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上海市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8 08:37:30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跨学科教育】上海市中小学STEM教育调研报告

【跨学科教育】上海市中小学STEM教育调研报告

篇首语STEM教育,以项目式的学习方式融合各学科内容,解决真实环境下实际问题,通过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形势下,许多国家都加强了STEM教育的引入与本土化,中国上海也在这个浪潮中积极尝试,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成本,STEM教育在上海的实际开展情况如何?进一步推广需要有哪些具体措施?经历3个月的时间,本次上海市中小学STEM教育调研给出了基于实证的回答。▲ STEM教育为什么?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目前上海中小学STEM教育开展情况;从调研中吸取经验,完善健全跨学科领域课程建设;提供学校跨学科领域课程设置的建议意见。如何做?在前期准备过程中组建了一支由教研室、大学、出版社及专家组成的调研团队,明确了调研的相关任务及要求。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还编制了学生及教师网上调研问卷、评课记录单等。在调研前两周时间学校填写自评报告。调研当天听课或听取课程介绍,并围绕学校跨学科领域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交流讨论,同日学校完成相关学生、教师的网上调研问卷填写。 ▲ 评课记录单

怎么样?▲ 上海市中小学STEM教育调研调研对象信息本次调研涉及的区县有: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徐汇区、杨浦区、静安区、浦东新区、长宁区、虹口区共计9个区县。本次调研涉及的学校有小学9所、初中9所、高中8所,共计26所中小学校,其中民办学校占比15.4%,公办学校占比84.6%。

▲ 跨越9个区县▲ 穿越3个学段 ▲ 兼顾公办民办

学校重视STEM教育通过1131份学生的网上问卷调查及62份教师的网上问卷调查,得到以下基本信息:学校校长及教师99%认为STEM教育很重要,说明STEM教育被广泛的认可。在相对重视的前提下,学校对开设这类课程所用的教室也有特别的考量,超过60%的学校建有创新实验室或科学实验室。▲ 教室配置拓展课成为主要选择课时安排上,64.8%集中在拓展课课时,16.7%集中在研究型课程课时,说明拓展课、研究型课程课时是学校对STEM教育课程课时安排的主流选择。平均每周STEM教育课时在2节课课时左右,课时安排上小初高差异不大。大多数学校选择每周在拓展课时中拿出2课时,也有些学校采用1 1模式,即每周一节拓展课加一节自然(科学、劳技)课,整合出2个课时,满足课时需要。学习年段上,在小学学段主要集中在小学

二、三年级,初中主要集中在初中预备班、初一年段,高中主要集中在高一年段,可以发现年段设置集中在各个学段的起始阶段,考试压力相对较轻,小学一年级设置比较少或许与该阶段学生学科基础不充分相关。▲ 课时安排▲ 学习年段采用项目式学习所调研学校开设的STEM教育课程均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即围绕一个项目主题(完成某一作品或解决某一问题),连续地通过一系列课时(4—24课时不等)来组织教学。 与基础学科建立联系多数学校能够主动将STEM教育课程与基础学科建立联系,挖掘基础学科中可以“跨”的点,作为与STEM教育课程的结合点,从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使得STEM教育课程有了明确的根基,不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STEM教育与学科知识关联调查数据显示:STEM教育课程学习中与科学、数学、劳技三门学科关系最密切。STEM教育授课教师来源调查数据显示:STEM教育课程授课教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科学、劳技、物理。说明授课教师与课程内容涉及学科关联的高度一致性,也说明目前试点学校开设的STEM教育课程内容紧扣基础学科。▲ STEM教育课程与不同学科知识关联程度职业引导成效显著职业引导方面,80%以上的学生对能对某些职业有所了解,超过60%的学生并对该职业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说明STEM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引导起到正面作用,在关注职业领域方面,排在最前面的是电子信息、教育、金融、航天与医疗。▲ 职业引导▲ 敏感主题 优质课程资源缺乏虽然有大量的有实力的公司和教育者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是大多数课程都是简单的拷贝国外的资料,没有做任何改进,不符合本地学校情况,没有体现STEM教育真实问题解决的理念。课程中还存在部分科学性错误,导致学生最终完成的作品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有课程结构过于固定模式化、课程内容过于形式化,刻意将毫无关联的知识内容拼装式组合进课程、配套的辅助工具缺乏系统的规划等等。 课堂教学方式需转型本次调研的学校提供的观摩课中,超过一半的课堂被教师牢牢把控,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板书到问题提出、从学生实验到交流展示,完全按照教师的节奏和意图步步推进。学生不知道活动内容的目的和意图,不知道活动与总项目之间关系,只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课堂显然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这与STEM教育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戴着项目式学习的帽子,穿着应试教育教学方式的里子是不可取的。 教师培训缺位首先中国传统师范教育有大量的数学、科学方面的老师,但是缺乏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所以STEM教育的师资培训首先是工程技术上需要提供系统且专业的培训。其次STEM教育不同的领域适合不同学科的教师教学,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专业基础的缺失,以医疗领域、环境领域、建筑领域为例分别可以请生命科学老师、化学老师、物理老师来授课,但即便如此,在领域内相当大的知识覆盖依然超出学科教师的专业范围,所以需要在不同领域针对专业学科的教师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第三STEM教育的教学教法与基础课程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某种程度上说是更难的,也是教师特别不擅长的方面,比如相对开放的课堂、跟着学生的思路节奏演绎教学等等,需要提供课堂教学教法方面的专业指导。 评估体系缺失好的评估系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STEM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所以对于这种项目式学习,用工程技术方法来做现实问题解决的STEM教育评估体系的开发是很有挑战性的。STEM教育评估体系还需要对教师的能力进行考核。目前的评价机制无论是学生的成果作品评价还是学生过程性评价,都还只是浅尝即止的初探,对教师的评价也缺乏规范的体系。▲ 老师在上“食物与能量”主题课▲ 老师尝试过程性评价

再思考自下而上的归纳本次调研对上海市STEM教育实际情况有了总体的了解,总体看社会有需要,学校教师有需求,这与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有关,更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大环境相关,很多人都寄希望跨学科领域的教育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次调研现场看,我们看到了个别学校的优秀课例设计,也欣喜的寻觅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给我们跨学科领域教育增添了信心。所以我们要不断自下而上的归纳,提炼来自一线实践的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跨学科领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自上而下的演绎本次调研发现STEM教育课程、课堂、培训等等问题及复杂性超出预期,让我们对跨学科领域教育研究更加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自上而下的演绎指导学校区县的工作,再结合自下而上的归纳,上下贯通才能将跨学科领域教育落到实处。作者: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管文川

推荐第2篇:上海市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调研报告

 上海市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调研报告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调研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部领导关于建立民政工作改革创新观察点的指示精神,2008年年初,上海市被确定为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为此,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调研组曾专程赴上海调研,考察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发展情况。在沪期间,调研组共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实地考察了数家社会组织,分别听取了上海市、静安区、浦东新区、闵行区、普陀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汇报。通过调研我们感受到,上海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区域优势,创新管理理念,营造有利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规范建设,在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路子,对全国的工作具有启示价值。

一、上海市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东北亚航运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处在全国前列。从2006年的数据来看,上海市占全国面积的0.06%,人口的1%,完成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港口吞吐量占1/10,口岸进出口商品额占1/4,人均生产总值为57695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6倍。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上海市社会组织在全国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数量增长较快。近年来,上海市各类社会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数量从2001年的3878家发展到2007年的8366家,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19.3%。2006年,上海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为5.9个,远高于全国每万人拥有2.7个社会组织的整体水平。至2007年底,上海市共有社会团体3234家,其中学术性社会团体772家,行业性社会团体231家,专业性社会团体1493家,联合性社会团体73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5049家,分布在教育、卫生、劳动、科技、体育、文化、民政等行业,其中数量最多的前五类分别为教育类2493家,民政类971家,劳动类573家,体育类180家,科技类114家;基金会共有83家,其中公募基金会47家,非公募基金会36家。

(二)综合实力较强。2006年度社会组织年检数据显示:上海市社会组织净资产总额达142.03亿元,年度收入合计达157.73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达12.71万人。其中,社会团体净资产23.88亿元,年度收入合计29.83亿元,工作人员1.8万,会员473.52万;民办非企业单位净资产72.05亿元,年度收入合计111.2亿元,从业人员10.87万;基金会净资产46.1亿元,年度收入合计16.7亿元,工作人员428人,志愿者1.59万人,接受捐赠7.5亿元,其中境内捐赠6.8亿元,境外捐赠0.7亿元。

(三)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市

二、三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各类行业协会,特别是服务于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物流业等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诸如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同时,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工业旅游促进中心、上海市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等一批为新兴经济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应运而生,依托新兴产业、构建服务平台,成为上海社会组织发展的又一亮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文化、艺术、慈善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民办文化艺术机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以及上海衫达学院等民办教育机构迅速成长起来。2007年,全市有469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了1050次多种形式的主题公益活动,提供社会公益服务达202.58万人次,折合经济效益达2.2亿元。基金会全年公益支出达4.86亿元,年度资助人数已由2002年度的不足10万人提高到73.83万人,有力地支持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积极谋求区域合作。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其经济辐射已经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迅速融合,对该地区社会组织提出了区域合作的要求。上海市各类行业协会积极回应这种要求,主动与周边省、市加强合作,促进整合。比如,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江苏、浙江等省同类组织在前几年合作发展的基础上,共同筹备组建“长三角经济联合会”,以此全面深化江浙沪合作,发挥上海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上海作为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人才荟萃,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人才环境。上海的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中蕴藏着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仅有像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秘书长、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杰出志愿者柏万青这样的社会组织领军人物,还有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红木家具研究所所长、著名雕刻艺术家屠杰这样的知名专家。近年来,上海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致力于实现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和国际化。不少社会组织实行了聘任制,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吸引高学历复合型人才从事社会组织工作,其中不乏博士及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有的社会组织甚至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员,比如上海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面向全球招聘秘书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高素质人才为上海社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崭新观念,为上海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二、上海市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上海市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与当地党委、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密不可分。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一)高度重视,将社会组织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发展及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市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成立了社会团体管理局,专职负责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2007年,上海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要求“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社会资源改进社会管理。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制定实施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支持、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对社会人、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的管理。”明确了社会组织发展的方针和思路。今年又出台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就充分认识行业协会的地位与重要作用,坚持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行业协会发展,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畅通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渠道,支持企业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自发组建行业协会,打破行业协会与政府的依从关系,引导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党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加强行业协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行业协会监管体系等内容做出了重要规定,为进一步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思路。

二是将社会组织纳入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整体布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坚持培育与规范并举,进一步发挥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另外,上海市在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残疾人事业等行业、事业领域的专项“十一五”规划中均将发挥相关社会组织作用作为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市、区人大、政协中还设立了社会组织界别,有4名同志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进入市人大、政协。静安区还在区党校课程里设置了关于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的内容,邀请有造诣的社会组织负责人授课,深化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社会组织的认识。

三是在相关具体政策法规中为社会组织发展留有空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民间公益性组织。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若干政策意见》要求,积极推动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建立一批区域性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鼓励国内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社会资本以及个人投资上海社会事业与公益事业。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6年—2008年)》,要求各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信用制度建设;《上海市服务标准化行动计划(2007—2010年)》,要求各有关服务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服务标准化有关技术层面的工作,等等。

(二)创新理念,积极构建新型政社关系

近年来,上海市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政社分开,促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搭建政社合作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切实推进政社分开。2002年以来,上海市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上海市行业协会暂行办法》、《关于本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提出坚持市场化原则和“政会分开、自主办会、有效监管”的改革方向。今年出台的《关于本市进一步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打破行业协会与政府的依存关系,各有关部门要从职能、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将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彻底分开,不得干涉行业协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各区县也积极推进政社分开工作。闵行区从2006年起将实施政社分离改革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闵行区社会团体与党政机关逐步分离的试行意见》,成立了分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试点先行、分类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先分离、后规范、再保障”的工作原则,稳步推进分离改革。全区117家社会团体,除8家待注销、11家因特殊情况暂缓分离外,其余的98家于2008年6月30日前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分离改革后,社会组织做到了领导人自选、经费自筹、决策自主、运行自由、责任自担,提升了自主运作的能力。

二是积极转移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部门积极探索转变职能,将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具体社会事务、微观经济调节职能以及专业服务职能归还、转移或委托给具有相应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担。浦东新区要求各职能部门对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行梳理,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力度,对由社会组织承接的事项实行费随事转。目前,已有37个审批事项连同配套资金转移给了社会组织。同时,出台了《浦东新区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促进浦东新区民间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政府各职能部门将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资金,列入部门年度预算,实行对委托方和承接方的双向评估,做到合作前有资质审查、合作中有跟踪调查、合作后有绩效评估,逐步实现“购买服务成果契约化、合作方式多元化、依法管理与自律诚信规范化”的目标。静安区出台了《关于静安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新增)公共服务项目资质的规定》,具体规定了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的条件,并规定由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作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在承接项目前组织有关专家对社会组织的资质、能力、信誉、业绩等进行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在项目完成后进行绩效评估和资金使用状况的审计。静安区财政局、民政局还制发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文本,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区县政府每年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从几百万至数亿元不等。2006年,仅市、区政法系统购买服务资金就达6779万元;杨浦区、黄浦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分别达2776万元和2219万元。2007年卢湾区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总资金量超过1500万元。浦东新区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累计达1.24亿元。

三是搭建新型政社合作平台。为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及时沟通、良性互动,上海市创造出了市民中心、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和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新型工作平台。浦东新区政府投资兴建市民中心,由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运作和管理,免费提供市民和社会组织使用。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利用市民中心开展各种征询意见和服务活动。如发改委、建交委等部门开展了规划征询、政策征询、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签约等活动;社工协会联合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劳动保障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了首届浦东社工节、守望相互关爱活动以及对退役士兵择业指导等一系列专业化培训。普陀区以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载体,承接区、街道两级政府转移的职能,为基层社会组织服务,对社区群众团体实行备案管理,对志愿者提供管理和服务。这一合作模式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惠及百姓的服务平台、整合资源的合作平台、购买服务的承载平台,缓解了社区管理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以及社区服务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问题。静安区在区、街道两级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建立“1+5+X”政社合作平台。“1”是指在区层面、“5”是指在5个街道、“X”是指在教育、劳动保障等系统分别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每个联合会都设党支部,将支部建在社会组织上。街道内的社会组织都是社会组织联合会的会员,基层的社情民意通过社会组织传递给政府,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社会组织传达到基层群众,很好地发挥了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新型政社合作平台的建立为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项目因此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

(三)采取措施,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

上海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

一是完善社会组织税收和养老保险政策。市财税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本市公益救济性捐赠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了上海市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程序,统一了上海市接受公益性救济性捐赠专用票据,为公益救济类社会团体、基金会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同时解决了社会团体和基金会专用捐赠票据的使用以及区县民办救助机构的专用发票问题。为了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社会保障水平,帮助社会组织吸引人才和稳定工作人员队伍,今年一月,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团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本市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建立年金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从今年起在全市社会组织中建立年金制度,作为基本养老的补充。凡经上海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依法参加上海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均可自主建立本单位年金制度,提高工作人员退休后的保障水平。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移、采取费随事转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同时,上海市加大了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区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资金资助社会组织发展。市民政局决定从2007年开始,每年从上年度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支出总额约7000万元的资金,对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7家社会组织实施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资助。2006年,市财政仅拨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金就达到1.5亿元。闵行区在原有财政扶持力度不变的前提下,设立扶持社会团体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拨出1000万元,资助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是建立公益“孵化器”,培育新兴社会组织。浦东新区在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下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2007年,在中心内建立了“公益孵化器”,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民间公益组织收益”的模式,为初创阶段的公益组织提供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和小额补贴等资源,扶助这些公益组织逐渐成长。中心在选择扶持对象时依据申报对象的社会影响、运作模式、组织架构以及与应孵化对象契合程度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符合要求的组织可以接受孵化。整个孵化过程包括接受申请、模式评估、入壳、提供扶持、表现评估、出壳、跟踪辅助等流程。孵化期一般为一年,期满后根据需要还可延长半年。目前,第一批接受孵化的5家公益组织已经可以出壳,又有2家公益组织入住“孵化器”,另有3家正在接受评估,如果符合条件,将很快入住,接受孵化。浦东的社会组织“孵化器”模式已经受到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重视,有望在其他地方推广。

(四)完善制度,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上海市在创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加大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力度的同时,创新监督内容和手段,加强了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一是拓展登记管理工作内容。探索开展涉外社会组织登记试点工作,解决了上海模帝施化妆技术培训学校等四家有涉外因素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问题。努力将更多符合登记条件的涉外社会组织纳入登记管理范畴,促进其规范发展。为了解决基层群众活动团队有序发展的问题,上海市探索建立备案制度。200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提出积极探索社区群众活动团队的备案制度。2007年,上海市政府颁布《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对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实行备案管理,加强指导,给予经费、场地等支持,并提供活动便利。闵行、虹口、金山等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区县开展了备案工作。目前,试点工作顺利,静安、长宁等区也开始了这项工作。备案工作使得大量活跃于社区、为基层百姓所需要但又不符合登记条件基层群众活动团队纳入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整体范畴,提高了这类组织的规范化程度。

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作为全国社会组织评估体系试点城市,上海市在行业协会、社会福利和教育领域的基金会、部分领域和区县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开展规范化建设评估试点。评估针对部分社会组织存在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治理不完善、组织行为不规范、社会公信力不高等问题,设置相应的评估指标,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制度,建立组织健全、程序完备、操作规范、运转协调的评估工作机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政府有关部门将社会组织规范化评估的结果作为社会组织是否可以承接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依据,将规范管理和培育扶持有机地联系了起来。经过一年的试点,全市有41家社会组织获得了评估等级,其中5A级7家,4A级25家,3A级9家。通过评估改进了监管方式,提高了社会组织规范化水平,同时也培育了社会组织的优秀品牌,扩大了社会组织的宣传,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反响。

三是全面推广工资基金管理制度,规范社会组织用工和工资管理。社会组织工资基金长期以来缺乏管理制度,不仅给少数人利用工资管理漏洞虚报工资数额,违规分配、占有社会组织财产提供了便利,也使得社会组织工资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为此,上海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本市社会组织中实施工资基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关于民间组织工资基金管理核准工作的操作办法》和《民间组织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并就新老工资基金管理手册的衔接替换提出了具体处理办法。这项制度规范了社会组织用工和工资管理,也使得社会组织工资税前扣除的额度从以往的参照中小企业转变为参照事业单位,提高了工资税前扣除额度,减轻了社会组织的税收负担。截至2007年底,杨浦、普陀、闵行、松江、奉贤、闸北、宝山、金山等14个区县圆满完成了年度社会组织工资基金管理任务,全市已有5512家社会组织完成了工资手册申领工作。

