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设计初步教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0 08:35: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程序设计初步教学设计

程序设计初步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第一部分用几个实例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执行几段计算机程序,了解程序的编制环境和工作过程。

学生分析:实验班学生文化课底子好,好动脑,对于简单的程序设计应该容易较容易掌握。但考虑到大部分同学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学生是不可能学会一门程序语言的,因此只能通过现成的程序,让学生体验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体验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即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的定义及作用。

2.技能目标:了解代码编写步骤,能修改简单地修改代码;熟练VB软件的基本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计算机程序代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法与学法:讲练结合、任务驱动、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两个重要环节”引入算法的计算机实现。 (答案 1设计算法 2编制和运行程序来实现算法)

二、新课讲授

1、程序与程序设计的概念

(1)教师设问1: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能否求出第三边?(等待学生回答)

分析:通过已知的公式,按一定过程,计算出结果。 (2)教师设问2:计算机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有的说不能,有的说能。)

分析:说不能,是因为计算机不能和人一样直接进行计算。说能,其实是一个过程,由人根据公式设计出算法,再按一定的顺序和过程,通过一些计算机能识别认识的指令来完成计算,其中要考虑数据(边长)和如何下指令。

(3)引入概念:程序和程序设计: (4)练习:完成学习任务单第1题。

2、程序设计实例

1、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实例,可以在这一简单问题上多花些时间,让学生即能体验和学习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又能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初步兴趣,还能帮助对例

2、例3的理解学习。

过程: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分析从设计算法到写出程序共做了哪些工作。

(2)打开指定位置的vf程序,输入课本上的程序代码并运行。 (3)要求输入不同的值运行程序。(目的是要学生体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快捷、方便,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

(4)总结:顺序结构的概念;INPUT语句和PRINT语句的含义。 (5)练习:完成学习任务单第2题。

例2、过程: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打开指定位置的VB程序原代码,研究各语句在程序中的作用;运行原程序,体会分支结构是如何用程序实现的。

例3、过程 打开VB程序。

1、提出问题:用顺序结构:计算f=3!。(学生写出 PRINT f=1*2*3)

2、继续提出问题:编程实现:计算f=10!。(一部分学生写出 PRINT f=1*2*3*…*10,一部分学生在观察等待。)

3、继续提出问题:编程实现:计算f=100!。(学生发现,求100!方法简单,但实现起来很繁琐,可操作性差。)

4、师生共同分析:在计算过程中,第一步:先计算2!,利用所得结果与2后面的数相乘,第二步:利用所得的积与再后面的一个数相乘,第三步,…… ,这里面有一个通式,用vb编程语言实现就是每一步都有f=f*I I=I+1 直到I 大于所给的阶乘数。在这里上述通式被循环应用。(循环结构被自然引入。)

5、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体会问题解决的过程;打开指定位置的原程序代码,研究各语句在程序中的作用;体会循环结构的程序实现;运行程序。

三、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交流讨论学习本课后的感想与疑惑。

四、作业:(课上与课后完成)

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单。

教学反思

1、学生对教材中列举的源程序普遍看不懂。本课要求是体验过程,能不能换一种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按小组学习是可行的。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形成“伙伴教学”的关系。

推荐第2篇:《角度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丛台区工程中心校

孔庆军

教学内容:河北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

56、57页例

1、例2内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 教学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4根小棒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师自制的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师:摆好了吗? 生:好了。

师:摆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现在拿走1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

2 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题—读题—激励)

(设计意图:由已知的事物产生新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校园情境图。师:请仔细看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师:校园里真热闹,你们能找出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生: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踢球、老师带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用剪刀修剪花木......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角就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吗?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角。A、生观察发现角。 B、师介绍角。

过渡: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生活中认识了一些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那些角?

3、折角。(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试着折一个角,折好了把角举起了,让大家欣赏。并指明说你是怎样折的?谁折的和他不一样?)

4、摸角。(把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感受感受。并指明说,你摸的是角的什么地方?有何感受?)

5、玩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发现了什么?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6、猜角。猜一猜哪个角大?猜一猜——演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创造角。(4人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学具创造一个角)

8、画角。(课件演示——师板演示范——生试画——评价——读画角儿歌,加深画法)

师:大家画的都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但聪明,动手能力也很强,可谓是心灵手巧,可老师还是想考考大家的动手能力,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认真听老师说要求。

你们的学具袋中有这样的长条和图钉,你能用两个长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每两名同学进行合作做角。做角时一定要注意尖尖的图钉不要扎到手。做好后两名同学互相说一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哪里是边,一会儿找同学在全班进行汇报,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后到前面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①判断;②下图中有几个角。

2、书上p58页练一练

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任选一题。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推荐第3篇:初步认识PowerPoint教学设计

初步认识PowerPoint 教学设计

朱刘街道魏家庄小学 李树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要使学生初步认识PowerPoint, 学会启动Powerpoint ,学会PowerPoint 中文字的输入、文本框阴影的设置、位置的调整,简单的动画效果,学会 PowerPoint 的放映。教学的重点是(1)幻灯片中文字的输入,能对文本框进行阴影设置,简单动画效果的设置(2)小组合作、研究、制作出作品。能力目标是(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幻灯片。(2)培养学生相协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教学难点是(1)学生能建立动画概念。(2)动画效果的设置(3)能制作出有自己特色的幻灯片。

(二)、教学过程

一、引出任务

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那知道哪个国家的人民发明了风筝吗?风筝是由中国人民发明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老师收集了一些风筝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边看边想:看到的画面与学过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相比,有什么特点?

