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8: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语文教案范例(编写:李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文章,理清写作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情感,感悟鲁迅杂文语言。 情感目标: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学重点:朗读文章,理清写作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感悟鲁迅杂文语言。

教学难点:理清写作的思路。

教学策略: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不堪回首那段屈辱的岁月,可我们又何曾把它忘却呢?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了我们东北三省的土地。国民党政府不是积极组织抵御外侮,而是依赖国联,但国联和日本是一伙,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更有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为国民党政府推脱,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国民党的不作为和散布如此的论调,令爱国志士群起而攻之,鲁迅这位顽强的战士,思想的巨人又怎能袖手旁观,他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这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写于九一八三周年之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解读他深刻的思想,体会他深切的情感,感悟他犀利泼辣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搽、脊梁、渺茫、诓骗、玄虚、省悟

三、读出观点

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1.初步感受作者情感.2.找出作者的观点.交流后明确作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四、朗读文章并思考:

1、支持作者自己观点的根据是什么呢?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从文中看这些论据是否属实?交流并明确后,深入思考:

3、敌人的论据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请结合关键语句加以说明。

学生交流后,师总结:论据所言虽是事实,但那毕竟是“他信力”和“自欺力”的问题,而不是“自信力”的问题,所以论据不能证明观点,他们的论证出了问题。从批驳方法上讲这就是“驳斥对方的论证”。

1 敌人的观点已经倒下,但是作者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发扬他痛打落水狗的精神针锋相对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庄严宣告 “自信力的有无,要去看地底下”。

四、读出情感,感悟语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确如此,在这篇文章里,鲁迅把两种不同的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他对那些中国的脊梁持怎样的态度?用哪些修辞加强了这种效果?学生交流明确后,齐读六七两段,要求:感受作者如火的热情并读出自己的信心。对国民党反动派又持怎样的态度?“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其它同学找出最能体现鲁迅杂文语言风格的句子,并结合关键字加以说明。

教师总结:嘻笑怒骂总关情,热情如火也好,犀利如刀也罢,背后都是鲁迅那颗伟大的爱国心。

五、读出问题

由于鲁迅的深刻和时代的久远,这篇文章理解起来有些难度。通过刚才的学习,如果同学们的某些疑难还未得以解决,请同学将问题先在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提交到课堂上来,我们一起解决。(列举一二)

1、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提醒读小注,体会作者对“正史”的态度。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看不到仁人志士的力量,但是这种人民的力量是不会因此而被埋没的。他们的精神不因文字而传,却会因口而传,因心而传,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2、最后一段。对“状元宰相”文章的理解与开头联系起来,国民党政府及反动文人。“地底下”处于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及革命力量。

3、如若预设问题学生提不出,老师可提出,学生回答。 如:文中多次出现“中国人”,可提出让学生理解。

教师小结:70多年前,鲁迅先生的一声呐喊振聋发聩,振奋了民族精神。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不同战线上努力奋斗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力。是他们,让中国人的脚步踏入了寥廓而深邃的星空,是他们,在废墟上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是他们,让五星红旗更加鲜艳夺目。是他们„„想过没有,九零后的你们该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自信力?

七、辩一辩:

因为许多九零后的自私任性贪图享受,因而有人慨叹“九零后是垮掉的一代。”同是九零后的你可有什么要为自己辩护的吗?拿起手中的笔赶快把它们写下来吧。

八、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 :

《 “友邦惊诧”论》 (鲁迅) 品味语言魅力 领悟文章精髓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敌人论据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2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敌人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观点 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 从古至今有“脊梁”

文章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自己去看地底下.

教学反思:学生不喜欢议论文,更何况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驳论文。再兼之鲁迅先生的深刻,学生对鲁迅本就存有的畏惧,(学生中有这样的说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因而学习本文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堂课上下来之后,我还是较为满意的: 一是突出朗读环节,以读领悟

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学生代表朗读,学生默读,学生速读,体会了作者情感,感悟了文章语言,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是找准切入点,解读文本 每一篇课文的解读,都有一个最佳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解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尽管文章的思路一时还不是那样清晰,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是一目了然。所以先找出作者观点就成为本课的一个切入点。其他如敌人观点敌人论据等也随之解决。

三是“辩一辩”传承民族自信力

“辩一辩”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要很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力。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