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06 08:36:0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稿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扎实的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类比思维及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进而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都坐什么交通工具呢?(课件出示例题) 师: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且尝试着运用先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先前的经验尝试解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大体估算结果的范围,并尝试在作业本上解答:145×12=?

2、师巡视其中,寻找运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让他们呈现在黑板上,并讲解自己的思路,让他生评议修正。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哪种方法计算较为简单直接,并抓住列竖式计算的学生的竖式进行教学,更正其中错误,并对运用其他方法解题的学生表示肯定。【设计意图】通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获得准确的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正确的计算过程。并注意这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以及积的书写位置怎样写。让学生带的问题小组讨论,尝试归纳出正确算法,师生共同总结正确算法。

4、师:请大家运用不同方法验证下这个计算结果。

(三)分层练习,巩固知识

基础题:进行竖式计算各种随堂练习。

综合题:计算人造卫星绕地球59圈需要多少分钟,比较下比5天长还是短(一圈114分钟)

拓展题:请大家想象下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怎么计算,把自己的思路告诉同位并尝试在作业本上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分层联系体现了数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

(四)梳理知识,回顾新知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节课自己的变现满意吗?

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出示情境图)。这幅图里有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课件呈现所提问题,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水?”

【设计意图】

1、依托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环保意思

2、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依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师寻找分别采用两种方法的学生并让他们在黑板上呈现,让两生做小老师讲解他们的思路。

2、引导学生对比两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25=25×4”。引导同学们对比符号两边有什么异同点,形成对乘法交换律的整体感知。

3、师:请你换成另外两个数,乘一乘看看,还是这样的情况吗?生举例,师巡视期间,然后指名汇报,师板书所举算式如:“7×33=33×7”“9×65=65×9” 【设计意图】丰富素材是为了便于在对比中抽象概括出其中规律

4、师:你从着3组等式中是否发现了其中某种规律,生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再小组合作汇报,他生补充修正。师揭示结论,小黑板呈现“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根据反馈叫“乘法交换律”并板书在课题位置。

5、师:你能用简单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由于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学生讨论,统一意见,算式表示为“a+b=b+a”.

6、师: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来解决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让学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及时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在发现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7、师:大家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对加法运算定律有了认识,那你们比较下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有什么异同点。学生集体讨论,加深对乘法运算定律的认识。 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基础题: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单验算。 综合题: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单验算。 第四环节: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获得什么知识?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生互助)。你对着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掌握商的变化规律,会用规律口算相关除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商的变化规律的挖掘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体验愉快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引导学生观察两组除式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形成对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整体感知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指名谈见解,他生补充修正,师明确:

左边的算式被除数一定,除数扩大多少,商就缩小多少; 右边的算式除数一定,被除数扩大多少,商就扩大多少。

2、让学生观察课本表格,并填入结果,比较相邻两栏的变化,看一看是否发现了某种规律,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讨论。

3、指名汇报“生1:第2栏同第1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

生2;第4栏和第5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

生3:第2栏同第1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乘了10,商没变’

4、师:你们能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吗?生组织语言,反馈:“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5、师:是不是乘以或除以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

生动手计算,教师巡视其中,找出解法典型的式子(即两边同时乘以零,商也为零的例子)让其板演,并讲解解题思路。

6、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三)应用规律,反馈练习

1、基础练习: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 = 8 ÷300=12 4000÷ =20

2、综合练习:1400000÷200000=

3、拓展训练:900÷25= 6000÷125=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是为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1、通过这节棵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节棵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的挖掘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数,理解生活中的小数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直尺和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的黑板有多长吗?大家估算一下。

师:谁来帮我量一量,看看大家猜的准不准。(用直尺测量黑板,测得黑板长4米多出来3分米)

师,同学们,那多出的着3分米怎么用米来表示出来呢(分组讨论)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引出小数的概念,并出示小黑板: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里我们就常用小数表示。

2、师:我们来观察这把直尺,如果把1米看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把它改写成米要如何表示呢?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例题1。

3、根据学生所填结果,师明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为1位小数,并让学生想象分母是100的或者是1000的分数要如何化为小数。

4、师:我们再来看这把直尺,如果我把1米看做是100份,1份是多少米?如何用小数来表示?看做1000份呢?课件出示例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课本例题。

5、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是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的。(小黑板出示)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的数叫做小数。可以分别写作0.1、0.0

1、0.001...

6、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数间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和整数间的进率的关系是否一致。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件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基础题:用小数来表示整数的份数。

综合题:理解0.345这种三位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把1看做一米) 拓展题:用小数表示爱迪生的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生互助)

3、你对这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

数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师: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2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什么体育盛会吗?师:老师这里有一个04年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比赛的成绩表,我们来当一下小裁判看看哪个队厉害。(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迎合当下浓厚的奥运氛围,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奥运精神。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学生观察表格内的数学信息,师:大家看第一轮哪个队领先?大概领先多少?估算一下,告诉同桌。

2、师:裁判需要知道中国队具体领先了多少,要怎么知道呢?是不是列算式计算比较容易?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其中,更正学生所犯错误。让学生对小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大体的认识。

3、(出示第二轮结果)师:我们要想知道第二轮中国队领先多少需要怎么做?指名汇报。并统一方法:需要先将各队两轮成绩相加,然后再用中国队减去外国队的成绩。学生单独计算,小组交流结果,指名板演,并讲解解题思路。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所列算式尝试总结规律。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小黑板呈现学生所总结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5、师: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我们在计算中一般把小数得数末尾的0去掉。

师: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生举例如超市价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计算,合作总结出计算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良好迁移。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小数间的基本加减法。

2、实际练习:实际生活中的小数间的加减法

3、拓展练习:给全04年跳水成绩单,让学生连续计算出总成绩和之间的差距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明白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不同的吗?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本节课你的表现满意吗?

口算乘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你能说出日常所见的交通工具吗?(出示情境图) 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反馈,课件呈现数学问题:“人骑自行车一小时行16千米,问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师:你能口算解决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口算乘法(板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2、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生1: 10×3=30 6×3=18 30+18=48 生2: 16 生3:20×3=60 ×3 4×3=12 48 60-12=48 师抓住生1算法教学算理即一个10乘3得30,6个1乘3得18,30与18的和得48。 同时对不同的算法表示赞同。

3、教学例2,师呈现问题“列车1小时行160千米,问3小时行多少千米”让学生尝试口算,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明确算理一个百乘3得3个百,6个十乘3得180或16个10×3得480。

4、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5、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16×30= 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师说明算法:只把零前面的数字去乘一位数,然后积的后面填上相对的零。 【设计意图】由算理的的挖掘面向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时间安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我们都是懂礼貌的孩子,客人来家里做客你们会给客人沏茶吗? (课件呈现情境图)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吗?

师:想让客人及时喝到茶,就要合理的安排时间。板书:时间安排。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为了能让阿姨尽快喝到茶,小明要做哪些事情,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

2、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师:你打算怎么做,想一想,写下来,算一算阿姨要等多少分钟然后把你的设计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3、指名汇报,让他生评议,得出正确的安排方法,课件呈现正确做法及所需的时间。

4、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指名谈见解,概括能同时做的时间,就是合理安排时间。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能够理解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推理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四舍五入”法以及求小数和整数近似数的异同点,并正确表述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课件出示) 6859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情境图)那你们来看豆豆的身高是0.984米,要怎么表述比较合适呢?

【设计意图】结合先前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掌握,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促进知识间的迁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你打算怎么表述呢,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桌。

2、指名汇报。生1:豆豆高约0.98米

生2:豆豆高约1米。

教师让生1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并着重强调这是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3、教师抓住生2的描述,让学生集体讨论当保留一位小数时,近似数是1.0还是1比较准确。并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观察比较。师生集体总结1.0比1精确的程度较高。出示小黑板: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4、引导学生比较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求整数近似数的异同,重点复习“四舍五入”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各种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数位顺序,会读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会读亿以内的数,体会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并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了解、认识大数,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大的数。(课件出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你看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要怎么来看怎么来读呢?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亿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大数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师:请大家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想一想10个一千是多少?生:是一万。师:那再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看一看是多少?并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表示表示10个一万是十万。

2、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百万、千万、亿分别代表多少。指名汇报,教师明确。

3、师:个、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在这里都是表示的什么呢?指名回答(板书)

4、师:大家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名汇报。小黑板呈现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5、师:为了方便好记,我们通常使用数级这一概念,大家试着把这些数位归为数级,把结果和同桌比较一下,看看谁的简单好记。

6、师: 这些大数如何读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含两级的数怎样读?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指名汇报,教师明确读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知识

基础题:引导学生数亿以内的数。并说一说生活中你还遇见过哪些大数不认识。 综合题:练习试读6407000,85000300.拓展题:让学生自己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级划分的认识

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1、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可以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课件显示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金牌数(表格)

师:这样用表格表述是不是不够简便明显呢?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依托奥运氛围,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体育精神教育。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根据学生反馈,课件条形统计图。

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并让其小组讨论折线统计图中有什么基本要素。指名汇报,教师汇总学生所提要素。

3、师: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学生反馈。教师小结并出示小黑板: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4、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回忆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出示相关图片。

5、师:折线统计图要怎样画呢?讨论一下,指名汇报,教师总结画法。并让学生尝试绘制“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师巡视期间,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三、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基础题:给出一幅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从图中所能得到的信息。 综合题:给出病人的体温变化表,让学生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拓展题:收集一星期的本地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分析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垂直与平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观察和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我们美丽的校园里都有哪些体育设施(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这些体育设施有关系。

【设计意图】

1、依托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健康教育。

2、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提出和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互助,探究新知

1、请你在脑海里想象出两条直线,划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先想在划比直接划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师巡视其中,找两条直线情况各不相同的学生让他们划在黑板上。生:

3、师: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生尝试分类,组内交流。

4、师巡视指导,听取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种讨论出的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统一意见: “”是一类。“-----”是一类。师结合以前学习知识重点辨析“/” 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像这种看似不相交,实际上也是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分类的共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成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5、依托“-----”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师以在同一平面内为重点,帮助学生体会其中含义,师指明概念“平行线互相平行” 出示小黑板:在同一平面内无限延伸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依托“”问哪一种相交最特殊,特殊在哪?讲明垂线互相垂直,明确交点叫做垂足。师指明概念: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设计意图】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分层练习,巩固拓展

四、梳理知识,全课总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拼折法。

2、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如何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训练逻辑思维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课件出示一组三角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以及内角和并板书。

2、大家试着给这两个三角形评评理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在比内角和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拟人的情景来引发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让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并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填入记录表中。

2、师巡视其中,找出具有典型特点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板演,并标出量得的3个内角的度数。

3、让学生组内交流,看看发现了什么(180°或者接近于180°)。

4、师:那我们可以用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3个内角的度数到底是180°吗?(引导学生拿出硬纸片)师通过实物投影来引导学生运用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

5、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结论,课堂汇报,他生补充,师揭示准确的结论,表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并解决情境图中两个三角形的争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量一量、拼一拼中产生数学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基本训练:求简单的三角形内角和(给出两个角的度数求一个角的度数)。 综合训练: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等边、等腰、直角) 实践训练: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索经验去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生互动)

3、你对这节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梯形的面积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咱们校园里有哪些图形是你认识的吗?

(出示主题图)这辆车的车窗是梯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它的面积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师统一意见,用拼折法试着推导。师:我们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硬纸板,大家用拼一拼,剪一剪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来计算呢?

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参与其中,巡回指导。

2、指名汇报:生1: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生2:我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

生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实物投影,将学生作品课堂展示。并根据生3的拼法,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学生自主思考,指名反馈,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中自主探索知识,深化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师根据生1和生2的拼法让学生思考分别剪出的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并在小组中讨论,结合生3拼法尝试总结公式。

4、师生共同总结梯形的面积公式并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5、教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表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何表示?指名汇报,板书:

S=(a+b)×h÷2

6、教学例3,请学生读一下题目并谈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基础题:计算主题图中车窗的面积。

应用题:用直尺量出你身边梯形的各项长度并计算它的面积。 综合题:运用以前的知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形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直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的特点并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角的两边是射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大家用过手电筒吗?其实手电筒的灯光也有数学知识,你们相信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直线、射线和角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通过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射线及线段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1、请你在脑海中想象出一条线段。划在作业本上。师:谁来帮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呢。找举手学生上来画线段,并提问线段的性质。

2.请你在脑海中想象出第二条线段,并将一端固定,一端无线延长。也划在作业本上,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的线叫做什么吗?想一想是不是和手电筒的光一样呢?那它有什么性质呢?学生独立思考。

3.请你在脑海中想象出第三条线段,并将线段的两端同时无限延长,划在作业本上,看看这是什么线,有什么性质呢?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先想在划比直接划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4、把你的作业本拿到小组中比较,讨论交流这三条线的性质和异同点。师巡视期间,找不同的学生分别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师:角是怎么样组成的呢?教师课件出示角的图形,让学生联系刚才学的知识,分析下角是怎样组成的。指名汇报,教师明确角的概念。

6、师: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学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三、练习巩固,检测成效

基础训练:(给出一组图形)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射线?哪些是线段?

