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也谈写作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2 21:00:5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也谈小学生作文写作学习

也谈小学生作文写作学习

小学生的作文写作可以借鉴书法的学习方法,从摹到临再到创作的过程。史上的大书法家的成长过程,都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最后才成为大书法家的。

我认为作文教学也应走同样的路,哪种一开始就让学生去创作的方法有点急功近利。学生在不知道什么是作文,怎样去写作文,写作文要注意些什么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流水帐。缺乏主体的目的性。所以我主张先让学生看优秀的作文范例,从中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看别人是怎样组织语言的,看别人是怎样把事件写具体和生动的。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后,进入第二阶段仿写,如写人时,让学生先学习一篇关于写人的文章,再结合自己要写的人物,摹仿创作。有的前二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写作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后,才可以走入创新阶段。在自由创作阶段,重点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从中发掘生活事件中的生命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写作之前,要确立自己的写作目标和写作思路。注重围绕目标对事件的取舍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勤写勤练。你一定会成为写作好手。

要写好文章,多读书,读好书是至关重要的。望对想写好文章的同学有所帮助。

推荐第2篇:也谈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

也谈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

时间:2011-05-30 来源:www.daodoc.com 加入收藏

本文简介:此文由126期刊发表网整理提供,如需帮助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谢谢摘 要:写作能力训练是汉语能力专项训练项目之一。汉语教学中开展汉语写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习者汉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汉语写作教学特点主要有: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模仿

摘 要:写作能力训练是汉语能力专项训练项目之一。汉语教学中开展汉语写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习者汉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汉语写作教学特点主要有: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模仿性。汉语写作教学一般步骤是指导、批改和讲评。写作能力训练方式主要有:听后写,说后写,读后写。同时,汉语写作教学中应做到三个重视:激发学习者积极性,按正确行文格式书写和培养学习者动手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学习者输出/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说”和“写”的教学。而就汉语而言, “写”又包括两方面:汉字书写和汉语写作。汉字书写教学一般在初级阶段进行,教学对象是零起点学习者,通过写字训练使学习者获得汉字书写能力。本文在此仅就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汉语写作作为单项教学课目,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这些学习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汉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词汇、语法基础知识及常用句式。部分学习者的 HSK 成绩达 3 级以上,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汉语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写作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汉语教学中,学习者输出/表达能力“说” 和“写”的能力往往很不平衡,有些学习者能“说” 的话却“写”不出来,有的学习者“说”的虽能写出,但“写”的不如“说”的好,或口头表达上能 “出口成章”,但书面表达上却错误连篇。由于汉语写作能力有限,学习者欲“写”不能。设置汉语教学写作课程,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专项训练,就能逐渐使学习者解决会说不会写,说得好写得差等问题,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实践表明,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汉语尚未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前用汉语表达时,思维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要借助母语,母语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表达;而纠正由于母语负迁移干扰造成学习者汉语表达的偏误,通过写作专项训练熟悉汉语思维方式并养成汉语思维习惯,效果最佳。汉语写作教学自始至终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学习者学写作文,一般要经过的过程是:教师写前指导(阅读范文)——学习者写作(实践) ——批改(教师批改/集体改/学习者互改等)—— 教师讲评,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学习者要经历汉语刺激(接受汉语信号)——汉语反应(模仿和重复)——汉语强化(教师肯定)这一规律性教学程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习者能明确母语和汉语的区别,并接受汉语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形成汉语思维能力和习惯。 3.有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汉语写作是对已经学过的汉字、词汇、语法规则等的综合运用。学习者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温故 ——复习和巩固已获得的字、词、语法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知新——了解民风民俗,丰富知识。如通过学习,同时,通过写作,学习者还能发现并纠正字词书写、语法运用、组句成文等表达方面的错误。总之,通过系统地言语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习者不仅能分辨表达的对错,而且能区别表达的优劣,从而使汉语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推荐第3篇:也谈解放思想

也谈如何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近一段时间,通过参加开展的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剖析了自己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确定了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的新思路。

一、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树立率先之志

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事物,将PICC导管在科室发展开来,减少病人痛苦。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根本,率先则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定位,是一种责任。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要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巨大动力和活力。

二、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善谋发展之策

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要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不尚空谈,不搞争论,一切让实践来做结论。我们应该着眼于新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新的思路来加快发展,以新的举措来深化改革,以新的办法来推进工作。多与病人沟通,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

三、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激发创业之情

一个人要自立,一个科室要发展,一个医院要发展,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实行无间歇排班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适应,而不是一味的抗拒,在奋斗中创造辉煌,是我们科室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只要我们干群一心,同舟共济,形成广大工作者艰苦奋斗局面,我们就能开创我们工作的美好未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它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推向前进。使科室发展更进一步。

推荐第4篇:也谈延安精神

清晨,我们第

37、38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部分学员,在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两周多后,乘火车抵达延安,开始了为期9天的学习和考察之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部分时期,曾是无数爱国和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心神向往之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伟大旗帜,在这一旗帜的感

召下,众多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不远万里,不怕苦和累,冒着被敌人杀头的危险,冲破重重难关,纷纷奔向这里,加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洪流之中;它是延安精神孵育、诞生和成熟之地,有了这一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之下的军民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奋勇向前,使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胜利;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祥之地,在此,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思中国革命征程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批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运动,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政治方向、奋斗目标和思想路线,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它也是毛泽东思想孕育、成熟、直至成为全国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的地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思想宝库,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来强敌的精神力量源泉。

在延安学习和考察的9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参加了许多现场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鲁迅艺术学院和六届六中全会旧址、洛川会议旧址、四八烈士陵园、宝塔山圣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和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参加了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观看《延安时代》音像教学片、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讲座、学唱革命歌曲和陕北民歌、毛泽东与黄炎培论“历史周期率”、观看文艺演出、学习革命先烈讲座、弘扬抗大精神讲座、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讲座、毛泽东如何教育子女讲座、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通过这些活动,我对延安的形象逐步从比较模糊到相对清晰,从片面了解到比较全面了解,对延安精神从生疏好奇到由衷的感佩,特别是对张闻天和林彪的历史贡献与作用有了相当不同的认识和改变。我觉得中共党史还有许多空白点很值得挖掘和填充,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应该真正“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这才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崇高品质。另外,我对周恩来总理的看法也有了些小改变。

不过,作为民主党人士(我是九三学社成员),我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而凝练而成的“延安精神”,还是敬佩有加,这里,我只能用“感动”、“感人”和“感慨”六个字来加以表达。

“感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最高层领导者们都普遍具有博大情怀和朴实刚毅的良好作风,他们大多具有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和勇于改正错误的胆量与智慧,他们也大多具有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他们为其他共产党人和解放区民众树立起了光辉形象和高大丰碑;“感人”是因为在这里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追随者们做出了许许多多感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迹,特别是在生活条件极端困苦时期,他们都表现出了大公无私和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怀,例如,在生活上,从党的高级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都能做到平等互助、不分贵贱和同甘共苦。这里还涌现出了像张思德和白求恩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型;“感慨”是因为当时还相当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由于有了“延安精神”而使自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在几年之内就快速打败了曾经强大无比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军队,最终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因此,我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丰功伟绩,并不完全是“天意”,而根本原因是“人为”。上梁正,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确是一条千古不谬的真理。

在参加以上活动之余,我时常思考“何为延安精神”这一问题?经过比较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我以为,“延安精神”或许可以用如下四个“之风”来加以说明:

1、实事求是之风。“实事求是”是一个哲学命题,它表明了人们如何对待客观事物、如何研究客观事物以及如何从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中得出具有其规律性的东西。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这一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在对中国历史事实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事实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做事为人都

要从实际出发或从客观事实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因此,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从而,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上到下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为纠正当时党内的左倾主义错误、端正政治方向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为毛泽东真正成为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也为此后毛泽东思想升格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发挥了关键作用。“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2、清正廉明之风。在延安时期,中共各级干部为什么都能达到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我认为,其原因主要就是毛泽东等最高层领导起到了表率和榜样作用。毛泽东在物质生活上从来不提出任何过高要求,他与别人一样,吃同样的极差伙食,穿一样的破烂衣服,养成了朴素廉洁的作风;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劳心劳力和废寝忘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沤心沥血;在待人方面,他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想想现在的一些大官们甚至微不足道的官员及其太太们的飞扬跋扈,就令人心寒!);在处事方面,他又公正廉明、精明强干,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雄才伟略,他所提出的思想和战略战术总是比他人高出百畴,无不令人心服口服。毛泽东这种清正廉明的形象和作风,很自然地就会影响到其他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从而使中共上下也普遍弥漫着这种清正廉明的气息,为中共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了良好口碑和光辉形象,赢得了民心,这为此后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艰苦奋斗之风。在整个延安时期,物质极端贫乏,生活条件极端困苦,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硬是从这种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闯出了一条新路,不但克服了重重困难,还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不得不让全世界所有人感叹敬佩无比。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风,战胜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种种危难,无往而不克。因此,艰苦奋斗之风也应该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之一。

4、以民为本之风。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13年中,以民为本之风盛行。毛泽东曾先后提出了“为群众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这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难情况下站稳脚跟、图求发展等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只有“为人民服务”或以民为本(不是以人为本,二者有相当大的区别!),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政权才能真正巩固,而获得人民拥戴与支持,是成大事者的最重要素质。

