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证明

逻辑与证明(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11 08:32:58 来源:证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逻辑与演讲

逻辑与演讲

摘要:思维是演说的根本。思维方式恰当,语言准确,是演说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思维混乱,语言暧昧,即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众也会不知所云,不明其意。演讲者必须做到思路通畅,推理合乎情理,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而这一切与思维的逻辑性有密切关系。其实,逻辑思维本身就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这里之所以单独阐述演讲与逻辑,坚固耐用为思维逻辑对演讲更具有特殊意义。演讲的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露和物化,演讲者的思维过程,必须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律和规则。

关键字:逻辑;思维;演讲;

前言:逻辑能提高演讲者识别和批驳谬论的能力。掌握逻辑知识,不仅有助于表述和论证思想,也能提高演讲者识别和批驳谬论的能力,提供揭露和驳斥诡辩的武器。诡辩者行骗,总是故意违反逻辑规则,用貌似正确的推论进行辩护,如果缺乏逻辑能力,就很容易上当;如果懂得逻辑规律,就能迅速发现诡辩者的花招,从而在演讲中有力地进行揭露和批驳。

正文:逻辑是天空思维的科学,它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形式,以及从这些思维形式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系列的规律和规则。掌握好逻辑知识,有助于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优秀的演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娴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较高的逻辑修养。优秀的演讲之所以能够成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演讲者能把演讲的逻辑因素与演讲的信息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逻辑是构筑演讲的框架。任何思维者是由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构成的。思维内容就是反映在意识中的客观现实,而思维结构则是思维内容各部分间联系的方式。演讲的思维也是这样,演讲的内容就是演讲者所阐述的整理,即深刻的主题、深厚的感情以及为表达这次主题材和情感所运用的丰富材料,这些材料绝不是随意地散乱地堆各的,而是按一定的内在逻辑规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内在逻辑便是演讲内容的构筑框架,是联系演讲内容的纽带,是构成演讲整体美的主要因

素。如果演讲仅仅是一堆互不相干、相互脱节的散乱的信息内容,前后不照应,首尾不连贯,那么,整个演讲就难以表达出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演讲者要想使演讲获得成功,就必须根据表情达意的内存逻辑要求,考虑材料的安排、格局的设置,以及语言的衔接等等。事实上,演讲的结构形式正是由逻辑结构和篇章结构这两方面的内容辩证统一而组成的,逻辑结构和篇章结构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各有侧重,但在演讲中却浑然一体的。这些是由逻辑结构所决定的,逻辑结构要救无提出论题,中间用论据证明论点,最后归结论题或引申、深化论题。离开了逻辑结构,演讲内容的篇章结构便失去了依据,所以逻辑内容的构筑框架,是构成演讲整体美的主要因素。掌握演讲是逻辑,有助于运用适当逻辑形式,合乎逻辑地表达和论证思想,使演讲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

一、演讲与概念

演讲要求概念明确。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本身是灵活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概念是构筑思维的基石,是组成判断和揄的基本要素。演讲者只有十分清楚自己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和范围,才能在演讲中运用概念作出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揄,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否则可能出现概念含糊不清的逻辑错误。

演讲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在表达思想时,运用概念与词语的这些关系,可以避免单调重复、枯燥无味的毛病,增强语言的感

染力。演讲时,如果利用同义词互相替代,不仅能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且能表达出细致微妙的感情色彩。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称谓就分别用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伟人”、“这位科学巨匠”等词语,从不同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这样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二、演讲与判断

演讲要求判断恰当。判断是演讲中表达思想或情感的基本形式之

一。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常常要对某种事物或思想观点表示肯定或否定,这种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给形式就是判断。概念只反映单个思维对象,而判断则能沟通概念间的联系,确定不同思维对象间的关系。判断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判断者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其二是判断或真或假。概念是以词或词组来表达的,而判断则依存于语句。

演讲离不开判断,因为判断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在演讲中,随时都会遇到需要作出判断的情况,随时都要运用判断,演讲者必须正确了解和掌握各种判断形式,在演讲中根据实际需要作出恰当的判断。

演讲应定有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演讲者要表达深刻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就要掌握判断的各种逻辑形式在演讲中的具体作用。恰当地运用判断,不可渲染气氛,吸引听众注意力,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可以使语言具有力度,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鼓动性。在演讲中,演讲者要使判断恰如其分,主要是要使判断符合演讲的内容和时空环

境。具体而言,必须符合下列要求:(1)把准判断的质——肯定或否定。表示肯定的方式,除了一般使用判断词”是“之外,还可以用反问或双重否定来表示。(2)把准判断的量项。量项是表示判断对象数量的概念。在演讲中,用来反映事物的数量和规定事物范围的量项要符合客观实际。(3)把准复合判断的联结词。要使判断恰当,必须准确运用联结词。在演讲中,用来表现事物情况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要与判断的内容相吻合。下面是演讲词《默默无闻的英雄》中的一段:“是的,想当将军不错,当上将军是成功。但是,那许许多多当不上将军而依然奋勇杀敌的战士,能够说没有价值,没有成功吗?”这段话中,由于演讲者准确地把握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用即用,当少即少,给人的印象十分清晰。如果这些联结词语换上其它的联贯词,就无法达到这样的清晰度。所以要使判断恰当,最重要的在于判断要符合逻辑规律。

三、演讲与推理

演讲要求推理正确。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演讲不能是概念的堆砌,也不能是一些简单的判断的罗列。不论是叙事性的、抒情性的还是说理性的演讲,都离不开根据某些已知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的判断。特别是议论性的演讲,可以说整篇都是论证过各。论证和推理有密切联系。推理是论证明的工具,而论证是推理的应用。因此,要使演讲获得成功,必须学会推理,做到推理的正确。

在演讲中,要做到论证有说服力,必须遵守下列论证规则:(1)

论题应清楚明白。即论题所表达的含义清楚、确切,不含糊其词,也没有歧义。演讲时,论题清楚明确,论证才能有的放矢。如果论题模糊,即使旁征博引,洋洋万言,也不能达到论证目的,演讲者在演讲时,应以明确的语言把论题表述清楚,对关键性的概念,必要时还应扼要说明,以免产生歧义。(2)论题应保持同一。即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论题,并且应始终围绕论题进行论证;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3)论据的真实性不应靠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在论证中,论据是用以推出论题真实性的根据。如果论据的真实性要靠论题来论证,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4)从论据应推出论题。论据和论题之间必须具有逻辑联系,否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错误。这种情况下常为论据与论题澡相干、论据不足、以人为据工违反推理规则等。总之,在演讲中,要做到论证有说服力,必须遵守论证规则。

推荐第2篇:逻辑与语文学习

逻辑与语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二、什么是逻辑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狭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三、理解概念的特点

1、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3、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以下五种关系:

①全同关系。②包含关系。③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

4、实践练习:课本练习

5、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父亲”是“有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

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又如死是一种生

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薨”;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物化”;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

在选用词语时,一方面要注意区分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的使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词性的辨认,千万不能将词语的误用当作词性的转换,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导致概念不明确的逻辑错误。

• ① 班长工作很模范。

• ② 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 ③ 一盏盏灯光闪耀。

• ④ 运动员以惊人的迅速跑到了终点。

三、命题

1、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语句“人是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但即使是陈述句,它与命题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同一个命题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在同一民族语言中对同一命题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2、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供应好的煤气,一个命题是要把供气工作做好。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3、实践练习:看课本练习

4、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得不恰当,使人不明其意。

• ① 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

•②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

• ③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

• ④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 ⑤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 ⑥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

• ⑦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 ⑧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四、推理

推理的特点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等

1、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三段论推理了如: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③ 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2、思考:用三段论解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3、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就会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4、语言表达中不要用虚假的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要滥用关联词语,强加因果关系,把本无推理关系的语句硬连在一起,构成错误的推理。在论辩中,如果推理不正确,论证就没有说服力,不能以理服人。例:

• 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 这次运动会,我班的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 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他努力了,怎么会得不到好的成绩呢?

• 要是刻苦学习,就能考上大学。他没有考上大学,所以肯定是没有刻苦努力。 • 他没有评上先进,所以他肯定是个落后分子。

• 他因为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 本来今天要去听课,现在为了有别的事没有去成。

• 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的意见没有取得一致。

五、理解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1、同一律

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

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2、矛盾律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3、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六、课外延伸

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3、课后练习

1姓王——话剧演员、作家

姓刘——诗人、音乐家

姓陈——工人、美术家

推荐第3篇:集合与逻辑知识点

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

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

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ABABAABB;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

4.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1. 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

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则p

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充要条件的判断: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3.逻辑连接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q;pqpqpqp

⑵或(or):命题形式 pq;真真真真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p .真假假真假

假真假真真

假假假假真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xM,p(x);全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xM,p(x);

特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推荐第4篇:股票投资理念与逻辑

投资理念与逻辑

一. 遵循二八定律,逆向思维,和大多数人反着操作

二八定律,即少数人挣钱定律,在股市中只有20%甚至更少的人能长期战胜大市、领跑市场。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中的其他领域,如商业领域中只有少数人能取得巨大成就,积累巨额财富;学术领域中也只有少数人能攀登到科学的最前沿。我认为这些人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做事方式也极具独特性。由于想问题和做事情的方式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致使这样的少数人具有了取得巨大成功的潜质,最后能否成功就看个人能力、毅力、环境等等因素了。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2000年前就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贾富商能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共同特点做出了精辟概括,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出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这也和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不谋而合。因此,在股市中须时常提醒自己采用逆向思维,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市场中的主流观点,和大多数人反着操作,这样会大大提高投资成功的概率。

二. 敢于在市场犯错时,寻找机会大赚一笔

市场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导致人们对大市或者个股过度看空,致使股票估值被严重低估,此时就是获取暴利的机会。条件是企业或者股市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或危机终会被解决。举例说明如下:

1.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由于人们的恐慌情绪,上证综指在短期内大跌

20%,此时国内的经济被没有受到实质性大的影响,数月后随着非典被控制住,股市又回到了原点位。

2.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911事件,致使美国全国陷入了恐慌

紧张状态,股市关闭3天,开市后4天道琼斯工业指数跌了15%,随着美国政府对恐怖分子的打击和国内局势的稳定,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0月份就收复了失地。

3.2008年10月,海通证券6倍于当时流通股的限售股解禁,短期内卖

方远远大于买方,再加上当时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上证综指已经跌倒了2000点下方,股市处于绝望崩溃的边缘,海通证券股价在短短两个月内跌去65%,然而在随后的三个月时间该股股价反弹了100%多。我认为这一倍的收益完全是市场出错送给股民的大礼,因为这次大跌完全是悲观情绪所致,海通证券的基本面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4.2008年9月,中国发生了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婴儿患尿路系统

结石的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所有奶粉企业的产品进行了质检,得出的结论是全国绝大多数奶企产品不同程度含有三聚氰胺。顿时全国人民对国内奶制品行业失去信心,大多数奶粉从全国销售网点下架被销毁,消费者不再购买国产奶粉。三鹿集团破产,全国奶粉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急中,当年和次年都是巨亏,上市奶企股价也是大跌,如伊利股份股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跌去50%。在国家的整顿和监督下,奶企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之后恢复了质量保证。奶粉企业的股价也在随后不到一年时间中回到了三聚氰胺事件前的价位。我认

为此事件对奶粉企业的基本面造成了致命打击,事件发生后应选择龙头企业中现金流充裕的公司进行投资,因为这个事件会使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只要龙头企业不倒闭反而会在后面的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那么它的股价也会将这个预期逐步反映出来。

三. 做长线能取得惊人的成绩,做短线很难挣到钱

选择持续高成长企业,长期持有能取得持续稳定的高收益。这个逻辑也符合二八定律,因为这个市场中能将一支股票持有5年10年的人太少了,巴菲特做到了就成了股神。举例说明中国股市中出现过的高成长股票,据我统计,深发展股价从1990年上市至2006年上涨至少1000倍,得益于深圳特区这20年的飞速发展;苏宁电器从2004年上市至2007年A股最高点时股价上涨约70倍,源于其成熟的连锁扩张商业模式及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包钢稀土2010年一年从20元涨到90元,源于国家对稀土资源的整顿限产及限制出口。

做短线,今天买明后天卖,这样的方式只能为证券公司和沪深证交易所贡献佣金和印花税,几乎没有听到过有人使用这个方式成为股神或亿万富翁。我自己最开始炒股时就是短线操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四. 做趋势投资,止亏不止赢,抓住股价主要的上涨部分

这个理念主要来自香港著名投资人曹仁超的《论势》《论战》《论性》。股市中超过半数的企业都属于周期性行业,紧紧抓住企业或者行业利润大幅上升的那一刻,企业在未来一两年内盈利会有50%或更高的增长(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很多,如重大利好、国家爱政策扶持、经营管理改善等),这样的企业可能会在未来一年有一波大的行情。

必须有止损理念,止损是为了生存,在股市中必须先能生存,才能有盈利。在任何情况下,股价从最高点下跌15%必须止损,这个下跌幅度可看成是趋势改变,股价一直上涨过程中坚持持股,可在上涨过程中逐渐加仓。如果趋势选择正确,可保证抓住最大的上涨部分,最大限度盈利。

五.选股策略

注重个股选择,自下而上选股,由个股演化到行业,在成长与估值中淘金。简单说就两个方面,即增长率和成长空间。a.价值投资中的增长策略者,一个企业至少能看到未来两到三年高速增长,增长率至少40%;b.企业成长空间大,有很光明的前景,行业成长空间大,规模增长快。重点寻找基本面出现跳跃性变化及增长能超越市场预期的高成长品种,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类公司:

1.业绩持续高增长的公司,如贵州茅台,东阿阿胶;

2.阶段高增长的公司,或称为拐点型公司,如包钢稀土;

