调研背景

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级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雄厚,就会完全有能力为全村人办大事,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坚强支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近几年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很快发展,实现了经济强村有突破、经济一般村有发展、经济薄弱村有起色的目标。

四、调研目的

对*****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经验、问题和规划,进

行梳理和归纳,从加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度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完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模式,并从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对推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

五、课题要求

课题名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

(一)课题调研的相关背景

1、政策背景

2、社会背景

(二)*****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年来取得的成果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仍然存在的问题及隐患

(三)分析原因

1、影响*****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外部原因

2、*****市各乡镇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内部存在的 问题

3、其它原因

(四)实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的对策与建议

1、如何更好发展壮大全市农村集体经济

2、结合调研实际提出发展壮大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研究工作

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把研究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

按照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对如何更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探索贯穿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际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

(三)明确职责分工

课题组各成员按照课题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特长和优势,合理筹划,精心组织,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调研任务。

七、时间安排

(一)筹备

1、5月25日:成立课题调研组,召开开题会,研究部署并启动课题工作。

2、5月5日:成立课题写作班子,并召开会议落实工作。

3、6月10日:拟定工作方案,提出工作建议,报领导审阅。

(二)调研

1、6月15-25日:召开专题座谈,分别听取各乡镇意见和建议。

2、6月25-7月25日:组织实地调研,对典型村进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考察。

(三)撰写

1、7月30日:完成课题提纲,报领导阅

2、8月20日:形成报告初稿,并报有关领导

(四)完善

9月10日: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完善至定稿

(五)结题

9月15日:课题结题并报最终研究成果。

第17篇:课题实验方案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国内外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目前针对这一课题国内外都在开展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美国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增加了创新目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我国近几年结合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在此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丰富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于指导各学科教学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课题研究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又关系到中学生能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是科学发展观及素质教育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围绕中学生各学科教学改革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坚持一切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其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等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和超越,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激发,创造潜能不断得到挖掘,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方法:立足于目前中学生实际,提出相关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形式和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研究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研究实验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终结题。

2、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年,自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按计划分为准备与培训、实验与研究、总结成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与培训(自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 (1)组成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分工。 (2)制定详细具体一的课题研究方案。 (3)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

(4)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开展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与研究(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

2 (1)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研究。在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课题组成员每月举行一次小型座谈会,做项目阶段性的研究分析,不断调整方案,完善过程,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实验成果,指导教学实践(自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

(1)整理加工全部教学实践材料和阶段性的成果。 (2)尝试将研究理论成果推广指导教学,达到研究的目标。 (3)课题组撰写经验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组成员及其它分工为:

吴宝明

38岁

中学高级

课题总负责人 陈

30岁

中学一级

负责资料收集、打印 武

34岁

中学一级

负责教学实验

仇丽鹏

40岁

中学一级

负责组织协调、会议召集、记录

姚智鑫

34岁

中学一级

负责教学实验

2、研究经费及保障

本研究课题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确保及其足额到位。

第18篇:电教课题方案

电教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当今,面对全球生态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挑战,国际社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而人才的德性培养和发展始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强调的首要问题。德国教育家赫而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世界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法国等国家,都结合本国青少年现状,以内容、方法、目标、途径、手段诸方面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构想和实施要求。

2、近20年来,网络迅速发展,逐步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巨大平台。信息时代、网络化社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e时代的德育教育不能不与时俱进,化被动为主动,全面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使道德教育跟上时代的变化和步伐。

3、地处苏州市吴中区城厢镇的吴中实验小学,在办学十年中非常重视在教育教学突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但是,在新形势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同样面临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和考验。我们必须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研究学校德育的出路,变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我校从本地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试图从信息技术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以媒体技术为技术支撑,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二)研究现状:

1、在我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等各项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变化,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为了使学校德育适应这种变革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德育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此后全国上下,全民动员,掀起了一股空前关注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热潮。然而,现实情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仍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好多时候,学校的德育举措显得苍白无力,“5+2=0”的教育现象并非存在与个别学校和个别学生身上,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主要的是德育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不能为学生所内化,当然德育方式缺乏新意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从国外来看,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均非常重视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一些政府和教育部门努力采取措施,出台政策,为孩子们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以防患于未然。

3、从总体上看,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研究上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有序地构建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利用并发挥网络优势,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范式,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世界各国和我国中小学正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其研究道路任重道远。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目标

(一)本课题涉及的有关需要界定的概念:

