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8: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滁州市政府《关于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2009]114号)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三农”工作,全市上下弘扬“大包干”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打造“百亿粮仓”为抓手,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了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变,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也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的发展期、旺盛的贡献期和改革的盛果期。

(一)主要成就

1、蓬勃的发展期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31万吨,比“十五”末增产98.45万吨,增长29.1%,再创历史新高。与“十五”末相比,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油料、棉花生产保持稳定发展。蔬菜总产达130万吨,比“十五”末增产16万吨,增长14%。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10年肉蛋奶总产量达45.51

- 1

(4)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以“百村十镇”示范为重点,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到“十一五”末,全市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达到170个、示范镇建设达到17个。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576个,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居住户数3.03万户。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示范典型。全市户用沼气建设规模达到4.6万户,比“十五”增长近4倍,推广太阳能利用面积35万平方米,达到22.5万农户。示范村群众 “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已成为现实。

(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以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发展到134个、124个和17个,认证农产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6)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5600元,比2005年的2801元增加了2799元,年均增长14.9%。同时,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亮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4%,比“十五”末增长了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十五”末的48.4%下降6个百分点。

2、旺盛的贡献期

(1)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我市的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均占安徽省的1/10,位居全省第三位;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安徽

- 3

镇”2家,“优秀旅游乡镇”6家,“旅游乡镇”20家。

3、改革的盛果期

(1)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已经完成。“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全面推行,建成了8个县、102个乡镇和965个行政村服务网络。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明显。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已建成7县级国元保险服务部和71个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集体林权改革确权发证工作基本完成。

(2)农村经营方式改革步伐加快。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市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和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仲裁庭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74万亩,是“十五”末的4倍。创新农村生产经营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2010年,全市已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87 个,其中合作社1355个,成员13万户,带动27.8万个农户受益。

(3)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农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五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项目430个,总投资

11亿元。成功引进了泰国正大集团、加拿大GLG集团和美国嘉吉集团3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引进福建盼盼食品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江苏雨润食品和广州从玉菜业4家国家级龙头

- 5

“十二五”时期,是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加速推进期。既有产业分工加速调整的机遇,也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既有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希望,也有外部环境有不确定性的困难。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优势,也有掣肘。我们必须分析利弊,认清形势,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一)有利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七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强调“三农”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三农”工作的政策效应不断放大,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三农”,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

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定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我国农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东向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尤其是“大滁城”建设加速推进,促进了农村向城市集中,农民向工业

- 7

油菜产业带主产区、出口水产品养殖示范区、菜篮子基地和定远猪商品生产基地等,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为今后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和物质基础。

(二)不利因素

1、资源约束日益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乡资源需要矛盾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并存;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共有;农村能源短缺同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加剧;农业资源存量减少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滞后显现等等。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

2、农业基础亟待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欠账太多。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江淮分水岭区域易涝易旱;大中型水库病险隐患较多;淮河、滁河干堤防洪标准不高, 一些固定机电排灌站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3、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受消费需求、产品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的制约,农产品竞争将日趋残酷。从国际市场看,绿色壁垒增多,质量标准严格,农产品出口品种少、比例小,农业经济外向度不高;从体制上看,规模集约经营步伐不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育不足,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从生产主体上看,农民科技素质较低,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等等,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 9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特色产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50%;各类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新增发展无公害农产品200个,绿色食品180个和有机食品30个。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到100万人。

(三)发展重点

1、五大农业

——安全农业

执行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质量检测全程监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健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推行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承诺制度,坚决查处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法行为。确保我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真正能让人们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等。

——设施农业

瞄准蔬菜、园艺、畜牧和水产等产业,着力发展广大农民建得起、用得上的温室和大棚,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经营效果;采取招大引强、激活民间资本等办法,积聚发展要素,投资建设技术展示、感受体验等新型设施农业。

- 11

将资金、技术、劳力等要素集约投入,节能降耗,节本增效,满足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单位农产品水耗和能耗将减少20%以上。

2、六大工程

——百亿粮仓工程

按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认真落实各项粮食政策,积极组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三大粮食生产行动,确保粮食生产取得新的突破。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

——畜牧强农工程

以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深入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畜禽标准化创建”活动,带动全市畜牧业的发展。201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43.5万吨、15万吨、1.5万吨。

——水产跨越工程

以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放养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精养高产基地建设,加快渔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发展、全面提高水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渔业经济跨越发展。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

——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0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55个、市级150个;培育年销售

- 13

一式合同订单,一个优质品牌”的产业化格局。2015年,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单产提高到600公斤;优质率达到85%以上,开发出2-3个知名大米品牌。

--小麦

重点建设全国优势农产品和安徽省优质专用小麦区域。

基地建设: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为主,努力建好定远、凤阳、明光沿淮80万亩优质中强筋小麦和天长市20万亩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2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玉米