问:刚才我们看到的画有什么特点?(生:能动,好象看电影一样„„)

师:他们是用POWEPOINT 软件制作的,(板书PowerPoint)有个中文名字叫“电子幻灯片”。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呢?我们今天就来制作一份电子幻灯片。

二、启动PowerPoint PowerPoint 和我们前面所学的Word 都属于office办公软件之一,它们在操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学们能不能用启动Word 的方法找到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给学生看) (板书:启动)

三、新建第一页幻灯片

1、师:这时,屏幕上显示的是“PowerPoint”的对话框,我们一般选择空演示文稿,再单击“确定”按钮,就弹出“新幻灯片”对话框。在这个框中列出了各种幻灯片的版式。今天,我们选择“空白”版式,师用鼠标单击左上方的“空白”版式,再单击“确定”按钮。这时,在“PowerPoint”窗口的编辑区中就出现了所选版式的第一张幻灯片,师介绍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现在就可以制作幻灯片了。 (板书:新建)

1、插入艺术字

首先我们要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幻灯片”。(板书:插入艺术字)知道怎么输入吗?请大家发挥自己的个性把艺术字设计的漂亮一些,并调整好艺术字的大小和它在幻灯片中位置。(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问:你是怎样输入的?(抽生演示)有用其他方法输入的吗?

2、输入文字

师:艺术字输入完后接下去就要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了。(板书:输入文字)用什么方法输入呢?在幻灯片编辑区上单击可不能直接输入呀?那怎么办呢?

(a)请大家小组合作先讨论讨论,看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方法。老师先提示一下:大家可以到“插入菜单”里去找也可以到“绘图工具栏”里去找。(生开始讨 论,看书,师巡视查看学生的情况)

(b)问:哪个小组已经知道用什么方法输入文字呢?(根据生回答板书:文本框)请学生上来演示。

©师讲解:文本框有2种——水平和垂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除了在插入菜单里有文本框,我们也可以在绘图工具栏里找到文本框。

(d)请大家在幻灯片中用垂直文本框输入五岳:“华山、衡山、泰山、恒山、崇山”;用水平文本框输入介绍五岳的一段话。(幻灯片中的文字)

(e)文字输入后还需要给文本框填充颜色,不然就不好看了。(学生动手)

文本框的的背景色是用什么工具填充呢?(生答:填充颜色工具)(生动手填充)。

师问: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填充颜色工具是灰色的呢? (生:是因为没有选中文本框)

注意:对文本框进行设置之前一定要先选定你要设置的文本框。 (板书:设置文本框先要选中文本框)

明白这个道理后同学们就可以很方便的给文本框进行各种设置了,下面先把颜色都填充好,填的漂亮一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生动手)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来填充。

(f)下面还要给文本框的设置阴影效果。怎样设置呢?(抽生回答)。(生答:先选中文本框,然后单击“阴影”,在弹出的阴影选单里选择一种样式。原来这么简单,你学会了吗?赶快把自己的文本框也设置好。(生动手,师巡视指导差生,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h)移动文本框

师:为了让我们的幻灯片突出自己的个性必须要调整文本框之间的位置,同学们试一试可不可移动文本框的位置呢?(生动手后,答:能)问:移动文本框跟移动艺术字的方法一样吗?

问:怎样移动文本框?(抽生回答)师:要拖动文本框的边框才能移动文本框。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文本框摆的有特色一点尽量不要跟别人一样好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

3、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介绍动起来呢?这可是最奇妙的。注意到格式工具栏中的像五角星一样的按扭了吗?通过它可以进行动化效果的设置了。同学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好吗?小组合作、相互讨论。

哪个小组已经知道怎么做了?(请生上台来演示)

4、放映幻灯片

还不会动是吗?那是因为你还不知道怎么放映。师:通过幻灯片放映按纽就可以观看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介绍进行动画设置。然后开始全屏幕放映幻灯片(学生操作)自己小组里评出一个最好的作品。师在台上演示学生评出的作品。

6、别忘了保存自己的作品。保存到我的文档中。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的认识了幻灯片PowerPoint,学了怎样启动、新建、怎样用文本框输入文字等。到下节课还要接着去学习。另外关于风筝的知识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去访问这个网站,然后制作出更多关于风筝的幻灯片。

推荐第4篇:《绘画构图初步》教学设计

《绘画构图初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习构图知识,进行绘画构图实践。 难点:构图的组织与安排。 课前准备

教师:优秀美术作品的构图分析。 学生:绘画工具,包括纸,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多种物象的组合关系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说明:偏左,偏右,中间太小,中间太大,偏上,偏下,偏左上角,偏右上角,偏左下角,偏右下角,太分散,太紧凑,适中。

师: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这13种基本变化,只有大小适当,位置适中,聚散合理的才是比较完美的构图。

2、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有一个表现主题,而且都要把主题物象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使之突出、明确、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不同点:(1)静物是人为的在一定环境下摆放的物象组合,空间是有限的。风景属大自然的造化,无边无界,空间是无限的。

(2)静物构图所考虑的是如何将有限空间中的物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而风景则要在自然中选取所要表现对象,即取景。

(3)静物的大小、位置、聚散关系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相对集中、独立,而风景是连绵不断的无限空间形态,且形态变化万千,层层叠叠,透视变化也比

1 / 2

较大。

三、学生作业

学生进行静物写生,教师辅导。

四、展示评价

对学生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可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2 / 2

推荐第5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步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步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研修员,高级教师) 1.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

什么是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观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等加以整合,做出对教学的整体规划、构想和系统设计,形成一种思路,对一系列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教学事件做出整体安排,形成一个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学科特点,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化学用语为工具,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认识论为原则,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因而,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有什么新的要求?传统教学设计非常关注知识点的教学及落实,注重单课时教学设计,关注双基。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倡导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我们都要有三大方面的思考:对学生学习应该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内容本体的学科思考,对教学的思考。

我们对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也不能仅仅是构筑系统的知识结构,除了具体的内容分析,我们还应该考虑内容的学科本质是什么?学科思想方法是什么?学科价值是什么?即我们在弄清楚了内容的学科本质后,用什么样的过程、方法、什么样的活动来把这些内容教给我们的学生,这个思考就非常重要了。我们想教给学生什么、想让学生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距离我们给他预设的目标有多远也就是他现在的起点是什么?在学生向这个目标转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也就是哪些地方最需要教学的帮助。

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单课时教学设计 什么是“单元”?