三、上海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启示

如何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和谐社会格局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体系,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功能,上海市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创新思想观念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前提。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精神,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性。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消除对社会组织的误解,正确对待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纠正对社会组织的片面认识,真正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来看待。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主动研究新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多谋新思路、多想新办法、多出新举措,将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放到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新背景下加以研究和推进。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政府将工作重心从微观经济调节和具体社会事务转向宏观经济调整、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社会组织弥补政府退出的空白,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因此,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将适合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从而构建新型政社关系,成为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

(三)完善扶持政策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推力。社会组织是发挥社会志愿力量从事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组织,其组织目标的公共性和组织原则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与政府治理目标的一致性。加之我国社会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外部环境还有待改善,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社会组织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扶持,提供适合的政策环境,给予资金、物资、信息、人才、机会等方面的帮助。

(四)加强规范管理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保障。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自律能力还有待提高。少数社会组织的违法违规行为会破坏社会组织的整体形象和声誉,造成人们对于社会组织的误解,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的改善。因此,必须加大规范力度,创新管理手段,引导社会组织诚信自律,以规范促自律,以自律促发展,保证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调研组成员:

孙伟林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 廖 鸿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巡视员 刘忠祥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处长 许 昀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主任科员 沈东亮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副主任科员

推荐第3篇:上海市闸北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上海市闸北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根据此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一方面,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另一方面,2030年以后,人口总抚养比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将于2033年结束。总的来看,2030到2050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上海的养老机构建设与今后的发展存在很多瓶颈,面临不少困难。

首先中心城区机构总量偏少,近年来,尽管各中心城区加大了养老设施发展的速度,床位数成倍增加,但由于历史和场地资源等原因,床位总量还是偏少。而郊区由于土地资源较多,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也不如中心城区大,因此养老床位建设压力不大。“十五”期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474家,养老床位49529张,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9%。2008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数已经比“十五”末增加了31025张。上海九个中心城区共有老年人口138.49万人,而养老机构只有231家,床位仅有26616张,占老年人口的1.9%,距离“9073”养老格局中老年人口的3%享受机构养老的要求差距很大。代表前往调研的闸北、普陀两区均属中心城区,人口稠密,高龄老人多,机构养老需求多。为解决社区老人突出养老矛盾,市政府把养老床位建设列入市府实事项目进行推进已有十年,但至今总量仍未达到标准,缺口基本都在中心城区。根据规划,至2010年,闸北区养老床位应达到4800张,现仍缺口1125张;普陀区养老床位应达到5763张,缺口1991张。

其次硬件设施简陋。从闸北区养老机构法人登记情况看,小投资者多,规模

较大的投资者几乎没有。绝大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设施简陋,绿化、活动空间欠缺。街道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差的现象。近年来,在养老设施建设上,倡导多元化投资,社会办养老机构已成主导。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足之处是:服务水平较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但由于开办人的指导思想、运作理念、管理水平、资金等原因,致使这些养老机构在服务、管理上还不到位。机构养老首先应重点满足有护理需求的老人需求,但由于养老机构考虑成本和风险,政府又缺乏相应的优惠扶持手段,目前能够满足重度护理,特别是痴呆老人护理床位明显不足。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现有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普遍档次较低,条件较差,因此聘用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外地劳动力和本市下岗职工,她们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再加上护理人员待遇较低,她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差,对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发展。

所以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觉得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重视,毕竟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和财富来享受老年生活,这就需要社会人士去关怀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多少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总是会死去的,死去的时候你病不能带走一点东西,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做一些让世人记住的事,而公益事业是目前最伟大的善举。关心老龄化问题,也是为我们的将来做好打算。我认为政府应该出资,建设老年化服务机构,并且培养合格的服务人员,给与服务人员以高收入高福利,这样他们可以更用心的为老人服务。

信机学院

08电子信息工程国内班

裘歆骅

080144969

推荐第4篇:上海市老年服务需求专题调研报告

上海市老年服务需求专题调研报告(摘要)

上海市民政局

目前,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0.78万人,占总人口的19.28%;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0.70万人,占总人口3.01%,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61%;百岁以上老人已有548位。根据经济发展新形势、人口发展新特征,科学规划老年服务事业、提升老年服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为掌握上海老年服务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上海市民政局对2005年上海市老年服务需求展开专项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部分。问卷调查从上海19个区共抽取样本1096个;深度访谈老人100名。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分析与思考如下:

一、上海老年服务需求现状评析

(一)居家养老成为养老服务需求主要模式,亟待完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调查显示:有八成老人希望居家养老。高年龄、低收入、低学历、城郊结合部、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更希望居家养老。在选择了居家养老的被访者中有41.7%的老人认为自己之所以选择居家养老就是根本不愿意离开家人。隔代家庭的家政服务需求最为强烈、高龄老人对家政服务则认知不深。

(二)社区医疗服务成为需求核心,亟待强化老年卫生服务举措

数据表明:为老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有72.6%的老人认为医疗服务的就近与便利及其重要。同时,对重病及费用的担忧普遍存在,有22.1%的老人对患重病可能导致的经济困难表示忧虑。

(三)不同群体文体活动需求各异,亟待提升老年活动满意度

调研发现:老人的日常生活仍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经常光顾社区老年活动室老人仅占受访老人的15.2%,而54.5%的受访老年人表示没有去过社区的老年活动室。

(四)法律服务需求量小,亟待专业服务介入

数据显示:94.7%的问卷受访老人认为自己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在老年权益受到侵害的19位受访者中,通过街道居委会解决的相对较多,占36.8%,依靠亲属解决的达到36.9%,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的占26.3%。

(五)老年教育服务偏重养生保健,亟待提高老年教育的整体水平

研究表明:部分老人接受再教育的意愿不强,仅有22.3%的受访者愿意参加学习活动。在愿意参加学习活动的受访者中,“养生”仍是提及率最多的学习项目,为54.9%。

(六)精神慰籍需求强烈,亟待营造亲情环境

数据显示:多数老人家庭和睦、与家人交流频繁、对外界敬老环境较满意。受访老人与家人的交流属非常频繁与比较频繁的合计比率为52.1%。部分高收入高学历老人和纯老家庭精神慰籍需求旺盛。同时,依靠宗教排遣内心孤独和寻求沟通机会的老人增多。

(七)其它服务需求日渐旺盛,亟待满足多样化需求

调查表明:不少老人社会参与感强烈。22.7%的受访者愿意参加慈善公益活动,20.5%的受访者愿意参加社区志愿服务,4.6%的受访者有再就业兼职需求。中心城区多数受访者表示社区的公益活动和团体性活动匮乏。

二、上海老年服务需求存在问题

(一)养老机构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充分并存

从需求上看,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导致“人比床多”,但受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等限制,对养老机构的有效需求不足。根据调查,42.7%的受访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之一就是养老机构收费太高,有61%的老人希望每月养老机构收费低于800元,能够接受1600以上费用的老人不到2%;有9.7%的老人表示愿意到机构养老,但在

未来五年中能够将这种意愿转变成现实的老人仅占其中22%,也就是说受访老年人中仅有2.1%(9.7×22%)的老人是真正有明确意愿进入机构养老的。从供给上看,目前上海养老床位40136张,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养老机构供给不充分。

(二)助老服务人员热情较高与专业化水平较低并存

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服务知识匮乏。精神慰籍、医疗护理等深层次助老服务提供数量和提供力度不够。同时,助老服务队伍不稳定现象严重。

(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需求巨大与筹资渠道单一并存

2000年上海市民政局用于全市居家养老经费补贴仅36万元,2004年增加到1800万,主要源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款项,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全市260万老人的巨大需求。福利彩票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各区、县民政局、街道(乡镇)按1:1:1的配备的不完全性,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

(四)返城知青医保问题与农村老人医疗问题并存

不少返沪知青反映,退休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导致医保报销极为不便,有时最基本的医疗需求都不能被满足。比返沪知青医保更严重的是农村老人医疗问题,部分农村老人处于无保障状态。

(五)老年活动场所的低使用率和强需求愿望并存

对老年人需求了解不够、对老年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对老年人关怀持续性不够导致一方面不少老年人强烈参与社区活动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一方面不少社区资源不得不闲置的。部分老人不了解社区到底有哪些活动场所,并对社区活动收费持保留意见。

三、上海老年服务需求的发展思考

如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是全社会的共同事情,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实现。但是,这项工作又带有极大的“公共性”,因而政府的力量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里主要探讨的就是政府在满足老年服务需求上的作用。

(一)加快发展老年服务市场

按照现代营销理念,需求是指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欲望。这里的欲望是指想得到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欲望,而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则称为人类的需要。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会产生对食物、衣服、住所、安全、归属、服务、受人尊重等各种需要;而不同的人,包括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为了生存会产生不同的基本需要。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就是通过服务来维持他的生存质量,并由此产生对各种服务的愿望,只要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就会形成相应的需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们的生存质量主要决定于基本需要的满足。老年人追求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老年服务需求将构成老年需求的主要部分。据2005中国老龄产业国际论坛消息,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年需求为6000亿元,而国内市场每年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使老年市场这块蛋糕显得更加诱人,其市场潜力无疑是巨大的。这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极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老年市场,特别是老年服务市场,提供更多、更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来满足日益增大的老年服务需求。

(二)积极引导老年服务需求

从经济学角度看,卡托纳的短期变动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卡托纳认为:对消费支出问题,不能单从收入或财产(即购买能力)上去分析,而要进行消费者的心理分析,即所谓的购买意愿分析。该理论对购买意愿的关注对中国老年市场是有一定的解释力。

我们中国的老年人,尤其是广大普通的劳动群众,由于和外来文化的接触、交流比较少,因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深深地融化在他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中。节俭而不奢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消费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这无论在儒家思想中,还是在道家思想中都有非常突出的体现。就消费观而言,孔子及儒

家主张等级消费,即政治地位决定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同时提倡宁俭、节用,强调对消费行为进行道德约束。老子及道家主张无为消费,即否定消费的享乐性,提倡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和知足常乐。两者都普遍认同去奢从俭的消费观念,并构成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国人的一份遗产,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极大地抑制了他们的消费欲望。

老年需求的抑制性在服务业方面表现得更突出、更明显。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对物质消费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减少,但对服务方面的需求则会大大增多,而这又恰恰正好是需求弹性更大的方面。服务业的需求弹性本身就大,再加上老年人的特点,就更为突出和明显。目前,引导和组织工作的不力,大大抑制了老年人在这方面的消费欲望,对供求双方都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果我们能加强引导和组织工作,这很可能成为推动老年服务市场发展的突破口。

(三)充分重视政府在老年服务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老年服务市场所兼具的“公共性”与“私人性”,将老年服务市场细化分类从而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显然是非常必要和具有科学性以及实践意义的。这样,我们可以把服务市场分为两大类,即非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和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这一区分的标准,是看老年服务能否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经济补偿和完全的价值实现,从而满足再生产的需要。非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主要指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公益服务设施、特困老年救助等,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所提供的老年服务不能在市场上得到完全的价值实现,从而无法满足其再生产的需要。因而它偏重于社会利益,具有较多的正外部性,主要由政府提供供给;同时,在不改变对老年服务市场基本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政府还应在“如何将政策效应向产业化、社会化扩展和延伸”上做文章,通过引进市场运作机制,以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老年服务的有效供给。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主要指老年日常生活用品、老年家政服务、老年娱乐活动、老年保健服务等,它是以盈利为目的,所提供的老年服务能在市场上得到完全的价值实现,从而满足其再生产的需要。因而它偏重于经济利益,受经济规律和市场导向的支配,主要由市场提供供给;同时,也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尤其在市场启动阶段,更要重视政府的作用,以满足在良性循环下老年服务的有效供给。

我们认为,从当前情况看,政府对非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的直接干预程度已经相当深入,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也相当丰富;而通过政府间接引导从而推动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发展方面,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还远不成熟。因此,在总结政府多年来发展老年市场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如何完善政府对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间接引导的机制和政策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竞争性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的完善为基础”的前提思路,以及“政府直接的市场干预政策有碍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政府在该领域的总对策应该是——间接引导,即通过采取非直接干预措施,顺应市场经济规则要求,利用合理的政策引导,在“市场”这个关键点上做文章,以此推动老年服务业的发展。所谓合理的政策引导应该是,国家为了促进老年服务市场机制的发育,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及其失败,对老年服务业相关活动以干预和引导的方式施加影响。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努力将现有措施的效应追求目标和运行模式从过去以单纯提高老年福利总水平为目标的“终端支持”模式转移到以提高老年市场活力为目标的“中间支持”模式上来,也就是说,借助政府的间接干预,促进老年市场的自我完善和繁荣,最终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来直接完成老年福利总水平提高的任务。

推荐第5篇: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状况调研 团队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大量农民从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并以每年千万计的规模迁向各级城市就业谋生,形成巨大的“民工潮”。据最新统计,目前农民工总人数已接近3亿,正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崛起。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未来

二、三十年仍将有数亿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继续新世纪的乡城人口迁移大潮。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是中国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中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却缺乏平等的城市社会权利,无法融入城市,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 ,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经济中心,也是拥有移民传统的城市,更是全国农村人口的主要流入中心地之一,截止到 2015年外来人口已接近1000万之众。这群人是城市的建设者,上海的繁荣离不开他们的汗水,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住在本地人不愿住的城中村,干着本地人不愿干的体力活,面临着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一系列问题,还要遭受本地人的歧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组织一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研,以期亲身感受社会实情,引导我们加深对于社会现状的认识。

1.2项目简介

本次实践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城中村作为研究区域,以在此居住满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期从多方面,各角度透视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调研的具体方式则是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提纲访谈,以聊天的形式提出设计好的问卷提纲中的问题,再行记录。

2.项目实施

2.1 事前准备

实践正式开始前,我们考虑到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较低,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经讨论决定决定采取提纲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地点的选择是在咨询过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长后,决定定为交通方便,位于地铁五号线终点站附近的吴会村。调研提纲则是在此前在其他工人调研活动中所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炼后撰写而成。准备妥当后,我们于7月16日出发开始调研。

2.2 实施过程 我们刚到村口,就有热情的居民前来打招呼,我们随即上前打招呼展开调查。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吴会村被征用做建设用地,即将实施拆迁。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都是在这里租住本地人的房子,拆迁之后他们拿不到一分钱的补贴,而且还不得不搬进租金高昂的小区。这里的居民普遍认为外地打工者在上海的生存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随后,我们调研团队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头进行调研。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务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拆迁问题。吴会村的租金只有每月500元以内,而搬到小区里每月的租金会超过2000元,大大增加了开销,绝大多数人被迫选择了群租,还有人不得不在奉贤租房。他们对于上海的这一行为颇有怨言,认为这是上海在驱赶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表现。另外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和上海经济转型的影响,闵行开发区许多工厂面临倒闭或裁员,许多高污染企业迁离上海,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也面临失业。据村民说,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就很难找到工作,甚至建筑工地的岗位也很难找到。一位阿姨已经来上海在公司工作10年了。在下班路上摔断了胳膊,可是公司没有算她工伤。而且由于过年回家从三月份才开始上班,所以导致公司医疗保险连续缴纳不足三个月,于是没有得到应得的赔偿。又加上最近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订单少,每天只能工作几个小时,又没有底薪,每月只能收入几百元。而且她的儿子在上海读书,没法回老家,现在又面临拆迁,几乎无法生存。

午饭后我们去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准备搬去的小区调查,了解到一两年前小区房子的租金不过7-800元每月,但现在暴涨到2000元,可见小区的业主也存在坐地起价的情况,更加剧了外地打工者恶劣的生存状况。

3.调查结果

3.1 现状概述 3.1.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择对象为典型的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吴会村,其地处马桥镇南端,东与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南靠上海重型机器厂,西邻同心村,北靠上海闵行火车站。该村占地面积约1500亩,常驻人口5000人左右,其中以在此租住的外来务工者为绝大多数。

3.1.2 生活情况

本次调查中的调查对象整体居住条件较为恶劣,大部分人以合租的形式住在老旧的民房中,一般一户人家只租住一间房子,居住面积狭小,十分拥挤杂乱。租金一般在每月2~300,大部分需要自己缴纳水电和煤气费用。他们不仅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3.1.3 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务工人员大部分工龄较长,绝大多数在5年以上,还有很多是从十几年前就来到这里的老工人。工资情况一般在2000~4000元范围内。但是近几年来,经济状况不景气,不少工厂倒闭,迁出或裁员,造成了不少失业状况,还保有工作的一部分打工者的工资水平也出现下跌。

3.2 问题归纳

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2.1 拆迁问题

拆迁问题是本次调查中作为调查对象的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外地打工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十几年前民工潮刚成型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完成,城市中存在很多城中村,可以作为容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场所。但现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城中村面临拆迁,本来依赖租金低廉的城中村的民房维持生活的打工者被迫搬迁到租金更高的小区里,重重的加剧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生存压力。

3.2.2 失业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加上上海市的经济逐渐转型,许多效益不好的或是高污染的企业迁出上海,或是面临裁员甚至倒闭,造成了颇为严重的失业现象。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外地打工者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一旦失业就很难再找到工作。据受访者称,即使是完全不需要技术,单纯体力劳动的工地建筑工的岗位在今天也是难以找到,许多外地打工者因此无法维持生活,有些被迫离开了上海。

3.2.3 权益问题

权益问题也是外地打工者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受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一方面也由于企业缺乏责任意识,政府在监管与立法两方面的漏洞,外地打工者们普遍面临着或轻或重的权益受损害问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或被克扣、假期不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性的无偿加班、医保社保的缺失、人身权益的被损害、工作环境的恶劣,这些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都是十分常见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 问题分析 4.1.1拆迁问题近几年,上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建拆迁项目,大量的城中村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或规模锐减,上海最大的城中村许浦村的外来人口数量在一年之内就从3万减少到了1.5万。我们本次社会实践选择的对象吴会村也面临被拆除的处境。然而,城中村拆除后租户的安置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上海市开展“城中村”地块改造的实施意见》中表示,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平等协商机制,保障其知情权和参与权,妥善解决村民利益诉求。改造方案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但是这里的村民仅仅是对于拥有村中房屋产权的上海本地人而言的,这些人实际绝大多数并不在村中居住,拆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反而能让他们拿到一大笔补偿金,这群人对于拆迁当然是举双手支持。而那些实际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这些人本来在城中村低矮破旧的旧房居住时尚且无力独自支付房租而必须采取合租的形式,一栋三间两层的小房子便要住上六户人家。现在城中村拆迁后,他们失去了原来单间租金两三百一月的房子,而不得不去租住租金高昂的小区。又加上小区业主趁机哄抬租金,一件两室一厅的房子租金就有两千多块,对于这些一月工资可能也就两三千的打工者来说,几乎生存都成问题。一位用调查中一位受访者的话来说,政府“给不了打工者更好的,还把他们做得差的权利剥夺了”。

4.1.2失业问题 最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在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闵行开发区附近的许多工厂都面临倒闭或者裁员,再加上上海经济转型的影响,许多高污染工厂迁离,有大量的工人正面临失业。而一旦被辞退,要想再找工作就十分困难。一位受访者说,对于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工人,即使是去建筑工地搬砖扛水泥的工作都很难找到。即使对于那些没被辞退的工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位受访者表示,因为公司没有订单,她一天只能工作三四个小时,由于没有底薪,每月只能拿到几百块钱工资,还要给孩子交学费,几乎无法生存。这些受访者大多是十几年前闵行开发区刚开始建设时来到这里,为上海市的发展贡献了十几年的汗水和生命,现在却面临活不下去的窘境。可悲可叹之外,也引起我们的深思: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何方?

