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4 00:12: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自我介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宋媛媛。希望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同学们能积极配合我,一起上好这堂课。

导入课文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荷花和荷叶的诗句还记得多少?你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荷花与荷叶的诗词吗?

提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篇关于荷花、荷叶的散文,想到是哪一篇课文没有?对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朱自清,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叫自华,号秋实,后来改为了朱自清,字配弦。出生于1898年11月22日,祖籍浙江,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有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老师,故自称“扬州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抗战爆发后,他随着学校南下主持了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工作,1948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他的代表作品有:《春》《绿》《威尼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尤其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了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诗歌也很有影响,如长诗《毁灭》。

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可谓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朱自清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能自守清贫不同流合污,不为国民党的拉拢所为动心。

像朱自清这样一位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荷塘月色》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还蕴藏着精神上的追求。

听读课文

下面我们一起听一下朗读,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提问: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答:主要写了眼前的美景以及胸中的情感。

提问:既然题目叫做《荷塘月色》那么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是荷塘、月色呢?

解析:对,四五六段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我们今天这节课,就重点地去解读四至六段的荷塘月色。

提问:总体来说四至六段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解答:宁静、淡雅、美、柔和、朦胧的感觉。

那么他们具体表现在哪里?下面我们慢慢来体会。

请同学读课文

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要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其他同学划出你认为宁静的地方、淡雅的地方、朦胧的地方。把这些句子划出来,并思考一下为什么。

讲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首先明确一下,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里?对!荷塘里,那么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是看不到的,所以这一段我们给它加上一个小标题“月下荷塘”。

提问:你认为写这些景物,那些句子用的很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回答:“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提问:这句话你觉得好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解答:写出了叶子的轻盈、动感的娇媚姿态,洋溢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提问:这里用的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解答:贴切生动的比喻,使人能身临其境,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扩展:这是比喻的好处,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句做这样的改动?“叶子出水很高,像玉盘一样”为什么不可以?

提问: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句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红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叫做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的感受。

介绍通感:这种修辞方式,是一种感觉超过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地。这两种感觉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清淡、时断时续的特点。在运用这种修辞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事物之间在感官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者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相同的感觉。

提问:这种“通感”的修辞方法,在以前的课中也出现过,谁能试着举些例子。

解答:还记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吗?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这个人爱说“甜言蜜语”,她笑得很甜,这个南方人操着一口“吴侬软语”。

提问:还有哪些? 解答:“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了博喻的修辞方法。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叫做博喻。

提问:荷花、荷叶都说过了,后面还有荷风,荷风是什么样子的?前面写的静后面的是动。

解答:“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这里突出了荷风的速度,非常的快。这里没有写风,用荷叶侧面表现风的速度。

提问:还有哪些? 解答:“叶子本事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句写了荷波。 提问:我们知道在月光下面光线是暗淡的,月光照在荷叶和荷花上本来就很朦胧了,荷塘里的波痕不可能看得清楚,那作者是凭借什么知道有荷波的呢?

解答:是通过上面说的荷风,而且叶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所以在微风吹过,大片的叶子形成波浪,荷叶带动荷径,荷径带动底下的池塘里的水,于是形成波纹。作者靠联想想象来写。

提问:池塘里的流水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解析:通过作者的联想想象来写的。流水看不到,能看到的是荷塘上密密层层的叶子与花,叶子和花的茂盛说明池下有水。另外,脉脉这个词,意思是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脉脉含情,虽然不说话,但两个人却用心灵做着彼此的交流。作者在这里用脉脉这个词,表示虽然池水看不到,也没有很大的声音,但是在心底里作者能感觉到流水的存在。

小结第四段

这一段主要写了荷塘的叶子,花,荷香,荷波,水流动静结合,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最多的是什么?比喻,引发了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事物生动形象;词语上用法如叠词,例如:曲曲折折、田田,描摹事物的状态,使事物的形象更突出,读起来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还有写作上的动静结合,画面上的有声有色。

