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4: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是选用一段课文上没有见过的文言文来出题。答好文言文题目的关键是读懂原文,把握文意。原文意思读懂了,解答题目就不难了。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文意,读懂原文呢?这里着重谈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在高考试题中,不仅对实词意义的解释要考它,大多数语句的翻译也要考它。因为实词里有一词多义的问题,有古今异义的问题,有通假字的问题,还有次类活用的问题,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正确把握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呢?主要有四种方法: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确定实词在句中的正确词义,最要紧的是“根据上下文”。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又如1999年试题第11题,要求辨别“密走私访”资产巨富“‘应对肃敬”“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四个加点的词,哪一个与现代汉语不同。要答此题,必须先联系上下文推断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再看这个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很明显,前面三个是相同的,“私访”是官吏隐瞒身份到民间调查,“资产”指财产,“应对”即答对,都与现代的意思一致。只有“绝食”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文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是说郡里发大水,老百姓受了灾,有一千多家人断了粮,没有饭吃。而今天的“绝食”是为了表示抗议或要自杀而不吃饭。

又如1999年的翻译题14题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这实际是考查“出息”这个词的意思。联系上文“资产巨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可知这个“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而是他资产的租息收益。

2.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8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又如1998年第18题B项“得全首领以没”,题面解释为“指保持高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全首领”与“保其首领”意思应该相似,既然“保其首领”是保全头颈,即不被杀头,那么“保持高位”就是错误的了。

3.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

A.chen陈列 B、zhen阵地 C.zhen阵容 D.zhen列阵。

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又如1993年全国试题12题“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勤”的词义是:A.勤快B.尽力C.勤勉D.辛劳。我们分析其语法成分,“勤”在这里做“惮”的宾语,应该是个名词,所以“勤快”“勤勉”都不对,它们都是形容词。“尽力”是动宾结构,虽然可以做宾语,但用在这里也不太好,我们一般只说“不害怕吃苦”“不害怕流血”,没有说“不害怕尽力”的,所以应该选择“辛苦”。

4、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 要正确把握文意,除了要正确地理解实词意义,还要注意省略的问题。我们知道,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主要是承前省。阅读时,省略了什么成分,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如1994年全国试题第13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卖出、买入 D.买入、卖出。

要解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又如1996年全国试题中这一段话:“岁旱,巫乘此哗民。(郭)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关于这一段的理解,后面第19题B项是这样说的:“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早’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至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这个理解之所以错误,关键就在于对“暴日中”这一句的省略成分的理解有误。题面是理解为“(永)暴日中”,即郭永自己在日中暴晒,那就是求雨活动了,所以说他“求得大雨”。其实应该是“暴(之)日中”,即把巫师杖责之后,还放在太阳底下晒,这仍然是对巫师进行惩罚的措施,不是什么求雨活动,更谈不上什么“求得大雨”了。天降大雨只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1999年高考题中出现了专门考查省略成分的题型: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遏,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付饥者。

考查省略成分,实际是检测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意。B项“及欲求谒,度知其意”,从上下文看,是道研求遏苏琼,希望苏琼帮助他征收在南清河郡的租息,题目在“欲求谒”前补出主语苏琼,变成了苏琼求遏道研,显然是错误的。C项“苦请,遂便为留”,是赵颖苦请,苏琼看在他是退休太守,又苦苦请求的分上,便留下了他赠送的一双新瓜。题目在“遂便为留”前补上主语“颖”,成了赵颍收留了新瓜,也是错误的。D项“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从上下文看,应是苏琼从有粟家贷粟给付饥者,题目在“从”后补出宾语“琼”,成了苏琼向苏琼贷粟,也明显是错误的。只有A项中“常得郡县为征”是指道研在清河郡有很多产业,每年有很多租息,过去常常得到郡县官吏代为征收。题目在前面补上主语道研,是正确的。

其实,1999年的翻译题也是重在对省略现象进行考查。如14题C项“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这一句的翻译之所以错误,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应该是“启听(淮南民众)(于)淮北取籴”,原句省略了兼语和介词,就导致了译文的错误。D项“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致误,应该是“遂得商估(于淮南北)往还”,指商贩可以在淮河两岸来往,而不是商贩之间自由交往。原句省略了一个状语,就形成了误解。 要弄清句中的省略成分,惟一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详加考察,看省略了什么成分,应如何补充,补充之后上下文意是否协调,协调了,就是正确的。如果有抵牾难通之处,就是不正确的,应该另外考虑了。 正确把握文意,除上面谈的两点外,对文中的一些修辞现象,如比喻、借代、婉曲等,要弄清其真实意义。

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指太后百年去世,不是指真正发生山崩,否则会发生误解。 在高考中,为了尽快正确把握文意,还要善于利用题目选项。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只要把那项错的找出来了(错的往往比较明显或以前学过),其余的就可以从注解、翻译来看。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 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

阅读课:怎样把握文意

把握思路、归纳文意(附答案)

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

文意理解

时机,需要正确把握

记叙文意林

归纳概括文意

加大工作力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正确把握演讲的时限

·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