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3: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4、《尚书》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0五篇、杂篇10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17、李斯的名篇是《谏逐客书》。p.126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p.133

19、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p.164 20、《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等作品很有特色。p.166

21、汉赋分为骚体赋和散体大赋。骚体赋上与屈原一脉相承。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还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p.188p.189

22、司马相如还有《大人赋》、《哀二世赋》。散文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p.196

23、杨雄写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还写过骚体的《太玄赋》、《逐贫赋》和《反离骚》。p.199p.200

24、张衡的《归田赋》与西汉初期的骚体赋仍一脉相承,但从思想和文章的体制上又有许多变化,它是魏晋以后大行于世的所谓“抒情小赋”的先驱。这类赋还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王粲的《登楼赋》。p.204

25、贾谊的政论散文主要有《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p.207

26、晁错的政论散文主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削藩疏》。p.210

27、梅乘的散文仅存一篇《谏吴王书》。p.211

28、邹阳的散文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p.212

29、董仲舒的散文有《举贤良对策》三篇。p.214 30、东方朔的散文有《应诏上书》、《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p.217

31、杨恽《报孙会宗书》。p.220

32、刘向的奏议最著名的是《谏营延陵过侈疏》。p.222

33、杨雄的散文有单篇散文《解嘲》和《法言》中的一些段落。p.224

34、刘歆的散文有《移书太常博士》。p.226

35、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作家主要有桓谭、王充、冯衍、马援等,最重要的是王充。东汉中后期的论说文作家有李固、王符、仲长统等。王充《论衡》;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李固《遗黄琼书》;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p.228-p.238

36、《史记》的原名叫《太史公书》,称此书为《史记》是东汉后期以后的事。此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其中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许多领域的内容。以至于使得我们今天不论研究哪个部门的学问,仿佛都不能抛开《史记》而不顾。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p.246

37、班固说《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p.246

38、《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p.247

39、《汉书》先后由四个人共同写成: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包括十二篇纪,八篇表,十篇志,七十篇传,共一百篇,记事上起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p.275 4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p.288

41、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称之为游记文学的始祖。p.293

42、乐府机关的职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p.297

43、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下有个小序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p.305

44、汉代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二首、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p.312-p.316

45、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从此以后,张衡写过《同声歌》,秦嘉写过《赠妇诗》,宋子侯写过五言乐府《董娇娆》,辛延年写过五言乐府《羽林郎》。

2、名词解释

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字句古奥典雅。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称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国家的事件。记事及其简括,一字寓褒贬。 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故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国语: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该书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 《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着重记述了战国时的策士、说客的言行。思想上“重士”和“民本”。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百度百科上说诗经共311篇,是算上了另外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书成于春秋时期,先秦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注现实,并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先秦诸子散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子争鸣的兴起,各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出现了以论说为主的著作,统称之为诸子散文。包括以语录体为主的《论语》和《墨子》,从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的《孟子》、《庄子》和成熟时期的《荀子》、《韩非子》。其中以《庄子》、《孟子》文学成就为最高。

先秦历史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 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之为历史散文。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大部分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的精华。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感情,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语言朴实,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为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造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辞”才被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又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愁。p.134

1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中借助人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互见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

3、简答题

汉代诗歌发展阶段: 骚体诗(楚歌体),代表为刘邦的《大风歌》 乐府诗如《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陌上桑》

东汉文人诗(文人五言诗)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以及一些拟苏李诗。 神话特点:

1.围绕着生存这一主题 a响彻着劳动创造的回音,它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更是劳动业绩和首创精神的赞美 b充满了厚生爱民意识 2.显示了博大坚韧的精神

3.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神话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或幻想的科学) 4.从艺术上看,神话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诗经》的艺术特点:①现实主义风格(写实质朴) ② 赋比兴之手法 ③ 重章叠句结构 ④ 四言弹性句式 ⑤ 灵活多变押韵 《诗经》的语言特点

(1)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例如:《关雎》。(2)“国风”和“小雅”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例如:《采薇》、《采葛》。(3)《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悠悠”)及双声(如“踟蹰”、“黾勉”、“参差”)、叠韵(如“沃若”、“逍遥”、“辗转”)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感情和自然景色,同时也造成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4)《诗经》的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 《左传》的艺术特点和叙事艺术:

