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新闻评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8 18:07:1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闻速评

2012,再提改革

导语:最近十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十年。然而现实是,在GDP高歌猛进的这十年里,改革躲在经济

增长的光环下蛰伏不前。

(在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之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先去了一趟广东,他被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请去参加一次内部会议。)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第一天,广东团的小组讨论会议上交流得最激烈的话题是“改革”。一直以敢言率直著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再次“高调问政”,讨论行政改革与放权试点的问题。汪洋表示,目前政府放权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会触及现有的法律法规,他希望能得到更高层面的支持,广东正在争取支持进行放权的试点。汪洋还开了句玩笑——“如果法律有障碍,我们一起去上访。”

就在广东团小组讨论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刚刚作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53处提到“改革”,并且用了比往年更大的篇幅谈改革。在逐条叙述改革的重点任务之前,用了两段话强调改革的迫切性,并指出目前改革的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温家宝这样表述。

“今年对改革的强调特别多,肯定与„两会‟之前社会对改革的呼吁有关。”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邓聿文说。

在“两会”召开之前,2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这是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合作历史上首次重大而着眼长远发展的策略性研究报告。在世行报告发布之前不久,《人民日报》2月23日发表了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文章表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我们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今年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改革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

悲观者认为这只是表面繁荣,形势并不乐观。而乐观者更愿意把“邓小平南巡20周年”作为一个契机,推动近几年来停滞不前的改革越过十字路口。吴敬琏曾经说,中国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将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怀念“南巡”

最近十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十年。

这一轮经济增长,得益于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制度的变迁释放出巨大的红利。迟福林在评价上一轮改革时说,“我们最大的成功是做大了总量,第二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他同时也指出,时至今日,改革的红利逐步在减弱,需要形成新的改革红利。

然而现实是,在GDP高歌猛进的这十年里,改革躲在经济增长的光环下蛰伏不前。

比如国企改革,在世纪之交曾经取得过阶段性成果,但近年来国企扩张、与民营企业争利的问题十分突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企的触角伸展到非垄断领域。“到处都有国企,只要能赚到钱的地方都有国企,大量侵占民营企业的空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

法治领域的改革也不尽人意。“邓小平时代天天讲法治,„十五大‟把法治提到政治改革议程的中心,但近几年到处在搞社会运动,没有人讲法治。这其实就是倒退。”郑永年说。

在他看来,现在的改革环境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前十分相似,都没有方向,并且找不到一个突破口。“为什么怀念南巡?大家希望用纪念南巡的方式突破无改革的局面。”郑永年说。

越界的政府之手

不管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包产到户,还是80年代中期起连续几年推动的价格闯关,或者是90年代朱镕基时期在国企领域推行的激进改革,中国在这30年里所经历的最大变化就是向“市场化”的转型。“但市场经济没有完全走下去,停滞了。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方面也没有发展起来。政府应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在谈到目前中国改革的遗留问题时,郑永年说。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一直是中国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改革的表述里,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之手的越界导致的后果是,在经济领域资源要素错配,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寻租空间过大。比如,中国目前仍然对电力实行计划价格,后果则是,一方面鼓励了“需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煤电不联动,压制了“供方”电厂发电的动机,成为近年电荒频现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3月5日广东代表团热议的行政审批改革。市场经济应该实行的原则是“非禁即入”,但目前中国的现状是经过批准方能进入。这导致了庞大的制度成本。有数据显示,在中国,企业经理大约需要11.4%的时间与各种政府官员打交道,其他发达国家只需要花5.8%的时间。“推动经济改革的同时,社会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了,很多矛盾都是由于这种全面的改革没有实质性突破而产生的。”迟福林说。

在他看来,新一轮改革的难处在于,重要的改革不再单纯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涉及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府改革三个方面,比如收入分配改革,就是三个改革的高度融合。

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广东团开放日的记者提问环节,汪洋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时坦承,现在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利益格局的影响问题,在解决利益格局影响改革的问题上,首先要从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头上开刀。

地方探索

30年之前的改革,采取的是先易后难、避重就轻的迂回策略。郑永年认为,现阶段的改革依然可以遵循这个思路。任何一个层次的改革,如果期待一下子打倒既得利益者,注定要碰壁。“那是革命而不是改革的思路。”

当年,在城市改革开始后,国有经济部门既得利益较强,所以,改革者先不动国有部门,但容许在国有部门之外发展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后两者的成长为国有部门带来压力,时机成熟再全面改革国企。成长起来的非国有经济不仅可以接受部分破产国企的资产,还可以吸纳部分下岗职工。郑永年认为这种“先不打倒,但培育新的力量”的策略,可以帮助承担改革旧的利益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成本。

另外,在改革的现实路径中,地方的动力也不可忽视。“现在是地方政府急着改,因为它直接承受社会压力。”郑永年说。

当下的中国确实呈现出“中层各自表述”的改革图景。此次全国“两会”,由于各省的省情的差别,这些改革方案,有的是在解决最初的发展问题,如海南;有的是在解决转型问题,如山西的煤改;有的则是在寻求瓶颈期的突破,如广东。

此前,中国很多省市乡镇在改革“硬骨头”上都进行过突围。比如,江苏推行“公推直选”;广东向社会组织让渡权利;四川巴中市白庙乡的“裸账”改革;成都旨在推动农地流动的土地确权实践。

在成都,农地流转的试验2003年就开始了,一直收效甚微。突破契机在2008年。5·12地震造成都江堰12万多户农民房屋受损。据估算,如果全部统规统建,需要资金100多亿元。

在资金缺口的压力下,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房屋联建成为一个有效的方式。所谓联建,按照成统筹200893号文,包括农户使用宅基地联合重建和农户使用宅基地融资重建两种方式。城里人出资金,农民出宅基地,联建后的房子则分户办理房屋所有权或共有产权证,集体建设用地做备案登记。尽管这一改革冲击了目前的土地法律制度,但它依然被效仿到成都市其他地方。

顶层设计

与上世纪80年代不同,地方上的改革尝试,没有很快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推广惠及至全国。“以前地方先行先试能给大家带来利益,现在却碰到各方面的利益阻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说。 在广东团的小组讨论上,汪洋表示,现在放权改革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省里的部门利益,影响到的很可能是中央的部门。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如果广东想对企业少收一些费用,中央部委会说,广东不能带这个头,你不收大家都不收怎么办?这个钱从哪里来?

四川白庙乡自从实施“裸账”后,乡政府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跑了两个月却少有回音。2010年6月“裸账”制度创新刚启动半年,巴州区领导在干部会议上就对其做法公开提出批评。当支持改革的巴中市市委书记李仲斌2011年调任四川省司法厅厅长之后,白庙乡更是体会到创新外部环境的艰难。

“这个障碍如何消除,需要顶层设计。现在没有一个机构对改革负责,建议恢复体改委。”周天勇说。 自从201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后,中央高层多次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

周天勇所说的体改委于1982年5月成立,199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体改委被降格为国务院体改办,2003年被并入国家发改委,成为其下属的一个司。

体改委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比如1984年其主导研究了“商品经济”,该提法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历史上的一个突破口。

不过,周天勇也承认恢复体改委难度比较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对媒体表达过一个相对现实的方案,即在国务院成立一个高层次的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在海南团分组讨论会上也提出,谁做顶层设计这个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不然大家都在等,而没有机构去设计。

改革政策如何贯彻实施也是当下面临的问题,必须最高层很有决心才能推动。

邓小平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强人。他“不改革就下去”的军令状很大程度上成为助推改革实施的利器。然而,“现在很多官员,想的都是不要做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郑永年说。

推荐第2篇:新闻论文

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论文导读:新闻英语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取材广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故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对提高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综观新闻英语标题部分所使用的词汇,可以看出其用词较为特殊,常为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和短词,如:Clinton’uspectpardons(名词连用),All livestock banned acro Europe(用ban代替长词prohibition)。新闻英语标题形成了独有的时态特点,即常用现在时态(一般现在,一般将来和现在进行)一般不用过去时态,这种时态的选择可以达到既传神又具时间感的目的,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关键词:新闻英语,特点,词汇,句法

新闻英语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取材广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故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对提高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1.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1.1标题广泛使用名词与短词

综观新闻英语标题部分所使用的词汇,可以看出其用词较为特殊,常为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和短词,如:Clinton’s suspect pardons(名词连用),All livestock banned acro Europe(用ban代替长词prohibition)。

1.2造词现象屡见不鲜

新闻报道的内容覆盖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众多领域,新闻媒介是这些新生事物的最佳表现渠道,很多新词在新闻媒体登场后被人们纷纷效仿,逐渐得到普及,最后被公众接受成为日常生活用语。世界广泛认可的通用语言英语以其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从其诞生到现在每年都不断产生和出现大量的外来词和新词。这些新词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最终被人们和社会所广泛认可而进入英语词汇中。例如,CD(compact disc(光盘),talkshow(访谈类节目),taikonaut(中国宇航员)。

2.新闻英语的句法特点

2.1标题少用过去时态

新闻英语标题形成了独有的时态特点,即常用现在时态(一般现在,一般将来和现在进行)一般不用过去时态,这种时态的选择可以达到既传神又具时间感的目的,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Swedish PM meets Chinese vice-premier, China plans to merge multiplecar taxes, Heavy rain to batter East China, HK Banks to Offer RMB Services,China attempting to check school’s fetish for foreign teacher等等。

2.2结构松散的长难句

Structure loose long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在尽量短的篇幅内提供最多的信息,使用的句子一般比较长,往往一段只有一句话。因此就不得不打破简单的句型结构,或采用合并句子的方法,将原先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充塞在一个句子里。另外,新闻英语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形式,记者在写稿时考虑到要向读者提供小篇幅、多信息的稿件,往往就会把临时想到、收到的新信息插入、增补到稿件中去,所以常伴有较多的插入语成分。

2.3倒置的金字塔

英语新闻的消息采用倒叙的结构,亦被称作“倒金字塔结构”。新闻英语写作通常是客观报道事实真相,一般不允许记者在结构上安排悬念。写作时记者必须把时间的高潮、主旨、调查的结果、事故的后果等最新最重要的材料放在首段(导语部分),这样可以使读者很快得到新闻的精华部分,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另外也便于报纸排版时的编辑。免费论文参考网。免费论文参考网。新闻英语的导语是用最简明的文字将新闻事实的精要和新闻事件的结果首先显现给读者。免费论文参考网。

2.4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较低

许多新闻学著作都劝诫新闻写作人员尽量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给予人一种走回头路的感觉,在许多情况下,被动语态将施事者排斥在外,显得软弱无力。有的著作建议只有在具备好理由时才能使用被动语态。

新闻写作并不排斥被动语态。在重点强调动作承受者时、陈述新闻事件的结果时、或是句式安排需要时,还是采用被动语态。

3.结语

学习和研究新闻英语的目的不仅在于从英语新闻中获得国内外的最新消息和宝贵知识,而且还可以学到英语里新出现的术语和表达法。对于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把外语和新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新闻英语结构和语言的内在特征,把握外语和新闻领域的前沿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谭卫国.英语新闻的用词特点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 黄萍.新闻英语新词汇的造词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3]周学艺,美英报刊文章选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浅谈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论文关键词: 新闻英语 语篇结构 句法特征 词汇特征 语言特征

论文摘 要: 新闻英语的语言和中文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正确掌握其特点,才能理解报刊原文的本意。本文从新闻英语的语篇结构、句法和词汇特征入手,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作为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媒介中的一种,新闻英语在语体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语言上看,也有着自己行业英语明显的特征。下面从新闻英语的语篇结构、句法和词汇特征入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

新闻英语向大众提供及时、快捷、客观的新闻信息,语篇结构严密紧凑,用词平实经济,信息高度浓缩。新闻报道必须回答6个基本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5个“W”和一个“H”(Where,When,Who,What,Why and How)。它们通常出现在新闻的导语中。当然,导语部分的这6个要素并非面面俱到,有时事件的原因(why)和方式(how)常在后面的细节中加以说明。

除导语外,新闻的正文报导方式也有些不同,其结构多数是呈倒金字塔型,即以该消息最重要的事实开始,随之列出次要的事实,再以最次要的事实来结束。把重要、精彩、吸引人的内容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其它细节跟随其后,请看下面一则新闻:“President Obama has again demanded that the embattled Libyan leader Muammar Gaddafi step down.Mr.Obama repeatedly told a White House news conference that Colonel Gaddafi had lost the legitimacy to lead.He warns that those responsible for violence against civilians will be held accountable.With more,here’s Kim Ghattas in Washington.”

以上这则新闻,导语回答了who,what,where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接着解释具体的做法(how)。导语是整篇新闻的灵魂,在新闻英语的学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新闻英语语篇的结构特点,重点抓好导语的理解,这样也就容易全面准确地把握整篇报道。

二、新闻英语的句法特征

由于报道时间和报刊篇幅的限制,新闻英语为了以最节省的文字容纳高浓度的信息量,常常大量使用扩展句型。这就使得作者能在短时间内就将新闻事件交待清楚。新闻英语的句子的特点是在基本句型SV和SVO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适度地展开其定语和状语结构成分。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地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达到简化句子结构的目的。另外,新闻文体中经常用前置修饰语来代替后置的名词修饰语和从句。如:

例1:As thousands of refugees continue to pour acro the Libyan border into Tunisia to escape the turmoil now

engulf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Colonel Muammar Gaddafi,aid officials are warning of a growing humanitarian emergency.A UN refugee official,Liz Eyster,said that 50,000 had croed from Libya,nearly half of them Egyptians,and the immediate aim was to find adequate food and shelter for them.(BBC news,2011-02-28)

该新闻中第一句的导语由“as”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和“engulfing”引导的分词状语结构引出,补充说明情况;主句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句子,介词短语“of a growing humanitarian emergency”引出谓语“are warning”的内容。

例2:They have a stand-still-and-lose policy in Iraq and they have a cut-and-run policy in Afghanistan.