当然,以上四个“之风”并不能完全概括延安精神的全部内涵,但无疑地,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我想,延安精神可能还有“奋发图强、不畏强敌之风”、“信念坚定、方向明确之风”等,这两个“之风”也非常重要,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延安精神”在目前中国人民努力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也应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必须在中国共产党人内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竭力加以弘扬和宣传,并作为他们必备的一种素质加以严厉要求,这对维护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巩固执政基础,具有无法替代的重大作用。但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议。

推荐第5篇:也谈依法治国

王利明

依法治国与法治的概念在内涵上是相同的,因为法治本身表达了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注: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的观点,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有关依法治国问题学术界曾展开过热烈讨论,本文对此将不作系统探讨,下面仅就立法、执法和司法中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首先须有法可依。这就需要加强立法,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缺乏完备的法律体系,立法将是杂乱无章、相互冲突的,同时也会留下许多法律调整上的漏洞,进而严重影响执法的质量和效果,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法律体系,王家福教授等曾在《论依法治国》一文中列举了应完善的法律包括九个方面,即宪法、行政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会保障法。(注:王家福、李步云等:《论依法治国》,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这种概括是极为全面和精辟的。对此,

我个人深表赞同。但我认为,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探讨,这就是:在众多的经济立法中,应当突出哪个方面?是应强调民商立法及其原则和精神,还是应强调以政府部门的规章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行政立法以及其采纳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这其实是关系到我国立法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

笔者的观点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应当是以民商法为重心的法律体系。这是因为,民商法作为调整各类平等主体间的交易关系,保护主体的合法权益的法律,乃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则,或者说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法。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是以法律,特别是民商法规则的健全程度为标志的。如果我们的经济是以平等、等价有偿以及自由竞争为内容,并由市场引导生产要素的自由流转和组合,则必然要加强民商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和健全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公司法、合伙法、保险法、破产法、证券法等法律制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健全的民商法律制度,就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

民商法的重要性不只体现在它对市场经济关系的调整作用上,还表现在它对法治社会的建立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上。我国的社会实践以及学者们的研究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民商法以其对人格平等和自由的确认,对主体财产和人身权利的充分保护,对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要求,对交易安全的保障和对交易便捷的推动,为法治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乃是民商法的完备和充分实施。只要我们不再是把法治作为手段,而是将其奉为社会发展的目标,那么,充分体现了现代法治价值的民商法在社会生活中即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健全法制,很大程度上应当是指健全民商法。

应当看到,民商法与经济行政法都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两者的协调一致和有效的综合调整,是建立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基础。然而,民商法的许多规则及原则,有可能与政府部门的某些规章所确立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具体而言:

第一,民商法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它确认了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财产所有权、债权、人格权及知识产权等各项民事权利,并对这些权利实行平等的保护。因此,民商法被称为“权利法”或“保护权利的法律”。而政府部门所制定的许多规章,注重的是对被管理者的管理以及对被管理者从事某类民事活动的限制。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民事主体施加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整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限制过多或不合理,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并且对公民或法人基于民商法所享有的合法权利造成不适当的限制。

第二,民商法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市场是由无数的交易行为构成的,而交易的法律形式便是合同。鼓励当事人缔结合法的契约并保障其实现,必然会促进交易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因此,市场经济必须以合同自由为其基本原则,必须确保民事主体在法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思从事各种合法的民事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民商法律的颁行,已使在计划体制下受到严格限制的交易当事人享有越来越多的合同自由。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在实际生活中,当事人的合同自由仍然受到了过多的限制和干预。(注:刘海年等编:《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

25页。)这些限制和干预,很多正是通过部门或地方的规章来实现的。许多规章的制定,就是为了确立对某类交易的许可和审批制度,而这些许可或审批又往往总是与收费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我们历来强调合同自由是相对的,应当受到限制的,但政府对合同自由的干预应当适度、应当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如果交易的审批、许可过多,则当事人依据民商法所应享有的合同自由就会受到不合理的限制和妨碍。

第三,民商法充分尊重当事人所享有的财产权利。依据民法,所有人可在法定范围内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其财产;有权自己使用或消费其物,亦可将其财产出租、出让或设置抵押等。所有人有权获得在其财产上所产生的各

种收益,凡是合法取得的财产,均受到我国民法的平等保护。不管所有人的经济形式或实力等是否存在差别,其所有权在民法上都应得到一体保护。由于财产所有权是市场交易的基础和前提,因而保护财产所有权、尊重所有人对其财产所享有的自由和利益,是维护交易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但是,目前许多行政规章在对公民或法人财产所有权、特别是不动产权利的行使和转让限制较多,某些限制也不完全合理(例如房屋租赁的强制备案及不备案将导致租赁合同无效等规定。)

民商法所奉行的上述原则和精神,正是市场经济所必不可少的规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的法制基础。(注:刘海年,前引书,第22页。)对此,我国广大民商法学者已作出了充分的论证和说明。在经济立法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运用上述原则,如果我们的法律、法规、规章不能充分保护主体的权利,或对交易的发展未能起到促进作用或未能尊重交易当事人的必要的合同自由和财产权利,就根本不可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样的规范性文件即使制定再多,也不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在这样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

我们所需要的,正是以民商法为重心的、充分保障市场主体的权利而不是动辄限制权利;充分尊重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合同自由而不是处处设卡;充分尊重市场主体依法取得的财产权利而不是对其财产自由施加不合理限制的法律。只有以这样的法律为重心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我们强调立法质量,应当用上述原则和精神来衡量法律、法规、规章的内容,进而决定其质量。诚然,我们应当坚持经济行政法的国家干预原则,但国家的干预一定要适度,干预的对象要适当,不能过度地不适当地干预经济,妨害市场主体所必须享有的必要的民事权利和自由。当前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合同法等法律,物权法的制定也已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仅仅制定这些单行的法律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工作,作为成文法系国家,法律体系建立的客观标准,应是各个重要法律、特别是民法的法典化。民法的法典化和系统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斯·韦伯所称的法的“形式合法性”(formal

rationality)。在民法典问世之前,很难说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完备的。

二、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必须要切实贯彻依法行政。法治(Rule of Law

)的本来含义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Rule by law

),在真正的法治社会,国家机构本身也受法的统治,即受法的制约和监督,(注:参见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499页。

)只有在政府的行政权力受到法的严格制约的情况下,才意味着法治的真正建立和完善。在实践中通常流行的所谓“权大于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行政权力大于法律、行政权力不受法律的制约,这显然是与法治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因而也是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的一个部门。(注:应松年:《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载《法学》1996年第11期。)行政机关在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一方面,由于行政部门是主要的执法机构,法律赋予公民、法人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而颁行的禁止性规定能否得到遵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关的执法行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行为的制止有赖于行政机关采取措施。如果行政机关勤政廉政、严格执法,自然会为全社会形成表率,法治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如果政府机关不严格执法,甚至循私舞弊、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欺压百姓,视法律为废纸,法的秩序也就荡然无存。在此情况下,也根本不可能要求公民守法。另一方面,行政机关握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具有官本位思想传统的社会,崇尚权力比限制权力的观念在社会中更为流行。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严格遵守法律,则其行政权力将很难受到限制,而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实践中出现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滥用权力等现象,都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难以保障严肃执行造成的。(注:参见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执法问题研究》,1995年,第44页。)尤其应该看到,行政机关在发挥其行政职能时,与公民、法人之间常常要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此种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行政机关发布行政命令、制订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解释行政法规等,都被认为是行政权的行使,而作为被管理者的公民、法人必须遵从。至于这些抽象的行政行为是否合理、合法,极少有人提出疑问。多年来,依法办事被认为仅仅只是司法机关的事情,行政部门不存在依法与否的问题。(注:应松年:《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载《法学》1996年第11期。)这说明依法行政需要克服许多观念上的障碍。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应当看到,行政机关本身对行政效率的追求,行政管理采取首长负责制,行政活动中自由裁量的必要性都给依法行政带来了困难,(注:见肖扬主编:《依法治国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然而,这些困难丝毫不能减少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证明,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不过,要实行依法行政,首先必须树立如下观念:

第一,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守法观念。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行政权力,使其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并依循法定的程序行使权力,不管是实施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实施具体的行政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行政机关只有严格执法、守法,其权力本身

才具有合法性,其行使权力的行为才是正当的。法治的含义在于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在现代社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较之于普通民众的守法更为重要,因为“现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办事,只有官吏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才有法治可言。”(注: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诚如美国学者富勒所指出的:“法治的实质必然是在对公民发生作用时,政府应忠实地运用曾公布的应由公民遵守并决定是其权利和义务的规则,如果不是指这个意思,那就什么意思都没有。”(注: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律哲学》,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页。)

第二,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在我国,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需要通过经过科学分工的各个国家机关来行使权力。每个行政机关的权限应经过合理配置,其权限都必须是特定的、受到限制的,权力只有受到限制才能真正保障权力的正当行使。而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每一个机关都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自觉接受来自于其他国家机构及人民的监督。对行政权力实行有效的制衡,是保障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当然,行政机关也应当主动行使职权,放弃或不行使职权,也未履行其对国家和社会所应尽的责任。