4.1.3权益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的打工者对于《劳动法》和其他法律中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内容不了解,不关心。有一位受访者在下班途中摔伤,按照法律应该可以判定为工伤(新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但老板认为下班后就不算工作时间,拒绝给予工伤认定。而且因为她不熟悉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认为打官司太花钱,不愿意诉诸法律,结果导致她无法享受规定中的补偿待遇。对于一般的工人而言,工作时间远超《劳动法》中规定的每周44小时而加班费不能达到法定标准甚至根本没有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不少劳动者连劳动合同都没有,更不用说各种医保社保等工人应得的权益了。

4.2 相关建议

4.2.1 加强普法教育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权益的保护意识不足,对于劳动法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缺乏认识。这种现象是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的限制造成的,对他们的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加强普法教育,让这些打工者学会运用法律作为维护自己权益的工具,这样才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打工者权益问题。至于具体的措施,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应当充分发挥上海市集中了大量高校学生的优点,发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开展普法教育。这样既使法律知识得到普及,又增加了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了各种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宣传工作,从传统媒体、互联网等各个方面开展宣传活动,以及为打工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普法手段。

4.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现行的规章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存在改进的空间。比如对于进行城中村拆迁后,原租户的安置问题,现在的解决方案仅仅是就近安排到现存的小区,结果造成小区业主哄抬租价,给打工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如果政府能出台限制此行为的规章制度,或是为原租户提供廉租房,这一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类似的还有提高工资标准,推进工资协商制度与加强用工管理;健全和完善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等,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政府工作中需要做到的事项。

4.2.3 扶持公益活动 调研中,我们发现外来打工者普遍对于政府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认为政府忽视他们的需求,政策制定上伤害他们的利益,是要把他们“赶出上海”。针对此情况,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改善外地打工者的实际生存状况,比如调整工资水平、兴建廉租房、鼓励企业建立员工宿舍,员工食堂等等,但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要实现这些并不容易。对此我们认为不妨大力扶持公益活动,花费较少而且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外地打工者对于政府的不满。具体到实施手段上,发动市区市民下乡送温暖,组织开展各种免费培训等等都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法。

推荐第6篇:上海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情况调研

上海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上海市2003年以外环线(A20)沪宁立交-莘庄立交间的外环线路开展示范性工程,运用智能化方法,清除城市出入口交通信息盲区,协调市区内外交通信息发布,优化城市出入口交通。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联合本市交通管理部门开展“基于大范围、固定与移动方式相结合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和“上海市中心城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工程”建设。工程将按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有效 指挥”的指导思想,以道路交通为主要对象,以采集、处理、应用为主线,实现多种采集技术组合、多种信息内容融合、多种发布载体并举和道路交通信息综合处理,基本建成覆盖全市主要道路网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全面支撑本日常道路交通管理和世博会对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的要求,基本完成道路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外环线全长98公里,其中外环线浦西段全长44公里,设置有36套闭路电视,59套交通信息检测设备,采集参数包括交通流量、车型、车速等信息。外环浦东段目前使用的交通信息采集方式为超声波检测器,使用无线GPRS网络和Internet网络,传送在现场采集到的交通信息数据,这种传感器目前在浦东使用了17套,其中外环上使用了11套。 上海市高速公路交通监控中心监控系统包括数据查询分析平台、视频综合控制平台、作业处理平台。以沪宁高速公路为例,采用的信息采集设备包括:环形线圈、视频摄像机以及路边电话、行人电话和其他部门电话,还包括能见度仪和气象站等信息采集设备。其中整个沪宁高速公路共采用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15套,视频CCTV设备7套,能见度仪5套,气象

站1个。

二、信息采集:

使用车辆检测器对车辆数据(车流量、车流数据等)进行检测、合理设置摄像头进行图像掌控、统一部署能见度检测仪器检测能见度。各高速路之间、市政道路之间建立独立的网络体系,各自网络间数据传输到制定服务器中,相应服务器汇总数据信息后传输环线交通监控系统。

(一)检测器数据。外环线平均1KM设置一个车辆检测检测断面,对车速、车流量、车型和道路占有率等数据进行检测,出口匝道上在距离匝道口50M渠化段不知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每车道设置单环形线圈。入口匝道上距离匝道口30M~50M和130M渠化段分别设置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

(二)图像数据。平均每1.5KM设置一台摄像机,安装高度为15M~18M,以满足用较少数量的摄像机,满足全覆盖监视的要求,在大交通量路段、弯道和立交范围适当增加布设密度。

(三)能见度检测数据。对全市高速范围内能见度检测仪同意规划,各路段按次规划实施,组成完整的能见度检测网络,并通过网络对数据进行共享。

三、信息发布:

(一)对外发布。

1.路面信息发布。利用可变情报板对道路交通状况进行公布,可实时显示视频图像、道路拥堵程度及路段、天气状况等信息,对流出交通进行诱导和提示,市民可通过上海公路出行服务网站(http:///map.jsp?opFlag=dlcx)对上海市内所有高速、高架实时路况(视频及截图)进行收看,同时通过该网站,对道路气象情

况、道路维护提示。

2.公众出行网。

(二)内部使用。

四、涉及系统(概述)

(一)公路管理系统。包括公路网规划决策支持子系统、公路建设管理子系统、公路资产管理子系统、路政管理子系统等。

(二)交通管理系统。包括交通信息采集子系统、交通控制子系统、交通诱导子系统、应急救援管理子系统等。

(三)公路收费系统。包括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子系统、规费征收子系统等。

(四)交通信息系统。包括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公路网交通信息平台等。

截至2011年5月,上海已经形成了一张总通行里程达775公里的高速公路网。 “十二五”期间,这一数字还将被续写,建设目标是再建成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约200公里,使全市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总里程接近1200公里。

上海长江隧桥全段“千里眼”密布——每隔500米就有一台定焦的摄像头,实现视频全覆盖。自动监测程度之高,堪称目前上海高速公路智能化的“标杆”。这也即意味着,上海长江隧桥所辖范围内的任何道路交通突发状况,都可以被“千里眼”自动监测到。

推荐第7篇: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研究预调研报告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研究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社区青少年的教育、保护、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权益保护、社会统筹协调、科学有序管理的经常性事业,必须纳入国家法治的轨道,通过立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文简要回顾了开展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调研的背景,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并就如何推动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调研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

社区青少年工作 立法调研

一、提上议程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

2003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意见》的通知,正式决定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将社区青少年工作列入本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三大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并确立了“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

为了推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早在2003年3月,上海市委政法委、团市委、市爱心工程基金会即委托成立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改革进行了历时9个月的深入追踪研究。研究显示,“社区青少年的教育、保护、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权益保护、社会统筹协调、科学有序管理的经常性事业,必须纳入国家法治的轨道,通过立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而提出了《关于制定的立法建议》,并拟出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条例》试写稿。

将社区青少年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并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共识,也引起了本市立法机关的关注。市人大将“社区矫正和青少年事务管理方面的立法”列入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03—2007年)》。2005年1月,团市委又向市人大提出了《加快立法调研,尽快出台》的议案,建议加快推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条例》的调研论证,形成协调意见,尽快制定《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条例》。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以下简称社区办)作为全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政府主管机构,高度重视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事宜。针对一些部门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的路径等还存在疑虑,并考虑到此项立法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社区办在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有关领导的建议下,决定预先对立法的一些前提性问题进行研究,为正式开展立法调研做准备。

二、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社区青少年是对社会治安稳定有着重大影响的特殊群体,同时又是青少年群体中需要予以特殊关注的弱势群体,立法是加强对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和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迫切需要

游离于正式社会控制体制之外,一般处于失学、失业、失管状态,是社区青少年这一特殊青少年群体形式上的特征。也正因其游离于正式社会控制体制之外,社区青少年群体对于社会治安稳定有着较大影响,被形象地称为犯罪的“后备军”。从社会青年、待业青年、闲散青少年,再到社区青少年,建国50余年来对这一特殊群体称呼的变迁反映出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规范、稳定和科学的社区青少年管理模式。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社区青少年长期被认为是社会治安稳定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社区青少年又属于处于失学、失业状态的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必要的社会竞争力,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由于社会治安稳定往往被视为首要目的,因此在管理、教育过程中,社区青少年的权益容易被忽视和侵犯,这是我国对社区青少年管理过程中的教训之一。因此,立法既是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需要,也是加强对社区青少年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迫切需要。

(二)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走的是“政府推动型”道路,缺乏深厚的制度背景与文化背景,急需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的构建,是对建国50余年来正反两方面社区青少年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吸收、总结,是建立在观念更新基础上的一种体制创新,也是新时期建立社会治安和谐长效机制的客观需要,契合国际社会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的趋势。但是,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其产生与发展均明显走的是“政府推动型”道路,这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遵循“自然演进型”路径有着明显的区别。尽管“政府推动型”发展道路,具有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快速推动社区青少年工作向前发展的优势,但是它缺乏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然演进型”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深厚制度背景与文化背景。尽管领导重视与政策支持会在特定时期内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保障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能够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惟有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和保障,走向法治化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区青少年工作不至于在实践中“变样走型”,不至于随着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弱化,走向健康、自然演进的发展道路。

(三)现有法律法规不足以体现对社区青少年的保护,缺乏有关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法律规范,无法为社区青少年工作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国和地方都有了青少年法律,不需要再对社区青少年工作进行立法,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现有青少年保护法律的年龄范围来看,社区青少年在我国青少年保护法律中尚未占有一席之地,其特殊性及独立存在价值尚未在法律中得到体现。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所界定的年龄范围都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而作为占社区青少年很大部分的18-25岁的青少年不在其列。即使是对16-18周岁的社区未成年人,现有青少年法律也不足以提供对他们的教育、保护。无论是全国的法律还是上海市地方的法律,还存在条文较为笼统、抽象,原则性较强、操作性不足等问题,由于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缺乏法律责任追究的条款和明确的执行机构等,已有法律规定不足以实现对社区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及对其违法犯罪的预防作用。从现有青少年法律的内容来看,也无规范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立法。社区青少年工作组织机构、队伍、工作模式等基本问题均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无法为社区青少年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四)有关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规范性政策、文件需要提升层次,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成功经验也急需上升到法律层面,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上海市委、市政府对社区青少年工作一直很重视,有关职能部门近年来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探索。从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社区办的设置、阳光中心的成立、专业化社工队伍的建设等各方面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形成了一些规范性的政策、文件,这些规范性政策与文件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全可以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我国社区青少年工作实际上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程,不乏经验与教训。尤其是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构建以来,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例如“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方式;“控制规模,有效管理,加强教育,切实服务,减少犯罪”工作目标设置等等,这些经验急需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五)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探索中所存在的一些矛盾与困境,急需立法予以解决,立法欠缺已经成为影响社区青少年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阳光中心及有关社工站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社区青少年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涉及到管理体制、法律权限、运作机制等多个方面,例如组织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清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法律地位与性质不明确;社团运作方式的行政化问题;社会工作者工作缺乏支持等等。上述问题均涉及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均直接或者间接与立法的欠缺有关,非政策、文件所能解决和规范,也非实践所能自行解决,均需依赖立法来解决,以科学推动社区青少年工作长效、健康发展。

三、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可行性

(一)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有充分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具有宪法依据。《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四十九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具有基本法的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指出:“未成年人已经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在这一条文中,明确将我们现在称之为“社区青少年”的这一特定群体作为保护帮助的对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即社区青少年工作)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也是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具有充分的政策依据。“青少年事务管理方面的立法”已列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03—2007年)》,属“抓紧调研论证的项目”,属于为实施本市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需要通过地方立法提供法制保障的范围,立法事项明确。此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1985年)、《中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等政策性文件中,均为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专项立法是发达国家与地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成功经验

大而全的立法形式是我国青少年立法的不足,从全国性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到地方性青少年法规,均在不同程度存在这一不足。正因如此,我国青少年立法长期受到缺乏可操作性、强制性和规范性等评论。反观发达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立法,往往具有完善的青少年法律体系,青少年法律体系由丰富的专项立法所组成,具有专项立法的显著特点,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订立新法可与已有法律法规之间保持协调,并能完善上海市及我国青少年法律体系

有的同志担心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会与已经存在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重复立法,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尽管会包括保护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内容,但是社区青少年立法属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立法,它是与《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和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直接对应的下位法,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则是属于对全体未成年人进行特别法律保护的立法,它是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直接对应的下位法,两者之间各有其立法空间,是各与其上位法协调对应的下位立法,两者之间在规范的对象、重点、具体内容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差异,不能混同。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立法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例如“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青少年年龄上限的提升等,因此也不同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制定或者正在开展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立法,它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示范效果,完善上海市乃至全国的青少年法律体系。

(四)上海具备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调研与起草的条件

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实践和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为制定社区青少年工作条例提供了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推进法制建设创造了条件。一直以来,上海市在青少年工作实践及研究上均处于全国前列。早在上个世纪后期,正是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地方性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长宁区法院第一个设立了专门的少年法庭,上海还进行了暂缓判决、暂缓起诉、考察官制度、判前考察教育等少年司法领域的试点工作,为全国在相关领域的司法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应该说,在青少年司法工作领域,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上海市都有着试点研究、深入探索的良好传统。

在社区青少年试点工作开展后,2002年3月在团市委的领导下开展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的专项调研活动。2003年4月,市委政法委、团市委和市爱心工程基金会委托成立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对本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已经取得了关于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初步调研成果,本次预调研工作也将为正式的立法工作做好基础工作。

(五)立法后,上海具备执法的良好基础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已经建立,建立了社区青少年管理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落实了社区青少年工作经费,初步建立了社区青少年工作相关规章制度。执法主体、执法经费这两大核心的立法问题已经在实践中得以解决,因此上海已经具备了立法后执法的良好基础。

四、关于立法调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启动正式立法调研工作

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03—2007年)》中明确,青少年事务管理方面立法的立法案提案人是“市人民政府”。我们认为,作为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政府主管机构,社区办适合牵头组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研究课题组”,由课题组负责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研究与起草工作。课题组应由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熟悉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有丰富立法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宜获得市人民政府的立法调研委托。今年已经是2005年,要按时完成市人大五年立法规划所确立的立法任务,时间已经十分紧迫,需抓紧立法调研。

(二)建立什么样的法

我们认为,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宜专项立法,不宜与社区矫正、社区禁毒杂处一个条例之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03—2007年)》只是笼统地确定了“社区矫正和青少年事务管理方面的立法”计划,并未明确社区青少年工作单独立法。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社区青少年工作与社区矫正和社区禁毒工作共同构成了上海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但是以寓犯罪预防于权益维护和服务工作的社区青少年工作,与主要以违法犯罪后予以矫正和防范的社区矫正、社区禁毒有着很大的差别,合在一起立法将带来强烈的标签效应,将严重损害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科学性,负面影响很大,立法操作性也十分困难。

社区青少年工作涉及到政府机构的设置、社团、社工、经费等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宜由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来明确和规范,不宜由地方政府规章、甚至一般的政策性文件来规范。此外,社区青少年的年龄范围、工作性质、工作模式等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不宜也无法为《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所囊括。因此,我们认为,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理想化模式是制定独立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条例》。

但是,基于可行性等因素的折衷考虑,我们认为,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最佳模式和可行性路径是制定《上海市预防青少年犯罪条例》,将社区青少年工作相关立法问题放在该条例中予以规定。这一方案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够与中央立法相协调和配套,健全上海青少年立法体系。全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基本立法。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上海具有《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与之对应和配套,但是针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上海目前则缺乏配套地方性法规。目前陕西、湖南等省市已经制定了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办法,安徽、江苏等省市也正抓紧地方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的制定工作,一直以青少年立法领先全国的上海市却明显落后了。二是制定《预防青少年犯罪条例》可以涵括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主要内容,因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正是基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思路建立起来的。与其他省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相比,将成为上海立法难点(也是立法创新点)的是将预防犯罪对象的未成年人扩展到了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三是相比较而言,制定《预防青少年犯罪条例》的方案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均要优于其他方案,观念分歧和理论困境等均要低得多。

(三)立法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认为,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重点应当是通过固定和规范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以保障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社区青少年犯罪,维护社区青少年权益的目的。

对将来正式开展的立法调研,建议着重对以下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路径;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与现有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及立法空间;社区青少年工作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哪些困难可以而且应当在立法中解决,哪些不宜通过立法来解决;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机构问题,如何确保“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能得到实际贯彻;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草案的起草;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草案的说明;社区青少年工作立法的提案主体等等。

推荐第8篇: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重点专业(航空服务)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重点专业(航空服务)建设调研报告

依照本次上海市《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业设置进行梳理和调整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对航空服务重点建设专业进行了专项调研和自我评估,认为我校的航空服务目前的办学基础能力较强,符合市重点专业建设的各项要求。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学校概况

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毗邻浦东国际机场。学校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0.4亩。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职校,2006年度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度市实习就业先进集体,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主干专业“航空服务”为市重点专业(下设空中乘务、空港服务、航空安检专门化),国际航协(IATA)中国教学中心授权培训机构,建设有国内首家上海市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学校现有 75 个班级,3034名学生,新生录取分数名列市中职学校前列,形成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态势。学校师资全部达到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教师占61.7%。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考录取率多年稳定在考生数的 90% 以上,实习就业推荐率 100%、录用率 97% 以上。