该句中的两个复合定语为新闻英语中常见的前置修饰语结构,简洁明了,避免了使用短语或从句,节省了篇幅。

三、新闻英语的词汇特征

新闻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灾害等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包罗万象,词汇面广量大,为了更快捷、更准确地传递信息,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使用现象。

(一)缩略词多

缩略词是现代英语的一个简约现象,几个字母可以代替一串单词。英语缩略词可分为截短词、首字母缩写词和首字母拼音词。

1.截短词。截短词是把原来词的某一或某些部分截除而得的缩略词。如:doc(doctor博士、医生),tech(technology技术),quake(earthquake地震),hood(neighborhood邻近地区),chute(parachute降落伞),flu(influenza流感),fridge(refridgerator冰箱),script(prescription处方),dept(department系、部)等。

2.首字母缩写词。用词组的每个词的第一字母组成,并按字母发音的缩略词。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科学与技术),UN(United Nations联合国)等。

3.首字母拼音词。将词组每个词第一个字母组合,并拼读为一个词的缩略词。例如: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

(二)大量运用简短词

英语新闻常用小词进行报道。比起其它词汇,小词更生动、灵活,又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简洁性和可读性,同时还可以节省有限的版面。例如,用ban取代prohibit,虽然意义一样,但用的字母少从而使文章更简练。例如,US Acts to Ban Tax Shelters Using Roth RA.这里,ban替代prohibit来表示禁止的含义。

(三)频繁使用近义词

下面一则新闻中,“说”字用了多种用法。既避免了重复,又使报道文笔增色不少。

Feinberg said he would addre the matter quickly and review individual claims himself before the task force hits the ground...“I’ve got the meage,”Feinberg added.

四、结语

综上,掌握好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把握文章的原意。

参考文献:

[1]张琴芳.新闻英语特征及其听力教学[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2]http:// www.daodoc.com / englishlistening / bbc / 20110228 /137146.html.

推荐第3篇:新闻论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期末论文

题目:论求职类节目的兴起及当前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论求职类节目的兴起及当前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摘要:目前我国传媒也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电视节目,网络传媒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更让新闻传播的速度加快,而且节目呈现多元化发展,像真人秀求职类节就在这种契机下飞速发展,吸引了广大市场,这节目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学习和求职的平台,其积极作用非常大,但其发展也存在着种种局限,需要不断改进,已趋完善,在此本文对以上内容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职来职往》

《非你莫属》

炒作运营方式

引言:这几年年来,随着像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等真人秀节目的火爆,一些列的节目迅速占领了屏幕,像我们约会吧、智勇大冲关一些列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后求职类节目异军突起,抢占了一批收视率,如央视教育卫视的职来职往,江西卫视和天津电视台合办的非你莫属,收视率已经排到了前几名,那么目前的求职节目火爆的原因,以及在其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以及这类节目的发展趋势,下面就这两期节目在此做一下简要分析。

一、求职类节目的火爆原因。

(一)市场广阔自2008年金融危机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 以及适龄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存在大批事业的应届毕业生,同时社会上存在着其它无职业人员 如何使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很好的沟通 为了区别平常意义上的求职招聘 也未给求职者 提供一个好的机会 给年轻人一个好的建议发展方向或好的工作 缺的是你的勇气了 何乐而不为呢?所以 这类节目生源不会少的 。对于企业,此类节目是一种极为省广告费的宣传, 职来职往的光线传媒刘同、智立方的杨石头、奇虎360郑艳、岳诚律师事务所的岳屾山等通过职来职往的节目知名度得到提升,像刘同、杨石头已成为偶像 微博动态得到广泛关注,由企业高管成为公众人物成为偶像, 企业知名度广泛提升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想而知,大批的企业正争抢作为登台的招聘者。

(二)节目编排到位正职场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相继开播且收视大红,掀起了电视媒体的"求职热潮"。探究其火爆原因,除了抓住了当今社会的民生热点外,节目的策划、运营、制作也是重要因素。

一、节目策划准确的节目定位是栏目策划最重要的环节,通过打造独特的个性标签,避免同质化竞争,塑造品牌。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定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节目做给谁看,二是谁来参与节目,三是节目需要营造怎样的效果。下面就当前办的比较好的《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的节目编排及亮点做下简单的介绍。节目介绍 《职来职往》是由中央教育电视台与江苏卫视联手打造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这两家电视台可谓强强联合,教育台本身对于求职与就业就有报道与制作的优势,而《职来职往》的节目形式,则大大借鉴了江苏卫视王牌栏目《非诚勿扰》。每个求职者上场放3段短片介绍自身情况与求职意向,台下18位名企高管有灭灯的权利,如果对求职者感到不满意或不符合求职标准都可灭灯,如最后一轮还有9盏灯亮,求职者就可以从百强中选择就职企业。虽然有时求职者优缺点在高管面前暴露无疑,但就算最后没有成功,也会有所收获。高管与求职者言语交锋、求职者展现3段短片以及最后求职者会否成功成为节目最大的亮点,往往他们求职成功的一刹那都会十分激动,因为那是另一段成功的开始,也成就了一个有理想的灵魂。节目播出伊始,就吸引了大批的求职者报名,现在节目在两台播出,也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

《非你莫属》也是一档由天津卫视打造的现今收视率颇高的求职类节目。将严肃的求职问题和轻松地舞台表演结合起来 贴近现实有具有话题性 轻松地与《职来职往》最大的不同是,节目中的求职者不单单是在校青涩的学生,有的是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年轻人,并没有高学历的他们所求职位往往是司机等最最基本的。节目中有一个环节叫做“谈钱不伤感情”,最后一轮亮灯的企业与求职者双方在节目中直接谈论工资及待遇等问题,然后求职者再进行最终的选择,这种节目环节设计大大保证了求职者的权力与利益,保护了供求双方之中相对的“弱者”。

(三)优秀的主持人

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往往决定了这期节目的收视率,当然有时主持人对现场达人的的导向甚至会决定了这个人成功与否,这两档节目的主持人张绍刚和李想对节目的把控都比较大,张绍刚更强势犀利些。很多同事说:“绍刚与别人不同,别的主持说话注意场合,而绍刚这人不论什么场合,什么都敢说。但你要是和他呆久了,你会发现他是很有一些东西的,说出的话很深刻,有时也会有点刻薄。”这时记者想起撒贝宁曾说过:“绍刚的心态比较平民化,属于平民主持,用绍刚自己的话说就是马路上有打架的他保证是第一个围过

去看的人。他的这种心态做节目则可以发现案件中比较细小但很有味道的一些东西„„”深刻与平民化,两个评价似乎不尽相符,记者正在揣度:这二者是如何统一的体现在张绍刚一个人的身上。这时,一个人推门而入,戴着一副眼镜,眯着眼睛。他身着一米黄色衬衣,散开的领带斜搭在脖子上,下身穿着一条大裤衩,脚上是一双拖鞋。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眼睛散发着一种睿智、灵性的光芒„„

某人至今仍在反复揣度,究竟用怎样的一个词语才能够恰如其分的形容张绍刚。说他狂放不羁、恃才傲物似乎有些太过;说他清高绝尘、孤芳自赏也全不对味;就连个性张扬这样的词语在他身上都显得那么苍白,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个性这个词都被用得太多太滥。想来想去,某人只能说他是一个活得非常纯粹、非常自我的人。如果说芸芸众生和他之间的生存状态是属于两个世界而显得有些夸张的话,那至少是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生活层面。绍刚的世界里似乎没有清规戒律的存在,他的理念,他的价值观始终是处于前位的。

但目前网上也传出张绍刚的很多负面评价,批评他过于苛刻,犀利,让选手尴尬,压力较大,是节目少了些人情味和温暖。

李想,虽然较张绍刚年少些,但是也有十年多的主持演出经验,曾因主持超级女声一炮打红,他的睿智,理智,尤其是他的偶像气质吸引了大批他的粉丝,这个节目的粉丝,对求职者的鼓励,都给这个节目品牌打造了一个全新形象。

二、局限与问题

针对求职节目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像5月23日应者在求职时被疑学历造假时,当场晕倒,各大网站刊载了这条新闻,节目中,嘉宾郭杰自称留法十年,并有国际旅游学硕士、社会学本科和导演系本科三张文凭,但面对评委文颐用法语对话时,郭杰回答时却磕磕巴巴,词不达意。虽然学过社会学和导演,郭杰在接下来的面试中,却说不出法国社会学家、知名导演及电影的名字。更戏剧性是,郭杰当场晕倒在舞台上,但不到一分钟又站起并否认作秀。近日,这一视频在网络热传,不少网友纷纷质疑郭杰造假的同时也直指节目操作,“来之前为何不做背景调查?这明明是节目组搞的嘛!小子,您是被雇来的,还是?”此前,该节目20岁“海归女”刘俐俐因与主持人张绍刚的“舌战”一夜成名,走红模式与当年《非诚勿扰》中的“宝马女”如出一辙。对此,一位网友表示,“栏目组在对报名者筛查的过程中难道没发现学历证书和学位的问题吗?《非你莫属》只要报名即可参加,没有筛选环节?如果排除上述两种可能,那就说明这是炒作。”对于这样的质疑,有记者联系到天津卫视总编室,一工作人员否认炒作,并表示郭杰的学历是否造假这是他个人的事。但对于节目组为何没有调查并核实郭杰的真实文凭,她表示不清楚。

不难发现,“限娱令”后,电视相亲类节目开始降温,而职场招聘节目成为了屏幕的新一轮热点。“这类节目完全是娱乐性节目,用来消遣还可以,怎么会真的把它作为自己求职的途径?”华南理工大学的张同学说。“节目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些假,像作秀,要找工作还是多参加些真实的招聘会更实在吧!”正在找工作的王同学说。担任《职来职往》、《中国职场好榜样》等多档职场真人秀嘉宾的俞夏透露,她不止一次在求职节目中遇到曾经的快女选手和参加过相亲节目的人,“这些专业作秀高手上节目不是真为找工作,而是自我炒作,向演艺圈推销自己。”俞夏说。 求职如择偶,真诚、真实是基础,反观现在的电视招聘节目,为求职者做到实处的究竟有多少呢?相比于早期的职场类节目的中规中矩,当下荧屏职场节目更具互动性和冲突性,作秀的本质大于节目本身的服务性。《非你莫属》播出至今话题不断,在预设的游戏规则下,场内外主持人、各大BOSS、职场规划师与求职者之间频频制造种种冲突与话题。新奇的话题赚取了收视率,也为各大企业增加了曝光率,为节目赚了人气、赚了广告费和知名度,但却与为求职者出谋划策的初衷越来越远„„在笑后、骂后、口水后,对当下的电视招聘节目的运作态度、规范和效果进行反思才是当务之急。

三、对于未来的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一)注意要运用正确的运营方式,要以真诚作为准则,严格筛选求职选手并限制企业的进入的门槛。

(二)实现百强企业的均衡化交替出场。《职来直往》打出的招聘单位一直强调的是“百强企业联盟”。自播出以来,除在节目开场能短暂的看到百强的logo外,并不能看到百强企业的纷至沓来。相反,若干企业的行业达人长期驻守、每期必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也会使观众产生“是否真的有100家企业参于招聘”的质疑。因

此,节目在以后的行业达人设置时,要经常更换企业,力争把百强逐一呈现给大家,实行均衡化的交替出场,在增强可信度、展现职位多元化方面寻求进一步提高。

(三)突破地域局限,谨防“北漂”做主打:可以发现,来职的求职者大都是“北漂”一族,百强企业的工作地点大多在北京。这无疑给节目画上了单

一、局限的色彩。因此,节目组在选取求职者的时候,要突破地域限制,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北京,要大范围撒网。此外,要与百强企业进行协商,为来自不同城市的求职者提供可行、便捷的工作地点。

(四)突破行业局限,目前进入演播厅的企业类型较为单调,互联网,传媒的较多,其他行业较少,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尽量均衡一下。结合市场走向,应景进行编排。就业市场的走向是求职节目关注的重点,也是节目求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张绍刚人物介绍

【2】作者:魏永刚 张晓生 韩晓宇 《电视节目运营:塑造传媒品牌九项要点》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2-1

【3】腾讯新闻

【4】作者: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

推荐第4篇:评论文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敢与大师争高低

最近,一女大学生在一次活动中放言“要革了金庸们的命”,超越他们,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网友对此议论纷纷,不少人对此持批评的态度。但我却以为这个“自不量力”的女学生敢与大师争高低,挑战权威,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泰斗、专家、权威等等词汇都极容易和真理划上等号。于是人们便像供奉神灵一般将他们捧在天上,以致于每个人都要以敬仰的眼光膜拜他们。这时的我们是盲目的。我们听不见耳边的鸟语,嗅不到萦绕的花香,察觉不到脚边的蚂蚁早已越过千山万水,只是伫立在原地,继续仰望与幻想。

够了,别再让虚无的光环晃了眼睛,高呼一声“不唯上”,脚踏实地干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一声怒吼,摇动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王权。“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达尔文淡然的话语,推倒了神殿里的谎言。这些或烈或淡的声音就是不畏权威,勇于突破的呼喊。每一字、每一句都铿锵有力,深刻地刻进了人类的进步史。

不敢想像没有李四光打破外国权威论断,开掘出中国自己的油田,中国的工业现在将会如何。不敢想像没有国家研究所人员打破国际惯用了包扎疗法而研发的暴露疗法,有多少烧伤病人还要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看,这就是不畏权威,勇于突破的成果,沉甸甸的,每一颗都装进了开往美好境界的货车。

不畏权威,勇于突破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如同一颗种子要突破大地的禁锢。努力与汗水,认真与思辩等等都是必不可少。陈胜了解到王权一日不灭,人民一日没有好日子过。这是何等前瞻的目光,充满思辨的光芒;达尔文在实验室中苦读了一年,又在无数荒岛上留下了脚迹。其中包含了他多少次的尝试和为此挥洒的汗水。李四光、中国科研人员……他们都用实干创造了打破“神话”的神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相信 金庸先生们将会乐于看到一本本具时代色彩的武侠小说出版,因为他们的旗帜不会倒下,武侠小说也有了生机。

敢与大师争高低,这初生牛犊般的勇气真叫人喜爱!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退一步,海阔天空

乘公交车有乘公交车的规矩,陈小姐对此不满也无可厚非,但为了一元钱,耽误车上数十人的宝贵时间,却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了!