第三,尊重并保障公民、法人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公民所享有的民事权利是人权的法律化,必须受到政府的充分尊重。梁慧星教授指出,与专制主义、自然经济的集权型行政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法优位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应绝对优于一切个人利益,国家权力可不受任何限制,国家行为具有天然合理性;一切社会领域、一切社会关系均应受国家行政权力的支配”,(注:梁慧星:“须转变公法优位主义观念”,载1993年1月31日《法制日报》。

)而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则要求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按照法治的要求,握有公共权力的行政机关为实现对社会的治理,可以对社会公众施加义务约束,但各种义务的设定都必须以保护人民的法定权利为出发点,公共权力应以保障公民、法人的权利作为一切活动的宗旨。(注:参见郑成良等:“论依法治国之法理要义”,载刘海年主编,前引书,第127页。

)当公民的权利受到来自于政府的侵害以后,应有权获得政府的赔偿,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法治秩序。

应当看到,为实行依法行政,我国已先后制订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并已在实施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行政诉讼法》颁行以后,法院已可以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实行司法审查,这对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践中,行政机关的活动离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行政“执法活动中乱立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扰执法、越权执法、滥施处罚、以罚代法、以罚代刑、徇私枉法、贪赃枉法、不履行法定职责等执法违法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现象表现得还相当突出。”(注:张民锋、傅斯来:《当前行政执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载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执法问题研究》,第51页。)对此,笔者认为当前应急需解决如下问题:

1.健全对行政规章的审查制度。实行正常的行政管理,需要行政机关制订必要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立法是我国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有效地调整社会和经济管理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应当看到许多政府部门制订的规章因受到部门利益的主导,注重的是“设立机构、行使权力、收取费用、罚款没收”,在制订时缺乏合理的科学的论证。一些规章与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全符合。某些规章甚至为乱收费、乱罚款提供了根据。从实践来看,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的审查制度对保证依法行政十分必要。根据行政诉讼法,司法机关无权对这些规章实行审查。但依我国宪法第89条的规定,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因而对规章实行审查具有宪法依据,只是目前缺乏一套程序和制度的规定。如应由哪个政府部门承担审查规章的职责,应由谁提出审查的要求,如果规章不合法,应通过何种程序予以修改,甚至宣告其无效,等等这些都需要作出规定。当前,为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一方面要对现行的规章进行清理,对不合理的甚至在内容上明显违法的规章要予以修改、废除;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健全规章的审查制度,对规章的制订和出台应严格把关。

2.尽快制订行政程序法,确保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在程序上合法。程序是法律的生命,行政程序的法律化是现代法治国家重要的法律原则。(注:参见张明杰等:《行政法的新理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页。)依法行政,

不仅仅是要求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在内容上合法,而且应包括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在程序上也应合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惩戒、行政处罚、行政调处、行政征收、行政强制和行政救济等行为时,都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当前,为制止行政机关“乱收费”现象,应当对任何一项收费办法的出台规定一套严格的程序,并对行政机关收费的权限范围、收费标准、收费的支出,违反收费程序的责任、对受损害的公民和法人的补救等,都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

3.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行政执法效率的高低,执法人员的廉洁公正,是广大公民极为关心且与其利益极为密切的问题。但行政执法效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明显差距,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行政执法的合理的监督机制造成的。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为对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行政自由裁量权受司法审查的范围仍然有限,(注:张杰明等,前引书第71页。)司法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笔者认为,只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财产和人身权利,并在法院提起诉讼,法院都应当受理,并应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予以审查。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方面,尤其应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全国和地方各级

案件之所以没有披露,很多是因为判决书说理不清而难以披露。要真正加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就应该将依法可以披露的案件一律公开。说理透彻的高质量判决,自然经得起社会公开舆论的评判。

保证司法公正,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尽管法官法中提到了有关法官的职业道德问题,但过于简单和原则,在很多方面仍然无章可循。如离退休的法官于一定期限能否在本地区任律师,法官的配偶和子女能否在本地区任律师等。尤其是在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下,应承担何种责任,迄今为止尚缺乏规定。除建立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以外,对法官的考核制度也应完善。目前对法官的考核,由所在人民法院组织实施往往流于形式,考核的内容过于简单或单一,不能考出真实水平。笔者建议成立“法官资格审查考核委员会”,专门负责法官的考核、考试及选拔录用。法官应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或法律工作经验,从未从事法律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的人,不能立即担任法官。

最后,为保证公正司法,还必须强化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人大的监督,各级人大应对司法审判工作实行强有力的监督。不过人大的监督主要应是事后的、一般的监督,而不应是对个案的直接监督,不应当对某个具体案件提出处理意见,并要求法院照办,否则,会妨害法院的独立审判。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应允许新闻界经常披露、报导有关的案件,允许新闻媒体就案件发表评论,展开讨论。当然,这样做绝不意味着法院要受新闻舆论的支配,被舆论导向牵着走。在提倡新闻舆论监督的同时,应切忌出现“舆论判案”的现象。

也谈依法治国(第5页)一文由www.daodoc.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第6篇:也谈“孝道”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孝经》一文中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孟子在《春秋离娄上》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平亲,不可以为子。”还有就是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人们反复引用。可见“孝道”在中华民族中的作用和力量。当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左右,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剧,关于如何尽献“孝道”的话题日显热门,本人不才,在这里也算凑凑热闹,浅谈“孝道”。

在我的理解里,“孝道”不仅仅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古,更不应盲目地照抄照用,在“孝道”这个问题上要思考和体现的是如何做孝子与做人的道理。

近日看报,发现一则消息,在北京有这样一位青年人,他从21岁开始辞去工作,全身心地照顾患病的父亲,十多年他做到“六不”,即不工作、不恋爱、不结婚、不上网、不用手机、不与人交往,专心致志地把照料植物人父亲作为职责和工作。这样的事迹的确感人,他在“孝道”上体现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着实让人敬仰和感动,但同时也由此引起了争议。有人说孝子有权自主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位“孝子”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在如今利他精神稀缺的社会里,自然而然地会感动很多人,但如果从社会层面冷静地思考一下,在对“孝子”的褒扬上似乎更需要理性的指导,决不能也不应该只以极端、感人去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当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价值以“孝道”之名完全奉献给了自己的父亲,他自身的生命价值只能在奉献中成为了另一个生命的附属物,这种奉献在一定程度上好像有了一种残酷的味道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对“孝道”却避而远之,视为封建糟粕,以致产生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下在家庭关系中,一些人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严重滑坡,从而导致代际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及家庭和谐。

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过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带着85岁的父亲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当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时,她发现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因为她父亲受到剧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时,一天准备帮母亲到市场去买菜,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他辗转流离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深受剧情感染的不仅是她父亲,曲终人散时,她发现不少人眼里都有泪光闪动。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

当然,这些要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它需要有坚强的精神支柱才能实现。首先,是要牢固树立起敬老观念。这种观念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其次,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能以工作忙为由冷落老人。据报纸报道重庆沙区一位八旬老太独居多年,向法院起诉,讨要精神赡养。但法院在调查中发现,其实儿子对老母照顾有加。对此,老太太解释说,儿子是对我好,我就是想看看他,想天天看到他。经法院调解,要求其儿子要常听老母唠叨,尽到精神赡养的义务。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做子女的天天陪在父母身边,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特别是年轻人,为了闯一番事业,经常在外面辛苦奔波。但不论如何忙碌,隔十天半个月,挤点时间看看父母,听听父母唠叨

总是可以的。再者,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侍奉好老人是儿女一辈子的事,因此,我们需要把孝敬父母的事业进行到底,使家庭和谐,使“孝道”文化得到传承。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件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秤上,它们等值。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提及的脆弱。是的,每个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他们总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长!他们也不能把父母关心和照顾的习惯当作是一种义务,因为他们总有一天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总有一天翅膀会硬,要飞出那把罩着他们的呵护伞,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他们走的再远,家永远是温暖的归宿,家里有他们最亲最爱的人。

孝心是无价的。可是,有谁亲自为自己的父母洗过脚7有谁为自己的父母系过鞋带,穿过衣服?又有谁为自己的父母梳洗过?没有。或许,你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有手有脚,根本就用不着那样做,再说让人看见了多尴尬。其实,孝心不是一种仪式,也不是让别人看的,它是两代人心与心的沟通。现在,父母都还健在,不需要子女去照顾。倘若有一天,父母老了,没有力气动了,你这时是否又会嫌弃他们、埋怨他们、责怪他们,说他们是你的累赘昵,或许还会有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弃他们在马路上于不顾。这些人是残酷的、冷血的,没有人性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良心,何谈什么孝心呢7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而让父母奔波劳碌,也不要为了家产,而让父母左右为难。现在大家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不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向父母尽一分孝心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做人就要永远记得孝心的存在。

让我们再回到那位北京青年的故事上吧。对于这位青年的“孝道”,一些人也有不同意见。“孝道”文化是一个价值重建的系统工程,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的坚守、维系和尊重,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如果在“孝道”文化重建和呼唤传统回归的过程中,连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价值的基本价值观,都在回归传统、弘扬“孝道”的名义下被否定,那么文化重建就成为了小修小补,而不是建立新的地标。

在我的理解中,“孝道”理应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要在弘扬“孝道”的过程中反映出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对社会的价值。自由的,独立的人生并不等同于自私,自由也并不等同于逃避应尽的责任。关爱老人,尽自己的能力为老人提供幸福和安宁,就是今天的“孝道”。