二、行业需求与专业规划 行业需求

浦东国际机场自通航以来,机场吞吐量呈快速发展势头。自2008年3月26日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第三跑道和西货运区启用后,上海浦东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已达到6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已达420万吨,航班起降已达49万架次。上海虹桥机场定位为“点对点运行的国内枢纽机场”后,加紧建设第二跑道和第二航站楼,现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上海虹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3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将达100万吨。为此,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之前,上海基本确立了航空枢纽港地位。此外,上海机场集团从现在开始还将同步规划作为上海三大物流园区之一的空港物流园,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物流平台。 基于航空业如此的发展势头以及我校拥有地理位置便捷的独特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为机场和航空公司服务是我们办学的主要方向。同时,我们注意到:航空运输在运营环节上融商务贸易、旅游业、餐饮业在内的延伸服务和增值服务。如,浦东机场内供油、通讯、邮政、银行、商务中心、宾馆、娱乐中心、停车库等各种类型机构。这些机构也需要大量人员充实各岗位群。

“十一五”规划指出:2005到2020年中国民航净增就业岗位50万-70万个,每年需增加空港、地勤服务人员4万-5万人,加上各航空公司的自然减员,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及时补充。2010年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基本建成,为有志于航空服务事业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未来几年需要大量的地勤人员和相关产业人员。 发展规划

近年来,学校的办学始终站立在职业教育的前沿,把与市场接轨作为指导思想,大力开展各类调研作为深化改革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由危机意识转变为竞争意识、由追赶意识转变为跨越意识、由外延的扩张转变为内涵的发展,战略地思考并实践学校可持续发展,把学校的地域特点演绎为办学优势。航空服务专业的建立,正是我们研究市场、发展创新结果。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航空业现状及前景进行市场调研,时刻关注航空业发展现状特别是上海航空枢纽港建设情况,搜索并整理有关材料,包括行业发展、专业需求、岗位需求等方面,把“紧贴市场,服务企业”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市场调研报告、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办法、课程设置修改方案等各类教学文件及其滚动修改更是为专业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主干专业并带动其它专业,促使学校整体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专业基础条件

(一)办学历史与规模 1.办学历史

凭借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建设,学校适时地将办学理念确定为“依托航企、服务社会”并进行扎实有效地实践。2003年,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学校把“航空服务”作为龙头专业并逐步创建特色、打造品牌并引领其它专业联动发展。2004年航空服务专业被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中职重点专业,并申报了空中乘务兼文秘、航空安检、空港服务专门化,使专业建设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2.办学规模

近几年来,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社会声誉和满意度与日俱增,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学生争相报考我校。2005~2009连续五年,航空服务专业提前招生面试人数均达3000人,计划数与面试数比例近1:10,安检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高于普通高中控制分数线。

专业的紧贴市场,使学校连续五年招生名列新区前列。近五年招生,我校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专业的招生计划,不仅超额完成计划,而且生源质量大幅提高。目前,航空服务类在校生达1453名。

(二)专业特色

1.依托地域特点,演绎办学优势

97年以来,我们亲眼目睹着浦东国际机场的发展和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建设历程,敏锐地捕捉到这是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学校适时地将办学理念确定为“依托航企、服务社会”并进行扎实有效地实践,开发形成了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主主干的系列专业。这些专业以航空运输需要的技能型服务人才为培养目标,受到了上海两大机场及东航、上航、南航、吉祥、春秋等航空公司的青睐和支持。 2.引入航企文化,优化学校文化

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具备航空企业服务型人才的素质,让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学校以战略的眼光,提出了“将航空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并将其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研究航企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努力探究两者的内在联系,不断变革和创新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把“现代开放,严谨高效,热情周到”的航空业文化特征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元素,从文化层面上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的就业打开了良好的通道。

3.瞄准职业行为,培育礼仪修养

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个人礼仪修养,适应未来服务岗位的要求。我们努力创建礼仪特色学校,在学生的礼貌礼节、仪表仪容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而细致的教育工作。根据航空企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礼仪,学校编制了《仪表仪容规范手册》和《服务礼仪》两本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规范化仪表仪容和服务礼仪的标准和依据。 4.强化校企合作,提升育人质量

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具备航空企业服务型人才的素质,努力让学生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零距离,我们以“人格+能力“为本,树立了“成才成器,成人成功”的教育理念。我们强化校企合作,以民航企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岗位要求为切入点,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共育、才能技能体能多能”的实施途经,培养学生具有“昂首挺立、亭亭玉立”的自信和气质,深化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改革。保证学生毕业后“拿手敢出手,出手就拿手”,能达到民航的空中乘务、客运服务、安检等岗位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专业培养模式是由校内系统专业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部分组成。自2006年起,我们校内的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从“员工培训”和“订单培养”模式结合到案例教学和仿真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自2009年我校建成航空服务开发实训中心后,我们探索实践“做中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与航企岗位设备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让其他学生看到实训学生的操作过程。同时,我校还与相关民航企业一起,探索对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的管理机制,整理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业务考核的力度,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课程与教学改革

航空服务专业实行专业部管理模式,分为空中乘务、空港服务、航空安检三个专业部。 1.教学管理制度

专业部由部主任对教学实施管理外,还遵从“教务处—教研组—教学人员”的条线管理和指导,经常研讨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技能比武等事项,并对教学活动情况进行了解和检查。专业部严格日常教学管理,部分文化课与专业课实行统一进度、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统一测试、流水阅卷、集体评分等,既注意过程管理又注意教学质量目标管理。 2.质量监控措施

(1)严格课堂教学管理

抓好教师的教学规范,经常检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 (2)严格考试管理

把好考试质量关,部分课程实行考、教分离,统一阅卷,做好课程考试质量分析。 (3)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努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制订了“实验室实训室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配备好实践指导教师。 (4)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 实行行政听课制度,邀请职教专家听课评课,建立了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和教师工作考核制度。

3.教学文件

为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使毕业生思想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了一条列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各类教学文件规范齐全,严格制(修)订并执行教学计划,能按序滚动修改。各任课老师能按照教学大纲、实训实习大纲要求,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教案和讲课提纲。 4.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任务相匹配,力求课程设置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让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加大外语、形体礼仪和人文等课程的比重。重视教材选用的科学性、教材管理的规范性和教材采购及供应的时效性,高度重视企业培训教材校本化与精品课程的的研发,确保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专业特色。在航企等专家参与指导下,研发出版了《民航概论》、《民航商务运输导论》、《民航旅客运输》、《服务礼仪》等13本校本专业教材,精品课程《民航旅客运输服务》正在研发中。由于教材以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内容上切合专业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并且引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实物图片以及相关链接等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用过该系列教材的学生,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该系列教材被南航上海基地客运部列为新员工培训教材。 5.教学改革

(1)立足岗位需要,推进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我们多次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出涵盖岗位工种、业务范围、基本职业能力要求的教改规划,编制了《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及操作程序》,进行了课程、教材、教法的全方位改革。实施了《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活动,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依据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行业准入资格要求,把外语(含小语种)作为专业课来认真对待,在师资、课时等方面全力保障,强化英语口语教学,由教学能力强的英语教师担任班主任,采用牛津教材。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通用技能水平

学校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我们把新生入学教育、班级自主技能课、学科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实训活动等作为实践课程来开展。特别在学生技能实训中,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分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我们开设了班级自主技能课,加强通用技能如机场常用英语、文字录入、普通话及书法等的培训,并建立了技能训练学科带头人与班主任配合实施制度。该活动主要利用下午

三、四节课由班主任组织实施。这种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又为促进其就业增强了竞争面和竞争力。班级自主技能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素质。 (3)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先后与东方航空公司、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教学、实训、实习的合作关系,与东航、南航等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并成立东航、南航定向班。此外,定期组织相关企业人事领导来校参加人才培养研讨会,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用人单位所提出的用人要求,学校都会进行认真分析,并着手组织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及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五)师资队伍 1.措施

(1)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航空企业聘请教师或邀请航空公司培训中心的专业师资到校对本专业的航空师资进行培训;制定并执行《双师型教师培训奖励方案》、《教师专业发展基金方案》等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考证;每年还利用暑期组织航空师资赴浦东国际机场进行包括客票销售、值机、安检、配载平衡、行李查询、服务、机务等各类岗位的实岗体验;组织教师赴东航乘务培训中心学习参观;组织教师参加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业务培训和国际航协教员资格培训考证。通过培训,12位教师获得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的师资培训证书,9位教师具有国际航协(IATA)岗位证书,11名教师获客票销售代理证书,4名教师获国际货运代理证书,22名教师获得国际航协教员证。

(2)根据行业需求,加强外语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化是我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语口语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重视提高外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和教学水平,除了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外语教师和聘请外籍口语教师外,还加强对外语教师的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对外语教师进行了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的水平考核,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方式有出国培训、外籍教师培训、国内外语专家培训等。

(3)实施“拜师学教”工程,培养年轻专业骨干教师

“拜师学教”具有深层次的含义,主要表现为:老教师除了对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外,还对其所应该掌握的航空服务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进行辅导;定期组织教师到东航地面保障部的培训中心去“拜师学教”,保证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交流教材教法。

2.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结构

通过上述各类措施,使我们加速培养了一批专业教师队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目前,航空服务专业教师已达28名(其中1人为实训指导教师)且中高级职称为18人,占66.7%,“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7.1%。 3.专业带头人情况

2007年航空服务教研组被评为浦东新区优秀教研组。本专业吕雄、张秦等6位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吕雄和张秦老师全程参与了上海市《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吕雄老师被聘为市航空服务专业中心组成员,现为本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如下: 吕雄,华东船舶学院热动力专业本科毕业,高级教师,区骨干教师。具有IATA运价、客票代理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航空协会教员,市航空服务专业中心组成员,校航空服务教研室主任。他全程参与了上海市《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主持编写了《民航概论》、《民航旅客运输》校本教材,并正研发精品课程《民航旅客运输服务》。该教师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多次获得市区级教学评比一等奖。 4.教育教学科研情况

专业教师科研能力较强,近年来已完成了《抓教师生涯发展规划促教师职业素质提升》、《航空服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发》、《航空服务专业民航运输安全检查专门化方向课程与教材开发》、《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等课题,《礼仪与行为规范》、《教师专业生涯规划》课题正在研究中,精品课程《民航旅客运输服务》等也在研发中。

(六)实训(实习)条件 1.专业经费投入有保障

本专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拨款。目前,随着航空服务实训中心的建设完成,在市、区两级财政支持下,我们采购安装了各类实训设备及软件,总投入为3712万元。 2.校企合作,加强实训设施建设 (1)较为完备的实训设施 2009年10月,坐落于我校的国内一流的首家上海市职业教育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该实训中心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总投入3712万元。实训中心配套设施齐全且其先进性与目前航企同步对接,设置培训工位486个,由九个模块组成:模拟机场候机楼、空中乘务实训、航空服务CBT、广播语音、安保监控、仪态仪容训练、航空知识展览、服务礼仪、辅助教学。实训中心的装备配置一流,拥有紧急撤离训练舱(含充气滑梯)、模拟灭火训练舱、舱门/应急出口训练器、候机楼系统集成、情景模拟系统、订座系统、离港系统、订舱系统、X光机、手持金属探测器、安检门、图像识别等软件与硬件,设备品种全,通用性强,与机场的主流技术装备与设施相一致,并且不断地更新,能满足教学、培训、鉴定的要求。

我们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比较健全。我们瞄准浦东国际机场重大项目建设,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先后与东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吉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等企业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教学、实训、实习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2)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

实验实训用品和器材根据实验实训大纲及时申购,力求实验实训室的使用率为最优化。实验实训室的财产帐物清楚,每学期要求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员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清点,严格财产报损制度。各实训室的使用教师能做好情况登记,学校根据记录情况,定期及时做好维修保养,使设施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确保教育教学的需要。 (3)学生实验实训开设率达标

我们根据专业实验实训和实习大纲,规范实验实训要求。实验实训的开展侧重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大纲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技能需求作适当的取舍调整。专业任课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需要,制定好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应开实验与实训项目,并在每学期结束时进行统计,认真批阅实验实训报告,作为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其中,信息技术、航空客运、航空货运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93%。

(4)校外实习管理规范严格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除就读高复班的学生外,其余学生一律参加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总课时数为1200课时。

为了切实保证学生实习质量,由实习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实施该项工作并将实习与就业推荐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实习+就业”一条龙。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开拓就业渠道,先后东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吉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教学、实训、实习的合作关系,这些公司企业还成为我校顾问团成员单位,使学生实习就业有保障。

实习生的管理已形成整套可操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管理质量,学生普遍被用人单位认同。在学生实习管理过程中,我们派专职教师负责联络沟通,聘请各企业相应的岗位能手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签订协议,明确职责。健全完善了各项制度,建立了实习就业指导教师巡访制度、学生汇报、实习鉴定、评优示范工作制度,已形成一套成熟完备的实习管理模式。

(七)教学质量

本专业与东航、南航等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并先后成立了9个定向班。多数学生由于实施“订单式”培养,学习积极性高,成绩优异,外语与公共专业核心课程更是突出,展示了学校的专业品牌形象。通过自主技能课的训练,不仅参加各类专业考证合格率均达100%,而且在各级各类比赛如市星光杯普通话演讲、英语演讲、空中乘务、航空地面服务等比赛中更是人才荟萃、频频获奖。本专业学生在岗位上都能踏实勤奋工作而上岗快,优秀实习生比例较高,就业率常年达100%,对口率达85%,就业稳定率达98%,使本专业成为航企来校招工的首选。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肯定,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8%,学生就业平均月酬金达2200元以上。本专业学生也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如空乘班参加市、区人代会时其礼仪服务工作、组织纪律等受到好评,目前又有许多学生赴机场、世博园参加世博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国“中职之星”评选,我校05空乘的徐怡婷名列前茅更为本专业品牌增添了风采。综合而言,本专业在全市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拟采取的对策

在航空服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整改和完善。

1.应对人才需求、人才模式变化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针对企业用人需要,瞄准学生培养方向,如何从学生职业规范与操守的教育、行为礼仪的培养训练、技能实训三方面有效实施。

△订单式培养的面要扩大,如何使各专业都有定向班并稳定巩固。 △实训中心实践指导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与其功能及规模还不相匹配,双师型教师如何进一步培养,特别是高级人才,能否常年赴企业挂职,同时任教,以弥补短时间顶岗见习的实践经验与熟练操作程度的不足。

△学生实训条件要进一步改善,工作数量要增加,做到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要吸引企业把培训设备、培训班设在学校。 难点:

△航空业的行业考证,在校生考证资格少。

△航空业的实训设施设备昂贵,学校缺乏能力投入。 建议:

△加大对学校特殊专业办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加大行业办学与政府办学的协调,比如在教材选用、技能考证等方面。 △行业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扶持与灵活机制。 2.在具体实行“双证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问题:

△理论部分绝大多数专业不能以学校教学考核代替。 △特别是航空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该行业办学的学生能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考证,但政府办学的航空类专业能参加考证的很少,且培训考证费用很高,学生承受不起。 建议:

△各类考证中由学校考核理论的要扩大,同时加强对学校的教学考核监督。 △政府办学要与行业办学协调,给予学生同样的考试资格并降低培训费用。

四、建设目标

根据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适应浦东大飞机项目和迪斯尼项目的建设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经过三年内涵建设,把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成一个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明显,与航空服务行业结合紧密、特色鲜明,能够满足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的市级乃至国家级示范专业,并能够引领和带动交通运输类专业群的建设,在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建成的基础上,建设航空货运实训中心和航空机务实训中心,实现以“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职业教育特色,追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设思路与举措 思路

以请进来走出去为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充满活力的航空服务教学团队;通过建设形成基于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定位;实施以企业的职业能力应用为匹配的任务引领型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校服务文化的建设着重“服务”的隐性课程建设;以实训中心为中心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典型服务工作岗位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以以人为本的着眼点,完善内涵建设中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评价制度;发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开放式实训中心的作用,努力使之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复训的基地,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举措

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训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以利于形成学校专业建设的新格局(具体措施见《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申报表》)。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

推荐第9篇:关于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

关于2010年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开展

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7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本市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今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十二五‛规划编制,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组织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低碳世博’效应、促进低碳发展‛主题,组成专题调研小组开展调查研究。部分代表还建议以‚完善民商事再审制度、进一步维护司法权威‛为主题开展调研。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代表意愿,确定组成三个专题调研小组开展调研。据统计,共有52位代表参加今年的专题调研,占代表团总数的78.8%。其中有10余位代表参加了2个调研小组的活动,有1位代表参加了3个调研小组的活动。刘云耕等10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参加了今年的专题调研活动,其中4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参加了2至3个专题调研小组活动。

调研过程中,代表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

1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座谈、走访、赴外省市学习考察等方式,经过细致严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形成了三份情况阐述清晰、问题分析透彻,建议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

二、主要特点

2010年世博会在本市举办,从5月初开幕至10月底闭幕,历时半年时间,有许多代表积极参与办博,做好世博会服务保障和接待工作,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代表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职责和重任,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身调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顺利完成了今年的专题调研工作。总体来说,今年代表专题调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领导高度重视,带头抓好调研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对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十分重视,专门召开动员会,刘云耕主任作动员讲话,激励代表们积极参与调研,并就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好专题调研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在专题调研整体工作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总结会,邀请全体代表和市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各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共同就今年的专题调研工作进行讨论和研究,交流调研成果,酝酿提出高质量的代表议案和建议,为出席明年全国人代会,高质量地发表审议意见做了充分的准备。

担任领导职务的全国人大代表安排好工作和时间,带头积极参与专题调研活动。刘云耕、龚学平、马德秀、秦绍德、刘洪凯、应勇、陈旭等10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参与今年的专题调研活动,其中刘云耕等4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参与了2个

专题调研小组活动,王荣华代表参与了3个调研小组的活动,孙毅彪、吴齐等在京全国人大代表主动挤出时间参与调研活动。

市人大各有关专门委员会、市政府、市高院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工作,精心选择调研切入点以及被调研单位,全力做好配合工作,选配优秀的工作人员和联络员,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第二,代表积极参与,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今年,上海市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克服世博期间工作繁忙等困难,积极报名参加专题调研,代表参与率比往年略高。各调研小组召集人从调研方案的形成实施,到调研报告的修改定稿都全程参与,有的还亲自撰写、修改调研报告,发挥了很好的主导作用。代表们认真参加调研小组的每项活动,有的代表围绕专题调研题目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调研报告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一些代表还放弃国庆长假休息时间,认真思考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调研报告。

