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建筑史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0: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前言、原始、奴隶

教学前言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

二、中国古建筑概况及特征

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以木构架承重体系为主,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图0-6,0-7,0-8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2、建筑群的组合

3、建筑与环境

4、工官制度

三、学习《中建史》的目的及重要性

四、学习方法

1、培养兴趣

2、运用比较法

3、注重建筑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

4、从“使用功能、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三方面入手

五、《中建史》学科发展概况

1、理出《中建史》的头绪,建立了《中建史》学科体系

2、拓展成果,向纵深发展,逐渐进入到专题研究

3、研究在达到一定的广度后进入——新的阶段 ——理论研究阶段

六、《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内容:

以汉族建筑为主流,建筑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民间公共建筑、王府、居民、长城、桥梁等

七、古代建筑的时段划分:

原始社会(

六、七千年前~

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476年)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前475~公元1911年)战国~清

作业:

1、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理解。

2、中国古建筑所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举两个遗存实例。

3、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4、宇文恺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

5、李诫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

古代建筑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

一、前建筑活动

1、树居,

2、崖下居

3、岩洞居

二、建筑的创造

1、巢居:树居的发展

2、风篱和窝棚

3、窑洞

三、建筑创造突进

1、穴居(半穴居)——从地面窝棚演变——北方(黄河流域)

2、干阑——从巢居演化——南方(长江流域)

3、窑洞——沿用——西方(地质条件许可), (1)穴居系列:

穴居系列建筑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居住面逐渐升高

从室数看:一室——多室 从平面看:园形——园角方形——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长方形 要增加增加的标志”——恩格思 从形式看:从不规则——规则,

(2)干阑(南方)树居——巢居——干阑系列

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约7000年前),

(3)概述史前建筑两大流派

四、史前建筑艺术的体现——“大房子”、祭坛、巨石建筑

1、“大房子” (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

2、祭坛,图1-42,1-43

原始祭坛——是原始人露天祭祀自然神灵的场所,新石器中期开始出现

3、原始墓葬、巨石建筑

墓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高架葬等,以土葬为主。

①积石冢

②石棚

五、史前建筑的环境选择,树落规划

村落的群体规划,以向心集团式为特征

作业:

1、以图文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建筑主要两大体系的发展过程、特点及

对以后建筑的影响。

2、简述我国史前建筑的环境选择、村落规划。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为何类建筑形式?西安半坡村建筑遗址为何类建筑形式?陕西临潼姜寨建筑遗址为何类建筑形式?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1世纪-476)

(公元前2070年-前476)

夏、商、西周、春秋(共约1600年)

“城市的出现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

一、城市

(1)郑州宫殿 •

(2)盘龙城宫殿 •

(3)殷墟宫殿 •

(4)凤雏先周宫殿(宗庙) •

3、西周洛邑王城宫殿

4、春秋战国宫殿

5、春秋战国宗庙 • •

三、园林

农耕与围猎既是苑囿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其原始阶段最基本的功能,原始园林之另一重要性质是通神。 • •

四、墓葬 •“封土”——人工堆成高出平地的坟丘 •“椁”——棺材外套的大棺材

1、商周墓葬

西周墓已有封土,大量杀殉之风在西周中期后已稍有减退

2、战国墓葬

同商一样,建享堂

五、建筑装饰与色彩

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的组合,已基本确定

1、台基与柱础,晚商, 柱下常有装饰处理——柱础

2、屋身

装饰手段:涂饰、彩饰、雕刻、壁画 •

木构色彩:夏崇尚黑色,商崇尚白,周崇尚红,——《考工记》

3、屋顶

屋顶形式以“四阿”为主,夏、商以茅草覆顶,西周:瓦的发明促使屋顶材料的变化。

4、瓦当:

战国前盛行半当,汉以后半当消失,全为园当,秦以全当为主。

5、家俱:席地坐、卧之家俱 作业:

1、解释何为《兆域图》。

2、简要说明“凤雏西周宫殿”在建筑艺术上的重要意义,并图绘“凤雏西周宫殿”平面图。

3、简述奴隶社会建筑的装饰特征。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根据史学界意见,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主要依据:

