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乾安县实验小学 裴丽娟

今年的7月25日至9月30日,我有幸到东北师大参加了松原市的名师脱产置换培训,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松原市教育局给予了我这次难得的外出学习机会,感谢东北师大的导师对我们的全心付出。在东北师大导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这些来自松原的学员们,在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积极进取的大“家庭”里,繁忙、紧张,而又愉快地度过了每一天。本次培训有专家的讲座,有同行们一起参与的经验研讨,有到名校观摩的常态课,有乐趣无穷的文化交流等等。可谓是非常给力的培训,在培训中不但使我们教师接触到了全新的教学理论,而且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疑惑和难题。虽然时间短暂,但我收获很大,感受颇多。

一、聆听讲座------受益

在历时25天的集中培训中,我们有幸听到了:宋海英、黄保国、郑燕林、程明喜、吕丽杰等二十几位名家的讲座。这些专家教授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

宋海英教授的“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从

1、名师,“名”在哪里?

2、如何认识和理解教学主张

3、形成教学主张的六个追问 这三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名师如何才能名副其实。

她说:“名师是一面旗帜,学科教学的旗帜、班主任的旗帜,名师是教师、家长的期盼。 名师不是捧出来的,而是实干产生的,名师要有业绩,要有过人之处”。

宋教授的讲座让我们知道了:名师要有一个始终在自己“能力极限”工作的心态;(即进取心)要融入公开性活动,从边缘人物逐步过渡到中心人物,从讲别人的话逐步过渡到讲自己的话。(即参与性) 要能不断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即思考力)名师还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那么何谓教学主张?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呢?教学主张是教师基于对教育教学规律深刻理解及学科课程目标内容准确把握基础上,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富有特色、高度统摄的教学见解。

(一)教学主张从何而来?

第一,来自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想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或形成对教学的一些看法、想法、念头、观点,我们将其统称为教学思考,这些思考不乏是有价值的见解,但总体而言,是相对零散,不够系统的;是相对浅层,不够深度的;是相对模糊,不够清晰的。只有经过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教学思考才能提升和发展成为教学思想。名师的培养,应该力图促成优秀教师对自身教学思考进行系统化、深层化。名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代表名师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名师的第一素养。因此,一个名师的课上得如何,最终是由他的教学思想决定的。名师的思想有多远,他的课就能上到多远;名师的思想有多高的境界,他的课就有多高的境界。这正是我们需要对名师的思想进行检讨和解读的缘由所在。

第二,由经验走向理论。理论来自实践,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形成和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招数、策略、特点、亮点,我们将其统称为教学经验,这是真正原生态、

原发性的东西,是教学的宝贵的资源。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经验,以为有了实践就有了真知,凭教学经验能够取得教学的成功,所以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经验的目光审视、看待教学问题和教学行为,从而把自己的认识、实践局限于经验的范围,经验反倒成了自己提升的“樊篱”,有的教师因此出现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句经典的话,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真正领会,只有真正领会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到。特级教师们普遍反映,他们在高原期一致的感觉,也在于“理论的贫乏”。我们认为,相应的实践经验无疑是促进理论滋生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教师的个人理论一定是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和经验,但是,由实践到理论,由个人经验到个人理论,这个过程不是自发产生和实现的。当然,这一把经验上升并演化为理论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有实践意识,而且需要有理论自觉,一方面把自己的经验、把自己的所行、所见、所闻、所得加工、提炼、升华为理论;另一方面,用先进科学的理论反思、批判、充实、引领自己的实践和经验。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把自己的经验要素转化为充满思维和智慧含量、可资借鉴(更具有普适性和启发性)的“理论因子”,从而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个人理论”,这就是教学主张的内核。这一过程能够促成教师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否则都只能达到量上的积累和原地踏步。

第三,教学主张是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的一种反映(卓越体现)。从来源角度讲,教学主张来自名师的经验和思考;从内容角度讲,教学主张是对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的一种反映。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也是我们对教学主张的价值、意义进行评判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它意味着教学主张的提出,第一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体现教育教学的永恒价值和核心价值追求,不要为教育教学的一些表面现象和短期效应所迷惑。在当前,要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把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爱和个性的成全作为教学的主线和教学主张的灵魂;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把引导和促进学生快乐、有效、智慧地进行学习和健康、幸福、全面的成长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和教学主张的核心点。教学主张的提出需要教师从教育的终极目标、追求和人的发展的高度进行反思。第二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体现学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要以本学科最核心以及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教学主张提出的参照。我们认为,所有的教学主张第一应该是有价值(学科价值、教育价值)、有高度和有境界的;第二,教学主张应该能够体现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第三,教学主张要有聚焦点和统摄力(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都串起来)。总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长处、兴趣和研究基础,侧重从“教育”或“学科”的某个角度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二)教学主张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主张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主张(教学思相、教学追求)是教学个性、特色、风格、方式、模式的灵魂和内核;