(1) 艺术特点 ①长于叙事 ② 巧于辞令 ③ 人物生动,善于状人。

(2) 叙事艺术 ①善写战争 ② 善于裁剪 ③ 颇多想象 ④记言文学 ⑤ 叙述语言 ⑥ 外交辞令 举例说明《左传》辞令的特点 (1)《左传》中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2)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如展喜犒师就是利用道义的力量,使齐侯自知无理而撤军。(3)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①善画人物 ② 善作夸张 ③善用譬喻 ④善于议论 ⅰ夸饰ⅱ譬喻 ⅲ说理 《国语》的艺术特点:①长于记事 ② 叙事完整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思想:①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②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③ 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④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⑤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

艺术特点:①广泛的社会性 ②生动的叙事性 ③形式的多样性 ④感情激烈直露 ⑤语言朴素自然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 内容 ① 生命的追问 ② 从政的心理 ③ 思妇相思之苦,游子羁旅之愁 ④及时行乐思想,悲观厌世情绪

(2) 艺术特色 ① 委曲宛转(触物起意,因事命意) ②物我互化 ③ 语浅情深 《庄子》的文学特点:

① 形象性 ② 抒情性 ③ 汪洋肆意 ④ 浪漫色彩 简述《庄子》的艺术成就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整部《庄子》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大道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庄子在运用寓言时很少把寓意点明,而是留给读者去体悟。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庄子的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造成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3)意出尘外的想象。(4)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孟子》的文学特点:

① 陈说事理,擅长譬喻 ② 善设机关 ③ 请人入瓮 ④气势充沛,情感强烈 举例说明孟子作品的艺术特点

(1)在孟子的文章中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再如他针对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还有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如他指斥公孙衍、张仪为“妾妇之道”,甚至骂杨朱、墨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些都表现出孟子锋芒毕露、刚正不阿的个性。(3)以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在书中俯拾即是。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奕秋等。 简述《荀子》的写作特点。

(1)《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构思缜密、结构严谨、论证周详、条理明晰。(2)《荀子》的另一个特点是醇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

简述散体大赋的特点

(1)散体大赋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家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学说发展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2)从形式上说,这类作品都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几乎都是一样的假设上两个或三个人,让他们各自代表一方,互相攻驳辩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那一方大获全胜。(3)这类作品的代表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从内容上说多是描写帝王的宫殿、帝王的狩猎、帝王的祭祀,以及帝王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等。从思想倾向上说,大多是空有讽刺之名,实际上是一种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简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有时间的流动。(2)讲究绘声绘行,有声有色。(3)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在文章的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 简述《汉书》的思想特征

班固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因此《汉书》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但与《史记》比起来,《汉书》在思想内容上也有许多新的特点:(1)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反对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正统。(2)歌颂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如在《苏武传》中,班固热情地赞扬了苏武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爱国精神是很感人的。(3)班固看人更注意整体,更注意大节,纠正了司马迁的许多偏颇之见,从而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公允。例如贾谊,司马迁在《史记》他的列传中只收了《吊屈原赋》和《服鸟赋》,字里行间满含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贾谊在读者面前完全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而到了《汉书》中,班固引入了他的长篇巨制《陈政事疏》,从而使贾谊凛然以一个政治家的面貌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2)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如《陌上桑》中作者夸张地描写了各种人见到罗敷的不同情态,以客观效果来突出罗敷的美,极为精彩。还有的作品,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在形式上贡献最大的是五言体。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如《江南》。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钟嵘说《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好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如《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其二,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精彩极了。其三,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而又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贴。大批判家刘勰说:“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状况:

①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 《论语》、《老子》、《墨子》。 言论警辟精炼,多富哲理。 ② 战国中期:语录体 普遍采用对话形式如《孟子》《庄子》等。辞藻丰富,说理畅达,多用寓言比喻 ③ 战国后期:专题论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论证严密,鞭辟入里。以正面论说为主,学者个人的论文集。

汉赋的发展阶段:

① 骚体赋:贾谊 《吊屈原赋》

② 大赋: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辞藻华丽,多状物。 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 ③ 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抒情为主。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 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① 陆贾 《新语》(12篇) ② 贾谊 《新书》(58篇) ③ 晁错 《论贵粟书》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离骚》的艺术特点:①抒情长诗 ②托物言志 ③ 浪漫色彩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①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② 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 ③ 对后世影响深刻,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

4、论述题 《史记》、《汉书》文学特色差异比较 (1) 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汉书》还增添了《艺文志》等。

(2) 思想观点:《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它显得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而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容性、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

(3) 艺术成就:

① 《史记》最精彩的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则是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是在天下未定的背景下展示草莽英雄怎样成功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汉书》的创作处于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背景,它展示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② 《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多方面的展示。 ③ 《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等,充分体现西汉社会刑法严酷,吏士残暴。班固在揭露张汤、杜周文法刻深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缓解人们反感情绪,使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④ 《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传记。《汉书》悲剧人物数量不如《史记》,但《李广苏建传》同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4) 内容的组织安排不同