1 .奴隶数增多;

2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 .城和军队的建立;

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一· 建筑史分期 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城郭建设、宫、庙、陵墓、囿、版筑技术 3·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礼制建筑:庙、堂、宫、室、寝

二·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 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神的崇拜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尚未形成的神的崇拜体系。

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明朗。中国建筑一

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

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

已见端倪。

3·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奴隶社会木工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砖、瓦已用于建筑,但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状态。 4· 周礼的萌芽、形成,对中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夏朝建立了军队、修城郭、 制定了刑法、修监狱,筑宫室台榭。 ·夏朝使用了铜器,史籍中有禹铸九鼎记载。二里头遗址中,不但发现了青铜器,而且还发现冶铜、铸铜遗址。 ·近代夏史一度被视作虚构的——疑古派 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

二· 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 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从发现的遗迹、出土的遗物以及地层叠压关系来判断,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商代文化早期之间的一种文化。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衔接的。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之后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之后紧接着是商代文化。

三 商代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帝辛 1075─1046 30 (一)· 概况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至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二)· 城市、宫殿 1· 郑州商城(嚣,或西亳)

遗址在郑州附近,发现大片遗址和一段夯土墙。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和各种作坊,大部分遗址在郑州市区,无法探明 《竹书纪年》:“帝仲丁迁于嚣”

从遗址规模、居民分布、职业和大量作坊看,是 城市遗址。这是目前

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

夯土墙遗址在城北,尚有数段露出地面。遗址宽4-6m,最宽处约7-8m,高4m,最高达 9m。 采用版筑技术 2·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面积约1.1平方公里 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

城垣四面中部各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

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

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型板。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 · 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 3·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位于河南安阳小屯( “殷” ) 分为甲乙丙三区 选址与布局

遗址未发现瓦,有铜锧

(三) · 陵墓 1 商周陵墓制式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四出(二出)羡道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2 实例

殷墟墓葬区

妇好墓

妇好墓1976年发掘。

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 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 武庚叛乱 。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

四、西周建筑 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今洛(公元前1046年-前771)

阳),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西周年表: 诸侯,“以藩屏周”。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周礼 年

在位4年 周建立了礼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的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周礼,是体现等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在位22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在位25年

昭王 前995年——前997年

在位19年

穆王 前976年——前992年

在位55年

(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前922年——前900年

在位23年

懿王 前899年——前892年

在位8年

孝王 前892年——前886年

在位6年

夷王 前885年——前878年

在位8年

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

在位37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在位14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在位46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

在位11年

(一)· 概况

商朝后期,居住于陕西歧山之南周原一带的周族兴盛起来,文王时其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武王继位的第二年,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周朝,迁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西周。

以藩屏周

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

制度和礼仪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 所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

庶人不得使用贵族的礼仪。

 刑罚

周建立了严格的刑罚,作为控制和 镇压的手段。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作坊分工比较细,号称“百 工

” 。青铜器铸造业在西周中期以后,已经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新 技术,许多铜器上铸有长篇铭文。

原始瓷器的制作已经比以前普遍, 并且在

建筑上开始使用瓦。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主要为官府所垄断, 因此称

“工商食官”。

文字 与商一样,周代凡大事也要进行占卜和占卦,视兆象和卦象判定凶吉。

井田制与农业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全国

土地名义 上皆归周王所有,即所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西周中期以后,发生了土地转让和交换的现象。 周朝建立以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具仍以木、石、骨、蚌器为主。耕作方法主要为协作式的“耦耕”,耕作技术实行定期休耕的撂荒制。

(二)· 建筑实例

西周的都城丰、镐、洛邑王城,遗址已无存

发现主要于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地区, 是周人灭商之前的“岐邑” 。周文王、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1· 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遗址 1976年发现,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 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

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

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相同 2· 召陈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

· 3 号基址为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 米左右。 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 · 2 号房基 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的 散水,宽0.6米· 这顶部已全部覆盖了瓦,并最早创造使用了瓦当。

瓦当均为半圆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当面平整,无突起的边轮。有些出土时当面纹痕内还残留有

