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同济大学夜大广告学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7: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名词解释

1.传播学中5W模式:拉斯韦尔。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研究内容:传播者(控制分心)、传播讯息(内容分析)、传播媒介(媒介分析)、受众(受众分析)、传播效果(效果分析)等。 2.群体感染: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3.沉默的螺旋:得到赞同观点越多积极参与者越多。缺失赞同或遭到攻击时,人们会保持沉默。沉默造成增势,如此循环,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4.培养理论: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5.传播的类型:①传统分类为:自我(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②按照传播中所运用的符号分为言语传播和非语言传播两种类型;③从传播媒介可以将人类传播划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类;④从行为主体的角度,传播也就可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

6.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

7.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②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③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及时,所以双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④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⑤在人际传播活动中,特别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8.人内传播的特点:①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保持衔接关系;②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③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④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9.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二、论述题

1.分析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的区别(理论结合例子):

★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表现为盲信和盲从。例:纳粹的宣传片就是群体暗示的经典之作。

★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例: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球迷暴动、印尼发生的迫害华人事件都是群体感染的负面案例。

2.从米德的主我、客我方面谈人内传播理论:

①主我I:意愿和行为主体②客我me: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③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④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互动⑤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⑥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

3.大众传播的积极和消极功能:

★积极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实施教育、提供社会服务、丰富文化娱乐。

★消极功能:①大众传播是即可以为善服务,有可以为恶废物的强大工具②环境监视功能:麻醉、信息超载、文化渗透③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弊端的报道;受众主动判断精神减弱④教育或文化传递功能:标准化教育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⑤娱乐功能:娱乐至死;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等。

4.传播效果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②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③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5.组织内传播的正式与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①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②纵向传播:有单向流动的性质,根据信息的流向,又区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两种。

★非正式渠道:①组织内的人际传播渠道。②组织内的群体传播渠道。

6.麦克卢汉的四个学说: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它说明传媒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有重要启发意义,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思辨性推论。 2媒介即讯息: ★受众影响:

①传播媒介影响了我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

②印刷媒介强调的是视觉,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使思想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重复的和逻辑的,它使人类的思考可以与感情分开;

③印刷媒介带着专业和技术的分化,同时也造成了疏离感与个人主义。 ★社会层面:

①印刷媒介使国家可能产生并导致民族主义的高涨;

②电视可能恢复印刷媒介所毁坏的感官比例的平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无关紧要的; ③媒介内容就像破门而入的盗贼携带的一块多汁的肉,目的是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 3热媒介与冷媒介:

来源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冷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为受众填补缺失或模糊的信息提供机会。

★热媒介: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给受众提供充分且清晰的信息。

★区别:①冷媒体邀请人深度参与,它兼收并蓄;热媒介剥夺人深度参与的机会,它排斥异己。②热媒介并不留下这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媒介的清晰度低,参与度就高。

○热媒介是一种感觉延伸,它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资料完备的状态。

★例:

1、从视觉上说,照片具有高清晰度。卡通画只有低清晰度,因为他提供的信息非常少。

2、电视是一种冷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它给耳朵提供的信息量少的可怜,大量信息要靠自己去填补。

★冷热的外延拓展:冷媒介和热媒介调节者文化的环境的温度,他们给文化环境提供信息,又反过来从文化环境中吸取能力。一种或一群媒介可以吧文化炒热,热文化常常刺激冷媒介的兴起,反之亦然。

★作用影响:麦克卢汉用冷热分析美国政治力量的消长,在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根据自身特点,巧妙利用各种媒介的冷热特性,扬长避短,争取将更好的一面呈现给选民。 4地球村的提出:

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 我们的中枢神经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抹去了我们星球上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①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②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启迪意义; ③关于地球村的语言,也是符号当代世界的发展。 ★片面性

①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卫衣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工具或技术的主宰对象; ③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单人不完全受感觉支配。

7.议程设置理论: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观点

①大众媒介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④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诞生在传统媒体生态之下:传播权集中在少数媒介手里,受众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动性的发挥也只是从常接触的媒介中去选择。 虽然公众有个人议程,但只是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后的议程,由于传播活动处于卖方市场,他们不可能也没能力自己设置议程。

8.知沟假说理论 Knowledge Gap 蒂奇诺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尽管大众传媒将同样的知识信息传送到每个家庭和社会角落,人民在接触和利用的机会上平等,但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并非如此。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没有钱请家庭教师,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

○ 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芝麻街

○ 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来改善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通过制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利用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就成为“补充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

○ 在对该系列片播放后的实际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一举措失败了。

○ (塞萨米大街)播出后虽然对贫富儿童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但总的实际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

○ 这部以缓解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电视系列片,播出后的实际效果(后面两字没有) ○ 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

缩小甚至消除知沟的某些条件:

1、在多元化社区,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信仰,因而知沟有扩大趋势;在同质性社区里,人们的信息渠道虽不正式但相同,知沟则有缩小趋势。

2、当人们对某个议题感到冲突时,知沟也可能缩小,知沟引起的社会关切程度越大,知沟就越可能缩小。

3、差异不但表现在知识水平上,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上,除了大众媒介,人际传播等各种传播方式都影响着知沟,这就使得知沟假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 知沟假说被置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之中。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念或科技的不断接受。知沟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可能引起公众在这些方面的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变迁有深远影响。 ○ MEF 100元电脑:目标:每位落后地区学童人手一机

○ 基本概念:

1、社会结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性别、城乡

2、不同阶层间的知识差距:天花板效应,优势者早就知道,劣势者因媒体传播也迟早知道。

3、社会系统中的资讯流通量。

○ 提契纳的理论修正:

1、原提出,知沟的5个原因:传播技巧、资料存量、社会接触、选择性暴露/接受/记忆,媒价性质。

2、修正后,加入社会系统变项:事件的本质,事件对系统的冲突程度,媒介报道的重复程度

○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造成“知沟”扩大: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第

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视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第

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会活动越活越,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第

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第

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当今的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

○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信息就是财富 Information rich-Information poor ○ “知沟”假设可用以下方式表达:第

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

○ “知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当大众媒介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

○ 媒介使用与知沟的关系

1、教育程度低媒介使用少,教育程度高媒介使用多,知沟越大;

2、教育程度高但媒介使用少,教育程度低但媒介使用多,知沟越小;

3、教育程度高

○ 关于传播效果的探讨:

1、大众传播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知识差距;

2、大众传播可能使得所有人的知识水平提高;

3、但是不同群体的提高水平是不一样的,而社会的知识沟有增大的趋势。

广告学概论复习资料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与广告学

同济大学夜大继续教育课程表

广告学复习资料

广告学复习资料

《广告学概论》

传播学复习资料

广告学精简复习资料

广告学概论28512

同济大学夜大广告学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同济大学夜大广告学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