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退耕还林还草丈量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5:13:08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退耕还林还草

专题三

退耕还林还草规划2------数据采集1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ARCGIS软件的地图的编辑功能。

2. 掌握如何在ARCGIS地理配准,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矢量化。

二、实验准备

1. 软件准备: ArcGIS10 2. 资料准备:彭阳县地图(tif格式)。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方法

请注意选择相应的扩展摸块

1、底图配准

(1) 启动ArcMAP ,打开彭阳县地图(tif格式)。

(2) 投影彭阳县地图.tif  在目录中相应文件夹的彭阳县地图.tif 右键点击属性;  在栅格数据集属性中,选择编辑空间参考;

1)在 预定义/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s中选择Spheroid-based中的Krasovsky 1940.prj 2)在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中选择Continental中Asia中Asia North Albers Equal Area Conic.prj 3)具体参数:

Projection: Albers False_Easting: 0.0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0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1: 2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2: 47.00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0.0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 (1.000000)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GCS_Krasovsky_1940 Datum: D_Krasovsky_1940 Prime Meridian: 0

底图属性选择

编辑空间参考

(3) 在【地理处理】菜单中选择【环境】设置路径,在【自定义】菜单中选择【扩展模块】添加相应模块,打开彭阳地形图。

(4) 在工具栏空白处添加地理配准工具。 (5) 选择添加控制点

工具

(6) 将地形图四个角的经纬度添加。

应用添加控制点工具单击相应点后,出现绿色十字右键输入XY坐标。

(7) 保存配准结果。更新配准结果。校正数据为默认:彭阳县地图1。

(8) 新建空白底图,打开彭阳县地图1配准好有投影的底图。

2、掌握矢量要素点、线、面实体图层划分

(1) 根据王洼乡地图要素,根据图面情况分图层,要求每个图层相应的要素。

根据相应图层新建图层:建立面状要素:王洼乡

线状要素:河流,公路

点状要素:乡镇 (2) 在目录的文件夹链接中找到你的目录,右键:新建中选择shapefile。

(3) 属性表结构的建立,根据每个要素主题给予相应的属性,至少包括名称。线状应包括长度,面状对象包括面积。名称是文本型,长度10。长度、面积都是浮点型

(4) 在新建的图层中,右键打开属性表,按下面方法操作。

新建字段

字段属性选择

(5) 录入各表相应属性数据。把各乡村名标签显示出来。

长度,面积可以通过字段的计算几何得出。

选择计算几何

2.保存数据,王洼.mxd

属性选择长度

专题三

退耕还林还草规划2------数据采集2

一、

目的

1、通过本次实验内容创建DEM数据,加深对DEM建立过程的原理、方法的认识

2、掌握ARCGIS中建立DEM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掌握应用其DEM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实验准备

1、

软件准备:ARCGIS

2、

数据准备:彭阳地形图.tif(有投影的彭阳地形图);

一比五万.jpg(王洼乡部分1:5万地形图);

王洼.mxd(专题1 (1)中矢量化的王洼乡、河流、公路、乡镇等矢量数)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方法

请注意选择相应的扩展摸块,数据路径设置。

1、打开王洼乡的矢量数据:

打开1:50000jpg格式的地图,在工具栏中添加地理配准工具:

应用适应显示范围:

选择相应的添加控制点的工具:

然后应用道路的交叉点、水系或者河流的交叉处,配准底图。其中应用添加控制点工具添加至少四个控制点,四个点最好选的相对较远一点:

按上方法纠正完成后,保存:

下一步,采集数据高程点:

首先新建高程点的图层,添加相应的字段:

 字段都添加好,就可以开始编辑了,此时添加一个高程点,就可以在属性表中相应的记录中添加高程数据。

 注意依次添加,然后停止编辑。

 应用得到的高程数据点,进行克里金插值:  注意:还应该添加相应的参考坐标系 

 进行克里金插值:

 最后得到分析结果如下:

 把上图应用反距离权重法,可得如下的结果:

 

专题三

退耕还林还草规划3------数据库建立

一、

目的

3、通过本次实验内容创建建立Geodatabase,加深对GIS数据组织的原理、方法的认识

4、掌握ARCGIS中建立Geodatabase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建立王洼退耕规划数据集。

二、

实验准备

1、

软件准备:ARCGIS

2、

数据准备:王洼乡行政区划图; 水系数据;居民点数据;土地利用;DEM数据。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方法

请注意选择相应的扩展摸块,数据路径设置。

1.创建个人数据库——退耕还林还草规划

一,运行ArcMap应用程序,在目录E盘新建文件夹Geodatabase。

二,在此文件夹中建立新的数据库——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创建要素集Topology。

三,应用B locks.shp或 Parcels.shp为其匹配坐标系同。

2、新建工具箱

3.构建退耕还林还草规划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规划4 一.目的:通过利用ArcGIS软件知道空间分析流程,解决实际的问题,诸如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的问题,通过实习对ArcGIS软件的功能更加了解,提高专业素质。 二.实验准备

(一) 数据准备:王洼乡行政区划图;水系数据;居民点数据;土地利用;DEM数据

(二) 软件准备:ArcGIS软件

三、实验要求:

对于王洼乡退耕还林区域选择,请根据GIS空间分析空间分析的方法,提取某地需要退耕还林的区域,并根据要求配置经果林或生态林。

1.彭阳县需要15度以上区域考虑退耕;2.河流两侧500米退耕必须生态林;

3.居民区(点)附近1000米内可以配置经果林。经果林不能超过退耕面积20%。

四、实验步骤

(一)确定退耕区域 1.设置工作路径

2.在自定义菜单中选择扩展模块添加相应模块,打开彭阳地形图。添加扩展模块

3.添加河流数据;居民点数据;土地利用;DEM数据。

(2) 坡度在15度以上区域

 在目录-工具-系统工具-Spatial Analyst Tools中表面分析工具里选择坡度,输入栅格中选择DEM数据。生成王洼坡度图

最后生成的坡度图如图所示:

重分类,对刚才所生成的坡度图进行重分类,分为7级

最后重分类的图形如图所示:

栅格计算提取15度以上区域:

最后提取的图形如图所示:

栅格转面:

最后转换成矢量的结果:

而后提取15度以上的区域,步骤如图所示: 选择提取中的筛选,表达式为\"GRIDCODE\" = 1,最后显示的结果图即为最后的15度以上的区域 最后的结果图如图所示:

(二)河流缓冲区分析:

在缓冲区分析中有两种方法可以生成缓冲区,一种是打开分析工具中的冲区分析或者从自定义工具中将缓冲区向导添加到当前的工具栏中; 方法一:添加缓冲向导

最后生成的500米河流缓冲区

方法二:

最后生成的500米河流缓冲区:

(三)从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耕地和未利用数据

分别提取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图层。(1耕地,2林草地,3居民地,4水体,5未利用)

1.提取耕地,依据TYPE值提取,耕地的type=1

最后提取的耕地如图所示:

2.提取未利用土地,依据TYPE值提取,耕地的type=5。方法如上所示,最后提取的未利用土地如图所示:

最后提取的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图如图所示:

(三)退耕区的生成

然后是数据相交,总体思路是:先是15度以上的数据和耕地相交,生成新的数据图层。而后将新生成的数据与未利用土地数据、河流数据联合。 相交:

而后联合,将刚生成的数据和河流缓冲区、未利用土地联合起来。

结果图:

而后将刚刚联合生成的图形与河流缓冲区进行擦除,得到最后的退耕区。

最后的退耕区域:

(四)居民缓冲区的建立

居民点缓冲区的建立:缓冲半径为1000米

最后建立的缓冲区如图所示:

(五)建立经果林和生态林

而后将居民缓冲区为1000米的经果林显示出来:退耕区数据与居民点缓冲区求交集,此数据为最终配置经果林

最后的在1000米内的经济林如图所示:

要求对比是否符合经果林不能超过退耕20%,不符合还需再分析缓冲区的大小。打开属性表在任意字段选择计算几何,计算经果林的面积和退耕区的面积进行统计。而后计算其比例是否符合要求。

经果林所统计的结果

退耕区统计的结果:

经统计和计算得: 居民点缓冲区1000米 经果林面积:11107452 退耕区总面积:16872232 比例:0.658 不符合所规定的要求

可以将缓冲区的范围缩小到500米。看其比例是否符合。缓冲区的建立和计算几何统计的方法与前面的一样,最后统计的结果:

经统计和计算得: 居民点缓冲区500米 退耕区总面积:16872232 经果林总面积:3318396 比例:0.1966 所以缓冲区为500米符合要求 所以最后经果林的图形如图所示:

将经果林从退耕林中擦除,最后得到生态林:

最后的生态林如图所示:

推荐第2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退耕还林工程就是从保护和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本文将简要概述该工程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现状;问题;解决方法

1 历史背景

退耕还草(既“一退双还”)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1999年秋季,朱镕基总理考察陕北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治理情况时,指出:“防治水土流失,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急迫任务[1]。治理水土流失,要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之后,还在甘肃、四川等地反复阐述了这些观点,并在各地开始组织实施。

2000年9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有关地区认真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试点工作中也出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由于试点范围偏大,工作衔接不够,种苗供需矛盾突出,树种结构不够合理、经济林比重普遍较大;有些地区由于严重干旱以及管理粗放、造林成活率较低。为了明确责任,严格管理,推动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的决定,并经今年七月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座谈会讨论,就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作出5条规定,即: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行省级政府负总责;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2];依靠科技进步,合理确定林草种植结构和植被恢复方式;加强建设管理,确保退耕还林还草顺利开展;严格检查监督,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质量。

由于“退耕还草”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经中央领导和政府提出,从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一改历史上形成的提倡垦殖、注重耕战、以粮为纲、奖励垦伐的作法,转变为退出耕种还林还草,对退耕者以粮代赈、实行补贴和鼓励政策,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大转折,是在经受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态严重恶化之后理性的思考[3],是顺天意、合民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的就是从国家生态安全出发,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设山川秀美、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更加富裕的新西部。 2 工程范围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包括大连市)、吉林、黑龙江(包括黑龙江农垦)、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887个县,其中重点建设县856个。

工程区土地总面积106.4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3.91%。其中,农业用地14.48亿亩,林业用地33.22亿亩,牧业用地26.95亿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6%、31.21%和5.53%。区内总人口7.12亿,其中农业人口5.53亿人,占总人口的77.64%[4]。

据国土资源部土地详查数据,工程省25度以上的陡坡8803万亩,其中梯田1383万亩,已退耕820万亩,现有坡地6600万亩,都急需进行治理;15度—25度的耕地1.83亿亩,其中梯田0.41亿亩,已退耕0.02亿亩,现有坡地1.4亿亩,生态地位重要急需治理的近1.2亿亩;6度—15度耕地2.66亿亩,其中梯田0.84亿亩,已退耕0.01亿亩,现有坡地1.81亿亩[5-6]。工程区现在沙化耕地1.25亿亩,其中京津风沙源区、黑河流域、塔里木流域等生态脆弱地区急需治理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总数达2.2亿多亩。

根据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按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危害程度、水热条件和地形的貌特征以及植被恢复的方式和类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域划分为10个类型区,即西南高山峡谷区、川渝鄂山地丘陵区、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区、琼桂丘陵山地区、长江黄河源头高寒草甸区、新疆干旱荒漠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山地及沙地区。 3 规划和任务

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到2010年,完成退耕地造林1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万公顷(两类造林均含1999-2000年退耕还林试点任务),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严重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治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5个百分点,工程治理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和制定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安排部署,国家林业局正在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十一五”规划》。 4 实施情况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急剧恶化的状况,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作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为了摸索经验,完善政策,从1999年开始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了退耕还林试点。到2001年底,全国先后有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试点。2002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分年度进展情况如下: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检查验收,3省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8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38.15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65万公顷。

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退耕还林试点在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个县(市、区、旗)正式展开。国家共下达试点任务87.21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0.4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6.75万公顷。另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安排退耕地造林任务2.8万公顷。9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7]。

2001年,国家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丹江口库区、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陕西延安、新疆和田、辽宁西部风沙区等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部分地区纳入试点范围,退耕还林试点扩大至中西部地区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4个县(市、区、旗)[8]。全年国家下达试点任务98.33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2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6.33万公顷。

2002年1月10日,召开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宣布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4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2002年,国家安排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共572.87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26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08.20万公顷。

2003年,《退耕还林条例》正式施行。国家共安排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713.3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336.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76.67万公顷。各地克服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狠抓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强化工程管理,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2004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退耕还林工程年度任务进行了结构性、适应性调整,退耕还林工作的重心由大规模推进转移到成果巩固上来。全年安排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任务400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66.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33.33万公顷。4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4]34号),原则上将向退耕农户补助的粮食实物改为补助现金。

1999—2004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916.55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788.62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27.93万公顷[9]。目前,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部分省区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各级检查验收结果表明,工程建设质量总体良好。

2000-2004年,中央累计投入748.03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143.74亿元,前期工作费1.21亿元,生活费补助62.85亿元,粮食补助资金540.23亿元。 5 问题和建议

5.1 关于纳入退耕还林的土地条件和范围问题

国家在编制退耕还林规划时,以国土详查数为基础,将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纳入规划,但是由于以下种种原因,造成规划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相符。首先,国土详查工作从1984年开始至90年代中期才结束,时间跨度很大,且受当时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的限制,造成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其次,部分地区担心按实际详查的较大坡耕地面积上报会调增农业税,故人为按一定比例调减坡耕地面积后上报,从而造成面积不实;第三,农业统计面积系基层上报汇总数,其精度不高;第四,计税面积主要根据耕地的平均粮食产量折算而得,而非实测面积,故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第五,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为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地方仍在不断开荒扩大耕地,而这部分耕地未计入统计数,也造成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但农户的土地承包证上所填面积主要是计税面积,因此,退耕还林后实测面积必然大于承包面积。上述因素导致如果按国家以国土详查数为基础编制的退耕还林规划执行时,将会造成规划任务完成后,仍有大量陡坡耕地未退耕还林的情况发生。此外,一些水土流失严重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坡度虽然小于25度,但是如不实行退耕还林,不仅不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甚至有可能更快变成沙漠。 5.2 关于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及其认定标准的问题

国务院国发[2000]24号文件规定,经济林比例不能超过20%。我们认为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很不科学。退耕还林涉及农民的生计问题,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真正“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而发展经济林,只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不破坏地表植被,同样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我国《森林法》对经济林的认定是以其培育目的来划分的,而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文件和国家进行检查验收时却是按树种来划分的,且同一个树种,如枇杷,在我国北方地区划为生态林,而在南方地区却划为经济林,南方和北方的标准也不统一。而枇杷一类的常绿阔叶树种,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是作为生态造林树种来使用,还是作为经济林木来发展,不是取决于该树种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培育目的。

5.3 关于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问题

国家规定,退耕还林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但是,作为我国有史以来国家投入最多、实施范围最广的一项生态造林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严格的工程质量要求,不明确规定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以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只说由政府牵头,退耕还林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甚至会出现部门间推诿扯皮、影响工作的情况。 5.4 关于种苗补助费标准和发放方式的问题

按照国务院国发[2000]24号文件关于“种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每亩50元计算,直接发给农民,自行选择采购种苗”的规定[10],各地在操作实施中难度很大,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50元的补助标准对于秦岭以南以及长江流域地区是够的,但是对于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西北地区却远远不够,导致西北地区年年植树,年年欠账,年年补栽;二是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受利益驱使,农民自行采购种苗易造成种苗质量和数量不符合作业设计要求;三是易造成林地的破坏。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法制意识淡薄,一旦种苗费到手,将会采取上山挖野生苗,或到近几年新造林地里偷盗树苗等方式获取种苗;四是种苗成本增高,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退耕农户零星购苗,没有数量优势,苗木单价较统一购苗偏高,同时运输成本也会加大,结果事与愿违;五是将种苗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农户后,对第二年以后的种苗补植费用就失去来源,农户不愿再把已得的钱拿出来购苗补植,从而使造林保存率得不到保证。 5.5 关于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规划设计、建卡到户、签订合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资料印刷、宣传、培训、会议等必要的工作经费没有来源。加之停止天然林采伐和退耕还林后大大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拿不出资金来匹配,以致出现挤占、挪用种苗款和其他资金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正常开展。 5.6 农民普遍担心,存有疑虑的几个问题

第一,目前,国家钱粮补助资金一年分几次拨付,而且资金到位较迟。由于钱粮补助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民眼前的生计,每年钱粮补助兑现之前退耕农户大都心有疑虑。第二,国务院[2000]24号文规定,“退耕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生态林补助8年,以后根据情况,需要补多少年就补多少年。”农民普遍存在担心,对“需要补多少年就补多少年”持怀疑态度。

(1)建议国家在制定退耕还林规划和下达计划任务时,应考虑坡耕地的实际面积大于国土详查数的实际,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同时对坡度虽在25度以下,但生态地位重要、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耕地,也应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和实施范围。

(2)建议国家对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以县或市、州为单位进行总体控制,对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适当放开对经济林的限制。对于经济林的认定标准,南方与北方标准应统一,且应和《森林法》的规定相一致,按培育目的来划分。对采取林下种草、生物埂(篱)等水保措施、不翻动耕作层的复合经济林应认定为生态林[11]。

(3)建议国家明确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是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退耕还林工作,各级人民政府的计划、财政、粮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4)建议国家在种苗补助费政策制定上,提高西北地区补助标准,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别确定种苗补助标准。

(5)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种苗费发放方式的政策,采取以下三种对策:一是实行种苗招投标制。即将种苗费交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由其作为招标人,根据退耕还林规划和作业设计的要求,编制种苗招标文件,自己组织或委托政府采购中心等招投标中间机构,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种苗,然后将种苗发放给退耕农户栽植。这样,既能保证种苗的品种符合规划要求,又能保证种苗的质量,降低种苗成本,还能增加工作透明度,促进种苗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是实行“报账制”。即在种苗市场较成熟或农户自育有种苗的地方,由农户先垫支采购种苗并造林,经林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再将种苗费直接兑现给农户。这样既能增强农户的责任感,又能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在政策法规中明确这50元的种苗补助费包括补植费用在内,并最好分初植和补植两次发放。另外,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大量苗木补植问题,国家应出台补助政策。

(6)建议国家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随计划安排一并下达。 (7)建议国家明确粮钱补助对象为土地承包农户,若土地使用权发生流转,国家补助政策仍兑现到原承包农户,并由承包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这样,既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维护了退耕农户的利益,又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业主的参与,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钱粮补助期限到期后,农户继续从业主处获得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稳得住,不反弹”的问题。二是国家在有关政策中应明确钱粮补助发放时间,并严格按此时间要求一次性拨付年度补助资金,各地也一次性下拨、发放到农户。

(8)建议将现行政策中规定的医疗教育现金补助费20元中明确规定其中5元为管护费,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业主承包、办乡村林场等形式,聘请专人进行集中管护,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退耕办.退耕还林指导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2003.3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指南统计信息专辑[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 李世东.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模式探讨[J].林业科学,2002,38(3):154-159.[4] 孙志家, 常宗威.退耕还林的恢复生态学刍议[ J ].辽宁林业科学,2003,30(5):40-42.[5] 周红, 缪杰, 安和平.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阶段社会经济效益初步评价[ J ] .林业经济, 2003,4:23-24.[6] 彭珂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地区县域发展模式与内在机制初探[ J ] .林业经济, 2003,6:30-38.[7] 孙杰, 董峻, 姚润丰.开创我国生态建设新时代-- - 写在决定公布之际[ J ] .林业经济, 2003,10:17-19.[8] 张力小, 何英.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价[ J ] .林业科学, 2002,38:13-15.[9] 郭志伟, 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J ] .世界林业研究, 2003,2:24-30.[l 0] 许勤.中国退耕还林政策与管理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J ] .林业经济, 2002(7):51.[ l l ] 陈峪.2 0 0 l 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综述[ J ] .灾害学,2002,17(3):65-68.