朱红颜色,这种瓦当涂朱的做法为秦汉所继承。瓦当分为素面无纹和刻画纹饰两类

五 夏、商、西周建筑研究

(一)· 史料

1· 古籍

《尚书》、《史记》

《尚书》原名《书》,古籍中“《书》曰”,指得就是《尚书》。大约西汉初年,才在“《书》” 前加“尚”,认为是上古的书。

(二)· 主要建筑类型及意义

在金文中使用频率很高。庙的作用之大,以至于要做器献给庙。如《阜父壶》铭文:

□阜父乍□壶□ □酋其庙

用途:①祭祖—— 同宗② 天子册命大臣; 如《龙敦》铭文中:佳元年既望丁亥王才雍位日王格庙即立宰忽右龙立中庭③ 天子发布命令

(廟) 庙的几种名称

宗庙

大庙·太庙:

清庙

肃穆清静谓之清庙

享庙 宫

祖庙

始见于甲骨文。

金文中有大宫、太宫 

室属于宫(宗庙)的一部分。

始见于甲骨文,金文中有大室、太室、昊室等

天子诸侯日常居住场所。

“寝”始见于甲骨文。金文中,天子有大寝、路寝。 榭

始见于金文中的宣榭,早期记作射 。为建于高台上的

“习武屋” ,属于宫的一部分。

第三章

春秋、战国建筑概况

一、建筑史分期和历史文化背景: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铁器、耕牛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井田制随之瓦解,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的发展。从文化方面看: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产生了对后世有深广影响的儒家、道家.

(一)·建筑特征与成就: 1· 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

木工技术成熟,促进了室内装修和家具的制作

→ 鲁班(公输般)

瓦的数量和品种增多,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瓦 →

瓦匠

曾认为战国出现了砖,2004年周公墓中发现砖 2· 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不仅出现礼制建筑明堂,更对此后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寝,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周礼》、《礼记》3· 诸侯出于政治和享乐的需要,大建高台建筑.

一·《考工记》反映的建筑制度

《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其作者不详。西汉年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一篇,就以此书补之。至刘歆校订时,又将《周官》改为《周礼》,称为《周礼· 考工记》。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它记载了6门工艺

(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的30个工种的技术规则(缺两种)。其中攻木之工部分“匠人”一节,反映了春秋战国许多重要建筑制度。 1 · 匠人的职责与工官制度

《考工记》中规定匠人的职责有三项: · 建国

即给都城选择位置 ,测定方位、高程 · 营国

即规划都城,设计王宫、明堂、宗庙、

道路

为沟洫 即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仓库

由此可见,匠人是主管建筑工作的专职官吏。设专门部门掌管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组织管理,总结经验,制定规范的一整套制度,称工官制度 。

秦开始置将作少府;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大将.

隋称将作监,工官称将作监大监。 唐代工官仍称大将; 宋设监、少监各一; 元代有将作院;

明初设将作司,后隶属工部。 2 · 都城、王宫规划 · 都城规划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注:涂

——— 道路

一夫 ——— 100×100步2 1步约5-6尺 王宫规制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五之尊” 道路规制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总结: ①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 ②礼制秩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后寝 ③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④ 井田方格网系统式规划方法

二·《周礼》《礼记》等古籍反映的建筑制度 《周礼·典命》:

公之城,盖方九里,宫方九百步;

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宫方七百步;

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宫方五百步。

——城和宫殿规格,随所封的爵位升减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

——天子宫殿五重门,诸侯宫殿三重门

皋门 —— 皋,远。皋门在宫殿最南端 **

库门 ——有库房,战前笈阅,战后献俘 端

雉门 ——中门,建有双阙,上悬国典,

以示国人 午

应门 —— 正朝之门 太和门

路门 —— 寝门 乾清门

《礼记·玉藻》:

天子诸侯皆三朝 三朝制度 :外朝(大朝)、治朝、燕朝。 《管子 ·乘马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

川之上———城选址考虑到环境关系

三· 明堂、辟雍 三种表达方式: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

明堂· 辟雍 1· 明堂 明堂 是中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建筑,用于朝

会、祭祀、庆赏、习射、选士、教学等大典。明堂已无实物 《周礼》、《考工记》中对明堂如是记载: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

