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早雁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7:19: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杜牧《早雁》教案 杏坛中学 李海清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牧诗歌思想内容

2、体会诗歌“象征”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读,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教师引导点播,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学习他的正直、批判精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富有同情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生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

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杜”,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四、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读诗歌,了解诗意。

五、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七、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附、教师准备一些问题以备引导,提示学生及学生提问)

(1)提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深切同情。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2)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

明确: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为何来年春天大雁不能追随春风北归?

明确: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

(4)、春风还暗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明确: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八、结语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九、延伸阅读:说说下面这首诗歌运用的手法。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

(2)自己找一首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下节课交流鉴赏。 (3)完成相关练习。

杜牧《早雁》教案

杜牧《早雁》教案

35、早雁杜牧

早雁原文及翻译

《归雁》教案

《早》教案

《早》教案

早.教案

《早》教案

早自修教案

早雁教案
《早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早的教案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