推荐第3篇: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 据了解,新一轮退耕还林方案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巩固已有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本次退耕还林是还林的退耕农户补助标准为每亩1500元补助期限5年(含200元抚育费),分三次兑现,第一年兑现800元,第三年兑现300元,第五年兑现400元;退耕是还草的退耕农户补助标准为每亩600元(含100元抚育费),补助期限2年,第一年兑现400元,第二年兑现200元。调查的内容为25度以上坡耕地现状、农民自愿申请任务情况、上一轮退耕还林遗留问题调查核实情况、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及地方分年度实施计划。摸底调查工作从2014年1月8日开始至4月10日完成,分前期工作准备(1月8日至2月26日)、开展外业调查(2月27日至3月27日)、数据汇总上报(3月28日至4月5日)、提交调查报告(4月6日至10日)。

附 2013年9月6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召开了7省市林业厅分管厅长和财政厅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问题进行了座谈,实际上是一个征求意见的过程,主要由财政部农业司通报了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顶层设计情况。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新一轮退耕工程实施条件,一是地类限制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二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完全打破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各种限制,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

(二)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原则,即“统一标准,农民自愿,政府助推,自我发展”十六字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在充分肯定第一轮退耕还林成绩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特点提出的。“统一标准”就是在大的方针政策上由国家出台统一的标准,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的实施细则,国家不再规定的过细、过死。“农民自愿”是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前提和根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采取农民自愿申报,林业部门组织实施的原则进行;“政府助推”就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不再是国家包办一切,采取国家助力,各级政府助推,林业主管部门指导的原则进行;“自我发展”强调新一轮退耕还林不再和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挂钩,鼓励农民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谋求自我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经济林。

(三)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具体标准。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不再强调南北方地域差别和林种、树种等区别,全国统一按照“乔木、灌木、草本”三种标准实施。即退耕还林栽植乔木的每亩补助共1300元、栽植灌木的每亩补助共1000元、还草的每亩补助共500元,还乔木的还可以享受两次森林抚育补贴共200元。在工程实施的第

1、

3、5年进行检查并兑现补助,第1年检查工程完成情况,第3年检查保存情况,第5年检查抚育及成林情况,当年兑现比例由各省具体制定。

(四)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投资规模及要求。国家初步确定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总规模为8000万亩,2014年启动1000万亩。退耕还林前农民要自愿申请并签订相关合同,还林后林业部门要及时确权发证改变地类性质。国家只根据各省申报的情况下达总投资规模,具体实施细节由各省制定。

推荐第4篇:退耕还林还草及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退耕还林还草及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2012-10-16 00:00:00

为了推进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深入实施及后续产业的发展,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制定《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及后续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是全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后续产业的行动纲领。

一、“十五”退耕还林还草及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与经验“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以速生丰产林、经济林、中药材种植为主导的后续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林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改善。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开始实施,到2005年底,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种草28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462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其中成林近200万亩。完成退耕地造林种草面积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45.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地区,生态环境初步改善,风沙危害减轻,地表径流增加。近5年间,环青海湖地区沙化面积减少1.53万公顷,戈壁减少1690公顷,湖水水平面由萎缩转为上升。2005年龙羊峡水库水位达到2595.72米,水体面积达到402.4375平方公里,创近年来的新高。2005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比2000年减少1403 吨。

(二)全面兑现了钱粮补贴,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通过落实政策,兑现钱粮补贴,不仅使农牧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障,而且使农牧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加。六年间全省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29万户、133万人共补助粮食折合现金137819.32万元,补助生活费19493.8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退耕还林还草农牧民的生活问题。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486元增加到2005年的2165元,年均增加97元,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的收入约占30%左右。

(三)促进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通力协作,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后续产业,使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与农牧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全省新建基本农田117.31万亩;新建太阳能70483座;新建沼气池23662座,改建节柴灶(坑)59182座;生态移民20677人;封山禁牧6626.99万亩;建成速生丰产林0.32万亩,经济林0.46万亩,林药种植3.58万亩;新建温室大棚24887座,新建棚圈781.27万平方米,增加圈养牲畜50万羊单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的深入实施,农林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2000年全省农、牧、林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65%、49.48%和3.70%,到2005年分别调整为39.73%、52.66%和7.61%,畜牧业和林业总产值分别上升了3.18和3.91个百分点。

(四)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据测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每亩地每年可节约用工17.5个工日。这既为加快城镇化、发展非农产业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又为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回顾总结六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实践,其基本经验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群众生计问题。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把解决好群众生计问题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钱粮补贴,及时做好林权发证工作,调动广大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这是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关键。——坚持造管并重,努力提高退耕还林还

草工程质量。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坚持种苗先行,严把种苗供应关,有效保证苗木质量;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检查监督,落实管护责任;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推广实用造林护林技术,这是提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全面落实配套措施,积极发展后续产业。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配套措施的落实和后续产业的发展,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劳动力培训转移结合起来,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草牧发展模式、林草药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这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主要途径。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后续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后续产业发展推向纵深,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从有利条件分析,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经国务院批准,从2005年起,我省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十一五”期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我省将会继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二是六年来全省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我省有比较丰富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森林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后续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我省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生态环境脆弱,水热资源匹配度差,造林种草难度大、成本高,苗木生长缓慢,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弱,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效益,影响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二是退耕后适合发展的与农林牧关系密切的舍饲畜牧业、林果业、药材种植业,因多种因素受到局限。由于气候寒冷,经济林树种基本不能生长。由于农牧民缺乏舍饲圈养的生产技能和经验,缺少发展舍饲畜牧业所需的棚圈、饲草、饲料基地等支撑条件,发展舍饲畜牧业需要有一个转型过程。三是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地方财政困难,企业实力弱,农牧民收入低,筹措建设资金难度大。“十一五”期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粮钱补贴将陆续到期,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我省筹措退耕还林还草资金尤其是配套措施资金、后续产业发展资金的难度,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的进度和成效。四是我省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尤其是缺少对农牧业生产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社会化、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受自然条件、生产技能和建设资金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后续产业的产业类型受到很大局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全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发展后续产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调整农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增加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大力扶持和发展后续产业,以生态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生态,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后续产业相结合。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开发资源,加快发展后续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统筹规划、集中连片、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发展后续产业要循序渐进,注重特色,努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发展后续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市场和利益导向机制,推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自主创新的原则。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后续产业的动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的技术研发、引进、推广,全面提升造林种草工程和后续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迈出较大步伐。五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总面积1556.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300.29万亩,荒山造林种草454.16万亩,封山育林801.95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7%。——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各项配套措施基本落实,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区五年累计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74.4万亩、生态移民14.5万人(包括易地脱贫人数)、封山禁牧6500万亩、建设沼气池14万座、太阳灶29万台、推广节柴灶15万座、培训劳动力15万人次、输出劳动力25万人次。——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力争到2010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建设中藏药基地5万亩,森林旅游业的游客规模突破300万人次,藏毯编织业吸纳6万人就业,经济林果业、非木质林产品采集及加工业、高原经济动物养殖业综合产值达到6亿元。

四、任务与布局

(一)退耕还林还草 在巩固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封山育林工程,使陡坡耕地基本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扩大荒山种树种草和封山育林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提升林分质量及其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全省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生态保障。

1、区域布局根据我省地貌单元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分为江河源区、东部黄土丘陵区、环青海湖区、柴达木盆地区4个区域。主要任务和实施范围如下:江河源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43.8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50.12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1.75万亩;封山育林142.00万亩。实施范围包括黄南州的泽库县、河南县;海南州的兴海县、贵南县、同德县;玉树州的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果洛州的班玛县、玛沁县。东部黄土丘陵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30.1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217.8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109.55万亩;封山育林102.80万亩。实施范围包括西宁市的所属四区三县;海东地区所属六县;海南州的贵德县;黄南州的同仁县、尖扎县;海北州的门源县。环青海湖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22.1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22.01万亩;荒山造林种草40.36万亩;封山育林59.75万亩。实施范围包括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刚察县、海南州的共和县。柴达木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760.2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10.36万亩;荒山造林种草252.50万亩;封山育林497.40万亩。实施范围为海西州所属县、市和大柴旦镇、茫崖镇。

2、林种与树种布局林种布局:林种以生态林为主,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全部为生态林。造林种草方式采取林草间作、林药间作等多种模式。东部黄土丘陵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可选择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树(草)种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江河源区结合封山禁牧加大种草比例,草种以耐寒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主,品种主要为披碱草、老麦芒、星星草等;东部黄土丘陵区,除选择乡土树种如油松、落叶松、杨树、刺槐、榆树等进行常规造林外,可结合经济林果业和沙棘产业的发展,重点营造以梨、桃、杏等小杂果为主的经济林带,以及柠条、沙棘为主的灌木林带;柴达木盆地区和环青海湖区,乔木树种以云杉、落叶松、柏树、杨树、柳树等为主;此外,结合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大力营造以枸杞、花椒等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加大林草间作比例,大力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等多年生优质牧草。

(二)配套措施综合协调,统筹安排,使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确保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做到口粮基本自给;搞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有效保护林草植被;积极推进移民安置,改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努力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扩大林草保护面积,促进畜牧业发展。

1、基本农田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开展雨水集蓄利用,推广节水灌溉,实施“沃土工程”,不断改良和培肥土壤,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切实做到“树上山,粮下川”,确保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做到农牧民基本口粮实现自给。

2、生态移民。对居住在三江源地区、东部干旱地区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实行异地生态搬迁。搞好生态移民迁入地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的生计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移民脱贫和生态保护目标。

3、封山禁牧。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全面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优化畜种结构,搞好繁殖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为发展舍饲畜牧业提供优质服务。安排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牧地。

4、农村能源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渠道筹资,多元发展,多能互补的原则,发展替代能源,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太阳灶、节柴灶建设,减轻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适宜发展沼气的地区,大力建设沼气池。对不适宜发展沼气的地区,大力推广太阳灶、节柴灶。

5、劳动力转移培训。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人数将进一步增加。为此,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工程” 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向乡镇企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三)后续产业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以科技为支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农林特色产业、中藏药产业、藏毯编织业和生态旅游业。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区域优势突出、整体效益显著的后续产业发展格局,确保生态建设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

1、区域布局江河源区。充分发挥该地区生产环境洁净、水质好、无污染的优势,利用暖季饲草丰富,品质好的条件,发展季节性畜牧业,生产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牦牛、藏羊产品,建立牦牛犊、藏羔羊生产基地,逐步发展壮大畜产品加工业和具有高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东部黄土丘陵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舍饲畜牧业、中藏药材种植与加工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浅山地区加快发展以沼气池、水窖、暖棚为中心的旱作农业生态模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脑山地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饲草料生产基地,走发展设施养殖业的路子。大力发展犊牛、羔羊生产,使其成为我省农区优质肉牛羊生产基地。 环青海湖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采用林草间作、林药结合等模式,扩大优质牧草和中藏药材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犊牛、羔羊产业,促进传统畜牧业向优质、高效舍饲畜牧业转变。柴达木盆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料产业,通过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建设,为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效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产业布局农区畜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在退耕农户中发展养殖专业户3万户,建设占地面积1500亩的标准肉牛养殖场1个。藏毯编织业。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三到五家龙头企业,做大“藏羊”牌藏毯、“海湖”牌地毯等优势品牌。新建藏毯生产加工点和车间240个,逐步将藏毯编织业培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中藏药产业。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一些优势明显的品种,形成专业化生产、加工格局。东部黄土丘陵区重点发展大黄、黄(红)芪、秦艽、甘草、板篮根、党参、花锚等生产;柴达木盆地重点发展枸杞、红景天等生产;环湖地区重点发展甘草、麻黄草、微孔草等生产,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到2010年东部黄土丘陵区形成5万亩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柴达木盆地形成5万亩枸杞种植基地。在三江源区设立冬虫夏草、藏茵陈等名贵稀有品种保护区。生态旅游业。依托现有基础,加大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将贵德黄河、西宁湟水两处省级森林公园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兰采、尕愣两处地县级森林公园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充分吸纳退耕户剩余劳动力参与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保护、服务等工作,鼓励支持退耕户借助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餐饮、娱乐、住宿等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拓宽增收来源。沙棘产业。充分利用我省适宜沙棘生长的气候资源,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力营造沙棘林,同时加大对现有沙棘低产林的改造,培育和建设沙棘林基地。“十一五”期间,改造沙棘低产林100万亩,建设大果沙棘种植基地20万亩,建设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综合生产加工企业5家。经济林果业。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经济林,提高退耕户的经济收入。争取“十一五”期间在河湟谷地发展苹果、梨、桃、山杏、核桃、花椒和枸杞等经济林果1万亩。草产业。大力推进退耕地种草、荒山种草,着力打造草产业链。到2010年,全省种草总面积达到 万亩,草产量达到 吨,饲草料加工企业发展到3-5家,生产规模达到40万吨,生产草饼、草颗粒、草粉、青贮草捆和干草捆等产品,解决牲畜饲草料的季节、地区间不平衡问题。高原经济动物养殖业。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及圈舍,发展高原经济动物养殖业。到2010年,形成祁连、海晏、门源、泽库、班玛、格尔木、德令哈高原经济动物养殖基地7处,养殖高原经济动物2万头(只)。主要品种为马鹿、梅花鹿、雉类。 野菜加工业。充分利用我省野菜资源优势,打造蕨麻、鹿角菜、蕨菜、柳花菜、苦苦菜等高原野生、绿色品牌,发展速冻菜、罐装菜、脱水菜、保鲜菜。“十一五”期间,扶持2至3家野菜综合加工企业,年加工各类野菜10万公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发展后续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对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主要由各级政府运用公共资源组织全社会共同完成;对兼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后续产业项目,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资金扶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赠款支持;对于经济效益显著的后续产业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省内外、国内外投资者开发建设。

(二)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后续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在现行退耕还林还草粮食、资金补助政策到期后,适当延长补助期,并对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后续产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和后续产业的发展。

(三)强化政府责任制。继续完善和强化各级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发展后续产业的目标责任,将生态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业绩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干部任期和离任考核制度。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有关法规、规章。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项目管理,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资金安全。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及发后续产业的任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生态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方面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完善人才评价、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能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机构和队伍,配备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专职管理人员,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后续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林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别是要把推动林业自主创新作为调整林业经济结构、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发挥科学技术对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突破和带动作用。加快信息体系建设,使信息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种植大户延伸,通过网络把市场与基地和农牧户联结起来。建立健全分层次、多形式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增强科技开发、示范、推广的活力,加快农牧民易掌握、见效快、覆盖面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加快成熟科学技术的转化,努力提高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推荐第5篇:山西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标准为多少

2017年山西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标准为多少?

为有效缓解农民收入下行压力,稳步实现农民群众增收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在一个战场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的安排部署,省政府决定我省在今年秋季提前启动实施2017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任务。10月20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提前启动2017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实施方案》里的新政策也将给退耕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尊重群众意愿——应退全退、愿退尽退

我省陡坡耕地多、适宜退耕还林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且主要集中在生态脆弱和深度贫困高度重合的吕梁山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将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脱贫三个目标的有机统一。

省林业厅厅长任建中表示,我省提前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是省委、省政府站在实现振兴崛起、全面决胜小康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有效缓解群众增收压力、直接增加农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综合考虑国土资源部批准核减我省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和群众增收的迫切需要,提前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08万亩。

《实施方案》明确,提前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全部安排在25度以上的未植树种草的坡耕地和2007年上一轮退耕还林暂停后已栽树种草的25度以上坡耕地。对2007年起已栽植树木的且初植密度和保存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坡耕地,要逐地块进行现场核实,经检查验收合格的,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范围,退耕户享受补助政策,并在本县进行等面积异地造林,确保国家投资不重复、造林面积不减少、农民群众能增收。

《实施方案》指出,市、县政府对本地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负总责,突出和强化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政策信息公开力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杜绝强推强退。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要把握应退全退、愿退尽退的原则,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退与不退,还林还是还草,以及选择什么林种、树种、草种都要在坚持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户意愿。

《实施方案》指出,年内逐乡逐村逐地块落实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主要抓好任务落地到户和作业设计、项目招投标或议标以及苗木准备等前期工作,2017年春季全面组织实施。

据任建中介绍,当前,退耕还林最重要、最要紧的任务就是抓紧208万亩退耕地块的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按照“边退边调、先退后调”的办法,对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实地不相符合,但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陡坡耕地,要先退下来,由国土、林业、农业部门共同认定,然后再逐步调整耕地规划。

增加群众收入——补助标准显著提高

我省不是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吕梁山区的广大贫困群众很难依靠农业增收致富。退耕还林作为生态补偿脱贫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又能够直接增加退耕农户的现金收入,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实施方案》明确,补助标准由国家补助标准和省级配套标准两部分组成。国家补助标准,国家对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300元、给退耕农户补助1200元。退耕还草国家每亩补助1000元,其中种苗种草费150元、给退耕农户补助850元(第一年每亩补助45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400元)。省级配套标准,省级对58个贫困县范围实施的退耕还林,在国家每亩补助1500元的基础上配套800元,达到2300

元,其中:种苗造林在国家每亩补助300元的基础上省级配套500元,每亩达到800元;给退耕农户的补助在国家每亩1200元的基础上省级配套300元,每亩达到1500元;对其他非贫困县实施的退耕还林,省级在国家每亩补助1500元的基础上配套500元,每亩达到2000元,其中:种苗造林在国家每亩补助300元的基础上省级配套200元,每亩达到500元;给退耕农户的补助在国家每亩1200元的基础上省级配套300元,每亩达到1500元。

《实施方案》明确补助安排,给退耕农户的现金补助,每亩1500元,分五年兑现:第一年为国家补助500元、第二年为省级补助150元、第三年为国家补助300元、第四年为省级补助150元、第五年为国家补助400元。种苗造林补助,贫困县每亩800元,分三年拨付:第一年400元用于种苗造林补助、第二年和第三年各200元用于补植补造和管护;非贫困县每亩500元,分三年拨付:第一年300元用于种苗造林补助、第二年和第三年各100元用于补植补造和管护。

我省在国家投资没有到位之前,采取省级垫付和市场化融资的办法统筹解决提前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所需补助资金。并力争在2016年年底前将20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第一年国家补助和第二年省级配套补助同时兑现给退耕农户,最迟在2017年全部完成兑现到户。

助力脱贫攻坚——不再限制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

目前,我省正在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而实施退耕还林,与其他生态脱贫攻坚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广大农民群众在造林营林、管林护林和发展经济林中获得更多收益。据任建中介绍,新一轮退耕还林的一大亮点是,国家对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没有比例要求,只要条件适宜,要放手发展经济林,省里对贫困户发展经济林纳入提质增效项目管理。