3.发生重大重组的公司,如部分ST类公司。

推荐第5篇:爱情与逻辑读后感

《爱情与逻辑》读后感

读了《爱情与逻辑》,我有很多感悟,比如小说主人公不稀罕的浣熊皮衣对佩蒂·伯奇和波莉·埃丝皮来说却是很珍贵,值得用很多东西去换得宝贝。主人公自作聪明用浣熊皮衣交换了佩蒂的女友波莉,费经心思让波莉达到了自己的要求,最后波莉却因为浣熊皮衣选择了和佩蒂在一起,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主人公经过精心策划,想得到最大的好处,最后却因算计过头而失败。从中间波莉学习逻辑的过程,我也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物极必反。波莉开始学习时对逻辑一窍不通,后来在主人公的培养下,终于对逻辑思路都很精通了,可是却事事都用逻辑推理的思路去判断,丧失了人该有的人情味儿。有时候,你自认为的改造并不是正确的。文章的开头,主人公自认为自己聪明绝顶,单从佩蒂满脸愁容的躺在床上,变判断佩蒂得了阑尾炎,相当武断,自负。而主人公认为的愚笨如牛的佩蒂,最后却得了浣熊皮衣和波莉。主人公在文章后半部分写到,“别以为我对这姑娘不钟情。恰恰相反,就像希腊神话里的皮格马利翁国王热恋自己雕塑的、尽善尽美的少女像一样,我也深深地爱慕着我的杰作。”这充分的表现出作者的自恋。作者并不是爱波莉本身,而是爱他打造出来的理想而又不真实的一个幻影。他不管女友是谁,只要符合他的标准就是他爱的。总而言之,逻辑并不是简单的学习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行,而是要有深刻的理解。况且,事事都用逻辑,用理智的思维去衡量,并不是正确的。中国有句俗话“人算不如天算”。如果你事事精于算计,有时候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我们学习逻辑是要用其对生活有帮助,但事事都用逻辑衡量,反而会有不利影响。

学号:0906020133姓名:舒云霞

推荐第6篇:逻辑,

第三章复习

对当关系性质

1.矛盾关系: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2.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可以同假。

3.下反对关系:不可同假,可以同真。

4.差等关系:上真下真,下假上假。

命题变形推理

换质法:两变两不变

1.变:变质、谓项变成矛盾概念;

2.不变:主、谓项位置不变、量不变。

换位法:一变一不变

1.变:主、谓项位置变。

2.不变:质不变。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三段论

1.三段论规则

2.三段论的格式

3.周延性。

4.三段论有效性的检验

5.省略三段论的检验

6.三段论证明

例:一组三段论包括两个有效三段论,它们的大前提和结论都不同真不同假。请列出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有效三段论形式(以组为单位,两个三段论为一组),并写出推导过程。

证明:

1.结论与大前提都是矛盾关系。为AO或EI。

2.结论为AO,结论为A的是第一格AAA式。

结论为O的,大前提一定是MOP,小前提是MAS,

第一格AAA式与第三格OAO 。

3.结论是EI,结论为I的,其大前提为MIP或PIM,小前提为MAS。

结论为E的,大前提为PEM或MEP,小前提为SAM。符合条件的有: 第一格EAE式与第三格IAI式;第一格EAE式与与第四格IAI式;第二格EAE式与第三格IAI式;第二格EAE式与第四格IAI式。

共五组

推荐第7篇:计算机不能思维的初步逻辑证明

本文所说的“计算机思维”,指的是“计算机象人的大脑那样的工作”。由于我们目前对人类大脑工作的原理还至少处于半无知的状态,我们也就无法确切地界定什么是思维。这样,我们就只能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讨论 “计算机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即把“计算机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改变“计算机能不能象人的大脑那样工作”这样的问题来讨论。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的计算机科学家预言“能够思维的计算机”很快就会问世。但是,到目前为止,即使全世界最高级的计算机也还始终只是一台按照人编制的程序工作的“机器”。 在现代机器刚刚发明出来之时,不少人希望能够制造出一旦发动就不再需要新的能量、能够永远运转不停的“永动机”。后来,科学家们能够最终能从理论上证明“制造永动机”的不可能。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象科学家们证明“永动机不可能”那样证明“计算机不能思维”。但至少可以从逻辑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

一、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证明计算机不能象人的大脑那样工作

许多计算机科学认为将来的计算机能够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使用语言思维,计算机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语言。这样,计算机最终能够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

在这里,赞同计算机能够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的计算机科学家犯了如下逻辑上的错误:先把人类思维简单地等同于语言思维,再把计算机语言简单地等同于人类语言。这样,人是用语言思维的,凡是能够使用语言的“事物”---不管是人还是机器,都能够“思维”。我们可以通过人类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对比来证明: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水平上,无论采用什么高级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都不可能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

1.人类自然语言的特点

人类自然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认知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由于人类自然语言同时要满足这三种功能,它就必须达到如下要求:思想、方法、对象三者同时融于语言之中。这就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三位一体性”。如果没有这种“三位一体性”, 人类自然语言对人类就失去了意义。试想,如果我们用语言交流,双方却不能通过语言知晓对方的思想和思维的对象以及方法;我们用语言认知,却不能用语言把握对象、掌握方法和认知目的;我们用语言思维,我们却不知用的什么方法,思维的对象是什么,用什么观念控制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对人类还有什么意义呢?与此相应,人类自然语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功能,就必须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也就人类自然语言的“说不准原理”,即在任何一种语境中,语词所指称的对象都只是相对确定的。

人类自然语言的这种“说不准”的特点决定了人类大脑思维过程的模糊性。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大脑左、右半脑是有相当分工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音语词存储在大脑的左头脑,视觉表象或“图景”存储在大脑的右半脑。大脑思维过程的模糊性就是,人类大脑左半脑中的语词与右半脑中的“图景”是一种非常模糊的对应关系。这种模糊的对应关系使得人类大脑根本不可能象电脑那样快速准确地“计算”。然而,正是这种模糊性给人类以极大的适应性,使得人类能够在极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人类自然语言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外部世界通过视觉进入人类大脑右半脑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大脑右半脑处理这些外部信息的机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大脑左半脑的语词与其指称的大脑右半脑的“图景”

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人类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语词对外部事物的指称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人类依靠这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通过相互交流达到一定程度的合作,通过在这种合作过程中不断地试错,进而有效地适应环境。这样,人也就成为万物之灵。

2.计算机没有主体,计算机语言没有思想

我们是否能在现有的集成电路的技术之上,“创造”出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使计算机能够象我们人类大脑那样工作呢?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计算机是没有“主体”的。一个没有主体的机器却要使用必须有主体才能使用的语言,似乎从逻辑上也说不通过。现有的计算机的命令语句全部是祈使语句。而人类自然语言中,每一句话都包含着说话的主体,只是我们习惯地省略掉了这个主体。比如,我们对某人说“Copy the file.”时,全部语句是“I want you to copy the file.”在这里,“I”是主体,“you”是“I”祈使的对象,“to copy the file”是“I”祈使的对象的行为。而在计算机语言中,“I”是我们操作计算机的人,“you”则是计算机,“to copy the file”则是计算机的行为。我们通过对计算机语言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计算机是没有主体的。在我们还没有创造出具有主体性的计算机之前,我们不可能为计算机“创造”出一种能够使用必须具有主体性才能使用的语言。

计算机之所以能够比人类大脑更加快速准确地“计算”,正是在计算机克服了人类自然语言上述“三位一体性”的“缺陷”。计算机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的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硬件与软件的分离、程序与数据的分离。这实际上也就是将我们人类自然语言中的思想与方法、方法与对象、思想与对象实行了分离。由于这些分离,使得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中的命令与数据,都能非常精确地指称计算机内存里面的确定区域。这样,计算机“计算”的时候,就不会象人类大脑那样,左半脑中的一个语词指称的是一个几乎难以确切地划分出“边界”的右半脑中的图景,而是一块有着确定“地址”的内存区域。这样,计算机就能够达到快速准确地“计算”了。

计算机语言没有思想。计算机语言的“思想”存在于编制程序的人的大脑之中,这就将使计算机语言的思想与方法分离了。计算机的程序语言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语言,这种语言与它要处理的对象是严格分离的。而计算机语言所要处理的对象,仅仅是数据。即使我们称现在的计算机能够处理“图象”和“声音”,它也是把这些图象和声音变成了数据之后进行处理的。这样,计算机语言又达到了方法与对象的分离。由于计算机语言没有思想,当然就谈不上思想与对象的分离。而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也就是我们把需要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变成了“数据”。这同样使得我们的思想---我们不同的人之间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与对象分离了。因为,数据一旦采集之后,就成为一种“客观”的东西,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和处理这些数据,但是,数据本身却不会变化了。由于计算机语言能够达到帮助我们人类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使思想与方法、方法与对象、思想与对象三者之间达到非常有效的分离,计算机也就能够为我们做很多的工作。而这一点,则正是计算机的优势。

3.现有的计算机不可能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

通过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对计算机的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能够使用计算机语言使计算机好好地为我们工作,正是因为计算机语言帮助我们克服了人类自然语言“三位一体”的“缺陷”,使人类自然语言中的思想与方法、方法与对象、思想与对象在计算机语言中产生

了较高程度的分离。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能够在我们生活中起到那样巨大的作用,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分离、程序和数据的分离。硬件和软件的分离并不仅仅只是在计算机技术之中,现代任何工程技术就实行了这种分离。现代大工业机器生产,其硬件和软件都实行了分离。否则,人们不可能在全世界各地生产元部件,然后再在产品的需要地组装。今天,人们可以在全世界各地生产计算机的各种元件和部分,也是由于人们共同使用的是高度形式化的数字逻辑和机器语言。而程序和数据的分离,则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的一项最重要的革新,计算机网络充分利用了这种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相对独立地编制程序和收集数据。而这些程序和数据却可以通过网络使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共同享用。

从上面的证明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能够达高速、准确地“计算”,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计算机没有主体,计算机语言没有思想。这就使得不同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使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将思想、方法和对象分离开来。由于这种分离作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共享信息资源。

在计算机语言的思想、对象和方法的分离的基础上,计算机语言中的命令、变量和常量与计算机存贮器里面的一定的区域有着严格的指称关系,这样,计算机就能够快速、准确地寻址和计算。尽管现代高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及其准确性令我们吃惊,但是,由于计算机是一台没有主体的机器,计算机语言是一种没有思想的语言,要这种使用没有思想的语言的没有主体的机器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是根本不可能的。并且,我们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思想”的计算机语言,让没有主体的计算机使用。这似乎在逻辑上是始终讲不通的。就象人类教动物学说话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目前还没有成功的一例。动物之所以不能象人一样的说话和思维,就是无论如何,它们是没有主体的。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比动物的大脑不知简单多少倍,让这样简单的、没有主体的机器使用人类这样复杂的语言、象人的大脑那样工作,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二、从计算机硬件的角度证明计算机不能象人的大脑那样工作

既然我们不能让没有主体的计算机使用具有思想的语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制造出某种具有主体的计算机,使其能够使用某种具有思想的语言,象我们的大脑那样工作呢?从逻辑上来说,这似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主体性”的产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自组织过程。要制造出一种具有高度自组织过程的计算机,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1.人类难以制造出象大脑神经细胞那样复杂的计算机“元件”

如果我们要制造出一台具有高度“自组织“过程的计算机,首先就必须使这种计算机的“元件”具有某种“独立性”。目前人类的制造技术虽然达到了极其高级的水平,但是,要制造出象大脑神经细胞那样的“元件”还是非常困难的。尽管目前的神经网络计算机或生物技术似乎有了一些“起色”,但与人类神经细胞相比,差距还是十分大的。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是生命进化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产物。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只是了解到其运行机制的极其有限的内容。

2.人类没有能力将类似于大脑神经细胞的“元件”装配在一起

即使人类能够制造出象大脑神经细胞那样复杂的元件,人类有没有技术将其“装配”得象大脑

神经网络那样工作。目前的计算机能够这样快速地工作,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中的各种各样的“开关”的连结没有人的大脑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神经末梢连结那样复杂。如果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程度达到了能够把现在的一个个的“开关”变成象人的大脑中的一个个的“神经细胞”一样的机制,人类也可无法将这些神经细胞连结在一起有效地工作。因为,这些“神经细胞”有了某种“独立性”,其“行为”也就具有了相当程度的“任意性”,计算机科学家也就再也无法让它们象现在的集成电路中的“开关”那样按“规律”活动了。人类神经细胞连结成神经网络,是人类生命进化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结果。在这个进化过程之中,神经细胞通过其神经末梢的电子跃迁、离子藕合的过程经过了长期的环境适应和内部调适。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并且仍然还在进化。就目前人类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智力的有限性,要想人工制造出象人类大脑神经网络这样的“造化之物”是极其困难的。

3.计算机科学家没有办法将上述“装配”方法说出来

即使个别的计算机科学家碰巧想出了某种能够将这些复杂的元件连结在一起的方法,这个计算机科学家也难以将这种方法“说”出来。现代科学技术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关键的愿意是因为科学家具有“科学”这种共同语言。科学家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这种共同的语言进行合作。某个计算机科学家或许能够通过自己的反复操作、或偶然的机遇将某些类似于大脑神经细胞的“元件”连结在一起,使其正常“工作”。但是,如果这个科学不能使用共同语言将这种方法表述出来,其他的科学家也就难以学习这种方法。这就如同中国古代的“小人”们创造出无数世界领先的技术,但由于中国古代的文字语言只供“君子”论“道”而不论“器”,中国古代也就没有一种有效的语言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人类可能普遍享用的科学。

