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3:15: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郑永华

近年来,温岭市的农业规模经营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农业产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种惠农、扶农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2007年以来,随着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粮、油、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引起CPI的一路攀升,据最近媒体报道,由于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大米出口国纷纷削减出口比例,使得各级政府更加关注与重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求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为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对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现状、问题的分析,为今后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供各级领导参考。

一、发展现状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但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温岭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近年来,随着我市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向

二、三产业,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集中转移,农业规模经营初显端倪。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简称二次农普,下同)资料,到2006年底,经营10亩以上的规模户达到4919户,经营面积12.9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3%,其中经营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到402户,经营面积5.0万亩。温岭的农业规模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专业生产、品牌效应。温岭的农业规模种植始于2000年的大棚西瓜,逐渐发展到果蔗、大棚葡萄、西兰花、水稻、各种蔬菜等多种农作物。规模逐渐扩大,向着生产规模化、布局集中化、运作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产品。目前,全市共有193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57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权,72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玉麟”牌西瓜本地年种植规模发展到8万亩,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品牌和拥有了自主产权,2007年荣膺“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玉麟”牌西瓜风靡全国,畅销华东。“温联”牌果蔗2007年发展到3.4万亩,成为浙江品牌农产品,畅销上海等华东市场。西兰花年播种面积在万亩以上,短短几年已成为新兴的优势产业,产品质量和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还有叶芥菜、茭白、葡萄、早熟梨、高橙、杨梅等在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我市从五个方面来发展规模效益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化: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推进农业品牌化。逐步形成了东部沿海西瓜、中北部平原果蔗、南部山区温岭高橙、西南部山区半山区温岭草鸡和白毛乌骨鸡、东北部葡萄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化特色农业结构模式。二是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推进农业品牌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1998年开始,我市陆续制定了玉麟西瓜、温联果蔗、温岭草鸡、温岭高橙、葡萄、早熟梨、优质大米等25个农产品73项地方系列标准,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标准可依,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提供了标准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规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组织化推进农业品牌化。全市建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入社农户4323户,带动农户4.5万户,达到一个特色产品至少有一家合作社带动的目标。四是加强市场营销宣传,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品牌化。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分别在南京、上海、温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多次召开“玉麟”西瓜、“温联”果蔗、大棚葡萄推介新闻发布会。五是政府扶持、培育品牌,以制度化推进农业品牌化。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每年安排400多万元扶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15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获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称号、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的农产品,分别给予不同奖额的政府奖励。扶持政策的出台掀起了农业品牌开发的热潮。

2、规模经营、效益提高。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继农村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现代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结果。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土地增效、农民增收。近几年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为应用机械化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农业部门调查,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产特点,经营规模在30—100亩为效益最佳。规模化经营可有效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如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测报防治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规模化经营比农户分散零星种植效益好、产量高。据温岭调查队粮食产量抽样调查,2007年早稻受水稻黑条矮缩病和二化螟危害,零星种

1植农户防治措施不到位,造成早稻减产,平均亩产327.5公斤。种粮大户防治得当,早稻平均亩产417.2公斤。箬横镇岁坊村种粮大户王某2007年承包耕地200亩,种植早籼稻180亩,亩产460公斤,晚糯稻200亩,亩产430公斤,出售稻谷收入30.2万元,政府种粮直补1.8万元,扣除成本28.65万元,年净利润3.35万元。据农业部门2007年调查,规模种植西瓜平均每亩净收益1600元,果蔗2000元,早稻41元,晚稻322元,西兰花1000元,茭白5000元。

3、异地承包、跨区经营。近年来,温岭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据2007年统计,全市共有26家农业企业、5404农户,在省内外建立农产品基地20个,面积达32万亩,年创产值19.5亿元。分布地域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涉及产业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海洋捕捞等,经营方式灵活,有合资、合作、独资、订单签约等多种形式,并且具备相当规模。如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苏等地建立生产基地1.7万亩,甚至到国外种植,被媒体誉为“追着太阳种西瓜”。