综合训练:出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连线,加深学生对其特点的认识。

拓展训练: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增长,如果你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咱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希望是什么,为什么?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图形分析,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简单植树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并且,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放学大家都要排队。那么我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排成一路纵队,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谁愿意来?

【设计意图】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请举手同学出来排队,并适时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生:两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每位同学之间有一米距离,一共有两个距离。师:对,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距离叫做间隔,并板书。

2、师:那么我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排在最后,大家看看有几米了。请举手同学上来排队。生:3米了,因为有了3个间隔。师:那么请大家试着总结下其中的规律。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3、师:请你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间隔知识吗?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设计意图】丰富素材是为了便于学生在对比中抽象概括出其中规律。

4、教学例1,让学生尝试作答,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指名汇报,教师明确答案。

5、将例题变式,变为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是否还适用这一规律。生独思,动手计算,指名汇报。他生评议修正。总结出规律即:

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师板书。

6、生独立完成例二试题,师指导明确答案。

(三)分层联系,拓展延伸

基础题:全长2000米,每50米安一个路灯(两端都安)一共需要多少路灯。 综合题:已知一条公路一共有36棵树,每6米种一棵,求公路全长。(两端都种)。 拓展题: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分层联系可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节课直接的表现满意吗?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稿

教学设计稿

我所设计的课程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框题《学会调控情绪》,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课后活动延伸等方面来谈谈自己关于这堂课的课堂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全课内容来看,《学会调控情绪》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初步认识情绪是什么的基础上,了解到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指导学生把握自己的情绪特点,并且合理地调节和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对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容易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知道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能力目标: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已的情绪。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到调控自已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在尊重、关注他人感受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情绪需要调控可以调控。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这是一个变化激烈又矛盾的阶段。自身情绪丰富而强烈、不稳定、难自控的特点,让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而这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知道情绪需要和可以调控,是自觉调控情绪的基础。因此认识情绪需要和可以调控,便成为本框的重点。

难点:了解和正确运用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

因为知道情绪可以调控,关键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而这又受到初中生的阅历水平、思维能力、自控能力的限制,因此引导学生将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运用到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成为本框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有人把它称为“人生历程的十字路口”。学生情绪表现丰富而强烈、波动性较大、不稳定,不成熟。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等的形成都与情绪的调控密切相关。因而,针对学生情绪发展的这些特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把握自己情绪的特点,学会合理的宣泄与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和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法运用:

根据以下几方面确定我的教法:

一、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因此,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思品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成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

二、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1、启发式教学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主动思维。

2、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心灵,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小组合作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指导:

从这些方法考虑学法指导:

一、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师生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1、合作学习探究法: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2、问题讨论法: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教学理论的要求。

3、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及时归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最近有点烦》歌曲MV,听了这首歌,大家有类似的感受吗?(学生讲述,并且和学生适当交流一下自己的相关经历和感受)

设计意图:一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参与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顺利自然完成导课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2.新课教学:

成长中的我们,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这烦恼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与父母、同学之间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学会调控情绪。 (1)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板书)

阅读与感悟(多媒体显示)《骆驼和玻璃瓶的故事》

一天,一只骆驼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跋涉,正午的太阳晒得它又饿又渴、焦躁不安。不小心踩在了一只玻璃瓶上.差点摔上一跤,心情极度烦躁的骆驼大怒,就踢了瓶子一脚,不走运的是玻璃瓶被踢碎了,碎片还扎伤了它的脚.伤口流出的鲜血引来了凶狠的嗜血野狼,狼群的围追堵截,使得骆驼疲于奔命,又添加了不少伤口.最后骆驼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背阴处,正准备好好的休息一番,不曾想却是误入了食人蚁的老巢.食人蚁在鲜血气味的导引下,一涌而出,霎时间便覆盖了骆驼的身躯.骆驼临死时不禁想到:"自己为什么要和一只玻璃瓶赌气呢?"

老师提问:请各位同学分组讨论一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老师归纳:消极的情绪有时就像一头脱僵的野马,会使我们冲动、消极、无所事事,甚至做出一些像骆驼那样后悔不已的事情,造成不良的后果。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花季和雨季,也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则相反。人生坎坷,一个人难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但我们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上对应内容的插图及相关链接。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再适当组织引导,探讨并得出相应结论:首先,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情绪表现呢?(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会使人的情绪感受不一样。)其次,情绪于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态度有甚么关系?(情绪与个人的态度紧密相连,一个态度乐观的人往往具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表现。)最后总结: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再通过一些名句“换个角度看问题,一片海阔天空”、“当四周的门都关上的时候,上帝会给你开另一扇窗”等加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与感悟。也可以适当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有趣经历。

设计意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目的是想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得出相关结论,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明白情绪是可以调控的,只要我们改变态度,就可以拥有积极的情绪。

过渡: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会导致情绪低落,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2)排解不良情绪(板书)

首先案例分析(多媒体显示):2010年3月23日7时20分左右,正逢孩子上学的时间,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手持砍刀,连续砍伤砍死13名小学生,已有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受伤孩子目前正在南平中医院和市立医院全力抢救。制造这起血案的是一名有着将近20年行医经历的医生,于去年辞职后,一直处于待业状况。据犯罪嫌疑人供认,作案动机是在生活中觉得处处不顺,觉得活着没意思。

思考:不良情绪与犯罪有什么关系?你的启示是什么?让同学讨论之后,老师在同学们结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良情绪有时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会使人的情绪失控,甚至做出一些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所以情绪需要调控,对情绪多变的青少年来说,更应如此。

让同学进行“写一写,说一说”的活动:让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的烦恼。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与同学交流。然后大家根据这些烦恼,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觉得要如何解决这些烦恼。

接下来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探究,讨论:我是用什么方法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情的?各组选一名代表依次向全班交流,老师板书记录学生的不同调节方法,根据各组归纳的方法多少展开竞争,可适当用语言和掌声鼓励。最后,老师点拨,把学生的做法分类归纳为: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理智控制法等,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如自我暗示法,让全班同学站起来以最大的声音朗诵积极的暗示语等。板书时要注意将排解情绪的方法分类,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分开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学生身边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出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内化,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去调控不良情绪,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达到知行统一,实现突出重点,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3)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本P67的李晔和薛阳的材料,思考:他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情绪的表达是否只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情境为切入点,目的是通过层层设疑,直攻难点,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发泄情绪时应该要学会关心他人,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思考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明白发泄情绪时要学会关心他人的道理。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知识。

六、课后活动延伸:

我认为情绪这些涉及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初中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不只是简单地布置课后习题,根据教师自己的经验向学生推荐相关电影和书籍,如《美丽心灵》等,可以建议学生养成记日记或者是向老师、家长倾诉的习惯,多沟通交流,避免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二)难点、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解决办法

1、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2、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最佳方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默读,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批注。

3、小组研讨。

4、班上汇报、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呀!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读了课文以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板书:8跳水

(二)初读课文

l、观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1)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3)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4)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已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二)难点、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解决办法

1、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2、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最佳方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默读,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批注。

3、小组研讨。

4、班上汇报、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呀!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读了课文以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板书:8跳水

(二)初读课文

l、观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1)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3)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4)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已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帮助:给学生提供图片投影片或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6)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7)训练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l)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l)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2)其他办法也许会有:

①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

②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

③求助飞机援救。

(3)分析每种办法的可行性。

让学生感悟出铺棉被既费时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用人接因距离太远冲击力过大也不一定安全;求助飞机则更需要时间。比较之后,学生不得不佩服船长,因为他的办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指导书写生宇

(五)布置作业

1、通过上网查寻或其他方式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稿

Section B 1 (1a--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掌握以下单词:UFO, alien, run after, suit, period 2) 能掌握以下重难句子:………..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用法。 2) 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 2.教学难点 1) 听力训练 2) Ⅰ.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Daily greeting.2.Let Ss recall the ideas of strange things.Ⅱ.Lead in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UFO and aliens.Ⅲ.Writing Work on 1a 1.Ss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1a.Try to understand what’s happening.2.Let Ss write a sentence about each picture.Poible answers: The alien is running after the man.The man is running.Work on 1b: 1.Play the recording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1-3].2.Let Ss try to write more sentences to finish the story.Then discu with their partners.e.g.Finally, the alien caught the man and took him to the UFO.But luckily, they let him go back to the earth.The man was scared.3.Let some Ss write their sentences on the Bb.Ⅳ.Listening Work on 1c: 1.Tell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1c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m.2.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Ss just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heck the sentences Ss hear.3.Check the answers.Ⅴ.Pair work Work in pairs.Divide two people into a group.Give a conversation example.Let Ss read it together.Then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woman.A: Why do you think the man is running? B: He could be running for exercise.A: No, he\'s wearing a suit.He might be running to catch a bus to work.B: Well, he might be late for work.A: He looks kind of afraid…….Section B 2 (3a-Self Check)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短语。 2) 学会用情态动词来推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根据已有事实推测可能性。面对暂时不可解释的事情,不信谣不传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能根据上节所学短文,完成写段落关键词及短文填空的任务。

2) 掌握本单元所学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此句型来进行表达。 3) 能综合运用就本单元所学习的语言知识来写作推测事件发展可能性。 2.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写出事件发生过程和事件发展可能性。

三、教学过程 Ⅰ.Revision 1.Have a dictation of the new words and expreions.2.Review the main phrases and sentences. 1) 属于 belong to 2) 最喜爱的作家 favorite writer 3) 怎么啦? What’s wrong? 4) 参加音乐会 attend a concert 5) 捡起 pick up 6) 不平常的事 something unusual 7) 奇怪的噪音 strange noises Important sentences: Stonehenge, a rock circle, is not only one of Britain\'s most famous historical places but also one of its greatest mysteries.However, historian Paul Stoker thinks this can\'t be true because Stonehenge was built so many centuries ago.…, but most agree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stones must be for a special purpose.Most historians believe it must be almost 5,000 years old.And perhaps we might never know, ...II.Work on 3a 1.Tell Ss to read through the article in 3a on page 59 again.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do you think the noise could be? Why do you think that? What could the noises be? Why do you think so? 2.Then talk with a partner about your inferences and reasons.3.Let Ss tell out their answers.III.Writing Work on 3b 1.Tell Ss what they should do.Look at this newspaper headline and finish the article about the strange happenings.No More Mystery in the Neighborhood Last week, in a quiet neighborhood, something strange happened...We now know what was happening in the neighborhood...Now the mystery is solved.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Writing tips: First par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ystery Second part: how the mystery was solved Third part: how the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now feel 2.写作指导:

[单元话题分析]根据一些依据或者现象进一步判断出一个结论。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谈论猜测和判断。

用情态动词表达猜测或判断,常见的有: must, may, might, could和can\'t等词。情态动词表示推测,可能性从小到大依次为:can\'t, might, may, could, must. 本单元话题涉及多种时态,因此要注意时态的正确使用。 3.Ss try to write a short article.IV.Self Check

推荐第5篇:矩形教学设计稿

第18章 四边形——矩形(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

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证明及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学具准备:矩形纸片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我们先观察这么一张图片,大家是不是非常熟悉啊,那在这张图片中我么可以看到什么几何图形呢? 生:平行四边形

师:那它为什么不利用三角形呢

生: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可以拉伸。

师:既然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是可以发生变化的,那在这张动画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的度数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这个角的度数固定在90度,那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矩形)

师:我们小学叫做长方形,而我们到了初中,这个图形我们又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矩形,那我们这节课就来重点探讨矩形

.首先请一位同学阅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读 师:好,请这位同学起来阅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聆听。

同学读完之后,教师表扬:这位同学的声音非常好听,请坐。那我们带着学习目标进入到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当中。

二、矩形定义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动画展示,我们可以发现,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的时候,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矩形?由此我么可以得到矩形的定义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师生同说)记法:矩形ABCD 师:那矩形还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生:是

师:实质上,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矩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在教室内你发现了那些矩形 生:桌子,课本封面。。。。。。

师:非常好,可以这么说我们周围见到最多的几何图形就是矩形,可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师:如果同学们要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那我们就必须要研究矩形的性质,它会告诉我们为什么? 师:刚才我们在总结矩形的定义时说: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既然如此,矩形具备不具备平行四边形所有的性质 生:具备

师:那同学们快速先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组内共同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学生一起回答或者教师请某个同学起来回答(如果举手的较多,教师可说同学们是不是都回忆起来了啊,那我们一起说一下好吧) 学生回答完之后

1 师:既然矩形具备了平行四边形所有的性质,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才有了如此之多的矩形呢?这还不是原因。刚才我们总结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矩形是不是就应该具备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是不是矩形正因为具备了这些特殊的性质才让我们的生活拥有如此之多的矩形呢?