4.计算机科学家没有能够进行共同操作的形式化语言

即使个别的计算机科学家“发明”了能够说出这种方法的“私人语言”,计算机科学家也难以用其作为交流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共同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还必须高度形式化的语言。如果某个科学家能够用自己的“私人语言”表述这个过程,其他的科学家或许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某个科学家所说的,但是,这种语言并没有高度的形式化,科学家难以用这种语言进行某些可重复性的操作,科学家也同样难以使用这种方法。现代计算机的研究和制造是在无数的计算机专家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分工合作的基础,从硬件的角度来说,就是计算机专家能够合作标准的计算机机器语言---实际上就是数字电子线路语言。从软件的角度来说,就是可以共同使用的高级程序语言。如果没有这两种高度形式化的语言,计算机的研究和制造、计算机的推广和使用都是不可能的。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人类难以制造出象大脑神经细胞那样复杂的计算机“元件”;第二,即使制造出这样复杂的元件,人类难以将其有效地“装配”在一起,让它们正常的“工作”;第三,即使某些科学家能够在经验上想出某些办法让将这些元件装配在一起“正常”的工作,但这些科学家无法将这种方法“说”出来,第四,即使这些科学家用“私人语言”将这种方法“说”了出来,但由于这种语言不可能形式化,其他的科学家也难以理解。由于这四个方面的原因,要从计算机硬件的方面来制造出“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的计算机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三、计算机不能象人的大脑那样工作

通过上面从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角度的论证,我们知道,要使计算机能够象人类大脑那样思维,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必须制造出具有“主体”的计算机。

第二,必须创造出具有“思想”的语言。

第三,必须使这种具有“主体”的计算机接受这种有“思想”的语言。

要满足第一个条件,就必须制造出具有一定“独立性”和“任意性”的计算机“元件”。人类要制造出这种具有一定“独立性”和“任意性”的“元件”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因为人类大脑神经细胞是生命进化的产物,其复杂程度是现在的集成电路仅仅用“开关”来控制电子流动难以比拟的,也是人类难以在实验室内控制生产的。并且,即使制造出具有某种“独立性”和“任意性”的元件,人类就不可能让它们按人类的“意志”装配在一起。因为使用语言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科学语言说明复杂系统具有如下困境:仅仅描述单个“元件”的行为,并不能说明整体的行为;描述整体的行为,就只能是极为近似的。用这种极其近似的语言描述这种新的类似于神经网络的整体状况还勉强,要用这种语言制造计算机,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人类制造出某种具有“主体”的计算机的希望是非常眇茫的。制造计算机是一个复杂的合作过程,在这个合作的过程,没有形式化的共同语言,合作就无法进行。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条件下,仅仅使用软件的方法即依靠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不可能计算机象人类大脑那样思维的。这样,即使我们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能够满足上述第一个条件的水平,我们也难以为这些计算机“创造”出一种有思想的语言。

即使我们同时满足了制造出了一部有主体的计算机,创造出了一种有思想的语言,我们也不可能将作为硬件的计算机和作为软件的语言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这些机器具有了“主体性”,他们自己就会“创造”自己的语言,它们怎么还会接受人类为它安排的语言呢?

这样,我们可以说,就人类的智力和技术水平,要使计算机能够象人类大脑那样工作虽然难以说是不可能的,但确实是极其困难的。

四、计算机思维的神话产生的逻辑原因

很多计算机科学家之所以相信计算机能够思维,是因为他们犯了如下的逻辑错误:一是把思维等同于语言思维,二是把计算机语言等同于人类自然语言。由于这两个等同,计算机科学家自然就会产生第三个等同:把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等同于大脑思维过程。

我们要对某些超越了人类认知能力的事物作出解释,一般采用的是用某种神秘的“实在”来解释它。由于我们对自然和社会运转的规律所知甚少,我们就用“上帝”、“天道”之类的东西解释自然和社会所发生的一切。由于我们对我们的“精神”所知甚少,我们用“灵魂”解释我们的“精神”。由于我们对我们的历史还所知甚少,我们就用“文明”或“文化”来解释我们的历史。虽然计算机是由人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制造出来的,但由于其内部工作过程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普通人要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也是非常困难的。计算机科学家可以用专业术语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解释得清清楚楚,但是,这些解释对普通人来说,无异于“天书”。

这样,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就必须用“拟人化”的方法和语言解释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然而,面对一个由人按照一定的规律制造出来的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家不可能再用“灵魂”、“精灵”之类的话语来予以说明:计算机科学家不可能说计算机之所以工作是因为其内部有一个“小精灵”。在这种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解释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呢?“思维”就是一个最恰当的术语。如果我们说计算机能够思维,任何人都会“理解”这个工作过程,尽管普通人几乎没有对“思维”做过什么研究,但任何人都时时刻刻在思维。使用“思维”这个术语解释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科学家和普通人之间就有了“共同语言”。从使用“思维”这个术语解释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开始,计算机能够思维的神话也就开始产生了。或者说,当计算机科学家开始用“思维”这个术语解释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相当一部分计算机科学家也就开始相信计算机能够思维,计算机科学家也就开始制造“计算机能够思维”的神话

对于计算机科学家,什么是思维呢?计算机科学家一想到思维,自然就会想到语言。无论谁都知道,我们的有意识的思维是利用语言进行的。一想到语言,马上就把计算机程序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等同起来。这样,如下的结论就会自然产生:思维就是语言思维,计算机使用语言处理信息,人使用语言进行思维,计算机也就能够象人一样思维。

很多计算机科学家之所以产生相信“计算机能够思维”,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过计算机工作过程和大脑工作过程的“形式上的”对比,发现了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信息处理”。计算机能够“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而我们人则同样可以接受信息---听、看、阅读等,储存信息---记忆,处理信息---思考,输出信息---说、选择性地看、作出反应、阅读等。这也就是说,大脑工作过程与计算机工作过程有着某种形式上的可比性。本来,类比是人类把握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形式化的类比更人类思维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利用大脑工作与计算机工作的类比,得出某种形式上的一致性,并用这种一致性做为探索大脑奥秘的某种手段,这一切都无可非议。但是,仅仅因为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式和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反应的方式具有某种形式上的可比性就把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和大脑的思维过程看作相同的东西,首先就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重大错误。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人类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的差别。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并不是说语言就是思维。而我们之所以经常产生语言就是思维的错误结论,正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语言的“三位一体”性---即我们的思维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对象都融合在语言之中。然而,在计算机语言中,这种三位一体性得到了严格的分离。这样,计算机就不可能象人类大脑那样思维。同时,这也是计算机能够在“计算”方面比人类大脑迅速准确得多的原因。

计算机能够思维的神话就依靠如下的逻辑得以产生:人能够思维,思维就是语言思维---任何能够使用语言的事物也就能够思维;计算机能够使用计算机语言,计算机也能够思维;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大脑思维的过程也同样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计算机能够进行信息处理---计算机能够象人的大脑那样工作---计算机能够思维。

我们的大脑还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神秘,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就必须时刻留心这种神秘性带来的不利作用。因为,稍不留神,我们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把思维等同于语言、把计算机语言等同于人类自然语言、再把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同于大脑思维,这就自然会得出计算机能够思维的结论。当我们把思维与语言区别开来,了解了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的巨大差异,了解到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大脑思维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就不会盲目信从“计算机能够思维”这个神话了。

推荐第8篇:联考逻辑误区详解丨证明三段论

上次,友课菌跟大家讨论了直言三段论中易犯的错误,今天继续讨论在证明三段论中容易犯的错误。 证明三段论

一个三段论要成为证明三段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否则,就会犯对应的联考逻辑错误。 前提不真实

所谓前提真实指的是前提的具体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一个不真实的前提是无法推导出正确结论的。 例:

鱼都生活在水里;木鱼也是鱼;所以,木鱼生活在水里。 解析:

这一三段论中,大前提真实,但小前提就不是真实的。木鱼是和尚诵经时的一种敲打工具,它与鱼的概念是两回事,不是大前提所规定的鱼。这样的三段论,就会犯小前提不真实的错误,不是证明三段论。

推理形式无效

推理形式的正确是指推理的过程必须符合直言三段论的各项规则,否则就算前提是真实的,结论也是不正确的。

在直言三段论的256种推理式中,仅只有19种是正确、有效的形式,其他的形式都犯有推理形式无效的逻辑错误。 例:

球队的队员都爱好打球;小林不是球队队员;所以,小林不爱好打球。 解析:

此例前提真实,但推理形式不正确,大项(P)爱好打球在结论中是周延的,但在大前提中却并不周延,犯有大项不当周延的毛病,因此结论是不正确的。

推荐第9篇:历史上的逻辑与幽默

中国式的逻辑与幽默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从古到今、从历史到现实的逻辑与幽默。还介绍了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幽默。面对它们,我们该如何如何,怎样拥有这种幽默,考虑逻辑与幽默的联系。幽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尴尴,难堪等场合。中国式的幽默是一种智慧,心灵的魅力。真实,率真的幽默。它能带我们进入另一种境界,忘却烦恼,远离尘嚣,让自己更加快乐的生活,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同时在哈哈一笑中,扯开遮蔽物,把真实还给真实。

关键词:中国式逻辑幽默

姓名:刘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班级:工管0902

学号:20091231067联系方式:18971196848

正文:为什么我们要把逻辑与幽默结合到一起呢?赵本山大概是家喻户晓吧。他很多表演都很幽默,但是不怎么注意逻辑,到现在好像还没有正式的表演过逻辑式的幽默。Humor这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来源于西方,第一个引进来的人应该是王国维,后来被翻译为“幽默”。从内涵上很符合这个词的本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历史(屈原《楚辞‧九章‧怀沙》中,有「旬兮杳杳,孔静幽默」之句,唐朝李白诗〈鸣皋山送岑徵君〉中,亦提及;其意指一种寂静无声的境界,不同于西方的「幽默」之意。),因此逐渐深入人心。

一:春秋思想家孔子的逻辑与幽默。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孔子是一个圣人,一个思想家,一个教育家,是一个严肃而庄重的君子,一个温柔而庄重的长者。但实际上,细读《论语》,却能发现其中不经意间的幽默。《两小儿辩日》中,孔子跟两个小孩子一起辩论太阳。孔子那时候是一个多出名的人啊,还跟两个小孩子一起辩日,跟他们争论。同时孔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庄严,严肃。从他跟弟子之中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来。林语堂曾在他的一篇小品文《论孔子的幽默》中以独特的视角剖析过孔子的幽默,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要明白《论语》的意味,须先明白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不打算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幽默自得话,甚至开玩笑的话,及破口骂人的话。总而言之,是孔子与门人私下对谈的实录。最可宝贵的,使我们复见孔子的真面目,就是这些半真半假、雍容自得的实录,由这些闲谈实录,可以想见孔子的真性格。

二:搞笑巨星周星驰的逻辑与幽默。周星驰本来是一个在香港、甚至全球华人社会均无人不知晓的名字。他以搞笑见称,还自创一套独有的「无厘头」风格,可谓前无古人、後无来者。要数近二十年香港最成功的喜剧演员,一定非他莫属。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对白,均充份表现了他的喜剧细胞。「喜剧之王」的称号,除了周星驰,不作他人选。《大话西游》中的那段话到现在还一直在人们的口中流传“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三:大学生生活中的逻辑与幽默。大学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啊。我们还没有踏入校园时一些学长学姐就跟我们说。大学生活跟高中差别太远,我们有太多自己的时间,我们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父母在身边。同时,身边各色各样的人也有。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大学生活中也会遇

到很多搞笑的话。例如:1一群朋友打篮球,一哥们想做一漂亮动作,不想球失

手了,大呼:哎呀,假动作!2协会做活动,嘉宾屡请不到,不是这个有事就是

那个不能来。后来会长怒了,大喝:干脆把来观看的同学关在里面,发糖聊天得!

众人愕然。3宿舍一哥们经常和女朋友煲电话粥,一日都在宿舍看书,他看着一

堆用过的电话卡忽发感慨:啊!众人不解。以后老婆不要我了,我就拿这些卡去

找她!晕S!宿舍里立刻响起一片到地声。4去君山观光,由于所拿地图未能准确

标出君山距市区多远,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3点出发了。结果2小时后到

达目的地,公园刚好关门,只好又坐着同一辆车悻悻而归。5一个哥们在宿舍拍

了几张近裸的照片。一日上课,旁边一小女生拿他手机玩,不想看到了这些照片,

哥们颇为尴尬,谁知女生看了看照片,发出一声:切~~6本人是一网络游戏白

痴,一日寝室两哥们回来谈论游戏战果,偶听着不似平常他们谈的那个游戏,问:

怎么没玩××游戏。二人相望一眼,一人告诉我:我们就是在谈论这个游戏啊。

晕S!诸如此类的话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数。相信很多同学自己已经亲身

经历过这些幽默的话了。

记得有一次看《读者文摘》时,有一段这样的幽默 :一对老夫妇到汉堡王

用餐,两人小心翼翼将汉堡和薯条分成两份。有个卡车司机看了觉得于心不忍,

主动示意要买一份餐请老太太吃。

老先生说:“没关系,我们什么都分着吃。”

几分钟后,司机见老太太一口都没吃,再次说道:“我真的很愿意买一份餐请老

太太吃。”

老先生叫他放心:“她会吃的,我们什么都分着吃。”

司机不相信,恳切地对老太太说:„你为什么不吃?“

老太太没好气,说:“我在等他的假牙!”