跨区域经营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我市“走出去”的农户人均年创造产值2.6万元,比全市人均GDP高44%,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种粮直补、保险解忧。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几年来市政府连续出台了粮食种植补贴标准和提高早稻收购价格,对早稻种植者、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及种植水稻主导良种的农户,实行政府直接补贴,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同时,鼓励粮食生产者“走出去”建立粮食基地。支持本市企业和种粮大户到产粮区建立稳定的粮源基地。凡到省外承包土地三年以上,自行种植粮食,并将粮食返销本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可享受政府粮食直接补贴。此外还提高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标准,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为保护种粮农户利益、提高粮食安全提供政策保障。但是随着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不断上涨,使得政府补贴大打折扣。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农民“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问题较为突出。从2006年4月开始,温岭作为全省11个试点之一,全面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行保费财政补贴,农险品种为水稻、大棚蔬菜(瓜果)、生猪、鸡、鸭等5种。2006年全市共参保农户1148户,保费总额264.20万元(占全省的26.18%),赔款金额570.71万元,简单赔付率为216.01%。2007年全市共参保农户1487户,保费总额486万元,赔款金额590.9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户撑起“保护伞”,解决了规模户和种植大户的后顾之忧,为稳定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农业规模经营离不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创新、研究和技术服务支撑。全市开展以服务“三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内容的“

十、百、千、万”工程活动,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活动。2007年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11.5万亩、水稻优质品种26.5万亩、稻鸭共育2.1万亩,应用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8.3万亩、“五改”高产技术9.1万亩、双百工程15.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应用,同时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和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甬优6号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推广》2006年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玉麟西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突破了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地区长季节栽培的技术难题,取得品质优、产量高、上市季节长的成效,被专家评价为“是我国西瓜生产技术的一大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玉麟”西瓜栽培技术除在“中国大棚西瓜之乡”——温岭全面应用外,还辐射到海南、广东、上海等15个省市。《设施西瓜连作丰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二等奖,突破了西瓜不能连作和有新途径控制枯萎病发生的重大技术难题。

今年我市与浙江省农科院签订了全面合作发展特色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框架协议书,进行技术协作对接,重点帮助我市解决西瓜根结线虫害防治技术、大棚葡萄裂果防治技术等8项急需解决的突出技术难题。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的农业规模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推进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主要有:

1、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扩大规模经营难度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市土地资源更加稀缺。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另一方面却是季节性抛荒、全年性抛荒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有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据台州市农业局调查,2007年全市全年性抛荒面积0.86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0.4 %;季节性抛荒面积23.1万亩,其中冬季抛荒21.7万亩,占94 %,温岭不同程度的存在。抛荒的主要原因有:一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散户种植比较效益低;三是零星种植水旱混作、粮经混播造成管理困难;四是对抛荒行为的处罚缺少法律依据。尽管我市已建立耕地抛荒“黑名单”制度,但作用有限,关键在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因此,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解决抛荒问题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市的农业规模经营主要分布在箬横、滨海、新河、松门等村留地集中的沿海镇村、原国有农场和部分已开展土地流转的村。囿于现有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分散、零碎,使得扩大农业规模经营难度大。

2、跨区经营权益难维护、技术服务难跟进。跨区域经营的企业或者农户在外地经营过程中,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在承包土地过程中,往往遭遇当地村民单方面毁约,甚至连承包款都无法要回;二是在农业品牌运作中,遭受假冒等侵权行为时,往往难以维权;三是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瓜果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遭遇各类盗窃事件时,往往得不到有效处置;四是在外企业和大户难以享受到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

跨区域农业经营已普遍实施规模化经营,具备解决一般性技术问题的能力,但遇到突发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如因不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下使用农药而产生药害、不了解土壤条件而产生的作物缺素症、2006年上海突发“烟粉虱”西瓜虫害等等。此类突发性事件经常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灭顶之灾。而农技部门因无法详细准确地掌握跨区域经营地的生产条件及遇到的问题,难以为经营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3、“绿色通道”开通不彻底、农业保险项目不全面。从2005年3月份起,我省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享受在省内所有收费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绿色通道”待遇,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搞活了农产品流通。但是,该政策仅对省内牌照车辆,省外牌照车辆并不能享受到同等待遇。譬如温岭至上海530公里高速公路8吨货车全程收费610元,省内的运输车辆免去了610元,但是如果使用省外的车辆,这笔费用又免不了,农民还是没有受益。温岭生产的西瓜、果蔗、葡萄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90 %销往市外,其中50-60 %出省销售。由于省外牌照车辆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在我省运输农产品没有积极性,农产品生产旺季,本省车辆又运力有限,导致不少地方出现农产品运输难问题。