① 《史记》疏荡往复,《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史记》不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叙述,而且对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加以强调;而《汉书》则笔法精细,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精确,如《霍光·金日磾传》。 ② 对逸事传闻,司马迁或放传记前,或穿插中间,或在末尾,没有固定位置。《汉书》则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少有例外者。

总之,《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开端,也是我国纪传体史学上的奠基之作,多疏荡往复之笔;《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迥然有别的风格。 《史记》刻画人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 ① 闾巷人物的入传。包括王侯将相之外的平民布衣,有非凡的能力与历史贡献。如刺客,谋士和游侠。 ②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不同人物迥然有别,同一类型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苏秦发奋而张仪狡诈,张良高深莫测而陈平富有人情味。善于渲染人物特征,突出个性。如李广,突出其高超的祖传射艺,百发百中。善借人物成长环境表现人物个性。如陈平分肉甚均“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③ 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互见法”本人传记突出主要经历和性格,其它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传记。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④ 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⑤ 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李将军列传》杀霸陵尉,李广机智勇猛之也负能使气。 ⑥ 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参考答案二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史记》的文学成就及文学史上的影响:

《史记》既是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生动的文学作品。它在人物塑造、情节和场面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风格雄肆奇伟,行文有感情,有气势,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文风。

先秦的历史散文大都以记事或记言为主,在记事和记言中兼及人物描写。《史记》则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事件的作品,它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书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大都是生动的人物传记。作者在文中集中笔墨叙写一至数人的事迹,主人公的形象相当完整。书中出现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风姿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活动,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做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不可能采用虚构情节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但司马迁总是精心选择提炼那些最能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材料,写到传记中,而不是平铺直叙的去罗列人物生平。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蔺相如的事迹,司马迁重点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和廉蔺交欢三件事,用以表现他为维护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品质,而对他晚年的其他事迹,则略去不写。这种处理方法,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使其形象异常丰满生动。还有些人物的事迹很多,并且都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不好略去不写,司马迁就采用“互见法”,在一篇传记中集中笔墨交代与人物主要性格有关的事迹,而将与此关系不大的材料放到其他有关传记中。如在《项羽本纪》中,他重点叙写了江东起义、钜鹿之战、鸿门宴、东城之战、乌江自刎等事件,突出了项羽叱咤喑呜、气盖一世的特点,刻划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而把表现他的主要缺点的材料放到《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等篇中。这样,既客观真实的再现了历史,也保持了每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使其主要性格更为突出。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随事写人的传统。他善于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让各种人物作充分表演,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行动展示其性格特征;善于在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通过不同性格的相互碰撞,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就是安排刘项双方的主要人物同时出场,通过他们的直接交锋,表现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项羽的粗豪轻信、刘邦的灵活机敏,都在其对话和行动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又如此节对樊哙的刻划也是如此。司马迁安排他在双方冲突最尖锐、形势最紧张的关头出场,他一出现,就通过闯营、披帷怒目而立、饮酒吃生肉等行动显示了勇武粗豪的特点;接着又对项羽进行了一番有礼有节的责问,说明他很有政治头脑,善于斗争;最后,他又劝刘邦不必拘於礼节,而应尽快脱身,表现了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对刘邦的忠诚。司马迁对这个人物没有作任何客观介绍和静止描写,完全通过其行动和语言使其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司马迁还善于运用一些生活细节和传闻轶事来刻划人物。如《留侯世家》中的张良见圮上老人、《陈丞相世家》中的陈平分肉、《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射虎中石、《酷吏列传》中的张汤审鼠,都属此类例子,这些细节和轶事虽与重大历史事件关系不大,但在作品中却如画龙点睛、颊上添毫,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的传神之笔。司马迁又往往把这类细节和轶事放在一篇传记的开头,其效果如同人物的出场亮相,一开始便给人一个深刻印象,并为其一生的行事埋下伏笔。如《李斯列传》的开头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李斯年轻时做郡小吏,见到厕中鼠食不洁之物,被人犬惊恐;又见到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受惊扰,因而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通过这件小事,生动揭示了李斯对权势地位的钦羡,暴露了其灵魂的卑污。读完全篇,人们会越发感到,李斯一生的行为,都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为权势禄位而奋斗,以便做一个“仓鼠”,不做“厕鼠”。在《史记》中,这类细节和趣闻俯拾即是,有些还带有一点儿传奇色彩。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史记》的叙事十分精采生动。其中很多作品,情节曲折,刻划细致,矛盾冲突紧张激烈,故事性很强。作者围绕情节的展开,运用铺垫、渲染、伏笔、照应等手法,大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造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魏公子列传》中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就是一段十分生动的故事。