一元钱虽少,却也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公交车的规定是否合理?陈小姐的坚持值得吗?在我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挑最不利的那一个。在面对大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不妨退一步思考,以大局为重,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生活才会充满快乐!

古人常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罒陈小姐认为公交车的规定不合理时,完全可以先退让一步,而后与公交车交涉并反映意见,采取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而不必牺牲全车人的利益去与司机“对峙”,最终得不偿失。生活不可能处处完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完善生活,而不是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将矛盾上升为死结。

“大成若缺,其用一弊,大盈若冲,其用一穷。”老子的话告诉我们,生活不一定很圆满,一丝的空白与后缺失会给我们增加一股劲——尝试让生活更充盈!面对着生活中的矛盾,退却有时候很重要,它并不是要求我们怯懦,不反抗,而是让我们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选择,以更宽广的心胸去对待,那是一种顾全大局的睿智和胆识!记得清朝康熙年间的官员大老张英曾收到家人投诉与邻居争地的信,然而这位位高权重者却只是哈哈一笑,回信中附诗一首,曰:“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罒年秦始皇。”如此胸襟,如此气魄,让家人羞愧的同时也让邻居钦佩。于是双方各让三尺,友好往来,桐城“六尺巷”美名传扬天下!三尺之地映衬出张英的万丈胸襟!何必步步逼紧,让人没有退路的同时也陷自己入困境!各退一步,眼前又何止是海阔天空?

在罒今民权高涨的时代,我们要有维权意识。但维权的同时也不能侵权,牺牲别人成全自己是最卑下的做法!在权益观念被淹没之前,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学会退一步思考,为双方都留下一丝余地。这样,和谐社会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退步,是获得双赢的睿智和远见,是顾全大局的果断与胆识!

推荐第5篇:听课评课新闻

以“常态课”听评课活动打造真实课堂

----明德学校加大校本教研力度 以“常态课”听评课活动助力打造真实课堂 ----明德学校加大校本教研力度近日,明德学校开展了“常态课”听课评课活动,校领导和全校老师高度关注,全程参与,掀起了校本教研的热潮。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速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进程,明德学校在坚持常规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注重“常态课”听评课研究活动,助力打造真实课堂。 一是关注集体备课效果。坚持常规管理的四个环节,即“一研(组内集体研讨,把握课程标准)、二备(备学情、备教材教法)、三查(查研讨记录、教案、听课笔记)、四听(推门听课、重点听课、听学生反馈、听家长反馈),通过组内集体评价,促进有效的集体备课,使教师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是关注课中生成。推广“精讲多练,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时反馈,有效调控;提倡有效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形式,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自主却不自流,以对话激活学生思维,增大课堂思维含量。 三是熟练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班班通”,并深入研究“班班通”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班通”培训,使一线教师明确“班班通”的网络功能、共享功能、互动功能。提高“班班通”的利用率,既不闲置硬件,又常常更新软件,使其成为促进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四是评课环节中心发言人随机确定。各学科听课教师踊跃主持评课活动,共商课堂议教学,共找问题促发展。活动结束后,授课教师、评课教师均感受颇深。通过中心发言,教师们得到锻炼机会,清晰认识到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增强信心,互相借鉴,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常态化听评课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听课态度更加专注,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更加认真,让老师们敢于呈现出真实的课堂,真正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良田沃土,为和谐高效课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老师熟练地运用白板进行生物教学

老师对小组合作中学生研讨疑难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在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听课老师们在认真记笔记

胡校长和老师们在一起评课

推荐第6篇:新闻法规论文

让人民满意的基础是尊重人格

——从法制节目角度谈新闻法规的人格权

伴随着新闻舆论工作环境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未来的责任更加重大,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新闻前辈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在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电视法制节目的主持通过节目本身,向观众传播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对犯罪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维护法制尊严,抨击社会丑恶现象,打击各种黑恶势力和歪风邪气,起到扬善儆恶的作用,服务于受众。

法制电视节目要将人的价值和尊严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重视人

的呼声,不能纯粹就事论事以案说案,要充分表现案件中每个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同命运,要客观公正。其除此之外,要细心关注案情中人物的经验和经历,感受他人的伤心与痛苦、欣慰与欢乐。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要充分展示犯罪分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善于用各种手段去揭示,启示观众认真审视人性。

法制电视节目从始至终必须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档优秀的法制电视节目,应该用一种高度的责任心主持节目,以帮助他人为己任。责任感使法制电视节目主持人意识到,在节目中所说的内容必须真实。为了核对一些关键细节是否真实,法制节目要深入实际,要跑很多地方很多部门,寻找相关人员仔细了解情况,查明真相。

在我国法制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法制类节目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从细节出发尊重被报道对象和新闻事件当事人人格权。举一些例子,首先对新闻当事人的称呼有了很大的调整。以前我们在报道犯罪事件和社会治安事件是,通常把参与犯罪的“坏人”们称呼为犯罪分子,字幕上也打出“犯罪分子——某某某”,殊不知这样是不尊重人格的,参与犯罪的“坏人”们虽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危害,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不用程度的损失,但是在人民法院对其进行判决前,称呼其为“犯罪分子”是不恰当的。现在大多数法制类节目和相关新闻报道都做了改进——称呼他们为“犯罪嫌疑人”;还有在公安干警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现场,为了尊重和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在拍摄时都带了黑色面罩,来不及罩的后期也都加了马赛克;虽然说大多数犯罪嫌疑人最终都被人们法院判了罪,有的还走上了刑场

被法律震慑,但是称呼的改变足以标志社会的进步。参与犯罪人员作为新闻当事人之一,他们的人格尊严得到了尊重。还有就是对一些血腥场面进行了马赛克处理这都是人格尊重的体现,因为按照新闻报道的国际惯例残缺不全的遗体和面目全非的面部是不允许呈现在荧幕上的,这也是对死者和伤者人格上的尊重……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人的报道,它所面对的应该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既然对象是人,就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我们理应对其进行弱化处理,这并不代表新闻报道失去了其真实性。

同时,我们现在需要反思的是新闻行业内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惯例。当新闻伦理成为大多数从业人员的行为依据时,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媒体是一种真正的职业,是符合道德的。面对报道对象,新闻媒体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报道对象作为牟利的工具,用夸张的手法来或过度的噱头吸引受众的注意;另一种表现则在报道弱势群体时,媒体处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或者用煽情的表现手法来博取受众的同情,但结果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有些记者报道弱势群体时,往往没有考虑到报道对象的人格和尊严,而造成了某种伤害。例如对于贫困生的报道,本来新闻媒体只是希望通过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但是却让贫困生感到了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人都不愿意媒体公布自己的姓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认为,贫困生的自卑和虚荣心不容忽视。如果把他们的隐私暴露在众人面前,一些贫困生就会有很大的压力。

2005年5月9日,福建东南卫视记者拍的一组镜头引发了网上

热烈的争论。这组镜头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许多网友认为这名记者的有失公德;记者对此的解释是,路面有坑是旁人告诉他的,当时下着瓢泼大雨,他在坑旁边架着相机等了近一个小时才拍到这组画面。并且在拍完画面之后在那里放了一块牌子,提醒路人注意。他强调本意原是希望通过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提醒有关部门重视,而且在雨后也确实由于这组画面引起当局的重视,很快填平了路上的坑。但是记者的这种做法引起公众的责问:在明知前面有危险的情况下,难道只能通过一部分人真的遭遇危险,才能叫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吗?那个骑车人的安危就不需要关心吗?他的遭遇就不该寄予同情?这种对新闻真实的追求,建立在事先知道的他人危险的基础上,是不道德的,这组新闻图像又有何“美”可言?

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美的?在近几年里,专家学者都将此问题聚焦在新闻伦理与新闻真实的争论。首先是大家都所关注的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哭了。”正是这个事件网上把曹爱文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我们可以看到曹爱文作为一名记者,没有完成的职责,也可以说,她在那个时间忘记了报道,忘记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职业素养角度上不应该得到认可。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曹爱文却把一名记者最人性化的层面展现给世人,而带有人性化的报道才能给作为人的报道对象带去最好的新闻真实感,才是真正的新闻美的体现,这也是她被网上广为赞颂的原因。

另一方面,从社会舆论的反应来看,我们的受众需要有道德,有伦理良知的新闻报道者,他们所认为的新闻美首当其冲的是“善”。

种种实例,我们都可以判断出在新闻报道时,应该是看重新闻真实,还是新闻伦理,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美的?

再有就是主持人,法制节目主持人就是法的代言人。法制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在进行案情分析时要完全符合法治精神,准确无误地解释谈话中涉及的法律名词和法律术语使报道符合法律规范,体现法制视点。把握节目的各个环节和进程。语言上要规范,自然,质朴,大方。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新闻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得到充分尊重。

在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要迎接挑战、居安思危,时刻准备应对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决定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意义越来越重大、作用越来越突出、使命越来越光荣。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向人民日报提出了“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目标要求,这也为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努力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推荐第7篇:新闻摄影论文

读新闻摄影有感

现代网络媒体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大的媒介,打开电脑,登上任何一个网页,无处不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图片,这些风格各异,带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恰恰来自于我们的摄像师,正是有了这些摄影师的存在,才能让我们领悟到世界的美丽,感受到自然的温暖,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能让我们了解到社会存在的不公,识别出我们周边假冒伪劣,意识到我们的努力可以帮助到其他人等等。

之前自己认为网上那些摄影师所拍摄的照片,是记者们的杰作或者是摄影师们的即兴拍摄,完全没有想到一个摄影师可以花上2年去拍摄一个主题,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在上新闻摄影课时,老师给我们放映了新闻摄影师陈庆港和风光摄影师姜平的故事,特别是陈庆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花上了几年的时间去调查《20世纪末中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状况调查》以及《中国慰安妇》,在各种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的去工作,他在享受着他的职业;在视频中,我很清楚的知道,他能一直坚持着这么做,是自己头脑里坚定的信念以及目标支撑着他,这是一股为了民众,为了能让社会进步,社会改善的力量,是无法被磨灭的。陈庆港的镜头,讲述了一份份真实以及感动,作为一名摄影师,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自己镜头里的世界,每拍摄一个镜头,他都是全身心投入,让每一镜头都充满了感情,正是这样的认真和信念,才让自己的作品一次一次的感动人们,触动人们心中的那一条弦!

风光摄影师姜平,在视频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事业,无论是困难险阻的珠穆朗玛峰,还是冰天雪地的南极,或者是雷雨交加的夜晚,他都是义无反顾的前行,只为了将世界美好的风光展现给大家,这何尝不是一种为艺术忘我的精神!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不仅是让我学到了对单板摄像机的使用,更加重要的是对摄影要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在摄影的过程中并不是只会按快门,更要注重自己的角度,那些角度更能表现人物或事物的韵味,那些角度更能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专注拍摄,甚至是让对方爱上自己的镜头,然后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拍出自己想要的图片,这归根到底,是一个摄影师的自我修养,自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表现!