老先生跟老太太共同用一个假牙,同时他们也说了什么赌分着一起吃,差不多就

影藏着这个意思,但是那个司机一直都不明白。同时我们在看的同时也会想为什

么这个老太太不吃,最后答案出来了我们才恍然大悟。这就是生湖中的幽默。

大学生生活中的幽默差不多也一样啊。知道答案后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当

别人说你长痘痘时你可以说这是青春的象征;别人说你矮时,你说浓缩的是精华;

别人说你胖时你说你营养丰富。幽默就是这样随处可见。它会让人的心灵变得更

加快乐,让自己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同样的精彩。面对尴尬的场面,棘手的问题,

幽默可以帮你化干戈为玉帛。幽默感也是一种交际的手段,可以用它来增强人际

关系。但幽默感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让关系变得更融洽,用不好,可能

适得其反,让你缺乏自信或者造成他人反感。要想自如的运用幽默的力量,一定

要先洞悉逻辑的规律,幽默并不是冥思苦想、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一种真性情,

大智慧的体现。平时我们可以多看看《笑府》、《谈谑》、《笑得好》、《雅谑》、

《笑林广记》及至《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一类的书。里面的一些条目,定

能叫你粲然一笑或捧腹大笑。”

因此,中国传统逻辑与幽默的结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还未被深度发

掘的文化。

推荐第10篇:逻辑与幽默结业论文

主持人的“逻辑与幽默”

简介: 汪涵,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是公认的“策神”。本文从他主持节目中和搭档的经典幽默桥段和他的幽默语录入手,分析他的主持艺术中的幽默叙述和多面逻辑。最后总结了“汪氏幽默”的特质。

关键词:汪涵、策、江湖、幽默、逻辑 个人信息:

姓名: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联系方式:

Tel: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

没有人会怀疑汪涵在湖南卫视的“一哥”地位,也没有人会怀疑他在80后90后之中的知名度。作为一名娱乐节目主持人,依托着《天天向上》这个王牌节目,还有早年担任风靡全国的超女的主持人,他的风趣、他的幽默、他的睿智,早已经深入人心。

下面,将汪涵主持中的幽默叙述与多面逻辑作一探讨分析:

A.汪涵这样自我介绍:“我父亲是江苏人,母亲是湖南人,他们说我是个“江湖人”。而且我还常杀人(长沙人)。”

分析:此“江湖”,非彼“江湖”,此“常杀”非彼“长沙”。江湖是把江苏和湖南的首字结合到一起,构成了“江湖”,就如同很多同学介绍自己时会说的一样,说自己是半个江苏人、半个湖南人。

江湖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此时,两条鱼便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此处江湖指的即是广阔逍遥的适性之处。

但后来,江湖的含义得到了引申,人们常说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还有电影《无间道》里那句经典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都指示这江湖的险恶,这里的“江湖”,应该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是险峻的人生旅途,也是武侠小说中豪杰侠客所闯荡的能快意恩仇、以暴制暴的社会。

汪涵的江湖想必就是侠客的江湖,所以他“常杀人”,这是江湖的特质。但是他也确实住在湖南省的省会城市——长沙,他是长沙人。幽默的叙述,有时候运用谐音,达到的效果 1 往往是巨大的。而一个“江湖”、一个“长沙”,两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汪涵把对自己的介绍做的如此别具匠心,可见他的幽默功底和逻辑能力。

B.汪涵:“十几岁的小女孩,她的心是玻璃做的,你可以看见里面,里面也可以看见外面,是透明的; 二十几岁的女孩,她的心是木头门做的,里面看不见外面,外面也看不见里面,但是,炙热的爱情可以把这扇门熊熊地点燃、烧毁,你就可以直接进去; 三十几岁的人,她的心门就是铁栅栏做的,火也烧不开,但是,你有钥匙,你就可以打开进去。可是钥匙就只有那么一两把; 四十几岁的人,她的心就是一扇纯铁的铁门,没有锁,也没有钥匙,但是,她是有密码的,只有一个人懂得密码; 五十几岁的人,她的心是水泥门做的,烧也烧不开,也没有密码,没有钥匙,什么都没有,但是只有柔情似水、涓涓溪流可以慢慢渗透进去; 六十几岁的人呢„„„„„„没门了! ”

欧弟:“涵哥,你可以研究得那么透彻,想必已经是爱情的神偷了„ ” 汪涵:“没有没有,我就已经快到没门的境界了„„”

这是汪涵在主持《天天向上》节目时和另外一个主持人欧弟的对话,汪涵发表了他对于不同阶段女孩对爱情态度的看法,不可谓不经典。

不禁让人想到,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诗人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把时间的变化,对于乡愁在不同时期的感受化成了诗。

同样是以时间为轴,汪涵把从十几岁到六十几岁的女子的感情态度变化极为精炼但又不乏准确性和幽默性。十几岁的女孩还比较单纯,经历过感情的伤痛或者生活的磨砺之后,很难敞开心扉接受爱情。汪涵说,六十岁的女人,她的心没门了,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女人不会在感情中付出了呢?个人觉得,夕阳恋也是很美好的,也不乏很感人的故事存在,每个人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我想汪涵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幽默一下罢了。其实也不必过分认真的推敲其内在的逻辑性。

C 这是早年汪涵和搭档马可主持《越策越开心》时,让人记忆犹新的桥段: ——马可:大哥,你和乐乐到底什么时候结婚咯? ——汪涵:我外婆家的母猪下了9个猪崽崽。

——马可:啊?你外婆家的母猪下了9个猪崽崽和你跟乐乐时候结婚有什么关系呢? ——汪涵:是的撒,我和乐乐什么时候结婚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咯? ——马可:······

一般来讲,当公众人物被问及个人的私事,特别是感情等敏感问题时,他们都不愿意回答。我们常常会看到娱乐记者穷追猛打的追问,直到把被采访者吓得落荒而逃,或者是闹得

2 不欢而散,使各类发布会现场气氛尴尬,活动一度难以进行下去。而汪涵就不同了,你看他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多么巧妙。巧妙的地方,一则是避开了问题,实质上他没有回答这个他不想回答的问题;二则是两个主持人之间的调侃与反调侃,看马可被噎着的样子,就已经为观众制造了足够的笑料。当汪涵回答“我外婆家的母猪下了9个猪崽崽。”时,观众也一定都和马可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说这句话完全没有逻辑性啊!其实,汪涵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猪下崽和他结婚的关系,就如同他结婚和马可的关系,这番类比,确也是天意无缝。

D 关于汪涵的幽默

汪涵最大程度秉承了湖南人爱玩、能策的性格。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多是顺手拈来的机警笑料,十分接地气,完全达到了湖南人心目中对幽默的要求:灵泛。

汪涵有自己的一番对于幽默的见解,那就是说话、行事有趣又有深意,值得回味的一种状态。这样的话,幽默不是天生的。首先,它是有趣,这个“趣”比较有意思,是“走”+“取”,是人们在人生行走的过程中,所获得所有的情感上的感知,比如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所以这个有“趣”,不仅仅是单纯 的愉悦、幸福,它甚至还有痛苦、焦躁,但是这所有东西综合在一起,就形成这样一个“趣”字。而我们现在对这个趣字的理解,就是很快乐、有意思、好玩。

汪涵的幽默不是搞笑,搞笑好比手术刀,瞬间就能缝合你的伤痛。但幽默是一定有智慧含量,,它像中药,喝下去以后很苦眉头一皱,当你仔细去吧嗒嘴之后却有些甘甜。回味起来,不一样的感受油然而生。

幽默教会了汪涵,坦然地面对生活,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诠释你生活当中一些不如意、苦痛。幽默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要面带微笑地去面对你目前的生活、生存状态。与其每天愁眉苦脸还不如微笑面对。就像堂吉诃德那样骑着一匹马、拿着一个长矛、面对风车。

3

必做题:创作三则有关“大学生生活中的幽默”

A.考试周过后,瞬间结了很多门考试,一下子闲了下来。小赵不住得对小李说:“好闲啊,好闲啊!”小李一撇嘴,说:“那就少加点盐。”

B.小林和小全相互陪着去上厕所,进厕所前小林捂着肚子,似乎有些不舒服。小全见状,伸手摸摸小林的肚子,感觉他肚子好瘪,就说:“你是饿了吧,上完厕所去吃饭吧。”“好!”小林说。上完厕所出来,去往饭堂的陆上,不知怎地,小林打了嗝,瞬间,小全就笑了,不怀好意地说:“我说你现在应该是不饿了吧。”

C.话说我校的IC卡名目可真是繁多,饭卡、图书馆卡、水卡、物理实验卡等等,不一而足。这天小华拿了个卡去打水,把卡插在开水器上就一如往常的开始玩手机了,可是当他把空间刷完才发现一滴水都没出来。咦?开水器坏了。拍一拍,不出水;摇一摇,不出水;那就,踹两脚,声音响彻整个楼道,可它还不出水。却把楼栋阿姨引来了,“小伙子,你搞破坏啊!”“没,没,他不出水。”“我看看啊,你看你插得什么卡。”小华彻底无语了。是图书馆卡。

第11篇:简单逻辑电路设计与仿真

VHDL与集成电路CAD实验指导书

VHDL与集成电路CAD

实验四十二 简单逻辑电路设计与仿真

验项目名称:简单逻辑电路设计与仿真 实验项目性质:普通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VHDL与集成电路CAD 实验计划学时:2学时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MAX+PLUSⅡ的基本操作;

2.学习在MAX+PLUSⅡ下设计简单逻辑电路与功能仿真的方法。

二. 实验要求

1.MAX+PLUSⅡ使用的相关内容;

2.阅读并熟悉本次实验的内容;3.用图形输入方式完成电路设计; 4.分析器件的延时特性。

三.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1.PC机。

2.MAX+PLUSⅡ软件。

四. 实验内容及参考实验步骤

1.用D触发器设计一个4进制加法计数器并进行功能仿真。

(1) 开机,进入MAX+PLUSⅡ系统。

(2) 点击File菜单Project子菜单之Name项,出现Project Name 对话框。为当前的实验选择恰当的路径并创建项目名称(注意MAX+PLUSⅡ不识别中文路径)。

(3) 点击File菜单之New项,出现对话框,选择Graphic Editor File输入方式。出现图形编辑窗口(注意界面发生了一定变化)。 (4) 双击空白编辑区,出现Enter Symbol 对话框(或点击Symbol 菜单Enter Symbol项)从Symbol Libraries项中选择mf子目录(双击),然后在Symbol File 中选择7474元件(双D触发器);在prim子目录中选择电源vcc、输入脚input 和输出引脚output。(或直接在Symbol Name 中输入所需元件的名称回车亦可)。

(5) 在图形编辑窗口中的左侧点击连线按钮(draws a horizontal or vertical line),并完成对电路的连线。各元件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上(参考电路如图1)。 (6) 在引脚的PIN_NAME处左键双击使之变黑,键入引脚名称。

(7) 点击File菜单Project子菜单之set project to current file,也可点击工具栏中

171

VHDL与集成电路CAD实验指导书

的“change the project name to the name of the current file” 按钮,使项目名称与当前设计文件相同。

(8) 选择器件。点击Aign 菜单Device项,选择ACEX1K系列的EP1K30QC208-3(注意去掉“Show Only Fastest Speed Grades”前面的打勾,否则找不到该器件),与下载板主芯片型号相一致的器件。

(9) 点击File菜单Project子菜单之save and check项对文件进行存盘并进行语法检查,然后点击START按钮进行编译。 (10) 点击MAX+PLUSⅡ菜单Waveform Editor 子菜单,出现Waveform Editor窗口。点击Node 菜单Enter Nodes From SNF,在Enter Nodes From SNF对话框中点击List按钮、“=>”按钮和Ok按钮。

图1 4进制加法计数器

(11) 点击Name项下in1(即CP),所在行会变黑。 (12) 点击界面左侧Move a transition or edits a waveform按钮手工设定波形,或点击overwrites a single selected nodes or a group waveform with a specified count sequence自动设定波形。 (13) 点击File菜单Project子菜单之save &compile项对文件进行存盘编译。 (14) 点击MAX+PLUSⅡ菜单、Simulator子菜单,出现仿真界面。Simulator :Timing Simulator对话框的 Start Time和End Time中设定起始和终了时间(对初学者推荐采用默认值),点“start”开始仿真。

15) 点击 “Open SCF”按钮,观察仿真结果,并进行延时分析,是否与器件标称值相符。

2. 设计一个2-4译码器并进行静态功能仿真。

首先确定2-4线译码器的逻辑线路图,如图2所示。

(1)点击File菜单project子菜单的Name项建立一个新的项目。 (2)点击New按钮,选Graphic Editor项新建一个图形输入文件。 (3)双击左键,在Enter Symbol框中Symbol Libraries 中双击prim。

172

VHDL与集成电路CAD实验指导书

(4)在Symbol Files中选用元件。

(5)点击连线按钮(draws a horizontal or vertical line),完成电路连线。 (6)双击PIN_NAME为引脚命名。

图2 2-4译码器

(7)击File菜单Project子菜单之set project to current file,也可点击工具栏中“change the project name to the name of the current file” 按钮,使项目名称与当前设计文件相同。

(8)选择器件。点击Aign 菜单Device项,选择ACEX1K系列的EP1K30QC208-3。

(9)点击File菜单Project子菜单之save and check项对文件进行存盘并进行语法检查,然后点击START按钮进行编译。

(10) 打开波形仿真窗口,点击overwrites a node with a clock waveform按钮为时钟输入端设置波形。

(11)点击编译按钮对进行编译。

(12)点击仿真按钮(Timing Simulator),对电路进行仿真。 (13) 分析仿真结果。 五. 实验报告

1.叙述完成实验中的内容;

2.总结用MAX+PLUSⅡ系统以图形法对逻辑电路进行设计、仿真的操作步骤;3.讨论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收获、体会。

173

第12篇:逻辑与语文学习学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能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第一课时 知识梳理

一、概念

1、什么是概念?

2、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指的是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①②③④⑤。

用图来表示就是:

4、概念与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来表示。

例如: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例如:

二、命题

1、什么是命题?

2、逻辑中的命题与语言中的语句之间的关系。

(1)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命题。一般来说,只有判断句和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

下列语句: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哪些句子是命题?

(2)命题与语句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A、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

例如:

B、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例如:

3、言外之意

我们在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潜台词”的言外之意,逻辑学上叫“预设义”或“隐含义”。

例如:

三、推理

1、什么是推理?