网络:本课题中提到的网络概念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网络环境,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校园局域网、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宽带链接、家校路路通等;二是指德育工作网络,通过搭建平台,设置校长信箱、公布联系电话和学校电子信箱等,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作用。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说为“协调,配合得当”。“和谐德育环境”是指成分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育人环境。“和谐德育环境”应有如下特征:一是主体性,德育对象道德发展的动力是人的积极成长内因,构建和谐德育环境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在道德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二是人文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对象是健全的完整的人,人的认识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此,在构建和谐德育环境中必须重视人的价值、情感和潜能,不可教条主义,照本宣读,更不可采取强制的办法去框和堵,以避免德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视教师为敌,视教育为害。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主体教育、体验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德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三是实践性,道德教育一旦从学生鲜活真实的生活中剥离出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德育就如同建造空中楼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说:“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表明人的成长在儿童时代具有人格的两面性。德育工作者必须创设道德实践活动,使德育对象的两个“世界”走向统一。

(二)研究目标:

教育已进入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以及建立主体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同时也进入一个信息多源、民主理性的网络教育时代。因此,我们试图从技术层面上呼唤全校教师构建有效的德育网络,优化教育手段,德育过程和教育环境,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三、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小学德育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德育文件为依据,借助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发挥信息技术在德育领域中的特殊作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本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研究的原则主要有:

1.时代性和开放性。学校德育要主动迎接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根据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要打破封闭的教育环境,借助网络优势,主动引导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德育工作。

2.实效性和实践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德育工作的最佳效益,合理调配学校的网络资源,创设、指导学生交往和活动的实践环境,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让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得到锻炼,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整体性和主体性。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指定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并且,学校德育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立体的德育网络,在坚持学生是道德发展的主体的同时,发挥学校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

4.正面性和激励性。要承认学生(儿童)的“两个世界”,坚持德育工作正面引导的原则,在学生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多采用激励的原则,及时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发展的愉悦。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缺失成因分析;防微杜渐,使我们的教育对象远离

业已存在的失范了的道德领域。

2.如何构筑有效的网络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3、各类课程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道德研究的活动。要在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课程、学科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教育中,积极进行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

4、学校和谐德育环境设置的研究。真正发挥学校通信、网络的特殊作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5、开展利用网络资源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活动新方式和新内容的实践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很尽如人意,社会大环境仍对当前的未成年人有着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学校可以也应该发挥在育人特别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负担起振兴民族重任之责。

3.网络已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必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4.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德育途径。

五、研究的思路、主要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搭建数字化德育平台:

(1)建设专题德育网页。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网络信息内容,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使德育内容动态化、形象化。

(2)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建立班级网页,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最前沿的作用,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驿站,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航。

(3)开辟家校联系网络渠道。建好用好校长信箱,向家长公布学校邮箱,使家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便捷,交流更为畅达,反馈更为及时。

(4)发挥家校路路通的作用,为各学科任课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创造条件。

2、建设网络德育资源。通过学校购买德育教育资料、自创材料、网络搜索等形式,不断丰富学校的德育资源库。

3、组织反复多彩的主题活动。

(1)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系列德育活动,如班队主题活动、电脑绘画比赛、作文竞赛、网上故事创作等,反复学生的网络生活,发挥学生的潜能。

(2)开展针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4、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1)思想品德展示课。发挥学校思品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探讨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教育范式,提供成功的教育案例。

(2)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每月展开一次工作例会,并把交流材料挂在学校专题网上。达到共同探究,集体反思的目的。

(3)继续结合学校其他的研究课题开展本课题的研究。“知心导行”的研究在我校以有一些年头,也取得了一点成果,通过借鉴,课题之间相互渗透,形成合力。

(4)发挥少先队组织的特殊育人功能。探索基于网络技术下的少先队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1.把传统的德育领域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并发挥出更大的实效,是本课题的理想追求,也是本课题的一个创新之处。因此我们确定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2.进一步改善我校的网上家长学校,保障班级路路通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学校教师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

六、课题实施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5~2011.12)组织一个精干高效的课题研究小组,分析目前学校德育现状,编制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研究举措,规划研究步骤,构建保障技术。

2.实施阶段(2012.2~2012.7)

3.总结推广阶段(2012.9~2012.12)

七、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2.在课题实施初期,制订“吴中实验小学《网络公约》”,在校园网上开设“家长学校”专栏。

3.每学期评选“校园网络明星”,每学期召开“网络背景下德育‘知心导行’”的 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4.研究结束,撰写有一定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组长:唐国瑞