推荐第7篇:也谈反思

也谈数学教学的反思

张榜中心小学柴新生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美国)波斯纳。

2010年秋季我参加了全国继续教育网数学课的学习,有收获,有提高。聆听教授和名师的生动的讲解好教学经验指导。我从教三十多年,通过体会和实践,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具有反思意识,因此,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近年来,教育学领域中通过大量研究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逐步认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反思是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一个学校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需的一项管理活动。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自我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反思是自我否定的起点,同时又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起点。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冲动,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整合教学能力是新时期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是整合能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 动动笔,写一写,不光利于梳理,而且利于积累,以备今后教学所用。记录的方法很多,可用日记、随笔(反思自己课堂组织的策略、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即时反应,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达到最优化等)、心得体会、反思后的教案、教学反思论文等。

一、我们存在的表现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发现永远也不会满意自己的教学,你就会持续不断地探索,以寻求更多的新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在这种“不满意”状态的激励下,你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而这种“不满意”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促使你改善自己的教学,这就是教学反思的力量。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但长期以来的现状是:很多老师虽然任教数十年,身上“家”的气息没有,而“匠”的气息渐浓。缺乏反思意识和不知反思策略,难于自我界定是一个重要原因,表现如下:

1.对反馈信息的麻木

一般说来,那些能够接受并处理更多反馈信息的教师,也会吸收更多的有关自我的信息,从而形成更广泛的自我界定,并且这种自我界定也会更准确。如何处理反馈信息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你对反馈信息的敏感度。对反馈信息敏感的教师和那些对反馈信息不敏感的人相比,在能力、知识、资质等方面都要优秀一些,他们的反应更敏捷,也更容易接受外界信息。 2.备课虎头蛇尾,重课前备,轻课后备

多数教师往往重视课前备课,有的甚至超周或超月做教案,提前编写,反复熟悉,但这节课一上完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进行反思、推敲、总结。对这节课的成败研究不到位或干脆就没有课后反馈、反思的意识,学生学好学坏不去反思,有的教师甚至说学生能力差。备课的过程也就自然虎头蛇尾了。

3.不注意随时补充教学信息和教学后记

编写教案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应当把教案看作教学的“档案”,要有这个意识,它不应局限在讲课前备课时写入教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获得的思想,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案要留有空页,可随时补充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有时是学生的发现,有时是教学过程的失误,有时是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但许多教师缺乏这种捕捉意识,备课处于静止状态。把很多、很好的教学收获,教学故事,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流失遗忘。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有组于学业的成功,尽管如此学生还是难免出现错误。是否立即否定,责难、打压。还是理解。并真诚的帮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教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挖掘错误的错误的价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成为教师教学的资源。

二、我的的反思日记

日记1.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就总结了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日记2.《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导入时,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长距离,在学生身处困境时,师问:你觉得自己还行吗?不但只是提醒学生知难而退另想办法,而且是提醒学生找伙伴合作,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本课在测量长距离时,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合作。本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形了学生之间互助、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也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 日记3.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节课紧紧张张,很充实,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紧张的40分钟一刻也没有松懈,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另外,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可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教学效果良好。

1、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购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2、本节课还重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环节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设计购物计划),鼓励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自主编写题目,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

3、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而独立思考之后把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个性化的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使学生吸纳与同化他人的优点,优化自己的做法,更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算法多样化,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总之,整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主动、热情的学习,在尊重他们个性化思维的同时,也在引导他们积极吸纳同伴的意见,寻找最优化解法。

三、我的几点看法

1、经验型数学教学需要反思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2、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活动。是教学中的一种随笔,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执教者的酸甜苦辣后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它给了我们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们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们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 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 。 我常想,教学反思毕竟是一种促进教学提高的手段或方式。它需要执笔者的用心,也需要执教中的细心,更需要过程中的真心。

推荐第8篇:也谈知足常乐

也谈知足常乐

一位本地知名的书画家送给我一幅字,上面写着四个大气的行楷:“知足常乐”,我十分喜欢。

坐在画前,细细口味这幅字: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字迹劲道有力,颇显软笔书法功底。从文字的喻义来看,知足常乐反映了人的一种处世态度。

在当今这个物质欲、金钱欲日益膨胀的社会,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该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种心态倡导人们具有一种平和的心境来对待人和事,抛弃那种急功近利、浮臊苛求的处世风格。这样,人才能活的开心,活得坦然自在。

这种心态适合每一个社会人。作为教师的我,不也需要具备吗?才走上工作岗位时,工作积极主动,想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想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我总是不懂就问,积极投身到《自然》、《科学》教研教改活动中去,加强实践,加强反思。11年后的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技艺在全校乃至全县都被普遍认同。教学上的成绩也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我已是xx市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也早早“到手”,学校将我放在中层干部管理岗位上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实惠,可以说都是多年来奋斗的结果。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是刻意追求,而是一种踏实工作态度下的水到渠成。

有时我在想,我是否应该“知足常乐”,坐享成绩呢?还是应该妄想向更高的管理岗位去做呢?仔细一想,这就要看你是否真正理解“知足常乐”的深意了。知足常乐并非是让人停滞不前,并非让人吃老本。不知足常乐,也并非是让人好高鹜远,尽想空中楼阁之事。而是要求人脚踏实地,扎实做好当前的工作。

因此,我现在的工作态度就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按照我以往“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的风格做好当前的工作,不去想其它的。做好团支部少先队工作,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和领导教师们真心相处,珍惜同事之缘。

曾几何时,看着周围优秀的教师离开学校,去南方私立学校打拼,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更多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待遇。我也蠢蠢欲动过。后来,反复思量,又打消这一念头。原因仍然是“知足常乐”的心态在左右。这里面有单位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原因。在单位,自己“混”的还算行,国家也给咱维持生计的待遇。在家庭,虽然没有豪华明亮的房子,但住在学校的房子里,收拾打扫的也算干净,三口人住的也算宽敞,也能方便上班和孩子上学。更重要的是,妻子和孩子都健康、都深爱着我,我也难舍她们。工资虽然不多,但却够用,家里应该有的都购买了。钱虽然不敢乱花,但我觉得这才叫过日子。在物质待遇与家庭幸福的天平上,我情愿选择后者。

知足常乐,将让我终身受用。我将一直珍惜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脚踏实地,好好经营,并努力使这一对人生的翅膀羽翼越发丰满,越飞越高。

推荐第9篇:也谈雷锋精神

也谈雷锋精神

在谈雷锋精神之前,先来一首刚刚杜撰的打油诗:

雷锋精神是人性,人类楷模不是神。人生失落需自强,春风得意乐助人。

自从我国开始宣传雷锋的那天起,雷锋、雷锋事迹、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就在人们的不断质疑当中宣传,并在人们学雷锋的行动中被不断质疑。其实,如今的雷锋或雷锋精神,只是个“做好事”的代名词,因此,当无人宣传学雷锋的时候,人们却时常会想起、提起雷锋;而当有人宣传学雷锋时,人们却怀疑学雷锋是否还合时宜。这种奇怪的反映,说明人们需要雷锋,社会需要雷锋,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雷锋,同时人们又怀疑雷锋精神是否真的存在,怀疑别人和自己是否能学做雷锋,并且能学做多久。

曾有资料介绍说,第一个宣传雷锋事迹的作者把雷锋写得非常人性化,可是审稿的人觉得文章的阶级立场不够鲜明,于是就硬杜撰进了雷锋小时候砍地主家山上的柴,手背被地主婆砍了三刀的故事,以增加文章中雷锋的阶级立场和阶级仇恨。而据曾跟雷锋一起忆苦思甜的战友说,雷锋手指上有一道明显的刀疤,是小时候偷吃地主家的猪食时,被地主婆砍的。还有人说,雷锋手上的疤痕是小时候顽皮不小心摔的。甚至还有人说,这刀疤是小时候在地主家的厨房里,看厨娘在切熟肉,忍不住伸手从砧板上撮肉吃,被厨娘手上的菜刀不小心割了一刀留下的,而不是被地主婆砍的。但是,为了阶级斗争的需要,作者就把这疤痕的来历按在了地主婆头上。雷锋死后,在编撰雷锋日记时,专挑他日记当中那些符合当时政治宣传需要的内容,而把那些儿女情长的内容都没选进去。甚至在展示雷锋的遗物时,也特意把雷锋拥有的奢侈品都藏起来,而尽量展示他俭朴的一面。甚至还有人怀疑雷锋当时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平衡的,收入少,而消费和捐献得多,说明宣传有假。其实,现在去考究这些都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到底什么是雷锋精神?我们需不需要雷锋精神?

