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巧用教材

发布时间:2020-03-04 08:49: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巧用教材,拓展作文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这番话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光是要让学生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还要从一篇篇文章中学会习作。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灿若星辰,既有对大自然中春花秋月、风雨雷电的描绘,又有对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的歌颂;既有对真善美的赞美,又有对假、恶、丑的鞭挞。一篇篇含义隽永,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然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课文所蕴含的作文训练功能,忽视了我们身边最好的资源——教材,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其实大家都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篇篇都是优秀的范文,是习作的最好蓝本。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好教材资源,将写作训练巧妙渗透于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能极大地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那么,如何巧妙的使用教材,渗透作文训练 ,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仿写

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教师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仿写的训练方式包括仿句、仿段、仿篇3种方式。仿句仿段都是为了给仿篇作准备。

1.仿句

模仿例句造句有用词、字数、格式、修辞等方面的限制,比一般造句要难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特点。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我在学生对课文语言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模仿课文语言进行创作,促动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眼前飘过;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荡过;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放风筝的时候,日子随风儿飞走了。

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百花凋谢,有再开的时候。万物来去,生衰有常,时间匆匆,失不复返。谁能告诉我,它匆匆地离去,去了哪里?是天堂,还是乡间林荫?它为何匆匆离去?是谁在呼唤它吗?

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地溜走,头也不回,让人无法察觉。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于是——看电影的时候,时间从屏幕上过去;闲谈的时候,时间从嘴边过去;沉默时,它便从凝视的双眼前过去„„当回头寻找它时,才发现它以去了。

2.仿语言、仿句式的练笔 这对于学生来讲,实际是一种特殊造句训练,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有利于语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的仿写每一个年级都可以做。如第二册《小池塘》中有这样一段话,“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影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这段话语言优美生动,有很大的可仿性,而且内容离学生实际很近。所以,可以作这样的仿写处理,老师可以先出示一些可以倒映在池塘里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想象填空:( )倒映在池塘里,像( ),由扶到放,最后让学生想象别的事物进行仿写。我们每一个年级的每一篇课文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可以用作仿写范例的精美句子,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的做,学生的写话能力肯定有所提高。 3.仿段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有精彩的片断,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以致用 。课文中的开头、结尾、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自然环境的描写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段的仿写。如《翠鸟》一课,课文第一段作者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教学时我让学生模仿这一段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来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这一训练使学生的新学知识得到当堂巩固。文章因片断而精彩,经过长期的片断仿写,学生定会写出精彩的篇章。 4.仿段落结构的练笔

段落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所以,多开展一些仿写段落结构的小练笔,这是完成作文教学的必要措施。大家知道,文章段的构成方式很多,但最基本的段落构成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如总分式、承接式。在五年级的课文《早》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三自然段。”通过辅导阅读,学生掌握了这个的段落是通过不同方位的事物来描写三味书屋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布置大家以“我们的教室”为中心,抓住教室的不同方位的事物仿写一段话。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承接式”段落的构成特点,更好地训练了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5.仿篇

仿篇的课文中,能提供学生仿写的范例很多。课文都是些名人名作,规范语言示范,但并不是所所有的名篇佳都是小学生仿写的范例。必须选择有价值,更接近学生生活,学生能理解的,如写地方的有《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写物的有《我爱故乡的杨梅》、《荷花》。这些课文浅显易懂,联系生活实际也能理解,堪称是仿写的好范例。 对于学生来讲阅读的起点是课文,而写作则是在阅读课文基础上的知识、技能的迁移,两者相辅相成。而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上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步一步把文章写下来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衔接的,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学生才能在学习别人文章写作层次安排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最后才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才能具有谋局布篇的能力。如《桂林山水》一课,其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写的。第二节和第三节,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写法上很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就应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本文的结构模式,以此让学生来掌握这种写作方法,并进行有效的仿写。

二、提供直观想象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

小学生在阅读理解或表达内容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作为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就感到困难。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仅仅从文字的描述上,他们有时并不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比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的过程中,这,是一偏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这么一篇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如果不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那将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但是从三年级小朋友的审美能力来看,仅仅依靠文字的叙述还很难体会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文中的插图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给学生提供了直接的观察,同时也提供了鲜亮的视觉冲击。学生一下就能够体会到大树和叶子的外在美,然后我们通过找重点词,重点句,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这片郁郁葱葱的美就更能深刻地留在小朋友的脑海中,这时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就加强了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他们能够感受到因为每一片叶子为大树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大树才那么茁壮、葱翠。我们再由浅入深地加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所渗透的这份美的感悟就容易多了。在我们的小语教材中,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数不胜数,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等,精美的课文插图都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让这些美丽的景色在学生的想象王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所以我们如果充分运用好了这些资源,对我们的教学是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感悟能力也有促进。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在学习介绍圆明园景点的第3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把“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平湖秋月”等景点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学生们写得精彩,读得生动,为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中可估量的损失”这一中心奠定了情感基础。我想,语文老师如果善于抓住课文中的这些空白,经常性地训练学生在文本品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展情节,并把想到的内容用嘴说出来,用笔写出来,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三、巧借课文“空白”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是从一些长篇文学作品中选取的章节、片段,还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让人读来感觉到文已完而意味尽。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文尾,就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当作家的滋味中锻炼自己的想象、表达能力。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构思,补充省略的情节,进行再造想象。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在学习《掌声》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我引导学生去体会:英子在犹豫什么?她会想什么?上去会怎么样?如果不上去呢?她的眼圈为什么红红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了英子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也从中感受到以后要体贴关心残疾人,尊重同学,不随便奚落别人。这很好地补充了课文空白点,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得到了锻炼。课后我让学生做小练笔写下来。我班的同学这样写道: 英子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我带来了自信,我不愿意让同学们看见我的腿,我怕同学们嘲笑我,现在我明白了,不管是残疾人或正常人都应该鼓起勇气来面对生活。另外,同学们还教我跳舞、做游戏,他们使我更加自信,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掌声的!”