成员:余洪忠、曹新兴、姜学亮、陈德红、张平证、吴家国、李媛媛、李成英、闫丽丽。

郜台中心学校

2011年2月

第19篇:语文课题方案

《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教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上花费了大部分时间,而对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材本身每学期也只明确了七次大作文训练。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要想克服当前的弊端,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必须引导学生做好习作小练笔工作。

三、课题界定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所谓“习作小练笔”就是指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中和日常生活中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小练笔,要着力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课内习作练笔。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二是课外习作练笔。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当见识广了,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能够乐于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

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3)、《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

五、研修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中和日常生活中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小练笔,要着力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课内习作练笔。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二是课外习作练笔。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当见识广了,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2)研究内容:

1、探究课内小练笔策略:

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1)捕捉课文的空白点补写 (2)捕捉范文的特点仿写

(3)捕捉情节的发散点续写 (4)捕捉文体的特点改写

2、探究课外小练笔策略:

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向“周围世界”不断扩展,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1)指导学生读好课外书,写好读书笔记

(2)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进行习作练笔。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逐步探索出小学生习作小练笔的有效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实验研究法。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并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控制,比较课题实施的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平时自己坚持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4、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5、经验交流法。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习作心得

6、成果展示法。把学生习作结集成册,向全校展示。

四、实施步骤、课题的实验步骤: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5年9月-2016年8月)

1、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9月—11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习作水平调查与分析,精选购买相关书籍,学习掌握相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初步探索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5月)全面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

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各种材料。

3、创新升华阶段 (2015年6月) 总结习作小练笔的有效策略,撰写相关论文。

4、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7月)对课题研究全面总结,汇总研究成果,申请结题。结集成册,向全年级展示。

七、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论文一篇。

2、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学生作品集

八、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围绕确立的研究专题“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备课。

2、上课:在上课中力求体现专题“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专题。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做好对学生补缺补差的工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好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二)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学实效。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课题的理论知识和资料,把握准年段教学目标和训练点。

2、主要通过观看观摩优秀课例、分析读写结合点,研究读写结合的方法和过程,从中汲取好的设计与方法。

3、研修组活动:围绕确立的专题进行各个环节的交流与研究,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听课:组内教师的专题研讨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

(三)同伴互助

教师间互相结对子,进行“一对一,近距离”的帮扶和互学活动,争取共同提高。

《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结题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我校确定了小课题——“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的情况向各位领导进行总结汇报:

一、背景与意义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普遍有“无病生吟、无米之炊”的现象。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叫难、学生恐惧的事,有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无表达欲望,一写起作文来,学生总感到脑子空空的,无话可写,或者是有话不知怎么表达。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数是流水账一样,内容空洞,思想匮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要么是《少年文萃》《优秀作文选》的翻版,尽是些套路套话,没有一丝生气,毫无一点活力。为了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去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的能力,用以拓展学生的习作资源。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写出语言优美、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的融进“小练笔”训练,并坚持长期坚持训练,定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

书平。因此,我们提出了“以课堂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此课题,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状态,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之目的。

二、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灵活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2、培养学生倾诉表达的兴趣,注重真情实感流露,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从学生实际出发(包括思想、知识、能力),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研究日记的指导、赏析、评价策略,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4、探索《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本模式,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丰富生活化作文研究成果。

三、理论依据

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训练。小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强有力措施。随着新课程改革这一股春风,我们欣喜的发现,小练笔以其短小、灵活、速效的优势迅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它给语文习作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注入了一泓活水,使我们大家耳目一新。近几年来,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 小练笔。于是,各种赛课、公开课中,小练笔成了必要的点缀,

各种各样的小练笔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真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形式写作”。在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食物的认识和感想。”在第二学段提出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为此,我们首先在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把好关。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学校根据师资的实际情况,从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师中选取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并进行了广泛的论证,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确定了“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课题研究思路,并制定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二)加强培训,提高研究水平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自身理论素养

学校订阅了《当代教育科学》《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等杂志,同时为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了一份教学杂志,引导老师们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阅读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

2、组织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为提高教师认识,提升研究水平,学校教科室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对小学生写日记兴趣和习惯培养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并由学校业务校长对所有实验教师进行了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以课堂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写作,真实地表达。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集体研究,探讨研究策略与方法

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安排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组内老师进行 “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专题研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

(三)加强研究,提炼研究成果

1、教师自主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实践与反思,将自己的困惑、顿悟、灵感、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形成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既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