2、推理中最常见是“三段论”和“二难推理”。

(1)“三段论”:通过两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而且两个前提包含一个共同的词项。

例如:

(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得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

四、逻辑规律

1、“同一律”是指。违反同一律的基本错误是:偷换概念、改变话题。

例如:

2、“矛盾律”是指。违反这一要求,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两个句子都是病句。

例如:

3、“排中律”是指。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都同时予以否定。

例如:

第二课时 知识运用

一、概念

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

阿Q---老舍()文学作品---小说()

教师---作家()真理---谬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鲁迅---《拿来主义》的作者()

2、下面对概念的划分正确吗?

(1)图书管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二、命题

1、有时候,有意识地把握概念和词语、命题和语句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巧妙而丰富。体会下面句子的妙处。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有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2、分析下列命题错误的原因。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三、推理

1、下列推理正确吗?

(1)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2)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会更大。现在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没有了。

2、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推理知识?

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索要,但邻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邻人说。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四、逻辑规律

分析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分别违反了什么思维规律。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2)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3)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4)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5)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6)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我来提问:

第13篇:并购的逻辑与技巧

劳阿毛,并购的逻辑与实务技巧 2015-12-29 股权投资论坛 来源:五道口金融沙龙

2015年12月5日,五道口金融沙龙第五期在北京霄云路8号华府会会所举行,华泰联合证券投行部执行董事劳阿毛先生与近200名投行并购专业人士就《并购的逻辑与实务》话题做了分享和交流。

为了保持劳总的语言风格,我们仅是稍作归纳和提示,几乎保持了分享内容的原汁原味。 1.劳总14年的A股并购重组经验,直接的感受是,解读并购需要站在企业主体的角度,并购的链条包括并购战略形成、交易达成、并购的执行及整合等,是个综合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2.决定并购是否发生或者发生是否频繁,最核心的是商业利益。商业利益更多是市场性因素,市场性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股票价格的涨跌,即并购的主战场在市场。 3.并购的逻辑可以从普世经济规律角度及A股市场特殊性进行解读,既需要脚踏实地深谙国情,同时也需要基于市场演变对趋势有前瞻性判断,即不可以清高也不可以盲从。 4.撮合交易成功需要功力而非运气,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心理博弈技巧、三观是否正等因素。 下面是沙龙实录

劳阿毛:大家下午好,今天是周末也略有雾霾,非常感谢大家能到这儿参加这次沙龙,可以看出主办方也费了不少心思,在此也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我将用接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跟大家聊聊A股并购这个话题,我本人做了14年A股并购重组,有些案例的积累,实务中间有一些感受,希望通过交流可以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多角度全貌看并购交易发生与否核心是商业利益

这两年关于A股并购的话题比较热,市场案例发生的比较多,各种媒体也比较关注。我们做并购业务的还是颇有感触,无论从认知还是实务操作而言,并购都是件挺复杂的事。 为什么说它复杂呢?关于并购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析与认知。比如从投行的视角来看并购通常都是项目思维和视角,我的书写了很多对于并购的理解就是这样,比如关注如何把并购业务做好,诸如如何能够拿到项目,如何能够促成交易,如何能够实现财务顾问收入等等,这是投行项目角度的并购认知。

还有个角度看并购就是投资视角,比如PE投资或者二级市场的公募资金等,从投资角度看并购会关注什么?关注并购带来的投资机会,比如并购的投资退出机会啊,并购带来的股价飞涨啊等。若从监管角度看并购,通常会容易聚焦在政策和行政许可事项层面,既包括宏观方面,比如如何制定并购政策把市场向更健康发展引导,也包括微观层面,如何行使审批权力来完成并购的行政许可等。

个人观点,若想对并购有全局的认知还是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因为企业是并购的主角。从企业角度看并购,并购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手段,所以说并购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另外,从操作流程而言,并购涵盖战略形成、交易达成、交易执行和整合四个阶段。 首先是战略形成阶段,既然并购是企业实现自我战略的手段,那么要思考到底通过并购要往那个方向走呢?是横向扩规模还是纵向延伸产业链,或者利用我的优势做相对多元化拓展,或干脆放弃主业直接通过做转型?目前A股市场利用并购做转型的案例不少,比如做水泵的去做互联网,做农业的去做影视等等。其实这些都无可厚非,俗语说商者无域,转型也是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达能集团是世界食品巨头,60年代主营业务并不是食品而是是玻璃,这也是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转型的成功典范。

其次是交易达成及执行阶段,战略定完了要解决交易问题,包括标的公司的寻找,包括交易商务谈判的安排,还有就是交易的达成,即在利益平衡方案下用以法律协议落地。交易达成后进入并购的执行阶段,并购执行包括内部决策、外部审批还有交易实施,内部决策包括董事会股东大会等,外部审批可能包括国资监管审批、证监会行政许可,涉及外资的还有商务部等。并购实施包括工商变更、登记公司新股登记办理等等。 最后并购经过实施进入整合阶段,整合其实是比较漫长的。从产业逻辑或者对基本面的影响角度而言,整合才是并购真正的开始,并购包括方方面面也比较多,包括战略统

一、文化整合、产业链梳理及管理统筹安排等等,经过整合后产业协同效应开始逐渐体现,当然也有整合不成功的各种案例。

所以并购的链条其实很长的,为什么提这个链条?这里边放大任何一个链条环节,其中细节和文章都非常多。但是大家要记住,任何一个链条里的细节都不足以代表并购的全貌,但在市场中却常会犯这样的认知错误。

从投行的角度,很多投行认为并购项目就是并购材料的申报,个人观点这是IPO业务带来的惯性思维。而在我看来,并购报材料只是执行环节中外部审批程序中的证监会行政许可程序。若把这视为并购的全貌肯定会有问题的,好比对一个人从恋爱到婚姻的生活过程,仅局限在民政局的领证程序,容易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无论是媒体还是市场也通常容易从政策及监管的角度片面的看并购,惯性思维是会放大并购政策对并购的影响,他们会认为政策环境就是市场环境。其实决定并购是否发生或者发生是否频繁,最核心的是商业利益。商业利益更多是市场性因素,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二级市场股价的涨跌等。市场有时候感觉审批制度稍微降低了点门槛,或者国务院出了啥鼓励性的政策,并购就应该理所当然的井喷,其实政策与监管对并购的影响不是最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股价,是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我觉得,不同角度来看并购有利于对并购的认知,尽管在不同角度聚焦有利于本职工作和具体细节的执行,但是还是需要跳出细节,从全貌看并购会更全面更理性些。

二、A股并购兴起的内在逻辑

我们再来思考下企业之所以做并购,最根本的原因到底在哪儿?企业说我自己的主业做的顺风顺水,为什么做并购? 现在可谓是全民并购时代,A股并购主要集中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创业板设立定位是打造成新经济新模式的孵化板。但是中国的现状是什么?生生把创业板玩成了并购的整合板。市场是无利不起早,并购火爆肯定有它的内在逻辑原因。我们来解析A股并购在中国发生的原因,先跳出中国的环境,从基本经济规律的角度,看看并购对于企业有什么好处。 (一)基本经济规律角度的并购逻辑 第一点,并购对企业的好处是基于它的价值判断能力,可以用相对低价买到物有所值的东西,就是进行比较划算的投资。比如某企业处于危机,正常市场公允价格10个亿,你能花6个亿能买到,这个就是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不但是并购,大宗商品也好,任何投资也好,所谓说的能够实现抄底,实质体现的是价值判断能力。

第二点,并购对企业的好处,我们叫成长性分享。因为企业是一个动态的经济实体,是可以由小长大的。说的再直白点,如果通过并购买到一个标的,未来五年成长为阿里巴巴,这个并购从投资角度一定是成功的。 并购第三个内在的逻辑叫产业协同,因为并购毕竟并不等同于现金的出资。比如规模扩充所带来的竞争能力的提升,像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原来双方打价格战头破血流,现在一统天下。还有基于产业链延伸,或者客户交叉销售,所形成协同效应,即类似理发店兼并了影楼,很多IT或者互联网行业的并购都是这种逻辑。

并购最后一个逻辑是交易套利。套利逻辑这里边非常复杂,最有效的套利是证券化的套利。尤其在中国,因为非上市的资产转成上市的股票,市场对它的估值定价不一样,比如创业板一百倍的市盈率,但是非上市资产的交易可能只有10倍市盈率,简而言之,用作价10倍交易资产换成了股票可能支撑100倍的市值,就会有巨大证券化的套利空间。

无论那个市场,对企业而言并购获利模式都逃不出这些,即价值发现、分享成长、产业协同及证券化套利等。价值发现和分享成长本质就是投资逻辑,产业协同是价值创造的逻辑,而证券化套利是金融操作所带来的增量。其实成熟市场证券化套利的空间非常小,因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所以上市与否估值差异不大,另外金融工具或者衍生品非常发达,所有的套利空间都会被消灭掉。

所以国外成熟市场的并购,利益点多集中在价值发现、成长性分享和产业协同的逻辑上。比如国外并购基金,会做敌意的袭击式收购,在企业价值被低估的时候买,这就是价值发现过程。然后通过空降管理层、改善企业的组织架构,或者把不良的业务剥离掉,本质是价值创造的过程。最后通过证券化实现退出,证券化通常只是实现收益变现的路径而已,这里边赚不到太大的额外收益。

但A股则完全不同,证券化套利空间太大了,多数的利益都在这边。这个空间足够大,形成局面是什么呢?其他的诸如价值发现、分享成长及产业协同等都可以无需顾及,总之,吃定了证券化套利就不耽误赚钱。

什么意思?买的贵点无所谓,因为股票更贵!成长性怎么样?无所谓,只要有盈利预测支撑股价就可以。产业协同不需,甚至不需要有产业上的关联性,只要能并表就可以。比如开饭店的买互联网公司,产业逻辑上有故事可讲吗?所以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在中国目前几乎所有并购都是在赚证券化套利的钱,产业逻辑退居成背景与帮衬,或者仅仅是个故事。若在并购时能兼顾到产业逻辑,这个企业家在A股是已经具有战略思维、有前瞻性大咖了,现实中这样的企业或者企业家比例非常之低。 (二)A股政策体制逻辑下的并购

我觉得,解读A股并购火爆的逻辑还是要基于中国特有的市场环境,证券化套利空间大是A股并购最重要的驱动力,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诸如IPO的基础制度、证券市场的投资结构等等。

这里先谈下对中国证券市场特点的一点看法,市场之所以成为市场,一定要有市场最基本的功能,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有什么? 第一点应该是自由筹资,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卖我的权益,也就是卖股份把资金融过来,证券市场首先是个融资平台。第二个功能应该是自由交易,股票是具有充分的流动属性的,股票流动性应该是基于市场的功能,而并不是行政权的赋予。第三点,市场之所以成为市场,需要有合理定价功能,即股票价格要反映其内在价值。

基于上述市场功能再结合A股来看,似乎都有所不同:首先说自由筹资,能否发行有人管,股票发行规模有人管,发行价格有人管,这是股票发行。债券发行融资也差不多,公司债证监会管你,企业发改委管你,啥中票还有银行间协会管你,总之似乎各种行政力量在处处与商业利益为敌,这是典型的中国逻辑。所以个人观点,中国证券市场不是绝对有效的市场,而更接近是半管制和半开放的市场。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形成这样的原因很综合,但不可否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是市场化,包括注册制的改革,或者流通领域进一步松绑。但是在目前的国情下,短期内还是维持这种状态,跟其它的国家不太一样,它市场的因素会弱一点。但是这种管制也会让中国证券市场带有某种特殊性或者封闭性,即会因为局部环境特殊性所带来不同的投资与获利逻辑。

A股是行政干预最多的市场,现在目前在全球几乎是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市场。这个其实是很奇怪,基于管制的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证券市场里边有中国特殊的逻辑的投资机会,A股是有确定性可赚钱的市场。主要的逻辑基于管制所带来的一二级市场差价。其实在市场里有确定性的钱可以赚,背后逻辑一定逃不过两点:要么因为垄断所形成的市场特殊地位,或者因为管制形成的商品供求失衡。

解读A股并购的深层次原因,也需要从A股的特殊性上来进行,这里边一定是能够找到答案的。我的观点是在A股混,要有A股接地气逻辑的思维方式,就是不能太清高,总说华尔街怎样,但是很多东西在大A股行不通,所以用特别成熟的市场思考A股不太容易赚着钱。另外,也不能认为A股的逻辑是天经地义永恒存在的,A股也逐渐向市场化慢慢过渡。所以也需要有点普世市场思维方式来进行趋势判断,总之既要低头看路,也要抬头看天。 其实这个话题引到投行也是有效,我们作为券商,A股的特殊环境给我们带来溢价是什么?是券商牌照管制带来的通道业务机会,即牌照给我们带来的制度红利。我们要吃透券商牌照带来的红利来养我们的队伍,同时我们要清楚认知这种红利是阶段性的存在,后续随着整个市场的发展会越来越弱,投行必须转型来培养通道业务之外的能力。所以需要领先市场半步做先驱,领先过头可能会成为先列,如果沉迷于制度带来的红利,就会成为淘汰的一类人。 (三)A股中小板、创业板并购火爆的直接逻辑

所以基于这样的环境,我们回答另外一个问题,现在目前A股并购最火爆,它的直接原因的逻辑到底在哪儿?看A股的并购有几个特点,第一,A股的并购集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这里边有几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中小板和创业板所有制机制更为灵活,基本都是民营的。因为国企不是市场的思维,所以国企除了做国有企业的整合之外,很难做市场化的并购,在市场充分竞争的领域里边才有可能有例外。为什么并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活跃,跟所有制是有关的。

