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三只眼看“面子”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0: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只眼看“面子” (2006-02-03 07:26:34)

遇到不好意思和尴尬的事情,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忍不住弄出来点不雅的动静,无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会脸红,这是个生理现象。但外国人脸红过了,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好象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但我们中国人脸红过了,马上开始在心里打小九九:刚才有没有丢了“面子”?半天缓不过劲来。这个“面子”与脸有关(所以“丢面子”也可以说“丢脸”),但又是个及其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许多先辈学者和文学大师如钱钟书、柏杨等都有论及。笔者不才,长期客居海外,有幸游历亚、非、欧、美,换个角度再看面子问题,似乎有了一点新的理解。 面子的用处

每个中国人都很要面子,而且这面子观似乎是与生俱来。我的儿子生长在海外,从小用勺子吃饭,快十岁了,还不会用筷子。这哪里还有个炎黄子孙的样子!我们作父母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软硬兼施,言传身教,几乎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都搬出来了依然没有效果。儿子一句话就把我们顶回去:“你们不觉得用勺子吃更方便吗?”有一天,我们请美国朋友到当地中餐馆吃饭,特意交代跑堂的小伙子给美国人和我儿子拿上刀叉、勺子,免得这几位用筷子受罪。没想到那美国人一口回绝:“在中餐馆吃饭就得用筷子。”这洋人说到做到,使起筷子来还真像那么回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这天开始,我那不争气的儿子居然宣布他也要用筷子吃饭,而且只几天功夫就掌握了操纵筷子的基本动作。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我们夫妇的旁敲侧击,终于搞清楚其中的原委:原来是那天在中餐馆,美国人使用中国的筷子吃饭,而他小子生得一付中国人模样,却要用勺子,我儿子他把“面子”丢啦!

早知道“面子”这么有效果,早搬出来用多好。由此联想到台湾高震东先生创立的“台湾忠信高级工商管理学校”。这所学校的英文教学据说在台湾很有名。留美班英文教材第一页上印着这样一段话:

“中国人学英文是我们的国耻行为,学英文是中国最可悲的行为,但我们不得不学,因为别人超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然后才能超过他们!我们要以夷制夷!非把英文学好不可,所以要咬牙切齿学英文!我们学英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美国洗盘子刷马桶,去伺候外国人,去做丢尽祖宗八辈脸的事!” 这段文字最关键、最成功也最绝妙之处是最后那句“丢尽祖宗八辈脸”。丢自己脸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不可忍受了,更何况连“祖宗八辈”的脸一起都要丢呢!有这“丢面子”的威胁,从高先生的学校出去的学生英语据说都很好。

面子的价值

初到国外发现外国人进出弹簧门往往要看看后面有没有跟着其他人,如果有一定要轻轻拉住门,等人家走过来再放手。同样的场合我们中国人一般目不斜视,扬长而入,管他后面有没有人。有人说中国人缺乏礼貌,也有人说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不过,往深里想一想,这里面还是有“面子”的因素在作崇。试想,我又不该他欠他,凭什么要给那么大面子拉住门等后面的来人呢?即使有在国外入乡随俗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中国人,回到祖国作君子状拉门等人,说不定把后面的人吓着也未可知。要知道在国内,拉门恭候来人的只有宾馆的服务员,其他人咱还是自然点吧! 再举个例子,外国人喜欢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客人上门总是要带点什么礼物,比如鲜花、香槟酒之类,空手而来是很不礼貌的事。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大都患有乡愁症,互相之间更是少不了串门交际,但似乎除了逢年过节或有求于人一般很少带礼物上门,进门来打个哈哈就行了。不过仔细想想,我们去朋友家作客真的什么都不带吗?有人请你,你接受了,这在中国人看来叫做“给面子”或者“赏脸”,这比什么贵重礼物都重要。外国人不晓得面子的价值,所以去朋友那里作客还得搭上件礼物。

面子有价值,所以可以用来换钱。换句话说,如果有足够的补偿的话,面子是可以暂时放下去的,所以我们国粹里又有“笑贫不笑娼”的说法。我十几年前刚到国外“插队”留学时,一起在餐馆打工的有位国内某大学的付教授。我一个学生仔端盘子跑堂已经觉得有失颜面,他堂堂教授的心境也可想而知,何况那没有文化的老板娘训起人来一点情面也不讲。我下工和他闲聊,发现教授的心理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不平衡。他给我算了这么一笔帐:当时他在国内的工资不过百元左右,而在这里跑堂一个月挣小一千美元,顶国内几年的工资了。

近年来,国内新出来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已经很少有像我们当年那么穷困潦倒,现在给千把美元不能再吸引教授去端盘子了。这说明我们中国人的面子升值了,这是大好事;但面子值钱了,海外中国人间互相帮助“给面子”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面子的相对性

