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9: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主备:郑启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品味《荷塘月色》细腻、洗练传神的语言。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体会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教学重点】

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

1、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讲授法、朗读鉴赏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鉴赏此文必须“披文以入情”,即通过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文脉顺序,一开始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情感先行,学生会有突兀感,觉得虚无

1 飘渺,难以把握。因此,在第一课时,先分析4—5段,那么感情就会有了寄托,教学便会水到渠成的。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6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现代散文的画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十分受人青睐。许多人在文学练习阶段,都沉浸在他的散文意境里,模仿过他的调子,甚至“剽窃”过他的措辞。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荷塘月色》,素来被称为散文中的奇葩。自从它被编进了中学课本以后,它的美誉四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散文创作。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人。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在一封信中表白说:“心里是一团乱麻,

2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他在一个有月光的晚上,独自来到他当时住的地方——清华园的一个荷塘边散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难言的感情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一美文。

四、听媒体示范朗读,扫清字词障碍,预划重点句,明确学练提示中提出的要点。

1、播放录音,显示生字、要点:

生字:蓊(wěng)蓊郁(yù)郁、弥(mí)望、袅(niǎo)娜(nuó)、脉(mò)脉、梵(fàn)婀(ē)玲

2、学生听录音、划字句、思考要点。

重点句: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抽查并确定重点句的特征。 要点:感知语义丰富、蕴有内涵的关键语句,作为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据。

五、分析本文总体架构

1、提问:文章每个自然段写些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3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归纳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

明确: 游览过程:(不宁静)出门——走在小路上(抒发独处的感受)——欣赏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景色——忆起江南采莲旧俗——回到家

3、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

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4~6段)描写荷塘月色。为全篇重点。 第四部分(第

7、8段)回忆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

1、反复朗读4——6段。

2、朗读时注意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分析第4~6自然段:

4 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荷上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

(一)、分析第4段:(月下荷塘)

1、教师示范朗读第4段,要求用“-”画出它所描写了的景物。

1、这节文字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先写荷叶次写 荷花和荷香 ,最后写荷波和流水,按照上下和静动的顺序来描写的。

2、描写荷叶荷花荷香,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1)、荷叶:

田田:荷叶相连,连绵不绝的样子。

亭亭:而舞女在旋转舞动时,裙摆打开了,就如同这些临风打开的展开的荷叶,把静静铺开的荷叶写活了。(比喻) 层层:荷叶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样子 (2)荷花:

拟人、比喻(博喻)。写出荷花的千姿百态,楚楚动人。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显得明艳透亮,闪烁着点点光亮,显得清新自然。

袅娜:用女子的体态轻柔优美写出了荷花盛开的媚态。

5 羞涩:含苞待放的花儿在等待开放时,它的心肯定在砰砰直跳,羞答答地打着朵儿。

碧天里的星星:朦胧的月光下,在碧绿的田田的荷叶中,零星的荷花闪烁着银色的光辉,就如同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出浴的美人肌肤晶莹剔透,丰润而娇嫩,这正如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写出了荷花的质感。 (3)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表明荷香的缥缈、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修辞方法:通感 —— 两种感觉打通了。

★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例如:(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 6 曲”。(视觉转为听觉);(4)红杏枝头春意闹。(意觉通视觉)②你的笑容真甜。(视觉通味觉)

2、小结:

(1)这里所描写的景物顺序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合乎视觉效果,组成了一幅平面的立体的画面。

(2)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一个特点:包含深情、物静但情动,花、叶、水流等都被人格化了,包含人类的真切情感,可见,作者心思细腻,感情丰富且真挚。

(3)叠音词、双声叠韵词大量运用。它能够精确地表情达意,而且在音节上给人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二)、分析第5段(荷上月色):

1、这段文字细写荷塘上的月色,先写月光美,再写月影美,再次写月光和月影的映衬美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写。

2、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明确:“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7 显得不灵泛。“浮”突出静态美,飘逸,“笼”可与之对应。“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应。

3、“小睡”一词,写出了月光怎样的景致?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虽然是满月,但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4、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通感。

5、齐声朗读第5段,细细品味语言之美。用“—”划出描写月光的动词,并说明用这些词语来写的好处。 (1)泻:写出月光流动的动感和质感。

(2)浮:自下而上的逐渐扩散,写出那青雾的轻盈融和朦胧,漂浮在空中,泛着白光。

(3)洗:写出花和叶的实感和色调,从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净。 (4)笼:《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在月光下的荷花,轻笼着白纱,飘忽虚幻,如幻似梦。

6、“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对比、比喻)

8 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作者更喜欢小睡,表明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

7、“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不均匀,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把我们带入一种环境中去。

(三)、分析第6段(荷塘四周):

1、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 山:隐隐约约

灯光:渴睡人的眼 蝉声与蛙声

2、小结:用文字来描写光线、声音是颇有难度的,但朱自清却成功了,而且写得那么好,就是因为他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叠音词的运用等,这些写作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3、作业:背诵第

4、

5、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课时导语:

9 常言到:“一切情语皆景语。”上节课我们已经进入了荷塘月色的美丽风光中去,领略其优美动人的景色。现在就让我们寻找作者的感情脉络走近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速读课文,画出作者出游荷塘的路线图,并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绪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文中找出表示作者心绪的句子:

(一)在去荷塘前,作者的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文眼)。 内心独白:第3自然段(齐读品味作者苦闷烦恼,想超脱的心情)淡淡的哀愁。

景物描写: 出门前——月亮、妻(静谧) 小煤屑路——树、月光(幽僻、烦闷)

分析: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过渡句) (且:暂且,享受片刻的宁静,片刻的闲适,突出要求得宁静的难得。)

(二)在荷塘中,领略荷塘如梦似幻的美景,心情得到暂时的宁静。

1、景物描写:田田荷叶、朵朵荷花、屡屡清香、溶溶月色——暂时的宁静与快乐。

10 荷塘四周阴森恐怖的景色、无精打采的灯光、令人心烦的蛙声和蝉声——没有超脱,心仍不宁静。

2、情景交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如此的孤寂和失落之痛呢?

英国诗人济慈曾说过:“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物。”短暂的独处之后,作者还是要回到令人愁闷的现实中来,正因为如此,月下荷塘式的暂时之美就会分外的锥心刺骨而令人感伤了。

(三)从荷塘出来,为什么作者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呢?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2、《采莲赋》:少男少女在荷塘那种纯纯的感情,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非常有趣而且美好的,然而作者却在叹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西洲曲》:一幅生气盎然的少女采莲图,和风日丽,荷叶盈盈,荷花灼灼,采莲的少女们在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对心上人如水的思念,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图景啊!

3、“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勾起思乡之情,因为作者的家乡就在浙江。

4、“想着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开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归于不宁静了。

三、学习了文章,讨论作者不宁静的原因。

明确:

1、1927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他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2、厌倦了枯燥乏味的生活,对妻子不满,与父亲不和,孩子的学习又令他操心等生活繁琐之事令他心里不宁静。

小结:对于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历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荷塘月色》是一首耐读的朦胧的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因素而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的。

四、再次听录音,领会作者那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