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建筑史 重点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7: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

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有:

抬梁式 穿斗式 井干式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

斗、栱、昂 斗拱的结构形式:斗、栱、昂、升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

简明 真实 有机平面以“间”为单位 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翼角:微微翘起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橼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 礼制建筑:

1以天神为首的坛殿,如天坛、大享殿等 2以地神为首的坛庙,如地坛、社稷坛等 3以祖先为核心的建筑,如太庙、祠堂等 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的中腰影响。

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营新都副监、工部尚书等。隋代东西量大都城的规划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

李诫:主簿,丞,少监及监等。王府,辟雍,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等。 P15 ?祥:木匠,工部侍郎。前三殿,献陵等。

徐?:木匠,工部尚书。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① 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区)

② 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

六、七千年前 干阑式建筑 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

仰韶时期,穴居。河姆渡村,巢居。龙山文化,平面呈“吕”字形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

“华夏第一殿”,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

道: 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西周以采用了“瓦” 春秋 鲁班(公输般)(春秋鲁国人)。 高台宫室(台榭)的出现

山节藻棁(zhuo: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 战国: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高台盛行

长城起源于战国。秦统一全国后,扩建原有长城。 汉代建筑特征:

详见作业本第一页。 斗栱在这个时期是什么样的形制?

抬梁式、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斗拱已经普遍使用,但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挑出的斗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迭梁式和穿斗式的形成:

迭梁式 —— 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再架短梁的木构架。

穿斗式 —— 柱头承檩,并有穿枋连接柱子的木构架。

墓阙:古代陵墓钱的石建筑,通常左右各一。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缺) 三国、晋、南北朝: ⑴ 佛 寺:

塔为主,置于佛寺中央、佛殿为辅——塔院式

北魏佛寺以永宁寺为最大(洛阳)

⑵ 佛 塔:我国最早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砖、密檐塔)

⑶ 石 窟: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 三 种:塔院型(支提窟):以塔为中心

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

僧院型(毗诃罗)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 佛寺、佛塔和石窟 舍宅为寺:

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隋大兴城: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 ② 河北赵县安济桥:设计人 李春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

唐代建筑特征:

①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唐长安城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市)

②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③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

• 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并富有艺术性,斗拱的装饰效果很好(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 出现“都料”,这一名称到元朝仍在沿用。建筑技术分工、技术管理都有进展 ⑤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 ⑥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显现有机的联系。 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 宋代建筑特征:

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废除里坊制,街巷制形成,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桥梁都有新发展 ②

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有利于建筑技术发展)

北宋《营造法式》 李诫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北宋初 《木经》 喻皓 (五代)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组合多变) ④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唐:多采用板门与直棂窗

宋: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阑槛勾窗

唐: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色为主——明快端庄 宋:“五彩遍装”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饰”——华丽(解绿装、丹粉刷饰)

唐:平为主

宋:平 & 藻井为主

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仍以佛塔为主,其次桥梁(泉州万安桥(北宋)长540米,石梁1米长)

我国最早的琉璃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我国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

园林兴盛,出现了大体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元代建筑特征:待定 ①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发展

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

尼泊尔工匠

阿尼哥设计

② 减柱造: 抽去若干柱子

实例: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正殿 ③

斗拱结构作用减退

元代壁画典型: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

(或大木技术的突变:1殿阁式结构衰落和厅堂式结构扩展。

2梁柱联系增强,斗栱作用结构作用减弱,装饰作用曾加。 3柱网与梁架自由化处理(1减柱法,2使用天然弯曲木材斜向搭接)) 明: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砖 细 —— 砖做细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生 起——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侧 脚——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乾隆年间从国外引进了玻璃。

《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颁行的,由工部编著,列出27种单体建筑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瓦作、石作、铜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 ◆ 样式雷——在样式房(建筑设计)供役时间最长的雷氏家族

烫 样——模型的叫法 算 房——主管预算 工程做法——工程说明书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 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城垣夯土筑成

技术较原始

② 里坊制确立时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专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城市总体布局较自由,形式多样

