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4:23: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巴东三峡》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按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展现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 “秭、浣、夔、潋滟”等字音。 2.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帮助学生把握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把握三峡的特点,体会游览三峡过程中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记叙游览过程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教学建议】 1.展示有关三峡的音乐风光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篇幅较长,建议学生采取自由朗读方法感知课文内容。

3.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4.学生依据游踪,介绍三峡的景物。

5.体会作者的感情,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最爱”“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很悠闲了”,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概括巫峡、瞿塘峡的特点。

2.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了解游记丰富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准确概括巫峡的特点。体会反复、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了解瞿塘峡两岸的人文景观,揣摩作者游览瞿塘峡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到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 【教学建议】 1.研读描写巫峡片段。(可展示巫峡的录像或图片资料) 2.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想象巫峡的美景,品味语言。

3.读写结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描写某个景物,200字左右。 4.找出概括瞿塘峡景物特点的句子。反复朗读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从而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蓄的情感。(展示瞿塘峡风光图片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瞿塘峡山水的奇丽景致。根据资料,补充介绍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和与八阵图遗迹的由来。) 5.与郦道元的《三峡》做比较阅读。

周庄水韵》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与感受,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斑斓、、炫目、谛听、娴熟、摇曳、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等词语。 2.阅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 3.概括周庄水乡具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概括周庄水乡的整体特点。 2.把握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不同印象。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不同印象。

【教学建议】 1.展示周庄水乡的相关图片,请学生根据画面描绘其中的景致。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行文的思路 概括全文内容。

3.讨论第一部分内容,概括周庄的整体特点。 4.了解作者三次去周庄的时令与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水乡”特点,体会作者三次去周庄的不同感受。 2.品味准确、生动、优美、多角度的描写语言。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 2. 品味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建议】 1.作者三次游周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所抓住的景象特点也迥异。学生自由谈给你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同时配有不同时令的周庄风光图片。

2.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不同时令的景象特点的,进而品味本文的语言(如叠词、修辞方法的运用)。

3. 总结归纳游记写作的特点(不同角度写、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顺序、游览感悟等)。 4.阅读附文《江南》,比较与课文描写的江南的不同。 5.为当地旅游局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文章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多角度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又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恬静、眸子、逶迤、安谧、潸然、缥缈”等词语。 2.圈画游踪,理清作者观察的顺序,感受青海湖的美丽富饶与可爱。 3.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重点】 1.圈画游踪,理清作者观察的顺序。 2.感受青海湖的美丽与富饶、可爱。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建议】 1. 展示相关的文字材料,增强对青海湖的了解。 2.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视觉上的感受。 3.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4.圈画游踪,理清作者观察写景的顺序,感受“梦幻般”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梦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描写青海湖美丽景色。 2.品味本文的用词及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1.探究“梦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 2.品味本文的用词及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及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的对青海湖的珍爱之情。

【教学建议】 1.明确“梦幻”的线索作用。

2.交流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与可爱的句子,品味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从用词语修辞角度来赏析)。也可理解在文章中引入传说和青海湖形成的作用。积累本文中优美的语句。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4.交流与青海湖相类似的其他旅游景点及特色。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 5.想一想有什么措施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4《走进纽约》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文采用不同的视角,运用大量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恰当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也反映了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巉岩、砭骨、镢头、喧嚣、倏地、分道扬镳”等词语。 2.了解纽约的繁荣景象及紧张的生活节奏,体会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里状态。 3.根据关键词语,了解作者观察的景物的角度。

【教学重点】 1.了解纽约的繁荣景象及紧张的生活节奏,体会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2.根据关键词语,了解作者观察的景物的角度。 【教学难点】 根据关键词语,了解作者观察的景物的角度。 【教学建议】 1.检验学生对生字词语的预习情况。

2.展示纽约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纽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纽约。 3.阅读之后学生用一些词语概括对纽约的印象,感受纽约的繁荣。 4.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观察的角度。(俯视、平视、仰视相结合) 5.体会作者纽约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心理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2.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 学习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2. 学习夸张、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用一些词语形容纽约的繁荣,回顾作者观察的角度。 2.用笔圈画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子,交流明确,再现纽约的都市风光。 3.示范赏析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多种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生自由赏析表现纽约都市风情的语句,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5.练笔:运用修辞方法或者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写景片段。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消息的特点,养成关注新闻的良好习惯。