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九筵。

《大戴礼记· 盛德》记有: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聪,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园下方。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

……

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园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总结: ①平面:长方形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上园下方,以茅盖屋

用途 —— 礼仪,“明诸侯尊 卑

2 ·辟雍

辟雍

原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

《礼记·王制》有: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取其四面周水,圜如壁。《新论》: 王者始作圆池似璧形,实水其中,以环壅之,名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

始。

总结:

①平面:圆形壁,法天; ② 周水

象征王道流转 ③ 位于郊

④用途:天子的大学

一· 城市、宫殿 1· 概况

春秋时,各国都兴建城市和宫室。宫室多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

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 实例

① 春秋时期秦国雍城遗址  春秋时期秦国都城  1980年以来考古发掘 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米

 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其中1号建筑遗址,  推测为一座宗庙  建筑为由仪门、堂、室组成的四合院。 中庭地 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 祭祀性建筑

 散水

台阶四周,受檐落水处的砌筑。西周始用卵石砌筑,唐代出现预制的地砖

 阼阶 — 东边的台阶 ② 秦咸阳1号宫殿遗址

战国时期秦国宫殿。城位于陕西咸阳北部高原的南沿 1号宫殿遗址居中

60×45 M2 的夯土台基,高6M。台上构屋

③ 战国齐都临淄 · 城南北长约5公里,  东西宽约4公里  大城内散布着冶铁、 铸铁、制骨等作坊以  及纵横 的街道 ·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 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 也有作坊多处 二· 陵墓 1·《兆域图》及中山王陵

 1977年,在河北平山的战国中山王王陵,出土了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 兆域,墓茔地。《兆域图》,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

形制 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 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中间三座即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

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王的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从地面算起,总高可有20米以上  特征

① 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庄严肃穆

② 享堂高居 ③ 等级有序

④ 有封土(不同于商王陵的“不封不树”) ·《兆域图》的意义 ①《兆域图》的发掘,对战国墓有了全面地认识

②《兆域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比500。它是中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也是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2·春秋时期秦国雍城陵园遗址 ·已发现陵园13座,探明18座墓葬,尚看不出规律 · 有隍壕环绕 · 羡道 三·形象资料 1· 云纹铜屋

浙江绍兴狮子山出土 战国早期 形制:为三开间屋 屋顶有棱柱,上饰伏鸟

柱、屋顶及底缘,均饰勾连形云纹,

屋前有柱

左右壁镂空,后壁中央有窗 屋内跽坐六人,有的抚琴,有的吹笙,击鼓 3·中山王墓铜案 斗拱的萌芽 4·采桑猎钫上宫室图

屋下有高基,上为木构。屋分两间,故有立柱三,每间各有一门,门扉双扇。上端有斗拱承枋,枋上更有屋下有高基上为木构。屋分两间,故有立柱三,每间各有一门,门扉双扇。上端有斗拱承枋,枋上更有斗拱作平坐。上层未有柱之表现。但亦有两门,一门半启,有人自门内出。上层平坐似有四周栏干,平坐两端作向下斜垂之线以代表屋檐,借此珍罕之例证,已可以考知在此时期,建筑技术之发达至若何成熟水准,秦汉唐宋之规模,在此凝定,后代之基本结构,固已根本成立也。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第四章、秦汉建筑特色

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

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西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 8年

王莽时期:公元9年 - 公元23年

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 1 建筑成就与特征

一· 建筑成就与特征

1· 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

构技术的基本成熟期

结构方式 — 梁柱式、穿斗式、井干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成组斗拱

砖石建筑及拱券结构有较大发展 2·从建筑类型看,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阁、阙、栈道,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 从艺术风格看,秦汉建筑古朴凝重 ——“秦汉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 4· 从建筑材料看: · 秦汉(汉多)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砖。至迟在秦代 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瓦当在全国流行。汉代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椽头有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

5· 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

6· 有能力建造长城、骊山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二· 建筑详部(细部)特征 1· 屋顶(庑殿顶.悬山顶普遍,歇山.囤顶也已应用)