大力实施玉米振兴计划,进行规模化区域化种植。

基地建设:以定远、凤阳、明光等地的丘岗区域为重点发展50万亩优质玉米。

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70万亩,单产提高20%以上。

--山芋

重点发展优质、高产和特色山芋。

基地建设:以明光、来安、定远等县、市、区的江淮分水岭地区为重点发展优质脱毒山芋生产。

发展目标:2015年,山芋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脱毒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单产水平提高30%左右;积极发展淀粉

- 15

基地建设:以定远、凤阳、明光和全椒等县、市为重点建立优质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重点选择定远县藕塘、池河、仓镇、张桥、连江,明光市苏巷,全椒县石沛,天长市界牌、铜城,凤阳县殷涧等10个乡镇建立生猪生产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年出栏三元杂交猪2万头以上。

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500万头,外销280万头。

--家禽

积极发展家禽生产基地,推进标准化建设。 基地建设:以全椒、来安、天长和南谯等县、市、区为重点建立优质家禽生产基地;重点在全椒县石溪、二郎,琅琊区扬子,明光市涧溪,来安县张山等5个乡镇建立肉鸡示范基地,分别年出栏优质肉鸡50万只以上;在凤阳县城西、明光市涧溪、南谯区城郊、全椒县襄河等4个乡镇建立蛋鸡示范基地,分别年饲养高产蛋鸡20万只以上;在来安县双塘、水口,南谯区汪郢、黄圩,全椒县陈浅、官渡等6个圩区乡镇建立肉鸭示范基地,分别年出栏肉鸭30万只;在天长市秦栏、金集两个镇建立肉鹅示范基地,分别年出栏肉鹅50万只。

发展目标:2015年,家禽年饲养量达1亿只,出栏8000万只。

--奶牛

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做大做强奶业。

基地建设:以全椒、南谯等县、区为重点建立年存栏1万头荷斯坦奶牛生产基地。

- 17

上,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和出口蔬菜,扩大反季节蔬菜供应量和加工储藏生产量。

基地建设:建设南谯区沙河镇三官村、南谯办城西村、乌衣镇红山村、腰铺镇范桥村,全椒县襄河镇千佛庵村,来安县张山乡桃花村等3万亩“大滁城”保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天长汊涧百合、大通镇榨菜,来安相官大蒜、龙山西红柿、双塘茭白,全椒十字镇陈浅村芦蒿、莲藕,明光泊岗乡马铃薯、招信镇辣椒、自来桥镇冬瓜,定远永康镇白菜,凤阳枣巷乡食用菌、门台子镇萝卜等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来安相官慈菇、南瓜,定远岱山、南谯河东小黄瓜等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8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0万亩,总产量达到160万吨,蔬菜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支持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外销75万吨,年加工能力占总产量10%以上。

(6)、特色农业

--滁菊

大力扶持滁菊产业发展,把唯一带有“滁”字的地标的名优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

基地建设:以南谯、全椒等地山区为重点发展优质滁菊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滁菊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

--甜叶菊

打造全国最大的甜叶菊生产加工基地。 基地建设:以明光、凤阳、全椒等市、县为重点,发展甜叶菊生产。

- 19

实现粮食加工产值28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10亿元的3家,超5亿元的8家,超亿元的53家,打造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以上。

---稻米加工。重点发展优势营养米、米糠综合利用、碎米综合开发、稻壳综合利用项目。发展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建立健全稻谷加工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使日处理稻谷100吨以上碾米企业加工量占总加工量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工业化米制品产品占稻米总产量的20%。

区域布局:以定远、凤阳、南谯、全椒、天长等地为加工重点区域,着力培育年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碎米、米糠、稻壳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以安徽省凯源粮贸有限公司、滁州市第一优质米厂、天长市天鑫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波涛粮油发展有限公司等省级龙头企业为龙头发展大型稻米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

---小麦加工。加快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延长小麦加工链,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壮大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打造名牌产品,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程度;实现面制食品手工制法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变,小麦副产品及综合利用率提高到15%以上。

区域布局:以定远、凤阳、天长、明光等县市为重点加工区域。以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省凤阳县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麦郎食品(天长)有限公司为重点龙头

- 21

公司、滁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以及来滁投资大型畜牧加工企业集团,生产冷却家禽肉、冷冻小包装家禽肉、低温肉制品、冷却猪肉等深加工制品。

---乳制品加工。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优质奶源基地,加快发展奶制品企业。

区域布局:在全椒、定远、南谯、明光建立奶牛养殖基地和奶制品加工企业;依托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滁州市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主要发展专用乳粉、鲜牛奶、学生饮用奶和乳饮料、冰淇淋等制品。

(4)水产品加工。完成项目总投资5亿元以上。到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30万吨以上,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3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新建鱼回 鱼、河蟹、小龙虾等省级名优水产品出口基地3个以上,产量、出口量走在全省前列。

区域布局:在明光、天长、全椒等淡水渔业资源丰富地区,依托明光永言水产集团、天长市渔业合作社,开发鱼回 鱼、鱼糜制品及水产模拟食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即食食品和休闲食品;并建立健全淡水鱼加工HACCP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利用明光、天长、全椒、来安等地虾、蟹丰富资源,研究原料虾蟹的质量控制技术和虾解新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5)水果、蔬菜加工。完成项目总投资5亿元。到2015

