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终稿(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5: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终稿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分析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能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每个条款的内容,分析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认识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

肮脏、野蛮、血腥和贪婪,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基本史实;

2、中英《南京条约》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流程:

一、导入环节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禁烟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定在这一天?

生答:6月26日,与中国林则徐禁烟有关。

出示图片:位于**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封面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让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内容。

学生列举自己看到的内容,具体介绍三幅图片的内容。 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师总结:对!它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这幅浮雕说起„„

(板书)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用投影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巡回指导。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填写到预习提纲当中,充实整理成知识体系,在小组范围内交流。

三、新授

师问:因果侵略中国的方式是战争,但从一开始英国采取了怎样的手段,请同学们跳读文章的相关部分,然后总结。

学生读一段,然后总结,贸易手段和走私鸦片。

师问:你们知道“虎门销烟”的“烟”指的是什么吗?

生答:鸦片。

师问:对于鸦片,你了解多少?

生列举回答:鸦片是一种毒品,它久吸上瘾,对身体十分有害。它的价格很贵。

师引导: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够让人添福增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页二三两段材料,归纳出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老师给同学们补充一首《口子谣》,投影出示:“一口二口,精神抖擞;三口四口,吸了不想走;五口六口,万贯家财丢手;七口八口,妻儿离家出走;九口十口,挟着人家屋檐下的破棉袄就走。” 启发学生听了材料后邹捷鸦片的危害。

学生阅读材料:①鸦片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②导致家庭破裂、人财两空。③危害社会。④白银大量外流,影响到了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鸦片战争前20年里外流的白银多达1亿两,平均每年外流500万两,相当于清朝政府每年总收入的10%,这引发了清朝政府的财政危机。⑤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文武官吏和宫廷内部的许多人吸食鸦片,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他们接受贿赂和包庇鸦片走私,于是吏治更加腐败;他们利用加重税收等种种办法,把购买鸦片的种种花费转移到人民身上,从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军队将领和士兵吸食鸦片者大有人在。例如在广东水师中,官兵不但吸食鸦片,而且大量受贿。水师巡逻船竟然和英国鸦片船约定“每箱鸦片收5元到10元”。大批“缉私船”甚至成了鸦片走私船„„

试问: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鸦片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那么,为什么鸦片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呢?中国本来并不出产鸦片,是谁冒天下之大不韪把鸦片输入到中国的呢?

生答:英国。

师问:英国是如何把鸦片输入中国的?

生答:走私。

(板书)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的严重危害

师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走私”吗?

生答:走私是违法行为,走私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

师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生答:为了牟取暴利。

师引导:为什么英国不能通过正当的贸易从中国赚钱而要靠走私鸦片呢?

中国人口多,当时已经有3.6亿人。3.6亿人的大市场足以让任何一个英国资本家高兴得发疯。可是等到英国人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把商品运到中国以后却发现商品滞销,这是什么原因?

生答: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吃、穿、用各种物品都几乎自己生产,不靠市场供应。由于这种经济的作用,英国向中国输入的呢绒、布匹等,很难在中国市场上销售。②绝大部分中国人生活贫困,无钱购买英国商品。

师总结:对外贸易当然是有来有往,英国输往中国的商品卖不出去,而中国输往英国的商品却是供不应求。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中英正当的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我们知道,资本家总是唯利是图的。英国资本家本来想掏空中国人口袋里最后一个铜板,没想到反而是自己的口袋快要被中国人掏空了。英国人能够容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吗?当然不能。用什么办法来改变对英国商人不利的贸易现状呢?英国人选择了走私鸦片的办法。了解了这个过程,你们如何看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这件事?

生答:无耻!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行径!

师问: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危害,许多有识之士早已看在眼里。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有识之士,你有机会向皇帝上书的话,你会提出什么建议?

生答:严禁鸦片。

师总结:说得好!我们福州人的骄傲——林则徐表现得最为坚决。他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输入的危害。道光帝采纳了林则徐严禁鸦片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到广东查禁鸦片,于是就有了虎门销烟。投影打出视频林则徐初到虎门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官员和士兵的吸食鸦片的情况。

(板书)3、虎门销烟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在广州,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禁烟措施。他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显示了林则徐根绝鸦片之害的坚定决心。

经过交涉,外国鸦片贩子被迫交出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销毁这批鸦片?如果你是林则徐的谋臣,请你向林则徐献出你处理这批缴获的鸦片的金点子。

生列举答:石灰浸泡法、火烧法、土埋法、药用法„„

师问:这么多销毁鸦片的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生答:用石灰浸泡效果好,既经济,又方便,还环保。“火烧”会产生大量烟雾,让人们间接吸食鸦片,这不是禁毒,而是散毒,且污染环境。土埋法不安全。药用法虽能化害为利,在腐败成风的清代不可能做到,更主要的是起不到打击侵略者、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禁烟、反抗侵略的决心。林则徐的禁烟方法是在那时条件下的最优选择:经济、环保、不留后患、打击侵略、表明决心。

销烟的方法是:在海滩的较高处挖掘两个纵横各15丈的大池子,池的底部平铺一层石板,由沟道放水入池。然后撤入盐卤,接着投入切开的鸦片烟土浸泡半日,再投入生石灰,池内立即沸腾、翻滚,烟土变成滓沫,不能再收合成膏,待海水退潮,开启涵洞,使销毁的鸦片随潮入海。

了解了销毁鸦片的过程,我相信同学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是“销烟”而不是“烧烟”。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选择了“虎门销烟”。

可是,英国的鸦片贩子们当然不会善罢甘休。1839年8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的英国外交部。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第二年就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中英鸦片战争。

师问:有人说是林则徐的禁烟导致了鸦片战争?对于这个问题在座各位同学是怎么看的?