面子有用,又有价值,可是我时常怀疑我们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好面子。回国乘飞机,候机室里叽叽喳喳的人都是咱炎黄子孙,外国人都悄没声地在念书。一旦喇叭里宣布“现在开始登机”,呼啦一下众多的中国人都往机舱入口拥去,男男女女挤得前胸贴后背,没有人觉得丢面子。有外国人看着这一情景,不解地问:“不是都有座位吗,为什么要着急呢?”我顺水推舟的说:“好不容易熬到回国的这一刻,大家心情激动,可能太兴奋了,哪怕早一分钟登上飞机也觉得是个安慰。”嘴上如此说,但咱心里明镜似的:没看见中国人手里的大包小包,早上去先把座位上面的行李舱占了。等你老外上去找不着地方放手提行李,咱就当没看见。 在机场的一幕还是在国外,国内类似的事情多了去了,不足为奇。走在国内城市的大街上常会听到有人吵架,口角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会骂另一方“不要脸”。中文里骂人的话多得数不胜数,惟有这“不要脸”三个字最奇妙。如果口角双方原本并不认识,被骂“不要脸”的人根本无所谓,还会还口:“面子卖多少钱一斤啊?”如果口角的双方是熟人,这三个字又是最重的,一旦出口那必然是到了反目成仇、不可收拾的地步。

原来这“面子”还有相对性。中国人的精心呵护的面子只是给家人、朋友、上司、下属、同事和熟人看的,在这个圈子里面子的价值连城,万一不慎把脸丢了,一死了之的人也不鲜见。可是同样的一张脸,到了陌生的地方,忽然贬值“跌份”,情不自禁会说出“面子值多少钱”这种话来。

外国人有“面子”吗?

当然,说“面子”在外人面前贬值也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这“外人”是外国人,那事情又另当别论,因为这可能关乎到国家的“面子”。记得小时候,还是*时期,一次有重要外宾来访,老师吩咐我们小学生一律穿新衣服上学。我母亲起初不肯给我买,说是家里钱紧,再说不逢年过节买什么新衣服。我学老师的口气说:“丢老师的脸事小,丢了国家的脸谁担待的了?”,没费功夫就把母亲说服了。我在工厂上班的大哥也得到通知,外宾来的那天去商店“买”东西,制造市场繁荣的表面气氛(外宾走了以后再把从商店拿出来的暖水瓶、搪瓷盆之类的商品送回去)。现在时代不同了,*时的荒唐事当然是没有了。但是外国人来了,不管怎样请吃陪玩之类的表面文章该作的还是得作。

我时常捉摸,这外国人到底有没有“面子”?要是根本没有,咱中国人忙活半天,岂非是对牛弹琴?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东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深受传统儒教影响的国家,心理素质与咱中国人相仿,重视“面子”自不必说。至于其他地方,就值得考究了。我有一位印度朋友,从我这里借走了一本珍藏的经济学著作,久不归还。我耐不住催他几次,他正色对我说:“你别担心。如果我不还,你丢的是一本书,我丢的是我的脸。这种傻事我可不干。”果然不久后那本书就物归原主。

据我亲身的观察与体验,越是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就越要面子。就以欧洲的法国为例来说吧,虽然法语里“脸”这个词并没有类似中文里“面子”的意思,但不会说不等于没有他们不懂脸面的问题。据说法国人过去由于不爱洗澡,于是才绞尽脑汁发明了香水遮掩体味。每年夏天

七、八月份,是法国的暑期,不光大中小学生放假,而且公司和机关的职员也都轮流放假。法国人放假可不兴在家里歇着,一定要离家出走到海边、上山或出国才算。放假归来,同事会打听:“到哪里放假去了?”没有钱或者实在懒得动弹的人,暑期在家里窝着怕遭人笑话,把窗户关严,给外人以出去度假的印象。法国人好面子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美国,我本来对他们有没有“面子”问题一直吃不准,直到闹出“拉链门”事件,这才算看出一点名堂。堂堂美国总统与实习小女生有染的事传出后,中国人一谈起来就长嘘短叹:这下克林顿可丢了面子了,就是不被国会弹劾,背着这黑锅今后这总统可怎么当啊!但美国人的思路与我们不同,他们要搞清楚的是总统有没有骗人,如果真撒了谎,那就请他走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独立检查官虽然证明了克林顿与列文斯基的确有不正当的关系,但没有证据表明克林顿撒谎,所以总统照做不误。看来美国人有脸但不知道什么是“面子”,我们不可以己之心度人家美国人之腹,今后与美国人打交道时谨记。

第三只眼看教育

第三只眼看转型

第三只眼看网络

第三只眼看时尚职业

母亲疯了——第三只眼看《怪物》

第三只眼看莫言获奖

一盏灯,一行人——第三只眼看“知行中国”

第三只眼看“全松茶”的营销策划

第三只眼看银行现行的绩效工资制度

第三只眼看当今企业的“用工荒”

第三只眼看“面子”
《第三只眼看“面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