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3: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征求意见稿)

说明:

编写者理解,专指会要求编写通用型《大纲》的目的,是为保证新建专业的教学质量,所以内容从教材出发,不可能要求面面俱到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各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习,掌握建筑发生和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存在密不分的关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技术成就;懂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认识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掌握典型传统建筑实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经验,提高学生的建筑修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建筑设计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1~2个课外读书报告,以加强理论思维能力。

课后安排三周半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和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

绪 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

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 (2)常见木构架的种类;

(3)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 (4)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 (5)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 (6)工官制度,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

(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 (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

(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2、奴隶社会

(1)夏代的历史背景,城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及复原 (2)商代的历史背景,城址,殷墟建筑遗址

(3)西周的历史背景,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陕西歧山凤雏建筑遗址,瓦的发明 (4)春秋的历史背景,台榭建筑的兴起,秦国的宗庙和陵寝建筑,砖的使用

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至南北朝)

(1)战国的历史背景,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2)秦代的历史背景,咸阳的城市特点,秦始皇陵,长城,水利工程;

(3)汉代的历史背景,城市建设,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阙的种类及演变;

(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礼制城市,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的发展,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发展,室内家具的变化,陵墓中的石刻

4、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宋)

(1)隋代的历史背景,城市与宫殿建设,宇文恺,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 (2)唐代的历史背景,城市建设,唐长安,宫殿建筑,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3)五代的历史背景,前蜀永陵,南唐、吴越的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喻皓及《木经》;

(4)宋代的历史背景,城市里坊制的瓦解,《营造法式》的颁行及其价值,单体与建筑群的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

(5)辽、金、西夏的历史背景,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筑的特点

5、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

(1)元代的历史背景,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

(2)明代的历史背景,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建筑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的成熟;

(3)清代的历史背景,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住宅建筑的多样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工程做法》的颁行,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施工技术的创新。

第二章 城市建设

1、城市概念的产生及中西方城市概念的比较

2、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市形态发展的分期,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古代行政区划,城市建置与管理方式,地方城市的机构与设施,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管理、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的经验

3、城市规划理论 (1)《考工记》营国制度和规划方法; (2)《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4、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1)汉长安的建设:布局与成就;

(2)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礼制风格

(3)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选址、布局、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规划设计成就;

(4)宋东京的建设:旧城扩建,漕运发达,里坊制瓦解,商业繁盛;

(5)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概况、选址、布局、形制、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规划设计成就,艺术风格,空间特点,基本设计原理等,继承汉族的传统、成就,胡同制,水系水网治理,城市空间的设计特色,明清北京的继承与改建; (6)明南京的建设(选讲):规划布局与成就;

5、地方城市的建设

(1)北方平原地区省城的代表——明清西安; (2)南方水网地区府城的代表——唐宋苏州; (3)县城的代表——明代兴城与清代巴县;

(4)其他类型的城市,如军事防卫城市、手工业城市等;

6、院系所在地或附近的古代城市建设(选讲,实例中已有的除外)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1、住宅形制演变

2、传统民居的特征 (1)风格多样性

(2)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适应性

(3)不同人文背景和审美观念所酿成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 (4)宗法思想的影响

3、典型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布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结合地域及各自学校的研究特色选择3~4种实例重点讲解,其余作为自学

4、聚落中体现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1、宫殿、坛庙、陵墓既是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

2、早期宫殿发展沿革,\"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高台宫事盛行阶段,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3、唐长安大明宫,成熟的宫殿型制,三朝五门,含元殿的型制发展

4、明清北京宫殿,总体布局,建筑特色,艺术成就,阴阳五行学说对规划设计的影响

5、坛庙发展概况,类型,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祭祀

6、北京天坛

7、北京社稷坛

8、北京太庙

9、山西太原晋祠

10、山东曲阜孔庙

11、坛庙的设计方法和原则:选址,建筑形制,单体原型,数学意义,布局,环境,建筑空间,艺术成就

12、陵墓的组成与演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历代帝王陵寝的发展沿革

13、战国中山国王墓

14、秦始皇陵

15、汉武帝茂陵、宣帝杜陵

16、唐乾陵

17、宋永昭陵

18、明十三陵

19、清东、西陵

20、风水形势说在明清陵寝规划中的体现

第五章 宗教建筑

1、宗教的本质,中国古代常见的宗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2、佛教建筑

(1)佛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

(2)汉地佛教寺院的演变,塔院式,舍宅为寺,伽蓝七堂,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

(3)藏传佛教寺院,西藏布达拉宫,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4)清代佛教建筑之集大成者——承德外八庙:汉式(溥仁寺等),藏式(普陀宗乘庙等),前汉后藏式(普宁寺等);

(5)佛塔的演变,各类型的造型特点,结构形式的演进,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单层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等),喇嘛塔(北京妙应寺塔等),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等),傣族小乘佛教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经幢的造型特点,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6)石窟的类型、特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摩崖造像的表现手法,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7)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结合山地建造的成就,山地寺院的空间序列组织、选址、轴线与山势之关系、入口空间的过渡; (8)佛教常用的装饰图案

