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家庭万花筒(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20-03-02 02:10: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案

家庭万花筒(第一课时)

使用范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作 者:俞李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7月 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遵循了家庭变迁的时间顺序,从血缘家庭、宗族大家庭、秦汉小家庭到后来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及现代小家庭的模式的变迁,在演变中又贯穿着浓厚的品德教学因子:和为贵,孝为先的家庭美德的感受与学习。从中传递这样的价值观:尽管家庭模式可以变迁,但是家庭美德代代相传,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教材用了《家》与“郑义门”两个材料承载教学,“郑义门”15代360余年不分家是一段传奇,充分诠释了“和为贵、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是,走进课堂,就会遭遇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于家庭模式变迁缺乏知识、情感积淀,和为贵、孝为先的精神找不到共鸣之处。如果翻阅初中教材,在初中里有比较具体的家庭模式的介绍,故本课教学中让孩子初步感受有这些家庭模式就可以。倒是现代家庭的一些形式轻松易懂,可以重点进行感受、理解。

2.“郑义门”、《家》这些材料图片简单,文字艰深,对于缺乏古文基础的 小学生来说在文字理解、形象感受上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文字、图片材料,通过找寻郑义门传奇中的一些细节勾勒学生对古代家庭生活的想象,方能使教学形象、生动起来。

3.历史味较浓的品德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避免大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将是对教师的另一个挑战。  教学目标:

知道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了解传统家庭的美德与文化,发扬于现代家庭生活中。  教学重点:

知道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家庭的美德,有效发扬于现代家庭生活中去。 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课件,两份补充资料。

学生:了解大家族的故事、收集传统的家庭美德,准备自己家庭的合影,如果有四世同堂的合影更佳。  教学过程:

一、现代家庭学习1.走进1号家庭

(1)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进入“家庭万花筒”去看看。首先请进1号家庭,出示“汪家的塑像”图片。[PPT2] 这个家庭位于杭州南宋御街,请看:播放录像[PPT3] 这可是杭州南宋御街上人气最旺的一个景点。看了录像,你知道这个家庭的哪些信息?学生说说通过录像了解的信息。

其实,1号家庭入选不仅因为他们是丝绸世家,上完课我们就会知道。不过,我可以再告诉你一个信息,这幅塑像的名字就叫“四世同堂”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PPT4-5] 四世同堂以前是指一家四代住在一起,现在只要一家四代都健在就可以称为“四世同堂”。

(2)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你家是几世同堂?住在一起吗?学生说说居住情况,有照片的展示照片。 出示学生大家庭全家福(这就是某某同学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以及学生带来的各种小家庭合影。伴随照片解释:幸福的三口之家,美满的一家五口等。 师:看来,每个家庭之间人数情况都不一样,那我们做个调查吧。 详细了解学生现在的居住情况:一家三口及以下的请举手。一家四口的请举手,汇报哪四口。4口以上的请举手,谁觉得自己家里人口最多的把手举得高高 2

的。教师重点调查人口住在一起最多的同学家。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一般住在一起最多的大约

五、六口之家(具体情况看班级调查结果) 2.走进2号家庭

(1)接下来走进课堂的是2号家庭,虽然他们不和你朝夕相处,但你肯定熟悉,相信吗?

首先出示刘星人像,学生都认识这是电视剧《家有儿女》的主人公。[PPT6] 其实,《家有儿女》里就有许多现代家庭的形式。老师打算考考你们,不过在此之前,我先提供给你们一份现代家庭的学习材料。出示补充资料1,学生自学。

刘星全家:以孩子的情况来分,独生子女家庭。[PPT7] 这又是谁家,家庭关系如何呢,非独生子女家庭。[PPT8]

现代也有结了婚不想生孩子的家庭,这种家庭有个很时尚的名字叫做“丁克家庭”。[PPT9]

咱们再来看刘星,当她妈妈与爸爸离婚后,这种家庭就叫单亲家庭。[PPT10]

那这五位重新组合而成的家庭就叫重组家庭。[PPT11] 这位老人家又是谁呢?[PPT12]

姥姥的居住情况,像这种老人和孩子分开住的老人家庭,也有一个很新鲜的名字叫做:“空巢家庭”。就像鸟妈妈把小鸟养大后,小鸟飞走建立了自己的家,鸟妈妈就是一个空巢家庭。刚才谁说你爷爷奶奶自己住,那就是一个“空巢家庭”。看来,2号家庭没能难倒大家。

出示所有家庭的名称:[PPT13]

独生子女家庭、非独生子女家庭、丁克家庭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空巢家庭„„现代家庭的形式其实还不止这些。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板书:“现代家庭:形式众多”

那么,古代的家庭难道也是这样的吗?你能举一个你电视上、书本中看到过的例子吗?