 坡度平缓、线形平直

 脊饰简朴  出檐深远 2 斗拱 ·构造

—— 栌斗 —— 拱 —— 升

· 类型

实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三升斗拱

多层斗

4 天花、门窗 ·

藻井

一种装饰于局部(重点部位)的天花

类型 覆斗形、圆形、斗

四、斗八 等 ·

① 天窗② 直棂窗 ③ 花窗 ④

直棂窗⑤花窗(柳叶) ·门

① 木门② 板门③ 石墓门 汉长安下水道铁闸门

秦代铜铺首

5·台基

6· 栏杆

①卧棂栏杆 汉明器②卧棂栏杆 两城山石刻③ 斗子蜀柱栏杆

两城山石刻④栏杆 汉明器 §4·2 秦汉建筑遗迹

一·城市、宫殿

1· 秦咸阳 ·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 ·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 207)秦朝灭亡 ·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渭河的北岸。 ·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 会联合对咸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74

~1975 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

城址北部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线附近的地方,有一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它坐落在秦时的上原谷道的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西侧为 1号遗址,东侧为2号遗址 阿房宫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朝宫。阿房宫即朝宫的前殿。计划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 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 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2· 汉长安(p43,p50) · 汉长安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由军将出生的杨城主持工程 · 90 年间随经济发展逐步建成 ·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其中长乐宫和未央宫最为著名。长乐宫由秦兴乐宫修复而成,

西汉初年,刘邦在此居住。 · 未央宫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等40多座宫殿楼阁。从西汉开始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

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皇帝都在此处理朝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 · 经过勘测,前殿位居全宫的正中央,基址南北长

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约15米,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  ·礼制格局:近似方形、城墙的每面各辟有三个门(旁3门),每门有三个门洞,与史书记载“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的建城制度相符合。城南郊设礼制建筑群、8街9陌(陌,东西向道路)

附设7座陵城,强制迁徙富豪来

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势力 · 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壕沟 二· 陵墓、坛庙 1· 骊山陵(秦始皇陵) ·

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封土)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

·

下层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 ·

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高43米 ·

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长6·3公里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

文献记载:“以铜为椁,……上画天文景宿之备,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丘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

2· 汉陵 制式 · 沿用了秦代的封土陵台(汉称“方上”) · 坟丘上建寝殿供祭祀 · 陵城周以城垣,驻兵 ·

迁富豪成陵邑,设苑囿 ·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黄肠,即柏木黄心,应为去皮后的柏木。题凑,即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 金(银)缕玉衣

3· 汉长安明堂辟雍遗址 · 建于西汉元始四年

· 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

国之阳的规定。明堂方位正南北 · 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 ·

围墙外绕圆形水沟,一说为辟雍 ·

明堂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推测为十字轴线对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

· 中层四“堂”。八“室 ”;底层是附属用房 ·

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

有可能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中心建筑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约合28步,恰与《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理想方案相同

三· 阙、石祠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标志性建筑。建于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府第前(内)。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

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古代“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1· 高颐墓阙 · 位于四川雅安市城东 · 建于东汉,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

为现存30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

· 东西两阙相距13.6 米,

东阙现仅存阙身,西阙即高颐阙保存完 好 · 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

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十分紧密 ·2·平阳府君阙 · 位于绵阳市芙蓉桥西岸 · 双阙,一南一北,相距26米

· 用巨石、板石堆砌而成

· 阙高3.5米 3·冯焕阙 · 位于四川渠县北赵家坪 · 冯焕是东汉安帝时人,曾 任幽  州刺史 ,东汉延光元年(1

21年)

 被陷害下狱 · 双阙,东西各一,现仅存东阙 · 高 4.38米,仿木结构 · 阙身由青砂石做成,由三层大石

叠成顶部 · 庑殿式屋顶 4·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 · 三阙都位于河南登封,均建于东汉帝安帝年间(公元lO7年至l25年)并称汉三阙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庙阙 ·太室阙是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阙上有篆隶铭文和雕刻画像,内容为车马出行、马戏、倒立、斗鸡、羊头、玄武、犬逐兔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 ·

启母阙

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启母庙因启母 石而建,阙身的画像保存较完整的有6O余幅 ·