文中先交代信陵君礼贤下士,多次礼聘侯生,他都不受。又写信陵君亲自请侯生赴宴,他却在途中去探望友人朱亥,故意让信陵君在市上久等,暗中观察他的反应。作者又特意交代其他不同人物的表现,以反衬信陵君的谦恭:“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骂侯生。”而公子却“颜色愈和”,“色终不变”。这时读者都会钦佩信陵君的谦恭下士,而又对侯生的作法有些不解。直到后面,作者才通过侯生之口说出他这样做是为了成就信陵君的好客之名。至此,情节暂告一段落。接着,文中又交代信陵君为救赵率领宾客去与秦军决战,临行前向侯生诀别,他却十分冷淡,引起信陵君不快。等到信陵君重又回来讨教时,他才笑道:“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并在信陵君一再请求下,说出了早已成竹在胸的计谋,又向他推荐了朱亥。然后,作者又交待信陵君在朱亥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窃苻救赵之举,并补叙侯生在新领军到军中后,北向自刎以报答他。到这里,一段曲折的故事才告结束。文章情节紧凑,有伏笔、有照应,波澜起伏,悬念丛生,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也刻划入微,如同一篇妙趣横生的短篇小说。象这样生动的叙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

《史记》中还有不少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如《项羽本纪》中写刘项双方在鸿门宴上激烈交锋、项羽在东城以二十八骑深入敌阵,威震敌胆的“快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在章华台上持璧睨柱,呵斥秦王;《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写灌夫骂座和东朝廷辩;《李将军列传》中写李广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神态自若,亲自用大黄弓射杀敌将;《刺客列传》中写易水送别和秦庭行刺,其场面或惊险,或悲壮,或头绪纷繁,或波澜壮阔,都写得细致逼真,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在描写场面时,往往用重笔浓墨去渲染气氛,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项羽本纪》中写项羽在垓下被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在一筹莫展之际,听着帐外此伏彼起的楚歌,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其情景构成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令人感慨唏嘘。《史记》中这类场面描写比先秦历史散文有了长足进展。

《史记》的语言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既平易朴素,又丰富多彩、准确生动。其叙述语言雄浑朴茂,感情色彩浓厚,富于节奏感和气势美。例如《项羽本纪》中写巨鹿之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文中写战斗过程,用了一系列短促的句子交代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的行为,以表现楚军高昂的斗志和势如破竹的力量。然后写诸侯军观战及面见项羽,又用了几个“无不”和“莫敢”,看似重复,实则极好地渲染了楚军强大的震慑力。文章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淳的气势。《史记》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情态。如《张仪列传》中写张仪在楚国游说不成,反被当作窃贼痛打,回家后夫妻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寥寥数语,写出了妻子在抱怨中的关心、张仪在幽默中的自信,表现了一个靠口舌取名利得纵横家的坚韧,读起来妙趣无穷。此外,《史记》中还大量吸收了来自民间的俗语、谚语和歌谣,使其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这也是先秦历史散文所不及的。