2、了解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体悟新闻语言的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消息的结构与特点,体会本文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消息的方法,学会用消息的形式反映生活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北京欢迎你》)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激情的八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奥运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八年艰难的申奥历程。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来回顾那同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介绍消息的有关知识

消息又称新闻,它是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消息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阅读消息,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

必不可少的。(幻灯片出示) 消息是一种最常见的新闻文体,我们通过阅读消息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生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北京喜获2008奥与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来了解消息的特点与结构,并品味体会本文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研读探究

1、分析标题及导语的特点、作用。 学生朗读课文

1、2自然段。

思考:标题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与标题有怎样的联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正标题,在这里它主要有什么作用呢?(高度概括事件,“喜”字是题眼且贯穿全文)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作为副标题,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用数字突出优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中国人眼睛湿润了。”是导语部分,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主要内容是:概述北京申奥成功和现场中国人的激动之情。

导语部分是对下文内容的总括,语言上是高度概括的。是对事件中心的概述,将最主要、最新的事实告诉读者。

2、学习主体:

思考:这部分中主要写了一些人物怎样的表现?你能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①,我们要更详细的了解消息,就要认真阅读消息的主体部分,首先请同学速读读这部分内容。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体会在消息的主体部分表现的“喜”。

(学生听读课文)

(提问: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何振梁——噙着泪水,默默的与前来祝贺的人们拥抱。

(此时无声胜有声,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申奥做了很多的努力)

韩国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本次获胜丝毫也不让人觉得外。

瑞士奥委会主席——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表明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得到了国际人士的肯定,表现了他们对中国举办奥与会充满信心,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刘淇——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珍藏钢笔)

(钢笔见证了一个全中国人为之振奋和自豪的伟大时刻)

郎平——北京获胜比我拿世界冠军还高兴。

(在概括中引导学生体会引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和消息报道选材的代表性。)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则消息的具体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则消息的结构与特点吧!

四、师生共同总结:

本则消息的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对消息的结语与背景,做简单交代)

消息的特点:教师通过引导相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出消息的特点

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2、报道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扼要

五、情感共鸣 欣赏申奥成功时的图片,进一步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并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板书设计

标题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导语(1~2段):概述北京申奥成功和现场中国人的激动之情。

主体:(3~10段): 政府态度(第3段) 投票情况(4~5段) 各界反应(6~10段) 结语(第11段) :交代余波(11段

6《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特写。它再现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都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油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作者对这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选取典型场景的写法与特点。

2.能从课文中选取有用信息,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欣喜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学区典型场景的写法与特点。

2.能从课文中选取有用信息,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欣喜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建议】 1.从解题入手,让学生能整体能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题目的深层含义。

2.播放录像,再现香港回归的历史片段,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激发其爱国热情。3.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所选取的历史时段和视角。

4.复述课文中的四个场景,明确特写所选取的四个片段及原由。 5.学生尝试练习为校运动会撰写特写选取典型场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爱国热情和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2.学习在新闻写作中恰当运用有关背景材料,感受其信息量大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爱国热情和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在新闻写作中恰当运用有关背景材料,感受其信息量大的特点 【教学建议】 1.学生交流已知的关于香港问题的材料,进一步增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再次复述文中的四个场景,感受中国人的扬眉吐气的自豪。 3.品味词语,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4.找出文中的背景资料,体会其作用。

5.探究中国能成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原因。

7《生命之舟》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这是一则电视新闻的文字稿,报道了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表达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伟大精神的褒扬,以及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等特征。

2.品味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明有口语化的特点。

3.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等特征。

2.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明有口语化的特点。 【教学建议】 1.观看《生命之舟》电视新闻,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阅读课文,明确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部分。

3.再与刚才观看新闻比较不同之处,进而体会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特征。 4.让学生交流哪一镜头印象最深及原由。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 5.圈画重要词语,品味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

6.结合题目,谈谈解放军与武警官兵解救群众的事件,感受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它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其人与贡献,获取信息。学习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了解袁隆平其人与贡献,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展示袁隆平的照片,学生交流对他的了解。 2.阅读课文,筛选信息,为袁隆平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3.比较小传与本文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

4.再读课文,复述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感知袁隆平的人物形象。 5.探究袁隆平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向袁隆平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 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教学建议】 1.概括课文选取的典型事例,感知袁隆平的形象。 2.圈画重要语句,探究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

3.思考数据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使人物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4.总结人物通讯的写法,并且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做一比较,探究其异同。