- 23

业化龙头企业。

区域布局:在南谯、来安、全椒、定远茶叶、菊花产业带,重点发展名优绿茶和滁菊保健茶。依托安徽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滁州市施集茶场、滁州市滁菊研究所、来安县半塔茶场等企业进行深加工。在明光、定远、凤阳培植全国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基地,依托滁州润海公司、凤阳县小岗村永丰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开发甜菊糖新型生物食品添加剂。

(8)林特产品加工。完成加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到2015年,实现林特产品加工产值8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超5亿元的1家,林特产品加工和开发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利用我市丰富的林木资源,依托滁州润林木业有限公司、滁州三源木业有限公司、滁州扬子木业有限公司、安徽肯帝亚皖华人造板有限公司、天长市天森木业有限公司、好地地板(来安)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开发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生产,形成年产5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木地板生产基地。

2、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布局

在“十二五”期间,以争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重点抓好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1)天长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 25

名特优水产品生产示范,重点发展珍珠养殖、稻虾连作、蟹鳜混养等。

---滁菊产业园

建设地点:种植示范区位于施集镇和珠龙镇,核心区2000亩,连片辐射2万亩。种苗繁育区位于施集镇马大塘和市滁菊研究所,建设规模500亩。生产加工区位于安徽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和市滁菊研究所。主导产业:滁菊生产加工和市场开发。

建设内容:一是优质种苗培育,保障区域优质纯正种苗供给,主要开展扦插苗、脱毒组培苗繁育。二是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大田标准化种植。三是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厂房、加工流水线、产品深加工设备、冷库、组培室、育苗棚、炼苗圃等。四是滁菊产品的市场开发。

(3)小岗村皇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地点:凤阳县小岗村,项目区5万亩。

建设内容:以广东从玉菜业为主,发展蔬菜(设施蔬菜1000亩,露地蔬菜9000亩)、葡萄、蓝莓等生态种植业。以天津宝迪集团年出栏10万头种猪项目和生产屠宰一体化项目为主发展现代养殖业。以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为主发展甜叶菊加工业。以大包干品牌发展红色旅游观光农业。

(4)明光市女山湖现代渔业示范区

建设地点:潘村镇钱西村女山湖北岸,核心区面积10100

- 27

含古沛农业示范园和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 ---古沛农业示范园

建设地点:古沛镇白阳村,面积86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000亩。主导产业:“沛丰”牌环保绿色西瓜生产和明光绿豆开发。

建设内容:建设300亩设施西瓜多茬栽培样板区。建设100亩科技成果示范、展示区。建设500亩立体、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建设100亩科教培训基地。

---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

建设地点:桥头镇,面积5万亩,核心区2万亩。 建设内容:甜叶菊规模种植、特色水产养殖、沿湖观光带开发等。

(8)定远县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地点:池河镇高刘村,建设无公害瓜菜基地5000-10000亩。主导产业:无公害(设施)瓜菜生产和交易市场建设。

建设内容:无公害瓜菜基地5000亩,其中设施瓜菜1000亩。建立1个瓜菜交易市场,发展2个农民专业协会,认证3个无公害瓜菜产品。

四、“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一要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改

- 29

档案管理三项基础性工作。二是要创新农村经营主体。要适应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的新形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好种养能手、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企业、农民经纪人四类新型主体,使其尽快成为农业经营主导力量。三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以政策性保护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3、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向政策要投入。“十二五”期间,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向上级争投入。中央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有关政策,重点研究粮食增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等有关方面政策,有的放矢编制申报项目,多争取上级支持。三是向外面引投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大农业产业招大引强力度。利用外来资金、规模和管理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向民间激投入。要认真研究制定激发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的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和项目推介,多争取社会和民间闲散资金的投入。五是向整合要效益。首先要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变、定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要通过财政资金来整合社会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投入。

- 31

检疫、应急反应和重大疫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搞好动植物疫病防治。

5、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增效持续发展。节本增效、缓解资源约束是实施规划的重要保障。要以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高效利用为着力点,以技术创新应用、深化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为手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能、节力等节约型新技术、新模式,加强集约生态养殖建设,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要充分利用耕地和水、光热等资源,推广多形式间作套种,优化耕作模式,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率。实施高产粮田重点保护,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要强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开展应用专用配方肥和生物有机肥料,集成推广精准施肥,化肥深施,增施有机肥等新技术。三是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要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易旱地区,大力推广节水耐旱品种,因地制宜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植,带水播种等节水栽培新技术。四是合理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逐年降低农药使用量,推广生物防治,建立植物病害防控的有效体系。五是加快新能源开发,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秸秆、粪便、风能、太阳能等,积极开发农村新能源,提高

- 33

平阴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125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11.01.31)

安庆市宜秀区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津市出台“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