二、了解古代大家庭

1.一般大家庭举隅: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大家庭的一些情况

这些大家庭你认识吗?你们看,教师出示古代大家庭的课件图片。[PPT14-17]课件出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家、大宅门中白景琦一家、普通的封建大家庭等。

你觉得古代家庭与现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板书:“古代大家庭:同居共财”

师:同居共财,也就是不分家。按照这种逻辑,刚才那位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分开住,也就是另立门户空巢家庭的孩子,你知道等待你爸爸会有什么后果?(教师随机问一个第一调查环节中的小家庭的孩子),学生进行猜测:分家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最后,教师出示答案。[PPT18] 出示明朝法律:凡是祖父母、父母健在而子孙要另立门户、分家分财产的,杖打一百;父母去世,兄弟之间要另立门户分家产的,杖打八十。

教师总结:看来古代分家后的惩罚还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在座很多爸爸都要被打屁股呢!那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习俗里,家庭是要“人丁兴旺”、“四世同堂”那才幸福。

2.深入了解大家庭:

你还知道大家族的另外情况?

例如晨定昏省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信息的?

长辈地位非常高,考考你,红楼梦里谁的地位最高。

3.3号大家庭——郑义门学习

看来,同学们对于古代大家庭还是调查得比较仔细。接下来,我们请进3号家庭。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古代大家庭,这户人家就是“郑义门”。

板书:郑义门

师:因为这是古代的事情,很难懂,老师先得解释一下,这户人家姓郑,名字可不叫“义门”,在古代,九代不分家就可以称为“义门”,郑家整整15代不分家,故称为郑义门。

下面,就让我们去郑家去观光游览,好吗?出发了。 点击课件,[PPT19-25] 播放。

我们的脚步停留在有序堂前,要进入有序堂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这个家族 4

最兴盛时,有多少人一起生活? (1)参观有序堂

猜一猜,这个大家庭最兴盛时曾经多少人生活在一起? 学生猜测,请看大屏幕[PPT26]

一千年前,郑家三兄弟来到浙江金华,开始第一代同居。 八百年前,郑家同居到第五代,人数为600余人。 六百年前,郑家同居到第九代,人数为1500余人。 最兴盛时,郑家同居人数为3000余人。

板书:3000余人,360余年这些数据你产生什么疑问? 回答第一个疑问: 可能出现:

疑问1:郑家的房子究竟有多大?

出示郑家祠堂外景,平常开会的地方有64间屋子,近千根柱子。[PPT27] 出示吃饭的地方。[PPT28]

疑问二:3000多人靠什么生活?来源 疑问三:有多少男人、女人之类?

研究历史就是要关注细节,你很会研究啊。请看资料。(学生阅读补充资料2)

进行小组活动:[PPT29] 活动要求:

1.阅读课本第4页及补充资料,寻找所提问题的答案。

2.划出补充资料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4人小组内交流感受。 可能有些问题会在资料中找到答案,也可能需要老师引导,大家讨论。 和谐钟:[PPT30-31]

这就是郑义门吃饭时敲的钟,瞧瞧,钟上有个什么字,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呢?如果你来取一个名字,会取什么?其实在钟面上写着“和”。每逢初

一、十五,边敲鼓边唱家训。

板书:和为贵

汇报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地方。

家规:[PPT32-33] 对,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说说你的家规:学生汇报

展示郑氏家训的相关资料:11条:凡为子者,必须孝敬父母,为妻的必须相敬丈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敬其兄„„

学生汇报,教师出现解说词。

1.郑氏家训共有168条,成为其他同居家族学习的榜样。 2.日本、韩国,我国明朝的一些法律也根据郑氏家训编写 你有什么感想?

