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阅读与思考》教案3

发布时间:2020-03-02 03:28: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阅读与思考》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SAS)的判定方法。

2.理解线段的中垂线概念,掌握线段的中垂线性质。 能力目标:

会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线段的中垂线性质,解决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的问题。

情感目标:

几何图形及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体验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两个三角形全等(SAS)的判定条件。

教学难点:

1.例4先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两条线段相等。 2.线段的中垂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室的钢窗,开窗时,随着∠ABC的大小改变,开窗的大小也随之改变。由于∠ABC的大小在改变,问:△ABC的形状能固定吗?

不能。只有当∠ABC不变时,开窗的大小就能确定,△ABC的形状也随之确定。

下面我们通过画图,考虑AB、BC已定,当夹角∠ABC的大小固定,△ABC能惟一确定吗?见书P.22

二、合作学习,引入新知

1.画三角形

让我们动手做一做: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AB=4Cm,BC=6Cm,∠ABC=60⁰。要求学生把图画在透明纸上。

在画△ABC时,教师可讲一下画图思路:先画一个“草

60B6CmC4CmBCAA图”△ABC(任意的),把已知条件,标写在图上,问学生:哪些可以先画?这样做使学生知道在小学时,做计算题我们常打“草稿”,现在画几何图形,我们可以先画“草图”,帮助我们寻找画图的方法。

2.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在巡视中,有五分之四以上学生画好后,要求学生将你画好的三角形和其它同学画的三角形,重叠上去,它们能互相重合吗?使学生有感性认识,再由全等形的概念知:得到书本P.23的结论。

3.理解概念

指出:这个角一定要两条边的夹角。

AA\'BCB\'C\'

如上图:在△ABC和△A′B′C′中: AB= A′B′ (已知) ∠ABC=∠A′B′C′(已知) BC= B′C′ (已知) ∴△ABC≌△A′B′C′( SAS ) 复习:如上图: 在△ABC和△A′B′C′中: AB= A′B′(已知) AC= A′C′(已知) BC= B′C′(已知) ∴△ABC≌△A′B′C′( SSS ) 根据所学的知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知条件还可以换吗?怎么换?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判定方法,加深概念的掌握。同时提出,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例题讲解,P.23例3 分析: 在△AOB和△COD中:

ABODC已有哪些已知条件?OA=OC,OB=OD。根据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还需要什么条件? ∠AOB=∠COD或AB=DC,选哪一个好?∠AOB=∠COD。

而AB=DC,在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条件,AB=DC吗?不可能。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学生填写()的理由。

2.做一做P.23

要求学生把实物图,抽象出几何图形。如下图。

BABOA

3.讲解P.23例4

分析:首先理解题意中,点C是直线l上任意一点,点C在l上的特殊点是:点C与点O重合。由已知条件得CA=CB

其次,当点C与点O不重合时,直线l⊥线段AB于点O,可以知道什么?∠AOC=∠BOC=Rt∠,要使CA=CB,你思考什么?△AOC≌△BOC,根据哪一个判定方法?用“SAS”,即OA=OB,∠AOC=∠

ClBOC,CO=CO

注: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适当提示,有的学生OC=OC公共边很难发现,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使学生

AOB理解。如下图。

4.讲解线段的中垂线线概念与线段的中垂线性质P.24 如图,

∵OA=OBCO⊥AB(已知) ∴CO是线段AB的中垂线

∴CA=CB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四、梳理知识,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1.我们已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两个判定方法:SSS、SAS。 2.线段的中垂线概念及性质。 3.对所学的知识,重在于灵活运用。

阅读与写作教案3

六年级阅读教案3

拓展阅读3教案

阅读与作文3

小学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3

商务英语阅读教案leon 3

快速阅读训练课教案3

高三阅读散文教案(3)

教案3阅读指导课

五年级阅读与写作3

《阅读与思考》教案3
《《阅读与思考》教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