第二点跟股价是有关的,高股价并购活跃,为什么呢?因为套利空间太大,会形成基于交易巨大的财富共赢,变成造富的游戏。不是双方一加一大于二,是一加一等于十。基于A股的并购,买卖双方签完协议之后,双方都很开心,这个就是A股特有的逻辑,这是股价的逻辑。所以很多公司自己的内生式成长乏力的时候需要通过并购增加成长性,从外部想办法。 另外我们要反思下目前A股IPO制度的逻辑,在中国企业能否上市,取决于什么?我觉得做投行的很好回答,企业上市需要证监会批准,所以资本市场的门槛它是行政审批逻辑,至于企业成长性怎样,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这些似乎与能否上市没有直接关系,只需要监管部门给你一纸批文来决定你资本市场的命运。

中国这种行政审批制度下的筛选机制,造成了进入到资本市场的公司都是比较平庸的乖孩子。大家可以看到,上市公司有不少挺好玩的,比如卖扑克的,卖鸭脖子的,卖榨菜的,做打火机的等„„什么行业传统?因为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更容易被看懂。你生产打火机他们一看就知道怎么赚钱。你说互联网+,他直接说你是皮包公司,或者把你问的很难受。 规模比较小的传统行业公司,意味着企业的天花板较低故此成长性不好。你是乖孩子所以过了证监会这个门,但基金经理可不喜欢乖孩子,喜欢有成长性的野孩子。意味着市场的投资逻辑跟入门的逻辑是扭曲,为了适应这种扭曲,多数的企业会理性地选择并购的外延式扩张方式,主要是没办法做内生式的自我调整,首先是能力不足,另外在效率也跟不上。

转型自我能力不足可以理解,餐饮类上市公司自己不会搞互联网,所以只能通过并购。还有就是效率问题,通过内生式的成长实在太慢。在中国这种环境下,产品研发三年,形成业绩三年,市场对你认知再有两年,八年过去了,股价得以体现。八年意味着什么?以为已经有两轮的牛熊转换了,当你业绩体现的时候,别人融过几回资早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了。

还有在中国这种环境下,你内生式的成长,不光效率问题,结果也有很大不确定性。比如做研发三年做出科研成果,或者开发新产品,但是面临什么?面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局面,中国有一个词很可怕,叫“山寨”。完全可能给他人做嫁衣,内生式成长依然很难。为什么在中国很浮躁,因为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我觉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大家都会转向并购,并购很直接,并购所形成的合并报表财务收益的话很快,对股价的助推很快,并购的消息放出来股价就会涨。 还有一点,是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单边市场,单边市场意味着做空所形成的平衡机制是不足的,全市场的话都在找利好消息炒作。所以并购做成了能涨五个板,公布失败了还能涨仨,单边市场意味着所有的人在股价上涨的时候才可以获利,现在虽然有股指期货,但是个股的做空还不太顺畅。

所以在中国的股票市场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词,叫概念。概念这个词是客观上没有关系,但是能够引起股价波动的东西,不是真的,但是大家当真的来玩,因为会起到效果。奥巴马连任,澳柯玛就涨停了,这个逻辑是很荒谬的,但是在中国确实有效。

原来我们做项目发现个现象,比如一个创业板公司,几十亿估值,做了几单变成几百个亿。这到底怎么回事?后来发现并购带来合并利润的增长,基于并购带来的成长性还会推高估值倍数,并购对市值和股票的推动就是几何效应,这种效率让中国企业家热血沸腾。原来都愿意做自己的实业,很多人特别执着,因为是执着做实业,感动了证监会才上市,最终发现执着没有打动基金经理,必须要求你顾盼神飞浪起来才行。 (四)板块轮动没戏 企业通过并购在资本市场发声

随着中国证券化率的提升,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大家做股票的会知道,在十年前有个词叫“板块轮动”,因为股票数量有限,今天炒地产,明天炒有色,大家耐心一点,各个板块似乎都能轮得到。

但是现在没有这个词,因为股票太多了,资金太少了,轮不动了。如果在资本市场没有通过并购体现你的价值和声音,你容易被遗忘。我在对外讲课的时候,有很多人递名片,说我就是某某某上市公司,我说“啊,幸会!”,其实我心里头真的没有听说过,因为上市公司太多了。所以,在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五)并购的卖方逻辑

上面并购的逻辑更多是站在买方角度而言的,那么从卖方来说,通过被并购也依然能够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即把企业卖掉也是比较划算的买卖,所谓的没有不卖的东西,只有不卖的价格。

在七八年前曾做过单产业并购项目,标的公司利润是三千万左右,估值三个亿卖给上市公司。标的公司的股东在我们看来也挺屌丝的,住在回龙观开着桑塔纳上班,每年创始人股东每人只发50万的费用。后来公司以三个亿的价格换成上市公司的股份,减持的时候市值翻了四倍,每个人都是几亿的身家,纷纷移民到加拿大、新西兰了,车、房子和老婆全都换了,人生从此大为不同。

另外还有中国传统行业的富二代接班问题,很多老辈创业者望子成龙纷纷把富二代送到国外去,有些英语没学的怎么样,但国外悠哉的生活却学会了。回国后看到老爸傻大黑粗的行业不愿意接班,通常都会提出个朴素的要求,想学国民老公王思聪,伸手给我几个亿做点投资。 富二代因为成长的环境不愿意接班,另外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并未形成,老辈的企业家只好将企业卖掉。另外,新生代的创业者比较能够接受把企业养大之后卖掉的逻辑,包括互联网、影视及游戏行业,创业者成立企业那天就做好了把企业养大卖掉的准备。 还有就是PE股东的退出诉求,基于全民PE下好多企业PE都在里边当股东,所以PE退出就会形成对并购非常强的促进力量。刚开始PE并未意识到并购退出的好处,后来发现虽然并购的价格没有IPO那么高,但是它资金周转效率比较高。于是出现了专门指向并购的退出的成长性基金,美其名曰并购基金。

无论基于市场、政策,基于买方意愿还是卖方变现退出,并购在A股都有非常理性的动力。市场案例已经够多不需要再做科普了,市场启蒙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三、并购实务:撮合交易的技巧和博弈

再讲一个话题,从投行的角度怎么看并购操作、操盘以及交易的结构。

我说并购其实是很好玩的事,第一个关系到巨大的商业利益。我们做并购的人,有的时候觉得挺有自我价值的,回老家跟发小吹牛,兄弟我折腾都是几十亿的大事,感觉那叫个好。 还有并购是需要合规操作的,而且里边方案的设计是需要专业技巧的,一个事大,另外一个活需要细,还有一点是人跟人之间的博弈,会涉及到人性、心理的东西。再直白一点,你要帮社会上最优秀的精英跟人斗心眼,前提是你一定得有点心眼,这个事傻子做不来。还有一点你的三观要正,因为企业家不好糊弄,而且巨大利益面前,他们的防备心理都很强,你不能太鸡贼。对你不信任,这个事做不成。

并购交易对人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专业性要有非常牛的通透的方案,把大家领向共赢。第二在利益的平衡上展示人格和价值观的话一定要正向。太鸡贼没有人信任,能力再强是做不好的。所以成功的交易人一定是人品和能力聚焦。最好做个貌似忠厚、心里有数的聪明的老实人。

这个平衡其实是特别不好把握,做并购时间长的话,人容易分裂和纠结,因为脑子里边要想的事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并购这个事是非常难的,因为多数的并购是做不成的,所以对并购业务一定是心存敬畏的。我本人做了14年并购业务,依然不敢说得心应手,会觉得很多案子做不成,甚至有些也不太敢碰。

你觉得双方会彼此感兴趣,但是双方就是看不上眼。双方感兴趣又多数谈不成,多数达成的交易最后在整合里边是一团糟的。所以并购的失败率非常高,尽管有人说,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是并购的产物,但是并不是每单并购最终都能成功的。 在中国对并购理解成比较浅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体制内的牌照业务下的投行人,认为并购我不用参与交易,你们谈好了做材料就可以。另一类是江湖派的掮客,习惯简单地拿供求信息去碰,只要有买的有卖的,就介绍到一块。其实供求信息是交易的前提,但是真正有供求,离交易的达成还有十万八千里,即使被你碰成了,你在里边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信息传递的作用。

像买彩票一样,什么人牛,给你一个数就能中奖,肯定牛。如果有人告诉你彩票站在那个位置,你中五百万会分你二百万吗?不会的,顶多请你吃饭。所以说,在并购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是需要参与者来判定的。仅仅传递供求信息方式去做并购是很难的。要么很长时间做不成,你会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到底是情商、智商还是运气太差?要么做成跟你关系不大,如果你的判断不够精准的话,你在里边会失衡,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你。 真正的并购交易操盘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第一个,你需要有对行业的认知所带来的初步价值判断能力。说的直白一点,需要能够知道哪些企业好,哪些不好。这个一定要聚焦行业,因为没有人是通才。 第二个,能够通过你的撮合,预期管理和利益平衡,真正作为交易的主持者把双方引向共赢,你要做主持人,不能做观众。

还有你要有资源配置的能力,需要钱我可以给你引进来钱,你这样的话,最终才能够在里边拿到你合适的商业利益,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所有的所得一定是你的付出和你的优势最终变现。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本质就是骗,在这个时代是非常难的。 这个是在业务过程中间我的一些感受,在书里边我也提到过真正的财务顾问在并购发挥的作用。可以是做材料,可以做对方的协调,可以做交易的执行,或者企业战略的把控。程序和材料的工作是同质化最强,最简单的,而业务的协调相对比较难,因为毕竟要在动态的时间表下完成项目统筹。最难是做交易人。你要通过你的专业知识,把一些交易真正撮合到一块,这就需要你对事,对规则,对人,都是有很强的判断力才可以。这种一定是有很多积累,包括业务技术的积累,年纪、阅历的积累等等。

还有一个话题,在交易里边,要对人性的话有特别深的理解。因为我每天面对的人精,他们之间的博弈,你怎样能让双方最大可能成就交易的概率往前走,这里边一定需要技巧的。 从我个人经验的角度,怕交易走的太顺,走的太快。有人说挺奇怪,人家办事希望一帆风顺,你为什么总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

我举个例子,有一单交易,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谈判,双方一见如故,当时喝醉了,说这事就这么定了,谁也别反悔了。我觉得交易太快了,双方得有博弈来回才好。我因为心里担心就亲自盯现场。果不其然到第三天的时候卖方找我聊天,一直问两个问题:“小劳,我这个企业条件卖的是不是还行?我说挺好!我独立IPO是不是一定没戏?我说挺难的。”

其实我心里非常悲观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老板心里头打鼓。我就把所有的中介机构叫过来,提出一个要求,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到我这,再跟老板沟通。因为我知道中介机构是买方派来的,很多是证监会角度合规性问题。这个问题给老板的话,一定会认为对方找毛病要砍价,会演化成交易里边的博弈问题。三个礼拜之后,跟对方的老板电话里说:“不好意思,你把人撤了吧,不干了。”对方老板特别诧异,说兄弟怎么回事?差事还是差钱?卖方说啥都不差,我没有想好。

这个是人性的心理,比如你追一个姑娘,第一次就说同意,第二天就通知你结婚的日期,你什么反应?肯定跑。为什么在交易里边设一些困难,让交易变得焦灼会带来结果的稳定性。女同志买衣服,卖家报价500元,问300卖不卖?说卖,转身就走。通常都会有很激烈的出价还价过程,耗时不短气氛紧张,交易在什么时候能够达成?你说不买了,走到拐角处叫不叫你回来!博弈的过程会形成双方心理上的安全感。 所以并购撮合不但需要专业,有的时候需要对人心理有把握。我们在撮合交易谈判喜欢安排在晚上十点谈,一直谈到第二天早晨六点,中间连吵架带摔杯。第二天眼睛都绿了,最后大家说就这样吧,结果实在是来之不易,最后签个协议之后都去睡觉了。大家会认为这个交易经过了如此剧烈的博弈,一定是谈到底了,其实就是熬夜困了,会形成心理暗示认为结果艰难而稳定。

战略算大账,战术用小账培养交易的稳定性。一单并购能够达成最终脆弱的平衡,交易双方认为这个事可接受,但是不是特别满意,这种状态是最佳的状态。如果一方乐得屁颠,一个愁眉苦脸是有问题的。从财务顾问角度,投行提供并购业务服务,不是服务于单方利益最大化,而是服务于近远期利益和战略平衡。

还是那句话,并购不太容易,无论专业知识、人性、利益摆布都是要求很高的,在中国做好并购业务首先要有节操,有底线,第二个要与客户共同成长,稍微长久的心态,另外在业务积累专业知识。总之我觉得是业务能力占三四分,人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占六七分的,这样在中国复杂的市场里边,你才能相对比较长久的生存下去。

第14篇: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其实试卷都一个样,我也有可能北航北大清华-------

**个人辅导中心(数学辅导)内部专用讲义

高三一轮复习专用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一)

(1)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互异的,又是无序的.

(2)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

(3)集合可分为有限集与无限集.

(4)集合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大写字母法、图示法及区间法.

(5)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运算;属于符号记作“∈”;不属于,符号记作“ ”.

2.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就说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 B(读作A包含于B),这时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也可以记作BA(读作B包含A)

①子集有传递性,若A B,B C,则有A C.

②空集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

③真子集:若A B,且至少有一个元素b∈B,而b A,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④若A B且B A,那么A=B

⑤含n(n∈N*)个元素的集合A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 个.

1.2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二)

(1)补集:如果A S,那么A在S中的补集 sA={x|x∈S,且x≠A}.

(2)交集:A∩B={x|x∈A,且x ∈B}

(3)并集:A∪B={x|x∈A,或x∈B}这里“或”包含三种情形:

①x∈A,且x∈B;②x∈A,但x B;③x∈B,但x A;这三部分元素构成了A∪B

(4)交、并、补有如下运算法则

全集通常用U表示.