(2)游览孝感泉

播放录像[PPT34] 这口泉水有700多年的历史,播放录像

这是一个有点神话色彩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郑家除了和之外,非常讲究“孝”。

“百善孝为先”人们认为“孝顺”是家庭生活的第一美德。板书“孝为先”。 (3)总览郑义门:

难怪有人这样总结,出示图片,总结词 [PPT35]

一个家,同居15世360年不分家; 一个家,173人做官无一贪污; 一个家,最盛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 “郑义门”——中国家族文化的一段传奇。

在总结词中我们结束了3号家庭的游览之旅。这有序堂、这孝感泉、这和谐钟等等肯定给你很多很多感受,请看旅客留言。

(4)旅客留言板:[PPT36] 再见了,郑义门„„

我真想„„真想„„还想„„ 任选其中一个句式写写你的感受。 学生写,师生合作读。 例如:

我真想变成一缕清风,去吹拂那千年的传奇

我真想变成一棵翠柏,去聆听那悠然的晨钟

我还想变成一池春水,在这心灵的家园中沉醉、沉醉„„

三、家庭美德代代传

其实,古代家庭的形式还有很多,我们以后还会学到。不论从古代的大家庭还是现代家庭,以和为贵,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还是一脉相承的。汪家能够从中山路那么多家庭中被选出来,也是因为这个家庭的传统美德。

不管家庭如何变化,这些传统美德仍然代代相传。这样的家庭有很多很多。[PPT37-44]

总结: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古人说得好:[PPT4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从来就是国的细胞,建设好小家,才能有和谐的大国。  板书设计:

古代大家庭:同居共财

现代小家庭:形式众多

和为贵 ,孝为先  教学建议:

1.利用补充的文字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按照本课课时的划分,第一课时只用了2页课本的篇幅,很显然这是难以满足教学要求的。无论在材料的具体性、生动性还是数量上来说都太少。因此,用好两份补充材料至关重要。

第一份现代家庭的文字材料用在“刘星”引出之后,学生简单观看

2、3分钟后即可。通过文字材料的阅读,马上可以判断各种家庭所属的形式。

第二份“郑义门”的文字材料则相对来说内容较多,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欲扬先抑,做足铺垫。

本材料的出现切忌平铺直叙,应该精心选择时机:当学生看见这个大家庭3000多人同居共财不分家充满好奇感时,要在学生提出很多相关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适时抖开包袱。这样,孩子们会如饥似渴地到资料中寻找答案。 ◆自学导读,注重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材料读完后,首先让孩子四人小组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其次,解决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看看能否从中找到答案。如果学生提出的疑问在材料中已有涉及,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没有,互相讨论、交流。

2.“放大”补充的图片材料,深挖巧掘,点面结合。

在“郑义门”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感性的“游览郑义门”的方式,游览中设计了三个景点:有序堂、和谐钟、孝感泉。每张图片不能一带而过,需要充分发掘图片承载的价值。例如在“有序堂”的教学中,孩子可能会提出:“三千多人,怎么会如此有序?”教师可适时出示“宗祠”“饭厅”的图片。“和谐钟”环节时要带孩子看看钟上面的“和”字。感受郑家人“和为贵”的良苦用心,“孝感泉”录像放完后则要孩子说说看完故事后的感受,体会“孝为先”的精神。 3.利用“留言板”环节,抒发课堂感受

本课在设计时没有安排课堂小结,但学生学习后的感受我认为需要互相交流、碰撞。在学生作为模拟小游客的环节中,教师安排了“旅客留言板”这一内容,让孩子把感受留驻笔端,为了降低书写的难度,借鉴语文课的形式采用了固定句式的办法。

 引用资源:

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配套光盘

家庭万花筒

《1. 家庭万花筒》教案

万花筒 教案

春天“万花筒”

《万花筒》读后感

万花筒——峡山

万花筒——峡山

浅谈万花筒教师

万花筒教学反思

万花筒教学设计

家庭万花筒(第一课时)
《家庭万花筒(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