雷锋小时候的确很苦,七岁就成了孤儿,解放那年他十岁,才开始上小学;16岁时,小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并当了公务员。县合作社里买拖拉机时,号召大家捐款,雷锋捐了二十元,成了全县捐款最多的人。后来又学会了开拖拉机、摩托车,自己又买了自行车。他工作四年后,1960年去参军,并开上了汽车。在当时,雷锋的收入,特别是在鞍钢工作时的收入,是很高的。他一个人的收入,在当时,可以养活一家

四、五口人。可是雷锋直到22岁去世时,还是孤身一人,毫无牵挂。他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因此,当时的雷锋是很爽的,像当时的奢侈品,如自行车、手表、皮箱、皮鞋和时髦服装,他都有。还不到22岁,这些东西都有了,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事。他当时的生活水平,足足超前我们温州普通百姓二十多年。雷锋还很喜欢拍照片,这在当时人们一辈子也没拍几张照片的时代来说,也是很时尚的。因此,当时的雷锋是个生活富裕、追求时尚的小青年,比如今的富二代、官二代还牛。可是,追求时尚的雷锋平时生活也是很俭朴的,他把积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集体和别人,体现了“富而好德、富而好礼、富而好仁、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当时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硬把这跟共产主义精神扯在一起,不过也没关系,因为共产主义也是讲人性的。而当时硬把阶级斗争也扯在里面,就有点滑稽了。因为,雷锋做好事时,从来都不问那些受他帮助的人到底是什么阶级成分。如果受他帮助的那个老大娘是个地主婆呢?如果他帮助提行李的那个抱小孩的大嫂是个国民党残匪的官太太呢?他这不是在为阶级敌人做事吗?可是,雷锋只知道她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她,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求任何回报。这就是雷锋精神所闪烁的人性的光辉。

雷锋是个活生生的人,他乐观、大方,热爱学习和自我修养;他在春风得意时,不像现在的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欺人、压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助人为乐,勤做好事。根据雷锋所生活的时代、年龄和学历,雷锋不可能在日记里写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和超脱当时形势氛围的独到见解,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雷锋在日记里说了什么,而要看他主要做了什么。雷锋是朴素的,纯洁的,善良的,并且具有初步的人生理念。我们今天学习他,就是要学习他怎样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因此,雷锋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也是全人类的楷模。其实,像雷锋这样的人是很多的,如有些基督徒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当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往往会说“让我们都感谢上帝吧!”,这就把做好事跟宗教搅在了一起。而把雷锋精神硬跟共产主义或阶级斗争搅在一起,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从而也扭曲了真正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颗灿烂明星,它早已摆脱了时代、国界和阶级的束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雷锋精神必将大放异彩。实际上我们在当今的一些发达国家里,也经常能感受到类似雷锋精神的存在,而在雷锋的诞生地中国,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和宣传。

推荐第10篇:也谈课外阅读

也谈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及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

内容提要: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 正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今教学,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或为获取高分,只注重课内阅读,而恰恰忽视了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殊不知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正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

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及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农村特有的环境影响,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低年级,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阅读习惯没形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现状更是让人担忧。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多年的教师。对此,我有诸多感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课外阅读的缘由

长期以来,我发现孩子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怕写作文,一遇上习作课就愁眉不展,叫苦连天;写出来的东西空洞、乏味、无内容;不喜欢写日记、周记;语病多,错别字、病句比比皆是;缺少对语言的鉴别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阅读课外书只是关注情节,走马观花,能够“查字典”或“问别人弄清意思”、做读书笔记太少、不喜欢阅读;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阅读习惯没形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更是无人问津。正是因为学生的这些语文学习现状引起了我对农村孩子,尤其是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思考。

二、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现状

1、家庭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学好,还谈这些“不务正业”之事,实属“多余”。对此,我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据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有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78%,看也只局限于作文书方面的。农村家长大多因为忙于生计,为了多给孩子赚点钱,无暇顾及的占8.9%。90%的家长在空暇时间根本不阅读书籍,更谈不上去督促子女博览群书了。

2、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阴影同样影响着老师。分、分也是老师的命根,为了抓分数,老师也机械地进行着生字的书写,反复地进行着题海战术。对于课外阅读,老师也是无暇顾及指导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低年级就更不用说了,光训练孩子的考试能力就让老师们绞尽脑汁了,还谈什么课外阅读?另外,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图书馆里面的书都是多年前陈旧的书,更新速度慢,无论是内容、版面设计都无法引起孩子的兴趣。阅览室也很少开放,只是领导检查时,才开放给学生看。根本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

3、学生阅读方法不当。受农村孩子的自身年龄个性和家长素质的影响,课外阅读往往缺乏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在本班就发现有的学生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的书籍,如《走迷宫》、《侦探柯南》《龙珠》„„即使拿到一本好书,也缺乏细心阅

2 读的良好心理。从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有15%做笔记的学生当中,无非是摘抄几个好词好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看似读得不少,但真正得益微乎其微。

三、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及分析

当下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之所以不尽人意,我想原因应是多方面的:

1、长期的应试教育应是原因之一。由于平时大家所关注的只是应试、及格率、升学率,因此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一般更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和要求。教师只教给学生所谓的“知识”,而忽视了课外阅读,造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差。

2、自从电视、电脑进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就成了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的阵地、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索。一方面是精彩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好玩刺激的游戏,另一方面是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埋怨,甚至是打骂,连父母自己看电视、上网也有种做贼心虚、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是一个无生命体折磨着千家万户上下老小的心。大人尚且难以抗拒,何况是年级尚小的学生?毋庸讳言,电视、电脑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这些负面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

3、教师自身文学视野尤其儿童文学视野的狭窄是造成课外阅读不理想状态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主要指导者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甚至不知道在儿童文学的世界中有着大量可供儿童课外阅读的精彩文学作品,因此

3 他们无法也不可能将最能给孩子们快乐的作品镶嵌在他们的心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4、教师阅读指导方法的失当,也是导致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按课堂教学的模式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字、词、句、段的勾划,背、默、抄写作为课外阅读的附加任务,是不少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采用的主要方法。诚然,这种方法并非完全不可取,但客观地说这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最好方法。无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以上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从而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

四、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真思考,再接一年级时采取了一些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精选读物,拓宽学生的阅读层面。

诵读和背诵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能使学生从中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诵读经典成为我首选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朗朗上口的古诗成为我们一年级时背诵的篇目。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老师依照文句,教孩子“跟着读”、“反复读”。 只求熟读,不必求懂。其次,向孩子们推荐富有童真童趣的书籍《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精灵鼠小弟》、《木偶奇遇记》等,让孩子在书的世界里徜徉,不停地汲取精神食粮。

2、联系家长,携手指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低年级学生要进行课外阅读,无论

4 是选择读物还是进行阅读都存在很大的障碍。只靠老师在校指导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更需要家长的指导。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密切联系家长与家长携起手来,共同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因此,一年级新生开学一个月后,我首先通过家长会的方式,告诉家长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偏见,并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其次,要求家长每天抽出15~30分钟督促、指导孩子阅读,并签字填好阅读记录卡。使低年级的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3、定时交流评价,落实读书检查

对于孩子的背诵,我尽量做到日日清。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孩子的背诵篇目上画上小红花或五角星以示通过,没通过的个别学生电话联系家长,寻求家长的帮助。鼓励孩子超前背诵,每周评出“背诵之星”,每月评出“月背诵之星”,给家长发喜报祝贺;学期结束评出“背诵大王”,颁发奖状和物质奖励。另外,每周我还安排了一节语文课作为我们班的读课外书交流时间。我把班上学生分成了5个组,每组约有6个人,给每组指定组长,发给读课外书记录本。要求同学们每周要准备1~3篇自己在课外读的故事、儿歌、小文章等,然后在课外书交流时间里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一个人讲,另外几个同学听,听完后一起评一评,说说哪儿讲的好,哪儿讲的不好,并且把自己读的文章的题目和大家的评价记在读课外书的记录本上。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同学们读书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每周五进行一次\"读书大王\"评比,通过民主评议,评选2名最爱读课外书、读课外书收获最大的同学,

5 学期末评出“我是读书小明星”,颁发奖状,奖励优秀图书一本。以此激励大家读课外书的兴趣。

4、注重方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内因条件。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有效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必须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首先是精读法。好的文章学生要反复研读,熟能成诵,才能吸取精华。课堂上,我充分利用课内精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语品析赏读,提高他们的审美旨趣。其次是默读的训练,老师要注意有意培养学生学会默读,在逐步的适应中,掌握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可以利用课堂阅读小资料着意训练,出示短文,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检测学生把握的文字信息,坚持不懈的训练,就能提升学生默读的速度,并很快静下心来进入文字,把握文段信息。再次,了解读书的程序。即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写读书笔记。读报也要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做好这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学生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不仅仅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它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孩子走进校门开始,就要让他们亲近书籍。创设一种氛围,提出相应要求,让他们主动搜集、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同时还要教育他们使用好、

6 保管好图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其次是读书思考的习惯。巴金老人曾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读书贵在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被动、低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看过题目之后,要猜想一下文章的内容;读完之后,思考一下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悟,这样的阅读不只是在被动吸收,而是在主动建构。最后是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起初教师可以靠制度来强化学生大量阅读。比如,规定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做好阅读登记,家长签字证明。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还需要手头上随时可以取到书。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床头、枕边放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书包里时刻都要装着一两本课外读物,做到一有空闲就翻阅图书。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时阅读的习惯,他的阅读视野将会无限广阔,他们会发现身边时刻就有可供阅读的东西,有字的,无字的„„只要映入眼帘,就可跃进思维,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低年级就爱上阅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7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第11篇:也谈因材施教

也谈“因材施教”之“材”

杭州绿城育华小学曾水清

如果让你回答,“因材施教”的“材”是指什么?是学生,是教材,还是教师,抑或其他。也许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是指学生,是指教育的对象。这当然没错!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因材施教”之“材”是否也该“与时俱进”,是否也该有所变化呢!笔者以为,“因材施教”之“材”应该赋予更多方面的涵义:

其一,“材”确是指学生。孔子善能育人,被誉为“因材施教”的鼻祖。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同是孝,孔子却说法不一,为何?朱熹在其集注中注解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由此可见,“材”之初即指学生。即便现在,学生理应成为施教的首要对象。如果没有把学生作为施教的目标和对象,教育岂不成了“无的放矢”吗?