板书:

荷叶

弥望

田田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

袅娜

羞涩的

如明珠 如星星 如美人

荷香

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荷波

像闪电般

霎时

流水

脉脉

讲解第5段

提问:请同学朗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五段写了些什么景? 解答:月光、叶子、花,在接下来叶子和花上有什么?“像是笼着轻纱的梦”,有青雾。然后月光,“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接下来是树影“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那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写的是月光,这个月光是荷塘上的月光。我们用几个短语来概括一下这一段中的景物:“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提问:那么这一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写的很好?都有哪些句子和词语呢? 解答:“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流”字;把“浮”字改成“飘”或者“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答:因为“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并且有一种从上到下的气势,写出了一种动态。

解答:“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假如把“浮”改成“飘”或者“升”,表现不出青雾的轻软,没有重量的特性。飘来飘去,没办法很均匀的笼罩每一片叶子和花。

月光和青雾一上一下,成为了下一句的牛乳和轻纱。 提问:还有没有,同学们看这一句话,“峭楞楞如鬼一般”,前面写得这样的朦胧、优美,这里为什么要弄出个鬼大煞风景?

解答:是反衬,反衬出杨柳的美好的、有曲线的身影。

总结第五段

这一段,虽说是写月光,却没有直接写,但让我们感受到处处都有月光的存在。还表现了光与影和谐的特点。

板书

月光

青雾

浮、轻纱、梦

黑影、倩影

讲读第6段

请同学齐读第六段

提问:我们觉得这两段很美,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两段的比喻用了很多女性形象,太柔美了。同学们怎么看?

解答:

1、这和文章的写作对象有关,月下的景物当然应该柔和一点,朦胧优美一点。

2、也和作者的心情有关。写作背景是1927年7月,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作者作为极富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内心很不平静,心情沉痛,情绪低落,不可能写出太昂扬的东西来。

提问: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确实显得很热闹,但是刚才的分析中咱们说,荷塘是个宁静的环境,那么这两者是不是相矛盾?

解答: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那么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是什么时候响起的呢?是刚好作者一到就开始叫吗?应该是自始至终都有蝉声和蛙声,那么为什么作者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呢?为什么现在才感觉到呢?而且闹哄哄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想看?

解析:以前作者没有听到这些是因为,他沉浸在美景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满怀着排遣内心痛苦的希望,来到荷塘涤荡了自己忧郁,使心情得到了宁静,但是一宁静下来,又回到了现实,蝉声和蛙声的聒噪才能听到。

提问:作者明明说过自己“爱热闹,也爱冷静”,面对蝉鸣蛙声的景致,为什么不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呢?

回答:因为作者的心情很不宁静,而且这种情绪时时涌上心头,所以不喜欢这种热闹。

提问:同学们看第七自然段的“江南采莲图”也很热闹,作者却很神往,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1、江南采莲图看似热闹,内在却是很宁静的,美好的,充满着温情。这里的人们不受任何干扰,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所以作者很神往。

2、还有就是人在其中都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江南采莲图”里的人们可以自由热烈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3、二者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如同梦境。“荷香月色图”是作者静夜的一个梦,江南采莲图是作者一个久远的梦。梦境不等于现实,所以作者内心还是充满了苦闷,这就是他的心情一直有一种不宁静的原因。

板书

重重

阴阴

远山

隐隐约约

灯光

没精打采

讲读最后一段

文章最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回到现实,一切照旧。

总结

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整体的脉络。苦闷、寂寞、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派遣一番,走上小煤屑路,来到荷塘进入“另一个世界里”。沉浸在荷塘月色中,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又无法排解的淡淡的哀愁。而文末又写道作者回到了现实世界中,显得越加空虚、烦躁“路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聒噪的,我什么也没有。巧妙的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再次用家中的静,反衬出我那无法排解的烦闷。

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美的东西等待同学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鉴赏。下课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