师出示两组材料,让学生阅读后提炼自己的观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对外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蓄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而商品、鸦片、炮舰是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三件武器。既商品和鸦片之后,英国侵略者寄希望于炮舰,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当时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侵略者也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

材料一:林则徐去职后,当伊里布曾遣人前往海上,告之英方林邓去职之事,伯麦摇头曰:“林公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岂为仇总督而来耶。”

——王和英:《林则徐是否预料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材料二:英国作为一个海军强国的兴起有赖于外贸,这大概使它与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因为中国不愿意按照欧洲模式组织贸易,而英国有力量迫使它接受自己的条款。但这场冲突的特殊背景是与毒品鸦片的贸易绑在一起的。——《剑桥插图中国史》

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场战争会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英国人宣称林则徐禁烟损害他们利益只是一个什么?

生答:借口。

(板书)

二、中英《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直接原因)。

教师补充史料:英国政府早就想武装侵略中国。早在1793年,英国就派了一个名叫马戛尔尼的特使到中国来,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割地等无理要求,均遭拒绝。1808年英国兵舰曾闯入虎门,被清朝水师击退。1832年,英国派人刺探中国沿海军事、政治情报,绘制航海地图,并拟定了战争所需军船和兵力数目及作战布署。出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影响,强调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工业文明的先进,引导学生分析生产的产品增加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1839年4月,义律报告英国政府说:中国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最好理由”和“最有希望的机会” 。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向中国出兵,接着,英国国会通过侵华战争的决议案,派出以海军少将乔治·懿律为首的远征军,于1840年6月,抵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武装挑畔,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5页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归纳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一阶段: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 林则徐被撤职 。 (板书)经过

第二阶段:占香港岛,到南京 签订《南京条约》

在广东,林则徐采取“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并动员沿海人民积极防范,他晓谕人民:“敌人一旦进入内河,允许人人持刀

痛杀。”英国侵略军见广东戒备严密,就沿海北上,进攻厦门,闽浙总督邓廷桢率兵击退英军,英军登陆没有成功。根据英国政府的训令,把第一个进攻的目标选在定海,为英军北上建立一个可靠的基地,又可作为向清政府讹诈的手段。7月,英军攻陷定海后,按预订计划,北犯天津。8月,抵达大沽口外。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当时仅存兵800名。英军提出赔款、割地等无理要求。

道光帝惊恐万分,立即派直隶总督琦善和英军谈判。琦善献媚求和,向英国侵略者保证,只要英军退回广东,清政府一定惩办林则徐,一切问题都可以圆满解决。于是英军撤兵南下。昏庸的道光帝,竟以为琦善退敌有功,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与英军谈判,以“办理不善”的莫须有罪名,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面对英军的侵略,中国爱国军民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英国的炮舰终于直逼南京,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在英国的炮舰威胁下,清王朝被迫派代表和英国侵略者议和。 (板书)2、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

⑴性质

⑵内容

⑶危害

师设置情境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让学生自己组织进行小表演,表演《南京条约》签订时中英双方代表的对话情景。

师问:这个条约,是在炮口的威逼下订立的,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侵略者必然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而中国政府只能妥协退让。因此,这个条约的性质是什么? 生答:不平等条约。

师问:《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通过《南京条约》,英国侵略者在中国取得了哪些侵略权益?

生答: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定关税。

师引导学生读每条内容,从条约内容分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割地破坏领土主权,正如钓鱼岛主权中国绝不能让步;赔款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开放五口则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利?

学生讨论后总结答:①清政府腐败无能。②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比如中国炮台上的火炮,打完一发炮弹需要经过十五分钟的冷却后才能发射下一发;而英国军舰上的火炮射速是一分钟一发。③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英国的情况一无所知。④军队缺乏战斗力。

师总结:鸦片战争中“天朝”封闭保守,已落伍于世界,社会制度落后,不堪一击,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看机会来了,于是也步英国后尘,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人捞到的好处,他们是“一个也不能少”,甚至还要多捞一把。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要同时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中国历史进入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列举战争的两个阶段和战争的结果。快速记忆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五、作业处理

1、分析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列举虎门销烟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3、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评价林则徐。

5、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六、当堂测试

教师下发测试卷,学生读题,闭卷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去发现知识。加强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从文字到地图再到图片,着力培养学生读的方法,能准确找到提示点,这样既丰富了历史课堂的知识容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积极的参与学习,课堂也就成为了充满意蕴的活的课堂。但是学生组织语言回答、在场景表演中的能力还比较差,评价人物还存在着不完整的问题,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中还应以此为重点进行训练。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教学设计终稿)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

有的人教学设计终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实验

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终稿(材料)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终稿(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