9纪念白求恩》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哀悼之情,而且还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文章典范,结构鲜明,论证有力,语言凝练,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2. 能找出文章的论点,把握思路。 3.了解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能找出文章的论点,把握思路。

【教学建议】 1. 看文题设疑,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1)白求恩是谁?(2)为什么学习白求恩?(3)怎样纪念白求恩? 2.通读课文,圈画词语和成语。

3.学生回答前面设置的疑问。教师可展示白求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4.师生共同明确白求恩具有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的观点。把握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5.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区别议论文与记叙文中叙述的差异,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及作用。 2.体会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教学重点】 1.区别议论文与记叙文中叙述的差异,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及作用。 2.体会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建议】 1.勾画出第一自然段中记叙的语句,教师可展示其他描写白求恩的语段,进行比较,感受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进而明确事实论据的作用。

2. 结合练习题二,圈画关键语句,学习对比论证的好处。完成对课文

二、三段的研读。 3.学习第四段,勾画记叙的语句,感知作者对白求恩的态度与感情。 4.统观全文,明确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5.片断练习:可选择与当代医生相关的事情,先概述一件事,后针对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超过200字。

10《谈语言》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谈话记录所谈论的内容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它有着大雅似俗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几本原则,对于人们日常语言运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文章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 2.进一

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3.了解“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使用书面语言。 【教学重点】 1.能从文章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 2.了解“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使用书面语言。 【教学难点】 能从文章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 【教学建议】 1.通读课文,积累词语,重点积累成语。 2.解题,明确文题就是论题,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3.再读课文,概括段意,进而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4.分组合作探究,依据提纲提炼出作者表达对使用书面语的看法的语句,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5. 跳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6.学生举例,理解“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的论点。

11《最苦与最乐》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犹豫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为人处世的态度。 2.能把握作者对苦乐的看法及中心论点。 3.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能把握作者对苦乐的看法及中心论点。 2.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能把握作者对苦乐的看法及中心论点。 【教学建议】 1.展示关于苦乐观的名言引出文题。

2.同学交流了解到的梁启超生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为本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读课文,积累悲天悯人、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等语句。

4.思考问题: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与快乐是什么?进而把握作者观点。 5.学生畅谈自己的苦乐观,也可谈对自己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清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体会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2.理解设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2.能识别设问句,并且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教学建议】 1.概括每段段意,在此基础上编写提纲,理清课文的层次与结构。 2.探究作者采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圈画设问句,并且找出答案,体会其作用。 4.学生可复述文章思路,体会论证严密的特点。

5.探究本文不以“苦与乐”为题的原因,深入理解课文思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其凝重轻灵、流畅简洁的特点。 2.理解运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其凝重轻灵、流畅简洁的特点。 【教学建议】 1. 朗读课文,感受作者酣畅淋漓的表达。 2. 完成书后习题三,谈谈这些句子的特点。 3.圈画文中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学生交流赏析。

4.拓展阅读《少年中国说》,了解梁启超的语言特点。感悟其爱国热忱与责任意识。 5.探究梁启超作品大气磅礴、表达流畅的原因。

12懒惰的智慧》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文章以不同凡响的立意、别致新颖的论证、幽默传神的语言,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懒惰”的含义。 2.依据关键语句能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学习不同凡响的立意,激发学生打破常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理解“懒惰”的含义。 2.依据关键语句能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依据关键语句能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建议】 1.由饭店上菜、护士推药品车、医院里移动点滴架等图片引导学生评价这是不是懒惰,从而引出课题。

2.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谈谈“懒惰”的含义。 3.再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4.经过交流、甄别、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5.选择其他词语,如牺牲、奉献等,鼓励学生能另辟新径发表个性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习新颖的论证和论据叙述方式。 2.品味本课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并学习新颖的论证和论据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 品味本课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教学建议】 1.朗读课文后,概括段意,拟列出本文的提纲,了解论证结构。 2.分组研讨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探究其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观点的特点。 3.学生列举生活中懒惰给我们带来了的好处,为本文替换事实论据。 4.学生交流最喜欢的语句,品味幽默传神、机敏俏皮的语言风格。 5.学生畅谈在未来生活中懒惰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虽然是《水浒传》第三回的节选,但是情节相对完整,结构巧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形象鲜明,语言极富表现力,尤其是“三拳打死镇关西”最为精彩,很值得玩味欣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 2.能理清故事情节,概括鲁达的性格。

