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平阴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3: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平阴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为确保全县农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平阴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中心任务,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深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及多予少取放活工作方针,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一圈三带新框架,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和指标,为全县“十二五”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农业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长。2006年以来,全县农业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张、效益提升、供给加强的持续增长局面。2010年,全县玫瑰面积稳定在3万亩,各类蔬菜面积发展到5万亩,标准化小区20个,奶牛数量达到2.5万头,肉蛋奶数量分别达到5.6万吨、3.8万吨和7.9万吨,有材林面积达到3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5%,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9.6亿元,比2005年增长60.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7300元,比2005年增加78.6%,保持年均15.7%的增长速度,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物质需求和生活需要。

2.特色品牌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按照做大玫瑰业、做强畜牧业、做优林果业、做精蔬菜业的发展思路,继续把特色品牌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实力、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号工程,严格依据十有标准,注重要素集成,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开发等农业项目,深度打造了七大特色品牌基地(其中马铃薯大白菜、食用菌、鲜食地瓜、中药材为市级重点扶持基地)。截止“十一五”末,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到5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到1万亩,彩色甘薯基地发展到3万亩,高产优质粮食基地发展到10万亩,干鲜杂果基地发展到8万亩,食用菌基地发展到300万平方米,奶牛养殖和生猪繁育基地分别达到2万头和30万头的养殖规模,都市型、城郊型两型农业协同发展,特色品牌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进入了良性互动、快速膨胀的发展阶段。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先后形成了以天源、惠农为龙头的玫瑰产业企业群,以伊利、绿安为龙头的畜牧产业企业群,以福迪木业、卓雅轩为龙头的林果产业企业群,以禾宝、仁和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企业群,以董老大、川蜜为龙头的蔬菜食品加工企业群。截至“十一五”末,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5家,销售收入突破28.3亿元,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5家,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得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深入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质量认证、检验监测、投入品和市场监管、科技保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元化工作体系,累计推广国家、行业农业生产标准26项,实施地方标准15项,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76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标准化基地达到32万亩。

4.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力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蔬菜设施生产、地膜覆盖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26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49.5%。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95%,化肥施用强度小于每公顷250千克,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我县高产创建项目小麦和马铃薯最高单产均创全市第一,分别达到681.6公斤、4016.1公斤。建成中药材和马铃薯农业科技示范培训中心,发展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500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的实用人才380人。通过持续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培训工程,累计年培训新型农民15万人次,农村劳动者和农业经营者从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5.生态循环农业开创新局面。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大环境绿化、退耕还林还果还花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县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4500公顷,发展干鲜杂果2.7万亩。农业循环经济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卓有成效,全县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2万户,比2005年增加90%,完成大中小型沼气工程9处,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000台,树立了前阮

二、老博士、谷楼等27个生态家园富民典型和三沼综合利用典型,村村通户用沼气合作社成为农业部推广典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坚持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双管齐下,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能等节本增效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绿色控害、治污减排等措施,测土配方面积达到63万亩(含复种指数)。以畜牧标准化小区和奶业富民工程为依托,发展以畜沼菜、畜沼果、畜沼渔为主

的高效生态基地1.5万亩,生态循环农业效果开始显现。

6.农业综合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协同,强力推进以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3月正式启动的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621户住宅房屋建设。从2008年开始、利用三年的时间,投资6300多万元,对全县33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对田山灌区平阴分干渠进行防渗加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建成标准粮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旱作农业基地4.2万亩。全县新增农业机械7000台(件)、农机动力2.74万千瓦,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3.8%和7%,农机总动力达到42.01万千瓦。建成国家一级气象站和气象预测预警体系,开通了农业科技信息网和农事通短信平台,初步建成覆盖县乡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农业信息化服务领域和功能进一步拓展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和防控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70%,建成县级植保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组建了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

7.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力推进。2007年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2008年抓住土地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编制完成了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确定将全县346个行政村建成106个新型农村社区。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的意见》,捆绑小城镇建设、土地整理村庄整合和黄河滩区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了指挥部常态化推进机制和定期调度、随机抽查、巡回检查相结合的督导检查制度,确保了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社区已初具规模,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

8.农业政策活力显著增强。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和土地利益调节机制,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2007年我县启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小麦种植、能繁母猪、生猪、奶牛等各类保险额超过500万元。林权制度改革和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有效激活了农业资源配置。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较大改善了农民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

(二)主要特点

“十一五”农业发展成就的取得,为全县“十二五”农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探索了经验。

1.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连续7年出台以强化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形成了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在全面落实中央政策的同时,连续出台扶持奖励政策,使现代农业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基础地位日益巩固。

2.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先导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保证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较好地促进了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3.明晰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的特征,确立了以特色品牌战略为抓手,致力于构筑东菜、西粮、南果、北瓜、中花产业布局,积极探索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坚持用产业化引领基地、标准化管理基地、科技化装备基地、市场化培育基地的工作思路,横抓基地规模膨胀,纵抓产业链条延伸,全县七大特色品牌基地正在向省会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迈进。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增活力。深入推进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努力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形成全社会关注三农、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农业农村内部活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三)主要问题