师:那矩形到底具备哪些特殊的性质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矩形纸片,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折剪量,只要你能猜想出矩形的特性就行。 3分钟后,师:哪个小组猜想出了矩形特有的性质了呢? (小组举手)师:你从哪个方面猜想的,你是如何猜想的?

从对称性来看,教师展示课件,之后教师:之前我们还知道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就是说:(性质2: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从角的方面来看,猜想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矩形其中一个角是直角了,那其他三个又怎么是直角的呢? 一个学生简单描述证明过程: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得出。 从对角线方面来看,猜想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师:你是如何猜想出来的? 生:用尺子量的

师:那我们也需要写出证明过程,快速写到你的学案上(。 证明之后,把猜想换成矩形的性质,

师:接着问OA,OB,OC,OD之间的关系,并书写出过程

师:我们已经从对称性,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来猜想出了矩形的特性,并进行了验证,还剩下最后一个边,有没有哪个组研究出了特殊的性质呢?(如果没人说,教师直接一带而过)

师:请同学们看下黑板,我们刚才一起总结了这几个性质,正是矩形有了这几个特殊的性质,会带给我们非常好的视觉效果,使得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按照矩形的形状来制造,我们看起来美观大方非常舒服。这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典型例子。

师:既然矩形的性质在生活中这么重要,那矩形的性质你都掌握好了吗? 生:好了

师:那我们快速的回答几个问题

师:如果我在这个图形中添加这么一个条件,那结果应该是什么呢

师:在这个题目中,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组讨论之后,组内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小组给予解答。当然你也可以像问题4一样,添加一个条件,求那个结论

(这个环节中,给两分钟先让学生找你的结论)之后小组展示,其他组快速说出答案,教师在这个地方要适当的给予学生时间来思考。

组内互动结束之后,师:那现在老师出个题目,仍然是这个矩形,那在这个图形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生:四个

师:既然有四个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全等

师:那我们直接看一下直角三角形ABC中,(教师读幻灯片中) 师:那他们之间什么关系啊 生:一半

师:那我们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等于斜边的一半) 师:同学们在学案中补充完整,师生共同完成符号语言

师:第一题选什么 师:第二题如何做

2

师:看咱们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老师出的题目是不是没难倒同学们啊,那我们来个难点的,快速完成学案第三部分的综合运用,这是2013年宁夏的中考题。

学生完成的又快又好,师:唉,老师都把2013年的中考题都拿出来了,还是没难倒同学们,同学们都完成的又快又好,可见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的非常熟练,那同学们能不能谈一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呢 环节四 总结

这个环节的时候最好能让学生自己站起来谈谈 几个同学起来说完之后,师总结,看教师书写的板书

师:既然同学们掌握的如此之好,能不能快速的完成最后的当堂检测呢? 生做完之后教师:那我们一起说下答案好不好,第一题是。。。。 对完答案之后

师时间过的真快啊,那这节课同学们学习的快乐吗?

学习其实是非常快乐的,我们要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这里老师祝福大家在明年的中考中数学都能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谢谢大家,下课。

推荐第6篇:spring教学设计稿

Spring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描述春天的词句。如:The gra is green.等。

2.能用Let’s ….We can….The … is/are….等句子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3.感受英语诗歌的韵律和美感。4.能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新句型并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Step I Warming-up/Revision.1.Free talk. 2.Let’s do.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的交流和轻松的TPR活动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同时复习旧知,为新授作铺垫。

Step II Presentation/Practise 1.呈现并操练描述春天的句子。 ① W V N

gra

The gra is green.② Riddle

flower

The flowers are beautiful.③ O Y

tree

The trees are green.④ Riddle

bird

The bird is coming.⑤ spring Wow! What a nice spring! ⑥ Group work: Describe the pictures of spring.设计说明:通过猜谜等活动,自然引出春天的景物,精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并结合恰当的设问,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达到启发智力的作用。

2.呈现并操练表达春天活动的句子。① We can fly kites in spring.Group work: 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spring.设计说明:通过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有效滚动旧知。

② Let’s plant trees.Group work: Make a picture of spring.设计说明:创设情景,拓展语言。 3.呈现并操练小诗。 ① Listen to the poem.② Read and enjoy the poem.设计说明: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学会静静地聆听,并通过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充分感受英语语言的美。

Step III Consolidation/Extension 1.Creat a new poem of spring.设计说明:通过创编小诗,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Enjoy fall.设计说明:结合实际,由春天自然过渡到秋天,通过欣赏并描述秋天的景色,渗透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思想。

3.Homework.

推荐第7篇:短歌行教学设计稿

《短歌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同学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对文本的阅读能力弱,惯于用主观思维去理解文本,对于朗诵技巧的把握不够准确,朗诵能力有待提高,不过合作探究能力经过训练后,相对较强。另外,班上同学学习能力、朗诵能力、探究能力等两级分化较严重。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语文版必修2,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按时间排列的顺序编排,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写作此诗的背景;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讨,质疑探究,诵读鉴赏 教学准备:诵读带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每次,老师听到这首歌,都心潮澎湃,荡气回肠,头脑中总浮现出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然而又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我想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

二、了解古往今来对曹操的评价 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唐太宗说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易中天:“英雄、奸雄、奸贼。”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朗读,初步感悟本诗

1、小组释疑交流: A、在小组内先结合课下注和工具书翻译这篇课文,然后交流你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的信息。

B、各小组长记录下本组未能解决的或未能达成共识的字词翻译问题,并搜集本组关于本文的有价值的信息,作好发言准备

2、教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语气。指导学生从朗读上体会诗歌的基调(慷慨激昂)

3、指名读,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时的情感。

4、分组赛读、合作读(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翻译,体会全诗情感基调)

四、分析全文情感

1、最能概括这首诗的字是哪一个字?忧。那作者忧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读的过程中把握忧之情,想想为什么而忧?

2、按照作者的情感,把全诗分为4节(上面两节,下面两节),体会作者为什么而忧。

(1)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写酒的诗文不少,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曹操的情感和他们的一样吗?

明确:思念,孤独,离别……曹操抒发的是人生短暂之情。(人生短暂)

②唐代诗人罗隐有云:“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曹操是否也认为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呢。

明确:没有。

③那怎么才能解决他的忧愁的,他还忧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节) (2)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翻译: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①分析两处用典:

“青青”《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却用两个典故写出了求才之心的迫切。(求贤不得)

②学生齐读第一段,联系时代背景感受曹操的忧愁之情。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希望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继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此《短歌行》。

③体会比兴手法

(3)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翻译: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用这个问句来说明什么? 明确:把明月比作贤士。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②作者想这些贤士怎么样呢?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贤士都来投靠他,呼应了第二节。

③作者除了对人生短暂、求才不得忧之外,还对什么优?大家看最后一节。

④探究“枉”和“南”

(4)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翻译: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功业未成)

①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如何理解?

明确: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曹操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了什么呢?

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贤士的重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5)、作者最忧虑的是哪个情感?

明确:求贤不得,所以作者通篇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为自己招纳贤士做宣传,进而完成自己平定北方,统一天下的大业。

五、小结:《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是对如何招揽天下贤士的“忧”。 曹操一生,

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失意的一次是

大意放走刘玄德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

最失败的一战是赤壁之战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曹操是历史的天空闪烁着的一颗明星,他的功功过过,是是非非,自有后人评说,一首《历史的天空》送给大家,让我们在歌声中感悟曹公,沉淀自己。

六、作业:

作文《曹公,我想对你说》,要求500字,体裁不限

七、板书

短歌行

曹操

人生短暂

求才不得

招揽贤才

一统天下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 参赛稿

《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出师表》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心忧国事、鞠躬尽瘁的忠诚。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学习本文,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2、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将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学情分析

1、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

2、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加强培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1、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课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贯穿朗读感悟、自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的目的,其中惯用圈点批注法和讨论法,通过共同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手中资料,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五、教学工具

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就来结识这位三高英雄,学习这篇杰作。

2、了解文体及作品背景:(出示课件)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初读课文,触摸文本(出示课件)

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听配乐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停顿: ①字音:给加粗字注音。(学生自主完成,不会的可借助新华词典)

崩殂( )

恢弘( ) 忠谏( )

菲薄( )( ) 裨补( ) 猥( )自枉屈 夙 ( ) 夜忧叹 以遗( )陛下

咨诹( )( ) 庶( )竭驽( )钝 陟( )罚 臧否( )( ) ②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A然/侍卫之臣/不屑于内 B盖/追先帝之殊遇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使/内外异法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齐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

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

(四)细读课文,解读文本

1、朗读课文1——5自然段

2、讨论:

①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②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③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3、齐读课文6-7自然段,讨论交流疑难,思考:

①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对此你怎么看?

②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出师“的战略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五)研读主旨,感悟文本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

提问: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六)链接生活,直面忠诚

让学生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七)小结本课:

1、学生小结

2、教师总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八)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推荐第9篇:教学设计经验交流稿

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一、教学设计必须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表达,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强调语言感悟。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精要、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的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重视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任何语文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听和读,是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

3.开发学习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要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要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要吃透文本中的“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引导学生在各种课程资源的训练和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优美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

二、从学生学习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怎样学。

1.激发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合理的启发、评价、矫正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学会讨论: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筛选要点,找准目标,恰当表达,深入理解文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真正地贯彻“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2.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设计教案中要做到“五变”:一是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学生“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学生“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使学生“单一向书本学”为“在体验中学”。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构,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引导自我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好坏的最有权威的评价人是学生自己。高效的语文教学设计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让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完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建立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体系,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仅让学生评价自我知识、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自我兴趣、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注意实施多主体评价,强调学生、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凸现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要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使评价成为有效教学的杠杆。

三、从教师教学看,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师怎样教。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语文课堂教学是丰富生动的,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必须在设计中注意做到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精讲精练,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得生动,学得活泼,轻负担,高质量。

1.目标清晰适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目标过高,教学目标达不到;目标过低,学生感到没味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分析教学内容之前,就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本学年(学期)、本单元(主题)的目标是什么,再思考本课时的基本目标,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具体、可察、可测,要分层,以便于分类施教,也便于自己和他人评价。

2.重视课堂生成。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预设是教学主体的筹划与设计活动。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

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新课改要求关注动态生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生成”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设的成分、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及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町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3.注重精讲精练。“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核心要素,揭示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讲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设计要在“精”字上下功夫,适当留白,精到精粹,实用高效

教学设计经验交流稿

------洪汝实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

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我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要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

一读懂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你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你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你反复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要边读边问。

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多次出现诸葛亮与人交谈的情节,但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其他十处都是“诸葛亮说”,对这种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诸葛亮这时候为什么笑着说?他笑什么呢?

还有如四年级《看不见的爱》,文中的母亲面对我的不解,她说:“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在这看似明白无疑之处,其实蕴涵着很多很多的东西:别的孩子怎么玩?正常孩子的玩与盲童的玩肯定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位母亲不会不知道,那么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打弹弓时,她会想些什么呢?这样一追问,你对这位母亲的做法或许不会仅仅停留在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这样肤浅的、空洞的理解上了。只有这样在不断自问、自悟的过程中,你会读透课文,读懂作者。

二读编写者。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拼音、识字、查字典、写话等语文知识、能力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分散在一篇篇的选文之中。因此编写者在挑选文章、在给文章编排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用意。你在熟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你要把它融入到整册教材中去,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入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三读学习者。学生是你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你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什么困难,他们已有哪些知识储备等等。你在读作者、读编者、读学习者的过程中,你也就读出了你自己。

2、确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小学语文知识千头万绪,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是螺旋递进的,又是交叉进行的。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记住前人说过的话:文章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在你只是借助了教材这个例子要完成你的教学任务。如《桂林山水》一文,它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成语连成串,排比、比喻连成段;段落结构相似,语言表述相仿,这些与本单元的其它几篇介绍各地美景的课文有所不同。借助本文可以让学生感

受语言的魅力,向教材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词语、句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3、选用方法。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比如教《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你可以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录象;你也可以现身说法,把你旅游途中的所见栩栩如生地进行描述;你也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

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总之,要设计好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你不仅要熟知你的学生,更要有对教材的独特感悟,对教学方法的了然于心。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终稿)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新课标下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缺一不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些主要因素有:

(一)学习动机

(二)学生的学兴趣

(三)语言知识

(四)理解能力 (五) 背景知识

二、对此我们在听力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听、说、读、写并进,强化听说领先地位。

(二)加大听力训练力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1.教师要坚持用英语授课,尽可能让学生多听;

2.充分利用学生喜爱英文歌曲的现象,将英文歌曲用于听力教学;

3.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多媒体教育的机会增多,很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很多好的听力录音,这些都是训练听力的绝佳机会,既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

(三)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语句结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学生对说话者

意图理解的程度,既取决于他们语言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对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四)重视听力技能训练 1.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由于英语语音中存在弱读、失去爆破、连读等现象,学生在听时会产生一些困难。因此,老师要尽量地用英语解释,辅以图片、体态语等方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摆脱母语的干扰。

2.培养捕捉信息的能力。

(五)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掌握短语和固定用法

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如《学生双语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就是非常好的材料来源。

在平时听力教学和其它教学中,让学生多做听写的练习,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积累大量的词汇对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害。

(六)掌握好语法知识

掌握语法知识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基础。语法结构是句子的框架,熟悉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听内容。

总之, 英语听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个简单听的问题, 而是一个克服障碍, 发展技巧, 丰富知识, 反复实践的过程。听力训练不应急于求成, 应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而通过分析英语听力中存在的障碍, 有利于减少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 有利于克服英语听力中存在的障碍, 有助于提高英语听力教学质量,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见解,望老师能给予指正.

