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22:53: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 11 册《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和注释及课文内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含义。

2.运用课外资料,明白“吴王罢其兵”与“螳螂捕蝉”的内在关系。

3.回读文本,在对比评价中既体会吴王的野心和兼听则明,又体会少孺子的忠诚,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学生课前预习产生的质疑问题入课,引导学生将预习后的未知与待知带入课堂,形成一种阅读期待,进而进入下一环节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出示 PPT ,小组合作探究:

(一) PPT 出示问题:

吴王为什么要一心攻打楚国?

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孺子的故事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请孩子们自由读一读这三个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中试着合作解决问题。孩子们积极讨论,汇报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听着同学们的汇报交流,我适时点拨,初步解决了学生个体的未知问题。

(二) PPT 出示问题:

“一个小故事就使坚决的吴王放弃了出兵计划?这是怎么回事呢?”

引导学生思维,顺利进入下一环节有针对性地学习。

(三) PPT 出示原文:

在全文之中,突出表现少孺子给吴王讲的小故事,请同学们看白板,试着复述一下。

(四) PPT 突出 文中中心句 :

引导学生探究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真正原因。

(五) PPT 出示表格:

引领学生再回到《螳螂捕蝉》的故事中去,梳理三种小动物的行为,将表格填写完整。思考:这三个小动物为什么不顾身后的祸患?

(六) PPT 出示历史资料:

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迁移三个小动物“不顾”后患的心理原因,找到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真正原因。

(七) PPT 出示图片 :

出示一张三种小动物都在贪婪专注地看着眼前的利益时的生动图片,请学生仔细看观察图片,看看图中的黄雀什么样子?此时它会想些什么呢?学生都争着举手汇报时,我出示了练笔提示。

三、小结:

运用多媒体音乐的配合,请学生和着悠扬的古筝乐曲,带着自己的想象和对文本的理解,再一次将情感与内化输出,对寓意的解读如层层剥笋,学生的认知也步步提升了。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 11 册第 22 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刘向《说苑•正谏》中《螳螂捕蝉》。课文以春秋时吴王欲伐荆为背景,以少孺子的劝谏过程为线索,具体描写了“劝谏前游于后园”、“劝谏时讲述螳螂捕蝉故事”、“劝谏后吴王罢兵”,表现了少孺子的忠诚与智慧。使学生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三思而后行的道理。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感受少孺子和吴王的不同人物形象。

本课抓住核心词语“不顾”,对小动物行为的分析、品读,想象,表达出三个小动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其身后的祸患的心理状态 , 深入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的真正寓意,同时把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料有机结合,通过迁移理解吴王“乃罢其兵”的真正原因。

本课以古文的中心句为突破点,以句中的重点词语“不顾”为关键点,让学生进行多方位地想象与探究,运用多形式诵读和课堂练笔,最后达成目标。做到攻其一点 ,波及其余。

抓住文本整体,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事件,联系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当时的背景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人物,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少孺子巧劝谏的智慧和故事的巧合,更进一步的深化古文寓意。

最后回顾问题,总结全文。本课紧紧围绕课前学生的三个问题展开,整个教学环节具有连贯一致性;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自我解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课堂也运用了各种各样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并且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学省时高效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虽然文章短小精悍,但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的含义时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对于理解吴王罢兵的真正含义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于是这节课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寓意,提高课堂效率。

一、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学生阅读期待,自主合作解决质疑。

第一课时结束后学生完成了导学卡,在第二课时上课之前我梳理学生导学卡时发现学生提出的质疑有如下这些,如:吴王为什么要一心攻打楚国?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孺子的故事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 我将这些问题仔细梳理之后,发现学生的质疑很有梯度,也确实很有价值,直接指向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设计结构,课一开始就将质疑环节引入课堂,用 PPT 出示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接下来就请孩子们自由读一读这三个问题,并在小组中,试着合作解决问题。孩子们积极讨论,汇报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听着同学们的汇报交流,我适时点拨,初步解决了学生个体的未知问题。

二、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品析文字,主动探究课文重难点。

1.借助 PPT 直观演示由全文到段落再到句子和词语,探究吴王罢兵原因。

2.借助生动形象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探究黄雀内心,当堂练笔,表达输出。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四大环节,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我设计了四大环节,分别是预习导学、小组合作、互动交流和测试反思。