3.体味和弘扬同情弱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品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能概括鲁达的性格,理解小说中情节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建议】 1.由《好汉歌》引出对原著情节及人物的介绍和交流。

2.简介本课故事之前的情节。

3.通读课文,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把题目拓展为一句话,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可根据地点的变化来理清情节发展,拟定小标题:听——救——打——走 5.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鲁达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复述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依据情节和关键语句把握鲁达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依据情节和关键语句把握鲁达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依据情节和关键语句把握鲁达的性格特点。 【教学建议】 1.再次复述课文情节,概括鲁达的性格。 2.学生阅读课文,圈画能表现人物的关键语句。

3.学生交流鲁达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且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师生共同明确。 4.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导演,鲁达应该是什么样的造型。

5.片断练习:描写熟悉的一个人,运用方法,表现一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不少于300字)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精彩片段,品味语言魅力。 2.理解小说所表达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教学重点】 1.理解鲁达“三次消遣”的用意。

2.辨析“三次拳打”不同之处,欣赏作者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表达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教学建议】 1.理解鲁达直奔郑屠肉铺,没有直接出手,反而以买肉为借口,三次消遣郑屠,其用意是什么?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2. 朗读“三拳”部分,探究鲁达打下“三拳”有什么不同?(位置、劲道、郑屠反应不同),进而品味语言。

3.播放电视剧《水浒传》这一片段,讨论:影视作品与原著本身哪个刻画人物更精彩。 4.学生可交流还有哪些词语很有表现力,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5.从鲁达后来的经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题。 6.探究:现代社会鲁达的做法有神不妥。

14《范进中举》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运用对比和夸张等手法,对范进等人物的塑造,形象地说明了科举制度是套在封建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戕害人心、败坏社会风俗道德的毒剂,语言辛辣讽刺却又耐人寻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2.了解《儒林外史》等相关的常识,积累“腆、踹、带挈、星宿”等词语。 3.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教学重点】 1.了解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2.了解《儒林外史》等相关的常识,积累“腆、踹、带挈、星宿”等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教学建议】 1.由现在的中考、高考谈到科举制度,介绍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介绍《儒林外史》其文学成就与特点。

3.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4.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和关键情节——中举。 5.复述故事梗概,理清线索,明确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品析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建议】 1.学生复述情节,谈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人物性格。

3.找出描写范进与胡屠户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品味、揣摩人物性格。

4.从情节角度探析中举前范进找胡屠户借盘缠、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等情节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以采取学生表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体会。总结归纳人物性格。 5.学生为文中人物绘制造型,要力求表现人物性格。可展示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 2.赏析对比、夸张手法在讽刺小所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对比、夸张手法在讽刺小所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学生可畅谈自认为文章最为有趣的情节或者语言,体会本文的讽刺效果。

2.教师点评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讽刺手法的运用。

3.探究主人公范进一味要追求功名,乃至因中举而发疯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夸张手法的作用,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探究前后相关人物对范进态度变化的原因——范进中举了,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方法的运用,起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也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 5.总结归纳讽刺艺术采用的方法及作用。

15选举**》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以“选举**”为中心情节,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中学生,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轻松活泼的语言,着实令人爱不释手。它告诉中学生们: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经历一些坎坷、挫折,这种磨练是不可少的,只有经受住这些考验们才会变得成熟、坚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积累文中“招徕、忌讳、贿赂、噩耗、不言而喻、首当其冲、耿耿于怀、泰然处之”等词语。

2.通读课文,能复述课文情节。

3.能在理清课文情节发展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建议】

1.播放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引出关于校园生活的一些文学作品。 2.展示《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一书及相关资料。 3.教师展示课件,检查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4.学生自读课文,可以按照课文隔行的特点分为四个部分,练习复述,理解这四部分之间的关系:均是与选举有关的。

5.学生谈谈最喜欢的人物及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把握小说的主题。

2.理解并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幽默、富有中学生生活气息的语言。 3.学习小说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小说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语言。

【教学建议】 1.结合情节和关键语句,探究贾里的性格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2.小辩论:我看鲁艳青。

3.概括文中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交流这些人物给学生的启示。

4.归纳、展示同学口语中的常用语、俏皮话,理解本文富有中学生气息的语言。 5.选择同学生活中的场景,用有中学生特色的语言表述,写一片段,字数不限。

16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作品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说想告诉人们的就是: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积累“尴尬、诅咒、倔强、、豢养、阿谀奉承、咄咄逼人、无动于衷、老态龙钟”等词语。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情节与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3.体会“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也能使人与动物、大自然相互沟通”的道理。 【教学建议】 1.依据题目猜想课文的情节发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展示课件,介绍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3.朗读课文,注意积累一些词语,并用这些词语造句。

