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2: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荷塘月色》教案

一、课前活动

(屏幕,夜景荷花,轻音乐) 师:同学们了解这种花吗? 生:荷花。 师:它有别名吗?

(荷花,又称“莲花”、“小芙蓉”、“芙蕖”、“菡萏” 等)

师:我们初中时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有两句最能反映和花的品格,还记得吗?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荷花端庄清静,自古就有“花中君子”之美誉,我国人民常用来形容高洁、清廉的美德。 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人中君子”,大家说好吗?

二、教学过程 (屏幕,荷塘月色)

1、导语

师: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 美国救济粮”的作家是谁?

生:朱自清。

师:对。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

师: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了解到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 士,爱国知识分子。还应当记住他四个值得自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毛泽东);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屏幕,生读,纯真的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表现他的细腻思想感情的。

2、显示目标

(屏幕)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

3、既然课文录音已经听过,先检查预习效果。 (1)、师:哪位同学起来表述一下作者的行踪?

生:从家里出来,沿着一条小煤屑路,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又回到了家里。(屏幕显示)

(2)、师:由课题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生:

4、

5、6三段。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四个方面。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四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发表见解)

明确:第一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相似,而且有动态美。

第二组荷花: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这里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女子神情,现在用来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写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读者想象。

第三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练习二,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二者由许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烘托出几分优雅荷宁静。

第四组荷波:“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拟人,传达出富有生气的风姿。“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如“脉脉含情”;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友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生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出月下荷塘的美景。由此我想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者有何异同?

杨诗中是写夏天西湖红日出升时那绿海点红,香清色艳的美景,可以说是绿、红浓重。而朱文中则是月下的淡雅、朦胧之美。

齐读第四段,体会意境。

4、诵读鉴赏第5段。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

明确:叶子、荷花、树,写出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谁起来分析呢?(讨论分析)

明确:泻——由上而下,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现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生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了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相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叠音词 不仅富有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由此我联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霜”字,写出秋夜月光的皎洁,衬托出了诗人久离故乡的凄凉心境,也从淡淡的月光写出心中淡淡的哀愁。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纱”之“笼”字,写出一个月色迷蒙的夜晚轻烟笼罩清凉的河水,淡月映照着沙滩,使人联想到社会的衰败,引起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表达无限的感慨。

师结:可见,景由情而发,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之景是素淡的,朦胧的美景,试结合文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作家说过,外部世界作用于艺术家的不是眼睛,而是心灵。作者的思想到底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静。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象“恰上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不宁静”。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试结合时代背景解释。

讨论: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使朱先生也陷入了一种迷茫和彷徨之中。《荷塘月色》正是这种苦闷情绪的体现。且看他的自我表白: (《一封信》)

5、月下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好景不长,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说明作者依然忧愁苦闷。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呢?试结合语境讨论。 明确:从全文来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到历史,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又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屏幕)

“可是我却无福消受了”,历史只是想想而已。其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文末,“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可引申思考:作者惦记着江南,可想到了什么内容呢?

(1)白色恐怖下那些仁人志士怎样了?

(2)那些亲朋好友可好吗?

(3)国家前途命运如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朱自清是一名爱国知识分子,所以毛泽东说,要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这一点也正是我们理解和学习的。

6、总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并寓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但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到好处”,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发展变化,由不宁静——获得淡淡的喜悦——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不宁静。可以说景语、情语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7、作业:

模仿《荷塘月色》,写一篇《校园夜色》,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