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发布时间:2020-03-03 02:53: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 物质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 时间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包括了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在自然以及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是人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实践,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实践,人类社会既构成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 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3.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4.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5.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3.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4.“半截子”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方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是点。特别是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 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 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6.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 内容与形式

1.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 本质与现象

1.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4.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5.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

(三)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堆范畴。 2.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区别的。

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三) 必然与偶然

1.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3.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的不确定的趋势。

4.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5.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

(四) 现实与可能

1.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2.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3.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 4.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4.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5.“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7.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3.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三)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 辩证思维方法

(二)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2.一方面,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自觉地以辩证思维方法为指导,以创新自己的方法系统。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前提下,深人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