总体分析,我县“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还存在和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

1.发展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农业防灾抗灾体制机制不健全,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气候异常变化等能力还不够强,确保主要农产品高产、稳产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2.产业化经营水平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着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初加工农产品多、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问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不够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不快,与农民的期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新兴功能未得到充分拓展,传统农业所占比例过

2大,农业产业内部就业容量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农业内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各类生产要素还没有被有效激活,存在诸如土地流转不畅、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劳动者素质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格局和不断加快的生产节奏,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难以提供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系列化服务。

4.城乡差距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不相适应。城乡之间在享有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方面还不对等,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城市中的资金、科技、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的渠道不畅,农业农村对城市的供给保障有待强化,还没有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和产业加速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发展特征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重要转折期和提升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新型社区的加快建设,都为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发展机遇

1、惠农政策支撑有力。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战略。“十一五”以来,中央、省、市坚持把做好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方针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整个社会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三农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高效、生态、安全、循环将成为“十二五”农业发展的趋向和政策支持的基点,将为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2、发展条件更加坚实。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政策钥匙,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十一五”的改革与发展,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产生新的推力。

3、发展模式更加清晰。我县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发展阶段,呈现出5个阶段性特征:即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十二五”期间,需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和休闲型农业的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生态型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科技推广机制、法律保护机制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合城乡统筹大格局之中。

(二)面临的挑战

1.农业持续增长压力。在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基数上,“十二五”要确保实现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面临较大的压力。

2.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因金融危机的爆发,已对农产品出口和国内市场产生波动性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一些突发金融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农产品市场影响仍将难以预测,同时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

3.农业兼业化的挑战。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农业出现副业化、兼业化趋向,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传统挑战因素短时间内难有实质性改观。

4.资源与环境的挑战。未来5年,我县农业资源问题将更加突出,特别是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会愈加突出,农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将加大。节能减排,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是“十二五”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任务。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求解“三农”的战略取向,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突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牢牢把握水务改革、两型农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大任务,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产业化、工业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努力实现全县三农工作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优化结构,转变方式。突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换代升级,重点发展高效高质、节能低耗、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型农业,加快农业现代物质装备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规模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强化公益服务和市场监管等手段,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坚持用市场手段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尊重农民群众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选择权和经营自主权,不搞强制命令和行政干预。

3.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把统筹城乡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全方位对接融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互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4.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充分运用比较优势,准确定位发展重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和途径。巩固已有的发展基础,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办法,稳步推进。

5.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瞄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与科技创新四轮驱动,破除传统制约因素,大力激发农业内生增长力,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6.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作为工作落脚点,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确保农村民生和农民生活向好改善。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总体思路

以提升农业综合实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扩大规模上体现特色,在深度打造上展示精准,膨胀玫瑰(中药材)、畜牧、林果、蔬菜(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支撑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五大模块,集成组装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种植业建设完善东菜、西粮、南果、北瓜、中花(药)产业布局,畜牧业体现发展规模化、设施工厂化、饲养标准化,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打造省会经济圈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后花园,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实力突出、效益明显、保障完备的平阴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四)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改变,逐步走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循环经济型转变的轨道,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高端高质高效产品成为农业发展主流,基本建成产业布局结构合理、高效特色品牌集聚、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主要任务目标:

——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31亿元,年均递增6.6%。第一产业成为我县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较发达的现代农业支撑。

——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农业产业链的功能容量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渠道更加丰富多元,确保全县农民来自产业经营、工资和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力争年均增长率达到10%,到201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实现1.18万元。

——农业基础保障进一步稳固提升。农业的生产供给功能更加稳定,主要农产品产出能力稳中有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100%为优质品种,到2015年实现全县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在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所需基础上略有盈余,并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原料来源。

——现代农业产业功能进一步多元化。以特色种养为依托,积极推广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和干鲜杂果种植,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特色品牌基地。到201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15万亩(包括地膜覆盖、大拱棚、小拱棚),年产量85万吨以上,年产值8亿元以上。林业产值实现3亿元。奶牛数量突破5万头,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0个,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5万吨和20万吨。

——农业发展环境和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资源消耗明显降低,资源使用实现多样化、循环化、节约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实现对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认证三品100%监管。

——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进入更高层次。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质量、规模上得到同步提升,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总数达到90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家以上。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等实用技术。到2015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0万亩(含复种指数),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6%;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5万亩,占适宜面积的80%;建立县级土壤墒情点10个,覆盖服务于全县耕地面积。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加大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力度,整理土地面积12万亩。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好投资1.48亿元的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做好锦水河、汇河、浪溪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开展好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解决改善农村3.7万户、12.8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做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四、主要工作和建设重点

“十二五”时期,实现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一圈三带”产业布局的建设任务,建成具有都市型、城郊型两型农业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实施好十大工程建设。

