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音乐教案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发布时间:2020-03-03 00:23: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1、《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沂蒙山小调》。理解这三首民歌的地方风格。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醇厚的中原韵》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份。 生: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

三、作品鉴赏

(一)《沂蒙山小调》

1、先带领大家走进山东,欣赏一首《沂蒙山小调》,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抗日战争时期曾被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

2、大家边听边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有何特点呢? 生: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 师:四个乐句间有何联系吗?

生: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

师: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也使其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3、那从旋律线分析,每句的尾部有何特点呢?(唱谱) 生: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

师: 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

4、老师还有一个彭丽媛的演唱版本。大家来比较一下,两位歌唱家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是怎样的?

生: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彭丽媛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师:节拍方面有何变化吗?

生:王世慧原来的小调44拍,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

(二)《王大娘钉缸》

1、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聆听这首歌,想一想这首歌的风格是否似曾相识? 生:《好汉歌》

2、我们听的是一首河南的民歌《王大娘钉缸》,这是一首民间歌曲,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这首歌的旋律也成了《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3、那你们觉得歌曲的风格和结构是如何的呢?

生:活泼、风趣的。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上下整体平衡。

4、和普通的歌曲比,歌曲的歌词有何特点啊?

生:唱词短,衬词长。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这一长一短,一呼一应,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三)《孟姜女哭长城》

1、让学生讲《孟姜女》故事。

2、聆听歌曲。

3、聆听江苏民歌,听后讨论两首歌曲曲调、风格。

4、教师点评。

这首歌源头本在江苏,歌词采用四季体的写法,内容概括简练,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体写,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演唱上,体现了南北风格上的差异,一刚一柔,粗犷与细腻形成了鲜明对比。

5、引导学生分析江苏民歌结构、旋律特点。

此歌也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并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技法。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1页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 (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 (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4)结构一般短小。

五、课堂小结 民歌的歌词、旋律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许多同学或许会认为民歌很土,但是它是人们情感最真挚的表达,就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常常把民歌作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很多流行歌曲也都借鉴了民歌的旋律。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仔细聆听,找找还有哪些流行歌曲有民歌的影子。

4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1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高中音乐教案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