从课程理论得知,单元是教材或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学单元或学习主题的确定一方面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另一方面取决于实际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学单元或学习主题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相一致,那么,就可以用相应的内容标准作为参照。如果不一致,就需要教师对相关标准条目进行归总与整合,同时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具体化。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系统设计,属于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新课程倡导教师先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再做单课时教学设计。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来构建教学单元:据知识内容的相互联系或学习规律,将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按照一定的目的,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进行调整、重组来构建教学单元,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条理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在新课程实施中,需要从三维目标的实现的角度赋予“单元”新的内涵。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从教学内容看,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教学目标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逐步得以实现。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课题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有一定思维梯度的科学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单元教学”跟传统的单课时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系统教学,后者是先分散后总结式的教学。

案例“水的净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 3.教学设计的流程

3.1依据学习主体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学习主体分析:学习者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时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心理和社会特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发展阶段,认知发展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复杂的概念,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特别是在知识学习方面,当面临新任务时,实际经验成为学习的支柱,因此化学教学设计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顺序能提高学习效果,而在态度方面,初中生则表现出双重特点:一方面他们愿意接受自己敬重的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较强的独立性,需要通过教育和自身的体验来培养或转变态度。对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就是要确定教学的出发点。

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的学习的基础。其二,对技能目标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者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其三,对学习者所学内容所持态度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所持的态度是否存在偏差和误解。

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方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由于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连续性,学生的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都有记载,因此大多采取一般性了解的方法获取信息。但用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不太准确。当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有变化时,要用预测的方法。预测是以内容分析为依据,在通过一般性了解获取学生初始能力的大体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测试题,从而客观准确地鉴定学生的初始能力。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学生的已有基础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效。研究表明,与智力相比,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更大的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已有基础的诊断时,往往认为,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就是学生已经具备的认识和能力。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教师一般认为他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就获得了什么,而且学生获得的认识与教师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与成人或同伴的交往,以及学校教育中都会习得一些不科学的认识或有缺陷的认识,一般称为“个人概念”或“错误概念”。而且,即使经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学生头脑中的个人概念往往没有得到发展,甚至通过教学,学生也会获得一些错误认识。学生的个人认识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如引导对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对教师教材提供的信息的理解;影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解释。特别是那些错误的生活概念,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特别是要找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的生活概念,在此基础上,找出知识生长点,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 在对学生已有经验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分析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程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确定单元和单节课的教学目标。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与其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根据具体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与现实性,既是化学最基本的内容,又能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而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要分析教材内容的类型,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第三,要分析和研究所学的教材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第四,要分析和研究所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的综合;要重视分析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尽可能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设计开始时,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学习水平,并以清晰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所谓“学习结果”就是指预期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区域,而“学习水平”就是表明这种行为在一定的范围所达到的程度。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一般应包括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而且陈述应该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最后,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协调好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确实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3.2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情境的设计

确定了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因为知识具有情景性,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景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景中再应用的可能性,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更为有效。情景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如录像、模型及图片等。

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

选择教学内容后,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核心活动和任务。任何核心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要与学习内容相适应,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其次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相一致,具有驱动性,能够吸引学生,使其主动参与。第三,好的学习活动应当具有可生成性和价值性,学生完成此活动,能够从中激发衍生出其他相关的可研究的问题,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意向。因此,好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以一个活动为核心的一组活动,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组织与评价设计

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更是重要。探究活动是学生个体独立完成,还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小组是两人一组,还是四人一组,组内成员如何构成;小组进行完探究活动,如何进行交流活动,是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还是学生个体自愿发言;交流活动是一个专题进行完,再进行另一个专题,还是每个小组把所有的内容依次都汇报完;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设计。

进行完学习活动,要进行评价活动,这就涉及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具体到单元或课堂教学评价,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设计,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采取的评价方式可能不同,如情感态度、合作意识与技能、探究能力等,通过传统的纸笔测验或习题,是无法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因此,更提倡活动表现评价,通过让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来进行评价。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就要设计相应的活动任务,评价观测记录表,以及制定评价标准,选择适宜的评价时间。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一般在教学的总结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通过口头、解决问题、习题等方式来进行。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一般通过填写课堂学习活动评价表。 3.3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活动实施后,要针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关键的是要看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都有提高和进步。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并且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设计是否真正做到了基于学生的经验,具有基础性、现实性、现代性;学习任何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驱动性,吸引学生参与,是否探查了学生已有的相异知识,了解了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学习活动组织和管理形式的设计是否有效;教与学的材料的设计是否充分、适合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由确定教学目标开始依次进行,可以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开始,也可以受某种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或活动激发。总之,不论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如何,对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都是必要的。

4.例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案例略。

综合而言,现代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规律及心理特点,教学目标要求多元化;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结构化,突出有意义的联系,又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则倡导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建构过程和学习活动;教学评价应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采取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策略。

推荐第6篇: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2、今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那同学们听的时候可要认真了,因为在老师的小故事里有很多问题需要同学们的帮忙哦!大家愿意帮一帮我吗?(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幻灯片)大家用掌声告诉老师答案,好吗?

3、怎么不拍了?每只兔子分几个?那半个能用掌声表示吗?那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那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同桌合作学习活动,学会合作,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3、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出示自学指导

1、仔细观察例1,然后用圆形纸片折出½,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怎样用圆形纸片表示出1/3?

3、想一想:用正方形纸片能表示出¼ 吗?如果能,该怎样表示?

4、为什么正方形和圆形都可以用¼来表示?

四、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1、同桌合作

五、检查自学效果,教师给予适宜点拨

(一)认识1/2

1、折好了吗?那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折的?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折?

2、对了,像这样把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呢就是这个圆片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2呢叫做“分母”,表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而横线呢叫做“分数线”,它表示的是平均分;1呢叫做分子,表示的是这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全班跟着老师齐读两遍)

3、那现在呢请同学们用直线把自己所折的折痕划下来,并在圆片上表示出1/2,然后涂上色。

4、涂好了吗?那我请一个同学上来给我们大家展示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他把这个圆片怎样分?(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然后呢他涂了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他涂对了吗?

(二)认识1/3

1、哎呀,不好!第四天,兔妹妹也来了,他也想吃苹果,这可怎么办,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却有三只兔子,这又该怎么分呢?(把一个苹果拿来平均分成3份)那每只兔子能够分到多少苹果呢?说说你的想法。

2、哦,你真聪明!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同学们,听了XX的叙述,你们会分了吗?老师也会了,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分分看,好吗?(出示课件)

3、首先呢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然后每一份呢就是它的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1/4

1、那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1/2和1/3了,知道1/2就是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而1/3呢,就是把圆片平均分成3份,然后取其中的一份;那现在呢,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分数的具体认识情况,愿意接受考验吗?