《实施方案》明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安排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鼓励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在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下,优先发展干鲜果、油用、药用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草种,为贫困群众提供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实施方案》强调,要同步推进荒山增绿与群众增收,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经济林,科学营造生态林,积极营造灌木林,注重科技服务,强化工程管理,保证建设成效。积极组建造林脱贫攻坚专业合作社,采取议标的方式优先承包工程建设任务,让贫困群众获取劳务收益。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扶持各类企业依托退耕建立产业基地,农民以土地资源、种苗造林种草补助资金作为股份增加资产性收益。

在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中,要优先将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根据退耕还林的需要调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今年提前启动实施的208万亩任务要全部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需求,让贫困人口优先享受补助政策。

任建中说,新一轮退耕还林要广泛吸收贫困人口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所有工程原则上全部由合作社组织实施,以此实现贫困户在造林绿化中增加收入,也可以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行实施。要全面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探索资产性收益机制,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民”林业股份制合作组织,让每一片退耕还林地都成为群众蓄积财富的绿色银行,切实增加群众退耕还林的后续收益,以经济林的发展实现群众的持续增收、稳定增收。

推荐第6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级作业设计和设计文本的编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经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年度作业设计。

第三条 作业设计主要依据是:

(一)国家、省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文件;

(二)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县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年度计划;

(四)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全国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与生态工程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土地资源利用调查、耕地普查等成果资料;

(五)《林木种子》(GB 7908—8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95)、《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94)和其它有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

(六)其它有关林业方针、政策、法规与规定。

第四条 作业设计应以乡镇(国有林场)为单位,按村(工区)设计到小班地块,落实到组、户,并与签订退耕还林还草合同书、填发分户卡片工作相结合。

第五条 作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一)落实本年度的作业小班、退耕农户;

(二)营造林施工设计;

(三)种苗生产供应、林业管护及配套基础设施施工设计;

(四)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劳力安排;

(五)工作量、施工材料、用工量测算与投资预算。

第六条 作业设计成果由作业设计说明书、作业设计表和作业(施工)设计图三部分组成。

第七条 作业设计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八条 作业设计应在施工作业前一年度完成,成果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委托的地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实施。

第二章 外业调查

第九条 设计单位应制定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及仪器工具、图形材料、调查用表、作业用品等准备,对参加调查设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标准、调查方法和成果要求。

第十条 外业调查前应搜集以下资料:

(一)项目区土地利用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含林业区划),林业、农业、土地、水利、交通、气象等自然资源调查资料、规划资料以及与作业设计有关的其它资料。

(二)工程区农村与农户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与劳力、农户的耕地构成、粮食产量、收入来源、对耕地的依赖程度,以及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其它产业的现状与可能性等。

(三)国家新编地形图、卫星像片、航摄相片以及调查、区划、规划的图面资料。调绘底图要求采用1:5000—1:25000的地形图或航片平面图。

第十一条 本着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农民自愿的原则,落实年度作业小班(包括退耕的坡耕地和相应宜林荒山荒地小班)和退耕农户。

第十二条 作业小班区划以土地种类和立地条件为主要区划因子,兼顾地藉因素。按村(工区、林班)进行作业小班编号。退耕地小班应在现地实测小班边界。若造林种草地块零星分散,在地形图上不能准确勾绘,需在图上标注符号示意。第十三条 作业小班主要调查内容包括:

(一)位置:记载所在乡镇(林场)、村(工区、林班)、小班;

(二)权属:记载所有权、经营权、户藉、承包期;

(三)地类:荒山荒地按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坡耕地按坡度级(5—15°、16—25°、26—35°、>35°)分别填写;

(四)地形地貌:坡位、坡度、坡向、坡形、海拔;

(五)植被:天然植被或覆盖农作物的类型、盖度、高度;

(六)土壤:土壤类型、质地、土层厚度、土壤水分,以及土壤侵蚀类型、程度等;

(七)小班立地类型和适宜的造林模式。

第十四条 调查、了解、预测现有苗圃地、母树林、种子园本年度的种苗生产情况,包括种子结实与产量、育苗面积,苗木种类、产苗量、苗木质量等级、苗木生长等情况。

第十五条 现地确定需要建设的林道、防火道、围栏、防护沟,林地微小水利、水保设施,以及科研试验、环保监测样地等,明确位置,布设线路与走向,测量长度,在现地埋设标记,并绘于调绘图上。

第三章 内业设计

第十六条 内业设计前,应对外业调查材料进行逐项检查核对,确认图表相符、资料齐全、内容完整。

第十七条 小班面积求算。退耕地小班以实测面积为准;勾绘小班采用求积仪、方格纸或网点板量算面积,两次求积面积相差不应大于1/50,合格后取平均值。小班面积以亩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

第十八条 营造林施工设计以乡镇(林场)为单位,按村(工区)、林班和小班顺序,采用表格形式,根据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的立地类型表、营造林典型设计(模式)表,结合林种布局和林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确定森林类别、林种、树(草)种、营造方式、营造模式。设计要确保生态林草的主体地位,生态林草比例一般应占80%左右。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25度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石质山地、山脉顶脊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按全部还生态林草设计。

(一)人工造林小班应进行造林时间、造林密度、乔灌草与混交树种配置方式、整地方式、造林方式、苗木类型、幼林抚育等设计。

(二)适于飞播造林或封山育林还草的小班,可以集中进行施工设计,具体执行GB/T15162—9

4、GB/T15163—9

4、LY/T1186—96。

第十九条 根据营造林作业设计和下达的年度任务量,按树(草)种、苗木类型与规格测算需种量、需苗量。根据当地育苗能力和采种量测算并落实外调种子、苗木量。

第二十条 配套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内容包括围栏、了望台、防火线、林道、林地水利、固土护坡、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检疫、物候气象设施等其它配套设施设计。根据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安排进行。设计应参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定明确各项设施的地点、规模、结构,计算耗材量与工程量,并配备相应的技术设备。

第二十一条 绘制设计图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营造林工程应根据外业调绘和内业设计材料,以乡镇(林场)为单位,按(林业地图图式)的要求绘制作业设计图。比例尺以方便施工为原则,一般为1:5000—1:10000,最小不能小于1:25000。

作业设计图主要包括:图题、图例、图签等图件,工程区位置示意图,各级政府驻地与相邻行政区名,乡镇(林场)、村(工区)、林班、小班界、林班、小班号,农户名与面积,小班的营造林模式或林种、树种、密度等,以及设计的配套基础设施。

(二)每个营造林模式应绘制树种(乔灌草)搭配、株间配置的营造林图式,整地作业分方式绘制平面与剖面图,标注尺寸。营造林图式应图例规范,标注的内容清楚,比例尺适当,方便施工。

(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应分别项目类型,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和正确选用国家、部和地方批准绘制施工设计图,包括设备清单、材料清单和施工图预算等。第二十二条 按照当地近年来平均物价、用工等指标,退耕地以农户为单位,宜林荒山荒地以造林小班为单位预算用工量和投资;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以村为单位分别项目类型预算用工量、各种耗材量与投资。县以乡镇(林场)为单位,按村(工区)、组(林班)、小班、户不同层次自下而上逐级统计汇总工程量、各种种苗需要量、各种耗材需要量、用工量、投资等。

第二十三条 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安排;

(二)劳力、物资、设备的调配与安排;

(三)结合签订退耕还林还草合同书、填发分户卡片工作,将设计任务量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林场)、村、组、小班、户,并进行工程施工的计划、资金、组织、技术、档案等管理设计。

第四章 设计成果

第二十四条 作业设计说明书以县为单位编写,工程量较大可以按乡镇(林场)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

(二)设计原则

(三)范围与布局

(四)营造林技术设计

(五)种苗组织设计

(六)配套基础设施工程设计

(七)施工组织设计

(八)工作量与用工量预算

(九)投资预算

(十)效益评价

第二十五条 作业设计表包括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林业用地各地类面积统计表,耕地及坡耕地基本情况表等现状调查表;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一览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汇总表,分树(草)种种苗需要量、种苗生产现状与年度供需平衡表,配套基础设施年度作业设计汇总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年度作业设计投资预算汇总表等设计表,详见附表一至附表八。第二十六条 作业设计图包括按乡镇(林场)绘制的营造林作业设计图、营造林模式示意图和基础设施施工设计图。

第二十七条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业设计以小班为单元逐级建档,图、表、卡、说明书作为建档主要内容,纳入技术档案管理。由承包人和县林业主管部门各执一份,以备查用。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程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推荐第7篇:《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

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印发

《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

财建[2000]292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厅(局)、计委、粮食厅(局)、林业厅(局)、农业厅(局)、农业发展银行分行:

为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粮食补助资金管理,保障退耕农民吃粮不受影响,特制定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各地可根据上述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附件: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

国家计委

国家粮食局

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二○○○年十月七日

附件:

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精神,为加强粮食补助资金的管理,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粮食供应工作,保障退耕农民吃粮不受影响,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一、退耕还林还草粮食供应

(一)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标准,长江上游地区300斤,黄河上中游地区200斤,其他地区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二)粮食补助年限,先按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计算,到期后可根据农民实际收入情况,需要补助多少年再继续补助多少年。

地退耕后的土地必须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比例种植生态林、经济林,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不补助粮食。

(三)粮源由省级人民政府按就地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原则上以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商品周转粮为主,必要时可动用地方储备粮或申请动用中央储备粮。对退耕农户供应的粮食品种,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口粮消费习惯和种植习惯以及当地粮食库存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供应给退耕户的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凡不符合标准的粮食,储存时间过长的粮食,不得供应给退耕农民,如有违反,严肃处理。

(四)对退耕农户只能供应粮食实物,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发放,也不得将补助粮食折算成代金券发放。对应税的退耕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收益水平的,国家要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放给农民。

二、补助粮食资金的拨付和管理

(一)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的粮食,按每斤原粮0.7元计算,由中央财政负担,对省级人民政府包干。如有节余,滚动用于退耕还林还草粮食补助,不得挪作他用;如有缺口,由地方政府自行负担。粮食调运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转嫁给供应粮食的企业和退耕农户。

(二)粮食补助资金实行农业发展银行专户拨付和管理。中央财政对省级财政的粮食补助资金暂通过现有的“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拨付。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必须在该专户下单设明细帐,专门登记粮食补助资金收支情况。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下拨付粮食补助资金也必须通过农业发展银行专户,没有设立的,应尽快开设。

(三)中央财政粮食补助资金,对地方每年拨付两次,上半年补贴在4月底之前拨付,下半年补贴在10月底之前拨付。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补贴后,要根据粮食供应情况,在2周内将补助资金拨付到退耕还林还草的县(市)。

(四)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食调运费的具体拨付、管理办法,由省级财政部门商粮食部门、农业发展银行制定。

三、用粮食补助资金及时归还银行贷款

(一)为退耕户供应粮食的企业必须按月向县级财政、计划、粮食、林业、农业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报送退耕还林还草粮食供应月报。月报应载明供应粮食的数量、质量、品种、购进成本、销售价格,调运费用开支等情况。

(二)县级财政会同粮食、林业、农业部门审核、汇总供粮企业月报后,

按季与农业发展银行结算退耕还林还草供应粮食的货款,直接从粮食补助资金专户抵扣。抵扣货款后,农业发展银行相应核销供粮企业的贷款。

(三)县级财政部门与农业发展银行按季结算粮食货款后,必须在2日内通知给退耕户供应粮食的企业,企业收到通知后,主动与开户行核对贷款和有关帐目。

(四)在专户中间歇暂存的粮食补助资金,按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利息转增本金,不得挪作它用。

四、粮食补助资金的清算

(一)粮食补助资金实行“按季反映、年终清算”。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向财政部报送“退耕还林还草粮食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表”,同时抄送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林业局。季报反映本季度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粮食供应数量、质量、销售价格,粮食补助资金拨付、归还银行、专户结存和粮食调运费开支、补贴情况。具体格式另行通知。

(二)日历年度结束后,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编制“退耕还林还草粮食补助资金使用年度决算表”,经省级林业、粮食、农业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签章,于次年2月底之前报送财政部,抄送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年报格式另行通知。

(三)财政部收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决算后,根据林业、农业部门验收的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和有关补助标准予以批复。林业、农业部门验收面积没有达到计划面积的,多拨的粮食补助资金在下年度扣抵。对于超出试点计划面积的,其粮食补助由本地自行解决。

实行“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财政、粮食、林业、农业、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和配合,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共同做好粮食供应和粮食补助资金管理工作。

推荐第8篇:退耕还林工作汇报(常委)

退耕还林工作汇报(常委)

邵阳市林业局 (2002年6月17日)

各位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退耕还林工作,自2000年隆回县试点以来,两年中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32万亩,为省下达全年计划任务的100%,全市八县一市退耕还林工作,均已初步通过县级自查和省级复查,核查结果为计划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100%、质量合格率100%。现将我市近两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层层落实责任

为了搞好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工作,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退耕还林的领导,成立了强有力的退耕还林工程指挥部,市委副书记黄天锡任政委、市政府副市长魏太平任指挥长,把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作为当前林业工作重中之重,周密部署,加强督查。各项目县(市)分别召开了“誓师大会”,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了在规定时间内如质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任务。同时,为确保退耕还

- 1为了实现国家提出的“退得下、还得好、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生态目标,在造林模式上,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将被列为生态、经济林兼用树种的楠竹、金银花和阔叶林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双赢”效果。隆回县利用退耕还林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小沙江等高寒山区,积极营造高效生态经济型“三木两花”(即杜仲、厚朴、黄柏、金银花、雪花被)基地,被省厅在全省广泛推广。我们充分把握国家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的有利时机,加快对贫困山区的治理,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在退耕还林造林中,全市共营造松类林面积万亩,楠竹林万亩,金银花等木本药材林万亩,有力地支持了松竹和药材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确保退耕还林质量,严格把好“四关”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干部,认真做好施工中各项质量管理工作,把住四道关口:一是严把“设计关”,科学编制作业设计,因地制宜地选择好造林方式;二是严把“种苗关”,切实搞好苗圃建设,加强选优、引种,加强种苗供应质量监督;三是严把“质量关”。我们以乡镇林业站技术干部队伍为主力,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在造林全过程中,实行分户包干,小班专管;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严把“验收关”,确保上级验收时达到三个“百分之百”的标准。

- 3

2、工程领导班子要再加强,专业队伍要再充实。各项目县(市区),一定要强调由县级领导带队,建立强大的工程指挥班子,组织干部包村、包组,发动群众,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确保100%按质完成任务。

3、苗木管理要再从严,工程质量要再上新台阶。保证退耕还林质量的关键是严格苗木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今年26万亩退耕还林的苗木需求,各级林业部门要立即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一是要把好苗木外出关,严格控制苗木出市;二是组织专门力量到外市调运苗木,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优先贷款,支持苗木调运。三是要调整苗木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周期短的楠竹和其他经济林。总之,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确保苗木供应。

4、加强督查。各项目县(市区)要进一步研究加强退耕还林工作的措施。全市今年的总任务为26万亩,各县市区要加快步伐搞好造林设计,要将任务规划到山头地块,此项工作务必在今年8月中下旬前完成好,对造林设计没有完成好的县,要通报批评,并调减退耕还林任务指标。

- 5 -

推荐第9篇:**县退耕还林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历经四个年头。三年多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的通力协作和支持下,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取得了实绩性的进展,工程管理逐渐步入规范化、程序化、优质化轨道,工程实施成效初步显现,下面,我就全县几年来的退耕还林工作情况作一个汇报。

一、完成情况

2002年至2004年,自治区计划下达**县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共14.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万亩,荒山造林8.5万亩。根据2005年11月全县自检结果,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共涉及13个乡镇120个村12955户农户,32544个作业小班,实际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4.5万亩,计划任务完成率100%。在完成面积中,合格面积132010亩,合格面积率90.2%,其中,退耕还林造林合格面积58133.3亩,合格面积率96.89%,荒山造林合格面积73876.7亩,合格面积率92.34%。各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为:

1、2002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5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5000亩,荒山造林20000亩),其涉及13个乡109个村,5400户农户,11231个作业小班,合格面积44663.8亩,合格率99.25%。在造林面积中,退耕还林合格面积24663.8亩,合格率98.64%;荒山造林合格面积20000亩,合格率100%。

2、2003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面积55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0000亩,荒山造林25000亩),其涉及13个乡镇77个村6915户农户18719个作业小班,合格面积52465.5亩,合格率95.39%。在造林面积中,退耕地造林合格面积28524.5亩,合格率95%,荒山造林合格面积23941亩,合格率95.77%.3、2004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5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000亩,荒山造林40000亩),共涉及10个乡镇的29个村1459户农户2594个作业小班,合格面积34881.5亩,面积合格率77.51%。在造林面积中,退耕地造林合格面积4965.3亩,合格率99.99%;荒山造林合格面积29916.2亩,合格率74.8%。

二、区级以上检查验收情况

除各年度接受国家级、区级退耕还林实施情况常规检查外,2005年4月,自治区退耕办对我县2004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及历年退耕地造林自检材料进行复查,验收结果如下:

1、2004年退耕还林任务45000亩,现自检上报完成45000亩,合格34881.5亩。经复查,推算2004年度全县核实退耕还林总面积45000亩,任务完成率100%,推算全县合格总面积44935.5 亩,复查合格率89.87%,上报合格面积准确率达99.86%。

2、历年退耕地造林任务55000(0

2、03年),县自检完成55000亩,合格面积53188.3亩,经复查,推算全县完成总面积55000亩,任务完成率100%,推算合格面积53420亩,保存合格率96.8%,上报合格准确率达99.7%。

3、对**县近几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分析评价:

通过几年努力,**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4.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万亩,荒山造林8.5万亩),质量总体较好,各项指标达到了退耕还林工程要求。

二、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初步成效

一是农民受益最多最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退耕还林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也预示着国家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充分考虑兼顾农民利益。乞今为止,退耕还林是使农民受益最多最大的生态工程。据统计,仅退耕还林这一块,至2004年底止,全县已兑现粮食补助2277.17万斤,兑现现金(不含造林种苗)补助1366.0264万元。全县120个村12955户农户受益,涉及受益面达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26.5%。从2005年起至2010年全县每年从国家得到的退耕还林补助将达到1610万元。退耕农户除享受国家补助外,还发展了一份产业,为致富增收创造了条件。

二是促进了**优势林果产业发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展**优势林果产业是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三年来这一指导思想得到较好的体现。2002年至2004年,全县营造板栗面积52381亩,椪柑3571亩,李类(黄腊李为主)5751亩,梨类(冰梨和糖梨)2107.5亩,杉松用材林约35000亩。最明显的是车河八步的椪柑带和小场大平辐射椪柑基地已经形成,以麻阳园艺场辐射的冰梨基地、以八圩辐射的瑶山糖梨基地、以罗富黄黑村水果局黄腊李示范园辐射的黄腊李基地得到较好的开发和拓展。罗富、巴定、小场、芒场和六寨的板栗产业得到大幅度的发展,这些优势林果产业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将逐步增强全县农村经济实力,带来农民的大幅度增收,为**农村迈向小康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三是使区城内生态脆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我县的退耕还林,重点布局在河流通道沿线,坡耕地15度坡以上较为集中点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坡耕地的还林,大面积荒山的绿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创造了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全县实施的14.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中,生态林面积达到了130741亩,生态比率为90.16%,充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80%以上要求。沿寨任二级路可以看到,0