第11篇:《长征》教学设计稿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光泽县文昌小学 郭兰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影视片段、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欣赏音乐《地球上的红飘带》,说说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内容?(长征)

2、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师做介绍:

从1934年到1936年,在我们祖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它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一头连着黄土高原,绵延二万五千余里。它是由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用足迹和鲜血构成的,它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长征”。著名作家魏巍给长征取了个诗意的名字“地球上的红飘带”。

3、说起长征,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许多跟长征有关的课文,有什么? 关于长征,你还懂得哪些知识或者还有什么疑问,请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要汇报。师做必要的补充。

4、揭题,简介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长征的诗歌,题目是《七律。长征》,它的作者是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是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雄才大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1935年5月,当长征胜利在望的时候,毛主席诗情大发,挥笔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篇,并在排以上的干部会议上朗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走进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

5、简单介绍诗歌体裁,了解七律。

1

二、初读诗句,感知韵律,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正音正字。

2、认读字词,理解词语:礴、丸、岷 只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暖 铁索寒 腾细浪 走泥丸 尽开颜

3、有感情地读诗,读出韵律美,用“/”画出停顿,用“.”标出押韵的字。

4、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了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四、精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精神:

(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第

一、二句诗中哪一个字点出了长征之苦?哪一个词点出了红军的大无畏? 2.红军对待这些困难的态度如何?你从“不怕”、“等闲”中体会到什么?

3.把你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

(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课件出示:五岭山脉、乌蒙山,感受山的气势雄伟 。

2.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长征开始不久,遇到的逶迤的五岭。解释“逶迤”(配简笔画)。

3.过了五岭,红军继续前进,大队人马又被乌蒙山给挡住了。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的?解释“磅礴”(配简笔画)。

4、五岭那么长,乌蒙又那么高,红军要翻越这些山岭,多难啊!

5.同学们,你们都登过哪些山?感觉如何?在红军眼里,乌蒙山成了什么?五岭又成了什么?解释“腾”、“走”。

6.这两句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的?你能用“„„像„„”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吗?

7.这两句都写山,一句突出了长,一句突出了高,照应了“千山”。你能读好这句诗吗?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结合查阅的资料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体会“暖”。

2.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理解“寒”。

3.一寒一暖两个对照,把自然现象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融为一体,中间四句诗除“寒”、“暖”的相对,还有哪些是两两相对的?

4.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对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播放《爬雪山过草地》录像。

2、理解“更喜”“尽开颜”,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五、朗读诗句,抒发情感

1、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2、毛泽东用诗记录了红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红军长征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再来读读《清平乐·六盘山》

3、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看一看几位名人对长征的评价!(课件出示。

4、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5、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6、学生练笔。

7、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8、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七律 · 长征

难 只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泥丸 藐视困难

铁索 寒 革命乐观

千里 开颜 主义精神

第12篇:教学设计讲课稿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应用

第一节讲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讲练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尝试而提高认识,通过反复操练与练习而掌握;其次强调通过实践与讲练,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技能知识等进行全面培养,而不仅是只注意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一、讲练教学法概述

言语讲授、和有意义学习教学是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或称同化理论为心理学基础。这一理论密切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力图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探索有意义的课堂学习的实质和规律,对以言语符号为媒介的有意义材料的学习、保持和迁移的心理机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论述,试图从理论上阐明言语讲授和有意义学习教学法的合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而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要决定在讲的过程配合一定的练习补充,这就区别于其它学科 只讲不练的教学方法。

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讲练教学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对于这些技能采取了讲授教学法。它的一般模式是,教师讲述操作的步骤,而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做,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实施这种方法的,部分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操练,讲了又讲,而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样做,既有悖于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也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生应该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包括许多信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而他们又必须经过多次操练与练习才能掌握,其中一部分内容与其说是知识与智力,不如说是一种运动技能,例如,键盘的使用、汉字的输入、表格与图片的编辑中的一些操作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实践性与工具性特点,更加应该注意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他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些内容的教学采用运动技能培养的讲练法是行之有效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讲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有人把那种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然后由教师或学生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双向控制软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 个操作过程的演练法,称为讲练法是不适当的。就像同一个足球讲练,可以训练出不同风格与特色的前锋与后卫一样,讲练法的要点是以教促练,以练为主,发扬特色,形成风格。讲练法在群体学习倾向基本一致时可以采取群体讲练法,由教师提出任务与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操练,教师根据倾向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然后归纳与交流;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个别讲练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有差异的任务和组织有差异的学习过程,以使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提升。

三、讲练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讲练法的实施基本过程与一般的讲授法与演示法有根本性的区别,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提出任务和目标、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讲练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如图所示:

令教师确定课程的目标,确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方向,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并且还要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方面的要点。 .学生开始实践活动,通过完成工作课题,进行各种操练与练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指导与讲练,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并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师生共同交流,并且归纳总结,再一次强化教学活动的成果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信息素养。

五、实施讲练教学法的注意点

实施讲练教学法不能把讲练变成简单的学生的操练与练习,而要强调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全面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具体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学习任务,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与学习课题的关系

布置操练与练习的课题的时候要指出所要操练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熟悉的信息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这样能够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布置学生利用Word完成电子黑板报的课题时,同时指出要学习艺术字的使用与排版的技能。这样对于那些变通型和顺应型的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迅速发现学习的意义,使他们能够具有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更多的东西;而对于实干型的学生则提供了外在的动力,使得他们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技能与方法。

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根据马梯尼兹的学习倾向,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变通型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发挥敢于冒险、控制自己的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特点,积极创造,进行多种尝试与探索。例如,在他们按照任务的要求制作电子板报的时候,当他们完成了教材上的任务时,可以告诉他们使用联机帮助系统,如何进一步加工与美化,作得更加美观。对于实干型学习倾向的学生,则要不断 提供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例如,在同样制作电子板报时候, 要不断帮助他们发现不足的地方,然后告诉他们可以使用帮助系统,学习新的技能,使作品更加美观。对于顺应型学习倾向的学生则可以每次提出一个单一的目标,使他们在直线式的学习方式下进行操练与练习,并且希望能够及时给予简单明了的反馈。 讲练案例

第二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上述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最多的教学法。特别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成为广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中一个相当广泛使用的方法和名词。这说明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魅力与吸引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Task一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从有意义的学习出发,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知识与学习解决问题技能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

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与教材应遵循一些重要的规律:(l)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且知道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联。(2)能够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3)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与技能的个人意义。(4)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等。而通过提出学生熟悉的、有实际意义的、又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完成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实施这些原则的关键。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征分析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无论是应用软件、操作系统还是程序设计的教学,都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和目的而展开的,我们就把这些问题和目的称为“任务”。任务的大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文件复制和粘贴、键盘操作、汉字输入、多媒体板报制作、网站设计等都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任务。

任务驱动法教学法的特征是,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意义值得注意。其一,学习者往往感到,之所以需要学习某些功能,是因为马上需要解决一个以前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问题,需求迫切,容易提高学习的兴趣。其二,由于学习过程总是在大大小小的任务驱动下进行的, 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软件知识功能的同时,也逐步渗透了各功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因此,在学习软件的同时,功能的灵活运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思维方法也在形成之中,这样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信息素养同步推进的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三、任务设计的基本要求

要构建任务驱动教学环境,设计任务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而不是仅仅为了教学而虚构的。真实任务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构成生动的学习情景。任务的要求必须是准确的,可操作的。特别在小型任务的设计上应该予以注意。例如,在电脑画图中,“把一个圆改成半圆”或“画一个绿色的半圆”这样的叙述可以形成一个小型任务。但是为了训练认勺rd的“复制”、“粘贴”等操作,叫学生先输入一段顺序混乱的短文,再叫学生用“复制”、“移动”等进行纠正,这样的操作显然有些画蛇添足。但是, 如果改成这样的操作:先给学生预备一个内容有些混乱的磁盘文件,让他们在WORD下打开它,利用复制、移动等方法进行纠正,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真实意义的任务。 2.任务的整体性

任务不要过于琐碎,应该适度考虑任务的整体性。例如,服务于同一节课的“小”任务群,最好是能够隶属与一个较大的任务的“子任务”。这样,不仅能够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加有意义,同时,也便于使软件的零散功能的学习与综合应用技能相结合,使独立的知识和技术性学习与思维训练和素养形成能够结合起来,也便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3.任务的层次性

任务的层次性也可称为“嵌套性”,是指一个阶段或一个主题的教学应该开始于一个较大的完整任务。通过大任务的分析,引导产生出若干子任务。从而引导和预示出这一阶段我们将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技能和完成哪些子任务,使学生明确整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局部任务的关系。构建任务的层次性,使学生在一个阶段内,完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任务,可以强化学习和工作的计划性,加强工作和学习的责任心。多媒体板报、网站、比较复杂的图形等都可能成为具有层次性的 任务。程序设计的“逐步求精”过程,也能够形成层次性。

4.任务的开放性

任务的开放性主要指两方面问题。一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途径应该是多种多 样的,反对教学生死记硬背操作序列的学习方法。二是任务的成果形式也应该具开发的。教师对任务的描述,或提供的任务“样板”只是一种示意和导向,不应成为学生的“临摹”对象。但是,任务的开放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为了达到软件有关技能的训练目的,我们对任务的开放程度是可以适度控制的。例如,我们要 求学生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片。一种要求只要能描述“春天”就可以了;一种要求提出画面中必须有太阳、小屋、小鸟。显然,前者“开放性”很强,但是学生可能使用非常单一的工具完成整个任务。后者虽然有些“苛刻”,但是可能迫使学生使用更多的工具来完成任务,实现工具训练的广泛性。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探索、教师指导、完成任务和交流与归纳。如图4一2所示:

图4一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教师要经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对于学生基础与兴趣的分析,提出一个能够应用一部分该阶段所需要教学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和编排,只有“任务”明确,编排合理,方法恰当,方能达到预期效果。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于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独立或者依次完成的子任务;并且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又有哪一些需要学生使用没有学习过的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明了学生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由学生个人或者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教师给以必要的帮助与指

导。教师可以采取视查的方式或者参与一个小组的方式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一方面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加以引导,对于技能知识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使工作任务的完成与学习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 在学生群体各自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标一方面是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五、任务驱动法教学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应该注意到,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教学法的一种,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应用软件的教学为主,比较适合任务驱动法,所以,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能会占相当的比例。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涉及一些科技常识类型的内容,如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计算机软硬件常识、计算机原理、网络安全和道德问题等。这些内容的教学不一定都适合任务驱动方法。任务驱动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在较短的时期内,可能带来对软件功能的片面认识。由于任务对软件功能和概念的覆盖不可能全面、理想,可能对某些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强化、渗透。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必须注意到,所有的“任务”都是为了驱动“教学”而设计的,不应该把任务视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更不能让学生产生“信息技术就是学习几个任务的方法”这样的错觉,我们更应该注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能够构造出十分完美的任务,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小型任务来渗透任务驱动的思想。

任务驱动的案例

第三节We bQuest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WebQuest教学法是一种以网络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方法,学习者使用的多数信息来源于万维网(认范b),也可采用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收集信息而言,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

一WebQuest教学法概述

webQuest教学方法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新型的一种方法。webQuest教学方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WebQuest还整合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这些理论在WebQuest活动中都起到重要作用。WebQuest能帮助学习达到思维、分析的标准要求,对社会研究和科学研究很有帮助。通过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webQuest还能帮助多种智能同时发挥作用。WebQuest课程资源来源 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还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它使课堂不再局限于 小小的一间教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概念也被改写,学生可以向在线的专家学者人直接讨教问题。WebQuest实现了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二、W七bQuest教学法的组成部分

在webQuest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所编写的教案不同,老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和发挥高水平思维编制学习方案直接与老师设计的网页和资源对话,根据网页上的学习任务、活动指南、过程等开展探究、合作、讨论、创作等活动。一般WebQuest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六个部分: 1.引言:一个构建“脚手架”的导言,提供某些探究背景信息

也称为“情境”,这部分给学生提供主题背景信息和动机因素,并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教师提出的主题是需要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在主题背景信息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分配角色来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假设你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如果你是一个网络设计师”、„„

在长期WebQuest中,引言可以贯穿全过程,这有助于不断地激励学生,并为新内容的整合加入提供了可能(这些信息有的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这样做很重要,因为单单使用信息技术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网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供“引言”性材料和信息可以让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 2.任务:一个可能完成的并且是有趣的任务