U(A∩B)=( UA)∪( UB);A∩(B∪C)=(A∩B)∪(A∩C)

U(A∪B)=( UA)∩( UB);A∪(B∩C)=(A∪B)∩(A∪C)

(5)集合间元素的个数:

card(A∪B)=card(A)+card(B)-card(A∩B)

集合关系运算常与函数的定义域、方程与不等式解集,解析几何中曲线间的相交问题等结合,体现出集合语言、集合思想在其他数学问题中的运用,因此集合关系运算也是高考常考知识点之一.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如果一个命题是“若p则q”的形式,其中p称为命题的前件、q称为命题的后件,(1)若p q,且q≠>p,则p是q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若q p,p q,则p是q的必要且不充分条件,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若p q,且q p,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4)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这四种情况反映了前件p与后件q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判断时应:(1)确定前件是什么,后件是什么;

(2)尝试从前件推导后件,从后件推导前件;(3)确定前件是后件的什么条件.

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既要证明命题“p q”为真,又要证明命题“q p”为真,前者证的是充分性,后者证的是必要性.

常用逻辑用语的重点内容是有关“充要条件”、命题真伪的试题.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有准确的记忆和深层次的理解,试题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不大,要求对基本知识、基本题型,求解准确熟练.1

-----------------------**个人辅导中心(数学辅导)精华讲义--------------------

第15篇:趣味逻辑与案例分析

姓名:张健飞

学号:10316156

班级:机械1011

孔融不应该让梨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传遍中国。,小孔融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孔融让梨的故事真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例子吗?孔融让梨真的出于自己的意愿吗?我认为孔融不应让梨。

三岁的孔融,古代人都算虚岁的,充其量两周岁而已。从本性上说,人都是自利的,要首先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对三岁儿童来说,满足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吃饱穿暖,这将会使他高兴,使他获得满足。而受到古代圣贤教化和熏陶的孔融,不得不压抑本性,在小小的年纪就抑制自己的需求,而去让给他人,这将会抑制人的心智模式,从而让他朝着性格异常方向发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如果追求人性解放、人性的健康发展,似乎应该教育孩子不该像孔融那样有“让梨”的“心性”,而是应该让孩子朝着“符合儿童特点”的成长之路健康发展。 孔融让梨的故事作为一种谦让被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谦让是懦弱的别名,公元196年,是孔融终身难以忘怀的一年。 这一年,流落在外的汉献帝回到了洛阳。皇宫已经全被烧毁,一粒粮食也没剩下,朝中官员饿得采摘桑叶充饥,有的饿得靠着城墙就死了过去,有的则被士兵杀死。 这一年,曹操带兵进入洛阳,把献帝和朝廷迁到了许昌,曹操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超级司空”,真正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年,与孔融互称“孔子颜回”关系的祢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斩首。

也是这一年,从春天起,敌人的部队把孔融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一直持续到夏天,战斗异常惨烈。 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

一向虚妄狂放的孔融却并不肯正视现实,生怕有损自己处变不惊的大名士形象,更不会到一线去督阵。当兵员只剩下几百人,攻城的箭镞像下雨一样密集而降,守军与敌军短兵相接,血肉搏杀的时候,孔融仍故作镇定,凭案读书,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随着城中的一阵喧闹,敌军攻进了城内。此时此刻,这个一生不肯正视现实的狂狷书生,才在几名亲兵的掩护下,狠心地丢下了妻子儿女,在茫茫夜色中逃出绝地。可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只得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不争气的丈夫和父亲殉难了,她们母子三人被敌兵俘虏,全部被杀。回想一下,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谦让,这似乎成了人性格上的烙印,每逢遇到有争执的事,虽然心中很想要,但总是怯懦了,总是违心的去让,让过之后,心中难过许久,恨自己的懦弱儒家思想教化下的一些行为,或者说儒家提倡的一些做法。二十四孝中,有孩子为父母暖被窝,孩子先让蚊子咬,力求让蚊子吃饱了就不咬父母了;实在让人非常不忍心。孩子当然有孩子的天真烂漫的童年,不知道他成年后,回忆起这些事情来,会有如何感想?相比较而言,国外教育孩子

发展个性,儿童的任务就是玩;我们呢?是否需要反思下?或许,有些东西得从基·层民·主做起,从社·区自·治开始,从孩童教育开始。尊重人性,才会获得发展。在对传统的传承中,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不能陷入一种僵化的思维。孔融让梨中的“礼让”,作为一种风格,依然可以体现在我们对荣誉等功利的态度上,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的“礼让”,也可能会让我们丧失许多发展的良机。

长幼有序,谦恭礼让”的道理是绝对正确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错就错在面对不到4岁的小孔融那个年龄,她那样做误导了孩子,让孩子认为“耍小聪明、说谎话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在不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的情况下,像他那个年龄段的小孩没有愿意拣小梨子的吃的。因为挑大梨吃是孩子的天性,像婴儿一出生要吃奶一样,属于与生俱来的本能!没有受到一定的教育和约束,让梨的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家教一定很严。相信孔融原来也跟许多普通的孩子一样,挑大梨吃。直到有一天,孔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孔融一眼就看中了中间又大又红的那个,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孔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孔融和他的哥哥弟弟们:你们谁想要哪个?小孔融第一个抢着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孔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自幼就要学会讲礼数,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于是,聪明机灵的小孔融赶忙改口说:“那好吧,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哥哥和弟弟!”孔妈妈听了很满意,高兴地笑着亲了孔融一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当孩子想吃大梨子的时候,一定让他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喊出来——好孩子首先一定要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如果这时候孩子看着大人的脸色,违心地说出要吃小梨子的话,千万不要奖励他,因为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为奖励,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给了孔融。小孔融不仅达到了吃大苹果的目的,还得到了妈妈的欢心,便把这件事情牢牢记住了让梨事件以后,宗族的大人们都夸奖小孔融,对他另眼看待,慢慢地,他也就学会了弄巧耍乖。从此,也埋下了祸根,成年后做了官的孔融仍然改不了这个坏毛病,经常耍小聪明。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亦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好孩子”的典范,孔融被中国人传送了千年。可是按照现在的科学教育观念,作为一个

三、四岁(中国古代记虚岁)的孩子,做出“让梨”这样的“仁义之举”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从人性的正常发展来看,似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面临选择要一个大梨还是一个小梨时,应该毫不思索地选择那个大梨,孔融的案例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是没有“儿童教育”,像有人说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儿童早熟现象。

孔融所处的年代是汉朝末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孔子创建的传统道德在当时的鲁地(今山东曲阜)是受人无比推崇的思想,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下,让梨行为显得十分自然,可是如今社会,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正在颠覆着古人的那种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伴随的是国学思想的没落、传统道德范式的流失。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着“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概念,从小就置身于各种竞争当中,经受着“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从读早教班,到入名园、名校,读各种兴趣班,参加各种竞赛,到处都是竞争、竞争、竞争的口号,谁还会认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说法。古之圣贤一定就是圣贤么?我个人认为后来人越来越比先人聪明的,我们尊重先人,但绝对不

会因为先人犯过错误而不敢承认。因为先人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可惜,国人似乎总喜欢讳莫如深,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承认祖先的错误;认为追讨祖先的错误,就是对自己根源的亵渎。这直接导致了国人不喜欢自我反省,不懂得忏悔,孔融让梨为了好名声。

小孔融也是可怜,你看那兄长人高马大的,就算看着大梨子也是白看啊,在哥哥面前,他永远是弱势群体,你想吃大梨子,做梦吧!他只得明智地做出让梨的选择,不让又能如何?你什么时候见过胳膊扭过大腿的?!扭去扭来,还不是自寻烦恼。何苦自找苦吃呢。还不如争取主动,落个好名声。有了这次让梨的故事后,家里的好东西都归哥哥了,哥哥也不再谦虚。哼,你不是英雄吗?你不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吗?你就应该让着我,要不岂不是破坏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我捡好的拿,也是出于爱护你的名节而为之的,培养一个英雄容易,要想保住一个英雄,实在是太难啊!于是,家里有钱了,先让哥哥花,分割家产吧,也先让哥哥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孔融让梨是受社会环境所压迫和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孔融不应让梨。

第16篇:“放”与“管”的逻辑

“放”与“管”的逻辑

一个真正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并非单纯强调“放”,更要强调“管”,这样的体制,才是有效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在处理“放”与“管”之间的关系中的实践,可为青岛市乃至全省借鉴。

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应该怎样配合,政府的监管应当怎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创业活力被激发出来之后应该怎样维护市场秩序,“放”与“管”之间的逻辑,实际上在新一轮改革重启之时,就已经被奠定了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西海岸经济新区,作为改革先行先试的区域,“先照后证”改革、“三证合一”和“一口式”运行等实践,都在探索着改革路上这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的平衡。

“先”的哲学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商业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要真正创造工商业蓬勃发展的一方热土,首先就需要政府从自身做起,自我改革,自我削权,真正激发出市场的活力。

自2014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企业法人注册资金最低限额、经营场所限制等规定被取消。这是我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之后,新登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

改革的脚步迈出之后,便大步向前,而改革的方向一旦确定,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改革顶层设计的具体落实。对于2014年6月获得国务院批复的西海岸经济新区来说,先行先试的“先”,就体现在敢于率先突破,在各个领域深入开展改革。

2014年8月6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投资类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率先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9月1日,由新区工商部门牵头组织调研起草,黄岛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市场主体“先照后证”审批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推行“先照后证”、“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行政审批难、繁、卡的问题,简化了登记程序和材料。

“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仅仅是顺序的改变,却意味着巨大的改革。如果说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创业的第一道门槛,那么“先照后证”改革,便是为创业开通了顺畅的大路。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普通人要开办一家公司,需要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证,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而实行“先照后证”改革之后,创业者只需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经营活动,如果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向主管部门申请,在等待许可期间,创业者可以着手开展一些筹备工作,这为企业先期发展争取了大量时间。

“‘先照后证’改革,把原来的382项前置审批事项,除了保留了国务院规定的34项以外,其余全部变为后置审批,这极大地释放了市场的活力。”青岛市黄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定森表示,在改革之前,创业者想要申请营业执照,但是又有过多的前置审批事项,造成了很多不便,也导致了很多企业宁可无照经营情况的出现。而实行“先照后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同样如此。

在实际操作中,黄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还推出一些措施,住所经营承诺书就是一例。过去,创业者要注册公司,必须提供房产证复印件或者房屋竣工验收证明,这无疑又为创业设置了一道关卡,现在,只需要提供一份住所经营承诺书,就可以进行注册。

降低门槛,激发创业活力,这些改革措施大幅提升了公司的存活率,从时间、人力、财力各方面降低公司的设立成本,促成公司尽快开展商事活动。

为企业登记做减法

在“先照后证”、“一址多照”、“一照多址”这些改革的基础上,新区继续探索着工商注册登记改革的路子,黄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颁发了第一张载有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税务登记证号的新版“三证合一”营业执照,从此,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市场主体有了全新的“身份证”。

新区的“三证合一”改革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与“一口式”运行同时进行,在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同步审核。综合服务窗口由市场监管、国税、地税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一次性告知各部门提交材料要求,一口受理个部门审批业务。

以往申请人办理“三证”时,要向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公安等五个部门分头填写申请表格、重复提交申请材料,现在申请人只需要跑一个窗口,原来办理企业需要提交26份材料,填写166个数据项,现在仅需交13份,填写74个,压缩一半以上。原来需要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三个证,现在只需领取一张标注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税务登记证号的营业执照。原来企业需要跑5个部门,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办结的审批事项,现在只需要跑一个窗口,5个工作日之内就可以办结,材料齐全,甚至当天就可以拿到。

从三证到一证三号,从多个部门办理,到一个窗口办理,从耗时一个月到5个工作日,这样的“减法”,却获得了新区创业上的“加法”。

根据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西海岸经济新区新设立市场主体8522户,同比增长71.75%。其中,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2084户,同比增长35.85%;外资企业21户,同比增长61.54%;个体工商户6340户,同比增长89.48%;农民专业合作社37户,同比增长27.59%。市场主体呈现“井喷”态势,开启了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放活不等于放任

简政放权与放管结合,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体两面。大量的行政审批权被取消和下放,前置审批变为后置审批,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现象,这也是在改革中面临的重大考验,如何才能做到放与管相结合,放活而不放任,这也在考验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过去是‘严进宽管’,实行改革之后,要做到‘宽进严管’,从事前监管到事中事后监管,过去大量的无照经营,只靠工商部门去管理,而改革之后,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各部门协调配合,同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黄岛区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局局长徐本宁表示。

“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构建起了一个市场监管的新格局,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的透明、公平和有效,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管等部门坚持“大数据”工作思维,探索建立新区市场经营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发布、共享、使用、反馈机制和市场主体“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机制。将市场主体的登记备案、资质资格、许可监管等信用信息将依托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实时共用和反馈。

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简政放权是改革的“先手棋”,而简政放权并不是不管了,放的是对市场干预过多的审批权,管的精髓在于加强监管权。审批权下降,这意味着更多的企业可以进入市场,但是与此同时,政府的监管责任则更大,政府需要对这些进入市场的经济主体进行监管,为他们的经济生产和市场行为提供更多标准。

一个真正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并非单纯强调“放”,更要强调“管”,这样的体制,才是有效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在处理“放”与“管”之间的关系中的实践,可为青岛市乃至全省借鉴。

第17篇:概述西方文化逻辑与理论

概述西方文化逻辑与理论

大家常说的文化逻辑是指一种文化中,以逻辑体系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与认识方式。文化逻辑是文化活动的中枢,制约着文化创造的进程,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都与深深隐藏在其下面的文化逻辑有密切的关系。