笔者以为,“因材施教”之“材”还应该指教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媒介。通过教材,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思想、知识等做有效的传承;借助教材,教师可以将做人、求知、为善、敏行等人生观逐步培养;根据教材,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得当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因此,教材也不仅是指课本,还应包括所引用的相关文字、媒体资料等。

再想,“因材施教”之“材”理应包括教师本身。人,当然巴望自己是全才,希望各方面都能有特长,但这也是不可能的。人总会有自己相对薄弱的方面。试想,作为教育行为发出者的教师,丝毫不考虑自身特点,不权衡个人的特长和劣势,不根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必然很难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况且,教师如果要和自己过不去,不回避或改进自己的不足,一味将自己“赶鸭子上架”,必然东施效颦、弄巧成拙。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势必也要量一量自身之“材”。

细想,家长和家庭不是其“材”吗?社会环境、时事变化不是其材吗?如果能够一并珍视,施教方能如鱼得水。

看来,“因材施教”也需与时俱进!

第12篇:也谈师德

也谈师德

近日,从网络上看到了不少关于个别教师师德水平较低的报道,有些甚至是触目惊心。坦率地说,所有这些,有的是社会问题,但也有的是个别教师自身的师德问题。

往日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都不尽人意,但老师们都有一种清贫自守的情操。正如孟子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如今,个别教师虽然待遇提高了,却少了一份恒心——一份经常葆有的善良有道之心。

近年来,在一些人心目中连什么是“好老师”也弄不大清了。标准单一化,只有量化标准,而无定性标准;只知道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能迫出“高升学率”就是好老师;学校只是知识、文凭、升学入门券的交易市场。学校以此考核老师,家长以此评价老师,老师也只能这样要求自己。个别教师除了业务知识之外,自我完善的意识较差,甚至连人格教育也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思品课也就只能诉诸于知,不能诉诸于行。

教师在应据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同时,必须要据有一个较高的道德地位。这并不是说,老师必须是崇高道德的化身,但老师应起码是公民道德的躬行者和高尚人格的真诚宣播者。这是孩子一生中养成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其中包含了师德表现,包含了教师的身教。师德水平如何,决定了下一代公民素质水准高低。

俗话说:医德如何,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如何,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如何,百年之间判盛衰。应该说这些都不无道理,三德各有所重,而师德影响最为长远。

第13篇:也谈因材施教

也谈“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四个字,算是教育子女的老生常谈了,可是,你明白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吗?有的家长说,“因材施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解决,缺啥补啥,取长补短。听起来是没错,可是,要怎样避免只关注补短,却无法发挥长处的窘境呢?可见光取长补短可能行不通!那“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孔子的因材施教观点:

子路问孔子,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孔子说,你的父亲兄长都在,不能如此冲动。

冉有也来问,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孔子说,那当然,不能犹豫。

公西华被孔子弄糊涂了,问,子路来问,先生说有父兄在,不能冲动;冉有来问,先生却说不能犹豫。先生,您这是神马意思?

孔子说,冉有懦弱小心,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猛冒进,所以我让他谦退。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的因材施教做法,正对很多家长的胃口:教育,就是塑造。

有毛病,改呗。缺啥,那就补啥呗。指出孩子的缺陷,说得他心悦诚服、努力弥补,作为教育者,很有为人师表的自豪感。做家长的,意识到孩子的劣势,总忍不住充满热情地努力帮他弥补。是啊,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有明显的劣势和缺点。

但是,这种补短式的因材施教,并不适合当下的时代。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生的成绩和成就,只能靠优势取得,而非补起来的短板。

孔子的教育,以培育“中庸”型人才为目标。他的教育思路,是先定出一系列规范,再把教育对象装进去,不吻合的,即是劣势和缺陷,教育的目的,在于削平拉长。

这种教育的侧重点,是“规范”,而不是“人”。

在多元竞争的时代,削平拉长的做法,无异于制造平庸。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孔子遇到李白,他大概会说,“不学礼,无以立”。小李,你得改一改天马行空的毛病。

如果孔子遇到爱因斯坦,他可能会说,这位先生,闷在书斋里是不可以的,你得走出去,多交些朋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孔子遇到小学生姚明,他一定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只知道打球,成什么体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

小姚明如果脸皮薄一点,听完这话,必定羞愧难当,哪好意思继续打球,赶紧回到教室里,捧起书本,做思考状„„后来的NBA江湖,也就不会有姚明的传说。

补短式的因材施教,专注于提醒孩子的缺点劣势,让他时时记得自己的不足。让他每欲展露天性,就听到一个批评指正的声音。这声音,让他失去自信,不喜欢自己。

这个声音,让我们大多数人认定,只有补足劣势、改掉毛病,才能更成功、才能内心安宁。实际上,比我们成功的人,毛病缺点都比我们大。不敢展示劣势,优势必然被掩盖。真正的平和,源于认清自己之后的坦然接受。

无论怎样强调细节规范,毛泽东也不可能像周恩来一样严谨; 无论怎样激发想象创造力,周恩来也表达不出毛泽东诗词里的豪情;

牛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戴安娜的感性及亲和力;

戴安娜无论怎么学,也学不来牛顿的科学理性。

子路勇猛,不妨鼓励他去做需要勇气的事情,那是他的强项所在。压制他的勇猛,他就失去了一块人生优势。

冉有懦弱小心,一定是个谨慎认真的人。这样的人,在注重细节的事情上,表现必然比别人好。激发他的优势,他能做得更好;生硬地为他补短,则削弱了他的优势。

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所以,因材施教真正的含义,不该是取长补短,而应该是让孩子自由地发挥所长。

第14篇:也谈论语

也读《论语》

郭成英

作为教师的我,孔子是我心目中崇尚的圣贤,《论语》又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能把圣贤书《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把只有色彩没有温度的孔子带进了我的心里。于丹老师以“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为主线,为我们做了生动而详细的讲解。使之爱不释手,百读不厌。读后,尘封的心扉得以开启,心窗豁然开朗,沉寂的心河泛起层层涟漪。掩卷沉思,圣人就在眼前,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温习《论语》警句、细品《心得》妙语,作为教师的我无不惭愧于自己的懒惰和修心的浅薄。 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就像于丹老师所言: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在生活中,我们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于方向,人生之道则在于过程。而方向与过程的关系就如同引线与风筝的关系。这个“过程”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理想之线到底有多长!这条线代表着内心的愿望,代表着心灵的指向,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雄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责任的坚韧,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书中提到三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一个最为普通的老汉给了我们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前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简单平凡的话语中却折射出伟大的真理,我们整天苦思冥想的其实就在我们的平凡生活中,很多远大的理想暂时无法去实现,很多大事我们暂时没有能力去做,那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有再多的想法不付诸行动,一切都能成为空谈。我们常常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目标、追求都取决于这个人的志向,志不正,路则斜。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量材而衣,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现实。在论语《侍坐》中,孔子的众多弟子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孔子最欣赏的却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最没出息的曾皙的,他没什么大的追求,只想在春天来到时沐浴在春风之中,享受着心灵的洗涤。虽然简单,却是最实际的,也是最高境界的。从中我懂得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踏踏实实。我们应该有曾皙的那种平和心态,结合实际为自己树立一份属于自己的志向。想想自己,作为老师的我,把每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上好每一节课,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每天让他们有着不同的收获。这才是我的志向我的目标,脚踏实地的过好每一天。曾有人比喻说:“理想像爬山,攀的越高,摔得也越疼。”圣人的智慧就在这里,他们的理想可能很小,很没志气,但正是这种坦然造就了圣人的快乐人生。他们的要求很低,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恰恰困扰现代人的就是无限膨胀的贪念无法得到满足,他们自以为自己有理想,但却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贪欲放弃了自己的全部,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为了生活去努力,到头来却放弃了生活,多么可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啊!昼夜不停地流向前去。”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在一种天地悠悠,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时间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规划,很多时候是苍茫的,当失去的时候就会觉得舍弃了许多,会留下很多遗憾。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于丹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作为一名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学习对教师的生活而言尤为重要。关于学习,孔子有很多著名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指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到的东西要不断实践并养成自己的习惯,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说:“不多言说,用心体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件事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呢?”要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自己更应该有学习的热情,更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满腔热情地不断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人师表。努力提高自己理论,用知识来丰富自己,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孔子多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少言这努力得到的回报和影响。“吾日三省吾身”,而我则每天反省自己四次:今天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吗?有轻易责备别人吗?有事未至就臆测了吗?有行不义吗?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毋意,毋必”,不妄想,不期必。正如我不是名师但是我努力着工作,通过孜孜不倦的自省,我相信终能到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着怀之”的境界,这境界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学生都能够从容地因材施教的原因。以“仁”为核心,做人宽容,尽力帮助别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胸怀宽广与内心的镇定就能够气定神闲,从容面对人生的一切挑战,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处世做到做事有原则,且能把握变通,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与报答留在最值得的地方,工作中慎言、慎行,不怨天、不忧人、尊重他人,以一种发奋、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普照天下。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不论是作为班主任的我,还是生活中的我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做到了宽容和尊重。告诫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要用心的体会他们给他们爱和关怀;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当你的面前遇到了竭尽全力仍难以逾越的屏障时,记住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会带着你,你跟随着它一起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涌。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惟有宽容的人,其信仰才更真实。所以我说,宽容的伟大在于发自内心,真正的宽容总是真诚的,自然的;他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的东西。她将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最后我用于丹的一句话作为该篇文章的结尾。“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