2、03年度造林的大面积造林地苗木已出草面,有些已经成林,显现了几年来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三、主要做法

退耕还林既是一项惠民的生态工程,更是一项规范的生态工程,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实效,国家做了精心研究和部署,专门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从作业设计到种苗、营林施工、工程建设标准到政策兑现办法和工程管理要求都下发了一系列的标准规定文件,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广西实际,提出了切实的实施意见和办法,规范了工程管理程序。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标准和工程管理质量要求如此高。工程涉及范围如此广,技术操作程序如此繁杂,工作环境如此艰苦,加上我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如何抓好工程实施?几年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从一开始便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四家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专门办公室,由主要实施部门的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若干个工作组,明确了各自责任,全县退耕还林任务目标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签定了县乡工程建设目标责任状,将退耕还林纳入县领导责任的目标管理。几年间,县人民政府予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财政、粮食、农行等部门为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各乡镇党委、政府对退耕还林实施,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纪检监察、发改部门认真处理了退耕还林出现的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予以了积极的督查指导,其他相关部门也为退耕还林实施予以了积极的协作支持。正因为有如此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使全县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有了根本的保障。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

(1)林业部门出台《**县退耕还林苗木组织和供应管理办法》,理顺了造林质量和工程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种苗供应环节的无序、混乱,使造林过程顺畅而有条不紊,技术员便于操作,造林者方便满意。注重专业工作队伍的培训,从技术规程上、工作方法上、职业道德上、政策宣传上,不断地采取授课、会议、实地指导检查等方式进行培训教育,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确保退耕还林工作作业设计质量,尽量减少了工作过程中的失误。

(2)把好兑现政策关。为贯彻国家林业局“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指示精神,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合理兑现,林业部门切实做到了“两个坚持”,即坚持检查验收制度:在检查验收合格基础上兑现政策,造林实施期限内不合格的延期兑现;坚持公示制度:对所有享受政策农户在每次检查验收后公示,如有异议则需调查核实后决定是否兑现,对弄虚作假者一律取消兑现指标。几年来我们兑现工作基本上顺利,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3、依靠科技支撑、提高工程科技含量。退耕还林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保证项目按国家的要求顺利实施,我县聘请国家林业局中南规划院作为工程建设科技支撑单位,并签定技术保障合同,在技术培训、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在项目作业设计中,积极采用“3S”技术,建立了小班属性数据库和图库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整个工程管理提供了便利。

4、注重工程档案信息管理。除利用“3S”技术建立信息库外,我县分技术档案、工作档案、文书档案、财务档案以及群众来信来访档案分别归档,使整个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促进了上下信息勾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符合国家要求并取得高效优质成效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艰苦和繁重的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退耕还林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随着项目的逐年推进,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

1、边退耕边开垦现象普遍。一边享受国家政策补助,治理水土流失,一边又在破坏生态,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给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带来了负面影响。

2、技术力量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程实施要求。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设计中经常出现勾绘错误、勾绘移位、农户姓名错误、计算面积错误、丢失资料、调查因子记录不全等现象,影响了退耕还林的工作进程。这些能力水平造成的工作失误,我们需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财力去纠正补过,方才达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3、山界土地争议较多。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牵涉到利益问题,使潜伏在农村中的深层矛盾突显出来,尤其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归属问题,户与户、户与屯、屯与屯的纠纷频繁出现。林地纠纷使退耕还林工程受到损失,虽然损失的比重目前不大,但对长久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效将产生严重影响。

4、某些地块抚育管理不到位,指导监督也不到位,影响了造林质量。

五、下一步工作的意见

对于下一步工作我们的总体设想是:完善长处、改进短处,提高质量。

1、根据市发改委、西部办、财政局、林业局、粮食局联合下发的河发改农经[2005]6号文件精神,我县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计划2.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荒山配套造林1.5万亩,由于文件于今年7月28日才下达,而2005年造林工作我县已完成了38000亩的荒山造林面积,故2005年的荒山造林任务我们按实际完成情况安排到乡镇,荒山造林作业设计可以由2005年的造林档案中转绘。目前,需要紧急完成的工作是1万亩的退耕还林作业设计,2005年的退耕还林指标,侧重用于三个部分:一是2003年已退耕的且符合退耕还林要求的退耕地;二是即将规划建立的县水源林区;三是各乡镇在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较大的点片或是建立农业优质水果品牌需退耕的坡耕地。

各乡镇指标详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县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计划的通知》。希望各乡镇认真组织、合理安排,改掉以往作业设计的毛病,按时、高质量完成此次作业设计任务。

2、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制。强化林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站工作责任制,采取措施使林业站机构正常运转,发挥林业站工作的最大效能作用,提高退耕还林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范围质量;建立村屯级林业管理体制,使退耕还林形成阶梯或管理,从农户自管到屯级监管到村级统管的措施落实到位,以确保退耕还林的实施质量和长久成效。

3、清理退耕还林资料,建立乡镇级退耕还林档案。该项工作要求于11月底前结束,以便迎接区级和国家级检查验收。这是我县最终实退耕还林工程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工作。退耕还林档案建立在乡镇,工作责任分解到乡镇,解决乡下农民的相关问题在乡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工作效能,弥补我县技术力量的薄弱和不足。为打造高效优质的退耕还林工程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推荐第10篇:退耕还草讲话内容提要

讲话内容提要:

同志们,刚才,赵部长已经传达了县里面专题会议的精神了,夏主席宣读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和工作方案,对人员和工作也作了安排,接下来,罗站长还要就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等作业务培训。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圆满地完成,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民生工程,目前,全国把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等六个省市作为试点启动实施,我省先行一步,率先在全省范围内作了安排部署,这是我省抢抓机遇,最大限度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尽快将全省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计划的有力举措。刚才赵部长已经传达了县里面专题会议的精神了,会议规格高,上至省、州,下至我县,极短时间内接连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并明确了时限,时间之紧,任务之重不言自明,已是全乡当前最为紧迫的一项中心工作。所以今天我们也立马召开启动会,及时安排部署抓落实。林业站、国土等相关的站所,要对照方案上的要求履行好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抽调到工作组的同志,要根据方案上时间安排,认认真真、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要求各村的主要负责人参会,目的就是要各村两委要积极参与,安排组长密切配合,特别是在召开村组会议时,请组长召集村民,在明确地块权属时,请组长提供户主姓名等。

二、严格调查范围,严守工作规程。

大家在开展摸底调查时,握好范围最为关键,此次摸底调查为贵州省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认定的大于25度的旱坡耕地。必须把握好摸底调查的范围,而且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坡度大于25度;二是未享受中央相关资金补助;三是符合造林标准的;四是不在国土部门保护范围的。不满足这四个条件的,不纳入调查

范围。基于这些要求,一方面,林业站要作好业务培训,对摸底调查工作的前期准备要充分、讲解培训要细致,外业调查程序要熟悉,跟踪指导要到位,成果生成数据要真实,信息反馈要及时,并随时随地搞好解惑释疑和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国土所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及时提供图形数据资料,为开展摸底调查工作掌好舵把好关。再次就是大家要认真听讲,掌握方式方法、吃透相关精神,领会技术路线,特别是相关政策和标准要清楚,工作细则要明白,程序要熟悉,宣传发动要深入,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摸底调查工作才会一步到位,不做无用功。

三、注意讲究方式方法,科学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

《贵州省新一轮退耕还林摸底调查工作细则》册页已经对技术标准、流程、数据处理等等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严格操作规程,实事求是地开展摸底调查登记。既要遵循群众自愿原则,不强推强推,也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灵活适度动员群众。同时,更要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面积的划定、权属的确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遗留问题的梳理上报等敏感问题,要多联系、多沟通、多汇报,汇聚集体智慧和力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争取把此次调查摸底工作稳妥顺利地开展。

四、各部门积极协同配合,保质保量保时完成工作任务。此次摸底调查工作,时间安排紧,工作量大,任务非常重,紧靠林业站或者几个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不管是这几个职能部门、或是抽调到工作组的同志,还是村组干部,大家都要树立一种主人翁的思想,共同拧成一股绳,一方面要统筹协调好本职工作,科学安排好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另一方面,要边干边学,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把此项工作保质保量保时的顺利完成。三是这项摸底调查工作也要和乡里面周一例会后的蔬菜烤烟工作调度会一起开,也要纳入乡纪委的督查内容。县里面是

逢9一调度,工作领导小组要每周一调度,乡纪委每周一督查。

同志们,此次摸底调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自不必说。一系列的安排,可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希望大家自觉担当起来,真正用起心来,马上行动起来,齐心协力、真分夺秒抓紧落实,力争在规定时限内圆满完成摸底调查工作。

第11篇: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工作汇报

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工作汇报

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建设

倾力致富一方一地百姓

林业工作中,我们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这一重大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挥优势,协调联动,形成了全社会动员、多元化投入、全方位保证的工

作局面,努力把退耕还林建设成一项为民、利民、富民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万亩,其中营造生态林万亩,经济林万亩,涉及全县个乡镇万农户,得到了上级肯定和群众的拥护。(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

规划布局上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红枣是我们县的三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山区农民生活保障、增收致富的命根子,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在山区个乡镇退耕还林工作中,大力发展枣树栽植,确定了上闫庄万亩枣园基地、口头万亩红枣基地和一个千亩珍枣园等重点,并着眼长远,把红枣无公害生产的宣传、服务和示范园区建设融于退耕还林项目工作之中,确保退耕还林沿着特色化、高标准、强竞争力方向发展。二是与生态建设需要相结合。郜河、沙河、磁河穿越全县六个乡镇,沙荒地、沙滩地数万亩,为此,我们把“三河四岸”作为平原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部位,确定了以独羊岗乡为重点的万亩速生林基地,并把公路干道、铁路两侧和环水库、环县城、环乡镇、环村庄纳入生态林网建设之中,林海、林网、林廊、林带的建成,使生态、旅游、观光等功能聚于一体。三是与自然资源开发相结合。我县中部丘陵区域,岗坡次地较多,历史上适宜种植核桃、柿子、杏等杂果。因此,我们又把六股道万亩杂果基地、西岗万亩杏扁基地作为丘陵乡镇退耕还林重点,使这项工作既符合当地实际,又便于群众接受。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百余名林业人员进行了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编制了《行唐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将工程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乡、村、组、户乃至每一片山头、地块和滩涂。

整体推进上努力实现“四个转移”。一是由国家、集体造林向民营造林转移。积极引导和鼓励在岗和下岗职工、农民大户承包租赁荒山荒坡造林,实行重点帮扶,优先列入规划,优先安排苗木,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造林绿化的热情,涌现出了一大批在职职工、外地经商户承包荒山荒滩造林绿化的典型,其中千亩发上造林大户个,百亩以上的造林户个,民营造林占全县造林的以上。二是由分散造林向规模化、基地化造林转移。按照“一山”、“两侧”、“三河”、“四环”的总体规划,对五个万亩基地、一个千亩珍枣园等六大重点工程进行合力开发,使荒山、荒滩开发整体、有序推进。三是由数量型造林向质量效益造林转移。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们聘请林业专家到规划地点对土壤、气候、水源等因素科学论证,制定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各种造林技术规程,下发到个乡镇,同时抽调名林业技术人员吃住乡镇,深入工程一线,严把苗木关、整地关、栽植关、浇水关、管护关,做到坑不够标准不栽树,苗水够规格不下坑。在丘陵、山区还推广了“生根粉沾根、保水剂拌土、地膜覆盖”等罐式覆膜造林技术,使荒山退耕还林成活率达到了以上。四是由人工造林向机械化专业造林转移。我们打破过去一家一户个人放炮、人工挖坑“少、慢、差、费”小打小闹的作法,大力推广集中爆破和机械整地作业方式,帮助群众联系了一批沟机、坑机和推土机,充分发挥大型机械开发整地的威力,大幅度提高了荒山开发的效率。山区退耕还林工作中,共动用大型机械多台次,完成荒山开发治理万亩,其中造林整地万亩,栽植树木万株。

政策机制上突出体现“五个激励”。一是强化责任激励。我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实行县领导包乡、包重点工程,乡领导包村、驻乡林业技术员包片、包块层层分包责任制,和各乡镇签订了退耕还林责任状,把退耕还林工作列入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重点工程地方建立碑牌,标明责任人,让人与树共荣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开展。二是捆绑投入激励。针对山区造林难度大,投入大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上级林业部门支持和引进外资的同时,坚持全县绿化一盘棋,县林业、水利、扶贫、交通、财政等部门协调资金,拥绑投入,确保重点工程和林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有关镇和村从工程实际出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群众投资投劳,进一步加快。进一步加快了全县造林绿化步伐。三是市场运作激励。我们通过县电视台、信息函等多种形式广召苗木供应商,召开了有个市多家客商参与的工程造林竞标大会,对工程造林所用苗木进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竞价。为克服苗木供应不足,影响群众造林积极性的问题,我们还实行统一调苗、乡镇调苗和农民自己调苗三条腿走路的调苗机制,确保造林苗木足、质量优、品种全、价格低。四是明确权属

激励。坚持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收益,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业所有权。同是严格兑现政策,将退耕户的粮食补贴、现金补贴不折不扣地发放到退耕还林户手中,极大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五是加强管护激励。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我们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封山禁牧,广泛宣传《森林法》,村村张贴封山禁牧通告,成立专门的护林

执法队伍,形成林业派出所与公安、交通、水利部门相配合的网络执法队伍,强大的护林力度,让退耕造林户吃下了定心丸。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其优惠的政策和显著的效益赢得了民心,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投身到这项宏大的惠民工程之中,而今,山山岭岭遍布红枣,岗岗坡坡杂果拦腰,岸岸旁旁林网改貌,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农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

第12篇:宋才发:实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措施的法律思考

宋才发:实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措施的法律思考

实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决策措施的法律思考

1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 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全面启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就是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家园,为中华民族开辟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要走出退耕还林还草误区,确保林草成活率,就必须制定和完善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法律法规,依法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决策措施;法律思考

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西部地区建设成山川秀美的新家园,既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也是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把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又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它不仅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而且能净化水质、空气,为人类提供一个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超过了它提供的木材及其林副土特产品的价值。据资料显示,今日“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在春秋战国时代却有4.8亿亩原始森林,覆盖率高达53%。历经秦汉开始的2000多年的烽火蹂躏和垦耕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残余森林不足0.3亿亩,覆盖率仅为3%。西部地区又是素以辽阔天然草场著称,草地畜牧业历来是西部地区传统的基础产业。据《中华民族统计年鉴》记载,1995年我国草原面积达3亿公顷,95%以上分布在西部与内蒙古地区,这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大屏障。然而,西部地区单位草地面积的畜产品产出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到二十几分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持续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其突出表现就在于森林面积急剧萎缩,生物多样性品种锐减,草地沙化加速,淡水资源严重污染等。全国1/3的水土流失发生在西部,譬如,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发生,就直接造成近1000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1999年3月开始,伴随着一股强大的冷气流从境外进入西北地区,滚滚黄沙横扫了大半个北方,给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西部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全国在21世纪的发展也构成了新的威胁。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就是为中华民族开辟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代以治水为要政。大江大河多发源于西部,上游生态失调,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势必成为中下游水患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根源之一。黄河断流,泥沙淤积,长江洪水泛滥,水患严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只有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营造起一片片森林,种出一片片绿地,才能真正恢复秀美山川。只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 1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男,1湖北武穴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民族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法学研究。

1 能得到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才能完满地实现西部开发的整体目标。正因为如此,1999年8月国务院紧急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甘、青、宁3省考察时指出,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第一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林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治理水土流失,要采取退耕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坚决实行坡耕地退田还林,要封山绿化,保护植被,发展林草业及相关产业,开展多种经营,开辟新的增收门路。退耕的坡地造林,可以实行个体承包的办法,把造林任务承包到户、到人,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对造林种草所需苗木、种子和用工,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对退耕并达到造林要求的农户的口粮,在一定年限内由国家采取以粮代赈、无偿提供的办法,以调动农户退田还林的积极性。”[1]森林、草地,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自1998年开始,中央给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的水土保持、生态林和天然林工程等建设投资增加了力度;西部地区的各省、区、市认真编制所属县、乡、村的实施规划,按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的思路,体现大战略、大农业的格局,力争达到“山绿、水清、人富”的建设目标。据国家林业局资料显示,第一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的四川省等3省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671.9万亩,第二批试点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579.1万亩,这些试点工作的实际成效已经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核查验收[2]。在实施退耕的方法上,西部各省、区、市从实际出发,以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实施以改(坡改梯)促退,以调(大种经济林、调整产业结构)促退,以移(把深山老林的人移出来)促退,以封(封育)促退,切实保持生态平衡。四川省西部的57个县自1999年底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实行常年管护,460多万公顷原始森林得到救治;位于长江上游的云南省,自1998年底就封存了采伐工具,严禁砍伐森林,全面开展造林护林活动;位于长江、黄河源头的青海省启动源头环保工程,以遏制草地退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的生态基因资源。

