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15:56: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①P10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它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的,并且在社会主义 运动的实践中实现的。它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 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强烈的渴望。

②P23 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但物质并不 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提出,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对于意识有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有依赖 性,派生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 另一种本原。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③P2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④联系与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渡性环节而实现的。多样性:事物多样、联系方式多样。条件性:条件制约或支持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可以改变,改变条件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⑤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性是相互联结的、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性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⑥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第一的理由是,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⑦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认识与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个的反映。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它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理性思考,由表及里。 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先回答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活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组织两部分组成。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使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①①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影响: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的进步。 ①②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其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意义:使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战胜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保护,促进完善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局限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财富占有两极化。

资本家阶级支配控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方向:最终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第一,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离=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大。 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力量结合。

形成: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活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国家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加快。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①④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①⑤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表现:贸易、金融、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跨国公司发展、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后果:

积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经济竞争力。可以吸引外资,促进就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解决产业销售问题,发展外贸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利用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利益。

消极: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

二、忽视环境恶化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进行。

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政府领导力受冲击。

四、全球经济联系加强,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不完善,全球经济危机。

①⑥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相对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高价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艰巨性: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情况的制约。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①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