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2: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修改稿 欢迎继续讨论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建筑的历史,建筑文脉的内涵,传统建筑观念和符号机制,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及制约建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环境结构、科学技术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等背景及其制约机制,把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放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宏观的比较和考察,获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收益,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

课后安排1~2周的古建筑认识实习,有条件的可以安排3~4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或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建议以古建筑认识实习或测绘实习的调研报告作为结课方式。

三、教学内容

绪 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

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

(2)功能、结构和艺术形象的统一:常见木构架的种类,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

(3)以群体组合见长的平面布局: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

(4)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选讲);

(5)崇尚自然山水与自由式布局的园林,古典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6)宏观、系统的城市规划;

(7)推进标准化的工官制度:工官制度的内容,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

(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

(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

(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2、奴隶社会

(1)夏代的文化背景,城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及复原

(2)商代的文化背景,城址,殷墟建筑遗址

(3)西周的文化背景,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陕西岐山凤雏建筑遗址,瓦的发明

(4)春秋的文化背景,台榭建筑的兴起,秦国的宗庙和陵寝建筑,砖的使用

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至南北朝)

(1)战国的文化背景,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2)秦代的文化背景,咸阳的城市特点,秦始皇陵,长城,水利工程;

(3)汉代的文化背景,城市建设,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阙的种类及演变;

(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礼制城市,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的发展,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发展,室内家具的变化,陵墓中的石刻

4、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宋)

(1)隋代的文化背景,城市与宫殿建设,宇文恺,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

(2)唐代的文化背景,城市建设,唐长安,宫殿建筑,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3)五代的文化背景,前蜀永陵,南唐、吴越的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喻皓及《木经》;

(4)宋代的文化背景,城市里坊制的瓦解,《营造法式》的颁行及其价值,单体与建筑群的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

(5)辽、金、西夏的文化背景,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筑的特点

5、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

(1)元代的文化背景,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

(2)明代的文化背景,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建筑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的成熟;

(3)清代的文化背景,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住宅建筑的多样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工程做法》的颁行,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施工技术的创新。

第二章 城市建设

1、城市概念的产生及中西方城市概念的比较

2、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市形态发展的分期,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古代行政区划,城市建置与管理方式,地方城市的机构与设施,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管理、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的经验

3、城市规划理论

(1)《考工记》营国制度和规划方法,三级城市体系,建国制度和环境容量评价与有序利用;

(2)《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4、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1)汉长安的建设:布局与成就;

(2)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礼制风格

(3)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选址、布局、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

规划设计成就;

(4)宋东京的建设:旧城扩建,漕运发达,里坊制瓦解,商业繁盛;

(5)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概况、选址、布局、形制、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规划设计成就,艺术风格,空间特点,基本设计原理等,继承汉族的传统、成就,胡同制,水系水网治理,城市空间的设计特色,明清北京的继承与改建;

(6)明南京的建设(选讲):规划布局与成就;

5、地方城市的建设

(1)北方平原地区省城的代表--明清西安;

(2)南方水网地区府城的代表--唐宋苏州;

(3)县城的代表--明代兴城与清代巴县;

(4)其他类型的城市,如军事防卫城市、手工业城市等;

6、院系所在地或附近的古代城市建设(选讲,实例中已有的除外)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1、住宅形制演变

2、传统民居的特征

(1)风格多样性

(2)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适应性

(3)不同人文背景和审美观念所酿成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

(4)宗法思想的影响

3、典型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布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结合地域及各自学校的研究特色选择3~4种实例重点讲解,其余作为自学

4、聚落中体现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1、宫殿、坛庙、陵墓既是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

2、早期宫殿发展沿革,\"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高台宫事盛行阶段,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3、唐长安大明宫,成熟的宫殿型制,三朝五门,含元殿的型制发展

4、明清北京宫殿,总体布局,建筑特色,艺术成就,阴阳五行学说对规划设计的影响

5、坛庙发展概况,类型,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祭祀

6、北京天坛、北京社稷坛

7、北京太庙

8、山西太原晋祠、山东曲阜孔庙

9、坛庙的设计方法和原则:选址,建筑形制,单体原型,数学意义,布局,环境,建筑空间,艺术成就

10、陵墓的组成与演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历代帝王陵寝的发展沿革

11、战国中山国王墓、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和宣帝杜陵

12、唐乾陵

13、宋永昭陵

14、明十三陵或清东、西陵(任选其一)