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山川秀美新家园。西部地区地处我国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的中上游,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已被确定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规划》,西部地区近10年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5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建立和完善预防监督体系,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建设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定期公布水土流失动态;“十五”期间要治理“三化”(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1650公顷。为此,云南省9个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2001年内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确定为5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10万亩,荒山荒地退耕还林还草40万亩。根据国家部署,2000年云南省已在金沙江流域的中甸、丽江、鹤庆、元谋等9县退耕20万亩,还林还草达79万亩[3]。宁夏2000年加快了以国家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灌区二代林网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全年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101.7万亩,封山(沙)育林育草102.9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39.7%和365.5%。同时,5个试点县还完成21万亩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并荒山造林种草26万亩[4]。新疆近年加大造林种植面积,2000年造林合格面积为150万亩,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各类果树。2001年后3年每年安排100万亩以上面积退耕还林,10年内仅果木林面积就要开发1000万亩。青海省到2000年已退耕还林547万亩,荒山造林种草1093万亩,增加林草植被1640万亩,减少水土流失11256平方公里[5]。甘肃省到目前为止,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87.95万亩,占计划90万亩的97.72%。2001年甘肃有59个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任务,现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809万亩,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9.86万亩,分别占计划任务的95.23%和99.72%,且建设质量和任务完成率都好于往年[6]。重庆市到1999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万平方公里,累计营林造林1450万亩,“四旁”植树9亿株,封山育林852万亩,退耕还林10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10.3%上升到23.1%;改良草地45.5 2 万亩,推行保土耕作措施38.8万公顷,共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5个,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7]。广西在“十五”期间将突出抓6个领域环保工作,森林覆盖率达到44%,退耕还林3.5万公顷,退耕还林率达70%。内蒙古赤峰市已连续多年开展牧草种子工程建设,草籽基地面积已达40多万亩,年产优质牧草种子300余万公斤,成为内蒙古最大的草籽产区,为内蒙古退耕还草作好了充足准备[8]。甘肃为提高造林成效,充分依靠科技力量,在造林过程中,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双管齐下,运用多种整地方式、多树种混交、乔灌草地结合等方法,以及推广ABT生根粉、地膜覆盖、容器苗造林、高效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新举措,确保苗木成活率。总之,西部地区从建设秀美山川的目标出发,在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中,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地理、气候特点,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包括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全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措施,确保该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走出退耕还林还草误区,确保林草成活率。尽管我国在2000年9月颁发了《退耕还林还草暂行办法 》,对退耕还林还草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但是在全面启动这项工程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误区:(1)经济林比重过大。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农民在管理经济林时习惯于施肥、除草、翻耕的办法,这种作法损害了经济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经济林比重偏大不易于达到“还林”的目的。(2)种林种草缺乏科学性。国家已多次强调,要以“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但如宁夏某地政府就规定必须按照70%还林,30%种草的比例退耕,但该县由北到南降水量从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而林木在500毫米以下雨量的气候中是难于成活的,应该说种草的成活率大于造林[9]。(3)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有些地方退耕还林要先交“门槛费”和村干部“跑腿费”,使退耕还林的农牧民遭受“拔毛之苦”。政府拨的“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食、管护费”不能兑现,中间被克扣,而且粮食只能作喂牛的饲料,以次充好,极大地挫伤了农牧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4)以权谋私现象严重。如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中,少数干部就以权谋私,超标准盲目调入大量质量低劣的“关系苗”,2000年该县共需退耕工程苗木533万株,实际却购进834.3万株,而在全年造林中仅用去各类苗木286.5万株,其余547.8万株只好进炉膛;且150万株“关系苗”,由于全部积压、窖藏,致使栽下去后大部分苗木枯死[10]。(5)粗放式经营管理。无论是造林还是种草,都需要精心经营和管理,但西部大多数地方仅把它当作国家规定的任务来完成,农民对退耕还林还草收益信心不大,对将来的使用权也放心不下。所以“有人种,无人管”现象严重,“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种草尽长狗尾巴草”。针对上述误区,必须依法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立起有利于种、管的激励机制,把国家有关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落到实处。要通过普法和宣传教育,让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真正懂得,退耕还林还草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平衡,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因为它不仅只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关系到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必须制定和完善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法律法规。(1)要妥善地处理好退耕还林还草与农牧民原签订的土地经营合同的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物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然而,土地又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国家必须对土地的使用实行宏观调控。1998年8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为30年。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有保护和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11](P904)家庭经营是集体经济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 3 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不能把它同集体统一经营对立起来。退耕还林还草并不是对原有土地承包合同的否定,只是国家行使土地用途管制权的具体表现,因为原土地承包关系、承包期限并没有改变,承包人仍享有在该土地上种植和收益的权利。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和现实情况,营造一个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法治环境,切实保障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措施的实施。(2)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法规文件。尽管我国有关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已达100多条,但针对西部开发的生态建设的法规却寥寥无几,无法依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我认为《土地管理法》第39条第2款可作为对承包土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法律依据:“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破坏生态环境开垦、围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12](P909)但规定的内容又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各级立法职能部门应加快制定具体法规和规章,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对“四荒”土地种树植草要依法推进。在“四荒”(即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也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使用权承包、租赁、拍卖之前,必须做“四荒”界定、确认权等基础性工作。“四荒”属《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未利用地”,对其一般应先承包、租赁或拍卖使用权,后进行治理。对在“四荒”使用权的承包、租赁或拍卖中涉及到的自留山、责任山问题,要稳妥慎重处理。“四荒”土地使用权承包、租赁或拍卖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四荒”治理开发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主要目标,以植树种草为重点,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4)对位于江河源头、干支流两侧、湖库周围、石质山区、风沙干旱区、高山陡坡地带、山脉顶脊部位、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适宜植树种草的“四荒”地,要依法落实植树种草任务。“对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重点生态治理区,要采取封山育林种草为主、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配套节水工程等综合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恢复和建设林草植被。”“对于治理进展缓慢,未达到合同或协议规定进度的,要提出限期治理的要求;对于长期违约不治理开发的,可以收回使用权。”[13](P10—11)

必须依法推进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要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过牧地区实行退牧,封地育草,实施‘三化’草地治理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在十五期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面积1650万公顷。”[14]《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也明确规定:“对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认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荒山荒地,进行恢复林草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建设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可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减免出让金,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期满后可申请续期,可以继承和有偿转让。国家建设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依法给予补偿。对于享受国家粮食补贴的退耕地种植的生态林不能砍伐。”[15]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制配套措施,依法保障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措施的落实。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10条规定:“严格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原使用者进行少量开垦,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已经开垦并造成草原沙化或者严重水土流失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限期封闭、责令恢复植被,退耕还牧。”[16](P117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17](P49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4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18](P1237)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近年业我国粮食贮备丰足的状况,用粮食来支持西部地区农牧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增加对林地、草场的投入,改善树种品种,增大光合面积和效率,延长草原生态系 4 统的食物链,扩大林草的生产能力。

必须依法实施林业重点建设工程。为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再造山川秀美的战略决策,国务院已批准国家林业局《关于认真组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速生态建设的意见》,决定自2001年起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使我国西部地区生态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1)天然林保护工程。它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及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地方负责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2)“三北 ”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该工程涉及28个省(区、市)的1696个县(市、区),计划造林304亿亩,并对工程区内的10.78亿亩森林实行有效保护。(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日趋加剧的现状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现已突破原定区域和流域,成为一项全国性的生态建设工程。(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风沙危害问题,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5个省(区、市)的75个县(旗、区),计划到2010年林草覆盖率由目前的6.7%提高到21.4%。(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全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为此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林业政策,逐步吸引社会力量来共同建设。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强化林业产业,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要提升科教兴林水平,推进依法治林进程,完成防沙治沙、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方面的具体立法建设。对于水资源丰富的西南部分省(市)的未利用土地,宜按政府提出的“以粮代赈、以粮食换森林、免费提供苗木”的政策,鼓励当地群众加强对天然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植树种草,走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村扶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同时要逐步在西部地区建立一些“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探索出新型的林牧模式,试将传统的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方式改为舍饲养殖,使草地休养生息,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达到封育与保护。

必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西部大开发法制要先行,尤其是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势在必行。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保护管理单项法律为内容的国家法律体系。但环境保护的法律控制和协调能力还不够,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1)法律体系自身内部的协调,消除内部矛盾;(2)环境法律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相协调;(3)环境立法必须与环境执法相协调;(4)国内环境法必须与国际环境法相协调。在当前,进一步严格环境执法更是当务之急。为此就要进一步健全执法机构,改善执法手段和执法条件,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就要进一步理顺环境执法体制,解决执法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尤其要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切实规范环境执法行为。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现场执法,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推行环境执法责任制度。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机制和宏观调控制度,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生态环境许可制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尤其是护林护草)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税、环境补偿费,生态环境费制度,以及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和影响的评价制度。我国新修改的《刑法》特别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故意或过失实施了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并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严重损失的各种犯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这对于退耕还林还草目标的实现,是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必须完善退耕还林还草的激励机制。国家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恢复劣变的生态环境。为了确保这一根本目的的实现,必须逐步形成和完善一套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激励机制,用它去吸引西部农牧民参与实际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此就要允许和支持西部山区农牧民把退耕所还林草培育成优势产业之一,把政府规划变成农牧民的生产计划。要保护农户对造林种草退耕地承包使用权的连续性、长期性和有保障性。要推行政府机构、森林工人与村民共管的新模式,变现行的自查与检查为当地农民参与式农村快速监 5 测评估。要鼓励农牧民使用沼气,节约和减少使用经济林。譬如,广西有1/1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用能问题,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有关专家测算,广西已建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约薪柴138万吨,相当于少砍了69万亩的有林地面积[19]。与此同时,为保护西部地区林草地不遭破坏,促使生态平衡,还必须控制西部人口增长过快的状况,因为控制人口增长是维护和发挥西部人均自然资本优势的需要,是西部地区走向人口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卢彦,刘建民.青海腾飞终有时[N].青海:青海日报,1999—11—02(1). [2] 郑北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开局良好[N].北京:光明日报,2001—07—19(A4). [3] 武建雷,陈明昆.云南确定今年退耕还林还草50万亩[N].北京: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06—08(6).

[4] 孙波.宁夏一年实现五个突破[N].北京: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04—10(11). [5] 王汉中.让生态农业点亮西部经济[N].北京: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01—08(1). [6] 肖敏.甘肃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进展顺利[N].北京: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05—31(5). [7] 包叙定.建设巴渝秀美山川[N].北京: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04—10(11).

[8] 李云平.内蒙古赤峰市成为重要草籽产区[N].北京: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06—01(6). [9] 郭歆.退耕还林还草有误区[N].北京:光明日报,2001—06—04(B1).

[10] 新华社.浪费林苗五百万,只因“关系”在作怪[N].北京:人民法院报,2001—06—04(1). [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J].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8(23).

[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J].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5).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N].北京:光明日报,2001—03—18(A2).

[15]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N].北京: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01—12(11).

[16][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J].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8(11).

[19] 刘水玉.生态农业使广西农村面貌一新[N].北京: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03—22(6).

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005年8月2日,宋才发教授携夫人夏桂霞教授实地调研考察陕西西安碑林

第13篇:退牧还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目 录

第一章 编制说明 „„„„„„„„„„„„„„„„„„„„2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 第三章 地形地貌 „„„„„„„„„„„„„„„„„„„„3 第四章 总体施工部署 „„„„„„„„„„„„„„„„„4 第五章 施工组织机构 „„„„„„„„„„„„„„„„„„7 第六章 施工进度安排原则 „„„„„„„„„„„„„„„„18 第七章 质量保证措施及规章制度 „„„„„„„„„„„„„18 第八章 安全保证措施及规章制度 „„„„„„„„„„„„„24 第九章 文明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29 第十章 工期保证体系 „„„„„„„„„„„„„„„„„„36 第十一章 季节性施工措施 „„„„„„„„„„„„„„„„40 第十二章 网围栏主要施工方法及质保、管护措施 „„„„„„44 第十三章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47 第十四章 农民工工资保障体系 „„„„„„„„„„„„„„49 第十五章 降低成本措施 „„„„„„„„„„„„„„„„„53 第十六章 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54 第十七章 半成品、成品保护措施 „„„„„„„„„„„„„72 第十八章 产品售后服务保证书 „„„„„„„„„„„„„„72

(一)、拟投入本合同工作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76

(二)劳动力计划表 „„„„„„„„„„„„„„„„„„„77

(三)施工进度安排计划表 „„„„„„„„„„„„„„„„78

第一章 编制说明

一、工程名称

xxx2014年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二、编制目的及宗旨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为xxx2014年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需要编制的。

编制的指导思想是:编制时为业主着想,施工时对业主负责,竣工时让业主满意,同时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靠的前提下,保质、保量、保工期。

三、编制依据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是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标准;业主提供的施工图。并结合以往施工同类工程特点、经验材料,我公司施工能力、技术装备状况制定的。

四、工程采用规范标准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GB/T21141-2007 《流动沙地沙障设置规范》DB15/T535-201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标准》(GB/T18377-3—2001)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CJJ/T82-99)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T34-91) 《工程测量规范》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第二章 工程概况

一、建设内容

网围栏施工及安装158700米

二、建设地点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工苏木

三、标段号 第一标段

四、计划工期

计划开工日期为2015年5月4日,计划竣工日期为2015年8月30日

五、质量标准

符合国家相关验收规范和相关标准

第三章 地形地貌

一、地理位置

巴彦诺日公苏木地处阿左旗西北部,北邻乌力吉苏木、西与阿右旗、甘肃省接壤,是阿拉善盟“三旗一县”跨省交通要道的金三角地区,也是阿左旗“十五”期间确定的重点建设地区和工业专业区。

二、水文气候

巴彦诺日公苏木沙漠覆盖面积近四分之一,植被处于荒漠、半荒漠交界地带,主要植物以红砂、珍珠、绵刺、蒙古扁桃等,植被覆盖率10%左右,土壤以钙质灰漠地为主;地下水埋深40-80米。本地区属中温带干旱区的草原化荒漠地带,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4毫米,主要集

3 中在七八九月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866.9毫米,年平均温度8.6,平均风速3.3--4.6米/秒,全年风沙日100天左右,年均日照时数3800小时,无霜期150天以上,昼夜温差大,充足的光热条件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生长。

第四章 总体施工部署

第三章 施工部署 第一节 施工组织机构 3.1.1 施工组织机构

为实现本工程建设的优质、高速、安全。文明、低耗的目标而奋斗,本工程采用项目法施工的管理体制。

一、施工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1、形成有一定权威性的统一指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工程按要求顺利完成。

2、根据本工程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建立管理组织。

3、采用项目管理体制的同时,经济合同手段辅助以部分行政手段,明确各方面责、权、利。

二、项目法施工

在本工程施工中实施项目法施工的管理模式,组建本工程的项目经理部,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及文明施工等负全责。项目经理部要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以优质、高速、安全、文明为主轴,加强动态、科学管理,优化生产要素,精心施工,大力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在创质量优良的同时,力争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4 在推行项目法施工的同时,从文件控制、材料采购到产品标识、过程控制等过程中,切实执行ISO9002标准和公司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达到创优质高效的目标。

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行使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指挥职能、全权处理项目事务,其下设技术组、经营组及材料设备组。项目经理部对公司实行经济责任承包。项目内部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行为准则来约束,共同为优质、安全、高速、低耗地完成项目任务而努力工作。

三、组建项目经理部

本工程拟实行项目法施工管理,委派我公司实践经验丰富和管理水平高的同志担任项目部主要负责人,选聘技术、管理水平高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工长组建项目部。

项目管理层由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主管、质量主管、材料主管、保卫主管、机械主管和后勤主管等成员组成,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公司的指导下,负责对本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对各生产施工要素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项目经理部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管理。计划管理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综合进度计划和经济计划。

进度计划包括:施工总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施工进度控制计划,设备供应进度计划,竣工验收和试生产计划。

经济计划包括:劳动力需用量及工资计划,材料计划,构件及加

5 工半成品需用量计划,施工机具需用量计划,工程项目降低成本措施及降低成本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利润计划等。

作业层人员的配备:施工人员均挑选有丰富施工经验和劳动技能的正式工和合同工,分工种组成作业班组,挑选技术过硬、思想素质好的正式职工带班。

为保证项目部管理层指令畅通有效,工作安排采用“施工任务书”的形式。要求签发人和执行人签字,项目经理层作为执行的监督者。施工任务书的工作内容完成后由签发人封闭并签字,如未能封闭必须找出原因并对执行人进行处罚。

四、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

工程部:由各分项工程工长组成,直接管理和指挥班组施工生产。 设备部:现场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运行纪录。

质量安全部:质量检查、安全检查、文明施工、生活卫生检查。 资料室:资料整理,材料送检。 水电部:水电施工现场指挥。

材料部:材料采购、装卸、保管、发放。 后勤组:现场保卫、食堂管理。 第二节 施工程序

一、施工流水段划分

划分流水段的目的,是将单栋庞大的建筑物或几栋为一单元的建筑群,进行合理地分段,以适应平行流水作业的要求,做到均衡施工。建筑施工流水段的划分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如尽量将段的分界设在伸缩缝处或平、立面变化处。确需在整体结构处分段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2、各段的主要工种工程量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各施工段的主要工种劳动量大体上相近,便于组织连续作业,进行均衡施工。

3、流水段的多少和大小,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和机械能力的发挥,对结构总工期也有很大影响。流水段过多,有可能延长结构总工期,施工流水段过少,又会引起劳动力、机械过分集中,工序穿插过紧,造成施工混乱。

4、根据上述原则和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流水段。

第五章 施工组织机构

一、施工组织机构的建立

我公司针对此工程严格按照项目法组织施工,由公司选派公司副经理、建筑专家、优秀二级项目经理等组建善于经营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技术过硬的项目经理部,配备工程项目施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队伍。

在施工队的选择上,我项目部有长期进行网围栏安装的专业操作工人组成技术过硬的施工队。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具体情况,项目管理机构由三个层次组成:

1、公司指挥决策层

公司指挥决策层是项目施工决策和保障机构,在公司整个范围

7 内,对项目施工所需要的人员、机械、材料、资金等进行统一协调和调配,为项目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2、项目管理层

按照“项目法施工”形成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合同、履约的协调,并协调各专业分包之间的工序搭接和进度、场地、交叉作业的相互配合,确保工程按照既定质量、进度目标交付使用。

项目部下设:工程技术组、工程施工组、质量安全组、计划财务组、材料设备组、后勤管理组,我公司将制定详细合理的《项目管理班子配备情况表》。

3、施工作业层直接参与施工的作业班组委派我公司专业建设作业的工人组成主要网围栏安装建设主要施工力量。

二、施工组织结构框架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项目经理部为主体的施工项目管理机构,负责本项目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及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立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文明施工管理机构。

三、施工项目部的运行

项目经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项目经理部成员学习项目的规章制度,检查日常工作的情况和效果,对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改进管理。

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我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大力落实方针目标管理,确保工程全面履约。

加强方针目标管理,把总方针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协作专业职能部门、班组、个人,通过制度化,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管理职责,采取合同制约来实现目标管理和目标要求,具体包括:

质量职责和确保“合格”目标; 安全职责及目标;

标准化管理和创文明工地职责目标; 标准化管理和工期控制目标; 工程进度职责和工期控制目标; 工程全面履约保证;

推广“四新”技术创效益规划和目标; 协作专业或部门个人工作规划和管理制度; 增收节支、降低成本的职责和目标。

2、健全合同管理,保证施工的各项目标实现。

为确保方针目标管理的落实,必须对合同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合同对目标的制约,是目标管理的重要途径,要求各管理人员及现场协作各专业施工队伍直至班组进场,施工前均要签订合同或施工人员责任书、劳务合同、资源合同、班组任务书等不同形式的合同把方针目标作为签订合同的首位条款。

3、根据质量、安全、进度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施工中的监督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均严格坚持各项管理制度及规程规范,建立健全现场统一管理制度。

4、抓好工程总承包管理,实行“五统一”指挥。

在工程施工中抓好以安装为龙头,专业队伍协作配合的协调工作,把握施工关键,统筹策划,动态跟踪控制,全面组织,排除障碍作为工作重点。

5、控制好各施工阶段的管理。(1)、初期施工保护阶段

本工程施工进场后即对施工人员进行关于安全、质量保证的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到后期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问题。

(2)、建设施工阶段

本阶段在初期施工保护措施上进行,同时着重在施工技术上体现我公司独有施工技术及方法,同时不断改善方案。

(3)、收尾施工管理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工作重点是作好交叉施工,成品保护,竣工资料的整理并为工程验收做好一次详细质量自评。

四、人力资源组织和管理

1、管理人员:由公司各职能部门调派人员组成。

2、安装队伍:以本公司安装施工力量为主。结合当地情况,选用当地工人。

3、建设队伍:完全由我公司多年精心组织的建设人员。

4、人力资源组织措施

施工劳务人员是工程施工的直接操作者,也是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施工的直接保证者。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施工,在本工程劳务人员组织时,我公司将安排具有良好的体质、安全意识、技术素质较

10 高的,且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操作工人进场施工,施工人员进场前,统一经过公司培训,考核后上岗。

项目施工劳务按三类进行组织:

