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1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9: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导语:今天这节课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里面我们所学习过的民歌,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课本看一下,第二节里面学习了高亢的西北腔,第三节学习了独特的民族风,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个地区少数民族的一些音乐特点,音乐风格,通过对这些民歌的欣赏能感受每个地区民歌的风格会受到每个地区自然的环境、历史和文化以及语言的特点,审美情趣的影响从而对这些地区民歌风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那我们今天这节课继续进入我们民歌的欣赏。首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 授新课:

1、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a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歌曲是什么?(《沂蒙山小调》) b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山东)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这首歌曲有两个演唱版本。一个是由王世慧演唱的,我们先来听一下这个版本,听完之后回答几个问题

c旋律特点:(舒展、优美)

d情感:(热情、奔放、高亢、嘹亮)

e伴奏乐器:(民族乐器(二胡、扬琴、笛子等)) f作品结构:(四个乐句,一段体)

王世慧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注意一个知识点,就是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第二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速度、音色、节奏、情感方面作一比较。

g音色:(修饰了一下,比较柔和圆润) h节奏:(变成三四拍) i情感:(欢快热情) j速度:变快

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请同学回答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第二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生:是相同的音)这是中国民歌中的“鱼咬尾”式创作手法,歌曲结构严谨,运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关于反应这个传说故事的民歌不只一首,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歌曲《孟姜女哭长城》。 (1)聆听歌曲(与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进行对比欣赏) 赏前提问:

a《孟姜女哭长城》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歌曲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b与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相比,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河北《孟姜女哭长城》:歌词纯朴自然,旋律舒展,节奏宽广自由。 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歌词柔美细腻,旋律活泼,节奏性较为集中密集) 欣赏完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引导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4、教师总结:

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歌词旋律,相对灵活,并非一成不变。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借助记谱法或其他手段传承,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民族特征、地方色彩鲜明。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4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1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