2、那好,现在呢,请同学们用老师所给的正方形纸片折1/4,折好后,请同学们在自己所折的图形上表示出1/4,并给它涂上色。

3、涂好了吗?现在呢我请一个同学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4、说的真好,对了,他呢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呢他取其中的一份,并给它涂上了色。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5、刚才呢我们是用正方形纸片来折1/4,那圆片呢,我们能用它来表示出1/4吗?那现在请同学们用另一面折出1/4,并把它表示出来。

6、对了吗?那你们看,我们刚才折的和现在折的:方法不同,然后形状也不同,可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生理解:只要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7、那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现在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练习,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

六、出示课堂练习

1、生独立完成;

2、师边指导边改

3、一起校正答案

七、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了什么?

2、那在写分数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写分母,再写分子;读的时候也是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推荐第7篇: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泽国四小

郑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或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借助图形明白几分之一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等方法,使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3、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游戏导入。

用“掌声表示数”的游戏来引入,由老师来说问题,学生把答案拍出来。

课件出示场景:

(1)把4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2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3)把1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老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掌声来表示?”

同学们就会各抒己见,得出“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半个”的结论。 老师用课件进行演示,引出“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个问题。 接着引入新课,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小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既将“平均分”的概念自然地体现出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例一:教学二分之一,认识四分之一。

在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块月饼怎样分才是平均分成两份呢?接着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大小一样的两块。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块是它的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点击课件:展示一个“平均分”和一个不平均分的月饼)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块是它的多少?用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呢?(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

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辅助学生思维,实现了教法中的由扶到放。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月饼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仔细观察,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发挥了远教资源的“主导”作用,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例二:折纸活动。

折一折:你能折出这张正方形纸的并给它涂上颜色吗?

展示学生各种折法后问:“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利用实物投影一一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利用投影来展示学生的成果,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3、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加以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4、例3:大小比较。

(1)猜一猜: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吃西瓜的时候,也用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它们都想吃的多。小猴子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的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它们俩谁吃的多?为什么?

(2)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谁吃得多”的讨论。

(3)出示比较、、的大小,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归纳: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就越少。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利用远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小猪小猴的可爱形象很容易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吃西瓜的图片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非常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了数学思考。】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这样的练习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课堂总结

从今天的学习中,你认识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

推荐第8篇: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交川小学 陈会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 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3 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 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师生一起看图。指导学生回答。

师: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案。 师;这个同学摆了几把小伞? 生:

1、

2、

3、4把小伞。

用同样的方法说出其他几位同学摆图案及所用的木棒。 (2)看看老师摆了什么图案 生:正方形、房子、八边形。 师:每种图案一共用了几根木棒?

师生:每个4根,一共用了4+4+4+4+4=20根 每个6根,一共用了6+6+6+6=24根 每个8根,一共用了8+8+8=24根

师:把老师摆的其他图案

(3)教师叙述:求4个5或5个4相加是多少,4个5或5个4,分别相加是多少,都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方法——乘法。

(4)学习怎样写乘法算式。

师:要求5个4相加是多少,用加法算是“4+4+4+4+4=20 ”,用乘法计算就可以写成“5乘4或4乘 5”。两个数中间写“×”,这个符号叫乘号。(板书:3×2=6或2×3=6。)

师:把上面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加以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生: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两个数分别表示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教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写出第三个例子的其中一个乘法算式,分别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并指出乘法算式的读法。

读作:5乘4等于20。

师:5和4相乘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动动手、动动脑

师:每行摆5个圆片,摆四行。 师:每行摆5个圆片,摆四行。 2.我会读

4×5 6×5 5×2 2×4 3.我会做

(1).做教科书“

(2).做教科书“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4个 2”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 4个2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4和2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式计算。

(3).做教科书“ 4.我会改

师: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12 6+6+6+6=24 2+2+2+2+2=10

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什么时候我们才用乘法?

推荐第9篇: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谢欣桐

一、诱思导学

1、暖暖的阳光洒满青青的草原 ,许多小动物正在草原上快乐的玩耍。 想不想去看看?要看到有哪些小动物可不容易。会遇到很多麻烦的,有信心吗?看,问题来了。

2、大门为什么打不开呢?原来这里面藏着秘密,请你找找算式中加数特别的有哪些?

“5+5+5 ,4+4+4+4 ,2+2+2+2+2”每道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二、质疑研学

师: 瞧!小动物们正在活动呢!图中你能找出这样的算式子吗?

板书:2+2+2=6 也就是 3个2 谁来用学具摆一摆 板书:3+3+3+3=12 4个3 谁来用学具摆一摆 师:你真了不起!那这幅图呢?找找看?

生:是4个2,列式是2+2+2+2=8。师:求4个2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板书:乘法) 师:听说过乘法吗?你是从哪里听说的? 生1:姐姐告诉的 生2:妈妈告诉的

师:以前都是听别人说的,今天我们自己也知道乘法了。 师:刚才的4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2=8 2×4=8 师:这个×,像什么? 生1:像拼音字母× 生2:像错号叉

师:在上学里我们把它叫做“乘号”。(板书:乘号)

师:乘法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一样,也有表示乘法的符号,乘法算式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请大家猜一猜在乘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读作 (生集体读一遍)

师:加法算出来的得数叫?(和)减法算出来的得数叫?(差)那今天的乘法算出来的得数叫?(积)

师:几个2相加,我们以前用加法,现在可以用乘法。(生再读2×4 4×2 )

生活真奇妙,算几只小动物,我们就认识了乘法,接下来还有什么发现呢?下面我们继续在草原上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有好多鸡在找吃的,来口算一下看有多少只鸡。 小朋友要一口气说完,深吸一口气准备好,开始! 生:3+3+2+3+3……

(有的学生渐渐地不说了,有的叫了起来,还有的学生憋住气在继续说,脸涨得通红,终于也停了下来。老师的手也写软了) 师:你们感觉求100个3用加法算,算式写起来怎样? 生1:要写很长时间,要写很长的算式,黑板不够写。 生2:太麻烦了。

生3:可以用我们刚学的乘法,写成100×3或3×100,快多了! 师:这里5个3,8个3,100个3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加法?你觉得怎么样?