③ 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重城——指子城与大城

④ 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② 《 周礼•考工记 》 —— 最早的中国城市理论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种制度) 解 释:

•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各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它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已涉及城市布局、规模,城门街道分布,主要建筑分区位置局部用地指标,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等差标准。充分反映出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并对以后中国都城形成宫城居中的方格网街道布局模式有深远影响。

筑城,城的面积单位:雉,长度单位:? 本章学习技巧:1选址(概况背景),2布局,3道路,4里坊制,5绿化,6水系,7技术。 什么叫里坊制?什么叫街巷制? 里坊制 —— 春秋至隋唐实行的城市布局形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及衙署处于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市”环以高墙,设里门、市门,由吏卒市令管理,全城宵禁。

街巷制:由里坊制演变而来,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饼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

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坊有机的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取消宵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公共活动频繁

瓮城: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

市: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 隋大兴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 8、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古城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

◆ 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顺序是:① 隋唐长安 ② 北魏洛阳 ③ 明清北京

④ 元大都

⑤ 隋唐洛阳 ⑥ 明南京 ⑦ 汉长安 ◆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 汉长安的建筑设计特点:

⑴ 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好。

⑵ 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既京城与京畿相、结合的规划,形成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

⑶ “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

⑷ 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

⑸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

⑹ 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民居的闾里应在外城中

⑺ 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寝”格局),城内四市城外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

⑻ 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结合渭北的陵邑),政治性分区偏于城西、城南(结合苑囿),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近市”

⑼ 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

⑽ 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⑾ 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 唐长安建筑设计特点:

① 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修建。

②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 ③ 长安平面长矩形,道路网“幷”字形,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仿制城市,棋盘格状,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宫城、皇城集中于 内城,在规划中以重城、宫城长宽为模数;采用东西二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 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因素, 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隋唐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 颇多,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院,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 ④ 里坊制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元大都规划、建设特色:

①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② 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三重城墙)

③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三重水系)西山昌平泉水——海子、金水河——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 ④ 规整的街巷布局,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向街道受居中皇城和积水潭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

⑤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⑥ 突出都城壮观景象,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⑦ 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

元大都城市规划的特点与成就: 1依托旧城建设新城

2水系清晰明确,科学合理,水系设计者:郭守敬 3一睡眠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4方格网道路系统规整平直 5居民区与商业街市

缺点:南北失衡,前后空间失衡

明清北京城:

① 明北京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5里,南进1里,凸字形城墙;其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

② 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被破坏,并且宫城位于全城中心位置,东西交通不便,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

③ 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

④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个中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势

⑤ 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

⑥ 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死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土楼构造特点:

技术创造:

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②

地处南方,注意防晒,

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于空气流通 ④

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即利防卫,有宜人用 ⑤

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习惯 窑洞的三种类型:

1开敞式靠崖窑 2下沉式窑院 3砖砌的锢窑

云南一颗印住宅:

⑴ 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称“~” 阿以旺:既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屋顶用勾连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对的房屋,通常坐南朝北。

磨砖对缝:将毛转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订,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② 盛行高台宫室阶段

③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④ 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轴心舍:工字殿平面,唐代用于官署的厅堂,叫“轴心舍”;宋代宫殿早先由州署子城改建而来,保留了部分原来布局形制。

故宫的设计手法特点:

1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 2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以小称大,以低称高。

3空间有序转换(以门为媒介--空间限定、渗透与转换。以廊为辅助功能划分、交通引导、衬托主体)

4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 5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 坛庙的分类:

1祭祀自然神。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2祭祀祖先。如太庙,祠堂,家庙

3先贤祠庙。如诸葛武侯祠,关帝庙,孔子庙

明 堂——中国古代重要建筑物之一,其用途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五土色:青土,白土,赤土,黑土,黄土。 北京太庙里的正殿与太和殿相似。

鱼沼飞梁”——是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这种飞梁,桥身伸展如翼,架空若飞,形制独特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 方 上——即“帝王陵墓起方形截锥体陵台,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长陵位于长陵宝城前方,其下部用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称为“方城”

