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9: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6.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 ) A.实现教育平等 B.实现全民教育 C.提高教育效率 D.提高教育效益 7.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的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9.“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1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1.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12.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13.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 )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14.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未来性 B.滞后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15.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教育方针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__、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7.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

18.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教育的______。

- 1因此,正确答案选D。 13.【精析】D智力一般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思维力是其核心。 14.【精析】B运动员得到金牌,要奖励启蒙教练,这说明运动员的成绩和启蒙教练的辛苦劳动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滞后性。 15.【精析】B 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

二、填空题

16.教育现象 17.非制度化教育18.社会性 19.学校课程(校本课程)20.课程设计 21.教育目的 22.直接经验 23.科技24.皮亚杰 25.等级制26.教育立法 27.林哈德与葛笃德28.年龄分级

29.价值定向30.教育 31.环境决定论32.教育管理 33.人格感化34.自我教育 35.课程改革

三、简答题

36.(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 (4)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3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

(2)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懈怠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8.(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的失误。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3)评价作用。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准绳,衡量实际教育活动与预定目的的偏差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做出调整,进行有目的的控制。

(4)协调作用。教育目的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

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39.(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 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40.(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

- 34 -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学前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原理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