这部分要阐明学生在通过WebQuest完成对主题的学习时,要达到什么样的任务结果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任务是在主题的统领之下的,教师查找到一些适合该主题的网站后,在整合了网站内容后给学生设定一项任务。这一任务应是可行的、有趣的和有意义,提出的任务或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一项比较复杂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阐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大的任务划分为一些小的子任务或一些的关键问题,还可以以完成任务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一些规定。 3.过程: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描述

这一部分描述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教师就是通过过程设计引导学生经历高水平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前面三类通常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重要,我们的学习往往是从记忆事实开始,然后才会逐步理解它们,最后才能将其运用到

实际的生活中。后面三类学习结果:分析、综合和评价,通常被称为“高级思维能力”。在WebQuest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对webQuest任务的分析、资源的收集和加工、完成自己的作品或是解决方案、评价和总结。 4.资源:一个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信息资源

这一部分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一般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将资源网址在WebQuest的合适位置,但我们并不排斥使用非网络性的资源。而且这也是资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5.评价:对如何组织已获得信息的指导与反馈

在每一个WebQuest单元学习中都需要有一定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 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必须是适合特定的任务的,要清晰、一致、体现公正。 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教育评价观。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达到评价量规中体现的学习目标,在引言部分可以提出学生表现的三种类型:示范性的、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这既能鼓励学生朝着优秀的目标奋斗,也为学生的行为表现确立了一个最低限。我们的目的是 所有的学生都要有一个好的体验过程。

6.结束语:完成这次探究学习的结论

这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教师可以在此部分设置反思性问 题,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如图4一3所示:

三、W七bQuest的教学实施过程

webQuest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问题和任务的可行性,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要符合目前阶段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考虑用WebQuest会比传统的授课方式更好。其次,主题是否能激发 学生兴趣和具有挑战性,即完成任务和回答这个问题是否需要更高级的思维水平,如果这个主题下的任务或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那么它就不适合WebQuest教学方法了。而拥有内在复杂的主题将是一个很好的候选对象。例如: 主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收集资料”本身并不具有挑战性,但将主题引申为“如何更快、更方便和更准确地收集必要的信息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对多种获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才能得出答案。

令教师搜集资料和设计WebQuest方案,搭建通往高级思维水平学习的“脚手架”。教师们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WebQuest方案,但对于长期的教学来说,所经历的整个思考过程将是受益无穷的。

.教师需要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分析学生特点,提出问题或任务,而找出问题或任务与学生己有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安排学生在任务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

2、为了支持学生主动探究和完成意义建构,从帮助学生的角度将一项大的任务分解成为一步步较小的不同类别的子任务(比如复述、评判、分析、自我认知、科学活动、建立共识、说服、创造性成果、设计、总结汇编等),并将它们按一定的逻辑或规律和活动指南,提供一些网上资源的索引,这是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的过程。3、搭建学生协作或合作学习的平台,包括明确学生个人学习任务和小组学习任务,建立合作学习制度,研究基于网络的学习讨论区的设置、课堂内的小组讨论策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策略。 4、制定各种反馈机制,激励策略和评价量规。

.教师制作WebQuest学案并为之安家,对于网页设计,虽然有模板可能参照,初次尝试时我们可以按规范模式进行。但教师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风格,当我们熟练掌握了WebQuest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后,就可不必太拘于形式,可以灵活变化,做好的WebQuest既可以上传到远程服务器上,也可以放在局域服务器上,只要能保证学生能够访问得到。令组织实施教学,WebQuest学案将我们从书写板书、精细讲解中解脱出来。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在课堂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说原来的步骤都是程序行,进入教室就是各程序行的执行,不仅是教师自己要进行程序的执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执行。对活动进行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思考这种探究的经验如何运用到其他的学习过程中,这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注意在实施评价时应保证多元的评价方式和多元标准共存的价值取向。 七bQuest教学方法的注意点

通过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WebQuest还能帮助多种智能同时发挥作用,WebQuest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改变了师生的物理空间。同时也实现了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多元化。 1 .WebQuest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教学方法 基于资源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学习,如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等。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探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研究讨论的组织者和学生研究的助理;信息的来源不只是教科书,还包括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各种事实和结论需要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准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区分 真假、主次、因果,学会全面而深入地看待问题。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

2.WebQuest教学中的主题和任务的重要性

它们往往也是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发现,WebQuest教学方法基本上也综合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的优点。

3.比较其他教学方法

教师把握WebQuest教学方法的难度大,耗费的精力多,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设计经验,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亲和力,否则容易走入模式化。另一方面,WebQuest教学方法中虽有教师提供的资源链接,但很难实现进一步的资源阅读指导,学生的对具体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问题解决计划和学习步骤往往也是不同的。

WB教学法的案例

第四节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法是指愉快教学法的一种。就是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能力和素养。

一、游戏教学法概述

皮亚杰认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又回过来加强了认知活动”。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玩是孩子的天性,娱乐、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不能缺少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用一些趣味性与娱乐性强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它的基本策略是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与接受能力都比较差,而且长时间学习容易疲劳,他们觉得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而对象棋、扑克等等这些传统的游戏和电子游戏这样的现代游戏,是那么迷恋,可以通宵达旦,可以废寝忘食。因为孩子们需要玩,这是人的天性, 也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

而游戏教学法正是填补这个空白最好的活动。采用游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玩”电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在教小学生鼠标操作上除了使用“纸牌”、“扫雷”来训练学习的单击、双击、拖动,还下载了些小游戏(“小猪推车”、“小小弹弹珠”等)来训练学生操作鼠标的灵敏度和反应力。再者又如在教学“指法”练习时,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的“打地鼠”、“警察抓小偷”等游戏,让他们发现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先练好指法。这样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练好指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小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原因,让学生学得更认真,学得更扎实。

二、游戏教学法的方式研究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近几年来,电脑游戏软件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主要表现在软件制作者在注重游戏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游戏的文化内涵,这使本来是“外来品”的信息技术文化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为我们将游戏软件引入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游戏软件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揭示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生玩《三国演义》时,作为游戏人物的介绍,给学生讲关云长 千里走单骑的忠勇仁义,讲赤壁之战孔明的神机妙算,讲官渡之战曹操的雄才大略,讲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韬光养晦„„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同时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2.通过游戏教学法,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包括认识各种类型的软件界面,熟悉掌握组成界面的“界面元素”的操作界面的各种“界面元素”却是完全一样的,不外乎下拉菜单、光标带式菜单、弹出式菜单等。益智性游戏软件的界面设计是最精良的,它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度。通过游戏课,学生操作 鼠标的技能可以明显提高,同时,对游戏窗口的操作和帮助主题的使用都能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 3.通过游戏竞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在活动课上开展学习竞赛,阶段性的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正式的准备、竞赛、讲评和奖励,如指法输入竞赛、中文输入竞赛、排版竞赛、计算机画图竞赛等,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让学生每个学习阶段都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提高了各种操作技能,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激 发了学习兴趣。

三、游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各个阶段学生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游戏特征,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法的步骤会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对低年级学生,应采用较简单的益智游戏进行操作技能和某些较为简单的思维活动的训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己相当熟悉,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进行更高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环境下合作交流的技能、对信息技术的钻研精神和对社会责任的培养等,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角色扮演类或战略类游戏,以及运用编程来实现游戏。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一般需要几个环节,如图4一4所示:

图4一4游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令激发兴趣,预设学习任务目标:这个环节不仅是对游戏的简单介绍,也是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简述,比如对游戏故事情节,教师也可以介绍故事情节。 令指导学生理解游戏规则:这是向学生解释游戏规则的环节,这一环节是 有很有必要。因为运用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目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等,而没有必要使得学生在探索如何玩的规则中花费更多的时间。.恰当地进行指点与辅助: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与小学阶段运用比较多,而这一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游戏状态,教学有必要应该将游戏的难点与重点给予一定的指点与帮助。检验学习结果,进行交流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进行技巧与经验上的共享与实践,同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完成任务、目标,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游戏教学法的注意点

1.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效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

即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却不以游戏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和增强技能意识

加强学生科幻意识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软件的安装、解压、合理分配内存等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实践,寓基础知识的学习于娱乐之中。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

同时不能忽视游戏的负面影响,要绝对禁止在一切学习时间玩游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节假日,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有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文化修养

采用游戏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介绍良好的教育游戏软件,找到益智性游戏软件中这些教育“热点”和精华。通过教学实践,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玩电脑游戏利多弊少。“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和学习的功能。通过游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和培养小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共同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真正体悟到成功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五节基于问题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当前国外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己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尤其近年来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特别推崇围绕问题开展学习。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其他领域所采用,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法律教育等,90年代中期以后,它被移植到信息技术教育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与我国当前信息技术 教育改革的趋势比较一致,对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很有启迪意义。

一、基于问题教学法概述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是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杜威认为,思维源于直接经验到的疑难和问题,而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的、疑难的、矛盾的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的情境”。思维在于“把困难克服,疑虑解除,问题解答”。因此,思维的方法亦即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方法”。鉴于此,他将人类解决问题的思 维过程的方法搬进了课堂教学领域。

二、问题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鲁宾斯坦在把思维描述成能动性的过程时,强调指出,产生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即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人提出的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因为,作为过程的思维是人同客体的不断的相互作用。每一个思维动作都在改变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引起问题情境和课题的变化,而任何这样的变化又会引起思维进一步的运动.1.作为过程的思维

思维心理学对思维的过程本质的揭示:明确了思维是对不断变化的重要的生活条件的反映,是对变动着的外部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关系的反映。思维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它是一种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形式、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导致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品和结果一一问题解决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智力动作形成了,动机、情感、能力得到了发展。概念与判断的系统就是知识,为此,知识的掌握与形成乃是作为过程思维的产品和结果。由此可见,关于客体 的知识不是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以外给予的东西,而是在主体认识活动中构成的。

2.以创新为核心的思维

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基本功能是揭示某种未知的、新的东西。这种思维能动过程的观点,揭示了人的思维的本质特征:即任何人的思维,哪怕是在最低限度内也总是对新东西的发现和探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孩子的思维与学者的思维就其本质而言,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周围世界中的新东西。区别仅在于孩子们的发现通常只对他本人具有个人意义,而学者发现则具有全人类的意义。思维的能动过程是每个个体在其所有 年龄阶段上所固有的。创造性思维在人的童年期,特别是各种能力的敏感期的表现并不弱于成熟期。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图4一5所示: 图4一5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尽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但是想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非常困难,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接受不了。所以这就是需要教师想出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让生活走近课堂。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情境,比如可以创设一个网站,呈现一种信息或者处理一组信息等加深学生对于问题情境的理解与体会。

2.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组织分工

进一步仔细分析问题情境,可以与临近的同学讨论自己对情节和情形的理解,分析情境背后的问题实质,例如:计算机故障的原因分析(是由病毒、操作不当或者硬件不行等原因的分析)界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3.探究和解决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要的一系列操作”,比如在电脑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开机黑屏,听不到硬盘自检的声音,有时能听到喇叭的鸣叫”,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是:考虑是否是主板硬件问题,打开机箱检查等一系列的操作。

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访谈、查阅书籍和上网等)搜集相关的信息。将小组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加工、评价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充足性,判断所搜集的信息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可以继续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4.展示结果和成果汇总

展示的结果可以包括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推论、方案等,也可以鼓励学生简单的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小组成员是如何开展活动的?对于搜集的信息是如何分析处理的?怎样分析问题以及怎样根据搜集的信息确定解决方案等。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的某个想法是怎样与事实相联系的。可能有些学生或者小组到汇报时,依然没有成形的问题解决方案,可以鼓励他们汇报目前的进展及困惑,让所有的同学帮助出谋划策,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在资源、方 法、过程、成果等方面相互支持和共享。 5.评价、总结和反思

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除了对小组解决方案的评价,还需要对小组合作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小组成员表现等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陈述、书面报告、作品集、实践考试、书面考试等。反思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对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四、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注意点 1.设置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提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特点就是实践性强,所以学生要完成这些问题时,学生必然应该掌握的新知识或技术操作。同时这些问题作业应符合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的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他们不能完成所提出的实践问题和不能解决某种事实的原因,教师的这种说明可为学生确定探索未知东西的范围,结束问题情境的设置阶段并成为过渡到解决问题阶段不可缺少的环节。 2.对问题情境中的掌握过程进行控制的规则

在问题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先于教材的讲述、动作模式的演示。根据学生不同的准备程度和创造的可能性,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应掌握的信息。学生应运用获取的知识和动作方式去完成教学开始阶段提出的问题。

3.决定问题情境顺序的规则

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系统和动作系统,应设置按一定顺序出现的问题情境的体系,其中每一个情境中作为未知东西的都是某种应掌握的关系、动作原则。