4.依据文中人物,复述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5.谈谈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转变的原因,揭示主题。 2.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再次复述课文,回忆情节发展。 2.学生谈谈喜欢的人物及原因。

3.再读课文,圈画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4.选择生活某一时刻的特殊心情进行心理描写。 5.探究山米转变的原因,揭示主题。

6.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学生畅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运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了话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音素对它作用的结果,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具体清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筛选有用的信息,了解花红的原因。 2.结合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理解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筛选有用的信息,了解花红的原因。 2.理解设问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事理说明文说明的顺序。

【教学建议】 1.播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歌曲,欣赏漂亮的花朵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思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入本文的学习。 2.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且勾画解释花红的语句。 3.学生交流并简单解说。

4.播放花青素在酸溶液与碱溶液中呈现不同色彩等课文涉及到的实验,助于学生了解、理解花红的原因。

5.理解设问句在文题与课文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2.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总结归纳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2.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建议】 1.学生探究这几个方面的先后顺序的用意。

2.理解本文说明事理时按照由内到外、有主到次、由花儿的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逻辑顺序。

3.重点研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勾画、交流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以第十段为例,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学生结合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6.学生交流自己搜索到的《十万个为什么》演示幻灯片。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以大量的数据,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其闻声噶群殴、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濒临、摄取、白垩、地壳、栖息”等词语。 2.了解当前的雨林状况,明确雨林的毁灭给世界带来的种种灾难。 3.充分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建议】

1.播放热带雨林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热带雨林有一个直观清晰的感受。

2.展示“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的宣传图片,让学生明确热带雨林与地球的关系。引出课题。

3.解释题目,让学生了解雨林毁灭的灾难性后果。 4.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积累词语。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雨林的现状如何?雨林的毁灭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 6.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谈认识与感受,激发环保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2.能准确识别说明事理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教学建议】 1.自读课文,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研读课文的2——5段,探究雨林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及其深层原因。找出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兼顾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3.仿照第二步研读文章的6——10段,探究雨林消失对大气层的影响。 4.教师点拨:探索事物因果关系链的事理说明文要写深写透。

5.师生总结: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 6.观看当今环境问题的录像,学生交流:我们每个人能为地球做点什么呢?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先总说后分说,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精致,层次清楚,水到渠成阐释事理。 【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建议】

1.展示地球的立体图像,感知海洋所占的比例之大,陆地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现状,由吃饭问题引出课题。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依据关键语句(过渡语句)交流: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理清课文的思路及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果溯因。

4.学生研读课文的3——6段,找出其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语言准确的特点。 5.研读开头语结尾,找出议论性语句,理解其首尾照应的特点及作用——提示或者警醒人们增强“海洋意识”。

6.学生探究交流:海洋除了给我们提供粮食之外,还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怎么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世纪之交,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说明了中美两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近二百年来出现的新事物,理解本文说明的事理。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本文说明的事理。 2.理清课文的结构。 【教学建议】

1.展示两百年来出现的新事物的图片,感受世界飞速发展,激发探寻其原因的积极性。 2.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概括段意,依据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由表象到深层原因) 4.能用简洁的语言阐释本文说明的事理。

5.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知道的新事物,教师播放现代最新的发明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识别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且理解其作用。 2.认识中美两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3.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1.研讨课文的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 (2)在这一部分中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总——分——总) 2. 探究第二部分:

(1)文中提爱因斯坦与爱迪生有什么目的? (2)“科”与“技”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3)学生设计表格,比较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 (4)这一部分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作比较) 3.对事理说明文特点进行总结。

4.对中国式教育与美国式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明理由。

21《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特点鲜明,行文层次井然,既表达作者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教学目标】

1.能顺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要词语。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有蕴涵在山水间的感情。 【教学建议】

1.由小石潭幽静美景的图片,引出文题,了解柳宗元的相关知识。 2.听朗读课文,练习朗读,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3.分组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检测学生掌握重要词句的解释。

4.用一个字概括眼前所见到的景致(奇、美均可),选择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 5.探究第四段:如此美景,作者为什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齐声颂读课文,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心情。