2.教学主张是名师“教育自觉”和“教育尊严”的关键性标志;(由自信到自觉) 一个优秀教师可能经验丰富、教学有方;可能“著作”等身,论文不少;可能挂上了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头衔,获得了各种荣誉。但是缺乏自己的教学主张,从专业上讲,到头

来他也许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门外汉”。他没有专业精神和追求上的归宿。

3.教学主张是从优秀走向卓越(从优秀教师走向名师、教育家)的津渡; 4.教学主张是名师发挥专业影响力的核心因素和有力凭借。

(三)教学主张的研究和实践

1、理论研究

教学主张的研究期间可能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蓄势,为未来再次“出彩”做准备;可能是转型时期的自我调整和暂时“沉默”,等待一个新的自我的诞生。(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未来性,思考和思想有多远,教学就会走多远)就福建省的名师培养工程而言,这三年是关键的三年,为转型和超越做出奠基性铺垫的三年。教师的发展要关注未来可能性。我建议教师们要把“教学主张”这篇文章做厚、做实、做优,尝试围绕教学主张进行专题性的全面阅读和系统思考,并且要暂时搁置自身的学科和课堂(经验)。中小学名师的教学理论研究就是对自己教学主张的进行系统而抽象的理论论证,它要求教师暂时搁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在理论的高度和轨迹进行系统和抽象的论证和阐明,从而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阐明得深刻、清楚、丰富,有逻辑性、有思想性。这个过程对一线的老师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名师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并在这个挑战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这样才能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家。

2、实践研究

(1)教材化研究——使教学主张有根有源

教学主张作为名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是名师发现、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测器,名师要用主张来统领、解读教材,这是给教材注入、渗透主张、思想、智慧的过程,使教材个性化、生命化;与此同时,不断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出来,使主张变得厚重、丰富,有根有源。

(2)教学化研究

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简单的说就是要用教学主张作为教学的导向,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使名师的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教学主张的内容来看,有的主张直接指向教学活动本身;

有的主张却不是直接指向教学活动的,而是指向学生和学科的,这些主张是从学生和学科角度立意的;

还有一些的主张则指向人类终极价值追求和目标,从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视角立意的。 (3)人格化研究

教学主张不但要进入教材、进入教学,还要进入教师本人,成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和特征,名师的主张不仅通过教材、教学表现出来,还要转化、内化为名师自己的习惯和品行,通过名师自己的生活和为人表现出来,这样才更令人信服。

黄保国校长基于传统的中小学生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的现实之上,提出了差点教育的理念。“差点”二字来源于高尔夫球制中的“差点制度”,差点代表的是球

员水平和标准杆之间的差距,差点越大,球员的水平越低,反之,差点越小,球员的水平越高。差点理念应用在教育上就是无论你的水平如何,在比赛中,只要你尽努力发挥你的最大水平,就有机会获得成功。不论你的起点如何低,只要你努力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的学生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和别人一模一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指出,每个人各个方面的智能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语言智力发展得好,有的人是数学空间能力发展得好,有的人是音乐智力特别突出,而有的人在人际交往智力方面特别有天赋。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是不一样的,那我们的教育也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评价不一样的学生,否则教育就成了铸模器,是失败的。

黄校长的差点教育理念就是基于此提出来的。所谓差点教育,即是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差点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商、智商以及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学生差异、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追求。换句话说,差点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

差点教育,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要追求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要统一答案、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孩子都打一百分的横向比较,要孩子自己跟自己比,纵向看孩子的发展,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差异。差点教育关注学生发展,主张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自身的力量,学生自己和自己比,鼓励他的个人进步,这一点是和人本心理学重视人的发展相契合的。

差点教育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只有顺应了各自的特点和个性才会得到最佳的发展,反之,如果扭曲我们原本的个性,违背我们原有的发展而另辟蹊径的话,我们势必偏离正常的轨道。每个孩子都不同的天赋,这会让我们想起那些杰出的天才。如果一个学生原本个性温和并擅长书法绘画的,你偏偏要把他培养成运动员,这样结果可想而知,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耽误了孩子原本的兴趣。教育中就是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善于发展孩子身上的“差点”,让“优势”得到最好的发展。其次,差点就是差距。每个孩子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教育者主观臆断的,面对这些差距,任何原本一刀切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及时地发展差距,理解孩子之间的差距,把这种差距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来开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细心观察并分析每个孩子,去关注他们身上的个性差异,深入了解他们的差距,帮助他们开发并利用好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展和开发学生潜在的内涵和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应该学生之间有差距、不同的发展程度和知识结构,做到因材施教,尽量给学生一个适合他们发挥特点,张扬其个性的学习及发展的天地。 听了黄校长的报告,使我看到了一个教师是如何成长成为一名专家的,那就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黄校长是个从农村来的师范生,没有社会背景,有的是在语文学科上的创新精神,依靠作文教学的研究,独树一帜,立稳了脚跟;依靠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成为了今天的硕士生导师。他成功的实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一切皆有可能。