《史记》融注了司马迁的审美理想,带有汉武帝时期散文的其本特征。在时代风气的感染下,司马迁怀抱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他向往奇伟不凡的事物,崇拜英雄。但在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局面下,又感到备受压抑。他在《报任安书》中曾深深感慨自己地位低下:“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因李陵事件受宫刑的遭遇,更使他认识到封建专制的残酷,胸中积满了悲愤。他对悲剧有着深切的内心体验。在逆境中,他效仿古人发愤著书,《史记》就是一部用他的生命和血泪凝成的伟大作品。司马迁在书中刻划了一大批品行卓异、具有英雄性格的人。他们或胸怀大志,发愤进取;或坚守正义,勇于献身;或孤高耿介,不媚流俗,都能够扬名于天下,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同时,司马迁又写出了这些理想人物的不幸和毁灭,使这些形象带有或多或少的悲剧色彩。他总爱淋漓尽致的渲染主人公们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哀、怀才不遇,无所归依的痛苦和信而见疑,忠而受谤的愤懑,以寄托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这方面,《史记》表现了西汉中期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其思想情调是与当时感慨士之不遇的作品相一致的。在表现人物悲剧命运时,司马迁极力展示他们的个性与环境的尖锐冲突,展示他们剧烈的内心冲突。他还常在文中夹叙夹议地直抒其情,其感情也带有怨怼愤激,异常强烈的特点,表现了自己激荡不平的内心世界。他的《伯夷列传》被鲁迅称为一篇小品文。此文除去少量叙事文字,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咏叹议论。文中虚构了一首伯夷、叔齐临终前唱的歌,抨击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并感慨“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实际表达了司马迁对汉代现实的感受。然后,他又对孔子关于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的说法表示怀疑,进而列举自古及今好人遇祸、坏人得志的事实,说明世道的不公,对所谓天道发出了质问。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愤忿不平,激情滚滚,荡气回肠。这类作品,打破了儒家提倡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是对封建专制的控诉,对黑暗现实的诅咒。鲁迅曾因此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场面和气势充沛的语言,《史记》便带有一种狂飙雷电般的力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了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其中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陶。《史记》流惠于后代文学广大而深远。(举例处可省去若干) 以《东门行》为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① 广泛的社会性 ,《东门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压迫下,贫富差距悬殊,人民忍无可忍的抗争。具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② 生动的叙事性,《东门行》叙述的是汉代城市贫民无以为生铤而走险的故事,故事简单,但在叙述的过程中,却是声情逼肖,极为生动。 ③ 形式的多样性,《东门行》一诗采用了杂言的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具有可读性,同时也增强了感情的书法。 ④ 感情激烈直露,《东门行》的男主人公在作出最终抉择之后,不得不割弃夫妻之爱、儿女之情,夫妇二人的对话感人肺腑,完全是生离死别的场面。 ⑤ 语言朴素自然,《东门行》一诗运用白描手法,“盎中无米斗储,还视架上无衣”简简单单几个字,表明了汉代人民生活的窘迫。而最后的“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的口语更是表达了男主人公被迫抗争的无奈心理。 以《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来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却往往表达出十分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吸取了楚辞中的某些抒情技巧,又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典范,刘勰曾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 (1) 长于抒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础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

① 许多诗篇常巧妙的起兴发端,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如《行行重行行》就是以具体事件起兴,而《明月何皎皎》则是以具体物象起兴。

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明月何皎皎》以夜晚独宿为背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基本上此诗是写实之作,构成的意境却是如梦如幻,朦胧而又深沉。

③ 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比如《行行重行行》中的“努力加餐饭”。《明月何皎皎》中的“泪下沾裳衣”等。 (2) 语言炉火纯青。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① 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行行重行行》与《明月何皎皎》都是晓畅易懂,句句情深。

② 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还常用叠字。如《行行重行行》的“与君生别离”中的“生别离”就是用了《楚辞》的典故。

③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字面只是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含义和情感丰富。“游子”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不尽相同;其次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看似明白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内容及艺术上的异同:

参考 章培恒 骆玉明 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三章第三节 举例说明《诗经》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一: 周部族史诗

农事诗《七月》直接反映了周人农业生产生活,是“风”中最长的一篇。

燕飨诗 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展示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

战争诗有的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但多数作品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了忧伤的情绪。如《大雅•江汉》。

兵役徭役诗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服役有士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 变风变雅中的 讽刺诗和怨刺诗:西周后期到春秋时期政治黑暗,开始出现一批反映问题,讽刺时弊的作品,收于“二雅”和“国风”中,与歌颂的基调不同,被正宗的经学家称为“变风”“变雅”

“国风”中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讽刺诗 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墉风•相鼠》对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的愤慨;《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宣泄对剥削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小雅中士大夫作的怨刺诗 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忧民,且感叹自身遭遇《节南山》,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情爱婚姻诗

歌咏美丽,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亲相爱。《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写婚嫁场面和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周南•桃夭》;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卫风•氓》。

有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郑风•将仲子》。 参考答案二: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大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论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1)屈原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在备受打击时诗人也曾有过迟疑和彷徨,设想独善其身:悔相道之不察兮,严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他对未来的道路也进行过苦苦的探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屈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屈原作品的基调是“苦恋”,感情核心是“恋”,却表现为“苦”。 ▲(3)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以美玉、象牙镶嵌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侍,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4)独具特色的比兴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纯粹的起兴已经消失,而是注意在诗中将比喻成片连用,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5)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屈原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如羌、凭、修、些等楚地方言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屈原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也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举例说明《史记》强烈的抒***彩

(1)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的抒情性而言。《史记》是一部饱含着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主要是要通过写史来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 “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荆轲在易水送别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3)《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荆轲列传》等就是如此。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课件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