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与行

发布时间:2020-03-03 13:42: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与行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当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上海的二期课改已全面推行,不管是使用新教材的老师,还是使用老教材的老师,应该说在教学观念上都有了不小的改变,从而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新气象。聚焦语文课堂,回顾先前教学,希望在反思中与大家一起进步。

一、讲究课堂实效,提高朗读训练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综观在“教学平台”、教研组活动及调研过程中所听到的课,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朗读训练的重视,直接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朗读量的增多。这无疑得益于大家对二期课改精神的领会。但同时我们在听课过程中,或是自己在上课中,又碰到了老问题,那就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脆弱、无力。在教学中,听得最多的话就是“这段话写得真感人,谁能读出语气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有时会看到有的老师有意识地想去指导,但苦于找不着方法。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认识。

1、参与学生的朗读活动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通过范读、引读、与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朗读示范,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那拿范读来说,在教学实践中,低年级语文教师运用得较多,中、高年级明显地减少。因此,在听课活动时,尤其听到中、高年级语文教师、中老年语文教师的范读,不管读得是否到位,已经在心里为他们的勇气和敬业而喝彩了。我想,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退其次,就应当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要把握好范读的时机。在学生初读前可范读,以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在分析重点词、句、段时要范读,以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在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要范读,以使学生在听读之时及时得到启发。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指导朗读,一定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因为只有学生“入其境”,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亲其情”,这样的朗读才算是发自内心的情动辞发。

(1)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以三年级第二学期《我爱家乡的小河》描写夏天的小河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夏天怎么热,在这么热的季节里最想干什么,会有怎样的体会。这样,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的情况之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学生就读得津津有味,仿佛感受到了小河在夏天给我们带来的凉爽与不一般的快乐,激发起喜爱之情。

(2)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例如,《黄河颂》的教学,老师借助录象资料中“黄河滚滚”的动感的画面,以其声、色、气势感染学生,如果再辅之以钢琴曲《黄河颂》,准能让学生得到震撼,饱含激情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去。

利用课件,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读出感情。如,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木棉树的种子》一课,“小木棉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这是个怎样的情形呢?通过课件演示,一年级小朋友马上就有了形象地了解,他们很自然地就有感情地把小木棉树遇到的困难读了出来,进而又体会了木棉树的坚强、勇敢,读到了位。

3、及时进行朗读评价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可以根据需要,有意识地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教师的评价或表扬、或激励、或婉转,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有不少宝贵的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语文课的首要特征。希望在新学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听到学生和老师更多、更有水平的朗读。

二、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课文不仅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进入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功能。所以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不能为追求实现多元解读,“让各种思想游离在空中,不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深刻性,盲目过度的多元,让思想失去语言的根基”。

以教学平台活动中听到的五年级第二学期《我家门前的龙眼树》一课为例,这篇课文的主题是通过对家乡门前的那棵龙眼树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龙眼树不择土壤、不求索取、无私奉献品格的赞美和怀念之情。整个教学设计很流畅,应该说师生的合作也比较默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作业:想象说话或即兴表演,“到了夏天,山民们登梯爬树,采摘龙眼,满树的笑语。”山民们在采摘龙眼时相互间会说些什么呢?记得当时学生的说话也好,表演也罢,大多围绕着“龙眼丰收了 ,一定可以卖许多钱,造新房”等,即发财至富方面展开。听着觉得学生说得挺热闹的,可仔细想想,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呢?——回归整体,思想升华。而学生围绕着“发财至富”展开的说话,显然对课文没有完全的理解,深入的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及时引导学生。那可以怎么做呢?一句:“是啊,我们可以想象龙眼丰收给家乡带来的巨变”,肯定了学生的积极表现。随即,“ 采摘着满树的龙眼,山民们不禁感慨万千,回想棵棵龙眼树的成长,他们有着道不完的情 ”,很自然地为学生的思想活动指明了方向,相信学生完全能联系全文 ,说得更深入,演得更动情。

因此,作为每一位教师,我们都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也千万别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三、渗透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听了许多课,参加了不少评课,好象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定势:凡是课上有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这么个环节的课,就是渗透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很多人都会予以肯定。这其实很片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革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是探究性学习。在我们的教材中就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探究的范围非常广泛。

1、课前探究 在课前学生的探究中,我觉得更合适的还是对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文章主人公生平进行探究。比方说,《老师领进门》中对作者刘语棠的了解,《萧伯纳与小女孩》中对主人公萧伯纳的认识,《记“孩子剧团”》中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等等,学生收集、整理、交流的有关信息,都将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激发起来了。但同时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以下现象: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使得学生交流的信息过于成人化、形式化,甚至有点像学术交流,而学生本人却未必理解、接受,像一年级学生要知道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需求;再者就是教师应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精心设计探究的主题。比方说《天窗》一课,它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假如老师仅仅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交流形形色色的窗的信息,似乎使课文罩上了厚厚的说明文的外衣,假如说交流了那么多的窗,仅仅为了引出“天窗”,似乎必要性不大。

2、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主要围绕着深入理解课文展开。可以探究文章的线索,如:教学《称赞》,可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三条线索展开研究,(1)课文中谁称赞谁?(2)小獾和刺猬互相称赞什么?(3)他俩的称赞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

可以进行想象探究,如学习《西门豹》一文,让学生假设当初魏王派往“邢”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他们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还可以在学生的疑问之处,抓住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可以展开探究。

绝大部分教师都在实践课中探究。

3、课后探究 课后可进行延伸性、拓展性探究。像我们不少课最后安排的拓展作业就可归于其中。而且课后探究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像学完了《松鼠的尾巴》一课,有的学生对动物尾巴的功能产生了兴趣,有的学生想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还有的学生则想知道更多的像松鼠一样的冬眠动物,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会让他们获取比课堂上多得多的知识。

最后还就探究性学习中信息交流的时机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听过的四年级《点金术》一课为例,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安排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幸福的名言,然后以此引出课文。那我认为如果把交流名言放在教学完全文后进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国王的经历为鉴,结合自己的生活,使他们对幸福有了更深的感悟,思想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正因为有所感,学生在诵读名言的时候肯定更动情,映象更深刻。

教师的思与行

高效课堂行与思

依法理财思与行

且行且思

思师德,行师德

且行且思

且思且行

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新思1

智慧型教师的思与行

依法理财思与行(整理)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与行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与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