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创新社会管理助推转型跨越(社会管理宣传片二稿)

发布时间:2020-03-04 01:55: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创新社会管理助推转型跨越

——高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掠影

高平,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片美丽富饶、充满生机的热土。这里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也是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剧之乡”。全市总面积94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办事处)、461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48万人。

近年来,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以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和“六村联创”为载体,创新“六大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高平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为推动“16488”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六市”新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两个转移”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针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实际,高平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了“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两个转移”战略,利用丰厚的煤炭资源和资本优势,大力兴办非煤产业,规划建设了两条高速经济走廊、四大工业园区、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两个物流园区、一个文化旅游经济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煤电化工、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先后引进和建设了江苏雨润、上海杰隆、唐一新能源、华润制药、福川制铁、纽威数控、韩国耐迪、融高太阳能等一大批企业集团和重大项目,有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全市煤炭产值在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由2006年的8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经济结构从原来的“一煤独大”,转变为煤焦产业、非煤工业、轻工食品、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多元并举”。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3.1亿元,财政总收入32.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8倍、3.8倍、3倍。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中部百强中位居第31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市),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二,发展水平位列第五。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市”和“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市”、“省级文明和谐城市”、“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今年1—10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财政总收入31.6亿元,增长19.5%;一般预算收入8.8亿元,增长2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4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6909元,增长23.3%,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文化创建为和谐创建营造宽松氛围 高平市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高起点、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城乡文化共享共建、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跨入了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和全省文化强县行列,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市。五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文化建设资金6亿多元,在市区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文化体育场馆, 16个乡镇建成了“四有”综合文化站(有阵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活动),村村建起了“五有”文化大院(有文体中心、有图书室、有健身园、有舞台、有篮球场),同时还培育了一大批文化特色大户,形成了市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户有文化室的“四级联创”文化阵地全覆盖格局。公开选拔了16名文化副乡镇长,每个村都确定一名村委干部和一名大学生村官主抓文化建设,制定和完善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坚持以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为载体,每年承办一次国家、省级大型文体活动,先后举办了全民运动会、全国钓鱼锦标赛、全省“炎帝故里杯”象棋比

赛、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体活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而且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和谐。文化产业乘势而起,涌现出神农陶业、吉利尔丝绸、红萍刺绣等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山西吉利尔服饰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潞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初具规模。反映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的上党梆子大戏《西沟女儿》,被文化部列为2011年全国现代戏展演剧目。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我省调研时,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单位代表,我市市委书记谢克敏专题汇报了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做法。

六大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高平市围绕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坚持把社会管理与服务、引导、教育、疏导、协调、民主自治等联系起来,寓社会管理于社会服务之中,寓社会管理于教育教化之中,寓社会管理于引导协调之中,建立健全了六大工作机制,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促进了和谐社会构建。

实施富民工程,建立强农惠农和农民增收机制。高平市把实施“富民工程”、扶持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三种(种菜、种桑、种经济作物)三养(养猪、养兔、养蚕)三加工(果品饮料加工、生猪加工、丝麻加工)”的工作思路,依托江苏雨润、厦普赛尔、吉利尔服饰三大龙头企业,加快生猪、果蔬、蚕桑三大龙型产业链建设。江苏雨润高平新胜肉类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引进了神隆氏生物活性肽项目,生猪出栏达130万头,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建成厦普赛尔3万吨PET瓶装和1万吨浓缩果汁项目,蔬菜大棚总数达7000栋,成为晋城市最大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优质苹果基地2万亩、钙果2000亩、优质黄梨基地1万亩;开工建设佶利迩年产100万套丝绸丝麻服饰、金澜丝纺50万套服装加工等项目,恢复新建桑园2万亩。2010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340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

实施平安工程,建立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

针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群众诉求增多、治安刑事案件多发的实际,高平市大力实施了“平安工程”,疏导、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反映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健全工作体制。早在2009年,高平市在学习借鉴浙江余杭、诸暨等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联动、精干高效、方便群众”的原则,整合公安、司法、信访、民政、国土等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资源和力量,在乡镇建立了“一所七室”的综治工作中心16个,集司法所、综治办、人民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安置帮教室、流动人口管理室、依法治理室和法律援助室为一体。在各村建立了综治、民调、治保、巡逻、警务站“五位一体”的综治工作室。为各乡镇(办事处)配备了政法书记,专抓政法综治工作。

今年3月份,高平市被山西省委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落实人员、经费、办公场所。设立了100万元的社会管理工作专项经费,整合阳光农廉室、综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一室四中心”的资源,在16个乡镇(办事处)建立起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在各单位建立起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室,在各村建立起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由各乡镇(办事处)政法书记担任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配备了专职社会管理督查员16名,采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一周一例会,半月一排查,一月一上报,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检查,年终考核验收”的工作机制,做到了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为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共建立乡级调委会16个,村级调委会461个,调解小组1829个,建成标准化警务室、警务联络站(点)650个,选配治安信息员5000名,在市内三个办事处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100名,保证了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成功举办