第三,围绕中心工作,精心选择调研主题。这几年,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始终注重立足全国,紧密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定专题调研题目。比如,今年是上海世博会举办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为了将世博主题、‚十二五‛主题和专题调研紧密结合,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关心下,代表们多次召开座谈会,走访有关部门,广泛征求今年专题调研选题和方案的意见,最后确定了‚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

化‛、‚发挥‘低碳世博’效应、促进低碳发展‛等旨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后世博效应的专题。令人欣喜的是,还有部分代表结合去年人代会上的审议和当前工作实际,主动提出专题调研选题建议。各调研小组结合各自的调研切入点,同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项目相结合开展调研,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情况和资料。

第四,做好协调保障,充分利用调研成果。近几年,本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要求,积极做好代表专题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比如,与各有关单位事先加强沟通,细化调研方案;加强调研小组的力量配备,落实工作人员、调研配合部门及其联络员;致函代表所在单位,取得单位对代表参与调研的大力支持;请有关单位为调研提供智力支持等,为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把调研报告汇编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时把调研报告摘要汇编送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提高调研成果的利用率。

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是促进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对于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提高代表履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在总结已有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进一步深化专题调研工作,为代表履职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推荐第10篇:上海市银行业组织文化调研摘要

上海市银行业组织文化调研摘要

威埃励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在金融业日趋繁荣的今天,银行业经历了快速和广泛的发展,而银行不论内资还是外资也对于自身的业绩、合规性、业务创新等方面均给予极大的重视。然而就组织文化是如何影响个人行为、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行事风格乃至绩效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次上海市银行业组织文化调研由威埃励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协同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共同组织,诚邀不同类型的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会员,借用全球知名的组织文化调查工具——丹尼森组织文化调查,对于上海市银行业整体组织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1.与全球企业相比较,当前上海市银行业整体组织文化风格和特征;2.分析影响银行文化的相关组织因素,如银行类型(中外资银行、大中小型银行)、业务类型等;3.分析不同员工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差异,如年龄差异、教育程度差异、国籍差异等;4.分析文化的不同因素对于业务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如业务创新、客户满意度、合规性、业务规模等。通过对于行业整体文化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一方面帮助上海银行业更好地理解整个银行业的总体组织文化特征及其行业潜在约束所在,为其进一步发展银行业务、富有前瞻性地促进银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提升有效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各银行如何推动自身文化建设、以更有效的方式支持自身业务的增长提供指导,以更有针对性地应用组织资源、支持组织战略。本次调研作为银行业组织文化调研的一次初步尝试,也希望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应用组织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推动银行建设提供参考。

第11篇:上海市金山西门社区垃圾分类环保意识调研报告

上海市金山西门社区垃圾分类环保意识调研报告

正文:在网上搜索关于垃圾分类的资料报告时看到一个数据:上海每年扔掉的垃圾中,可回收的价值超过5亿。

在推广垃圾分类回收的今天,到底对上海市民的环保素养的形成是否产生了影响呢?而垃圾分类的概念又是否真的深入人心了呢?

为此,我和另一位朋友兼校友一起就关于金山区西门街道的几个小区的群众们是否对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有个明确的概念做了一个小小的调研。

由于我们做报告的时间是寒假期间,又是以西门街道为中心,调查周围小区的居民为样本,所以年龄上两极分化比较大,大多是老年人和学生(其中小学生又偏多)。而中年人大多要出门工作,我们调查的时间在白天,所以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和我们对垃圾分类环保意识的印象有较大的出入。

调查方式是问卷式的抽样调查,职业多为学生和退休人员,他们对垃圾分类的知识的了解大体上来说大多不熟悉,有不少人甚至是完全没有概念,我们在街道两边仔细地观察垃圾桶,发现都已经替换成了垃圾分类式的垃圾桶,而且看得出来已经有些年代了,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认识,我们悄悄在路边驻足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几个陆续经过扔垃圾的人都是眼睛眨也不眨地随便扔了一个,不看分类标准,似乎连垃圾桶的颜色截然不同都没有注意到,到底是司空见惯的让人习以为常了呢还是压根就没意识到这个垃圾分类的问题呢?

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而可回收垃圾又包括之类、金属、塑料、玻璃等。我们在街道上随机抽取了几个路人来简单的问了一下他们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是否有所了解,大部分都答得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但鲜有人是完全答对的,而且在问及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时,在处理的同时又是否会分类时,大部分路人都是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分类了?然后呢?没有人回收,需要自己准备袋子,很是麻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硬件设施的不过硬也是客观存在的,许多路人都抱怨那些常年不清洁的所谓分类垃圾桶早已锈迹斑斑,根本连上面的字都看不清了。

而在问卷中问及的是否支持垃圾分类的问题上,大部分的被试都选择了支持,这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但缺少的是行动和实际成效。主观能动性要提升实际战斗力才能真正的做到保护环境,爱护家园,人人有责。

在一篇报道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是说在新西兰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因为将剩菜和废纸一起丢到了垃圾桶里而收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的信函提醒:你们家生活垃圾放错了地方,如果下次违规,我们将会进行罚款处理。而那个初来乍到犯错的人也在当地浓重的环保意识中学会了垃圾分类,也养成了和当地人一样可嘉的环保意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只要一周而要去掉一个坏习惯却需要一个月甚至一年以至更长久,所谓习惯成自然,将实际行动付诸起来,相比落于俗套的宣传有更好的效果。

垃圾分类是环保节能中的一小部分,却是一项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举手投足间为环保增添一份力量,为我们的祖国和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宝贵的绿色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一片干净的土地。

而在客观环境方面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拿出更多的诚意和实际行动来带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加大协调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通俗易懂,深入民心才能真正的将环保节能的概念落实下去,也才能收到我们想要见到的成果,相信有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市民的积极参与,我们上海的天会更蓝,地会更绿,草会更香,人们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09级 应用心理学2班 周佳丽

学号:090141778

第12篇: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重点专业(航空服务)建设调研报告(精)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重点专业 (航空服务 建设调研报告

依照本次上海市《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业设臵进行梳理和调整的指 导意见》 要求, 学校对航空服务重点建设专业进行了专项调研和自我评估, 认为 我校的航空服务目前的办学基础能力较强, 符合市重点专业建设的各项要求。 现 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学校概况

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毗邻浦东国际机场。学校有三个校区,占地 面积 60.4亩。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职校, 2006年度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9年度市实习就业先进集体,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主干专业“航空服务”为市重点 专业(下设空中乘务、空港服务、航空安检专门化 ,国际航协(IATA 中国教 学中心授权培训机构, 建设有国内首家上海市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 学校现有 75 个班级, 3034名学生,新生录取分数名列市中职学校前列,形成生源质量不 断提升态势。学校师资全部达到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教师占 61.7%。学 校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考录取率多年稳定在考生数的 90% 以上,实习就业推荐率 100%、录用率 97% 以上。

二、行业需求与专业规划 (一 行业需求

浦东国际机场自通航以来, 机场吞吐量呈快速发展势头。 自 2008年 3月 26日上海浦东机场 T2航站楼、第三跑道和西货运区启用后,上海浦东机场的年旅 客吞吐量已达到 6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已达 420万吨,航班起降已达 49万架次。 上海虹桥机场定位为 “ 点对点运行的国内枢纽机场 ” 后, 加紧建设第二 跑道和第二航站楼, 现已正式投入使用。 目前, 上海虹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 3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将达 100万吨。为此,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之 前, 上海基本确立了航空枢纽港地位。 此外, 上海机场集团从现在开始还将同步 规划作为上海三大物流园区之一的空港物流园, 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物流平台。

基于航空业如此的发展势头以及我校拥有地理位臵便捷的独特优势,为区 域经济服务, 为机场和航空公司服务是我们办学的主要方向。 同时, 我们注意到:航空运输在运营环节上融商务贸易、旅游业、餐饮业在内的延伸服务和增值服务。 如,浦东机场内供油、通讯、邮政、银行、商务中心、宾馆、娱乐中心、停车库 等各种类型机构。这些机构也需要大量人员充实各岗位群。

“十一五”规划指出:2005到 2020年中国民航净增就业岗位 50万 -70万 个,每年需增加空港、地勤服务人员 4万 -5万人,加上各航空公司的自然减员, 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及时补充。 2010年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基本建成,为有志于 航空服务事业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未来几年需要大量的地勤人员和相关 产业人员。

(二 发展规划

近年来,学校的办学始终站立在职业教育的前沿,把与市场接轨作为指导 思想, 大力开展各类调研作为深化改革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由危机意识转变为 竞争意识、由追赶意识转变为跨越意识、由外延的扩张转变为内涵的发展, 战略 地思考并实践学校可持续发展, 把学校的地域特点演绎为办学优势。 航空服务专 业的建立,正是我们研究市场、发展创新结果。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航空业现状及前景进行市场调研,时刻 关注航空业发展现状特别是上海航空枢纽港建设情况, 搜索并整理有关材料, 包 括行业发展、专业需求、岗位需求等方面,把“紧贴市场,服务企业”作为专业 发展方向。 市场调研报告、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办法、课程设臵修改方案等各类 教学文件及其滚动修改更是为专业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实现主干专业并带 动其它专业,促使学校整体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专业基础条件 (一办学历史与规模 1.办学历史

凭借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建设,学校适时地将办学理念确定为“依托航企、服务社会”并进行扎实有效地实践。 2003年,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广泛 征求意见,学校把“航空服务”作为龙头专业并逐步创建特色、打造品牌并引领 其它专业联动发展。 2004年航空服务专业被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中职重点专业, 并申报了空中乘务兼文秘、航空安检、空港服务专门化, 使专业建设进一步科学 化、规范化。

2.办学规模

近几年来,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社会声誉和满意 度与日俱增,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学生争相报考我校。 2005~2009连续五 年,航空服务专业提前招生面试人数均达 3000人,计划数与面试数比例近1: 10,安检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高于普通高中控制分数线。

专业的紧贴市场,使学校连续五年招生名列新区前列。近五年招生,我校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专业的招生计划, 不仅超额完成计划, 而且生源质 量大幅提高。目前,航空服务类在校生达 1453名。

(二专业特色

1.依托地域特点,演绎办学优势

97年以来,我们亲眼目睹着浦东国际机场的发展和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建设 历程, 敏锐地捕捉到这是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学校适时地将办学理念确定为 “依托航企、服务社会” 并进行扎实有效地实践, 开发形成了以航空服务专业为 主主干的系列专业。 这些专业以航空运输需要的技能型服务人才为培养目标, 受 到了上海两大机场及东航、上航、南航、吉祥、春秋等航空公司的青睐和支持。 2.引入航企文化,优化学校文化

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具备航空企业服务型人才的素质,让学生 与岗位零距离。 学校以战略的眼光, 提出了 “将航空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文化建 设中” ,

并将其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研究航企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 合, 努力探究两者的内在联系, 不断变革和创新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把 “现代开放, 严谨高效, 热情周到” 的航空业文化特征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元素, 从文化层面上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的就业打开了良好的通道。 3.瞄准职业行为,培育礼仪修养

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个人礼仪修养,适应未来服务岗位的 要求。 我们努力创建礼仪特色学校, 在学生的礼貌礼节、仪表仪容等方面开展了 全面而细致的教育工作。根据航空企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礼仪,学校编制了《仪 表仪容规范手册》和《服务礼仪》两本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规范化仪表仪容和

服务礼仪的标准和依据。 4.强化校企合作,提升育人质量

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具备航空企业服务型人才的素质,努力让 学生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零距离,我们以“人格 +能力“为本,树 立了“成才成器,成人成功”的教育理念。我们强化校企合作,以民航企业的职 业道德、职业规范和岗位要求为切入点,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共育、才能技能体 能多能”的实施途经,培养学生具有“昂首挺立、亭亭玉立”的自信和气质,深 化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改革。保证学生毕业后“拿手敢出手,出手就拿手” ,能达 到民航的空中乘务、客运服务、安检等岗位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专业培养模式是由校内系统专业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部分组成。 自 2006年起,我们校内的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从“员工培训”和“订单培养”模 式结合到案例教学和仿真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自 2009年我校建成航空服务开发 实训中心后,我们探索实践“做中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与航企 岗位设备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 让其他学生看到实训学生的操作过程。 同 时, 我校还与相关民航

企业一起, 探索对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的管理机制, 整理 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 进一步加大业务考核的力度, 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向 纵深发展。

(四课程与教学改革

航空服务专业实行专业部管理模式,分为空中乘务、空港服务、航空安检 三个专业部。

1.教学管理制度

专业部由部主任对教学实施管理外,还遵从“教务处—教研组—教学人员” 的条线管理和指导, 经常研讨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技能比武等事项, 并对教学活动情况进行了解和检查。 专业部严格日常教学管理, 部分文化课与专 业课实行统一进度、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统一测试、流水阅卷、集体评分等, 既注意过程管理又注意教学质量目标管理。

2.质量监控措施 (1严格课堂教学管理

抓好教师的教学规范,经常检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 (2严格考试管理

把好考试质量关,部分课程实行考、教分离,统一阅卷,做好课程考试质 量分析。 (3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努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制订了“实验室实训室工作 规范”等规章制度,配备好实践指导教师。

(4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

实行行政听课制度,邀请职教专家听课评课,建立了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 度和教师工作考核制度。

3.教学文件

为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使毕业生思想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 质等方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制定了一条列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各类教 学文件规范齐全,严格制(修订并执行教学计划,能按序滚动修改。各任课老 师能按照教学大纲、实训实习大纲要求,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教案和讲课提纲。 4.课程建设

课程设臵与实际工作任务相匹配,力求课程设臵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让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 加大外语、形体礼仪和人文等课程的比重。 重 视教材选用的科学性、教材管理的规范性和教材采购及供应的时效性, 高度重视 企业培训教材校本化与精品课程的的研发, 确保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体现了专业 特色。 在航企等专家参与指导下, 研发出版了 《民航概论》、《民航商务运输导论》、《民航旅客运输》、《服务礼仪》等 13本校本专业教材,精品课程《民航旅客运 输服务》 正在研发中。 由于教材以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 内容上切合专业 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基础, 并且引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实物图片以及相关链接等 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使用 过该系列教材的学生, 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同 时,该系列教材被南航上海基地客运部列为新员工培训教材。

5.教学改革

(1立足岗位需要,推进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我们多次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出涵盖岗位工 种、业务范围、基本职业能力要求的教改规划,编制了《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师发 展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及操作程序》 ,进行了课程、教材、教法的全方位改革。 实施了《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活 动, 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依据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行业 准入资格要求,把外语(含小语种作为专业课来认真对待,在师资、课时等方 面全力保障, 强化英语口语教学, 由教学能力强的英语教师担任班主任, 采用牛 津教材。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通用技能水平

学校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我们把 新生入学教育、班级自主技能课、学科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实训 活动等作为实践课程来开展。 特别在学生技能实训中, 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技 能分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我们开设了班级自主技能课, 加强通用技能如机场 常用英语、文字录入、普通话及书法等的培训, 并建立了技能训练学科带头人与 班主任配合实施制度。 该活动主要利用下午

三、四节课由班主任组织实施。这种 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价值, 另一方面又为促进其就业增强了竞 争面和竞争力。班级自主技能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素质。

(3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先后与东方航空公司、浦东国 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教学、实训、实习的合作关系,与东航、南航等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并成立东 航、南航定向班。此外,定期组织相关企业人事领导来校参加人才培养研讨会, 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对用人单位所提出的用人要求, 学校都会进 行认真分析,并着手组织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及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五师资队伍

1.措施

(1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航空企业聘请教师或邀请航空 公司培训中心的专业师资到校对本专业的航空师资进行培训; 制定并执行 《双师

型教师培训奖励方案》、《教师专业发展基金方案》等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方 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考证; 每年还利用暑期组织航空师资 赴浦东国际机场进行包括客票销售、值机、安检、配载平衡、行李查询、服务、机务等各类岗位的实岗体验; 组织教师赴东航乘务培训中心学习参观; 组织教师 参加 IATA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业务培训和国际航协教员资格培训考证。通 过

培训, 12位教师获得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的师资培训证书, 9位教师 具有国际航协(IATA 岗位证书, 11名教师获客票销售代理证书, 4名教师获国 际货运代理证书, 22名教师获得国际航协教员证。

(2根据行业需求,加强外语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化是我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语口语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国际 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们重视提高外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和教学水平, 除了引进高 学历、高水平的外语教师和聘请外籍口语教师外, 还加强对外语教师的校本培训, 聘请专家对外语教师进行了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的水平考核, 针对不同情况开展 了不同层次的培训。 培训方式有出国培训、外籍教师培训、国内外语专家培训等。 (3实施“拜师学教”工程,培养年轻专业骨干教师

“拜师学教”具有深层次的含义,主要表现为:老教师除了对新教师的教 学方法和班级管理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外, 还对其所应该掌握的航空服务专业知 识和岗位技能进行辅导; 定期组织教师到东航地面保障部的培训中心去 “拜师学 教” ,保证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交流教材教法。

2.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结构

通过上述各类措施,使我们加速培养了一批专业教师队伍,能很好地满足 教学需要。目前,航空服务专业教师已达 28名(其中 1人为实训指导教师且 中高级职称为 18人,占 66.7%,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57.1%。

3.专业带头人情况

2007年航空服务教研组被评为浦东新区优秀教研组。本专业吕雄、张秦等 6位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吕雄和张秦老师全程参与了上海市 《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标准》 的制定, 吕雄老师被聘为市航空服务专业中心组成员, 现为本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如下:

吕雄,华东船舶学院热动力专业本科毕业,高级教师,区骨干教师。具有 IATA 运价、客票代理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航空协会教员,市航空服务专业中心

组成员, 校航空服务教研室主任。 他全程参与了上海市 《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标准》 的制定,主持编写了《民航概论》、《民航旅客运输》校本教材,并正研发精品课 程《民航旅客运输服务》 。该教师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 组织能力强,多次获得市区级教学评比一等奖。

4.教育教学科研情况

专业教师科研能力较强,近年来已完成了《抓教师生涯发展规划 促教师职 业素质提升》、《航空服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航空服务专业课程 开发》、《航空服务专业民航运输安全检查专门化方向课程与教材开发》、《航空服 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等课题, 《礼仪与行为规范》、《教师专业生涯规划》 课题正在研究中,精品课程《民航旅客运输服务》等也在研发中。