生1:用加法太麻烦 生2:乘法简单写的快。

师:几个几,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但用乘法比较简单。

三、达标测学

1、课中活动——拍手游戏。

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再让一名学生拍手,(强调: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中间要停顿一下)其余同学说一说;最后让同桌游戏。

2、练习

1、2 列加法算式和列乘法算式,哪种写法简便?

四、得知博学

师:小猴子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我们来了, 你觉得是几个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并列式) 生1: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5个花片,5+5+5=15,是3个5。 生2:我是竖着看的,每排有3个花片,3+3+3+3+3=15,是5个3。 师:同样多的猴子,观察角度不一样,算式就不一样。

五:反思促学 1.沟通联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齐答:乘法)乘法是怎么来的? 师:是加法变出来的,什么样的加法可以变成乘法?复习引入的算式,体会相同加数连加的意义。 2.联系生活。

师:学习乘法以后,每个小朋友都会多一双眼睛-------乘法眼睛,先把眼睛闭上,用一双乘法眼睛,然后想一想生活中哪里有乘法现象? 师:太棒了,你眼已经具备乘法的眼睛了。

3.下课后,小朋友们又多了一双乘法的眼睛,你可以告诉老师,还有你的爸爸妈妈,你现在自己知道乘法了。好,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下课。

推荐第10篇:初步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初步认识分数

一、创设情境,以整导分。

1、屏显,师:你能从大屏幕上看到狗爸爸给2只小狗买了什么?你觉得怎样分才公平?(平均分)

2、师:第2天又买来了2块饼,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得几块?

3、师:第3天只买来了1块饼,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得几块?屏显动画:两个半块一样大。

二、自主探究,体验分数意义。

(一)、认识1/2

1、师:这只小狗得到的半块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谈谈你的看法。屏显:1/2。

2、师:另一只小狗得到了?为什么?

3、屏显: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4、师:这个二分之一会写吗?会读吗?

5、实际操作,体验1/2。

⑴出示各种形状的纸片,师:你能找到这些纸片的1/2吗?并画上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⑵展示并交流你是如何找到的,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⑶观察思考:你有哪些发现?

a:相同之处(强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b:不同之处:阴影部分的形状、面积各不相同。(讨论强调谁的)

⑷出示不平均分的圆片,师:这个阴影部分能用1/2来表示吗?为什么?

⑸师:你还能找到谁的1/2呢?怎么找?

(二)认识其他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

1、组织创造。(学具:同样大的正方形每个学生一张。)

师:我们认识了1/2这个分数,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1/

3、1/4&&)

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上涂上阴影部分来表示出你想认识的那个分数吗?(注意:在合适处标上你想认识的那个分数。)

2、组织交流与展示。

3、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

⑴抽象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⑵分数有大小。进一步观察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三)总结:学生质疑。

三、巩固拓展。

1、练习。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

第11篇:统计表初步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会用正字或符号来记录数量的多少。2.会识别统计表,会填写统计表

3.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

2.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一个单位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能完整地画条形统计图。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小丁丁正在调查每人最喜欢的水果。

小丁丁让同学们依次站起来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师:怎样记录喜欢某种水果的人数呢? 生:可以用圆表示, 生:可以用写正字表示, 生:可以用画三角表示。

师:对,小朋友说了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来表示,除了这些,今天老师要向大家再介绍两种新的表示方法,简单方便,想学吗? 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我们可以用写正字的方法来表示 出示数学书第39页插图 探究二:

师: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 出示数学书第39页插图 练一练

调查一下你们班级同学最喜欢的某种运动的人数,并记录下来。 出示数学书第39页插图 探究三

1、师:小丁丁记录了班级每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情况,怎样一眼看出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呢?

生:数数有几个正字,一个正字表示5 小结: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成这样的表就可以了 出示数学书第40页插图

1、请将右面的统计表填完整

2、小丁丁班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小胖记录了放学后在社区儿童游乐场活动的小朋友人数,根据他的记录填写统计表。

数学书第40页练一练①

师:根据记录你知道玩滑梯的小朋友有几个阿? 生:有3个正字就是15人,再加2个一共是17人。 师:那你知道玩气垫床的有几个人吗? 生:有2个正字是10人,所以一共是13人。 …… 练习二

1、小巧记录了体育课上参加各种运动的人数,请根据小巧的记录填写统计表。数学书第40页练一练②

师:根据记录你知道参加跳绳的人数是多少? 生:我数一数一共有8个竖杠,所以是8人参加跳绳 师:那参加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呢? 生:一共有9人参加踢毽子 师:参加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生:一共有12人 ………

课堂小结

会用正字或符号来记录数量的多少。 会识别统计表,会填写统计表。

第12篇:《初步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初步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6页至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 教学难点: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猜一猜,我在黑板上写的是什么?

师:是的,我写的是今天的日期,那是因为今天有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年、月、日是一个比时分秒稍大一些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师:大家可别小看这三个朋友,它们总是帮咱们记录着生活中一些快乐的、难忘的甚至是激动的事情,下面老师邀请大家坐上时光快车,去到那些快乐、难忘的日子里看一看好不好?(ppt出示照片)

师: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或者是叫你难忘的日子?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年历

看来大家对年月日挺感兴趣的,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年、月、日,我为大家准备了不同年份的年历表,它就在你的抽屉里,请把它拿出来吧!

(二)大月、小月、特殊月的探究

师:大家可别小看它,它里面可是藏着许多的小秘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火眼金晶看年历,自己先观察,然后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它记录下来!

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是火眼金睛队!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发现?师根据生反馈板书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还有什么发现吗?我们把他们记录下来!