少室阙

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 四 · 园林、住宅 1· 建章宫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

《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汉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阁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

布局: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一池三山”的布局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作业

1、课堂作业: (1)长城起源与哪朝?现留砖砌长城为哪朝遗物? (2)一般说,高台建筑盛行与哪几朝? (3)我国木架建筑体系于哪朝基本成熟? (4)汉朝建筑哪两种屋顶形式较普遍?那时建筑出现了歇山顶吗? (5)简述我国古建筑院落组合的三种形式。

(6)简述何为《兆域图》。 (7)简述古建筑中“观”与“阙”的区别。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公元220年——589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

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首先,在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佛教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中国大分裂的时代,王权受到削弱,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诸侯割据,封建势力增强。第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文艺,发生了一次文化面貌上的转折,表现在:

1·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佛教建筑(塔、寺、石窟)的发展, 并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使得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 · 佛教虽然在西汉传入中国,但主要在西域僧和统治阶级中传播。魏晋南北朝,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晋的柔和、精丽、圆润。如宗白华说: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

的美的境界。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探索》 3· 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士大夫寄情山水,使造园之风盛行。自觉地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又促成了山水园问世。

二· 魏晋南北朝建筑细部特征

1· 屋顶

·

类型:庑殿、歇山

·

坡度增加

·

屋檐有生起

·

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

·

琉璃瓦开始使用于建筑 栌斗替木承阑额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 3· 天花 ·平棊

一种比较讲究的室内吊顶,由方木相交 构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多边性的格子,覆盖有天花板,绘有彩画 ·平闇 ·人字坡 ·覆斗型藻井

5·柱 ·纹饰消失 ·种类减少 ·加工圆滑 ·梭柱 6·柱础

·覆盆式

·覆莲式 7·台基、门窗

第二节

佛教建筑 一· 佛塔 塔,亦称浮屠、窣堵坡 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 性坟墓的通称,为梵文Stūpa的音译,原义为 “高显处”或“高坟”。它的造型: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尤其在造楼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经验,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匠人在设计塔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 1· 楼阁式塔 · 楼阁式塔系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是佛

塔中国化的产物 · 楼阁式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

东汉献帝初平四年(193)笮融于徐州建造的浮屠祠塔:

下为重楼、上垒金盘,由堂阁周围,可容三千许人。 · 文献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据称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 三· 石窟 1·概况 · 石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一类佛教建筑,源自印度的支提窟 · 魏晋南北朝凿窟之风遍及中国,西起新疆、东至山东、北到辽宁,南抵浙江。最重要的石窟有: ①大同云冈石窟; ②甘肃敦煌莫高窟; ③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④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⑤洛阳龙门石窟。

上述石窟除敦煌、龙门外,隋唐以后便没有继续开凿 2· 型制

石窟在印度有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之分,传入中国后按照中国的国情习俗加以改变。从支提窟→石窟寺的演进,可以见出石窟这一外来建筑吸收、融合、创造的过程。 四·佛寺

1· 概况

· 佛寺最初的记载是东汉的鸿泸寺

· 魏晋时期大兴佛寺,北魏仅洛阳就有1367所。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此种风格布局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述了当时洛阳40 座重要佛寺,其中以永宁寺为最。 2·实例 ① 永宁寺 · 北魏熙平元年(公元 516年)胡灵太后建 · 型制:以塔为中心,方形平面,围墙四面各开一门正对塔。

围绕塔四周布置堂、阁 · 西域的型制,汉代礼制建筑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宫殿、陵墓、园林

一·城市 1· 北魏洛阳 · 宫城、皇城、外郭三重 · 礼制格局及变通

——加强了南北中轴线

——依礼制格局布置官署、太庙、太社

——对佛教的重视:永宁寺 二· 陵墓 1· 型制: · 于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避邪各一对 · 不设享堂 · 规模变小 2 ·实例: ① 梁萧景墓

· 萧景(477年-523 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萧崇之之子。少好学,长于辞令。