其上部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牌楼,称为“明楼” ◆黄肠题凑: 黄肠——柏木芯 题 ——头

凑 ——聚

黄肠题凑——汉代帝王用短木方(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陵邑:汉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 第一个依山凿穴为陵——汉文帝灞陵 唐乾陵的设计手法:(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⑴ 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⑵ 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⑶ 陵园整体模拟唐长安格局

⑷ 气象磅礴、善于利用自然、善于融合环境

⑸ 柏城:(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⑹ 地下墓室仍为“前堂后寝”之制 宋永昭陵:东西高,西北低。

哑巴院: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第五章 宗教建筑

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面阔7间 进深8架椽, 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屋面坡度平缓, 台基低矮 双抄:(“抄”或作“杪”miao,宋又称华栱,清称翘。双抄,即出二跳华栱) 双下昂: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明 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宋代明伏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草 伏——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伏,是和天花下的明伏相对而言的。 摩尼殿:

大殿呈四出抱厦形式,殿身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7间,重檐九脊(歇山)顶 大殿属殿堂型构架,为金厢斗底槽加副阶周匝

补间铺作添加450斜拱,是已知宋代建筑中用斜拱最早实例

叉柱造:上层柱插入下层柱上之斗栱,并后退形成收分

缠柱造:上柱向内收分进约半下柱径,其下端不开口,直接至于梁上 彻上明造:不用天花,梁架均暴露在外

河北承德外八庙中有一个安远庙

山西芮城永乐宫总平面,至少说出五个:宫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邱祖殿,碑 佛塔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1楼阁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2密檐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山西灵丘觉山寺塔 3单层塔: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 4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5金刚宝塔:

北京正觉寺塔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6傣族佛塔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⑴ 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⑵ 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⑶ 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⑷ 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⑸ 除石窟本身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 石窟类型: ⑴ 塔院型:(支提窟) 以塔为窟中心 ⑵ 佛殿型: 以佛像为主 ⑶ 僧院型:(毗诃罗) 供僧反打座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 每窟供一僧打座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谐趣园”仿无锡的“寄畅园”手法。 皇家园林的特点

1、集仿各地各园胜迹于园中

2、规模较大,一般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个自的特色

3、整体布局较为严整,很难摆脱对称轴线的布置方法

4、中心建筑为了与宏伟的山水空间相对,体量与尺度都很高大,建筑色彩堂皇而壮丽

5、叠石手法一般用于园中内大范围内,主要依靠堆土成山,真山与假山相结合手法

6、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花木 私家园林的特点

1、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2、景区中的景观是多层次的(远、中、近)

3、多层次的组织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

⑴ 环形⑵ 串连⑶ 辐射形

4、要素分析

⑴ 山、水、石、花 ⑵ 建筑 ⑶ 室内装修 ⑷ 匾额、楹联、网狮园、待月亭“月利风来”

私家园林一般因其面积太小,而带来了幽曲有余而开朗不足的和建筑过 于稠密的缺点

私家园林的色彩清新淡雅、空间迂回曲幽,达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之效果。 基本原则和手法.

一. 把全园分为若干景区.其作用

变单一为多样,变单调为丰富,空间容量盛大. ②

提供一个持续的欣赏过程. ③

形成疏密相间的对比效果.

其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其要点是

要有主次,不宜平均分配,形成对比效果.例如,在园门内通常用假山或小院落分隔,不使游人马上看到主要风景.并经过若干曲折小空间转移到主景区.这种对比手法,是一般园林普遍采用的. ②

各有特色

分而不死,避免迫促,散漫,零星,重复,排牙. 二. 塑造自然山水的形象 ① 叠山 a.模式

b.山水布局(主山对着主水,主建筑)

c.山与真山的关系

② 理水 a.聚分得体――小园以聚为主,大园聚分结合.

b.水口――形成四通八达的感觉,造成"无尽"的假象,扩大湖面空间. c.池岸――宜低不宜高. ③ 水生植物

三. 处理人工建筑与自然风致的矛盾. ① 采用隔绝式,如留园,由于五峰仙馆的功能要求尺度大,破坏了整个园的尺度感,因此,利用了一系列小建筑,将五峰仙馆与水面隔绝开来.

