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3: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绥德县第二小学

我说课的课题是《3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课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因而本节课的理论知识也是学好后续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以着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中心,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运用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本节课中,我具体采用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学习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图文结合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

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2、5、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说课稿

3的倍数的特征

3、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