接着,我让同学们再进行合理的构思,发挥想象,想想英子以后的在校生活,同学们这样写到:

A.读中学以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在一刹那,教室里响起了响亮的掌声。英子豪不犹豫地走向讲台,因为她想起:上小学时,同学们并没有轻视自已,却为她而响起了阵阵掌声。英子不慌不忙地走到讲台前,轻松地开始描述自已的一个小故事。她讲得有声有色,说得也十分流利,连平时爱在上课时故意玩游戏的同学都全神贯注地听了起来。当“谢谢大家”刚从英子嘴里脱口而出时,热烈的鼓掌声就早已回荡漾在教室了。此时此刻,英子带着微笑愉快地走下了讲台。

B.放学了,校门口传来银铃般的笑声,仔细一看,嘿!正是英子和伙伴们在游戏说笑呢!远处那夕阳的金光,是多么光辉、灿烂,但它却永远也比不上英子那愉快的笑容。

C.读中学以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她果断地站了起来,嘴角微微往上扬,露出俏皮的笑容,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小学时那个自卑的英子简直判若两人。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就在英子说完最后一个字时,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这掌声热烈而持久。

D.英子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当记者问她成功的秘决时,英子说:“是自信。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只要你的内心是强大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对自己说:我能行!”

E.读中学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又让同学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他快速的站了起来,并面带微笑,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紧接着,她讲起了一个故事。讲故事时,有的地方让同学们哈哈大笑,使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活跃。她讲的绘声绘色,又十分流利。讲完了后,同学们好久才回过神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甚至一些顽皮的男生突然站起来叫好呢!英子在这片掌声中激动地走下讲台,对同学们说“谢谢大家。”

四、多种尝试,多向改写。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很适合改写,如把第一人称的写法,改写成第

二、三人称;把直接叙述的方式,改成倒叙的手法;把诗歌的体裁改写成散文或记叙文;把说明文改写成生动的自我介绍等等。学生们在多向改写的尝试中,加深的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从中学会了多种形式的作文方法。一举多得。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如学习了《鲸》《只有一个地球》《太阳》等此类课文后,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分别写了鲸、地球、太阳等的《自我介绍》,这样就把课文语言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改换文体也是一种改写方法。比如,把课文中的诗词改写成记叙文。如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别有情趣。又如《忆江南》《清平乐.村居》等词也都可改写成记叙文。一首清新的儿童诗,我让学生改写成散文,效果不错。这是我班同学改写《忆江南》的一段文章:

雨后,天睛了。彩虹桥架在明亮的天空,赤脚走在狭窄的泥路上,软绵绵的漏雨从脚趾缝里钻出来,让人感到无比惬意。路的两旁,小草钻出松针似的小脑袋,抬头看这个奇妙的世界。小白菊羞涩地微笑着,两只凤蝶儿绕着它飞呀飞。看!山间那移动的暗绿是什么?哦,云朵正在散步呢。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不少古诗,有的还配有插图。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变画为话,变诗为文,让学生从诗内走到诗外,感受诗景的美,体验诗意的深。如在教学《村居》一诗时,我就抓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让学生在通过看动画,回忆叙述春天的美景后,抓住重点的“草”、“莺”、“柳”等景物来描绘自己眼里的春天,现场练笔,读写结合,一段段美妙的文字点亮了课堂。

“公园里的小草听到春姑娘在呼唤它,于是使劲地钻出地面,可又被头顶上的小石子给挡住了道路,小草不怕困难,勇敢地挺出了头,把小石子挤到了一边,高兴地晒着温暖的日光浴。”

“春娃娃飞到了花园里,落到了小花上,拿起金黄色的画笔,把迎春花涂成金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灿灿的,又拿起粉红色的画笔,把桃花涂成粉红色,然后又拿起白色的画笔,把梨花涂得雪白雪白„„一朵朵,一枝枝,一簇簇,挂满枝头,黄赛金,红似火,粉如霞,白如雪,大自然被织成了一张五彩缤纷的花毯。” 不止《村居》、《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都有值得让学生去想象,去描绘的诗句。学生在课堂上,用笔写画面,用心悟诗意,既锻炼了习作能力,又能充分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不断探索,大胆尝试,遵循课标理念,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我想,学生的写作素材与写作兴趣就会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我们老师只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指导,我相信,用我们的智慧会为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形成托起一片蔚蓝的晴空,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将作文当成一件开心的事,并在不断的作文体验中快乐成长!

高考作文巧用教材

巧用教材材料 盘活课堂教学

巧用教材中的一些隐性的错误

巧用教材,初中语文主题整合教学的别径

巧用网络资源

巧用史料

巧用电子白板

巧用瓶盖

儿歌巧用

巧用瓶盖

巧用教材
《巧用教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巧妙用教材 巧用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