第六节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地解释为“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进行教与学”,典型信息技术学科例子的教学不是为了例子而教例子,而是通过典型的教学例子,让学生理解非典型事物即一般事物。学生根据一个问题领域或一门学科的若干例子去掌握一般,用已掌握的一般去理解更多的特殊事物。为此我们可以把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使学生能依靠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克拉夫基认为,对于案例教学的基本思想,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但可以作为总的思想动机提出如下的表述: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把他们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这种教学性的学习是不能通过再现性地接受尽可能多的个别知识、能力、态度和熟练技巧来达到的;而只能通过如下办法来达到;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更准确地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

二、案例教学法的学习特征 1.信息素养性学习

“信息素养性的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使自己始终处在一种不断受教育与培养的状态之中。在这样的学习或教学中,首先应当勇于对教材进行改造,以彻底性代替肤浅的全面,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认识代替记住所谓系统的知识材料。其次,教学将追求深而广。它要求将某些重点的知识内容进行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学过后能在头脑中扎根。这就意味着教学将突出重点,抓住了难点。它们就是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是反映整体的一面镜子;每一个案例都是个别。但他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2.主动性学习

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上的主体,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认为案例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这里的案例教学不仅把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性与独立性作为案例教学的目标,主动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问题意识。 3.发生的学习

“发生的学习”,这种教学过程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的学习,也称为“发生的教学”。克拉夫基认为,案例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始终包含着一种内在的逻辑,一种内部的概念结构。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受到了这种内部逻辑,那么其学得的东西可以是一种“生产性的知识”或者说“能动的知识”,学生凭借这种内部逻辑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而这种内部逻辑只有通过“发生的学习”才能为学生所了解和把握。

三、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如图4一6所示:

图4一6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前教师必然根据案例的基本特性进行充分的教学分析,以指导案例的设计或已有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教学的实施: 1.案例性阐明“个”的阶段

根据某些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想,引出案例,然后集中精力于这一个别的典型案例的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际演练 说明此案例的特征和使用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尝试和体验其的应用。从具体的“个”的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此案例。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要直接针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Google搜索引擎”为例,使学生掌握其功能特征和搜索信息的方法。 2.案例性阐明“类”的阶段

从“个”的本质特征去探讨“类”似的案例,对个别事例进行归类,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个”的学习迁移到“类”的学习。此阶段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运用,教师要引导他们尝试多个“个’,,从一个“个”的发现走向另一个“个”的发现,在众多“个”的尝试中探索一般。例如,把“Google搜索引擎”归为众多搜索引擎的一个,尝试使用其它搜索引擎信息。

3.掌握规律的阶段

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找出隐藏在“类”背后的某种规律性的内容。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个别案例和现象做出总结,理解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规律。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例如在一种应用软件对象上单击鼠标右键时,一般都会弹出一个菜单,从而方便地进行设置,再推广到其它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从而达到广泛迁移的效果。

4.获得关于技术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

真正掌握“个”和“类”的知识,全面实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要鼓励学生利用获得“个”和“类”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世界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与人类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对个人、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实现信息技术文化的真正内化。

四、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的注意点

.信息技术学科中哪些内容具有基本性与基础性的案例。 .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实际教学中组织“文化化与实践性的学习”。

.如何才能通过反映整体案例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系统性思想。

.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现有水平的矛盾,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提高自身地信息素养能力。

第七节探究性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积极的,以问题为中心而进行的探索与求知的一种学习过程。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性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非常适合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性教学方法的概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出现的频率也不断的升高,各大中小学,各学科都开展了适合所在学段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的途径。

探究性教学法是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对所有学科教学方法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讲的探究性教学法不是那种完整的专题研究,而是定位在是一种学习方式方法的层面上:主要是以课程内的探究性教学为 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去探究信息技术知识,以掌握探究学习的武器。

二、适合探究性教学法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新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设计和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但不能停留在为内容而教的低级层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于教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对基于规律学习、问题学习的内容,适合采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以其他学习方式能 获得较好效果,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程序窗口的设置、应用软件的使用,学生主观性很强的作品的创造,包括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小报或电子专辑、多媒体作品、网页的制作等内容都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三、探究性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探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也只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模拟活动或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简约复演”,无论从结果还是从过程看,都没必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因此,开展探究教学方法时不能机械套用科学探究程序。如图4一7所示:

图4一7探究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教学过程时,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便是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某种活动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不管它如何科学也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比如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因为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尚低,如一味强调理论假设这一阶段,要求他们形成有根据的假设,并在假设的指导下进行,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但若尝试采用引导与趣味性的,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把探究推向深入。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要进行实物探索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操弄一系列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去发现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令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来交流各自的发现,以使认识更加全面、正确。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科本身的性质,而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身特点决定可以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科有逻辑结构和组织形式决定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适应

.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除了对小组解决方案的评价,还需要对小组合作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小组成员表现等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陈述、书面报告、作品集、实践考试、书面考试等。

四、探究性教学方法的注意点

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实施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四个特点: 1.开放性

是指学习内容不只是来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还来源于社会与生活,所涉及的范围可以是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形式不局限在课堂和学校,可以延伸到课外、校外的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

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探究教学法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活动课典型教学法的授课对象、教学设计、教 学背景和教学基本思路等。目的是想通过对几种类型的教学法的实例分析,阐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本质特征与核心问题。让师生在解决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基础中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的求知过程,思考在信息技术问题解决的过程上所运用方法的科学程度。同时进行必要地归纳与总结,通过抽象概括,建立起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基本思路,以利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

第一节讲练法教学设计应用实例

案例名称:网站站点设计(我们的家乡:余姚河姆渡)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设计:张世波

授课者:张世杰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背景: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设计一个“我们的家乡:余姚河姆渡”,这与前面学习过的word文字处理软件有相似的地方,可是FrontPage软件更适合与制作网页特别是启动后的窗口界面,命令的使用,好多应用软件有共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在示范就比较快,有意识地显示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立足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主要教学方法:讲练法

学习重点:网站站点内容建设与实践思维培养教学基本思路:

一、站点概念的讲述:这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一个全新且有一定难度的概念。所以教师采用直接操作法来代替传统的分析与讲授。

二、详细示范: 1。执行“文件”一>“新建”一>“站点”菜单命令。

2.对“指定新站点位置”的输入框中输入站点名称。如图5一1所示:

6.注意与Wo rd操作的本质的区别,示范时要详细,使学生对原有的认知结

构进行改造和重组,认知结构进行“顺应”与“吸收”。

三、学生实践操作,教师辅助指导

四、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和反馈。

教学法点评: 教师在上此内容时重点运用讲练教学法,学生在看完教师的示范制作的第一个网页站点,不等于对自己的认知结构就进行了重组,也就是需要通过“练”来达到真正建构,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用讲练法中的学生的“练”比其他的学科更加有优势,不需要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学生在教师示范后立刻就可以练习。在学生练习时也有二种方式,一种是学生重复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做一次,另一种就是教师布置与示范近似的题目,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再做一次。只有经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使用讲练法进行教学,教师讲的时间减少了,为辅导练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现在使用讲练法教学,教师讲课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余下的时间教师可以用来辅导学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的指导就 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如同一个体育教练一样不断地巡视睡观察学生的练习。讲练法的教学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应用实例

案例名称:数据的筛选

授课对象:中师二年级(相当高二) 教学设计:张世波

授课者:张世波

教学时间:90分钟

主要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Excel的筛选功能的基础上掌握“自动筛选”与“高级筛选”的应用。

教学基本思路:

一、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

以某公司的“销售情况登记表”这数据分析表,让学生通过具体化的任务实例意识到“数据的筛选”,是Excel2000中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实施教学的环境。要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学环境既实现多媒体教学,又便于学生随时上机操作,为此笔者选择在学校机房进行教学活动。

2.教学任务。根据“电脑公司6月份部分销售情况表(如下表5一1)”,用 Excel2000中的“数据筛选”,功能完成下列任务。①将所有“硬盘”的销售记录筛选出来。②在上述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对“销售数量”继续进行筛选操作, 将“销售数量大于20”的记录筛选出来。③将所有“硬盘”,或“销售数量大于 15”的记录筛选出来。④将“销售金额”,在“10000一20000,,之间的记录筛选 出来。⑤将“销售金额”,在“10000一20000,,之间或“销售数量大于20,,的 “北京地区”所有记录筛选出来。

表5一1电脑公司2005年6月部分销售情况表

二、任务活动设计过程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给出任务后不要让学生急于完成任务,而应先让学生学习完成任务的方法,由学生自己给出完成任务 的方案。对于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正是我们教学活动目的所在,应该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牢固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应以“布置任务一介绍完成任务的力法一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本节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完成任务过程描述与说明如下: 新课导入:引入两个实例:(1)“学生情况登记表”,找出所有“团员”的记 录,(2)“学生情况登记表”找出所有无电话号码登记的记录。由此引入教学内容:数据的筛选。

教师:布置任务①,将所有“硬盘”的销售记录筛选出来,并介绍“自动筛选”操作方法和步骤。 说明:接下来学生上机练习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操作任务①。教师 观察学生上机操作情况,提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应用“模糊筛选”的概念。

教师:布置任务②,要求学生在上述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对“销售数量”,

继续进行筛选操作,将“销售数量大于20”的记录筛选出来。

学生: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完成任务②。

学生:结果是将“销售数量大于20”,且商品为“硬盘”的记录筛选出来了。

说明:通过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入筛选过程中“与、且”、“或”的概念,为下面的任务打下伏笔。

教师:布置任务③,要求学生试一试将所有“硬盘”,或“销售数量大于20”的记录筛选出来。

说明:观察结果显示,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上面的任务③。此项任务设计起承转、导入下步教学活动的作用。

教师:当对一个字段进行筛选操作时(如任务①)或同时对多个字段进行筛选操作(这多个条件的关系为“与、且”时,如任务②知)用“自动筛选”完成,但当同时对多个字段进行筛选操作且这多个条件的关系为“或”的时候(如任务③用“自动筛选”(无能为力了,这时只能用另一种筛选力式),即“高级筛选”。 紧接着介绍“高级筛选”的操作步骤。

重点讲清高级筛选的条件区域中“与”的条件关系和“或”的条件关系的不同设置方法。

学生:用“高级筛选”方法完成任务③。

教师:布置任务④,要求学生将“销售金额”,在“5的0一20000”之间的记录筛选出来。

说明: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根据操作技能的发展而设计的,这任务的设计是在学生掌握了“自动筛选”与“高级筛选”操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学生思维此时比较活跃,相互交流、讨论一阵以后,大家开始忙于操作。观察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在用高级筛选进行操作,也有少数同学利用自动筛选功能在进行操作。

教师:用哪种筛选比较好呢? 说明:通过对上面所设疑问的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如下:对一个字段进行“在某一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记录”,筛选操作时,如果使用“自动筛选”,用“与”、“或”,来约束区分条件,也可以使用高级筛选,但“自动筛选”,功能用起来更加简单一些。

教师:将以上的讨论结果引申:一般情况下,“自动筛选”能完成的操作用“高级筛选”,完全可以实现,但有的操作则不宜用“高级筛选”,否则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了,如筛选最大或最小的前几项记录(举例说明),用“自动筛选”,操作就简单得多,因此在进行筛选操作时首先要注意选用简便、正确的操作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明: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数据筛选”,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通过任务的完成学到了相关的操作和策略,为完成下面的任务做好铺垫。

教师:布置任务⑤,将“销售金额”,在“5000、20000”之间或“销售数量大于20”的“北京”的所有记录筛选出来。

说明:这是几个任务中最为复杂的,是前面四个任务的综合,通过本任务,学生能加深对数据筛选方式的选择、筛选条件的设计及筛选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判断、归纳等能力,教师也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本次教学活动的成果。观察结果显示,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小结:结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对“数据的筛选”,操作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回到《ExCEL2000及其应用》整体任务中,布置课后上机操作任务。

教学法点评: 《ExCEL20OO及其应用》有一个整体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处理一份本班级的“学生成绩分析表”,包括填表、计算、数据处理等,由于解决这个任务要涉及许多知识点,因此,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的实施每次完成一个“单元任务”。

本次课题“数据的筛选”操作是数据处理单元中的一部分。当所有“单元任务”完成以后,整体教学任务的完成自然水到渠成。

第三节WebQuest教学法教学设计应用实例

案例名称:计算机硬件组成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设计:张世波、蔡军民

授课者:蔡军民

教学时间:一个星期

主要教学方法:webQuest教学法 教学背景: 部分中小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信息、搜索、处理、交流的能力,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已有一些感性的了解,听说过或在媒体上了解过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一些比较有名气的公司和产品。由于学习需要,他们非常希望能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

一、教学需要分析与教学设计

计算机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渴望得到的学习工具,“计算机组成”主题对他们自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设置的任务也是他们即将遇到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任务或问题的条件和关键点,帮学生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着眼点,用专家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确定课程活动大概的步骤。 其次,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要在配置计算机的过程中会如何了解市场中的信誉和公平竞争,如何选择和决定、运用市场规律进行商品交易。因为,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硬软件更新换代可能是今日料不到的,我们要他们学会的是方法。

通过在学案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填写针对该问题的学习记录,我们就很容易让学生完成任务,而且学生也将对计算机软硬件切实地研究一番了。

二、教学目标分析表

表5一2教学目标的分析表

第13篇:26.1.1教学设计稿

26.1.1反比例函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以及归纳能力,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探索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如果有,写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 (1)一辆以60km/h匀速行驶的汽车,它行驶的距离S(单位:km)随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升,如果不再加油,平均每千米耗油量为0.1升,油箱中剩余的油量y(单位:升)随行驶里程 x(单位:千米)的变化而变化。

(3)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4)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 )随宽x(单位:m )的变化而变化。

(5)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6)正方形的面积S随边长x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展示结果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函数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唤起回忆奠定基础。

二、探求新知

问题1

在上面所列出函数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函数?