3、道教建筑

(1)道教的基本教义,流派与发展沿革 (2)宫观建筑特点,山西芮城永乐宫 (3)道教名山,湖北均县武当山

4、伊斯兰教建筑

(1)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中国穆斯林的形成和分布; (2)清真寺的布局、建筑和装饰特点;

(3)早期清真寺实例——福建泉州清净寺;

(4)明清内地清真寺实例——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5)明清新疆清真寺实例——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机制及历史沿革 (1)商周时期的苑囿; (2)秦汉时期的宫苑;

(3)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盛对园林的影响; (4)隋唐宫苑、文人园林兴盛; (5)宋辽金元堆山叠石的成就;

(6)明清皇家园林的兴盛和手法的演变。

2、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园艺术成就 (1)北京明清北海; (2)北京清漪园(颐和园); (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3、明清私家园林的园林空间理论及设计手法 (1)江苏无锡寄畅园; (2)江苏苏州留园; (3)江苏苏州拙政园。

4、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发展原因,建设原则和手法 (1)江苏苏州虎丘; (2)浙江绍兴兰亭。

第七章 建筑意匠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

1、宋清建筑技术作法及比较 (1)木构(大木作)

(2)砖石(屋顶、墙壁、台基) (3)装修(小木作) (4)色彩、装饰、雕刻

2、建筑典籍评述 (1)《营造法式》; (2)《工程作法》。

3、著名匠师评介 (1)李诫; (2)样式雷。

4、清式建筑做法(详略可结合测绘实习要求灵活掌握)

四、学时计划

绪 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6学时;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8学时; 第二章 城市建设:6~8学时;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6~8学时;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8~10学时; 第五章 宗教建筑:6~8学时;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8~10学时;

第七章 建筑意匠: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不安排集中学时;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不安排集中学时;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4~6学时。 总学时:48~64;学分:3~4。

五、教学参考书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重印本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6、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第一节 绪论应增加

四、对传统非木构建筑的简述,如砖塔、石桥等等,长城既是明证。

第二节

一、不可忽略甘肃天水秦安大地弯文化,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将有深远影响,如人文始族伏羲氏诞生地;发现最早旱作物--稷(社稷);最早的木构庑殿顶;最早的彩陶;早于半坡且有相似形(传承性)的刻画符号;相当于C 10混凝土的最早的地面复合材料的使用,木骨泥墙,墙面抹灰等等。考古已有定论,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教材总要慢半拍!!!

传说也是历史,希望增加夏以前三皇五帝的相关知识,已完善中国大多数人认可的五千年文明史(不应视为牵强附会),尽量附以最新考古依据。夏为家天下,之前的公天下,应该是禅让制的国家形态,它与真正的原始制氏族社会是有所区别的,至少是国家的过渡形式。

三、

2、西汉哪去了?

关于《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报告(节录)

2000年中国建筑史教学研讨会筹备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 陈纲伦

一、情况与分析

这次调查活动共回收问卷20份。据2000年香港全国建筑系系主任会议口头宣布的数字,我国已经开办了大小建筑系76个(合校前的统计)。

1、关于任课教师本人情况(略)

2、关于学生情况

①教学对象(略)

②教学方式

有5个学校的建筑史课程作业仅采用绘图,1个学校仅采用论文,其余14个学校采用综合形式。多数学校《中国建筑史》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有2个学校采用开卷,另有2个学校采用论文;也有不少学校采用综合方式。

③考察方式(略)

④学科结构

古代建筑史部分的教学情况和受欢迎的程度都要比近代史好。而与外建史相比,《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情况大约是平分秋色。应当如何给建筑历史教学一个正确的定位:它到底应当是设计课的侍女呢,还是设计课的内子?

3、关于教学情况

①教材

多数学校采用部颁统编教材。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这中间有一些约束条件,例如,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专业评估和公平竞争的考研命题。但也有6个学校采用了自编教材。

②课序、课时

在课程顺序上,有18个学校是先上中建史,后上外建史。在选择时段上,《中国建筑史》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有5个学校,安排在第五学期的有8个学校,在第六学期的有4个学校;另有一个学校安排2次,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七学期。

《中国建筑史》课程总学时大约分布在50个学时上下,少的仅32学时,多的达80学时。其中,近代史部分最多的约有32学时,最少的仅2学时,还有4个学校尚未开出。

③教学手段

讲课、板书加幻灯,再配以实习,仍是基本的教学手段。有5个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手段。

二、经验与建议(略)

先自我批评,上面的话说的不严谨。

教材手边没有,中建史批阅数稿,其中的文字也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是现有教材中最值得信赖的,这一点我是坚信的。

称汉长安、还是西汉长安,其实是个习惯问题,公布的国保名单也称[汉长安],但其后注明了[西汉],叫[汉长安],一般也不会往东汉去理解,加个[西],虽更准确,但显得烦琐,喝呵,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作者取舍吧。 [北魏洛阳]问题比较麻烦,