(六实训(实习条件 1.专业经费投入有保障

本专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拨款。目前,随着航空服务实训中心的 建设完成,在市、区两级财政支持下,我们采购安装了各类实训设备及软件,总 投入为 3712万元。

2.校企合作,加强实训设施建设 (1较为完备的实训设施

2009年 10月, 坐落于我校的国内一流的首家上海市职业教育航空服务开放 实训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该实训中心占地面积 800平方米,建筑面积 5800平方米,总投入 3712万元。实训中心配套设施齐全且其先进性与目前航企同步对 接,设臵培训工位 486个,由九个模块组成:模拟机场候机楼、空中乘务实训、航空服务 CBT、广播语音、安保监控、仪态仪容训练、航空知识展览、服务礼仪、辅助

教学。实训中心的装备配臵一流,拥有紧急撤离训练舱(含充气滑梯、模 拟灭火训练舱、舱门 /应急出口训练器、候机楼系统集成、情景模拟系统、订座 系统、离港系统、订舱系统、X 光机、手持金属探测器、安检门、图像识别等软 件与硬件,设备品种全,通用性强,与机场的主流技术装备与设施相一致,并且 不断地更新 , 能满足教学、培训、鉴定的要求。

我们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比较健全。我们瞄准浦东国际机场重大项目建设, 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先后与东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

公司、吉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等企业建立 了长期而稳定的教学、实训、实习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2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

实验实训用品和器材根据实验实训大纲及时申购,力求实验实训室的使用 率为最优化。 实验实训室的财产帐物清楚, 每学期要求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员对相 关设施设备进行清点, 严格财产报损制度。 各实训室的使用教师能做好情况登记, 学校根据记录情况, 定期及时做好维修保养, 使设施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确 保教育教学的需要。

(3学生实验实训开设率达标

我们根据专业实验实训和实习大纲,规范实验实训要求。实验实训的开展 侧重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大纲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 技能需求作适当的取舍调整。 专业任课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 结 合实际需要, 制定好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应开实验与实训项目, 并在每学期结 束时进行统计,认真批阅实验实训报告,作为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其中,信 息技术、航空客运、航空货运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 93%。

(4校外实习管理规范严格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除就读高复班的学生外,其余学生一律参加为期一 年的毕业实习,总课时数为 1200课时。

为了切实保证学生实习质量,由实习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实施该项工作并将 实习与就业推荐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实习+就业”一条龙。学校大力开 展校企合作,不断开拓就业渠道,先后东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吉祥航空 公司、春秋航空公司、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建立了长 期而稳定的教学、实训、实习的合作关系, 这些公司企业还成为我校顾问团成员 单位,使学生实习就业有保障。

实习生的管理已形成整套可操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管理质量,学生普遍 被用人单位认同。 在学生实习管理过程中, 我们派专职教师负责联络沟通, 聘请 各企业相应的岗位能手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签订协议, 明确职责。 健全完善了各 项制度,建立了实习就业指导教师巡访制度、学生汇报、实习鉴定、评优示范工 作制度,已形成一套成熟完备的实习管理模式。

(七教学质量

本专业与东航、南航等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并先后成 立了 9个定向班。 多数学生由于实施 “订单式” 培养, 学习积极性高, 成绩优异, 外语与公共专业核心课程更是突出, 展示了学校的专业品牌形象。 通过自主技能 课的训练,不仅参加各类专业考证合格率均达 100%,而且在各级各类比赛如市 星光杯普通话演讲、英语演讲、空中乘务、航空地面服务等比赛中更是人才荟萃、频频获奖。 本专业学生在岗位上都能踏实勤奋工作而上岗快, 优秀实习生比例较 高,就业率常年达 100%,对口率达 85%,就业稳定率达 98%,使本专业成为航企 来校招工的首选。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肯定,用人单位满意率达 98%,学生就业平均月酬金达 2200元以上。本专业学生也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如空乘 班参加市、区人代会时其礼仪服务工作、组织纪律等受到好评, 目前又有许多学 生赴机场、世博园参加世博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国“中职之星”评选,我校 05空乘的徐怡婷名列前茅更为本专业品牌增添了风采。 综合而言, 本专业在全市同 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拟采取的对策

在航空服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发现了一 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整改和完善。

1.应对人才需求、人才模式变化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针对企业用人需要,瞄准学生培养方向,如何从学生职业规范与操守的 教育、行为礼仪的培养训练、技能实训三方面有效实施。

△订单式培养的面要扩大,如何使各专业都有定向班并稳定巩固。

△实训中心实践指导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与其功能及规模还不相匹配,双师 型教师如何进一步培养,特别是高级人才,能否常年赴企业挂职,同时任教,以 弥补短时间顶岗见习的实践经验与熟练操作程度的不足。

△学生实训条件要进一步改善,工作数量要增加,做到与实际工作岗位一 致,要吸引企业把培训设备、培训班设在学校。

难点: △航空业的行业考证,在校生考证资格少。

△航空业的实训设施设备昂贵,学校缺乏能力投入。 建议: △加大对学校特殊专业办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加大行业办学与政府办学的协调,比如在教材选用、技能考证等方面。 △行业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扶持与灵活机制。 2.在具体实行“双证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问题: △理论部分绝大多数专业不能以学校教学考核代替。 △特别是航空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该行业办学的学生能在校期间参加各 类考证,但政府办学的航空类专业能参加考证的很少,且培训考证费用很高,学 生承受不起。 建议: △各类考证中由学校考核理论的要扩大,同时加强对学校的教学考核监督。 △政府办学要与行业办学协调,给予学生同样的考试资格并降低培训费用。

四、建设目标 根据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适应浦东大飞机项目和迪斯尼项目的 建设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经

过三年内涵建设,把航空服务专业 建设成一个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明显,与航空服务行业结合紧密、特色鲜明,能 够满足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的市级乃至国家级示范专业, 并能够引 领和带动交通运输类专业群的建设,在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建成的基础上,建 设航空货运实训中心和航空机务实训中心,实现以“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 职业教育特色,追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设思路与举措 1. 思路 以请进来走出去为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充 满活力的航空服务教学团队; 通过建设形成基于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结合的人才 培养模式,实现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定位;实施以企业的职业能 力应用为匹配的任务引领型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 11 体系,结合学校服务文化的建设着重“服务”的隐性课程建设;以实训中心为中 心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典型服务工作岗位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以以人 为本的着眼点,完善内涵建设中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评价制度;发挥满足专业人才 培养需求的开放式实训中心的作用, 努力使之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航空服务人才 培养、复训的基地,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 举措 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训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采 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以利于形成学校专业建设的新格局(具体措施见《上海市中 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申报表》。 )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 二 0 一 0 年三月 12

第13篇:关于浙江省、上海市、吉林省城市规划执法检查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浙江省、上海市、吉林省城市规划执法检查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切实搞好今年省人大组织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工作,2004年8月下旬,省人大常委会组织考察组,对浙江省、上海市、吉林省的城市规划工作和规划法执法检查情况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在三省市(区)分别深入省市两级,与当地人大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交流。通过调研,了解了三省市城市规划工作及规划执法检查的实际情况,也启发了我们开展这方面工作的思路。

一、各地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各级领导日益重视城市规划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下发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后,三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普遍加强了对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2000年6月,吉林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对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0]25号文件作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2002年5月,该省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同年9月召开的全省城市化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该省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化发展目标、方针和政策措施。

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对城乡规划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0]25号文和国发[2002]13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各种有关会议上也不断强调要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促进该省城乡建设的有序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确立。

(二)推进城镇化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吉林省依据《吉林省城乡建设事业“十五”规划》,于2001年9月编制完成了《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十五”规划》,明确了该省城镇化发展目标、重点和步骤,从宏观上加强了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协调发展。20多年来,该省城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30.68%提高到2003年的43.95%,排在全国的第6位。

浙江省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998年的1008平方公里扩展到2003年的1712平方公里。全省乡镇总数从1998年的1006个镇和823个乡,减少到2003年的783个镇和540个乡。1998年以来,全省城市化水平每年递增1-1.5个百分点,到2003年已达到53%,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城乡协调发展。

(三)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

通过考察调研,我们了解到,为更好地指导城镇的合理布局开发建设,促进各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几年,三省市均高度重视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吉林省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吉林中部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以此指导建设和发展,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区域中心城镇的作用。全省28个设市城市、20个县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其中有42个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省、市政府批准实施。该省还从2000年开始在全省各市、县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到目前为止控规覆盖率已达40%,个别地区已达70%以上。与此同时,各地还编制了大量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国务院13号文件和建设部等九部委204号文件的要求,部署了开展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明确工作。

浙江省根据省委、省政府接轨上海的战略决策,于去年一季度成立了规划研究编制中心,

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了《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今年又开展了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地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省11个设区中心城市和22个县级市基本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市县还遵照国务院13号文件要求编制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积极开展城市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全省783个镇和540个乡集镇已全部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37300个村庄中已有15000多个完成了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

(四)成立省级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对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协调、监督

上海、浙江、吉林三省市都成立了省级城市规划委员会,有的省份还在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城乡规划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决策和协调机制,加强了对各类涉及空间布局专业规划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了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五)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管理

为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城乡经济建设,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2001年,吉林省重新修订了《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坚持经常地开展规划执法检查,依法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行为。

浙江省极其注重对“一书两证”的发放管理。到去年底,全省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共2828人。在城市规划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划管理制度已在全省实施,建设项目“两证”核发率达95%以上,从而保障了城市规划内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能够符合城市规划要求。2003年全省城市规划部门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4265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数量为22876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数量为25527件。全省各地都加强了城市规划监察工作,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建设案件,初步遏制了违反城市规划行为的蔓延,维护了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六)建立城市规划建设公示和听证制度

各省市政府都比较重视推行“阳光规划”,建立城市规划建设公示和听证制度,在规划审批前,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作为完善修改规划的依据;规划批准后,将规划图纸和摘要向社会公示,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了解规划、遵守规划,监督规划的实施。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合法权益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前,要将项目基本情况、规划依据、方案图纸和有关经济技术指标等内容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意见,保证项目符合有关规定要求,保障公众合法权益;项目批准后,要在施工现场公示项目基本情况、主要图纸、有关尺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监督举报电话,便于群众监督工程建设情况。对于违法案件,要将违法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违法事实、查处依据和处罚决定向社会公示,促进违法建设的查处。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管理职能、管理依据和办理“一书两证”的程序、条件、时限等内容向全社会公示,促进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

调整城市规划、审批建设项目,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按照有关规定举行听证会。

二、各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

调研期间,上海市人大正在开展2004年度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他们把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作为今年市人大工作的重点,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亲自挂帅开展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方案、步骤和重点内容,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宣传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邀请新闻媒体跟踪报道,营造了执法检查的强大声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等各级领导亲自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工作,布置工作,并暗访违法建设现场,各区县人大积极响应,认真作好本地区的执法检查工作,

推动了执法检查工作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各级政府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提高全社会的城市规划意识,打击违法建设,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浙江省分别在1997年和2002年开展了两次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对城市规划执法工作中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全省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吉林省正在研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改革措施,把健全城市规划监督检查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尤其是各级人大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作为今后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

三、各地开展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一)周密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工作

城市规划工作关系着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是衡量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各地在开展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执法检查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抓住执法检查的重点。如上海市人大在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中按照“整体部署,明确目标,重点检查,督促整改”几个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 一是确定执法检查的重点。根据上海市各地区的实际,确定了三项主要检查的重点。即本市各层次规划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双增双减”方针的落实情况、黄浦江两岸、苏州河两岸等特定区域的规划情况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等。

二是加强对有关重点检查内容的前期监督工作。紧紧围绕着重点,市人大常委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对各地区贯彻实施《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情况,特别是该市确定的“双增双减”方针的落实情况、重点地区、典型违规项目的拆除情况等进行监督。

三是集中力量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推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工作。上海市人大的做法是通过前期调研和集中执法,大力宣传规划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规划意识、法制意识,树立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针对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推出执法监督的阶段性成果。如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规划执法检查,确实推动政府进一步做好一些规划的编制、制定一些保护方案和措施,以达到执法检查的目的。

(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各级人大和政府部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规划执法检查前期就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规划执法检查活动。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舆论宣传。在正式开展规划执法检查前,还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有关的执法目标和检查要求,向新闻舆论界及时沟通,让广大市民群众充分知晓,群策群力,推动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依法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在2004年的执法检查中,采取“上下联动、点面结合、重点突破、代表参与、社会监督”的检查方式。所谓上下联动,即除常委会开展的执法检查外,还委托19个区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规划工作进行检查。为吸引公众的目光,使广大市民关注本市的规划工作,为上海的城市规划献计献策,对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在执法检查中还发动市民群众积极参与。

(三)充分调研,掌握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执法检查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重点地区、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检查。因此,加强执法检查的前期调研,掌握翔实的基础资料,对做好执法检查工作极其重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规划执法检查活动中,就对全市各区进行了前期的充分调研。通过对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情况的调研,掌握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发现贯彻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对执法检查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如为了解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贯彻施行情况,委员们先后走访了市房地资源

局、市规划局和市文物委,了解情况,沟通思路,为政府部门提供直接交流的平台。还就一些历史风貌区保护工作立法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立法研究。

(四)点面结合,重点突破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就是既对本区域内的规划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又有重点对个别区域进行专项检查,并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剖析研究,重点突破。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上海市人大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视察活动,对该市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部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每次视察中,委员会均选择了一些特色建筑予以重点考察,从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委员会及时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典型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代表参与,社会监督

在整个执法检查过程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广泛地吸收市、区人大代表参与。为在全社会树立规划的法定权威,保障规划执法的严肃性,促进全社会形成遵守规划法律法规的风气,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监督电话和电子信箱,听取市民对本次执法检查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众监督,并对市民反映的情况予以认真对待。

(六)抓跟踪,抓反馈,重视整改工作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规划执法检查,其指导思想是“立足科学发展观,依照有关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关系上海发展的要点为执法检查的重点,注重监督实效,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推动规划法律法规切实有效地实施”。因此,在整个执法检查过程中,该市人大常委会特别注重对一些社会、群众比较关注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的跟踪监督,督促各级政府对所监督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及时认真整改。如对外环绿带拆除违章建筑问题的监督工作,就是通过跟踪监督,有效的发挥了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城建环保委到市规划局开展调研工作,听取了拆除违章建筑工作的进展和存在问题的汇报,进一步要求规划部门加强拆违工作,落实外环绿带的规划。

四、对我省人大开展城市规划执法检查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省在开展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活动时,要充分利用新闻舆论工具,紧密围绕活动的主题和指导思想,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有关部门要及时与新闻部门沟通,集中舆论宣传,增强报道的广泛性、针对性和生动性,要让广大市民群众充分知晓,群策群力。可借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做法,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和电子信箱,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众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结合我省实际,明确重点

为确实做好今年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省人大环资工委与省建设厅已于

4、5月份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前期调研活动,初步掌握了省内各市县对城市规划法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市县政府,要求予以整改。根据调研过程中掌握的情况,在这次执法检查过程中,我们应明确检查的重点地区和重要项目,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

(三)抓住典型案例,重点分析

这次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抓住典型的案例,以点概面,对典型案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重点分析,追究产生违法违规建设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同时也为规划立法提供典型实例方面的帮助。

(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立法,促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今年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是对我省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执法检查后,我们要进行认真的总结,找出我们在城市规划执行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并借鉴其

它省市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加强规划立法,特别是对《海南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条例》的修改,以及对省重要规划控制区管理的立法等,为我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建立完善人大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省人大此次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在我省还是第一次。通过这次执法检查,将极大地促进各市县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作用。建议以此为突破口,寻求建立一种长效的监督机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不断建立完善人大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以促进各级政府及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能依法行政,为民执政,为民造福。

第14篇:调研报告

2019年调研报告范例-范文汇编

2016调研报告范例一:

一、现状

当前我县妇女思想状况总体良好,对党和国家思想上比较认同,支持党和政府,对当前经济社会环境比较满意。

妇女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网络、电视、咨询相关部门等;获取支持和帮助的主要渠道有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到相关政府部门、到基层妇联寻求帮助等。

妇女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元化,无不影响着她们的思想和生活,一方面,实现经济独立的妇女越来越多,思想独立,在工作中独挡一面,在家庭中具有话语权;另一方面,部分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安于现状,少数沉迷于牌桌。

有困难找妇联深入妇女群众内心,甚至有的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也认为只要是妇女遇到的困难,统统找妇联。

妇女群众对妇联组织还是比较信赖的,对妇联的工作比较满意,但由于妇联本身工作权限的局限,更多的是倾听、协调、呼吁,很多时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群众的问题,妇女群众难免有一些失望。

妇女群众在权益维护、就业发展等方面对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有所期待,希望妇联能很好的帮助处理解决家庭矛盾,提高就业技能帮助解决就业,帮助她们得到妇女创业就业的政策帮扶,家庭贫困的、患病的妇女还希望妇联帮助她们获得经济上的救济。

二、在工作中的实践

意识决定行动,妇女思想引领工作是妇女工作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应该摆在妇联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如东县妇联在引领妇女思想方面,重点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选树妇女典型。积极选树家庭美德、教子有方、创业就业等女性典型,联合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利用如东女性网进行宣传展示。 二是持续开展最美家庭寻访活动。2014年启动最美家庭寻访工作至今,先后开展最美家庭微镜头、家风故事、家规家训、与最美家庭同行妇联干部心得体会征集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我与父母共创作、同遵守家规家训活动。去年组建最美家庭事迹报告团赴全县15个镇(区)进行巡回演讲,共巡讲15场,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先后表彰最美家庭116户和慈母之星、贤妻之星、孝女之星、善邻之星等家庭美德之星74位。我县沈亚秋家庭在今年6月当选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三是推进无微不至巾帼情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指导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在城乡大力招募巾帼志愿者,召开巾帼志愿服务现场推进会,开展志愿服务培训,表彰优秀巾帼志愿服务典型。在马塘、双甸开展夕阳关爱小老人结对关爱老老人志愿服务,每年都从有限的部门专项中给予经费支持。开展县巾帼志愿者协会换届工作,招募协会个人会员,优化协会会员结构,提名优秀的江海义工为会长建议人选,注重从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中提名理事建议人选,建立县巾帼志愿者协会微信群,发布巾帼志愿服务活动,招募活动志愿者,搭建巾帼志愿者沟通交流平台。