了首届政法武装运动会,为市、乡、村(企)培养了3000余人的治安巡防队和民兵应急队伍,这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肩负着治安巡逻、护林防火、抢险救灾、应急处置、安全保卫等重要任务,政法武装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建设。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矛盾排查调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行“四级六步”调解机制,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一卡通”制度,规范了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渠道,构建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今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36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7%,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健全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员管理机制。高平市现有10899名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建筑领域、各个企业,为了更好的服务和管理流动人口,公安机关自主研发了管理系统,对现有的实行信息化管理,在流动人口集中的三个办事处建立起“图、书、档、卡”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组建了300人的信息管理员队伍,对流动人口进行第一时间登记、第一时间录入、第一时间比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对228名社区矫正人员,采取“建立一份矫正档案、制定一份矫正方案、签订一份监管书、每周电话汇报思想、每月书面汇报动态、每月接受学习教育、每月参加公益劳动、每月考核矫正对象、每月走访矫正对象、每季度评议矫正对象”等十项措施,确保不发生托管漏管现象。

建立起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对776名刑释解教人员采取“六帮”(党员帮、老干部帮、企业帮、富人帮、邻居帮、亲戚帮)和“五个三”(对象三包:村干部、党员、亲属三包一;工作三清:、底子清、问题清、困难清;机构三建:建机构、建制度、建档案;任务三定:定人员、定责任、定任务;方法三会:见面会、亲友会、访谈会)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安置帮教人员就业比例,减少重新犯罪。

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3亿元以上,全面实施了“天网工程”,市区主要街道实现监控全覆盖,95%以上的企业、单位安装了电子监控,全市380所中小学、幼儿园和1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96个重点村安装了监控设施,配备了安全防范器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平安互助大喇叭”工程在农村的全覆盖。不断加强乡镇武装部的机构和装备建设,每个乡镇民兵营都配备了车辆、服装、巡逻、训练设备等,加强了应急演练,提高了防范犯罪分子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实施强基工程,建立民主自治和依法监督机制。加大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全部达到“三室八有”标准,60%以上的村达到集“两委”办公议事、远程教育接收、党员服务点、文体娱乐、医疗卫生、读书读报、便民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标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五项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制度,在全市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一步完善了支村两委的决策机制。在全市农村推行了“村帐乡管村用”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规范了村级财务行为。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的力度,延伸综治进民企活动,在64家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工会和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室,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实施创建工程,建立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机制。持续开展以“爱高平、谋发展、讲卫生、促和谐,争做文明高平人”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群众热爱家乡、谋划发展、讲究卫生、构建和谐,争做文明市民;由羊鸣谱曲,石顺义作词,制作了题目为“高平是我家”的高平市歌;从2009年起,每年“七一”前夕在全市广大城乡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唱市歌、唱红歌、颂党恩”歌咏比赛活动;组织举办“百名孝子”、“十大孝星”、“好儿媳”、“好婆婆”、“和谐家庭”以及“公益事业功臣”、“爱岗敬业模范”、“见义勇为勇士”、“自强不息楷模”等评选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道德风尚的提升和和谐民风的创建。

按照建设“六市”新目标的要求,在全市农村开展经济强村、文明卫生村、生态园林村、平安和谐村、文体模范村、党建先进村创建活动,把新农村建设推到新的阶段。

实施健康工程、希望工程,建立服务引导和权益保障机制。大力实施健康工程,市财政累计投入卫生事业资金达2亿元以上,共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3所,全部达到甲级一等医院标准;实现了村村有卫生所全覆盖的目标,建成甲级卫生所320个。全面铺开了医药体制改革试点县(市)工作,先后实施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总参保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17%;41万人次农民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补偿总额达5388万元,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大力推进敬老院建设,16个乡镇全部建起了敬老院;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10年参保人数达19.66万人,覆盖率66%,今年覆盖率将达到90%以上。大力实施希望工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巩固提升九年制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延伸的思路,实施了中小学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校45所,建成农村标准化小学132所,“六有”幼儿园144所,消除危房面积29.1万平方米,实现了校舍安全工程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每年下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2500余万元;“两免一补”全部到位,共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9860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75.37万元,免除教科书费96万元,有效解决了“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实施“户通工程”和“生态工程”,建立生活保障和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了户户通沼气、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工程,使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极大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和谐。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扶持沼气工程建设,建成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站25个,供气户数达4万户。投入3600余万元,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95处,解决了275个村、14.6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000余万元,启动了46处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2009年以来,在全市打响了户户通水泥路工程战役,全市累计投入8亿多元,完成硬化面积115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目标。重点实施了以通道绿化、荒山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环厂绿化、生态园林村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六大造林工程”,共投入资金4.7亿元,累计完成道路绿化里程600多公里,河道绿化50余公里,荒山造林3万亩,建设生态园林村100个,育苗面积1万亩,发展干果经济林800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城市绿化覆盖率39%,城市绿地率3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平方米。坚持不懈地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大力实施以“四化四改”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民群众的生态利益得到了保障。

高平市通过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实施“八大工程”,不断创新“六大机制”,社会风险管控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体系、“虚拟社会”和“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社会服务管理基层基础体系等八大体系得到了健全完善,城乡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效促进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目前,全市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局面,即: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参与打架斗殴、宗教活动的少了;学科技、学文化、学知识的多了,酗酒、赌博、搞迷信活动、上访告状的少了;孝敬老人、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的多了,邻里纠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少了。2010年,全市信访总量比五年前下降了53.2%,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85%。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的高平儿女将乘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东风,进一步开拓进取、奋勇前进,加快建设“六城”、实现“六市”新目标,努力在

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助推转型跨越(社会管理宣传片二稿)
《创新社会管理助推转型跨越(社会管理宣传片二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