(一)主导产业加速提升工程。用足用好现代农业扶持奖励办法,快速推进四大主导产业块状隆起。玫瑰(中药材)产业,引种油用和观赏玫瑰新品种,新发展玫瑰2万亩、中药材2万亩。畜牧产业,依托伊利、绿安等龙头企业,加快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和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到2015年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0个,育种场和良种繁育场1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全县生猪、奶牛、肉牛、家禽存栏量达到35万头、5万头、5万头、500万只。林果产业,加速推进创建森林泉城和生态富民,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使宜林山地、荒滩全部绿化,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逐步实现退耕还林,平原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蔬菜产业,加快发展设施蔬菜,新建冬暖式大棚2000个、春暖式大棚1万个,新增食用菌生产面积100万平方米。

(二)两型农业深度打造工程。集成技术、支撑、市场、政策、制度五大模块,体现特色精品型、生态景观型、休闲体验型、科技设施型四型建园标准,大力抓好以玫瑰文化园、圣母山观光园、食用菌采摘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重点的十大园区建设,推进5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玫瑰中药材、5万亩彩色地瓜、300万平方米食用菌等7大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形成一圈三带(10

5、220国道一圈,沿黄风物文化观光带、沿汇现代农业观光带、中部山区自然生态观光带)布局的休闲旅游农业,推动生态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近郊农业向多功能、集约型、复合型农业转变。到2015年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人力争突破100万人次。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工程。围绕玫瑰、畜牧、林果、蔬菜等主导优势产业,延伸农产品增值链条,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群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推动产业整合、农企互动,使产业化各经营主体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体。落实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积极运用奖、补、贴等灵活、高效的扶持办法和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基地园区、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建设,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新型能源,有序扩大三沼综合利用面积,拉长沼气产业链条。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控害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500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建设县级服务站1处,乡村服务网点50处。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五大体系。一是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应用高新病虫害防治技术,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扩大三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覆盖面。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按照县级加强、乡(镇)完善的原则,建设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监管机构,形成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三是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体系,严把农药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制售、使用禁用农药行为,净化农资市场。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遏止制售有毒有害农产品行为,确保全县居民吃上放心安全的农产品。四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抓好县级硬件升级和资质认证,整合监测资源,强化例行监测和专项检测,为监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安全预警系统和反应机制,确保对重大事故进行及时有效处理。

(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起连结农户、协调农业科技供求、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理顺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事业。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建立科技专家带头人制度,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建立完善各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队伍,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到2015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80%以上的适龄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能,6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年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000人。

(七)农业基础能力改造工程。按照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新增产能任务要求,以主要品种和优势产区建设为重点,坚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育推良种、改进耕种模式、推广关键技术、机械

化提升和强化病虫害防控等六大技术路线,重点实施田间工程及农机农技服务体系等系列项目,到2013年建设标准粮田4.63万亩。加强农田基本水利、灾害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防御设施建设,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引导农机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推进。加快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土地整理和小农水项目建设,实现项目区农产品生产体系水平明显提升,科技支撑与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新增粮食产能900万公斤、干鲜杂果100万公斤。强化农业信息化技术示范推广,加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确保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八)农村扶贫开发推进工程。突出抓好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基础,以产业扶贫为主、结合社会扶贫、部门扶贫、科技扶贫,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全县1.71万低收入农户、6.18万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6000元。

(九)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工程。围绕特色农产品种植,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引导分散零星的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集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推广土地托管和利益调解机制,推进农户承包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农村集体经营向组织化(专业合作社)转变。到“十二五”末,全县实现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

(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抓住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的机遇,进一步健全指挥部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定点帮扶、一事一议制度,完善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多元化社区投入机制,千方百计搞好社区建设各项服务。按照新型社区布点规划,体现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改善民生的宗旨,与小城镇建设、惠民工程实施相结合,整合项目、捆绑政策,台账管理、实物推进,合力帮扶、集中会战,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社区25个,并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配套齐全、宜居宜业、现代化的标准示范社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规划落实保障。切实把现代农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加强组织领导,由镇、街道党(工)委领导、政府办事处统一负责,全面组织领导现代农业的推进和发展。建立起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发改、财政、科技、旅游、国土、建设等政府部门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城乡统筹,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领域配置。严格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巩固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发挥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组织化三化同步,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构筑多元化投入机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上级支农投资导向,健全完善农业项目库制度,以优势项目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做好支农资金整合文章,通过农业招商引资等多种手段,积极吸引工商、民营、外商和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自身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小麦、奶牛等农业保险范围和规模,健全农业灾害救助体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县的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村土地加快向农业园区、特色品牌基地、龙头企业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推动农户分散经营逐步走向联合与合作,整体提升农民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能力。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业资源配置的活力。建立健全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群众在科技、信息、农机、金融、市场、政策等方面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系列化服务。

(五)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建设,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农业法、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创新教育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打假护农专项活动为重点,搞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强化依法行政的能力,改善执法手段,打造一支廉洁高效、作风过硬、工作扎实的农业干部队伍,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

(编制单位:县农业局)

6

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125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阿胶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11.01.31)

平阴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