22《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教学目标】

1.能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重要词句。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句子的精美。 3.揣摩“闲人”一词透露出的作者心境。

【教学重点】 1.能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重要词句。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句子的精美。

【教学难点】 揣摩“闲人”一词透露出的作者心境。

【教学建议】 1.展示与月有关的诗句、风俗、故事,引出课题。 2.简介苏轼与承天寺。

3.分组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检测重要词语的积累情况。

4.学生探究:文章围绕“月”,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5.赏析描写月色的句子,品味语言的妙处。

6.结合苏轼与张怀民的经历,揣摩“闲人”一次透露出的心境。

23《游恒山记》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古代游记、古代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文章叙述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用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徐霞客及他的著作。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诵读,依靠注释,能正确的理解全文意思。 【教学建议】

1.展示“五岳”的相关图片,引出对东岳恒山。,进而引出课题。 2.介绍徐霞客及其作品。 3.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检测字词的读音。

5.学生自由练读。可采取分组读、接力读、示范读等方式。

6.学生分组合作:依据注解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记录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7.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 2.了解恒山的风光,感受作者在登山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1.朗读课文,回忆课文大意。

2.通过幻灯片,采取重要语句检测的方式强化学生积累。

3.可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解说沿途所见景点及特点。了解恒山风光,明确按照游踪来记叙,理清文章思路。

4.品味部分词句,感悟作者在登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 5.比较拓展: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游记进行比较。

24《满井游记》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了作者游览京郊满井所见到的景色,虽为早春二月却也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句式整齐,骈散结合,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章大意,积累一些词语。

2.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品味语言。 3.领略美景,体会作者的欢快心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 【教学建议】

1.由各地名胜古迹的独特之处引出北京郊区的满井。

2.在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基础上,积累一些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结合课文谈谈印象最深的景物,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揣摩品味修辞方法的作用。 4.播放图片,进一步感受早春的美景。

5.依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袁宏道其人及主张,体会作者的心情。

诗词五首

【教材分析】

《诗词五首》有古风,有律诗,还有词,展示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这五首诗词有的表达了作者推己及人、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有的表达民风的淳朴、友谊的诚挚,有的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对故乡的思念,有的抒写要奋发进取的想法。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能理解叙事诗的大意。积累“挂罥、对面、得、丧乱、何由彻、突兀”的意思。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情感。 【教学建议】

1.展示杜甫草堂的景色图片,引出课文,了解杜甫的相关常识。 2.一听朗读录音,纠正字音。

3.二练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音韵美。

4.三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积累一些重要词句。

5.四品读诗歌,可通过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揣摩诗人叙事过程中的情感,体会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情感。 6.五诵读诗歌,能正确默写。

第二课时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比较体会两首诗主题语情感的异同。

【教学建议】 1.展示田园风光与生活的图片,学生谈谈这种生活的感受。引出课题。 2.一听朗读录音,纠正字音。

3.二练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音韵美。

4.三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积累一些重要词句。

5.四品读诗歌,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体裁、内容、主题、写法等角度)

6.五诵读诗歌,能正确默写。

第三课时 《渔家傲》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在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在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体会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

【教学建议】 1. 出示一些能表现边塞风光的图片,学生用一些词汇描述看到的感受,引出课题。

2.一听朗读录音,纠正字音。

3.二练读词,感受词与诗歌不同的节奏美、音韵美。

4.三解读词内容,理解大意,积累“千嶂、勒、寐”等一些词句。

5.四品读词,欣赏独特的塞外风光,感悟作品中抒写的思念家乡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6.五诵读诗歌,能正确默写。

7.拓展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词作品。

第四课时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在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作者被贬黄州时候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 出示一些能表现江南暮春时节雨后景色的图片,学生用一些词汇描述看到的感受,引出课题。

2.一听朗读录音,纠正字音。

3.二练读词,感受词与诗歌不同的节奏美、音韵美。

4.三解读词内容,理解大意,积累“萧萧、休将白发唱黄鸡”等一些词句。 5.四品读词,感悟作品中抒写的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情感。 6.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比较阅读。 7.五诵读诗歌,能正确默写。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文采。本文就是在列举实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又从国家和个人正反两方面论证,从而证明论点的。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主张与作品。

2.认读生字,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3.积累“举、苦、劳、拂、动、恒、过、衡、作、征、拂”等词语,能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举、苦、劳、拂、动、恒、过、衡、作、征、拂”等词语。 【教学建议】