推荐第8篇:新闻伦理论文

2012级新闻班

魏滨

学号:201208052034 有偿新闻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初探

摘要:有偿新闻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是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有偿新闻已经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和社会法律道德产生了恶劣影响。而有偿新闻现象的存在和屡禁不止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旨在讨论有偿新闻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性,并针对其防范和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有偿新闻

权钱交易

批判

危害

防范治理

一.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实质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新闻事业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全面改革,新闻界内的不正之风开始悄然生长。有偿新闻开始在我国出现,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愈演愈烈,在行业内和社会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采编记者和新闻从业人员被“拉下水”,媒体和新闻记者的信誉和形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不耻。

究竟什么是有偿新闻呢?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有明确界定,一般来说它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希望获得媒体宣传报道的个人或组织,或者不希望媒体对不利于自己的有关信息进行报道的个人或组织,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以获得事实上的宣传报道或不报道的行为。1 它既可以是希望(或不希望)获得媒体宣传报道的个人或组织主动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从而获得宣传报道 1 [1]中国新闻年鉴[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1994./ 34-35 (或不报道)的行为,也可以是新闻从业人员以为个人和组织进行宣传报道(或不进行宣传报道)为条件向被报道对象主动索要钱物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腐败行为的加剧,有偿新闻展现出五花八门的表现形态,大致包括以下几类:1.直接收受红包礼金、有价证券、礼品,类似职务犯罪中的收受贿赂。2.变相获取各类消费和好处,如免费就餐娱乐、旅游。3.利用掌握的报道权向采访对象提出诸如解决亲友入学、住房和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要求问题等。4.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5.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6.广告新闻化,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采编人员同时拉广告吃回扣,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等。7.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订立攻守同盟,互相交换新闻一个口径对外。8.某些个人和单位为私利收买采编人员,炮制虚假新闻。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手段不一,但是从根本上说,有偿新闻都是一种新闻道德失衡与错位的现象,其本质都一样,就是新闻报道权的商品化。“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提出的这一论断直击问题要害。从法律角度来说,还构成对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权益的侵害。搞有偿新闻使正常的新闻报道演变为一种特别的“权钱交易”,这种关系同行贿索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有偿新闻盛行的原因

有偿新闻能够在我国出现并且盛行,说明这里有适合其生长和滋养的土壤。那么有偿新闻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的原因到底身什么呢,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各类媒体大量涌现,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其对传统媒介产生强烈冲击。再由于我国现在对媒介机构实行“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把媒介机构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生存发展基本依靠自己。同时,在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消费压力沉重,以及社会保障不很健全,迫使新闻工作者想法设法增加自己收入,利用新闻资源收取钱财就成为首选。这是有偿新闻在我国出现和盛行的根本原因。

其次,新闻报道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话语权巨大。新闻报道不但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决策还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一些对企业的积极报道促使这个企业高速发展,而对企业的曝光则会让这个企业立刻陷入破产的边缘。因此,讨好新闻单位、希望它们对本企业多进行积极报道,就成为企业、也包括一些事业单位理性的选择。

再次,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年纪较轻,经受的党性锻炼和考验少,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没有深切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缺乏深刻认识,加之社会所提供的诱惑太多,因而在金钱面前大搞有偿新闻。

最后,重视不够,处罚不力也是某些新闻单位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处理下级违纪现象有顾虑,怕影响单位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因而对监督部门的工作言行不一,这往往造成对有偿新闻的监督不够和查处不力。 三.有偿新闻案例及其法律法规批判

近年来,社会上有偿新闻的案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2012年出现的“陈永洲事件”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和影响最大的一次。

2012年10月18日,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报道上市公司中联重科财务作假内幕被长沙警方跨省刑事拘留。从2012年9月起,《新快报》刊发10多篇文章披露中联重科,10月26日,陈永洲向民警坦诚,自己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

“陈永洲事件”之所以影响力巨大,是因为事件的发展曲曲折折,充满戏剧化。《新快报》的“快放人”的头版吸引了众多的社会目光,而寄托了千千万万社会大众同情的记者陈永洲,最终承认自己是收人钱财,发布了虚假的报道,他发表的连续的披露是不折不扣的有偿新闻。

“陈永洲事件”发生后,中国记者协会等单位举行禁止有偿新闻、新闻敲诈,加强行业自律座谈会,同声谴责新快报及其记者陈永洲利用新闻采访权进行违法乱纪行为,并将就查处新闻敲诈采取专项行动。陈永洲富有戏剧性的事件,令一些把热衷于所谓“新闻维权”的人们陷于尴尬的境地。它揭开了我国新闻界丑恶的一角,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公认是违反新闻专业规范的现象,在这里却是成为常规。

应该说,当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有偿新闻活动时,其接受的金钱或财物达到一定的数额,就成了一种犯罪行为。所以,有偿新闻问题首先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国《刑法》第93条对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管理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单位。非常明显,在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385条规定了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刑法》第386条规定了受贿罪的标准和情节与383条规定的贪污罪相同。即受贿金额满5000元的,即以犯罪论处,不满5000元但情节严重的,也以受贿罪论处。可见,有偿新闻并不只是一个道德失范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成为一个犯罪的问题。

除《刑法》有相关内容的涉及外,我国对于“有偿新闻”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早在1985年,国家工商局、广电部、文化部《关于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经营、刊播广告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就提出:“禁止以新闻记者的名义,招揽所谓„新闻广告‟。 1990年国家工商局和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刊登经营广告的几项规定》提出:“严禁刊登有偿新闻。”

此后,有关主管部门屡屡下文,严禁有偿新闻。1993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1994年中宣部发出《关于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1996年中宣部又提出制止有偿新闻的六条措施,1997年中宣部会同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联合发布《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共十条。

本世纪以来,有关禁令就更多更正规了。2005年,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将2005年《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修改后重新发布,其中都有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采访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它利益或者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规定。

四.有偿新闻危害

有偿新闻违反法律和新闻职业道德,降低大众对传媒的公信度,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极大。关于有偿新闻的危害,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偿新闻首先践踏了社会公正原则。新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它主要依靠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挖掘。因此,对于有正面效应的新闻实行“有偿即闻”,“无偿不闻”或对于有负面效应的新闻实行“有偿不闻”,“无偿即闻”都是极大的社会不公。 第二, 有偿新闻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有偿新闻的实施过程中,受利益的驱使,新闻从业人员常常会夸大事实,或仅仅揭露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隐瞒那些关键的实质性问题,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实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是一种虚假新闻。 第三,有偿新闻败坏社会风气,涣散社会凝聚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在当代,人民群众感到最不公正、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屡禁不止的腐败问题, 有偿新闻是腐败现象在传播领域的表现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腐败形态,有偿新闻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较之一般的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新闻媒体这种具有较高公信力的机构,为了自己的私利都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那么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就会丧失殆尽,其结果,则会加重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

第四,“有偿新闻”削弱公众对传媒的信任,更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事业,新闻媒介是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有偿新闻的盛行,破坏了这一“桥梁”的作用,使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有些事件产生怀疑和不满,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五.有偿新闻的防范治理措施

从上述内容来看,有偿新闻在我国存在普遍,危害巨大,对它的防范和治理迫在眉睫。有偿新闻在我国的盛行有着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因此在讨论其防范和治理措施时,应该溯本清源,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

首先,从根本上看,“有偿新闻”的产生,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够合理以及经济程度不高有直接关系。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才能切断“有偿新闻”的根。

其次,“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新闻宣传领导部门要加强对各新闻单位的监督,对社会各界公布举报有偿新闻问题的热线电话,并设专人负责处理举报的有关问题,并对经查实属有偿新闻的举报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新闻单位要对举报和发现的有偿新闻问题坚决调查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这样做,既能保护社会各界对新闻单位进行监督和爱护的积极性,也可有效地教育和保护新闻工作者。

再次,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新闻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做到一身正气,不要见利忘义,坚决抵制有偿新闻,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使禁止有偿新闻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最后,媒体单位要坚决将“新闻报道”和“广告经营”两个部门和职能分开。新闻部门和媒体不得以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为企业和个人做广告和宣传,新闻报道不能收取任何的费用。经营部门所办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媒体部门的广告经营应由专人专门负责,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治理和杜绝有偿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建议权的基本的条件。有偿新闻在我国的防范和治理任重道远,需要立法部门、执法部门、新闻媒体、媒体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不断采取新对策新措施来应对新问题,新情况。只有未雨绸缪,加强防范,坚持不懈,狠抓到底才能使有偿新闻得到根本的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年鉴[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1994.[2]高金萍.正气与铜臭的较量.[J].新闻记者.2009 [3]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MI.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胡正荣.媒介寻租的背后.[J].新闻周刊.2003 [5]邓晓旭.媒体公信力缺失与加强新闻伦理探析[J].新闻知识2005 [6]张允若.关于新闻商品性的几个认识问题.[j].新闻记者.1994

推荐第9篇:新闻评论论文

传统媒介如何应对网络“草根”新闻评论

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上: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其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强技术决定论和弱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惟一重要的因素,而后者则主张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虽然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纯粹的技术决定论已不再为广大学者所认可,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依然在现世发挥着作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现实生活中的媒介逐渐由专业媒介、大众媒介、地域媒介发展为业余媒介、个人媒介和全球媒介。伴随着技术手段的变化与前进,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业余评论的挑战。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是一种新媒体。但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更加平民化,传播更加迅速,互动性更强。而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给广大网民一个相对自由的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充分反映百姓意愿形成较强舆论氛围,在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中,很多网民都在浏览有影响的新闻事件后展开激烈而深入的讨论。这些看法和观点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呼声,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网络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沟通政府和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

2.民意参与舆论的意识逐渐增强。在网络中,网民们可以通过各种论坛和跟帖对某事件发表评论,公布事实真相,深入而广泛地参与到舆论中去,从而体现了受众参与网络评论的主体意识。

3.网络评论可以形成一致的声音,有利于社会监督。当网友发帖评论后,每一个意见都有可能改变其他意见,同时也会得到其他网友的反馈和评价。当某些意见趋向一致的时候,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这种强势传播效果,有利于对社会进行监督。

借助与这些优势,网民的意见这几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媒介权力逐渐由“权威主导”转向“草根主导”。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由于媒介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媒介不同的传播偏向。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网民总体上呈现低收入和低龄化的特点,且处于相对边缘和弱势地位。如网络论坛(天涯社区等)、人人网、微博和即时通讯的产生和繁荣。网民的主体是草根阶层,他们形成了一种自由的、对抗和解构统治意识形态的文化。而在现阶段的中国,由于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自由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一时还难以做到完全表达公众意愿。现阶段,因转型期社会结构的紧张化,使得底层大众与上层和中间阶层的沟通出现障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和公共平台的公民政治表达、虚拟社群的集结甚至有组织的政治抗议在迅速增加,成为一个民众参与和将事件放大的“虚拟广场”。而草根则是基于网络来实现言论、示威和新闻自由。在比较传统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的草根大众借助网络评论表现出自己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及评论的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问题,也有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问题。

草根对网络媒介的应用是多于社会精英和政府部门,后者基于政府主流意识形态的“笼罩”和“麻痹”之下,从心理上和精神上趋于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他们作为这个社会的领导阶级和中坚力量,无论在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生活的满意度方面,大体上高于社会的基础力量——草根,而且相对来说,即“弱势群体”。大众精英在社会地位、权力、金钱方面有优于草根的绝对因素,因此,这给草根力量造成了一种“印象”,即自己是处于被领导的群体,虽是社会的基本力量,但却是最容易受到忽视的。他们需要渠道和中介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此来引起“上层”的关注,达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改善民生的目标。网络媒介的兴起,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媒介,网络媒介无孔不入,受到的管制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严格,网民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小于传统媒介,所以,借由网络媒介可以看透、看懂整个社会,将政府的运作透明化,即“民主”的倾向化。但这也让草根阶层看到了社会的阴暗的一面。再加上社会矛盾的激化让他们的地位更加削弱,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势,无助,并且情绪化地将自己的处境完全归咎于统治力量,所以,凭借网络媒体,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在社会上矛盾爆发的时候,例如,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爆发的时候,就是草根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满的时候。再次,信息公开的进程加快,媒介的发达使得广大人民都参与到国家的运作,社会的发展中来,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民生新闻大多集中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对民生力量来说,他们要为自己“讨说法”、“讨权利”。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成为其大声疾呼的重要平台。最后,便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草根评论从平民的角度体现出人文关怀,它的言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给机械乏味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缕清风,带来了大众的狂欢。草根评论,受众是主动参与和投入到评论中。他们可以像媒体工作者一样展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还体现为由此产生的某种亢奋情趣。

而对于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无论是前几年的“躲猫猫”事件,“华南虎”事件,还是今年发生的“7-23温州动车事件”,有关部门在处理相关情况时措辞不当,表现欠妥,使得公众对于政府部门,进而对于主流大众传媒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具体的微观变化或者单一的宏观变量可能对某一类(或某一家)媒体在特定时间的公信力产生影响。但影响媒介公信力在历史纵向上总体下降的因素并不是某一个单一的微观变量或者单一的宏观社会制度变量,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多种不同层次变量的合力。如微观层面的公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际交流的增多;中观层面的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传播渠道的多样选择与获得各种消息的便利;宏观层面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观点的纷繁和多元,等等。媒介公信力的历史变化轨迹是这些微观、中观、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系统性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草根的评论通常被视为愚昧无知、肤浅的,而且草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辐射、冲击和腐蚀。网络的草根评论虽然有揭示问题本质的一面,但也有极端的 一面,这对维稳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极为不利,从这方面来说,它有不良的影响力,所以国家会对一些反叛性和破坏性的言论实行屏蔽,肃清弊端的干扰。

草根的网络评论的威胁性和极端性越是明显,影响力越大,就会受到比以前更大幅度的歧视和挤压。草根们“顽强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决定了在这种压力下的“反弹”,这导致了他们逆反心理的增加, 言语的极端有可能引发刺激行为的产生,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而主流媒体在进行相关新闻评论时,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新闻评论宜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上,多为群众的利益仗义执言,而不应该只站在权利阶层的立场上 。要敢于并擅于替普通百姓说话,始终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履行好自己作为人民喉舌的角色。只有这样,大众媒介的公信力才能逐渐回升,主流媒介的新闻评论才能和网络新闻评论更好的共存。

推荐第10篇:期中评教班会新闻

12艺术、13广告召开期中教学检查、班级管理主题班会

随着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临近,为了顺利的完成期中教学检查,11月4日中午12:30,徐健老师在1100教室给2012级多媒体设计与制作、2012级装潢艺术设计以及2013级广告设计与制作1班和2班,召开了“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积极部署期中教学检查工作。

会议上,徐健老师首先传达了系部关于期中教学评教相关内容与安排,要求各位同学在评教时一定要本着为自己负责为教师负责的态度,认真、客观、公正的给课程打分,严禁学生恶意评教。其次要求各位同学加强寝室建设,注意寝室的安全、卫生、整洁、防火防盗,严禁在寝室实用大功率电器、抽烟等违规违纪行为。最后对于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各位同学珍惜在校学习时间,要加强自身建设、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此次“期中教学评教、班级主题班会”的召开,是对上半学期班级工作的总结,也为下半学期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做了综合部署,是对班级班风学分建设、寝室安全与教育的一次重要会议

第11篇:送评论文

用活三杯“感情水” 浇开语文“教学花”

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初中

孙爱军

邮编:225417

关键词: 情感教学 三点入手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教师可从引人入胜——让学生与作者心灵共鸣,“心心相印”—— 让学生与教师情感交融,合作探究——让学生与学生互补共进三方面人手,巧用三杯“感情水”,浇开“语文教学花”。