还记得黄校长说,没有书房得有书柜,没有书柜得有书桌,没有书桌得有书包,一名老师的书桌上只有教科书、参考教案、作业本和大卷子,这样的老师好也好不到哪去。是的,我也很认同黄校长的看法,在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也是读书伴我成长。原来虽然爱读书,但是不太会读书,只凭兴趣去读,现在我知道,读书要读专家的原著,背名家的语录,听大家的讲座,还要自己去感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应用人本主义的理念做支撑,用创新精神做引领,踏踏实实的做好神圣的教育工作。

吕丽杰教授“追求卓越的教学课堂”,她主张生本课堂,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理念。作为数学教师,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快乐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更精彩。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你问我答”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从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学生。它需要教师不但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还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地位,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 因此,在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也有所改变。教师课前是设计者,在课堂上是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数学的课堂。

二、先行导学,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造就生本数学课堂的精彩。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 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清晰,合作的协调,积极的发言,满怀的自信等最佳表现。

二、听课交流------提高

在学习期间我们还进行了影子培训,我培训的基地校是东北师大附小---净月校区,导师是郝微校长。影子培训期间我们在净月校区听了二十四节数学课,郝校长开玩笑的和我们说:除了怀孕的和调出的你们没听,其余的都听完了。整体感觉净月校区的老师就是年轻化,平均年龄二十几岁,还有一点就是高学历,他们最低的学历是本科,有几十名研究生。他们的课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和谐、轻松。孩子身心是放松的、思维是活跃的。真正体现了“民主、和谐、安全”。让我比较震撼的是他们的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提问速度快,整堂课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被提问,特别是学困生(更是不放过。到了 “当堂训练”环节时,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了作业。试想每节课这样下来,再辅以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有效措施,“没有

教不好的学生”不会成为一句空谈。在他们的课堂上可以感受到老师和学生都是幸福的,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他们在享受上课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二十几节课各有特色,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仲伟超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 仲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这课时,能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眼看、口说、脑想,多种感知觉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动作、语言、思维协调同步发展,达到启迪思维、内化和应用新知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快。

通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后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让学生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测法、归分法和化曲为直等。交流之后,使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任何圆的周长测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仲老师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本节课的开始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公式后,马上让学生回过头解决圆周长的计算,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重要性,并学会解决生活问题。又比如:学生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发现一些方法(滚动法、绳测法等)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这样测量呢?从而引导学生必须找到一种简便、适合的方法,于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仲老师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听课之后,我们都轮流评课,一般是他们学校的校长自己先点评,把老师的优点

基本都说出来,要求我们只提不足之处,并且要说出认为可行的建议。在交流中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碰撞出来,在不知不觉中视野打开了,意识提高了。

三、智慧分享------进步

肖伯纳曾经说过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

“智慧共享”含有资源共享、责任共享、文化共享等意义。“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资源,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有形的资源(教材、资料等)共享固然重要,无形的资源(经验、智慧等)如果能够共享,即学员精神体验和思想观点的沟通体验,则更具有价值。“责任共享”,学员作为培训主体共同承担学习任务,都负有表达思考、见解、知识、经验和交流情感、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责任。“文化共享”,是指学员通过平等的精神性交流和沟通的“对话”,共享知识、共享思想、共享智慧、共享价值和情感,实现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享生命体验的文化实践过程。要实现智慧共享,应关注四个“关键词”——“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思考”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思考;“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不同区域的各学校的教学情况及教学特色,并且了解到了不同老师是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是怎样把握与处理对教材的。老师们的评课更是妙语连珠,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总能引发我深层次的思考。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在讨论中,老师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们提出的问题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我已有近20年的教学经历,但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是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惑。这次听课学习,可以说让我茅塞顿开,成为了我教学生涯中的又一次转折和飞跃。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学无止境。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不断地提高和更新知识,走出去多了解和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验了精彩的授课方式,还了解外派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心理状态;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让我以后的教学,会更有针对性,教学形式会更多样,与学生的交流会容易,也会把课上得更精彩。

总之,虽然仅有两个月的学习时间,我还是深感受益匪浅,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了压力,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我会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外出学习汇报_

外出学习汇报

外出学习汇报

外出学习汇报

外出学习汇报

外出学习汇报

外出学习汇报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外出学习汇报体会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