三、建议

新形势新任务对妇女思想引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妇女的人群划分更加复杂,妇女的思想更加多元,妇联组织应积极应对,根据当地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妇联开展妇女思想引领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存在一些问题,如直接和妇女群众联系的镇村妇联干部身兼数职,与妇女群众的连接不够,对妇女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充分;妇女儿童活动阵地不足,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管理缺人、缺钱。

在引领不同群体妇女听党话、跟党走方面,妇联组织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人员难组织,现在村合并后每个村范围比较大,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基层妇联干部1人还兼职,组织人参加学习活动有困难;妇女参与的热情不高,有的已经参加了本单位党组织开展的听党话、跟党走活动,觉得没必要再参加妇联组织的,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低不愿意学。

对于妇联组织引领妇女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对策建议:

一是积极实施妇联组织改革。根据各地实际进行改革,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加强妇女代表联系制度,更好地联系妇女、服务妇女。

二是落实基层妇联组织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加强督导,将中央、省市委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基层妇联,尤其是镇村妇联有人做事,有钱做事。

三是建好妇女儿童之家。建好妇女儿童活动阵地,组织妇女群众集中学习,发布就业资讯,举办各类培训,开展维权工作,帮助妇女解决困难和问题。

2016调研报告范例二:

按照镇党委走访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政为民的观念,积极参与助秋收、促销售、解民忧、帮民富活动,我对xxxx镇盖冶村20余家农户进行了走访,包括低保户10户,普通农户11户,其中党员户3户。走访活动采取了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建议,并认真做好记录,针对群众提出的建议、疑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现将走访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盖冶村现有村民534户,1630口人,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党员76人。总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可耕地近2000亩,其中林果面积1200亩,年人均收入15000余元。

二、征求群众反映收集的意见建议

1、镇村干部工作作风方面

通过走访来看,群众对村干部、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工作比较认可。村干部团结务实,为民服务意识强,不计较个人得失,群众比较拥护。新一届盖冶村两委成员4人。干部对村民事务代办、党员发展、重点工程建设、低保等重大项目,能够及时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研究落实、办事民主公开。盖冶村是邮储银行淄博市分行帮扶单位,第一书记江涛的帮扶工作也得到了村两委和群众认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新两委干部换届以来,镇村干部工作作风优良,不存在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公款吃喝、作风蛮横等问题。

2、社会治安方面

近年来,盖冶村村风民风比较好,刑事案件多年没有,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也基本没有,村民对社会治安方面很满意。

3、农村文化生活方面

村里的喇叭经常宣传上级的工作、政策法规,让村民及时了解上级的政策;镇文化站多次组织果香艺术团、春晚百姓海选剧组到盖冶盛全农庄进行节目演出。同时,村里的广场舞队伍比较活跃,年轻妇女聚在一起跳广场舞。基本上都有电视,年轻人通上了网络,村头建起了文化小广场,场地宽广、健身器材齐全,镇工会、团委、妇联多次组织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和企业职工组织篮球赛等文体活动。

4、医疗卫生方面

村内有1处卫生室,能满足基本的头疼感冒咳嗽等小病需求。有的村民认为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费用较高,年年要交,特别是年轻人基本没有什么大病,门诊也不报销,觉着划不来,不想年年参保,需要做解释工作。住过院的、老年人参加过报销的体会到了报销的实惠,认识比较到位。

5、村内环境卫生情况

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和沂河河道治理工程,三面环水的盖冶村村内环境更加优美。xxxx镇党委政府在盛全农庄承办的第五届沂源苹果文化节之美丽沂源乡村行xxxx采摘游活动使得盖冶村名声响外。但是,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垃圾桶的配备数量还不足,居住比较偏远的群众反应垃圾桶不够用。6名村保洁员工作认真负责,村民基本上能够按有求倾倒垃圾,垃圾清运及时彻底,村内道路环境有大幅改善。

6、农村教育方面。

盖冶的小学生在中心小学就读。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学习条件大有改善,幼儿园和小学生上学有班车接送。初中一般选择到xxxx中学就读,可以住宿。由于享受到国家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得到普及。

7、果品采收、存储、销售情况

目前,村内苹果已经全部采收完成。今年为苹果生产大年,每亩苹果较去年增收20%左右,主要存贮在xxxx、韩庄的冷库。现在村内客户较少,一般苹果每斤价格2元左右,因增产及经济形势影响群众对于苹果销售价格、销售形势有比较理性的认识。群众也认识只有控制产量,提高果品质量,提高包装档次,走精品化发展的路子才能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加收入。

8、群众反映的其他问题

村民程元洪、刘德富反映村干部无工作能力不敢得罪人,造成村内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个别地方阻碍交通。

村民张士波反映沂河南岸草莓蔬菜项目电力工程一直未配套、新农合收费过高,报销不及时。

村民张士来反映村级土地分配不均、承包费不征收,新农合收费高。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村村响、入户走访、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等形势,将村民关注关心的低保、合作医疗保险、新农保等惠农政策宣传解释到位。

2、镇村干部要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群众有问题找镇村干部反映,即时对我们工作的信任,也是我们的工作职责,要分门别类能当场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办理的解释说明,打消群众疑惑,只有干部的辛苦指数,才能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3、推广应用新的管理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充分利用农业局、农广校在盛全农庄进行相关果树技术知识培训的机会,鼓励并带动果农参加培训班,发动村民积极对老果园进行密闭园改造,对新果园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继续做好盖冶草莓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把盖冶草莓的品牌打响。

4、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帮扶。结合镇村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开展村干部廉政教育谈话和政策学习,镇党委政府要对各村重点工作项目和村干部权力使用加强监督,不能忽略对村干部和党员的提醒教育。

第15篇: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档案室成立于1984年4月。拥有库房面积345.3平方米,发展之今拥有档案11542卷,录像带、照片、底图2万余件。在2011年利用档案人次:1289次,卷次:2974次,件次:2974次。为我矿各基层单位、个人准确、方便、快捷的提供各类信息和依据。

档案是依据、是资源、是财富。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矿档案管理,准确系统的对各类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特成立林盛煤矿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一、组织机构与岗位职责

1、组长:副组长:

成员:

档案员:你

2、岗位职责:

(1)、组长:主管全矿档案工作,听取档案工作情况汇报,部署、检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

(2)、副组长:负责分管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督促各部门按归档范围要求积累和妥善保管归档资料,并按期监督资料的归档情况。对分管的其它有保存价值的图文材料督促及时归档。

(3)、成员:负责本专业、本单位的具体档案管理工作,

检查、指导各类要求归档资料的编制、积累、整理和及时归档工作,并定期与分管领导沟通,避免其它应归档资料的遗失。

(4)、档案室:负责全矿的文书、技术、财会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负责编制检索工作,对全矿有关部门、单位、人员做好业务指导;保守机密,负责保管档案的安全和利用;经常向领导汇报和反映档案工作情况。

二、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情况

能够认真严格按照上级档案馆的要求,结合本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如:保管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等。并能够较好的执行和落实所制定的制度。

三、档案管理工作的业务规范情况

档案的储量为11542卷,其中文书档案3586卷,技术档案3049卷,财务档案4907卷,

四、档案管理工作的设施设备情况

由于档案逐年增多,档案柜老化,矿在09年特配备档案柜50组,以充实档案室设备不足。同时粉刷了档案室的墙壁、做了防水,投入资金数万元。

五、对于目前林盛煤矿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对公司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以下几点:

1、对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对档案知识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井底之蛙的感觉,建议领导多给提供一些学习参观的机会。

2、完善设施加强硬件上的建设,由于我们处于的地理环境风大灰尘大,干燥所以要相应的配备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如吸尘器,、加湿计、防盗门窗和窗帘等。

3、由于从档案保密角度来说,保正档案的绝对保密与安全,以确保档案不离开档案室,档案室应配备复印机一台。

第16篇:调研报告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蠡县环保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反腐倡廉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真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有许多新情况需要研究、新问题需要解决、新领域需要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已有好传统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发展。

(一)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工作理念思路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在观念上有新的转变,思路上有新的突破。要坚持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形势,正确把握反腐倡廉工作的新任务、新部署、新要求,着力在创新理念和思路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及时了解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加强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找准党风廉政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从党委、政府工作全局上来谋划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解决党性党风、廉政勤政方面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始终做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哪里,党风廉政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二)强化以人为本、执纪为民的理念。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拓宽群众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建设的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更好地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要求,准确恰当地处理违纪违法案件,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强化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理念。着眼于更加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和基本要求,把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始终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自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一手抓教育制度监督和改革、有效预防腐败,注意防止和克服在处理惩治和预防关系上的片面性,坚持在惩之于已然的同时,更加注重防之于未然,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

(四)强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要着眼于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更好地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阶段性任务

和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使反腐倡廉工作呈现出系统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推进监督工作创新,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反腐倡廉建设要实现关口前移、预防在先,坚持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起来,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把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切实增强监督的有效性。高度重视信访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监督。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正确把握党委、政府、纪委和各职能部门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责任,妥善处理认真履行纪委职责与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发挥各部门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健全完善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运行机制。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纪检监察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审判、检察、公安、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以及组织人事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完善跨区域协作办案及防逃、追逃、追赃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引导和督促各部门结合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和预防腐败的政策措施。健全保障群众民主权利的制度,进一步完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工作机制。把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与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参与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齐抓共管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业务素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与时俱进地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贯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教育和引导纪检监察干部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需要、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大力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本领,切实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

我局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与环保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健全了党组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对照广大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和寄托,我们的工作在许多地方还存在差距和不足。现将一些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时紧时松现象,对坚持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环境管理中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按程序办事,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而专业知识精、业务水平高是做好环保工作的重要条件。回顾我们的学习情况,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待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有所欠缺。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定于每周5为集体学习日,但由于业务性工作多,便产生了以干代学的思想,总以工作忙、任务重、压力大为由,没有把学习摆到重要的位置,认为学习是为工作服

务的,只要工作搞好了,学习并不重要,缺乏持之以恒。二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平时的学习中,看“快餐式”的报刊书籍较多,看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较少;看消息新闻类的书籍较多,看环保业务方面的书籍较少。学习了一些,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对思想和灵魂的触动不够。三是学习的方法和效果上有所欠缺。只停留在一般的读报、读文章的形式,没有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大部分是走走过场,没有进行学习后检查和“回头看”。通过学习来指导实践不够,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不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把握不住发展的必须规律。

(二)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方法不太灵活,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涉及面广、投入大、任务重,各种难点热点问题较为突出,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工作方法上有时候存在着急功近利,工作方法粗放,不作长远规划。对于污染企业重治轻管;对于环保设施的管理要求的多,不注重抓落实;在执法力度上仍有不足,个别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水平低,少数企业还存在环保设施无故闲置、偷排等现象,对违法违规现象打击力度不大。

(三)在贯彻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差距,勤政廉政有待进一步落实。对照检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谦虚谨慎的作风坚持不够一贯。个别党员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认识不到位,总认为做得不错,不自觉地产生了自满情绪,以致在廉洁自律方面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时碍于情面,没有拒绝请吃、请喝。二是艰苦奋斗的意识逐步淡化。随着整体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的精神少了,贪图享受的欲望多了。做工作讲价钱,与基层群众艰苦的生活有距离。三是对公务活动中的吃喝不严谨。有时候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吃喝是交流感情的手段,是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的有效方法。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做到把传统精神教育与时代要求刻苦求知结合起来,把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作风飘浮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求真务实、廉洁高效、作风过硬、群众满意的环保执法队伍。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以制度促事的局面,使机关形成爱学习、勤工作、求上进的良好氛围。特别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努力做到“大事共同决策,小事相互通气,出了问题自己负责,解决问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果断地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带着课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边整边改,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

四是坚持抓好落实。进一步转变领导作风,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端正党风,端正学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保持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状态,使环保政策变成具体的实践行为,实现“上情”和“下情”的统一,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从广大干部反映的突出问题抓起,既要严防腐败,又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从思想上、体制上、制度上、管理上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和消除党性不纯、党风不正的根源。

五是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环保职责、严重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地方和单位,要追究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着力解决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成为上级领导关心的重点,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成为我们反腐倡廉工作的切入点,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切实结合环保部门的实际,深入推进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防各种腐败案件的发生。

第17篇:调研报告

关于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二七区妇联组织

作用的研究调研报告

为更好的发挥妇联在我区城市管理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2011年城市管理规划工作,二七区妇联针对关于在城市管理中应发挥的群团组织作用的研究进行调研并形成以下工作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理论研究,增强工作指导性

加强对妇女工作的理论研究。围绕新形势下制约妇女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和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加强对妇联工作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的研究和探讨,探索和把握妇女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妇女群众能动性,扎实推进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儿童事业中建功立业。

二、统筹推进全区妇女发展,为广大妇女就业创业搭建平台

大力推动“巾帼建功”活动。开展结对帮扶和城区间对接活动,扩大“巾帼建功”活动的覆盖面,发挥妇女手工编织、家政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激励广大妇女自主创业,投身创新实践,为加快二七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深化维权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搞好妇女儿童两个发展规划的终期监测评估。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发挥二七区妇联职能作用,协调职能部门着力推动女干部比例、女性就业、妇儿健康等难点指标的落实,确保各项指标如期达标。

全面落实二七区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两癌筛查和妇科疾病定期检查等工作,确保妇幼保健项目的落实工作。

继续加大贫困单亲母亲、困难学童的帮扶救助力度,及时提供有效服务。继续呼吁社会各界为困难学生、贫困母亲奉献爱心。全面推进女性安康保障计划的实施,引导符合条件妇女自愿参加投保,为她们生活解除后顾之忧。

积极配合司法等部门搞好6.26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三八维权周”等宣传咨询活动和法律法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和谐二七建设

认真搞好“三八”节100周年大庆活动,突出我区妇女工作的发展进程和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先进人物和集体。大力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文明家庭,弘扬正气树新风,努力营造学先进、比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孝敬长辈、创建和谐家庭”系列活动。以感恩母爱、孝敬长辈为基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心促大爱,激发人们爱人、爱家、爱岗、到爱二

七、爱党、爱国的大爱情怀,为创建郑州市文明城市目标的实现,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努力做好受受害妇女儿童的救助工作,以家庭的平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搞好平安家庭的评选表彰工作。

五、加强妇联组织建设,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机关内部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要求每位机关干部做到为人坦诚谦和,待人真诚热情,办事率真稳妥,工作务实创新,增强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着力提高服务妇女群众工作的本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创造良好的机关工作环境,建立文明、高效、和谐的服务型机关。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的原则,紧跟党建,主动作为,不断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特别是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创建妇女组织的工作力度,凝聚各界力量,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和谐二七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

加强教育培训。继续发挥“二七区和谐家庭建设培训学校”的作用,每月举办一期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使妇女干部开阔思路,提高素质与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升工作质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七区妇联希望将文明、健康、和谐的新风尚宣传到各家各户,呼吁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市民从我做起,为我市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献策献力,让我们人人动手,摒弃陋习,走向文明,自觉维护城市形象,让街道环境更加规范有序、文明和谐。

第18篇: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的安排,9月下旬和10月中旬,在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张孝武的带领下,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分两个阶段对我县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深入学校察看等方式。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成绩

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教育工作会议后,县政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规范学校管理,突出教育机制体制创新,狠抓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出台了《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工作实施意见》,推行校长竞争上岗,137所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实行了校长公开竞岗,31名优秀教师和学校中层领导走上了校长岗位,全县校长的平均年龄由40岁降至38岁,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实行了教师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加大了绩效工资落实、检查力度,实行奖优罚劣,体现优绩优酬。

二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有效推进。今年共计划撤并中小学和教学点38所,截止目前已撤并25所,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

三是狠抓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局和各高中层层签订高考工作责任书,采取得力措施控制高一新生优质生源外流,保证了高中段优秀生源相对稳定。各中小学校严格管理,狠抓学校教学常规落实,共印发《教学常规手册》7000册、《教学规范管理》2500册。先后5次组织召开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现场会,促进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高考,全县普通类上本科线1537人,比上年增加388人,普通类增幅位居洛阳市第一。伊川高中本科上线率位居全市高中第一,叶亚乐和付逸东分获全市理科状元和第四名,双双被清华大学录取。高考万人上线率由去年的15.3提高到今年的20.5,提高了5.2个百分点。我县获2008—2009学年洛阳市高中教育目标考核先进单位、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奖,高中德育工作全市第一名,洛阳市2009年高中工作会议9月底在我县召开。伊川高中录取分数线、高中毛入学率、小学调研检测及格率、优秀率等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是扎实部署甲流感防控工作。教育局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认真宣传甲流感防控知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持对学生进行晨、午检制度和零报告、日报告制度,确保学校无一例甲型流感的发生,防控工作扎实有效。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的基础教育仍很薄弱,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质量与教育先进县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今年的教育工作会议后,教育管理部门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校长竞争上岗、教师全员聘任、实行绩效工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创新的深度和力度有限,重点不突出,起不到示范作用。校长竞争上岗仅限于乡镇中小学校,竞岗范围有待于扩大和延伸。教师全员聘任制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因为教师缺编,没有按要求对教师进行全员聘任。绩效工资所占比例偏低,不足以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竞争氛围不浓,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其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展缓慢。教育管理部门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因受宣传发动不到位、学校建设不到位、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政府重视不到位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程,成为制约我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其二,位于城区的局直属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学生多、班额大,增加了管理难度。而偏远学校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不高,学生大量流失,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其三,我县发展职业教育没有固定场所,专任教师不足,职业教育滞后。

三是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教师敬业精神不佳,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没有完全把心思用在教书育人上。年轻教师教学热情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农村老龄教师知识更新慢、教法落后、信息闭塞,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是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区黑网吧治理力度大,效果好,但农村黑网吧规模小、隐蔽性强,难以有效打击,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建议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管理,优化学校布局,促进伊川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建议: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继续推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教育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既坚定不移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引向深入。要继续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不能因为教师缺编就淡化聘任制,绩效工资的比例要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要继续深化校长任用制度改革,把校长竞岗的范围扩大至乡中心校甚至部分高中,以此激发活力和竞争力。改革要先搞试点,树立典型,成功后再总结经验,普及推广。

二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乡镇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大意义,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大定点中小学校的硬件建设投入力度,要按照先建后并的原则,建好、办好一批高质量的定点学校,尤其要把乡一中办成一流的亮点学校,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为布局调整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师向县城学校流动,县城中小学补充教师,要按规定程序执行,乡镇中小学调整教师,由乡镇中心校统一调配,要通过一整套制度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其三,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他们安心教学。其四,要加快职业教育的投入及建设步伐。