语文作为人文气息最为浓烈的一门学科,其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些却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并不重视的问题,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往往味同嚼蜡。笔者认为如能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则语文教学功必成。那么何以融情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引人入胜——抓住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阶段,语文学习已不能再简单停留在识字、朗读与背诵课文的阶段,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到领略和感悟,常常是真、善、美的真情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样的完成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互动作用。当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广阔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像,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本身就已经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如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标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心灵快感。

对初中生而言,这样的阅读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往往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外化的结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那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鲁迅幼时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里父亲的浓浓舐犊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北国风雪中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豪情;国土沦丧之际法兰西人民的一腔爱国之情;还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真挚友情,再加一股淡淡的惆怅之情„„怎不

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此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得以提高,灵魂得以升华;而非做学生情感的灌输者。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增强其领悟能力。

二、“心心相印”——抓住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相信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爱屋及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如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人格。而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优秀民族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高规范和高要求看齐,以自身渊博的学识俘获学生的心,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同化乃至升华他们的灵魂。这样,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感受颇深。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在分析完课文的基础上,我给学生们朗读了我在师范时期的一篇优秀习作《追车的妈妈》,当读到妈妈为了给我送书,吃力地追赶已启动的汽车的情景时,我眼含泪花,声音哽咽;而学生则满座寂然,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显而易见,大家被浓浓母爱以及我对伟大母爱的理解和赞美深深感染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挖掘父母对自己的挚爱深情,并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我还告诉学生我在学生时代以及现在是如何孝敬父母的,然后要学生说说自己打算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们竞相发言,说出自己的做法:从小到盛饭倒水捶背揉肩,大到读书成才报效祖国都有;且都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真挚情感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不仅让他们读懂了课文,学到了写作技巧,更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教学效果之好,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这正说明师生情感共鸣发挥的威力是多么的巨大!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经典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总体来说,大多都是体现着真、善、美的精彩华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童心和爱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放飞思想:感受极地大漠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欣赏西方作家的幽默风趣,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激情澎湃,学生热情洋溢,真正做到师生互动,乃至师生共动,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合作探究——抓住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活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

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仅仅运用这些传统方法已经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正所谓“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多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等等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建立一种由不同成员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互补共进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以创造并运用更为有效的合作探究新方式,切实活化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不是无情物,融入情感更开花”。教师如能多给自己及学生几杯“感情水”,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浇开绚丽的语文教学之花!

第12篇:环评论文

农村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李波周亚楠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摘要]: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农村地区存在着规划环评制度不能有效涵盖、环评工作开展不力、项目后期验收及监管不到位和公众参与流与形式等问题。本文在对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一些状况提出配套完善规划环评制度、科学建立政府考核方式、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迄今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也发生在农村,加之与们密切相关的大多数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均位于农村地区,因而农村环境保护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农村环境保护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为了让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国家已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增加了规划环评的内容,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由评价建设项目,扩大到对环境有影响的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从此,从区域的发展规划到具体的项目建设,都必须执行“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这对预防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对我国的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产生重大作用。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该条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近年的环境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较为薄弱的环境管理条件,该项制度在农村地区部分规划和建设项目的落实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对所在地区农村的环境质量和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针对农村地区的具体特点开展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仍值得相关部门重视和关注。

一、农村地区规划环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随着城市环境管理的日渐强化和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少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迁移,一方面腾出了大量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此举导致农村地区除了原本就大量存在的畜禽养殖、矿山类建设项目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以及垃圾焚烧、填埋场等市政项目大量落地,农村地区实际上成了近年工业项目建设的热土。尽管目前大部分项目都依法申报了环评手续,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大量问题。现在许

多农村地区建设项目仅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未规划进行环评,结果农村地区建设项目无序建设、合理建设、重复建设现象随处可见,不仅导致部项目选址不合理,还加大了后期污染治理和环境理的难度。

规划环评工作开展不力不可否认,而规划环评制度已成为目前我国加强环境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农村地区的实际落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环评执行率低。目前,全国大部分省级建项目规划环评执行率只有70%左右,地市级只有40%左右。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建设项目中更加突出。(2)违反规划环评程序现象普遍。农村地区不少规划环评工作开展严重滞后,边建边评、事后补事后不评现象仍然严重。一些项目环评报批后,管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建设单位却不按规定重新报批规划环评报告。(3)规划环评的作用得不到体现。部分建设单位仅把环评当做项目前期的一个必备手续来办理,认识不到规划环评的真正目的,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不关心,因而取得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后便束之高阁,并不按环评报告和批复要求的环保措施与管理制去落实。(4)现状监测不规范。不少环评单位面对农村区建设项目时,常采取收集资料法获取相关数据,不委托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即使委监测也尽量少布监测点,压缩监测指标,缩短监频次。有些监测单位在受托进行农村项目环境质现状监测时也不到现场,而是根据日常工作经验接加工监测报告。现状监测不规范,导致许多农项目环评报告对环境质量现状认识不清,错误判当地环境形势。(5)规划环评措施不切实际。很多规划环评报告根本不及当地农民不愿使用粪肥的现状,对位于农村地区职工人数不多、无生产废水产生的建设项目,一味要求其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用作农肥,结果根本无法操作而出现污水横流问题。又如一些环规划评报告根本不考虑当地煤碳含硫量高的现实,不要求项目上脱硫设施,而是建议其燃煤设施使用低硫煤。完全可以想象,该项目通过环评后,实际运行中使用低硫煤的可能性究竟能有多大。

如此种种,导致部分污染项目甚至违反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通过环评,取得了“合法”建设的外衣,也造成了日后环保监管的隐患。项目后期验收及监管不到位作为建设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的一部分,及时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是确保环评提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得到落实的关键。不少地区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重审批、轻监管”问题较突出,而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的建设项目中更加明显。因而部分农村地区建设项目试运行后长期不进行竣工验收,有些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也仅是走走过场,验收监测不能真实反映项目和环保设施的运行状况,最终导致竣工验收起不到环评的把关作用。项目正式运行后,环保部门对农村偏远地区建设项目的跟踪检查也相当缺乏,以致这些项目经常出现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而超标排污的情况。公众参与流于形式明确了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公开有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由于现有法规仅明确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公众参与,而位于农村地区的一些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尽管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非常密切,环评时却不需征询公众意见,从而导致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和纠纷。即使在农村地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评项目中,仍然存在公众参与对象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信息公开缺乏透明性和真实性、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公众无参与积极性等问题。有些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调查表甚至由建设单位一手包办,直接找几个员工按照要求打钩画叉了事,以致不少地方都出现过评审报告书所附的几份公众参与调查表样表

笔迹完全相同,对相关选项的回答也几无差异的情况。此外,许多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都不愿通过召开听证会等直接方式进行公众参与,但在目前广泛采用的“网上公示”公众参与形式中,又能有几个当地农村受影响公众能及时从网上看到公示的相关信息。因此,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公众参与形式主义特别严重,很多时候根本达不到公众参与的应有效果,导致农村地区环评问题的初步原因分析,建设单位法制观念淡漠有些建设单位根本认识不到环评工作的重要性,无法理解环评的目的也是为了让项目建设少走弯路,日后项目能顺利运营,因而环评参与主动性较差,有的甚至恶意逃避环评手续,甚至有少数单位选择农村地区进行项目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逃避城市严格的环境监管和利用农村地区低廉的环境成本。完成环评后,一些建设单位也对环评及批复提出的环保要求熟视无睹,企图通过拉关系、找熟人在竣工验收时蒙混过关。环保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由于多数单位人员编制较为紧张,地方环保部门环境管理重心始终位于城市,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环保监管经常感到鞭长莫及,部分偏远乡村甚至出现环境管理的真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出现的环评问题。少数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不作为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平时紧盯GDP和招商引资,对引进项目非常热衷,但对项目可能带来的环保问题不甚关心,以至于大量污染项目落户农村地区,形成环境隐患。对于一些群众举报的环保问题,也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和稀泥”做法,有时甚至直接偏袒辖区内的企业,牺牲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农村群众环保参与意识差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多数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环保参与积极性低。对于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存在的环评问题,多数群众单凭自身能力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了,因为怕不必要的麻烦或担心打击报复,也不一定会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解决农村地区规划环评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1)配套完善规划环评制度针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缺少规划和不履行规划环评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就县级以下人民关部门编制的相关规划开展环评制定相关定,以避免建设项目在农村地区无序建设建设,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2)科学建立政府考核方式针对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重GDP、轻环应尽快推行绿色GDP核算和考核体系,以政府停止在农村地区盲目引入污染企业换济增长的做法。此外,将农村地区规划环评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畴,确保各包括环评在内的农村环保工作落到实处。(3)实施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鉴于农村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要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的日常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实,将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通过环评控状态,建议在乡镇一级设专职环保员进行工作日常监管,以避免环保机构对农村地理的缺位。(4)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益。

参考文献:

〔1〕耿海清.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11).

〔2〕多金环,赵秋月,孔令辉.环境影响评公众参与亟待完善[J]环境保护,2009,(7A)。

第13篇:新闻美学论文(版)

灾难报道当中的新闻美学

——以媒体对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报道为例

【摘要】最近几年,自然灾害不断增多、人为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媒体应怎样报道灾难新闻,从而完成媒体本该承担的使命?本文从新闻美学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以媒体对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报道为例,探索媒体在灾难报道当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美学;灾难报道;灾难现场;媒体

灾难报道,至今还未有一个约定俗称的概念,一般而言,灾难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引起灾难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

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的行动也越来越迅捷,日本地震发生之后,世界各地记者在第一时间申请签证,奔赴日本;而日本本土记者更是早早的达到了灾难现场。这与交通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达不无关系。但高科技手段并不保证好新闻的产出,只有在新闻中加入了“美”的因素,灾难新闻才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美”在灾难新闻报道当中如何体现

“美”,是一个很抽象的哲学概念。对于“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定义,而且互不相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当中的“美”也是如此呢?这还得从媒体的使命谈起。媒体的使命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变:早期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政党报刊时期政党之间相互打压的工具、近现代时期公民社会的公器。

“公器”,社会公用之器具,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凡是为着社会进步、呼唤社会良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报道就是美的,即对社会有用就是美,有助于媒体发挥其社会效用的东西就是美的。怎样使灾难新闻达到有用的功效呢?

1、按读者接受信息的规律报道新闻

新闻想要发挥其传播作用,就必须使读者接受其信息。要想使读者易于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尊重读者接受信息的规律很重要。灾难事件发生之后,灾难现场信息庞杂,做好信息的组合工作,使之顺应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很重要。在接受灾难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最先注意的是灾区灾害程度、波及范围;之后,责任相关方的行动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再然后,受众会追问灾难发生的原因。

例如:《南方周末》在2011年3月17日对日本地震的专题报道便是以这样的逻辑思维安排版面。在第

6、

7、8版,《南方周末》在以“人心”为主题的统领下安排了《地乱了,心不乱 在大震灾里读日本》、《承受核恐慌》这样两篇报道,向读者传递灾区的现状;继而,在“援手”与“担当”这两个主题下,分别介绍中国和日本官方及媒体对此次日本地震的反应;随后,《南方周末》的第14版刊出《真实的日本核电》,向读者深层次解析日本核危机的原因。

2、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文关怀

在记者进行灾难报道过程中,不免会碰到残酷的场面(断壁残垣、来不及清理的尸体、无家可归的人群等)、压抑的气氛,对此,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要如实报道,忠实的记录灾 1

难现场的现状。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记者就一定要极力的渲染灾区的惨状。

灾难从来都是让人悲痛欲绝的“噩梦”,对灾区的惨状的极力描绘,不管是对灾区的受灾群体、还是对未受灾的社会大众,都是二次伤害。将那些悲痛的神情、凄惨的死者的画面、伤者的难看的图片搬上媒体,即是对新闻当事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受众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才会得到受众的赞扬和认可

例如:《南方周末》在第1413期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刊载了23张与之相关的图片,这23张图片中有居民戴口罩保护自己的画面,有废墟被迅速清理的画面;有市民井然有序地排队撤离的画面;有救援队搜寻幸存者的画面等;可是没有遇难者惨不忍睹的画面。这些图片彰显了一种不屈的精神,也透露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3、以救灾为目的组织新闻报道

媒体既然为社会的“公器”,就应为社会而服务。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媒体的应尽职责不在于抢夺耸人听闻的新闻资源、抢发吸引眼球的图片。而应当及时有效的传递信息,做到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在日本媒体对2011年3月地震的报道中,日本NHK在第一时间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与此同时,其它媒体的各种关于破坏、死亡、救援、致歉和危机的信息源源不断的向受众输出。在其中,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亦没有背景音乐。

在灾难发生之后,外界需要知道灾区的信息;灾区群体需要关于灾难的情况和周围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及时、透明的信息是迫切需要的。这也是日本媒体从1995年半神大地震的报道中吸取的教训。在那次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大量的航拍、扭曲的道路、居民区的一片火海等等残酷的画面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被忽略。这样的新闻伦理问题事后遭到大量批评。

从美学角度做好灾难新闻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好的信息,与此同时,媒体的公信力也得到大大提高。NHK在此次日本震灾中的表现,就饱受各界赞誉。作为日本的公共电视台而非国家电视台,在其报道中,考虑的最多的是国民,最怕失去的也是国民。媒体在日本震灾中表现有好的一面,但也不乏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地方恰恰影响了灾难报道的“美”。

二、一些被忽略的影响灾难报道“美”的细节

灾难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在面对种种突发的灾难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能够正确的应对,采取合适的新闻审美观进行报道,这也恰恰反映了不同媒体的专业素养和实力。其实,区分不同媒体的专业素养和实力的层面恰恰在于一些细节。

1、做好访前准备

一些记者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为了争取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现状,便立即赶往灾区,可是等到进入灾区才发现,由于准备工作没有做好,致使采访工作困难重重。例如:采访工具不够齐全、新闻背景了解不够、必要的生存物资准备不够等。