问题2

剩下的3个函数,你觉得可以归为一类吗?为什么?

你能再举一些具有这样特征的函数吗?

问题3

这些函数解析式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活动:教师追问,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师板书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追问为学生提供探求新知的思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归纳能力

思考: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可以取哪些数值?

三、概念巩固

1、下列关系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 (1)y=41x21(2)y=(3)y=1-x(4)xy=1(5)y= -(6)y=x(7)y=x x2x2追问:如果y是x的反比例函数,那么你能写出它的几种表达形式?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3种形式,教师板书

2、已知函数y=3xm-7是反比例函数,则 m = ___ .

3、m取什么值时,函数 y=(m+1)

xm22 是x的反比例函数?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生生点评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性把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形式。

四、例题欣赏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3)求当y=4时,x的值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一名学生板演后,其他学生点评 例

2、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并且当x=2时,y=6.(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求y的值.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一名学生板演后,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教学激发促进学生思维,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待定系数法

五、回顾总结

1、知识点

2、过程

3、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六、当堂检测 课本第3页练习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会反思,发现问题。

七、布置作业

必做:习题26.1第

1、2题 选做:习题26.1第

4、

6、7题

第14篇:《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三稿

《月光曲》教学设计

石佛小学 周巧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3、感受月光曲的旋律,体会音乐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这么认真,我要送一份礼物给大家,请大家闭上眼睛。

一、音乐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月光曲》,听到这样的旋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板书:月光曲

3、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

4、那课文到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传说呢?请读一读课文。

5、交流:贝多芬因同情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说。

二、品读课文,走进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1、原来月光曲的诞生有这样美丽动人的传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2、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想一想贝多芬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会有什么感觉?(预设:轻松、平静、愉快)

3、带着愉快的心情他走近了茅屋。有人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读读他们的对话,体会兄妹俩的心情。边读边把描写心情的词加在“说”的前面吗?

4、学习第三自然段。

A、沮丧、失落,从哪里体会到的呢?抓住关键词。(指女生读—齐读)

B、难过、愧疚,为什么难过呢?(预设:因为他觉得愧对妹妹,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男生来当一当哥哥,把情感带入句子中。

C、安慰、矛盾的心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预设:从对话中“随便说说”这个词,姑娘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对于一个如此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听到音乐会是她梦寐以求的的愿望,她这样说是为了不让哥哥难过,可见妹妹非常的善解人意。)评价:我觉得你们也非常地善解人意,一下读懂了兄妹俩的心情。

5、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妹妹的话。

6、此情此景,屋外的音乐大师听见了,他心情怎么样?板书:感动

7、当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起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8、听出来了吗?这个姑娘竟然是一个(盲姑娘),这样的穷乡僻壤,盲姑娘家的物质条件怎么样?(穷)。人穷志不穷,她的心灵是高贵的。虽然失明了,虽然没有钱,但她仍然执着地(热爱音乐)。

9、所以贝多芬弹完一首又弹一首,除了感动,还有什么原因呢?默读5—7自然段,找出关键句子,写一写感受。(预设:因为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

10、贝多芬一生都很孤独,他曾经居住在李希诺斯夫公爵家里,有一次,公爵希望贝多芬为占领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演奏,而贝多芬毅然拒绝,他说,“公爵,你之所以是你,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是我,是靠自己。公爵现在有,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1个。”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他是一个将音乐看作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就在茅屋,他遇到了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就是他音乐上的(知音)

11、哪个句子可以看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2、纯熟你能给它换个词吗?(娴熟、熟练),盲姑娘为什么要重复“您”这个字眼呢?(她很激动,第一个表示猜想,第二个表示肯定)

13、指名读(评价:能读出她的激动之情吗?)齐读

14、真是知音难求啊!此时,不仅仅是盲姑娘的内心激动万分,望着虔诚目光、痴迷音乐的盲姑娘,回想着兄妹俩互相体谅的对话,贝多芬的内心更是思潮起伏。他想什么呢?

15、是的,此时他所有的情感掺杂在一起,化作了深深地(震撼)

三、品读课文,抓住月光曲的音乐旋律

1、恰逢此时,一阵风吹来将蜡烛吹灭了,如水的月光下,贝多芬灵感汇集指尖,创作出了月光曲,月光曲的旋律是怎么变化的呢?(板书:旋律)

2、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九自然段,你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3、指名说。(预设:柔和,请你带着这样的调子读一读句子)

4、你听出了怎样的变化?(越来越高)

5、在最后你听到怎样的月光曲?(预设:高昂的、激荡的„„)

6、指导朗读。(女生读第一旋律,男生读第二旋律,齐读第三旋律)

7、从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到的画面中,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先是轻柔舒缓的,接着有了起伏变得刚健明快,再后来变得高昂激荡。

8、看来我们有一双发现音乐的眼睛,从文字中就能听出旋律的变化,让我们一起随着月光曲再去聆听一次。配乐朗读。

四、总结全文,再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

1、总结:这被音乐界誉为美丽的传说月光曲的诞生告诉了我们: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2、下节课,我们再去聆听月光曲,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写实和联想完美结合在一起的。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轻柔舒缓

感动

刚健明快

震撼

高昂激荡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第15篇:《趣味文字》教学设计稿

《趣味文字》教学设计

【课业类别】设计训练课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第5课

【教材分析】《趣味文字》是关于美术字设计基础训练课。它与纯美术字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注重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学科知识专业化。在教学中要紧扣“联想”突出趣味性、应用性,将汉字的笔画结构与自然物象特征相结合。通过欣赏美术字了解各种美术字体的特点,比较变体美术字并感受其趣味性。引导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基本书写方法,提高对美术字装饰和美化效果,了解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美术字知识和汉字结构的基础上,了解笔画、笔顺与书写方法。 2.学习美术字的基本书写方法与美化方法。

3.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字基础知识,掌握变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与美化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感受趣味美术字的乐趣。 【教学方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教法:引导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色笔或油画棒、铅笔、直尺等。 教师准备各种美术字体图片以及相关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欣赏《汉字形体的演变》

这段视频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讲述的是汉字形体由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以及书写特点。那我们今天来学习另一种文字的书写。(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知:

1.引导学生分析美术字体的特点。(课件展示:“小学美术” ) 宋体字:笔画横细竖粗,点上尖下圆,横画收笔有顿角,笔画转折处也有顿角。有一口决来形容“点象水滴撇象刀,横细竖粗捺象扫”。到了宋代,在1047年前,出现了宋体字。

黑体字:方头方尾,笔画横竖一样粗。到了建国初期,黑体字才出现,60-70年代广泛运用。

圆体字:和黑体字一样,区别就在笔画开头和结尾处都是圆的。 提问:像这些字体你在哪里见过?(生:标语、黑板报、广告牌上„„) 2.学习趣味文字。

课件欣赏“美观、冰雪、学习”,出示范画“美丽的家乡”。

提问:这些字与宋体、黑体字比较有什么区别?谈谈你的感受?(生:略) 这些字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文字的笔画进行变形、加工、装饰而成的,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它的特点是形象、美观、生动、有趣。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趣味文字,是由宋体、黑体字演变而来,可以称为变体美术字,是具有图案意味或装饰意味的字体。

3.课件展示分析趣味文字的变化形式:

我们要想写一个有趣的文字,还要了解它的变化形式。

1)笔画的变化:改变某些笔画的形状和粗细也求得有趣的变化。如尖、圆、方、曲线等等。

2)字形的变化:改变字体的外形,使之有造型感。可以把字写方一些、圆

一些或者梯形、菱形来表现这个字体。

3)结构的变化:可以把某些笔画进行夸大、缩小也求得新颖的效果。 4)立体字的变化:利用透视知识画出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文字。 5)象形变化:根据文字含义运用形象图案来装饰字体。 三.尝试探究:

1.交流讨论:“花、羊、活、森、欢乐、时尚” 这些字你想怎样去改变,说一说你的想法?(同桌交流) 2.教师示范趣味文字书写的方法。(黑板上演示) 1)用尺子定文字的大小和形状。

2)再根据外形、结构、笔画的特点用单线写出字形。(注意用笔要轻) 3)然后根据文字的含义应用夸张、形象手法设计趣味美术字体。 4)最后运用色彩基础知识的对比色或邻近色来强调趣味文字的美。 三.创作表现:

学生起稿设计文字,突出趣味性。

要求:学习美术字的书写与美化方法。教师辅导。

四、展示评价: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谁愿意先说一说你的创意?

五、课堂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趣味文字的书写,同学们设计得非常好,很有创意,突出了文字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用纸折叠成各种形状,在上面书写自己喜欢的文字。

教学反思:

《趣味文字》是一堂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美术应用能力及提高学生想象力与表现力的设计训练课。文字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但是

变体美术字的书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趣味化的变体美术字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变形美术字的特点,掌握规律,学会设计的方法。只要掌握书写及美化方法,在文字的笔画上融入一些生活的创意元素,文字也能成为学生笔下精美的艺术品。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演示——引导、比较——再演示的教学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愉悦。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从学生作品来看,学生思路被打开了,目标达到了,也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还不敢大胆地想象、创作。

第16篇:叫正稿教学设计A

《叫三声夸克》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2.温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明确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读懂文章大意,个别疑难的地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完成,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重点:

1、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总结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2、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难点:物质的组成, 多层次的复杂分类

突破策略 多读深思、分析综合、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课前准备: 导学案 幻灯片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请观看一组图片,填上一个词,热身。

2、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温故知新。

1、简要温习说明文的知识。(删去)

2、回顾或简要说明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步骤。

三、运用说明文的方法,三读课文。

一略读课文,弄清说明对象,概括主要内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属什么说明文?

2、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用上关键词:物质

可分

基本粒子

夸克,不超过30字)

二跳读课文,思考:

1.说明文有哪三种常见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课文开头为了说明物质的组成,开篇用礼品盒子为喻,提到了许多层的“盒子”,请将这些“盒子”按大到小的顺序排个队,即填空:

物质---(

)---(

原子核

)---(

)---(

3、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请用上第2提中的“物质---(

)---(

原子核

)---(

)---(

)”简要概括这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辨识说明方法 ,分析作用。

(1) 根据质量大小,可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另一类是强子。电子和中微子属于轻子,轻子的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答题要素:

方法

作用

对象

特征)

(2) 为什么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呢?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3)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加速器中,发现了更多的粒子,基本粒子的数量猛增到300多种,据新报道说,已经达到了700多种.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要素:

表态

理由(限制方面

比较差别)】

(1) “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这句话中的“大约”能否去掉?

(2)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外围是电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

句中“几乎”一次能否去掉?

四、小结。

1、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你觉得哪种精神值得你学习?

2、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五、反馈检测。(只选择一种)

• 同步反馈检测

(一)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好奇心qū________使,再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

(2)在研究夸克的时候,发现夸克与3这个数字特别有yuán ________。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你任选一种来说明你所熟知的一种事物的特征或一种事理,例如文具盒、彩虹等。

• 同步反馈检测

(二)

• 阅读短文:①维生素K是维生素家庭中的止血“功臣”,人体缺少它,出血时血就不能凝固。

• ②维生素K的两兄弟K

1、K2的性格、脾气有同有异。• ③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中性黄色的化合物,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性质十分稳定,不怕酸,也不怕热,即使在强酸下或在150℃的高温中也能泰然自若。但是,维生素K却非常害怕碱和紫外线,一旦和它们相遇,就会被撕得支离破碎。因而,含有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如青菜、猪肝在烹调中切不可放碱,否则,会把维生素K破坏殆尽。

• ④不同的是,在常温下维生素K1是液体,维生素K2却是固体。维生素K1通常存在于植物体内,在各种绿色植物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K2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的肝脏内。

• ⑤它们化学结构中都有一个名叫α-甲基酸的结构,因此都有止血的本领。但由于其结构有不同之处,因而止血的效力也不同。维生素K1的止血本领要比维生素K2大百分之六十。

• ⑥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在哪里呢?