师:请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那一年中哪些月是31天呢?哪些月是30天呢? 师:大家知道吗?每月有31天的这些月还有个名字呢,叫做“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特殊的月份。大月、小月我们是看年历表知道的,那如果不看年历表有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大月和小月?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这个好长啊!老师用2句话就能概括。(PPT出示: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

师:谁愿意来解释一下?(生反馈)把大月记住,小月就好记了,特别提醒:还有一个二月

别忘了。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都记住大小月了吗?那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吧!。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ppt讲解)

第13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感悟数学来自生活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的。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

每小组发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纸片,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方案一:

这节课我们要认识数学上的一位新朋友,这个朋友它还有点神秘,待会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真面目好不好?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说森林里住着两只小白兔, 1、一天,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

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 为什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只兔子,板书:平均分。)

2、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它们每只兔子可以分得( )个。两只兔子都很满意

3、第三天,兔兄弟又出去找食物了,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

是这样吗?每只兔子分到半个苹果。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

1、师:老师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要把这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呢? 学生回答

2、师:有同学指这块是月饼的一半,(用手指另一半)那这一块呢?

3、师:小结:这就是说,我们只要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月饼的一半。是不是?

4、师:一个月饼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能不能创造出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半个月饼呢? 学生回答

(二)引出分数

1、师:表示一半的符号有很多,数学上统一规定用1/2表示一半, 1/2这样来写,先写中间的“-”,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1份(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1/2就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叫做1/2。

2、刚才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是它的1/2。另一份呢?

3、认识了月饼的1/2,你能找到长方形的1/2吗?拿出长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1/2,并用铅笔涂上颜色。

投影展示三种不同折法. 师:刚才你已经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咱们可以用3种方法对折,显然这三种折法各不相同对吧?

1? 2师:这样看来,怎么样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指着板书)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1就是它的。

2师:为什么折出部分都能表示

4、下面有两个被分成两部分的图形,我也涂出了它们的1/2,你们帮我看看对不对。

(三)认识四分之一

师:1/2你认识了吗?下面我想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该怎样分呢?每份是多少?(奖励)(板书:1/4)

同桌合作,折一折,涂一涂,找到圆形和长方形的1/4 把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为什么图形不同,折法不同,却都能用1/4表示

(因为它们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就用1/4来表示)

(四)发挥想象,创造几分之一。 师:大家看下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表示?

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这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那平均分成3份,1份是?平均分成

4、

5、

6、

7、8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继续分下去,还能得到哪些分数?

师:分成100份,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还能继续分下去得到其它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能说的完吗?

这样的分数有无数个,把一个物体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五)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师:我们接下来再来分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1份是多少呢?2份呢?3份呢? 教师:那你能用圆形纸片来表示蛋糕,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找到图形的8分之3吗?

完成的同学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大屏幕上出现(分的8份,涂的3份)

那涂色部分我们可以用3/8来表示(板书:3/8)

学生交流。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重点理解:如3/8里面有几个1/8? 教师及时评价表扬,学生评价,展示者自评。

(六)学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看黑板上、咱们研究出这么多的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它有自己的名字 11像、、3/8„„这样的数都叫分数(板书:分数) 24分数的每一部分又都有各自的名字?

3 „„分子 (1)这短横叫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 —„„分数线 (2)分母是8,就表示平均分成8份 8 „„分母 (3)3叫做分子 表示其中的几份

记住了吗?这样,咱们找个分数,你能快速说出下面分数的分子,分母吗?

1的分子是—— 分母是—— 81的分母是—— 分子是——

4(七)了解分数的由来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其实分数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

在古代,人们分东西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地产生了分数。我国最初用算筹表示分数,如1/3就表示成 1 。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1 3表示1/3。 111 再后来,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就采用现在这样的表示法了。

五、训练提升

生活中,分数有很广泛的应用

1、人体中的分数

你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中也能找到分数。不相信?我带你一起来找找,好吗? A胎儿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胎儿发育成长而来的,我们先来看一看胎儿的图片。(出示胎儿图片)他身上有什么分数呢?注意观察,这是头的高度,往下看,发现了吗?头部的高度大约是整个身高的几分之一? B婴儿

出生后,他就不叫胎儿了,叫什么?(出示婴儿图片)再看看,婴儿的头部是整个身高的几分之一? C成人

1吗?有眼力,会是多41少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一个成人的头部是整个身高的几分之一?()

81知道吗?如果一个成人的头部占整个身高的的话,这可是一副标准的模特身材,象我,

8长大后,一个成年人,(出示成年人图片)头部还会是整个身高的如果能再长高3-4厘米的话,也可以称的上模特身材了,喜欢模特身材吗?那就希望我们同学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人人争取长个模特身材,好吗?

2、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数 写分数

你联想到几分之几?

3、这节课内容你学会了吗?看下面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4、拓展练习:

欣赏各国国旗,你能看出其中的分数吗?

六、应用分数。

你能用“几分之一”说一句话吗?(时间少就少说,时间多就多说几句)

七、课堂总结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有一句至理名言:

成功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试读百分之一

百分之九十九

同学们,老师也祝愿你们能用你们那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长大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下课!

板书设计

反思:

1、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像书写1/2

2、语气再柔和一些。

3、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展示

4、5 第2个怎么就能做到平均分

5、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第14篇: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校级交流课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23-12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

1、2题,练习二十五第

1、3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数?(生答)

师:(过度)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那我们把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出示课件)(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下面请同学们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北京某一天的气温是零下5摄氏度至5摄氏度。 师:测量气温我们常常要用的工具是什么? 生:温度计。

师:老师现在给大家带来了一支温度计(出示并介绍温度计)比0摄氏度高的温度我们用带 “+”号的数来表示;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我们用带“-”号的数来表示。

现在请同学们用带“+”号或“-”号的数来表示这两个温度。学生在本子上完成,师巡视,在集体评讲 (出示课件)

教师小结:3℃记作+3℃或,读作正3摄氏度 零下5℃ 记作- 5℃,读作负5摄氏度。

因此,这里的加号、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在这里加号叫做正好,减号叫做负号。

师:-5℃和5℃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示课件)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表示以下的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第123页下图的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

(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记作:+8844.43米

记作:-155米(师板书)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交流、讨论。

师指出:(板书)像

3、+

15、8844.