·神道石柱 ·避邪

② 北齐义慈惠石柱 · 位于河北定兴县,是一个墓地的标志 · 约建于北齐天统三年至武平九年间(567~570) · 石柱用石灰石累迭而成,通高6.65米,分基础、柱身和石座三部分。石柱下方是两层方台和一层莲瓣组成的墓座 · 八角形柱子上段,为呈四边形的刻题铭,刻在各面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 全文共3,400余字, · 柱头:仿木结构佛殿

——生起

——梭柱 三· 园林 1·概况

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山水成为园林的骨干。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

的自然形势。园林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同时配以楼、馆、亭;造成山顶有楼,跨水为阁,流水成景的极妙自然意境。叠石造山的技术亦己提高。

文献记载:吴魏明帝起景阳山於方林园中,重岩复岭,深溪洞壑,高山巨树,悬蒿垂罗,崎岖石路,涧道盘纡,景色自然。 2· 类型

私家宅园

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据《洛阳伽兰记》记载:“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寺庙园林

此时贵族舍宅为寺之风盛,佛寺中亦多名园

皇家园林 3· 实例 ① 金谷园

建于西晋,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

位于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园主石祟

石祟,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晚年辞官后,

退居 “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据他自著《金谷诗》:

余有别庐在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 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田四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礁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

地形既有起伏,又是临河而建,

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河边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园中养鸡鸭等

第六章:封建社会中期 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代 (公元581年-618年)37年

代 (公元618年-907年)289年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960年)53年

§6·1 隋、唐、五代建筑概况 一· 历史文化背景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成熟期 · 从世界建筑史看,西欧尚处在割据状态,拜占庭帝国走向没落,中国的建筑成就,从世界建筑史看,也是领先的。于是流传到日本、朝鲜.1· 隋

( 公元581年-618年) 隋代虽然仅存了37年,但上承北魏,下启盛唐,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

① 城市建设

隋文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为以后的唐长安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605年)又营建东都洛阳.

② 开凿了大运河

南起杭州,北到涿州郡(今北京)长1794公里。从隋代到清代,始终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沟通南北经济文化,推动社会繁荣,起了重大作用 ③ 建筑技术方面

大业年间(605-618)李春修建了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跨度达37米,线型优美,受力合理 ,是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2 ·唐

代 (公元618年- 907年)

唐代前期百余年统一和相对稳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失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潮。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①·城市、宫殿建设

在隋代大兴城基础上扩建唐长安,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②·宗教建筑

保存了中国最早的木构大殿南禅寺、佛光寺和大量的佛塔 道教建筑的发展 ③·文化上开放

导致艺术风格上浪漫、雍容大度,以诗歌艺术为代表 3·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960年) 从公元907年唐哀帝逊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

期频频的兵戎相见,政权屡有更迭。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十国之中,除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 国皆在南方,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士族移徙南方以避祸乱,带去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 建筑成就与特征 1·从建筑技术看: ·

木构建筑体系自汉代成熟,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突出表现于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

如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

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造塔促进。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如西安大雁塔(楼阁式砖石塔),西安小雁塔(密檐式砖石塔)。出现了砖城 2·从建筑设计和施工看:

·建筑群处理趋于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 ·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一般在墙上画图,按图施工。有专职掌握设

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在隋代大兴城基础上扩建唐长安,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3·从建筑艺术风格看: ·唐风: 粗旷、雄浑、瑰丽、柔和,以气格取胜,气质雍容大度 如屋顶舒展平远,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唐代木构的斗拱、柱、梁等构件,与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 4·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 ·佛寺 → 中国的殿堂式

佛塔 →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取四边形平面 ·石窟 → 石窟寺 三· 建筑细部特征 1·屋顶 ·坡度

1:5-4 ·出檐深远 ·线型(举折法) 递减急、有力 ·装饰 朴实,数量适中,主要有鸱尾、悬鱼

生起(或无生起) · 收山

歇山顶(九脊殿)的一种特殊做法 , 将歇山顶上部的山墙面向内收缩,减少屋顶的沉重感

·推山 庑殿顶(四阿顶)的一种特殊做法,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四条垂脊从45度斜线变为柔和曲线。推山后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不架距离都不一致。

2·斗拱 ·出现成组出挑斗拱 ·既是结构件,也是装饰件,斗拱硕大 3·梁架 梁(栿) ·明栿 — 露明可见的梁。常于天花下,或不设 天花(称彻上露明造)时 ·草栿 — 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常于天花上 ·乳栿 — 檐柱与内檐柱之间的短梁.