预习导学环节的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同步设计与思维训练的同步推进,学生依据此卡,不但能做好课前知识预习,而且能主动进行问题探究。不但促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更有助于教师做学习者分析,它是教师设计课堂学与教策略的基础。

小组合作环节的设计,源于学生的独立预习,基于教师对学习者的分析,设计时注重小组讨论的时间与空间;注重启发层次不同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互帮互学,解决中等以下难度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和合作探究精神。

互动交流环节的设计,更是基于我对学习者的分析,归纳出预习导学卡中学生不懂的问题,明确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的形式解决,哪些要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解决。这一环节,注重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深入理解重难点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知识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注重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形象、抽象思维的训练。

测试反思环节的设计,是对课前预习探究、课上合作探究的验证与强化。验证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学科内外基础知识的质量,验证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通过测试结果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设计的成功与不足。

最后是我对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的运用,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教学突破重难点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情境教学”。通过课后的反思,我想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切忌它的实施影响了教学环节的衔接,破坏了教学情趣,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使语文课丢掉了语文味儿。

课例品析 ( 一 ) 齐小梅(北京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 中学高级)

教心理学告诉我们,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此阶段,应重视儿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迁移,应借助多媒体,从多种感官和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升华情感,提炼方法。

本课的教学中,一是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穿插多媒体音像,设计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中与以往教学设计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请学生通过探究少孺子讲的“螳螂捕蝉”这个小故事中三个小动物“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中“不顾”后患的真正原因,进而结合历史资料把三个小动物与吴王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吴王“罢其兵”的真正原因。这一教学重点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1.出示生动形象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抓住“高居悲鸣”这个重点词语想象蝉见到那一大滴甘甜可口的露滴时的心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启发理解蝉“不顾后患”的原因是被眼前极大的利益所吸引而不顾后患。

2.在学生理解蝉“不顾后患”的原因之后,请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片中的螳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螳螂“委身曲附”的样子,想象螳螂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贪婪之举,理解螳螂捕后患的真正原因就是它的贪婪之心。

3.第三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黄雀是如何获取眼前利益的,它内心会想什么呢?在之前探究蝉与螳螂不顾后患的原因的基础之上,请学生当堂练笔,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学习成果,揭露黄雀“不顾后患”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在获取眼前巨大利益时太专注了,所以无暇顾忌身后的祸患了。

4.通过 PPT 将历史资料做成生动的动画,带领学生一起随着幻灯片直观地看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的严峻形势,吴王面对眼前巨大利益的贪婪和他身后各诸侯国的威胁,形象地将吴王和那三种小动物的命运联想到一起,由“小动物的不顾”巧妙地迁移“吴王的不顾”,更好地理解吴王“罢其兵”的真正原因。

整个课堂上,通过生动的多媒体声像的运用,教师引领学生自然地入情入境,饶有兴趣地通过文言文探究三者不顾后患的真正原因,理解吴王“罢其兵”的真正原因,既品读了文字又了解了历史,还评价了人物,从听说读写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语文素养。

课例品析

(二)

齐小梅(北京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 中学高级)

郝娜(北京市育园小学 小学高级) 李敏(北京市东辛房小学 小学高级) 王增云(北京市城子小学 小学高级)

一、这次课堂教学在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我突破重难点上感受颇深。在探究三个小动物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之后,我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引入历史资料,一边演示动画一边形象具体地将楚国、吴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发现在画面上能找到吴王伐京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之间的相似之处;然后再通过有序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事件与故事内容之间的联系;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探究吴王的内心,使学生建立事件与故事之间心理活动的联系,进而探究吴王罢兵的真正原因。

这节课如果只是品读语言文字,没有借助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那么探究吴王罢兵的真正原因是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二、在课上时,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个小动物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吴王顾的是什么,不顾的又是什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运用动画的形式恰当地引入历史资料,对学生理解古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最难的就是让孩子把这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的事紧紧勾连。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明白:吴王就好似螳螂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他身后各个强大的诸侯国的威胁。李老师这节课是将历史资料做成动画,能够带领学生很直观的看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的严峻形势,这种视觉体验是省时高效的。

四、这节课信息技术资料的运用帮助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重点: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后之患也。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解析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