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3”读作:正3,“+”是正号。通常“+”号省略不写。

像-

5、-

10、-1

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5”读作“负5”,“-”是负号,不能省略

出示课件:负数小资料(全班齐读) 找生活中的负数

练习:课本第124页,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课堂活动:

1、2题。

①读一读,议一议。

学生齐读,巩固负数的读法。

②根据题中的信息,说一说三个班的答题情况。 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理由。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用到负数。

五、课后延伸

“考考你”(出示课件)

六、作业

练习二十五:

1、

2、

3、4题。

七、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

5、+

15、8844.

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5、-

10、-1

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负数。

第15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写一写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场么?今天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看看,好不好? 生:好

师:(出图1) 游乐场里可真热闹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小飞机、过山车、摩天轮等等,

师:这么多好玩的,那我们先看看小飞机好吗?

二、加法

1、师:(小飞机)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小飞机有3个小朋友。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2:小飞机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你提的问题真完整!小飞机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吗?

生:3+3+3+3+3。(生如果用乘法,师评价:你都会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了!可是大家都不太理解,你能列出大家都能理解的加法算式吗?)

师:请同学们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计算出得数。 师:齐读一遍。这边还有小火车和过山车呢,你能分别提出问题并解决吗?

和同桌交流一下,把问题说一说,请同学们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

师:谁愿意把你的问题和算式跟大家分享一下? 师:你对这幅图,(小火车)提出什么问题? 师:怎么列算式呢? 生:6+6+6+6 师:过山车呢?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2+2+2+2+2+2+2 师:你说的慢点,我都跟不上了,我们数一数,够不够。(故意写错) 生:老师写错了

师:噢,这么多,老师当然很容易写错。得数是多少? 生:14个(你算的可真快,一共是14个小朋友)

2、师:认真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加数一样、麻烦、长。。。

追问引导:很多数相加,这些都相同------加数相同。 师:它的加数都是3,几个3相加?5个3(板书) 师:它呢?它的加数都是几? 生:加数都是6,有4个6(板书) 师:最后一个呢?

生;加数都是2,有7个2相加(板书)

3、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过山车,每排有2人,有7排,如果过山车上有10排小朋友,怎么列算式?写在你的本子上。(写好的同学用你的坐姿告诉我)

要是有20排小朋友呢?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吧,(怎么还没写完呢)

采访两个:我采访一下,你写的感觉如何?

假如有100排,你还愿意写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本子写不下了。

师:即使你写出来了,别人都看着麻烦,把笔停下吧,不用写了。

师:是啊!写起来不方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算式,这可怎么办呢?(思考)

生: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乘法。

师:其实这个问题,数学家也发现了,他们就用想了一种新的运算方式----乘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朋友:乘法。(板书)

三、改写乘法

1、师:我们先把这个算式齐读一遍。注意看:加数是几? 2 师:我们把2叫做相同加数(板书),几个这样的2? 7个 师:所以它是7个2相加,7个2相加可以用2×7 来表示。2是相同的加数。7就是2的个数,(强调)2×7表示的就是7个2相加.因为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也等于14.师:中间这个符号×叫做乘号(板书乘号),读作:“乘” 。这乘号怎么把它记住?

生:是错号,把加号斜过来。(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会写吗?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遍,左斜右斜。这个乘法算式读作: 2乘7等于14。(板书)我们齐读一遍(大家的声音真响亮!)

师:还可以把2和7交换一下位置,写成7×2=14.这算式怎么读?

(生读师写:7乘2等于14)

2、“一共有多少个气球”这道题怎样写加法算式?加法算式怎么改写成乘法呢?谁来试着讲一下?

师:给大家解释一下好不好?还可以怎么写?(你讲的真完整,都可以当老师了!) 师:你们会读这个乘法算式吗?请大家齐读两遍。 (屏幕上加法)师:还记得刚才那两个算式吗?你能把它们改写成乘法吗?同桌讨论一下并说说理由,然后写在纸上。(生讨论,写在纸上,汇报) 师:那这时你会很快的记住它们么?

师:接下来把我们的目光转移到黑板上,大家看一下左边:加数相同的加法(板书),再看看右边的:乘法(板书), 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四、巩固练习

1、课本48页“做一做”的

1、

2、3题。

五、知识拓展

师写:2+2+5+3那你能把它改写成乘法吗?什么样的算式可以改写呢?

小结: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例如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可以用简便的乘法来表示。

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呢?

六、谈收获: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乘法就在我们身边,下课!

七、作业

课本第49页练习九,第1~3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15 3×5=15或5×3=15 6+6+6+6=24 6×4 =24或6×4 =24 2+2+2+2+2+2+2=14 7×2=14或2×7=14

读作:7乘2等于14 读作:7乘2等于14

第16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 韩乔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角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角。 难点:画角。

教学准备:圆形纸 钟表 三角尺 剪刀 纸条 暗扣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学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教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看,老师带来了三件物品,它们身上有角吗?(出示例1的图画) 等学生观察后,把剪刀、钟表、三角尺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问: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再指课件上第

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出两名学生)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第1题) 学生先判断再说理由。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误。

(5)师:你们看,下面几个图形里也有角,快跟你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吧。(出示课本第43页第3题,同桌互相指着看看,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6)找生活中的角。

①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②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3.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①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学生轻轻地打开课本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②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师(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请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2)做活动角。

①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们的长纸条和暗扣,试试吧!(生做) ②展示两学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在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之间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③认识角的小大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看一段动画片吧。角的王国有一个红角和蓝角,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请看(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从动画片中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吗?最后又怎样了?

生:它们是为了谁大谁小而吵的,后来通过比较,它们都是一样大的,它们又成了好朋友。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角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这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谁能像他这样说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4.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 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

指名生说说。同时教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师: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 学生画,教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巩固应用:教材练习八第2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1.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角的画法

先选择一个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第17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台实小 张碧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 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 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 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 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 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 (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 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非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第18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简单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用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一张长方形纸、三张圆片纸、一条彩绳,四个苹果和两瓶牛奶

学具: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各两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揭示课题

师:(实物)4个苹果想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2) 两瓶牛奶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1) 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半个)

揭示课题:一半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学王国里面的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几分之一)

二、操纵探究:

1、揭示1/2的意义,教学读法和写法 师:我们说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同学,是这样分的吗?那是怎样分?(从中间切开),为什么?仔细观察这两份蛋糕大小(一样),像这样分得的每份都一样,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这一半我们可以用1/2这样的分数来表示,那另外一半呢?(也可以用1/2表示)

师:所以我们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快蛋糕的1/2。 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谁会说一说1/2是什么意思?