(1)、专业性强的技术工种类: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要求,确保工程正常施工,主要包括网围栏安装工、现场电工、电焊工、气焊工等工种,这类工种人员均经过我公司培训中心定期培训、考核后,持有相应上岗证上岗。

(2)、普通技术工种类:机械维修、机械操作工人等,公司将派曾施工过类似工程的人员,根据施工需要,安排人员进场,具体详见主要劳动力投入计划。

(3)、非技术性普通工种类:这类工种是我公司长期施工的配属工人,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质量安全素质。

五、确保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的措施

1、根据本工程各方面情况及特点,有针对性的组建项目班子,并且一旦经过业主确认,全部人选将处于启动状态,根据设计要求积极为本工程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材料、机械、技术等准备工作与策划工作),并且以无条件满足本工程需要为前提,未经业主同意中途变换人选,我公司愿接受业主的处罚。

2、根据项目经理部的工作实际,具体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责、权、利,使全体管理人员有条不紊、忙而有绪地开展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项目经理部的工作效率,有效促进管理整体实力的强化,使项目经理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分析处理各种复杂的管理局面,做

11 到项目整体下活一盘棋,充分发挥每个棋子的作用,做到决策有的放矢,成竹在胸,不打无把握之仗、无准备之仗。

3、以已制定的各项目管理制度来指导、督促、规范每个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效率。变“人管理人”、“人盯人”为“制度管理人”。做到项目管理“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违章必纠”,这样形成军令如山,赏罚分明的先进管理模式。

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公司虽看重经济效益,但更看重社会效益,将项目职业道德作为专项考核内容,并在项目管理中大力提倡和推广,收到了良好效果和较多新、老客户的赞同。

具体做法是把项目施工职业道德的具体含义,层层分解落实到项目每个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头上并与他们的收入挂钩,形成了自觉抵制在施工质量和材料质量上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施工质量做到业主与监理是否在场都一样,保证工程质量。

5、针对本工程的工作机制有效运行专项措施

(1)、组织强有力的项目班子,选派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合作、服务好的管理人员进入项目管理班子。

(2)、建立健全项目经理、工长、内业、材料、机械、劳资等岗位责任制,由公司领导直接定期对各专业人员进行考核。

(3)、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业绩评比,奖罚办法,定时组织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会议,检查工作质量。

(4)、建立公司领导现场办公制,每月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重

12 点帮助解决项目的资金、质量、进度等难题,以确保资金为前提,带动项目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5)、每天下午召开由项目经理主持班碰头会,对次日的工作进行协调安排。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及分包单位主管参加,重点解决质量、进度、施工技术等难点。明确各项问题的解决办法及时间,并形成会议纪要。

(6)、实行劳动用工管理,选派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能打硬仗的作业队伍,树立连续作战的精神,确保工期的按时和提前完成。

(7)、建立项目经理部周例会制,各配合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及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分包单位主管参加,例会重点解决质量、进度、施工技术等难点。明确各项问题的解决办法及时间,并形成会议纪要。

(8)、项目经理部是企业形象的缩影,是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各项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做到规范管理行为,有章可循,奖优罚劣,奖勤处懒,建立合理的工程工序,建立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六、项目部各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

1、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及项目部的有关规定。 (2)、参与合同评审,执行合同条款,确保项目达到合同要求。 (3)、建立和完善项目部组织机构,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并对其进

13 行考核。

(4)、支持项目部工作,对项目施工全面负责。

(5)、参与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工作,以及工程的竣工验收。

2、项目技术负责人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 (2)、负责本项目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3)、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及地方规定,按图施工,加强施工图、标准以及技术资料的管理。

(4)、熟悉设计意图,参加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做好图纸会审记录。

(5)、深入调查研究,一般工程技术问题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自行解决,对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向上汇报。参加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

(6)、组织学习各项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技术管理制度,积极推广“三新”的应用。

(7)、组织工程质量检查。

(8)、组织收集质量信息,并按不合格的严重程度分别向有关部门传递。

(9)、负责质量控制点,特殊工程以及分部工程的技术交底。

3、项目施工员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认真审阅图纸,弄清楚设计意图,参加图纸会审。依据图纸尺寸做好检量、定位、放线工作。

14 (3)、做好分项工程及关键部位的技术交底,督促施工班贯彻执行。

(4)、组织隐蔽工程验收,做好施工记录。

(5)、协助项目技术负责人、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做好相关技术管理工作。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

4、项目质检员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严格按照现行国家质量。 (3)、参与工程的图纸会审、技术交底。

(4)、参与进货检验、过程检验的最终检验,对过程检验做出标识。

(5)、参与隐蔽验收,中间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 (6)、对返工/返修的产品进行复验。

5、项目资料员的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按当地的要求收集、整理好技术档案资料,做到准确、完整。

(3)、负责收集工程原材料抽检、复验记录。

(4)、参加工程图纸会审,做好设计变更登记、传递工作,真实、全面地收集分部、分项工程隐蔽验收记录。

(5)、协助项目技术负责人做好质量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6)、工程竣工后,及时收集整理好工程竣工资料及竣工图,确

15 保资料、图纸齐全、准确,并按规定保存、送档。

6、项目预算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贯彻执行国家或地方预算定额、施工定额和有关现行规定。 (3)、参加图纸会审。

(4)、了解工程的施工条件、方法及前后工序情况,以施工图和《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编制施工预算和决算。

(5)、编制工程物资需求表。 (6)、参与工程合同评审工作。

7、项目材料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根据项目需要及时与公司联系,编制项目物资采购计划。

(2)、对业主提供的物资主动联系,根据工程进度按期组织进场,并协助项目保管员对业主提供的物资进行验收。

(3)、材料员对所供物质要督促供应商提供样品及合格证,并负责按样品提货,不合格品督责退货。

8、项目安全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负责本项目部的施工安全。

(3)、严格按国家现行安全规范及有关操作规程对项目进行安全检查。

(4)、参加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督促实施,经常对职工进

16 行现场安全教育。

9、项目设备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组织专业人员安装机械设备、配合有关部门对机械设备进行验收挂牌,并对项目上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管理。

(3)、对机械设备的运行、使用、维护以及保养进行督促,并做好记录。

(4)、参加项目部机械设备事故的处理,并在24小时内写出有关书面调查报告。

10、项目实验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严格按国家现行关于材料检(试)验标准、方法和技术要求,负责项目原材料抽检、复检工作。并将检验信息向有关部门传递。有质量问题时,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汇报。

(3)、收集整理检验和试验报告单,递交资料员保存。

11、项目计量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建立本项目部的检验、试验和测量设备台帐。

(3)、负责本项目部内检验、试验和测量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12、项目保管员岗位职责

(1)、熟悉各类物资的名称、规格、性能和保养知识。

17 (2)、严格按《物资管理工作程序》操作,按采购计划及产品标准验收入库,凭领料单出库,做到手续齐全。

(3)、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损、防霉变质等工作。

13、项目工长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 (2)、认真审阅图纸,弄清楚设计意图,按照图纸及技术交底要求组织操作人员进行具体施工。

(3)、对本工程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做好自检,并形成记录,再合格基础上,报质检员验收。参加工序交接检。

(4)、协助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做好生产、质量、安全以及现场文明管理工作。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

第六章 施工进度安排原则

根据业主要求,结合我公司施工能力及施工同类工程经验资料,在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制定施工进度计划。

(一)、拟投入本合同工作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二)劳动力计划表

(三)施工进度安排计划表

第七章 质量保证措施及规章制度

一、质量保证体系

1、贯彻落实责任制

(1) 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岗位责

18 任制,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项目主任工程师是技术负责人,项目各部门负有各自的质量职能。在质量责任制的基础上,签订质量保证书,明确岗位的质量职能、责任及权限。

(2) 公司按照本工程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总体目标与项目经理签订质量目标责任状,按照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主体,贯彻谁实施谁负责,质量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原则。

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掌握强制性条款的要求。《建设工程标准强制性条文》是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强制性规定,是参与建设活动各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依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本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重要内容,从技术上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严禁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2、严格按图施工

施工的过程中,认真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图纸,理解设计意图和工程特点难点。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禁止擅自修改图纸。当施工和设计要求有矛盾而需修改时,必须征得设计方的同意,且出示设计变更记录,方可施工。

3、原材料、半成品和各种加工预制品的检验保管

材料产品质量的优劣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在订货时应依据质量标准签订合同,经鉴定合格的样品应予封存,作为以后材料验收的依据。必须保证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方可使用。

(1)材料及设备的采购质量控制:

①对进场材料、构配件、设备严格按要求检查,并按规定取样复

19 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合格材料运入施工现场,对进场后发现的不合格材料,要坚决清除出场,并追究责任。物资部按规定办理入库验收手续,建立台帐。

②业主提供产品的控制:由物资部负责、对业主提供的产品进行验证(质量、数量、保证、资料)、储存(单独码放)、保管维护、发放(单独建帐),并做出明显的“甲供”标识。

4、技术交底

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施工前组织进行各级技术交底,包括项目总工对工长的技术交底,工长对班组长的技术交底、班组长对作业班组的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存档备查。

5、样板制

每个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分项工程)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做出示范样板,明确质量目标,样板完成后要由质检员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验收,满足要求后才能全面施工。对样板和主要项目的样板,还必须经公司或上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后才能施工,同时据此确定成品、半成品的加工定货计划。

6、班组自检和交接制度

(1)施工中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度。 (2)按照生产者负责质量的原则,所有生产班组必须对本班组的操作质量负责。完成部分完成施工任务时,应及时进行自检,如有不合格的基础上应及时进行返工处理,使其达到合格的标准。而后,经施工总负责组织质量检查员和下道工序的生产班组进行交接检查,

20 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按实填写相应的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进行评(核)定等级并签名。

(3)过程精品、动态管理:求每道工序,每个部位必须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精品,把质量责任分解到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各个工种,使严格的质量管理贯穿于不断变化的质量全过程,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动态管理来保证实实在在的高质量,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质量。

7、预检制度

(1)预检是指该分项工程在末施工前所进行的预先检查。预检是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可能发生差错造成重大事故的重要措施。一般承检项目由施工总负责主持,请质量检查员、有关班组长参加。重要的预检项目应由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主持,请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站的代表参加。

(2)预检的项目主要有:工程位置线等。

(3)预检后要办理预检手续,列入工程档案。对于预检中提出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问题,要认真处理,处理后经复核合格并写明处理情况,未经预检或预检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二、工作质量及工序质量的控制

要控制好一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关键是控制好各分部分项的工作质量及工序质量。

1、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

21 (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主要控制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

(3)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4)在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2、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 (1) 人的控制:

①操作工人必须经过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教育,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②施工质量好坏,工人的技术水平是关键,为使各工种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项目部定期开展一个月三次的技术培训,聘请公司或其他单位的技术标兵来现场传授技艺并请监理单位及质监部门共同参加指导。

③为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及加强工人的工作责任心,施工现场制定明确的质量奖罚制度,质量好的重奖,质量差的重罚直至除名。并将质量奖罚名单定期张榜公布,以资奖励或警告在职员工。

④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和操作,操作工作由项目部事前挑选,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完成。

(2) 材料的控制

①掌握材料的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尽量获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从而确保工程质量、降低程造价。

②合理地、科学地组织材料的采购、加工、储备、运输、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的占用量,按质、

22 按量如期地满足建设需要,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③正确按定额计量使用材料、加强运输、仓库、保管工作,加强材料限额管理和发放工作,健全现场材料管理制度,避免材料损失变质。

④材料质量的控制,重点要加强材料的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 本工程中所有的各种构件,必须具备厂家批号和出厂合格证。

⑤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对材料性能、质量标准、使用范围和对施工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以便慎重选择和使用材料。

(3) 机械控制

①所有机械均由机械人员定期检查维修,并填好检查维修表。 ②需要标定的机械由专业测度单位定期测试。 (4) 施工方法的控制:

①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均以书面形式编制,编制好之好,首先由技术总负责审批再送公司总工审批,总工审批后,再报监理及建设方批准执行。

②预定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措施形成书面资料前,均要切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

③最终确定施工方案前,要由经济核算人员对多个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及由安全科做出安全性能评价,方能最终定稿。

④施工方案一经确定,在施工正式开展前,必须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熟悉方案,并做出详细的交底及解释。

23 (5) 环境控制

①施工现场按文明工地的要求布置,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

②质量管理严格按公司的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确保良好的工程管理环境。

③编制详细的冬雨季施工措施,以减少气候变化对质量带来的影响。

(6) 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检验。

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也是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是否有效的直接反映。对本工程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检验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每一施工过程均由专职质量员或兼职质量员跟踪检查,严格按照质量评定标准进行及时的质量评定。

②由质量员负责及时用数理统读报方法掌握各施工过程的质量动态。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随即研究处理,自始自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八章 安全保证措施及规章制度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是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安全工作方针,必须确立“安全生产第一,预防事故为主”的思想,时时事事都把安全放在首位。本工程施工期间,在生产、生活区和运输车辆里布置有效的防火与消防设施和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持灭火器。以杜绝火灾的发生。

24

一、本工程的安全指标是:

1、确保不发生死亡事故和重伤致残事故;

2、轻伤率控制在月总用工的0.5‟以内;

3、无火灾;、

4、电动机和电动手持工具漏电保护开关设置率100%;

5、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完好率90%以上。

二、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项目经理是本工程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树立“守规程、重预防、安全为先”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将安全贯穿到一切生产活动中去。

2、公司设立安全科,配备专职安全监督员,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本工地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安全执法。对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勒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忽视安全者,代表公司给予批评、教育、罚款、直至停工。

3、工地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和领导安全值班制度,工地设立兼职安全员,具体管理本工地的安全事务工作。

三、落实各级安全生产承包责任制

1、落实“谁承包、谁受益、谁负责安全”的各级安全生产承包责任制。各级人员在签订经济承包合同的同时,也必须签订安全生产承包合同,对安全教育、安全交底、安全作业、安全检查、安全整改、安全责任、安全奖罚等实行全面承诺。

2、建立和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25 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组织手段。没有规章制度,就没有准绳;无章可循,就容易出问题,发生安全事故。

3、实行安全一票否决权。

四、从安全教育入手,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1、贯彻“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全员性的安全教育工作。上自公司领导,下至每一个班组民工,都要接受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法规、事故处理方面的教育。

2、“安全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必须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要认真领会“安全出效益、安全促管理”的道理。只有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认真抓好安全工作,才能促使管理工作上台阶,才能取得经济效益,才能真正的对党和人民负责。

3、坚持对电工、电焊工、施工机械操作工等特殊作业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未经培训并未取得合格证者,不能上岗。

4、认真贯彻新工人入场的“三级教育”制度,未经“三级教育”签证、考核的新工人,不得使用。

5、实行分工种分工序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检查执行情况,制止违章作业。

6、开展班组安全活动,督促班组填写班前安全活动记录。制定安全规章制度 ,安全纪律及奖罚规定并严格执法。

7、在工程进入施工前,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实施细则”,重申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纪律,明令颁布奖罚规定。

26

8、执法必须严格,对事不对人,违者必究,才能真正管好安全。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

9、公司每月月底由主管生产的经理,率领安全科、动力科、材料科、保卫科等有关人员,对工地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进行一次大检查,并考核评分,评分结果与经济挂勾,据之对工地管理人员和承包班组进行奖惩。

10、公司安全科,每周不少于壹次对工地进行安全检查,对检查发现的不安全因素,作好记录,督促工地落实整改,并以此作为月终安全考核资料。

11、工地每周一,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由工地主管工长召集工地安全员、机电班长及施工班组承包人共同进行。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立即制定整改措施,指定整改负责人并限期完成。

12、工地安全领导小组成员,每日轮留值班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执法。

13、工地安全员应深入工地,检查、安排布置日常安全工作,按“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三、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严禁将残渣废料向坡底堆弃,以免堕物伤人,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事故。安装波形板时,在高路堤及高路堑时地段应特别注意安全,高路堤时,防止施工人员滚下边坡,高路堑时防止落石伤人。

2、标志安装

3、标线施工时,由于涂料的热熔温度都在2000C左右,所以应

27 特别注意涂料在倒入标线车时,被免涂料溅出伤人。

4、坚持使用“三宝”。不准穿拖鞋,高跟鞋或赤脚上班;不准携带家属,子女进入施工现场;不准酒后上班。

5、夜间施工,照明设施数量、功率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6、沿线施工便道,特别是与公路交叉路段必须按照要求配置足够数量的交通标志牌和交通管制人员。

7、临时供电及照明线路应满足国家有关现行规定要求,电线接头牢固,电力安全应定期检查。

四、主要消防措施 1.基本规定

编制消防施工方案,履行消防报批手续按规定配置消防器材、设施和用品,并建立消防组织;明确划分用火和禁火区域;动火作业必须履行审批制度,动火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并有专人监护;定期进行防火检查,及时清除火灾隐患。

2.施工现场消防管理

在施工现场对可燃气体及助燃气体如乙炔和氧气、汽油、油漆等不得混乱堆放,防止露天暴晒。按施工现场有关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对易燃、易爆、剧毒物品设专库专人管理,严格控制电焊、气焊地盘位置,采取保证消防用水的措施。照明采用低压变压器,不准使用碘钨灯。电气焊作业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要有防火措施,必须持经理部批准的动火票方可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消防分区域负责,各责任部门必须在责任区域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及设施。消防设

28 施、器材、工具必须符合当地消防部门的有关规定,有专人管理并落实防火管理制度与措施。仓库的搭设材料必须经理部批准使用,不得用易燃物品搭设。

第九章 文明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一、文明施工目标计划及组织管理

为建立我公司的良好形象努力确保各项文明措施得以实现,创建文明施工现场。

主要依据建设部“一标准三规范”(JGJ59-9

1、JGJ88-9

2、JGJ-88),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文明施工管理小组,加强材料、半成品、机械设备的堆放,管线布置和场内运输等工作的协调与控制。现场内容实行分片区包干制度,划分管理区域,规定职责范围,工长、班组长分别为所管辖区域操作及操作点的负责人,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制定奖罚制度 ,切实落实执行文明施工细则及奖罚制度。本工程施工现场为农村地区,为了完成工程进度、质量、安全一系列目标任务,农村群众工作协调是是否顺利竣工的关键,工程项目部成立群众工作协调委员会。

本工程文明施工目标为:确保获得市“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二、加强计划管理

1、认真编制周施工作业计划。

2、做好总平面管理工作,经常检查执行情况。

3、认真填写施工日志,建立单位工程工期考核记录。

4、加强成品、半成品保护,制定保护措施。

29

三、环保、卫生管理措施

1、现场环保规划

(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现场进行合理规划。做到场地平整,材料堆放整齐,道路畅通,照明充足,无长流水、长明灯。

(2)生活垃圾、施工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集中堆放,统一清运。工地现场设固废收集箱,对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收集,统一处理。

(3)定期对使用机械、车辆进行检修,使现场机械尾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减少对大气污染。

(4)施工现场大多位于路边,做到在工程征地范围内施工,使工程施工带来损失降到最低。

2、防施工噪音、光措施

(1)考虑到周边环境对噪声控制的要求程度较高,结合本工程位置的特殊性,因此对噪声大的分项工程应尽可能安排在白天施工,以免影响夜间居民的休息。尽量减少夜间施工的时间,减少夜间施工对居民休息的干扰。