在世界各地,文化因为地域或人文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就构成了各个地域的可区分性和差异性。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要分析其饮食、建筑、生活习俗、诗歌等各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怎样思考的、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能从文化表面看的出来,真正的答案在文化逻辑里面,文化逻辑就是这些答案的源头。且,西方的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样,他的文化逻辑也对其他的民族有重大的影响,这些构成他们独特文化逻辑的特色。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世界上形成了三大逻辑体系,他们分别是--中国古典逻辑、印度古典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虽然从古至今,各界学者对这三大逻辑体系充满了争议但是他们依旧是在人们的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最广大的应用。

其中,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的确立对于西方文化发展的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最为突出的是,它对人类理性发展的价值方面。虽然,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在西方,理性就已经被提倡。但是,由于当时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理性思想也只是以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出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恰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他把前人提出的理论具体化,使它作为一种规律被建立起来,让当时的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同样,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这个逻辑体系的反思也在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这种逻辑体系的不足之处。他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包含所有的规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会依照他的规律来发展,世界没有万能的规则。事物都是双面性的,有利有弊,没有万能的理论,总有局限性。然而,总体来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在西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中都起着关键的一部份。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文化具有逻辑思维传统。中国的逻辑强调辩证理性,原则是抽象与具体在理论思维中的统一,同时以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的原则,这是与西方文化逻辑完全不同的体系。先想出抽象的理论,再通过各种实践使之前的理论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的“和而不同思想”。

对于同样的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科学认识,看法都是有所差异的。神学逻辑的独断导致了学者们对它的激烈的批判,有学者提出,人们正确的认识是建立在历史的经验上,而不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这一说法,是对当时人们一直崇拜的神学逻辑学的一大挑战和怀疑。于是,在当时社会又有一个新的文化逻辑学出现,该文化逻辑学的核心是认识客观的世界。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使得传统的文化逻辑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更加推崇的方法是综合归纳与演绎法。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所有的现象、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状况,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是它们最大的弊端。

理性不但是西方文化的思想核心,还是它的精神源泉。而逻辑体系就是西方理性的形式化,逻辑思维的建立也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西方文化注重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以人为中心,是他们认为对人存在的价值的肯定。同时西方还重

视个性的自由与公平竞争,人类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认为,个人作为个性的具体代表,以争取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西方一直以法治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在他们的体制下,重视物质利益的分配着表现在工商业经济型社会中,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来节制贪污和侵占,保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最早的宪法与人权宣言就是产生于西方国家。在民主政治的原则下,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博爱的社会风尚。虽然,这一原则会引起很多国家的*不安,但是,仍有许多人士追求这一原则。

在公正且科学的文化史观提出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不科学的文化史观。代表有意大利的维科,他提出的文明传播论和自然种族论,都与事实情况有很大的差别。黑格尔自认为是对哲学的研究,但他运用相当多的是政治观点,这显然与他的初衷有很大的出入,同时他也忽略了最基本的逻辑。

文化的进步有多种方法,从康德开始,文化批判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的思想。不断的反思自身的问题,在批判中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而最终的批判是对西方逻辑的批判。对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逻辑,我们既要坚持他们的进步的、科学的观点,又要改进其中的一些不足,使它得到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一个理论的提出,其中包含了对社会有利的想法,同时也兼容了一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错误的观点。时间可以检验出它的长处,使该想法得到发扬,也会检查出它的弊端,后人对它的修改和重整,使它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逻辑作为文化活动的中心部分,在提出的时候,总是会包含当时的社会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活动会有所改变,文化逻辑必须与之同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文化逻辑的不同。在对比两个不同的文化的时候,要从其根源出发,再考虑其他的方面的不同之处。在分析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时,要从不同时期出发,因为社会的发展时期不同,文化逻辑都有所差别,即文化有所差异。

第18篇:高二文科期中考试集合、推理与证明、常用逻辑、复数练习

高二文科期中考试综合练习1.设集合M={(1,2)},则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A)1M(B) 2M(C)(1,2)M(D)(2,1)M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B.由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C.由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D.演绎推理在前提和推理形式都正确的前提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3.设全集U1,2,3,4,5,6,集合A1,2,3,,B2,4,5,则CU(AB)等于() (A)2(B)6(C)1,3,4,5,6(D)1,3,4,5

-3+i

4.复数z=的共轭复数是()

2+i

(A)2+i(B)2-i(C)-1+i(D)-1-i

5.下列推理是归纳推理的是()() A.A、B是定点,动点P满足|PA||PB|2a|AB|,得P点的轨迹是椭圆 B.由a11,an3n1,求出S1,S2,S3,猜想出数列的前n项和Sn的表达式

2

22

C.由圆xyr的面积为r,猜想出椭圆D.利学家利用鱼的沉浮原理制造潜艇

2

xa

22

yb

22

1的面积为ab

6.若复数(m23m4)(m25m6)i是虚数,则实数m满足() A.m1B.m6C.m1或m6D.m1且m67.设I=R,M={x|x

D.{x|x≥-1}

A.“若a3b3,则ab”类推出“若a0b0,则ab”;B.“若(ab)cacbc”类推出“(ab)cacbc”;C.“若(ab)cacbc” 类推出“abab(c≠0)”;

c

c

c

(ab)ab” 类推出“(ab)ab” D.“

nnnnnn

9.一同学在电脑中打出如下若干个圈:○●○○●○○○●○○○○●○○○○○●…,若将此若干个圈

依此规律继续下去,得到一系列的圈,那么在前120个圈中的●的个数是() A.12B.13C.14D.15

10、由a11,an1

3410

3an3an

1给出的数列an的第34项是().1

4104100

11.已知(x+i)(1-i)=y,则实数x,y分别为()

A.B.

C.D.

A.x=-1,y=1B.x=-1,y=2C.x=1,y=1D.x=1,y=

212. “x=-1”是复数z(x21)(x1)i为纯虚数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x2x20

13.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是,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xa

(A) a>2(B)a<1(C)a≥2(D)a≤1 14.已知复数z = (1 – i)(2 – i),则| z |的值是

3i

15.已知i是虚数单位,则的实部为_______;虚部为_________

1i16.观察下列不等式:1

12,1

12131,1

1213

1732,1

1213

11

52,

则第6个不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若复数z满足z(m2)(m1)i(i为虚数单位)为纯虚数,其中mR则z____

mm6

m

18.当实数m为何值时,复数z(Ⅲ)纯虚数?

(m2m)i为(Ⅰ)实数? (Ⅱ)虚数?

19.已知a,b,c成等比数列,a,x,b成等差数列,b,y,c成等差数列,求证:

20.若a10且a11,an1

a1

12

ax

cy

2

2an1an

(n1,2,,)(1)求证:an1an;(2)令

,写出a

2、a

3、a

4、a5的值,观察并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an;(3)证

p

an

an

明:存在不等于零的常数p,使

是等比数列,并求出公比q的值.

第19篇:大学逻辑推理经典资料九、逻辑基本知识—证明

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http://

九、证明

证明是由论题或论据两个部分通过论证方式而组成的。论题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明的判断。论据是用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证明与推理是有密切联系的。证明总是借助于推理来进行的。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题相当于结论,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任何证明的过程都是运用推理的过程,没有推理就无法构成证明。

(一)证明的逻辑原则

充足理由原则是证明的逻辑原则。充足理由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任何正确的思想必须有充足理由。或者说,在推理和证明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的,总是有其充足理由的。充足理由原则的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公式中的“A”表示证明中被确定为真的思想(即论题),我们称之为推断;公式中的B表示用来确定推断“A”真的一个或一组判断(即论据),我们称之为理由。由于B真而且B能推出A,所以称B是A的充足理由。

具体地讲,充足理由原则的逻辑要求包括下列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理由的判断应当是真实的;第二,理由和推断之间应当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换句话说,推论应当符合逻辑规则,推理形式应当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充足理由原则的要求是:必须根据真实的判断和正确的推理形式来推出新的判断。因此,充足理由原则体现了证明过程中真实性和正确性的统一,体现了正确思维的论证性的特点。

违反充足理由原则要求的逻辑错误是理由不充足。它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理由本身是虚假的。比如,和平主义者提出了“反对一切战争”的口号,他们的理由是:“一切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这个理由本身是不真实的,因为只要有战争,就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一切推动社会历史前提的战争,例如农民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就是正义的战争。所以,和平主义者依据的理由是虚假的、错误的。从逻辑上讲,这种错误叫做“虚假理由”的逻辑错误。

实或推理将这些不同论题一一予以否定,从而证明我们所要证明的论题为真的一种方法。可见,穷举法实质上是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和完全归纳推理的联合运用。

下面举一例;

■在巴基斯坦影片《人世间》中,女主人公拉基雅的丈夫恶贯满盈,最后被人枪杀。凶手是拉基雅?拉基雅确实是开了枪的呀!老律师曼索尔把这个善良的妇女从绝境中解脱出来。这位正直的律师根据充分的理由证明了拉基雅不是杀死她丈夫的凶手,她是无辜的。曼索尔是这样证明的:

如果拉基雅是凶手,那么她手枪中的五颗子弹必然最少有一发打中了她的丈夫。而现在经过现场检查,她手枪中的五发子弹都打在对面的墙上,打在墙上,当然没有打中她丈夫。再有,如果拉基雅是杀死她丈夫的凶手,那么,子弹一定是从正面打进她丈夫的身体的,因为拉基雅是面对面地对她丈夫开了枪。但是,经过法医检查,尸体上的子弹是从背后打进去的。

在这个例子中,老律师曼索尔用了两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通过这两次演绎论证,证明了“拉基雅不是凶手”这个论题。

(三)证明的规则

Ⅰ、关于论题的规则:

1.论题必须明确

违反这条规则,在逻辑证明中叫做“论旨不明”

2.在同一证明过程中,论题应保持确定

违反这条规则,在写作上叫做“跑题”,在逻辑证明中叫做“转移论题”。例如,某人本来是要证明“必须重视体育锻炼”这一论题的,但他却大谈“如何展开体育锻炼”,这就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Ⅱ、关于论据的规则

1.论据必须真实

在证明中论据不真实,就会犯“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如:“亚里士多德曾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转的。”而所谓“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转的”这一论据是假的。所以,这一论证就犯了虚假论据的错误。

论据不真实,还表现为“预期理由”的错误。所谓预期理由的错误,是指在证明时所用的论据本身还是一些真实性尚未得到证明的判断。比如,曾有人为了证明“火星上是有人的”,而提出的论据是:“用望远镜观察火星,可以发现上面有不少有规则的条状阴影,而这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因此得出结论说:“火星上是有人的。”这个证明就犯了预期理由的错误。因为,他所提出的论据“火星上的有规则的条状阴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这个判断本身是否真实还未确定。

2.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论题来说明

这就是说,在同一证明过程中,论题与论据不能互为论据,否则就会犯“循环证明”的逻辑错误。如,有人试图以从海岸上看远处的行船总是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一现象来证明地球是圆的。但是,若问为什么从海岸上看远处的行船总是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呢?这又有待于“地球是圆的”这一判断的被证明。由于这个论据的真实性还是依赖于这个论题的真实性的被证明,因此,这样的证明等于是绕了一个圈子,结果仍然什么也没有证明。

Ⅲ、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论证方式主要有一条规则,即论据和论题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证明中采用的推理形式不正确。比如,有人说:“这人个子这么高,一定是个篮球运动员。”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高个子都是篮球运动员,“个子高”和“为篮球运动员”这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如果我们把这一错误的证明中包含的推理形式表述出来,那就是:

篮球运动员都是高个子,

此人是高个子,

所以,他是篮球运动员。

不难看出,这一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这样,即使两个前提都是真的,但由于前提与结论之间无必然联系,结论并不一定真。因而论据虽真,却证明不了论题的真,这就是证明中的“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2.论据和论题不相干,即证明中的论据虽然也可能是真实的,但却与所要证明的论题毫无关系。用这样的论据当然是判明不了论题的真实性的。例如,有位年轻人在谈论自己学习不好的原因时说:“我想,自己脑袋小,知识装不进,学习不好的原因就在这倒霉的长相上。”这

位年轻人所自己学习不好的原因归之于长相不好(脑袋小),显然是不科学的。其思维过程中就包含了这样一个逻辑证明:用“我的长相不好”作为论证来证明“我的学习不好”这一论题。而我们知道,学习的好不好同长相好不好(脑袋大小)是毫不相干的。因此,这位年轻人的证明也就包含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3.以人为据。这是一种常见的“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是在论证过程中,为了论证一个判断的是否真实,不是以事实和已经证明的科学原理为依据,而是以与这一判断(论题)有关的(或提出的,或支持者或反对者)的人的权威、地位、品德作为论证这一判断真假的依据。通常所说的“因人纳言”或“因人废言”就是犯了这种错误。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用“办事者年纪轻”为论据来证明“年轻人办不好事”,也属这类错误。

4.以相对为绝对。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寻找论据的时候,把在一定条件下的真实判断当作无条件的真实判断,也就是把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正确的东西,当作在一切时间、地点、条件下都是正确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论据来进行证明。

第20篇:逻辑考题

五个人来自不同地方,住不同房子,养不同动物,吸不同牌子香烟,喝不同饮料,喜欢不同食物。根据以下线索确定谁是养猫的人?

1,红房子在蓝房子的右边,白房子的左边(不一定紧邻)

2,黄房子的主人来自香港,而且他的房子不在最左边。

3,爱吃比萨饼的人住在爱喝矿泉水的人的隔壁。

4,来自北京的人爱喝茅台,住在来自上海的人的隔壁。

5,吸希尔顿香烟的人住在养马的人?右边隔壁。

6,爱喝啤酒的人也爱吃鸡。

7,绿房子的人养狗。

8,爱吃面条的人住在养蛇的人的隔壁。

9,来自天津的人的邻居(紧邻)一个爱吃牛肉,另一个来自成都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逻辑与证明
《逻辑与证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