自2006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两年来,虽然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部分保险条款赔付条件设置不合理;二是农险品种不全面,没有涵盖主要农产品,例如果蔗、葡萄、梨等没有列入农险品种;三是农保赔付率过高与保费收入偏低矛盾突出,影响农保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4、农资上涨、工费提高、影响生产效益。据温岭调查队调查,2007年种粮大户种稻每亩生产成本约670元,其中:育秧50元、机耕70元、机收70元、机灌20元、化肥130元、农药30元、移栽120元、晒工20元、喷药40元、管理120元。2007年10月以来,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人工工资费用全面提高。据物价部门今年4月份调查,化肥零售价格同期平均上涨35.8%,其中:尿素23.5%、碳铵28.3%、磷肥24.1%、钾肥60.0%、复合肥48.0%、复混肥43.7%;农药不同程度上涨,尤以有机磷农药涨幅较大,平均在35%;种子价格相对稳定。另据调查,农膜上涨5%左右,柴油上涨10%,农工工价提高10%。农资价格的上涨,人工费用的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将上升15%,对种植业的规模发展将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粮食生产影响更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稳定和降低农资价格,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信息不灵。据“二次农普”资料,2006年末,在全市4.8 万种植业从业人员中,年龄在41岁以上的占84.6%,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98.6%。由于农业规模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农业科技新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弱,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不利。农业缺乏年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一些规模种植户,特别是初入规模种植的农户,由于对市场行情、种植信息不了解,盲目“跟风”,一旦农产品生产过旺,就会出现销售困难。例如种植户周某2007年3月种植的100多亩大白菜遭到冷遇,成片大白菜无人问津,烂在菜地。又如种植户王某2005年冬种了150亩冬花菜,收成时因冬花菜卖不出去,只好全都腌制成了咸菜,共腌制了25万多公斤咸菜,虽然陆续卖出几批,到2007年4月仍有20多万公斤未销售。

三、对策建议

要吸取生猪产销不平衡导致肉价上涨的教训,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产品供应,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倡导农业规模经营,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积极发展跨区域经营,实施“市外温岭”战略;继续稳定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创造有利于规模农业发展环境。

1、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应以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为前提,没有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规模化经营就发展不起来,没有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就发展不起来。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必须探索和解决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坚持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作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把土地整理、发展高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土地抛荒与土地流转工作结合起来。村级集体组织要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流转的办法和措施,采取委托转包、反租倒包、土地互换、股份合作、季节性流转、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开拓市外农业基地,实施“市外温岭”战略。我市人多地少,要鼓励企业和农户市外创业,实施“市外温岭”的战略,探索“走出去”扶持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经营中的维权难、技术服务跟进难的问题。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跨区域经营登记联系制度。对在外从事农业企业和农户由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登记,设立农业跨区域经营资料库,以加强联系,跟踪了解动态,及时排忧解难。 二是建立跨区域纠纷调处机制。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做好对跨区域农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建立纠纷调处机制,以政府名义加强与各地方政府的联系,强化纵横向沟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产品维权等方面难题,维护跨区域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跨区域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三是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健全跨区域农业服务。在跨区域经营地建立行业协会,当地农业部门通过行业协会做好信息服务,及时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国内外农业市场、技术信息,使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规避投资风险。整合资源,为农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和产品流通营销服务,帮助跨区域经营农业打响品牌,实现增效增收。

3、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稳定农业基础地位。要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实施农业“四个一”工程,选准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产业基地,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品牌,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农业。坚持以有效保护生态和耕地等资源为基础,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生态化建设,提高农村、农业、农民的保障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好农业十个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支农资金落实;二是要完善种粮奖励政策,保护粮农利益,保障粮食安全;三是要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四是要彻底开通全国农产品免费“绿色通道”,减少流通环节成本;五是要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做好科技攻关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六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七是要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八是要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九是要推广“万元田” 种植模式和轮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十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培育农业后备人才。

(作者单位:温岭市统计局)

农业规模经营水平调研

吴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观察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临武县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模式探讨

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温岭市农业林业局普法暨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温岭市农业林业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温岭市概况

农业问题

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全文]
《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