明乳栿

草乳栿 ·平梁、四椽栿、六椽栿、八椽栿 ·月梁 枋 ·普拍枋 ·替木

·叉手 ·托脚 ·驼峰 4·柱 ·侧脚 5·门、窗 ·乌头门

→ 牌坊 6·柱础

7·台基、平座、栏杆

·唐宋斗栱的构造 · 朵 ——

一组斗拱称作一朵 · 栌

斗 —— 每朵下部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 · 昂 —— 斗拱中用于出跳的构件。

昂很尊贵,较高等级的建筑才能用昂。类型:批竹昂、琴面昂 · 华 拱

——

前后出跳的拱 华拱可挑出1- 5层,每层称一跳,跳数反映了建筑等级的高低 单层塔 神通寺四门塔 · 位于济南历城县 · 高约13米 · 塔全部用青石块砌成 · 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 塔平面呈正方形,每面宽7.38米,中央开圆拱门 • ·

塔室有石块砌成的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有一个圆雕的佛像 •

 §6· 2 城市、宫殿、陵墓

一· 城市

1· 隋大兴(唐长安)

· 公元582年,隋代在汉代长安城南方建新都大兴,唐代续建,易名长安。

· 面积 84平方公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市。(明清北京为60平方公里)

 由高颎和宇文恺负责  · 宇文恺(555-612) 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字安乐,朔方夏州人,后居长安。隋文帝时,任营新都副监。曾征民工开凿广通渠,决渭水以流入黄河,籍通漕运。隋炀帝建东部时,任东都副监,转升将作大匠。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及宫殿衙署。包括隋宗庙、仁寿宫(唐九成宫)、隋文帝陵等重大工程。宇文恺还曾对周明堂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制作了立体模型(木样);在明堂建筑图和木样中都使用了比例尺。 宇文恺著有《东都图

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史》中流传到现在外,其余都已失传。

二·宫殿 1· 大明宫 · 公元634年始建 · 位于长安东北部高地 · 主要建筑:

大典殿堂位于正门后600米,左右有对称廊庑 2·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 · 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修建的一座离宫,唐太宗时改建为九成宫。位于海拔1100米的山谷中,夏季凉爽,是隋文帝、唐太宗等避暑之地 ·近年在陕西麟游县发掘 · 青山环绕,绿水穿流,风景极佳,属山地园 林格局 三·陵墓 1·唐代陵墓的特征 · 利用天然山地,因山为穴。大多不用秦汉人工夯筑封土的方法 · 继承了北朝沿神道设阙、石人、石马、石狮、华表等 · 陵区植柏树,文献称为“柏城”。用松柏作为纪念祭祀场所 绿化树种,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 沿袭汉朝的格局,兆域(陵区)严整的规划。以砖砌成多个隔间的墓室 2·实例

①李治(高宗)与武后陵 ·平面 ·礼制格局

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 ·风水格局 · 神道与石像生

—— 陵南端入口有双阙 —— 东西乳峰上置乳阙 —— 南神门外列石象,

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

②永泰公主墓

③ 王建墓(永陵)

 ·王建,五代前蜀国国主

宋(960-1279)

建筑艺术水平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宋都城汴梁

第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宋《营造法式》,作者,李诫

第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忖托出主体建筑

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小木作

色彩、琉璃瓦

第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桥梁:万安桥,长540m。

第六、园林兴盛

花冈石

辽(907-1125)金(1115-1234)

(一)辽:延习唐代建筑风格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楼阁式)

河北蓟县独乐寺

(二)金:延习宋代建筑风格

建筑色彩与装饰 作业: 1)河北赵县安济桥建于哪朝?由哪

位主持建造?

2)我国古代哪座城市规模最大? 3)简述辽、金建筑的建筑风格。 4)试述唐代建筑的成就及特征。 5)比较唐宋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重点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心得

中国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题库.

会展设计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推荐]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