② 尺度处理得宜.一般用小尺度建筑,因为私家园林的地理条件――面积小,所以用小尺度建筑――小中见大.若功能要求尺度大,则须将大尺度破坏,典型手法,鸳鸯厅如图二.亦即先将大看小,再小中见大. ③ 虚化界面――例如将墙体表现为"爬墙虎" 四. 巧妙处理园林建筑空间.

私家园林的空间追求境界,意境.如留园.见图三.空间大小,横竖变化,光线对比,追求深远的意境,格调雅素精巧. 五. 运用扩大空间的手法.

① 化整为零.有大有小,有主有从,隔面不断,通而不适 ② 尺度处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再小中见大, ③ 凹凸处理.

④ 不尽尽之.<<画论>>"意不可尽,不尽尽之".化有为无,化实为虚,如敞厅,隔而不挡,巧于因借.源流无尽.周而复始,如闭合的路.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设计的异同点

① 皇家园林以祖国各地,尤其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② 皇家园林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

私家园林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

皇家园林在大范围内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

私家园林以山石造山为主

皇家园林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私家园林以单株为主 苏州四大名园: 宋代 —— 沧浪亭 元代 —— 狮子园 明代 —— 拙政园 清代 —— 留 园 哪个园林不属于苏州园林?——无锡寄畅园 ★如何理解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 是对理景中利用自然山水来创造风景所作出的基本概括。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所谓“借”既是借景、远借、近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条件比园林环境更优越,效果也更好。巧于因借”目的在于“全天逸人”,“全天”就是要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能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为山水林泉增色;“逸人”就是减省人力物力,如城邑治水理景,开石采石理景,是在完成某项工程后适当进行加工,即省人力又省物力,无疑是最好的“逸人”办法。 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1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

是对理景中利用自然山水来创造风景所作出的基本概括。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所谓“借”既是借景、远借、近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条件比园林环境更优越,效果也更好。巧于因借”目的在于“全天逸人”,“全天”就是要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能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为山水林泉增色;“逸人”就是减省人力物力,如城邑治水理景,开石采石理景,是在完成某项工程后适当进行加工,即省人力又省物力,无疑是最好的“逸人”办法。 2旷奥兼用

旷”、“奥”又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统一对立面。没有旷也就无所谓旷,两者不可缺一,对某个单一的空间环境而言,可以以旷为其特色或以奥为其特色,但整个风景区而言,则必然有旷有奥,旷奥兼用,已经各异,曲折多致,引人入胜。 3塑造意境

(1)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 (2)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3)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

须弥座:须弥座,又名“”、“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抱鼓石: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磨砖对缝:将毛转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订,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

金砖:金砖,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花街铺地:园林铺地种类之一。用砖、瓦、石片、卵石、瓷缸片等材料铺成各种图案花纹的地面做法。

砖细:砖做细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或三个区域。如山西晋祠圣母殿。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出自《营造法式》中的殿阁地盘图。(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坐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的构件(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 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构件 槽升子: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构件 (均相当于宋代的散斗) 举架(宋称举折):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lin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推山: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悬山:悬山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的一种。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

挑山:,即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

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又叫屋废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泳衣固持脊檩,起形状犹如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檩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檩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屋顶的种类:P283 屋口曲线:殿柱侧脚和生起显著;檐口线从次间上翘,形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 反宇向阳:由于在末跨的槫上置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方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使屋面略成双曲线。

天花: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宋称平棋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而且小的木方格。这种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平anP289,另一张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棋。

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等。 水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水戗发戗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嫩戗发戗: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铺首:门面上有兽面的门环。 清代彩画三大类:

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心得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题库.

会展设计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推荐]

中国建筑史 重点
《中国建筑史 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