三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管理为重点,实现伊川教育跨越式发展。要认真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大力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教法学法。

四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县教育、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要整体联动,构建整顿周边秩序、净化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对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黑网吧要坚决予以取缔,对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齐心协力,共同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五是采取得力措施,全力做好甲流感防控工作。要把甲流感防控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要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防控工作万无一失。

第19篇:调研报告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力构建群众满意的医疗环境

--------礼泉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辖区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辖12镇3个社区317个行政村。目前全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9家(县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地病办、县卫校),乡镇卫生院20家(中心卫生院7所、一般卫生院13所),村卫生室317家;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782人,其中乡镇卫生院532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40人,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3.52人、千人均执业(助理)医师1.15人、千人均注册护士1.12人;设有病床1024张,每千口人均2.2张。

二、全力保障医改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医改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医改工作的开展。制定了《礼泉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礼泉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县医改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多次召开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落实,同时又分解任务,强化措施,全力推动我县医改工作的开展。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县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

分工,带着工作任务,多次深入实际,开展调研,了解掌握情况,医改办经常督促检查,形成了统一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三是全力保障投入。千方百计保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水平不断增长,2009年县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总投入2989万元,较2008年增长33.1%;2010年对医疗卫生投入资金3577万元,较2009年增长20%;2011年县财政对医疗卫生总投入3626万元,较2010年增长10.14%。

三、医改工作重点任务有效推进

(一)扎实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是认真执行药品‚三统一‛制度。制定了《礼泉县药品‚三统一‛监督检查制度》、《礼泉县药品‚三统一‛医疗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制度》、《礼泉县药品‚三统一‛配送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及不良记录管理制度》、《礼泉县药品‚三统一‛工作考核制度》,《礼泉县药品‚三统一‛零利率销售补助资金发放暂行管理办法》,从机制上保障了药品‚三统一‛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切实做好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我县从2010年3月1日起开始启动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全县20个乡镇卫生院今年截止2012年3月底,通过统一配送渠道进购药品总价512.48万元,涉及多个品规,卫生院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比例达到100%并严格执行零利率销售。另外,目前全县共有291家行政村规范化卫生室已签订了统一配送合同,2011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药品‚三统一‛, 截止2012年3月底,行政村规范化卫生室

进购药品金额共计达310.74万元。同时,100%实行零利率销售,极大的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负担

三是全面落实各项补助政策。按照中省市要求,对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收入减少部分给予补偿,乡镇卫生院按在编人均270元/月、退休160元/月,2011年中省市115 万元和县级配套资金已到位并下拨至各卫生院;村卫生室药品‚三统一‛零利率销售补助资金按照先预拨,后结算的方法,第一批补助资金87万元已发放到乡医手中,剩余部分将根据考核情况分批发放。

(二)积极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积极实施重大公共项目、卫生疾控七项服务项目和三项妇幼保健项目。一是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儿童建卡发证率达到100%,计划免疫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二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从原来的112.06/10万,下降到1.45/10万,近三年均在1.45/10万以下;三是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累计32万人,电子档案录入26万人,建档率 70 %;四是慢病随访管理与体检完成39535人,其中高血压36050人,Ⅱ型糖尿病3215人,规范管理率100%,完成了省市卫生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五是健康教育工作共设立固定户外健康教育宣传栏46处,平均每个建制镇、社区2处,村级黑板报314个;六是地方病防治完成居民食用碘盐监测和15个村队儿童碘缺乏病与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工作;七是重性精神病管理与防治按时完成2302 名重性精神病人随访与建档工作;八是2011年实现了全卫生系统所有公共场合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九是孕免、

增补叶酸项目依从率80 %;十是两个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顺利,2011年婴儿活产数4090人,孕产妇产前随访3813人,产后访视3819人,高危随访818人;0-36个月儿童总数13334人,健康随访12934人,体弱儿管理1248人。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2009年765万元、2010年812万元、2011年830万元均已补助到位。

(三)切实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城镇医疗保险情况。截止2012年3月底,全县城镇职工参保人数25106人,新增参保人数4641人,完成市医保中心下达人数2597人的目标任务数的179%。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本年度共征缴收入2207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收入1557万元,个人账户基金收入650万元,大病基金收入216万元。本年度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共支出768万元,统筹基金支出268万元,个人账户支出485万元,大病基金支出15万元。截至目前,基本医疗基金累计结余2961万元。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281人,完成市医保中心下达26720人目标任务数的12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本年度共征缴收入2

26、74万元,本年度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74万元。截至目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42万元。

工伤、生育保险参保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3631人,新增参保人数1846人,完成市医保中心下达1657人的目标任务数111%,生育保险参保人员7972人,新增参保人员1206人,完成市医保中心下达489人的目标任务数的246%。工伤保险本

年度共征缴收入80万元,基金支出10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本年度共征缴收入33万元,基金支出3万元。截止目前,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92万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0万元。

二是新农合医疗保障情况。2012年全县参合人数380708人,占全县常住农业人口382428人的99.55%,2012年全省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农民个人缴纳50元,各级政府财政配套250元,县级财政配掏。25.92元,保障县级配套资金9867951.36元能够及时足额到账。四年来累计支出合疗基金1.6 亿多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县新农合保障水平明显得到加强,特别是我县率先在市级定点医院试点开展报销直通车制度,深受参合群众的好评。

三是参合农民大病统筹情况。参合农民大病统筹受益人数从2007年的14969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36000人次左右,受益面从4%提高到10%,统筹区域内补偿水平从2007年的47%提高到2011年的72%。同时,积极实施门诊统筹试点工作,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保守、更不冒进,确保新农合基金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上,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四)着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资4262万元的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2012年7月交付使用;投资3800万的咸阳市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康复中心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建设,预计2012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投资200万元的县妇幼保健院住院

综合楼项目,目前已竣工交付使用。19家乡镇卫生院门诊及住院综合楼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311个。同时,县财政又投入了300多万元对20个乡镇卫生院和311个村卫生室的基本诊疗设备进行添臵更新。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实行层级培训,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有条件的乡镇卫院对辖区内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累计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00余人次;推进县乡一体化、乡村统一管理,4个县级医院分别与20个乡镇卫生院结成对口支援关系,每年从县级医疗机构抽调20个医务骨干,分别到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年,人事和工资关系在单位保持不变,一年满后进行轮换。同时,加强职工继续再教育工作,两年共参加200多人次。今年7月份,在积极完成电教培训的同时,对全县所有乡医进行了一次分片集中培训。

三是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2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院长聘任制,医护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从今年5月份起乡镇卫生院人员全额工资已全部落实到位,并全部执行绩效工资。

(五)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我县从2011年 8月开始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后,县政府两次召开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卫生局召开了由各医院院长、书记参加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动员会议。要求各医院结合实际,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不等不靠,率先实施。9月初,根据《咸阳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咸政办发(2011)34号】精神要求,经

过反复研究讨论,县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下发了《礼泉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开始正式实施。

按照咸阳市医改办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任务要求,我县初步计划按照‚保公益、强基础、提水平、可持续、显特色‛的要求,重点围绕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激活机制、改进服务、提升水平等方面,积极探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思路。

首先是制定我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现有医疗资源为基础,着重办好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县精神病专科医院。今后我县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办公立医院,严格控制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增量;

其次加大财政对县级公立医院资金拨付比例。2012年元月起县人民医院、县精神病专科医院人员基本工资从40%提高到70%,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人员基本工资从40%提高到100%。力争2012年年底,将县级公立医院在职人员绩效工资逐步提高到财政拨付不低于70%;

三是积极化解县级医疗机构历史债务。目前已将县级公立医院的历史债务已全部统计打包,正在梳理核实,拟定计划,逐年偿还;

四是积极执行物价政策,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拟于4月中旬决定召开听证会,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予以提高;

五是加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卫生局要求,我县县级公立医院根据各自实际,建立新的绩效考核和奖金分配制度,

拉开工资收入差距,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已根据医院规模上报了床位设臵数(县人民医院拟申报床位400张、县中医医院拟申报床位150张、县精神病专科医院拟申报床位200张),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对县妇幼保健院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按岗位设定70名工作人员,剩余61人全部予以分流。所有县级公立医院现全部实行招聘制,双向选择,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六是提高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康复综合楼、县妇幼保健院行政(保健)综合楼建设进度,确保今年7月底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积极实施县镇医院对口帮扶,建立长期帮扶关系,从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七是启动‚120‛急救指挥中心。在县医院‚120‛急救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礼泉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承担院外急救任务。同时负责县域内医疗机构临床、抢救血液的统一供应、调配及储备工作。组建后的‚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全额事业编制,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

八是积极推行县级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并执行零利率销售工作。财政拨付200万底垫周转资金已准备到位,目前各医院正在进行药品清零、下架等前期准备工作,拟从5月1日起在县级公立医院正式启动;

九是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完成人才振兴计划

分配医学类学生安臵的同时,计划每年给卫生系统招录50名医学类大学生。同时,政府放宽用人政策,面向社会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充实医疗队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县财力比较薄弱,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投入不足;二是医疗人才断层,技术水平低,知识更新慢,医疗设备落后陈旧,严重阻碍了县级医院的发展,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过大,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浪费并存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致使病员大量流失,无形加重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四是卫生服务体系网底脆弱,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五是卫生信息化水平低,资源共享差。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县级公立医院历史债务问题,使其放下包袱,快速发展;

二、积极解决医疗卫生人才缺乏问题。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人才资源,落实县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管理措施,在积极安臵西部人才振兴计划分配人员的同时,给予政策倾斜,逐年录用医学类大学生充实医疗卫生队伍,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及学科带头人,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三、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降低群众用药负担。在巩固乡镇卫生院及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执行药品‚三统一‛

并执行零利率销售的基础上,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执行药品‚三统一‛并执行零利率销售工作;

四、加强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力争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并不出县‛目标。

五、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职工医保工作,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第20篇:调研报告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1 课题来源及意义

夹具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使之占有正确的位置,以接受施工或检测的装置。又称卡具。从广义上说,在工艺过程中的任何工序,用来迅速、方便、安全地安装工件的装置,都可称为夹具。例如焊接夹具、检验夹具、装配夹具、机床夹具等。其中机床夹具最为常见,常简称为夹具 。在金属切削机床上使用的夹具统称为机床夹具。在现代生产中,机床夹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它直接影响着工件加工的精度、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制造成本等。

2 夹具的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机床夹具进行分类。

(1)按夹具的使用特点分类

根据夹具在不同生产类型中的通用特性,机床夹具可分为通用夹具、专用夹具、可调夹具、组合夹具和拼装夹具五大类。

①通用夹具已经标准化的可加工一定范围内不同工件的夹具,称为通用夹具,其结构、尺寸已规格化,而且具有一定通用性,如三爪自定心卡盘、机床用平口虎钳、四爪单动卡盘、台虎钳、万能分度头、顶尖、中心架和磁力工作台等。这类夹具适应性强,可用于装夹一定形状和尺寸范围内的各种工件。这些夹具已作为机床附件由专门工厂制造供应,只需选购即可。其缺点是夹具的精度不高,生产率也较低,且较难装夹形状复杂的工件,故一般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中。

②专用夹具专为某一工件的某道工序设计制造的夹具,称为专用夹具。在产品相对稳定、批量较大的生产中,采用各种专用夹具,可获得较高的生产率和加工精度。专用夹具的设计周期较长、投资较大。

专用夹具一般在批量生产中使用。除大批大量生产之外,中小批量生产中也需要采用一些专用夹具,但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具体的技术经济分析。

③可调夹具某些元件可调整或更换,以适应多种工件加工的夹具,称为可调夹具。可调夹具是针对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夹具。对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工件,只需调整或更换原来夹具上的个别定位元件和夹紧元件便可使用。它一般又可分为通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两种。前者的通用范围比通用夹具更大;后者则是一种专用可调夹具,它按成组原理设计并能加工一族相似的工件,故在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中使用有较好的经济效果。

④组合夹具采用标准的组合元件、部件,专为某一工件的某道工序组装的夹具,称为组合夹具。组合夹具是一种模块化的夹具。标准的模块元件具有较高精度和耐磨性, 1

可组装成各种夹具。夹具用毕可拆卸,清洗后留待组装新的夹具。由于使用组合夹具可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元件能重复多次使用,并具有减少专用夹具数量等优点,因此组合夹具在单件,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和数控加工中,是一种较经济的夹具。

⑤拼装夹具用专门的标准化、系列化的拼装零部件拼装而成的夹具,称为拼装夹具。它具有组合夹具的优点,但比组合夹具精度高、效能高、结构紧凑。它的基础板和夹紧部件中常带有小型液压缸。此类夹具更适合在数控机床上使用

(2)按使用机床分类

夹具按使用机床不同,可分为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镗床夹具、齿轮机床夹具、数控机床夹具、自动机床夹具、自动线随行夹具以及其他机床夹具等

(3)按夹紧的动力源分类

夹具按夹紧的动力源可分为手动夹具、气动夹具、液压夹具、气液增力夹具、电磁夹具以及真空夹具等。

3 夹具的特点

作为机床夹具,首先要满足机械加工时对工件的装夹要求。同时,数控加工的夹具还有它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数控加工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为能装夹不同尺寸、不同形状的多品种工件,数控加工的夹具应具有柔性,经过适当调整即可夹持多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

(2)传统的专用夹具具有定位、夹紧、导向和对刀四种功能,而数控机床上一般都配备有接触试测头、刀具预调仪及对刀部件等设备,可以由机床解决对刀问题。数控机床上由程序控制的准确的定位精度,可实现夹具中的刀具导向功能。因此数控加工中的夹具一般不需要导向和对刀功能,只要求具有定位和夹紧功能,就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样可简化夹具的结构。

(3)为适应数控加工的高效率,数控加工夹具应尽可能使用气动、液压、电动等自动夹紧装置快速夹紧,以缩短辅助时间。

(4)夹具本身应有足够的刚度,以适应大切削用量切削。数控加工具有工序集中的特点,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既要进行切削力很大的粗加工,又要进行达到工件最终精度要求的精加工,因此夹具的刚度和夹紧力都要满足大切削力的要求。

(5)为适应数控多方面加工,要避免夹具结构包括夹具上的组件对刀具运动轨迹的干涉,夹具结构不要妨碍刀具对工件各部位的多面加工。

(6)夹具的定位要可靠,定位元件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定位部位应便于清屑,无切屑积留。如工件的定位面偏小,可考虑增设工艺凸台或辅助基准。

(7)对刚度小的工件,应保证最小的夹紧变形,如使夹紧点靠近支承点,避免把夹紧力作用在工件的中空区域等。当粗加工和精加工同在一个工序内完成时,如果上述措

施不能把工件变形控制在加工精度要求的范围内,应在精加工前使程序暂停,让操作者在粗加工后精加工前变换夹紧力(适当减小),以减小夹紧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4国外内夹具发展趋势

夹具是机械加工不可缺少的部件,在机床技术向高速、高效、精密、复合、智能、环保方向发展的带动下,夹具技术正朝着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

(1)高精度

随着机床加工精度的提高,为了降低定位误差,提高加工精度对夹具的制造精度要求,更高精度夹具的定位孔距精度高达±5μm , 夹具支承面的垂直度达到0.01mm/300mm ,平行度高达0.01mm/ 500mm。德国demmeler 公司制造的4m 长、2m 宽的孔系列组合焊接夹具平台,其等高误差为±0.03mm ,精密平口钳的平行度和垂直度在5μm 以内,夹具重复安装的定位精度高达±5μm;瑞士EROWA 柔性夹具的重复定位精度高达22 秒,夹具结构简化,为机床进行多工位、多面和多件加工创造了条件。为了缩短在机床上安装与调整夹具的时间,瑞典3R 夹具仅用1 分钟,即可完成线切割机床夹具的安装与校正。采用美国J ergens (杰金斯) 公司的球锁装夹系统,1 分钟内就能将夹具定位和锁紧在机床工作台上。

(3)模块化

组合夹具元件模块化是实现组合化的基础。省工、省时、节材、节能,体现在各种先进夹具系统的创新之中。模块化设计为夹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组装打下基础。应用CAD 技术,可建立元件库、典型夹具库、标准和用户使用档案库,进行夹具优化设计。组合夹具分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正在着手创建夹具专业技术网站,为夹具行业提供信息交流、夹具产品咨询与开发的公共平台,争取实现夹具设计与服务的通用化、远程信息化和经营电子商务化。

(4)通用化

经济夹具的通用性直接影响其经济性。夹具系统的可重组性、可重构性及可扩展性功能强,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好,夹具利用率高。德国demmeler 公司的孔系列组合焊接夹具,仅用品种、规格很少的配套元件即能组装成多种多样的焊接夹具。元件的功能强,使得夹具的通用性好,元件少而精,配套的费用低,经济实用才有推广应用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机械产品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为此,制造技术的研究者提出了成组技术的科学理论及实践方法,它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由于品种多,产

量小带来的矛盾。成组技术GT ( Group T2echnology) 是一门生产技术科学,它研究如何识别和发掘生产活动中有关事务的相似性,并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近些年来,随着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等现代化加工设备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机械加工的制造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一次装夹多面加工,代替了传统的多次装夹和多次加工,由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夹具的功能已经从过去的装夹、定位、引导刀具,转变为装夹、定位。而数字化的设备加工功能的扩大化,已经装夹具的引导刀具的功能完全替代,给今后夹具的快速定位、快速装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进度计划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调研、收集资料 撰写调研报告 完成科技译文 夹具结构方案设计 夹具草图设计 夹具总图设计 夹具总图设计 液压系统图设计、计算 机床控制梯形图设计 端子分配图、主电路设计 撰写论文 撰写论文 修改、打印、装订论文、绘图 答辩

6参考文献

[1] 王凤鲜.浅谈组合夹具的重要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2] 张亚明.机床夹具的分类与构成[J].科技资讯.2008

[3] 卢克超.周利平.计算机辅助专用夹具CAD系统开发和研究[J].2006

[4] 曾志新.吕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等.机床夹具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 龚定安等.机床夹具设计原理[M].西安:陕西科学出版社.1981

[7] 李庆寿.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8] 肖诗纲.刀具材料及合理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9] 唐照民.李质芳.机械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10] Bo Lindbom.An inspired solution Hydraulic cylinders with self-regulating

cushioning[J].Technology in Detail.1994.

上海市调研报告
《上海市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