1. 播放《百家讲坛》孟子的相关录像,学生整体了解孟子其人与主张。 2.听朗读录音示范,学生标注拼音。

3. 学生自由练读,可采取齐读、分组读、连读等方式,要读顺文章,停顿恰当。 4. 分组理解课文大意,有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5. 进行重要词句的检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观点。 2.品味排比的作用,按照思路背诵课文。 3.认识到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按照思路背诵课文。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观点。 【教学建议】 1.复习重点词句,强化积累。

2.朗读第一段: 概括段意,讲述涉及到的人物故事。 3.研读第二段: 了解本段与第一段之间的关系。

4.探究第三段:作者论证的思路。(个人与国家的正反对比论证) 5.学生总结、明确本文的思路与中心论点。可交流相关的名言或者谈感受。 6.齐读课文,品味语言特点,感受其文采。 7.尝试按照写法与思路背诵课文

27《曹刿论战》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以长勺之战为背景,重点记叙了曹刿“论”战略、战术。仅通过人物简短的对话和扼要的叙事表现,写出事态曲折,也写出了人物。肉食者、庄公的形象更突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军事远见、沉着果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3.能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间、对、牺牲、信、福、狱、鼓”等词语。 【教学建议】

1.由“一鼓作气”等成语引出课题。介绍《左传》与曹刿。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标记注音。 3.听朗读录音,轻声跟读、练读课文。 4.分组依据注解,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5. 全班交流答疑。

6.出示应该掌握的重要词句进行检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曹刿的形象,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情节与人物形象。 3.你最欣赏曹刿性格的哪个方面?

4.分组探究:(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中的“其乡人”“肉食者”“鲁庄公”等人物的作用。 5.总结曹刿的物形象。

6.列举实例来验证曹刿的观点——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28《干将莫邪》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表现手法富于浪漫色彩。运用细节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能整体把握情节。 【教学建议】

1.展示历史上的名剑,引出铸剑师——干将莫邪。介绍干宝的《搜神记》,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2.学生自读课文,标注读音。

3.学生分组练习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情节。

5.学生逐段复述课文情节,分清情节的发展阶段。 6.进行重点词语检测。 半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文中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评价。 2.能正确评价文中复仇的做法。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建议】

1.以课本剧的方式,感知人物形象。

2.依据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生论坛:评价文中的人物。

29《劳山道士》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王生矫情不能吃苦,拜师学法却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最终“碰壁”的故事。在写法上两线并行,一明线是学法,一暗线王生不愿吃苦。情节上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很耐人深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一些重要词句,能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建议】

1.观看动画片《崂山道士》,引出《聊斋志异》及相关文学常识。 2.学生自读课文,能正确认读字词,停顿恰当。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4.分组翻译课文,了解大意,全班不解答疑问。 5.进行词语积累检测。

半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复述课文情节,了解情节的发展过程。

2.能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学难点】 能找出文中的两条线索。

【教学建议】 1.请同学复述情节,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阶段。 2.在简要概括情节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论坛:结合实际谈谈读后的感受。 4.拓展阅读:《聊斋志异》。

30《诗词五首》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四首古诗,或叙事,或抒怀,各写胸臆,散曲一支,言简意丰。学习中应多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多感悟诗人的胸怀与情感、多积累经典名句。

第一课时 《观刈麦》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欣赏名句,品味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的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两首作品的比较阅读。

【教学建议】 1.播放小麦成熟收割的情景,想象农民此时的心情,引出课题《观刈麦》。 2.播放幻灯展示作者白居易的相关常识。 3.配乐朗读诗歌,分组了解诗歌大意。

4.情景表演,揣摩诗人此时心情——同情与怜悯。 5.播放潼关附近景色,引出《山坡羊 潼关怀古》。 6.在配乐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大意。

7.依据散曲中的词语,揣摩作者的情感——对人民的苦难表达深切的同情。 8.分组探究:两首作品的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9.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赤壁》 《过零丁洋》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欣赏名句,品味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的背诵、默写。

【教学建议 1.由赤壁的古建筑入手,引出《赤壁》。 2.学生交流杜牧的文学常识及写作此诗的背景。

3.配乐朗读,分组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人借史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 4.以同样方法学习《过零丁洋》《己亥杂诗》。 5.拓展训练:交流与这些诗歌主题相近的古诗词。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巴东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行路难》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巴东三峡》教学设计及反思[定稿]

《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背影》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