[汉魏洛阳],基本包全了,一全,问题就会就出来了,

眼下,大家熟悉和引用的,其实都是[北魏洛阳]城的考古成果,又有著名的《洛阳伽蓝记》,

但其和西汉、魏晋的继承关系,仔细回忆一番,现在好象还没理得清晰,城的位置没有像北京那样大的变化,但内部结构的变化,根据资料看,还是很大的,如宫室、闾/坊等,外郭可能是最大的变化(推测而已)。

公布的国保名单称为[汉魏洛阳故城],没有问题,但要讲城市史的话,[汉魏洛阳]似乎不妥,还是[北魏洛阳]准确,如果要上溯到前朝,称[西汉、魏晋、北魏洛阳]如何,虽然烦琐了点。西汉洛阳现在其实没什么东西能讲,曹魏还有个金镛城好讲,能讲的其实还是[北魏洛阳]。 我多事,好罗嗦。

请大家都来说说吧,LEO也来散散心吧, 班主抽空,要是能请教一下宿先生就好了,

汉魏洛阳,没嘛问题吧。要是汉魏洛阳不能叫,那北魏洛阳也不能叫了。

是没问题,呵呵,

但如果作为城市史教学上的事例,就稍有问题,

上面简单说过了,目前为止,四处被引用的复原图等材料,其实是50~70年代考古成果,宿先生有文章。北魏虽继承前朝,但有变化,北魏筑洛阳时,强调[汉化],某些东西会被过分强调或夸大,或更加复古(推测),这大概类似元大都。北魏继承前朝,城址虽然没有变化,但其内部结构和外郭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史料证明)。 讲城市,复原图很重要,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用的图是北魏时期,而非东汉时期,所以称[北魏洛阳]较稳妥。好比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要有区别。 东汉洛阳是什么样子,我没见过正式发表的复原图,或许现在有了?

宿先生当年一定考虑过这些问题,最早的北魏洛阳复原图是在他文章里出现的,大概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了。

我個人認爲,五京制度很重要,並且影響深遠,似乎是渤海囯先有——隨後遼金元?

屬於城市建制的範疇。

至於說到國防建築,我認爲一直以來都是缺的和不被重視的,因爲,大家是建築學出身的緣故,對國家防禦體系一直不重視,而這個方面中國一直都有自己的經驗和卓越的成就,並且和其他文化體系下的國防建築是不同的。記得嗎?長城春秋時就斷續的在建了,而且許多歷史階段也都成爲當時最卓越的營造成就之一部分,並且,城市建設的發展与邊境処的囯防建築的建設經驗不無關係!

此外還應當關注的是,沿海的海防建築——清末和近代的由沿海的諸多砲臺建築,我去那裏看的時候絕沒有想到清代的時候中國就用了德國產的大炮來捍衛海門,而且,國防建築業是特殊的建築類型,並且成體係——尤其值得關注!!!

另外我還想到了兩個:

運河

道路

這兩個也是長期以來沒有人問津的,但是對我們國家古代來講尤其重要——生命綫!!!

當然這是指研究的拓寬,並非說學生們應當掌握到這些,只是我覺得我們的研究可以伸展到這些領域去,等成果出來了,再有選擇的綜合到教材中去,但是應該去研究!!!:)

此外,

編撰《宋史》時為元代,他們那時就只編宋還是西夏遼金一起吵了許多年,最後還是都給編撰出來了——因爲元本身就是外族[那時的漢人看來]。

西)汉长安的问题应该没有问题了。

洛阳的问题,教材的标题是北魏洛阳,当然介绍的内容也以北魏洛阳为主,东周到东汉写的很简略,附图也是北魏洛阳推想图的。

大纲将“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列在一起,一来名称上遵从了习惯;二来,主要想介绍一下这几座城市在礼制风格上的探索。

如果在这三点上没有太大问题,是否可以不改?对本科生的教学毕竟不可能面面俱到,何况有些东西还在研究中,即便是教材提供的北魏洛阳图,不还是推想图吗?任课教师如果有较为深刻、透彻的研究,尽管可以在上课时发挥,这与专指会编写通用大纲的意图并不矛盾。

曹魏邺城可以和洛阳金镛城结合起来讲, 北魏洛阳还可以和平城、金中都、元大都等联系起来讲。这几个由外族建立的都城,倒是更接近[考工记]。

和南朝建康有什么联系,等LEO说吧,我不清楚。

那麽不照這樣教法允許麽?教學大綱是要求全國的建築史教師都必須遵循麽?有些迷惑。

看第一個列出的參考大綱和天津大學的參考大綱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

而徵求意見稿像是依照教材做出來的折衷大綱,還是覺得主旨不那麽鮮明,就是我上面那個帖子說的問題了

另外的問題估計大綱和教材都管不了,但是和《中國建築史》有關,我就借著這個提了,以後誰有機會把這個問題做做文章吧?其實我前面已經提過——沒有被人重視。

即是講授的第二個角度——歷史發展的角度,講授中國建築史的歷史發展。我的意見是看誰給把分期再弄弄,越來越覺得以社會形態史來分段建築歷史問題很大——不知道我國有沒有文化史或者藝術史的分期,最好把這個問題給弄弄,不是小問題!!!——我的管見吧?:{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中国建筑史 重点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心得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题库.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