(2)首先做好周围群众的工作,对施工带来不便敬请他们谅解。提倡文明施工,尽量减少人为地大声喧哗。

(3)尽量减少钢构件敲击产生的噪音。在钢构件进场或出场时,要轻拿轻放,尽量避免出现较大声响。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噪声检测,做到施工场界噪声昼间不大于70分贝,夜间不大于55分贝。

(4)对使用强光的部位,采用木板近距离遮挡。

30

3、防污措施

(1)施工现场排水沟必须畅通,无积水,污水排放经沉淀后排出。施工中产生的污水、冲洗水及其它施工用水排入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对场内雨水及用水进行有组织的排水。

(2)施工中的燃料、油、废料和垃圾等有害物质等堆放严格管理,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现场设置危险废弃物收集箱,做到集中收集,集中处理。

(3)施工机械应防止严重漏油,禁止机械运转中产生的油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或维修施工机械时油污水直接排放。发生泄漏时,应对废机油进行回收,按危险废弃物处理。

4、防尘措施

(1)施工尘灰污染,施工产生的各种垃圾要及时清理,做到工完场清。

(2)水泥、垃圾等灰尘较大物体暂时存放时,要加盖防尘蓬布。 (3)材料运输、搬运时轻搬、轻放、防止遗洒扬尘。 (4)施工过程中对扬尘定期进行检测,根据现场情况,定时洒水,使施工扬尘颗粒物浓度≤1毫克/立方米。

四、加强现场技术管理

1、施工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施工。

2、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公司技术部门对项目交底,项目对工长交底,工长对作业组的交底都必须得到认真执行。

31

3、分项工程严格按照标准工艺施

工程办公室做到窗明地净,桌面整洁,办公用品堆放整齐有序,墙上悬挂图、牌整齐、美观、统一。工程技术人员要加强图纸数据管理,禁止乱翻、乱摆、乱放。

五、加强现场材料管理

1、施工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施工。

2、严格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料具,材料堆放要挂名称、品种、规格牌。

3、各种成品及半成品必须分类按规格堆放,做到妥善保管使用方便。

4、现场仓库内外整齐干净,怕潮、怕晒、怕淋、易碎、易燃物品应入库保管。

5、严格执行限额领料、材料包干制度。做到工完场清,余料堆放整齐。

6、现场各类材料要做到帐物相符,并有质量证明,证物相符。

7、施工现场材料、成品堆放整齐,加强和提高成品保护意识,并设专人看管,防止损坏和污染,建立节水措施,消灭常流水、常明灯,易燃易爆物品单独存放。

8、按照各种功能对工地进行统一分区规划,施工区域与生活区域严格分开,使场容场貌文明、整洁、有序、美观。

9、施工机械设备、操作规程、相应安全等标识牌均按统一要求

32 制作。

六、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1、现场要加强场容管理,使现场做到整齐、干净、节约、安全、施工秩序良好。施工现场要做到施工道路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保证物资的顺利进场。

2、要及时清运施工垃圾。由于工程量大、周转材料多,施工垃圾也较多,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垃圾及时清运。施工垃圾清理后集中堆放,集中的垃圾应及时运走,以保持场容整洁。

3、现场主要入口悬挂带有企业标志的、统一规格的、整洁的牌图。

4、施工道路要保持畅通无阻,没有项目部同意不得随意挖截、占用。道路入口处设导向牌,交叉弯道处、危险地段设置各种安全标志牌。

5、进行工地宣传,在工地四周设置反映企业精神、时代风貌的醒目的宣传标语;工地内设置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及时反映内外动态。加强班组建设,工地为班组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有良好的班容班貌。

七、生活区的管理

1、厕所

执行卫生责任制,厕所内外要求清洁,墙面铺贴白瓷砖,地面铺贴防滑地砖,现场设水冲厕所,粪便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并派专人清扫,以保持厕所卫生、清洁。

33

2、宿舍

(1)管理以统一半军事化管理为主,制定详尽的《宿舍管理条例》,要求每间宿舍排出值勤表,每天打扫卫生,以保证宿舍的整洁,宿舍内不允许私拉私接电线及各种电器。

(2)宿舍牢固,安全符合标准。室内保持整沽,并设置生活箱,卧具、用具摆放整齐,换洗衣服干净,晾挂整齐。

3、食堂

施工现场的食堂应符合《食品卫生法》,明亮整洁,设置冷冻、消毒器具,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蝇设施完好。食堂有卫生许可证,炊事员进行体检合格有健康证后方能上岗,证件用塑钢合金框悬挂。并保证食堂清洁卫生、无杂物、无囚害。食堂墙面粉刷整洁,地面铺帖防滑地砖。

八、文明建设规定

1、严格按照当地有关规定进行防风、防沙的规定抓好管理。加强工地综合治安措施,做到目标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到人,治安防护措施有力、重点要害部位防范设施到位,队伍建立档案卡、签订消防、治安协议书,加强法制教育。施工期间与企业搞好关系,开展文明共建工作。

2、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后,必须佩带好符合各自身份的标牌及安全帽,统一着装,注意企业形象。讲话要文明,在施工现场不得随意乱写乱画,不得随地大小便,不得乱动各种安全防护设施。搞好个人卫生。

34

3、施工现场进行硬化,保持道路畅通。现场环境卫生整洁,无污水横流,无建筑垃圾,无污染乱弃。各施工队负责各自产生的垃圾处理,定点堆运,做到工完场清,场地必须平整无积水。

4、临时设施搭设统一规划整齐,现场应具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由专人负责,安全标志、防火标志及宣传牌要明显醒目。对现场文明施工,做到“优者奖、劣者罚”的原则,鼓励各部门积极竞争,共创文明工地。

九、文明施工检查措施

1、检查时间

项目文明施工管理组每周对施工现场进行一次全面的文明施工检查。项目副经理牵头 组织公司各职能部门每月对项目进行一次大检查。

2、检查内容

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情况。

3、检查依据

前面所述“文明施工管理细则”及有关公司依照该市的关规定制定的规章制度。

4、检查方法:项目文明施工管理组织及公司文明施工检查团应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

除此之外,还应不定期地进行抽查。每次抽查,应对上次检查出的不足之处作重点检查,检查是否认真地作了相应的整改。对屡次整改不合格的,应当进行相应的惩戒,检查采用评分的方法,实行百分

35 制记分。每次检查应做好记录,指出其不足之处,并限期责任人整改合格,项目文明施工管理组及公司文明检查团应落实整改情况。

5、奖惩措施

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应当对每次检查中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做得差的应当进行惩罚,并敦促其改进。由于项目文明施工管理采用的是分区、段包干制度,应当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明确其责、权、利三者挂钩,每道工序施工均提供一定数量的文明奖励费用,做到工完场清则实施奖励,否则予以罚款,同样对每一个岗位的人均实施此要求。

第十章 工期保证体系

一、工程工期目标

xxx2014年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总工期为118日历天,为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施工中将充分发挥本公司的项目管理成功经验和有关配套制度,来保证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实现工期目标的管理体系

1、成立以公司总经理挂帅为总指挥的工程施工指挥部,每周召开例会,全面协调该工程的生产进度计划的安排,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中所制定的网络进度计划,实行前后方、材料、物资、机械供应、劳动力、资金调度等,层层分解,确保总进度计划如期实现。

2、在公司项目部选派精干的管理人员组成生产组、技术组、机械设备组、材料机具供应组、后勤保障,充分运用科学管理技术,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画出关键性进度网络计划,针对每天施工中所

36 存在的问题,进行网络计划调整,环环相扣,同时建立健全制度,找出原因及时弥补,这样使整个工程在时间、空间上形成紧密结合,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组成良好的搭接,组织合理的流水作业。

3、在项目工程内部承包合同中确立工期奖罚制度,若工期提前或延误,公司对项目部人员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

三、实现工期目标的技术和经济措施

1、技术措施:

(1)认真编制单位工程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季度和月(旬)作业计划,组成一个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系统,按进度组织实施,

(2)为了保证工程如期完成,我们将每月安排二次大检查,坚持每天下午召开现场碰头会,出现问题及时调整,检查督促工期如期地保质保量完成,对每月完不成任务者进行经济处罚。

(3)做好工程所有材料的组织采购、运输工作,并指定专人分管,保证现场材料供应满足施工需要,杜绝停工待料现象。

(4)合理利用流水施工法,合理安排施工劳动力,做到各工序之间联系紧凑,不窝工。

(5)公司对工期考核指标下达至各班组,对工期考核实行奖优罚劣制。

(6)充分发挥机械化施工优势。

(7)严格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材料,避免二次搬运,充分利用机械设备,严格按进度计划施工,只能提前,不能拖延。

37 (8)加大施工投入,配制足够的周转材料,保证施工需要。 (9)依靠上级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支持、帮助并贯穿于项目管理中,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形成整体,使工程控制计划顺利完成。

(10)确保人的因素 ①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②保证各工种具备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和充足的施工管理人员,由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调度。

③全体参与施工人员、操作者都要明确工期的目标和重要性。

2、经济措施:

(1)根据各期作业计划,向参加施工班组下达任务,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对按期保质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给予经济处罚,分项奖金额度为200元至1000元不等。确保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期和总进度计划的如期实现。

(2)充分利用思想、管理、经济等激励机制,根据工程分部项的需要,必要时建立两班工作制,为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

(3)各班组进场后,立即签定协议,并交纳一定数量的工期保证金,未按规定执行的人员,根据情节给予处罚,对执行协议的施工班组和人员,施工结束进行奖金兑现,以确保工期按时完成。

四、进度控制的合同措施

1、合同措施是指以合同形式保证工期进度的实现。

38 即保持总进度控制目标与合同总工期相一致;供货供电、运输、构件加工等合同对施工项目提供服务配合的时间应与有关的进度控制目标相一致、相协调。

2、项目进度控制目标是依据施工项目进度总计划确定的。施工总进度目标是从总的方面对项目建设提出的工期要求。但是,在施工活动中,则是通过对最基础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着手实行进度控制的,并以此来保证阶段工程进度控制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总进度目标。因而需要将总进度目标进行一系列的从总体到细部、由高层次到基础层次的层层分解,一直分解到在施工现场可以直接调度控制的分部分项工程或工序的施工为止。在分解中,每一层次的进度控制目标都

3、有限定了下一级层次的进度控制目标,而最低层次的进度控制目标又是较高一级层次进度控制目标能够实现的保证、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约束、由下而上级级保证,上下一致的多层次的进度控制目标体系。

4、为了便于对施工进度的控制与协调,按专业工种,按季、月、旬时间等不同角度建立与施工进度控制目标体系相联系配套的进度控制目标。

5、项目经理部为实现有效的进度控制,首先要建立进度实施、控制的科学组织系统和严密的工作制度,然后依据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目标体系,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控制。正常情况下,进度实施系统应发挥监测、分析职能,并循环运行,即随着施工活动的进行,信

39 息管理系统会不断地将施工实际进度信息,按信息流动程序反馈给进度控制者,经过统计整理,比较分析后,确认进度执行无偏差,则系统继续运行;一旦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有偏差,系统将发挥调控职能,分析偏差产生原因,及对后续施工和对总工期的影响,必要时,可利用进度控制目标留有余地的弹性特点,对原计划进度做出相应地调整,提出纠正偏差方案和实施的技术、经济、合同的保证措施,以及取得相关单位支持与配合的协调措施,确认切实可行后,将调整后的新进度计划输入到进度实施系统,施工活动继续在控制下运行。当新的偏差出现后,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施工项目全部完成。

第十一章 季节性施工措施

雨季施工安全重点是防止塌方和触电、雷击,同时是工程进行度的保证,要引起全体人员的高度重视。雨季施工加强临电检查,防止发生漏电伤人事故。各种材料下料加工设备等小型机具,必须放在遮雨棚内,不直接放在露天里。雨天操作时,必须穿戴合格的绝缘用品。严禁穿布鞋,不戴绝缘手套进行机电设备操作。

雨季施工要加强现场照明,在危险段安装警示灯和反光牌。 雨季要加强临时道路的维护工作,确保交通畅通。危险的路基边坡要及时加固处理,防止塌方。雨后人员车辆要注意防滑。雨季路边施工围挡应视情况及时洗刷干净,保持清洁、美观。加强值班制度,凡预报有雨天气,施工单位主要领导要坚守工地,不得脱岗,一旦发生了险情,要及时处理,并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

一、围网工程夏季和雨季施工措施

40 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夏季,同时进入雨季,约为105-120天,期间气候炎热,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夏季和雨季来临,并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工程开工时间即将进入夏季和雨季施工,工期118天。为了保证施工计划的全面完成,确保工期,项目部安排进行夏季和雨季施工。

1、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体检,且要搭设休息棚。

2、夏季施工时应注意防台风措施,对机械设备、架体等进行加固。

3、雨季施工应保持现场排水畅通,排水设施完善,及时把场内积水排除干净。

4、准备好防雨设备和机具。

二、防雷雨、洪涝措施

1、针对这一不利因素,必须精心组织,施工期间应有专人发布气象质料,掌握气象信息,每天通报,以便安排工作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2、大雨来临时,现场必须设人员值班,发现险情,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大雨后应对现场所有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整修,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3、大雨来临前,现场要储备足够的物资以便大雨后,迅速投入施工,保证施工继续进行。

4、工程须跨越雨季施工,这就要求工作安排要灵活机动,见缝插针,积极抢晴天、战雨天。若遇大风、暴雨而不能正常施工,则进

41 行设备检修,培训学习,安全教育,为下步施工作好充分准备。禁止在大风、暴雨等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施工。

5、不要在大雨、暴雨天进行室外作业。

6、施工现场内做好防洪排水,现场的排水系统在雨季应经常进行检查、疏通,以保证排水畅通,排水设备完好。

7、现场配备足够的抽水机械,定期维修、检查、保养,保证机械设备完好。

8、做好现场排水系统,在场地内设好排水明沟,雨天有专人疏通,将雨水排入市政管网。确保场内主要运输道路的畅通,必要时路面加铺防滑材料。

9、防雷接地可与工程的避雷预埋件临时焊接连通,接地电阻达到规定要求,每月检测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10、雷雨、大风到来前,必要时停止供电,作好设备、机具、材料的防雨防风措施。不能固定的东西要转移到避风处;大风过后,要立即对各种机械设备、用电线路进行全面检查、矫正,尽快恢复正常。

11、现场电器设备,设专人管理。所有配电箱、开关箱,露天电动设备、电器按规定操作,有防雨措施和接零接地保护。箱体应高于场地1.5m以上,防止水淹。

12、由于春季是由冬转夏的过渡季节,气旋活动频繁,风向多变,对流性天气较多。季风超过6级时应特别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季风对工程造成不得影响的准备。

13、对于不能受雨而又必须冒雨连续进行的施工,应事先搭设防

42 雨棚和备齐防雨用具。

14、防水工程应避免在雨天进行施工。

15、仓库应做到防潮、防雨。

三、防暑降温措施

1、项目部应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地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并经常对防暑降温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应对高温作业人员加强防暑和中暑急救的宣传。

2、在施工中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实现机械化。改进生产工艺和工作过程,改善工具设备。

3、准备充足的防暑降温设备、清凉饮料,各种防暑降温设备均应有专人管理,按时检修维护,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使用办法和管理制度。

4、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高温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应有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尽可能早晚工作,中午休息。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加强工作中的轮换休息。

5、在高温、高湿及放散有害气体的施工中,应根据工艺特点,采用隔热、自然通风、机械送风及机械排风装臵。当天气室内气温高达37℃时,如果没有特别的通风降温设备,必须停工避暑。

6、在烈日当空的日照下作业,必须搭设防晒歇息棚。

7、当各种热源的发热表面的辐射热和对流热显着影响操作工人时,应尽量采取隔热散热措施。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后,其表面温度要求不超过400C。在烈日下天面施工时,由于阳光的辐射热,露天面

43 的楼板温度会不断升高,此时应用人工喷水散热后方可施工。避免上晒下烤引起中暑。

8、在气温很高、辐射强度较大的工作地点,除室内空气不宜回用者外,首先采用喷雾风扇,喷雾风扇风速一般以不超过8—10m/s为宜。喷的雾点的直径在100μm以下。送的风要尽可能从侧面吹到人体和受到辐射热的部份。喷雾扇的高度应在0.5m以上,避免直接吹向地面,以防止灰尘飞扬。选择地点时,应尽量吸入室外新鲜空气,并根据工作要求选用不同大小型号和射程的喷雾风扇。

第十二章 网围栏主要施工方法及质保、管护措施

一、围栏材料

网片设计为缠绕式电镀锌全钢网片,7×900×300型,即纬线7根,网宽900mm,经线间距300mm,边纬线公称直径2.8mm,中纬线公称直径2.5mm,经线公称直径2.5mm,绑丝2.3mm。边纬线电镀锌达到45g/㎡,绑丝、经、中纬线电镀锌达到40g/㎡,自上而下相邻两纬线间距180、180、150、130、130、130mm。网片每卷200米,每卷重量83公斤。抗拉强度要求,边纬线、中纬线大于900MPa。编结网卷外径不得大于800毫米,用直径不小于2.0毫米的钢丝绑扎牢固,钢丝头不得外翘。

刺丝技术要求为每公里长重150-170公斤,每米长度内的刺数为8-10个,转数为7-8个,每卷200米,重量30-34公斤,抗张强度大于500公斤。采用双股刺钢丝线,股线直径2.5mm,电镀锌层45g/㎡,刺钉线2.0mm,电镀锌层40g/㎡。

44 线桩采用50×50×5×1800mm的角钢;加强桩采用70×70×7×2000mm的角钢,支撑杆采用D50×2500mm的钢管,地锚采用4×4×850mm的角钢。

门桩、角钢采用90×90×9×2000mm的角钢和两根一寸半的钢管做为内斜支撑杆加固。

材料质量要求:网围栏主要零部件要符合GB92001-2003《电镀锌钢丝围栏》标准,经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鉴定,省(区)级产品监督检验部门颁发生产许可证和合格证的产品,方可使用。对于个别特殊地段的网围栏,将采取特殊措施加密或加高,但材料质量要求必须与上述各标准保持一致。

二、施工作业技术设计

1、禁牧期限2015年至2019年,休牧期五年。休牧时间每年的5月1日至7月30日,共90天内禁止放牧。

2、围栏施工设计

休牧和划区轮牧围栏形状依据项目区牧户承包草木场的形状而定。围栏线路外观整齐,网片与围栏桩邦捷牢固可靠。不能出现围栏桩埋深不够、桩倒伏、网片脱落等现象,刺丝、网片钢丝、各种围栏桩规格尺寸必须达到设计标准。

每间隔10米设立一根线桩,每间隔200m设立一根加强桩,线桩入土深度60cm,地面高度140cm;加强桩入土深度60cm,地面高度140cm;每拐角处设立一组角桩,桩入土深度60cm,地面高度140cm;围栏顶端加一道刺丝,每小斑设1道软门。门桩、角桩、加强桩需用