芒下学习成长”。

第15篇:也谈养老

也谈养老

长大了,我才明白:人从出生那天起, 其实是一个“慢慢长大,慢慢变老”的过程。也就是说:不管你官大官小、富人穷人,结局都是一样的,这充分体现了大自然对每个人机会的平等性。

今年我已是知天命之年,对于人生这盘棋早就看透了。按现有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再过10年我也加入退休职工行列,向医院老干科报道

。中国的计划生育国策,造就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四二一家庭结构”。试想:如果能力强的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顶多是给父母经济上的帮助,很难亲自照顾父母;通常能力差的孩子能留在父母身边,但也面临社会的残酷竞争,很难同时照顾四个老人。我们的父辈,基本上还是依靠儿女孝敬,而安度晚年的。我们这代人,对自己的父母没少付出,对这个社会也没少付出,但当我们老去的时候,谁来照顾我们?谁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关爱?都是一个未知数。

这几天,我一直在关注“养老”的话题。我陆陆续续看了一些网上的文章, 大体上有这么几种观点:1,政府养老;2,子女养老;3,居家养老;4,以房养老;5,做义工养老:清华大学杨教授提出,建议职工在退休后,先不拿工资,在养老院做义工,直到65岁再拿退休金。各位好友,不知大家看了这位杨教授的建议,有何感想?你赞成还是反对?你可在评论里,发表自己的看法。

据我所知,瑞典和澳大利亚实行以政府养老为主的模式。2000年我在瑞典的时候,曾听别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院了,医院电话通知老人的儿子。这位儿子去医院看了一下,他老爹没死,也不守在床前,而是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他的旅游行程。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个儿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孝之子。

这个不孝之子,为何能继续他的旅游行程?这是因为医院提供免费的生活护理服务,不需要病人家属亲自护理病人。此外,中国的父母,天生要比国外的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大,根据对等的原则,即使以后医院提供生活护理服务,中国的儿女们也应该常去看望生病的父母。

我是从事医务工作的,属于服务行业,下面谈谈关于如何发展养老事业的一些建议,供各位参考。

第一,政府要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要做到未雨绸缪,尽早规划。政府应主导养老产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兴建医院—养老院模式的养老机构。

第二,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例如:可通过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和把好从业人员资质入手,将那些没有获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吸纳到养老服务业,暂时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难题。

第三,鼓励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参与“互助养老”事业。对那些自愿参加护理老人的爱心人士,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在诚信记录上记录养老院“志愿服务时间”,将来可换取相应的养老院“被志愿服务时间”。

第四,这项建议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试点,成熟后在社区全面推开。例如:在医院,可由工会或老干科组织,让医院同事之间开展“互助式护理”。因为医院同事们彼此熟悉,而且掌握不同技能,可以更好的互相照顾,以便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以上建议,仅仅是我个人之见,未必符合中国国情,权当各位参考吧。

第16篇:也谈从严治党

也谈从严治党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管好党。如果治党不严、管党不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淘汰。而我党从严治党应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从严治党必须严管党员干部队伍。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干部是党的执政力量,党员干部决定党的生命力和党的事业成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疏于管理,尤其是对一些领导干部的管理失之过宽。坚持从严治党,必须严格管理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要选好用好执政骨干队伍。它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以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为重点,在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上下工夫,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工夫,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求党员干部勤于学勉于思,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用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警示自己,做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二、从严治党必须严抓党群干群关系。党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这些年我们党为整肃作风作出了不懈努力,但“四风”等作风问题依然存在。坚持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坚决整肃“四风”入手,从严抓好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当前,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积极参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领导班子和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把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到改善民生上,既问计于民也问需于民,着力解决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为民服务的实效来检验活动的成果。

三、从严治党必须严格党内法规制度。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根本。对此,习近平同志作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的执政党,拥有巨大的执政资源和执政权力,制度对权力的约束监督不力,就很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不断出现。坚持党要管党,就要以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权力,给权力套上“制度的笼子”。它要求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把制度建设看作系统工程,使制度约束覆盖权力行使的各个领域,各项制度之间形成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制度建设融入各项改革事业中,使改革的推进与制度的跟进融为一体,及时推进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同时,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解决制度虚设和执行不到位问题,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四、从严治党必须严惩各类腐败分子。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同志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当前形势下,反腐倡廉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态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坚持党要管党,必须严厉查处各种腐败现象,既没有“特区”,也没有“禁区”。它要求必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方面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无论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另一方面要坚持惩治腐败不留“死角”,从基层党员干部抓起,从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抓起,重点惩治解决那些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

从严治党,“严”在“实”中求,“治”在“实”中得。只要我们以“实”为信念、准则和标尺,谋事以实、创业以实、做人以实,则事必善成、政必善治。

第17篇:也谈文房四宝

也谈文房四宝

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又称文房四宝,现在泛指毛笔、黑墨、宣纸、砚台。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而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宣纸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泾县。宣纸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 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称。

徽墨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

湖笔

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端砚

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溪砚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第18篇:也谈形式主义

也谈谈形式主义

李智灵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误党误国、害民害己。近来不少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故,矿难事故。无可厚非都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直接联系,形式主义为什么屡禁不止?而且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近来形式主义之风盛行,本文作者觉得有必要再来认识形式主义的真面目。

关键字:形式主义

危害

对策邓小平南巡讲话,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七一”讲话中都一再次告诫全党:要特别警惕和防止形式主义的东西。要保持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但我国现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有多元价值观存在,而形式主义之风大行其道,例如近来不少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故,矿难事故。无可厚非都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直接联系,形式主义为什么屡禁不止?为此执笔者想对形式主进行再探讨。

当下中国,形式主义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上级机关还是基层单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职员,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社会活动,形式主义如影随形,似乎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寻到它的踪迹,看到它的影子。甚至小学校园里都可见,流毒不可谓不深,影响不可谓不远。由于作者阅历,学识的有限,就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形式主义的危害,形式主义屡禁不止的原因,如何制止形式主义的对策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完全不同于我们应该坚持的唯物辩证法,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形式,甚至把一切工作都变成走形式,那就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社会历史根源就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中国历来都是一个比较讲究面子,好大喜功的民族。因此搞形式,走过场在所难免.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点.

(一)是名利思想。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个别人,特别是一些领导为了个人私利和单位出名,显示所谓“成绩”“成效”,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比如四川某市干部集体扫街,请问有实际效果和意义吗?最后的结果是贻笑大方。

(二)是懒惰作风。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管形式,只做表面文章而不管效果怎样。有的满足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一句话文山会海之中学习和工作,造成只满足上级指示原本传达,该抓的问题没有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最后中央的精神不能够真正贯彻和落实到基层,反而惹得基层百姓怨声载道。中国社会的形式主义:政府官员或有些部门就是通过做一系列表面工夫,而这些工作仅仅为了得到上级赞许,从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民间认为这种消耗人民财产的行为十分可恶,但表面上对这些工作内容则表示支持。这样矛盾必然引发。

二,形式主义的危害。

形式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一)首先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的危害:形式主义妨碍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

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没数,崇尚空谈,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影响党和国家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

(二)其次是败坏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弄虚作假之风,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下降,人们的信仰普遍缺失,实事求是的路线很难再的到贯彻。

(三)再次就是导致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样货色。他们往往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共同生长,互为支撑。这是误党误国的事 ,后面吴玉良老同志的文章深刻的指出了这一点,这里不多讲。 三,形式主义屡禁不止制止的原因。

形式主义害死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写的事实。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工作不实、风气不正、事故不断,背后都有形式主义在作祟。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作,不仅劳民伤财,不可能收到“加强和改进”之效,还可能引起广大群众对工作的误解,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什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讲反对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之风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却不见收敛呢?这里引用中央领导吴玉良同老志总结的原因。

(一)个人主义是形式主义的“助推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大多有自己的小算盘。有的从小团体的私利出发,争功诿过、虚报浮夸,图个“第一”、“最佳”的虚名;有的受私心杂念的驱使,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突出自己的“政绩”,以达到升官晋级的目的。搞形式主义不需真本事,不费真功夫,却往往能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可见,个人主义与形式主义是孪生兄弟,个人主义膨胀,形式主义盛行;表面是形式主义,实质是个人主义。

(二)官僚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保护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多,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关系很大。有的领导机关好大喜功,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名目繁多的达标、评比活动,下面只好以形式主义糊弄官僚主义。有的领导干部检查工作、考察干部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喜欢唱功,不看做功;只图形式,不问效果,迷惑于表面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实干者被埋没,搞假把式的人却被提拔重用,客观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泛滥。可见,纠正形式主义首先要打掉某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