15、风水形势说在明清陵寝规划中的体现

第五章 宗教建筑

1、宗教的本质,中国古代常见的宗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2、佛教建筑

(1)佛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

(2)汉地佛教寺院的演变,塔院式,舍宅为寺,伽蓝七堂,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

(3)藏传佛教寺院,西藏布达拉宫,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4)清代佛教建筑之集大成者--承德外八庙:汉式(溥仁寺等),藏式(普陀宗乘庙等),前汉后藏式(普宁寺等);

(5)南传小乘佛教寺院:平面布局,主要建筑特色

(6)佛塔的演变,各类型的造型特点,结构形式的演进,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单层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等),喇嘛塔(北京妙应寺塔等),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等),傣族小乘佛教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经幢的造型特点,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7)石窟的类型、特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摩崖造像的表现手法,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8)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结合山地建造的成就,山地寺院的空间序列组织、选址、轴线与山势之关系、入口空间的过渡;

3、道教建筑

(1)道教的基本教义,流派与发展沿革

(2)宫观建筑特点,山西芮城永乐宫

(3)道教名山,湖北均县武当山

4、伊斯兰教建筑

(1)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中国穆斯林的形成和分布;

(2)清真寺的布局、建筑和装饰特点;

(3)早期清真寺实例--福建泉州清净寺;

(4)明清内地清真寺实例--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5)明清新疆清真寺实例--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机制及历史沿革

(1)商周时期的苑囿;

(2)秦汉时期的宫苑;

(3)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盛对园林的影响;

(4)隋唐宫苑、文人园林兴盛;

(5)宋辽金元堆山叠石的成就;

(6)明清皇家园林的兴盛和手法的演变。

2、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园艺术成就

(1)北京明清北海;

(2)北京清漪园(颐和园);

(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3、明清私家园林的园林空间理论及设计手法

(1)江苏无锡寄畅园;

(2)江苏苏州留园;

(3)江苏苏州拙政园。

4、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发展原因,建设原则和手法

(1)江苏苏州虎丘;

(2)浙江绍兴兰亭。

第七章 建筑意匠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

1、宋清建筑技术作法及比较

(1)木构(大木作)

(2)砖石(屋顶、墙壁、台基)

(3)装修(小木作)

(4)色彩、装饰、雕刻

2、建筑典籍评述

(1)《营造法式》;

(2)《工程作法》。

3、著名匠师评介

(1)李诫;

(2)样式雷。

4、清式建筑做法(详略可结合测绘实习要求灵活掌握)

5、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四、学时计划

绪 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6学时;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8学时;

第二章 城市建设:6~8学时;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6~8学时;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8~10学时;

第五章 宗教建筑:6~8学时;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8~10学时;

第七章 建筑意匠: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不安排集中学时;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不安排集中学时;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4~6学时。

总学时:48~64;学分:3~4。

五、学习参考书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英汉双语版

3、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5.重印本

5、Needham J.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Vol.4, pt 3.Cambridge (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197

1南传佛教称为\"上座部佛教\"比\"小乘佛教\"要恰当一些.三津兄和达瓦姐都是城市史专家吧,提的建议很好,不过其中大多实例是教材里没有的,《中国城市建设史》可能比较全面,但作为《中国建筑史》来说,《城市建设》只是其中的一章,能分到4~6个学时就差不多了,即使教材中已有的实例要讲全、讲透都是很紧张的,实际教学中恐怕不允许。不过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城市体系、城市管理方式和区域规划还是很有价值的,城市形态可以适当放松。至于《国防建筑》能否另立一章,不是这个大纲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留待教材第五版。

三土为什么总是阴阳怪气的,提点正面的意见好不好!还有打包,也可以介绍一下嘛(我记得是英文的,值得复印一份参考吗?)。还是鲁班门外和梅姨的意见比较中肯。

参考大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仲德崑主编,清华大学执笔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建筑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中国近代建筑史部分

掌握中国近代建筑历史时期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搞清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并了解其概况;能够站在历史主义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分析中西建筑交化在这一时期的演进过程。

(1)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其形态的生成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2)中国近代建筑作为多元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建筑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意汲取其精华,以供当前设计之参考。

(3)中国近代建筑作为多元文化的历史见证,是我们可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当注意对其保护与再利用。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重点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心得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题库.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