师: 1/2怎样写呢?1/2这样写,先画一短横线,短横的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得份数,表示其中的1份,写在短横的上面。读作:二分之一。 生读两遍

师:你会写吗?伸出手指书写1/2。

师: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一份是整个蛋糕的1/2,那另一份呢? 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谁来说一说。 全班齐读一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2、动手操作认识1/2,促进内化。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1/2,你想创造一个1/2吗? 师:请你拿出长方形纸,把你认识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

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 引导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都能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呢?(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认识1/4.师:生活中处处有像1/2这样的分数。瞧,这是什么?(彩带)它的1/2在哪里?谁来试着找出来?

生演示,对折也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段就彩带的1/2,另一段呢? 师演示在对折,用什么数来表示其中一小段?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1/4,你会写吗?,我们一起来写。板书(1/4)读作:四分之一 师:你想创造一个1/4吗?

拿出任意一张学具纸折一折,把图形的1/4用斜线涂上颜色。 师:谁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个图形的1/4.引导思考: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可以用1/4表示呢?

4、课堂延拓,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师:大家从这么多个图形中认识了1/

2、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小结:像1/

2、1/

4、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想用图形来表示他们吗?

同桌交流: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的。

5、提取精彩,比较大小。

师:今天喜羊羊们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也想用分数来分蛋糕

喜羊羊说我要吃1/2 ,美羊羊说我要吃 1/4 ,懒羊羊说我最喜欢吃,那我要吃 1/8 。同学们你们说懒羊羊有占到便宜,吃到大的一块了吗? 我们一起用图形验证一下。

三、分层联系,寓学于乐

1、课本做一做: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课件)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几分之一表示吗?

3、先看一看,估一估,再填上适当的分数(课件演示)

4、猜一猜,哪个图形比较大。

四、生活中的分数

1、读出语文句中的分数。

2、欣赏各国的国旗

3、播放:多美滋分蛋糕广告(从广告中你联想到几分之一,看到最后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9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希望你在使用过种中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给我们提出来,以便改进工作,更好的做好后面的工作,谢谢!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渗透对分数单位的初步认识。

3.情感目标:

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了解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有关知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

各种图形的纸片。

教材简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以后继续学习分数的基础。教材首先选取了人体成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变化为素材,引发学生提出“一半怎样表示”的问题,引入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动手创造符号表示一半,引出1/2;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来理解“1/2”的含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来认识1/

4、1/

8、3/8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学的重点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一天天的长大,我们的身体也发生了许多奇妙的变化,想不想知道我们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变化?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几个不同的时期)仔细观察胎儿图,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胎儿时期头占整个身长的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人体结构变化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进而引入对分数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1/2

1.动手操作表示一半,初步感知1/2。

(1)独立操作。

谈话: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半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折一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2)班内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出:一半还可以用1/2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符号来表示一半,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下面认识1/2奠定基础。

2.动手操作,理解1/2。

(1)独立思考。谈话:对于1/2这个分数,你最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的板书)

(2)说1/2。谈话:刚才我们是怎么表示这张纸的一半?你能不能用1/2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1/2)

(3)小结。(教师边演示边解释1/2中的

2、

1、/的意思。

(4)班内交流。谈话:谁能说一说1/2什么意思?1/2中的横线、

2、1各表示什么意思?

评析:让学生提问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到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说一说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过程,初步直观形象地感知1/2的含义。

(5)判断。把一个蛋糕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蛋糕的1/2。

①独立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2,现在我们来看看丁丁和冬冬是怎样理解1/2的。

②交流辩析。

谈话: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评析:创设“把一个蛋糕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这个蛋糕的1/2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辨论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

(二)认识1/4

1.谈话:我们来看看婴儿时期头占整个身体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发现婴儿时期头占整个身体的1/4。

2.学生操作。你能用学具表示出1/4吗?

3.班内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1/4?

评析:学生在认识1/2后,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1/4,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认识3/8

1.谈话: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几?3/8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学具表示出来吗?

2.班内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3/8?3/8是什么意思?

3.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4.揭示课题。

谈话:像1/

2、1/

4、3/8这样的数都叫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5.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评析: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并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虚线部分。

2.自主练习第3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评析: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利于他们自主构建知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第20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设计

天元小学 李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熊猫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熊猫卡通图片、竹笋卡通图片、盘子卡通图片、除法算式卡片、智慧星、红花、太阳花。

四、教学步骤

(一)、设计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边讲边出示情境图)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嗯,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贴出熊猫卡通图片)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请好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贴出竹笋卡片),它要把这些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依次出示熊猫卡通图片)。可是,京京该怎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呢?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京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对,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棒!谁愿意上台帮京京分一分?(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和他分的方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学生连写,教师巡视)

师: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个竹笋?

生:12个。

师:那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分成了几份?

生: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后面,每盘放几个?

生:3个。

师:最后把“3”写在等号后面。 (板书:12÷4=3)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2除以4等于3。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挑战园地

师:好,我欢迎大家进入“挑战园地”。

1.第一关“魔法卡片”。(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

出示算式卡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老师奖励红花一朵。

2.第二关“小帮手”(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熊分苹果的情境图)

师:谁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熊,每只分3个,平均分勇除法计算。

师:嗯,你说得棒极了,真了不起!老师要颁发给你一枚智慧星。其他小朋友表现得也很出色,大家共同帮助了两只小熊,解决了它们的难题,老师也为你们每人发一朵“助人为乐的太阳花”。 3.第三关“分西瓜”。(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题目要求写除法算式,只有平均分才能用除法。图上一共有10个西瓜,两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放5个西瓜,列成算式是10÷2=5 师:如果不让你列除法算式,不动手摆,你还有其他分西瓜的方法吗? (学生列举方法,教师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师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我宣布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挑战成功!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

设计初步教学
《设计初步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