(三)机构臃肿、冗员过多,造成人浮于事,因人设事,只好变着法子搞形式,找事干。加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本来可以交给市场机制运作的事情,仍然保留在政府部门进行审批,文来文去,层层圈阅,效率极低。可见,根除形式主义还要从机制、体制入手,不仅要“精兵”,而且要“简政”,使我们的机构、制度以及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形式主义误党误国、害民害己。误党,使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中走样,或者变成毫无内容的口号和过场。误国,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政令不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害民,浪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劳民伤财,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感。害己,搞形式主义的人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背离事物的客观规律,即使得利于一时,也终究不会长久,到头来落个图虚名、招实祸的结果。

四,遏制形式主义的对策。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既有个人思想品德、党性修养和工作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既有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社会原因,也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如何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中共中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措施。我们既要加强教育,从端正思想作风入手,又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本文执笔者也不自量力的提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是为大众谋利益。我们所做的事好不好,主要是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拥护的、赞成的、高兴的、答应的我们实事求是地去做,就会受到欢迎;反之,强制去做,就会伤害群众,就会脱离群众,离人民越来越远。

(二)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府职能重在宏观指导,微观上给群众充分的自主经营权。

(三)要改变领导方法,克服官僚主义。领导要务真求实,特别是在检查工作时要深入,不能仅仅在路边转转,街边看看,要深入实地察看,深入到车问班组、田间地头进行调查,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要科学评价干部政绩。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察体系。现在不少地方提拔任用干部主要看实绩。而实绩又来自于各种统计数字,对在统计数字上耍花招的,要有点硬手段,要让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占不到便宜。

(五)要对广大干部进行教育引导。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花边政绩,盆景政绩,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干一件成一件,不是把牌子树到路边,而是树到老百姓的心里,建一块永不倒下、永不褪色的“心碑”。

总之,形式主义不除,党员干部的作风难以端正,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会给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地危害。但克服形式主义必须从“内容”入手,这就是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增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只有心底无私,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只要我们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一扫形式主义的歪风。扫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努力做到使之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我们党的这个“传家宝”就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发挥威力。 参考文献

[1] 吴玉良 形式主义害死人《人民日报》 (2000年07月27日第九版)

[2] 吴玉良

为什么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系列谈(8)《人民日报》 (2001年11月13日第九版) 作者信息:

李智灵(1988---) ,女,云南省宣威市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研究 出刊后寄往: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智灵(收)电话:13635492867邮编:400715

第19篇:也谈团队精神

也谈团队精神

构建和谐集体,发扬团队精神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在此我结合我们年级组的若干事例也想谈谈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朱海宏是我们大班年级组的一位老师,其对待教学的态度为大家所称道,属精力充沛型。这次园里举行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她也是其中的一个。借此活动,她一并承担了年级组四月份的一课三议任务。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人有事众人帮。我们年级组所有的成员也没闲着,帮忙找题材、选音乐、修教案,忙得不亦乐乎。最后结合朱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制定了一个以创编歌词为主的音乐活动方案《春天》。通过年级组的多次研讨,再加上朱老师的精心加工,展示活动顺利进行了,并得到了园内姐妹的好评。朱老师在谈对次活动的体会时,很有感触地说:“这次的活动多亏了年级组的姐妹们,通过多次的实践,自身技能得到了锻炼,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一个集体里生活学习,我觉得很幸运。”

朱老师的一番话也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我想只要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团队意识,那么所有要面对的困难都算不上是困难。但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一点点的私心而于集体利益不顾,这种行为在我们这个年级组是看不到的,对此是深恶痛绝的。

就拿近期的全园角色游戏评比活动来说吧。我们充分发挥了年级组的集体力量,个个出谋划策,从游戏环境的创设到游戏活动的设计,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力争在突出共性的基础上显出各班的特性,从而提高幼儿的整体游戏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了园领导及同事们的认可。在这次评比活动中,我们年级组的四个平行班都拿到了较高的分值,这也将鼓励我们为进一步完善幼儿游戏环境而去努力。

在各行各业竞争都非常激烈的今天,我们都有必要来审视一下自己。在工作上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好,只有融入集体中,才会体会到合作的愉快,领略到工作的乐趣。我们经常倡导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我认为,这种以大局为主的集体意识便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第20篇:也谈责任

责任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首小诗,作者早已忘记了,但它朴实无华的语句映射出的那深厚的人生哲理,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时刻激荡着我的心。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责任》。“挂在嘴上,不如记在心上。记在心上,不如扛在肩上。它不一定能使你的前程灯火般辉煌,但一定会给你一份厚厚的人生礼物。”

“责任”,一个再普通不过得字眼,但正是这个最平凡的名词使得这个社会井然有序的运转着。责任感是促使我们每个人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不仅会影响个人,也会影响国家。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立身之本, 就终会无所成就;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责任心,就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就是我们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反映公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荣誉》,讲的是一名普通的公安局长在历经了重重艰辛,并着忍受失去战友的巨大悲痛,终于远渡美国抓回了罪犯为人民警察争得了崇高荣誉的故事。在剧中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局长曾在罪犯外逃国外,领导犹豫是否出国缉凶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民警察的荣誉,就在于抓得住每一个罪犯,能给老百姓一个交代!这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简简单单的言语,却道出了在一名公安局长心中责任意义之重大。其实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责任是每一个人想要达到其职业最崇高荣誉的基础,它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最根本运转,它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不可推卸之义务。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把为国,为民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曾为多少人所传颂,誉为千古爱国佳话。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曾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记得读过的林觉民的《与妻书》,缠绵悱恻而又豪气万丈。那句“吾至爱汝,即此一念,使吾勇于赴死地”至今让我不禁为之动容。林觉民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家庭的责任,但他更清楚自己也承担着国家事业的责任。“国家之任有重于泰山。”我明白了,责任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责任更是一种信念,一种执著于真理的信念。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弃家庭乃至生命于不顾,追求探索着真理,这便是一种力量,一种源自恪守责任的力量。楚国的屈原,汉代的苏武,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飞、陆游,清代的林则徐,无不是以国家责任为重的典范。中华民族正是由这些脊梁支撑着,才能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正是这些敢于担起国家,社会之重任,把责任二字时刻奉为警句准责以正身的先辈,才使得华夏文明得以生存和发展,也为我们后世之师作出了典范。

其实在我们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时时刻刻的发生着用青

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责任之重大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公元2003年春,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名词“非典”突然的出现在了我们身边。一时间,疫区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世界沸腾了。所有人谈“非”色变。世界上120多个国家也中止了对我国入境人员的签证,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还是第一次!而此时在国内被“非典”所感染的人群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内外的巨大压力使得工厂停工,学校放假,人们都躲在了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家里还在忐忑不安。而此时此刻,一群被我们以前誉为“白衣天使”,现在尊为“白衣战士”的人们却在距离病人,距离感染,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默默的工作着。于是,在每天的疫情通报中,医务人员的感染和死亡数字也不断的攀升着。。。据《羊城晚报》报道,2003年3月24日凌晨,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殉职,终年46岁。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叶欣,只是千千万万名白衣战士中的普通一员,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非典战役中,许多医护人员、科研人员都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投入到救治病人和探寻病因的战斗之中,不辞艰辛,日夜鏖战。他们为什么能够有如此的勇气和热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主动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自己这里来,为什么如此年龄还不顾安危每日到病房亲自查看病人,他的回答很简单:“我要找到那个未知数。”许多医生和护士也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职业就是治病

救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没什么可说的。”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这些简单朴素的语言令人肃然起敬。是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战胜了恐惧和胆怯,忘记了劳累和牺牲。他们用生命的代价,诠释了“责任”那深深的内涵,着实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这样生动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衡阳11.3特大火灾事故中殉职的那20名消防官兵,他们在熊熊烈火中告诉了我们:“生命诚可贵,责任更崇高!”

当我们在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来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自己责任之荣誉的壮举所动容,感叹,表达崇敬的同时,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自己呢?想想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天黑了还不肯回家,站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因为他要站岗,别的孩子早散了,可他为了坚守岗位宁愿站着哭泣,因为这是他的责任。我们又有没有担负起了自身所应承担的学习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呢?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所以,我们今天仍旧要提倡“生命不息,尽责不止”的奉献精神,提倡“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的立责精神!

面临二十一世纪的宏伟变革,走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春光大道上,我们每一名共和国的莘莘学子都应该知晓时代赋予了每一个人责任,人类繁衍生息如一场接力赛,前辈的力量已承接在我们下一辈的脚上,科技兴国的时代责任落在我们肩上。我想做为担负着新世纪振兴中华重任的青年,我们都应当把“为祖国我可以放弃一切,为人民我可以甘洒热血,为事业我可以奋斗终生,为真理我可以追求不懈!”的精神准则作为我们的处世格言,时刻谨记我们肩头责任之重大。要勇于,也要敢于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承担必要的责任。

美国哈佛大学校门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与同胞走出去!”我希望每当“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振荡的旋律奏响时,在我们的心中除了那既往的自豪和骄傲,更多的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那份立志崛起中华的重责与敢于实践的豪情!放眼未来,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格局中,我们有着13亿人口的祖国定会在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中成熟,腾飞!

也谈写作范文
《也谈写作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