2、教研组专题研究,不同学段各有侧重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开展各有侧重的课题研究活动:如一二年级侧重于课堂一句话的研究,分别进行了《我说你说大家说》《我说新闻》活动;三四年级侧重于课堂一段话的研究,有系统地进行了扩写、续写、改写训练;五六年级侧重于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写人记事作文、写景状物作文、想象作文、给材料作文的训练,从各个角度对作文版日记进行探讨研究。

3、学科阶段性研讨,梳理提炼研究成果

在组内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各学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课题组成员现场总结评议,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

向。同时学校对课题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

4、借助上级活动开展研究,推广汇总成果:

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依托上级组织的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公开课展示、优质课比赛、研究论文交流等形式,展示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征求领导及兄弟课题单位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资料,分析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论文的结集以及准备新一轮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五、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课题小练笔的形式有:

(一)、延伸性小练笔

有些课文学完后,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阅读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一段话。如教完《春联》后,我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的读写题:请你课后搜集奇联、趣联,写一篇关于对联的研究性文章。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春联对仗的特点及其一些特殊的用途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想象性的小练笔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课后练习设计了一道这样写话题目: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人们得到火种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我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人们刚

见到火种时怎样?了解火的作用后又怎样?会用火做些什么事?人们会对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普罗米修斯心里又会怎样想?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写,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三)、迁移性小练笔

文本的语言比较规范,一些语句优美,富有表现力。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就能使学生在迁移性的练笔中,感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如《秋天》一文,选取了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我在教完这首诗后,让学生做回小诗人,写自己熟悉的另外一个季节。我提醒学生要选取这个季节里最具典型的事物,模仿诗的写法写一两段话。

有个学生模仿第二小节这样写道:春风在田野里奔跑,春风在小路上漫步;春风抓一把野花的香气,把冬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

(四)、连续性小练笔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如果能让学生变换一下叙述人称,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珍珠鸟》一文,从“我”的角度叙述了珍珠鸟逐渐亲近“我”的过程。教完这课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如下小练笔:请你以“珍珠鸟“的视角,叙述与主人亲近、信赖的过程。不少学生细腻地刻画了珍珠鸟的心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然,小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表达性小练笔,理解性小练笔,等等。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找出读写结合点,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大有好处。

六、成果的突破体现

1、通过一年来的实验,学生课堂小练笔兴趣逐渐提高,课堂上小练笔的习惯已基本形成。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明显提高。

2、教师研究氛围空前浓厚起来。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老师们按照“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提炼升华——实践创新”的思路,在教学中创新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有力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还分阶段进行了习作教学案例和“课堂小练笔”征集,引导老师们将实践中发生的有价值的故事和自己的创新做法记录下来,认真反思和感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3、初步探索出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文指导教学模式。通过课题实验,我校探索出“一句话日记——一段话日记——作文版日记”的作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如:如何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等,有待于我们以后继续深化研究探讨。

第20篇:课题调研方案

XXXXXX县服务业发展规划调研方案

为深入了解XXXXXX县服务业发展情况,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为本县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做好第一手资料准备,特制订本调研方案。

一、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

1、现场踏勘;

2、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座谈;

3、收集本次规划编制所需资料。

二、相关安排

1、调研时间:2014年6月;

2、调研形式:现场踏勘、召开座谈会等;

3、现场踏勘

调研区域:XXXXXX县城、XX镇、XX镇、XX镇等; 调研内容:金融保险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业;

4、部门座谈

调研部门:XXXXXX县发展和改革局、XXXXXX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XXXXXX县商务局等;

调研内容:

(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1 (2)当前XXXXXX县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3)当前XXXXXX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4)“十三五”XXXXXX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设想等;

(5)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等的设想;

(6)相关部门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的总体设想;

(7)拟建重大项目,落实的相应地块;

(8)交通规划及其未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分布状况; (9)对本次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等。

5、企业座谈

调研企业:XXXXXX股份有限公司、XXXXXX阿胶保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XXXXXX商贸有限公司、XXXXXX物流有限公司等;

调研内容:

(1)企业及相关行业发展现状; (2)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3)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总体设想; (4)在建和拟建重大项目; (5)对本次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等。

三、调研人员 XXXXXX

2 XXXXXX XXXXXX XXXXXX

四、规划编制所需资料清单

1、XXXXXX市“十二五”规划

2、XXXXXX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3、XXXXXX县“十二五”规划

4、XXXX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XXXXXX县产业发展规划(如有,请提供)

6、2014年XXXXXX县政府工作报告

7、XXXXXX县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包括发展基础、存在问题、下一步思路及打算)

8、XXXXXX县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情况(包括在建、拟建)

9、XXXXXX县服务业布局现状

课题活动方案
《课题活动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