在日本地震发生之后,我国记者积极奔赴日本灾区,对日本地震进行报道。这种勇气值得嘉许,可是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不免增添了些许遗憾。在《楚天都市报》两名记者“进入灾区采访后第二天”,“储存在车上的干粮全部耗尽”。在许多便利店和超市被抢购一空的情况下,获取食物和水并非易事。最后一些不饱肚子的小吃解救了记者的燃眉之急。在此,没有准备充足的食物也许是记者此次采访得出的经验和教训。

2、尊重被采访者意愿

如为公共利益服务是政府的天职一样,采访是媒体的天职。媒体有权利采访,但这并

不表示媒体的记者可以无视被采访者的意愿,坚持采访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违背被采访者的意愿,也是一种侵犯被采访者权利的表现,会受到业界与公众的反感。

例如:在此次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台湾媒体的表现饱受争议。台湾媒体在日本仙台报道台湾在日本留学生撤离时,紧贴采访对象,甚至追逐不愿接受采访的学生。对此,日本警察将记者“请”出,并通过台湾驻日机构要求该记者撤出灾区。

相比之下,日本媒体的表现引人瞩目。在日媒的报道中,即便受难者家属接受采访,也很少被拍摄到面孔,很多受访儿童也只是露出了背影和鞋子。受访者的基本人权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3、准确地表达信息

将信息准确地表达是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必须特别注意的事情。伤亡人数、事故发生地点等重要信息的传达要准确无误。相关信息也必须经过校对,减少错误。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便是要尊重灾难现场的画面,不应在没有及时捕捉到画面资源的时候,张冠李戴;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措辞必须恰如其分。在日本震灾的报道中,有些媒体因为技术性的原因犯了一些低级错误。

例如:在《南方周末》2011年3月17日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A8版《承受核恐慌》一文在“顺从的反对者”部分,第20段文字和第19段文字有部分重复。重负的部分为“东京电力公司后来被爆曾有多次瞒报记录。2007年,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曾瞒报了柏崎刈羽核电站震后泄露废水的核辐射物含量,但坚持为核电站安全标准辩护。”

小结:这不是人类史上的最后一次的灾难,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也不是媒体的最后一次行动。笔者做以上的论述,也只是希望媒体在以后的灾难报道中,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帅,《灾难报道的准备》,记者摇篮;2011年1月

【2】 苏林,《用美的力量抚慰伤痛》,

【3】 彭耕耘,《灾难报道中不应忽略的细节》,青年记者,2010年10月

【4】 谢逸溪,《新闻美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7月

【5】 《南方周末》,第1413期,2011年3月17日

第14篇:新闻与古诗论文

一、现状——报纸面对的生存环境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辞海》中解释,题是额,目是眼睛。题目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所以,新闻标题常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则可以在一暼之间,拨动读者心弦,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爱不释手地去读完全文①。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读者看报时间有限,不可能把一张报纸从头看到尾。据盖洛普一项联合调查,进入“快餐”文化时代的受众往往通过浏览标题来决定是否要阅读这则消息。参与调查的读者们阅读过56%的标题,只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而国内受众看新闻只阅读标题的比例则高达80%,而详细看新闻的比例则不到5%。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新闻传播工具并非只有报纸。多样化标题的出现,是报业改革、竞争与发展的结果。面对浩瀚的信息源,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标题形成了强势,

整篇新闻就会跃然而出。

二、效果——古诗入题意象新

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我国的诗词流传久远,古诗词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运用诗词制作标题就是一种常见手法。古诗词在标题中的应用,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引用、仿拟、化用。

(一)引用古诗词

1、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这则标题,把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威风凛凛的情景烘托出来了。标题引用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里的首句:“车辚辚,马萧萧„„”短短的6个字,使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浊浪令人心忧

(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这是一则写环保的新闻标题。作者不是干巴巴地引用诗词,而是使读者感受到长江有声有色的实体。遗憾的是长江水却浊浪滔滔。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反差,

不禁让人感慨心忧,引起心理共鸣。

3、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

为君报道春消息今年花胜去年红(主题)

(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

主标题将古诗词巧妙融入,让人顿感春意盎然,联想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既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又突出了主题思想,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美感,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

强了传播效果。

(二)仿拟古诗词

1、垃圾山,垃圾山,害的居民苦不堪,不知何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留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这则标题仿照的是白居易《长相思》的句式:汴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仿拟的反复与押韵的运用让读者

感受到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之害。

2、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标题仿用《观书有感》一诗中的两句: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形象贴切地将西湖注水后波光粼粼的美景浮现在读者眼前。辞藻的优美,又给主题添加了彩色。

3、兰佩紫菊簪黄千金觅红装谁为新人做嫁裳(199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标题反映的是如今的新嫁娘赶上了好时代,美艳的衣服不再是自己去做,而是千金买来。诗化的标题色彩明艳,音韵优雅,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其间设问一句,令人神往,一下子就能把读者的视觉和思维调动起来,产生不寻常的感情。

(三)化用古诗词

1、春风熏得远客醉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题)

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副题)(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

此题主题是化用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这样的演化诗句,新意迭出,兴味陡增。

2、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1990年12月12日《经济日报》)

这篇是化用的古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批评了出版界的一件怪事:要作者自己卖书。特别是题中问号和感叹号的运用,更是极其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的疑惑和

惊讶。

3、春城无处不飞雪(主题)

昆明粉装素裹人们争赏雪景(副题)

第15篇:新闻法规论文[推荐]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

摘要 新闻自由在现代社会总是一项得到广泛认可的公民基本权利。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形象力不断扩大,新闻自由的界限也随之扩展,怎样做到体制内的新闻自由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话题。关键词 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体制 司法公正 管理架构

新闻自由本来是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但由于全球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我国的传媒界如今也在频繁使用。许多传媒人士和法律界人士开始将这个词引入严肃的学术性讨论,也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新闻自由的概述

(一)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1.国际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以及新闻自由,是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有关于表达的规定,全文如下:

“„„

二、人人有表达自由之权利,此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条第二项所载权利之行驶,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故得予以某种限制,但此种限制以经法律规定,且为下列各项所必要者为限:

“a.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

“b.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风化。”

这个条文是对表达自由的完整表述。它明白规定了表达自由的权利主体、内容和行使方式,同时规定了行使这项权利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必须限制的范围。①

2.中国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已于1998年10月经我国政府代表签署,尚待我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9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把这四项列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显示了国家在这方面将国内法制与“公约”规定相衔接的不懈努力。②

但我国法律仅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颁布的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在第四十九条规定有“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此后直至如今六十年间,在法律和其他一切官方文件中都没有明文确认“新闻自由”。仅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分别有香港或澳门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据这两部法律的官方英文本,新闻作pre,出版作publication。可见在我国法律中的地位尚待明确。③

(二)新闻界的新闻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贯彻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称为“新闻自由”。按照“公约”表述的精神,新闻自由就是人人享有寻求、接受和传播新闻以及对新闻发表意见

的自由。在英语等语言中,“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是同一个词,这是因为最初的新闻媒介就是报纸、期刊等印刷出版物。在当代,freedom of the pre已被推广至涵盖广播媒体、电视、电影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以至互联网。学界通常认为,新闻自由已经逻辑地蕴涵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现有概念之中。首先,新闻传播活动作为表达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报刊等出版物进行的表达受到出版自由的涵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进行的表达受到言论自由的涵盖。其次,新闻活动公认属于文化活动,《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当然包括新闻传播活动。④

国际新闻界通常把新闻自由理解为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自由和批评自由,并且认为这些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利。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是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等。近来一些官方文件也使用了这些术语。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定义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则肯定为新闻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⑤

二、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的基础 1.新闻自由的法律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上所列都表示了我国在新闻自由上有基本的法律保障。

2.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基础

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基础源于公民借助于媒体对政府的有效监督。新闻自由的职责之一,是减速政府,保障民主程序的正当运行。其民主权利演绎的是公民及媒体因监督政府而产生的制度性权利。⑥

(1)新闻自由是人民主权的宪法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上述规定没有出现保护新闻自由的字眼,但可以将其视为言论出版自由是新闻自由的权利渊源。由此,确立了媒体监督的法律依据和宪法地位。

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则政府和国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就是理所应当,而新闻自由就是监督政府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2)新闻自由促进民主权利的实现

在当今世界,新闻自由的保护力度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民主发展水平,因为新闻自由与民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个国家越是民主,其新闻自由往往越有保证,开放程度越高。新闻自由从蕴育到产生,已发展成为了一项被各国公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已和公民的各项具体的民主权利融合为一体,成为实现民主权利的基本方式。现代媒体的使命,就是帮助公

众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切实监督政府和执政党的权力行使,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控制,真正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以实现。

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对立统一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下,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1)司法公正保护新闻自由

上文已提到,我国在宪法里就有直白的对我国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和批评权建议权(可算作新闻自由)的保护。

(2)新闻自由限制司法公正

虽说传统媒体最基本的自我要求就是报道事件要客观公正,但事实上媒体常常会通过新闻报道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公正,这样的公正就被赋予了感性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判断往往与纯粹的公正是有偏差的。而司法在认定事实中,会更侧重于客观事实,并将其通过理性思考达到法律意义上的公正。所以一旦媒体介入司法审判,案件就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因此媒体介入司法案件需要谨慎。

(3)司法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我国在单纯的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部法律完整而系统地规定新闻监督权利,立法阶段并不完备,宪法中的只算是推演出来的基本权利;并且这些法律规范都太过于笼统,没有可操作性。

2.我国新闻活动的管理

目前,我国现行的新闻事业的管理架构实行双重领导制度,即由党委系统的宣传部与政府序列的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共同负责。二者的权限划分一般来说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宏观指导,新闻出版局和广电局负责具体管理。但这只是一个基本原则,没有更加明确的职权范围划分,并且行政管理的部门层级较低,同我国行政体系脱轨。

3.我国新闻自由的现状

由上述所说可得,首先,我国新闻自由权利条款和保障条款的具体法律基本空白,这使得新闻工作者得不到安全保障和权利保障,难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与作用,也降低了社会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其次,管理职权划分不明确,容易造成争相逃避管理责任、形成管理空白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加强新闻立法建设,进一步完善新闻自律的机制。

参考文献

①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页

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3页

③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页

④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页 ⑤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7页 ⑥向长艳,《新闻自由权利基础沉思》,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2010级新闻2班

李霰 201000610185

第16篇:新闻论文题目LY

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

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4、新闻特写研究 5、深度报道研究 6、新闻叙事研究 7、网络新闻研究 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

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

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 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

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 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 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 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 18、记者的修养

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 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 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

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 25、网络“暴力”初探

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 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

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 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 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 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

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

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 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 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

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 41、论新闻报道失实

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

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

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

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 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

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 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

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 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

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 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 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

56、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 57、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58、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59、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60、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1、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62、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63、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64、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 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 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 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

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 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

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

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

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 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 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 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

10

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3、广告创意理论研究 10

4、广告诉求理论研究

10

5、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10

6、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10

7、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0

8、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10

9、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

110、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

1

11、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 1

12、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

13、如何看待名人广告

1

14、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 1

15、报刊广告文案创作

1

16、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 1

17、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1

18、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 1

19、试论广告创意技巧

120、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1

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

1

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 1

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

1

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 1

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

1

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 1

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

1

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

1

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 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 1

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

1

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

1

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

1

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1

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第17篇:新闻传播实务论文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新闻职业规范,已经屡屡被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所提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所处的困境,本文主要从《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入手,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时的困境,以及为走出困境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商业利益

《羊城晚报》

广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如下所示,图1是《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的版面。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过报纸头版刊登整版广告,但是当这一天,《羊城晚报》在封套版头版宣布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的时候,不禁试问:新闻专业主义如何面对商业利益的侵蚀?底线在哪?