• ⑦原来人体血液中含有凝血酶元,它能起止血的作用。可是光有凝血酶元是不能使血液凝固的,一旦人体某处组织出血,血小板遭到破坏,就会释放出凝血活素和钙离子,这二者与凝血酶元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凝血酶。在凝血酶的催化下,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就很快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这样,出血也就被止住了。而维生素K不仅是凝血酶元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还能促进肝脏制造凝血酶元。所以缺乏维生素K就会缺少凝血酶元,凝血酶的组成便遭到破坏,血液就不能凝固。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也就在这里。

• (节选自王一川《生命科学的奇葩》,有删改)

• 完成:1.本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请写出维生素K的四个特点。 • 说明对象:

• 维生素K的四个特点: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 3.本文用了主要用哪几种说明方法?请你至少找出一个句子,分析一下使用这种的好处。

4、“维生素K1通常存在于植物体内,在各种绿色植物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K2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的肝脏内。”句中的“通常”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17篇:《散步》教学设计2稿

散步

莫怀戚 设计:何佳佳

一.导入

1.导入视频《公益广告》

师问:从这则广告里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关爱,责任,和谐。

2.导语: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适,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出示课件1)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词与解释

指名三位学生:上讲台书写课后生词并注音

师:点评,强调(霎,粼)

生:排火车解释(信服,霎时,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生:齐读生词各两遍

三.朗读指导

1.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语速,以及情感的把握。)生:自读

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归纳出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出示课件2)

明确:我们一家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后来产生了分歧。我感到很为难,决定顺从母亲,母亲却改变主意顺从孙子,决定走小路。途中遇到难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五.研读课文

(一)赏析语言美

师:在了解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之后,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语言美。人们都说莫怀戚的《散步》语言非常的精炼,平易朴实却内涵丰富。

既然内涵丰富,那么同学们都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呢?你觉得哪些句子写的好?它好在哪?

①师:我先说说我喜欢的句子,我喜欢这句:“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课件出

示3)

师:我觉得“总算”这个词写的好。它写出了作者对春天急切盼望的心情,对母亲一直担心的心理过程,以及最终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还有“熬”这个字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艰难的度过严冬的情景。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孝心。

师:那么现在,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举一反三,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

师:同学们可以上下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生:我喜欢“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他们走得很小心,哪怕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必须很稳当。“我”和妻子是中年人,也代表着中年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辈,又要抚养下一代,小至一个家庭是这样,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责任”,以及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③生:我喜欢:第4段写景的句子

明确:展示了春天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生命活力,设置散步背景,富有诗意,衬托出一家人散步时的祥和和欢乐的气氛。(景物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④生:我喜欢:第7段写景的句子

明确:叙事中插入景物描写,展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原因,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景物描写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⑤(对称的句子若学生没有谈到)

师:老师还喜欢这句话“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课件出示4)

同学们谁能猜出老师的心思,我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结构很整齐,构成对称的句子,读起来具有音韵美,很有情趣。

师:文章中还有很多这种结构的句子,同学们将它们找出来,画上横线。

生:发言找到的句子。(课件出示4)

师:这样的句子很多,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句子深情的朗读一遍,品味一下作者独特的句子结构,以及他的语言:虽然平易朴实,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二)感受人性美

师: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文章中提到了4个人物,那么你们欣赏文章中的哪个人物呢?

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告诉大家。(课件出示5) “我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的人”

板书:儿子

妻子

母亲

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发言一下自己的看法,你欣赏谁?

板书:人物的品质

我:孝顺、责任、关爱家人

母亲:慈祥、疼爱孙子、明理

师:刚才有同学喜欢“我”还有“母亲”,那么还有谁喜欢其他的人物?

板书:人物的品质

儿子:活泼、机灵、可爱妻子:贤惠、责任、爱家人

六、小结

1、师:刚才我们基本上都把人物身上的情感因素和品质给找出来了,那么你们从整篇文章中看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板书)关爱,尊老爱幼,责任,爱的世界,相亲相爱,孝顺。

2、师: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篇课文选择的切口很小,角度很小,以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散步,却表现出很深刻的文章主题,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其实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也遇到过,那就是: (板书)以小见大。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毕竟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那么我们写作文都只要写一些小事,从生活的小事中去挖掘出大的情感因素。

3、师:其实当我们慢慢地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出很多很多生活中感人的小事,到底是谁在日落昏黄的时候,倚在窗口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呢?又是谁,在我们出门的时候,细声的叮咛呢?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时间多余的情况:在这样一个非常感人的时刻。请用你手中的笔把你心中的这份感动写下来,看这样一个句式:“家是;我是。”(课件

出示7)

点评:同学们刚才的句式都非常的整齐,用词也十分的贴切,读起来有音韵感。)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这份涌动地深情,来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大家的朗读非常的深情,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

1.生词

2.课后练习题一(作业本)

3.《课课练》

4.预习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幼)儿子:活泼、机灵、可爱

(中年)妻子:贤惠、责任、爱家人以小见大责任、关爱、孝顺

(中年)我:孝顺、责任、关爱家人------------ 》尊老爱幼、爱的世界(老)母亲:慈祥、疼爱孙子、明理

第18篇:有的人教学设计终稿

20*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 (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师导入:毛泽东同志一连用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看到题目,你们对这首诗歌会有什么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想从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

2、

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5、

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板书设计

20*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 学 设 计

杨小街中心小学:柳艳华

第19篇:俄罗斯教学设计打印稿

《俄罗斯》教学设计

徐西锋 新泰市教学研究室

内容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领悟区域高考命题的意图,培养区域试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重温俄罗斯国家地理概况,掌握俄罗斯主要地理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发展方向。

2、通过俄罗斯的学习,学会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区域地理命题的方式,领悟区域地理命题的意图,掌握区域地理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3、以俄罗斯为例,树立因地制宜谋发展,扬长补短求合作的意识。教学内容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以俄罗斯为例,主要从区域特征描述、区域差异比较、区域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展开区域地理学习,在区域特征方面选取俄罗斯自然要素中的位置、地形、气候特征和人文要素中的交通特征来归纳描述;在区域差异方面选取人口和城市及农业为案例比较区域差异,得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结论;在区域发展方向上以俄罗斯工业发展为案例说明发展要因地制宜,并由俄罗斯经济实力与其能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事实引出区际合作问题。中间穿插有关俄罗斯的高考地理试题和最新高考模拟试题解析、领悟、品评,明确教学内容与高考命题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以致用的解题能力,为高考备考服务。 主要教学活动

情景导入 龙口港的三大对外出口市场 第一篇章 重温俄罗斯-----区域特征归纳

出示区域概况模式图-----区域要素特征主要归纳角度------以自然要素中的位置、地形、气候和人文要素中的交通为案例,以俄罗斯位置与地形图、气候分布图、交通分布图为载体进行区域要素特征的归纳。

俄罗斯整体上热量从北往南渐次增加,地表径流大致从北往南逐渐减少,这种水热地域组合状况的突出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其农业发展。使其农业产量不稳定,目前仍需大量进口。

俄罗斯的交通特点也与俄罗斯的自然条件有关。 板书:区域特征归纳

过渡:在这种整体性特征的背后,各要素在区域内部分布或表现上肯定是有差异的。 板书:区域差异分析

第二篇章 差异俄罗斯------区域差异分析

以俄罗斯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为例,以人口和城市分布图为载体说明俄罗斯的东西差异。

以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图为载体,以农业的分布为案例,说明俄罗斯的南北差异。

无论是人口和城市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还是农业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都与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尤其是水热组合状况等自然因素有关,这正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结: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链接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6为例探讨高考区域地理命题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这种区域整体特征及区域内部差异必然会影响俄罗斯的发展。

第三篇章 发展俄罗斯------能源、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板书:区域发展方向

以俄罗斯工业为例,以俄罗斯工业的发展为小专题,通过分析俄罗斯工业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工业现状特点、工业现状成因、工业发展规划三个角度探讨工业发展方向问题。

围绕俄罗斯的能源问题,以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与其能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现实,探讨俄罗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

再以俄罗斯对中国大量出口石油天然气对俄罗斯本国的积极意义为例探讨为什么要进行区际合作。

当堂巩固 以一道高考模拟题的训练为载体,从高考的四项基本能力训练和区域命题的角度,掌握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

课堂总结 区域特征归纳、区域差异比较、区域发展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

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20篇:花手帕教学设计稿

《花手帕》活动二教学设计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课《花手帕》活动二。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教学效果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运用吸水性很强的棉布吸收广告色的效果,通过扎、染等方法制作出美丽的纹样。本课教材从“艺术与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美丽的头巾、手帕,以此来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以及美术技能技巧。通过对扎染艺术的了解,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初步的绘画能力,对与色彩和纹样的认识也是初步的,特别是本课涉及到的不同色彩的层层渲染等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同时他们也没有接触过国画,对于棉布这种媒介的运用还是第一次。对此,我将以引导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其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参与而非要我参与的现象。.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实践操作感受扎染的奇妙效果,初步了解扎染制作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掌握基本的扎染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能制作一块美丽的花手帕。

3、情感目标:感受扎染花手帕之美,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习惯增强民主自豪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掌握基本的扎染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难点设定为:能制作一块新颖、富于美感的花手帕。

二、说教法:

下面我来说一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认知现状,本课以探索发现扎染的步骤为主线,重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了:

1.启发——引导法

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多媒体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如何探索扎染的步骤是本课的重难点,这就需要在学生的思维中搭建引导学生探索的桥

梁。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从实物花手帕中找找花纹和颜色,这是对扎染花手帕进行本质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扎染的步骤,循序渐进找到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在多媒体动态实例的启发下,学生对图片由纯欣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学会分析的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运用课件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培养了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自我探究的意识。通过实际教学,也证明了这个环节是成功的。

2.演示法

怎样扎和怎样染这两个重要技法都需要在课堂中落实。让学生和我一起来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看清楚扎法的变化和染法的变化,比如染比较大的色块怎么办?染小色块怎么办?还可在色块处点清水渗化出奇特的效果等。

三、说学法:

新的美术课程标注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体验,这决定着

学生有可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创造力。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了探究学习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些简单的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创造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为此本课需要以下的教学准备:课件、白色棉布、颜料、塑料绳、水粉笔、范作花手帕等。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是全方位地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情景导入,吸引学生

1、欣赏用扎染制作的花手帕。揭题“扎染”,并对扎染做简单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他们想了解扎染,学习扎染这一民间艺术的欲望。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营造一个环境,非常刺激他们的思维,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中。

第二环节是欣赏感受云南周城扎染艺术,拓展思维空间。

首先请学生感受云南周城扎染艺术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思考“什么叫扎染?怎样制作扎染?”学生在短片中了解了扎染的历史和制作

工艺,也进一步感受扎染的色彩美、纹样美,用来装扮生活更美,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分析得出,扎染花手帕可以运用单色也可以运用渐变色和对比色进行染制,为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做了一个很好铺垫。

[设计意图]直观形式呈现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中基本元素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受了扎染产生的奇妙效果,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第三环节是演示扎染和探究扎染

1演示扎染

在学生探讨扎染作品后,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扎染示范操作,并讲解了扎染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绳子扎的不紧可能就没有白色的花纹

2、染色要大胆,把整块布浸到颜料里可以形成大色块,用笔点布可以形成小色块。),并让学生交流“如果你想让花纹更漂亮些,还可以在扎线和染色上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2探究扎染

教师把已经染好扎好的花手帕样品分发给学生,认真观察后再拆开,同时回答以下问题:

1)扎布的绳是活结还是死结,容不容易打开?

2)绳扎得紧不紧?

3)打开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你打算制作一块什么样的花手帕?怎么做?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扎好的实物,在观察的时候都非常的认真,小组都围在一起观察讨论,学生的思维空前的活跃,紧接着我就提问:这些白色花纹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判断、联想,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给学生一个探究尝试的机会,看一看、拆一拆、扎一扎、评一评,了解扎染的基本步骤,认真去看教师的示范,提高学习效率,使教与学都有的放矢。

第四个环节创作与评价。

在创作表现时配以背景音乐将学生引入轻松愉悦的情境,激发大脑的活力。两人小组一起合作,主动探究,巡回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帮助鼓励。 教师综合评价时,我送给学生一副对联“鸟语花香神奇之师,心灵手巧创造之美”同学们高兴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设计意图]评价的环节是在一个欣赏情景中进行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到艺术的美,同时其他学生在欣赏别人和被别人欣赏的过程中,更是获

得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锻炼了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展现了评价发展性功用和激励功用。 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放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课余了解蜡染的制作方法,尝试在白布上用蜡染的方法制作出一方漂亮的花手帕。。

五、说教学效果:

扎染花手帕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充满挑战性和神秘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和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扎染,也深深地喜欢上了扎染。

扎染是我国传统印染工艺的一朵奇葩,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很高。两名学生合作的花手帕作品比单独完成的花手帕效果要好得多。在两人配合时,扎的时候需要用力,单独做时会有困难,出现绳扎不紧,上色效果不太好。

教学设计稿
《教学设计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