45 地锚加固。

2.1埋桩

放线要求:按照规划设计定点标记进行放线,围栏线每两个角桩需成直线,用三点定位法在栽桩处作好标记。

线桩:围栏线桩必须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每隔10m栽1根加强桩。

加强桩:围栏直线距离200m时,在网片和刺丝受力方向,栽植一根加强桩,在受力方向内斜支撑杆1根,并用2根地锚加固。

角桩:在围栏每一拐点处安装角桩1组,并在受力方向分别安装内斜支撑杆2根,并用2根地锚加固。

门桩、大门:在安装围栏前预先留好大门的位置,门宽度3.6m,每根门桩分别用内斜支撑杆,并用2根地锚加固,然后进行大门安装,大门采用网片软门,一端固定,一端可自由开关。

2.2网片架设

铺网:编结网铺放在围栏线路的内侧,铺放时应使编结网的纬线间距小的一段靠向立桩,并使下边纬线与线桩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50mm,从角桩或加强桩起始,沿围栏线路展开。

接网:当一卷编结网铺完后,另一卷编结网的始端用挽结式接头与已铺开的编结网的末端连接。

张紧:把编结网各纬线剪齐后,分别绑在角桩或加强桩上,绑结时应使经线与桩平行,用张紧器把连接好的编结网的各纬线张紧到张紧力为700-900N后,用捆绑方法把经线依次绑结在已安装好的加强

46 桩过角桩上。

绑结:用绑结的方法把已架起的编结网各纬线自上而下绑结在线桩上。

2.3刺丝安装

放线:沿围栏线路展开刺钢丝卷。

架设:把展开的刺钢丝张紧后绑在角桩或加强桩上,刺丝安装在距网片上端150毫米处,其拉力与网片纬线拉力相当。

绑结:用绑结线把刺钢丝绑结在线桩上。

挂钩:在线桩两侧各1000毫米处,把2个挂钩均匀的系在编结网上边纬线与刺钢丝之间。

第十三章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在施工生产中的先导、保障作用。了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降低工程成本,减轻工人的操作强度,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程质量,满足房屋的结构功能和使用功能,在施工中我公司应把先进工艺和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应用到工程上去,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确保标书工期,质量和降低成本。

一、从技术上保证进度

1、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该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经理部设置工程技术部,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方案指导施工,防止出现返工现象而影响工期。

47

2、实行图纸会审制度,在工程开工前己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并及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提出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文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工程能顺利进行。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压缩工序时间,安排好供需衔接,统一调度指挥,使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

4、实行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

5、施工时采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管理,确保关键线路上的工序按 计划进行,若有滞后,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弥补。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应满足工地管理的需要,符合业主统一的管理的规定。

二、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组织好施工生产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施工中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超前探索和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消除质量通病。

2、用现代化技术设备

工程实施中,将运用高精度的仪器,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控制施工的每个环节。

3、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按照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程序,精心组织流水线平行作业,控制每道工序,狠抓工序衔接,实行施工技术、测量、试验、计量技术资料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做到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管理

48 标准相统一。

4、妥善保管好有关工程进度、质量检验、障碍物拆除以及所有影响本工程的原始记录和照片。

5、按照监理工程师和业主的技术要求,利用人才优势,发挥技术专长,实行规范化、程度化、标准化施工作业,在现场树立典型示范作业面,为创优质工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工作。

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计划如下:

1、新技术应用

(1)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先进的施工管理软件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跟踪控制,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在检查其它工序质量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基层质量的检验与验收。

2、新工艺应用

(1)选用水准仪、经纬仪控制标高与水平,提高计量精度。 (2)采用先进便捷的施工工艺。

3、新生设备运用

(1)设竖向电渣压力焊机2台。 (2)设一台经纬仪、水准仪各一台。

第十四章 农民工工资保障体系

“事后追讨”的方式往往同于农民工力量的薄弱和建筑企业的的无赖扯皮导致农民工空手而回。因此,农民工或是借助跳楼等极端方式“讨要”工钱,引发新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我司为了

49 使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不给社会造成影响,制定如下措施以保障农民工工资。

为切实维护民工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我们内部建立打效遏止企业拖欠民工工资行为的长效机制。新开工的工程项目全部按有关部门规定缴存防止拖欠民工工资保障金,实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制度。 每名农民工人手一张《务工人员工资卡》,农民工的工资必须由本人签字领取,确保工资直接发放到农民工手中。同时,积极推广银行卡发放民工工资,建立民工工资发放专用账户,专款专用,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兑现。公司一直将农民工工资发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到其本人手中,建立健全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体系。依据劳务队伍交经理部备案的《劳务施工班组施工承包责任合同》、《劳务班组验工计价表》、《劳务班组计量支付台帐表》和劳务队伍对班组的资金发放计划进行付款,以确保资余拨付的规范化,经常了解关心民工,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矛盾和纠纷,及时处理。

一、工人劳动合同、人员备案、工资表备案方面

1、公司在对分包单位与其劳动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督促分包单位与工人签订正规有效的劳动合同,原件交公司存档,在合同中明确工资支付项目、支付标准、支付形式、及其他工资事项。

2、分包单位必须将工人花名册报公司进行备案(遇有人员变动

50

第14篇: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

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10地(市)34个示范县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2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137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16.1万亩,荒山造林560.7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4,已经验收兑现106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15万亩,荒山造林346.4万亩。共向77.9万退耕户发放粮食7.06亿公斤,现金补助1.44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2.58亿元人民币。1999-2003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3336.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276.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60.7万亩,截止2003年底,全省完成2333.95万亩,共向523万农民发放粮食20.37亿公斤现金补助3.87亿元,种苗补助7.48亿元。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

势为南高北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20--40,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种苗结构不尽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陕西目前国有苗圃的产量占总产苗量的17,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还不能得到保证。示范县中退耕还林项目涉及的主要经济树种如板栗、银杏、核桃、大枣、仁用杏等一些优良品种的育苗,嫁接,品种选育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主要造林树种的育苗比例有待提高,容器育苗比重小,温室育苗刚起步,从而限制了苗圃苗木的数量和质量,外调苗木势必造成成本增加和造林成活率下降。

(五)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陕西省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与发挥地域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结合。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退耕还林(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1.调整产业结构环境建设是山川秀美工程的主体,陕西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长远影响,依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将退耕还林(草),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同时重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特色农业的深度开发,突破“小而全”的区域产业格局,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优化农业空间结构,使其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2.发展特色农业重视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着眼,强调特色杂粮,杂豆,油菜,蔬菜及副食食品。优质烤烟,优质果品,特色瓜果,名贵药材,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商品基地建设。应重视研究科技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对节水技术,高效旱作技术,生态重建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田整治技术等的研究,推广和应用。3.制定可行目标要重视建立起以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三型”农业。因此,退耕还林(草)工作应紧密围绕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全面展开,坚持草灌先行,乔灌草相结合和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经济林果建设要特别注意品种的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坚持走少、精管、高效的路子。在草业开发上,应坚持以草为主,树立“小草大产业”的新观念。以饲草开发为重点按照草育配套的原则,带动商品型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1.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该区山川秀美要以退耕还草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北部风沙区牧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东春缺贮草,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可提高产草量、质量、解决冬草来源,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还可提高畜产品转化率。发展草地畜牧业,首先要追求产品优质高效,注重引进生物资源,填补,置换与充实原来空缺,衰败或变化的生态位。2.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该带属于以雨养旱农业区,农田一直遭受水土流失和干旱的困扰,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可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条件和大面积退耕建设植被提供保证。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按照目前的农村经济和植被建设技术水平,不宜过分扩大人工林草面积,提倡近期荒沟坡采取封禁自然恢复办法,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植被恢复以防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和解决农村生物能源(烧柴)为主,不宜提倡建设大规模的用材基地,且灌木为主,实行乔灌结合,并把人工草地当作一种作物来经营管理,提倡在25度以上的山坡耕地,全面实行草乔灌带状间轮作。对荒山荒坡宜通过封禁促使天然植被自然恢复,不宜盲目推广“退一还二

(三)”等模式。4.秦岭北坡和秦巴山地该区域山大沟深,人均农耕地少,陡坡地比例大。但该区水热条件优越,十分利于林草生长,具有恢复林草植被的比较优势,要停止毁林开荒垦植,加强天然林保护,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林特产品,缓解退耕还林后粮食产量,收入下降的矛盾。

(三)建立良种优育繁育基地,规范苗木生产供应1.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在相同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亚区及工程中心建立优质的采种基地和苗木基地,还必须在区、乡(镇)建立二级种苗基地,进行规范化育苗,培养良种壮苗,避免外地调苗造成经费浪费,影响造林种草成活率。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各种抗逆性强,效益好的树种、草种进行实验和推广。应注重优良品种和相应育苗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且走规模发展之路,利用专项资金,瞄准先进的育苗技术的引进,对现有苗圃进行改进,建设现代化育苗基地,形成产业化,商品化。2.统一苗木调拨和发放退耕还林草过程中,种苗应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拨。建议将现金和种苗款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统一掌握,根据规划,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统一组织优质,对路树苗,指导农民按技术要求栽植。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组织,由农户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验收合格后,领取粮食和现金。

(四)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地建设1.保证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后,25度以上坡耕还林、还草,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因此必须加强这些耕地管理,加强利于综合治理,增大坡改梯力度,增设灌溉设施,科学配方施肥,使其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从而利用剩余较少面积的土地基本解决农民的吃粮问题。2.增加草地比例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种草力度,推广草田轮作,实行人工和飞播相结合,建设和封育相结合,禾本科和豆科草结合。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重点改良沙化草场,建设沙尘植物草带。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重点改良退化草场,建设旱生植物种草带。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重点建设其基本人工草场,恢复和改良退化草场。

(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示范样板1.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恢复进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科技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首先,政府部门应与科技单位紧密结合;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系统。2.建立试验示范样板退耕还林的浩大工程需要较好的典型和样板引路。因为立地条件不同,栽植的树(草)种有差异,为做到因地制宜应在每个生态类型区建立1-2个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较高的投资强度和较快的进度,优先引进组装,推广先进技术。从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科技示范,使之成为科技示范样板与窗口、环境与政策教育基地。

(六)调整土地政策,加大投资力度1.完善土地政策,移民建村建镇为避免有些农户地种不完而有些农户仅有的一点地还属退耕范围的矛盾,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调整政策。并且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恶劣,坡耕地多,坡度陡,人民生活贫困的山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移民建镇。2.加大投资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草),国家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政策优惠是必须的,但主要资金还依靠地方筹集,即国家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经营筹建实体拿一点的多元投资机制。特别是吸收社会资金的加入将可大大地增加融资量。私人资金的投入也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和责任心。

第15篇: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地(市)个示范县全面起动。

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

××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已经验收兑现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共向万退耕户发放粮食亿公斤,现金补助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亿元人民币。

××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万亩,截止××年底,全省完成万亩,共向万农民发放粮食亿公斤现金补助亿元,种苗补助亿元。

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

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

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第16篇: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地(市)个示范县全面起动。。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

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种苗结构不尽合理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陕西目前国有苗圃的产量占总产苗量的,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还不能得到保证。示范县中退耕还林项目涉及的主要经济树种如板栗、银杏、核桃、大枣、仁用杏等一些优良品种的育苗,嫁接,品种选育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主要造林树种的育苗比例有待提高,容器育苗比重小,温室育苗刚起步,从而限制了苗圃苗木的数量和质量,外调苗木势必造成成本增加和造林成活率下降。

(五)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

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陕西省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与发挥地域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结合。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

退耕还林(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

调整产业结构

环境建设是山川秀美工程的主体,陕西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长远影响,依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将退耕还林(草),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同时重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特色农业的深度开发,突破“小而全”的区域产业格局,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优化农业空间结构,使其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发展特色农业

重视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着眼,强调特色杂粮,杂豆,油菜,蔬菜及副食食品。优质烤烟,优质果品,特色瓜果,名贵药材,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商品基地建设。应重视研究科技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对节水技术,高效旱作技术,生态重建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田整治技术等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制定可行目标

要重视建立起以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三型”农业。因此,退耕还林(草)工作应紧密围绕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全面展开,坚持草灌先行,乔灌草相结合和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经济林果建设要特别注意品种的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坚持走少、精管、高效的路子。在草业开发上,应坚持以草为主,树立“小草大产业”的新观念。以饲草开发为重点按照草育配套的原则,带动商品型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该区山川秀美要以退耕还草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北部风沙区牧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东春缺贮草,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可提高产草量、质量、解决冬草来源,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还可提高畜产品转化率。发展草地畜牧业,首先要追求产品优质高效,注重引进生物资源,填补,置换与充实原来空缺,衰败或变化的生态位。

第17篇: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10地(市)34个示范县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2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137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16.1万亩,荒山造林560.7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4%,已经验收兑现106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15万亩,荒山造林346.4万亩。共向77.9万退耕户发放粮食7.06亿公斤,现金补助1.44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2.58亿元人民币。 1999-2003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3336.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276.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60.7万亩,截止2003年底,全省完成2333.95万亩,共向523万农民发放粮食20.37亿公斤现金补助3.87亿元,种苗补助7.48亿元。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 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 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 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20%--40%,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苗

p; 2.统一苗木调拨和发放退耕还林草过程中,种苗应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拨。建议将现金和种苗款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统一掌握,根据规划,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统一组织优质,对路树苗,指导农民按技术要求栽植。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组织,由农户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验收合格后,领取粮食和现金。

(四)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地建设1.保证基本农田 退耕还林后,25度以上坡耕还林、还草,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因此必须加强这些耕地管理,加强利于综合治理,增大坡改梯力度,增设灌溉设施,科学配方施肥,使其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从而利用剩余较少面积的土地基本解决农民的吃粮问题。2.增加草地比例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种草力度,推广草田轮作,实行人工和飞播相结合,建设和封育相结合,禾本科和豆科草结合。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重点改良沙化草场,建设沙尘植物草带。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重点改良退化草场,建设旱生植物种草带。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重点建设其基本人工草场,恢复和改良退化草场。

(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示范样板 1.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恢复进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科技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首先,政府部门应与科技单位紧密结合;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系统。2.建立试验示范样板 退耕还林的浩大工程需要较好的典型和样板引路。因为立地条件不同,栽植的树(草)种有差异,为做到因地制宜应在每个生态类型区建立1-2个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较高的投资强度和较快的进度,优先引进组装,推广先进技术。从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科技示范,使之成为科技示范样板与窗口、环境与政策教育基地。

(六)调整土地政策,加大投资力度 1.完善土地政策,移民建村建镇 为避免有些农户地种不完而有些农户仅有的一点地还属退耕范围的矛盾,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调整政策。并且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恶劣,坡耕地多,坡度陡,人民生活贫困的山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移民建镇。2.加大投资力度 实施退耕还林(草),国家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政策优惠是必须的,但主要资金还依靠地方筹集,即国家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经营筹建实体拿一点的多元投资机制。特别是吸收社会资金的加入将可大大地增加融资量。私人资金的投入也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和责任心。

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第3页)一文由www.daodoc.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8篇:退耕还草作业设计技术规定

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作业设计技术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作业设计,统一设计程序,提高草地质量,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国家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作业设计。

第三条

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一)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草等工程的法规、政策和规定;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退耕还草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三)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县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退耕地类调查、农户退耕还草意愿调查等成果资料等。

(四)国家下达的退耕还草工程年度任务计划和县级退耕还草年度实施方案。

第四条

作业设计由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以乡镇(或草地、农场等,下同)为单位进行编制,按村、村民组设计到小班地块,退耕任务应落实到农户。

第五条

作业设计由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组织有资质的调查设计单位承担。

第六条

作业设计的程序主要分为外业调查、内业设计、文件编制、评审报批等阶段。

第19篇:退牧还草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县2008年退牧还草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2008年8月,经自治区发改委批准,国家退牧还草工程项目落户***县,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资金870万,地方配套330万。自2009年项目实施以来,在自治区畜牧厅、自治州畜牧兽医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初步完成了项目建设的大部分工程任务,项目初显成效。现就我县退牧还草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施工情况

***县退牧还草项目于2008年12月被批准立项,2009年5月经自治区畜牧厅批准,正式启动实施,项目计划建设内容,草原围栏55万亩(其中禁牧30万亩,休牧25万亩),草原围栏长度254.99公里,其中禁牧围栏168.19公里,休牧围栏86.8公里,人工饲草饲料基地6575亩,暖圈74座,项目工程涉及我县11个乡镇场19个村、牧户604户以及**市**镇。项目每年禁休牧饲粮补贴179.4375万元,连续补贴5年,其中禁牧每年148.5 万元,休牧每年30.9375万元。

该项目分为五个标段实施,第一标段 “砼预制桩制作与围栏安装”工程,现已完成80%以上砼预制桩制作,基本完成角铁围栏工程,共围栏205.6公里;第二标段至第四标段的“饲草料地水利建设”工程,地点位于我县麻扎乡、阿吾利亚乡、喀拉亚尕奇乡,目前已修建3座壅水坝渠首,现浇U形防渗渠8750米,20座涵管桥,6座防洪建筑物,32个斗渠分水闸,完工率达80%以上,投入使用后,

- 1

职干部从事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乖等日常工作。各乡镇场也实行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县委、政府十分重视退牧还草工程,牵头组织召开多次项目研讨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前往施工现场督办项目实施工作,及时协调解决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二)认真做好工程的勘查设计工作。我县2008年退牧还草工程涉及面广、建设范围大、施工地点多,在草场围栏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工草料地建设内容,为确保工程按期启动实施,我县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用2个月完成了55万亩围栏项目区的实地勘测和牧民、牲畜的普查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委托新疆草原畜牧工程勘查设计院编制了工程设计书。

(三)进一步严格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提高项目透明度。按照自治区发改委、畜牧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县2008年退牧还草工程由自治区统一招标,围栏材料采购中标金额164.8326万元,工程围栏、饲草料地建设中标金额500.9783万元,项目招标、管理经费监测费108.75万元。招标过程中,我县严格规范了招投标程序和招投标公示制度,认真审查投标企业资质,加强了对招投标的监督,并按照项目管理规定与中标企业签订了施工合同和材料采购合同。

(四)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管理,严格审批制度。根据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我县在县财政局设立了退牧还草项目资金国债专户,由县退牧还

- 3

(七)规范建立项目技术、资料档案。严格按照国家退牧还草项目要求建立了项目档案,档案资料类别明确,归纳科学合理,做到了作业设计、可研报告、实施方案、方案批复、文件及相关资料齐全,同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将陆续完成工程监理报告,审计报告、财务报告、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以及工作总结等工程档案资料。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施工现场较偏远、路况不好,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工程不能按时完工验收。我县将加大督导力度,计划在6月10前竣工,经自验合格后,上报自治区进行验收。

2、随着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放牧草场减少,如何将项目贯彻好,使草场能真正达到禁牧、休牧的目的,迫切需要各乡镇场及广大牧民的大力支持和理解。

3、畜多草少,超载过牧。退牧还草项目实施禁牧、休牧,每年禁休牧期春秋两季共3个月,时间较短,只能发挥短期保护草场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草畜平衡和减轻放牧强度的问题。

***县退牧还草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二日

- 5 -

第20篇:(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

及对策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

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10地(市)34个示范县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

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2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4%,已经验收兑现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15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共向万退耕户发放粮食亿公斤,现金补助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亿元人民币。1999-2003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万亩,截止2003年底,全省完成万亩,共向523万农民发放粮食亿公斤现金补助亿元,种苗补助亿元。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

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

退耕还林还草丈量工作汇报
《退耕还林还草丈量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