图1 关于《羊城晚报》的这个版面,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准确来说,这不是报纸新闻版面的头版,而是外套封面的头版,这个事实要澄清;其次,即便是在封面,做整版广告,只留一个头条的标题导读,这种情况早屡见不鲜;再次,这条广告的最大争议是内容,声称没有什么新闻比某车上市更重要,显然不妥,;最后,这广告没违法,只能从责任角度批判。

有一句看似戏谑的话“现在的广告做得很有新闻性”在不少人中流传,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细究也不无道理。媒体靠新闻卖广告,靠广告养新闻,这已经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是是我国现今媒体大环境下的主流,而且媒体与广告的良性互动也有助于我国媒体的发展以及广告业的繁荣,十九世纪末美国人给广告下的定义之一是"广告是关于产品的新闻。"说明广告原来与新闻有相通之处,但是,媒体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否则,本来处于良性互动的媒体与广告出现畸形发展,就会使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商业利益的侵蚀。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同商业利益的博弈关系入手,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问题。

一、关于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①

可见,新闻专业主义从来与利益团体无缘,也即与各种利益包括商业利益没有可调和的余地,它本着新闻本质的原则从事新闻报道活动。

2、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点

概括来讲,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独立性、真实性、自由性。所谓客观性,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进行新闻报道活动,把履行“把关人”职责时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而非个人喜好来进行选择。所谓独立性,是强调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该独立运作并为公众服务而不应屈服于行业规范范围之外的任何权势或利益集团等。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力求达到从整体到细节的真实,以求独立的权威性。所谓自由性,包括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即“知情权”。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基石。

3、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媒介的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②实际上,在媒介实现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两大特征在期间发展成了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并对传媒功能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二、新闻专业主义与商业利益的博弈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西方,却在中国历经20多年的新闻改革中屡次被涉及,“其中包括反对“假、大、空”,以事实说话;强调贴近生活,提高媒介的服务性;反对“有偿新闻”,提倡新闻业的职业伦理;呼唤“舆论监督”以及内容采编和媒体经营的分别管理等等。可以说,经过新闻改革,建立新闻专业的信念、伦理和规范,早已成为新闻改革过程的新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已经呼之欲出。”③然而,在中国独有的新闻和传媒体制下,新闻专业主义难免受到侵蚀。

1、“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媒介体制引发的“权力寻租”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制度就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运作就是既要国家拨款,更要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去获取广告利润,而后者已经成为所有媒介的主要收入来源。”④我国之所以形成这样独特的媒介体制,实际上是各种不同集团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进行重新制度化的过程.一方面,政府力量借助资本力量,以期加强对媒介的控制; 另一方面,资本力量逐渐成为媒介资源重组的重要力量,借助政府力量获得资本回报。而公众在此博弈过程中就成为两者之间的一种筹码,一方面,政府借助资本力量加强对媒介的控制,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控制媒介进而向公众宣传主流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另一方面,资本力量如果希望借助政府力量获得资本回报,就必须考虑受众的需要。在这样的博弈过程中,必须权衡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现代的媒介制度。然而,在媒介运行的实际情况下,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广大受众往往成为政府力量和资本力量等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中的牺牲品。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独特媒介体制下,媒介一方面要完成政治领域中要求完成的意识形态宣传任务,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广告等市场收入来支撑媒介的再生产。一言以蔽之,就是媒介通过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来获取广告费等市场收入,又通过这些市场收入支撑媒介的再生产以完成政治领域要求的意识形态宣传任务。由此看来,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掌握着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也成为受众的主要传播源。然而,如果一些媒介从业者利用这种权力谋取各种利益,实现权钱交易,用公共权力在市场中寻找租金,即我们所说的“权力寻租”,就会丧失新闻专业主义的应有之义,使广大受众成为牺牲品。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2、《羊城晚报》之于新闻专业主义

以《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为例,不可否认,报纸依靠平面广告尤其是房地产广告、车广告等能够获取丰厚的盈利,以此来维持报社的再生产,而报社的这种做法也并没有违背媒体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媒体体制下的运作原则。我们也可以看到,《羊城晚报》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做出了八连版的广汽巨额投入的创意广告,(图2是《羊城晚报》八连版广汽巨额广告的其中两版)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当《羊城晚报》发行八连版广汽巨额广告的时候,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争论基本可以分为两派:一方认为《羊城晚报》作为都市报而非党报,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广告追求创意和创新是没有错的,最重要的是《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汽广告确实达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另一方则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羊城晚报》虽是都市报,但也应秉承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品质,报社靠广告获取盈利以维系报社再生产本无可置疑,但像《羊城晚报》这样即使只是在广告封套版头版整版打出汽车广告的做法,已经超过了新闻媒体与广告间的“度”,难免模糊了报社作为社会公器的角色。

笔者认为,对于之前《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告,作为受众应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应该看到,《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告只是在报纸的包封上而非盛传的头版,是属于做成假头版的内容页广告。对于当今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运用此做法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理解。然而,如果说此前的八连版巨额广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告受众还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的封套版头版广告便让人不敢苟同了。对于此头版广告,最大的争议不在于其整版的巨幅广告,而是其宣称“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广汽SUV传祺GS5全球首发更重要”的内容。很明显,《羊城晚报》是想用“惊世骇俗”的语言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进而引起争论。“在信息社会,注意力资源变得日益重要,信息社会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⑤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广告商购买投资于媒体并不是为了购买报纸的某块版面空间或广播电视的某个节目时段,而是冲着这块版面空间、这一节目时段所实际吸纳的受众的阅读习惯或收视行为而投资的”。⑥广汽集团购买《羊城晚报》的版面,其目的是着眼于《羊城晚报》长期以来培养起的广大受众。而《羊城晚报》作为都市报,传播新闻是其主要职责,作为拥有广大受众群体的大型都市报,《羊城晚报》公然在广告上宣称卖车比所有的新闻都重要,这岂不是对读者智商的冒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呢?《羊城晚报》的这种做法虽不至于上升到以公共权力在市场寻找租金的“权力寻租”的地步,但是作为定位在大型都市报的报纸,其在商业利益的面前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模糊化处理是值得商榷的。

推而广之,诸如《羊城晚报》的此类侵蚀新闻专业主义品质的做法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赵安落马,影视部副主任露馅,到山西繁峙矿难多家媒介的11名记者集体受贿;从《焦点访谈》栏目日益增多的说情者,导致舆论监督锋芒大打折扣,到各地各类媒介口喊人文关怀,却对有钱、有权阶层趋炎附势„„我们尴尬的发现,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新闻专业主义被忽视甚至是被抛弃的情况,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虽然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并不是主导新闻观,但是其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在不断的建构和消解中体现出极大的理论价值”。⑦媒体只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才能有效应对生存发展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不仅会使原有的传统媒体加速衰落,而且会使新媒体的公信力迟迟难以建立,到头来既不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不能收到经济利益回报,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我们必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把握道德底线。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1、回归到为人民服务上去

在我国,媒体是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媒体诸如报纸、广播等要把握好为公众服务这个最终目的。从公众角度来讲,媒体资源的丰富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有些信息不是公众所关注的,甚至有些东西是造成受众“麻醉效果”的元凶。由此,公众需要的是媒体帮助他们过滤信息,以便得到需要关注的信息,至少是排除冗杂信息、噪音信息、虚假信息等。这就需要媒体想公众之所想,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做好新闻而非铺天盖地的灌输信息,更不能摒弃职业道德误导受众。而审视《羊城晚报》的做法,其把封套版头版做成巨幅平面广告并冠以所谓的“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广汽SUV传祺GS5全球首发更重要”的噱头,非但没有帮助受众过滤掉冗杂多余信息,反而是以极其富有歧义的广告语来误导受众,显然是不可取的做法。

2、加强制度建设及舆论监督

新闻专业主义能够坚守,职业道德能够维护,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也唯有制度的建设才能够将相关问题纳入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运用国家强制力的方式来解决。而舆论监督至于新闻媒体,就出现一个“悖论”,因为新闻媒体本身就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实施者,而舆论监督有需要他人来监督新闻媒体本身,这就需要新闻媒体间的相互监督,还有来自受众的监督,“制度建设和舆论监督,对于媒体以及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他律”和“自律”的关系,共同促进新闻专

⑧业主义与道德问题的解决”。制度建设及舆论监督作为新闻专业主义得以坚守的两翼,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3、新闻专业主义是永远的追求

新闻媒体要始终确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虽然新闻专业主义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主义,但是从客观上来讲,新闻专业主义有助于新闻从业人员确立新闻理想,督促他们确立客观、真实、中立、公平公正的新闻理念,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坚守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要确立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媒介从业者的素养。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超过半数的记者编辑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广博的知识积累的实习生、或者刚从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就能为千千万万的受众筛选信息”。⑨《羊城晚报》能够出现如图1所示的封套版头版版面设计,即使不是编辑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问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题,也与编辑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出现偏差有关系。

4、媒介素养是通往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⑩“新闻专业主义”至今仍然是新闻从业者的准绳,只是这个“准绳”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才有“媒介素养”的需求。实际上,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相比“新闻专业主义”,“媒介素养”更为迫切。我们需要让普通人了解媒体的运作方式、了解媒体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了解媒体在构建现实方面的特点„„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乏专业新闻的典范,《南方周末》、《财经》等媒体都有自己的成功战役,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个的新闻专业主义,而是普通民众基本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在信息时代,应该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

我们必须能读懂官方与民间信息之间差异的原因,必须能读懂各种力量与媒体之间的关联,也应该能运用基本的表达方式与渠道„„如果受众能够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就会更好的解读媒介的各种信息,并能积极反作用于新闻媒体,督促新闻媒体更好的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正如针对《羊城晚报》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秘书长张志安在其微博中所说:“报纸广告越轨,公众能做点啥?《羊城晚报》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默许汽车厂商宣称“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全球首发更重要!” 我想,对这种行为,读者能做点啥?最简单的办法:@其微博并说句话:羊城晚报,贵报错了,下次不要。大概没用吧,可如果你也@它呢?也许它能听到并会反省。”

四、结语

《羊城晚报》广告**让我们再一次关注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问题,或许在我国独特的媒介体制大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这种本来就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新闻思想很难实现,但至少前进一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就会随之前进一大步,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媒体,任重而道远。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①《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郭镇之,专家论坛,传媒学术网 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③张立勇《“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业的参考价值》,《对外大传播》, 2005年6月

④李良榮《當前中國新聞改革的基本特點———紀念新聞改革25周年》, 《現代傳播》,2004年第5期

⑤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上)——关于传播营销的的策略分析》,《当代传播》,2000年3月20日

⑥吴菲《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对“后危机时代”下地市电视媒体的启示》《今传媒》2011年第8期

⑦范以锦,霍慧《“转型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道德底线把握》 《新闻与写作》 2010年5月5日

⑧范以锦,霍慧《“转型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道德底线把握》 《新闻与写作》 2010年5月5日

⑨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科学网

第18篇:新闻评论者的素质(优秀)

论新闻评论者应有的素质

随着我国新闻评论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新闻评论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着比以往更大的影响,同时,新闻评论作者和写作动机的多元化复杂生态也已开始形成,新闻评论者的素质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

我认为新闻评论者的素质应满足于新闻评论的功能,促进新闻评论功能的实现。所以新闻评论者素质应满足以下几点。

首先,新闻评论者应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并用新闻专业主义报道和评论事实。因为评论具有新闻性,它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是一种意见性信息。如果评论者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而对其进行评论,则明显违背了评论的目的,造成信息的混乱。

其次,评论者应有正确的政策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其有宣传和监督作用,所以要求新闻评论者应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并在民主、法治和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底线之上,表达积极、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人民团结的各种观点。

第三,评论者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评论有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这同样需要评论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善于发表意见,以便更好的实现评论的解释功能。 第四,评论者要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以此引导社会认识。

第五,新闻评论者应有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独立精神。评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必须亮明评论者的立场态度,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评论者不是单纯的新闻记录者,不能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记录,不能浮在事件的表层,而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

第六,评论者要有包容的心态和气度。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提出质疑,使人们听到更多的不一样的声音。

此外,新闻评论者在论证中不应使用不利于读者把握、理解事实,独立、清醒地进行判断的论证方法或修辞手段。以免误导群众,阻碍评论功能的实现。而且,评论者要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建设,不论评论者持有什么样的观点、立场,或者有着什么样的利益背景,都应该公开坦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得通过隐蔽发表等手段误导舆论。

新闻评论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诸多因素,取决于言论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评论者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通过多方位的积累,提高自身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专业知识素养。

第19篇:新闻通稿(新品鉴评推介会)

江苏乾天酒业有限公司举办乾隆江南芝麻香型、原浆坛藏系列白酒新品鉴评推介会

1月19日下午 ,乾隆江南芝麻香型、原浆坛藏系列白酒鉴评推介会在宿迁国际饭店举行

中国食品协会白酒委员会副会长、全国白酒专家组组长沈怡方、江苏省酒器文化联谊会会长刘建华以及省内多位国家级评委参加。

市委常委、秘书长田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玉利、副市长秦正宝、市政协副主席丁立江等领导,市有关部门,宿城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宿城区有关部门,宿豫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宿豫区有关部门。江苏今世缘酒业、江苏双沟酒业、江苏宝应科协、江苏梅兰春酒业、女儿红白酒公司,省、市、区新闻媒体及其他友好单位、企业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与会人员观看了乾天酒业电视专题片《精专之路》,随后公司总经理张建良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公司概况及芝麻香型酒产品情况,中国白酒委员会副会长沈怡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乾天酒业开发出的芝麻香型新品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发布鉴评词,他说乾天酒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经过专家的品鉴一致认为此次推出的乾隆江南芝麻香型白酒“无色透明、芝麻香幽雅、醇厚爽冽、酒体丰满、香味谐调、芝麻香风格典型”,必将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一支新秀。 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建在讲话中向乾天公司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乾天酒业用真心、真情、真意做真酒给与高度赞扬、并祝乾天酒业芝麻开花节节高!

