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搭起创新的桥梁》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7:22: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搭起创新的桥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搭起创新的桥梁》是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十五课第二框的内容。它是第七单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这一主题单元里的最后一框,这一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为九年级学习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基础。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求异等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教材安排了“让创新思维闪光”和“积累知识,勇于实践”两个层次的内容。、内容的编排,体现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掘自身的潜能。因此,本课可以说是整个单元的各项教学目标的综合,在整个单元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创新的魅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掘自身的潜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了解想象的方法,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创新的精髓所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生除了懂得创新内涵和基本要求外,难在真正的落实到行动,因此“积累知识,勇于实践”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科技的发展靠创新,把握好好奇心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去实践。为此搭建起创新的桥梁。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较差,教师需要及时点播,帮助学生形成结论。

2、教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品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了:

(1)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法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方法,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活动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积极探索性得以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以其直观的特点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兴趣化,乏味的知识生动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视觉、听觉等多个

1 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学法: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上重要的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所以,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创造的火花才会闪现,个性才得以发展。

4、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教学,形象直观,容量大,引发学生兴趣。

5、教材处理

本框两个标题,在讲授时,把二者整合一下,融为一体,作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一主题下进行,打乱教材,增添新故事,让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

6、设计理念

(1)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作为新课程构建的基础,努力开发和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如时事资源、生活资源、音像资源、教材资源、问题资源、学科资源、活动资源,以及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等。

(2)遵循“常态、简约、本真”的原则,力求真实、简洁、实用,以服务学生为本,追求原生态的有研究价值的教学。 (3)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设计思路。除授课开始的“新闻播报”外,主要设计两大板块:一是感悟创新,二是践行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这一教学环节要注意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合理紧凑,活动安排适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已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课前预习案】

(1)课前让学生广泛收集古今中外,大到发明家,小到普通老百姓的创造发明的事例。

(2)小组同学对感兴趣的某种物品进行“寻根溯源”,了解最初的发明者。如纸杯、方便面、空调、电视机等。

【课内探究案】

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板块: 一:新闻播报(4分钟)

八年级的新闻播报,是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尽量与教材同步的材料,提炼出其中的有效信息,并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课前向全体同学播报收集的新闻材料,并组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教师予以总结评价。

【其目的是开发利用时事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感悟创新(25分钟)

(一) 感性篇:列举实例,领悟创新的魅力,初步了解创新的方法。

第一:播放视频----实地体验 “鸟巢”令世人惊叹的科技含量,让学生感受科技的

2 巨大魅力。

【视频的播放使学生明白世界上如此独一无二的“鸟巢”,完全是智慧的结晶,是创新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第二,先让学生列举身边物品课桌不断改进、创新的方面,再列举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课桌,引导学生观察、想像、质疑等,启迪创新思维,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

第二,展示图片“可调式书桌洞”,观看录像“新型课桌”,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过程并谈感悟。教师适时追问、点拨、总结。

【此处材料的选取具有以下特点:

(一)这些都是同学们的同龄人的创意,容易引发心理上的认可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可调式书桌洞”选取的是学生搜集到的创新事例,有利于鼓励学生搜集、提炼最佳信息;

(三)两材料均属于热点和焦点问题,而这些创新正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较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其直观的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时时、处处、人人都可创新,而且创新有“法”可循。

(二)理性篇:进一步把握创新的方法,并体悟其重要性和具体要求。 第一:精选课本中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典型案例。 第二:展示同龄人的创新故事:

(1)展示莱芜陈毅中学刘子洋发明通用计算器的事例。(采访视频) (2)初中女生发明“自动铅笔多芯器”事例。

让学生结合材料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创新的方法,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教师及时点拨、总结。 【本环节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资源。重点选取典型案例,重新设计问题,既避免了预习时学生可能产生的枯燥,又将整课内容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归纳篇:知识小结,让学生用公式表示本课学习的内容。

【“公式”一般是数学等理科的学习方法,此处用做本课的小结,也算是“创新”。既是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和提升,也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算是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三、践行创新

1.展示篇:创意无限,变“废”为宝。(7分钟)

生活中有许多“废品” ,如矿泉水瓶、易拉罐、废报纸、奶盒等,让学生想个妙招让它们变“废”为宝,争做小小发明家。

【让学生畅所欲言,获得体验,提高认识,使学生明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积累知识,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2.责任篇:放眼世纪大难题。(4分钟)

课件展示“21世纪科技10大难题”,让学生谈感想。教师顺势总结,结束全课。

【此环节一是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世纪难题,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二是通过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激情,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目标。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与创新结伴而行,再一次“搭起创新的桥梁”。】

3 四:收获园地:(3分钟)

学生闭上眼睛静想一分钟,然后各抒己见,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升华。】

五、教师寄语:(2分钟)

创新—我们的责任!创新—任重而道远!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各种创新型人才,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像,勇于质疑,勤于实践,练就创新的本领,老师相信总有一天这些世纪难题会被攻克,我们更期待着这个奇迹就发生在在座的同学们身上,让我们一起加油! 六:板书设计

搭起创新的桥梁

创新=?+?+?+?+?+?……

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动力前提先导源头前提过程

【课后拓展案】

调查身边的同学有哪些小发明、小制作?问一问他们是怎样进行的?利用当地的条件,针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一件物品(例如:茶杯、黑板等)找出使用不便之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一项小制作或者小发明。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案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案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案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10、搭起创新的桥梁教案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反思

《搭起创新的桥梁》说课稿
《《搭起创新的桥梁》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