副市长秦正宝在讲话中向乾天酒业有限公司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乾天酒业以此次鉴评推介会为新的起点,继续创新管理方式,壮大企业实力,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市场营销,以特色求发展,以信誉闯市场,做大做强“乾隆江南”等系列品牌,为促进经济发展,繁荣苏酒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市质监局局长冯新南在鉴评会上也发表了重要讲话,鼓励乾天酒业继续走“差异竞争、做专做精、规模发展”之路。

江苏乾天酒业有限公司(原江苏洋河酒厂洋北分厂),位于酒都洋河片区,南邻酒都洋河镇1公里,北依宿迁市区(西楚霸王项羽故居)15公里,东衔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和宿淮铁路500米,西距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水质独特,酿酒条件得天独厚。

乾天酒业扩建于20世纪八十年代,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资产8000余万元。公司始终遵循“差异竞争,做专做精,规模发展”的经营理念,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已研制出“乾隆江南”、“霸王”、“乾隆天子”、“乾天”四大品牌30余种白酒系列产品,2010年元月隆重上市高端奢享型芝麻香型白酒。乾天酒业现已成为江苏原酒酿造基地,江苏白酒OEM(贴牌加工)生产基地,可提供各种优质浓香型、芝麻香型原酒、调味酒,产品多次获得“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质量信得过产品”, “省明星企业”、“省质量诚信企业”“省清洁文明生产企业”、省环保先进单位”等荣誉和称号。目前,销售市场覆盖全国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20多个省、市,已分别和韩国塔峰国际有限公司、吉林敖东药业、扬子报业合作加工生产“为了”露酒、“鹿酒”和扬子晚报林家铺子专供酒等系列贴牌产品,被誉为振兴苏酒的一匹“黑马”。

今后一个时期,乾天酒业将通过打造两个基地,即江苏原酒酿造基地和江苏白酒OEM(贴牌加工)生产基地,扩大产量,提高质量,增加储量,寻求差异竞争,不断彰显优势;酿造两种香型,即浓香型和芝麻香型两种白酒,突出“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强化工艺标准,追求风格典型性,走精专之路;创优两大品牌,即“乾隆江南”和“霸王”系列品牌,优化整合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扩量增效,加快发展。

第20篇:《新闻1评道》样片台本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节目台本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

节目台本

一、进片头

二、演播室开场

主持人:(镜头由远及近摇来,定格主持人,主持人由站立看稿件抬头)

新闻1评道,事事有说道。大家晚上好,欢迎您在晚间的新闻时间准时关注我们的《新闻1评道》,在今天的节目中,都有哪些热点新闻和民生事件需要我们进行盘点呢,接下来,小谭就大事小事,一一为您说道。 (表情定格2秒)。

三、进“新闻晚点”片花

四、切回演播室

字幕:关注:全市扶贫互助社成立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

主持人:首先来看一下今天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事件。(点击电脑按键)

有一个会议不得不说,那就是昨天在我县召开的全市扶贫互助社成立现场观摩会,会议的主要的目的是总结我县经验,部署全市扶贫互助社组建工作。

【解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工办、扶贫办主任张学胜出席会议,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赵李致辞。省委驻睢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县长助理王华明参加活动。 据介绍,农村扶贫互助社对解决农村群众生产资金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扶贫互助社的互助资金由财政扶贫资金、村民自愿交纳的互助金两部分构成。今年国家投入每个镇财政扶贫铺底资金125万元,每位社员最低交纳互助金200元。互助资金在扶贫村内封闭运行,村内互助、滚动发展,资金有借有还,随借随还,周转使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社员互助资金的借款为小额借款,借款最高不超过10000元,如遇特殊情况,单笔借款数额可适当增加,借款期限不超过12个月。

主持人:说到此次会议为什么会选择在我县召开,其实这里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我县

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县,并选择10个经济薄弱村 开展试点工作,到今年5月底,10个试点村已经入驻社员658人,互助资金

第1页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节目台本

总量198.26万元,累计发放借款446户370.05万元,累计回收借款201.5万元,到期回收率100%。可以说以上这组数字充分说明了我县已经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

字幕:关注:全省农村信息化工作站展示会在我县召开

主持人:就在昨天,还有一个会议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在沙集镇召开全省农村信息化工作站展示会。

【解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震宁,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张坊、县领导李敬峰、庄善忠出席了此次展示会。据了解,此次农村信息化工作站展示会主要展示的是由江苏梦兰集团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的农村信息工作站,该工作站主要采用多台龙芯电脑及容量很大的内存储器和多媒体触摸屏组成,并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和高性能的图形、文字处理功能以及联网功能。

主持人:按照省经委主任陈震宁的话来说,此次展示会之所以选择在沙集镇召开,主要是因为沙集镇有较好的电子商务基础,农村信息工作站可以在此推广开来。但同时他也要求,农村信息化工作站建设要适合百姓需求,要开发出能让官方和百姓互动的软件平台,能让百姓及时便捷的查询到政务公开、商业交易等信息。

字幕:现场:“惠民计量”进市场 公平交易有“准星”

主持人:老百姓到市场上买东西,最为关注的除了质量就是数量了。接下来这个现场进行的就是一个为民服务、便民服务的活动。从昨天开始,由县质监局组织开展的“惠民计量”进市场活动正式启动了,在接下来半个月的时间里,县质监部门将对全县24家农贸市场的计量器具实施免费检定。

进睢宁新闻“惠民计量”进市场 公平交易有“准星”截取 【现场】

这位师傅,我们是睢宁质监局的,今天我们睢宁质监局开诊“计量进市场”活动对你的计量器具实施免费鉴定——(压混)

【解说】清晨6点半至8点是市民买菜的高峰期,昨天一大早,质监部门技术人员就带着检测砝码首先来到了大自然市场,逐一对市场内摊位上的电子称、杆秤进行计量检定。对检查合格的计量器具统一张贴了“衡器检定合格证”的标志。随后,技术人员 又来到了天虹农贸市场以及红叶农贸市场现场对计量工具进行逐一检定。

第2页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节目台本

主持人:买卖公平,关系千家万户,对计量工具进行检定,也为市场的公平交易

把好了准星。这不仅是对商家是件利好的事,更是广大市民愿意看到的,下次买菜的时候,只要您看到那合格证,都知道那个秤标准了,就可以放心买了。

字幕:表情:我县理科状元今喜获第一封录取通知书

主持人:接下来咱们再说一个表情,这个表情属于一个名叫王冉的准大学生,也是今年咱们睢宁的理科状元。这俗话说啊,人生四大喜事,这第一桩喜事就是金榜提名时,想想十年寒窗过眼,如今一朝题名,那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应该说所有过来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今天是全县高考录取通知书正式开始投递的第一天,而王冉也是幸运地收到了全县第一封录取通知书。

进1890第一条部分截取 【送达现场】

【解说】拿到第一封录取通知书的王冉同学,今年以我县理科最高分447分的好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同期声】准大学生 王冉

07:04是两天前我就在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上就查到自己的录取信息,也知道录取专业是建筑学专业,听到这个消息确实很高兴。07:18 主持人:清华大学啊,实在了不起啊,可喜可贺。和王冉一样,只有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学子们一直悬着的心才能最终放下,因此对于每年已经获知 录取消息的学子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快一点,再快一点拿到自己的 录取通知书。

进1890第一条部分截取

【解说】据了解,我县邮政速递物流分公司为确保准大学生们及时、准确、安全地收到录取通知书,特别成立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应急领导小组。目前已组织了12台车辆,安排专人专车进行投递。针对每年都会出现的地址不详、有误等疑难邮件,他们也采取了专门的措施。

【同期声】睢宁县邮政速递物流分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 王东明

第3页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节目台本

04:41对地址有误的录取通知书,04:43我们第一个通过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联系考生的详细地址。04:50 04:52第二和录取通知书院校及时联系,由他们再提供考生的详细地址,保

证把通知书安全送到。如果教育局和院校提供的地址还不能找到这个 考生,那么我们把这个邮件及时的退回高考院校去。

主持人:这里啊《新闻1评道》还是要提醒我们的考生们,如果到期还是没有收到你的录取通知书,那就一定要及时拨打邮政11185,告知邮政查询人员你完整、准确的准考证号,就应该可以得知录取通知书的送达情况了。

字幕:声音:坚强的她 需要您的帮助

主持人:(点击电脑按键)接下来再来聆听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来自宁江工业园的汉韵木业公司,因为公司有一位坚强的吴学华吴大姐,需要您的帮助。吴学华吴大姐和爱人一直都在宁江工业园的汉韵木业公司上班。虽说收入不是很高,但一家人和和美美,日子还是过的很不错的,但就是这样好端端的生活,却因为儿子的一场病被彻底打破了,原本就贫困的家庭也因此变的更加拮据了。

进1890第四条部分截取 【同期】患者母亲 吴学华

上徐州医院检查的,在徐州医院检查的是肘关节神经卡压,在十一月份在人民医院手术的,手术过以后是肌肉萎缩的,年把以后才能恢复, 现在不是了,病情加重了。

【解说】在吴大姐的单位,平日里夫妇二人工作非常认真,几乎很少对同事说

起家中的事情。这次迫不得已需要请假带孩子去北京看病,大家才知 道原来吴大姐这么坚强,他家也这么困难。

主持人:内心坚忍,遇事不惊,真应该赞一个。尽管公司第一时间组织员工们给吴大姐进行捐款,募集了爱心善款23680元,但这些钱对于治好儿子的病,却依然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对此,《新闻1评道》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的美德不假,但更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的道德良知,从另一方面来说,今天你帮助了别人,其实就等于明天

第4页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节目台本

帮助了自己。

五、进倒数30秒中插广告

六、进“头头视道”片花

七、切回演播室

主持人:欢迎回来,听小谭继续给您说新闻。7月8日下午两点多钟,桃园镇仔仙村发生一起惨剧,一名男孩在池塘游泳时不幸溺亡。进入夏季以来,新闻媒体上关于少年玩水、游泳等溺亡的消息可以说是时有报道,每当看到这样的消息都让人心痛不已。下面咱们就不妨来一起聊一聊这个看似并不轻松的话题。

字幕:让溺水悲剧不再重演

主持人:7月8日下午,当我台1890新视线的记者到达桃园镇仔仙村白庄组时,村民们正在全力搜救出事的男孩。据了解,溺水的男孩姓王,大约有十五岁左右,是仔仙村的村民,中午2点多钟,他和几名伙伴一块到这处池塘来游泳的,结果不幸发生了意外。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努力,村民在五点三十五分发现了男孩的踪影。医护人员随即对孩子展开抢救,但由于溺水时间过长,该名男孩最终被宣告死亡。

主持人:可以说,每年夏季,关于少年玩水、游泳等发生溺亡的悲剧,我们都会看到、听到,可悲的是,它仍然年复一年地发生,年复一年撕碎着许多父母的心。这是去年发生在我县庆安水库地区的一起溺水事件,一名十六岁的男孩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同期声】溺水男孩的伙伴 (打马赛克)(打资料)(813 1890)

四点多,当时他已经在这游泳了。正游了,俺一下来他正游了。俺下来玩,搁这边玩,他一喊一声,俺一过去拽他,拽着拽着他就下去了。俺(后来去)喊人了,说快来救命。然后俺就上来了。

主持人:值得深思的是,就在那起事故发生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在水库对面的位置已经有人溺水身亡,而水库也在醒目位置标注了不得游泳的告示。溺亡悲剧一次次地发生,为何总引起不了孩子们、家庭和社会以及各界关注、教育和重视呢?针对频繁发生的溺水事故,教育专家和

第5页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节目台本

有关专业人士指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孩子们玩水、游泳一定要有大人或家长陪同,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而对孩子们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也应该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必修课”。所以在暑假里,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护,同时要多给他们敲警钟,提醒他们不可以随便外出到没有保障的场地游泳或玩水。而一旦发生溺水的事情,作为当事者和旁观的人应该怎么办呢?专家指出,游泳时万一溺水,游泳者千万不要慌张,要大声呼喊让周围的人尽早发现自己,并尽量保存体力,寻找最近的攀扶物,争取获救时间,同时,尽可能将嘴露出水面,等候救援。

主持人:施救者在救人时也要保持冷静,最好是递给溺水者一截木棍或树枝,尽快游泳将溺水者拖带至岸边再行抢救。如果溺水者已经昏迷,施救者可以拽住其两侧腋下,使其口鼻露出水面,采用仰泳方法拖带;或在其背后用一臂夹持其腋下,采用侧泳方法将其拖带至岸边再行抢救。 施救过程中,施救者应大声呼救其他人员帮忙救助,也可在岸边用长木棍或绳子投向落水者,让其抓住将其拉上岸。同时,及时拨打

110、120急救电话,请专业民警及医生来现场救护。就在还没有过完的今年7月,小谭又通过媒体获知了国内多起因溺水致人死亡的事故。7月19日,在江西省南昌县,4名少年跳进湖中游泳,其中两个年轻的生命在湖中画上了句号。而据天津市的公安部门介绍,进入7月以来,天津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水上治安支队已接到溺水警情15起,其中溺水死亡6人。

主持人: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是唯一的选择。逝者已逝,我们无法让其复生,但为了更多少年的安全,警钟还需要敲给更多的人。我们的社会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也要善待自己的生命,千万不能把玩水当儿戏。因为一旦出了事故留给父母的,将是永远的伤心和楚痛。

八、进倒数30秒中插广告

九、进“依我之见”片花

第6页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节目台本

十、切回演播室

主持人:虽然暑假已过,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安排仍是开学之初的热门话题。几天前,一位家境殷实的刘女士向《新闻1评道》反映说,本想想让儿子去艰苦的农村锻炼一下,她说:“儿子太调皮,不爱学习。平时所有事都是我们一手包办,儿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将来他怎么能适应这个社会啊?但也有许多家长持反对意见,认为农村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城市相比迥然不同,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和习惯培养。那到底暑假期间孩子该不该去农村锻炼呢?天天有话说,就差你一句,今天的依我之见,咱们就来听听普通的市民朋友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的。

十一、街头随机采访短片

1、调查话题:现如今,城市的孩子应该去农村接受锻炼吗?

2、调查对象:一般为6至8人,至少6人,30岁以上;

3、采访问答:现在的孩子是否应该“上山下乡”体验农村生活?为什么?

你的孩子在暑假期间体验过农村生活吗?体验过的话,多长时间,没体验过的话,为什么。

十二、演播室结语

主持人: 嗯,看来大部分市民还是支持孩子应该多去农村锻炼的,想想也是,现在城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挑食、不爱劳动、爱攀比、虚荣心强、太娇气、吃不了苦,对农村生活非常陌生,有的孩子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更不会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滋味。平时家长工作忙碌,孩子学习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体验农村生活,但暑假的大好时光可千万不能错过,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让孩子到农村好好地补上这一课。 进字幕标版:欢迎参与热点话题互动:

新浪微博 睢宁电视台新闻1评道 睢宁广电网 睢宁社区

电视机前的您如果对今天的话题还有什么想表达的见解,可以

第7页

《新闻1评道》审看样片节目台本

随时登陆睢宁广电网睢宁社区或者《新闻1评道》的新浪微博 参与我们的互动讨论。

主持人:好了,今天的新闻就说这么多,明天的事咱们明天再聊,时间

不早了,大家洗洗睡吧。(低头整理稿件)

十三、进片尾字幕

第8页

新闻评论文范文
《新闻评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